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公共交通规划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九江市公共交通规划(精选9篇)

九江市公共交通规划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优化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投资结构,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促进我市住房保障工作可持续发展,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1号)、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三房合一的指导意见》(赣建发[2012]1号)和《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九江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九府厅发[2012]2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的出售管理工作。

第三条 公共租赁住房出售应遵循“先租后售、自愿购买、产权分类、区别定价、分步实施、统一管理”的原则。

购买公共租赁住房,须先购买有限产权,再购买完全产权。第四条 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负责对全市公共租赁住房出售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保障房管理局具体负责市中心城区公共租赁住房出售的组织实施工作。发展改革、国土、建设规划、审计、财政、税务、物价、民政、金融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协同配合,积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出售管理工作。监察部门负责对各部门、各单位依法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章 有限产权申购管理

第五条 购买有限产权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租赁期满6个月以上;

(二)申购时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

(三)租赁期间无欠缴公共租赁住房租金记录,以及其它违反公共租赁住房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六条 购买公共租赁住房有限产权,申购人可选择一次性付款,也可选择分期付款。选择分期付款的,付款次数不得超过3次,首次购买面积不得低于所承租公共租赁住房面积的40%,且须在三年内完成全部份额的购买。

选择分期付款的,其所购的住房面积自付款日的下月停止计租,未购部分仍需按规定缴纳租金。选择分期付款三年内未完成全部份额购买的,其已付购房款抵扣所承租房屋三年全部租金与个人实际支付租金差额后,结余部分不计利息予以退回,购买行为终止。

第七条 购买公共租赁住房有限产权,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承租人提交申购申请书、身份证明、租赁合同、家庭收入及住房状况证明等其他必要材料,向住房保障部门提出购买申请。

(二)审批。住房保障部门对申购资格及购房款等进行审查核算,审核通过后发放《公共租赁住房(有限产权)准予购买确认书》。

(三)签订合同。凭《公共租赁住房(有限产权)准予购买确认书》,申购人与公共租赁住房产权人签订《公共租赁住房

(有限产权)售房合同》,并报住房保障部门备案。

(四)付款。申购人凭《公共租赁住房(有限产权)准予购买确认书》和《公共租赁住房(有限产权)售房合同》,将购房款项缴入财政保障房资金专户,财政部门开具收款确认单。选择分期付款未缴清全部款项的,申购人凭财政部门开具的收款确认单与公共租赁住房产权人重新签订剩余面积租赁合同。

(五)权属登记。公共租赁住房产权人凭《公共租赁住房(有限产权)准予购买确认书》、《公共租赁住房(有限产权)售房合同》、财政部门收款确认单、房屋维修基金缴交凭证和其他必要材料到房屋登记机构为申购人代办公共租赁住房有限产权房屋权属登记。房屋登记机构应在房屋登记簿及房屋权属证书附记栏中注明“公共租赁住房”、“有限产权”字样,并将所购公共租赁住房的共同承租人作为共有权人一并予以登记。选择分期付款方式购买的,只有在缴清全部购房款后,方予办理房屋权属登记。

第八条 申请购买公共租赁住房有限产权并取得房屋权属证书后,所购房屋可以抵押、继承,但不得出售、出租、闲置、出借,也不得擅自改变住房用途。

第九条 公共租赁住房有限产权人通过获赠、继承、购买等方式在公共租赁住房所在城市获得其它住房,不再符合申购完全产权条件,或因离开本地、家庭困难等特殊原因确需转让其产权的,由政府按原有限产权购买价款加活期利息回购,所需转移登记税费由有限产权人承担。

第三章 完全产权申购管理

第十条 购买公共租赁住房完全产权,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已购买公共租赁住房有限产权,缴清全部购房款满2年,并已办理房屋权属登记;

(二)无违反公共租赁住房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十一条 购买公共租赁住房完全产权,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公共租赁住房有限产权人提交申购申请书、《公共租赁住房(有限产权)售房合同》、有限产权房屋权属证书、身份证明及其他必要材料,向住房保障部门提出购买申请。

(二)审批。住房保障部门对申购资格及购房款等进行审查核算,审核通过后发放《公共租赁住房(完全产权)准予购买确认书》。

(三)签订合同。凭《公共租赁住房(完全产权)准予购买确认书》,申购人与公共租赁住房产权人签订《公共租赁住房(完全产权)售房合同》,并报住房保障部门备案。

(四)付款。申购人凭《公共租赁住房(完全产权)准予购买确认书》和《公共租赁住房(完全产权)售房合同》,将审核确认的购房款项缴入财政保障房资金专户,财政部门开具收款确认单。

(五)权属登记。公共租赁住房产权人凭《公共租赁住房(完全产权)准予购买确认书》、《公共租赁住房(完全产权)售房合同》、财政部门收款确认单、有限产权房屋权属证书、契税完税证及其他必要材料,到房屋登记机构为申购人代办公共

租赁住房完全产权房屋权属登记。房屋登记机构应办理变更登记,颁发普通商品房房屋权属证书。

第十二条 购买公共租赁住房完全产权后,完全产权人不得再次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

第四章 出售价格

第十三条 公共租赁住房出售价格,由住房保障部门会同审计、财政、物价等部门共同核定提出意见,报政府批准后,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实施。

第十四条 公共租赁住房有限产权售价,结合当年同期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的房屋和土地征收补偿费、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房屋基本装修费、管理费、贷款利息、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税金等成本,并适当考虑地段、楼层和届时物价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

第十五条 公共租赁住房完全产权售价,应根据基准售价结合楼层差别等因素综合确定。

完全产权基准售价,应在有限产权售价基础上,综合届时同类地段普通商品房土地出让金平均水平及建设成本和相关优惠规费、利润后确定,原则上明显低于届时同类地段普通商品房的实际成交均价。

第十六条 出售公共租赁住房的回收资金,一律缴入财政保障性住房资金专户,专项用于偿还公共租赁住房贷款和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回购、维护、管理、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等

事项,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章 政策支持

第十七条 商业贷款支持。购买公共租赁住房,可参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经济适用住房按揭贷款有关问题若干意见》(赣府厅发[2008]4号),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

第十八条 住房公积金政策支持。购买公共租赁住房,可提取个人住房公积金用于支付购房款,也可申请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

购买公共租赁住房有限产权,在提取个人住房公积金支付购房款后仍需贷款的,可同时申请办理住房公积金按揭贷款,但提取加上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购房总价款。

第十九条 贷款利率。购买公共租赁住房的贷款利率,按照经济适用住房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税费优惠。公共租赁住房出售中涉及的有关税费优惠,按照经济适用住房出售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擅自将已购有限产权的公共租赁住房出售、出租、闲置、出借或改变住房用途,且拒不改正的,住房保障部门应按回购程序收回其所购的公共租赁住房,已付购房款按原价扣减租金、转移登记所需税费及住房折旧后不计利息予以退回,并取消其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责令其限期退出。

