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诗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咏月诗(精选5篇)

咏月诗 篇1

一、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睿智领悟

明月, 在茫茫宇宙中, 自古至今只有一个, 它和人间的生活相隔是那么遥远, 然而它与诗人的生活、感情息息相关。它启迪着诗人的诗情和对人生宇宙的领悟。如“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四首之一) 当时, 诗人第二次入长安, 表面上很得意, 实际上常常感到与世俗的格格不入和无比的孤独, 并没有实现经邦济世的宏伟理想, 因而在月下痛饮狂歌, 他与皎洁的明月, 孤单的身影为伴, 幻想与明月作永恒的交欢。人生是短暂的, 月亮是永恒的, 因此人的精神境界就获得永恒的生命, 这些表现出他以积极的精神力量摆脱自我的孤单而进行不断探索, 反映出对人生和宇宙的睿智思考。又如“白云映水摇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 古来相接眼中稀。”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诗人在皎洁柔和的月光下, 徘徊深思, 触发了对自己所崇拜的历史人物的向往与思念, 江山依旧, 而知音难觅, 诗人深感寂寞和孤独, 是岁月易逝, 壮志未酬的自然抒发。再如“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酒问月》) 月亮是永恒的, 人生是短暂的, 诗人发出了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感慨。

二、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酷爱和傲岸不屈的性格

明月, 它明亮, 高洁, 象征着诗人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傲岸不屈的性格。同时, 诗人借助它的纯洁之美抨击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开元天宝年间, 唐帝国国力极度强盛, 经济空前繁荣, 却在政治经济方面潜伏着各种危机, 后期战争连年不断, 造成了亲人的分离, 诗人以同情的笔调, 希望战争早日结束, 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共同心声。如“云阳上征去, 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 拖喘一何苦。” (《丁都护歌》) 它描写了劳动者生活的悲惨, 寄寓着诗人的无限同情。又如“边月随弓影, 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 少妇莫长嗟。” (《出塞》其五) 战士们手中拉紧的弓弦和天上的明月相映照, 胡霜在剑上凝结着剑花, 面对战争, 劝勉妻子以大局为重, 诗人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写战争的。还有“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 诗人看到关山的月亮, 触景生情, 想起了古今征战之地, 有几个人能生还呢?“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子夜吴歌》) 诗人抒发了广大思妇对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 由她的内心痛苦, 衬托了捣衣声的凄凉。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盼望着早日结束战争, 亲人团聚的思想情感。再如“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 写宫女伫立玉阶揭帘望月的动作神态, 表现了幽闭深宫的孤寂和哀怨。“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赦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秋浦歌》) 月光下炉火映红了冶炼工人们的脸庞, 表现了寒夜中冶炼工人劳动场面的热烈。诗人经常用笔下的“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追求生命的永恒, 追求不平凡的存在。他能领略人生和自然的种种变幻无常, 他厌恶现实的鄙俗, 反抗封建传统的一切束缚。文学史家刘大杰概括其思想说:在李白的心灵中, 一面包含着盛唐精神的光辉, 一面同时感到空虚和不满。

三、表现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无比思念

月亮, 最能引起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无比思念, 最能勾起人们的离愁别绪和渴望团圆的感情。如“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 但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 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 使人感到客况萧条, 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 也最容易产生遐想, 想到故乡的一切, 想到家里的亲人。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 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玉蟾离海上, 白露湿花时。乐哉弦管客, 愁杀征战儿。” (《初月》) 弯弯的新月对那些月下游乐的人来说, 恐怕比满月更富神秘, 可是对那些边关征战的将士来说却最能引起浓浓的思乡之情。“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戍客望边邑, 思妇多苦颜。” (《关山月》) 战士们望着边地明月出天山的景象, 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 脸上多出现愁苦的颜色, 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 在此苍茫月夜, 叹息之声是不会停止的。所见的景象如此, 所思亦是广阔而藐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 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 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读来使人觉得回味悠长, 感人至深。又如诗人通过描写明月来抒写真挚友情的“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山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半圆的秋月照在峨眉山头, 此时, 诗人从清溪出发向三峡而去, 见不到故乡和亲人了, 在淡淡的愁思中蕴含着有如明月般温馨的相思别情。月色之优美, 宁静, 皎洁, 勾起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明月, 是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伟大存在, 诗人以明月为情感载体抒发了人间最真挚的友情和对故乡的无比思念之情。

总之, 李白笔下的明月, 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契合。诗文中的明月是唐帝国极度强盛时代蒸蒸日上, 蓬勃昂扬精神的写照, 国家的强大, 极大地鼓舞了诗人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 虽然诗人有时政治失意, 愁云笼罩着明月, 但这仍然改变不了心中的“明月”。遥远、明亮、高洁、美丽的明月, 是诗人一生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可以说月是李白明, 月是盛唐明。

摘要: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 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咏月诗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写照, 李白是创作咏月诗最多的诗人之一。李白的咏月诗以其哲理和诗意的完美结合而成为艺术殿堂的一颗璀璨明珠, 被后人所喜爱和称颂。

咏月诗 篇2

二、学生学情分析:

1、《十五夜望月》面对的是一群初离家庭、寄宿学校的学生,教学时间也大约在中秋节之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较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氛围和情感,感受传统中秋的文化特色。

2、相较于小学阶段,初中的孩子对情感的体验更敏锐、更细腻、更准确、更透彻。同时,学生还保有丰富多彩的想象力,较适合通过想象法来把握诗歌。

3、《十五夜望月》是初一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的古诗教读课文。虽然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的古诗词,但是,小学阶段的古诗学习还重在对诗歌整体的初步把握,并未涉及到鉴赏诗歌的方法指导。所以,有必要根据诗歌特点对学生读诗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懂诗歌,体会诗中描写的景色特点,感受诗歌营造的氛围,体悟诗歌抒发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式地通过朗读、想象、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来鉴赏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在中秋之夜的怀人情思

2、教学重难点:对诗歌景物特点的把握,氛围的感受,情感的体悟是重点。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是难点

3、课时安排:

虽然本诗很简短,诗歌情感本身比较明显,但是因为诗歌语言本身的高度凝练的特性,也因为是初中阶段第一次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课,所以在教学上我安

排一节课的时间,用完整的一节课好好品味本诗。

4、课前准备:

学生: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

教师: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②教师搜集诗人的背景资料,并写课堂练笔的下水片段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要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

依导入新课,营造氛围――朗读诗歌,整体把握――想象品味、景物特点――知人论世、把握情感――再读诗歌、课堂小结――课外小诗,现学现用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由中秋的话题引入诗歌,营造学习氛围,并且强调诗歌的凝练和丰富,提醒学生专注学习。接着初读诗歌,明确本诗为七言绝句,然后在听读和跟读中整体把握诗歌。然后请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根据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第一二句中的景象,在分享和探讨中把握景物特点,为下面的情感把握做好准备。第四步教师介绍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解决情感体会中出现的矛盾问题。第五再读课文,在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注重朗读的语音语调,在朗读中加深情感的体会。在课堂尾声,教师要为学生小结本堂课中涉及的诗歌阅读的方法,并提供适合的课外诗歌,运用课堂学习的方法进行赏析练习。

2、教学方法的确定:

针对本首诗歌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朗读法感知文

本,想象法拓宽丰富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来启迪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循序渐进,问题明确有效。

其次,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且运用教师例文来帮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再次,引导学生探究疑难,在讨论中自主地体会到诗歌的妙处

最后,加强总结和练习,在适合的练习中强化课堂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想象描写环节的设计: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通过自己的想象去理

解诗歌,其实是对诗歌的再创作,并且通过交流加深对诗歌的把握。教师例文的展示,既能帮助学生弥补不足,同时也能营造课堂民主平等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学生和教师一起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2)课外练习环节的设计: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及时地通过练习来巩固和复习

课堂中学

到的方式方法,体现出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重视。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圆月)。确实,圆月,是中秋的象征。这天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大家把课本翻到109页。一般来说诗歌是所有文体中最短小的,但是别看它们是小身材,其实有大味道呢。诗歌语言因高度凝练而充满丰富的形象和意义,要我们花大力气去体会。所以,我们今天这节课如果能够把《十五夜望月》这首短小的诗真正读懂,读通,那就是同学们的成功了。这首诗的题目或者还可以写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板书课题)(解题,见注释,注意古代以官职来称呼别人的文化习惯)

二、初读诗歌,明确体裁

师:有没有同学乐意先来帮我们大家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吗?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古诗咯。问题是从文体上说它属于诗歌中的哪一类?(七言绝句,另有五言绝句,八句四联律诗。格律诗)

三、跟读诗歌,初步把握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声音响亮,而且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已经迈出了读懂诗歌的第一步。诵读是理解诗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氛围,有的需要浅吟低诵,有的需要放声朗诵。下面请同学先听一遍本诗的朗诵,去初步了解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内容。

生听读

师:下面我们跟着录音一起来读这首诗。

生跟读

师:用一句话分别概括诗歌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

(描写了诗人十五夜望月时看到的院中景象)

(抒发了诗人怀人的思绪)

四、发挥想象,欣赏景色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字面疏通:庭院中的地面白色一片,树上栖息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沾湿了绽开的桂花。

2、师:要真这样干巴巴的解释可真是把这首诗给糟蹋了,我们大家都不愿意吧?同学们能不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你最优美的散文化的语言来为我们描绘诗人想要描绘的景象?(150―200字左右,写在练习纸上)

3、附近的同学交流,推荐出最优秀的,朗读交流

4、教师展示例文

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这个朴素的小小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微雪,又好像是一汪空明的积水,窗边那棵桂树扶疏的树影,则成了水中微动的藻荇。萧萧树荫里,聒噪了一天的鸦鹊,此时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这中秋之夜皎洁到刺眼的月光,先后进入了睡乡,不知道在它们的梦里,可曾出现去年春日青天掠过的一行归航的雁影。

