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精选13篇)
一、音乐在课程实施中的独特功能
1.音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
众所周知,音乐能震撼人心,鼓舞斗志,表达思想,增进交往,陶性养性,净化心灵。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亦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从中提示了音乐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着其独特的功能。现代的“情智互动理论”、“情商理论”等也阐明了音乐对提高人的情感意志水平的作用,而情感意志水平又是幼儿今后能否成材、立足于社会、贡献于社会的关键因素。因此,音乐能使幼儿情感丰富,性格开朗,热爱生活,富于幻想,从而成为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
2.音乐促进了各种教育手段的优化组合
所谓教育手段,是指在教育活动中老师与幼儿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等,包括游戏、绘画、观察、参观、访问、电教等多种手段。教育手段是完成教育主题、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教育手段的有机综合运用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与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课程实施中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至关重要。倘若把音乐作为一种手段渗透到我们的课程中,与游戏、绘画、电教等手段有机综合,使音乐贯穿于其它各方面的教育过程中,使各手段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样就会使各种教育手段优化整合,组成一个有机的新的整体,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出独特的整体功能,达到提高教育效益的目的。
3.音乐增添了教育活动的审美情感
音乐作为美的王国中的宠儿,是培养美感的艺术手段之一,音乐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中旋律的高低起伏,节奏的错落有致,和声的进行布局,曲式的逻辑安排,音乐的丰富多样,调式调性的色彩等等,这些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法无不呈现出美的规律与特征,都可以激起人们的美感。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同样充满了爱,孩子们充分享受着活动过程的快乐。同时,音乐的渲染作用,更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喜欢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
4.音乐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兴趣
幼儿天性好动,在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绪,而积极的情绪是学习的推动力和“激活剂”,因而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变静止的学习过程为动态的学习过程。我们将音乐参与到学科教学中,使音乐作为载体进入到幼儿的各学科的学习活动中,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活动而且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情绪、浓厚的兴趣和适度的兴奋,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形成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学习状态。
二、音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1.音乐在美术活动中的应用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创造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种动力,这种动力既来自于幼儿固有的自我表现欲望,也可能来自教师的鼓励、支持和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为幼儿的美术活动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为幼儿的创造想象赋予了新的天地。例如大班美术活动“甲壳虫圆舞曲”,为了让孩子能表现出甲壳虫种种形态和美丽的外壳,老师不是祟范样让幼儿模仿,而是通过欣赏一段圆舞曲音乐,让幼儿想象“甲壳虫在跳什么舞”,“是排成什么舞蹈造型在跳舞”,然后教师从分析音乐的入手,让幼儿想象用甲壳虫的颜色、大小、不同姿态来表现这首三拍子音乐的强弱关系(如:一大二小、一蓝二红、一开翅二合翅等等)来表现甲壳虫跳舞的造型。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术活动糅进了音乐的成分,使两者合二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幼儿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想象用甲壳虫跳舞的形式表现在了画纸上,同时幼儿又以不同的美术想象来表现音乐的性质,使原本单一的美术活动变成了综合多种能力的综合活动,使幼儿的想象线索也由原来的单向变为纵横交错的多层面的复杂想象。活动中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多种能力得到了提高。
2.音乐在语言活动中的应用
音乐与语言的综合是平时我们教育活动中经常采用的形式,如配乐讲故事、配乐诗朗诵等等。但我们把音乐节奏打击乐器引入我们创编儿歌“小狗抬花轿”,要在幼儿已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故事改编成儿歌,对于幼儿园的大班孩子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因为编故事可以驰骋想象的翅膀,只要编得合理就行;而编儿歌则不行,得句式整齐有韵律。如何解决这一难点?我们把音乐活动中使用的节奏谱引进了这一活动,先让幼儿根据节奏谱敲击节奏,然后再请幼儿根据节奏编儿歌,这样幼儿在编儿歌时尽量把每句话压缩在七个字左右,而且还编得琅琅上口。为了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创编热情,教师适时地用双响筒、圆弧板等打击乐器为幼儿的创编伴奏,当创编结束时每位幼儿都整齐地敲击着圆弧板为自己创编的儿歌伴奏。这样的语言活动,由于音乐节奏的渗透,使原本难度较大的创编活动充满了乐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乐此不疲,兴致盎然,教育活动目标得到了全面落实。另外,幼儿音乐节奏的敏感度也得到了加强。
3.音乐在体育活动中的应用
音乐与体育相结合,给幼儿的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幼儿在身体素质的同时,节奏感、表现力等音乐素质也得到了同步提高,使幼儿在有限的时空中动脑、动手又动脚,激发了幼儿的多种兴趣。
4.音乐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
化静为动,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电化教学以其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易于理解的优点广泛地运用到幼儿园的教学中,使幼儿既得到视觉的享受,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尤其是在音乐活动中。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而多媒体课件有着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正好能有效地吸引幼儿,让他们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激情畅想。于是,我巧妙地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教学中,引领整个活动。如欣赏《梦幻曲》时,我将课件《梨子小提琴》作为音乐欣赏的背景,引导幼儿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丰富的联想。精彩的多媒体课件深深感染了幼儿,他们欣赏后创编的梦太美了。如一位幼儿所说:“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把小提琴,嫦娥姐姐把我带到了月亮上,拉起了动听的旋律,森林里的动物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安静、温馨地入睡……”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直观形象,激活情感
在幼儿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利用电教手段,将画面真实逼真地展现在幼儿面前,引起幼儿共鸣。动画音响效果,使幼儿在听到旋律的同时也体验到美好的情节,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情绪,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在活动中,幼儿是主体,只有让幼儿去体验,让活动内容去牵动他们的情感,将他们的身心融合到活动之中,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利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感知、真正领会,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多媒体以其独特的直观形象性,为孩子所感受,在孩子的心灵上烙上道道印痕,使幼儿产生相应的情感。例如,在音乐活动《龟兔赛跑》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了赛跑过程中兔子跑得快,乌龟慢慢爬—兔子睡觉—乌龟一步步奋进—最后乌龟胜利的场面。画面直观生动,使幼儿身临其境,仿佛在参加正式的比赛。因而在为歌曲创编说唱词时,孩子们那一声声“加油—加油—加油”,响亮有力,富有节奏,有的幼儿还拍手、跺脚、握拳。通过课件,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了,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了,枯燥的音乐趣味化了。听着音乐,看着画面,幼儿融入了一个有声、形、光、色等凝成的音乐氛围中。
人机互动、诱发创新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手段, 它的魅力所在, 不仅在于直观形象、光色绚丽和悦耳动听, 还在于能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 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例如在美术欣赏活动中, 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在幼儿面前, 使他们能强烈持久地感受到作者创作作品的情绪、情感及所表达的意愿。
