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商标权案例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侵犯商标权案例(通用7篇)

侵犯商标权案例 篇1

违约能否构成犯罪?

------一起侵犯商标专用权案例分析

企业A系FH牌注册商标所有人,其与制造企业B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许可企业B制造并销售FH牌商品,企业B在经营活动中,违反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有关商品生产数量及销售方式的约定,向贸易企业C销售了FH牌商品,企业C将FH牌商品出口。随后,企业A发现了企业B与C销售FH牌商品的行为,遂向公安机关举报,要求司法机关按照假冒注册商标罪及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追究企业B与C的刑事责任。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企业B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制造并销售FH品牌商品的行为,是否属于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应当依照假冒注册商标罪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第三人企业C购买并销售该违约生产的商品的行为,是否属于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应当依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对此,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的含义应当作广义解释,只要是违反了注册商标权所有人的意思表示,包括尽管与注册商标所有人签订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但违反该合同的情况,均应当视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故企业B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第三人企业C购买并销售使用了该FH牌商标的商品的行为应认定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行为。

第二种观点认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的含义不宜作扩大化解释,企业B与注册商标所有人企业A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在先,随后违反该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行为性质属于民事违约行为,与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有本质的区别,其使用(制造并销售)该FH牌商标的行为不应当构成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的假冒注册商标罪,第三人企业C购买并销售使用了该FH牌商标的商品的行为不应认定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行为。

还有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在双方签订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情况下,对该合同的违反是否视为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的情形应当结合具体的案情分析而定,如违反合同的行为是否构成根本违约?是违反了有关产品品质的约定还是关于生产数量、销售方式的约定?违约涉及金额在整个合同中所占的比重?该合同条文对此类违约行为如何定性?等等。同样,应当依据行为人的违约行为性质来判断第三人企业C购买并销售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行为是否属于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的“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其理由如下:

第一,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民事合同违约不应构成犯罪。

企业B使用FH牌注册商标是经过注册商标所有人企业A的许可,双方签订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该合同是民事合同,违反商标许可合同的实质是违反民事合同,违反民事合同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承担刑事责任显然没有法律依据。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无论是刑法,还是民法通则及合同法,都没有违反民事合同构成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根据刑法罪行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故被许可方违反商标许可合同,不应承担刑事责任。第二,企业B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行为不具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目前,在我国刑法学界,对于知识产权犯罪的定义有很多,一般认为,知识产权犯罪,是指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未经知识产权所有人许可,非法利用其知识产权,侵犯国家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行为。我国刑法分则将侵犯知识产权罪单独作为一节归类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知识产权犯罪不仅侵害了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如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还违反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危害了国家经济增长,即知识产权犯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假冒注册商标的行为,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不属于伪劣商品,即行为人在自己生产、销售的同种类合格产品上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二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同时又是伪劣商品,即行为人在自己生产、销售的伪劣商品上,假冒他人同种类商品的注册商标。前述两种情况的假冒行为不仅侵害了商标所有人的商标专用权,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违反了国家商标管理制度、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上述行为情节严重的,即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

本文讨论的案例中情形则明显不属于前述两种情况,企业A与企业B双方签订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制造生产FH牌商品的行为经过注册商标所有人企业A的许可,该授权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受法律保护的,同时企业B生产制造的商品是“真品”,并非“假冒品”,即商品的原始来源是合法的,即使后续存在违反许可合同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注册商标所有人的商标专用权,也只属于民事违约行为,这种违约行为没有违反国家的商标管理制度、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更没有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故该行为显然不具备犯罪的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从打击假冒注册商标罪犯罪活动的立法本意来看,该行为不构成犯罪。

第三,不能机械地理解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经过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的含义,将任何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行为均视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的涉嫌犯罪行为。

注册商标所有人与行为人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许可行为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含义是广泛的,首先就表现为注册商标所有人“同意使用”的意思表示,即授权被许可方使用(包括制造、销售等)其注册商标。其次还有更广泛的含义,即注册商标所有人通过使用许可合同的约定,约定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确保被许可方使用其商标的商品品质,确保双方的收益。经过授权许可生产的商品,其生产制造销售过程中均受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约束,受注册商标所有人指导,商品的产品规格、质量、品质、商标标识等一般都受注册商标权所有人控制,使被许可方生产的商品与注册商标所有人的品牌商品保持一致,签约双方对此都负有合同义务。一旦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成立生效,即表示被许可方有权使用该注册商标,其使用行为授权合法性都已确定无疑,至于在何种程度上的使用,充其量是违约而已。

在与之类似的还有出版行业中的委托印刷合同,出版发行单位委托印刷单位依照图书母版印刷图书的,印刷单位违反双方合同超额印刷,超出部分的书籍,在出版界被称之为“盗印图书”,以与未经专有出版权人授权而印刷“盗版图书”的行为相区别。盗印图书方一般要承担民事违约责任,同时由文化主管部门追求其行政责任,而“盗版图书”的行为则往往会构成犯罪。

第四,将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行为认定为犯罪,不利于维护刑法的严肃性,不利于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注册商标所有人与被许可方签订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是一类专业性较强的民事合同,其内容一般应当包括许可使用得商标及其注册证号、许可使用的商品范围、许可使用的期限、商标标识提供方式、商品(服务)质量监督条款,商品(服务)表明双方名称、产地条款等,对这些事宜如果约定不清,或者存在重大误解,极易出现客观上被许可人违约的情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约定的条款较多,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品牌商业运作到具体的生产制造过程,被许可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也容易在细节上违反某些规定。另外双方在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时,许可人一般处于优势地位,合同中可能存在显示公平的条款,从而造成合同实施过程中被许可方违约发生。由此可见,合同双方尤其是被许可方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情况在生活实践中会经常发生。民事合同的履行发生纠纷,应当通过民事程序进行解决,例如,当事人可以行使撤销权及不安抗辩权,依据合同法主张许可合同无效,要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等等,通过民事程序足以解决问题,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相反,如果一旦被许可方涉嫌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的任何条款,都认定为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进而通过刑事程序来追究其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刑事责任,这就无异于滥用国家司法权,侵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这显然是荒谬的。那么是否应当根据被许可方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协议的具体情形判断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呢?笔者认为这也是不恰当的,且不说对民事合同的违约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没有法律依据,即使存在法律依据,又依据何种标准来认定哪种程度的违约行为是构成犯罪?这种不确定性会严重影响刑法的严肃性,危害社会稳定。第五,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构成犯罪,与国际上的商标保护制裁标准不相一致,也不符合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做法。

