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学研究资料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商业文学研究资料(精选7篇)

商业文学研究资料 篇1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货殖列传》则是其中很具特色的篇章。这篇列传从历史上和西汉当代大量的经济活动中总结了许多经济知识以及经济规律,贯串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集中地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经济思想,是他整个历史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思想即使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无启发。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辟《货殖列传》,无论从经济思想还是史学角度看来,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司马迁以前的先秦史书都不重视社会经济方面的记载,司马迁创立专记经济史的篇章,就为中国的史学创造了一条必须记载的经济生活的范例,为后代史书注意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开了先河。同时,这本身也说明司马迁已经注意到社会经济生活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一)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反映的全部经济思想的进步性,在于他以朴素的唯物历史观点去观察社会经济活动。司马迁继承了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传统,并受到了当时最流行的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这就使他的思想体系具有较强烈的发展观点,使他观察事物有素朴的辩证法的方法,同时反对神学天道观。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加上他丰富的生活实践以及对客观事实的尊重,这又使他的经济思想具有较高的人民性,使他在社会观方面走向从人类社会生活中寻求历史发展线索的道路。

对于满足人民物资生活需要这个问题,先秦思想家中,老子宣扬无欲、寡欢;孔子鼓吹“ 安贫”;墨子尽管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但对于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主张也是比较保守的,特别强调“节用”。司马迁则不然,认为人类对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是客观存在、自然形成、长久起作用的。他在《货殖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持能之荣,使欲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又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乘之候,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这是司马迁看出物质生活的享受和提高,是人们所普遍要求的,是客观必然的,对待这样的问题,莫善于“因之”、“利道之”,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因循为用”,反其道而行之是不会发生好结果的。这是司马迁在记述和研究社会和经济形态的问题上探索出客观规律即自然法则的道理来,印证了道家法自然的思想。在这里司马迁所指出,违反经济条件的客观支配作用的任何企图都不会有什么效力,必须顺应这种客观条件的发展趋势。因此,他反对将人们的经济生活拉回到当时有些人所幻想的古代经济生活的所谓黄金时代的道路上去。在《货殖列传》第一句话,开章明义就提出了《老子》中的一段议论:“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而认为这在当时是行不通的。一定要勉强实行,则等于是要把人民的眼睛、耳朵闭塞起来,不让接触外界事物。老子把古时代政治上小国寡民,经济上互相隔绝、完全自给自足,没有流通和交换的状态,视为“至治之极”的理想时代,这是倒退的历史观。司马迁批评这种观点,反映了他主张进化的历史观。

司马迁意识到物质生活对社会活动的重要作用方面,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认为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的所谓“礼”,是以人类的情与性作基础的,它的内容仍然是以具体的物质生活资料来体现,这就是说,人们的社会地位与道德观念都是与财富占有状况相联系的。司马迁指出:“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佰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注:《史记•货殖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说明财富占有情况决定奴役别人或受人奴役,礼节道德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恩格斯说:“„„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司马迁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朦胧地感到这一点,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以上我们分析了《货殖列传》中有关经济生活与社会活动和道德规范之间关系的论述。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司马迁在二千多年前提出的这些观点呢?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科学和宗教的。”(注:《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一卷,第598页。)又说:“„„一个十分明显而先前一直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而后才能取得统治权,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终于被承认了。”(注:《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一卷,第162页。)恩格斯阐述的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两千多年前封建阶级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的认识当然不可能达到这个高度。但是,他重视社会生产活动,承认“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这一基本事实,并且把政治上的治乱兴衰与经济情况联系起来叙述,认为经济生产有自己的发展趋势,等等。这些显然是进步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从肯定财产私有制出发,把人们自发的营利活动看成是合乎规律的社会生活准则,把社会经济活动看作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认为各地区不 同的物产和人类对于物资的需要,推动了社会的分工、生产的发展和流通交换的出现,从而说明社会经济有自己的发展趋势,并企图从中寻求历史发展的线索。司马迁有一段出色的论述:夫山西饶材,竹、gǔ@①、@②、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 ③、梓、@④、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在这里,司马迁对物质财富的来源问题,正确地提出了形成物资财富的自然物资和人的劳动这两个要素。这个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指出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的结合相比较,自然有不够精确的地方;在提法上,司马迁也只重视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认为这个源大就富足,小就贫乏。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这个观点虽然不科学,但在两千多年前,能够在全 面指出形成财富的两要素之后,进一步强调劳动的源泉作用,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由于地主经济体系的确立,使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广阔的发展场所。农业生产的发展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扩展。整个社会经济出现了一个新的生产关系取得支配地位初期所常有的那种活跃的生命力。人们生气勃勃地为着财利而熙来攘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司马迁有可能摆脱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独立地分析社会经济活动问题。他把社会经济活动看作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是符合“自然之验”的客观规律。他从肯定财产私有制出发,把人们自发的营利活动看成是合符自然规律的社会生活准则,认为它的发展和自然现象一样地受一种规律的支配,而不是决定于政教之类的上层建筑;同时还意味着人民从事物质财富的生产、交换,本来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活动,本来是无须乎后来才强加于其上的“政教”之类的压迫势力的干扰的。在这里,司马迁受阶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既没有意识到私有制本身只有历史的暂时性;也忽视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而且在他的论述中有混同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倾向。不过,在二千多年前能够提出这样的看法,已经颇为值得珍视。

(三)由于司马迁认为社会经济活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他主张发展工商业,主张让人们自由获得财富,倾向于经济的放任政策,不主张人为的干涉。这与古代的传统思想和当时汉代的官方思想大相径庭、迥然不同。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曾批评司马迁说:“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我们认为,班固这段话是十分偏颇的。司马迁的这种“此其所蔽”,非但不为过错,而且正是他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敢于去旧立新的创作精神的表现,正是他十分可贵之处。别的且不说,我们仍然以《货殖列传》为例,货殖是指包含着一部分手工业活动的商业活动说的。前人把商业活动分为两种,行者曰商,居者曰贾,行者是贩运货物到各地做买卖的商人,居者是在各都市或村镇开设铺店做买卖的商人。无论行者或居者,都是想靠做买卖来发财致富,换句话说就是以求利为主。求利是不合于孔孟之道的。《论语》记载“子(指孔子)罕言利”的话,又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话。《孟子•梁惠王》篇载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孟子要梁惠王只谈仁义,不要谈利。可见孔孟之道是反对言利的。反对言利就必须要反对专以言利为宗旨的商人。战国时的法家,讲耕战,也反对商人活动。这个传统,到汉初几十年内,就把商人的社会地位降下来,并从法律上肯定下来。“崇本抑末”成了战国至西汉的传统思想,封建统治阶级都视工商业为“末业”,加以抑制。汉初并明文规定商人不得为官,不得占田。这就严格限制了商人在政治上的出路和在农业上的出路。司马迁对于商人是怎样看待的呢?《货殖列传》说:“《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司马迁这是说工商业活动是“道之所符,自然之验”,是必然的,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是应该因势利导而提倡,不应该强行压抑。必须指出,司马迁主张发展商品经济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分工。相反地,抑制商品经济发展,长期保持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会使社会发展缓慢。在中国封建社会早期,司马迁就提出了发展工商业的主张,不能不说有独到的见地,具有十分明显的进步性。

要发展工商业,扩大商品经济的范围,增加商品的生产、交换,自然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这主要是减少对商品生产、流通、交换的限制,采取以经济放任为主的政策。因此司马迁对汉初“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的措施表示赞同,以为这样能使“富商大贾,同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在他看来,国家对于社会经济活动最好是顺其自然发展,不加干涉。司马迁这些思想在“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及建立在其上的各个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的依赖性为特征”(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一版,第60页。)的封建主义社会早期提出,却和近代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的发展工商业的思想相差不远,真是卓有见地,令人钦佩。

上面,我们以《史记》的《货殖列传》为依据,分析了司马迁对历史发展道路及道德规范、物质财富的生产和交换、主张采取经济放纵政策发展工商业等诸方面的论述,对其中的进步的经济思想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诚然,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中也有唯心主义的成分,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考虑到这不是论题的范围,恕不赘述。不过,我们始终认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中的落后因素远非主流。司马迁由于其思想的进步性,并且具有渊博的知识,踏实的学风,和朴素的唯物主义,加以司马迁所处的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生机勃勃的气象对他思想意识的影响,使他有条件摆脱(虽然不是完全摆脱)传统的思想局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客观的认识,因而使他在许多经济问题上,能够提出接近正确的见解。他的这些进步的经济思想,我们认为,直到今天可能仍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而继承他经济思想的合理部分,则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谷”的繁体;@②原字左纟右卢;@③原字左木右丹;@④原字上“共”去八中田下亘。

分析李白《长干行》的商业内容和艺术特色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坐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唐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诗人李白写过许多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长于行》就是其中杰出的一篇。长干是地名,在今江苏南京。李白《长干行》的篇幅加长了,内容也比较丰富。它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的情感的少妇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我们知道,李白青年时代出三峡之后,曾有相当长时期漫游于汉水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一带。这些地区自六朝以来,就是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商人们来往频繁之处。六朝乐府中的“吴声”、“西曲”即产生于这一地区,其中不少篇章就是表现商妇与丈夫离别的悲思的。李白是一位非常重视学习优秀文学遗产的作家,对于“吴声”“西曲”非常熟悉;他的生活经历又使他对商妇们的思想感情有相当的了解:这些正是他写作《长干行》的基础。