多媒体教学除了视觉上的优势外,它还将听觉艺术融入到美术课件中来,使单纯的美术作品与音乐、语言完美地结合,营造出一种声、形、意交融的艺术氛围。这对教学中的重点讲解,难点突破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全面、直观地呈现作品的内涵,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加深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从而给美术欣赏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例如在引导幼儿欣赏徐悲鸿的《奔马》画面的意境时,我们让孩子一边听中国民乐《赛马》,一边把自己想象成骑手做动作,随着音乐的节拍骑着骏马奔驰在广袤的草原上;在欣赏《星月夜》时,我们配上贝多芬的《命运》这一音乐作品去感受,或将《星月夜》的滚动、爆发与我国画家张祖英的《梦故乡》的静谧、平和作比较,让幼儿从比较中,感受两种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所带来的不同的情感体验。通过这样的感知、想象与肢体感受,孩子对作品所蕴含的意义有所理解。多媒体易于操作,交互性强。教师在使用中,可依据教学需要有意控制画面,提出问题,给幼儿留有想象、创造的空间。
关键词:幼儿教学;音乐游戏;运用
【分类号】G613.7
一、音乐游戏在幼儿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幼儿教学中通过对音乐游戏的应用,能够在歌曲的伴奏之下进行活动,这样就能达到音乐和幼儿活动之间的相互促进以及协调,让幼儿能体会到情感的体验,在音乐感知以及语言技能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锻炼。音乐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而在幼儿教学中能够借助音乐的作用使得活动更加顺利的进行,将音乐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并能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能推动音乐品德的教育。
二、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游戏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幼儿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幼儿音乐教学的形式变得多种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满足了孩子成长的各种需求。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还没有完全得到重视,教师没有很好的将音乐教学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导致孩子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有效激发,从而无法影响孩子各方面能力提升。
(二)游戏的选择和运用不够合理
首先,游戏的形式过于单一,没有真正融入教学全过程,只是运用在音乐教学的某一个环节;其次,由于受到场所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教学游戏化没有选择没能很好的与实践相联系,没能达到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真正目的;最后,教师花费较多精力在游戏的趣味性上面,占用教学课时较多,不能真正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更不能达到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教学游戏化整体效果不佳
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等教学资源的影响,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很多情况下不能正常开展;又由于幼儿本就处于最初级的学习阶段,教师很难面面俱到,影响了教学的正常开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教师不能将其很好的结合在教学中,甚至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情况,从而无法达到提高音乐教学整体效果的目的。
二、音乐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
(一)协调能力
在过去的幼儿园常常有时间与小伙伴一起玩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弹玻璃珠等游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在的很多幼儿都从小生活在高楼大厦笼罩下的城市中,没有太多机会和小伙伴一起游戏或一起实践,久而久之会对幼儿的协调能力带来很大的不便。通过音乐游戏,幼儿可以在课堂中与伙伴们一起体验游戏的快乐,对于音乐游戏,教师往往提前结合一定的音乐知识规定好游戏规则,如与幼儿一起玩捉小鱼的游戏,教师会要求幼儿在规定的范围内玩耍,提前规定好游戏时间,音乐节拍设起时幼儿蹲在地下不能活动,而音乐一起,幼儿便根据事先规定的角色扮演贝壳和小鱼,“贝壳”必须在音乐节拍停止之前拍住“小鱼”,才能算游戏胜利,而“小鱼”则要尽力逃跑而不被“贝壳”抓住,节拍停止,游戏结束,教师公布游戏结果。这样的音乐游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兴趣,锻炼大脑、四肢与手的相互协调,也锻炼了反射神经,让身体更加灵活,对自身协调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幼儿的审美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有效的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如: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经常带幼儿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讲讲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其次,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如:让幼儿观察常见动植物以及其它物体,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如颜色、形状、形态等。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支持幼儿收集喜欢的物品并和他一起欣赏。
(三)交流沟通能力
(1)交流是我们沟通必不可少的一步,在幼儿教育里,更应该加强师幼、幼幼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避免幼儿心理上的一些不良情绪产生,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后果产生。(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3)音乐游戏不仅可以避免以往单一的交流模式,还可以扩大幼儿交流的空间,增加游戏活动和音乐给幼儿带来的趣味感和新鲜感。介绍音乐游戏的名称和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游戏的口吻和一些教具来做介绍,引起幼儿对其的兴趣。
(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经调查,很多小学生在起初接受知识时就产生了极强的厌恶和抵触心理,归根结底与他们在幼儿园时期的不合理教育有关。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心理和生理都在发育初期,这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从小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无论何时何地,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随着音乐游戏的不断推广普及,音乐游戏对于幼儿学习兴趣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通过播放音乐,幼儿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放松,让他们不再对学习产生紧张和恐慌的心理。
结语
音乐和游戏,他们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将游戏活动和音乐知识教育相结合,不但可以发挥和利用音乐游戏的多方面作用,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动性。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合理运用,需要教育教学中给予高度的重视,将音乐教育教学游戏化不仅仅需要教师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与游戏设计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驾驭与设计能力上有所培养与提高。音乐游戏对于幼儿的音乐教育来讲是一项艰巨而长久的任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真正提高音乐教学整体效果,达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最终提高幼儿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蕾.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有效实施[J].品牌,2014,08:230.
[2]孙艳燕.音乐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1:242.
创造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儿童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是一个人形成创造力的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期,是人的一生发展潜能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我们去挖掘幼儿的潜能,并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音乐欣赏是在想象的参与下进行的活动,不仅是一个聆听过程,而且也是一种创造和再现的艺术活动。通过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学习,我认为,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如何将创造教育思想运用到具体的音乐欣赏活动中,从而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呢?
