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管理和运营论文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仓库管理和运营论文(精选8篇)

仓库管理和运营论文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XX公司建设项目工程物资管理,确保工程物资合理有效利用,有效归集和管理工程余料,达到物资闭环管理、物尽其用、节能减排的目标,根据公司内部控制要求及相关管理制度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XX公司所有投资类物资的管理。

第三条 本细则规定了工程物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包括需求管理、到货管理、施工现场物资管理、余料管理、废料管理、损毁及报废管理等。

第四条 各部门应认真做好工程物资管理工作,规范管理流程,计划、建设、采购、物流、财务等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工程物资安全存放、合理使用。

第五条 各部门应严格以项目为单位核算工程物资和工程建设成本,按照中国XX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财务管理办法和ERP规范化操作手册办理竣工决算,将工程建设期间物资的领用、使用和退库等情况如实反映在会计核算和财务决算报表中。

第二章 工程物资的定义和范围

第六条 工程物资是开展通信工程及业务运营建设的重要物资基础。以工程建设项目为单位,工程物资的范围为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之前的各类物资,包括各项目建设需求的设备、材料和工器具。

第七条 损毁/淘汰工程物资是指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地震、战争、洪水、台风、雷击等)、工程物资被盗或者重要部件被盗、人为因素(施工失误、消防设备误喷、搬运方法不恰当、人为破坏等)造成工程物资的严重损伤或毁坏,或由于过期、业务变更、技术落后等原因造成已无法正常使用的工程物资。第八条 工程余料是指工程建设项目完工(即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或竣工验收前,该项目剩余的、不需使用的且具有再使用价值的工程物资,包括在库及已出库的。

第九条 工程废料是指工程建设项目完工(即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或竣工验收前,其剩余的、不需使用的且不具有再使用价值的工程物资,包括在库及已出库的。

第三章 组织与职责

第十条 行政服务中心是本公司物流部门,负责制定工程物资管理办法,监督指导检查各部门工程物资管理工作的开展,并负责组织工程物资的接收入库;做好工程物资仓储实物管理;组织物资配送及发运出库等物流运作。

第十一条 网络部是本公司规划部门,负责制定工程建设方案,向建设部门下达工程建设任务书,提供合理切实准确的工程物资需求规划。

第十二条 财务部是本公司工程物资的核算部门,负责做好工程物资的及时入账工作,确保入账准确。

第十三条 综合部是本公司采购部门,负责工程物资的采购、供货和质量管理,并确保供货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第十四条 各项目建设负责部门(主要是指工程建设中心)负责制定物资使用计划,并提前向采购部门提供合理的物资采购需求。负责向物流部门申请领用工程物资;根据建设方案,对工程物资的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组织落实工程物资的施工接收、使用、完工后的余料退库、废料处置、损毁物资报废处理以及实物移交等各环节的规范管理,确保工程物资使用合理有效;负责组织工程物资的年度盘点清查工作,并协助行政服务中心核对ERP系统,保证账实相符。

第四章 需求管理

第十五条 计划和建设部门应加强项目前期阶段建设方案和勘查设计方案准确性控制,确保工程物资配置合理、准确,从源头上控制工程余料的产生,避免出现大量剩余物资,提高运作效率。

第十六条 计划和建设部门根据工程建设方案和进度按计划、分批次向采购物流部门提供各类工程物资需求,严禁超设计或不按设计请购。

第十七条 为规范工程物资管理,原则上不允许在不同的工程项目间直接借料,特殊情况下确需借料的,应由工程建设部门在ERP系统完成项目间的工程物资调拨,并做好相关记录。

第五章 到货管理

第十八条 采购部门提前向物流部门和工程建设部门提供供货信息,包括供应商名称、物资规格型号与数量、供货计划、及归属工程项目等。

第十九条 工程建设部门根据施工进度,提前在业务审批流程填写“物资发货通知书”,通知书信息包括物资明细,所属项目、项目负责人、收货地点等,若非直发现场物资,则需填写保存期限,入库物资的最高保存期限为二年。

第二十条 物流部门根据建设部门的“物资发货通知书”,根据库存量提前进行仓储场地确认及相关准备,做好到货计划并通知供应商送货。

第二十一条 需要入库储存的工程物资,物流部门依据工程建设部门提供的 “物资到货通知书”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清点及签收,并在到货的二个工作日内将到货信息反馈给工程建设部门,工程建设部门根据物资的专业属性派专业人员到仓库进行验货。

第二十二条 直发现场的工程物资,由工程建设部门提前进行场地安装条件确认,并组织相关人员到达现场进行开箱及清点验货,不足的工程物资或存在缺陷的工程物资由工程建设部门协调解决。不合格物资严禁使用。直发现场物资到货签收后三个工作日,建设部门需在业务流程审批系统提交“物资申请审批表”,同时将已签名盖章的签收单原件送到物流部门,由物流部门于当月完成ERP系统的出入库操作。

第六章 施工现场物资管理

第二十三条 工程建设部门应加强工程物资现场管理,合理、有效使用工程物资,严格控制工程损耗,随工/监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工程建设人员不定期现场检查。施工单位存在损坏、浪费工程物资现象的,责成施工单位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二十四条 施工现场工程物资分类摆放整齐,保证现场通信设施运行安全以及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如同一场地有多个项目同时施工,各项目的物资摆放区域适当分开。

第二十五条 施工单位依据设计文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设备安装、线缆布放等施工工作,避免工程物资在施工现场长时间堆放。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归集整理工程剩余物资,堆放整齐、妥善保管。第二十六条 传输管线工程、铁塔安装工程等外场施工项目需根据物资属性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防盗措施,做好必要的警示标识。施工过程中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施工前后对环境不造成恶劣影响。

第七章 工程余料管理

第二十七条 工程物资管理应遵循“物资使用可追溯、工程余料应退库、能用余料不浪费”的原则,促进剩余物资的及时回收和再利用,强化规范化管理,节省建设资金,防范管理风险。

第二十八条 对于退库物资需在前端做好防控工作,建设部门应加强物料编码管理工作,ERP系统录入采购订单时应严格依据工程物资属性选择物料编码,不能出现账外物资。

第二十九条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对工程剩余物资进行整理归类,统计出清单,经随工/监理人员确认后移交工程建设部门。工程建设部门根据使用记录稽核剩余工程物资清单,组织对工程余料进行退库处理,严禁将工程余料转为固定资产。

第三十条 工程余料退库要求

(一)工程余料退库工作原则上要求在项目完工(即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办理暂估转资之前完成,如完工后至竣工验收前仍涉及继续使用部分工程物资,需要重新办理领用和后续进行余料退库处理。如出现物资已转资而需退库的情况,必须先冲销原资产,再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办理转资和余料退库。

(二)工程余料退库工作由工程建设部门牵头组织,物流部门接收入库后进行库存管理。工程余料实物退库和ERP系统操作应同步完成,确保账实相符;避免将在项目竣工验收前将工程余料转做其他用途使用。

(四)每项目竣工验收前,工程建设部门需组织财务部、网络部、网优中心、行政中心对在库该项目工程剩余物资、已入库余料开展现场技术鉴定,确定剩余物资的后续使用计划。并在现场鉴定后的2个星期内出具《工程物资使用情况分析报告》(后称《报告》)送物管部门,报告内容包括项目总采购物资金额、已使用金额、转出其他项目使用情况,物资剩余情况、剩余物资后续使用详细计划等方面的分析。物管理部根据报告在ERP系统完成工程剩余物资的调拨、转备品备件等操作。

(五)对于在《报告》中的剩余物资鉴定为损毁/淘汰不再适用工程物资的,则由建设部门申请报废,并在完成报废后的一星期内将报废情况反馈物流部门,物流部门当月在ERP系统完成报废结转并将相关资料移交财务部。第三十一条 工程余料的再利用原则

