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精选7篇)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 篇1

《资本论》是马克思写就的经典政治经济学巨著。它问世于1867年,到如今已经有150多年了,在这部巨著中,第一次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深刻阐述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及其内在矛盾。

从过去懵懵懂懂读《资本论》,到世界经济危机后再学《资本论》,深深感到这不仅是马克思论资本的标志性著作,而且是经济学说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创新。特别是对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救市措施的无效性和中国经济调整的必要性,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一、从资本论看世界经济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震动了整个世界。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众多目光开始探寻一个半世纪之前的《资本论》,也有不少学者在文章中引用《资本论》的论述,对经济危机的种种现象进行过分析。

翻开《资本论》,“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不是偶发事件,而是成为了一种频繁发作的常态现象”,发现马克思的许多话就像是今天刚刚写成的或是写给今天的。

马克思在谈到货币危机时写道:“昨天,资产者还被繁荣所陶醉,怀着启蒙的骄傲,宣称货币是空虚的幻想。只有商品才是货币。今天,他们在世界市场上到处叫嚷:只有货币才是商品!像鹿渴求清水一样,他们的灵魂渴求货币这唯一的财富。在危机时期,商品和它的价值形态(货币)之间的对立发展成绝对矛盾。”

马克思绝不仅仅是19世纪历史的见证人,也始终是伴随真理前行的预见者。他早就洞悉了资本主义进步作用中包含的历史过渡性,对各类经济危机的病灶与症状了然于胸。

二、从资本论看救市措施

在分析1857年英国经济危机时,马克思曾明确地说过,危机“不会因为有一家像英格兰银行这样的银行,用它的纸券,给一切投机者以他们所缺少的资本,并把全部已经跌价的商品按原来的名义价值购买进来,就可以医治好”。同样,今天的美国金融危机也并不是美联储多增发些美元、政府多购买些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就能解决的。

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美国罗斯福的新政,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有力缓解英美等国的生产过剩,玉米、小麦、棉花、牛奶等大量“过剩”商品被主动销毁,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对美国商品如航空制造产品的需求大增,大范围的技术进步带动了产业需求,大量过剩资本和过剩商品转入到新的产业领域中,资本积累重新活跃,琳琅满目的商品以更低的成本不断地被制造……这些都是有助于经济复苏的重大事件和发展态势。反观今天的世界经济,若是对照上利好因素,似乎一个类似的也不具备。发达国家害怕中国像苏联那样迅速崛起,成为能够与整个西欧和美国抗衡的力量,技术不会卖给中国。那么,世界性经济萧条会不会再次持续10年以上?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也有不少人认为美国经济遭受重创,美元霸权将要动摇。但是,正如马克思那个时代最富裕的英国会用破产的办法从它对欧洲大陆和美国的债务中脱身一样,今天美国的金融大亨们也在这场发

自美国的危机中获得巨额的利益,并使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美国的霸权地位不降反升。然而也要注意到的反常现象是,美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并没有产生实质性效果,世界经济复苏还有漫长过程或不确定性。

三、从资本论看中国经济转型

《资本论》有助于认清昨天发生的事情,作为中国人,在这场世界经济危机中,如何把握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今天与明天,可以为我们提供哪些重要的启示?马克思的告诫则提醒我们,为本国的利益而牺牲一部分利润,要比为他国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资本合算得多。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积累了庞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人均收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甚至教训。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清晰地记录了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艰辛探索。2006年,“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8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把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软肋暴露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2009年底,党中央做出这样的判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说“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再到“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里有太多滋味可以体会,有太多内涵需要解读。《资本

论》中,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生产与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否则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将会受到破坏。因此,我国经济结构的失衡,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这些比例关系不协调造成的。而我国长期以来重积累,轻消费的格局所带来的,必定是重生产资料生产,轻消费资料生产;同时,在积累中,政府所占的比重长期偏高,而企业和居民所占的比重则偏低,这也就导致了需求的严重不足,也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对资源配臵的调节作用。

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导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结构优化基础上的总量平衡。这里包括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努力调整三大产业的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的发展,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等等。

由于自己的工作面临着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问题,对产业结构调整也会较多思考。一方面,以矿产资源采、选、冶为主的传统产业,要以延伸产业链生产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业;一方面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充分必要条件。对于具体从事的贵金属产业而言,从一个事业型研究所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得益于中国经济与工业化的改革开放大发展。贵金属、尤其是铂族金属的工业应用,在中国是有了“铂族摇篮”才有其研究与开发。中国铂族金属民品产业是在最近十年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贵金属科技产业化,是一个全新、全面的技术升级与技术集成、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新。在过去的十年,我们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建设了贵研特色的贵金属科技产业。但这样的快速发

展,也有其薄弱的一面与特定的风险。如今,在中国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在世界和中国经济的重大转型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使贵金属科技产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国内贵金属同行竞争深化加剧,贵金属新产品、新技术,成本优势和商业模式的开发与有效实践,将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重大课题。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 篇2

一、个人

(一) 学习动机

高中生把考大学当作自己学习的动机。有的农村学生认为考大学是将来拿到城市户口, 得到一个让人羡慕的好工作, 提高收入与名誉的有效途径;有的为了摆脱父母的束缚;有的为了实现父母的人生目标。考上大学的学生又很容易把大学当成自己最终的目的地。考上大学认为一切都有了, 也该放松了, 这种心理上的转变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学习上懒散, 生活上迷茫, 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机。这种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 角色变化

学生考上了大学以后, 以往生活由父母包办的状况被独立的生活方式代替, 大学生每件事情都需要自己处理, 吃饭上食堂排队, 衣服脏了自己洗, 床自己收拾, 生活用品自己上街购买, 这种角色变化使得一些学生感到极不适应, 生活上感到迷茫, 心情失落滋生了孤独孤僻的情绪。经调查显示, 现在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处于冷漠、疏远的人际关系中, 他们心情不愉快, 与人交往处于紧张状态, 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家庭

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第一课堂,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 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就开始逐渐形成。孩子是家庭的核心, 尤其是核心家庭的父母以一切为了孩子作为家庭宗旨, 孩子从上幼儿园的那天起学习成绩便会受到全家人的关注。从家庭的角度来看, 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 家庭收入和父母受教育程度

家庭收入和父母受教育程度都比较高的家庭, 相对来说,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一般家庭高的多, 尤其提供的条件也比较好。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为了证明自己也像父母一样优秀, 会不断地努力学习, 相对来说成绩也不错。

(二) 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数量

兄弟姐妹是个较亲密的群体, 他们之间在行为、思想等方面往往会产生相互影响。经调查显示, 如果一个家庭中, 兄弟姐妹比较多, 哥哥姐姐成绩又好, 学历又高, 给弟弟妹妹们起到带头榜样的作用, 相对而言, 弟弟妹妹们受其哥哥姐姐影响也会努力学习, 不甘示弱, 成绩一般突出一些。

(三) 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其价值观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无论什么样的家庭,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高, 要求高, 孩子学习成绩就会好一些, 如果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使孩子自己放松学习, 不会产生学习的压力感, 也就不会取得好成绩。