一、营造一个让幼儿乐于创造,敢于创造的环境。
1、物质环境的营造。
人的感官往往是可以彼此打动或沟通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与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内容相关的活动情境,以其艺术形象来吸引幼儿,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创造活动中,使幼儿的创造活动有具体的凭借物,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比如,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动物狂欢节》中,我们在活动场地周围布置了一个森林的场景,放了许多动物的图象,很好的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丰富的动物形象也帮助幼儿在后面的创作环节拓宽想象;又如,欣赏活动《天鹅》,我们在欣赏音乐之前在大屏幕中不断播放大自然的录象,让幼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2、心理环境的营造。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幼儿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实践,才能萌发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音乐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形式。教师要以接纳的态度赏识幼儿的创造,保护幼儿的创造,对幼儿大胆的创造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幼儿在音乐的熏陶下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创编歌曲和动作,不断的体验到感受和创造性的表现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快乐,激发更大的创造欲望。在充分满足幼儿好奇心与兴趣需要的同时,促进其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对幼儿创造性表现可以有所评价,但不能以成人眼中简单的
评价标准来评判“好”或“不好”。例如,小班音乐欣赏活动《猫和老鼠》活动过程中,教师留给幼儿充分的空间(允许他们在活动场地的任何一个角落游戏)、时间(游戏时间充足,根据幼儿的兴趣度多次游戏)、表达方式(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做、模仿、创造皆可),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压力,感到轻松自如,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只要幼儿专心致志地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就应当给予肯定。另外,教师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适当。幼儿由于受知识、经验、能力、条件制约,创造力只能是初级层次, 对孩子创造的评价要从实际出发,去理解那些天真的创造。可以多用暗示性的语言,比如“你的想法真不错”、“再试试看”等,帮助幼儿树立信心,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创造才华。例如,中班欣赏活动《玩具兵进行曲》,我们请幼儿在音乐中创编各种形象的玩具兵,一开始孩子们不敢表现,动作放不开,老师看到有几个孩子把手放在身体两侧,像只小鸭,就问:“你是小鸭玩具,是吗?”在老师赞许的语言鼓励下,幼儿一下子领悟了,胆子也大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兵形象都被幼儿创编出来了。
二、启发幼儿拓宽思路,重视音乐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是一种异常活跃、大胆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独立建构新形象的过程。音乐作为一种以时间上的流动音响为物质手段来塑造的艺术形式,无论在时间、空间及物质形态上都有广阔的想象余地。音乐活动对培养人的情感和联想、想象力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和感觉,我们不能强求每个幼儿都按照老师对音乐的理解去体会和感知,更不能将幼儿局限于统一的模式。我们要鼓励幼儿多想、大胆地想,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独自去感受乐曲,去想象,去判断,让幼儿不受老师的影响发挥想象,自由地体会曲子所表达的意思以及描述的意境,同时要鼓励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意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动物狂欢节》中,我们让幼儿闭上眼睛倾听音乐,并引发幼儿想象在音乐中的故事情节,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在讲述想象活动后,又设计了进行动作表演的环节,让幼儿无拘无束的用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体验,满足了幼儿探索、创新和参与的需要。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也应注意引导激发幼儿的音乐想象能力,同时调动幼儿的情感体验,使之全身心地融入音乐中,让幼儿在体会理解的基础上去创造。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培养幼儿的音乐想象力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我们应该引导幼儿了解一些比较浅显旋律性强的曲调,从而为幼儿进一步发挥想象打下铺垫,这是进行创造的一个重要基础。又如,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啄木鸟》,我们先通过分段欣赏,让幼儿感受音乐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结合故事情节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有创造
性的表现音乐。
三、捕捉生活中的音乐元素,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运用到实际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也是这样。我们要利用各种的机会,让儿童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引导他们观察沿途的车辆与行人行动时的声音,倾听河流的声音,欣赏天气变化时的不同声音,了解花、草、鸟、虫的声音特征等,以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启发其想像力,触发其灵感,增强其探索精神,点燃其创造的火花。
[摘 要]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巧妙地将音乐游戏融于音乐教学中,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
[关键词]音乐游戏论文
音乐游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音乐能力为目标的游戏活动,它将音乐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音乐性、娱乐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巧妙地运用音乐游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音乐体验,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音色的变化、节奏的跳跃,领会音乐的情感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一、巧用音乐游戏,让学生乐在其“听”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巧借听觉游戏有效渗透音乐知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立足于教学实际,巧用音乐游戏,让学生乐在其“听”,从而强化学生的听觉,提升学生的听辨能力。
例如,教学《你听,什么敲响了》时,笔者设计“听辨音色”的游戏,深化学生对常见打击乐器的认识。笔者事先准备好一个大袋子,并在里面放一些常见的打击乐器,如铃鼓、木鱼、碰铃、双响筒等。然后,将学生的眼睛蒙上,笔者从中取出一种乐器进行敲打,学生听敲打声音猜乐器名称。又如,在识谱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听唱名”游戏。首先,从班上挑选七个不同身高的学生,让他们按高矮顺序排成一列,分别代表do、re、mi、fa、sol、la、si七个不同的唱名。然后,笔者弹奏唱名,当弹到某个唱名时,对应的学生向前跨一步,并做一个动作,再退回原位置,若学生未能及时回应,则该学生需要表演一个节目,方可继续游戏。这样通过音乐游戏进行听觉训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锻炼了学生的音准听辨能力。
二、巧用音乐游戏,让学生乐在其“奏”
节奏作为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的组织形态,是音乐的骨骼和脉搏。儿童天生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师巧用音乐游戏,开展节奏教学,既可以活跃音乐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加深化学生对节奏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巧设音乐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感受节奏,明确节奏的强弱变化,从而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进行节奏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长度,笔者借助“模仿秀”游戏,让学生通过模仿生活中的声音感受节奏变化,如撞钟时的“铛――铛――”,节拍器的.“哒、哒、哒、哒”,闹钟的“嘀嗒嘀嗒”,鞭炮声的“噼里啪啦”等。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逐渐掌握了相关知识,学习兴趣浓厚。
三、巧用音乐游戏,让学生乐在其“演”
“演”是音乐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模仿、爱表演,教师可巧妙设计音乐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游戏,让学生大胆表演,在玩中演,在演中学,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和情感体验,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1、2、3、4、5、6、7”这七个基本音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识别这些音符,笔者设计了“小猫钓鱼”游戏。首先,要求一位学生扮演“小猫”的角色,其他七位学生扮演“小鱼”,然后将“1、2、3、4、5、6、7”这七个基本音符分别贴在活泼可爱的“小鱼”身上,当“小猫”钓到“7鱼”时,身上贴有“7”的学生唱“si”;当“小猫”钓到“3鱼”时,身上贴有“3”的学生唱“mi”……如此反复,学生自然就能掌握音符。再如,教学《动物说话》时,笔者设计了“角色扮演”游戏:要求学生分别扮演小鸡、小鸭、小狗、小猫、小马等动物角色,模仿小动物们的声音,并学一学小动物们走路的样子,即兴表演。这样的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表演和创造才能,展示了学生的个性风采。