《长干行》从女子的童年写起。“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古代小孩不束发,“妾发初覆额”表明年纪还很小。“剧”是玩耍的意思。这几句是说商妇和她的丈夫在童年时代就有着亲密无间的友谊。以下从“十四为君妇”到“十六君远行”,用年龄序数法写女子婚后的生活历程。“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虽然是竹马之交,但从一起游戏的伙伴而结为夫妻,新婚期内毕竟也还是使她羞答答地难以为情。诗人以真实而细腻的笔法,为我们描画出一个羞涩、天真的少妇形象。“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即使化为灰烬,也生生死死,永不离分!这里是化用《吴声歌曲•欢闻变歌》中“没命成灰土,终不罢相怜”的意思。我们仿佛听到了少男少女海誓山盟的赤诚心声。这位女子的热情、坚贞的性格,开始展现在我们眼前。“抱柱信”“望夫台”二都是古代的传说。“抱柱”是说一位名叫尾生的男子,与他的爱人约定在桥下见面;尾生先到,忽然河水暴涨,他不肯失信,便紧抱桥柱,结果淹死。关于望夫台、望夫山、望夫石的传说很多,都是说妻子如何望眼欲穿地盼着丈夫的归来。两句意思说:丈夫象尾生那样忠诚地爱着她,而她又哪里会登上望夫台,去尝受离别的痛苦呢?这四句诗让我们体会到一对少年夫妇沉浸在热烈、坚贞、专一的爱伍中的幸福。然而好景不常,他们不久就尝到了离别的痛苦。而诗情也就在这里顿起波澜,产生了明显的转折。“十六君远行,瞿唐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瞿唐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峡口有巨大的礁石,名滟滪堆。农历五月夏水涨时,滟滪堆淹没水中,仅露出顶部一小块,舟船来往,极易触礁遇祸。所以舟人谚曰:“滟滪大如襥,瞿唐不可触。”古代三峡山上多猿,它们的叫声凄厉,常常牵动旅人的乡愁。歌谣唱道:“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诗人巧妙地把这两首谣谚熔铸为精炼的诗句。我们读到这里,好象听到了咆哮的江声和哀切的猿鸣,也感到了商妇对丈夫安危的深切关怀。

从“五月不可触”到“八月胡蝶黄”一段,描写节序变换,烘托出女子对丈夫深长的思念。“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迟”字一作“旧”,有的本子又作“送”。“迟”是等待之意。这两句大约是说,在门前等待(或送别)行人所留下的足迹,也已都生长了青苔。“苔深不能扫,落时秋风早。”夏天过去了,初秋来临了,她还在默默地盼望、等待。“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已经到了仲秋时节,她依然在不断地盼望、等待。看着双飞双舞的胡蝶,心中翻动着孤栖的苦味;想到时光在不停地流驶,又悄悄地为青春逝去而忧伤。我们不难想象她是如何地在相思中忍受着煎熬。“早晚”是“何时”之意。“三巴”即巴郡、巴东、巴西,都在今四川东部。长风沙在今安徽安庆市东长江边上,离开今天的南京已经有数百里之遥。商妇实际上不可能真到那么远去迎接丈夫,但这样的夸张对于表现她此时此刻的心情是十分有力的。诗人写出了女子对于会面的渴望,对于丈夫热烈的爱,写出了蕴蓄在她心底的奔放的热情。全诗到这儿结束了,而这位满怀热烈而深沉的爱情的妇女形象,却久久地留在我们心上。李白的这首《长于行》在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它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副副鲜明动在的画面。它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长干行》的风格缠绵婉转,具有柔和深沉的美。商妇的爱情有热烈奔放的特点,同时又是那样地坚贞、持久、专

一、深沉。她的丈夫是外出经商,并非奔赴疆场,吉凶难卜;因此,她虽也为丈夫的安危担心,但并不是摧塌心肺的悲恸。她的相思之情正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这些内在的因素,决定了作品风格的深沉柔婉。《长干行》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致入微,语言含蓄精炼。“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这些诗句包孕着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又具有柔和流丽的音乐美。朗读时自然能感受到一种声情摇曳的艺术力量,体会到那种柔婉的艺术风格。

《长干行》还很好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比如写新婚的羞怯,便说“千唤不一回”;写爱情的坚贞,便说“愿同尘与灰”;写离别的长久,便说“苔深不能扫”;写盼望的殷切,便说“直至长风沙”。这些语句有力地表现了思妇热烈而深沉的感情,给人深刻的印象。全诗都用女子自述的口吻,这些夸张语句都符合她的感情和性格。例如“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既充分表现了思妇此时此刻的急切心情,也与她商人妇的身份相合;如果这话出于一个从来足不出户的妇女之口,就会显得不够真实了。

《长干行》在艺术上明显地受到古乐府诗歌的影响。前面按年龄序数写少妇的生活历程,《长干行》有具体生活场景,有血有肉,构成了全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后面通过描写节序变换来刻划女子怀人的深长愁思,则是学习南朝乐府《西洲曲》。在风格的柔婉、音节的流美方面,《长干行》后半篇与《西洲曲》很相象。然而《长干行》并不是机械地模仿。它描绘的生活图景是崭新的;商妇的情感写得较为丰富而有变化,也不同于《西洲曲》的单纯。它们各擅胜场,都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艺术珍品。

我国古典诗歌,从《诗经》以来,一向有反映妇女生活的传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们受着沉重的压迫。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她们往往遭到被玩弄、被欺凌的痛苦。因此,她们特别,强烈地企求着纯真专一的爱。汉乐府古辞《白头吟》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感叹,《孔雀东南飞》和南朝乐府《华山畿》中青年男女在死后终于结合的浪漫主义描写,都体现了这种理想和追求。封建社会中男子常因服役、宦游、经商等缘故离乡背井,妻子只得独守空闺,受着离别之苦,这也是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在反映妇女生活的诗篇中,表现思妇之情的相当地多。封建社会的诗人们,若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把深切的同情给予被欺凌、被卑视的妇女,反映她们的正当的善良的愿望,那就该得到应有的肯定。李白诗歌中有关妇女的篇什,大多数都表现了这种进步的倾向。《长干行》塑造了具有美好情操的青年妇女形象,体现了妇女们对于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艺术上又极完美,是比较突出的一篇,它无疑地也应该受到我们的珍视。

谈谈蒲松龄的商业思想

商业题材的作品在《聊斋志异》中所占份量不大,但其内涵颇有值得关注的地方。本文选取两个侧面加以分析,以期有助于对蒲松龄商业精神的了解。

一、“去读而贾”与投笔从戎

《聊斋志异》中写到商人或以商人为主角的有数十篇,粗略划分,其成份约有三类:小负贩、一般商人和“文学士”出身的商人。而特别引人注目、作家也着力雕琢过的则是“文学士”出身的商人。蒲松龄赋予他们的,完全是书生意气,而无丝毫带有“贱业”烙印的卑俗。比如卷三《雷曹》中的乐云鹤。乐云鹤忠于友情,风骨秀拔。他与夏平子“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夏少慧,十岁知识。乐虚心事之,夏亦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重。而潦倒场屋,战辄北。”夏平子不幸病故,乐为之精心料理丧事,并“以时恤诸其家”。后因家计日蹙,乃叹曰:“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没,而况于我!人生富贵须及时,戚戚终岁,恐先狗马填沟壑,负此生矣,不如早自图也。”于是去读而贾。蒲松龄对乐云鹤的这一重大人生决定欣赏备至,喝彩道:“乐子文章名一世,忽觉苍苍之位置我者不在是,遂弃毛锥如脱屣,此与燕颔投笔者,何以少异?”

所谓“燕颔投笔”,指班超投笔从戎。投笔从戎,这是古代读书人抒写壮怀时常用的典故。如陈子昂《为金吾将军陈令英请免官表》:“始年十八,投笔从戎,西逾流沙,东绝沧海,南征北伐,无所不至。”蒲松龄以之比喻弃文从商,这不是对“从贾”的泛泛颂扬(泛泛颂扬在“三言”“二拍”等作品中也是存在的),而是从特定的书生意气的角度来称道,确乎更多一些豪放的士大夫气概。将“从贾”视为建功立业的途径,体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价值观念。

二、“贾又不忘文业”

与“去读而贾”相辅相成的另一侧面是“贾又不忘文业”。乐云鹤是如此,卷四《罗刹海市》中的马骥也是如此。《罗刹海市》的中心情节是:马骥在经商后仍不放弃他引以自豪的文业,并因才华横溢大得龙君赏识。“马骥字龙媒,贾人子,美丰姿。少倜傥,喜歌舞。„„十四岁,入郡庠,即知名。父衰老,罢贾而居。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马由是稍稍权子母。”马骥虽“权子母”,但依然钟情于文业。小说写他在海市龙宫的际遇,即着眼于其卓越的才情:龙君乃言:“先生文学士,必能衙官屈、宋。欲烦椽笔,赋‘海市’,幸无吝珠玉。”生稽首受命。授以水精之砚,龙鬣之毫,纸光似雪,墨气如兰。生立成千馀言,献殿上。龙君击节曰:“先生雄才,有光水国多矣!”遂集诸龙族,宴集采霞宫。

中国古代文人常以欣羡的口吻提到李白在沉香亭畔的际遇。李白在沉香亭畔的际遇是唐以降文人所向慕和津津乐道的,在他们眼中,这一掌故足以为才人吐气。而《罗刹海市》写马骥在海市作赋的风采,用意亦在为才人吐气。与李白的不同之处在于,马骥是才人,同时也是一位商人。

卷十一《白秋练》中的慕蟾宫,“商人慕小寰之子”,“聪慧喜读。年十六,翁以文业迂,使去而学贾,从父至楚”,而他“每舟中无事,辄便吟诵”。有趣的是,他的恋人白秋练也是一位爱诗成癖的女孩,他们常以诗作为恋爱的媒介。一次,白秋练病得很重,“至绝眠餐”,见到慕生后,(秋练)乃曰:“君为妾三吟王建‘罗衣叶叶’之作,病当愈。”生从其言。甫两过,女揽衣起曰:“妾愈矣!”再读,则娇颤相和。这里,我们发现一个事实:以诗治病,秋练确实韵清彻骨。而同时也不难看出,慕蟾宫对古典诗词相当熟悉,连王建的这首宫词也能随口吟诵。小说中的另一细节更加有趣:女一夜早起挑灯,忽开卷,凄然泪莹,生起急问之。女曰:“阿翁行且至。我两人事,妾适以卷卜,展之得李益《江南曲》,词意非祥。”生慰解之,曰:“首句‘嫁得瞿塘贾’,即已大吉,何不祥之有!”女乃少欢,起身作别曰:“暂请分手,天明则千人指视矣。”白秋练以诗问卜,展卷得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这预示着她与慕生行将分别,不禁“凄然泪莹”,而经慕生一解释,又觉稍可安慰。在对诗意的把握方面,慕生比白秋练更具发言权。蒲松龄以此表明,商人慕蟾宫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人。

