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瘦西湖作文(精选12篇)
瘦西湖到了,我们坐船游览瘦西湖的景色。在船上,我看到了迎春开放的二月兰,金灿灿的迎春花。粉色的桃花开放了,柳树也穿上了绿色的衣衫。我迎着风,坐在船头入神的看着美丽的景色。
不一会儿,到了岸上。我们一起往回走。我在路上听到了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又听见了人们的欢笑……我看见了害羞的海棠合拢了嘴,可是二月兰、桃花、郁金香都在大胆的开放……
扬州“瘦西湖”植物文化所透露的生活气息浓郁, 具有扬州地域特色与风俗人情。“瘦西湖”的植物景观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是物质景观的依托, 其承载的更多的是扬州社会不同阶层人士的人生情怀, 对于身处顺境的“文人”、“士大夫”等社会上的精英阶层来说, 可以成为他们精神疲惫的小憩港湾, 寄托其脱俗的情怀与志向, 对那些相对身处逆境的“亡国者”、“城市移民”、“青楼女子”等相对弱势的阶层来说, “瘦西湖”的景观也许更能成为他们精神最终皈依的处所, 将他们或悲情或飘渺的人生情怀完全地寄托其中。
2 扬州社会各个阶层对植物文化的需要
文化的演变或进化需要一定的驱动力, 而人是文化的适应方式和创造过程的选择者和实施者, 人的需要是文化进化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扬州“瘦西湖”园林集群植物景观古典文化意象生成与发展的动力自然来源于营造并且使用这座园林的扬州社会各个阶层以及这些来源于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对场所中植物景观本身的不同方面的需要。李元将这种人对景观文化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种。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方面。物质文化包括了物质生产方式、各种社会规范、典章制度等, 而精神文化则涵概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思维方式, 还有人们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 以礼俗、民俗、民风的形态出现。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使人们认识了植物的实用价值, 士人园林的兴起及文人对植物的推崇使植物文化彰显人格魅力, 宗教和民俗的发展更使中国植物文化凸现民族特性。”[1]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植物文化的决定性影响奠定了这两种需要的形成。“实际上植物除了为人类生存或生活服务外, 人们还赋予了它许多来自人类自身思维活动的文化内涵。”[2]同时这两种层次的需求更是相辅相成, 密切作用的。这也正与“瘦西湖”植物文化满足扬州人需要的两个层面相对应。
2.1 扬州社会各个阶层对植物文化的“物质需要”
这种需求更多的是偏重于与经济的需求与联系, 《扬州画舫录》中记述了很多关于“瘦西湖”园林集群以及其周边地区的“花市”的信息以及交易的情景, 从中可见“瘦西湖”植物作为人们“物质需要”的例证。
“天福居在牌楼口有花市, 花市始于禅智寺, 载在郡志。开明桥每旦有花市。盖城外禅智寺, 城中开明桥, 皆古之花市也。近年梅花岭、傍花村、堡城、小茅山、雷塘皆有花院, 每旦入城聚卖于市, 每花朝于对门张秀才家作百花会, 四乡名花集焉。”[3]“傍花村居人多种菊, 薜萝周匝, 完若墙壁。南邻北垞, 园种户植, 连架接荫, 生意各殊。花时填街绕陌, 品水征茶。近年梅花岭、傍花村、堡城、小茅山、雷塘皆有花院, 每日入城聚卖于市。”[4]
“瘦西湖”花市的繁盛反映了植物作为物质形态满足人们的经济需求的方面, 其中“植物”是直接参与作用的, 瘦西湖的田地里栽种的不再是传统的稻麦棉麻, 而是十里花卉, 人们把栽花当做了种田, 因此“十里栽花算种田”也可以看到扬州农商有机结合的地域风俗。
文献中有很多关于植物生产性的精彩描述, 如“四桥烟雨”的桂花, “是地桂花极盛, 花时园丁结花市, 每夜地上落子盈尺, 以彩线穿成, 谓之桂球;以子熬膏, 味尖气恶, 谓之桂油;夏初取蜂蜜, 不露风雨。合煎十二时, 火候细熟, 食之清馥甘美, 谓之桂膏;贮酒瓶中, 待饭熟时稍蒸之, 即神仙酒造法, 谓之桂酒;夜深人定, 溪水初沉, 子落如茵, 浮于水面, 以竹筒吸取池底水, 贮土缶中, 谓之桂水”。既可供观赏又是绝佳的美食, 从而清晰可见“桂花”同时作为“造景植物”与“经济作物”对人们“两种需要”的满足。
2.2 扬州社会各个阶层对植物文化的“精神需要”
另一种情况是“瘦西湖”作为一种依托而提供满足这种“物质需求”过程的场所。如长堤春柳景点, “跨虹阁在虹桥爪, 是地先为酒铺, 迨丁丑后, 改官园, 契归黄氏, 仍令园丁卖酒为业”。联云:“地偏山水秀 (刘禹锡) , 酒绿河桥春 (李正封) ”。而精神需求”则是人们的思想与意识与植物景观的交融而升华的必要条件, 人们既以“种菊”而“寄卖于市”谋生同时更懂得“寻芳”从而欣赏菊花的文化内涵, 化“风俗”为“诗意”, 这就是植物所承载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两个方面。
“瘦西湖”植物文化的推动力来自扬州社会复杂而丰富的社会阶层的文化背景, 其中包括“士人文化”、“盐商文化”、“青楼文化”、“移民文化”、“遗民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共同作用与推动。
3 “瘦西湖”植物景观古典文化意象与扬州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
3.1 “瘦西湖”植物景观古典文化意象与扬州士人阶层之间的关系
纵观古典文献与实例, 在“瘦西湖”古典植物文化的众多缔造者中, 既有“物质需求”又有“精神需求”并且能一心为之努力的, 最为典型的阶层就应是士人阶层了。
