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公安工作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意识公安工作(通用8篇)

创新意识公安工作 篇1

作者:高俊生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956 更新时间:2008-04-12【字体:小 大】

------------------

森林公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意识初探

作者:高俊生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957 更新时间:2008-04-12【字体:小 大】

------------------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森林公安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如何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发挥优势、发挥效力,着眼于森林公安改革和发展,融入森林公安工作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笔者以为应强化创新意识,把握好六个方面。

一、从思想观念上转变,树立与森林公安工作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观念。当前,在部分民警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发生位移,缺乏个人理想和抱负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力,积极引导民警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对民警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增加民警的荣辱意识、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有针对性地做好民警的心态调整工作,按照森林公安工作的发展,基层必须强化民警的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正确引导民警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必须与基层大局相一致,使民警真正做到与基层“同呼吸,共命运”。

二、从内容载体上转变,突出融合性,由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变为与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转变民警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虚无”认识。当前,建立与完善现代基层管理制度的国有林区,处于一个产权变更、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技术创新的变更时期,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生产力、生产关系等都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森林公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形式与载体都提出了新的适应性要求,原本老一套的说教及旧有形式显然落后于时代发展,必须要在内容上创新,积极倡导基层所队警务公开、执法公开及民主管理制度,开展学习型的基层所队、法律知识竞赛、职业道德评议、时事征答等,增加所队学习、教育的趣味性和融合性。

三、从教育方式上转变,突出有效性。在理想信仰、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多元化倾向的社会思潮中,外部环境导致有的民警认为“理想理想,有利便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在诱惑面前,“政府是虚的,理想是空的,权力是硬的,钞票是实的”。新形势下民警思想的复杂化和多层面的状况,无疑对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方式应首先研究、了解工作对象的认知结构,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寻求工作的突破口,从单纯就事论事的说教式、注解式,转为符合心理规律的诱导式、解惑式,努力创造丰富多彩和为民警广泛接受的形式,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从管理方式上结合,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各项管理的全过程,渗透于基层工作、队伍建设、内务管理、服务群众的各个环节,避免思想政治工作游离于各项工作之外。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其实是基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在所队,将基层管理中各项量化考核分解到各个所队,每个民警,逐步建立可操作性强和可量化考核的工作制度,变“虚”为实,“虚”事真抓。以各项活动为依托,激发民警的参与热情,从中提高管理意识和思想政治工作效能,从而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涵盖基层管理工作,使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育中有管理,管理中有教育,教育落实到管理中,管理上升为教育。

五、从实效性上入手,针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在动态中把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基层各项工作方向,努力追求互为促进的效果。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立足点在所队,受其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虽然所队人数不多,但所队成员的年龄、文化、性格、爱好、思想水准、道德观等都不一致。根据所队的特征,不能采取单一形式,对不同的人和事应本着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和爱护人的原则,平衡心理,缓解矛盾,使所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落到实处。通过有情操作和物质化相结合,真正发挥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明理知情的疏导功能、稳定人心的凝聚功能以及团结鼓励的激励功能。

六、从培育民警精神上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基层文化建设,防止基层文化建设可以代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偏见。按照民警工作目标,其不同时期具有号召力的奋斗方向,这引起全体民警的共识。基层在培育自身精神中,一方面要努力形成一种民主、团结、和谐、宽松的气氛,使民警产生喜悦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还要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民警处处感受到关心、理解和信任,进而产生主人翁责任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应着力把规范民警工作行为乃至社会、公众行为作为基层人文精神培育的立足点,通过民警良好情操的培育,折射和塑造出良好的民警整体精神风貌,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基层文化建设,两者互为促进,用文化合力推动基层各项工作的向前发展。

创新意识公安工作 篇2

抓好“三个宣传”, 增强全民规划意识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 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参与、支持和监督, 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推动城市科学健康发展。

公安县政府高度重视《城乡规划法》宣传贯彻, 将《城乡规划法》纳入全县普法宣教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开辟电视专题、报纸专栏、悬挂横幅、设置站牌、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并在每年的《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纪念日和法制宣传日前后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月、宣传周活动, 展示规划成果、普及规划知识、开展规划咨询,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 拓展城乡规划法规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让广大市民知晓、熟悉、了解城乡规划法, 让“规划是法”的观念深入人心, 形成知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同时, 坚持领导带头学习宣传规划。县委中心学习组将《城乡规划法》的学习纳入常年集中学习内容, 通过聘请长江大学、三峡大学的教授、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强化城市规划意识, 拓宽城市发展思路。

项目规划公示是规划宣传的重要内容, 也是市民参与规划的重要途径之一。公安县积极推行规划审批项目公示制度, 将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纳入县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统一受理, 实行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标准和结果“六公开”制度, 做到规划报建审批公开化、规范化、透明化,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促进市民参与规划, 确保规划和公众利益的实现。通过加强信息网站建设, 及时公布规划审批许可信息, “规划是生产力”、“先规划后建设”等观念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各级各界尊重规划、服从规划、参与规划、支持规划、维护规划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

加强拆违工作宣传是对市民进行规划违法反面典型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公安县, 无论是县政府集中组织的大型拆违行动, 还是职能部门自行组织的小型拆违行动, 一律邀请县新闻单位参加, 对拆违行动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确保在拆违宣传上, 做到电视上有图像、报纸上有文字、广播里有声音, 形成社会对违法建设人人喊打、违法建设者个个自危的良好氛围。采取出拆违宣传橱窗、走居入户面对面宣传等多种宣传手段, 引导市民自觉维护规划, 共建美好家园。

把握“三个重点”,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规划编制、规划审批与违法建设查处是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的三个重要节点, 互为依托、相互关联, “三个重点”把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城市建设发展质量的高低。