(一)工程余料应统筹安排、合理利用,保证工程余料再利用的最大化,确保“物尽其用”,充分发挥物资效能。

(二)规划及建设部门应加强对工程余料的跟踪监控,在相关的工程项目中及时延续使用,降低余料库存。

第八章 工程废料管理

第三十二条 对于无再利用价值的工程剩余物资,由工程建设部门及时组织收集,同时填写“工程剩余物资回库申请单”及“现场报废物资清单”交由物流部门统一处置。物管部门直接将现场报废物资转入报废仓,并做好台帐登记。

第九章 工程物资损毁及报废管理

第三十三条 遇到工程物资损毁的情况,工程建设部门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安保、物流、采购、相关技术部门以及合作单位,确定损毁物资的赔付渠道。如果明确工程物资损毁属于保险的投保范围,工程建设部门应按保险索赔流程处理;如果明确工程物资损毁的赔付责任应由合作单位承担,工程建设部门责成相关单位进行赔偿;如果明确工程物资损毁的责任由本公司承担,则由工程建设部门组织相关部门确认物资是否达到报废的标准。

第三十四条 物流部门每季度汇总库龄已超保存期限(最长保存期限为二年)的工程物资发给工程建设部门进行技术鉴定,由工程建设部门鉴定是否需进行报废,工程物资由于过期、业务变更、技术落后等原因造成无法使用,则应办理报废手续。

第三十五条 确定工程物资达到报废标准后,工程建设部门应汇总相关资料,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并报公司领导审批,根据公司领导的批复意见开展后续的报废处置、实物清理以及提请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

第三十六条 因工程物资报废导致需重新购买的,由工程建设部门提请采购部门进行相关处理。

第十章 工程物资积压防范及处置

第三十七条 新采购的工程物资半年内没有启用或一年内使用量少于采购量20%的,物流部门须要求工程建设部门出具报告进行说明。

第三十八条 工程物资库龄超过二年,闲置一年以上,且并非现有项目所采购的,建设部门无法按照《报告》中后继使用计划进行使用的这部份物资,物流部门须将这部份物资发给网络维护部门挑选,物流部门请示公司领导同意后可将网络维护部门有需求的工程物资转入备品备件仓供维护部门使用。

第三十九条 工程物资库龄达五年及以上的,经过多次清理后,工程建设部门仍无法进行处理的,物流部门须呈报公司领导同意后责令工程建设部门对该批物资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报物流部门。

第四十条 物流部门每年须组织规划、采购、财务、建设、维护部门开展网络类物资的全面清查工作,以减少库存积压,提高物资周转。

第十一章 附 则

仓库管理和运营论文 篇2

现代物流要求仓库系统能快速及时地处理货物信息,给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而现在的仓库管理系统(WMS)只是基本上实现了仓库事务管理,而对于时间、信息准确性及决策支持方面的功能支持不足。本文提出综合运用RFID自动识别技术和数据仓库及其上的信息技术构建更先进的仓库管理系统应对现代物流发展要求。

射频RFID识别技术是现代科技中较为先进的信息识别技术,具有非接触、容量大、读取快的特点,将其引入仓库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仓库实时状态的可视化,使仓库管理更加快速地响应环境的变化,同时可以提高仓库内部资源的利用率;数据挖掘技术已被证明为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将企业积累的大量历史沉睡数据变为企业的潜在的财富,为经营分析者提供强大的OLAP(联机分析处理)报表,为经营决策者提供决策分析。在实际应用中,二者结合度并不高,本文尝试RFID识别技术与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技术的联合应用,使企业获得仓库信息的及时的自动获取及分析,辅助仓库管理,并对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1 现有仓库管理系统的研究

在现在的物流管理系统中,仓库管理系统已经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日益成熟,具有以下特点:

1.1 完善的事务处理系统,缺乏决策支持能力。

仓库管理通常分为操作人员和操作流程模块,操作人员包括3个角色,分别是,仓库管理员,搬运员(包括手工搬运员和叉车驾驶员),其他相关用户(包括供应商,客户,上级领导以及其他仓库外部人员)。操作流程分别是:入库、出库、盘点和查询。现有的仓库管理系统都是基于这些人员和流程的事务处理系统,也即是为处理当前业务而专门设计的解决当前问题的信息系统。这种系统能够迅速及时的对操作人员提供业务支持,但是对于管理层了解企业仓库情况,做出下一步的准全局决策的帮助效果不大。

1.2 采用条码技术。

仓库管理系统一般通过条码技术识别货物信息,相比手工记录提高了识别速度。(1)识别速度慢。由于条码仅能够标记同类货物,条码本身属于被动式识别,即需要人工操作,利用光学原理识别,这种识别方式在货物数量比较少时能起到良好作用,但当处理大批量货物时企业不能够实时的获得仓库具体货物的进出信息,了解货物的存放位置,并且仓库流程中的重复读取数据以及传统的读取方式造成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2)读取信息不准确。条码技术因为收集信息量偏少、易受干扰、不可重写、读取距离短、读取烦琐等局限性,数据读取不准确,WMS不能准确获得库存信息,数据大都需要经过一定处理才能进入数据库系统。(3)信息不标准。条码技术采用一维编码,对于现代物流要求的供应链管理来讲,不能够满足供应链上货物从产地到目的地的跟踪过程的信息存储,同时不满足后续过程数据仓库中对数据呈现出时间、产地、目的地等多维性的的需求。

1.3 数据缺乏组织性。

仓库货物繁多混杂,仓库日处理事物数量庞大,WMS存储的一般都是短期数据。WMS一般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其中的数据缺乏组织性,也没有系统的、集成的历史记录,所以很难对这些数据作出具体详细的分析,发现有用的信息,把握企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

因此,本文尝试通过使用RFID射频自动识别技术使企业实时准确获取库存信息,并能利用其信息的标准化使企业利用数据仓库及其以上的数据分析技术及时的分析库存现状,提供企业货物存储的位置及最佳存放或拣选路线的分析;对企业的库存利用率、缺货补货情况甚至企业的营销情况做出决策支持,增加其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

2 技术介绍

2.1 射频识别RFID。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俗称电子标签,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实现对静止或移动的物体的自动识别。利用RFID,在商品上置入特制的微芯片,称为RFID标签(RFID Tags),可以用来追踪和管理几乎所有的物理对象,是物流工程、追踪等领域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工作原理: 应答器进入阅读器发出的电磁场后, 接收阅读器所发出的射频信号, 借着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 或者是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 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信息的处理, 如图 1。

2.2 数据仓库技术。

数据仓库作为一种新兴并日益成熟的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联机处理分析的结构已被认为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有效解决方案。与传统的面向事务性处理的数据库相比, 数据仓库面向复杂的分析型数据, 解决了数据集成、 数据综合、 数据不一致等问题, 使企业的业务操作环境和信息分析环境分离, 从而有效地为决策提供实时的信息服务。 再配合以数据挖掘技术和联机分析处理技术, 就可以构成实用的决策支持。 数据仓库与传统型事务处理数据库的区别: (1) 数据仓库的首要特征是面向企业重要的主题, 它是一种分析驱动/面向主题的数据处理技术, 而传统的事务数据库是事务驱动/面向应用的数据处理方式。 (2) 数据仓库另一个主要特征是数据的集成化, 如一致的命名规则、 一致的度量单位、 一致的编码规则、 一致的数据物理属性等。 这样保证了据的可靠性与一致性。 (3)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不是一个时刻的数据, 而是一个时间段的数据。 事务数据库对当前是 “精确” 的, 而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对一个时间段来说都是 “精确” 的, 故具有时间跨度性。 (4) 面向应用的事务数据库的操作基于单个记录的插入、 更新与删除, 性能敏感、 内容易变且无冗余, 而面向主题的数据仓库系统的操作基于多个数据源数据的成批刷新, 性能不敏感、 内容可有冗余。

3 RFID与数据挖掘技术改进WMS概述

将RFID射频识别技术与数据仓库技术应用在仓库管理系统中,就是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来跟踪货物在仓库中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存储在事物性数据库,提取到数据仓库中,以数据仓库作为企业层的数据源,再加上各种数据挖掘技术,组成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并结合企业专家知识库系统,增强传统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时决策功能。