第二十二条 对在公共租赁住房出售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规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经批准的企事业单位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出售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四条 各县(市)公共租赁住房出售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九江市公共交通规划 篇2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调设计,现状,发展

0 引言

本文所说的公共建筑空调设计, 指的是酒店、大型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建筑物的空调设计。近年来, 随着湛江经济建设的发展, 房地产业如恒大集团、保利集团、万达集团的进入, 兴建了许多的房屋写字楼、酒店、商业金融建筑, 如已投入使用的君豪酒店, 正在兴建的喜来登酒店等等。

1 湛江市公共建筑空调设计回顾及现状

湛江位于祖国大陆的最南端, 地处南亚热带, 背靠广阔大陆, 湛江全年气温较高, 年气温年均23.2℃, 7月最高, 月平均为28.9℃, 最高曾达38.1℃, 1月最低, 月平均为15.5℃。具有常年高温、台风频繁, 夏秋多雨, 冬春干旱的特点。面临浩瀚的南海, 形成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湛江市长年似夏, 空调使用时间超半年之久, 且长年需要除湿, 高温的气候条件导致了为维持人体的舒适性要求, 夏季需要长期供冷。湛江能源结构单薄, 没有城市热网, 虽有天然气 (价格偏高) , 高层建筑大多采用冷暖中央空调, 因此高层建筑空调冷热源只能自成体系, 近年新建的商住两用写字楼、高档住宅大多放弃中央空调, 在用地紧张、初投资短缺的项目中往往矛盾较为突出, 选用投资、计费、使用更为灵活的户式中央空调机组, 空调冷热源选型难度较大。

1.1 空调冷热源设备选型现状

空调冷热源设备是空调设计多年来的热门话题, 也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热点和重点, 它对空调系统稳定运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筑设备中投资比例最大, 运行费用最高, 空调冷热源设备选型应根据建筑物空调规模、功能及用途来界定, 湛江地区能源结构单一, 没有城市热网, 选择狭窄, 所建地区气候、能源结构、政策、价格及环保规定等众多因素都对它有干扰, 空调冷热源及设备的选择有几种方案组合, 目前只能采用电力作为空调能源, 有如下几种: (1) 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供冷供热。 (2) 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机组供冷供热。 (3) 电制冷+电热水机 (炉) 供热。 (4) 电制冷+燃油 (燃气) 炉供热。

如何结合具体工程项目选定合理的冷热源组合方案, 各地能源结构、价格都是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要想达到技术经济最优化, 实现这一目标是相当困难的, 它都会受到环保、国际国内能源供应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1.2 空调系统形式现状

对于设计者来说, 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 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应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 以最低的能耗, 达到最舒适的室内环境, 空调系统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 系统应达到运行经济;二是在选择空调系统时, 为保证用最少的一次投资来满足特定建筑物的使用要求, 要根据所在地区气象条件及能源供应状况、建筑物的用途、规模、使用特点、负荷变化情况等,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与此对应, 空调设计人员应加强两个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一是不断学习借鉴、吸收、采纳新的设计方法、设备和新的空调系统形式;二是总结和研究各种空调方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经验及教训。

湛江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不充分, 大量的工程设计和建设都是采取经济优先的原则, 随着空调的普及, 对室内环境的要求及控制标准不可能达到先进国家水平, 办公楼、酒店、高档公寓基本上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空调方式, 商场、餐厅、公共建筑等大面积公用场所采用低速风管送回风系统。由于受产品和投资条件限制, 当然也受设计人员观念的制约, 变风量系统 (VAV) 在湛江还没有一例工程采用, 变风量系统的采用能够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增加人体舒适度, 并能采用变频调节有效地节省能源消耗, 在有条件的工程中应该积极采用。置换式通风空调方式以其独特的优点普遍适用于一切以舒适性为目的的公共场所, 如影剧院、体育馆等。其下送风的方式可使清洁的送风气流首先进入室内人员有效活动区, 形成人员活动区良好的空气品质, 同时形成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分层和温升梯度, 提高了排风和回风温度, 可节省夏季运行能耗。由于是下送风, 送风温度相对不高, 对于全空气系统的运行, 加大了过渡季利用新风自然供冷的潜力, 延长了其节能经济运行的周期, 从而进一步增大了节能效益。在湛江剧院空调设计中, 应用了剧场座椅下送风的工程技术, 取得了很好的空调效果, 但在高温高湿的地区应用该空调方式时, 必需有系统热湿惰性较大、静压性能较好的送风静压空间, 另外在垂直高度较大的大空间里必须重视气流组织, 防止送风盲区的出现。

1.3 空调系统运行现状

我们需要调查、分析、总结空调系统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空调设计是否科学与合理的最好、最权威的检验, 就是检验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 这样做有助于空调设计水平的提高。目前, 湛江地区空调实际运行效果和空调运行管理水平不高, 主要是因为空调设计中存在和遗留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说, 缺乏专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系统的运行管理只能凭经验掌握, 达不到高质量的运行管理, 管理人员仅能应付一般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大多数空调系统除主机外控制水平不高, 湛江地区空调系统运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从空调设计来说,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风系统设计时不经过阻力计算同样存在风机偏离设计工作点, 严重时不但影响空调器正常使用甚至会烧毁电动机, 大风量超载运行, 振动和机械噪声均加大。 (2) 水环路系统设计时不经过认真的水力平衡计算, 很多工程水环路之间的阻力不平衡所引起的水力工况失调, 滥用水力平衡阀导致系统水力失调, 影响空调系统的正常使用, 导致空调系统运行成奉和能耗的增加, 大多是靠加大系统水流量来掩盖。 (3) 在大空间空调设计时由于设计方法不合理, 导致垂直温度梯度过大, 导致一些房间温度偏高或偏低, 送风系统不合理或用户装修不注意末端设备的布置和调整, 影响空调使用效果。 (4) 设计时未从全年节能运行的角度出发, 一方面不能满足室内空气品质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不能满足过渡季节用全新风供冷的要求, 在过渡季节可采用全新风供冷的情况下未设计足够的排风, 未充分考虑利用新风供冷。 (5) 设计时冷负荷取值偏离实际值较大, 不能保证空调系统在负荷变化时运行的稳定性和调控性, 冷热源设备装机容量偏大, 水泵选型偏大, 系统配置不合理。