三、从“去读而贾”“贾又不忘文业”看蒲松龄的商业精神 去读而贾,贾又不忘文业,这样的安排也许与蒲松龄的家世有些关系。据《蒲氏世系表》,他的父亲蒲槃便有此种经历:“公少力学而家苦贫。操童子业,至二十馀不得售,遂去而贾。数年间,乡中称为素封。然权子母之馀,不忘经史,其博洽淹贯,宿儒不能及也。”但这种生活原型只是原因之一。站在本文的角度看,这种安排乃是蒲松龄商业精神的一种表现。

蒲松龄将“去读而贾”与投笔从戎相提并论,表现了一种非同寻常的人文立场,即,在蒲松龄看来,商业领域也可以是读书人的建功立业之地。《鹔鹴裘》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则著名佳话。西汉社会盛行任侠的风气。侠的特征之一,是感情热烈,追求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司马相如正是如此。“居贫忧懑,以所着鹔鹴裘就市人阳昌贳酒,与文君为欢。”这都是极具个性的行动。而我们关注的是佳话中的这一叙述:“相如亲着犊鼻裈涤器,以耻王孙。王孙果以为病,乃厚给文君,文君遂为富人。”何以相如亲自经营酒店会使卓王孙感到耻辱呢?我想其中的原因是,以司马相如这样一个才情卓越的文人而经营酒店,这是一桩极为反常的事情;商业领域不是文化人尤其是卓越文化人的安身立命之地。以这种传统社会心理作为背景,再来看蒲松龄对“去读而贾”的定位,我们对其中的内涵就会有更深的体会了。

蒲松龄强调“贾又不忘文业”,旨在对商人的人生格调作进一步的升华,或者说,赋予商人生活以浓郁的诗意。蒲松龄的这一旨趣是近代人文观念的体现。阅读中国古代诗词,我们有一个强烈印象,即,商人通常被排斥在诗意之外。“在传统文学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四类形象:诗人、官人、农人、商人。一般人看来,官人注重权势,商人炫耀金钱。在这四者中,一般最鄙薄的是商人,最推崇的是诗人。优秀的诗人能把自己全部人生融入作品,让读者无形中受到其人格的感召,而商人形象则被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在‘过尽千帆皆不是’中,虽有半成以上的商舟行驶在**里,而那‘是’之舟,在传统释象中绝对不会是商船,否则,诗意就全然没有了。因为‘商人重利轻别离’呀!”与古代诗词中的这种描写成为对照,《罗刹海市》写商人马骥的思乡之情,可谓诗意盎然:宫中有玉树一株,围可合抱;本莹澈,如白琉璃;中有心,淡黄色;稍细于臂;叶类碧玉,厚一钱许,细碎有浓阴。常与女啸咏其下。花开满树,状类薝蔔。每一瓣落,铿然作响。拾视之,如赤瑙雕镂,光明可爱。时有异鸟来鸣,——毛金碧色,尾长于身,——声等哀玉,恻人肺腑。生每闻辄念乡土。

在这段充满诗意的描写中,其核心人物是马骥。可以试问一句,假如马骥不是一个兼精“文业”的“贾”,他能成为这段描写的主角吗?诗意是与“文业”联在一起的。

赋予商业生活以诗意,这是蒲松龄的一个执着信念,《黄英》则是表达这种信念的名篇。在《黄英》中,蒲松龄设置了两类人物,一类是有着良好文化素养而视经商为贱业的名士,即马子才;另一类是同样具有良好文化素养而堂堂正正参与商业竞争的黄英、陶三郎姊弟。马子才与黄英、陶三郎姊弟的矛盾即是本篇的主体内容。黄英姊弟住进马子才家以后,因见马子才“家清贫”,为了生活得宽裕一些,不久就由陶三郎提出了卖菊以谋生的计划:陶一日谓马曰:“君家固不丰,仆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为常。为今计,卖菊亦足谋生。”马素介,闻陶言,甚鄙之,曰:“仆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陶笑曰:“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马子才的“介”当然可视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但将自食其力也看作“贪”、“俗”,却不免矫情、拘迂。比较而言,黄英姊弟真率旷达,不拘外在形迹,其人生情调反而更多一些诗意。双方的矛盾还在发展。在卖菊致富后,黄氏姊弟又做出了令马子才更为不安的举动:“一年增舍,二年起夏屋。„„渐而旧日花畦,尽为廊舍。”马子才责备黄英卖菊置产有损“清德”,黄英意味深长地答道:“妾非贪鄙。但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令,躬耕隐居,安贫乐道,令后世景仰。作为陶渊明的后代,黄英特意要为祖上翻贫穷的旧案。经她这么一解释,她的卖菊致富、广置产业的行为也就别具诗意:一个家庭的谱系可以直溯“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一个家庭的生活可以与“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的情调联系在一起,还有比这更富诗意的吗?

商业文学研究资料 篇2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原文与资料互相依存两者不可或缺。是以资料为主, 资料为辅, 还是原文为主, 资料为辅?不同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两种基本教学模式。本文称前者为资料模式, 后者为原文模式。从表面上看二者并无优劣之分, 但实际上却有本质区别。

资料模式也可称为文学史模式, 理论模式, 评论模式。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将资料当作学习研究的客体, 二是将资料当做阅读原文的前提。资料为主是这一模式的根本特征。资料的作用常常是被夸大, 尤其是作家生平, 时代背景, 文学理论被视为原文意义之所在。文学教学研究往往与“理论”, “历史”等同起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 资料的作用被过分夸张与原文地位下降互为因果, 共同引发了文学中的许多弊端。

1、由于忽视细读原文, 本来充满生机活力的原文变成了荒原。

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形象被简单抽象化概念化, 成了一个个“流派”、“主义”。

2、资料已经乏味不堪, 却一再强调其重要性。课堂气氛沉闷, 对文学的兴趣日趋衰落。

3、无边无际的资料令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感到茫然。在没有细读原文, 缺乏主见的情况下, 他们很难对资料做出取舍。

4、学生丧失了应有的自信。他们认为没有资料自己就读不懂原文, 轻视自己的独立判断, 唯恐被指责为“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5、与丧失自信相反的是另一极端、浮夸式的盲目自信资料模式常常误导学生。他们以为读懂了资料就理解了原文, 以为学好了一部英美文学史就把握住了英美文学的精华, 几部不同版本不同深度的英美文学史就意味着英美文学的全部。

6、资料模式的最大弊端莫过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既然不必细读原文, 独立思考也就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基础。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放弃了自我, 无视甚至与蔑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人云亦云, 长期滞留在文学殿堂门外。

要想纠正上述弊端, 唯一的方法就是重新界定资料与原文的关系。将资料至于“仅供参考”的位置, 回复原文作为学习和研究为客体的中心地位, 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坚决防止资料取代原文中心地位, 取代学生独立思考的现象发生。

原文模式即由原文到资料, 再由资料到原文, 以原文为主, 资料为辅, 原文与资料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它重视细读原文, 有针对性地合理利用资料。具体说就是把细读原文作为切入点和教学活动的中心。一种教学模式意味着一种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原文模式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并蕴藏着巨大潜力。

1、原文模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力。首先细读原文作为原文模式的前提和出发点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其次, 文学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走形式都精读, 泛读材料复杂, 原文

阅读是一种更高级的阅读。此外, 从阅读方式上看, 文学作品细度注重细节, 布局。学生必须不停地确认词句段章之间的衔接与过度。

2、原文模式注重结论归纳, 论证过程, 最忌讳下结论和贴标签。结论必须有理有据。有利于培养学生务实的风格。

3、由于原文模式强调并肯定原文意义的独立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增强了信心, 排除了疑虑, 有勇气得出结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活跃了课堂气氛。

4、原文模式科学地处理了原文与资料的关系。

它要求学生再细读原文并独立的作出结论后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 确保有效地位细读原文服务。避免了资料泛滥架空原文, 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无节制放纵。

5、原文模式不涉及原文内容多少, 材料的选择, 课时多少。因此具有操作上的灵活性和可行性。

6、原文模式的最大贡献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一把打开文学大门的钥匙, 使用的方法。

最大特点是鼓励帮助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思考的两个必备条件、一是直接进入学习和研究的客体看个究竟;二十对自己的判断力有足够的信心, 并且不断地充实修正自己。而这正是原文模式强调的重点。从这个角度看, 原文模式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教学范围, 它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求实的人生态度。它是一种至理教育与非至理教育的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 是一种开放式教育。

实现由资料模式向原文模式的转变并非易事。方式的转变, 要从教学改革的高度看待这一转变, 并注重教学各个环节 (如教材编写, 课外阅读书目, 课程配置, 考试, 论文等) 协调一致。其次, 要与纠正学风, 树立科学人生观, 提高人才整体素质相结合。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每一位热心教育事业的人积极参与和投入。

摘要:在英美教学中, 以原文或者以资料为主的两种教学模式, 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教学模式的选择不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 还是一套机制, 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和科研习惯, 决定着教学质量, 也决定着学生能否尽早进入文学殿堂汲取营养, 理应引起文学课教师的认真思考。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朱威廉“混搭”商业与文学 篇3

文学热情和商业天分有没有并行的可能?