3.1 可行性分析。

RFID射频识别技术能实时、准确并能标准化的的读取信息,对于企业数据仓库及时的将最近时段的数据与历史数据联系进行分析起到良好作用。在现在企业仓库中,人工读取与条形码读取方式处于主导地位,企业一般采用业务处理系统而缺乏数据仓库分析来支持企业管理层的决策。(1)解决实时读取,使数据仓库及时得到一手数据。人工读取受人员限制影响较大, 读取缓慢; 条形码自身编码性质及依附可视化读取的特点, 只能一次一个, 造成收集信息量偏少、 易受干扰、 不可重写、 读取距离短、 读取烦琐, 都不能满足现代仓库数目巨大的仓储要求, 也不适合企业及时、 准确并能标准化得读取信息。 RFID 技术因为其特点可以远距离读取, 并可以同时读取多个 RFID 的标签资料, 满足大量货物共同处理时不产生拥堵、 等待, 能实现实时的数据读取。 (2) RFID 电子标签信息精确。 条码需要人工读取, 很容易造成人为错误, RFID 标签内的资料全部是通过电磁波传递,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这种错误的可能性。 信息一旦写入标签中, 不易丢失, 更改信息需要一定权限以及特殊读写装置, 保证标签信息的准确性。 在数据仓库处理中, 最不希望出现的情况就是处理错误信息, 也即所谓的 “垃圾进垃圾出”, RFID 电子标签能有效减少信息的错误率, 保证数据仓库源头的清洁。 (3) RFID 电子标签资料容量上大, 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储存信息, 标签中的信息存储与用户数据库中的存储方式保持一致, 减少企业在信息读取后将其载入数据仓库时进行数据清洗、 净化、 转化等数据预处理的时间, 使企业迅速的得到一手数据, 结合历史数据做出决策。

3.2 系统构架分析。根据这种思想初步构成如图2所示的改进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

3.2.1 RFID识别模块。

以入库操作为例,说明RFID识别模块设计:(1)仓库收到供应商的发货通知;(2)货物进入仓库时,系统自动扫描RFID标签,进行身份验证,确认为合法标签后与订货单核对;否则反馈信息并拒绝其入库;(3)仓库管理系统将符合要订货单的货品在仓库知识库中查询应该摆放的货位,并在相应的托盘RFID标签内写入,生成入库单并更新数据库;(4)搬运员用手持设备读取在RFID标签中的商品信息,在收到这些实时数据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库按其指示路径堆放货品;(5)搬运员用手持设备读取在托盘电子标签中的货位信息,搬运员通过手持设备向系统反馈信息,更新在库托盘信息表和仓库货位信息表;完成更新数据库;(6)系统将入库商品报表发送至供应商系统。

3.2.2 数据仓库建立模块。

(1) 确定主题进行数据建模 。 根据企业决策需求确定主题 , 选择数据源 , 对数据仓库的数据组织进行逻辑结构的设计。 针对仓库管理系统, 可分别设立仓库内货品存放位置及路径主题、 企业货品需求和利润计算等多个主题, 并针对各个主题选择不同数据源。 (2) 设计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库, 即设计多维数据结构的事实表和维表。 针对不同主题选择不同数据模型。 (3) 数据转换过程。 实现从源系统中抽取数据、 清理数据、 一致性格式化数据、 综合数据、 装载数据等过程的设计和编码, 利用 RFID 技术能 及时和准确读取信息的特点, 实现数据仓库对企业数据的实时精确地掌握, 减少以前手 工 或 条 码 时 期 信 息 收 集 缓 慢 粗 放 的 情况。 (4) 定义元数据, 即定义数据的意义及系统各组成部件之间的关系。 元数据包括关键字、 属性、 数据描述、 物理数据结构及数据时限等。 利用原数据跟踪数据来源, 增加时间戳, 对 RFID 自动识别 性能进行监控和调整, 保证信息质量。

3.2.3 数据分析处理模块。

基于数据仓库上的数据分析技术主要包括:OLAP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1)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即OLAP技术,是数据仓库系统中最重要的技术,通过对数据仓库中建立的多维数据集进行多维切片分析、多维切块分析、多维旋转分析、上卷分析、下钻分析等方式,能够为烟草企业提供快速的多视角多维度的OLAP数据立方体查询,使企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查看企业仓库中的货品情况。(2)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 但又是潜在的、 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采用这两种技术实现对数据仓库中建立的多维数据集的分析, 在本系统研究中, 突出的解决两类问题, 一类是仓库内部货物存放位置和叉车行走路线的问题分析, 另一类是企业整体角度对货物缺货与补货情况分析、 货品盈利率分析以及货品需求情况的分析。 如图所示:

3.2.4 分析结果前端显示模块 。

通过前端显示软件设计使数据分析结果以图表或其他易见形式表达给管理层 , 是管理层对仓库情况有直观的认识, 加强对仓库的监管能力和未来情况的决策能力。

4 结论

本文提出将RFID与数据仓库技术结合,利用RFID实时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数据仓库的分析技术,给企业提供仓库内部的优化支持和企业货物缺货补货、序曲球水平的分析。本文制作出初步架构,还存在具体算法分析等问题,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王锐,等.数据挖掘技术以及应用现状分析[J].电脑技术,2007(69):20-23.

[2]张月,潘郁.物流管理数据仓库模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27(2):72-76.

[3]杨登.基于数据仓库的物流配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8,25(4):75-79.

[4]凌云,林华治.RFID在仓库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3):43-45.

剖析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 篇3

【关键词】企业;运营管理;项目管理;问题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企业可以获得利润效益也愈发减少。而如果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环境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就必须得加强运营成本以及项目成本管理,增加企业的运营管理效力,提高企业项目管理水准,这样才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和其他企业竞争中取得更高的效益,获得更高的利益,而这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在进行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中的过程中,管理能力的高低就决定了企业获取利润的高低,与此同时对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进行全面剖析,有利于企业防范财务风险,使企业赢得行业的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所以,如果我的企业想要发展的好,必须得从加强运营成本和项目成本管理上着手,除此之外,还要对可以直接影响企业效益的财务管理中,防范其风险性。积极面对其财务管理中的弊端,需求新措施去健全改善,唯有这样企业才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其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水平,或的更大的企业效益,增加企业生产率。而小下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中面临的问题着手,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相关举措进行论述。

一、我国企业运营管理以及项目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以及项目管理贯穿于企业内部各个部分,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增加本身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益,而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日后的发展中更好,才有可能达到运营管理的高水平。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运营管理以及项目管理中却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我国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受阻,而关于我国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中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分别是:

⒈人员对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重视度不够

依据目前来说,我国企业中人员对企业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重视度不够,下面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我国企业内部人员原因。许多企业中超过半数的工作人员都认为,企业在进行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时,只不过是财务部分和项目部门的工作任务,跟企业中其余的部门无关,从而使企业在实施运营管理和管理时并不是多方合作,而是单单仅仅依靠财务部门和项目部门这两个部门的合作,而现存这种观念的企业人员是错误的。因为如果一个企业要想实施好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不单单要依靠财务部门与项目部门之间的合作,还要其他部门的通力协作,这样才可以让企业上下一条心,完成企业的运营管理额项目管理。第二,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健全。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有进行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工作,但因为企业内部管理者不够重视其发挥的作用,从而使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健全,

⒉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控制力度不够

上文中提到了人员对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重视度不够外,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中控制力度不夠也是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我国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中控制力度不够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对材料的价格无法进行准确的估算,这也是企业运营管理与项目管理中,控制力度力度不够的重要表现。一般看来,企业中负责采购材料的主要部门是企业中的项目部。而因为企业在之前并没有对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确立完善的制度,进行有效的对策,而且企业中的项目部对材料中的市场价格无法准确估算和进行把握,致使企业发生购买原材料的价格偏高,从而增加了材料的成本预算,增加企业成本。第二,我国的许多企业即使有采取适当的成本价格购入材料,但因为材料进入仓库后,没有对进行完善的保存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就可能会出现材料损坏,钢铁腐蚀等现象的发生,而往往这样很可能使材料的重复利用率降低。

