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患者管理制度(通用8篇)
为切实做好急诊患者的抢救及后续治疗工作,提供快速、有序、有效和安全的诊疗服务,尽最大可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保证急诊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和住院,制定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
1、建立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符合条件者及时启动优先住院制度。
2、“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的患者范围:是指各种休克、昏迷、心肺骤停,严重心律失常,急性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垂危者。
3、“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的工作要求及诊疗程序如下: 1)急诊科必须对所有急诊病人实行24小时应诊制和首诊负责制。
2)送入急诊科的急诊的病人,是否进入“优先住院制度”,由急诊科的当班医生根据病情决定,凡进入“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的病人,不需办理挂号、候诊等手续,立即给予紧急处置,提供全程服务。
3)进入“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的病人,各有关科室必须优先诊治和简化手续,各科室间必须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4)危重患者优先入院抢救,由急诊科医生、护士护送,后补办住院手续。
5)各专业科室每日预留1~2张床位。
6)全院职工必须执行我院设立急诊“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的决定,凡对进入“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的病人如有发现推诿病人或呼叫不应、脱岗离岗的个人,除按规定处理外视对病人抢救的影响程序追究其责任。
1急诊科留观患者的特点
急诊科留观患者包括内科、外科抢救室患者, 急诊ICU患者, 以及急诊留观待床收住院治疗患者和急诊治疗患者等。其特点可归纳如下:
1.1 病情复杂
急诊留观患者多为病情危重暂不能搬动需收住院治疗, 主要以各系统危重症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为主。患者往往缺乏原有的病历资料, 病情复杂是急诊留观患者的主要特点。
1.2 病情变化快
急诊留观患者病情危重, 尤其是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脑出血以及外伤患者。病情危重, 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 所以急诊科医生往往既要抢救、监护多个留观患者, 还要处理急诊流水患者, 要应付病情随时可能变化的患者。
1.3 患者流动性大
急诊科患者流动性大不仅体现在急诊流水患者的随机流动性大, 更体现在留观患者的流动性同样大。无论是普通观察室、急诊ICU, 还是内科抢救室的患者, 一方面患者可能是危重患者经抢救病情平稳而收住病房, 疑难患者经检查、观察及对症治疗等诊断明确后而收住病房, 以及其他原因而收住病房;另一方面患者可能由于医疗体系、费用或其他原因转到其他医院继续治疗;同时急诊科医生的流水值班使留观患者难以像住院患者那样有医生的一惯性的检查治疗, 往往也导致患者流动。
1.4 病区秩序相对杂乱
急诊患者的随机性强, 即患者数量和重症患者就诊的随机性强, 如车祸、食物中毒或一氧化碳中毒等, 可能多个患者同时就诊, 抢救室及ICU病房也可能同时有多个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的监护、抢救患者, 相对于某个专科病房来讲, 多个危重患者, 尤其又是多个系统的危重患者, 其并发症可能多种多样, 病区的“空气”要紧张得多, 医疗秩序相对杂乱。
1.5 “三不管”患者处理困难
人们往往把缺乏经济来源、无人照顾、无工作单位以及各科都不愿收住院的患者称为“三不管”患者。然而这类患者往往是到了不得已的程度才来急诊就诊, 对这类患者即使给予了一定的 (免费的) 治疗, 但其占床位、不配合治疗、不负责任的家属和单位的扯皮, 或出现专科间的“踢皮球”现象, 都要给急诊的正常医疗带来一定难度。
2急诊留观患者的管理
2.1 护士对留观患者的管理作用
急诊留观患者病情复杂, 在护理级别上都属一级护理或特护范围, 在对患者病情的进一步观察、分诊方面, 由于护士起到医生初步诊断、治疗的延伸作用[1,2], 所以护士对急诊留观患者的管理作用应是第一位的。若留观病床在15~20张左右的医院, 留观病房则相当于一个病区, 其工作强度、工作量均较大, 为此设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医护单位或护理单位为宜。
2.2 设立二线班医生的重要性
急诊医生的值班多为流水班与常白班相结合, 即每班都有1~2名医生值流水班的同时, 有部分高资历的医师上正常班管理留观患者。这样的做法容易留下“时间死角”和“患者死角”, 即上正常班管理留观患者的医生往往与夜班的医生交接不上, 换言之, 夜班医生很难全面了解到日间留观患者的病情变化; 日间留观病房患者的周转情况夜班医生同样了解不到等等。因此, 设立二线班, 即由住院医师或年轻的主治医师值一线班, 由高资历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主任医师值二线班, 前者仍以流水班的形式, 而后者可由患者数量、病情程度, 安排12h或24h值班制。这样一方面避免了上述死角, 同时也体现出年轻医师与高资历医师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以锻炼或培养年轻医师的应急处理能力为主, 并可与医院住院医师的轮转相结合, 作为医院培养年轻医师的一项措施, 同时也可以缓解急诊科医生缺编的问题;后者则为专职的急诊医师开展临床、科研、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使急诊医师同样有所专长。
2.3 急诊科住院总医师的设立
一般来讲, 专科病房的住院总医师要负责排班、会诊、调整床位、组织抢救以及科里的一般管理工作, 多由高年资住院医师或年轻的主治医师担任;急诊科的住院总医师的工作则侧重于组织抢救、联系收容、二线听班等, 所以急诊科的住院总医师应由高资历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来担任, 若由行政副主任担任则更有利于留观患者的管理。
2.4 急诊医师到重点科室轮转的意义
本院的急诊科已组建10余年, 从医院门诊部的急诊室到急诊科, 人员配备上有刚毕业的大学生、门诊部主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等人员, 层次、结构齐全。对固定的急诊医师的培养方面, 笔者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各科室轮转后, 应安排到重点科室如CCU、ICU、RCU、NCU及手术室等进行轮转学习, 或急诊医师与上面重点科室医师交换学习, 这样可在培养急诊医师对各系统危重症救治能力的同时, 解决培养期间的人员不足问题, 又能为相关科室培养专科医师的急救能力方面提供机会, 为提高所有医务人员的急救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在急诊急救方面, 应建立、完善新型的急诊模式, 加强对急诊留观患者的管理。目前我国的急诊模式尚未完善[3], 急诊就诊、留观、收住等各环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需从事急诊事业的同仁潜心研讨。
参考文献
[1]Americ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Managing the Emergence Depart ment A Team AppROACH[J].lst edi-ton Ddllas, 1992:85-93.
[2]陈国伟主编.现代急诊内科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1:6-8.
【关键词】风险管理干预;急诊危重患者;效果分析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critical analysis