扬州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云集, 在扬州留下了无数典籍诗文、书画、音乐歌舞。士人阶层便是古代扬州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和占有者。其中的代表人物如“王士祯”、“欧阳修”、“苏轼”、“孔尚任”等文人士大夫, 他们善于探究规律总结认识, 当他们一旦关切某一事物的时候, 往往能为之著书立说。而植物景观备受文人的青睐, 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植物的身影。就像历史上著名的“红桥修禊”所留下的景致的诗篇传扬至今。都是以士大夫们为主角的社会精英阶层的积累与创造。尽管士不像农那样常年躬耕土地, 与植物世界有着直接且持久的接触,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植物的感知, 反而使其能够更高的平台上对植物世界加以审视和体认。
“四相簪花”的传说流传至今, 芍药在扬州瘦西湖中大量种植, 对于崇尚过简朴生活的文人来说, 为了一种花如此大吹大擂是不可取的, 爱芍药的人是不会放弃尘世的, 这些正是士人阶层的写照。植物文化由此获得士人阶层的深切关照, 并逐渐脱离基于物质层面的实用性挖掘, 转入物色审美的精神探索。诗词歌赋、绘画工艺、园林品赏等形式都在士人心智的引领下与植物结缘。
《红桥修禊》题诗云:“十年一觉梦迢迢, 园废台荒景渐凋。胜地重过刚上巳, 群贤必至近虹桥。且将美酒酬佳节, 莫把闲情系柳条。补写新图留古迹, 竹西亭外暂停桡。”[7]这诗中的“群贤”与“虹桥”与“虹桥植物景观文化意象”的密切关系正是在这不断地相互影响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在“瘦西湖”植物文化演进的各个历史时期, 士人阶层与植物文化之间始终维系着一种持久而密切的互动关系。士人们的思想和言行就像画笔, 不断地勾勒出植物盛衰流变的轨迹。这些印记构成了“瘦西湖”植物文化成长的年轮, 并为其体系的丰富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其演变发展由此获得了可持续、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反之, 日益丰富的植物文化又为士人在人生的迷茫中指明了方向, 而这种密切的相互影响始终是可逆的。
3.2 “瘦西湖”植物景观古典文化意象与扬州盐商阶层之间的关系
人们常用“形而下”来形容扬州这个城市的“气质”, 似乎整个城市都沉浸在崇尚享乐主义的氛围中。这样的定义与“扬州盐业”、“扬州盐商”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食盐贸易对扬州社会的结构和城市文化的特征甚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这种影响通过盐商的存在和行为得到了非常明显的体现, “这些富人及其行为决定了18世纪扬州城的形象。”[8]扬州盐商在生活富裕起来以后, 无一例外地过着寄生、闲适、奢侈的生活, 时人对他们的奢侈消费方式有相当多的描述:“扬州盐务, 竞相奢丽以婚嫁丧葬, 堂室饮食, 衣服与马, 动辄费数十万”。而这种奢侈、畸形的消费恰恰决定了扬州消费型商业城市的性质。因为实际上盐商除去物质上的收益从而对城市的文化作出贡献, 他们同样积极地参与到丰富城市文化形态与活跃城市文化创造中来。
社会背景等使这种关系与其他不同, 盐商在取得盐业成功的同时, 仍然需要讨好地方统治阶级, 由于扬州有皇帝南巡的特殊经历, 盐商同样要把握住这种机会与中央的统治阶层互动, 以此来提高并且巩固自身的社会地位以及文化地位。使其经济利益能够可到政治上的保障。[9]“瘦西湖”园林集群甚至可以说是不仅是众多盐商私家园林住宅的集合而形成的湖上园林。“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 联络至山, 气势俱贯”。更是盐商对皇室的“谄媚”与“贡品”。盐商的富庶与挥霍推动并且保障了瘦西湖景观的发展以至鼎盛。而盐商在帝王南巡期间不遗余力的财力人力的投入与支持才掀起了兴建园林的热潮, 这种情况不仅改变了瘦西湖景区的格局, 将“瘦西湖”景观与扬州盐商的关系拉近了一步, 更是体现了扬州盐商的心思, 这种心思体现在瘦西湖景观营造的方方面面, 其中包括植物景观的种类与设计以及文化意象的形成。
尽管盐商也许并不像文人雅士对园林花木竹石有非常精细的感悟和品味, 对于美也并非有细微的鉴赏水平, 但是他们还是试图能够融入这样的群体里, 积极地参与活动, 以此获得社会的身份认同, 巩固自身的社会地位。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并做出贡献是盐商们通常选择的参与方式。
“瘦西湖”植物景观文化与盐商阶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士人阶层相似, 同样存在着领袖性的人物。明朝最后20年里, 郑元勋成为扬州社会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郑元勋扮演的园主、赞助人、士人和慈善家角色, 为此后的扬州徽籍代表人物所继续。这个群体的主要成员都拥有园林和功名, 因为赞助公益事业而著名。
在传统社会各阶层中, 与商人阶层关系特别密切的, 也是对商人阶层影响最大的可以说是士人阶层。也正是因此, 与士人阶层的关系, 也就成为商人阶层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关系。从商人阶层和士人阶层的关系中, 我们可以看出商人势力的消长, 他们的社会地位的升降, 他们社会处境的艰易, 以及其他很多东西。盐商文化在“瘦西湖”植物景观文化意象的发展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
3.3 “瘦西湖”植物景观古典文化意象与扬州青楼文化之间的关系