2 湛江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的空调设计发展探讨

DSM技术的实施关键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调动和发挥全社会的力量, 以使建筑节能技术在我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普及。空调系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部分负荷状态下运行, 部分负荷状态下空调系统的能效比会降低, 因此, 空调设计的任务就不仅是考虑在设计工况下的效率, 而且要将系统全工况下的运行性能调整到最佳。用国外寿命周期分析的理论来说, 就是无论从投资和节能环保的角度来看, 在建筑从建设到报废的使用年限里要达到最低的建筑能量消耗。空调设计者就不能仅限于掌握专业技术知识, 而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来扩充知识结构、更新知识观念。

所谓可持续发展, 不能以牺牲后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一方面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鉴于我国的能源使用现状和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 是我国未来的较长期的能源发展战略, 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

可持续的空调设计对暖通空调设计人员来说需要进行观念的重新学习和更新, 专业知识的拓展深化和知识结构的改造完善, 同时也需要外部市场条件的理解和支持, 确保有合理的设计收费和充足的设计周期, 才能够保证和激励空调设计人员聪明才智的发挥。

3 后语

随着湛江市天然气的普及, 单一的电能源空调设计能否改变?节能、环保是每一个空调设计者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吴世凤.空气压缩机系统余热回收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 2012 (24) .

[2]吴世凤.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S2) .

[3]钮武平.浅谈中央空调循环水系统水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价值工程, 2012 (29) .

[4]山海峰, 罗琤.某办公楼空调系统送风量设计计算[J].价值工程, 2011 (12) .

九江市老城区交通拥堵现状调查 篇3

九江市作为江西省北大门、江西省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已达80万。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城市人口与机动车辆的数量不断增加。机动化程度的快速提高与有限的交通空间供给之间产生了严重失衡,造成交通拥堵,老城区更为突出。九江一中位于老城区,每天上学、放学期间,大门附近人车混乱、水泄不通。交通拥堵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破坏舒畅的心情,还使城市污染加剧、增加社会成本。为了解九江市交通拥堵现状、探寻其原因并尝试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在教师指导下,调查小组设计了相关研究方案,以期在发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同时增强自身才干。

二、活动实施

1.小组分工

分工环节充分考虑到组员的特长、知识储备等,同时还兼顾家长工作性质,以便提供相关帮助。王译达任小组长,负责撰写研究方案、分配任务、收集资料;参与社会实践与实地考察活动、整理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制作PPT以及宣传展板。陈滢宇任副组长,负责收集资料、参与社会实践与实地考察活动、制作调查问卷、协助整理分析研究成果。代颖等同学为小组成员,负责收集资料、参与社会实践与实地考察活动、协助整理分析研究成果。

2.活动开展

为突出典型性和可操作性,选定浔阳路烟水亭段、学校正前庐山南路作为研究对象(图1)。为保证资料和数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时间选定为上下班(学)时段:7:50~8:30、17:10~18:30以及中间时段:10:00~11:00,并坚持记录1个月(表1、表2)。研究中采用实地调查、统计、问卷调查、访谈、网络查找、文献查阅等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具体为:选择十字路口,记录红绿灯时间,计算车流量、车流通过速度;观察、记录行人及车辆违规现象;采访交警大队警员及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了解交通规划状况等,并进行录音;随机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市民眼中的九江交通状况(图2)。在活动开展后期调查小组进行了成果展示,制作PPT在班上进行汇报并请家长参加,在教师的帮助下与校团委共同组织了交通常识宣传活动。

通过调查得出,下午上下班(学)时段,交通拥堵压力最大,大客车由于体积大、灵活性差,在通过绿灯时耗时长,易增加交通拥堵几率;市民对九江交通通行状况满意度低,认为在部分公共设施的分布和配置上有待提升;交警平台等市政部门与民众联系不够紧密,多数信息与规划方案民众不知晓,导致误会。针对以上问题,总结出具体拥堵原因如表3。

三、对策建议

针对市民行为和交管部门的职能以及调查中发现的具体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办法(表4)。▲

九江市公共交通规划 篇4

四川省内江市文明办

为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公共文明程度,在全社会形成讲文明、促和谐的良好文明风尚,内江市紧紧抓住全省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契机,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户外广告牌、电子显示屏、社区宣传栏、主题活动等多种载体和方式,开展全方位、立体化集中宣传,在全市迅速掀起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的热潮。

(一)新闻宣传全方位、多视角、高密度

新闻单位在重要版面和时段推出迎接测评的宣传报道专栏和专题。内江日报在头版、内江晚报在二版(时政版)、内江广播电视台在每晚新闻联播节目中都推出了“迎接全省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栏目,重点宣传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方法步骤;报道测评迎检工作的举措、进展和成效;宣传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支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先进典型;宣传活动中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同时,设立了“曝光”台,对问题突出的单位和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曝光,鞭策后进,促进测评工作的有序开展。积极组织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重点报道街道、社区开展创建活动情况,报道广大市民争做文明市民、共建文明和谐新内江的实际行动。

在加大迎接全省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动态报道的同

时,内江日报、内江晚报在头版显著位置设置了迎接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通栏标语:“全民动员、通力协作,迎接全省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内江日报在头版设立“迎接全省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栏目,刊发系列评论员文章,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内江广播电视台精心制作了以“我知晓、我参与、我奉献,提升城市公共文明程度”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宣传公益短片,在重要时段播出,并坚持每天在新闻节目之前播发2—3条宣传标语口号,引导市民关注、参与文明测评,强化市民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自觉遵守文明规范。以“提升城市公共文明程度”为专题,开设了“我与文明同行”专栏、“迎接全省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通过开设热线、邀请普通市民、相关人士参与访谈等形式,与市民、相关人士互动,畅谈如何提高广大市民的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内江市公众信息网、内江日报新闻网、内江电视新闻网、大千在线等主要网站,积极配合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及时制作了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迎检专页或新闻链接,及时更新发布相关内容。同时以滚动字幕、浮动广告等形式,突出文明创建的宣传用语,制作了一些通俗易懂的公益性宣传广告。

(二)社会宣传多形式、多层次、全覆盖

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街道、社区,以及各级各类文明行业、单位,利用会议、宣传橱窗、黑板报、宣传画廊、单位网站、市民学校、校园广播等阵地,纷纷开设“迎接全省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宣传专栏,宣传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文明礼仪相关知识;相关部门单位出动了宣传车,在城市主干道和各社区进行广泛深入宣传,营造氛围。

市民休闲广场、汽车站、火车站、公园、图书馆、体育场馆、书店、网吧等场所成了重要宣传阵地。城区重要路段和显著位置均设立了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和道德建设大型公益宣传广告牌;城区主要公共场所、城区主干道、公交车、出租车、候车站台等张贴了宣传迎接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的公益广告、宣传标语;各公共场所LED显示屏和公交车电子屏幕坚持滚动播出城市公共文明宣传标语。

