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欣赏教学(精选8篇)
东至县永丰初级中学 英俊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音乐欣赏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是在一些学校的教学却不容乐观,学生不喜欢教材中歌(乐)曲而偏爱一些通俗歌曲,对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于是如何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并能够切实落实教学目标,便成为老师们共同探讨的焦点。几年来在音乐欣赏教学里,我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欣赏的兴趣是相当关键的。而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往往也只是将喜欢的音乐听一听,不喜欢的就不听,对于一些应掌握的知识也不重视。作为音乐教师就应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达到。要在欣赏课中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兴趣,首先就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比如在欣赏华彦钧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让学生先聆听,在充分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委婉、跌宕起伏的意境的同时,向学生介绍瞎子阿炳的凄凉身世、坎坷经历及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二泉映月》是阿炳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情绪的潜意识的反映,表达了阿炳内心世界的痛楚与悲愤,让人有“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经过这样的介绍之后再听音乐,学生沉默了,从而也引导了学生领略我国民族乐器的神奇而独特的表现力。通过一些名曲轶闻趣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先在黑板上板书“曲
—1— 谱——菜单——土豆”几个大字,然后通过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一首曲谱和一张菜单以及一盘土豆之间有什么故事吗?”同学们一下子表现得很惊讶,难道其中还有什么联系吗?于是,面对同学们迫切渴求答案的眼睛,我便将舒伯特在菜单上写作《摇篮曲》的经过向同学们叙述了一遍。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的同时,也对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更为作品欣赏的下一步作好准备。
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学生学会“听”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以评论也有巨大的价值。”欣赏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离开听。初听,有目的地分段听,有分析评论地听,复听等都是以听为本。音乐艺术欣赏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倾听,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是听的关键。如学生能听出音乐中的不同音乐要素,并把不同要素联系起来,能有选择地听,能指认出听过的音乐,能对音乐进行比较,能划分段落,能听辨主题,熟记主题;能听辨音乐形式,从简单的拍子到复杂一些的曲式结构等等。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倾听、理解音乐,教师切不能以为学生听不懂便拼命的解释、解说,是独立倾听感受而不是强加的思维。
如在欣赏《如歌的行板》时,让学生先熟悉作品的各主题并能背记下来,聆听作品时,再在其中找出各主题,并把主题唱出来,理清顺序,感受各主题所表现的不同音乐情感,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并领略到这首弦乐四重奏的独特魅力。这样学生在听赏中便不再是孤独无助,而是踏着合拍的节奏去尽情的感受,而且是发自内心独特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像列夫托尔斯泰一样有着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刻体会。
此外,我认为培养听的能力,首先一定要养成听的习惯,而要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让学生做到想听、听得进去、有时间听,—2— 这就要有科学合理的方法,即“精讲多听”。教师要避免过多的用评议讲述,因为这样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想象空间,而把时间余给学生是有利于学生听赏过程的进行,这个过程必须是学生自己对音乐感知的过程,反复地听,让他们在听中体会乐曲所表现的情感。
当然,听的两种方式也是我们应要考虑的,那就是提问式“听”和对比式“听”。所谓提问式“听”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如欣赏《马刀舞曲》,听前教师出示几个准备好的问题:歌曲情绪如何?曲子的速度如何?力度怎样变化?你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聆听。通过提问式,问题虽然很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能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对比式听,是听的深入阶段,也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唯有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音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如把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和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作对比,可以显示出速度在表现音乐情感中的重要意义,相信不用教师的详细解说,学生就已经能够体会到了。
三、启发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我记得一本书里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时段,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在音乐欣赏中,无论音乐对客观世界的描述怎样形象生动、—3— 独具匠心,但它仅是声音的形象,只有通过欣赏者的想象,才能把它转化为客观世界的形象和意境,那就得充分发挥想象力。当然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各方面的能力还不是很好,特别像我们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就更难以展开想象。于是,在教学中,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在一起,是促使他们产生联想与想象的关键。在聆听同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通过启发、思考,学生才能对音乐特征和音乐形象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认识。在欣赏聂耳改编的民乐《金蛇狂舞》,听到欢腾红火的民乐合奏,仿佛看到民调喜庆时锣鼓震天的欢乐场面;欣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听到清新跳荡的和弦,好似轻舟在波光中潾潾的水面上,……。《百鸟朝凤》、《荫中鸟》使人联想到鸟鸣,《沃尔塔瓦河》使人联想到少先队员、小鸟、鸭子、猎人、狼……并且,通过联想形成一个完美的童话故事。
又如欣赏管弦乐《森吉德玛》时,用一些描绘性的语言来引导:碧绿的草原、美丽富饶、牧草茂盛、牛羊肥壮、姑娘们、小伙子们热情欢快地跳着、唱着,好一幅热闹的场面。生动的语言像是给学生们拉开了美丽草原的序幕,在那欢快的蒙族人群中,似乎也有着他们自己身影,更似乎当时那种祖国解放、蒙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愉快心情,他们也同样的感受到了。
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大胆地去想,对学生正确感觉音乐情感将直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共鸣。
四、采用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可谓音乐教学之“核武器”,它集视、听、唱、赏于一体,能全方位地满足听众的感官刺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能实现高标准的视听同步,作为教学手段是许多教师选用的对象之一。虽说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掌
—4— 握音乐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但是,在运用过程中也应注重实际,而不是盲目地追求表面的新颖及动感效果。所以,多媒体教学仅仅是辅助的教学手段,在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要牢牢把握原则,注重实效性。避开弊端,多媒体教学则不失为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