规划编制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近年来, 公安县以城市总规为依据, 狠抓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上, 先后编制了老城区、城南新区、青吉园区、原种场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并对城市重点区域、重要节点进行了规划设计, 完成了三袁风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荆岳铁路连线、迎宾大道两侧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 实现了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在专项规划上, 编制完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线管制规划、植物多样性分析规划、中心城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环卫专项规划、燃气专项规划、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专项规划门类基本齐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和各项专业规划健全的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规划审批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关键。该县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 对拟报审建设项目, 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踏勘和分析, 并对项目的定点、用地范围、规划布局提出具体要求, 经县行政服务中心办公会集体讨论后, 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作为设计任务书报批的法定附件。通过严格把好项目的规划选址关, 从源头上有效堵住了影响城市规划、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同时, 为贯彻落实国家城乡规划强制性内容, 维护城市整体和公众利益, 从把好建设用地项目的规划设计关入手, 建立部门联合审批制度, 严格项目规划许可, 规范了土地使用者的开发行为, 实现了城市土地的最佳配置和城市功能、环境的优化, 取得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三统一。

违法建设查处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保障。该县建立起以社区为平台, 部门巡查与社会巡查相结合的违法建设发现机制, 规划、执法部门规划巡查人员分区域开展巡查, 聘请规划巡查员20名动态巡查, 增加巡查密度, 确保规划巡查不断档、无盲区, 违法建设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降低违法建设查处成本, 提高查违治乱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 通过开展城区建设项目规划清查行动, 对违法建设登记造册, 载明地点、建设规模、违建事实、当事人和管理责任人等基本情况并实施跟踪管理, 采取“专人守控、日夜控管、断水、停电、暂扣设备、查封现场”等强制措施, 确保了违法建设零增长。

加强“三个建设”, 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城市管理工作, 直接关系着城市规划能否顺利实施。为确保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必须提高规划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水平。

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是搞好城市规划管理的必备条件。公安县一方面健全规划决策机构, 以强化规划管理, 高度集中统一为理念, 本着“政府组织, 专家领衔, 部门配合, 公众参与”的原则, 县政府成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 使规划决策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 切实增强了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另一方面, 健全规划执行机构, 整合组建了正科级事业单位县城乡规划局和城市综合执法局, 改变了过去主管部门“既当裁判, 又当运动员”的陈旧模式;以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为目的, 在各乡镇政府设置了“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 城市外控区和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薄弱现状逐步缓解。

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制度, 是搞好城市规划管理的根本保证。该县不断建章立制, 完善城市规划法制政策体系。近年来, 为规范城市各类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 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公安县城市管理技术规定》、《关于加强县城城区规划建设和用地管理的通告》等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 为公安县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确保了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同时, 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 扎实开展行政许可清理工作, 明确了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职权范围的3项规划许可事项, 对行政许可的法律依据、实施主体、受理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审批要求、收费项目、办理结果、格式要求进行了清理规范, 建立了与《行政许可法》相配套的各项制度。

高水平的规划工作队伍是城市规划编制与落实的关键。为破解规划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 公安县城乡规划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吸收规划专业技术人员, 规划管理专业技术力量得到加强;为加强规划执法力量, 县城市综合执法局又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使规划行政执法队伍得到充实, 城市规划管理的专业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力量不断壮大。

为了加强规划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该县建立规划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 每年至少组织4期城市规划管理培训班, 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授课, 对县城乡规划局全体人员、县城市综合执法局相关人员以及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进行3~5天的封闭式业务培训, 每季度对规划执法监察人员进行一次考核, 每半年组织一次规划执法方面的座谈和交流, 努力促进规划管理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创新意识公安工作 篇3

“一室引领一站三队”工作模式简称“113”,其中“一室”即“指挥研判室”,“一站”即“警务站”,“三队”即“社区警务队、治安管理隊、责任区刑警队”。

“一室”是派出所的指挥调度中心、情报收集汇总和研判中心、参谋决策和服务中心。其主要任务是接受上级的指挥调度、情报指令、通知通报、工作部署;收集汇总研判各类情报信息,为派出所领导参谋决策提供服务,指挥派出所各警种开展工作,并及时反馈总结,不断提高派出所指挥决策能力,是派出所的“心脏”和“大脑”,也是“113”工作模式的“中枢神经”。

“一站”是驻守街面开展反恐处突、巡逻防控、接警处警三大职能的派出所前沿力量。实行“屯警街面、警务前移、直接指挥、快速反应”巡逻勤务模式。

社区警务队:依托已建成的“家门口派出所”和警务室,开展实有人口管理、 法制安全宣传、群防群治和便民服务等工作。

治安管理队:负责各派出所辖区重点行业、危爆单位、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指导监督单位内部安保工作,参与预防治安灾害事故,办理治安案件、调解治安纠纷等工作。

责任区刑警队:负责各派出所辖区刑侦基础工作、刑事犯罪研判、一般和“五小”案件侦办工作。

“113”警务模式通过扁平指挥机制、联动联勤机制、动态警务机制开展工作,作为“中枢神经”的“一室”是情报信息的“来料加工车间”。通过对各专业警种提供的情报信息、“一站三队”工作信息及情报反馈、分局指挥中心和各业务部门下发的研判指导材料、异地协查等等各方面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研判辖区一定时期内各项警务工作重点内容,形成“四色预警”,有针对性地指导“一站三队”开展工作。

“四色预警”:将每日、每周、每月收集汇总的刑侦、治安、户政、出入境、国保五大类信息进行研判,按照研判结果的重要程度分为四类,分别以“红、橙、黄、蓝”四种颜色代表。通过不同颜色分类研判结果,按照职责分工、工作区域分别向“一站三队”下达指令,按照一、三、五、七日时限,限时进行整改和反馈,指导并督促“一站三队”更好地明确工作任务、确立工作方向。

“113”工作模式通过勤务模式改革将现有警力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充实基层一线警力,通过派出所架构重组和职能重新划分,将原派出所巡逻队的职能转交由警务站承担,民警在开展街面巡逻防控工作同时,开展接警处警、维稳处突工作,目前分局已在12个派出所建成14个警务站,建成社区警务室111个,其中“家门口派出所”68个,经合理调配,一线民警数量大大增加。通过整合优势破案资源、明晰工作流程、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了专业队伍,治安管理队和责任区刑警队分别实现了专业化,确保了民警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治安管理、侦查破案等主业上来,提升了各项工作效能。