Hu Juan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ichuan Medical University,Sichuan,luzhou646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risk manage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emergency care. Methods: our hospital treated 100 cases of emergency recentl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raditional nursing,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fter comparing two groups of nursing effect. Results: the team of nursing risk incidence,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superior to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nursing risk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alysis of the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08-02
由于急诊科患者大多病情危重且病情发展很快,病情复杂,抢救几率高、护理工作量大加上患者死亡率、致残率高等高风险因素使得急诊科成为医院高风险科室。因此,急诊科如何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及时有效的处理护理过程出现的差错,提高急诊抢救水平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1]。风险管理是一种临床医学管理模式即通过对各类风险事件进行明确和评估后制定出对应的护理对策,从而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达到提高护理质量、临床安全的目的[2]。本次研究对我院100例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干预旨在探讨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这一时期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60例,女患者40例,患者年龄在22-85岁之间。平均年龄 44.1±13.5岁。其中心肌梗死36例,重症颅脑伤20例,脑梗死、脑出血各20例,慢阻肺4例。随机分为数目相等的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疾病、年龄、性别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临床常规护理。
1.2.2 研究组采用风险干预护理,具体如下:
(1)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的评估,风险管理护理组经过查阅大量的临床资料以及科研数据,对急诊危重患者各个环节出现的风险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设计危重患者的护理流程图,并按照风险大小、风险发生率来确定护理对策的先后顺序。(2)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监控风险。①合理布局急诊各个区域,按照以往发生的护理风险来决定临床护理指引,区分抢救区、重症区以及普通诊区,坚持危重患者先抢救的护理流程。②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安排专业技能娴熟的老护士对年轻新进护士进行系统的培训,从而进一步规划急诊护理工作。共同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典型的护理风险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应对风险的处理能力,并通过采取患者满意度来考核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从而鞭策护士认真工作,提升质量。 ③规范急救服务流程以及启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重症患者的转运以及交接班等规章制度,重新修訂护理人员各班的工作职责,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等。(3)护理风险的处理,对于护理风险发生时要具有及时处理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对急诊危重患者的资料登记、院内护理交接记录单等进行完善。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护士的沟通技巧。认真履行知情义务,详细耐心的向患者讲述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使患者和护士共同承担风险。
1.3 评估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的护理差错、缺陷情况;急诊停留时间、 抢救成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标准差表示、组间行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费用、护理差错、缺陷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等结果都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通过对医疗风险进行分析总结,在明确各类医疗分析后制定的一系列的对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保证患者的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将医疗风险管理干预模式用于临床护理工作能有效的规划护理工作程序并提高临床安全性,同时还能有效的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抢救几率和提高护理满意度。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由于其急诊量大、患者病情危重以及抢救几率高、因此,护理风险比较常见[3]。因此,在急诊科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模式能有效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发现,医护人员由于主观因素也会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如漏查、文字记录潦草不清楚等造成误读、对家属缺乏有效的沟通等。因此,对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还要增强护士的法律风险意识,从法律角度规范护士的书写等日常护理行为。加强护士的责任感,出现问题勇于承担,及时告知责任人并尽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发生[4-5]。
在急诊科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费用、护理差错、缺陷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等结果都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我们意识到通过急诊护理人员对于急诊风险进行前瞻性的预防控制以及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加强护理风险的应对和处置能力能有效的降低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以及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
综上所述,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承担了大量的风险,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风险管理模式能使我们化被动为主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对于改善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护理質量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文果, 樊国爱, 高海洋,等. 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4, (4):2168-2169
[2]宁丽.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11:159-160.
