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欣赏与评述(活动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欣赏,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来发现和认识在各种美术形象或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深层所蕴涵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并可以进行初步的表述与交流。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来发现和认识在各种美术形象或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深层所蕴涵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并可以进行初步的表述与交流。教法选择:
借助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课堂教学 一 组织教学 二启发引导阶段
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的,通过什么形式?(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三 新授
油画棒砂纸画是用油画棒在打磨用的砂纸(砂布)的磨面所作的画。油画棒色彩鲜艳,颗粒细腻,质地柔软:砂纸的磨面较为粗糙,有利于油画棒色附着在画面上,而且砂纸较深的底色更能衬托出油画棒的色彩。因此,油画棒砂纸画色彩明快,画面统一,工具简单,是孩子们易学乐学的一种儿童画,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中国画的传统绘画充分地发挥了线描的表现力,不仅可以精确描绘具有空间深度和透视变形的物象,而且可以达到状物抒情、生动传神的境界。
物质材料 形式构成 作品中的物象 文化意义 2 主要教学手段
根据艺术作品的意蕴四个层次学生讨论、竞说课本中的美术作品,教师共同和学生进行。3 几种美术表现语言形式 建筑、雕塑、绘画、园林 四 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欣赏与评述(活动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欣赏活画,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审美感受为基础并结合理性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欣赏,以加深对美术作品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与体验领悟。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审美感受为基础并结合理性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欣赏,以加深对美术作品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与体验领悟。教法选择:
借助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课堂教学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启发引导阶段)
1、展示一些可能引起学生不同审美反应,即有的认为美,有的认为不美的作品,让他们进行欣赏和评述。
2、通过谈话说明,理性知识基础或理性认知与感性知觉的紧密联系,从而指出在美术欣赏中也在进行分析与研究,讨论与解释,才能有比较深刻的体验和比较准确的评价。三 授新课 启发引导阶段
1、先择如《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最后的晚餐》、等作品,结合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的有关知识,来分析和讨论作品通过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什么理念和意蕴。(教学参考资料)《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雕像的欣赏 1.关于“残缺美”。
断臂的维纳斯一出土,就得到了世人的普遍的赞誉。19世纪一些顶尖的艺术家、文学家更是极口赞美它。比如,罗丹说:“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这是神品中之神品!……这是中正和平的肉感,经理智熏染过的生之喜悦”。
一、爱和美的永恒象征
二、千古美谈的思考──话说“断臂美人”
(一)高洁的精神美
“维纳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美神,也是爱神。主管爱情、婚姻和保护家庭。她天生丽质,心地善良,热心助人。但自身却很不幸,没有幸福的爱情和家庭。人们出于同情、感激和美好的愿望,崇拜她,把她视为“美好、善良、正义”的象征。
(二)理想的造型美
感人的题材内容与高洁的精神,要通过恰当完美的艺术形式来体现。形式美也是艺术作品抓住观赏者的第一要素。太多,减之一分太少,精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雕像
(三)完整的艺术美
《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发现时就没有双臂,所以又称“断臂美人”。手臂的残缺,在现实生活中,当然不能说它是美的,但作为艺术美中的残缺,就要另当别论了。艺术美所描绘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美和社会美,而且也可以反映自然丑和社会丑。
三、缺损中见完整
据说维纳斯的胳膊在19世纪出土时还完好无损,右手提着将要滑落的裙裾,左手托着一只苹果。可不知在何时何地两条胳膊神秘地失踪,给世人带来无限惋惜。后来,“断臂的维纳斯”成了“缺憾的美”或“美的缺憾”的代名词。
一、天才少年
二.科学巨匠
三.艺术大师
四.文艺复兴精神的代表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单元纹样与生活
第一课了解纹样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本课选人民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课在教学资源安排上通过日常生活切入,列举家居、服装、瓷器、工艺品等物品上的纹样,引导学生对周围物品的关注,思考纹样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领会纹样的结构形式。整个教学设计思路都充分贯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充分发挥学生间协作所带来的有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图片赏析和活动体验,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单独纹样的特点与设计 要素,并能运用设计要素设计一个单独纹样作品。
2.过程与方法:在赏析中领会,在活动中体验,在合作中创意,在评价中认知,让学生
充分感受纹样作品的设计特点,并选择富有创意的设计构思进行作品创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善于观察与发现的审美眼光,体验创意设计带来的 乐趣,从中享受创意的喜悦与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
纹样设计各要素剖析,学习创意图形的构思方法与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完成“纹样——联想——创意”的学习过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剪纸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一张写实的 图片与一张纹样的图片,请学生比较不同。总结答案,归纳纹样的定义,纹样的 定义:纹样是一种实用性与装饰性的相结合的 艺术形式,有较强的主观性,趣味性和 规律性。
2.播放一组生活图片,教师 引导学生欣赏,说说在 这些图片中 你找到了哪些纹样???