扬州古城虽几度荒芜, 但历来被视为笙歌粉黛繁丽之地, 温柔富贵之乡, 青楼文化于此在各朝各代滋生繁荣。万历二十五年, 王士性在其名著《广志绎》中说到, 广陵姬妾被列入了物产土贡之榜, 与维扬盐斛等相提并论, 这成为一种耐人寻味的社会现象。发展到清代, 伴随着盐商财力的如日中天, “千家养女先教曲”, 更形成的古代扬州的普遍风尚。“养瘦马”是扬州文化的特色[11]。可见青楼文化在扬州本地的流风余韵, 影响之大甚至可以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陶慕宁先生在《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中写道的那样:“妓女终日斡旋于士人之间”, “分别品流, 横尺人物”, 饮博调侃, 奉和酬答, 广博的见闻开阔了她们的胸襟, 文学艺术气氛的陶冶使她们有可能倾向于以一种审美的态度甄量人物, 发抒情感, 品味生活。暗示了青楼女子在风月场所中受到的某种程度上精神的启迪与客人的共鸣。因此在众多的扬州青楼女子中也不乏一些天赋品貌, 才情横溢, 心栖冰雪间, 笔记烟花地的个体。扬州活跃的“青楼文化”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化力量其影响范围也涉及并且作用于扬州社会的方方面面, “风花雪月”纵然是一种极端的享乐方式, 而风景园林同样是供享乐的场所与背景, 青楼女子的交往活动对于场景的选择当然会有一定的要求, 而在瘦西湖这样处于别墅园林中的景观, 恰好成为最合适的地方。某种程度上两者达到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的状态。可以说青楼文化在扬州的繁荣, 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瘦西湖”的鼎盛。同样也促进了瘦西湖植物文化的滋生与发展。因此扬州的“青楼文化”同样是影响“瘦西湖”植物文化意象成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两岸花柳少了分花拂柳的女子, 便少风情;明月朗朗, 少了白衣吹箫的女子, 也无哀思。
《扬州画舫录》中有大量关于妓女在“瘦西湖”上卖艺的记载与描述。小秦淮的此类活动中秋节为最盛, 生动形象的描述了青楼女子在“瘦西湖”上的活动的情况, 青楼文化的滋生直白中透露着一定的优雅。
这些被“培训过”的“扬州美人”原本大多只是平凡女子, 心中都有关于人生的美好向往与追求, 但是她们的这种心绪因为本身的职业而发生了强烈扭曲, 风光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不尽的无奈与挣扎, 因此惬意的景观场所必然也会成为她们抒发感情的载体, 植物也往往作为她们寄托心思的所在。
通过分析一些青楼文化存在的环境中与植物相关的信息与片段, 从中可见并印证了扬州的青楼文化与“瘦西湖”植物营造、植物文化意象形成之间不可忽视的关系。
4 结语
扬州的各类文化所对应的各个阶层对“瘦西湖”植物文化意象发展产生影响的同时, 他们本身在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 如“盐商文化”与“青楼文化”。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 至今仍在广泛的传扬。深刻的暗示出了这种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影响。而梅尔清同样在《清初扬州文化》中论述了扬州繁盛的“青楼文化”与“移民城市”之间的契合关系。而后的盐务变革而导致的盐商的势力的式微同样导致了“青楼文化”的衰落。可以说“青楼文化”是一种“士大夫文化”。而广陵的“青楼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丰富内涵。正是这些文化的存在证明着“瘦西湖”的植物文化在扬州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依据与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2]余江玲, 陈月华.中国植物文化形成背景[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6) :10~11.
[3]耿妍.扬州风月小说中男性身份转变浅析[J].大众文艺, 2010 (4) :67~68.
[4]李元.我国古代植物文化演变与士人阶层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7) :92~93.
[5]王振忠.明清两淮盐商与青楼文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 (1) :17~18.
[6]王成.明清时期徽商对扬州文化发展的贡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10) :112~113.
[7]赵刚健.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层文化意蕴[J].江淮论坛, 2003 (11) :29~32.
大家看到我了吗?看我穿着黑色的衬衫,绿色的短裙,紫色的鞋子,头发上还有两个漂亮的小发卡哟。
知道我在哪儿吗?嘿嘿,这就是我和爸爸一起去扬州拍的照片,李白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看我后面一片清澈见底的湖面,她就是远近闻名的“瘦西湖”。在远远的树林后面还躲着一个白色的大家伙,看见了吗?白白的高高的,她就是“白塔”,她是仿照北京的北海公园的白塔建造的,说到北海公园,我想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海面到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再来说说我左边的那个“五亭桥”吧,古时候叫“莲花桥”,是建造在瘦西湖上,远远看去就好像湖面上系的一根腰带。她为什么叫“五亭桥”呢?因为桥的上面有五个亭子,桥的造型秀丽,黄色的瓦红色的木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雕刻,富丽堂皇。桥下有四个孔洞,正侧有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每当皓月当空,各洞衔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倒挂湖中,不可捉摸。亭子里好多老爷爷在下棋,小朋友在那里做游戏,还有好多游人在这拍照留念。
湖水泛着清波,一浪推着一浪,湖面上好多游船划来划去。我是多么想摸摸这“湖姑娘”害羞的脸庞啊!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带上爸爸妈妈到这个美丽的地方来玩一玩!