(四)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私人交流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家庭内部也是如此。大学生虽然生理上趋于成熟, 但心理上不够成熟, 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很差, 遇事爱冲动, 很需要父母的引导。如果一家庭父母与孩子间的私人交流情况比较好, 孩子考试没考好, 做错事或遇到困难首先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父母, 倾诉自己心里的不快, 消除了烦恼与痛苦。父母与孩子的交流, 父母的鼓励引导, 对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作用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甚至校园内部类似于马加爵事件的暴力事件也不可能发生, 最起码会少发生。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朋友, 不要把自己置于孩子够不着的地方, 想求助却没地方求助。

(五) 父母是否都生活在一起

父母感情不和、离异或单亲家庭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在这种家庭中, 孩子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 从小受到这种负面影响, 幼小的心灵上往往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孩子能够正确处理, 把压力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奋发图强, 就会取得好成绩, 如果处理得不好, 孩子有可能走极端。据调查显示, 有很多青少年学习成绩不好, 易犯罪,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父母在孩子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母亲的温柔让孩子学会怎样去关心别人, 父亲的刚毅让孩子学会遇到挫折一定要坚强。所以父母对塑造孩子性格都不可缺少的, 父母离异或单亲, 孩子性格可能变得孤僻少言寡语, 造成心理不健康, 最终学习成绩下降, 甚至犯罪。

三、学校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 是智力开发与创新的重要阵地, 所以学校校园文化、教师的教学素养等各方面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影响。

(一) 学习和生活方式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 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 受上届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大学生进校一段时间, 身上还有中学生的学习好习惯, 因此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认真, 但时间稍一长, 就会受高年级不良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说什么只要有关系和钱, 什么单位都能进, 在校根本不用好好学习, “60分万岁, 读书无用论”等。其次, 受群体行为的影响。在与学生访谈中发现学习成绩不好的现象往往集中在宿舍为单位的某一群体。不学习而天天看电视、玩游戏、打牌、打麻将从几人的行为扩大到整个宿舍的学生甚至影响到其他宿舍。这说明同一宿舍学生相互活动、接触紧密的群体, 同学之间特别是亲密朋友之间, 彼此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对对方的学习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好的班风和宿舍风可以带动和约束学生学习, 而不良的风气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学习。

(二) 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老师在学生学习中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因素。教师对学生来讲是知识的传授者, 能力的培养者, 首先, 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本身治学严谨、学而不厌, 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事他的专业教学, 就会对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相反, 如果教师对他的工作表现出厌烦和冷淡, 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学生。其次, 教师的性格、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富有感情的教师师生感情融洽;富有坚忍不拔精神的教师更容易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生的毅力;勤奋好学的教师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善于表达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学习;真正有责任心的, 把教学作为专业来研究的教师, 其人格特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肯定是积极的。

(三) 校园文化

转型时期的社会变革的潮流和由此导致的强烈社会振荡, 必然通过多种渠道向校园辐射, 使得本来很清静的校园里滋生了很多不健康的文化。校园学习氛围冷淡, 学生热心于享乐, 留恋于花前月下, 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现象屡见不鲜, 有些院校考试不及格学生数量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 不及格学生多, 意味着教学水平低, 导致任课教师都不敢抓学生, 进一步放任了学习差的学生,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学风的改善。

(四) 学校办学条件

根据抽样调查显示, 55.8%学生对学校伙食不满, 42%的学生对寝室的环境卫生和住宿条件不满。文化生活单调, 一些学生走出校园从外界寻求满足, 有的同学整天迷恋于录像、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学生对学校条件的不满, 对学校的不认同, 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其积极性。

摘要: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国内外的许多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研究, 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文章主要从社会资本角度去研究大学生学习成绩, 认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人、家庭和学校等三方面。

我们唯一的资本是学习能力 篇3

杨国安:复星从创业至今近20年,公司的经营定位经历了企业经营、产业投资、专业投资几个阶段的变化。能否分享一下这些转型背后的战略思考?

郭广昌:我觉得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寻找可行的路径或机会。如果复星在成立公司的第一天,就要做一个很大的投资性公司,那是不现实的。我们每一步走过来,都是随着自身的成长,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作出下一个选择。

起步之初,复星是三无企业: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不懂得管理。对我们来说,唯一的资本就是学习能力,我们不断地去探索我们能做什么,去找到一条道路。所以,复星从一开始就有多元投资的基因。在过程当中,我们找到了在当时情况下可以做的两个方向:一个就是做生物医药产业中的诊断试剂盒,另一个就是做房地产的代理销售。

医药板块,复星先做销售代理,然后买别人的产品和技术进行研究,开发自己的技术,继而不断追加更大的研发投入,形成技术优势,直到1997年复星医药上市。房地产板块,也是从销售代理起步,然后自己买地做开发,直到2004年复地上市,跟资本市场对接,这是第二步。

基于前面几年的积累,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去运营一个企业,懂得了怎么做投资,又懂得了怎么跟资本市场对接,这就为后面的第三步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复星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着力于三个价值链的全球化专业投资企业,就是“持续地发现投资机会、持续地优化管理、持续地对接资本市场”。复星的整个发展逻辑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中国巴菲特”的挑战

杨国安:复星目前要全面打造专业投资能力,希望成为中国的巴菲特。未来几年要达成什么具体目标?转型中会遇到哪些关键困难和挑战?

郭广昌:复星的定位是中国投资的专家,所以我们的三个关注点分别是投资、价值提升和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我们不断地向以投资为核心的一些企业学习,包括巴菲特的伯克希尔、李嘉诚的和黄、GE,以及凯雷、黑石等基金公司。为什么我们现在更倾向于学习巴菲特呢?我觉得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跟复星本身有什么、最擅长做什么有关,我们最擅长的就是投资。人不能脱离他成长的基因,也不可能摆脱他已经走过的路。

其次,要看一下在这些对标企业里面哪些更值得我们学习,我能够在哪个方面做得更好。从一个综合类投资公司来说,我觉得核心竞争力是两个方面:其一是资金的来源,其二就是投资领域和回报率。巴菲特为什么比别人做得好?就是在这两个核心点上他都比别人做得好。

巴菲特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保险金,所以是负成本。一些投资基金,比如像凯雷、黑石,它们必须要创造非常高的回报给客户才能拿到钱,资金成本很高。巴菲特为什么可以长期投资,可以一辈子不退出?前提就是他的资金来源是长期的。因此,他可以很有纪律性地坚持价值投资,所以他这个模型是最好的。

复星也非常崇尚价值投资,现在主要靠自己的钱在做投资。所以,我们有这种可能性,更多地靠拢巴菲特这种模型去做。持续地找到投资机会,我觉得这在中国并不难,还是有很多投资机会的。

杨国安:中国市场目前既不缺资金,也不缺投资机会,要能实现目标投资回报率,依靠的是专业人才的判断和决策。复星怎么能够吸引、保留、激励这些你们叫“单飞能力”的关键人才?