在上海滩一路走来的朱威廉,正在向人们诠释着这一可能性的存在。实际上,你很难找到另一个像朱威廉一样,拥有如此丰富人生经历的商界弄潮儿——“ABC”(“在美出生的华人”的英文简称)的跨国文化身份,阔绰孟浪的少年生活,出生入死的警察职业,在传说中的故土上艰难创业,无心插柳的文学“盟主”,及其在商业江湖的跌宕起伏。

而在商业路上历经14年的颠簸过后,37岁的朱威廉和刚到上海时的他无甚变化:一方面在商场中攻心算计,另一方面却在“自留地”上挥洒着年轻时代延续下来的文学激情。

从“瘪三”到高管

把求职信发到了以“陈天桥”三字的全拼和缩写为邮箱名字的所有国内主流电子邮箱中。

暴雨娱乐公司的第一款网络游戏——《预言online》刚开始上线公测,SNS“兔趴”网也推出了网页游戏,这标志着朱威廉的第四次创业步入了高潮。

正处于烧钱阶段的暴雨(朱威廉已经为其投了3000万),虽然预言其辉煌尚早,但以较小成本(史玉柱认为“玩”网游的最低门槛是1亿)杀入“战国时代”的网游市场,已经足够让朱威廉自恋一阵了。

实际上,朱威廉一直认为自己具有商业天分——能够迅速捕捉“蓝海”市场和用户心理需求,而他确实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的数个“第一”。然而,他的创业过程并不顺利。

1994年,朱威廉拒绝了成为家族连锁餐厅接班人的既定前程,告别了“朱少爷”的生活,在“父母唯一的双重反对”下离开美国加州,来到传说中的故乡——上海创业。那时他身上带着6万美元,并且没有自己的商业计划,他头脑中可能的下一步是复制他在美国经历过的一切:餐厅、酒吧和夜总会。然而,这些要么在中国不合时宜,要么就要花费远远超过他“创业基金”的数目。

尽管迷惘,但他并未放弃高质量的生活,不过,事实逼得他不得不妥协,朱威廉的住所从5星级酒店换到了4星、3星,直至住进了只有一台电扇加一个沙发的单人间。

朱威廉向《英才》记者坦言,当时自己创办联美广告(后卖给国际广告巨头Omnicom)是无奈之举,“因为广告公司是皮包公司。”然而,第一次创业,便成就了中国商业史的一个“第一”:他成了中国第一个做直投广告(DM)的人。工商注册时汉字歪扭的申请单被扔了出来,硬着头皮把客户带到自己位于厕所对面的“公司总部”,被人骂“瘪三”、“十三点”……经历过艰辛以后,朱威廉把联美广告做得风生水起。

朱威廉成为中国IT界元老,则纯属“误打误撞”。远离家门,因为感到孤独寂寞,他在1997年的圣诞节随性地编制了一个网页,在上面书写自己的心情文字,并堆放其他文学作品,朱为之起名“榕树下”。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小举动迎合了时代剧变中人们急需精神安慰的需求,“榕树下”的流量迅速蹿升,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大众文学网站,朱威廉从此也一头扎进了“.com”的大潮。几年间,榕树下面诞生了宁财神、安妮宝贝、卫慧、李寻欢等现在最卖座的作家。

直到现在,朱威廉还会向《英才》记者强调,如果不是“9.11”,他肯定会把“榕树下”在美国弄上市——虽然榕树下从未盈利过。但商业现实不得不让他放弃这个他最珍爱的“孩子”,他在2003年把“榕树下”卖给了贝塔斯曼。

朱威廉把自己能进盛大当副总,全部归因于自己的“小聪明”。他在网上闲逛的时候看到盛大的招聘启事,处于“失业”状态的他不想被人事部门面试,却又不知道陈天桥的联系方式。于是,他灵机一动,把自己的求职信发到了以“陈天桥”三字的全拼和缩写为邮箱名字的所有国内主流电子邮箱中。

不久,朱威廉便被陈天桥聘为盛大的副总,成为了盛大早期的高层之一,他也从此开始了自己和网络游戏的不解之缘。这次打工的经历,使得朱威廉收获颇多。随后去天联世纪做职业经理人,以及重新以兔趴网和暴雨娱乐为平台回归自主创业,都得益于其盛大的经历。

一脚踢出风投

早在“榕树下”的时候,就有一笔800万美元的风投找上门,但被他“一脚踢出去了!”

虽然,现在的事业和史玉柱是竞争对手,但是朱威廉最近还是想找史玉柱谈谈。他对《英才》记者说,自己很佩服史玉柱的敬业精神,虽然他打破了史玉柱“没有1亿你别玩网游”的“耸人听闻”,但是他确实有很多东西要想老史请教。

显然,朱威廉身上有着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即使经历商战的“尔虞我诈”,有些东西还是挥之不去。

实际上,当时接受陈天桥的突然任务——开拓盛大新华,并以此成为盛大第一个享受独立财权的破冰经理人,便是他“头脑一热”的举动。当时,周围的人都不看好卖网游的周边产品,而陈天桥却对此领域期待甚高。而创办暴雨娱乐,也多属于此类情况。当时的创业者找到朱威廉,问他能不能投200万,朱威廉简单考察后说:“咱们快一点儿,先投500万吧。”

之后,他发现网游果真是“无底洞”,他却也兴致正浓,于是决定卖掉自己在嘉定的房子。太太问他:“那咱们住哪去?”还好,房子最后没有卖。但是当《英才》记者问他: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网游市场,如果你的3000万打了水漂怎么办呢?“那我就打工去了,我想我找一个一二百万年薪的工作还是找得到的。打个5年,又开始做喽!”他说。

和其他网站不同,暴雨娱乐网站的“投资者关系”一条,虽然有“投资者新闻”等7个下拉菜单,但却都是点不开的文字装饰而已。“我拒绝风投”,他如此直截了当地告诉《英才》记者,多少有些违背常理。实际上,他曾经有一段时间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寻求风投意向,他的影响力立刻吸引了一大堆的风投找上门来。但是经过初步接触,他还是决定自己单干。他不喜欢被他人在战略上指手画脚。

拒绝风投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早在“榕树下”的时候,就有一笔800万美元的风投找到他。但是被他“一脚踢出去了!”现在对《英才》记者回想起来,他认为那时候是“讳疾忌医”的,否则“榕树下”一定还会走的更远。

“这次又犯了,有人现在劝我的暴雨拿风险投资,但我还是没拿,哈哈。”他对《英才》记者说。而朱威廉曾经的部下宁财神,对《英才》记者作出的评价是“太感性了。他对大的目标不是很清晰,掌控宏观的能力不是特别强。”

重温旧梦

他说过,就是只剩下一条内裤,他也要守住“榕树下”,然而,他食言了。

如今的朱威廉已经结婚生子开枝散叶,但如果你在他面前提到一个词,他肯定会激动,那便是“榕树下”。至今,他还留着榕树下员工在他30岁生日那天送给他的一条红色内裤。因为他说过,就是只剩下一条内裤,他也要守住“榕树下”,然而,他食言了。

在“榕树下”系列丛书第一集,在《我与榕树下》一文中,朱威廉饱含深情地写道:“如果说我这小半辈子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我有幸创办了榕树下。走向社会这六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争名夺利、尔虞我诈中谋取生存,而《榕树下》的诞生……使我从暴躁转向温和;从彷徨变得自信;从只顾自己的感觉变得愿意去仔细聆听他人的心声。”

当年,一边经营联美,一边更新“榕树下”网页,使他觉得精力不支,后来他索性就卖掉了联美,专心经营商业前景迷蒙的“榕树下”。直到现在,他仍在怀念天天审稿、写稿的日子,他怀念自己的作品被印成书籍的感觉,他怀念自己的精神王国。实际上,他现在正写着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名叫《天罗地网》,但“榕树下”已见不到他的文字了。

“我是一定会把它收回来的!”在和《英才》记者的交谈中,朱威廉突然提高了分贝。在他看来,贝塔斯曼时期和现在的“榕树下”就是一堆柴禾,“只能去烧烧火”。

“这个东西是我创办的,是我的亲生儿子,没有一个人可以把它带上正轨,只有真正回到我手上来的时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篇4

选择,填空,判断.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 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 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2.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 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3.现实型文学特点: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的特点:表现性,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的特点:暗示性,朦胧性。

4.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1)古代三种文学类型杂揉在一起(2)近代三种文学类型充分发展(3)现代文学类型多向流变

5.三种主要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6.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

7.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形象层面,意蕴层面

形象层面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性的统一

言语层包括:是内指性的,具有心里蕴藉性,具有阻拒性 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8.中国古代对文学层面的认识:

(1)二层次说:庄子----言意说,《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三层次说:王弼(三国)-----言象意。

9.西方对文学层面的认识:

(1)四层次说----但丁(中世纪):字面意义,比喻意义,道德意义,奥秘意义

(2)二层次说-----黑格尔(近代,18世纪):外在性状,内在意义

(3)五层次说------英伽登(20世纪):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冲图示化面貌,再现客体,形而上的特质。10.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即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 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 统称艺术至境三美神。分别简称典型、意境和意象。人类的精神需要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 作为全面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文学艺术, 便渐渐形成三种基本类型即写实型、抒情型(又称理想型)和象征型;形成三种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即典型、意境和意象.11.1888年4月,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观点。

12.艺术魅力的因素:(1)三力: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2)四性: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蕴藉性

13.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王昌龄作的《诗格》中, 就首次直接使用了“ 意境” 这个概念。总的来说, 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 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14.意境的特征:

(一)情景交融:第一是景中藏情式;第二是情中见景式;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妙合无垠)。(二)虚实相生(三)韵味无穷

16.意境的分类:(1)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 花鸟缠绵”------明丽鲜艳的美;“ 云雷奋发”-----热烈崇高的

美;“弦泉幽咽”----悲凉凄清的美;“ 雪月空明”----种和平静穆的美。(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7.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 系辞》,所以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意象” 作为一个概念, 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里。

18.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1)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取狭义象征);

(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其一是指形象上的荒诞性,其二是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