[3]赵雪红, 程丽君. 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 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130-131.
[4]张梅清, 吴耀建, 邹佩珍,等.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批量外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308-30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0月~10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3例,女34例,年龄11~65岁,平均年龄(36.7±2.1)岁,其中,交通事故32例,殴打25例,高空坠落30例;颅脑损伤类型有颅骨骨折27例,硬膜外血肿19例,硬膜下血肿20例,脑挫伤21例。
1.2 方法[2]
急诊护理方法包括:现场护理、急救车监护护理及入院护理等联合护理。具体如下。
(1)现场护理,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把患者放在平坦的空地上,首先,使患者保持呼吸畅通,并给予患者吸氧,及时处理患者的口内和鼻内异物,如有必要可进行气管插管,然后对流血严重的地方进行处理,防止在骨折的地方出现感染现象,最后,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做好护理及记录。(2)急救车监护护理,在患者进入急救车后,严密监视患者的意识变化情况,对患者出现的紧张、恐惧等情绪,医护人员给予安扶和解决,使患者处于心境平和状态,防止因情绪而导致的病情恶化,对那些极度不安的患者进行必要的缚带限制,严重者,注射镇静剂。同时,对患者出现的脑水肿和颅内增压,护理人员及时采用药物进行处理,控制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同时,护理人员保证患者的氧流量处于2~4 L/min。(3)入院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进入到急诊室前,应做好手术准备,准备好手术所需要的血液、剃头等,在医生的嘱咐下,及时的对患者进行药物护理,同时,严密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患者的意识的变化情况,颅内血肿的.患者,常常会伴有血压升高、脉搏减慢、昏迷等表现,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发现有其他病症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解决。患者清醒后,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与资料,对患者出现的不稳定情绪及时的进行心理辅导。同时,进行相应的饮食护理,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对病情严重者给予插管流物进食。
2 结 果
对颅脑外伤患者87例进行有效的急诊护理及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85例,存活率为97.7%,救治不及时死亡2例,死亡率为2.3%。
3 讨 论
颅脑外伤是急诊科最常见的一种病危症之一,因颅脑伤害人体最重要的大脑器官,大脑组织的损伤的损伤会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及脑疝等不良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3-4]。所以在急诊护理中,应时常关注患者的意识情况,通过对患者进行询问、检查痛觉、交谈等方式进行观察,意识越模糊,说明意识障碍的程度越深,体现患者的脑损伤程度越严重[5]。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的监视,发现患者昏迷程度很深,体现患者的颅内损伤情况比较严重;如果,患者先为有躁动突然进入昏迷,说明患者的颅内有血肿形成,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进入医院后,对病情严重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分秒必争的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急诊护理的应用,极大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急诊护理对预后治疗有重要的作用。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多次演习操练,熟悉工作内容和操作的熟练度,以免在实战中,产生紧张等心理情绪,影响患者的及时护理,进而导致患者的死亡。为研究颅脑外伤患者急诊护理体会[6-7],选取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87例进行急诊护理,结果显示,病情得到控制85例,存活率为97.7%,救治不及时死亡2例,死亡率为2.3%。
综上所述,采用急诊护理对治疗颅脑外伤患者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救治疗效,还能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严红柱.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工程,,21(11):127-128.
[2] 李 芳.48例急诊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2):250-251.