走进西门,绕过个园,就来到徐园。里面树木繁茂,却有两棵古树令许多游客赞叹不已。这两棵古树就是——雷击木,两棵雷击木被游人团团围住,其中一棵树被烧的焦黑,却坚强地立在那儿,中间还有一棵又粗又长的铁丝支撑;另外一棵雷击木却比它高大许多,虽说高大,可只剩下薄薄的一面了,这课雷击木还缠绕着一棵常春藤,树的一面光滑而又宽大,上面有深浅不同的棕色组成,仿佛一块调色盘。人们为了赞美这两棵雷击木坚强不屈的精神,就给它们提了四个字——枯木逢春。
过了枯木逢春闪现在眼前的便是山坡边的一个小亭子。上坡并不高,但上面种了许多花,有芍药、樱花、凤仙、小黄菊、大丽菊、玉兰花、桃花,还有些不知名的小花,亭边大多是樱花树、桃树、玉兰树等,一些树和花差不多要把小亭子全盖住了。小亭子玲珑可爱,上面用天蓝色的琉璃瓦做屋顶,下面用四根粗壮结实的柱子撑起来,站在小亭子里,徐园的景色大半都收在眼底了,不时,还有小鸟的鸣叫。
向前走必须经过一个石桥。石桥始建于清朝,看上去,仿佛已经时隔千年,上面爬满青苔,还有野花野草从石缝里钻出来,从远处望去,就好似一条巨龙横卧在小河上方。
过了小桥,一座白色的高塔屹立在眼前,这座塔高约30米,在塔顶有一个形状像一个金葫芦的宝物。塔越向下越宽,在塔的脚小却刻上一行字——白塔晴天,可是这是一个喇嘛塔,怎么会出现在南方呢?说起了,原因和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传说,乾隆来瘦西湖游览,乘船到五亭桥时突然对扬州陪同的官员说:“这里多像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可惜只差一座白塔。”随同的盐商听后,连夜用盐包为基础盖上白色,临时搭建了一座白塔,等乾隆走后,人们正式开始修建白塔,所以瘦西湖有了一座与当地文化风格迥异的喇嘛塔。
走过林荫道,在清清的湖水中立着五个美丽的亭子,其实它是一座桥,名叫五亭桥,顾名思义就是桥身是由五个立在水上的亭子组成的,亭子上用了棕色的琉璃瓦,屋顶边上的角微微上翘,上面挂了一个小巧的铜铃,风一吹发出清脆的响声。亭子里都有座位,座位后的靠背上都刻上了精美的花纹和图案,颜色丰富而有光泽,在亭子的横栏上都雕刻着图画,有八仙过海、大鹏展翅、儿童追蝶、锦绣山河等,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抬头望去,屋顶上也有画,不过多是一些动物罢了。
穿过盆景园,绕过梅园,就是著名的二十四桥。它的长是24米,宽2.4米,栏杆24根,每边24个台阶,处处与二十四对应。全桥的材料都是汉白玉,桥的栏杆上雕刻着彩云的浮雕,周围遍植丹桂,在桥上可以使人随时看到云、水、花、月的景象,让人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二十四桥在湖水的倒映下好似一个大眼睛,望着瘦西湖的美丽景色,是你陶醉其中。
国庆节到了,我爸爸也回来咯!还带回来上海的几位伯伯来我们扬州。一大早爸爸说带我们去扬州瘦西湖玩,我很兴奋,因为我还没去过呢。来到扬州只见车水马龙到处都是停的车子。爸爸好不容易找了个停车场停好车。我们买好票来到瘦西湖,一进门我们先随着船娘上了一条小船,一路上,船娘滔滔不绝地讲解和唱我们扬州小调,我一句也没听懂。只看见清澈的河水两边柳树摆动着它长长的头发。我们顺着湖水来到有五个亭子的桥下,船娘说:“这就是五亭桥。”接着我们又来到了著名的二十四桥。我问妈妈:“这桥的名字好奇怪呀!”这时只听见船娘解释说:“小朋友,这座桥长二十四米,宽二点四米,有二十四个台阶,所以叫二十四桥。”
这次游玩既看到了美景,又学到了知识,真的没有白玩呀!以后让爸爸妈妈还要多带我去玩一些名胜古迹。
提到扬州,人们必然会想到瘦西湖。还记得那年暑假,我们全家整装去扬州游玩。第一个目的地便是扬州赫赫有名的游玩景点:瘦西湖。
据说瘦西湖风景如画,我早就想去一览它的风采。刚到扬州,我便迫不及待吵着闹着要去瘦西湖。兴许是无比兴奋的缘故吧,我觉得天空格外湛蓝,花朵十分娇艳,树木也显得十分有精神。很快,我们来到了瘦西湖风景区。刚踏入一步,一阵清爽的凉风使正处炎热夏季的我不由得浑身抖擞,感觉从热腾腾的蒸笼中出来,到了一片凉爽的`绿荫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绿油油的柳树,耳边突然传来一阵船划过水面的声音,往右一看。我立刻被震撼了:三三两两的船只在湖上划着,划过后,水上碧波荡漾,远处,各式各样的古典楼阁矗立在这青翠欲滴的树林中,显得很有古雅风味。
数不胜数的花草树木看得我眼花缭乱。下面,我准备去瘦西湖的景点。“咦?”一个名叫“徐园”的景点吸引了我的注意,特别是那个“园”字,显得十分有特点,可以说得上是笔走龙蛇了。我慢慢走进www.99zuowen.com去,亭台楼阁、绿树红花,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妙”字。远处,隐隐约约能看见一两座亭台或楼阁,近处百花竞争开放,小草绿茵茵一片,小池塘里还不时会有鱼儿在游动,这地方,称得上是世外桃源了。满池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曳着,又在荷叶的映衬下显得亭亭玉立,宛如一位位少女在跳着轻盈的舞蹈。
出了“徐园”,我沿着河畔径直向前走,突然,阵阵清脆悦耳的风铃向我传来。定睛一看,一座大桥横贯两岸,似乎风铃声就是从那边传来,我加快脚步,向那里奔去。
从正面看,有五个亭子矗立在桥上,因而得名:五亭桥,当然它还有另一个名字:莲花桥。阵阵微风吹过,桥上挂着的风铃也在“叮叮~”作响。坐在桥上,徐徐微风中夹杂“叮~”的风铃声顿时令人感到无比惬意。享受着阳光,眼睛望着湖中的碧水,身子靠在柱子上,真让人感觉自己仿佛到了仙境一般……
一行人漫步在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的大堤上,蓝色的天空与青色的湖水,似乎合在了一起,好像一块翡翠,青蓝相映,美不胜收。淡淡的云在空中轻轻地飘,阳光又是那么温和、明媚,舒适地照在我们的身上,空气里氤氲着春天的气息,给一切晕染上一层淡雅的色彩。
桃花笑得嫣然,绿柳摇曳生姿,微风掠过瘦西湖的湖面,荡起层层波纹,红花绿柳的倒影细细碎碎,有着另一番风情。垂丝海棠和芍药开得可茂盛了,那淡淡的粉,怎么也看不腻。竹林中不时传来鸟儿的欢唱,好像在赞美这番美景。
走过长堤,赫然映入眼前的是二十四桥最具风格的五亭桥,与白塔遥相呼应,在月圆之夜坐揽“面面清波涵月境,头头空洞过云桡”的神韵;静香书屋探访金农足迹,感喟那个身影曾经的停留;更有历代无尽吟咏的二十四桥,就像二十四位少女,迷惑了多少游人的心……
烟花三月柳絮纷飞的迷离,薄薄的雾气刚好补上了一份朦胧,举头望去,远处都笼上了一层淡淡的烟雾……