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标准应当与国际接轨,但是也应结合我国国情,建立适合我国现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力度不宜高出发达国家的标准。从目前国内外的司法实践来看,未见有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协议构成犯罪的先例。2004年我市某区检察院对一例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擅自生产将某品牌的领带、皮带、皮包等商品向外销售的行为以假冒注册商标罪提起公诉,经相关方面研究后,最后检察院做出撤诉决定,告知商标权人通过民事程序解决纠纷,尽管这一案例所涉及的注册商标系由外国企业所有,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国国内企业之间的商标纠纷案件也应当依照同样的法律原则进行处理,否则将招致在我国营业的外国企业及个人就其享受的“国民待遇”提起异议。

综上,企业B制造并销售FH牌商品的行为不属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的假冒注册商标

行为,不应定性为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行为。企业C从B处购买并出口该FH牌商品的行为当然也不属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的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行为,因而也就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相关权利人可以通过民事程序追究违约人及侵权人的民事责任。

侵犯商标权案例 篇2

近期, 法国一家法院裁决, 因允许其他公司在法国竞拍两家公司的商标, 谷歌须向这两家公司支付45.4万美元经济赔偿, 对此, 谷歌提起了上诉。

消息称, 当网民在谷歌上搜索“voyageurdumonde”和“terresaventure”这两个关键字时, 搜索结果网页上会显示这两家公司竞争对手的广告。谷歌去年放宽了欧洲的AdWords政策, 使之与在美国的政策相一致, 允许广告客户竞拍与其他公司品牌和商标相关的关键字。谷歌的这一做法公然违背了许多欧洲法院最近的裁决, 欧盟上诉法院将决定谷歌是否可以执行更宽松的AdWords政策。

因域名侵犯商标权的纠纷案 篇3

原告:石家庄市福兰德事业发展公司,住所地河北省石家庄市合作路132号。

法定代表人:李汇鸣,该公司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赵寒山,男,26岁,石家庄市福兰德事业发展公司法律顾问,住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2号。

委托代理人:赵洪,女,31岁,石家庄市福兰德事业发展公司职员,住北京市海淀区城府路20号。

被告:北京弥天嘉业技贸有限公司,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2号国企大厦828室。

法定代表人:姜春天,该公司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乔小峰

委托代理人:李爽

原告诉称:原告于1997年3月申请注册了“PDA”商标,已使用两年。该商标为公众所熟悉,已与原告的形象和产品紧密相连。原告为进行网络广告宣传,准备申请与商标相同的名称“pda”为域名。但被告恶意抢先注册该域名,该域名和其公司或产品无任何直接关系。原告认为,注册商标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使用和销售该商标产品。被告未经原告许可,使用原告注册商标为其产品进行网络宣传,已经构成商标侵权。请求判令被告停止使用互联网络“pda.com.cn”域名,停止对原告注册商标的侵权行为,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500元,承担本案诉讼费、律师代理费。

被告辩称:互联网络域名是自己依法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合法注册的,并拥有CNNIC颁发的域名注册证。PDA系原告注册商标前已存在的通用名称,原告对其不应享有专用权。原告无端指控自己侵犯其注册商标,没有任何事实和法律依据,请求驳回原告起诉。

二、法院审判

经审理查明,原告为“PDA”商标(第970474号商标注册证)的注册人,该商标核定使用商品为第9类(电子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中英文电脑记事本等),注册有效期为1997年3月至2007年3月。被告于1998年10月12日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申请了“pda.com.cn”域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向其颁发了981012005037号“pda.com.cn”域名注册证。

根据原告所举证据,原告于1996年起相继注册了不同使用类别的“小秘书”商标,该商标包括“小秘书”文字、图形及英文“portablesecretary”等。原告为“小秘书”商标进行了广告宣传。原告表示其“PDA”商标为“小秘书”的英译“pers- onal data assistant”的缩写。原告未能证明其“PDA”商标实际投入使用,也未就该商标的知名度及影响范围提供证据。

根据被告所举证据,在学苑出版社出版的《标准英汉—汉英计算机详解辞典》、《英汉微机小百科辞典》、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出版的《微软英汉双解计算机百科辞典》等公开出版物中,均将“PDA”解释为英文“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据助理)的缩写,是一种轻巧的掌上型计算机。

被告于1999年5月17日以原告商标注册不当为由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评审申请,该评审委员会已受理。

被告的网址www.pda.com.cn,主要为介绍和销售“掌上电脑”的网站。该网站网页上使用了PDA标志,该网站介绍及销售的产品均为其他厂家的掌上电脑产品。

在本案诉讼中,原告增加了被告构成不正当竞争的诉讼理由。

以上事实,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第970474号“PDA”商标注册证、第852588号、第895775号、第883840号、第883958号“小秘书”商标注册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981012005037号“pda.com.cn”域名注册证、学苑出版社《标准英汉—汉英计算机详解辞典》、《英汉微机小百科辞典》、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微软英汉双解计算机百科辞典》、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评审委员会(99)商标综字(S)第N274号通知、被告网站勘验笔录、当事人陈述等证据为证。

本院认为:本案被告的被控行为是否侵犯了原告的商标专用权,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判断。原告所主张权利的“PDA”商标为产品商标,根据商标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擅自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构成侵权,被告将“pda”标志注册域名的行为,不属于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原告的商标。而且,商标法第三十八条虽有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属于侵权行为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一条对该条款所包括的侵权行为予以了明确列举,亦不包括原告所指控的行为。因此,被告的行为不具备商标法所规定的侵权条件,不构成侵犯原告的商标专用权。虽然被告使用“pda”域名的网站的网页上有“PDA”的标志,但该网站所介绍和销售的产品均非被告自己的产品,也就是说被告是将“PDA”作为服务标志使用的,而原告的商标属于产品商标,在原告不能证明自己的商标属于驰名商标的情况下,被告的行为不构成侵权。

被告将“pda”标志注册域名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应根据被告的行为是否利用了原告为“PDA”商标所创造的声誉,是否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定的公平及诚实信用原则来判断。原告没有就“PDA”商标的使用情况举证,也没有对该商标的影响范围和知名范围提供证据。虽然原告主张“PDA”商标是自己“小秘书”商标的英译缩写,自己为“小秘书”商标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宣传,但因“PDA”商标与“小秘书”商标差别较大,对于熟悉“小秘书”商标的公众来说,二者间在认识上不会产生必然的联系。因此,“PDA”商标不属于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商标。同时,在电脑行业中,“PDA”为轻巧的掌上型计算机的代称,该标志不特指原告单位及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就排除了公众见到被告的域名,会误认为使用该域名的网站与原告存在特定关系的可能。因此被告注册该域名的行为,没有使公众产生混淆,不存在以此利用原告商标声誉牟取利益,故原告主张被告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亦不能成立。