如欣赏《渔舟唱晚》,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的几幅画面: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渔舟晚归;鱼虾满舱、渔民欢笑;夜色笼罩江南,宁静祥和。层次清晰,生动形象,无华丽妆容,收效甚佳。
五、提倡学科综合,拓宽音乐欣赏视野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完全独立的,它都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传统的音乐欣赏往往局限于音乐本学科,但新课程提倡的是综合,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的学习领域的扩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把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拓宽了学生音乐欣赏视野。把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综合起来有很多,能够正确对待它们之间关系,使能更好的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比如与政治、历史的综合,音乐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会受到政治思潮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它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音乐作品或间接、或直接地对政治、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亿万人民起来保家卫国、《我爱你中国》唱出了“悠悠赤子心,拳拳报国心”、《祖国颂》歌颂了伟大祖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的繁荣壮丽的景色,激发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音乐作曲也为当时的政治服务。所以在进行这些作品欣赏时,应强调当时的政治状况和历史时期这样贯穿学习。如欣赏大合唱《长征组歌》时教师可一边播放此曲,一边在大屏幕上播放《长征》中红军过雪山的场景。同时,我认为这首大合唱的创作与当
—5— 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而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给学生讲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
中国的文学向来就和音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可吟唱,而语文课文中也有许多是歌曲的歌词本身就是诗,像《木兰辞》《问》,像这样的歌曲,先让学生读一读,再配上旋律让学生唱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的内涵,有利于情感的发挥。若进行这些作品教学时,把两门学科综合起来,会变得轻松地多。诗乐同名的作品《春江花月夜》诗美、乐美,在欣赏之前,我请学生先找到唐朝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进行学习,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初步粗糙地听赏,在正式欣赏时,让学生先谈谈对这首诗乐的整体感受。在了解诗的同时,也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从而也丰富了视野。
音乐欣赏课是具有最直接的,最具体的审美价值,只有真正认识音乐欣赏课的作用,并科学掌握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扩展音乐教学思维,相信音乐欣赏课会越来越让学生喜欢。
传统的欣赏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学生的欢迎。在我们的欣赏课中, 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 然后进行初步欣赏;接下去就是分析曲子、乐器、表现手法, 再度欣赏。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授, 学生被动地接受, 于是往往出现教师在上面口若悬河, 学生却是云里雾里, 甚至根本不想听。那么, 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就是摆在每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实践和探索, 笔者认为以下一些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一、运用直观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的。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 有许多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特别是在上到欣赏课的时候, 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 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我们的学生在欣赏课中, 认识音乐主要靠听觉、想象来完成。其实, 视觉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 以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觉作用。比如美丽的挂图与优美的板书就能令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忘情地学习。另外,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福音。多媒体教学的兴起, 使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形象逼真。所以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要运用一些直观教学,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的音乐欣赏变抽象为直观。这样的方式能让教师教得更轻松, 学生学得更乐意、更投入。
二、营造课堂氛围, 放飞音乐想象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 我们要鼓励学生对音乐多联想和想象。在课堂中试着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 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去听音乐, 去感受音乐。只有当课堂充满充满着想象, 开始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时, 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 情绪才会高涨, 兴趣才会浓厚, 思维才会活跃, 接受能力才会增强。
在过去的观点中有时避免学生在欣赏音乐中编故事, 现在教师却要鼓励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的“瞎想”。如果在正确感受音乐情感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对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是很有好处的。通过这样的鼓励、引导, 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 都是贯彻欣赏教育的先决条件。在审美教育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言而喻。因此, 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敬业乐业、爱工作爱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案, 科学组织教学程序, 努力营造欣赏氛围。从教师的仪态美、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 无不给学生很直观的美的参照、美的指导。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 尽可能自己制作音乐教学课件, 把自己的审美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同时, 教师必须不断地培养自身良好的艺术修养, 提高美育素质, 加强自身的理论研究和审美实践, 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感。
中学音乐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 是一种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素养的教育, 是一种素质教育。它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成败, 不仅是为了培养少数“能弹、会唱、善舞”的音乐家, 更重要的是普及民族音乐教育, 真正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中学生。重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 开拓学习世界音乐的文化视野和国民音乐教育的文化整体意识, 努力培养具有全面的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是时代赋予我们音乐教师的重任。其中欣赏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有利于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着巨大的推动和辅助作用。