曹丽华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健康大视野》2014年2月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患者输液护理中护患沟通技巧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 2012年1月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20例急诊输液患者,根据是否进行沟通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应用护患沟通技巧,对两组患者的焦虑因子、患者的满意率、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以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焦虑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以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要比对照组低;患者的满意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1)。结论 急诊患者输液护理中应用护患沟通技巧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诊;输液护理;护患沟通
急诊科是医院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之一[1]。急症患者主要特点就是发病急,病情危重,患者的心理状态比平常更难处理,这个时候如果处理的不当会让患者的病情加重还可能会引起护患之间的矛盾,影响医院正常的运行妨碍其他患者的抢救要紧急抢救的患者,所以护士在面对这个情况更应当重视护理的技巧,加强与患者直接的沟通,确保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减少患者之间纠纷的发生。本院对急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对患者英语沟通技巧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 2012年1月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20例急诊输液患者,其中实验组110例,男60例,女50例,年龄18-69岁,平均(45.26)岁。对照组110例,其中男57例,女53例,年龄21-72岁,平均(46.3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都是急诊输液室接受常规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护患沟通技巧[2]。沟通技巧主要包括如下几点:(1)注重仪容仪表,护士要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良好的印象能促进与患者直接的沟通,同时也是护理人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展现。对患者要以真诚的微笑、热情的接待以及亲和的态度,这些能有效的消除患者的恐惧感与紧张心理,能使病人更加主动配合接受治疗,还能达到降低注射后疼痛感的效果[3]。(2)充分尊重病人,避免对患者使用刺激性语言。在呼唤病人接受治疗的时候可以采用恰当的称呼,态度不好或者直接呼喊编号会让患者感觉自己不被重视,觉得医院没有人情味,所以在呼叫的时候可以直接喊姓名或者尊称。如果患者多次到医院接受输液治疗,应当尽可能的记住病人的姓名,这样能提高病人满意度。(3)充分掌握沟通技巧。在与患者沟通的时候,应当掌握好沟通的具体时机;并根据患者的一些个性特征来选择适合患者的语言方式;尽可能的对患者使用一些鼓励与安慰的语言;同时丰富自身的知识面,促进与不同行业的患者进行沟通[4]。(4)注意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对患者要以坦荡、鼓励性的眼神去看待;在肢体语言上要多使用安抚性的动作,提高
患者的满意度,在患者主诉的时候要用心聆听,不要打断患者说话,让患者觉得自己受到足够的重视。(5)面对出现焦虑等负性情绪的患者的时候,还应当积极主动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正确的接受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测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和焦虑因子的得分,焦虑因子主要用来评价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是否出现易怒、烦躁、紧张以及不安等不良情绪,得分越高,就说明患者的焦虑情绪越重;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主要是用来评价患者与护理人员在沟通的过程中,患者是否是因护理人员的沟通方式不好而出现退缩、心神不安等现象,得分越高,就说明患者与护理人员在沟通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多;第二是患者纠纷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率,通过调查的形式分析纠纷的发生率与
[5]患者的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3.0 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两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的人际敏感因子与焦虑因子的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两组患者患者满意率与护患纠纷发生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组发生就废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表1)。
表 1 两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 SCL-90评价结果、纠纷发生率与患者满意率的比较 组别 焦虑因子 人际关系敏感因子 发生纠纷率
27(24.5%)
83(75.5%)患者满意率 101(91.8%)* 9(8.2%)实验组(n=110)13.42±3.62 11.28±2.59* 对照组(n=110)24.58±2.75 22.64±1.56
与对照组比较,*P<0.0讨 论
好护患沟通方式能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让患者觉得更加有安全感与信任感,要取得好的护理效果必须要采用好的护理技巧。急诊患者输液护理中护患沟通技巧能促进患者与护理人员的沟通,为护理人员取得患者的信任提供了有力保障[6]。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的时候一方面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病痛感受,另一方法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工作性质以及关心的内容(如有些病人关心孩子的教育等)这样能让患者对疾病更加的了解,也能让患者更加有信心战胜疾病。
在称呼患者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缩短与患者的距离,让患者感到亲切,改变以往直接喊编号的方法,可以换成大爷、先生、阿姨、小朋友等方法,尽可能的让患者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这样也能提高患者的满意率与减少护患的纠纷率。
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本次对两组病人采取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进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与焦虑因子测评,通过对两项测评结果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在应用了护患沟通技巧后,病人与护理人员沟通过程的主观问题显著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应用护患沟通技巧后病人在沟通过程中感到轻松而没有压抑感、愤怒感或者被轻视的感觉,实验组的病人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要比对照组患者低很多。急诊输液病人中,有些病人的就诊经验较少,甚至有些病人是第一次接受输液治疗,在治疗前心理负担较重,会出现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通常引发这些负情情绪的原因多是由于病人害怕输液过程中发生意外,或者所用药物的副作用过大,或者治疗的痛感过于强烈等,因此在输液治疗前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极其重要。以
沟通技巧进行有效沟通后,可充分了解病人的焦虑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应用护患沟通技巧,使病人在接受时不会因过度紧张而造成输液意外。从两组病人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得分来看,实验组应用了护患沟通技巧后,病人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与焦虑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更是高达了91.8%。这充分的说明了沟通技巧的应用在急诊输液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国家卫计委近日发布《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要求院前急救人员必须及时、有效地对符合标准的急危重伤病患者实施急救,不得因患者因身份不明、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等理由拒绝或拖延救治。