⒊我国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实用力度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我国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也日发凸显,其中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实用力度不够这一问题成为了阻碍企业生产发展中重要的障碍点。根据我国大部分企业状况来说,在企业经营成本上,其管理制定体系不够完善,制定内容不够合理。而在一些企业也进行了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这两种管理,而且对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进行了制定,但因为加入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制定的人员大部分都是属于技术类人员,所以对其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进行制定的大多数原因都是对企业切实可行进行分析,而对企业经营管理运营成本上,缺乏可控性,使其管理方法无法进行实施。

二、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相关对策

综上可得,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都面临着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问题,所以,下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了我国企业应当如何加强运营成本以及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进而增加企业的效益。

⒈提高人员对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重视度

第一,应使企业中全部部门中的人员加强对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应把这两个方面的管理单单看成是财务部门和项目部门的工作,应把各个部门加在一起协调合作,从而进行有力的管理和合作。第二,应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根据在实践操作中的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现况,制定出高效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健全其机制,采用有用的管理举措,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水平。

2.加强企业经营成本管理的控制

首先,作为企业的项目部门来说,应当在购买材料时,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争取能够使用最少的成本购买质量达标的材料,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降低项目的成本,减少资金的浪费。其次,企业内部的仓库管理部门应当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做到定期的盘点,尽可能的减少企业内部所耗用的材料不必要的浪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企业内部成本价格,促使企业内部整体的运营成本得到更好的提升,对自身的经营管理和运营成本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企业的运营管理成本的预算偏高,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无法实现高水平提升的情况发生。

⒊健全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体系

第一,要制定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计划。在制定企业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计划中,计划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可行性的分析还要对运营成本进行控制,从而使企业经营管理成本项目能够实施。第二,企业在进行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制定的过程中,要对其实施计划的本身给予重视。在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上对合理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计划进行实施,把在实际中使用的运营成本和计划中制定的运营成本实施一对一的对照,从而对所出现的运用成本管理中的问题解决,提高企业的生产。

三、结束语

企业的运营管理以及项目管理贯穿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我国企业只有实施有效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方法,提高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的综合素质,才能够促使企业实现更高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路明.企业运营管理及企业集成项目管理探究[J].会计师,2013,(06).

仓库管理和运营论文 篇4

区)

一、ERP相关概念 1.企业资源计划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ERP),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定义:

管理思想:ERP是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ner Group Inc.提出了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思想;

软件产品:是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成果,以ERP管理思想为灵魂的软件产品;

管理系统: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2.物料需求计划

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指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产品构成进行管理,借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及系统对客户订单,在库物料,产品构成的管理能力,实现依据客户订单,按照产品结构清单展开并计算物料需求计划。实现减少库存,优化库存的管理目标。3.物料需求计划II 物料需求计划II(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II,MRP II)指在企业技术、管理和经济上有效地建立起来的一个过程,贯穿于市场经销、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生产计划、物资供应、生产作业与控制、仓储管理和财务成本等环节。4.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指从原材料采购直到产成品销售,供应链管理设计、计划、控制可能因素并同时协调与优化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着重供应商、制造商、批发零售商以及服务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协调处理。

5.BPR业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BPR)指运用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大幅度改善业务流程绩效的革命性方法。6.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指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目标设定”、“跟踪汇报”、“分析调整”和“考核激励”四个主要的管理环节。7.系统应用产品 系统应用产品(System Applications Products,SAP)指德国的一家ERP软件公司开发的ERP应用软件,是英文System Applications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的缩写,翻译为数据处理中的系统、应用和产品。8.SAP R/3 SAP R/3 指一个基于客户/服务器结构和开放系统的、集成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其功能覆盖企业的财务、后勤(工程设计、采购、库存、生产销售和质量等)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

二、SAP模块名称 1.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FI)指必须能够按有关规定向股东、债权人、劳工组织以及社会公众披露并提供所需的信息,而有效的公司管理会计必须包括控制和转移的功能。财务会计模块由总分类帐、应收帐款和应付帐款、固定资产、法定合并以及特殊统计会计功能组成。2.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Controlling,CO)指提供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及内部考核评价所需要的各种信息,通过与销售模块、采购模块、财务会计的集成功能,将生产经营中的各种信息在CO中进行分析和比较,由一般费用成本核算、生产成本核算和获利能力分析等子模块组成。3.销售和分销

销售和分销(Sales and Distribution,SD)指SAP系统中一个用于解决销售过程中相关业务操作的高度集成的模块,通过与财务模块的集成,所有信息可以实时反映到帐务系统。主要由销售订单的管理、信用额度的控制、发货管理、发票管理等功能组成。4.物料管理

物料管理(Material Management,MM)指r3后勤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模块所提供的功能基于物料的物流管理操作:获取、采购、需求计划、库存管理、物理仓储管理以及票据管理。5.仓库管理

仓库管理(Warehouse Management,WM)指MM模块中的一个子模块,利用WM系统, 可以对公司中复杂的库存结构进行管理。这种结构可包括不同的仓库中的区域(即存储类型),如在高架位闲置的存储、可用存储、冻结存储和固定的仓位提取区域等,以及生产供应、发货和收货区域等。利用WM系统,可以同时对具有随机组织结构和具有固定仓位的仓库进行管理。6.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Production Planning,PP)指后勤系统中负责计划、控制、管理生产的模块,提供完善的满足各种制造模式的处理,如重复生产、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流程式生产、批量生产和面向库存生产。集成化供应链如MRPII、电子看板、计划估化器、车间控制器、流程控制系统、PDM等。7.工厂维护

工厂维护(Plant Maintenance,PM)指负责复杂的工厂控制系统维护;支持对工厂的图形化表达,可和地理信息系统相连,包括详细的工厂图表;对设备可进行预防性维护计划、缺损保修、检修、备品备件管理等。8.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HR)指SAP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模块,是管理人事档案、人员工资及培训和差旅费用的,最终产生的财务信息会集成到会计模块中。9.物流集成

物流集成(Material Repair Operation,MRO)指对备品备件、原料、产成品等物资的采购、供应、库存、销售等状态的管理。

10.石油行业解决方案

石油行业解决方案(Industry Solution-OIL,IS-OIL)指一个专门针对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出来的行业解决方案,SAP公司与其众多的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了石油天然气行业全球理事会,目标是支持SAP石油天然气行业产品及SAP油气企业用户的互动发展。该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工作重点主要围绕着制定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管理标准及相应SAP产品的开发策略,以满足石油天然气行业不断变化的管理需求。经SAP公司及其战略合作伙伴二十余年来的潜心研究,反映当今一流石油企业生产与管理经验的“最佳业务实践”被预置在 SAP的系统中。这些最佳业务实践基本涵盖了大多数石油企业在生产与管理上的各类需求,同时也可为各石油企业进行组织机构、管理流程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与专家式的帮助。

11.高级计划优化器

高级计划优化器(Advanced Planning Optimizer,APO)指SAP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可优化供应链管理,通过高级计划优化器可提供一套更好的采购方案给企业,通过APO与ERP集成可尽快尽好并最低成本的得到供应商原料从而使得公司的产品更快速地交付给客户。12.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Business Information Warehouse,BW)指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与时间相关的、不可修改的数据集合。与其他数据库应用不同的是,数据仓库更像一种过程,对分布在企业内部各处的业务数据的整合、加工和分析的过程。13.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Strategic Enterprise Management,SEM)指提供一种手段和途径(如通过与历史同期的比较或对未来某一时期的合理预期),使企业的战略决策不断地由设想转变为现实。14.主生产计划

主生产计划(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MPS)是预先建立的一份计划,由主生产计划员负责维护。主生产计划是驱动MRP的一整套计划数据,它反映出企业打算生产什么,什么时候生产以及生产多少。主生产计划必须考虑客户订单和预测、未完成订单、可用物料的数量、现有能力、管理方针和目标等等。