[关键词]创设情景;以情感人;唱演交替;即兴创作舞蹈
在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往往被忽视。但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更谈不上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音乐欣赏能使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了解各民族、各地音乐的特点,使学生与世界各民族共享人类文明,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欣赏教学,上好欣赏课。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愉悦的音乐情境,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实践中来。苏霍姆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设境”就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被调动起来。欣赏课的导入、设计恰当的情景是非常必要的,恰当的情景设计可以营造与乐曲相适应的气氛,使学生做好听赏乐曲的心理准备,让学生在感情接触材料的同时,获得教学材料的诱因化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欣赏《拉德茨基进行曲》作品中,我先让学生完整地听一遍乐曲,学生都认为作品曲调动听,热情奔放,引人向上;有的学生还时不时地一边听一边用手划着拍子。通过引导,让学生听第二遍时,学生们认为这是一个歌颂性的作品,带有装饰音的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的节奏似战马奔腾,具有英雄的威武形象和气势,又似英雄在战马上检阅部队的庆典,是一种既热烈又严肃的场面;当听第三遍时,我给学生深入介绍了作品的历史背景,作品所歌颂的人物,从德、奥出版的历史书上看,是一位民族英雄,但同时又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是一个战争的侵略者。由于他在侵略战争中屡建战功,受到皇室贵族的尊敬,作曲家为他而作。只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人们逐渐忘记了这一历史原因,忘记了歌颂的是侵略者,而接受了它的优美旋律。欣赏一个作品,不仅要从它完成的时代背景考虑,而且要更多方面地挖掘内容,以作品的内容为主深入欣赏,听出层次,深度。通过讲解挖掘作品,学生欣赏的层面提高了,历史知识也更丰富了。
二、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情操,优化欣赏教学
学生在接触教学材料的过程中,必然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知初步加工到深度加工。初听一首乐曲,学生很难对它有深刻理解,但对乐曲情绪是喜、是忧、是优美还是悲伤等,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这时,把学生分成小组集体讨论,最后由学生代表分别用图案来表示听到的音乐段落。用色块表示乐曲所表达的基本情绪及内容。第一部分表现了钟表工人愉快劳动的情景,情绪活泼,学生采用了鲜艳的色块表示,线条是跳跃的;第二部分旋律柔美舒展动听,学生用素雅的色块表示,线条是平稳的 ;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同,用鲜艳的色块表示,跳跃的线条。随后边欣赏边联想,帮助学生进入所规定的音乐情境,提高学生认知的积极性,一步步进入情知互促的意境,使学生完全入情。
通过欣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例如,《码头工人》是欣赏曲目中的精听曲目,作品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反抗压迫,追求幸福的渴望。全曲运动三连音这一特殊节奏性,21次重复出现,使主题旋律不断上升到高潮,给学生留下了形象,鲜明,深刻的印象。在欣赏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事,寓教于乐,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热爱伟大祖国,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壮志。民族器乐曲《百鸟朝凤》是我国民约中的瑰宝,学生通过欣赏,可以引起自己对民族音乐的兴趣。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接触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
三、唱演交替,即兴创作舞蹈,激发学生音乐情商
皮亚杰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当学生对乐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了初步的情感共鸣时,教师因势利导地对乐曲的主题思想,乐曲的结构、速度等要素进行分析,运用讲解法,对乐曲进行分段欣赏,进行讨论。器乐作品欣赏教学中,能把乐曲的主题唱出来,也是一次获得音乐形象的过程,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判断感受能力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对学生而言,要求模唱出主题音乐,然后,通过表演等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掌握音乐。如欣赏电子琴独奏《我是只小小鸟》的时候,根据乐曲比较欢快的特点,和着乐曲的节拍,模仿着鸟儿在教室里自由地飞翔……,在唱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音乐所表达的情绪,自编舞蹈动作,学生随着音乐动起来,流动的音乐调动了学生听觉的动、思维的动、手动、脚动、全身动,在音乐中感受音乐,在动中发展想象,在动中即兴创作。通过以上学生的即兴表演,展示了对乐曲情感内涵的掌握程度,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敏捷的反应能力让他们知道了这首乐曲是通俗易懂的描写性的标题音乐。从而巩固学习成果,加深印象,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能力,激活学生的音乐情商。
为了提高音乐欣赏的教学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听”和“说”训练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突出所欣赏音乐作品鲜明的基本形象,确定“听”的内容;二要重视生动形象的歌词,明快的节奏,符合乐曲主题的解说,并以此选择不同的“听”的方法;三要合理处理欣赏与学生活动之间的关系,侧重积累听觉记忆和欣赏经验,积极进行教师演示“说”和学生表述“说”,引导学生将欣赏到的模糊的音乐感受“说”出来,深化欣赏,将欣赏“进行到底”。
马牧中学
徐秀芳
内容摘要: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中我就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结合了自己的实际经验,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讲述通过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想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体参与音乐实践以此提高音乐创造能力。
关键词:
直观教学;主体参与;营造氛围; 情感互动
初级中学的音乐少不了欣赏课,在很多学生的眼里,认为欣赏课是多余的,学不到任何知识,但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音乐欣赏,即感受与鉴赏,作为现今音乐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领域,已越来越被音乐教育界所重视,它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音乐欣赏课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学到在一般的音乐课上所不能学到的知识,那就是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勾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提高他们的音乐的审美情趣与能力,使他们在全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我们不但要上好音乐欣赏课,而且要持之以恒,把音乐欣赏贯穿在整个音乐教学之中。