二。发展阶段:
教师 播放课件展示一组生活中运用到得图片,引导学生:早在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将纹样用于生活中,请大家欣赏图片,思考并回答 问题:请你想 想,我们生活的在哪些地方会 见到 纹样??窗帘,被单,沙发罩,地毯。教师展示相应的图片后提问:这些纹样按照不同的 题材 如何划分??纹样的题材分为: 植物纹样,几何纹样,动物纹样,风景纹样,人物纹样。分别图片展示。
三.深入阶段,纹样的构图及组织形式。1.欣赏了这么多的精美的纹样,大家 会发现,这些美丽的纹样在构图和组织形式上有一定的规律。下面我们了解纹样的构图形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析纹样的构图特征。教师 总结:纹样构图形式有 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对称式严谨和理性,具有庄重感。均衡式灵活和感性,具有轻松感。
2.纹样的 组织形式:出示一组纹样,请 学生比较分析各自的 特征。总结:单独式纹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能单独用于装饰的纹样。有 对称和均衡两种。适合式纹样:适合纹样是有单独纹样发展而来的。它是图形的变化收到了外形的限制,造型要与外形轮廓相吻合的纹样。连续式纹样: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二方连续
是指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或是左右两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产生优美的,富有节奏和 韵律感的 横式或纵式的 带状花纹,亦是花边花纹。用剪纸的方式,展示二方连续
和四方连续,同时用 图片来 展示。
四.欣赏体验:教师 播放课件,请学生欣赏精选的纹样图片,开阔学生视野,打开思路。五.巩固阶段:教师出示一组纹样,请 学生抢答的 形式,从题材,色彩,构图。组织形式给出 正确答案,六 课程 小结 :总结 纹样的 知识点,为下节课学习设计纹样 教学做好铺垫。的纹样》教学设计
常州市新北区吕墅小学
周婷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三课《美丽的纹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适合纹样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图案装饰的一般规律,知道适合纹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2、技能目标:尝试设计一组美丽的适合纹样;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设计适合纹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设计能力以及美化生活的能力。
三、【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美丽的纹样》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第九册中的一节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课程,主要是学习“适合纹样”的相关知识。在新课程中对于五年级的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体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基于以上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通过欣赏,了解什么是适合纹样,从而尝试设计出新颖、美观的适合纹样。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计为:学习基本骨架的绘制,掌握适合纹样的制作方法。
2、学生实际:
学生通过二、三、四年级对“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以及“对称图案”的学习,在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安排“适合纹样”的学习是十分合理的,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填图游戏稿,示范工具;
学具:直尺、自己喜欢的作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我们首先来玩一个填图游戏(出示“填图游戏”图)。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个基本型,他们分别是方形、圆形、三角形,我把他们平均的分成了许多分,并在其中的一分或两份中画上了简单的图案:
下面我将为大家示范这个填图游戏的规则,请仔细观察。
2:请大家玩一玩这个填图游戏,并展示部分学生填完后的图稿。
【评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设计这组简单的“填图游戏”,不仅以游戏的形式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习“适合纹样”的设计埋下了伏笔,还能帮助同学们从游戏稿中认识基本骨架线的作用。】
老师也按照这样的规律完成了一组“填图游戏”,只不过我的图案比你们刚刚玩的复杂一些,请你边欣赏边思考: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图案(课件欣赏适合纹样)?