三、SAP实施

1.SAP实施方法: 快速实施SAP 快速实施SAP(Accelerated SAP,ASAP)指SAP提供的执行解决方案。Accelerated SAP集成了几个组件,这几个组件联合工作以支持R/3 系统的快速有效的执行。2.Change Management变革管理

变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指对用现行的计划和概念将企业转换成新的状况的渐进和不断变化的过程的管理。3.关键流程演示

关键流程演示(Conference Room Pilot,CRP)指SAP实施过程中,对关键业务流程在系统上进行实现演示,从而得到实施单位对实施SAP的初步认可。

四、SAP系统设置 1.集团

集团(Client)指SAP系统中最高等级的组织单位,是由一个主数据库和建立一个完全集成系统所必须的所有表格组成的。2.公司代码

公司代码(Company Code)指一个独立的会计实体,拥有完整的会计帐套。是对外报送法定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最小单位。

五、SAP开发工具 1.高级业务应用程序

高级业务应用程序(Advanced Business Application Programming,ABAP)指SAP公司开发的用于Reports、Screens、Interfaces、Data conversions等多种应用程序设计的一种编程语言。R/3的所有应用程序甚至其BASIS系统的部分组件都是由ABAP开发的。它是图形化第四代编程语言。因此常被称为ABAP/4。

六、系统应用 1.关键用户

关键用户(Key User)指在ERP实施过程中,代表实施方提出业务需求,全程参与整个项目实施,负责对最终用户进行培训,及实施后的系统维护的人员。2.最终用户

最终用户(End user)指在ERP实施后,在ERP系统中进行凭证输入、报表查询等日常业务操作的系统使用人员。3.角色

系统运营和维护管理制度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切实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使信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生产运营和管理,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及其分支机构的信息系统,各分支机构和各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第三条.信息系统的维护内容在生产操作层面又分为机房环境维护、计算机硬件平台维护、配套网络维护、基础软件维护、应用软件维护五部分:

1、计算机硬件平台指计算机主机硬件及存储设备;

2、配套网络指保证信息系统相互通信和正常运行的网络组织,包括联网所需的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设备和局域网内连接网络设备的网线、传输、光纤线路等。

3、基础软件指运行于计算机主机之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等公共软件;

4、应用软件指运行于计算机系统之上,直接提供服务或业务的专用软件;

5、机房环境指保证计算机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基础设施,包含机房建筑、电力供应、空气调节、灰尘过滤、静电防护、消防设施、网络布线、维护工具等子系统。第四条.运行维护管理的基本任务:

1、进行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维护管理,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保证系统各类运行指标符合相关规定;

2、迅速而准确地定位和排除各类故障,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确保所承载的各类应用和业务正常;

3、进行系统安全管理,保证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和信息的完整、准确;

4、在保证系统运行质量的情况下,提高维护效率,降低维护成本。

第五条.本办法的解释和修改权属于行政人事部。

第二章 运行维护组织架构

第一节 运行维护组织

第六条.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遵循在统一的领导下,分级管理和维护的模式。作为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分支机构实施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原则上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应逐步集中。

第七条.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分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生产操作层面。

1、在管理层面,为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负责公司范围内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和考核。

2、在生产操作层面,信息系统维护部门是运行中心和分支机构设置的实体或虚拟的维护部门(或维护人员)。信息系统维护部门直接对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负责,并接受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归口管理。

第八条.分支机构信息系统维护部门(或维护人员)可根据维护工作需要,向申请抽调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临时组成虚拟团队,参加分支机构设备巡检,制定技术规范、作业计划、应急预案,编制技术方案、培训教材等,各部门单位应积极配合。

第二节 职责分工

第九条.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职责

1.贯彻国家、行业及监管部门关于信息系统技术、设备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组织制定信息系统的维护规程、维护管理办法和维护责任制度;

2.负责公司范围内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监督检查和质量考核评定工作,掌握运行质量情况,制定质量指标,并对信息系统各级维护部门进行定期检查考核;

3.负责管理、考核信息系统维保服务商(以下简称维保商),制定对维保商管理办法和考核指标,收集整理信息系统维护部门的反馈意见,督促相关维保商提高服务质量;

4.信息系统发生较大故障时,负责必要的资源协调和处理工作,并在事后组织分析总结,制定防范措施并推广;

5.组织各级维护部门、专业技术专家、维保商对信息系统进行定期巡检,巡检包括对信息系统及设备性能测试、维护人员日常维护作业计划执行情况检查、机房环境检查等;

6.负责归口管理公司范围内信息系统的优化、升级需求,组织编写相关方案并进行评审,方案获得批准后,及时通知相关业务管理部门、使用部门、技术部门组织实施;

7.负责组织信息系统维护技术培训、技术交流、联席会议,组织维护人员参加各种信息技术认证培训和考试,提高维护人员管理和技术水平; 8.负责组织落实各项技术安全措施,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9.负责对公司范围内信息系统故障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版本管理、配置管理等流程规范性和相关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10.负责公司范围内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和验收工作。

第十条.信息系统维护部门职责

1.负责公司范围内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硬件平台、基础软件、应用软件、配套网络和的监控和日常维护工作,制定日常维护作业计划并认真执行,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2.对于系统的所有维护(包括日常作业计划、故障处理、系统改进、数据变更、数据的备份与恢复、功能完善增加)都必须填写维护记录,每月向信息

系统维护管理部门上报所辖范围内的信息系统运行情况和所有的维护记录; 3.负责所辖范围内信息系统数据的备份与恢复,负责落实系统安全运行措施; 4.负责所辖范围内信息系统档案资料的维护,及时更新有关资料; 5.严格按照信息系统故障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版本管理和配置管理等相关制度、流程和规程。6.负责收集各级维护部门、厂商的故障分析报告、运维报告(日、月、季)、巡检报告、报告。认真审核报告内容,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上级主管部门,并协助整改。7.按季度收集各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对所有维护厂家的评分,进行季度考核。年底向各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发放调查问卷,书面调查、征求各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对各厂家维护服务等方面的评价意见,综合各方意见和季度考核,进行考核。8.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公司范围内的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巡回检查,全面检查各维护作业计划管理、技术档案和资料管理、备份及日志管理、机房管理、安全保密管理等制度的落实情况。该检查可以和设备技术巡检同时进行。9.组织召开故障分析会、维护例会,解决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相关问题并负责持续跟踪。第十一条.分支机构信息系统维护部门或维护人员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维护规程和系统安全运行措施,负责制定所辖范围内的信息系统维护管理实施细则; 2.负责收集整理所辖范围内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情况,每月向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上报信息系统运行情况和所有的维护记录; 3.配合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参与所辖范围内信息系统运行质量分析,协助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及时找出系统运行质量或效率下降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参与编写升级、扩容、实施、测试方案,并配合具体实施;

4.及时查阅上级维护管理部门下发的文件,按时完成上级维护管理部门交办任务,并向上级维护管理部门反馈执行结果; 5.协助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进行所辖范围内的信息系统维保商的管理和考核; 6.负责所辖范围内信息系统的故障申告和服务请求。信息系统发生较大故障时,按照重大突发事件汇报路径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7.负责组织和编制系统优化、升级需求,上报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审核;获得批准后,参与实施; 8.组织对所辖范围内的信息系统进行定期巡检,落实配合人员,对巡检结果进行盖章确认,对发现问题进行整改。9.负责所辖范围内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硬件平台、基础软件、应用软件、配套网络和的监控和日常维护工作,制定日常维护作业计划并认真执行,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10.对于系统的所有维护(包括故障处理、系统改进和功能完善增加)都必须填写维护记录,每月向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上报所辖范围内的信息系统运行情况和所有的维护记录; 11.负责所辖范围内信息系统数据的备份与恢复,负责落实系统安全运行措施; 12.负责所辖范围内信息系统档案资料的维护,及时更新有关资料; 13.协助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对所辖范围内信息系统的用户账号管理和数据安全管理,按照信息安全管理相关要求定期进行信息安全自我审核,每月向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上报所辖范围内的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情况。