电信、移动、联通运用短信平台,向市内手机用户,发送文明创建宣传口号、工作信息和文明行为常识,手机短信成了宣传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的快捷通道。

(三)活动宣传载体多、措施实、效果好

组织了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全市车站、银行、电信、电力、水务、天燃气、邮政、税务、超市、医院、宾馆、移动、联通、行政服务中心等服务行业窗口单位,在规范员工自身言行举止的同时,加大了对服务对象的文明言行和礼仪的宣传教育,并利用电子屏幕坚持滚动播出迎接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宣传标语和优质服务的文明用语,扩大了宣传教育的覆盖面。

组织开展了迎接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我知晓、我参与、我奉献”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市文明办牵头印发了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宣传单20万份,发散到千万家庭,动员市民以实际行动迎接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团委、教育等部门组织团员

青年、中小学生、志愿者在广场、校园开展了万人大签名,参与文明创建宣传服务、卫生保洁、文明劝导等公益活动。城区街道设立了文明监督岗,社区设立了文明监督站,组织文明劝导队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入户入院,对不文明言行进行劝导。

创建镇江市文明单位工作规划 篇5

创建镇江市文明单位工作规划

根据市文明办的创建意见,在市文明办、教育局、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关心指导下,我校特制定2009~2011年度创建镇江市市文明单位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实施教育公平,促进全面发展,围绕创建丹阳市文明单位这一中心,以和谐教育为主题,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改革和创新为灵魂,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核心。通过外来学生与本地学生合作交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竞争,成为全国文明集镇的一名新桥文明小公民,逐步形成公民道德教育的办学特色。

二、规划的基本内容

1、坚持德育为首,建设校园文化

认真组织党、团员、干部学习时事政治,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开展 “青年文明号”、“十星级学生文明号”的创建工作;以“求真”为校训,全面实施《新桥中心校管理手册》、《新桥中心校学校章程》,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学会合作交往,争做全国文明集镇新新桥小公民”系列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突出学生思想教育的特色,情真立校,为人师表,构建和谐文明的人文环境,争创江苏省绿色学校、镇江市文明单位。

2、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全面实施丹阳市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十一五”规划,努力提高1

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专业文化和现代化的水平,建设一支乐于为教育事业献身,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具有现代化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能力,具有坚定信念,奉献的精神,良好的师德,厚实的文化基础,较强的专业,开拓创新,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群体。

3、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实施大教育观

树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合理、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大教育观,办规模中心校,逐步进行布局调整,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开展信息化和课程整合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的建设和学校网站的建设,争创镇江市“十佳”网站、争创镇江市教育现代化。

4、坚持质量立校,争创丹阳市模范学校

内江市旅游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内江市旅游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结合旅游交通衡量的几个基本要素,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交通方式、旅游线路、客运站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内江市旅游交通在线路密度上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道路等级上以低等级公路为主,旅游景区客运站稀少,远不能满足游客需求.针对内江市旅游交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公路等级、改善路面状况、增加客运站等方法以改善内江旅游交通现状,满足内江旅游发展的`需求.

作 者:张茂林 田桥 唐天廷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四川,内江,641112 刊 名: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4(z1) 分类号:U121 关键词:内江市   旅游交通   交通网络   交通管理  

九江市公共交通规划 篇7

PPP模式起源于20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它是一种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了社会项目建设进行合作的特殊融资模式,旨在为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提高项目建设效率。纵观国内外发展情况,欧美等发达国家PPP项目的发展水平明显比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要高出许多。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PPP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

二、PPP模式在镇江的发展现状

PPP融资模式在镇江市的运用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3年,PPP模式在镇江市刚起步,运用并不成熟;第二个阶段是2014年至今,在这个PPP项目走向成熟的阶段,镇江市响应国家号召,加大对PPP项目的投入力度,不断规范其在执行项目中的行为准则。

镇江市2011-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显示,镇江市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额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很快,镇江市政府的财政压力也在日益加大。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如此快速的背景下,镇江市运用PPP模式显然非常必要。2015年5月,随着《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镇江市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参与PPP项目建设,为更多社会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在2015年出台的PPP项目中,镇江市入库项目数量为14个,投资额达到240亿元,其中,试点项目共计5个,投资额达到136.93亿元。

2015年政府公布的入库项目,镇江整个大市(包括镇江市区、丹阳市、句容市)PPP项目主要运用在生态环境、交通改造、棚户区改造、体育文化、旅游开发等领域。2015年镇江市入库项目所涉及领域非常广泛,重点主要在综合开发和教育文化上。镇江市在建设PPP项目过程中,把重点放在综合开发、教育文化上,占比都达到22%;此外,旅游业上,镇江市也投入了较大精力,其占比达14%。镇江市如此安排PPP项目领域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缩短与其他城市的差距。镇江市的经济水平在苏南经济圈中处于劣势,加大对项目以及人才的投资,可以帮助其快速发展经济,缩短与苏州无锡等城市的差距;同时,镇江市旅游景点繁多,在旅游业上加大投入,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较高的受益,是一种操作简单并且效果显著的方式。

三、镇江市PPP区域比较分析

作为全国的经济强省,江苏省应用PPP融资模式的广泛度与规范度处于全国前列。在本次PPP热潮中,江苏省已被财政部确定为建设省级PPP试点中心的省份之一。

1.投资金额的占比情况

在2015年出台的PPP项目中,江苏省入库的PPP项目共有186个,投资额达到3435.48亿元,其中,作为试点的项目共计63项,投资额达到1157.61亿元。镇江市试点项目共有5项,投资额达到136.93亿元。镇江市PPP项目的投资金额占整个江苏省的12%。无论数量还是金额,镇江市的发展情况明显超越江苏整个大省步伐。如此高的占比说明了两个问题:(1)镇江市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城市的结构、特点都比较有利于PPP模式的应用;(2)镇江市有许多项目需要开发,但市政府资金不足,PPP模式恰好给镇江市提供了契机。

2.投资领域的对比情况

根据财政部的公示情况,江苏省PPP模式在不同领域内的应用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财政部公示情况,镇江市试点的PPP项目应用领域如表2所示。

将江苏省及镇江市于不同领域的投资情况绘制成饼图(图1、图2)对比如下。

通过图表分析,可看出,相对于江苏省,镇江市的PPP项目投资领域不够充分。江苏省投资领域包括环境治理类、综合开发类、市政类等11个领域,而镇江市的投资领域只有公园旅游类、综合开发类等5个领域,应用领域还不够广泛。

此外,江苏省将重点项目放在民生以及环境保护上,而镇江市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公园/旅游及综合开发上。江苏省重点投入的这两类,镇江市却涉及得很少。究其原因,一是镇江市将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综合开发、旅游景点开发这种能够高经济产值的项目上投入较多,希望通过PPP模式带来可观的收益;二是镇江市政府对人民的日常生活关注度不充分,没有把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放在首位。