为更好地落实扁平指挥机制,发挥快速反应、协作联动的功能,分局为社区民警和当值的巡逻民警、出警民警配发单兵执法工作记录仪。记录仪与派出所指挥研判室总控台相连,当进入工作模式时,民警工作轨迹即会呈现在指挥研判室的工作平台中,确保工作指令及时下达、实时图像及时回传。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民警可使用群呼功能及时向指挥研判室请求支援,指挥研判室可根据民警轨迹科学合理调配附近民警前往增援,极大地提高了警务工作效能。

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调研报告 篇4

一、做好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启示:

(一)信息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推进器”

从调研情况来看,武陵源分局的信息化建设虽说不是

很精细,但是发挥的作用是很明显的。近年来,他们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机制、新手段、新方法,着力提高了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首先,他们建立完善情报信息定期会商研判机制,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的能力。其次,他们积极探索合作工作机制,在明确各部门、各警种社会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工作体系,促进了管理效能的整体提升。此外,他们积极推动情报信息从战术应用到战略应用、从操作应用到决策应用、从表层到深层应用的转变,全力提高了社会管理水平。群众的满意率在全省进入前三甲。

成功的实践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及时有效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条有效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推进器”。

(二)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社会管理领域有许多新课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项工作不是公安一家的事情,也不是公安一家能做好的事情。必须将这项工作置于党委政府社会管理创新这个母系统中,紧贴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来谋划布局,联动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并让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武陵源核心景区(17个探头)与城区(180多个)建立的探头平台,就不是光靠公安一家的工作。这样部门联动,监控到位,群众主动,才能真正提高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的效率。

同时,社会管理创新还包括人口、场所、虚拟社会和公共安全管理等子系统,其核心是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大局的能力。这方面,武陵源分局以创“平安满意张家界”为目标,围绕旅游经济发展做文章,通过大走访、大调解、大防控等措施,狠打犯罪,主动服务,为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确保了来景区的中外游客的平安。

(三)公安机关内部机制创新是前提

要创新社会管理,首先应从公安机关内部机制进行创新,挖掘队伍潜质,调动民警的责任心,真正做到让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反之,如果内部机制不创新,无法激活队伍的活力,那么社会管理创新也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解决警力不足问题,一方面要增加总警力,另一方面还要向内挖掘潜力,要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警力资源。

二、做好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建议:

(一)创新信息研判机制,在提高预防、发现和打击犯罪的效能上下功夫。

一是要坚持以情报信息支撑决策、引领实战、指导防范,进一步健全完善情报信息网络,切实把触角延伸到村(居)、单位和场所,及时获取动态性、苗头性、倾向性情报信息,实现精细管理、精确防控、精准打击。二是要加强流动人口情报信息研判,定期分析流动人口流向、高危人群、打击处理的外来违法犯罪分子等情况,科学指导警力投向,把有限的警力和资源集中到违法犯罪高危人员和容易遭受侵害的弱势群体上来,做到抓两头、带中间,抓重点、带一般,发挥打防控整体合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流动人口信息全面、鲜活的优势,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劳动力需求、城镇布局、社区建设、公共设施配套等经济社会建设事项,加强对流动人口数量、结构、状态的分析,科学评估人口流动态势和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超前研究针对性措施,着力化解潜在风险和矛盾。五是要坚持全警动员,全警动手,谁办理,谁采集。对违法犯罪人员,一律按规范流程采集信息资料。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案例,借鉴外地经验,归纳研究网上排查、网上串案、网上辨认、网上控赃等网上战法,及时推广运用,大力开展网上作战,不断提高办案水平和效率。

(二)创新服务管理措施,在提高管理针对性、主动性上下功夫。

创新意识公安工作 篇5

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来,市公安局坚持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探索交警内部事故处理工作机制、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机制和事故处理“一站式”服务机制,有效地提升了交通事故处理的群众满意率和执法公信力。

一、完善交警内部事故处理工作机制,规范事故处理执法行为。该局在“快、细、准、实、严”字做文章,建立了规范高效的运行工作机制。一是接处警上做到“快”。在事故处理大队和各管理大队实行24小时备勤制度,备有专门出警车,做到了接警后五分钟内快速出警。二是现场勘查上做到“细”。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冬,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做到对每起事故现场都一丝不苟,详细勘查,必要时就地现场调查走访,为事故认定提供准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三是责任认定上做到“准”。对一般性事故无特殊情况的,一律在十日内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书,每一起责任认定都经集体开会讨论,防止了暗箱操作,防止了人情案和关系案,也防止了冤假错案的发生。四是调解工作做到“实”。引入“预调解”制度,综合事故责任、赔付能力、家庭经济状况等,不厌其烦地做各方当事人的工作,尽量达到双方满意。五是审核把关做到“严”。实行三级把关制,即办案民警、中队长和分管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层层把关,使得每一起案子都经得起考验、经得起考评。

二、建立健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机制,提高逃逸案件侦破率。该局建立相关警种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公路监控卡口建设,加大破案工作力度,提高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率。一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交警支队各大队及各派出所落实了24小时值班制度。一旦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市局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下,各派出所和交警各大队值班民警在第一时间赶到指定地点,迅速布控堵截。二是加强道路交通监控系统建设。投入180多万元建设了12处高清监控卡口,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主要道路的高清监控网络。三是建立公安内部多警协作机制。在侦办死亡逃逸案件过程中,由派出所、交警、刑侦、技侦等部门联合组成侦破专班,有力地推动了案件侦破工作。今年以来,交警支队在刑警支队和各派出所等兄弟单位的配合下,走访村民数万人次,排查各类车辆5000多台次,远赴福建、湖南、江西等省市,克服重重困难,侦破各类交通肇事逃逸案件23起,其中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8起。