(4)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作者(创作思维):抽象----具象 读者(鉴赏思维):具象-----抽象(5)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19.审美意象分为两种, 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20.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即人的社会 行为及其结果.第二,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21.无论重人物还是重情节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 行动元与角 色。“ 行动元” 就是, 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角色” 的意思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人物同时具有“ 行动元” 和“ 角色” 两重特性, 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的。有时一个行动元可以由几个角色担任,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

22.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就是时序、时距和频率。

23.视角叙事类新:(1)零聚焦叙事(第三人称叙述),作品中普遍的叙事方式;(2)内聚焦叙事(第一人称叙事);(3)外聚焦叙事“(第二人称叙事)

24.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 不等于 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1)作者以什么样的口气与态度来写(2)旁白(画外音)(3)对话,独白,心理活动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1)现实的接受者(2)理想的接受者(作者期待的,隐含的,潜在的,作者的知音)。

25.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抒情内容,抒情话语。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情感经验。三个要素的关系:(1)声与情(达到声情并茂)(2)景与情(达到情景交融)。

26.抒情话语与抒情话语的根本区别:普通话与突出通讯功能,报告客观事实。抒情话语表现客观感情。

27.抒情方式: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异义 ;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

28.抒情角色的三种类型:

1.第一人称抒情(1)直抒胸臆(2)借景抒情;

2.代言的抒情方式:(1)代他人抒情(2)借他人之口抒己之情; 3.作者作为叙述者,在讲述过程中抒情

29.风格的特征: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30.文学流派的组合方式:自觉组合,自然组合。

31.在文学创造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是作家,客体是社会生活,在接受阶段, 文学活动的主体则已转变为读者,客体是文学作品。

33.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34.接受动机包括:审美,求知,受教,批评,借鉴动机。

35.正误, 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 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 从而使得这种“ 误解” 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 令人信服。通俗就叫做歪打正着。

36.文学接受的高潮:共鸣,净化,领悟,余味(延留)。37.净化一语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38.还原带有描红式的临摹特点,是一种被动思维状态,变异是主动思维。

名词解释,选择,改错 1. 创作方法:指作家在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根据他对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一定的认识理解,在选择和概括生活材料,塑造艺术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再现性和逼真性。

3. 现实主义:作家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真实的典型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1885年,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科尔陪)最早提出了现实主义,在他的画展《前言》中提出了,“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的表现出那个时代的风貌,思想和他的面貌”,从此接近于我们现在理解的现实主义方法百年在文艺批评中广泛的应用开来。4.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表现性和虚幻性。5.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暗示性和朦胧性。

6. 浪漫主义:是按照作家的理想,愿望和幻想的生活的样子创造艺术形象,抒发感情,反应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最早出现于欧洲中古时代的传奇《罗曼斯》中,其概念的形成是18世纪初,欧洲掀起了自觉地浪漫主义运动时期。7. 象征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创作方法,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发端,时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流派,象征主义强调用象征方法的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表达作者隐晦的思想和抽象的人生哲理,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8. 象征:以具体的意象去表现抽象的概念,其含义是丰富的,复杂的,深刻的,具有哲理性的,为了捕捉大量意象,是人需要发挥想象。

9.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的基本特征是: 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10.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11.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它 的基本特征是: 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2.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 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题材广泛多样, 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13.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 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 及时性, 纪实性, 文学性。

14.文学言语的内指性:这是文学言语普遍基本的特点,是文学言语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文学言语不一定指向外在客观世界,而往往反身指向他的内在的世界,他不必符合现实社会的社会逻辑,也不必经得起客观事实的考验,只要符合艺术世界的情境范围,遵循人的情感,想象的逻辑形式就可以了。

15.心理蕴含性: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 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16.阻拒性:所谓阻据就是阻挠,拒绝人们轻易就能理解的文学言语的意义,增加对读者感知到难度,延长感知的的时间,让读者深深去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陌生化,力求运用新鲜,新奇的语言去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自动化语言是指那种久用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则性和新鲜感的语言。

17,所谓“ 合理”, 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这个“ 理” 就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指人类社会的“ 现实关系”,符合生活的事理逻辑。

18.所谓“ 合情”, 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 真挚的情感, 真诚的意向。

在情与理不一致的情况下, 艺术的原则是牵理就情!

19.文学意蕴层面: 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 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包含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是历史内容层,第二是哲学意味层,第三是审美意蕴层。

20.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形象或典型。

21.特征:“特征” 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Hirt , 1759—1839)提出来的, 所谓“特征”, 就是“ 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贴性。”“ 特征” 具有两种属性: 其一, 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 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最大量的思想。

22.“ 特征化”: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 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23.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 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总体审美效果。

24.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 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25.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6.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又称“ 真境”、“ 事境”、“ 物境” 等。

27.虚境(审美想象空间,诗意的空间):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 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 即所谓“不尽之意”, 所以又称“神境”、“情境”、“ 灵境” 等。

28.韵味:韵味” 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 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

29.审美象征意象(审美意象,象征意象,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 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 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30.符号式意象: 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这类意象,以它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 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 其作用从本质上看, 不过是一种表意的符号, 所以称为符号式意象。符号式意象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抽象型, 一类是具象型。

31.寓言式意象: 是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 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寓言式意象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

32.抽象型: 是指你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体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 而只有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它。

33.具象型符号式意象: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合而成。

34.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第一,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第二,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35.传统的叙事理论: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重内容)

36.当代叙事理论(叙述学):最初见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含义: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国当代叙事学,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与法国的结构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的产物,它与传统叙事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加重重作品文本及其结构,注重不同叙事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结构,研究对象是把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作为新的研究对象。

37.“文本时间”:“讲”(也就是叙述)故事的过程;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故事时间”: 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38.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39.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 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40.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

41.抒情内涵的双重性: 抒情性作品中主人公的抒情是外抒情层;作者的情感表现是内抒情层。

42.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

43.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呈现于作品的内容和人形式之中,而形成作品特有的精神风韵和格调。“风格”,最早出现于汉魏,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中最先将风格引进文艺理论学中。

18世纪(1735年),法国不封《论风格》中提出了“风格即人”的观点,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文如其人”的观点。

44.文学流派:指在一定的文学发展阶段,一些作家由于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相近,而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文学派别,风格相似是形成文学流派的主要标志.45.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 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 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这是接受者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和期盼,是一种前理解的心理状态,是文学接受的基础。

46.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 始时, 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 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 影响阅读效果。基本特征来看, 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高兴)、抑郁(悲哀)与虚静(平静)。

47.“ 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 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 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48.共鸣: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指的是: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 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49.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概括地说, 所谓“净化”, 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 杂念去除, 趋向崇高” 的自我教育效果。

50.领悟: 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 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51.余味(延留):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 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 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简答,论述

1. 现实主义的特征?

(1)按照社会本来的样子描写生活,再现生活,由此得出再现性的特点。(2)对生活现象进行广泛的艺术概括,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由此得出逼真性的特点。

(3)作家一般不再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中的思想较为隐晦,现实主义作家的思想感情不是通过作者本人或借作品中的人物之口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客观具体的描写和叙述,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由此得出隐蔽性特征。现实型文学史是理性的把握世界。

2.浪漫主义特征?

(1)注重表现理想,力图按照人们所想的样子描写,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用席列的话说”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2)作品着重于主观感情的表现,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不大可能做到冷静的客观的描写世界,而是经常要从艺术描写中跳出来,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3)艺术手法来看,擅长于运用夸张,想象,比拟,等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4)常常把生活中的美或丑放大,或缩小,把他强调到极致。习惯于情感性的把握世界。3,象征主义的特征?

(1)倡导向内转,要求作家按暗示的方法写出主观意识,即:心灵状态,及内心最高的真实。

(2)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应合“观念。

(3)在手法上,强调音乐美,诗句的工整和音律的和谐。(4)直接性的把握世界。

4.象征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象征主义开始于法国诗坛,后来遍及欧美,深入小说,戏剧等领域,一般文学史家认为,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的先驱,他1857年出版了《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第一部诗集,诗集表现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各种矛盾,艺术上用暗示,隐喻等来表达诗人的直觉。

1886年,希腊诗人,雷莫阿斯,诗集《咏叹集》序言中第一次使用了象征主义,同年六月,他在《费加罗报》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提出了以象征主义这个流派命名,这标志着象征主义正式诞生。象征主义分前后两期:

前期: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代表人物,法国诗歌流派,美国的马拉美,韩波。魏尔伦,主要在诗歌领域。

后期:20世纪初,范围是法国扩大到欧美,题材从小说进入戏剧,代表人物,法国的瓦雷雨,爱尔兰的叶芝,美国的艾略特,美国庞德。

象征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方法,奠定了现代派文学的基础。

5.特征” 具有两种属性:?

其一, 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

其二, 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6.文学典型的“ 特征性”? 首先,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 统摄其整个生命的“ 总特征”。黑格尔认为: “ 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

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在具有在总特征的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局部特征是总特征之外的不占主要地位的次要特征)。, 7.意境与典型的异同?

同:(1)二者同属审美作品的最高审美层次,是文学审美平行相等的两个基本范畴。

(2)典型所具有的特征,意境也全部具有,二者都是作家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完美物象的统一,浑然一体,都以其独特的美感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必然,其实质是一样的。

异:(1)典型源于西方,意境出自中国。

(2)主要区别在于体裁,类别,和文学形式的特点不同。

(3)典型以感性形式呈现出来,意境主要靠想象,幻想,创造审美境界。

8.虚境,实境的关系?(1)实境是虚境的基础,虚境是实境的升华

(2)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统摄下来加工。

9.情节与故事的区别?

(1)定义:故事就是旧事,往事,是指一系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生活事件。情节: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2)区别:故事遵循时间顺序,情节强调因果关系;

故事更有自然形态,情节富于人文色彩;故事是情节的基础,情节在故事上经过加工提炼而成。

10.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创作个性与风格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创作个性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格,但是创作个性不是风格,风格的外延比较宽,包括形式要素在内,即语言结构,体裁,题材,属于风格的客观方面,创作个性是形成风格的基础,是风格的主观方面。

11.流派与风格的区别?