郭广昌:以强大品牌为依托的投资平台是吸引优秀人才加盟的关键。在品牌建设上,我们取得了一点成效,未来发展也要继续紧紧围绕品牌建设。很多企业让我们去投资,看重的不仅仅是钱,更看重复星的品牌和品牌后面的能力。

复星怎样为这些被投资企业创造价值?我们立足于做一个好的股东,从一个股东的角度去支持这个企业的发展。这其实是很难的,做的事情也很有限,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往往是非常核心的。比如说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比如说既要管理到位,也不要越位;比如说学会跟管理层去沟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弱点等。

投资就是投入,找到你认为这个产业里面最好的团队去投资,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很好的支持:包括帮助他创造和获取一些必要的资源和能力,譬如社会资源,譬如有上市需求时与资本市场对接的能力,譬如兼并收购时的融资能力等。好的股东,在不被需要的时候,可以一句话不说;在被需要的时候,会全力以赴地提供支持。

复星一直是用发展来吸引人,不是完全靠待遇。同时,复星用工作来培养人。我们的目标人才,可能本身就有些经验,因为有这个平台,有很多的工作给他去做,所以成长也会更快。我一直说做投资看上去是把钱放在一起,其实是把人放在一起。如果人不和的话,财怎么聚呢?

杨国安:复星的文化如何帮助员工形成和保持投资的纪律性,使他们遵守行业规范,避免出现贪心、贪婪、不择手段的心态,让他们为被投资方创造价值呢?

郭广昌:复星在企业文化方面比较注重两个方面。

其一,复星非常欣赏巴菲特讲的投资纪律性。投资的纪律性背后其实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投资者到底是怀着投机的心态去做投资,还是以为被投资企业,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的心态做投资,结果大相径庭。如果怀着后面的心态进行投资,就不会浮躁、不会急,能够有纪律地约束自己的投资冲动。如果老板坚持这么做了,然后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继而形成良好的投资文化,那么价值投资的纪律就能够在企业中贯彻下去。

第二,复星非常强调坦诚沟通。很多企业存在假沟通,看上去一团和气,其实钩心斗角。做投资的人,不仅需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而且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如果沟通无效,就会提高内部交易成本。当内部交易成本高于外部交易成本,组织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复星非常强调与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坦诚沟通。复星与所投资的每一家企业,无论持股数多寡,始终很明白地告诉对方复星是怎么想的,复星能够为你做什么,怎么做,我们觉得哪一个是最佳方案,复星在里面扮演什么角色。

杨国安:复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的体制和流程,来提高投资的成功率和投资之后的运营成功率。能不能介绍一下这套机制的重点和背后的理念?

郭广昌:风险管理的重点是信赖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来评判不同风险。复星集团的董事会,有财务的专才,有法务的专才,有人力资源的专才,也有产业方面的专才,他们需要对风险作出评估。风险如何发生,概率有多少,影响有多大。作为核心决策层,不是来代替他们的工作,而是在他们工作的基础上相互沟通,来达成一致。原则上我们是一票否决制。

复星的风险控制强调专业能力,先把风险看清楚,然后强调投资纪律性,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是靠一个人的保证,而是依靠整个组织体系的保证。在过程当中不断建

设你的品牌,这样一来,别人愿意与你合作,有了共同价值的创造,有了价值的提升,被投资的企业也觉得让你赚钱是应该的,因为你真的为它创造了价值。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系统的考虑。

杨国安:刚才你讲复星选择专业投资,跟过去积累的经验、走的路是相关的。那么对于一些被投资的企业,你们是怎么整合集团的一些资源优势来帮助它们成功的?协同综效的发挥是怎么创造的?

郭广昌:首先,我们不是为了协同而协同,我们紧紧围绕的还是能够创造什么价值,能够做什么,每个企业跟复星合作,需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具体的企业,我们没有明确地说复星要为它做什么。比如说医药行业的被投资企业,它可能是看重复星在医药行业的背景;有些企业更看重的是你能够给它组织一些社会力量,获得一份社会认同感;有些企业马上要上市,需要你具备跟资本市场对接的专业能力;有些企业看重的是复星的综合管理能力。

复星投资的每个企业都有一个“百日维新计划”,在一百天里,我们先紧密合作,对方需要复星做的事情,我们都全面对接上去,以后就很清楚,哪些方面它可以找我,哪些方面它自己就能去做,我们只做我们能给他提升价值的东西。作为一个好的股东,我能把这些事情做好就够了,所以在协同性方面我们更多地从这方面来考虑。

第二,复星会做一些产业方面的协同,集团层面可能不是一对一的。譬如说我们投了和睦家医院,未来是不是可以跟我们的健康保险业务有协同?比如说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项目,可以跟旅游地产的开发协同。

第三,投资获利能力的协同。复星投资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最需要的是两种能力:其一,作为保险产品的运营商,成本越低越好,其二,作为企业,获得的投资回报率越高越好。复星虽然不能把保险公司的钱拿来给集团使用,但是集团却能把投资能力嫁接到保险公司去,提升它资本运作的能力,帮它实现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主要就是这三个层面的整合与协同,而复星作为集团,更多的是贯彻一种服务的观念。

杨国安:复星能做成功很多别的企业做不成的投资案例,例如海南矿业,凭借的是什么?作为一家本土的民营投资公司,我们感觉复星对中国营商环境的理解更深刻和到位,能否谈谈?

郭广昌:做海南矿业的项目,我们的投资决策判断主要基于三点:第一,当年铁矿石价格还没有像现在这么高,我们看好铁矿石的价格走势;第二,海南矿山的成本在中国相对比较低;第三,我们认为一旦复星成为股东,通过优化管理,它的运营成本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基于以上三点,我们作出投资的决定。后来矿价提得那么高,出乎意料之外,是额外的收获。

也有人认为复星接手海南矿业后,在调整工作岗位、协调政府关系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其实,海南矿业在这些方面不是唯一的案例,复星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立足于长期与方方面面建立利益共享的关系。如果预期获利是靠克扣、降低工人的工资作为实现前提的,这样的投资复星是不会做的。复星一定是寻找那些要能够在政府、企业、员工、客户之间,通过创造价值,实现共赢的项目去做。我们投资海南矿业,不是靠开除员工,而是通过提升运营效率来降低成本。譬如,当原有工人达到退休年龄后,不再招聘新员工替补,而是通过提升效率,把原来的工作量进行内部消化,从而降低人工成本。

把企业做大,也把企业做小

杨国安:复星四位创办人从开始到现在股权都一样,大家一直合作。很多企业的创办人,打拼的时候在一起,但是发财后,利益分配上容易发生矛盾与冲突。你们怎么拿捏一方面坦诚沟通,另一方面又不会吵架呢?

郭广昌:吵架是坦诚沟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坦诚,不是说一团和气,你说的都对。所谓坦诚,就是很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说不吵架。我们有时候可能意见分歧是很大的,但大家为了把事情做好,不掺合私人利益,既不为维护面子,也不是为了显示个人权威,都是就事论事地充分表达,所以才能做到坦诚。如果我为了显示股份比你多,要压倒你一下,或者一句话都已说出去了,如果我改的话会很没有面子,这统统叫不坦诚,就没有意义了。

杨国安:虽然大家都很坦诚,但遇到观点不一致,怎么达成共识呢?