各位游客:我国以“西湖”命名的景区有三四十处之多,而“瘦西湖”仅扬州一个。那么她为什么要定名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处扬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称“保障河”,是隋唐时期由蜀同诸山之水,汇合安徽大别山东来的洞水流人运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顷的游览面积,6公里多的游程,一条曲水如锦带,时展时收,犹如嫦娥起舞时抛向人间的五色飘带,形态自然动人。后来改称“瘦西湖”,是因为乾隆年间诗人汪沆将扬州保障河与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较,写了一首咏赞保障河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作为正式名称,名闻中外。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名闻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桥。这座桥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间,横跨保障湖水。原桥为木质红栏,故名红桥,清代乾隆元年改建为石桥。十五年后,巡盐御史吉庆、普福、高恒相继重建,并在桥上建桥亭,改“红”为“虹”,意思是桥如彩虹。现已改建为7.6米宽的3孔低坡青石桥。虹桥在历史上曾经名噪一时,乾隆皇帝游扬州时也作诗赞赏虹桥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桥,见一乞丐手执长竿,长竿端头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词,便门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纪晓岚(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专在河边吟诗乞讨为生。乾隆闻听下旨命令乞丐当面吟诗,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烟花风流在,一代天君过红桥。锦帆徐牵碧镜里,落霞贫贱照天烧。”乾隆不得不感叹:“扬州乞儿尚能作此诗,果然不愧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动诗兴,出诗应和:“绿浓春水饮长虹,锦缆徐牵碧镜中;真在横披画里过,平山迎面送春风。”今日大虹桥已成为进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桥远望,不仅可见湖水如带,桃红柳绿,画航签歌,更可见远处小金山上的山亭,隐隐约约,似在招引我们,步入佳境。
瘦西湖风景区是蜀冈-瘦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将扬州西湖与杭州西湖作了对比,写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且为人们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瘦西湖风景区为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古典园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组合巧妙,互为因借,构成了一个以瘦西湖为共同空间,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艺术境界,历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长堤春柳、荷浦熏风、四桥烟雨、梅岭春深、水云胜概、白塔晴云、春台明月、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诸胜,颗颗明珠镶嵌交织在玉带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体山水画卷,而小金山、五亭桥、二十四桥景区是这幅画卷的神来之笔。
瘦西湖的美丽景致,很早就为人们所向往。清人刘大观言:“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另一位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赞道:“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历史上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王渔洋、蒲松龄、孔尚任、吴敬梓、郁达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这一带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和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烟花三月下扬州”、“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珠帘十里卷春风”、“绿杨城郭是扬州”等数不清的名言佳句,流传千古,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浓墨重彩。
瘦西湖风景区正因其悠久、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典雅的自然风韵,成为古今中外宾客纷至沓来的著名的游览胜地。
瘦西湖风景区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扬州的重要对外窗口,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殊荣。近年来,瘦西湖风景区不断开发建设景区、景点,面积已达168.32公顷,食、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随着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的认证,将为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和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注入新的内涵。
十里湖光,清澄缥碧,花木扶疏,连绵滴翠,亭台楼榭,错落有致。人文景观,独具风韵。瘦西湖正向八方游客敞开怀抱,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佳宾高朋。
五亭桥
瘦西湖在全国园林中独树一帜,五亭桥又是瘦西湖的标志,在全国园林中有一席之地。其最大的特点是阴柔阳刚的完美结合,南秀北雄的有机融和。该桥建于莲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盐御史高恒所建,是因为建于莲花堤上,还是因为形状象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它又叫莲花桥。