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是科学对教育回报,我们音乐老师得好好掌握现代科技,把有效的、直观的、形象的课件合理地带进课堂,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有一位教育教育界老前辈曾说过,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作用,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使教育更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教学改革更加深化,学生在与网络、电脑多媒体的接触中,对周围的世界更了解,对社会更有责任感,生活得更有意义、更丰富多彩,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使教学更具创造性,更具有时代感,教学效果更显著、更高效„„显而易见,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又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通过对“中小学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索(初中版)”的学习让我对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的整合有了细致的了解。
绘本与其他图书相比起来具有图文并茂、题材丰富、手法多样的特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儿童绘本运用于教育的研究已经涉及了艺术教育领域,包括音乐教育。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图文一体的语言,绘本阅读能有效地启发幼儿的认知能力、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感性思维想象能力,绘本的多元化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奇异的构图和童幻的故事等元素还能启发幼儿的兴趣爱好,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感性认知经验等,因此将绘本阅读运用于幼儿音乐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而绘本阅读的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具体的运用方式和方法是音乐教育研究的热点。
一、幼儿音乐教育现状
( 一) 片面的音乐教育理念。大部分幼儿教师对幼儿的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缺乏全面透彻的认识。他们认为幼儿音乐教育就是让幼儿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而已,甚至知识其他教育的一种补充。幼儿音乐教育并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很多园长和幼儿教师并没有意识到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也是情感的创造力外显。幼儿音乐教育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情感教育,必须通过音乐情感的体验来创造和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得到提升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 二) 待开发的音乐教育形式。大部分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形式并不全面,甚至有点单调。音乐教育就是在音乐活动上教幼儿简单拉一拉儿歌或者打节拍,或者老师放一放歌曲给幼儿听一听就行。教师在音乐教学方法上也侧重是以老师示范为主,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中学习。很少会让幼儿进行创造性地自由发挥,多数音乐教师认为如果让儿童自己来发挥,很容易导致课堂纪律的混乱,影响教学进度。
( 三) 绘本和音乐教育的结合有待开发。欧美发达国的幼儿音乐教育对绘本阅读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从创作出来并专门运用于音乐教育都十分完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应试教育的氛围影响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希望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而至于其他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无关紧要。因此绘本在中国市场并不被热捧。然而绘本在幼儿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新奇的图画和明亮的色彩,加之简单易懂的故事情节和童话般的世界有效引发了儿童的审美感体验、想象力发散,这与音乐教育的效果不谋而合,然而音乐教学活动中对绘本的运用还是十分少的,有待进一步开发。
二、儿童绘本与音乐教育的结合
( 一) 儿童绘本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的意义。幼儿教师组织音乐活动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幼儿对艺术的感知能力,能以隐性地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调节幼儿的情绪,拓展幼儿的感性思维、发展幼儿的艺术智力。而在音乐教学中,幼儿对音乐的声音长短、强弱和高低等基础知识需要幼儿教师能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来引导学生自主去感受和掌握。然而如何创建这样的音乐情境成了幼儿音乐教育的一大难题。实验研究表明,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够有效地帮助幼儿认知音乐结构。因此采用直观形象的绘本来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音乐结构式最有效的办法,绘本的有趣的故事可以通过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画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是最佳的音乐学习情境之一。例如绘本阅读中出现的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可以激发幼儿的内心情感体验,音乐教学可以借助幼儿的内心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绘本图画的色彩明暗强弱可以有机地与音乐的声音的强弱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机地将美术教学与音乐融为一体,提高幼儿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艺术能力。
( 二) 绘本阅读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例如,幼儿教师在教授幼儿单音和双音的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绘本中《小蓝和小黄》的图画故事:小蓝和小黄融合成了绿色的故事进行情境教学,让孩子们从两个单色融合成为了其他颜色的现象迁移到单音的融合生成了双音的音乐游戏活动。小黄和小蓝就是单音,而小绿则是双音。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只有当幼儿能获取音乐听觉体验以后才能进一步教授音乐知识,而通过音乐游戏则可以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建立了音乐的区分的概念,能有效识别单音和双音的区别。而在《小蓝和小黄》的音乐游戏活动中,既能吸引幼儿分散的注意力, 又可以激发他们内心对音乐的兴趣,并且自觉地就建立起了音块概念。而音乐游戏活动的设计则通过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的模式设计,通过倾听,然后体验,再扮演的程序,能让幼儿在在故事中感知到音乐,游戏中学到音乐,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关键词 生活化 幼儿园音乐 教学
“凡是有人类足迹的地方就有音乐”。音乐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的一种最古老的艺术。音乐来源于生活、表现于生活,并如同阳光一般地充满我们的生活。幼儿时期的音乐教学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幼儿沉浸在美妙的音乐环境之中,如在幼儿来园时播放一些愉快、轻松的音乐;午餐时听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愉悦的旋律可以启迪幼儿美好的心灵,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增加幼儿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论的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并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我们认为,幼儿园的教学更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融于其生活,让生活与课程有效整合,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为此,我们进行了幼儿园音乐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在教学中努力把音乐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一、教学素材选择生活化
音乐素材生活化就是要把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作为音乐教学的题材,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学习活动、游戏娱乐中生成新的知识。《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即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大班教唱歌曲《为什么》,就可以将幼儿生活常见的一些自然、科学现象唱到歌曲里;小班教唱歌曲《春天》,也是将一些常见的符合季节性的特征唱到歌曲里,通俗易懂,幼儿极感兴趣;在《表情歌》中,幼儿更是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情绪感受来体验歌曲……在国庆节时选择大班京歌《我是中国人》,可以对幼儿进行情感渗透;三八节时选择《好妈妈》,可以引导幼儿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增进爱妈妈的情感等。
在每次音乐教学之前,我们应努力地去钻研教材,把音乐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效整合,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欣赏教学《单簧管波尔卡》中,抽象的音乐内容使幼儿难以理解,也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难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音乐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将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请幼儿倾听老师创编的故事《柳树姑娘》,让幼儿知道柳枝在不同的风吹动下,会有不同幅度的飘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第二个环节,请幼儿欣赏乐曲,感受哪段音乐表现的是“柳条在轻轻地飘动”,哪段音乐又是“柳条在大幅度飘动”,让幼儿通过自身倾听主动感受音乐的性质;第三个环节,引导幼儿根据音乐创编柳条飘动的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第四个环节,合作创编动作,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与创造力。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坚持“生活化”,利用幼儿非常熟悉的柳条来贯穿课堂,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音乐的理解就迅速而准确。