《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对域名纠纷的处理做了相应规定,但由于该办法属于部门规章,故对域名注册单位处理此类纠纷时产生效力。而本案属于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应按照商标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根据以上理由,原告指控被告注册“PDA”域名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商标权及构成不正当竞争,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其诉讼请求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石家庄福兰德事业发展公司之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400元,由原告石家庄福兰德事业发展公司承担(已交纳)。其他诉讼费用900元,由原告石家庄福兰德事业发展公司承担(已交纳)。

三、法理评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因域名侵犯商标权的纠纷也越来越多。本案中原告诉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商标专用权并构成不正当竞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第三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1、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2、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4、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一条规定:“第四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于《商标法》第三十八条第4项所指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1)经销明知或者应知是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的;(2)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图形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璜使用,并足以造成误认的;(3)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原告所指控的行为并不属于上述法条中的任何一种侵权行为,可以认定被告并没有侵犯原告的商标权。

侵犯商标权案例 篇4

委托代理人黄义彪,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代理人杨凤全,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天津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住所地天津市东丽区。法定代表人孙立国,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张颖颢,天津耀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贺京同,男,1961年8月15日出生,汉族,天津南开大学知识产权办公室负责人,住址天津南开大学。

原告米其林集团总公司诉被告天津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侵犯商标权纠纷一案,本院于2007年12月21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8年3月5日、6月20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的委托代理人黄义彪、杨凤全,被告的法定代表人孙立国、委托代理人张颖颢、贺京同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米其林集团总公司诉称,原告是于1863年成立的法国企业,是世界著名的轮胎生产商和全球500强企业之一。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原告就已在相关商品上使用“轮胎人图形”和“MICHELIN”商标。一百多年来,在长期、广泛的使用和巨大投资的推广下,原告的上述系列商标在全球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和声誉。原告于1980年在中国注册了“MICHELIN”文字商标、“轮胎人图形”商标。作为上述商标的对应和翻译,2000年5月原告在中国又注册了“米其林”中文商标。一直以来,上述系列商标在中国同样也成为具有极高知名度的驰名商标并具有良好的声誉。2005年12月,中国国家商标局在(2005)商标异字第02708号异议裁定书上将“轮胎人图形”、“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米其林”商标认定为驰名商标。

2007年4月,原告发现山东省莱州市金伟电动车商店的经营者王亮和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风驰电动车行未经许可销售“米其林”牌电动自行车。为此,当地工商局分别进行了处理。经了解,上述侵权产品系由被告生产、经营,被告还在其网站上进行侵权商品的宣传。原告认为,“米其林”等商标是原告具有极高知名度的驰名商标,被告未经允许在其电动自行车商品中擅自使用“米其林”商标侵犯了原告的商标权;被告使用有“米其林”字样的企业名称构成对原告商标权和企业名称权的不正当竞争,故请求判令:

1、被告停止侵犯“米其林”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2、被告停止使用含有“米其林”字样企业名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3、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人民币,包括为制止侵权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4、就其侵权行为公开消除影响。原告为证明其主张提供以下三组证据:

第一组证据:证据

1、第1922872号“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注册证及商标注册证明;

证据

2、第1294488号“轮胎人图形”商标注册证及商标注册证明; 证据

3、第519749号“米其林”中文商标注册证及商标注册证明。第一组证据证明原告系上述三商标的注册人。

第二组证据:证据

4、(2005)商标异字第02708号《“图形”商标异议裁定书》,证明原告上述三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在商标异议审查时认定为驰名商标。

证据

5、(2008)京国信内经证字第0334号公证书,证明原告在中国互联网设立的网站上对原告及原告在中国的活动所进行的宣传和介绍,包括:原告于1889年由米其林兄弟开始在轮胎行业的发展,至今原告在五大洲设立了69家工厂,6个橡胶种植园,在超过17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市场与销售机构;原告与赛车运动有长期的历史,多次参加各种汽车拉力赛,展示其轮胎品质;原告业务活动领域包括各种轮胎,移动辅助系统等;米其林轮胎人在1998年诞生满100年;原告于1988年在香港成立销售办事处,1989年在北京成立首个在中国大陆的代表处,负责产品推广及筹备分销网络,现原告在上海、广州、成都、沈阳、西安及香港都设立了营销办事机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2000年,原告所属公司在中国的产销量达1.133亿美元;原告现在中国有超过5500名员工,在上海成立了研发中心。2003年-2007年期间原告在中国的产品宣传及社会活动新闻,包括:2003年-2006年期间原告在中国参加各种赛车活动的报道,如必比登(即轮胎人)挑战赛2004年来到中国、米其林备战F1中国站等;2003年11月3日举办上海米其林绿色家园评选活动;2003年10月14日米其林首次亮相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2003年10月30日设立爱心奖学金;2003年4月8日赞助上海国际车展新闻中心;2003年3月12日在中国推出全新环保轮胎;2003年2月28日宣布原告2002年净利润增长近一倍;2004年11月5日米其林公司公布其在全球轮胎厂排名连续3年稳居首位;2004年6月14日米其林支持健康扶贫计划;2005年11月25日,北京公交配备米其林最新轮胎;2005年11月23日米其林环保成果亮相国际清洁汽车展会;2005年4月8日米其林再次赞助上海国际车展新闻中心;2005年2月4日米其林成为空客A380飞机配备轮胎;2006年6月5日米其林轮胎人-必比登在中国更名为米其林轮胎先生;2007年2月27日原告2006年全球净销售额增长5.1%。

证据6—

22、(2008)京国信内经证字第0335号公证书,证明相关网站对原告经营情况及参与社会活动的报道:2002年10月16日新浪汽车网登载米其林轮胎的辉煌成就,简述米其林超过110年的创新发明,如1895年世界第一个汽车用轮胎、1947年第一条无内胎轮胎、1981年第一条钢丝幅射层飞机轮胎、1992年第一条低滚动摩耗、低油耗轮胎;2000年7月12日新浪网登载的《财富》2000年全球500强排名原告位于303名;2003年8月16日太平洋汽车网登载2002世界轮胎75强排名原告位于第一名,2001年销售额134.250亿美元;2003年3月23日天讯在线网站登载原告2002年净销售收入为156.45亿欧元;2002年10月25日中国汽车新网登载“轮胎巨子展示风采米其林亮相蓉城”;2002年6月14日中国汽车新网登载“米其林-回力联盟雄霸大众轮胎市场;新浪网2003年3月19日登载2003年世界客车亚洲展览会上展示原告的轮胎技术;新浪网2002年11月28日登载米其林轮胎的滚动奇迹-关于米其林集团的经营策略及在中国的发展壮大的相关评价。