在院前医疗急救中,规范中指出,针对各种若不及时救治病情可能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其症状、体征、疾病符合急危重伤病标准的急危重伤病,院前急救人员必须及时、有效地对上述急危重伤病患者实施急救,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拖延救治。其中包括休克、呼吸困难、呕血等多项急症以及心脏骤停、呼吸衰竭、烧烫伤、电击伤等危重症疾病。急救流程包括接到指挥调度中心指令后2分钟内派出救护车转运至相关医院等。
在急诊救治中,规范指出,急诊救治范围主要针对急症患者中的危重症,即濒危和危重病人。包括无呼吸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予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据国家卫计委官方解读,诊疗规范只是针对各种急危重伤病的最基础和最必须的治疗手段,而不追求急救技术的高精尖,也不考虑生命体征平稳后的下一步治疗。作为技术性文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急危重伤病患者的规范化诊疗工作。卫计委介绍,近年来,随着基本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和保障水平的提升,公众看病就医得到了基本保障,但仍有极少数需要急救的患者因身份不明、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等原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造成了不良后果。因此,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解决这部分患者的急救保障问题,是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公众实际困难的客观要求。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 (已开展护理风险管理) 我院急诊科收治的332例留观患者作为研究组,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 (未开展护理风险管理) 急诊科收治的330例留观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180例, 女152例;年龄4~85岁, 平均年龄 (40.3±6.3) 岁。对照组:男175例, 女155例;年龄5~86岁, 平均年龄 (40.5±6.2) 岁。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对比中,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风险护理方法
1.2.1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护理部管理人员应根据急诊科的工作性质及与特点, 结合相应的护理安全管理规定, 完善本科的风险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告知程序、交接患者时的签字制度、意外事故应急方案、危急重患者的交接班制度等, 其目的是使护理工作更具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以此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1.2.2 强化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急救药品使用、设备及仪器操作的培训工作;加强急救团队的协作意识, 急救程序做到分工明确;规范护理文书, 管理者定期进行抽查, 对不规范处及时给予纠正;加强护理人员的消毒杀菌意识, 以及无菌操作理念;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并通过真实案例向其讲解护理风险对患者及医院的影响, 使其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1.2.3实施急救药品及设备专项管理:
急诊药品、设备的及时应用对患者的健康质量及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急诊科应加强对急救药品与设备的专项管理工作, 定期维护并检查设备的运转情况, 并查看急救药品有无过期、变质、漏液等, 保证药品完备、设备运转正常, 为临床急救工作做好保障。
1.2.4 强化护患关系, 提高护理满意度:
由于急诊患者的病情十分危重, 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可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 若护理人员缺乏同情心及责任感, 未及时、耐心的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问, 极易引发护理纠纷。和谐的护患关系是保证护理工作效率的基础, 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 做好病情告知等工作, 对他们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予解答, 并做好安抚工作, 以此提高护理满意率, 保证护理质量。
1.3 观察方法:
(1) 观察对比两组急救物品完好率、护理缺陷发生率, 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2) 由护理部组建护理质量评估小组, 参照《急诊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2]对两组急诊护理质量给予评分, 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技术操作、护理文书4项。单项满分为100分, 分值越高说明该项护理质量越佳。
1.4 数据统计学:
通过SPSS15.0统计与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来表示, 组间对比以t检验, 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P<0.05为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物品完好率、护理缺陷发生率, 护理满意率对比:
研究组急救物品完好率、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护理质量分值对比:
研究组的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技术操作、护理文书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及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 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呈显著递增的趋势[3,4]。然而, 这种新形势也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急诊科是对危、急、重患者实施急救工作的前沿阵地, 其风险主要来源于急救操作不规范、急救不及时、消毒隔离工作落实不到位、病情告知不准确、护理文书记录不规范等, 同时, 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差, 未对风险问题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也是致使护理不良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见于此, 急诊科应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实施急救药品及设备的专项管理, 改善服务态度, 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 这样才能消除或降低护理风险对患者的影响, 最大限制的保障其就医安全。我科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对332例急诊患者实施了上述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收效显著, 研究组急救物品完好率、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的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技术操作、护理文书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果可见, 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 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护患关系和谐, 有效保障了急救质量。
总之, 针对急诊患者实施制度化、系统化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可以为其提供更高效、优势的护理服务, 降低了护理风险, 改善了护患关系, 适于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已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期间的332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组, 选择未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期间的330例急诊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急救物品完好率、护理缺陷发生率, 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以及护理质量评分情况。结果 研究组急救物品完好率、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的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技术操作、护理文书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针对急诊患者实施制度化、系统化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可以为其提供更高效、优势的护理服务, 降低了护理风险, 改善了护患关系, 适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施华.急诊工作中的护理风险评估与防范进展[J].上海护理, 2011, 11 (2) :325.