(生:五彩缤纷、美仑美奂„„)
【评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欣赏,他们会更认真;学生们在形容这些图案的过程中,积极发言,表述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师:同学们讲得很棒,总而言之这些简单的图案经过组合以后,就变得非常美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美丽的纹样》。
(二)、探索学习
1、了解适合纹样:刚刚我们欣赏的图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去掉了他们的外型以后,里面的图案形成的形状仍然跟外面的形状一样,也就是说这些图案都非常适合他们的外型,我们把这样的图案叫做适合纹样。
2、适合纹样有多种组织形式,请大家自学教材,看看有哪些形式?把这些形式都划下来,看谁找得又准又快?(开火车答)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3、师:谁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形式?我先给大家举个例子:
离心式:它的特点是图案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用手势比划一下。
【评析:这部分内容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完成,虽然能看懂,但不知怎样进行表述,师先示范怎样介绍不同的组织形式,再让学生来说一说,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照,学生就知道怎样进行表述了。】
4、学生尝试介绍向心式、离心向心结合式、旋转式、综合式以及均衡式:
【评析:在同学介绍时分别课件出示对应形式的适合纹样,帮助学生进行形象理解】
5、师提示:均衡式这种样式比较特殊,前面几种形式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而这种形式是不规则的,他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平衡的效果。
(三)、欣赏启发
1、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们就已经将适合纹样运用于生活中了,请大家欣赏课本中的图片。
2、请你想一想,适合纹样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常常运用在那些地方?(生举例,师课件展示适合纹样在生活中运用的图片若干)
【评析:大量适合纹样实际运用图片的欣赏,拓宽了学生的视眼,让学生充分认识了适合纹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3、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图片,我想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怎样来制作这些美丽的纹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适合纹样的制作方法:请学生自学,并向大家介绍三个步骤:定尺寸、定外框、定基本骨架线。
4、请学生思考:基本骨架线和我们刚才玩的游戏有什么关系?
【评析:学生能轻易发现填图游戏中分格的线就是基本骨架线,它起到了帮助我们画图的作用。】
5、并请学生思考,并说一说怎样制作基本骨架线?
师小结:可以用对折的方法,也能用尺子量中点的办法定基本骨架线。
(四)、尝试练习:
师:同学们一定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了吧?下面就请你设计一幅适合纹样。课件出示要求:
1、先选好某种外形,再根据外形设计填充图案;
2、利用前面学过的对比色或邻近色知识来装饰适合纹样。
【评析:要求学生利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来装饰美化本课的作业,既复习了旧知,又对学生作业的装饰方法,给出了明确的引导。】
(五)、评价小结
1、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从图案、组织形式、色彩等方面来介绍);
学生互相评价;
2、教师点评、小结
同学们的图案设计得非常精彩,相信你们这些小设计师,以后一定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
【评析:评价方式采取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遵循新课程的理念,做到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六)、拓展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尝试用电脑绘画中的画图软件,制作适合纹样。
【评析:利用画图软件中的复制、翻转、粘贴等工具,纹样的制作将会更加方便、快捷,让学生充分感受现代绘画方法的优势以及创作手法的多样性。】
第四单元 美好宜人的居住环境
课 时:1课时
课业类型:欣赏 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居室装饰资料,认识居室装饰的特色。
2、通过分析和评述,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3、结合实际,通过分析和评述提高审美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
教学重点:认识居室装饰特点,提高学生审美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具——欣赏用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尽可能选择居室类型(如书房或学生房)相同、但表现方法和人文特点不同的居室设计作品。
学具——课本,自己搜集的中外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居室装饰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引导阶段:(展示装饰画图片、学生欣赏)
二、讲授新课:
1、你家里有装饰画吗?
2、装饰画的品种
常见的装饰画有油画、水彩画、动感画、烙画、镶嵌画、摄影画、挂毯画、丙烯画、铜板画、玻璃画、竹编画、抽纱画、剪纸画、木刻画、绳结画、磨漆画等。
3、装饰画的风格。装饰画风格大体上分为六种:
热情奔放型镶嵌画、丙烯画、玻璃画:具有色彩鲜艳夺目,易表现热烈感情的新生活特点,适宜新婚家庭布置。
古朴典雅型挂毯画、竹编画、绳结画 :古朴端庄、富于韵味、艺术气氛浓厚,适宜和颜色
4、欣赏:
三、学生活动:
1、你最喜欢课本中哪幅图片中的装饰画?为什么?