所以,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生活化的素材,许多经典的名曲、时尚的流行音乐都可以让我们的音乐教学更加具体化,便于幼儿理解与学习。
二、教学过程设计生活化
1.感受音乐——生活化。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丰富幼儿的情感,提高审美情绪,塑造美的心灵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从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激发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在小班音樂《这是小兵》的律动教学时,我先提问:“上幼儿园了,你有没有学会什么本领啊?”这一生活化问题的导入,引导了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消除了刚接触正规集体音乐教学活动带来的紧张不安感。接着我又随着音乐(用《这是小兵》作为背景音乐)做“立正、敬礼”的动作,让孩子们猜猜我在干什么?孩子们对猜测动作很感兴趣,大家争先恐后地热闹开了,学习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又让他们相互学习动作,相互猜测对方在做什么动作,孩子们都表演得很起劲。在孩子们掌握基本的动作后,我适时引导:“小朋友真能干,学会了这么多本领,还学会了和解放军叔叔一样立正敬礼。解放军叔叔还会什么本领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能干!”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下来,仔细地聆听歌曲。
整个学习活动围绕“你会什么本领”这一生活话题,充分调动幼儿的生活积累,把生活融于教学中,让孩子们带着一份真情、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而音乐的直观形象又引导幼儿鉴赏,享受到音乐的无穷乐趣。
2.情景教学——生活化。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如果把音乐知识转化为幼儿能理解的生活游戏,使抽象的音乐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便能唤起幼儿学习音乐的信心,提升他们学习的欲望。
在小班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解决难点,获得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韵律活动《伊呀伊呀哟》的教学目标中,要幼儿掌握|x x | x x |和|xx x |的节奏。为了能让幼儿比较容易地区分与接受这两种节奏,我把这两个节奏形象地设计成了“走”和“踩”。在引导幼儿学习两种节奏时,运用故事的方法,在故事情景中训练幼儿的节奏技能和反应能力。教学过程如下:小猫要过生日了,它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招待朋友,香香的味道引来了蟑螂。小猫轻轻“走”过去(教师根据音乐节奏|x x|x x|做“走”的动作),用力地“踩”(教师根据音乐节奏|xx x |做“踩”的动作)……唉呀,蟑螂好多(事先布置好许多蟑螂图片在教室里),小猫一个人踩不完,你们愿意帮助它吗……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在情境游戏的表演中通过“轻轻走”和“用力踩”来区分|x x | x x |和|xx x |这两种节奏,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产生无穷的兴趣,享受了体验音乐的乐趣。
3.表现创造——生活化。音乐是一门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大多数的孩子热爱音乐,并愿意表现音乐。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教案,将教学过程转化成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则能使幼儿在音乐中享受美的愉悦。
在《理发师》教学前,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道具,如剪刀、吹风机、梳子等。在熟悉歌曲旋律时,让幼儿边听《理发师》的音乐,边扮演理发师和顾客。幼儿对理发并不陌生,所以表演起来个个兴致高昂,有板有眼,真像一个个小理发师。在教学中,我给孩子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生活,从生活经验中来学习歌曲。《理发师》中的歌词正是幼儿表演的内容,所以当游戏结束后,幼儿对歌曲已基本熟悉,在开展角色游戏的时候,“小理发师”们还能边工作边哼唱歌曲呢。
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既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创造能力,还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唱小班歌曲《妈妈我要亲亲你》这首歌曲时,我就问小朋友:“你家里还有谁呀?你想亲亲他们哪里呢?”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对家人的情感,很快地就创编出了新歌词:爸爸我要亲亲你,亲亲你的耳朵……奶奶我要亲亲,你亲亲你的大手……幼儿一边创编歌词一边表演动作,将音乐领域的教学方式也整合起来,让幼儿在体验成功的快乐时更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亲人的情感。
三、教学拓展方式生活化
音乐要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才是最重要的。我经常鼓励幼儿用绘画的形式把自己感受到的音乐形象描绘出来,引起幼儿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活动,一个个兴致勃勃,积极地展开想象,把美妙的音乐变成了流动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哪怕只是一条曲线,一个色块。用绿色表现了广阔田野的勃勃生机,用红色表现热烈欢快的喜庆场面……都表达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接受音乐也并非局限于正规的集体教学中,区域活动也是他们表现音乐、探索音乐的场所之一。我们会在音乐表演区中准备各种优美、动感的儿童乐曲,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渐吸收不同风格的音乐,懂得接受周围环境中适合自己的音乐,让幼儿的音乐天地更为广阔。在音乐区中,我们向幼儿提供的乐器都是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而成的,有棒棒糖盒做成的“沙球”、饼干盒做成的“大鼓”“小鼓”、小木片涂上颜色做成的“五彩响板”……为幼儿创设原生态的音乐工作室,他们可以在里面尽兴地表演、尽情地表现。为了更进一步地满足他们的创造力需求,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在活动区域中提供丰富的废旧物品,引导幼儿自己设计、自己创造、自己动手尝试进行打击乐器的制作。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从而增强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提高辨析音乐的能力,促进动作的协调,发展其想像力、创造力,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大特点。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怎么样让幼儿将音乐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呢?通常我会定期向家长发放资料,告之主题教学的内容。一方面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学,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家长和幼儿进行互动与亲子交流。
在“三八”妇女节时,幼儿学习了《不再麻烦好妈妈》,我就要求孩子们回家把这首歌唱给妈妈听,并且向妈妈说一句好听的话,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重阳节时,我们要求幼儿将学校里学到的歌曲、舞蹈回家后给爷爷奶奶唱一唱,跳一跳……在把音乐与孩子生活结合起来的同时,也渗透了德育的内容。
“音乐源于生活”。音乐的种种表现手段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客观的依据。在我们周围环境中都充满着各种音响:打雷的轰隆声、妈妈切菜的嚓嚓声、小鸭的嘎嘎声等。我们可以将这些奇妙的声音与音乐节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利用鸭子的嘎嘎声让幼儿学习一拍一下的节奏,进而再让幼儿想想他们收集的声音中还有哪些是这种节奏,引导幼儿发现小猫叫也是一拍一下,这样让幼儿结合生活的声音掌握节奏,还可以初步培养幼儿感受欣赏音乐中节奏的能力。又如,青蛙叫,则可以引导幼儿去找找:“什么样的乐器发出来的声音像青蛙叫呢?”经过一番筛选,幼儿发现响板、双响筒的声音很像青蛙叫,老师在这两种乐器上贴上青蛙的标记……用这样的方法将所有的乐器进行这样的归类。这样乐器不仅是作为一种伴奏的工具,也是儿童表征生活中声音的道具。我们又引导大班幼儿将音乐运用于故事表演,使故事表演生动化,有效地利用乐器的声响让幼儿在表演中感受到声音、节奏的美妙。
一、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上乐器教学的重要性
音乐本来就是一个很广泛的学习领域,而乐器在我们音乐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美国的音乐教育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说过:“器乐教学是通往音乐世界的桥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将音乐和乐器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领悟音乐的真谛。可想而知,乐器教学是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的,它不仅可以丰富农村小学音乐课堂,还能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二、农村小学音乐课上乐器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乐器教学在农村小学音乐课上起到了一定的重要性,但是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却因为种种原因影响了音乐课堂的教学,从而使得乐器教育不能得到相应的完善。据调查显示,由于农村经济环境比较落后,师资上和音教器材配备方面明显不足,目前,农村里面的小学生音乐教育没有给学生打下音乐基础,大部分的学生出现音不准的现象,97%的学生都不会看乐谱。为了改变现状,上好音乐课,我们应当把乐器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原因主要是地方经济困难,学校环境差,忽视了音乐课堂上的乐器教学,同时师资力量也严重缺少。
三、实现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上乐器教学的措施
1.确保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几乎全部是由县级政府承担的,县级政府的教育费用,主要用于发放教师工资,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的改善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慢,义务教育经费单靠县级政府来承担是远远不够的,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2.重视乐器教学