[2]龚放化.急诊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6) :67-68.
[3]张菊美.安全防范措施在急诊输液室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9) :88.
【关键词】 昏迷;急救;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02-01
本文将对我院急诊科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71例昏迷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急诊昏迷患者急救特点,提高急救效果及患者预后,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取71例急诊昏迷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其中男性39例、女性32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49.23±2.10)岁,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0.5h至3d,平均间隔时间(1.92±0.47)h,昏迷程度(GCS评分):轻度昏迷19例、中度昏迷41例、重度昏迷11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71例急诊昏迷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昏迷原因、急救措施、急救结果等,分析方法包括询问当事医护人员及患者、查阅相关病例等,将所得结果进行记录并得出结论。
1.2.2 急救措施 ①保持呼吸道畅通,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及异物,若患者发生呕吐则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发生窒息,不定期吸痰,常规吸氧,必要时应给予气管插管辅助呼吸;②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及时遵医嘱补液及给予药物治疗,即脑血管意外患者应静滴甘露醇降低颅内高压、糖尿病性昏迷及酮症酸中毒患者给予小剂量胰岛素并及时纠正脱水、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给予解磷定及阿托品(同时进行洗胃、导泻处理)、酒精中毒患者给予纳洛酮药物治疗、低血糖昏迷患者静脉推注高渗葡萄糖等;③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出现异常反应及时对症处理;④若患者心跳及(或呼吸停止)应给予CPR、电除颤急救;⑤脑部外伤患者应于其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临床医学影像检查确诊病情。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1例急诊昏迷患者经上述措施进行急救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情况发生(死亡率0.00%),抢救成功率100.00%, 患者发生昏迷原因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脑血管意外是急诊昏迷患者主要发病原因,所占比例高达50.70%,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昏迷是急诊科常见重症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主要为机体大脑皮层及其下方中枢内网状结构系统发生高度抑制,属于严重的意识障碍情况 [1]。研究表明 [2],昏迷是患者病情危重的主要表现,在急诊临床救治昏迷患者时,尽快确诊其发病原因并及时给予正确治疗是保障疗效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及环境改变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急诊昏迷患者人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有研究显示[3],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药物中毒是导致昏迷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可知,在71例急诊昏迷患者中,由于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药物中毒引发昏迷所占比例位居前三位,分别为50.70%、15.49%、14.08%,与上述研究结论相符。
急诊昏迷患者急救注意事项:①抢救前应首先询问家属了解患者病史,有助于尽快确诊病情并对症治疗;②昏迷患者的基础治疗一般使用纳洛酮药物,常规剂量为静脉推注0.4~0.8ug,间隔5~10min后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重复给药,直至获得预期效果;③GCS评分是反应患者昏迷程度的首选方法 [4],其评价指标包括语音应答、运动反应及睁眼反应等,分数与昏迷程度呈反比,即分数越低,则患者昏迷程度越严重,临床医师对昏迷患者给予GCS评分可快速掌握昏迷患者实际情况;④研究可知[5],昏迷时间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比,因此患者昏迷时间越长,则危险性越大,临床医师在接诊初期除根据各项检查结果及病史判断昏迷患者病情外,还应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相关经验,有利于尽快确诊病情。
综上所述,急诊昏迷患者主要发生原因为脑血管意外,及时准确的诊断病情并给予有效治疗是保障患者预后及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值得今后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冬秀,王晨曦,李明丽.内科昏迷患者的急诊抢救相关措施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7(18):244-245.
[2]王会芳,朱四民.急性昏迷患者65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04):168-169.