第三节 维护界面划分

第十二条.信息系统设备现场、物理环境的维护工作由所属机构的信息系统维护部门或维护人员负责。

第十三条.信息系统维护部门负责公司生产环境在线系统的监控和维护工作(包括日常作业计划、故障处理、系统改进、数据变更、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维护和更新相应操作规范和技术文档。

第三章 运行维护工作基本制度

第一节

故障管理

第十四条.根据故障的影响范围及持续时间等因素,将故障分为特别重大故障(一级)、重大故障(二级)、较大故障(三级)、一般故障(四级)四个级别。

第十五条.系统出现故障,信息系统所在地维护部门或维护人员首先进行处理,同时判断系统类型和故障级别,根据系统类型和故障级别,故障处理应在要求的时限内完成,并同时向上级维护部门报告。

第十六条.故障升级要求

1、信息系统所在地维护部门处理不成功或无法自行处理,则向上级维护部门申告故障,根据系统类型和故障级别,故障申告应在要求的时限内完成。

2、信息系统故障受理部门受理各单位故障申告,紧急情况下,可以利用电话申告和受理,但事后必须补填故障受理单。

第十七条.信息系统维护部门对口故障处理人员接受故障派单后,应立即以电话、远程登陆等方式进行远程技术支持,必要时进行现场技术支持。对无法解决的故障,应立即向软硬件最终提供商、代理商或维保服务商(以下简称厂商)提出技术支持申请,督促厂商安排技术支持,必要时进行跟踪处理,与厂商一起到现场进行解决。现场技术支持响应须在要求的时限内完成。

第十八条.厂商技术人员现场处理故障时,当地维护人员应全程陪同并积极协助,并在故障解决后进行书面确认。

第十九条.故障解决后,技术支持人员应立即向派单部门回单,派单部门对故障处理回单进行确认、评估,并通知申告单位进行业务验证。

第二十条.参与故障处理的各方必须如实、及时填写故障处理单,现场

技术支持还须当地维护人员予以签字确认或维护部门盖章。

第二十一条.要建立重要紧急信息上报渠道,对于发生的重要紧急情况,应该立即逐级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对业务影响较大的还应及时通知业务部门。

1、各级维护人员应拥有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的联系方式,包括电话、手机、传真等。

2、故障报告要求:发生较大(三级)或以上故障时,必须立即上报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如果是特别重大故障,应立即上报主管行领导。所有的较大(三级)或以上故障应在月度运维报告中进行记录,并在规定时限内向风险管理部门和内审部门提交故障分析报告。

第二十二条.对于系统隐患或暂时不能彻底解决的故障应纳入问题管理,每月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分析。

第二节

第二十三条.问题管理

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中或在故障处理中发现的系统隐患或暂时不能解决的故障均列入问题库进行持续的跟踪管理。

第二十四条.问题可由任何人在运维例会、故障分析会、维护分析报告、巡检报告、运维管理平台上以多种形式提出,问题库的归口管理部门为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

第二十五条.问题一经提出,由归口管理部门组织讨论,明确问题的责任人、配合人员,制定解决方案、工作计划和时限要求。

第二十六条.问题责任人根据解决方案、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工作,并按照工作计划进度要求向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定期汇报工作进度。

第二十七条.问题责任人认为问题已经解决,应由提出人测试验证后,从问题库中删除,问题处理中产生的所有文档由生产配置管理员归档到运维管理平台的知识库中统一管理。

第三节

第二十八条.变更管理

信息系统变更包括硬件扩容、冗余改造、软件升级、搬迁、数据移植、数据维护等工作以及电子表格模板、文档模板、安全策略、配置参数、系统结构、部署的改变等。

第二十九条.各级维护部门应保证在线系统的软件版本及硬件设备的稳定,未经过上级维护管理部门书面批准,不得自行对在线系统软件版本(简称在线版本)及硬件设备进行任何变更及调整。

第三十条.变更包括紧急变更和普通变更。紧急变更指由于业务开放或故障处理等的迫切需求而引起的,目的是保持或者恢复业务又无法书面申请、审批过程的变更。普通变更指非紧急变更,本管理办法中的变更,如果没有特殊说明,都指普通变更。

第三十一条.对于普通变更,由设备或系统所在地单位至少提前五个工作日书面提出变更申请,对于系统变更的依据、实施方案、风险控制和评估、测试方案以及回退方案进行详细列述,经上级维护管理部门书面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三十二条.原则上,变更必须在夜间非主要业务时间进行,各维护实施单位应根据变更情况,按预先方案进行测试验证,验证通过后,以书面形式向上级维护管理部门汇报结果,并完成对相关文档资料(如应急预案)的更新。

第三十三条.对于紧急变更需求,允许口头申请、审批后组织具体实施。事后,对变更的安全性及功能性进行测试验证,将测试验证结果以及紧急变更事由、具体实施方案、实施过程等以书面形式报上级维护管理部门书面确认,并完成相关文档资料的更新工作。

第四节

第三十四条.巡检管理

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公司范围信息系统相关的机房环境、计算机硬件、配套网络、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巡检,下发巡检通知,协调各分支机构、厂家的关系,管控巡检进度和质量。

第三十五条.信息系统维护部门负责本机构辖区范围内信息系统相关设备巡检的具体实施:

1、制定技术巡检计划,列出巡检重点、内容、要求,形成巡检检查表格;

2、收集设备运行故障和隐患。根据巡检重点、内容,调查设备近期运行情况,统计出各类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曾出现的故障。对反馈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对一些需要厂家解决的问题列出清单,及时与厂家沟通,制定解决方案,以供巡检过程中实施、解决。

3、确定巡检线路、时间,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现场巡检,要求:(1)到每个单位时,由各单位的科技联系人进行配合;

(2)到每个单位后,应先向其部门负责人汇报巡检工作安排,与其科技联系人交流、沟通,掌握当前各设备运行情况,了解系统存在的问题;

(3)检查各相关设备运行维护情况,解决设备运行问题,如实填写巡检表,列出发现并已解决的问题以及未解决的问题。对已解决的问题详细说明解决办法,对未解决的问题提交后续跟踪、处理的限时解决方案或建议;

(4)向当地维护部门负责人通报巡检情况,在取得其的同意下,签署意见并盖章确认。

4、巡检返回后十个工作日内,在各单位巡检表基础上整理一份巡检总结报告,提交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

5、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专业巡检情况进行分析,列出巡检过程中处理、解决的故障详细表以及未解决的故障详细表,进一步督促厂家限时解决遗留的故障和问题。

第五节

第三十六条.备份及日志管理

对各项操作均应进行日志记录,内容应包括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等详细信息。各级维护部门维护人员应每日对操作日志、安全日志进行审查,对异常事件及时跟进解决,并每周形成日志审查汇总意见报上级维护主管部门审核。安全日志应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

1、对于应用系统,包括系统管理员的所有系统操作记录、所有的登录访问记录、对敏感数据或关键数据有重大影响的系统操作记录以及其他重要系统操作记录的日志;

2、对于操作系统,包括系统管理员的所有操作记录、所有的登录日志;

3、对于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库登录、库表结构的变更记录。第三十七条.各级维护部门应针对所维护系统,依据数据变动的频繁程度以及业务数据重要性制定备份计划,经过上级维护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三十八条.志。

第三十九条.各级维护部门应按照备份计划,对所维护系统进行定备份数据应包括系统软件和数据、业务数据、操作日期备份,原则上对于在线系统应实施每天一次的增量备份、每月一次的数据库级备份以及每季度一次的系统级备份。对于需实施变更的系统,在变更实施前后均应进行数据备份,必要时进行系统级备份。

第四十条.各级维护部门应定期对备份日志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补救。

第四十一条.备份介质应由专人管理,与生产系统异地存放,并保证一定的环境条件。除介质保管人员外,其他人员未经授权,不得进入介质存放地点。介质保管应建立档案,对于介质出入库进行详细记录。对于承载备份数据的备份介质,应确保在其安全使用期限内使用。对于需长期保存数据,应考虑通过光盘等方式进行保存。对于有安全使用期限限制的存储介质,应在安全使用期限内更换,确保数据存储安全。