据说,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叹它象琼岛春阴之景,这就点出了该桥是借鉴北京北海之景。确实,该桥受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很深,五龙亭五亭临水而建,中日龙泽,重檐下方上圆,象征天圆地方;西为涌瑞、浮翠,涌瑞为方形重檐,浮翠为方形单檐;东为澄祥、滋香,澄祥为方形重檐。五亭皆绿琉璃瓦顶,亭与亭之间有石梁相连,婉转若游龙,另龙泽、滋香、浮翠三亭有单孔石桥与石岸相接,珠栏画栋,照耀涟漪。
扬州五亭桥无北海开阔水面,当然无法把五龙亭照搬。但聪明的工匠别出蹊径,将亭、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之为五亭,群聚于一桥,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桥亭秀,桥基雄,两者如何配置和谐呢?这里关键是如何把桥基建得纤巧,与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造桥者把桥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种不同的卷洞联系,桥孔共有十五个,中心桥孔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旁边十二桥孔布置在桥础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圆形,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状各殊,这样就在厚重的桥基上,安排了空灵的拱卷,在直线的拼缝转角中安置了曲线的桥洞,与桥亭自然就配置和谐了。难怪后人把桥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桥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这是力与美的结合,壮与秀的和谐。
白塔
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该故事出于《清朝野史大观》。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览,船到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开轩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据说,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请画成图,然后一夜之音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推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传说是无稽的,旧塔建于何年,已不可考。因喇嘛塔,原属藏语系佛教中喇嘛教寺院的塔制,元代以降,渐行全国,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两淮盐总江春集资仿北京北海白塔,就旧塔基建造。《扬州画舫录》点明,该塔是“仿京师万岁山塔式”。但型制已大有区别。北海的白塔是寺庙塔,肚大头细,高35.9米,下为高大的砖石台基,塔座为折角式的须弥座。扬塔虽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但在瘦西湖仅为点缀,系园林塔,另则扬州的建筑都以柔秀见长,因此取其形式,改换面目。一是降低高度,扬州的白塔仅27.5米;二是外形轮廊线变得秀美,使之身子缩小,其相轮(十三层级)也较北海塔瘦长,这样扬州的塔形似花瓶了;三是发挥砖刻特长,塔座全是砖雕的束腰须弥座,座为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砖雕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一天十二时辰,筑台五十三级,象征童子拜观音的五十三参图,相轮为十三层,象征天的最高处十三天。
处处有象征,处处有暗示,扬州造园艺术的手法巧妙揉合于外来景致之中。著名建筑家陈从周在《园林谈丛》中曾将北海塔和扬州的搭进行对比,说:“然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晴云临水,有别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稳。”可见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随乡入俗,雄壮之气锐减,窈窕气质倍增了。
小李将军画本
扬州瘦西湖的“小李将军画本”景点,是郑板桥为景题匾,东有望春楼,西有熙春台,这是按唐代画家李昭道的画意建的阁。唐高宗时,宗室画家李思训,受封为右武卫将军,时人称大李将军。1961年纪念古代十大画家,李思训即为其中之一。高宗时他任江都令,他们一家人俱善丹青。弟思诲,曾任扬州大都督府参军。子李昭道,称小李将军。三人均善山水。
“花为画本,月为诗源”,此建筑西面是两个扇形窗,东面是两个六角窗,站在屋内的不同角度向窗外望去,只见对面景色时时变换,窗框俨然画框,这种框景艺术正是李渔所说的“无心画”,而窗外所见正是花和月,是诗人画家的“本”和“源”。可见该景区实在是为诗人、词人、画家所设,按其生活创作喜好安排建筑,配上相应的匾额联对,人们可感受到氤氲的文人气息和扑鼻的翰墨之香。
二十四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单项式桥名就引动多少文人学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笔墨官司。
《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吟唱之地。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
传说是优美的,也有野史说成是隋炀帝的作为,二十四桥即炀帝以歌女数改名,但无以稽考,只能留给后人鉴赏。宋代沈括是以严谨著称的,他在《补笔谈》中,对二十四桥一一考证,论证扬州确有二十四桥,证明了扬州无愧于“桥乡”的称号。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思乡之情,特别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
文学家朱自清也曾满怀激情地追忆故乡“城里城外古迹很多,如‘文选楼’、‘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桥’。”