但是,传统的欣赏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学生的欢迎。在我们的欣赏课中,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然后进行初步欣赏;接下去就是分析曲子,乐器,表现手法,再度欣赏。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于是往往出现教师在上面口若悬河,学生却是云里雾里,甚至根本不想听。那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就是摆在每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我在工作中十分关注的问题。通过实践和探索,我认为以下一些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一: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说过:“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 ”。爱因斯坦也说过: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的。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有许多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特别是在上到欣赏课的时候,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我们的学生在欣赏课中,认识音乐主要靠听觉、想象来完成。其实,视觉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觉作用。比如说美丽的挂图与优美的板书就能令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忘情的学习。例如:在教唱歌曲《阿西里西》时,我在黑板上画了美丽的傣家竹楼,把歌谱和歌词抄在水波荡漾之中,学生一进教室,就被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所吸引。上课时自然格外用心。在教唱歌曲《保卫黄河》时,利用大幅彩色挂图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兴趣。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福音。多媒体教学的兴起,使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形象逼真。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音像同步展现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江上微波涟涟,白帆点点。乐队的演奏如同正坐在音乐厅中现场欣赏一样。学生们忘情地投入在民族器乐所展现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再者在学习戏剧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录像、听唱腔、见脸谱和戏装、知道舞台美术、用上锣鼓、学点念白和走步、甚至学一两个唱段等,通过这些最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戏剧有了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和体验,对于理解、评价京剧艺术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欣赏过程中,运用一些直观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的音乐欣赏、变抽象为直观。这样的方式能让教师教地更轻松,学生学地更乐意,更投入。
二、营造课堂氛围,放飞音乐想象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我们要鼓励学生对音乐多联想和想象。在课堂中试着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去听音乐,去感受音乐。只有当课堂充满充满着想象,开始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
在初三音乐欣赏课上,歌剧《卡门》,音乐雄壮、有力。教师先放一段试听,引导学生:你能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吗?我们把音乐和美术这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才能。师点出有英武的斗牛士,也有高声喝彩的群众,画面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情景„„接着一步步跟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讲讲所知道的关于斗牛的知识,然后再让学生示范,斗牛的动作等等,最后伴着音乐一起去感受斗牛场的氛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带着欣喜与渴望去听这个音乐。那么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这也是引起联想和想象的必要条件。如钢琴的快速琶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呜,定音鼓的轮击好象雷声,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好象下雨的形象,听到《信天游》就可以联想起黄土高原的景象,听到《茉莉花》就好象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等等。
我在向学生讲解民族拉弦乐器时,在欣赏内容上作了精心的挑选和安排,使所选的乐曲既能充分体现该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巧,又能使每首乐曲在情绪和音乐形象上有所对比。这样,整堂课的欣赏内容就丰富了。如在讲解二胡时,我将二胡带到了教室中,以最直观的方式用实物进行介绍,并用多媒体播放二胡现场演奏录像,让学生观看聆听几个音乐片段。学生亲眼目睹了二胡的外形和演奏形式,初步感受了二胡丰富的表现力。然后着重介绍并欣赏了由唐代著名歌曲改编的二胡独奏曲《阳关三叠》,这是一首抒发诗人王维对一位从军朋友的别离之情,含蓄地反映了古代人民在不合理的征戌徭役制度下的哀怨情绪。学生聆听了二胡那近似人声的优美柔和的诉说,再加上教师画龙点睛地描绘,使学生深刻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同时给他们创设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美的境界。我在此时又不失时机地抓住他们的表现欲望,以乐曲为背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进一步创作活动。经过讨论、编排,学生们选派代表表达了对作品的不同情感:有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分离场面;有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一幕;也有在音乐的衬托下有表情得朗诵同名诗„„整个课堂氛围达到一个高潮。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想说、想做”的氛围,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更自由的参与空间。
三、体验参与乐趣
理解音乐共鸣
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是中学教师应该着重培养的,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以及知识结构的限制,使得学生往往不能长时间地专注听音乐。教师一定要注意动静结合。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身体的动作去进一步地感受音乐,或者更形象地说:让音乐通过动作溶化学生体内,这样的感受必然更生动、更深刻。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因采取不同的引导。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动物狂欢节》属于情节性作品,在教学中就让学生想象自己生活中最快乐的情节,然后把这种情节与音乐旋律进行联想并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音乐。分小组演,或即兴跟音乐演等等;作品《摇篮曲》,属于抒情性作品,在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保持心平气和的心境,用温柔的声音讲述哄小宝宝的故事,让学生体验从妈妈心头抒发出对孩子的深爱之情。
在此基础上,我尽量让学生的言谈得到发挥。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后,我让学生分组谈谈对音乐的感受,有的说:“我仿佛听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的景象。”有的说:“我好象看到牛儿在河边喝水,雨儿在欢快的歌唱。”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真实的感受就是对音乐的理解。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创造一定的表现、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实践中把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自己的再度创作表现出来,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歌剧欣赏是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它的博大精深不是一二节课,几句话就能让学生理解的。记得在欣赏《饮酒歌》时,音乐结束后,我简单地讲解了一下剧情,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各小组的展示真让我赞叹不已,有的小组在这首歌之前配上深情的朗诵词,有为庆祝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讴歌的,有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而盛赞的,他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表现出对生活的信心。有的小组用打击乐中的小碰铃伴奏,还解释说:“这是人们举杯相碰时发出的美妙乐声”。且不说他们怎样听懂了歌剧,但这样美的创意,是学生对音乐情绪情感的最好理解,我十分激动地表扬了这几个小组:“你们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些创意连我都没想到,真了不起!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精彩的表现!”