四、镇江市PPP融资模式的发展空间与建议

1.PPP融资模式发展空间拓展

(1)将PPP模式推广至农业现代化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与城镇化、工业化程度相对滞后,一直是经济发展短板。政府积极鼓励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解决我国农业竞争能力弱、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计划在2020年时取得重大突破。在此大背景下,句容市利用PPP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可取并行之有效的。句容市现拥有白兔和天王两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并创建了区域性综合社会化服务平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接近87%,其农业研发能力也很强,农业科技贡献率高达65%。基于如此良好的农业环境,句容市准备在淘宝网试点,建立新型农产品电商服务体系。这一系列举措必然使句容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但同时也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因此,利用PPP融资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能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还能发展有镇江本土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PPP模式。(2)将PPP模式推广至农业休闲化建设。2015年9月22日,农业部发布了《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指出,为促进我国农业全面发展,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利用PPP模式,拓宽融资渠道,通过金融支持的方式鼓励我国农业休闲化的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代表是广为大家所知的“农家乐”,休闲农业模式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快速升级。长期以来,句容市利用其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将农业与旅游业很好整合,句容的九龙山庄、江苏农博园都是全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排头兵”与示范单位。2015年句容市新增了一个省级以上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并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这也是全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句容市的休闲化农业已实现较高层次发展,若句容市将PPP模式用于农业休闲化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不容小觑。

2.镇江市发展PPP模式的改进建议

镇江市发展PPP模式取得一定成就。镇江市PPP模式发展分两步走,第一步巩固发展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第二步以农业为中心,发展具有镇江特色的PPP模式。

(1)镇江市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拓宽PPP模式的应用领域。目前镇江市PPP项目主要涉及旅游业和开发类两种。结合镇江市实际发展情况,其在公共交通、市政建设、养老、医疗等环节还存在许多不足。镇江市应在这几个项目上加大投资力度。还应利用PPP模式对教育事业加大投入,加大对镇江两所著名高校江苏大学与江苏科技大学的资金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从根本上带动镇江经济。对一个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固然是衡量这个城市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人民生活的幸福程度、环境绿化优化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所以,镇江市在应用PPP模式时,应将其更好地应用在改善民生、环境等问题上,譬如保障性住房、医疗设施、污水处理等都是非常好的切入点。(2)PPP模式与政府经济中心相结合。将镇江市政府工作重心与PPP模式结合起来,根据2015至2016年镇江市政府工作报告,镇江市政府将工作重心放在提升现代化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创建生态良好的城市环境等公共服务领域上,提出一系列分步目标,比如:①建设5A级西津渡风景区;②将电子商务应用于传统农业;③推进“生态云”二期建设等。将这些工作重心与PPP模式结合起来,既能提升镇江市整体水平,又能减轻政府压力,一举两得。(3)特许经营的PPP模式选择与实施。在特许经营PPP模式下,公私部门共同承担项目资本与项目风险,且此种PPP模式的经营期间较长,私人部门可收获长远利益,某种程度上可提高私人部门参与PPP项目的积极性。相对于外包的PPP模式,采用特许经营的PPP模式可获得较高收益;相对于私有化的PPP模式,采用特许经营的PPP模式可承担较低风险。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采用的就是此模式。镇江海绵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社会公益项目,私人部门难以获得可观的收益。但在特许经营的PPP模式下,由于项目成本比较稳定,私人部门有相对较大的管理控制权,并且可以获得长期收益,因此仍然有许多私人部门愿意参加镇江海绵城市的建设。

注释

1[1]刘晶,方华.关于我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01):3-5.

九江市公共交通规划 篇8

(2014—2018)

一、指导思想

为了深入实施“教研兴教”战略,加快启动并推进建设教育强县的进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建设教育强县为目标,提升“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品质,着力提高课程执行力、教研指导力和教学有效性,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学校内涵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二、总体要求

以创建省级课改名校为契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立足课堂教学深化新课程改革,实现名师工程,拓宽教研工作思路,把教研室建成教学决策的参谋中心,学科教研的指导与管理中心,教学质量的监控中心,教师专业提升的研究中心,学校教学发展的策划中心,努力促进我校教育事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跨越式发展。

三、目标任务

(一)深化“435”幸福课堂教学改革

1.立足课堂,改革教学过程和改善学习方式,把握动态生成、建立多方互动、优化教学手段、实现高效愉悦,形成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2.结合新课程改革,完善“435”幸福课堂改革理论。转换和提升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注重以评价促发展,注重多学科的综合与拓展,关注学生“全人”发展。

3.学习课改名校管理经验,完善《“435”幸福课堂督查与评价机制》,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教学行为规范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深度推进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全学科、全课型的“435”幸福课堂教学模式。

4.完成所有年级、所有学科导学案的编写与推广,研究学生课业负担与教学质量的平衡点,实施作业考试化、作业弹性化、把时间归还学生等成功的做法。

总之,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师生和谐幸福、课业率先减负的目标。

(二)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1.开展编制“435”幸福课堂校本教材活动,实现广大教师专业水平的岗位提升。

2.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营造人人每期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氛围,实现广大教师岗位成才。

3.开展“跟踪培训”、“青蓝结对工程”、“课堂诊断-行为跟进”、“课、研、训一体化”等教研活动,加大对“新生代”教师的培训力度。

4.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开展“435”幸福课堂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不断增加教学内涵和教学品位。

5.针对在“435”幸福课改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专题研讨,帮助教师及时解决现实问题,同事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三)实施“名师、名组工程”

1.名校造就名师,名师发展名校。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实现教育强县的第一资源、名师是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排头兵”的观念。通过加大投入、改革体制、优化氛围、提供平台等一系列举措,营造有利于引进和培养名师的整体环境,力争五年内造就市级名师7名,省地级名师1至2名,市级教研组2个,省地级教研组一个。

2.建立名师工作室。在名师所在学校和学校教育网上均开设以名师的姓名命名的工作室,实行“导师制”,以扩大名师效应、引领青年教师团队。

3.努力为名师发展成长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名师论坛、教育沙龙、专题讲座活动。鼓励名师积极执教公开课、举办专题讲座等,适时编辑结集成名师文库。

(四)加强综合实践课的研究

1.以娄底晚报为平台,在小学部开设“我是小记者”的综合实践研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社会交往水平。

2.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栏目,参观市人民法院审判亭,开设模拟法庭,引导学生知法懂法,从而更好的利用法律,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五)开展各学科的竞赛活动

1.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希望杯”竞赛,信息奥赛,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思维,继续引领我市竞赛活动。

2.在学校内部,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学期组织竞赛活动至少一次,且要求有活动方案和总结。