夜又深了一层,桂花的香味也又浓了一度。一条缀满了黄色小花朵的桂枝探到了我的眼皮底下,鼻头跟前。伸手折枝,咔嚓一声,惊落了一手的冷露。是什么时候,这清冷的露珠竟沾湿了枝头的花朵?丝丝寒意由五指游走全身,不知道广寒宫里的那棵月桂树,那树下的白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是否也早已被这无声的露水沾湿。(PPT)

5、品味重点:

结合学生的练笔教师提醒学生想象的注意点:要仔细推敲联想,同时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

“地白”:诗人写院中的月色,不着一“月”字,哪里体现出是描绘的月色呢?只用了“地白”二字,却给人澄澈、空明之感,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李白的那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净悠远的意境中,躁动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结合例文扩展想象)

“树栖鸦”:同学们想一想,树栖鸦的景象是诗人用眼睛看到的吗?那他是怎么知道的呢?既已夜深,在明月之夜,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息,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应该是凭听觉感受出来的吧。这也恰恰用这种音响变化,来烘托出当时月下小院的静谧安宁。大家觉得这样的想象有没有合理性?至于对于鸦鹊梦境的猜测,我们可否替诗人做此想象呢?这个问题暂时留在这里,等全诗看完了,我们再来讨论。

“冷露无声湿桂花”:作者怎么会发现露水沾湿了桂花,怎么会知道露水是冷的?“冷”是一种触觉,我们可以合理地想象诗人是如何接触到那清冷露水的过程。一个冷字,不仅是在说露水,也在说当时整个的环境,清秋的深夜,似乎连空气都是冷的。我们的想象、联想还要往前,如果你愿意,可以想得很远很远。人间的桂花被浸润了,那么举头望明月,那个悬在头顶的月亮里的影影绰绰的桂树呢?生活在桂树周围的那些人呢?

6、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想象的力量是多么神奇,短短的两句诗居然被我们演绎出这么丰富多彩的内容。经过这样有血有肉的想象,我们眼前有没有那样一幅画面,有没有一部小电影在脑中播映?对中秋夜的景色是不是更了解了?请大家用一两个词语来揭示这些景色的特点。――寂静、清冷等

五、知人论世,体味情感

身立这样寂静清冷的庭院中,诗人生出怀人的情绪来。怀人的思绪是怎样的?是怎么

咏月诗句 篇3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咏月的诗句 篇4

2)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 ——出处: 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

3) 有人水溅红裙,相招晚醉,正月上、凉生风露。 ——出处: 高观国《祝英台近•荷花》

4) 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 ——出处: 厉鹗《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

5) 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 ——出处: 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6) 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出处: 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7) 徙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 ——出处: 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8)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出处: 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9) 欢宴良宵好月,佳人修竹清风。 ——出处: 吴文英《风入松•麓翁园堂宴客》

10)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出处: 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11) 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 ——出处: 曹植《明月上高楼》

12) 至今云雨带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 ——出处: 牛希济《临江仙•峭壁参差十二峰》

13)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出处: 李贺《七夕》

14) 瀑布风前千尺影,疑泻银河一派。 ——出处: 朱栴《念奴娇•雪霁夜月中登楼望》

15) 花似雪,东风夜扫苏堤月。 ——出处: 方以智《忆秦娥•花似雪》

16)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 ——出处: 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17)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出处: 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18) 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出处: 赵秉文《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19) 花底一声莺,花上半钩斜月。 ——出处: 刘翰《好事近•花底一声莺》

20)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出处: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

21)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出处: 厉鹗《灵隐寺月夜》

22) 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 ——出处: 洪秀全《吟剑》

23) 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 ——出处: 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

24)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出处: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25) 纵明月相思千里隔。 ——出处: 贺铸《琴调相思引•送范殿监赴黄岗》

26) 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 ——出处: 李白《发白马》

27) 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 ——出处: 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28) 秋山入远海,桑柘罗平芜。 ——出处: 李白《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29)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 ——出处: 王沂孙《天香•咏龙涎香》

30) 帘外寒挂澹月,向日秋千地。 ——出处: 吴文英《丁香结•夷则商秋日海棠》

31) 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 ——出处: 朱敦儒《念奴娇•插天翠柳》

32) 明月到今宵,长是不如人约。 ——出处: 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33) 晴浦晚风寒,青山玉骨瘦。 ——出处: 董以宁《卜算子•雪江晴月》

34) 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 ——出处: 高观国《解连环•柳》

35)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出处: 孟浩然《他乡七夕》

36)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 ——出处: 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中秋咏月诗词 篇5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并能背诵。

2.能感受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投影月夜图画和配合的诗词)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团圆的象征,古人总爱对月抒怀,尤其是在中秋这样的节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二)介绍作者: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有《东坡全集》。

2.《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

(三)诵读探究:

1.理清诗歌脉络。

上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阙:对月怀人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2.朗诵全诗。

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思考:

(1)开头两句的月宫境界,反映了什么?

反映词人对天上的向往。

(他写该词时正值政治失意,这正反映了他当时思想的矛盾。)

(2)后面几句,思想有无转变?

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3)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课后学习:

【咏月诗】推荐阅读:

上一篇:福建省医疗收费标准下一篇:人因工程学论文图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