郭广昌:沟通,一个一个谈。让对方把想法说出来,先了解,再理解。如果实在达不到一致意见的话,那就放弃呗,为什么一定要做呢?所以,这和坚持价值投资、坚持投资的纪律性是相关的。另一方面,我也是非常幸运的,合作伙伴都非常容忍我所有的缺点,这可能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因。

杨国安:作为一家快速发展的企业,复星如何克服惰性,避免官僚,保持创业时的激情与奋斗精神?

郭广昌:首先,应该说核心管理层很重要,如果核心管理层本身都没有激情了,职业经理人、企业员工要继续抱持激情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我们的目标不是单纯地为了赚钱,大家真的是想做事情,把做一个好的企业作为最大的人生享受。每个人的价值观非常重要。做企业是干什么用的?如果做企业的用处就是为了钱,钱赚到一定的时候,你一定会停止。

第二,核心团队价值观要通过一种文化。一种组织体系固化下来,能够让整个公司的员工分享。如果你是这么想的,但下面不这么想,或者别人不这么想,那也没用。

第三,我们一直强调要把企业做大。大企业拥有品牌和资金实力,可以站得更高,看到更多的目标,捕捉更大的机会。但大企业一定是会有官僚病的,一定会降低效率。所以我们力求把企业做大的同时,把企业做小。在建立组织体系时,尽量让每个人的薪资计划、管控模式、考核模式跟他的业绩直接正相关。譬如,复星每个产业核心团队,也就七八个人,后面再有二三十个人,组成中层核心。我们把每块核心团队的考核与激励做好,然后再通过他们把整个企业管理做好。

杨国安:您觉得复星未来几年将面临哪些主要的机遇与挑战?

学习《资本论》方法论一得 篇4

学习《资本论》方法论一得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资本论>的科学理论永远是人类最宝贵的文化科学遗产之一,不仅影响了19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而且他的科学价值超越了空间的阻隔和跨越了学科的沟壑,不但在科学地认识复杂的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过程中,<资本论>永远是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而且<资本论>的科学的方法论对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同样起着指导作用.

作 者:林江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刊 名: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年,卷(期): 6(3) 分类号:A81 关键词:资本论   方法论   体会  

资本论收获体会 篇5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

第一次学习《资本论》的有关知识是在1993年刚入大学时,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完后,十几岁懵懂少年,记得最深的是剩余价值理论,但是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和美国、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是社会主义,人家是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么清楚。按照同学们的话说,老师要我们相信我们就相信,是一种纯粹的听话式的“迷信”。时隔20年,在世界观、价值观得逐渐形成,思维方法、理解能力不断成熟的今天,来到省委党校再学《资本论》导读,得到了全新的洗礼,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充满了崇敬,也真正地理解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客观规律”。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充分体现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在批判继承中,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自己的三个重要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是基础,是人类的智慧之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资本论》三大崭新的因素是:剩余价值、劳动二重说、工资的本质。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得到了集中的表现。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作了深刻分析,使政治经济学实现了

根本的革命,并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展示了马克思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的信念和信仰。《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为了说明自己的方法,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摘引了俄国经济学家考夫曼对《资本论》方法论的评论,《资本论》的根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资本论》之所以能够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就在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的运用。《资本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客观逻辑(关于客观对象自身发展辩证法的思想形式)和主观逻辑(关于思维自身的辩证法的思想形式)的统一,马克思将辩证法作为其逻辑和认识论的灵魂,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对一种具体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一门具体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使辩证法哲学得到充分而严格的验证,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二、《资本论》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教科书 《资本论》中没有商品经济概念,但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概念;《资本论》中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但有交换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的概念。我感叹马克思的前瞻性,在140多年前,他已经看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和规律,他用最简单的叙述方法“使最枯燥无味的经济问题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至今他提出的十大基本理论仍然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科学先进的指导作用。《资本论》一个提出了十大基本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信用理论、地租理论和收入理论。时隔140年后的今天,《资本论》在理论上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仍然熠熠生辉。《资本论》虽然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规律的研究,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规律,但同时又阐明了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诸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格运动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等,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论》蕴涵的关于金融、管理、财政、贸易、产权等方面的思想观点是当今发展马克思主义应用经济学的基础和出发点。《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交换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及其阶级利益关系的分析当中蕴含的利益关系学说,对于我们今天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状况、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性发展和完善都具有重大借鉴价值。这部倾注着马克思40年心血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不仅在思想理论上,而且在社会实践上,对全世界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三、《资本论》揭示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客观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包含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至第六篇中,中心是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规律,构成了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的核心和基石。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页)。这是这个绝对规律,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繁殖,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因为也就是资本家尽可能

多地剥削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是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在剩余价值的追逐和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作用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化,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稿中曾把人类社会形式划分为三大历史时期,并给予第二时期即商品经济社会以很高的评价,第二个阶段是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建立在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也就是说当前的社会正是商品经济社会,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的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区别,不在于价值是否增值,而在于这种价值增值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价值增值意味着以更少的劳动为人民生产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意味着资本家更多地剥夺人民生产的财富据为己有。而社会发展历程中,资本主义社会中由资本家直接剥夺的财富在逐渐减少,反馈为人民生产的社会财富在逐渐增加。社会主义社会则正在充分发挥第二时期物质财务积累的作用,以期更好地实现价值快速增值反哺人民生产。因为,社会的发展正在向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共同靠近,这样的融合和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篇二:《资本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绝对剩余价值理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是马克思耗费毕生心血所完成的鸿篇巨著。书中马克思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严谨的数学分析为手段,结合大量历史和现实数据与材料,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书中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地位。因而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之作。自其问世两百多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已大大深化。但是《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运行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论断时至今日依旧闪耀着光辉。马克思是一位具有崇高历史使命感和深厚人文关怀的思想家,他出身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亲眼目睹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下所过的悲惨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他受教育的经历以及自身努力勤奋的性格又赋予了他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厚实的学术积累。因此,纵观马克思整个学术研究生涯,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这两个核心。《资本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鸿篇巨著,同样如此。马克思在完成唯物史观的探索之后,为进一步寻找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在“劳动的火焰”中萃取武器。他得到的武器就是剩余价值学说。本书的第三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书非常重要的一章,在本章中马克思阐发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剩余价值研究的理论前提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研究的理论前提,这一思想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他认为,是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既构成了财富的物质内容,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随后亚当.斯密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采用了这种观点并对它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发,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相当完备的价格理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并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亚当.斯密认为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又是二元的。一方面,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获得它的辛苦与麻烦”;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商品价值“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或等于它所能购买到的“劳动的价值”。马克思继承了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思想中的科学成分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他强调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具有巨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认为劳动在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中具有无可争辩的地位,揭示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与条件。他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他看来,形成 价值的人类劳动不是一般的劳动,而是经过市场的选择被证明是社会所需要的、必要的劳动。因此,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这种理论解释了商品生产过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关系,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具备上述的前提,就可以考察工人劳动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同时,商品中包含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意味着商品的价值量可以根据它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进行计算。这就为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提供了手段。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全章脉络