第四十二条.各级维护部门应按照本级维护工作相关要求,根据业务数据的性质,确定备份数据保存期限,应根据备份介质使用寿命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恢复性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第六节

第四十三条.安全保密管理

信息安全应满足国家、行业等各级监管部门和关于信息安全保密的各项规定及要求。

第四十四条.各应用系统维护部门负责本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根据系统特点,制定各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细则,在上级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具体开展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十五条.若发生系统信息泄密事件,各应用系统维护部门应及时向公司管理层进行汇报,并按照关于信息安全相关管理制度要求开展补救工作。

第四十六条.安全保密制度

1.联网设备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保障网络的设备安全及所承载业务的信息安全。在计算机上应安装防病毒软件,每天更新病毒库;

2.未经变更流程,严禁将业务系统与公众互联网进行连接;严禁未通过鉴权认证的拨号等形式接入信息系统;

3.在办公网络、生产网络与互联网或其他外部网络的网络连接处必须

安装防火墙,并指定防火墙管理员,只有指定的系统(网络)管理员才能拥有防火墙管理帐号,未经批准,不得进行防火墙策略的更改;

4.严禁在生产系统中安装未经授权的软件;不得在生产系统上运行与工作无关的程序;未经批准,不得利用生产系统进行培训实习; 5.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抄录、复制配置资料、技术档案,内部资料不得泄露;

6.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都应熟悉并严格遵守和执行信息安全保密相关规定。第四十七条.信息系统密码管理规定

1.对于操作系统、数据库、业务系统,系统(网络)管理员密码使用习惯应严格遵循如下要求:系统(网络)管理员每90天至少更换一次密码,密码的长度不小于8位、且同时包含数字和字母等字符,不得使用最近一次使用过的密码等;

2.各类用户在第一次登录时应进行用户密码修改,以后每90天至少修改一次用户密码,且不得使用最近使用过的密码,密码长度不得少于6位;

3.重要系统和敏感数据应存放于单机环境,由使用人员设定密码保护,防止非授权人员进行访问,密码位数必须在6位以上;如果存放在文档服务器上,需由信息系统维护部门建立文档服务器访问控制措施,并指定系统管理员;

4.严禁在各类系统中“将用户帐号和密码编写在程序中”的作法;系统中的帐号密码不得以明文方式存放;若存在以上系统隐患必须及时整改。第四十八条.信息系统帐号管理规定

1.系统管理员帐号、系统维护帐号应保证一人一帐号,对于重要操

作,可以由系统日志追溯到执行操作的帐号、直至相关操作人员。应严格控制系统超级用户帐号使用范围,能使用低级别帐号进行的操作禁止采用超级用户帐号实施。

2.各级应用、维护部门应合理划分用户组,并根据用户所承担职责合理划分用户权限。终端应用人员原则上要求每个员工一个帐号。3.对于用户的增加、删除,用户权限的变更均需预先提出变更申请,在得到维护管理部门书面批准后由系统管理员负责实施。各应用、维护部门应定期组织对用户权限及分配情况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记录在案。员工离职或调离工作岗位后,应按照情况,及时对帐号和权限进行调整。

4.未经审批,维护人员不得登录数据库对业务数据进行直接操作。5.对于由于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等限制而使用的共享帐号,当使用此共享帐号的任一人员发生变更,必须修改密码,并保留密码变更记录。

仓库管理和运营论文 篇6

特种设备的使用管理包括岗位职责、控制室管理、安全操作管理、维修管理、备件工具管理及技术资料档案。为使这些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需要建立以下管理制度。

一、岗位责任制

该制度明确了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在制定此制度时,要以压缩机、储气瓶组等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为宗旨,将岗位人员在使用和维保特种设备的当班期间应该做什么工作及达到的要求进行具体化、程序化。对特种设备的日常检查、维保、定期检修以及紧急状态下应急处理的程序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所以,特种设备的完好状态和使用管理都比较好。

二、交接班制度

对于多班运行的特种设备岗位,应建立交接班制度,以明确交接双方的责任,交接的内容、方式和应履行的手续。应做到以下内容:

1、交接班时,双方应在现场共同查看压缩机的运行状态,清点工具,备件和控制室内配置的消防器材,当面交接清楚,而不能以见面打招呼的方式进行交换。

2、明确交接前后的责任。通常,在双方交班人签字后再出现的问题,由接班人负责处理。若正在交接事特种设备出现故障,应由交班人员负责处理,但接班人员应积极配合。

3、在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时,如人员不够,已下班人员应在街道通知后尽快赶到现场共同处理。

三、控制室管理制度

1、非岗位人员未经管理责同意不得进入控制室。

2、控制室内配置的消防器材要定期检查,放在明显部位,经常保持完好状态。

3、保证控制室照明、通讯电话的完好,畅通。

4、经常保持控制室地面、墙面的清洁及门窗的完好,门锁钥匙不允许转借他人,控制室内不允许放易燃易爆物品。

5、保持室内温度5-40度范围内,可适当安装空调以满足。

6、注意防水,防鼠的检查。

7、注意特种设备电源配电盘的日常检查,保证完好。

8、保持通往控制室的通道、楼梯间的畅通。

四、压缩机棚安全管理制度

1、压缩机棚内应符合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的规定要求。

2、严禁烟火,不得带入火种,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可以存放少量润滑油,但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3、进入压缩机棚的人员须穿防静电服。

4、压缩机棚内应配置足够的消防器材,并定期检查,保证有效、完好。

5、设备要定期检修,发现泄漏应及时排除,严禁冒险违章作业。

6、压缩机棚内通风设备必须完好,一旦发生燃气泄漏应停止作业,并打开风机,强制排风。

7、运行中经常检查,认真填写运行记录。

8、运行前、后都应维护、擦拭设备、管线、阀门,保持机容、环境清洁整齐。

9、停止生产后要切断电源、关闭气源阀门。

10、压缩机棚内发生火灾或其它事故,应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处理,并及时报告领导。

五、维修保养制度

为了加强压缩机的日常运行检查和预防性检查,防止突发事件,使压缩机能安全,可靠地提供服务,应制订详细的操作性强的维修保养制度。在制订时,应参照国家的相关规定,结合单位压缩机使用的具体情况,将日常检查、周期性保养和定期检修的具体内容、时间及要求,作出计划性安排,避开压缩机使用的高峰期。

五、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压缩机是建筑物中的大型重要设备之一,应对其技术资料建立专门的技术档案,进行分门别类的妥善管理,以便备用。

仓库管理和运营论文 篇7

1.1 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是一个用以更好的支持企业或组织的决策分析处理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现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1]。数据仓库与传统的数据库不同,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数据的更新上, 传统的数据库适合于记录集的更新, 并将其作为操作的一个标准部分, 更新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 而数据仓库不会付出任何更新的开销;在基本的数据管理上, DBMS要留一些自由空间以方便数据的更新和插入, 而数据仓库不需要;在索引机制上, 数据仓库需要比DBMS应用更健壮和更完善的索引结构。

1.2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 (data mining) 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 提取隐含在其中的, 人们事先不知道的, 但又是潜在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4]。在数据库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过程中, 可以从数据库或数据仓库的相关数据集合中抽取知识或规律, 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所发现的知识可以运用到信息管理、查询处理、决策支持、过程控制等许多领域。

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有一下几种: (1) 关联规则挖掘它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揣测推理过程, 也就是说通过关联分析所得到的结果, 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因果关系, 它能够协助专家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 深化对事物关系的认识。 (2) 特征描述特征描述是对目标类数据的一般特征或特性进行汇总, 并以直观理解的方式显示给用户。特征描述的结果可能是顾客的一般轮廓。 (3) 分类分析是找出数据集中各组对象的共同特征, 并建立分类模型, 从而能够将数据集中的找出各组对象的共同特征。 (4) 聚类分析若干个相似的数据对象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聚簇。聚类分析是将数据集分割成若干个有意义的聚簇的过程。聚类增强了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是概念描述和偏差分析的先决条件。聚类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模式识别方法和数学分类学[2]。