三、建立交通事故维稳联动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在市应急办的统一领导下,与各区镇场处和相关部门按照“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中”和“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配合、快速高效”的原则,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严密防范、积极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一是及时掌握动态,提前介入。事故处理民警在发现死者家属有闹事苗头后,在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和市局发出预警,并安排专班跟随死者家属,上门谈话,宣讲法律政策,向围观群众解释事故真相,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二是坚持领导上阵,靠前指挥。突发事件发生后,市公安局和交警支队负责人迅速到达现场,面对面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和开展法律知识宣传,引导事故当事人通过法律程序协商解决问题,或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三是紧紧依靠党委政府,解决矛盾。发生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肇事逃逸事故后,立即报告当地区镇处场应急办(值班室)和当地派出所,及时介入死者家庭,通报事故处理工作进展情况,认真解答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稳定家属情绪。对有可能发生上访闹事的案件,在第一时间向市应急办发出预警,提请市应急办协调有关区镇场处和相关部门做好稳控工作。

四、建立 “一站式”服务机制,确保事故处理方便快捷。为整合社会资源,方便事故当事人依法处理交通事故,该局共投资近500万元建设了面积约2050平方米的事故处理综合服务大楼、面积660平方米的事故施救和车辆损失鉴定中心、面积6500平米可供50辆各类车辆停放的停车场。事故处理相关的法院、司法、物价、保险机构、事故清障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在服务中心成立办事机构或开设办事窗口,与公安交警一道为交通事故当事人提供“一站式”无缝隙服务。一是人民法院设立交通事故法庭。市人民法院在“一站式”服务中心设立道路交通事故法庭,为交通事故当事人及时提供诉讼保全、司法确认、案件受理、法庭调解、判决执行等协助。二是司法部门设立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中心。请律师进行法律咨询和先行介入事故调解工作,是我市公安交警事故处理部门已探索实行的一个好的做法。市司法局协调有关单位在“一站式”服务中心

创新意识公安工作 篇6

July 2016 No.4

【社会治安】

“互联网 +”背景下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研究

李亚军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兰州 730046)

摘 要:随着我国知识社会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互联网 +”思维逐步引导互联网信息技术与行政管理的深度融合,公安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着一次重要的创新改革机遇。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和管理理念、融合行业壁垒和业务区分、重新界定交通管理需求供给侧需求、不断优化行政管理结构和交通民警勤务模式是“互 联网 +”背景下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交通管理;“互联网 +”;信息技术;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D6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58(2016)04-0059-04 DOI:10.16478/j.cnki.jbjpc.20160829.006

道路交通系统发展同期相比,以交通事故四项指数

为衡量指标的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总体相对数较 低。但是随着汽车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开展各项交通管理业务过程中 遇到了重大挑战和机遇,传统的交通管理思路和工 作模式已经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满足不 了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出行需求,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互联网 +”思维是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

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思维模式,随着 信息时代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 +” 思维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生态、提 升发展水平的重要驱动力。在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和 “互联网 +”思维模式广泛运用的背景下,运用创 新思维对传统公安交通管理业务工作进行改革是促 进工作效能优化提高、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交通参与 [1]者出行需求和服务需求的唯一途径,也是提升公

(一)传统的交通管理思维模式不符合“互联 安交通管理部门社会公信力、实践社会管理创新的 网 +”重塑结构的要求 重要举措,对于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提供便民利民 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后,我国形成了以公 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部交通管理局、省级公安厅局交警总队、市州级

公安局交警支队和县区级公安局交警大队为框架的一、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四级公安交通管理机构,各项公安交通管理业务的 开展逐步形成了公安部交管局发布政策法规、省级 交管部门结合本地情况转发、市州级交警支队和县

区级交通大队主要细化落实工作任务的管理思维模 式。这种管理思维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做到全国一盘 棋,对全国范围内颁布的交通管理法规政策能够做 到全面统一的推动落实,但是这种管理思维模式存

道路交通系统迅速发展的特定背景下,起到了非常 在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缺乏对实际情况和操行性 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的全面考虑。一项公安交通管理新政策的发布落实 从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改 革至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的主体,逐步建立并完善形成了以车辆管理、秩序 管理、事故处理、宣传教育等交通管理业务为核心 的道路交通管理机制。这种机制在我国经济社会和

收稿日期:2016-04-12 作者简介:李亚军(1981-),男,甘肃警察职业学院治安系交通管理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道路交通管理。

李亚军:“互联网 +”背景下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研究

的效果取决于多个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能否

适合管理对象的具体实际情况、是否在当地具有较

高的操作性,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重点在于公安交

通管理政策的推动落实,而忽略了被管理地域和交

通参与者的自身条件,因此出现了许多政策规定落

实效果差、不易操作,甚至失去执行意义的状况。

二是缺乏自下至上的信息反馈渠道。传统的交通管

理思维模式的重点在于自上而下的提高政策法规的

执行力度,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关注更多的是如

何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缺乏新政策法规接受

程度和适应性的关注。一项政策法规的落实取决于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协调配合,因此在公安交

通管理部门开展交通管理业务工作时出现了信息不

对称,上级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没有全面掌握下级公

安交通管理机关和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具体情况。三

是缺乏有效的行业内部监管机制。长期以来,公安

交通管理机关各业务之间和部分业务的每个流程环 节之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因此产生了一些交通民警在某些交通管理敏感岗位违法违

规和职务犯罪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和广大人民群众中

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交通

管理思维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封闭性。

(二)传统的交通管理工作模式不符合“互联 网 +”开放生态的要求 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广大的交通参与 者,这与其他公安业务工作对象有较大的区别,公

安交通管理工作主要是满足和保障广大交通参与者 的出行需求和服务需求。现行的公安交通管理工作

模式由于受到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和公安交通

管理部门自身工作模式发展的限制主要存在以下三

方面问题。一是工作模式缺乏开放性。公安交通管

理工作与社会其他行业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长期以来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形成了一种封

闭的工作模式,与其他各个行业之间出现了明显的

壁垒,尤其是在 “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与其他 行业大力推行和建立开放式管理和工作模式的趋势