风格是作家个体创作个性的概括,流派是作家群体创作共性的归纳,风格创于个人,流派成于集体,文学流派是作家群体的文学现象。

12.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1)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 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2)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 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3)抒情偏重于审美价值,叙事偏重于社会价值

13.抒情与宣泄的区别?(1)文学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 又是情感的构造, 抒情主体既沉浸在情绪状态之中, 又出乎情绪状态之外, 意识到所表现的内容和表现过程本身。宣泄的情绪是杂乱无序的, 只有释放, 没有构造;宣泄者完全被淹没在混杂的情绪海洋之中, 没有自我意识。(2)抒情主体虽也有受情绪左右的被动性, 但他首先是主动的沉思者和创造者, 他是自由的。宣泄者却不是完全自由的, 因为那种貌似自由的、梦呓般的任意放纵的宣泄是被本能欲望和冲动情绪驱使的盲目活动。

14.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1),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 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总之, 文学消费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另一方面, 为获得这种享受, 消费又必须付出相应的货币, 因而文学消费兼具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

(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 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这种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炫耀,装门面,显地位,附庸风雅、(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及消费心理等主观条件之外, 还 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和适当的空间等客观条件。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则有所不同。就文学接受的主观条件而言, 除了前面所说的阅读能力等之外, 文学接受研究更关注接受者的个性、气质、性别、年龄、职业、经历、人生观、文化修养、审美趣味、艺术经验、期待视野及阅读心境等。

15.“ 共鸣” 现象的产生, 主要原因?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16;净化作用?

其一, 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 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 以维持心灵的平衡。

其二, 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 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 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 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17.共鸣,净化,领悟三者的关系? 第一, 基于理解的体味。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 净化则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撼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 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读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我们首先会为作者向往“ 自由独处”, 赞美“ 荷香月色”的情感深深打动, 这便是共鸣。同时会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明澈幽静的荷塘月色之中, 得到一种超凡脱俗、心灵解放的快慰, 这是净化。继而,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 经过思索, 读者会进一步体味到: 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 和

“高寒孤洁的明月” 中, 寄寓着作者不甘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表明了一位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这种基于思索理解的体味, 便是领悟。

第二, 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一般认同的基础上的, 净化主要表现为读者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 往往不能直接产生新的人生指向, 不能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领悟则不同了, 由于领悟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 其结果, 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 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读罢刘禹锡的诗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会使我们体味到诗人虽处逆境却不悲观消沉, 依然乐观旷达的顽强精神, 从而增强我们搏击人生的勇气和信心。读了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会使我们体味到: 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观察事物, 研究问题。这种体味, 这种伴随着体味而得到的人生教益, 便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领悟。

17,阐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所谓“ 有我之境”, 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此诗道出了作者历经战乱, 特别是目睹安史之乱后京城的破败景象的痛苦心情。花草本不含泪, 鸟儿也不会因人的别离惊心, 只因诗人痛苦不堪, 所以都有了人的情感色彩, 这就是“ 有我之境”。所谓“ 无我之境”, 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 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 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王国维认为, 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就是“ 无我之境”, 作者自己虽出现在画面中, 但他的情感却藏而不露, 一切让读者自己从画面中去体会。杜甫的七绝: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也是“无我之境”。作者描写了景色, 但未评价景色, 中间无一字臧否, 也是于不动声色之中见意境。但人们却可以从画面开拓的意境里, 间接地领略到诗人欢欣的情绪和开朗胸怀。因此“ 无我之境”, 只是情感不外露, 并不是没有情感和倾向, “ 无我” 只是就表面境象而言的。

18.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貌似是论述题)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 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 的客观条件。《红楼梦》中“多愁善感” 的林黛玉, 就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她自小多读诗书, 才思聪慧, 使她善于思考。幼年失去母亲, 礼教的约束相对少点, 才有了个性自由滋生的空间。寄居贾府之后, 贾府所需要的却是宝钗那样的女性, 客观环境与她自由的个性形成了强烈的冲突, 造成了她与环境的格格不入。环境对她犹如“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在这个黑暗王国里, 她惟一的知己便是贾宝玉, 惟一的温馨和希望来自那被黑暗势力包围着的爱情。虽然在爱情的天国里, 他们可以互道衷肠, 驰骋叛逆的梦想, 但不利的环境又使她敏感的神经常常产生种种不祥的预感, 再加上寄人篱下的凄苦与孤独, 她便常常“ 临风落泪, 对景伤情”。这样丰富而又痛苦的精神生活, 也只能给她留下一副“ 弱不禁风” 的躯壳。林黛玉从内蕴到外形就是这样被环境决定着的。

(2)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 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 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优秀的文学产品, 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符合这一艺术规律。《水浒传》中的林冲, 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宋王朝的高级官吏, 要这样的人造反是不容易的。小说在前后五回里, 通过“ 岳庙娘子受辱”、“误入白虎堂”、“ 刺配沧州道”、“ 大闹野猪林”、“ 火烧草料场”、“ 风雪山神庙” 等情节, 让他与环境发生强烈的冲突, 而被一步一步地逼上梁山。这充显示了环境对人物行动的制约、决定作用。

(3)另一方面, 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 在一定条件下, 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阿Q 在未庄本是微不足道的, 但当他一旦从城里回来, 把满把的铜的和银的向酒店柜台上一甩, 地位便立刻改观, 一度竟成了未庄人注意的中心, 赵太爷一家静候的客人。特别是当革命的风声传到乡下,阿Q 大叫: “ 造反了!” 又立刻改变了他与未庄的现实关系, 连赵太爷这样的人物, 见了阿Q 也害怕, 低声下气地喊“老⋯⋯老Q”。充分显示了人物在一定条件下, 对环境的反作用。

幼儿文学复习资料 篇5

1、在中国,作家独立创作童话始于“五四”时期的叶圣陶,他的童话的代表作是 《稻草人》 。

2、按童话的人物形象分,可分为常人体、拟人体和超人体童话。

3、幼儿童话最基本的艺术特征是幻想。

4、知识经验越是缺乏的人,其受的束缚就越小,幻想的空间就越大。

5、广义地说来,凡是故事,都以叙述事件为主。

6、故事在结构上比较重视开端、发展、高潮 和结局等几个环节;情节的重心在发展部分。

7、从表现形式上分,幼儿故事可分为文字故事和图画故事。

8、幼儿生活故事主要是以幼儿为主要人物。

9、幼儿图画故事可分为有文图画故事和无文图画故事。

10、图画故事的可视性特点很适合幼儿感知觉和直觉思维的特点。

11、图画故事《鼠小弟的小背心》的主题思想是互相帮助。

复习要点二:

1、第一个对民间童话进行加工整理的作家是贝洛。

2、第一个文人独立创作童话的作家是安徒生。

3、童话“小人国、大人国”出自《格列佛游记》。

4、幼儿童话的艺术幻想比较集中体现在人物、情节和环境 等几个方面。

5、幼儿故事要求故事情节单纯和生动。

6、《兔子为什么变成豁嘴唇》是幼儿动物故事。

7、幼儿故事不允许有大多的议论、环境、心理描写。

8、在我国,上世纪代才开始有不多的幼儿图画故事,郑振铎是积极的倡导者和开拓者。

9、有文图画故事中的文字要简洁明了。

10、幼儿故事的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

复习要点三:

1、幼儿童话继承了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某些写法。

2、“知识童话”又称为“科学童话”。

3、幼儿童话常用的手法有夸张、拟人和象征。

4、《木偶奇遇记》的作者是科洛弟。

5、幼儿故事的情节并不是越曲折复杂就越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6、因为文学作品是虚构的,所以幼儿生活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不可以是真人真事。

7、“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是所有故事作品追求的一种艺术效果。

8、图画故事离开了文字还是独立的。

9、图画故事能训练幼儿观察、注意、思维、想象等方面的能力,能使幼儿从小就对书、对阅读产生兴趣。

10、图画故事的跳跃性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会破坏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

复习要点四:

1、幼儿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但幻想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的:

首先要描述夸张、拟人和象征等手法的定义及其作用;

以具体的作品为例,分别描述那些手法是“怎样”体现幻想的内容;

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描述那些“幻想化”的内容对幼儿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误会和巧合是幼儿故事常用的手法,请自选一篇作品为例,具体分析误会和巧合的艺术效果:(1)首先要描述误会和巧合的定义及其作用;

(2)以具体的作品为例,分别描述误会和巧合在作品中的运用(这种运用需要特定的条件);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篇6

1、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原始神话

2、《春秋》为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

3、先秦诸子,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之通称。

4、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体现,对我国学术思想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学术思想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5、宣称“万物戒备于我”的孟子代表了一种仁者的自傲,对信善的的坚信为《孟子》文章注入豪迈之气。

6、《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对文化的再评价,显示出儒家文化的重大变化,刻板的见识与严谨的结构,则窒息了性情。

7、楚辞有自己的特点,其作品大都为低回往复的长片咏叹,篇幅宏大,只能用来“诵读”。

8、先秦文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初步形成的封建社会,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9、原始社会分为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10、奴隶制社会开始于夏朝,中经商朝和西周,结束于春秋战国,前后共有一千六百多年。

11、战国时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空前发展,都市政策,七国间为了适应频繁的兼并战争,相继进行了改革变法。

12、秦代有作品传过并较有成就的作家有李斯,他既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个散文家,代表作有《读逐客书》 13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4、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15、《楚辞》标志着先秦诗歌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

16、《登徒子好色赋》韵散相间是赋体,而本文则是散文。

1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共三零五篇。分为《风》《雅》《颂》

18、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载体,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应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得语言和分析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19、《诗经》中的诗歌编订成书,主要说法有三种:一是采诗说,二是献诗说,三是删诗说。