证据23-

28、有关报纸、杂志、协会对原告及产品的报道:《车主之友》2003年第5期对米其林产品的介绍报道;《汽车时尚报》2003年3月31日介绍米其林在中国市场发展的情况;橡胶工业协会2002年7月发布的关于2002年上半年主要指标企业排名,原告投资的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实现利润排名第2名、上海轮胎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原告控股)销售排名第4名;《中国质量报》2002年8月27日登载原告推广轮胎知识的宣传活动。

证据

29、营业执照,证明原告所属的米其林财务公司作为发起人于1995年成立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注册资本982 002 000美元。

证据30、营业执照,证明原告所属的米其林财务公司作为发起人于2001年在上海成立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 000万美元。

证据

31、原告的广告计划及部分广告费单据,证明原告在2001年至2004年的广告投入:在北京、上海、沈阳、重庆、成都等地投入户外广告费用2002年为14 891 029.47元、2003年为2 893 000元;在北京、上海、广州电视媒体投放广告费用2002年为13 430 160元、2003年为11 965 408.60元;在《商业周刊中文版》、《中国旅游》、《汽车杂志》、《科技新时代》、《中国民航》等杂志刊载广告费用2002年为1 460 869.47元、2003年为2 118 691.84元。

证据

32、原告在中国将“米其林”中文商标在第4类、第9类、第42类核定使用商品上进行了商标注册。

证据

33、原告在新加坡等国家进行“米其林”商标注册。

第二组证据(证据4—33)系证明原告“米其林”系列商标成为驰名商标的材料。

第三组证据:证据

34、莱州市工商局莱工商公扣(封)字(2007)第0500763号《扣留(封存)财物通知书》、财物清单、抽样取证记录。

证据

35、徐州市工商局徐工商云扣字(2007)第0429号《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财物清单。

证据

36、被告产品的标签、广告彩页、报价单及用户手册。

证据

37、(2007)海证民字第3475号公证书,证明被告在其公司网站上对其公司及产品宣传上使用“米其林”商标的行为。

证据

38、被告盖章的函件,内容为被告2007年5月21日出具的“从即日起停止生产米其林牌电动自行车、各地经销商对带有米其林标识的电动自行车开始换牌。” 证据

39、被告公司工商登记情况,证明被告于2004年11月16日注册成立。证据40、被告“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等五份公司登记材料。

证据

41、商标公告信息,证明孙立国申请的“米其林及拼音”商标的公告情况。第三组证据(证据34—41)证明被告侵权事实。

被告天津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辩称,被告使用米其林字样的企业名称并不侵犯原告的商标权,被告的企业名称登记时间早于原告商标认定为驰名商标的时间,且原告与被告之间不构成竞争关系,因此被告不存在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原告要求赔偿10万元缺乏事实依据;原告要求公开消除影响缺乏法律依据;原告依据的工商局认定驰名商标的裁定书违反驰名商标被动保护的原则,程序违法。故不同意原告诉讼请求,要求法院驳回原告诉请。被告提供如下证据,证据

1、“德马”商标注册证,证明案外人注册了该商标,被告产品使用的商标主要是德马商标; 证据

2、被告电动车用户手册;

证据

3、“M”图形说明书,证明被告使用该标识。上述3份证据证明被告使用的是“德马”商标和“M”图形。

经庭审质证,被告对原告的第一组证据真实性、合法性没有异议,但认为第1922872号组合商标和第1294488号图形商标与本案没有关联;对证据4有异议,认为商标异议是针对图形商标,而异议裁定书将原告3件商标都认定为驰名商标违法,认为一份裁定书只能对一个商标;对证据5认为是从网上下载的材料,对其真实性不认可,另认为公证书的申请人与原告无关,不能作为证据;对证据6-22的意见同证据5;对证据23-33的关联性有异议,其中的发票未翻译成中文;对证据34-36的真实性、关联性有异议;对证据37公证书的意见同上;对证据38认为没有原件,其真实性有异议;对证据39、40、41没有异议。原告对被告的证据认为与本案没有关联,不予认可。

本院认为,对原告的部分发票因未翻译成中文,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本院不予认定;对原告证据38因无法说清来源且被告否认,本院不予认定;对证据41商标公告申请人系被告法定代表人,与本案没有关联,本院不予认定。对公证书的申请人系原告诉前的代理机构,故不违反有关规定,应予认定。对原告证据34、35、36本院经向有关工商机关核实属实,本院予以认定;对公证的网上下载的资料属于原告网站的内容,被告虽对相关报道的真实性不能确认,但未提出反驳证据,本院予以认定。对原告的其他证据本院认为与本案有关联,具有真实性,予以认定。对被告提供的证据,本院认为与被告是否存在侵权行为没有直接的关联,故不予认定。本院根据已认定的证据及双方陈述确认以下事实:

原告米其林集团总公司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了“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商标注册证号为第1922872号,核定使用商品为第12类:车辆实心轮胎;车轮内胎;翻新轮胎用胎面;车轮;车轮胎;汽车;陆、空、水或铁路用机动运载器;车轮充气阀;充气外胎(轮胎),商标注册有效期自2002年10月14日至2012年10月13日。该商标来源于原告1980年在中国注册的“MICHELIN”商标。第1294488号商标注册证为“轮胎人图形”商标,商标注册有效期自1999年7月14日至2009年7月13日。该商标来源于原告1980年在中国注册的“轮胎人图形”商标。第519749号商标注册证为“米其林”中文商标,商标注册有效期自2000年5月20日至2010年5月19日。该商标系对应原告外文商标的中文译音。上述商标核定使用商品皆为12类,内容基本同上。

原告是在法国登记的一家股份制公司,已有百年以上历史,主要从事汽车轮胎、内胎等产品的生产、销售,在世界范围内设立了多家企业,销售机构和市场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其产品上使用“轮胎人图形”商标、“MICHELIN”商标有上百年历史。原告2000年在《财富》杂志上列入全球500强排名,产品的销售额在世界轮胎厂商中排名前列,2002年净销售收入达到156.45亿欧元。2002世界轮胎75强排名原告位于第一名。

原告于1988年在香港成立销售办事处,1989年在北京成立在中国大陆的代表处,负责产品推广及筹备分销网络,后在上海、广州、成都、沈阳、西安及香港都设立了营销办事机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主要地区。原告所属的米其林财务公司作为发起人于1995年在中国成立了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2001年在上海成立了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述公司在中国主要生产“米其林”系列商标的轿车轮胎、轻卡车和卡车轮胎,产品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2000年,原告所属公司在中国的产销量达1.133亿美元。2002年上半年主要指标企业排名中,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实现利润排名第2名、原告控股的上海轮胎橡胶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排名第4名。在米其林中文网站上,登载了2002年至2006年期间原告开展的“米其林”系列商标品牌的各种产品展示、汽车大奖赛及社会赞助活动。2002年至2004年期间原告在中国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宣传范围覆盖了中国几个主要城市。