相比,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从源头上落后于

其他行业。二是工作模式的本质依靠人工。交通管

理体制改革后一直运行的交通管理工作模式是办理

任何业务都需要到各级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窗口或办

事机构进行交通参与者与交通民警之间的咨询、办

理、确认等,满足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出行和服务各

定时间、地点、程序范围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 间直接的接触。实质上是任何交通管理业务的开展 都是点对点之间依靠人工来完成,在这样的工作模 式下,各级公安交通管理民警和广大交通参与者耗 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也造成了巨大的行政资源 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三是工作模式缺少人性化。在 部分交通管理业务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的设定上,现行的工作模式显得过于机械死板,许多交通参与 者在办理交通管理业务时经常出现多次到交通管理 部门办结不了一项业务、甚至一些业务由于额外因 素无法办理的情况,这样一方面满足不了广大交通 参与者的交通管理业务的服务需求、也影响了公安 交通管理部门的公信力。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是没 有将服务工作作为创新工作模式的主旨,因此公安 交通管理工作应当建立起一种开放、平等、高效、人性化的工作模式。

(三)传统的交通管理业务设置不符合“互联 网 +”跨界融合的要求

公安交通管理业务工作的核心是车辆及驾驶

人管理、交通秩序管理、交通事故处理和交通安全 宣传,长期以来业务设置一直遵循着以交通参与者 出行各个环节为基础的划分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首先,车辆和驾驶人管理是源头管理,重点是驾驶人和车辆是否具备上路资格的确认与管 理;其次,交通秩序管理是出行过程管理,重点是 驾驶人和车辆在出行过程中是否遵守法律法规和安

全性能;三是交通事故处理事件管理,重点是对

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和驾驶人进行责任划分赔偿调 解,同时进行交通事故预防;四是交通安全宣传是 安全意识普法教育管理,重点是提高驾驶人和交通

参与者的安全出行和文明出行意识。但是随着“互 联网 +”背景下各行业部门和各业务的创新发展,这种传统的业务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交通参与者 的出行需求和服务需求,现有的交通管理业务设置 依据出行环节遵循专业化,未来的交通管理业务设 置应对根据需求采取扁平化的设置理念,即办理交 通管理业务尽可能减少占用公安交通管理民警和交 通参与者时间、精力和其他社会资源,其实质就是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据交通参与者的需求,提供一 站式服务,打破原先业务之间的权利划分,以耗费 最少社会资源为原则快速高效的提供服务 [2],实现 这一点的前提是公安交通管理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

项业务的前提是在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业务办理的规

的同步转变,同时需要各级公安交通民警业务素质 李亚军:“互联网 +”背景下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研究

的全面提升。

二、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的目标

(一)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和管理理念,提供交

通管理便民利民服务

“互联网 +”思维模式最主要的运用特征是方

便快捷,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改变长久以来形

成的传统思维模式和固化落后的管理理念,全方位

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一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在确保

机动车驾驶人身份信息唯

一、合法、确定的基础上,将所有公安交通管理业务由传统的窗口式点对点办 理模式创新为网络平台自助式办理;二是利用云计

算技术 [3],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将以公安交 通管理部门、医疗卫生部门、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管等与交通安全管理关系密切的部门信 息进行整合,创新建立社会公共资源共享利用的新

模式;三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 [4],对城市交通管 理、高速公路管理、机动车驾驶人管理和交通事故

预防工作进行及时的数据分析,将传统的经验决策 型工作模式转变为数据决策型工作模式,将公安交 通管理业务工作重心前移,全面形成预警提示、数

据支撑、科学研判的新型管理机制。因此通过新技

术平台的综合运用,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各项便民利 民举措的落实生效,这是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改

革的核心所在。

(二)融合传统的行业壁垒和业务区分,提高

交通管理业务工作效能

“互联网 +”思维模式最主要的目标功能是提

升工作效率,减少公共资源消耗和浪费,因此各级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以提升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效能 为目标,创新建立新型的业务办理流程和工作机制。一是将现行的交通管理业务办理面对面排队等候式

工作模式转变为互联网平台自由预约式工作模式,为广大交通参与者安排提供科学灵活的业务办理时

间与地点,提供交通参与者能够通过互联网提交全

部证明材料的平台,降低交通参与者与公安交通管

理机关之间无谓的时间成本;二是将机动车或驾驶

人作为管理目标,打破原有的行业间壁垒,减少公

安交通管理业务与其他涉及交通参与者出行有关业

务之间不必要的程序性、表面性认证环节和认证证 明,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真正达到社会行政资源的

之间的障碍,全面创新建立“一站式”业务办理工 作模式,以机动车注册登记信息为源头实行机动车

安检、变更、转移、报废等车辆管理业务的扁平化,以驾驶人申领核发驾驶证为源头实行驾驶人体检审

验、扣分学习、吊销执照等驾驶人管理业务的链条 化。通过业务办理流程的创新建立才能从根本上提

高公安交通管理各项业务的工作效能,这是公安交

通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的重点内容。

(三)重新界定交通管理需求供给侧需求,提 升交通管理服务水平

“互联网 +”思维模式是国家层面提出的一项 战略性决策,是对传统交通管理业务工作的升级换 代,其实质是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因此 在中央提出深化公安改革的背景下,“互联网 +” 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中的运用需要重新界定交通管 理需求供给侧需求。一是在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交 通的趋势下,突破原有的公安交通管理需求范畴,将城市交通管理“行车难、停车难”、减少机动车

排放污染、提高公共交通承载率、实现公路客运安 全快速等,作为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改革、满足 道路交通系统需求的实现目标;二是利用物联网技 术实现道路交通管理与交通需求管理系统之间的深

度对接 [5],重新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时间段交通出行

需求进行全面测算评估,有重点和针对性地提供交 通管理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交通参与者不同的交通

出行需求;三是依托机动车电子围栏技术 [6],全面

实现道路交通管理和社会治安管理的充分结合,更 好地实现公安交通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的目标,提高

交通参与者的出行安全感和满意度。因此,利用物

联网技术和机动车电子围栏技术创造道路交通系统 新生态才能满足当前交通管理需求、综合提升交通 管理服务水平,这是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的