20、《尚书》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有“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之说。《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21、《战国策》主要收录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诸侯国之间的陈谋献策或相互辩论的言辞。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

22、《左传》的文学成就:善于叙事,精于剪裁;善于刻画人物形象;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

23、诸子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出现了士的阶层,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之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处士横议,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使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繁荣昌盛。

24、诸子散文发展的标志与时代特色:在文明上,诸子散文有各自独特的主张和风格;在语言上,都讲究文采和修辞;在文体发展上,诸子散文已确定了论说散文。

25、诸子散文的繁荣示意人文主义思潮的高涨为背景,有学者称为“轴心期”,在轴心期先贤们以人类精神为武器,打破了古代文化数千年的沉寂,表现出人类意识的觉醒,树立起崇高的目标,先秦散文的意义便在于此。

26、先秦诸子散文的基本趋向是由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越是后期的著作,篇幅越宏大,组织越严密。

27、《老子》与《论语》是早期诸子散文的代表。《庄子》和《孟子》是诸子散文中期的代表。

28、孔子在学术上的核心是“仁”和“礼”。在教育事业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是伟大的教育家。

29、孟子,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30、汉代的诗歌从发生方式上大致可分为民间歌谣和文人诗两部分。

31、赋是传统韵文学,核心的代表样式通常诗赋并称。

32、汉赋的特点: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之”;从赋的内容上看,则重“体物写志”。

33、汉赋的内容:渲染宫殿城市;描写帝王游猎;叙述旅行经历;抒发不遇之情;杂谈禽兽草木。两汉文学第二部分 1汉武帝设立乐府机关 2司马迁编写《史记》

3汉武帝时期,汉大赋发展到高峰

4刘向父子整理典籍《七略》一书,《七略》大致将汉代的文化分为六个部分 5《七略》大致将汉代的文化分为六个部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东汉中期左右,儒学发展到了顶峰。

7东汉的大赋,以京都赋为代表,如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8汉代的诗歌从发生形式上大致可分为民间歌谣和文人诗两部分。

9秦末,诗歌带有强烈的楚谣风味,如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10汉代,楚歌这一形式也成为西汉诗歌的大宗。如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 11今天所看到的汉代乐府诗歌,多是东汉时期的。12乐府诗歌,如谏歌《朱鹭》恋歌《有所思》《上邪》。

13汉代四言诗寥寥无几,只有韦孟《讽谏诗》《在邹诗》,韦玄成的《自劾诗》,《戒子孙诗》

14班固《咏史》虽被钟嵘批评“质木无文”但一直被公认为文人五言诗创作的引领式作品

15东汉时期代表五言诗最高水平的是《古诗十九首》和托名“苏,理诗”为代表的已失作者姓名的一批五言诗。

16赋的传统韵文学核心的代表样式,通常诗赋并称。17赋在汉代形成一代巨制 18赋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19班固和刘勰都认为是汉赋是从楚辞发展来的。

20最早以赋名篇的是荀子。《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十篇,现存《礼》《知》《云》《蚕》

21汉赋的发展主要分三个时期,①从汉代到武帝即位初年的七十余年间,是汉赋的形成期。代表作家贾谊,代表作品《吊屈原赋》《鹏鸟赋》。

②从武帝到东汉中叶的二百多年间,是汉赋的兴盛期。

代表作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整体名称为《天子狩猎赋》。杨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

班固是东汉前期的著名赋家,作品《两都赋并序》。③从东汉中叶到汉末的一百多年间是汉赋的转变期。张衡的《归田赋》赵壹《刺世嫉邪赋》

22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莫过于因其兴盛而掀起了文学史上第一次对文学语言的大规模演练。

23汉代取得较大成绩的是汉代的政论文。代表作家贾谊《新语》,贾山的《至言》,贾谊《过秦论》,《治安策》

24汉代散文在武宣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董仲舒为代表,《天人三策》 25东汉时期,光武帝开国之初,班彪《王命论》。明章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文人不乏时代颂德之音,如《论衡》中的《宣汉》《齐世》《恢国》《须颂》。

27东汉中后期,对现实进行了猛烈抨击。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28《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称史记。《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上至传说的轩辕,下至汉武帝时期,纵贯三千年历史。29《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

30班固和司马迁,历史上以“班马”或“史汉”并称,是对这两部伟大作品的褒奖。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1、南朝时期,宋文帝立文、史、儒、玄四学,标志着文学脱离学术获得独立的

地位。

2、《文心雕龙》和《文选》则把文体辨析推向了新的高度。

3、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让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逐渐向宫廷和诸王势力为中心的文学集团转变,从而改变了文坛的格局。

4、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域外的佛教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本土道士的影响日益增强。

5、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出现最显著现象是,五言诗正式确立了在文坛中的主导地位形式美和创作的修辞技巧得到高度强化。

6、建安时代,声律学和骈偶学的兴起,影响了赋与文的创作,从而促成了俳赋和骈文的成立。

7、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魏晋型和南北朝型。

8、建安时期的创作形成了慷慨雄峻,以风骨著称的时代风格。

9、南北朝民歌五言四体诗占主体。

10、七言诗以鲍照为代表。

11、南北朝时期,南方民歌以情歌为主,艺术技巧娴熟精致,声情摇曳;北方民歌口头创作居多,气象开阔,艺术表现质朴粗犷,刚健雄壮。

12、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代表作是《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

13、《后汉书》是南北朝最具有代表性的史传作品。

14、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为唐传奇的兴起做好了铺垫,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5、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16、志怪小说专记神异鬼怪故事,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17、志人小说多记社会名流言行,代表作是刘义庆《世说新语》。堪称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18、魏晋南北朝文学分: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

19、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建安七子,蔡琰。

21、正始诗人的代表是阮籍,嵇康

22、西晋太康诗人的代表是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傅云。

23、文学理论的兴盛和文学批评的发展是这一时期文学重大建树之一,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陈机的《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

24、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戌

25、阮籍的八十一首《咏怀诗》成就最高,嵇康的四言诗创作冠绝当世。

26、左思的代表作《咏史》八首,藉古讽今,语言简劲,不重词采,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创力,显得与时代流风格格不入。

27、宋晋时期最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是山水诗的兴起

28、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29、骈文是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体,有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30、中国诗歌想来讲究声律美,沈约是最早把声律引入诗歌创作中的诗人之一。

31、“明体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开始由古体向近体转变。

32、北地三才:温子生,邢邵,魏收。魏收有《魏书》传世。

33、南朝乐府主要分吴歌和西曲

34、吴歌中最著名的有《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读曲歌》。

35、南朝乐府的代表作是《西洲曲》

36、双管语是南朝乐府民歌最显著的特征。

37、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

38、曹操被鲁迅先生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散文不受陈规束缚,立法严谨,词锋犀利,形成了清俊通脱,质朴简约的风格。

39、《汉志》代表着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的权威解释。40、刘师培把“建安风骨”概括为:清俊、通脱、聘词、华靡。隋唐五代文学常识

1、唐代文学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战友重要的地位,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2、唐代文学中,诗和文的创作更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3、隋唐文学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为由六朝文学向唐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4、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初唐诗歌既扫荡齐梁颓风,又吸收其韵律、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优长而加以发展,创出为后世所称道的“唐音”,体现了新的时代 精神和新的艺术风格。

6、盛唐诗坛的名家: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

7、“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8、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等人提倡的。

9、新乐府运动是由白居易、元稹等人提倡的。

10、中唐的古文在伦理和创作实践上达到全盛期,韩柳古文成为后世创作的典范。

11、杜牧、李商隐等诗人的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善于借鉴前人,也能自求发展,穷力创作,但有衰讽感伤的色彩。

12、唐代文化是融会南北、贯通中外的兼容并包的开放型文化。

13、异域异质文化的传入中土,不仅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增添了绚丽的光彩,甚至还促进了新的文学体裁的产生。

14、唐代最受人们重视的科举以诗赋取士,以致写诗成了当时士人的必修科目,这对诗文的创作及传奇小说的兴起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5、唐朝没建立单一的思想统治,有助于人们思想的活跃和文学创作的活跃

16、唐代统治者对意识形态采取开放的、包容的态度。

17、唐代科举以儒家经典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18、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的作者有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

19、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实践,为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20、唐代文人的文学理论,既有重视作品现实内容和社会功能的一派;也有侧重于探讨作品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的一派,对唐文学和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诗入唐代,由靡转健,积健为雄,不断地推陈出新,方成雄视千古之势。

22、盛唐时期,现实生活的无限丰富与广阔,开拓了诗人的胸怀和诗歌的意境。

23、盛唐时期的诗歌题材是以边塞诗和田园诗居多。

24、边塞诗的诗歌或豪放壮烈,或奇思异彩,或慷慨,或哀婉,像是一部声情悲壮的边塞交响乐。

25、田园诗的诗歌在挖掘自然美得方面,把六朝以来的山水诗向前大大的推进了一步。

26、李白和杜甫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也是唐诗的杰出代表

27、晚唐时期,诗歌中弥漫着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惶惑、伤感,艺术上藻饰的风气逐渐增浓。

28、晚唐与文人诗相辉映是民间白话诗的创作,“王梵志诗”标志着中国白话通俗文学的崛起。

29、白话诗以通俗的语言阐述佛理,刻画世俗人生情态。

30、白话诗通常用白描、叙述和议论的手法展现出与努力创造意境的传统文人诗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

31、唐代作家诗人,具有思想敏锐,抱负宏大,憎恨黑暗,追求理想等特点,他们四处游历,视野开阔。

32、文化繁荣、思想活跃、开放,形成了一个蓬勃向上无所拘束的文化大背景,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33、唐代各式各样的文学形式相互吸收营养,共同繁荣。

34、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名句解释

1、《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P15

2、《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翘翘错薪,言刈其楚。P10

3、《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P13

4、《登徒子好色赋》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P59

5、《有所思》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P72

6、《子虚赋》奢言淫乐,而显奢靡,窃为足下不取也。P89

7、《过秦论》秦孝公据倄函之固,拥雍州之地。P99

8、《答客难》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P104

9、《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P141

10、《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P144

11、《咏史》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随自贱,重之若千钧。P149

12、《辋州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P212

13、《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P213

14、《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P214

四、作品赏析

1、汉广P10

2、采薇P13

3、玄鸟P15

4、垓下歌P70

5、大风歌P70

6、有所思 P72

7、上邪P72

8、行行重行行P76

9、迢迢牵妞星P77

10、蒿里行P141

11、短歌行P142

12、七哀P143

13、白马篇P144

14、咏怀诗 其一P146

15、咏史 其一P148 16咏史 其二P149

17、子夜歌P166

18、子夜四时歌P167

19、西洲曲P168 20、从军行P205

21、临洞庭P211

22、辋州闲居赠裴秀才迪P212

23、山居秋暝P213 24燕歌行P214

25、走马川奉送出师西征P215

26、秋兴八首P227

五、问答题

1.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重要内容是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

2.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写作特色?