廿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洁白栏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随时看到云、水、花、月,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遥想杜牧当年的风流佳话。沿阶拾级而下,桥旁即为吹箫亭,亭临水边桥畔,小巧别致,亭前有平台,围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辉笼罩,波涵月影,画舫拍波,有数十歌女。淡妆素裹,在台上吹箫弄笛,婉转悠扬,天上的月华,船内的灯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觉得好象在银河中前行。桥上箫声,船上歌声,岸边笑声汇在一起,此时再咏诵“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你定会为唐代诗人徐凝的精妙描写抚掌称绝。
静香书屋
石壁流淙,原为徐氏别墅,乾隆乙酉年间,乾隆南巡,赐名“水竹居”。这个园辇巧石、磊奇峰、泻泉水。其石峰森然突怒而出,平如刀削,峭如剑利,山顶峭壁摩空,泉水从石缝间,匹练悬空,挂岸盘溪,披苔裂石,激射柔滑,使湖水全活,故名曰“淙”。这淙流,是众水攒聚在一起,由高向低冲击,形成瀑布。其悬瀑下落如风快,声响似惊雷,临水时水花向四面飞溅,蔚为壮观。此处景点甚多,且很具特色,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指出《红楼梦》中最主要景点怡红院就是以扬州水竹居作为蓝本的。静香书屋不是有意以《红楼梦》中大观园为蓝本,而是按旧时《扬州画舫录》的记载,清代园林档案中的效果图复建。但步行其间,却与大观园景色那样相契相合。主厅为卷棚式,面水而建,一汪碧水中睡莲婀娜,游鱼戏水,一艘画舫卧波,亭廊环围桥闸,黄石构筑的假山上翼然飞亭。
【名称来历—大虹桥—南门】
各位游客:我国以“西湖”命名的景区有三四十处之多,而“瘦西湖”仅扬州一个。那么她为什么要定名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处扬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称“保障河”,是隋唐时期由蜀同诸山之水,汇合安徽大别山东来的洞水流人运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顷的游览面积,6公里多的游程,一条曲水如锦带,时展时收,犹如嫦娥起舞时抛向人间的五色飘带,形态自然动人。后来改称“瘦西湖”,是因为乾隆年间诗人汪沆将扬州保障河与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较,写了一首咏赞保障河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作为正式名称,名闻中外。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名闻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桥。这座桥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间,横跨保障湖水。原桥为木质红栏,故名红桥,清代乾隆元年改建为石桥。十五年后,巡盐御史吉庆、普福、高恒相继重建,并在桥上建桥亭,改“红”为“虹”,意思是桥如彩虹。现已改建为7.6米宽的3孔低坡青石桥。虹桥在历史上曾经名噪一时,乾隆皇帝游扬州时也作诗赞赏虹桥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桥,见一乞丐手执长竿,长竿端头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词,便门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纪晓岚(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专在河边吟诗乞讨为生。乾隆闻听下旨命令乞丐当面吟诗,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烟花风流在,一代天君过红桥。锦帆徐牵碧镜里,落霞贫贱照天烧。”乾隆不得不感叹:“扬州乞儿尚能作此诗,果然不愧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动诗兴,出诗应和:“绿浓春水饮长虹,锦缆徐牵碧镜中;真在横披画里过,平山迎面送春风。”今日大虹桥已成为进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桥远望,不仅可见湖水如带,桃红柳绿,画航签歌,更可见远处小金山上的山亭,隐隐约约,似在招引我们,步入佳境。
各位游客: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组恢宏建筑,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门,她正敞开怀抱,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瘦西湖南大门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门厅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扬州已故书法家孙龙父的手笔。门厅廊柱上一副槛联这样写道:“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间平泉草木;湖山倍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是晚清扬州诗人李逸休撰题,并由其女儿扬州著名书法家李圣和书写的。有了这副祖联,瘦西湖风光也更添了几分滋力。几年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那场重头戏就是在这地拍摄的,让我们像当年的元妃那样登上挂揖兰桡,透过珠帘绣幕,去纵情领略瘦西湖的风光吧!
【长堤春柳—小方亭—桃花坞】
各位游客:步入大门,脚下一道长堤,逶迤北去。从虹桥直至徐园门前,是一条600米的长堤。东侧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西侧为花圃,路的两边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为清初盐商黄为蒲所筑。此景即称“长堤春柳”。每当和煦春风吹到这里时,那细细的柳丝就被染成嫩黄色,继而吐出粒粒绿珠。春意盎然时,柳叶舒展了,桃花盛开了,湖上微风吹来,那柳丝们娜起舞,树影婆婆,似青烟绿秀,漫步其间,怎不会令人人迷呢!这正如诗人陈其工所描写的:“长堤春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人迷。”
春日踏访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这“问株杨柳间株桃”的长堤上,不知游客们是否有心旷神怕的感受。堤虽长但并不显得单调,请看前面堤畔的这座攒尖翘角式的四柱方亭,显然是让我们在此驻足,静静地揣摩欣赏这里的景色。亭内面西的“长堤春柳”匾是清代进士扬州书法家陈重庆的手笔。联题:“佳气溢芳甸(赵孟頫句),宿云檐野川(元好问句)。”为扬州书画家王板哉所书,登亭小想,使我们在领悟中又进入了新的意境。