马克思在全章的写作中遵循了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维方法,在探讨资本主义生产之前,首先着眼于一般性的人类劳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然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需要三大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首先,人类劳动不同于蜜蜂采蜜或者蚂蚁搬家等动物的本能活动。它受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控制,被意志驱使,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类活动。“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时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成了房子。”劳动的第二个要素是劳动对象,马克思将劳动对象区分为天然形成的和后天改造的两种,那些“未经人的协助,就作为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而存在。所有那些通过劳动只是同土地脱离直接联系的东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比如土地,水等。另一种是已经经过人类劳动改造过了的劳动对象,马克思称之为原料。比如矿山中开采出来的矿石或者山林中砍伐的木材,这些都属于原料的范围。劳动对象的第三个要素是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

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到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资料是劳动者身体的延伸,与整个生产过程紧密相连,它的改造和进步是生产力发展最直接的标志。“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生产资料生产。”同时生产资料还反映了生产背后的社会关系,是“劳动借之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综合劳动的三大要素,劳动过程就可以抽象为人以一定的目的和意识为出发点,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产生使用价值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马克思重点论述了原料和产品在多个劳动循环中的发展变化,为随后不变资本的研究埋下了伏笔。马克思认为在多个前后相连的劳动过程中,使用价值的角色是变化的。当一个使用价值作为产品推出劳动过程的时候,另一些使用价值,以前的劳动过程的产品(比如原料),则作为生产资料进入劳动过程。同一个使用价值,既是这种劳动的产品,又是那种劳动的生产资料。比如车床是车床制造这个劳动过程的产品,同时又是制造其他机械的劳动资料。“所以,产品不仅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同时还是劳动过程的条件。”“一个使用价值究竟表现为原料、劳动资料还是产品,完全取决于它在劳动过程中所起的特定的作用。”在新的劳动过程中,旧的劳动产品作为使用价值消失了,作为新的使用价值的新产品被消费掉了,但是它并不是完全消失,而是作为新的使用价值的一部分被保存下来。用一般劳动的要素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会发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具备合目的性的特征,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生产,整个生产过程是资

本家意志的体现。资本家将他购买的生产资料加到同样是他付给工资的工人的劳动力上,并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归为己有,因此在资本家看来,“劳动过程只是在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劳动过程是资本家购买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是归他所有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 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生产使用价值,而是要获得商品的交换价值。他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还要保证这种商品的交换价值要大于他为生产这种商品所付出的用于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货币。因此,“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把货币转化为商品,把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结合到一起时,就把价值转化为资本,转化为可以增值的价值。马克思以棉花生产为例,通过大量计算,发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并不单纯是生产过程,它同时也是价值增值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这个伴随着价值增值过程的生产过程主要是由工人来完成的,工人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不但有目的的把生产资料不断转移到新的使用价值上并保存下来,还时刻不断的在创造着新价值。“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和把旧价值保存在产品中,是工人在同一时间达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从保存旧价值的角度上来说,工人通过劳动将制造旧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入到新的产品当中去,“他通过自己的劳动加进价值??而是由于他的劳动是一般的抽象的社篇三:学习资本论的三点体会

学习“资本论对现代企业的启迪”的三点体会

以前读本科的时候,没有学习过资本论,只知道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知识是资本论中的理论。学习了梅教授的“资本论对现代企业的启迪”后,使我对资本论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十九世纪中期的经济学著作,那时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中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许多弊端,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完成了他的《资本论》,他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并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将被新的经济体制取代。与马克思在世的时候相比,当今时代已经有了许多重大变化,有许多变化是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1880年6月27日马克思致纽文胡斯的信中曾明确地说:“在目前的条件下,《资本论》的第二册在德国不可能出版,这一点我很高兴,因为恰恰是在目前某些经济现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因而需要重新加以研究。”因而想在《资本论》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肯定是行不通的。学习《资本论》要注意学出新意。第一,要注意学出新的思维方式。学习《资本论》并不是让我们去死抠书本,把活的灵魂读僵了,而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符合逻辑规律的方式和方法。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先例可循,《资本论》为研究市场经济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有关经济规律运动的知识。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学习梅教授的“资本论对现代企业的启迪”的三点体会:

1、资本论明确了企业领导者的职能:企业领导层应该把握企业生产经营战略大局,紧跟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生产方式。《资本论》原文: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这首先涉及因社会分工而孤立起来以致各自生产独立的商品,但又作为一个总过程的各阶段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些工业部门。

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企业的经营方向与经营目标要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适时调整。现代企业要适应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要拥有具备战略思维的领导层,由企业的领导层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把握市场发展状况,以市场为导向,生产能够获取利润的商品。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竞争者的技术革新情况,不断创新,降低产品成本,以期最大限度的盈利。

领导层的职责要从大局出发,抓大放小,任人唯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做一个有信誉、有魅力的管理者。领导有信誉、有魅力就会让员工对他们充满信任,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从而愿意在企业长期工作。可信赖的领导除了表现出富有才干,办事高效外,领导者个人的品质和诚实是必不可少的,即领导者要有言必行,行必果的信誉,以个人的品德魅力吸引人才;领导者要树立服务的意识,改变指挥、控制和利用人才的思维和行为,对所领导的人才尽可能地授权,给予必要的自主性,给予足够的信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才能。

2、资本论对现代企业聘用劳动者的要求: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有四历的劳动者并给其以相关的激励,才能使企业的货币更好地转化为资本,并保持资本的稳定性,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资本论》原文:要从商品的消费中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占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消费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货币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要从商品的消费中取得价值,离不开劳动力的劳动耗费,只有通过劳动力的劳动,才能有效地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也是如此,现代企业中的劳动力可以分为不同层面,如: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从事管理劳动者的中层劳动者,从事研发的劳动者,从事销售的劳动者等等。不管是哪个层面的劳动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与能力,胜任本职工作,才能使现代企业的货币更好地转化为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企业不仅仅需要有体力的劳动者,更需要有体力的劳动者能够有知识、有智力、有智慧,这样的劳动者可以称为现代企业急需的人力资本,或者说人才。拥有了

这样的企业人才,才能在领导层正确的战略决策下最大限度的使企业的货币更好地转化为资本,并保持资本的稳定性,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资本论揭示了商品经营的实质:重视商品经营活动,创建自已的品牌而非品名,实现资本经营目的。《资本论》原文:在商品生产中,使用价值绝不是本身受人喜爱的东西。在这里,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质,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我们的资本家关注下述两点??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企业所有者追求的并非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通过商品使用价值交换得来的增值货币,或者说利润。要实现资本价值增值,获得利润,首先:要重视商品的经营活动,要生产出符合商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或特殊属性的可用于交换的合格产品,配合现代企业有力的销售方式,使商品能在市场上得以销售并获利。其次:现代企业要注重商品的品牌建设,品牌的意义在于企业的骄傲与优势,当公司成立后,品牌力就因为服务或品质,形成无形的商业定位。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品牌的作用及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品牌是以产品为龙头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占有市场,获取最佳效益和良好信誉的有力保证与象征。企业只有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才能在竞争市场上不败之地,实现商品经营的实质:利润最大化。

目前,我国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就要搞好现代企业建设,《资本论》揭示的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值得现代企业有选择地借鉴。篇四:资本论感想、收获