[3]何尚茂,李立宪.536例昏迷病人内科急诊抢救回顾性分析及探讨[J].河北医学,2011,11(03):191-192.
[4]王建民.急性昏迷患者158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17):106-107.
[5]张雪桥,李丽娟,刘长明.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病因分析及临床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4(17):351-352.
(收稿日期:2014.07.14)
【摘 要】 目的:探讨急诊昏迷患者急救特点,提高急救效果及患者预后。方法:对71例急诊昏迷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昏迷原因、急救措施、急救结果等,分析方法包括询问当事医护人员及患者、查阅相关病例等,将所得结果进行记录并得出结论。结果:脑血管意外是急诊昏迷患者主要发病原因,所占比例高达50.70%,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1例急诊昏迷患者经上述措施进行急救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情况发生(死亡率0.00%),抢救成功率100.00%。结论:急诊昏迷患者主要发生原因为脑血管意外,及时准确的诊断病情并给予有效治疗是保障患者预后及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值得今后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昏迷;急救;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02-01
本文将对我院急诊科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71例昏迷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急诊昏迷患者急救特点,提高急救效果及患者预后,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取71例急诊昏迷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其中男性39例、女性32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49.23±2.10)岁,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0.5h至3d,平均间隔时间(1.92±0.47)h,昏迷程度(GCS评分):轻度昏迷19例、中度昏迷41例、重度昏迷11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71例急诊昏迷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昏迷原因、急救措施、急救结果等,分析方法包括询问当事医护人员及患者、查阅相关病例等,将所得结果进行记录并得出结论。
1.2.2 急救措施 ①保持呼吸道畅通,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及异物,若患者发生呕吐则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发生窒息,不定期吸痰,常规吸氧,必要时应给予气管插管辅助呼吸;②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及时遵医嘱补液及给予药物治疗,即脑血管意外患者应静滴甘露醇降低颅内高压、糖尿病性昏迷及酮症酸中毒患者给予小剂量胰岛素并及时纠正脱水、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给予解磷定及阿托品(同时进行洗胃、导泻处理)、酒精中毒患者给予纳洛酮药物治疗、低血糖昏迷患者静脉推注高渗葡萄糖等;③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出现异常反应及时对症处理;④若患者心跳及(或呼吸停止)应给予CPR、电除颤急救;⑤脑部外伤患者应于其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临床医学影像检查确诊病情。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1例急诊昏迷患者经上述措施进行急救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情况发生(死亡率0.00%),抢救成功率100.00%, 患者发生昏迷原因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脑血管意外是急诊昏迷患者主要发病原因,所占比例高达50.70%,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昏迷是急诊科常见重症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主要为机体大脑皮层及其下方中枢内网状结构系统发生高度抑制,属于严重的意识障碍情况 [1]。研究表明 [2],昏迷是患者病情危重的主要表现,在急诊临床救治昏迷患者时,尽快确诊其发病原因并及时给予正确治疗是保障疗效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及环境改变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急诊昏迷患者人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有研究显示[3],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药物中毒是导致昏迷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可知,在71例急诊昏迷患者中,由于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药物中毒引发昏迷所占比例位居前三位,分别为50.70%、15.49%、14.08%,与上述研究结论相符。
急诊昏迷患者急救注意事项:①抢救前应首先询问家属了解患者病史,有助于尽快确诊病情并对症治疗;②昏迷患者的基础治疗一般使用纳洛酮药物,常规剂量为静脉推注0.4~0.8ug,间隔5~10min后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重复给药,直至获得预期效果;③GCS评分是反应患者昏迷程度的首选方法 [4],其评价指标包括语音应答、运动反应及睁眼反应等,分数与昏迷程度呈反比,即分数越低,则患者昏迷程度越严重,临床医师对昏迷患者给予GCS评分可快速掌握昏迷患者实际情况;④研究可知[5],昏迷时间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比,因此患者昏迷时间越长,则危险性越大,临床医师在接诊初期除根据各项检查结果及病史判断昏迷患者病情外,还应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相关经验,有利于尽快确诊病情。
综上所述,急诊昏迷患者主要发生原因为脑血管意外,及时准确的诊断病情并给予有效治疗是保障患者预后及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值得今后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冬秀,王晨曦,李明丽.内科昏迷患者的急诊抢救相关措施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7(18):244-245.
[2]王会芳,朱四民.急性昏迷患者65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04):168-169.
[3]何尚茂,李立宪.536例昏迷病人内科急诊抢救回顾性分析及探讨[J].河北医学,2011,11(03):191-192.