关键。

(四)优化行政管理结构和交通民警勤务模式,突出垂直化管理的优点

“互联网 +”思维模式的最主要的实践基础是 将所有事件信息化,以实现耗费最少时间和最低社 会资源成本的解决方案。在交通管理工作中最主要 的表现就是建立高效科学的行政管理结构,对交通 民警工作方案和日常勤务模式适时进行优化设计,及时为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符合实际情况且 操作性强的选项,为交通管理工作提供最佳的选择

高效利用;三是深度清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各业务 预案。一是减少行政管理中多余的层级和环节,对

李亚军:“互联网 +”背景下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研究

交通设施管理、交通隐患排查、交通违法处理、警 务综合查询、交通安保警卫任务等日常交通管理业 务,实现工作信息上报和指令执行垂直化管理;二 是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交通民警、执勤执法车辆和交通冲突在 PGIS 地图中集成显示

[7]

保障,同时要与交通运输、教育、卫生、安监等相 关部门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形成畅通的协调渠 道,建立日常会商、信息共享、重大事件共同决策 的新型工作模式。

(三)广泛开展媒体宣传,针对性地进行舆论 的功能,改革当前的以固定区域划分为基础的勤 引导 务设计方案,依托 PGIS 地图和交通事件质态分析

公安交通管理改革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 软件建立动态化的交通民警勤务模式,这也是建设 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宣传工作,利用传 智慧城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将原有的以重点 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大力开展宣传,权威解读各项 交通参与者为目标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模式改革成 改革的意义、目标和具体任务;要细致宣传新型交 为对具体交通冲突和交通事件发布交通安全预警提 通管理业务办理流程、工作模式和交通参与者具备 示信息的宣传教育模式,同时探索建立交通安全宣 的权利义务。同时为了防止一哄而上的误解和炒作,传教育反馈机制。因此,建立实现目标明确、内容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针对性地开展舆论引导,要与 直接、针对性强、便于接受的新型的行政管理模式 公安法制、网络安全等部门建立协商机制,提前排 和勤务模式才能有效地进行交通管理业务垂直化管 查预判各类舆论风险、加强舆情跟踪分析、化解网 理。这是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的重要特征。络舆情热点,为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改革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改革需要注意的 问题

四、结语

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改革是提升我国道路交

通管理科技信息化水平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公安 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互联网 +” 思维模式广泛运用的背景下,建成新型的公安交通 管理工作模式,对于提供便民利民服务、提高交通 管理工作效能、提升交通管理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 义。本文系统分析了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进行创新 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目标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目前 中央深化公安改革进入关键期,各级公安交通管理 部门应当从根源上破解制约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 中存在的难题,紧紧抓住公安改革的契机,优化整 合现有资源,系统科学地实现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改 革目标,全面提升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

(一)坚定改革创新思路,稳妥有序推进

我国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大,各地道路 交通系统和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公安交 通管理工作面对的出行需求和服务需求复杂多变,因此进行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改革是一项系统工 程。要实现创新改革的目标和宏观战略构想,就必 须站在实践社会管理创新的层面上,各级公安交通 管理机关坚持一个改革思路、贯穿执行一个改革标 准、努力实现统一的改革目标。在改革过程中还需 要认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破解改革中出现的难题,充分整合各方资源运用智慧,依法、规范、稳妥、有序地推动改革的每个步骤得到有效落实,提高改 革每个环节的操作性,让改革的成果真正为群众所 认可。

(二)完善配套保障机制,畅通协调沟通渠道 在改革过程中,要对涉及到的各种公安交通管

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进行梳理、修订和完善,从

参考文献:

[1] 颜旭.浅谈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交通管理水平[J].城市 道桥与防洪 , 2015(2).[2] 汪峰.城市智能交通带来的思考 [J].中国安防 , 2014(17).[3] 姚宏宇.大数据与云计算 [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 2013(5).[4] 宫夏屹 , 李伯虎 , 柴旭东 , 谷牧.大数据平台技术综述 [J].法律上保障各项改革任务的依法推动和落实。公安

交通管理机关车辆管理、秩序管理、事故处理、宣 传教育等业务部门要建立完善的配套工作机制和工

系统仿真学报 , 2014(3).汪莉莉.智慧的大数据洞察新价值 [J].中国建设信息 , 作模式,为实现公安交通管理创新改革提供有效的 [5]

2013(6).(下转第 67 页)

姜春娇:试论治安实体主体化

[9] 郭建华.试论我国群防群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J].公安 [10] 秦声峰 , 陈东升.解码“民间 110”[J].浙江人大 ,2007(5).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0).责任编辑:姚

On the Func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Public Security in Maintaining Public Order

JIANG Chun-jiao(The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 Public security entity as objective reality has the dual attributes of the object of public security and

public security subject, which is not only the object of the security management role but also is the right-hand man of maintaining law and order.In view of the current needs of democratic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social stability, promoting public security entity to comple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object of public security to security subject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in role needs not only to analyze the multipl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social system, citizen consciousness,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incentive system, but also actively innovate and promote such as “third party policing, mas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ystem of contracted responsibility for public order” and many other kinds of effective forms of helping achieve security entity transition.In this way, the harmonious and stable social order will be improved.Key words: public security entity;subjectivity;order of public order

(上接第 62 页)

[6] 贺琰旻.电子围栏行业发展趋势探析与创新功能分析 [J].[7] 陈飞 , 季君.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与应用 [J].道路交通管理 , 2012(7).中国安防 ,2013(3).责任编辑:姚 林

A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Reform of Public Security Traffic Management under

the “Internet Plus” Background

LI Ya-jun(Gansu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Lanzhou 730046,China)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knowledge innovation practice, “Internet plus”

创新意识公安工作 篇7

在公安院校警察公正执法意识培养问题上, 公安法学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 公安院校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如何解决公安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仍需不断地探索和改革。

一、公安法学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 传统的法学教学较为单一的理论灌输型教学模式在我国许多公安院校已有所突破, 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已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