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不能满足以教唱几首歌曲为目标,我们应当把唱歌教学与乐器教学相融合。在农村里虽然条件不足,很多乐器都没有,如铃鼓、双响筒、大小鼓等,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手去划拍子,用击掌的形式拍出不同的节奏,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多组织一些丰富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比如,联欢晚会、歌咏比赛、文艺活动等。
3.发展创新乐器教育
一般来说,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觉得好奇,乐器也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对乐器的理解与运用,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搜寻资料,自制一些简单的乐器,然后指导学生如何去运用,制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实践能力。例如,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瓷碗,里面放置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筷子轻轻敲打瓷碗;自行车的车铃也可以做成“碰铃”;细竹竿可以做成“笛子”;这些自制的简单乐器,你会发现他们有不同的音调,并且声音很美妙、动听。
三、加强师资力量培训
目前,农村的小学音乐课基本上都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代替教学,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当考虑到把音乐课安排给有这方面兴趣爱好和基础的教师,同时还要给教师进行一定的基础音乐知识培训。乐器教学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组成之一,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智力。
四、结束语
【摘要】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以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特点脱颖而出,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利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创造意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大势所趋。
【关键词】微课教学
音乐课堂
教学效率 兴趣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打破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更为客观真实的、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课内微小视频的播放学习,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丰富情感体验、解决节奏疑难、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理解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音乐实践。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是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因此,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创造意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大势所趋。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以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特点脱颖而出,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它把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等各种电教设备,结合在同一个微课之中,操作简单易行,可实现不同教学方式的切换。通过课内微小视频的播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解决节奏疑难、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理解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等。
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相对于其他的多媒体而言,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结构“情景化”。
微课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有以下几点:
一、微课在音乐游戏教学中的运用
在平时的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经常会穿插一些趣味性的音乐来辅助教学,但是有时候会弄巧成拙,没有达到到预定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音乐游戏规则讲解不到位或者是学生理解不透,这样教学效果估计就会很一般。例如:学生在认识1、2、3、4、5 这五个音符时,进行“小猴子摘桃子”的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小猴子,将1、2、3、4、5 五个音符写在形象可爱的“桃子”上,小猴子摘“ 1” 桃子时,让学生长“ 1”,在“ 2” 桃子时,就让学生唱“ 2”,这时候有的学生不理解。这个时候如果穿插播放一个介绍音乐游戏的微课效果就事半功倍了,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微课,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弥补了教材设计的缺陷,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享受了音乐游戏带来的愉悦,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
二、微课在音乐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教学问题一直是很受关注的领域,课中,教师一般会安排以学习一首歌曲为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围绕这一任务教师将组织展开一系列的导入、练声甚至欣赏、演唱等活动,但是往往有时候学生的演唱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教师高音示范不到位,在遇到这些棘手问题时,及时运用微课中的歌唱教学来弥补了教学的缺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还可以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歌唱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利用微课,也改变了以教师反复范唱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及时得到启发,从而学得兴趣盎然。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歌唱教学中的难点。
三、微课在节奏练习教学中的运用
借助微课,练习歌曲中的难点节奏。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他好像音乐的骨骼,没有节奏,旋律就不存在了,节奏更是学好唱歌的重要前提。因此,节奏训练比较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去练、效果肯定不佳。许多学生在歌曲学唱时节奏把握不准,需要单独摘出其中节奏单独练习,经过节奏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节奏,但是还有有个别同学没有唱准节奏,经常感觉费了很长时间效果还是不理想的状态,这些难点节奏的教学,就可以运用微课,将歌曲中难点与微课相结合,利用微课中的生动的音像、图文颜色的变化,直观真实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既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掌握难点节奏,又可以从中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演唱自信心,使他们在节奏练习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四、微课在课堂乐器演奏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微课,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及兴趣。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乐器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在小学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乐器进课堂”这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为学生美好人生打基础而进行的大胆尝试乐器演奏的教学扩大了音乐的表现力,改变了音乐教学的面貌。乐器演奏的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课堂乐器易于学习、易于演奏、便于集体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最感苦恼的是教师示范很到位,由于班级学生多,看不清楚指法,手型,分个讲解慢,到了学生演奏的时候就变成了对牛弹琴,而运用微课进行演奏教学则利用它的直观性和真实感,很好地将学生的指法、手型与乐器结合到一起,弥补了学生的“演奏空白”,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演奏的欲望。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课堂乐器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甚至老师还没有教授的课程,他们已经能用准确地演奏出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总之,微课教学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光彩、颜色、视听并举,提供的现象直观、清晰、生动,烘托由色彩、形象、声音等混合构成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到自然、真切,甚至可以如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学生信息的接受量,有效促进学生在理解歌曲内容、丰富情感体验、解决节奏疑难、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理解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鉴赏能力等方面的迅速提高。
音乐课堂教学中微课的运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也发展了审美想象,深化了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效吸收和感受音乐的内涵,让学生真正受到音乐情感的熏陶,从而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
[1]《新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郭丽娟.《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 [3] 占静.《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年