学习《资本论》的收获

《资本论》作为人类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从唯物史观出发,把人类通史涉及的世界,统一在自然物质之中;把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统一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之中;把人类的经济活动,统一在以人为主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中;把社会的生产方式,统一在历史进程的不同利益阶层之中;把与人们主观世界相对应的客观物质、社会形态、生产方式以及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类自身,统一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变化之中。《资本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统一在一起,从而把马克思观察世界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统一在一起。《资本论》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为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平台。《资本论》作为论资的经济学著作,深刻地提示了资本经营活动规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运营资本提供了有效武器。《资本论》作为坚持在发展中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方法体系,还为我们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有资本理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1、关于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和求学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使人们发现新的知识,通向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桥梁。《资本论》的学习告诉我们,要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学习和科研;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充分把握历史的、逻辑的统一。记得老师在一次考试中,发现了试卷中的某一道题值得商榷,便在题目上划了记号,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这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表现,这是不维书、不维上的表现,这是在通过自主学习,大胆提出独创性见解的表现。有的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书本上的知识,使大脑成为知识的仓库,而根本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固然,对知识的记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对学和思的关系所做的极为精辟的论述。因此,对于我来说,《资本论》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也不应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应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学习的习惯和态度,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就是在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求学精神。

2、关于劳动创造价值。在《资本论》的学习期间,其中一个具有讨论意义的是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学说。我们知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因此,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物质财富的生产的源泉是多元的;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的过程中具有贡献;需要保护和补偿使用价值的源泉,社会再生产应以使用价值源泉的再生产为前提。由于劳动的二重性,因此导致了商品的二重性,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我们所说的由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指的商品的价值;商品有两重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仅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并不是商品,比如说空气,我们每天都在呼吸,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并没有人愿意为呼吸的空气支付货币。要成为商品,必须通过人们的劳动去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人类的劳动逐渐凝结到物品当中,逐渐具有了价值,也就成为了商品,所以说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至于怎样创造的,我们可以看看这个简单的例子:存在自然中的空气还没有加工成氧气之前是不具有价值的(你如果在危急的时候救治病人不会购买空气,而是会购买氧气),通过劳动者收取,加工等一系列过程,最终生成氧气,使其具备了价值,劳动者的劳动也就在这一个过程中凝结进去了。

关于剩余价值。在《资本论》的学习期间,其中一个重要理论就是剩余价值理论。牢牢把握好剩余价值的前提、过程、性质和方法,是学习好《资本论》思想精华的重要一环。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繁荣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可见,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以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还要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经过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的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资本家也分成三个集团: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除此以外,资本主义社会还有存在着大土地所有者,这几个剥削集团都是以剩余价值作为生存的基础的。剩余价值分配为产业资本家取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取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取得利息,大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这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可见,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规律,为我们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支持。

关于资本家也劳动。在《资本论》的学习期间,老师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关于资本家是否也劳动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具有很高的讨论价值,也是我们学习好、理解好和领会好《资本论》的关键。马克思在谈到利息所反映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进一步阐述了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他说:“生产过程同资本相分离,就是一般的劳动过程。因此,同资本所有者相区别的产业资本家,就不是表现为执行职能的资本,而是表现为甚至与资本无关的管理人员,表现为一般劳动过程的简单承担者,表现为劳动者,而是表现为雇佣劳动者。他创造剩余价值,不是因为他作为资本家进行劳动,而是因为除了他作为资本家的性质之外,他也进行劳动。”从马克思的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家在剥削工人的同

时,本身也作为一个劳动者参与劳动。对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首先,资本家具有监工劳动。监督和指挥的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劳动也是直接地和不可分离地同由一切结合的社会劳动交给单个人作为特殊劳动去完成的生产职能。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其次,资本家在雇佣职业经理人后也劳动。投资人即资本家对企业发展方向前瞻性的决策,对企业资源整合的战略性的决策,对上层管理人员聘任和调整的决策等,是职业经理人不可代替,也不能代替的。所以在雇用了职业经理之后,资本家还是需要进行劳动的。最后,资本家在企业生产运作的过程中,他不仅投入了直接的具体活劳动,而且还投入了承载直接具体活劳动的生命量。其劳动构成包括:

资本家的直接具体活劳动;直接消耗占用的他人劳动;直接消耗占用的全民所有的物质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劳动;投入者直接消耗的劳动生命能量。读《资本论》心得体会

——有感于劳动价值论与和谐社会 摘 要: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是宣扬劳动创造财富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代表了公平公正,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谐社会;

通过一段时间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经典名著之一《资本论》,我从中获益匪浅。《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宏篇。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论著中,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精辟的阐述。要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必须认真攻读《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指出,劳动要成为价值实体,必须是有效劳动。“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必须是效用;同样,劳动要被看作是抽象意义上人的力量、人类劳动的消耗,首先必须是有用劳动。”(《马恩全集》第23卷54页,7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劳动的有用性,一要体现在使用价值上,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要体现在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上,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使用价值是为社会和他人生产的,只有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有可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转化为社会劳动;三要体现在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在量上与社会需要相吻合上,如果生产的使用价值超过社会需要,就会出现生产过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过剩商品其使用价值对社会来说是多余的,因此付出的劳动自然也是无效劳动。无效劳动不形成价值。在谈到商品价值时,马克思总是强调它是商品所包含(凝结)的抽象劳动,而不涉及生产商品时的具体活劳动耗费。马克思说了:“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不过是同种劳动的凝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8页。)“商品作为价值只是人类劳动的凝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页。)“这个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8页。)“当我们把商品看作价值时,我们是只把它们看作体现了的、凝固了的或所谓结晶了的社会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136页。)马克思在分析价值形成与价值增值过程时,从未只强调劳动一个因素。他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作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也是转移不变资本(即物质生产要素)价值的过程,没有不变资本,具体劳动无法进行;作为价值增值过程,是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没有可变资本(活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也无以形成。物质生产要素虽然不是价值的源泉,但它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物质生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它,劳动者就不能创造价值。劳动只有与物质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进行现实的生产,才能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否则,什么都生产不出来。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马恩全集》第42卷92页人民出版社)由此可见,物质生产要素是将活劳动转化为物化劳动的物质媒介,没有它,抽象劳动无法凝结成价值。所以说,物质生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二,物质生产要素本身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要素不是价值源泉,但它本身是商品,有价值。它的价值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新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第三,不同的物质生产要素对劳动创造价值所起的作用不同。同样的劳动者,如果他们使用的劳动工具不同,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不同,创造的价值也不同。物质生产要素的先进程度要与劳动者的素质相适应,不是越先进越好。

第四,物质生产要素的优劣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从而影响企业利润或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恰恰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必要劳动,增加相对剩余劳动,从而提高剩余价值。”(《马恩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80年版288 页)在劳动量不变或略有增加的情况下,使用机器可以比手工工具多创造出10倍、100倍、甚至千倍的物质产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列举了许多这样的实例,如走锭精纺机比手工工具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80倍,机器印制花布比手工印制的生产效率提高了200倍,等等。(《马恩全集》第23卷429页,7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得到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可以得到相对剩余价值。而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就其源泉来说,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二、和谐社会对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样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也包括基本内容和展开内容,也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系统。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向前发展。一方面,和谐社会关于人与经济的全面和谐,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和谐 社会的建设,也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理论指导并不断发展与丰富其理论体系,二者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