原告又分别在第4类商品润滑油、第9类商品压力表、第42类有关轮胎生产和使用的技术咨询服务等上注册了中文商标“米其林”,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及台湾地区注册了“米其林”商标。2005年12月31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在商标异议审查中,对原告的“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轮胎人图形”商标、中文“米其林”商标认定为驰名商标。

被告是于2004年11月16日经天津市工商管理局东丽分局核准注册成立的企业,经营范围包括电动自行车、自行车及零部件、电源装置等加工、制造、批发零售。2007年4月,原告发现山东省莱州市金伟电动车商店的经营者王亮和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风驰电动车行未经许可销售“米其林”牌电动自行车。2007年4月27日莱州市工商局对王亮下达了扣留财物通知书,扣留了王亮经营的“米其林”牌电动自行车。2007年4月29日徐州市工商局云龙分局对徐州市云龙区风驰电动车行以侵犯他人商标权为由采取扣留财物的行政措施,扣留其经营的“米其林”牌电动自行车。从获得的宣传彩页上,可以看出,在电动自行车的车筐前部标有“米其林”字样,彩页上标有“米其林电动车”,下端标有“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公司地址及电话与被告注册网站上标示的地址、电话相同。

另查,被告在公司成立后在互联网上注册了公司的网站,在网页上标有“米其林电动车”和被告公司名称、地址、电话等。被告的产品销售范围在湖北、河南、河北等地区,由当地的经销商进行销售。

另,原、被告双方对原告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类别与被告产品属于不相类似的商品没有异议。本案争议的焦点有:

1、原告的商标在2004年是否达到驰名商标的状态,被告在其产品上使用“米其林”字样作为标识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原告的商标专用权;

2、被告在2004年登记后开始使用含有“米其林”字样的企业名称是否构成侵犯原告商标专用权和侵犯原告企业名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3、原告请求赔偿10万元是否有法律依据。

本院认为,原告在中国国家商标局核定的商品范围内依法享有“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轮胎人图形”商标、“米其林”中文商标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依法受我国法律保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复制、摹仿、翻译他人注册的驰名商标或其主要部分在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上作为商标使用,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第二十二条,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作出认定。本案原告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与被告的商品-电动自行车属于不相类似的商品,如果原告的商标构成驰名商标,则其保护范围将会扩大至与该商标核定使用类别不相同或不相类似的商品或服务,因此,本院有必要对原告商标是否达到驰名的状态进行确认。

另外,被告认为原告的3个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驰名商标违反程序,应只涉及侵权人申请注册的“轮胎人图形”商标,在本案中也只涉及“米其林”中文商标。本院认为,原告的“米其林”商标是“MICHELIN”的中文译音,而“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既有“MICHELIN”文字又含有轮胎人图形,因此“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轮胎人图形”商标、中文“米其林”三个商标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互相对应的关系,在国内的知名程度亦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国家商标局将原告的三个商标作为系列商标进行认定并不违反相关规定,被告如认为国家工商局的异议裁定程序违法可通过行政程序另行主张。本院亦根据原告的请求及案件的需要对上述3个商标是否驰名进行认定。

同时,由于被告的企业名称是在2004年登记时开始使用,原告主张其“米其林”系列商标在被告企业名称登记时已经达到驰名状态,被告登记使用企业名称的行为构成对原告驰名商标的侵权,并持续至原告起诉时,而被告认为其企业名称是合法登记,且登记时间是在原告商标被工商机关认定为驰名商标之前,因此不构成侵权。本院认为,被告注册公司的时间是2004年底,被控侵权行为的时间应从2004年作为起点,至于原告商标曾被工商行政部门认定为驰名商标只是其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并非原告要求保护其商标权的权利依据。综上,本院需根据原告的请求结合案件审理的具体情况及原告提供的关于2004年涉及原告商标驰名方面的证据,对原告三个商标在2004年是否达到驰名状态进行确认。

按照我国《商标法》第十四条的规定,认定驰名商标应当综合考虑下列因素进行审查:

1、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

2、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

3、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

4、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

5、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

根据本院查明的事实,原告的“MICHELIN”商标、“轮胎人图形”商标在国际上使用历史久远,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原告于1980年在中国注册了上述商标。后原告在上述商标的基础上于2000年前后注册了“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轮胎人图形”商标及中文“米其林”商标。原告的中文商标注册时间虽然较短,但因其外文及图形商标注册时间较早,原告在中国对于“米其林”中文译音的使用存在历史沿革的情形。原告于1995年开始在中国设厂投产,产品的销售范围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2000年,原告所属公司在中国的产销量达1.133亿美元。2002年上半年主要指标企业排名中,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原告控股的上海轮胎橡胶股份有限公司排名前列。原告的“米其林”系列商标经权利人长期使用,并采取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扩大了“米其林”系列商标在相关公众中的影响力,至2004年,“米其林”系列商标在相关公众中已经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正因如此,在其他类别商品上擅自使用或注册原告“米其林”商标的行为时有发生。2005年,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在商标异议审查中认定原告的“米其林”系列商标为驰名商标。结合上述事实,本院认定原告的“MICHELIN及轮胎人图形组合”商标、“轮胎人图形”商标、中文“米其林”商标在2004年时达到驰名商标的状态。

被告公司成立于2004年,其明知原告的商标已经注册并已为相关公众所知晓,在汽车轮胎行业享有较高的声誉,仍在其产品电动自行车上将“米其林”字样作为商标使用,主观上具有利用原告“米其林”商标的知名度发展自身产品的故意,属于“搭便车”、“傍名牌”的行为,客观上也具有使相关公众混淆和误认的可能性。虽然被告生产、经营的商品类别与原告商品不相类似,但国际商品分类类别都在第12类中,两种商品之间并非毫无关联,且原告的中文商标“米其林”三个字属臆造词,具有显著性并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被告在电动自行车上使用“米其林”字样外还将其作为企业名称的字号登记使用,无疑会造成相关公众对被告与原告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产生联想或误认,因此,被告的行为对原告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属于我国《商标法》规定的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被告对此应承担停止使用的民事责任。关于原告主张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原告的企业名称权构成不正当竞争,本院认为,被告的行为构成对原告商标权的侵权,原告的相关权利通过我国《商标法》可以得到保护,故无需再对被告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确认。

另外,由于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局限性,在某一区域获得企业名称登记只是取得了市场经营主体的资格,并不能以登记形式的合法化获得对其侵权行为的抗辩。因此被告主张其公司名称经过合法登记不构成侵权不能成立。

再有,被告还在自己的网站上以天津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的名义进行对外营销活动,其行为亦同样构成对原告商标权的侵权。