[4]王建民.急性昏迷患者158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17):106-107.
[5]张雪桥,李丽娟,刘长明.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病因分析及临床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4(17):351-352.
(收稿日期:2014.07.14)
【摘 要】 目的:探讨急诊昏迷患者急救特点,提高急救效果及患者预后。方法:对71例急诊昏迷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昏迷原因、急救措施、急救结果等,分析方法包括询问当事医护人员及患者、查阅相关病例等,将所得结果进行记录并得出结论。结果:脑血管意外是急诊昏迷患者主要发病原因,所占比例高达50.70%,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1例急诊昏迷患者经上述措施进行急救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情况发生(死亡率0.00%),抢救成功率100.00%。结论:急诊昏迷患者主要发生原因为脑血管意外,及时准确的诊断病情并给予有效治疗是保障患者预后及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值得今后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昏迷;急救;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02-01
本文将对我院急诊科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71例昏迷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急诊昏迷患者急救特点,提高急救效果及患者预后,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取71例急诊昏迷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其中男性39例、女性32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49.23±2.10)岁,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0.5h至3d,平均间隔时间(1.92±0.47)h,昏迷程度(GCS评分):轻度昏迷19例、中度昏迷41例、重度昏迷11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71例急诊昏迷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昏迷原因、急救措施、急救结果等,分析方法包括询问当事医护人员及患者、查阅相关病例等,将所得结果进行记录并得出结论。
1.2.2 急救措施 ①保持呼吸道畅通,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及异物,若患者发生呕吐则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发生窒息,不定期吸痰,常规吸氧,必要时应给予气管插管辅助呼吸;②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及时遵医嘱补液及给予药物治疗,即脑血管意外患者应静滴甘露醇降低颅内高压、糖尿病性昏迷及酮症酸中毒患者给予小剂量胰岛素并及时纠正脱水、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给予解磷定及阿托品(同时进行洗胃、导泻处理)、酒精中毒患者给予纳洛酮药物治疗、低血糖昏迷患者静脉推注高渗葡萄糖等;③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出现异常反应及时对症处理;④若患者心跳及(或呼吸停止)应给予CPR、电除颤急救;⑤脑部外伤患者应于其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临床医学影像检查确诊病情。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1例急诊昏迷患者经上述措施进行急救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情况发生(死亡率0.00%),抢救成功率100.00%, 患者发生昏迷原因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脑血管意外是急诊昏迷患者主要发病原因,所占比例高达50.70%,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昏迷是急诊科常见重症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主要为机体大脑皮层及其下方中枢内网状结构系统发生高度抑制,属于严重的意识障碍情况 [1]。研究表明 [2],昏迷是患者病情危重的主要表现,在急诊临床救治昏迷患者时,尽快确诊其发病原因并及时给予正确治疗是保障疗效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及环境改变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急诊昏迷患者人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有研究显示[3],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药物中毒是导致昏迷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可知,在71例急诊昏迷患者中,由于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药物中毒引发昏迷所占比例位居前三位,分别为50.70%、15.49%、14.08%,与上述研究结论相符。
急诊昏迷患者急救注意事项:①抢救前应首先询问家属了解患者病史,有助于尽快确诊病情并对症治疗;②昏迷患者的基础治疗一般使用纳洛酮药物,常规剂量为静脉推注0.4~0.8ug,间隔5~10min后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重复给药,直至获得预期效果;③GCS评分是反应患者昏迷程度的首选方法 [4],其评价指标包括语音应答、运动反应及睁眼反应等,分数与昏迷程度呈反比,即分数越低,则患者昏迷程度越严重,临床医师对昏迷患者给予GCS评分可快速掌握昏迷患者实际情况;④研究可知[5],昏迷时间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比,因此患者昏迷时间越长,则危险性越大,临床医师在接诊初期除根据各项检查结果及病史判断昏迷患者病情外,还应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相关经验,有利于尽快确诊病情。
综上所述,急诊昏迷患者主要发生原因为脑血管意外,及时准确的诊断病情并给予有效治疗是保障患者预后及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值得今后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冬秀,王晨曦,李明丽.内科昏迷患者的急诊抢救相关措施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7(18):244-245.
[2]王会芳,朱四民.急性昏迷患者65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04):168-169.
[3]何尚茂,李立宪.536例昏迷病人内科急诊抢救回顾性分析及探讨[J].河北医学,2011,11(03):191-192.
[4]王建民.急性昏迷患者158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17):106-107.
[5]张雪桥,李丽娟,刘长明.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病因分析及临床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4(17):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