由此看来,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四、师生情感互动
体验音乐动情
正确认识师与生之间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创设师生合作的关键,也是上好一节隐喻音乐欣赏课的关键。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师生共同面对同一音乐审美对象,一起参加音乐活动,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师生之间互相给予对方尊重和欣赏。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教学中,请班上会拉小提琴的学生演奏《梁祝》的爱情主题,教师钢琴伴奏,其他同学演唱这段优美的主题旋律。通过师生的合作表演及学生尝试性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音乐情感的音乐的基本要素,同时为后面完整地欣赏作品,感知作品的音乐形象作好充分的准备。
音乐教学如何真正让学生能获得真正的体验?我认为:必须在课堂中给学生留出自由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通过师生交流与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学习音乐文化,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动,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之中,才会有体验。通过开放课堂教学,保持空间及时间上的灵活性,利用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强调学生的“六动”,使学生在音乐魅力的驱使下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动心,在与老师或同学的合作下,体验音乐中促使自己情感的主动性。
在欣赏体验中,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如在《感受进行曲》一课中,其中有一环节,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队,进行列队行进的创编与展示,教师则走到学生中间去,参与其中编排有困难的一个小队,与学生共同交流,完成创作。在这里,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队进行列队行进的创编、展示,旨在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音乐表演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让每个学生享受表现音乐和创编音乐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教师参与其中编排有困难的小队,既突破了教学难点,也强化了教师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师生共同尝试、体验,融洽了师生关系。
但是在师生合作中,特别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不要忽视一些音乐素质不是很好,又不喜欢发言的同学。我记得在上非洲音乐时,课堂进行到一半,我突然灵机一动,把打击乐器分给个别平时不积极的同学,他们用各种乐器的打击动作和模仿各种乐器音响,随着音乐的节奏来试着加进乐器。一声令下,教室一片欢腾,有乐器的声音,有嘴巴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还有旁边同学的笑声,大家乐在其中。虽然我们的音乐伴奏地不见得很到位,很协调,但见到如此欢快的场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动作融合进去,顿时,表演的同学更加起劲了,这时,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快乐的海洋,自由演绎自己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钟后,个个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时给予表扬。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用全新的音乐教育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巧妙设计、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去讨论、去争辩、去实践、去创造。那样,音乐欣赏课再也不会是死板的“一言堂”,而是一个百鸟争鸣生机盎然的春天!
参考文献:
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中有应试教育倾向,使之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之走向极端;导致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化、传统化;阻碍学生的发展等等。使当前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解决好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采取一些与之相适合的措施,使教育体制更为完善,从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那首先来谈谈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中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从素质教育提出至今,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我们现在提出要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要普及义务教育,不要重少数轻多数。但仍有不少同志提倡他的“应试教育”,鼓吹要理直气壮追求升学率,搞英才教育,对“应试教育”产生的触目惊心的后果,竟然熟视无睹。然而“应试教育”引发的恶性案例,一次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从1985年以来,各类恶性案件从来没有断过,例如1985年某市发生了十二岁女生隋某因父母逼迫考高分服毒自杀案件。
1987年11岁小学生夏斐因考试未得高分,被母亲活活打死,母亲在狱中自杀,从而使一个家庭从社会上消失了。
1997年3月,某市高三的林某因考试压力大,写了一份遗书,放煤气自杀。
2000年,浙江金华四中学生徐力杀母事件。
上述这些事件都是不该发生的,但是已经发生了,而且还在继续发生。到底是谁的过错呢?家长?校长?教师?家长望子成龙何错之有,校长从严治校责无旁贷,教师呕心沥血更是劳而忘私啊。但一旦出了恶性事件,在震惊、感叹、并引发一阵议论后,谁也不愿承担一点责任,往往以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差,缺乏抗挫折能力等借口来平息事端,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往往缺乏认真深入的分析研究。好,就承认是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差,缺乏抗挫折能力,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应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的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可使学生充分陶冶性情、交流思想、完善品格。一个不懂艺术、缺乏艺术品位的人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艺术、懂艺术已经成为全人类的精神和文化需要。当代,人们常常自觉地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艺术教育,因此往往使艺术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重视提高,忽视普及;重视比赛,忽视教学;重视艺术尖子人才,忽视面向全体学生;总是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教育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这些都偏离了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应该认识到,专业艺术教育是一种选拔尖子人才的教育,它所面对的是极少数具有较高造诣和较高条件的学生,采取沙里淘金的淘汰方式培养,而非国民素质教育。因此再教育目的、内容、形式、手段、方式等方面都和艺术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而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手段达成教育的目的,即通过和谐发展。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最新一系列大脑研究的成果发现,艺术教育能对学生学习其他各种科目起到积极的作用,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可以诸课堂学的结论性成果,但是专家已经在教育学和神经学之间产生了一个新的跨领域学科。