2、你觉得哪些图中的画可以互换,哪些不可以,为什么?
(1)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特定空间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2)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人文特色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
(3)欣赏和讨论最好分组(至少两个小组)进行。一组侧重从空间角度进行分析,但也要注意人文特色。另一组则着重注意对人文特色的分析,但也不应忽视空间特点。
活动二
课 题: 装点居室 课 时:1—2课时
课业类型:绘画习作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和人文特点。认识和理解写意花鸟画与静物画、动物画的关系。
2、了解、学习写意花鸟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3、结合写意花鸟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写意花鸟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和人文特点。认识和理解写意花鸟画与静物画、动物画的关系。
教学方法:示范演示、讲授、讨论
教学准备:
教具——欣赏用挂图;不同题材的写意花鸟画小品(图片),与这些花鸟画小品题材相同的景物画和动物画作品(图片);悬挂写意花鸟画小品的居室图片;画写意水墨画所需的工具。
学具——课本;自己收集的中外美术作品图片;画写意水墨画所需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引导阶段:
二、新课学习:
1、作品欣赏:
(1)展示悬挂写意花鸟画小品的居室图片让同学们感受运用写意花鸟画小品装饰居室的效果。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主观感受。
(2)结合同学们的直观感受引入花鸟画小品的介绍,侧重讲述其人文特色,如独特的内容和诗、书的结合等。并以静物画、动物画相对照,请同学们结合居室装饰的特点谈谈自己的观点。
(3)结合同学们的观点,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分析写意花鸟画小品与静物画、动物画的异同。
2、技法学习:
结合演示,介绍几种写意水墨画的章法特点和用笔用墨方法。
A. 笔法:中锋、侧锋、逆锋、拖锋
B.墨法:“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
3、怎样画梅花:(以梅花为题,讲解示范梅花小品的画法)
枝干苍劲曲折,侧锋挫出,渐转中锋。注意:
枝干水份不要多。
花要圆、不露锋、花瓣墨色有浓淡。
最后点花心、花蒂。
三、临摹练习
以梅花为素材进行组合训练。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体会笔墨的应用变化,构图的基本常识和用笔墨造型的基本规律。
四、作业布置
完成以梅花为主要内容的写意画一幅。要求:1.能运用几种国画的表现方法(如用墨、用色、造型、构图、题字等)来完成作业。
2.能表达画题的意境。
3.注意构图,画面要求完整,包括落款题字。
五、课堂小结:
理解掌握了基本的笔墨陈式后,还要经过一定数量的临摹练习,方能熟练应用;花朵五瓣是五福的象征,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平。
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 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水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的赞美之言。课后同学们可创作一幅小梅花小品,来装饰你的居室,学习梅的品质,奋发图强。
活动三
课 题: 关注社区居住环境
教材分析:纸版画是凸版画的一种,是绘画和手工相结合画种,它利用最简便的材料(各种纸张)和工具(剪刀),剪贴成具有一定高低层次的版面,通过拓印可以获得多份相同的纸版画作品,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制作过程较为简便,动手又动脑,对中学生创造型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课业类型:绘画习作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版画的艺术特色和材料特点;
2、结合一种版画的制作,了解版画的特点和制作过程,初步掌握制版与印刷的技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学习版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教学难点:结合版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演示、讨论合作
教学准备:
教具——欣赏用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不同题材、不同版种的版画作品(图片);以版画作品作为装饰的居室图片;制作一种版画所需的工具。
学具——课本;自己搜集的中外版画作品图片,制作一种版画所需的工具。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作品欣赏:
(1)展示悬挂写意花鸟画小品的居室图片和以版画作品作为装饰的居室图片,请同学们相互比较并谈谈自己的主观感受。
(2)结合同学们的直观感受引入对版画的介绍,侧重对版画不同制版材料和由此产生的不同效果的介绍。
(3)结合版画的特点,结合前一个活动对写意花鸟画小品的认识和理解,着重从材料特点对居室装饰的影响和由此产生的人文特点进行介绍。
2、制作过程
1)、画稿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题材设计一个画稿。注意选择突出凹凸特点的题材。
2)、制版
用剪刀或刻刀把造型的各部分剪下,用胶水贴在一底板上。
3)、印刷
铺上纸后均匀的磨平。(中间可看看印刷的效果,如果不够再涂墨印刷,注意纸的位置不能移动)
4)、完成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根据自己收集的图片素材或事先准备的画稿,结合所学版种的特点进行修改和创作。既可以完全依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创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将现成的素材重新组合后创作。注重利用版画的材料特色,黑白或色彩版画均可。
3、作业
由于创作套色版画需要较高的技巧和较长的时间,可以先制作黑白或其他单色的版画作品,然后逐幅着色。也可以分工合作,有的同学刻板印刷,有的同学专门着色,共同用黑白效果创作一幅风景纸版画。
要求:构图中黑白灰组合合理,或有简洁的颜色关系。
三、展示点评:
可以结合作品的创作,以书面的形式,比较版画和写意花鸟画小品对居室装饰影响的异同,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四
课 题:变废为宝——布帖画
教材分析:
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花纹的布角料,运用不同的剪裁法,可获得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形象,将这些形象加以拼巾贴,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画,就称之为布贴画。布贴画由于其选材独特,因此更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受到大众的喜爱。
课 时:1课时
课程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装饰画的装饰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材料特点带来的装饰美感。
2、运用自己能收集到的废旧材料,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教会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创造美,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
3、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重点: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
教学难点: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合作、个别辅导
教具准备:
范作、布角料、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一些优秀装饰画作品,师生共议:用具有装饰风格绘画来装点居室,以各种特殊材料制成的画或壁饰来装点居室,不仅会使你的家别具一格,独创新意,而且在装饰过程中,将真正体会到发现和创造的愉快。今天我们利用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花纹的布角料,运用不同的剪裁法,变废为宝,创造生活中的美。
二、新课讲授。
1、布料与纸相比,有什么不同?(老师提问,归纳)
质地不同,纹理不同,厚薄不同,花纹不同。(学生活动)
2、布贴画图稿的选色设计,根据现有布料的不同色样和纹理,设计出与之相附的底稿。
3、欣赏范作,讲解布贴画的制作方法:
² 打底稿。将自己设计的画面构思用铅笔画在白纸上。
² 布料剪裁。按照画面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裁剪,裁剪时把所画的底稿放在布料上操作,以确保造型的准确;同时在裁剪时要注意到布料的纹理朝向。
² 拼贴画面。将裁剪好的布料按照刚开始的设计进行拼贴。
4、局部示范制作,让学生注意其中的操作过程,尤其是在剪裁时造型的把握。另外,在拼贴画面时,要注意到布料的色彩差异,在个别地方可留出适当的空隙,使画面看上去疏密得当,更富生机。
在拼贴时注意要到纹理的走向,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纹理朝向会导致不同的作业效果,使得布料的纹理更好地为整个贴画作品服务,增强视觉效果。
5、启发学生进行画面构图设计,可相互讨论一下,确定自己制作的内容和布局安排。
三、布置作业:用布料创作一幅有新意的装饰画
四、作业讲评:观摩优秀作品,对学生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委婉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小结:略
活动五
课 题:铅笔淡彩画 创造与表现