(一)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以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含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首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所包含的价值决定和价值“转形”的辩证统一思想,要求我国现实经济中在个人收入分配上贯彻两个原则,即坚持和贯彻按照社会主体即劳动者的权益进行分配的原则和按照客体即资本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的原则,并且是前者制约后者。具体而言,劳动价值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便会产生了新的要求,即新价值是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创造的;作为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资本,其价值是劳动者在以前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包括新、旧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是由广大社会劳动者创造的,他们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和社会财富生产的主体。因而,从这一理论规定性中产生出的社会要求是:为了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能够保障和不断增进全体劳动群众而不只是以部分人的权益为根本,不能够使城乡普通劳动者只承担改革和发展的成本而难以分享改革和发展的利益,这样所构建起来的社会才能是和谐的。其次,劳动价值论是宣扬“以人为本”的理论。因此,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体现在我国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上,就要求改变一些地方单纯追求增长率的指导思想,而形成以“富民”为根本特征的新型战略指导思想。为此,要树立能够获得富民绩效的科学理念;要及时进行各种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加速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建立起新型的“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实现共同发展”的城乡发展新体制;要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就业,搞好广泛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改善和提升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二)坚持发展和辩证地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并实行多要素参加收入分配的制度,这的确是马克思没有想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包括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私营经济的积极性,承认和保护资本等非活劳动要素的合法收入。但收入的合法性与收入的来源和性质不是一回事。私营企业主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取的利润,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具有剥削性质,这是一切以资本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私有制经济的共性。不能说西方的或历史上的资本雇佣劳动关系有剥削,我国现阶段的资本雇佣劳动关系没有剥削,这是讲不通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只要商品经济存在,其基本理论就仍然适用,而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是商品经济下资本生产方式的实质。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总数已逾1.5亿。这1.5亿农民工所在企业,基本上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在这些企业中,企业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雇佣劳动关系,体现在利益分配上,必然是企业主无偿占有雇工所生产的剩余产品,雇工所获取的只是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下,我们要坚持发展和辩证地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三)维护劳动力价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下,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维护劳动力价值,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具体而言,表现为如下方面: 第一、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必须从包括劳动(劳资)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内部而不是外部去寻求答案。劳资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和谐,我国现今的“劳资”关系不能再以“谁战胜谁”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但也必须正视。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部分采用的是资本生产方式,雇佣劳动恰恰包含着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那么剩余价值就一定是属于资本的,但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公有制基本制度来调整劳资关系。

第二、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建立保障机制的过程中,要保证劳资关系的正常发展,使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在劳资关系调整中,政府应当承担责任。政府的干预,不是行政式的,而是政策式的,即主要通过因势利导,培养企业主关注劳动力再生产的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维护劳动者经济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第三、要维护和实现收入分配权利的公平正义,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收入分配是生产关系中最核心的权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除了获得生活必需品之外,还要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及其家庭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将逐渐拥有财产,摆脱“无产”状态。

资本论读书心得 篇6

那时,父亲是解放军政治学院政经教研室的副主任,挂着将衔的教授。专门给那些到这所高等院校来进修的团级以上政治主官,也就是政委们,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小时候我很好读书,曾经翻遍了父亲,还有母亲的书橱。为此曾经遭到父母亲的严斥,而且把书橱上了锁。因为他们的书橱里,不仅有诸如《资本论》,《马克思全集》、《恩格斯全集》等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还有像《红楼梦》、《西游记》与《战争与和平》一类的世界文学名著。他们不希望我过早去接触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可不管他们将钥匙藏在哪里?我总有自己的办法找到。于是,他们的书橱,还是被我彻底翻阅过不止一遍。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只有我才会如此的大胆与离经叛道。其他,包括三个大我很多的姐姐,在书橱被锁后,再也不敢去偷看里面任何一本书籍。我是翻阅这些书橱最全面的人。

当然,一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不可能对《资本论》这类书籍感兴趣。吸引我的是里面像《红楼梦》《西游记》《战争与和平》等大批的文学作品。

第一次知道《资本论》是写的什么?大约在初中二年级。我走进书房时,看见父亲在读这本很厚的书,便随口询问了一句。父亲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那时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也是一本马列主义教科书。作者就是卡尔。马克思,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我曾经不经意的朝着那本放在父亲案头的厚书撇过一眼,仅此而已。

第一次接触到这部书的实质内容,是文革开始以后,我已经去了宁夏的建设兵团。在连队发生关于真理的大辩论时,常常在那些高中生的嘴里,还有他们那些大字报上,听到和看到关于资本论中,可能是被断章取义,或者完全肢解后的只言片语。

第一次自己翻开这部经典著作,是我走进大学校园以后。我是读中文系,像这类教科书并不是我的必修科目。只是因为读中文,也要读些诸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副科,曾经做过最简单的翻阅,几乎连一页字的读书笔记也没有做过。

归根到底,我从来没有真正读过《资本论》。

这些天突然打算从头到尾认真阅读和学习《资本论》,其实并非无的放矢的一时间心血来潮。很长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已经不再被人提起。尤其是在一般人中间,恐怕更是少有人会去读这样的专著。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在,甚至已经在广大群众中严重缺失。更加令人担忧的还是,在当今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说,正在遭受到严重挑战,正在受到来自不同角度的诋毁、篡改与攻击。

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一直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信仰马列主义的人。于是,我决定认真地从头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我想通过学习来弄明白,中国未来的路,究竟在哪里?当然,我就算真弄明白了,也不过自己明白了而已。可我想对得起自己一生的信仰,总还是一件好事。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 篇7

(1) 问题提出

近年来, 随着心理资本问题的兴起, 作为积极的心理状态, 学习投入也更受学者的关注, 而由此引发的拖延行为也进入大众的视线。基于此, 本研究探讨大学生心理资本、学习投入和拖延行为的关系, 以期更有效率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2) 文献综述

1. 国外文献

Seligmaan首次提出了心理资本 (Psychological capital, Psycap) 的设想, 并对心理资本到底是什么和怎样获得心理资本等问题展开了探索, 提出“也许在我们专注于某事的时候, 我们正在为我们的将来投资、建设心理资本”。

2004年, Luthans以积极组织行为学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和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的观点为思考框架, 通过对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特点和区别进行分析, 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概念。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心理资本 (psychological capital) 以及其对员工和领导的影响作用的研究。2005年, Luthans等人首次为心理资本下定义“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 具体表现在它是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 它远远超过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 而且能够通过有针对性地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

“拖延”一词最早出现在爱德华1942年出版的书里。Solomon和Rothblum (1984) 指出学习拖延的两个关键特征:一是学习拖延是不必要地拖延学习任务因而产生心理不适感的行为, 二是推迟完成学习任务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不适感。Senecal (2003) 等把学习拖延看做“非理性地延迟开始或者推迟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Steel (2007) 认为拖延包含了三个方面, 一是实际行动和意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二是心境的变化;三是不良行为的表现。Ferrari (2007) 认为拖延必须包含四个成分, 一是延迟引发的行为表现;二是会导致不合格的行为结果;三是任务对于拖延者来说是重要的;四是会让情绪上产生不适。