2 医院数据仓库的设计和建立

2.1 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

医院数据仓库采用3层得体系结构, 如图2-1所示。底层为数据仓库服务器, 中间层为联机分析处理 (O-LAP) 服务器, 顶层为前端工具。底层数据仓库服务器几乎总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系统。数据仓库服务器从操作型数据库或外部数据源提取数据, 对数据进行清理、转换、集成等, 并装入到数据仓库中。

2.2 建立数据源

数据仓库的建立首先要有数据源, 我院信息化系统比较全面, 如HIS, LIS, PACS等多个系统, 数据源丰富, 经过整理筛选出得出如下信息:病人住院号, 住院科室, 主治医生, 住院天数, 诊断信息, 费用类别, 治疗结果等, 将需要的表格导入warehouse Builder作为数据仓库的数据源。

2.3 设计数据仓库

数据模型采用多维数据库模型中的星型模型建模。根据主题中的应用需求, 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 设计了住院费用事实表 (zyfy) , 它包含了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费用信息, 事实表zyfy包含病人的住院号码, 疾病名称, 住院天数, 主治医师, 各种费用信息等[3]。如图2-2

3 数据挖掘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我们运用数据挖掘工具Data miner从数据仓库中提取有用数据, 进行分析、比对、综合和推理, 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提供更高层的数据分析功能, 对未来的医院业务进行预测, 更好的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支持[2]。

3.1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1) 医院中患者结构和流动情况分析该功能可以分析门诊、住院病人的年龄段、居住地等, 医院管理者根据分析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服务质量。 (2) 业务收入同期对比分析该功能用在对比几年内业务收入, 通过分析, 可以找出医院增加或减少收入的原因。 (3) 成本效益的分析 (4) 病人费用构成分析在此我们以病人构成分析为例说明挖掘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3.2 病人费用构成分析

病人费用由药费、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麻醉费等费用构成。该功能可以分析医院、科室、医生的病人费用构成。国家对药占比有严格的要求, 控制药占比也是每个医院最为头痛的, 我们可以利用数据仓库的信息, 分析在某段时间内, 某科室中的某个医生开的处方药是否超出了规定的比例。具体过程如表3-1, 表3-2

以病种为维度分析病人费用构成情, 如表1-1:

通过表3-1分析发现慢阻肺炎药占比过高, 再以慢阻肺炎这一单病种中病人为维度分析病人费用构成情况, 见表3-2

通过表3-2可以找到是由于住院号为159600药费过高导致该病号药占比过高, 调出该病号综合各种信息, 如住院天数, 年龄等因素对该病号的影响。从而找出药占比过高的原因,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有针对性的控制药占比。

4 展望未来

医院管理者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 可以找到对医院发展至关重要的业务信息, 为医院的科学管理提供支持, 及时分析问题, 查找原因, 还可以帮助从宏观上把握医院科学地发展, 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3]。本文中的对药占比的管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近几年来数据仓库和挖掘技术发展迅速, 用于这方面的软件和工具也日趋成熟, 已经用于大型企业和国家金融机构, 而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本文介绍了医院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概念, 设计了数据仓库建立模型, 以及建立数据仓库的具体方法。简单介绍了数据挖掘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并结合工作实际详细介绍了数据挖掘在管理和控制药占比中的应用, 最后展望了医院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医院管理

参考文献

[1]罗晓沛, 侯柄辉, 系统分析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6.

[2]李怀庆, 张文东, 数据挖掘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 2007 (12) , 48-49.

仓库管理和运营论文 篇8

一、仓库管理系统(WMS)

仓库管理系统是一个中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界面美观、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基本满足了仓库管理的要求。整个系统由基本信息、单据中心、查询统计、报表打印、维护设置、帮助等模块组成。仓库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经典的信息管理系统(MIS),其有两部分的开发情况,首先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这两个方面。对于后台数据库要求建立起符合数据完整性的三原则和拥有较强的数据安全性。而对于前段程序则要求程序功能完整,方便操作,用户交互性强等特点。仓库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1所示。

二、企业在仓库管理系统应用中的问题

1.高库存现象

高库存现象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在外部管理方面,高库存主要是由预测失真决定的,这也是高库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在内部管理方面,电子物料管理系统即ERP系统的不完善、仓库管理不到位等都是产生高库存的重要因素。

2.仓库与配送中心之间的差距

配送中心在仓储配送管理中存在拣货设施产能与未来3-5 年的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全国各配送中心缺乏统一和标准的仓储规划方案、配送中心仓储面积比例与供货比例相差较大、存货区容积利用率和货位利用率低、一线人员配置人数与业务量不匹配、在以小订单为主的直销模式下运费成本上涨压力增大、现有运费成本管理不合理、运输管理中缺乏对第三方物流商运作业绩进行全面评估量化指标等问题。

3.在提高仓库效率中的应用

(1)自动采集数据。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运用到仓库管理中,通过读写器所在的位置就可以无接触式的读取货物的信息。在出/入库作业的时候,自动辨别出入库货物的种类、品牌、数量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连接仓库管理系统对货物的分析,选择合适的区域,下发指令,利用自动化技术进行放置货物。提高了出入库速度。在盘点时,自动采集货架上货物的信息,避免了以往的条形码输入的复杂性以及需要大量人工操作。 有效解决与仓库及货物流动有关的信息管理.不但可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查看这些货物的一切流动信息。

(2)仓库采购。订货管理在系统的仓库管理中,首先客户完成的是初始库存管理(初始信息采集),当采购收货后库存自动增加,当销售出库的时候,系统库存自动减少,而平价调拨则不影响整个库存的变化,因此库存只能通过入库或者出库更改,否则无法改变,且管理员可以随时查询特定型号的库存。

(3)指示最优储存库位,保存仓库空间。WMS通过序列编号、日期、库区和货箱等综合数据判断货物所在。凭借这些数据所表示的信息,WMS及时发出让工人把物品上架、及时补货、按时取货的指令,在满足库存在仓库需求的基础上使得仓库以最理想的方式按照WMS发出的指令自动周转、合并从而。并根据绝提情况实时、在线更新仓库数据。在负责人需要做出重大决策时,必须详细查阅货物可用性、收货、上架、取货、补货、装运、人力利用率等数据,可以在系统内得到瞬时更新的正确无误的信息。通过提供货位管理功能。当系统库存与实际库存有出入时对货位库存信息进行维护。

(4)操作流程简单,轻松上手。菜单分类清晰,工作系统指令化,了然流程一目了然。系统内部众多功能的巧妙安排,使业务操作即使未经过培训的操作人员,只要具备计算机操作常识和一定的业务能力,就可以很快上手,错综复杂的账务处理全部在系统内部完成。因而培训新员工的时间和培训费用将大大降低;而且,经过培训的员工入门后马上接手工作,见效快。

(5)硬件设备管理。现有仓库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充分利用,可以不必投资建设或租赁新的。仓库提供对仓库内的手持设备、RFID读写器、叉车必须有仓库系统进行注册并由仓库系统进行管理的功能,仓库工人减少,闲置下来的资产(如叉车)可以退回厂家或出售。

(6)基础数据查找方便。提高仓库系统的单据管理,库存数量及库存货物详细信息等数据查找功能和维护使用功能并可生成各种报表,及时通知管理人员。

三、总结

在仓库管理系统中, 将自动化技术和系统相互连接,由仓库管理系统发出指令,自动化机械执行定指令。分时段定期对仓库资源进行抽查,判断资源的有效性,对仓储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来实现管理系统和机械化的完美配合。只有达到完美的仓库管理状态, 根据市场发展确定合理的仓库存储量,充分利用仓库的存储资源, 才能够降低仓储经营管理成本, 实现最高的仓库利用效率。

(作者单位:南通军分区司令部)

上一篇:中学班长竞选演讲稿下一篇:技术科岗位安全职责及专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