那么我们就来谈谈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好处:
在谈好处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音乐?音乐首先是一种声音(通过声波的振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听觉引起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的人得到美的滋味。音乐是使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
音乐和人的生活是有关系的,古典音乐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教育中意义是非常大的。音乐可以养成儿童高尚的情操和博爱的情怀;可以促进儿童心灵的健康;可以开启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培养儿童的直觉能力;音乐是生命的艺术,让生命丰富多彩;是完美的听觉艺术;音乐还是理性的艺术可以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音乐更是中庸的艺术,易于养成儿童中庸、谦雅的性情。
下面就来介绍音乐对儿童的几点好处。
1、打开儿童大脑的潜意识
人的大脑有意识、潜意识,二者之间是不一样的,我们每天生活大部分时间,特别是孩子在上学的时候,他都是用大脑的意识部分来学习、来交往,潜意识就很少能用到,潜意识是人类大脑的智慧库,里边承载的知识信息要大于意识部分上万倍,科学家在形容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时,是这样比喻的:好像一座冰山,你看到得冰山的一角是意识,冰山下面的部分是潜意识,这个比例是非常悬殊的,大面积的是潜意识。儿童在学习的时候,如果能打开他的潜意识,在这种状况下,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能创造性地学习、研究。打开大脑潜意识有很多方法,我这里介绍用音乐的方法:大约在六十拍到七十拍的古典音乐,最好是巴勒克时期的音乐,它就能促进人的大脑也就是能促进儿童的大脑把潜意识打开,打开人的大脑的潜意识,孩子在理解力、记忆力、注意力等等上都有好处,所以说古典音乐能帮助孩子打开大脑的潜意识。
2、增强儿童的想象力
作为一个孩子他有没有创造力,实际上是说他有没有想象力,想象力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古典音乐正好就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的,比方说一个孩子正在欣赏一首好听的古典音乐,孩子的大脑随着音乐的起伏就进行想象了,也就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我们说很多伟人、很多科学家、学者,他们都和音乐有关系,原因说是音乐能帮助他们提高创造力,提高想象力。爱因斯坦就会钢琴和小提琴,他的想象力就非常丰富,想象他自己做一束光,他会能有多快,由于这个想法,这个想象,创造了相对论,到今天我们应用的网络,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是坐不到这里来的,因此说音乐能提高儿童的想象力。
人的左右大脑各负其职:左脑负责:语言、词语、逻辑、数学、计算、分析、序列、符号。右脑负责:音乐、节拍、想象、联图形、色创直觉。这是美国医学博士罗杰斯百瑞带领一个小组研究了多少年,在198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的,他发现了人的左右脑各行其职,人的右脑和音乐有关系,右脑又是负责想象、联想、创造、直觉的,当儿童每天能欣赏音乐,在音乐中生活,他大脑的活动就会从左脑区域转向右脑区域进行活动,这样他的想象力、联想力、创造力都会增强,同时右脑又会对左脑的语言学习、数学学习、逻辑学习啊提供一种支持,左右脑结合是学习的一种最佳方式。
3、提高儿童的记忆效率
我们说音乐能提高儿童的记忆效率是非常对的。原来保加利亚有一位教育科学家罗南诺夫,他研究了一生的古典音乐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他的孩子一天就能记忆一千二百个单词,都是在古典音乐的促进下来实现的。音乐属于听觉的信息,听觉的信息对于儿童来讲比较适合,他每天听音乐,不但不疲劳,情绪还很好,听觉是不会疲劳的,如果让孩子看很多书,孩子会疲劳的。想提高记忆,必须左右脑结合。学习英语、学习语文、学习数学,都是左脑的事情,必须有右脑帮助,才能记忆效率高。以前有句话叫左右脑结合学习效率高。孩子在学习英语、语文、数学的时候,如果有音乐陪伴他,孩子就记忆的快,而且几乎不忘。教育科学家们有一句话说:“儿童随着音乐的旋律知识就漂进大脑去了”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逐渐把孩子的大脑调到α波状态,使右脑子打开来帮助左脑工作,就记忆牢,学习效率高。解数学题更有创造力,能创造出不同的解法。
4、缓解儿童大脑的疲倦
孩子学习是很累的,尤其我们中国儿童的学习状态,大部分都是用左脑,右脑都在闲置,而且学习量又大,学习时间又长,作业量又多,孩子的大脑是非常疲劳的,我们想要缓解孩子的大脑疲劳,是能做到的。用音乐就是一个方式。当孩子学习累了,可以试着听一会音乐,不仅有助于松弛神经,更能够促进大脑疲劳的缓解。人学习时使用的大脑区域和听音乐时的区域是不同的,当音乐响起,你的听觉中枢兴奋起来,其他中枢就能够得到彻底的放松。这种交替使用大脑不同部分的办法,能有非常好的调节作用,更能让孩子的情绪逐渐恢复到效亢奋的状态,以更好的精神面貌迎接下面的学习。用音乐调节大脑的方式已经在各国的大学中普遍采用。
5、学习音乐有助提高大脑的专注力和智商
俄勒冈大学的麦克尔.珀斯纳研究音乐对大脑有专注力的作用。他发现,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大脑的专注力和智商。
美妙的旋律,和谐的音符,可以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徜徉辽阔的音乐空间,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深刻的体验方式,学生就会进行艺术殿堂。在职业中专音乐欣赏教学中,笔者尝试用体验式进行音乐欣赏教学,获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准确地体验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引起。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情感体验,唐诗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比拟,他是描写人对于情感的最基本的体验,是植物和动物所少有或没有的生理体验。而音乐创作的初衷正在于让欣赏者和自己有一样的或相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共鸣。因此,准确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课中的首要要求。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主题:如罗西尼《霍拉舞曲》。我们自然会从这由弦乐器奏出的快速而又活泼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这是由于快速引起的生理情感反应。又如鲁丁的《江河水》,我们听到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心头涌起。这是由于缓慢的速度引发的最基本的生理反应。又如波.肖邦《C小调练习曲》,当在钢琴上响起了下面这个在左手持续不断地上下滚动的音型衬托下,由右手奏出的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动机时: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这是由于音乐本身的动态美给我们以直观的情感体验。以上是无标题的音乐给我们的较直观的音乐感受,这些音乐本身就存在着较容易理解的音乐内容和模式,欣赏者对它们的情感把握是一般人很容易做到的;对于有歌词的歌曲,欣赏者更容易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去把握音乐的情感内涵。