1. 案例教学法被普遍采用。

目前, 在公安法学教学中, 案例教学被普遍采用。案例教学以真实案件为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形式以案说法、以法评案, 帮助学生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通过讨论和辩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引入课堂。

多媒体课件教学法是指运用计算机实时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 通过多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分享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的优势在于, 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 可以突破地域位置和教学资源配置的限制。目前, 在我国公安法学教育中, 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因其直观性、立体性和生动性而被普遍采用。

3. 模拟法庭教学法穿插教学中。

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以人民法院已审判的真实案例为蓝本, 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案件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 依据刑事审判程序, 模拟审判案件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学以致用, 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 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二、公安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尽管许多公安院校不断推进公安法学教育的改革, 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仍然与公安法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

1. 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目前, 在公安法学教学中, 教师满堂灌的传统讲授法依然是主导的教学方法, 在课题教学中, 教师居于主导者的地位, 教什么学什么完全由教师决定。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权。这种教学法使教师与学生处于相对对立的地位, 师生关系是一种学习上的从属关系。这样一来, 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就会局限于教师的讲述和解释, 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受到很大限制。该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公安法学教学中, 我们也能看到新技术新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如多媒体教学等。但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往往流于形式, 不少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同于电子板书, 缺乏鲜明性、立体性、动感性。大量的课件表现为讲授式课件, 是传统教学手段的一种投影式表现, 体现不出多媒体教学应有的互动性、交互性和现实模拟性等优势特征。

2. 重课堂, 轻实践, 理论与实践脱节。

当前的公安法学教学, 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方式, 将知识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教师按事先备好的教学内容, 按课堂教学授课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 公安院校所有法律课程均是在教室里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完成。即使有实践演练活动, 基本上也是以教师为主, 教师很少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公安院校通常都建有模拟法庭, 但利用率不高, 一个学期甚至一年才开展一次模拟审判活动, 不能达到综合演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学生假期见习采取放羊的方式, 由于没有有效组织和管理, 有些学生假期根本就没有到见习单位见习, 从而使假期见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3. 实习环节单一且流于形式。

实习环节是全国公安院校公安专业学生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公正执法意识的重要实践过程。但目前各公安院校公安专业的学生实习的地点通常安排在各级公安机关, 实习的重点是公安业务知识的检验和运用。由于实习部门单一, 且公安机关注重的是公安业务知识的训练, 因而这种实习对于促进法律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结合, 训练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司法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少帮助。此外, 学生实习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障。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毕业学生通常是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实习, 时间通常在3个月左右, 但这3个月实习期间还不能完全保证。因为在这期间学生还必须要完成毕业论文, 看书复习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这样一来, 学生无法安心搞好实习, 致使实习流于形式。

三、警察公正执法意识培养路径

1. 应将公正执法意识的培养放在首位。

公安法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懂法律的公安专门人才, 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将代表国家行使执法权, 他们素质的高低和执法效果直接影响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作为一名警察, 如果不具有公正执法意识, 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一名高素质的警察。因此, 培养高素质、懂法律的公安专门人才, 是公安法学教育的使命。国外警察教育也非常重视公正执法意识的培养。在美国警察教育体制中, 设置有警察培训中心, 对警察开展职业教育。在对警员的教育中注重突出敬业精神, 经常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荣誉展览教育、正反典型教育, 培养警员的“荣誉、责任、服务”意识。德国注重警察公正执法意识的培养, 一些警察学院专门设立有“职务价值”的课程。在日本, 无论是短期培训还是长期培训, 都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列为培训内容。在公安法学教育中, 传授法律知识固然重要, 但核心应是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公正执法意识, 使忠于法律成为执法活动中的一种信念。对一所公安院校来说, 培养出来的学生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均强是为“正品”, 业务素质强而公正执法意识弱是为“次品”, 业务素质和公正执法意识均弱是为“废品”, 业务素质强而公正执法意识无则为“危险品”。因此, 公安院校应尽最大努力培养“正品”, 尽量避免培养“次品”“废品”, 坚决杜绝培养“危险品”。要做到这一点, 公安院校就必须将公正执法意识贯穿于整个公安法学教育的始终。通过将一些母校毕业的警察队伍中的反面典型案例引入课堂的方式, 以此警示学生。或者请母校毕业的优秀人民警察回母校举行英模报告会, 以职业荣誉感动和激励学生, 还可以将母校毕业的优秀校友聘为客座教师, 为在校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事后组织专题讨论或举行主题班会, 谈感想或感言。总之, 学校应将培养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合格人民警察放在公安教育的首位。

2. 科学合理设置法律课程。

法律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对培养学生公正执法意识影响深远。对于普通招录的公安专业学生来说, 应注重法律知识的系统性, 法律主干课程必须全部开齐, 因为他们在校学习四年, 在时间上有保障。而作为两年制的改制生不可能开设太多的法律课程。笔者认为, 在改制生法律课程的设置上应注意两点:第一点, 突出重点法律课程。其中《法学基础理论》课必须开出且必须保证足够的教学课时, 因为该课程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法律课程, 在所有法律课程中, 该课程对于学生公正执法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 《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课程与公安工作关系非常紧密, 在改制生中应当开设, 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公正执法意识也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 在军人生源的改制生中, 从公安部确定的改制生开设课程来看, 没有开设《法学基础理论》《民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课程, 而相对比较次要的一些课程如《集会游行示威法》《警察执法战斗法规》等课程却成为了公安专业的必要课程。笔者认为, 这是本末倒置之举。由于改制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 且有许多公安业务知识要学习, 因此, 留给法律课程教学的时间很少, 学生不可能系统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因而法律课程教学应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公正执法意识上, 不必拘泥于知识的系统性。第二点, 应保障所开法律课程的教学课时。在目前法律课程教学课时偏少的情况下, 开始几门重点法律课程, 将有些课程加以整合甚至砍掉, 以保证重点法律课程教学课时, 不能蜻蜓点水, 面面俱到。否则学生既学不到法律知识, 更无法培养学生公正执法意识。