在这些经典音乐中有一些作品适合儿童,能引起幼儿的共鸣,美化和丰富幼儿的心灵,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经典音乐,所选的音乐是有价值的、积极向上的。幼儿带着问题愉快的参加音乐活动,将听到的音乐进行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激发和促使幼儿表现、表演,展示自我。
(一)经典音乐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运用——更和谐。
经典音乐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除了班级特色绘画之外,我为幼儿准备了如信号音乐、歌曲伴奏、歌曲欣赏和学唱歌曲等非常多的经典音乐,让幼儿与音乐零距离接触。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幼儿能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如小手拍节奏、点点头等动作跟着音乐快乐的跳舞。
结合常规管理,选择适合的音乐提醒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常规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奠基石,有了良好的常规,工作才能开展更好,幼儿才能发展更全面。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我通过儿歌、故事、成语等,让幼儿简单理解了各项常规意义。因此在各项活动,如点心、午餐、课堂、课间、游戏、散步、排队、起床整理等,融入了经典音乐教育。音乐信号是提醒幼儿遵守常规的最佳手段,在音乐信号中,小朋友知道什么时候排队,什么时候搬小椅子,什么时候整理等,音乐信号作用很大。
我用多个经典音乐作为信号提示小朋友,例如《玲儿响叮当》作为整理和搬椅子的音乐,小朋友听着欢快的节奏又块又轻地将小椅子搬到中间;用抒情的《边疆的泉水清又》《I believe》作为操作和游戏时的音乐,伴随着悠扬的歌声,小朋友快乐的游戏;我用幼儿喜欢的儿童歌曲《大风车》、《小红帽》、《白龙马》等作为小朋友离园前倾听的音乐,听着自己喜爱的音乐,小朋友快乐地离开幼儿园。
(二)幼儿展示自己对经典音乐的理解——更自信。
幼儿与经典音乐接触,可以是随时随地,不受环境与条件约束的,幼儿感受、表现经典音乐,更是自由的、不受拘束的。结合课题,让经典音乐更好的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为了让幼儿有更多展示的机会,我利用课间活动和游戏活动,幼儿充分表现自己,用自己对经典音乐的理解去表现,同时激发了他们对经典音乐的兴趣,更加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纲要》中艺术领域中指出: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我给幼儿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集体活动之后有半个小时课间时间,这段时间可以散步可以休息,我选择让幼儿展示自己。如何展示自我?我请幼儿围坐成圆形,想表演的小朋友举手告诉我,我作主持人,请小朋友来表演,可以表演课堂中教的歌曲、儿歌,也可以表演自己在家学到的歌曲。小朋友非常爱表演,特别是钱泽轩小朋友,每天都有节目,每次都不同。除了经典歌曲的演唱,英语、舞蹈、儿歌,幼儿个个发挥所长,在集体面前大胆自信的表演。有时隔壁班的小朋友来参观,还与我班小朋友PK唱歌,活动真是丰富多彩。一段时间以后,家长反映小朋友在家也爱表演,还让家长告诉我,今天他想表演什么节目,要我一定要请他来表演。通过这样的平台,小朋友们更自信了。
(三)利用家长资源与经典音乐携手——更默契。
家长资源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在平时工作中家长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课题开展顺利,学期初不论是版面的布置、自然角的完善,或是各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支持。经典音乐的学习也离不开家长的帮助,投入的孩子与家长,让我感动。
热情的爸爸妈妈们,总是问我们最近教了什么新歌?我们回家可以和他们一起学。有的家长会说,这首歌还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现在孩子在家天天唱,既复习了歌曲,也让我们也回忆了自己童年的时光,感觉真是非常的惬意;有的家长说,孩子每天都会唱这样那样的歌曲,让我们知道在学校学了这么多的本领,要感谢老师;有的家长帮忙刻录光盘,将一些经典歌曲的伴奏刻在几张光盘中,分给每个孩子,让他们带回家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一起欣赏一起歌唱。有了家长的支持,经典音乐与大家没有距离,深深地融进了幼儿与家长心中。在大家的齐心协力努力下,幼儿更好得与经典音乐接触、结合,与经典音乐的关系更加默契。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高校教学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为了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满足学生对教学的新需求, 探索新的培养方式, 确立新的教育理念, 创造性的改革高效音乐的教学方法, 推进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方法在高校运用势在必行。
一、奥尔夫教学方法
(一) 奥尔夫教学方法的由来
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是享誉全球的教学方法, 由著名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创造, 在世界音乐教学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对我国的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理念:音乐教育的“原本性”、音乐教育事业的人本主义。
1. 原本性
原本性, 顾名思义, 就是音乐的本真。音乐的本源不仅仅只是音乐的表达, 音乐的本真包含其他的许多事项。在我们队音乐进行表达的时候, 需要音乐与其他因素有机的结合, 如音乐与动作的结合, 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音乐与语言文字的结合等等。音乐的本真是生活, 是人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而提炼出来的语言情感, 是情感的再现。只有将这些因素有机的结合, 才能有效的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2. 人本主义
奥尔夫音乐教育提倡以人为主的发展理念, 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音乐教育, 跟重要的是人的参与, 这与我么你现在倡导的人文教育很相似, 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 奥尔夫教育方法的内涵
奥尔夫教育主要教授的是语言、动作。以及音乐相通的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教育方法包括核心教育方法和基本教育方法。基本教育方法是对学生的动作反应、音乐素养、听力应变的训练;核心教育方法包括众多内容, 具有综合性, 强调以人为本, 突出从本土的文化中去发展音乐。
1. 奥尔夫教育方法的基本内容
(1) 动作反应
动作反应主要是训练人的反应速度, 例如通过拍这个小动作, 做到人体的发声, 继而可以训练一个人的反应速率;或者通过打, 这也可以训练一个人的反应速率, 并且可以训练一个人的节奏感。
(2) 语言训练
将语言融入到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中, 是奥尔夫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创新, 其目的是对韵律的培训, 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展开学习。
(3) 听力训练
听力训练培养学生子音乐上的感性认识, 主要的练习方式是在学生学习声势, 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
(4) 奥尔夫乐器
奥尔夫乐器, 制作相对简单, 故有操作简单的特点, 在训练中增加学生的创造水平。
2. 奥尔夫教育的核心内容
(1) 综合性
奥尔夫教育方法与其他的音乐教学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奥尔夫教学的综合性。其他的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单纯的音乐教学, 奥尔夫教学方法除了音乐教学外还要融入动作、语言等内容, 深入人的内心, 挖掘人内心的思想, 使其丰富多彩。
(2) 以人为本, 亲身参与
奥尔夫教学的方法主要是用声势的教学方法, 注重参与性, 不是简单的把音乐知识、原理简单的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寓教于乐, 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净化, 塑造学生的人格。
(3) 创造性和即时表演
创造性和即时表演是指让学生在对音乐理解的基础上, 在音乐的节奏感中获得灵感, 然后再用自己的肢体表达出来。这种表演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提升对音乐的认识。
(4) 本土文化的培养
奥尔夫教学注重对当地的文化的结合。与当地文化的结合最好的例子就是观察当地文化, 取长补短, 结合音乐本身的特点, 开发出适合当地特色的音乐教育。
二、奥尔夫教学在我国高校中的运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高校的运用, 对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奥尔夫教学方法在我国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高校的音乐公开课和高校的钢琴集体课。
(一) 在高效音乐公开课上的应用
1. 使得高校的学生更快的掌握音乐知识
在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中, 按照奥尔夫教学模式对非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学习节奏问题, 老师也可以进行综合教育, 带领学生学习动作、声音、乐器的三者结合鉴赏, 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 提升学生的音乐情怀。
2. 激发高校学生的表演力和创造力
奥尔夫教育可以快速的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通过特有的教学方式, 短时间内可以提升学生的表演力和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老师的声势引导, 学生可以做出即时的表演, 进行音乐创造, 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 奥尔夫教学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运用
1. 我国的高校适用此教育方法, 可以有效的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促使学生创作新的音乐。
2. 在高校的钢琴教育体系中, 听力训练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使用奥尔夫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 练好钢琴。
三、奥尔夫教育体系的意义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是非常适合于我国音乐教学实际结合, 它能做到教学的互动, 使得学生不知不觉中可以更好的理解音乐, 拉近师生的距离, 让音乐学习变得愉快、轻松, 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音乐认知感, 有利于教师的音乐教学工作, 深刻变革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
四、结语