综上,被告在其生产的电动自行车上使用“米其林”作为

标识的行为以及使用含有“米其林”字样的企业名称构成对原告商标权的侵权,被告应承担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但判令被告停止使用企业名称应考虑给予被告使用其他企业名称的合理期限。关于原告要求赔偿的具体数额,因原告未提供有关损失及合理支出的费用的证据,本院将根据被告侵权行为的性质、期间、后果,原告商标的声誉等因素酌情确定。关于原告要求被告公开消除影响的诉讼请求,因原告未提供相关证据,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七)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四条、第五十二条第(五)项、第五十六条第二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本判决生效之日起,被告天津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立即停止在其商品上及网站上使用含有“米其林”字样的标识;

二、本判决生效之日起30日后,被告天津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停止使用含有“米其林”字样的企业名称;

三、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被告天津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50 000元。如果未按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四、驳回原告其他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2 300元,由原告负担575元,被告负担1 725元。该款项被告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付清。

如不服本判决,原告可在本判决书送达之日起三十日内,被告可在本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自递交上诉状之日起七日之内,向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交纳上诉费2 300元,逾期不交按放弃上诉处理。审 判 长 王教柱 代理审判员 胡 浩 代理审判员 李金梅 二○○八年十月 十 日 书 记 员 邓晓萱 附: “轮胎人图形”商标:

侵犯财产罪经典案例 篇5

11月13日凌晨1时许,被告人赵天云伙同董成要、董永征(二人均已判刑)窜至漯上公路华陂镇华陂村南一公路上,将禹州市的一辆货车拦住,并对司乘人员石××、王××进行殴打,当场抢走现金70元及一盒许昌牌香烟。

针对上述指控,公诉机关提供了被告人赵天云的供述,同案犯董成要、董永征的供述,被害人王××、石××的陈述,证人许××、许××、侯××的证言等证据予以证实。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赵天云伙同他人以暴力手段劫取他人人民币70元,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一款之规定,构成了抢劫罪,请求依法判处。

侵犯未成年人权益典型案例 篇6

案例

1李艳勤故意伤害案

——继母借“教育”之名打骂虐待继女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李艳勤,女,汉族,1983年4月5日出生,初中文化,个体户。

2010年9月,被告人李艳勤和申二刚各自离异后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2011年2月,申二刚的女儿申潇然(被害人,殁年5岁)开始与李艳勤、申二刚及李艳勤的儿子申岩桐一起生活。其间,李艳勤经常以申潇然不写作业、不听话为由,采用掐、拧、踢、烫等方式殴打申潇然,致申潇然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及四肢等部位经常受伤。申潇然2012年3月27日,申二刚到外地打工,李艳勤带着申潇然、申岩桐到山西省平顺县租房共同生活。同年4月29日晚,李艳勤在其租住处因琐事殴打申潇然,致其腹部受伤,后又多次殴打申潇然腹部等部位,致其伤情加重。同年5月4日晚,申潇然开始出现呕吐症状,李艳勤购买了治疗中暑等症状的药物让申潇然服用。同月6日17时许,申潇然和申岩桐在租住处睡觉,李艳勤将两个孩子反锁在家中。当天19时许,李艳勤回家后发现申潇然躺在床下,身体已经发凉,遂拨打120急救电话,将申潇然送往医院抢救,但在途中申潇然因受钝性暴力作用造成肠管破裂,致感染性休克死亡。

侵犯未成年人权益典型案例案例分析

人物:李艳勤申潇然

法律关系:该案件的被告人李艳勤和被害人申潇然是拟制血亲的亲子关系的其中一类继父母子女关系。

我国法律规定的有关本案的父母子女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抚养是指父母从物质上、经济上对子女的养育和照料,教育是指父母在思想、品德、学业等方面对子女的全面培养;二是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一般情况下,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因婚姻而派生,是一种姻亲,但是继父母与继子女存在实际的抚养教育关系的,即构成事实的收养关系,双方关系就成了拟制血亲。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也就是说,以继父母抚养教育继子女为法定条件,双方便形成了法律拟制的血亲,产生与生父母子女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分析:被告人李艳勤是被害人申潇然的母亲,李艳勤经常以申潇然不写作业、不听话为由,采用掐、拧、踢、烫等方式殴打申潇然,致申潇然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及四肢等部位经常受伤。构成虐待儿童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章第十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被告人李艳勤故意伤害被害人申潇然身体,致其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李艳勤借“教育”之名,在与申潇然共同生活期间经常对申潇然进行打骂虐待,并最终将申潇然殴打致死,情节极其恶劣,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应依法惩处。鉴于李艳勤有抢救被害人的行为,且归案后能够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认罪态度较好,对其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据此,依法认定被告人李艳勤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近年来,幼儿园虐童、父母虐童,公职人员、教师性侵未成年少女事件屡屡曝出,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层出不穷,引起了广泛关注。据人民网5月29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当日公布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典型案例,以打击震慑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提高全社会法制意识与防范保护意识。

黑龙江大学伊春分校

人文社会科学系

侵犯商标权案例 篇7

宜兴市清新粉体机械有限公司诉宜兴市宏达通用设备有限公司、陆某

侵害商业技术秘密纠纷案

案件要旨:实践中经常出现当事人在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后,以生效的刑事判决书为依据提起民事诉讼的情形,但法院在民事诉讼审理中,并不必然对该在先刑事判决所认定的理由或结论予以援引和适用,而是要在综合考察商业秘密权存在的证明、侵害商业秘密的行为和后果等因素后,决定是否对在先刑事判决予以援用。

编者注:本文摘自北京唐湘凌律师主编的《商业秘密保护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唐湘凌律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北京专业商业秘密律师,主要服务领域为公司法、知识产权等领域。在商业秘密领域,唐律师办理过大量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的民事、刑事案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唐律师曾代理商业秘密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并成功地使案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欢迎委托唐律师为企业制定保密制度保护商业秘密或者办理商业秘密相关案件,邮箱:lawyernew@163.com,电话:***。

一、案件来源

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2005)锡知初字第20号、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005)苏民三终字第119号判决书。

二、基本案情

1996年3月,宜兴市非金属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日本国株式会社清新企业、日本国共荣商事株式会社三方共同出资创办清新公司,主要从事气流粉碎机系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被告陆某被委派至清新公司担任总经理。清新公司在成立和经营过程中,先后通过技术转让、自行研制开发等途径拥有了GTM、STJ等系列气流粉碎机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并通过与公司人员签订誓约书、保密协议的形式,对上述生产技术加以保密。