课业类型:绘画习作课
【设计理念】
人类生活在变幻无穷的彩色世界里,人们不但享受彩色的魅力,还学会使用色彩来装饰,丰富自己的生活,本课是让学生认识色彩世界中扩大视野,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了师生互动的原则,引导学生由素描写生转入色彩写生,注重了色彩造型的培养。
教材分析
本活动五是第二单元的一个课题,是引导学生由素描造型向色彩造型过渡的重要一课,教学过程充分运用淡彩画的表现形式,借助学生已有的素描基础,帮助学生初步学会处理色与形的关系,提高写实色彩的表现能力和以色彩造型的意识。
本课作业在形体塑造上虽不如调子素描完整,但也涉及到了明暗关系。至于色彩,学生虽有一定的应用常识,但作为物象的写实表现,要从自然色彩的一般规律方面,作初步的认识和学习。在教学中应结合写生对象本身具体分析物象本身和物象的关系。淡彩写生是学生在一定的素描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引导学生形成以色彩造型的作画意识及提高对固有色、光原色、环境色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铅笔淡彩画的艺术特点。
2、运用铅笔淡彩画自己喜欢的景或物,了解铅笔淡彩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3、结合铅笔淡彩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教学重点:
1、认识和理解铅笔淡彩画的艺术特点。
2、运用铅笔淡彩画自己喜欢的景或物,了解铅笔淡彩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教学难点:结合铅笔淡彩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合作、个别辅导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工具:挂图、影像资料;淡彩画所需工具
2、学生准备工具:课本,自己收集的中外淡彩画作品图,淡彩画所需的工具。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欣赏作品)告诉学生画中所表现的内容。只是表现方法不同而已,让学生进行比较,互相讨论,作品分别给你什么感觉?你觉得哪一幅最好? 学生的回答是对作品直观感受,教师指出,作品的不同,只是他们表现侧重不同。
u 铅笔淡彩画的特点
铅笔淡彩画有水彩画的性能,但又不同于铅笔画和水彩画。从画法上看,它的素描稿用线明确简练,侧重暗部刻画,可省略中间调子及亮部,颜料明暗效果对比强烈:着色宜用水彩颜料平涂,薄而透明。因此,淡彩画的特点是既有素描体积的塑造,又有水彩画轻快、活泼的艺术表现,是介于素描与水彩之间的边缘画种,常作为由素描向水彩画过渡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欣赏铅笔淡彩画的方法
1)看构图
2)看形式
3)看内涵
三、欣赏课本的范画,教师作示范分析,学生尝试分析,从中领略作品的艺术,同时了解色彩的基本常识,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u 淡彩画的作画步骤
分别布置好写生静物(坛子和两个苹果),面对实物,结合演示分析、讲解写生步骤及要求。
(1)按静物写生的要求画好铅笔范作,(教师示范)结合实物,分析被画物之间的大小。前后位置和明暗处理,要求轮廓线肯定简洁,不用或少用橡皮擦拭,以免影响涂色效果。暗部线条排列不应过密,为用色彩表现物象的质地留有余地,这些是淡彩画素描稿的要求。
(2)淡彩罩色(教师要作重点示范,讲解水彩作画的要求)。
步骤一:水彩画的绘画工具。根据水彩画透明、轻盈、润泽的艺术特色,首先,所用水彩用纸以质地洁白,厚实,表面稍粗,约有吸水性为好,初学者可以用普通画纸代替;画笔要求虽不严格,但软硬适中且含水量大者为好,一般毛笔、水粉笔也可使用。
步骤二:水彩的画法很多,淡彩即是一种最简单的画法。(教师在已画好的素描稿上着色示范),分析出不同物象的固有色,适当兼顾光源色和环境色,色彩厚薄要把握好分寸,以不掩盖所画的铅笔线为宜,基本平涂,尽量避免反复涂抹,一旦泛起铅粉,画面就会灰暗而失去润泽轻快的特色。
四、学生活动
要求一部分学生按教师要求的步骤和方法临摹前面的范画,也可二至三名学生合作写生一幅淡彩画,教师在巡回指导时注意两点:
(1).形体暗部处理是否得当,对提前完成者,抓住好的画例,为同学树立标准。
(2).设色方法要卧笔平涂,避免笔尖描画。
五、作业讲评(1).学生互评,将学生的作品摆放在前边,让学生讨论欣赏,并且指出优缺点。
(2).教师点评:教师对造型准确,色彩较好的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并加以鼓励。教师表扬作业较好的同学,为自己的居室献上一个小小的礼物。
活动六
课 题:变废为宝——布帖画
教材分析:
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花纹的布角料,运用不同的剪裁法,可获得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形象,将这些形象加以拼巾贴,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画,就称之为布贴画。布贴画由于其选材独特,因此更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受到大众的喜爱。
课 时:1课时