九江市公共交通规划 篇9

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潜发〔2010〕16号 中 共 潜 江 市 委

关于制定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潜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努力建设中部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符合实际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形成鼓舞全市人民信心、凝聚全市人民力量、推进潜江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园林城市”和中部强市的奋斗目标,克难奋进,开拓进取,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是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优势产业发展加快,集群特色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服务业稳步发展,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加快,城市转型取得初步成效;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服务功能明显改善;文化建设彰显特色,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两型”社会建设有序推进,“五个一体化”进程加快;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市仍将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和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带来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国内市场的总需求将不断扩大,内需增长区域将由沿海向中西部适宜开发的区域拓展,有利于财富和资源要素向中部聚集。国家加快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明确要求推进中部的武汉城市圈和中原城市群等地区加快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武汉城市圈为全国重点开发区域。我市处于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实施政策的集聚区和叠加区,这有利于我市争取更多政策和项目支持,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国家赋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权力,这为城市圈的发展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潜江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成员之一,“十二五”时期,“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城市圈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必将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承接更多产业转移以及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产业分工协作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2009年,国务院批准潜江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并在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一政策将延续到“十二五”时期,必将为我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重要“城市名片”带来的发展机遇。潜江拥有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世博湖北馆、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等一批靓丽“名片”,都是内涵丰富的“金”字招牌,蕴涵着投资、土地、财税、环保、产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政策动力。

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南水北调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引江济汉补偿工程、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汉宜铁路、潜江货运铁路、新城区、中石化无机化工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工程,将在“十二五”期间竣工和加速建设,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发挥区位优势,提供产业加速发展的支撑条件,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三)“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十二五”时期,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扩大经济总量与优化经济结构的双重压力,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我市产业对资源要素的依赖程度较高,工业结构偏重,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对我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制约。二是区域竞争压力加大。从全省发展态势看,周边县市发展加快,我市处于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局面,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区域竞争压力。三是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我市是重化工城市,长期形成的依靠消耗资源拉动的粗放增长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环境容量小、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加大,城镇化、工业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仍然存在。四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加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保障负担加重、突发事件压力加大等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给“十二五”时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综观国际国内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增强信心,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顺应形势变化,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工作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全省“两圈一带”战略实施,紧扣科学发展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为重点,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实施“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保持综合实力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力争率先进入中部县市十强、率先跨入全面小康社会。

规划“十二五”时期潜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城市转型。“十二五”时期,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培育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支柱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二产业带动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保持投资和出口稳定增长,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紧紧抓住城市转型发展的机遇,全面促进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培育和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技先导,实施创新驱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兴市”和“质量兴市”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按照“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城市转型需要,努力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全方位扩大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倡导和推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强化节能减排,加强污染治理,实现绿色增长,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实现人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城矿乡协调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五)“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努力提高居民消费率和扩大出口,实现经济增长协调拉动。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接续替代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非石油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明显提升。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初具规模,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产业分类集聚、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分工协作格局不断完善,成为市域经济的主平台、主动力和主抓手。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基本形成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走在全省县市前列。

科技教育水平显着提高。多渠道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资源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集约节约用地。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降低,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社会事业明显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质量和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多渠道扩大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覆盖率。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三、全面实施“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

(六)加快城矿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着力把示范区建成规划体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的先行区。以建设现代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加大经营城市和招商引资力度,全面完成新城区核心区迁村腾地,全面完成城市道路、农民公寓、供水供电、通讯、天然气工程等基础设施,优先建设行政中心,配套建设金融、商务、商住、文娱休闲等公共服务,打造功能定位明确、生态环境优美、服务体系完备的新城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构建现代新城的产业支撑。积极探索以新城区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城矿乡统筹发展新模式,建立完善城矿乡统一的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新型户籍管理、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加大老城区、垦区和矿区改造力度,重点推进棚户区改造、市场体系建设,提升商业业态,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杨市办事处、总口管理区融入城市发展,推进张金镇、熊口镇、浩口镇等中心镇和高石碑镇、老新镇、龙湾镇等特色镇建设。

(七)加快潜监线新型工业带建设。着力把潜监线打造成全市工业集成区和新兴产业发展带。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整合园林经济开发区和杨市—总口工业园,拉开大园区发展框架,推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园、华中家具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曹禺文化产业园,构建“一区五园”的发展格局,力争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盐化工为重点,以精细化工为方向,以潜江经济开发区、江汉盐化工业园、油田矿区为重要载体,辐射和扩充至竹根滩镇,依托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打造“循环化工产业走廊”,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着力构建产业发展新优势,提升纺织服装,着力在品牌创建和品牌引进上下功夫,争创中国服装名市;壮大家具生产和销售规模,打造中国家具生产第五极;大力发展新型食品、饮料、生物、电子、新材料等轻工业,支持渔洋镇发展新型铸造材料产业,构建潜监线产业新支撑。

(八)加快襄岳线文化旅游带建设。着力把襄岳线打造成全省文化旅游的目的地。加快建设以兴隆枢纽水利工程景观旅游区、龙湾遗址·章华宫主题旅游区为主体,沿线红军街、借粮湖、返湾湖、生态农业园和农家乐为景点的文化旅游带。推进曹禺文化产业园、卧佛寺宗教文化场所建设,以曹禺文化为核心,以湖北花鼓戏、潜江皮影戏、潜江民歌为特色,以打造“中国戏剧之都”为目标,形成以兴隆枢纽水利工程景观旅游区、龙湾遗址·章华宫主题旅游区、曹禺文化产业园景区为支撑的“三区一线”的文化旅游线路,构建融入“两圈”(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接入“两线”(“一江两山”和武汉—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的大旅游格局。扎实推进襄岳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和生物科技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小龙虾及甲壳素深加工产业,着力打造“世界甲壳素之都”。积极支持襄岳线优势工业发展,依托张金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发展壮大铝产业,打造百亿新型建材产业园。

(九)加快工业园区、国有农场、江汉油田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国有农场、江汉油田发展,打造潜江经济的“三大增长极”。坚持把工业园区建成城市发展的延伸区、循环经济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区,推动工业园区实现翻番增长。充分发挥农场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农场建成新型城镇化实验区、新农村建设先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农场跨越式发展。积极服务油田发展,按照“共建矿区,共建园区,共建城区、共抓转型、共同发展”的理念,提高企地合作共建水平,全力支持油田稳油增气、特色发展,加快发展盐化工、石油机械装备制造等非油产业,打造中石化无机化工产业基地、中国一流的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与出口基地。