2001年底,陆某被清新公司免去了总经理职务,并于2002年初到原为清新公司生产配套产品部件的被告宏达公司担任总经理。其后,宏达公司以高薪聘用了原为清新公司技术人员的祝某、张某、唐某及熟练技术工人梅某等人到宏达公司工作,陆某还指使祝某等人按照清新公司的GTM-100、GTM-30等九个型号的本文摘自北京唐湘凌律师主编的《商业秘密保护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唐湘凌律师办理过大量商业秘密案件,积累了丰富经验。曾成功代理商业秘密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并成功地使案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欢迎委托为企业制定保密制度保护商业秘密或者办理商业秘密相关案件,邮箱:lawyernew@163.com,电话:***。

气流粉碎机产品图纸转换绘制成宏达公司相对应的BPM-100、BPM-30等九个型号的产品图纸。其后,宏达公司按照上述图纸,组织生产出了上述的部分产品,并进行了销售,给清新公司造成了376189.6元的经济损失。

后清新公司以陆某、宏达公司侵犯其商业秘密为由向宜兴市公安局报案。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科学技术部知识产权事务中心(以下简称知产中心)向公安局出具了《技术鉴定报告书》,鉴定结论为:清新公司生产技术图纸中所体现的系列产品的具体设计尺寸、公差配合、技术要求等技术信息是非公知技术信息;清新公司所主张的系列气流粉碎机技术要点中所包含的有关粉碎腔高度与内壁直径尺寸的设计比例等用于指导实际生产的实验数据、参数、公式等技术信息,应认为是非公知技术信息。同时,上海科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向宜兴市公安局出具了《评估报告书》,评估结论为:宏达公司通过获取和使用清新公司的产品技术给清新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05万元(评估基准日为2003年11月18日),其中给清新公司造成的市场损失为346288.13元,清新公司因维权而花费29901.47元,两项合计为376189.6元。

宜兴市人民法院审理该刑事案件后认为,宏达公司采用利诱手段非法获取清新公司的气流粉碎机系列产品技术,并组织生产销售相同产品给清新公司造成经济损失37万余元,陆某作为宏达公司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行为与宏达公司共同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但鉴于宏达公司及陆某的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经济损失数额尚未达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中的立案标准,不能认定为重大损失,故法院在(2004)宜刑初字第23号刑事判决书认定宏达公司及陆某的行为均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其后,清新公司以陆某及宏达公司侵犯其商业秘密为由,向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认为宏达公司采取利诱手段,非法获取清新公司的气流粉碎机系列产品技术,陆某作为宏达公司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行为均属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两被告并组织销售相同产品,给清新公司造成经济损失376189.6元。以上事实有(2004)宜刑初字第23号刑事判决书所证实,该判决书已发生法律效力。请求判令两被告赔偿经济损失376189.6元,互负连带赔偿责任,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三、法院审理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在审理侵害商业技术秘密纠纷的民事诉讼中,商业秘密的权利主张人应当首先在举证期限内明确其商业秘密的具体内容。否则,法院无法对其主张的技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进行实质性审查和认定,而被本文摘自北京唐湘凌律师主编的《商业秘密保护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唐湘凌律师办理过大量商业秘密案件,积累了丰富经验。曾成功代理商业秘密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并成功地使案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欢迎委托为企业制定保密制度保护商业秘密或者办理商业秘密相关案件,邮箱:lawyernew@163.com,电话:***。

告也无从进行针对性的答辩和质证,即使判令被告承担停止侵权的民事责任也会因为缺乏具体对照标准而导致无法执行。本案中,由于(2004)宜刑初字第23号刑事判决书中最终认定宏达公司及陆某的行为均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且原告清新公司也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其系列气流粉碎机技术中的秘密点已经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向宏达公司、陆某进行过披露和说明,此外知产中心出具的技术鉴定报告书及(2004)宜刑初字第23号刑事判决书中也没有相关的反映,故刑事诉讼中的有关证据材料并不能免除清新公司在民事诉讼中所应承担的就其技术秘密点的说明和举证义务。而在本案诉讼过程中,清新公司始终不能明确其商业秘密的具体内容,即有关技术秘密点的具体数值、参数等信息,应当认定其没有按照民事诉讼的举证要求尽到举证义务,故其诉讼请求难以支持。

此外,关于陆某的民事责任问题,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追究的是陆某在单位犯罪中作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刑事责任,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五十八条的规定: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以法人名义从事的经营活动,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法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故清新公司主张陆某应当承担连带侵权责任没有民事法律依据,亦不予支持。据此,法院最终判决驳回了清新公司对宏达公司、陆某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亦由清新公司负担。

判决后,清新公司不服,提起上诉称:上诉人在一审中提供的刑事判决书已确认宏达公司、陆某的行为属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只是鉴于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额未达到立案标准而未追究二被上诉人的刑事责任;上诉人在一审中提供了知产中心出具的鉴定报告以及宜兴市科学技术局出具的鉴定意见,均已确认清新公司主张的技术信息是非公知技术信息、宏达公司产品图纸系抄袭清新公司的产品图纸;根据评估报告,宏达公司、陆某窃取清新公司技术后进行生产销售,造成经济损失376189.6元,应予赔偿。综上,请求二审法院撤销原判,予以改判。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在审理侵害商业技术秘密纠纷的民事案件中,技术信息秘密点的具体指向和内容是技术秘密侵权判定的前提。只有明确了争议的技术信息具体需要保护的内容,才能判定其是否属于商业秘密,以及被控侵权方使用技术是否构成侵权。因此,在指控他人侵犯其商业秘密的诉讼中,权利人首先应当明确其需要作为商业秘密予以保护的技术信息的具体内容,并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本案中,上诉人清新公司主张其生产的涉案九个型号的气流粉碎机的具体设计尺寸、公差配合、技术要求等技术信息,以及粉碎腔高度与内壁直径尺寸的设计比例、实验机与同系列设备生产能力的转换方式等技术信息属于商本文摘自北京唐湘凌律师主编的《商业秘密保护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唐湘凌律师办理过大量商业秘密案件,积累了丰富经验。曾成功代理商业秘密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并成功地使案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欢迎委托为企业制定保密制度保护商业秘密或者办理商业秘密相关案件,邮箱:lawyernew@163.com,电话:***。

业秘密,但其在本案一、二审中却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始终未能明确上述技术信息的具体数据、公式等内容。上诉人称依据生产中心出具的鉴定报告足以证明其主张的技术信息构成商业秘密,但由于该鉴定报告也未反映出上诉人主张的技术信息的具体内容,亦不能支持其主张。