二、深刻地体验音乐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侯,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课堂实?表明:深刻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一个基本要求。例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这一段音乐时,学生听完后,我让大家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①回忆的、依依不舍的。②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③充满深沉的情绪。④欲言又止的。⑤远方的倾诉。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音乐是描写祝英台通过抗婚失败后,和梁山伯的最后相见,言语中流露出哀伤的、酸楚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再如,在欣赏《牛车》,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回答出以下几种答案:①沉重的。②悲伤的。③艰难的,缓慢的。这些情感的表达,与内容也比较吻合,这是穆索尔斯基曲、拉威尔配器的《图画展览会》的一个纯情景的音乐,学生的答案分别从各个侧面反应了音乐的内容。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
一、同一作品的比较
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是以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 以越剧曲调为素材创作出的一部旋律优美、色彩绚丽、通俗易懂、艺术性强的民族交响音乐作品。
1. 作品中三次“对话”的比较。
《梁祝》全曲中吸取了戏曲中的“对话”形式, 由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答、呼应来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结拜、十八相送、楼台相会这三个部分。提取这三处“对话”的音乐片段, 让学生从音乐旋律的速度, 乐器的音色特性、曲调特征等方面出发, 进行比较辨听, 学生就不难把握大提琴、小提琴演奏的旋律所表达的音乐语言:第一次“对话”体现了梁、祝草桥相识结拜时真挚、纯洁的友情;第二次“对话”, 演奏速度缓慢, 体现了十八相送时, 梁、祝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三次“对话”, 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答时分时合, 音调缠绵悱恻、如泣如诉, 体现了梁祝楼台相会、互诉衷肠时, 极其悲伤、怨恨、愤懑的情绪。通过这样的比较辨听, 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音乐所表达的内涵, 逐步学会如何听辨音乐, 能提高自己对音乐进行分析和欣赏的能力。
2. 呈示部与再现部。
比较能让学生直接感觉音乐的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聆听呈示部与再现部的两个音乐片段, 然后讨论比较音乐片段在情绪、色彩上有什么异同。学生的第一听觉感受是:呈示部的音乐清晰、明朗, 呈现出一派人间美景;再现部的音乐轻柔而朦胧仿佛仙境一般;接着让学生从两个音乐片段在全曲所处的位置出发, 加以理解。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来:呈示部的音乐是主题思想的首次陈述, 是对纯朴、美好爱情的一种叙述;而再现部的音乐, 是呈示部音乐的部分再现, 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人间真情的祝愿。
3. 曲式的比较。
通过对《梁祝》的分析, 学生对奏鸣曲的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 此时再把呈示部副部中出现的回旋曲式拿出来, 与之进行比较, 学生马上就能抓住两种曲式的结构特征, 从而牢固地理解掌握它们的结构特征。
在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欣赏中,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选择、灵活运用以上几处的比较方式, 引导学生结合各种音乐要素, 分辨部分主奏乐器及其在音乐表现能力方面的特点。这样做, 能使学生更为准确生动地理解、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 受到音乐的感染, 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音乐鉴赏能力。
在欣赏音乐作品时, 运用比较法是最能区别作品不同的一种方法, 也只有运用比较法, 才能让学生直接感觉作品的不同。
二、不同音乐作品的比较
不同的音乐作品可以按实际的需要进行比较。
优美而辛酸的乐曲《二泉映月》, 作者是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在他的这首作品中, 完全可以体会到他当时内心世界的悲凉和追问:为什么周围的世界是漆黑一团?何处是生活的出路和希望?悲愤激昂的曲调倾吐着他的屈辱和痛苦, 诅咒着现实的残酷和不平, 在陷入沉思的同时, 又期待着美好的明天。全曲以第一段为基础徐徐展开, 其中的典型音调始终以扩充或紧缩的变化为主, 贯穿在此后的各段之中, 沿用的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变奏体结构。
振奋人心的二胡曲《光明行》, 作者是我国民族器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 此曲作于1931年春, 属于进行曲风格。号角式的音调在乐曲中占主导地位, 旋律明快坚定, 节奏富有弹性, 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向往光明的心态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其曲式结构在我国民族音乐惯用的变奏体的基础上, 借鉴了西洋的复三部曲式。
同样是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 而且都是用民族乐器二胡演奏, 学生通过聆听可以感受到《二泉映月》里有的只是痛苦、叹息、彷徨、等待, 而《光明行》里有的则是坚定整齐的步伐、昂首挺进的激情、勇往直前的斗志。
作为中国近现代作曲家之一, 刘天华认为, 要发展中国音乐, 一方面要吸取本国固有的精粹, 另一方面要容纳外国潮流。他为中国音乐开辟了一条新路, 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艺术创作的发展。
总之, 比较能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作品的不同, 成功的比较是学生获得新知识最简捷、最便利的方法。同时, 运用比较法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①教师对比较内容要精心选择, 不能毫无目的地随便加以比较。选择什么内容进行比较, 往往会受到教学任务、教学过程、学生欣赏水平的影响;除此之外, 还要考虑到设备条件。
一、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音乐欣赏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欣赏音乐,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学生具备感受美和创造美的审美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从音乐欣赏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能为自己的音乐创作找寻灵感。