堤边的柳与别处是不同的,为什么呢?据说,当年隋场帝开挖运河时,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堤两岸大量插柳,既可护堤,又可遮荫。隋扬帝大喜,并亲手先栽一株,又赐垂柳姓杨,所以外地的柳树到了扬州就称杨柳,“多情最是扬州柳”,所以杨柳成了扬州的市树。
如果说“长堤春柳”似东风二月,以桃红柳绿间植取胜,那么挑花坞则以成片桃林,云霞散彩的气派见长,的确是:“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在之处就叫桃花坞,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拍摄时。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在此处以锦囊收桃花艳骨,埋于一环净土之中,当她边舞边歌“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时,连桃花鸡的花瓣也籁籁飘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据野史记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在平山堂赴宴,席间以古人“飞红”为题,行令赋诗。到了某盐商时,因才思枯竭,无以为对,竟然说出“柳絮飞来片片红”之句。金农为之解围,说是古人确有该诗,并为之补全,诗说:“廿四桥边廿四风,凭闹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明知是金农即席杜撰,但不得不佩服金农的才思敏捷。
【四桥烟雨—徐园】
各位游客:扬州素以桥乡闻名,它与江南绍兴一样桥多、桥美,不同的是,绍兴以梁桥为多,而扬州却以拱桥见长。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景点叫“四桥烟雨”。此景建于康熙年间,以前为扬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曾经也是大盐商的私家园林,登上这四桥烟雨楼,南面的虹桥,北面的长春桥,近处的春浓桥和西边的五亭桥,都历历在目。每当风雨萧萧时,四桥就忽隐忽视,故称“四桥烟雨”。可贵的是诸桥近在咫尺,桥桥不同,但这四座桥却把湖水分割的景物相互衔接起来,又以各桥不同的落点和构架将全彻景点划分为各具特色的若干区间,使每一风景区都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韵味。难怪乾隆每次来扬州都要登临四桥烟雨楼,凭窗眺望。“趣园”二字便是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时的御笔。
徐园,在瘦西湖公园内,其地原为清初韩院桃花坞故址,民国四年(1915),为纪念徐宝山而建。徐宝山(1862--1913),丹徒人,字怀礼。初为盐枭,受清廷招安,先后任清军缉私营管带、参将等职。辛亥革命时参加镇江光复,与此同时,来扬州组织镇江都督府扬州军政分府,第二年人第二军军长,出兵浦口,击退南下清军。195月被人谋杀于引市街家中。园中有黄石迭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内有池塘,池水与湖水相通。过池是馆轩,取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意,而称听鹂馆。整个院落工整而又具变幻。绕过徐园,立于小红桥,小金山耸立,湖面陡然放开。徐园规模不大,占地0.6公顷。但结构得体,庭院起承转合,错落有致。内有听鹂馆、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馆等景。听鹂馆前陈列铁镬两具,相传为南朝箫梁时镇水之物,并立有《铁镬记》碑文,相传是南朝梁时期的遗物,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绿印苔痕留鹤篆;
红流花韵爱莺簧。
——陆润庠题扬州瘦西湖徐园听鹂馆
听鹂馆:园内正厅叫“听鹂馆”,构造精致,陈设古雅。此处为厅屋三楹,四面有回廊环绕,享堂内原供有徐宝山画像和木主。取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意,而称听鹂馆。正面有红木护墙板壁,屏风式样,每屏有清代山水瓷画五块,外复玻璃,工艺精美。
江波蘸绿岸堪染;
山色迎人秀可餐。
——阮元题扬州瘦西湖徐园听鹂馆
斗酒双柑,三月烟花来胜侣;
湖光山色,四时风物待游人。
——李圣和题扬州瘦西湖徐园听鹂馆
李圣和(1908--XX),别号印沧老人,女,扬州人。著名书画家。“斗酒双柑”:典出唐冯贽《云仙杂记》:“戴(禺页)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后遂为春游典故。柑,食具。
当日风云犹叱咤;
至今草木识威名。
——黎元洪题扬州瘦西湖徐园享堂
起家吴越钱具美;
死难讲都来护儿。
——韩国钧题扬州瘦西湖徐园享堂
凤凰芝草,周阿合匝;
金支翠旗,云景杳冥。
——张謇题扬州瘦西湖徐园享堂
“周阿合匝”:周阿,四周附近;合匝,围绕重叠。“金支”:旌旗上的饰物。“云景杳冥”:景通影;杳冥,高远不能见的地方。
大树飘零,草木犹知名姓;
遗园明瑟,山林长忆将军。
——康有为题扬州瘦西湖徐园享堂
沿着路径走一段路,你会发现,你的左手边是一片美丽的野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绽开了笑脸,真是美轮美奂啊!
继续前进,你会发现,湖上有许多似雕梁画栋般的皇宫似的船,一条船可容纳30多人。还有两种游艇,一种可容纳30多人,还有一种可容纳6人。
我和爸妈上了一条3人游艇,爸爸驾着游艇前进了。突然,不知是谁调皮,把水花溅到我脸上,我忙问爸爸,爸爸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那是鱼呀!”我一听,也笑了起来。游艇继续向前,这时,一座雄伟壮观的桥,映入我的眼帘,我们从桥底穿了过去,下了船,我急忙领着妈妈爸爸拐了几个弯,来到那座古色古香的桥,我走上桥,放眼远眺,远处林深叶茂,一座高塔矗立在树丛中。
走下桥,我和爸妈向高塔走去,经过许多飞瀑流泉,还有许多漂亮的盆景,走上一座小巧的桥,水面上开着许多的荷花,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有的才展开了两三片花瓣儿,有的全绽开了。我们途中还经过了一个游乐场,走进去瞧一瞧,有许多娱乐项目,哦,还有哈哈镜,真是有趣极了!
随后,我们继续向高塔走去,走到那儿,才发现原来是出口。
【扬州瘦西湖作文】推荐阅读:
游扬州瘦西湖作文700字06-03
瘦西湖作文450字05-24
扬州卷中考作文:留香07-27
游扬州茱萸湾初中作文09-09
扬州个园作文250字10-31
西湖天堂作文06-13
西湖初中作文10-20
雷州西湖的作文07-08
醉美西湖作文07-14
小学四年级作文:西湖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