据此,由于上诉人未能明确其主张保护的技术秘密的具体内容,从而导致被上诉人无法针对上诉人主张的技术信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进行抗辩,法院亦无法对其主张的技术信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作出判定。对此,上诉人应当承担由此带来的法律后果。综上,上诉人清新公司关于其生产的涉案产品的技术信息构成商业秘密的诉讼主张不能成立,其指控被上诉人宏达公司、陆某侵犯其商业秘密的上诉理由亦不能成立,不予支持。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当予以维持。江苏省高院最终作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二审判决。

四、律师点评

实践中经常出现如本案中当事人一样在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后,以生效的刑事判决书为依据提起民事诉讼的情形。根据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的规定:“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可知,前诉判决所裁判的事项对于后诉的程序具有一定的拘束力。但是,由于法律未对既判力的适用范围给出明确规定,故在某些行为既构成刑法上的犯罪同时又是民事侵权行为时,刑事判决的预决效力问题通常就会表现在民事侵权中。如本案在刑事诉讼书过程中,法院在判决理由中认定了“宏达公司与陆某的行为均属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但却由于二被告的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经济损失数额未达立案标准,最终在刑事判决书的判决主文中宣告宏达公司、陆某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而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法院更是以不能认定宏达公司、陆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清新公司的商业秘密为由驳回了清新公司的诉讼请求。那么,在先刑事判决对之后的民事判决是否具有既判力,法院又是怎么认定的呢?

一般而言,在民事诉讼审理过程中,法院会对在先刑事判决做以下审查,以决定能否适用,包括:商业秘密权利是否存在的证明标准应适用民事诉讼上的“高度盖然性”(是将盖然性占优势的认识手段运用于司法领域的民事审判中,在证据对待证事实的证明无法达到确实充分的情况下,如果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已经证明该事实发生具有高度的盖然性,人民法院即可对该事实予以确认。),而非依据刑事诉讼上的“排除合理怀疑”(被证明的事实必须通过它们的证明力使罪行成立)标准;对于侵害商业秘密行为和后果的认定,民事诉讼上采取“相似加本文摘自北京唐湘凌律师主编的《商业秘密保护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唐湘凌律师办理过大量商业秘密案件,积累了丰富经验。曾成功代理商业秘密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并成功地使案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欢迎委托为企业制定保密制度保护商业秘密或者办理商业秘密相关案件,邮箱:lawyernew@163.com,电话:***。

接触”的推定方法,而非刑事诉讼上更为严格的认定方式。同时,在审理过程中,如出现对最终认定的事实与在先刑事判决认定的事实不一致的情况,如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出现新证据推翻了在先刑事判决所认定的事实,或该刑事判决本身有误时,应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及审级监督的途径,对错误的在先刑事判决予以纠正,避免出现判决冲突的情况。

本案中民事诉讼的审判法官最终没有将在先刑事判决中认定的“宏达公司与陆某的行为均属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作为免证事实而直接援引和采纳,并在清新公司在民事诉讼中未能完成就其技术秘密的举证义务时判决其败诉,由此可见,在先刑事判决中的判决理由在民事诉讼中的不具有完全的既判力,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仍对其主张的相关事实负有证明责任。

另外,从本案可以看出,在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的民事诉讼程序和刑事诉讼程序中存在着诸多差异,故当事人应注意到在两个诉讼程序中的举证责任、证明标准等的不同,从而更好的在不同的诉讼过程中维护自己的利益。

本文摘自唐湘凌律师主编的《商业秘密保护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唐湘凌律师,北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湖南邵阳人。主要服务领域为公司法、知识产权等领域。在商业秘密领域,唐湘凌律师办理过大量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的民事、刑事案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唐湘凌曾成功代理商业秘密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并成功地使案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欢迎委托唐湘凌律师为企业制定保密制度保护商业秘密或者办理商业秘密相关案件,邮箱:lawyernew@163.com,电话:***。

由于唐湘凌律师办理过大量商业秘密案件,在商业秘密领域比较有影响,并就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多次接受《知识产权报》、《科技日报》等全国性报社采访。以下为唐湘凌律师关于商业秘密保护观点的报道:

《知识产权报》第文章《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若干问题》:唐湘凌律师办理过多起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对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现状深有感触,“一些企业笼统的以为自己采取保密措施的信息的全部是商业秘密,实际上司法机关会因为该类信息不符合商业秘密的法定条件而驳回。”

《知识产权报》文章《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若干问题》:唐湘凌律师认为,鉴于地方基层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件发案率不高,有时一个基层法院几年都遇本文摘自北京唐湘凌律师主编的《商业秘密保护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唐湘凌律师办理过大量商业秘密案件,积累了丰富经验。曾成功代理商业秘密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并成功地使案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欢迎委托为企业制定保密制度保护商业秘密或者办理商业秘密相关案件,邮箱:lawyernew@163.com,电话:***。

不到一个侵犯商业秘密案,加之商业秘密犯罪案件往往涉及很多专业性极强的问题,基层法院缺乏办案经验,比如这次会上研讨涉及的刑事案例,是武汉一个基层法院受理的第一个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案件,该案从公安立案侦查到检察院起诉至法院历经一年多的时间,现在法院审理又面临截然相反的两个鉴定结论在“打架”。把如此棘手的一个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交给从未有类似案件审判经验的基层法院审理实是勉为其难。建议参考目前有关驰名商标司法认定案件的管辖规定,将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刑事案件审理权上收至省会城市所在地的中级法院管辖。

《科技日报》文章《跳槽走人 技术秘密如何留下——企业要增强商业秘密保护意识,但不能以“侵犯商业秘密”为借口打击竞争对手》:唐湘凌律师说,“根据有关规定,刑事案件中的公、检、法机关均有委托鉴定的权力,民事案件的当事人也有自行委托鉴定的权利,在实践中,刑事或者民事案件的被告及其代理人往往也会委托鉴定,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的现象。”

《科技日报》文章《跳槽走人 技术秘密如何留下——企业要增强商业秘密保护意识,但不能以“侵犯商业秘密”为借口打击竞争对手》:关于企业在保护商业秘密方面应做的工作,唐湘凌认为,企业在保护商业秘密方面一定要做好预防性工作,例如划定商业秘密的范围;建立秘密资料的存档管理制度;涉密计算机不联网;对企业员工进行商业秘密法律知识培训;与员工签署的《保密协议》;与可能接触较高级别商业秘密的员工签订的《竞业禁止协议》,签署保密协议时,一定要根据其接触或可能接触的商业秘密进行严格划定、明确保密的具体内容。”

《科技日报》文章《不能以“侵犯知识产权”为借口打击竞争对手》:唐湘凌律师建议,鉴于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非常复杂,希望有关方面参考驰名商标司法认定案件的管辖规定,将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刑事案件审理权上收至省会城市所在地的中级法院管辖。

上一篇:矫正人员学习笔记下一篇:《小乌鸦爱妈妈》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