1.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欣赏、表现音乐的能力。在中职阶段,学生处于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此时的音乐欣赏材料涉及面要更广泛,比如具有鲜明音乐形象的交响童话《彼德与狼》,描绘大自然美景的《蓝色多瑙河》,表现个人英雄气概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歌颂爱情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的乐感
良好的乐感是进行音乐活动的前提。音乐欣赏就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音乐欣赏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使之潜移默化地提高音乐素养,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
音乐教学是一门表现的艺术,是一门融感情、想象于一体的艺术。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与感知力去理解作品的感情与内涵,而在此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想象与感知能力同样适用于其他非音乐环境。通过欣赏音乐,学生能够调整日常生活中的情绪,逐步使音乐成为表达情绪的渠道之一。
二、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
目前,仍存在很多影响中职音乐欣赏教学效果的因素。首先,中小学阶段的音乐师资力量薄弱。一些乡镇中小学为了响应素质教育开设了这门课,却没有优秀的音乐教师来授课。学生没有在中小学阶段打好音乐基础,感受不到音乐的魅力,把音乐课等同于理论课,从而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其次,音乐欣赏需要用心来聆听,而中职课堂纪律相对较差,学生不能集中精神也就不能很好地感受音乐,因而逐渐对音乐欣赏课失去兴趣。这种现象在普通中职学校的音乐课堂上比较普遍。最后,中职学校音乐课程安排较少,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教师没有足够的课时来开展教学。
三、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在思索方法之前,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喜好来确定课堂的内容。第一堂课的效果至关重要,必须跟学生的兴趣点契合,才能产生共鸣,达到预期的目的。笔者认为,在音乐欣赏课中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联想法
与一般的语文、英语等教学不同,音乐教学是一种非语义性的、抽象性的艺术,无法通过文字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描述,一般都是与一定的事实形态相互联系,通过曲调、速度、节奏等的变化,对情感进行表达。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运用联想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倾听中,进行联想和想象,感悟作品表现出的情感。
例如,在对音乐的“力度”进行欣赏教学时,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选择《春节序曲》和《十面埋伏》进行对比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春节序曲》中描绘出的合家欢乐的场景,并鼓励学生用语言对自己想到的场景进行描述,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领会作品的情感和轻松愉悦的气氛。而在《十面埋伏》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相应的影视作品,对战斗的场面进行联想,感悟作品中严肃紧张的气氛。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视野,使其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徜徉,获得审美享受。
2.讨论归纳法
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其自身理解能力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往往会停留在初级阶段,甚至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加强指导,对相应的生活场景、乐理知识向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传授,及时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将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师生互动法
师生互动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而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所安排的各种教学活动,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参与表现的机会。欣赏完一段作品,师生可以进行合作表演,教师用钢琴弹奏,学生吟唱,若是纯音乐,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学生一人演奏一种乐器。此时,可以不必苛求细节的完美,在互动中体味音乐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
4.情境再现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如通过情境再现来生动、形象地表现音乐的主题,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受到美的教育。
比如,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段时,教师可把学生每三人分成一组,她们各自扮演一个角色———喜儿、杨白劳、黄世仁。当欣赏过乐曲,了解乐曲的基本情绪后,他们就随着第二遍音乐的欣赏展开表演,每组同学都将喜儿的哀怨、杨白劳的悲愤、黄世仁的阴险清晰生动地表现出来,他们互为补充,互相完善,同时也发挥了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了美的创造。
在发现美、体验美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个基础上就得进行分析和思考,把音乐作品的美拓展开来。比如,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舞蹈、美术、戏曲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尝试,逐渐体会由音乐欣赏所带来的愉悦,从而主动体验美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音乐欣赏教育中得到不断的培养和提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的美育、德育、智育及许多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功能已经受到人们的认可。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美的教育,它的可感知性是其他美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中职教育阶段无论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还是学校的教学任务来说,都处于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音乐教育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
【浅谈音乐欣赏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07-25
浅谈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情境创设策略10-08
论高中音乐欣赏教学07-22
音乐欣赏《快乐的童年》教学设计10-31
三年级音乐欣赏课赛马教学反思07-11
音乐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06-09
谈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整合论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