四、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协调拉动

正确处理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的关系,加快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十)保持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跟踪、研究,积极争取国家、省投资和金融支持。创造良好环境,健全完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加大投资管理与监督力度,确保项目顺利建设和资金安全。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重点谋划一批大交通、大物流、大产业、大生态建设项目,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投资向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农业农村、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等领域倾斜。优化产业投资结构,引导企业增加对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投入。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的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加快技改扩规。优化投融资结构,加强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十一)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全面落实中央、省和市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提高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实施扩大就业工程,夯实居民消费基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进一步拓宽消费领域,以文化、旅游、居民改善性购房等为重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完善农村市场体系,规范引导发展农资和生活物品连锁经营,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城市社区服务网络建设,促进便利消费。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营造公平、安全、有序的消费环境。

(十二)促进外贸出口稳步增长。合理利用外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稳步扩大出口规模,努力提高经济外向度。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依靠自有品牌、自主技术产品拓展出口市场。大力支持水产品、生物科技、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机电制造、医用材料等一批出口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积极壮大外贸主体,培育一批新的出口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推进境外投资、劳务合作和工程承包。

五、深入推进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

按照城市转型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努力扩大市场主体规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资源枯竭城市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十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传统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升级,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使传统产业发展尽快步入以技术进步为主要增长方式的轨道上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延伸产品链,加快循环型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中石化无机化工产业基地和煤盐化工循环产业园建设,打造以盐化工为特色,以石油化工、煤化工、医药化工为支撑的中部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通过引进、重组、联合、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培育引进一批大型优势纺织服装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实现纺织服装产业从“订单加工型”向“品牌创新型”转变。加大油气勘探投入和提高油田开发采收率,努力实现稳油增气。支持重点机械制造企业推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着力推进节能环保改造,提升铝冶炼加工整体水平,形成以铝精深加工为龙头、电解铝生产为基础、再生铝回收利用为突破口的铝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十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与武汉大学合作的校政企“四个一”工程建设步伐,着力推进小龙虾特色产业融合互动,积极发展特色生物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结合,依托华山水产、莱克水产等重点企业,打造现代农业和生物工程产业园,建设技术水平一流、生产和销售规模全国最大的甲壳素产业基地。大力支持华中家具产业园家具设计制造基地建设,合理确定市场定位,吸引和承接大批企业配套落户,努力打造中国家具第五极。

(十五)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环保装备制造和生物制药产业加快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促进高科技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发展。

(十六)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潜江地处“两圈”节点城市的区域优势和交通优势,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商贸业,引导和促进金融、中介、信息等其他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导有一定规模、经营业绩良好的重点工业企业优化管理流程,剥离物流运输、科技研发等功能,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主体,推进服务业和制造业、农业的互动融合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曹禺文化产业园,推动曹禺大剧院、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和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世博湖北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文化支柱产业发展。抓好龙湾遗址保护、展示和休闲旅游项目建设,打造龙湾遗址·章华台主题旅游景区。抓好“两李”故居、红军街、红军堤等项目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主题旅游景区。深入发掘文化旅游资源,抓好熊口镇历史文化名镇、窑岭村旅游名村、荆楚特色农家乐建设工作,积极推进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名镇等创建申报工作。抓好引江济汉及兴隆水利枢纽工程景观建设,打造以兴隆水利枢纽大坝为重点的“平原第一坝”现代水利工程旅游景区。抓好返湾湖、借粮湖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打造湖泊、湿地生态自然观光景区。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提高我市旅游品牌公众认知程度。制定完善投资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市场主体。加强娱乐、音像、网络市场管理,鼓励新闻出版发行业、印刷业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公路、铁路和水运联运体系建设,提升物流发展基础条件,重点抓好火车站、泽口港、后湖、兴隆枢纽等物流园区建设,支持和鼓励服务生产生活的化工原料及产品、纺织与服装、冶金与机械、农资与百货、家具与建材等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将我市打造成江汉平原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大力发展农村物流配送,鼓励商贸、邮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

改造提升商贸业。以建设江汉平原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为目标,着力打造园林城区新型商贸核心区和新城区现代服务核心区,完善商贸业空间布局。创新经营模式,加大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城区、社区、乡镇和农村一体化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改超”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家电、汽车和摩托车下乡工作,全面推进市场消费升级。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实现产业与市场良性互动。加快推进餐饮、娱乐行业提档升级,促进规范化、产业化发展。推进特色商业步行街建设。

积极发展金融业。构建高效、便捷的银行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各类金融服务和中介机构。争取引进商业银行来潜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经营规范、充满活力的保险服务体系。力争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实效,金融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推动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加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构建“物联网”应用的基础框架,推动“TD无线城市”建设,增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分层次的住房供求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十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推进富有潜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依托优质棉、“双低”油菜、名优蔬菜、三元猪、江汉鸡、优质水禽、速生杨、花卉苗木等优势农产品,建设一批生态型农产品种养基地,重点支持“菜篮子”工程标准化基地和无公害小龙虾养殖基地建设。以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现有国家、省和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努力培育一批新的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和专业户树立品牌意识,加快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和产业带动力明显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建立完善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机服务业,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和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快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认证。

(十八)努力扩大市场主体规模。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推进“百亿元产业工程”和“支柱产业倍增计划”,提升壮大支柱产业规模,扩大规模以上企业数量。鼓励关联企业重组联合,打造一批“百亿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扶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继续实施全民创业工程,鼓励高技能和高层次人才创业发展,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性好的中小型企业。

(十九)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以交通、水利、电力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按照“融入城市圈,连接大通道,内部形成网,构成大循环,建设江汉平原客货流集并转换中心”的要求,全面提高对外交通条件,加快重点公路改建工程和通村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积极抓好汉宜铁路潜江段及火车站配套设施建设;争取启动武汉至潜江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全力争取潜江货运铁路建设。结合南水北调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和汉江流域综合开发,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推进水运和港口现代化建设。配合做好汉江下游航道整治工程,形成千吨级通航能力。加强东荆河等内河等级航道网建设,加大岸线资源保护和港口建设力度。加大兴隆灌区、泽口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加快推进大中小型涵闸泵站更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安全稳定、经济高效的供电网络体系。

六、积极推进城矿乡一体化发展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发展机制,走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城矿乡一体化发展。

(二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以新城区建设为核心,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产业支撑等各个方面统筹兼顾,有机协调,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力争率先在全省实现城镇化发展目标。强化规划引导,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以潜监线、襄岳线为市域重点发展轴,引导人口与产业向发展带集聚,以轴带面,统筹推动城镇村的发展。加快老城区改造,完善服务功能,打造城市核心商业区。加快新城区建设,完善功能分区,力争五年时间基本形成新城区雏形。大力发展重点镇、中心镇和特色镇,支持熊口、浩口、张金等有条件的乡镇开展“镇级市”试点,加快推进农场城镇化建设。围绕城市发展要求,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整合城市资源,开拓规范、稳定、透明、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的区域带动力和辐射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推进迁村腾地和村庄整理,探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效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健全城乡社会管理体制,稳步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提高城市运行水平。