奥尔夫教学方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 结合了舞蹈、音乐等多方因素的教育方法, 适合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下, 让学生更便捷的掌握复杂的音乐知识, 培养学生创作思维, 同时锻炼了表演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我国高校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邹爱民.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
[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郁文武, 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海南省海口市农垦第二小学
陈春苗
【摘要】19世纪末,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成果引入教育领域,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技术技能日益成为教师职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技术、新媒体相继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有利于催发情感、激活想象、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来。音乐课堂上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使音乐教学获得了不同以往的良好效果。【关键词】音乐教学
多媒体辅助
优化过程
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领域已被广泛的运用。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比如:录音、录像、电视、电影、幻灯、投影、电脑课件等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优化的学习环境,运用到音乐教学工作当中。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发现多媒体的强大作用发挥在教学过程中,优化了教学过程,使音乐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在短的时间内提高了效率。
下面就在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谈谈个人肤浅看法:
一、多媒体辅助做音乐游戏,寓教于乐。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我根据儿童天性爱玩、好动,喜欢做游戏的这个特点,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辅助游戏课教学,既具丰富的知识性,又有趣味性,融图、文、声、像、动画、游戏等于一体的形式把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变为富有情绪的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学生在游戏中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时,我把ХХ∣ХХ|、ХХХ∣ХХХ|等需要掌握的节奏制作到课件里头。上课时采用做音乐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我给孩子们带上小青蛙的头饰,让孩子们模仿小青蛙跳和叫,比一比,看谁能够跟电脑里头小鼓敲奏出来的节奏,跳得、叫得一模一样。孩子们热情高涨,跳着、叫着、笑着,可开心了。他们在玩中很快掌握了以上的节奏。学唱歌曲时,我又让孩子们聆听音乐,跟着歌曲的伴奏唱唱、跳跳、动动、玩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运用多媒体辅助做音乐游戏的方法来学习音乐,使学习不再成为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歌曲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孩子乐学。对于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讲故事是孩子乐于接受的形式之一。于是我在教《小红帽》这首歌时,创设了一个音乐和动画合一的精彩故事环境。因为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有一种引导性的联想作用。课堂上教师随着播放的课件,有表情地讲小红帽的故事:“有一天,小红帽的外婆生病了,妈妈叫她送点心给外婆,小红帽一边走一边唱起了歌。”这时,教师边表演边随着伴奏音乐,欢快地范唱《小红帽》的歌曲,孩子们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师的表演,不由地拍起了小手。范唱完歌曲,教师随着课件中的动画内容,继续绘声绘色地讲“这时,大灰狼出现了„„”(紧张的背景音乐响起)孩子们紧张地瞪大了眼睛听着„„,小红帽的故事讲完了,小红帽的外婆最终得救了,孩子们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孩子们真的被故事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在此同时,孩子们轻松地理解了歌词内容,通过背景音乐,也让他们感知音乐,享受了音乐。运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手段,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生动有趣地把知识传授给孩子。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演唱水平。
演唱一首歌曲,最大的目的是把歌曲的意境、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表达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按照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识谱——读歌词——跟唱,这种方法太枯燥无味,很难提高小学生的演唱水平。我们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厌烦的内容和模式进行歌曲教学。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才能把自己内心的真挚情感演唱出来。例如在学习歌曲《雪绒花》时,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首先播放开声方法的片段,对孩子的呼吸、发声和情感方面进行训练。然后出示雪景供孩子们欣赏,让他们欣赏关于雪的音乐,从而使他们头脑中对雪产生各种联想和想象。用这种意境来引导孩子们进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使孩子受到美的熏陶,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真情,让她们能够十分投入地演唱,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打击乐学习兴趣。
打击乐器演奏教学能帮助儿童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然而,打击乐教学是我们低年级音乐老师普遍感到难于进行的。例如学习《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我准备了若干的打击乐器:三角铁、双响筒、碰铃和学生自制的“土乐器”。(用矿泉水瓶装一些沙子或绿豆等做成沙锤,用竹筒和棍子制成双响筒,用钢筋弯制成三角铁)。借助多媒体音乐电视、图形乐谱这些视觉材料辅助,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配合幻灯、投影画面提供声音的配合法,进行讲授、图解、表演等来帮助孩子更好的感知音乐的情绪、风格、节奏和各种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我练习、自我检查的自学法来进行学习。采用这些视觉、听觉辅助材料应用于打击乐教学,使枯燥抽象的识谱教学和节奏教学学习内容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舞蹈信息。
多媒体舞蹈教学,直观性,交互性比较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轻松掌握舞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例如学习《美丽的夏牧场》这一课,《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的民歌。新疆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名族,上这一课绝对少不了舞蹈,我设计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的环节。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新疆舞蹈的特点,创编出符合新疆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我利用VCD点播系统进行教学,这样比较直观,形象。我采用了边欣赏舞蹈边听音乐的方法让孩子欣赏了新疆舞蹈的风格和特点,学习了新疆舞的踏点步、翻腕、脱帽、移颈等的基本舞步,使孩子在感知理解音乐的同时,相关的舞步和舞蹈信息得到了丰富。再一人到分组到全体创编舞蹈,孩子们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都很精彩,各有特色。孩子们在创作实践过程中,体验到自己创编舞蹈的快乐,发展了想象力,増强了表现的自信。
六、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音乐欣赏兴趣。
在小学高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一般通过学生的“听”、“看”、“悟”来增强教
学的效果。例如学习《茉莉花》这一课,我收集了画面色彩艳丽、造型优美、形象逼真的茉莉花图片,把它连成一个整体,配上几个地方(江苏、河北、东北)的《茉莉花》歌曲贯穿始终,展现在学生面前。音乐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后,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大大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通过这种运用视觉和听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同一首民歌,不同的风格色彩。为了加深学生对《茉莉花》这首歌的印象,我利用电脑视频,把歌唱家宋祖英老师演唱《茉莉花》的现场演出再现于音乐课堂上。学生通过观看音乐艺术家们的群体演奏和演唱,犹如身临其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萌发喜欢音乐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音乐。
总之,小学阶段音乐教学,无论唱歌、舞蹈、欣赏等,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动性、趣味性和变化性,有助学生对所学问题的感知、理解和记忆,达到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反复实践,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音乐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运用07-09
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09-11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09-23
音乐在体育课堂的运用10-11
律动教学在低年级音乐课教学中的作用10-21
幼儿园音乐有效教学07-17
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教学设计06-03
幼儿园音乐老师教学工作计划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