在学习投入的研究方面, 20世纪30年代, Tyler提出任务时间的概念, 并指出, 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越多, 学到的就越多, 从此开启了学习投入的一系列实证研究。1968年, Jackson指出在学生行为参与的背后应该还有一种更深层的投入。Newmann (1992) 对投入 (engagement) 进行了界定, 直接将其指向用于掌握知识、技能或工艺的心理投资和努力。Fredriks等 (2004) 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将学习投入分为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三个维度。Martin&Adam则将其分为程序性投入和实质性投入。

2. 国内文献

凌文铨等人认为在心理资本方面, 中国和国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过, 针对心理资本的概念框架研究在我国现今实属空白, 国内心理资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企业里的员工所进行的实证研究。

重庆工商大学的田喜洲经过实地调查之后, 进行了验证性以及探索性因子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心理资本的测量具有文化差异性;另外我国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由四个维度构成, 即希望、乐观、自信和坚韧, 这四个维度具有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 并同属于心理资本这一高阶因子。

仲理峰以来自内蒙古的4家国有企业的直接领导及其下属为样本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 检验了心理资本及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种积极心理状态和员工的组织承诺、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国内, 庞国维 (2010) 认为拖延这一行为需要满足三条标准:不必要、拖延、以及产生不良后果, 并将拖延重新定义为“有目的的、主观上延迟或者推迟必须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李晓东 (2007) 等指出拖延有三个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

近年来, 国内学者在拖延的成因方面, 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王觅等 (2011) 认为, 团体干预能有效提高个体的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 从而使个体的拖延行为、拖延不良后果下降;但并不能降低拖延倾向, 显示拖延倾向的稳定性, 提示以后干预需要更长时程的干预。梁彦红等 (2012) 指出, 自尊与拖延呈显著负相关。

针对学习投入, 孔企平关于学习投入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学习投入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化的课程经验, 因此可以采用人类学的方法对课程经验进行研究;二是学习投入是一种以行为投入为载体的心理活动, 此类研究是将学习投入作为一个变量, 研究其与其他教学变量之间的关系。

近几年, 国内学者就学习投入相关变量做了大量的相关性实证研究。段陆生等 (2008) 、张智等 (2009) 均指出, 学习投入与学习倦怠成显著负相关。付立菲等 (2007) 指出, 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负相关。杨志刚 (2010) 指出,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投入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闫晓飞等 (2012) 指出, 低年资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和工作倦怠有极其显著的负相关。

二、假设与模型

(1) 概念界定

1. 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出发, 指个体积极的心理状态, 目前普遍认为其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方面。

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对于自身达成某一任务或克服某些困难的自信程度。

希望, 基于目标、途径和意志力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积极动机状态。

乐观, 指做积极结果预期和积极因果归因的认知特性。

坚韧性, 指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威胁或其他重大生活压力时的良好适应, 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

2. 学习投入

学习投入, 一般来说, 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深入地进行思考, 充满活力地应对挑战和挫折, 并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认知投入、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三者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统一体。

3. 学习拖延

学习拖延, 应满足三条标准:不必要、拖延和产生不良后果。通常, 把学习拖延较为简单地界定为“有目的地推迟或延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的行为”。

(2) 假设

H1: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学习投入正相关

H2:大学生学习投入与学习拖延行为负相关

H3: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学习拖延行为负相关

(3) 模型建立

三、数据统计

(1) 问卷的设计

1. 设计依据

本次的问卷设计的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心理资本, 问卷取自李超平《心理资本》附录心理资本量表。

第二部分是拖延行为, 问卷根据Aitken拖延问卷编写。Aitken拖延问卷 (Aitken Procrastination Inventory, API) 是Aitken在1982年编制的一个用于评估大学生长期持续拖延行为的自评量表。根据自评量表, 主要就复习备考、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习上的行政事务、列席事务等进行调查。

第三部分是学习投入。国外在研究学习投入多采用Utrecht Work Engagement Scale-Student (UWES-S) 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是在工作投入量表Utrecht Work Engagement Scale (UWES) 基础上进行相关词语替换形成。基于这一量表进行学习投入问卷的设计。

(2) 数据收集

本次研究进行两次问卷发放, 第一次于2012年4月份进行, 第二次于2012年5月底进行。其中发放260份问卷, 回收问卷248份。本次研究就是在248份问卷的基础上, 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过程中共剔除了8份无效问卷, 最终有效问卷240份。

注:*p<0.05, 即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p<0.01, 即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对角线上的粗体数据是各研究变量在正式调查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四、数据分析

(1) 心理资本与学习投入的验证性分析

心理资本总共分为四个维度, 包括自我效能、希望、韧性和乐观, 由于一阶和二阶因子模型拟合指数相差不大, 所以并没有考虑低阶模型的检验, 本研究主要分析四因子模型的显著性, 根据心理资本的Estimates结果可知, 四因子均为显著的。

笔者使用amos软件对心理资本和学习投入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 数据显示心理资本和学习投入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理想的水平, 因此此模型是比较理想的因素结构。

(2) 问卷的效度检验

表3列出的是各研究变量的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和信度系数。如表3所示, 本研究所采用的问卷的内部信度系数α (包括心理资本、拖延、学习投入) 都在0.80以上, 都不低于可以接受的0.70 (其中, 7到11均属于拖延的范畴, 虽然各自内部信度系数有的小于0.70, 但并不影响拖延整体的内部信度系数) 。由表3可知, 心理资本与学习投入之间显著正相关, 心理资本与拖延显著负相关, 学习投入与拖延显著负相关, 验证了假设模型。

(3)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之后笔者使用spss软件对心理资本、学习投入及拖延行为三者两两之间进行来了主效应分析, 数据显示心理资本对学习投入显著正相关 (β值为0.566) , 学习投入对拖延显著负相关 (β值为-0.146) , 表6数据显示, 心理资本对拖延显著负相关 (β值为-0.127) , 本研究的研究假设进一步得到证明。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心理资本越高, 学习投入则越高;学习投入越高, 则对拖延有抑制作用;心理资本越高, 对拖延也有抑制作用, 这与我们的假设是一致的。

五、结论

我们经过前期阅读文献、设计发放问卷, 及后期统计分析问卷中各变量, 得到了心理资本与学习投入之间显著正相关, 心理资本与拖延显著负相关, 学习投入与拖延显著负相关的结论, 验证了假设模型。

但是, 我们的论文也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体现在对问卷的设计上, 由于我们的问卷是正反面打印的, 而我们做出提醒, 这样导致我们回收的问卷有些反面并没有回答, 造成无效问卷;其次, 这次我们选取了中央财经大学三个年级共11个班的部分学生为样本, 进行了分析。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要尽可能的收集数据, 在大样本的前提下, 进行数据分析也较容易, 同时数据分析结果也具有统计上的意义, 并且这样的数据分析结果也具有说服力。

但是, 我们的研究对实践来说也有很大的意义。我们的验证结果, 是在分析248个样本问卷调查的数据的基础上取得的, 同时, 又对各变量因子进行分析, 验证了本问卷及其各变量因子所组成项目的结构效度较好, 证明本次所调查的样本有代表性。此外, 在本次调查中, 我们对调查过程进行了严格地控制。

上一篇:依靠自己话题作文下一篇:我和鸟儿的故事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