3. 强化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既是学生在校所学知识的一次系统实战演习, 也是学生公正执法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是目前公安法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传统公安法学教育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首先, 实践课程设置不科学。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 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在一些公安院校中, 有的教师本身缺乏实践锻炼, 实践能力比较弱, 无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 因而不太重视实践教学。有的公安院校虽然在教学中也有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和内容,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 使实践教学停留在形式上。其次, 毕业实习渠道单一。目前, 公安院校实习点均为公安机关, 主要进行公安业务方面的实习。该实习模式虽然对于公安业务知识的巩固有一定的帮助, 但对法律知识的消化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基于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 为克服公安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必须将实践教学提高到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的位置。要根据法律课程的特点制订出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训练大纲, 将较为分散的实践教学课时适当集中, 采取课堂训练与课后训练相结合, 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相协调, “教、学、练、战”一体化训练模式。在实习方面, 立足公安实际, 同时鼓励学生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部门实习, 多途径培养学生公正执法意识。只有这样, 公安法学教育才能达到其教学的真正目的。

摘要:传统公安法学教育存在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与实践脱节, 实习流于形式等问题。公安法学教育应将公正执法意识培养放在首位, 科学合理设置法律课程, 强化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创新工作思路 提升服务意识 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办公室;创新

G648.7

办公室在高校是一个特殊的职能部门,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是

高校的中心职能部门,是高校的枢纽和窗口,是高校的领导集体的决策工具和决策执行工具。 办公室承担着沟通协调、服务管理、督查督办等重要服务职能,其协调能力、执行力度、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体现出学校的管理水平,反映出学校的办学能力,进而影响学校整体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其责任不可谓不重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办公室系统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新形势,高校办公室也会产生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如何赶上时代发展步伐,主动适应全面素质教育对办公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期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重要课题。 因此,如何更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办公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

办公室工作涉及的业务范围广,工作繁杂、琐碎,日常重复性工作较多、对工作效率要求高。目前而言,民办高校办公室无论在机构设置、职能范围还是人员分工上,基本还是依照公办高校的模式:办公室人员疲于忙于日常行政性、临时性事务的特点,只注重管理、容易忽视服务的现状。

(二)素质参差不齐

办公室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办公室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开展的好坏。从办公室人员的来源来看,有的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办公室工作经验;有的是从事其他岗位调岗或换工作进入到办公室,属于“半路出家”,缺乏办公室需要的足够的应变能力与协调能力。从办公室人员的学历层次来看,民办高校办公室人员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博士缺口、硕士缺乏、基本以本科生为主力军,影响办公室整体水平的提高。从办公室人员专业构成来看,真正专科出生的人员少之又少,不能做到专业对口。而且由于办公室更多的时间忙于具体事务,缺乏理论学习、专业学习与技能培训,影响办公室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涉及面较广,其中收文、发文、签字审核、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都离不开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持。民办高校由于经费等原因,信息化建设相对较为滞后。往往在收发文、签字审核上的程序还较为落后,发放纸质版文件的情况较为多见,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办公系统尚未建立或建立较晚,办公人员无系统可用或者不习惯使用系统,一方面造成纸张的浪费,另一方面挨个部门收发文件降低了工作效率。档案管理方面,档案管理系统尚未建立,不利于收集、查找和管理档案。

(四)规章制度不健全

规则制度是工作的规范和要求,也是部门人员工作的参考和标杆。办公室工作复杂琐碎,要做好办公室工作,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规范的流程和完善的制度。但是目前,由于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往往专注于学校的发展而忽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有些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已经不能符合学校发展的需要。而且在制度的宣传和规范上,工作往往也做得不到位,导致一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规范和落实。

二、办公室工作的创新

(一)增强服务意识、更新管理理念

办公室作为为领导、各部门、全校师生服务的部门,其工作核心即是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学校主体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因此,应当增强办公室的服务意识,摒弃以往以参与为主的办事模式与管理理念,一方面当好领导的“左右手”,起到为领导当好参谋的作用,要深刻的认识到,为领导服务不是简单的完成机械式的日常工作,而是应当为领导出谋划策,加强自身学习,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与支持,协助领导处理好对内对外事务。还应当做好中枢协调作用,办公室作为全校各部门的中枢神经,应当发挥好枢纽作用,积极协调、加强沟通、注重联系、支持配合各部门的工作,确保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人员素质

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服务于参谋意识,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尤为重要。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学习。首先是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适当为办公室人员开展各类培训,提高专业素养,规范工作流程;其次是办公技能的学习,熟练掌握诸如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办公技能有助于提高办公水平、提升办事效率。二是加强沟通交流。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除了请专业人士进校讲解授课以外,还可以加强与其他院校的沟通交流,多到其他院校访问取经、取长补短,还可以适当参加一些教委、民办组织的一些相关活动,提升办公室人员的专业水平。第三,办公室人员应当时刻关注实时新闻、政府及教育部门的政策法规、现代科技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等,保持适当的政治敏感度与新闻敏感度,做到始终与国家的政策方针保持一致。

(三)健全信息化建设

办公室在学校起着沟通协调、内外联系、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更好的发挥中枢作用,提高办文、办事效率,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成为重中之重。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有利于提高工作、办事效率,确保各项工作的上传下达,保障全校信息沟通顺畅。首先,需要转变办公室人员,乃至全校人员的信息化服务意识,转变民办高校长期以往信息沟通不畅的局面,使他们充分掌握信息化工作方法与手段,养成实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习惯。其次,需要建全信息化技术建设,这里不仅仅是建立健全办公系统,还需要借助和利用目前的新媒体公共平台、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手段,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第三、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电子公文、电子化档案管理等技能,提高工作效率,推进现代化办公技术在学校的应用。

(四)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学校的办学情况及时更新和完善不符合学校发展和要求的规章制度,使得学校各项工作有据可依,从而达到使得工作机制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目的。首先,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也便于办公室更好地为各部门服务,做到信息沟通顺畅。其次,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程序,使得各项工作环环相扣,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避免工作環节的交叉,提高办公效率。

三、结语

上一篇:最新小学教师述职报告下一篇:端午节英语作文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