是反应曹操思想和经历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重要文章,写于曹操56岁。曹操发布这篇令文,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他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文中概述了曹操统一中国北部的过程,表达了作者以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文章写得坦白直率,气势磅礴,充满豪气,表现出政治家的气度和见识。鲁迅评价说: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得很少。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曹操今传文赋中此文最具这种特色。

3.唐诗发展分期,不同时期代表作家作品,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①初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

王勃《山中》。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咏鹅》。陈子昂《感遇》。

②盛唐:是唐诗繁荣顶峰,有山水田园和边塞诗派,有号称唐诗双子星的李白、杜甫

孟浩然《临洞庭》。王维《山居秋暝》、《鹿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昌龄《出塞两首》。

李白《蜀道难》、《长相思》。杜甫《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

③中唐:风格多样。有元稹、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诗,有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白居易《长恨歌》。元稹《遣悲怀三首》。韩愈《山石》。孟郊《秋怀》。李贺《李凭箜篌引》

④晚唐:质量与数量均逊于前,有李商隐、杜牧的晚唐现实主义诗派。杜牧《赤壁》。李商隐《无题二首》、《锦瑟》、《夜雨寄北》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①经济的发展为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②文化繁荣,思想活跃。开放,形成一个蓬勃向上无所拘束的文化大背景,这为唐代文学的空前繁荣提供了多方面条件,如使各种文学样式相互吸收营养,共同繁荣。

③唐代不少作家诗人,具有思想敏锐,抱负宏大,憎恨黑暗,追求理想等特点,他们四处游历,视野广阔。

④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还因为有前代文学的丰厚积累。⑤最高统治者的爱好提倡。

4.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或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后人对建安文学特征的概括。建安风骨是指内容充实,笔调明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刘师培将其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和华靡

5.初唐四杰

分别是: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

追求一种清新刚健的风格,诗歌诸多方面有新开拓。

他们名高位下,热切抒写建功立业的行情壮志与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从而推动诗歌“从宫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漠塞”。

6.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①寄自我于诗的形象之中

②丰富奇特的想象:他善于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描绘一个瑰丽的理想世界。融汇传说、神话,驰骋想象,描写客观世界。③大胆的夸张和新奇的比喻。

④诗歌语言清新直率,即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7.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①反映生活的高度概括,抒发感情爱恨分明。②描写事物真实细腻。③寓主观倾向于客观叙事之中。

④高度凝练与丰富多彩的语言,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概括性强,精炼准确,丰富多彩,通俗自然。⑤杜诗完善了多种诗歌体式。

⑥杜诗达到了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并形成了诗人独特的沉郁顿挫 的艺术风格(沉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指诗歌表达情感深曲跌宕音调声请起伏迭变)

8.古文运动的内容?

主张文道合一,道是目的,文是手段。文道合一,即是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道服务。

主张文体革新。包含以下三个层次:①反对骈文,提倡先秦两汉古文。②重视“文”的作用。③对作家创作的要求。

9.柳宗元散文游记的特点?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他对山水游记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

柳宗元山水游记多作于被贬永州时期。他观察细微,描绘精准,而且字里行间寄托了他遭贬被弃的悲愤。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商业文学研究资料 篇7

《“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资料丛书》(下文中简称为“丛书”)全书共10册,580万字。“丛书”分为“创作编”、“翻译编”和“评论及资料编”三编。其中,“创作编”五册,含“小说卷”三册,“散文·通讯·纪实卷”一册,“诗歌·剧本卷”一册;“翻译编”两册,含“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卷”一册,“民间故事·童话·神话传说卷”一册;“评论及资料编”三册,含“评论卷”两册,“评论卷”、“资料卷”合一册。“资料卷”包括全部作品的分类题录和系年索引(1917-1949),全部译作的分类题录和系年索引(1927-1949),相关评介研究的中、韩分国题录和综合系年索引(1927-2014)。

参加本次出版学术座谈会的专家、教授有:驻华韩国文化院金辰坤院长、韩国产业研究院北京分院李玟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郭沫若纪念馆李晓虹副馆长、原中国现代文学馆吴福辉副馆长、《中国比较文学》编辑部常务副主编宋炳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学》编辑部高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动态》编辑部苏玲主编、原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院长文日焕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徐永彬教授、山东大学韩国学院院长牛林杰教授等,以及延边大学朝鲜一韩国学学院、人文学院的一些教授,共计40多位。

另外,韩国《东亚日报》以及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人民网”、《吉林新闻》、《黑龙江新闻》、《辽宁新闻》等媒体采访了此次会议。

学术座谈会首先由“丛书”主编金柄珉教授和李存光教授分别致欢迎辞和做编辑说明报告。

金柄珉教授在欢迎辞中表示:“在近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众多中国作家密切关注殖民地韩国和韩国人的命运,并以极大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使命感,将韩国和韩国人作为文学创作的跨文化资源,奋笔疾书,进而呐喊反侵略、反暴行的时代之音。中国近现代作家的韩国叙事是中外文学史上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是中国现代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中韩两国共同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值得中韩两国学者共同研究的具有互文性的学术研究对象。”

李存光教授在“编辑说明”中表示,此“资料丛书”力求客观、完整地呈现中国有关韩国人和韩国各类创作、译作的原生态情况,即当时固有的真实历史状貌,无论作(译)者持何种立场、观点、审美情趣,也无论作品思想内蕴深刻丰富或浅显单薄,艺术表现精湛圆熟亦或稚嫩粗糙,都没有加以隐讳、遮蔽、修饰、改动。

驻华韩国文学院金辰坤院长在答谢词中表示:“丛书”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且在中韩文化交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术座谈会上,与会者畅所欲言,对“丛书”的内容、意义与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宋炳辉教授在发言中对“丛书”的文献学意义和史料学意义以及“丛书”在资料搜集、查证、校勘等方面的严谨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指出,“丛书”对于中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翻译研究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中韩两国在近代以来整个世界的近代化转型过程中有着共同的经历和经验,这表现在文学和文化的文本中。中韩文学关系是中国与弱势民族文学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或强势文化、文学之间的关系,并将近代以来的中外关系视同为中西关系。但事实上,中国与周边那些弱势文化之间有着很强烈的认同感,因此其关系更为重要。“丛书”体现出推进世界文学多样性的可能。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等不同学科对“丛书”中的资料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在发言中提到鲁迅先生在翻译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时在后记所写的一段话,“现在论及日本并吞朝鲜的事,每每有‘朝鲜本我藩属’这一类话,只要听这口气,也足够教人害怕了”。鲁迅先生认为,“大中华主义”导致中国人不关心“他人的自己”。“丛书”可谓意义重大,可以推动东亚文明的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教授在发言中谈道:最近我们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是“世界主义”。这是全球化浪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扩展以后大家的一种所谓的“共识”。“世界主义”认为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地球村”,全球彼此融通已经成为事实。但是“世界主义”确实有很多陷阱和误区。我们有必要扪心自问,我们对周边一衣带水国家的状况以及他们的人心、民心究竟了解多少?我们对周边东南亚国家的文学了解多少?习总书记前段时间表示要加强对周边国家的研究,各个高校纷纷申报国别研究课题。但是这些研究最后很有可能还会侧重于政治、经济和一般意义上的外交关系。想要真正研究他们在想什么,还是要靠文学,而这恰恰是我们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这种忽视久而久之会造成我们的麻木,导致我们对周边国家了解的泛化、粗略化。“丛书”的出版能够带动我们对周边整个文学关系的重新审视和阅读,也有利于我们下一步跟踪周边国家当下文学的近况。我们能够从“丛书”受到鼓舞,大家齐心协力开展建设性的工作,为我们民族心智的成熟、平和、博大尽我们人文学者的绵薄之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丛书”的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还原历史”。具体而言:第一,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丛书”收录的文献都是原初的版本,可藉此还原那个时代真实的文本。第二,还原了那个时代完整的中韩文学关系。我们过去凭借的是阅读的印象和零星的研究。有这么一套完整的资料,对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三,还原了一个现场。这让我们了解中韩关系的真正意义所在,能够走出印象式的、零星的批评。

吴福辉先生指出:“‘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这个题目有着很深的文学和文化学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国现代政治、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现代经济与韩国等等,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中国与韩国的关系。”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文日焕教授指出:“丛书”对我们研究中国跨境民族文学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周边有14个国家,有30多个跨境民族。由于跨境民族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中国已经将跨境民族文化研究列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丛书”不仅对中韩文学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国跨境民族文学也具有重要意义。就这一点而言,“丛书”为开拓比较文学的新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文本资料。

山东大学牛林杰教授认为:“丛书”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将有力地推动中韩跨界叙事的比较研究、中韩现代文学的互文性研究、中韩现代文学的翻译史比较研究。

此外,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以“丛书”的编撰和出版为契机,有必要继续延伸和扩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文献整理工作,再接再厉推出《“韩国现代文学与中国”资料丛书》。

上一篇:预防打架斗殴的措施下一篇:青海湖导游词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