(二十一)推进油田矿区与地方协调发展。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加大服务油田力度,开创油田与地方共兴共荣的新局面。协助油田处理好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积极支持油田实施资源扩充、市场开拓、人才开发、品牌经营、管理创新、企业文化等战略,加强与油田协作共建,促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与地方对接,加快二、三产业与地方融合发展。协助解决江汉油田剥离社会职能后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问题。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协同推进棚户区改造,解决中、低收入人群居住问题。

(二十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以襄岳线为主轴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统筹协调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水利设施、高产农田、电网改造、农机田间作业道路、饮水安全、沼气工程、商品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开展农村文化室及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中心村、农村新社区和移民新村建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加强农村清洁卫生工程建设,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和修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大金融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和创收能力。

(二十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矿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突出示范引领,大力推进规划体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推进规划体系一体化。按照“突出新城区、提升老城区、发展中心镇、建设新社区”的思路,完善城矿乡区域规划体系,统筹推进城矿乡区域建设。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依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和“一区两带三极”战略布局,加强区域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工业项目向潜监线集聚,推进现代农业项目、生态景观项目和文化旅游项目向襄岳线集聚,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加强中心镇特色产业功能区建设,形成主导功能明确、产业特色鲜明、城乡区域联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逐步建立覆盖城乡、有效衔接的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和管理体制,重点推动交通、电力、供水、通讯等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共建。推进市场体系一体化。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商贸和要素市场体系,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和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重点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和现代文明。推进社会管理一体化。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统筹城乡管理和社会治理,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等,打破城乡分治的管理格局,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七、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十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形成优势产业相对集中发展,产业链合理延伸,以潜监线为主轴的循环经济产业带,着力将潜江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以油、盐、煤、无机化工等主导产业为重点支撑的产业关联型循环化工产业园。加快园区物质系统、水系统、能量系统集成建设,搭建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平台。以清洁生产为重点,推进建设盐化工总厂、仙桥化学、金澳科技、金华润化肥等一批循环型企业。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快小龙虾初加工到甲壳素及深加工、联接千家万户的循环农业发展,积极推进生物质发电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继续深化循环经济推进机制创新,从“企业内部循环”、“ 企业之间循环”、“产业配套循环”、“潜江与城市圈内外循环”多个层次,全面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二十五)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大力推进火力发电、化工、冶金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建立项目节能评估制度,积极开展节能评估和能源审计工作,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节能技术,实行强制性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及产品制度。增强全社会节能意识,实现社会节能常态化。依靠科技进步,采取严格、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强化节水措施,优化水资源配置。调整种植结构,基本普及先进的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和村镇规模化、工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的原则,优化市域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结合中心城区职能,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占地少的行业,按照土地级差地租的要求,合理确定城市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开发强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按照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加大农地整理力度,合理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

(二十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全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宁静”、“洁净”五大工程。加强东荆河倒虹管、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保护,加快实施城市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工程。严格实行环境准入制度,强化企业污染治理,推进清洁生产,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监察、监测、监控等能力建设,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环境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大植树造林工作力度,加快推进绿色通道、农业绿色生态屏障和河道水系生态景观带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碳汇能力,保护生态多样性。加快化工园区与城区绿化隔离带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八、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按照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有利于城市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推进以市场取向为主的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大力提高市场化程度,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二十七)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围绕“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原则,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规范有序。进一步加大发展环境建设力度,为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软环境。积极探索建立企业投融资平台,全力抓好企业上市工作。切实推进商贸企业改革。进一步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建设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土地有序流转。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林业生产能力。继续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新农合覆盖面。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研究制定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公共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政策措施。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加强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

(二十八)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加快融入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与布局、城乡建设、市场体系、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城市圈九个联合体建设。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主要抓手,不断扩大引资规模,提高引资质量。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加大引商引资力度,着重招引一批符合产业转型要求、有利于结构调整的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建设。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和引进国内行业100强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潜江。加强重大项目跟踪服务,促进项目早建设、早投产。

九、切实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建设

坚持把改善民生与和谐社会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加强民生保障建设,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构建和谐潜江。

(二十九)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点优化城区各级各类学校结构布局。实施学前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加快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促进学前教育规范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实现特殊教育全面保障,推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大力扶持民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加大标准化学校建设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校园及周边安全防范,保障师生安全。

(三十)积极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实施五大科技专项行动计划,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器,支持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十一)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强区镇处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与农家书屋建设,新建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等工程,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力度,积极推动龙湾遗址、放鹰台遗址群保护项目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探索建立长效保护机制。以公益性文化事业为骨干,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繁荣城乡文化。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运行经费保障机制。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围绕曹禺文化、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诗词之市”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不断创作生产出思想内容丰富、本土特色鲜明的文化精品。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加大体育人才培养、选拔和输送工作,努力提高体育竞技运动水平。

(三十二)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坚持公共医疗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加快形成四位一体、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力争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和居民健康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强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推动医学科技进步。加快卫生信息化进程,推进医药卫生资源共享。加强对重大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体系建设,全市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三十三)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使用、激励和流动机制,加快创新型人才培育、流动与共享。以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科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市场和人才一体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人才资源储备。落实人才投入优先保证要求,建立和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抓好重大人才工程建设,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三十四)全面推进人口等社会事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出生人口性别比结构,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快老龄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鼓励发展民办福利机构和志愿者组织。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切实抓好移民以及支援新疆、三峡的各项工作。加强广播电视、档案、残联、扶贫开发等社会事业发展。

(三十五)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总体规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建立鼓励自主创业政策,全面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计划,推动全民创业和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三十六)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生活困难保障问题。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健全城乡特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

(三十七)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健全新型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实现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大力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和责任体系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要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建设和国防建设,凝聚全市人民力量,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共创美好未来。

(三十八)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切实履行历史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推动科学发展、加快构建中部强市为目标,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党代表任期制,推行党代会常任制,大力推行党务、政务公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要以“五个基本”和“七大体系”建设为重点,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勤政廉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三十九)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市人民,不断增强全市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全市人民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为把我市建设成中部强市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四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切实做好统战、外事各项工作。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完善听证、论证和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有序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水平。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健全机制,扎实开展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

(四十一)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国防建设。新形势下,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必须“两手抓”。要增强忧患意识,重点抓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协调好全市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大动员准备工作,不断提高我市应急、应战、快速反应和执行任务的能力。落实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贯彻国防建设的要求。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完善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认真落实军人及军、烈属优抚安置政策,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主题词:经济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 建议

中共潜江市委办公室

上一篇:地理资料演讲稿1下一篇:大学生村官先进个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