课程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装饰画的装饰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材料特点带来的装饰美感。
2、运用自己能收集到的废旧材料,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教会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创造美,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
3、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重点: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
教学难点: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合作、个别辅导
教具准备:
范作、布角料、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一些优秀装饰画作品,师生共议:用具有装饰风格绘画来装点居室,以各种特殊材料制成的画或壁饰来装点居室,不仅会使你的家别具一格,独创新意,而且在装饰过程中,将真正体会到发现和创造的愉快。今天我们利用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花纹的布角料,运用不同的剪裁法,变废为宝,创造生活中的美。
二、新课讲授。
1、布料与纸相比,有什么不同?(老师提问,归纳)
质地不同,纹理不同,厚薄不同,花纹不同。(学生活动)
2、布贴画图稿的选色设计,根据现有布料的不同色样和纹理,设计出与之相附的底稿。
3、欣赏范作,讲解布贴画的制作方法:
² 打底稿。将自己设计的画面构思用铅笔画在白纸上。
² 布料剪裁。按照画面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裁剪,裁剪时把所画的底稿放在布料上操作,以确保造型的准确;同时在裁剪时要注意到布料的纹理朝向。
² 拼贴画面。将裁剪好的布料按照刚开始的设计进行拼贴。
4、局部示范制作,让学生注意其中的操作过程,尤其是在剪裁时造型的把握。另外,在拼贴画面时,要注意到布料的色彩差异,在个别地方可留出适当的空隙,使画面看上去疏密得当,更富生机。
在拼贴时注意要到纹理的走向,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纹理朝向会导致不同的作业效果,使得布料的纹理更好地为整个贴画作品服务,增强视觉效果。
5、启发学生进行画面构图设计,可相互讨论一下,确定自己制作的内容和布局安排。
三、布置作业:用布料创作一幅有新意的装饰画
四、作业讲评:观摩优秀作品,对学生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委婉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小结:略
活动七
课 题:铅笔淡彩画 创造与表现
课业类型:绘画习作课
【设计理念】
人类生活在变幻无穷的彩色世界里,人们不但享受彩色的魅力,还学会使用色彩来装饰,丰富自己的生活,本课是让学生认识色彩世界中扩大视野,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了师生互动的原则,引导学生由素描写生转入色彩写生,注重了色彩造型的培养。
教材分析
本活动五是第二单元的一个课题,是引导学生由素描造型向色彩造型过渡的重要一课,教学过程充分运用淡彩画的表现形式,借助学生已有的素描基础,帮助学生初步学会处理色与形的关系,提高写实色彩的表现能力和以色彩造型的意识。
本课作业在形体塑造上虽不如调子素描完整,但也涉及到了明暗关系。至于色彩,学生虽有一定的应用常识,但作为物象的写实表现,要从自然色彩的一般规律方面,作初步的认识和学习。在教学中应结合写生对象本身具体分析物象本身和物象的关系。淡彩写生是学生在一定的素描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引导学生形成以色彩造型的作画意识及提高对固有色、光原色、环境色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铅笔淡彩画的艺术特点。
2、运用铅笔淡彩画自己喜欢的景或物,了解铅笔淡彩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3、结合铅笔淡彩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认识和理解铅笔淡彩画的艺术特点。
2、运用铅笔淡彩画自己喜欢的景或物,了解铅笔淡彩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教学难点:结合铅笔淡彩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合作、个别辅导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工具:挂图、影像资料;淡彩画所需工具
2、学生准备工具:课本,自己收集的中外淡彩画作品图,淡彩画所需的工具。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欣赏作品)告诉学生画中所表现的内容。只是表现方法不同而已,让学生进行比较,互相讨论,作品分别给你什么感觉?你觉得哪一幅最好? 学生的回答是对作品直观感受,教师指出,作品的不同,只是他们表现侧重不同。
u 铅笔淡彩画的特点
铅笔淡彩画有水彩画的性能,但又不同于铅笔画和水彩画。从画法上看,它的素描稿用线明确简练,侧重暗部刻画,可省略中间调子及亮部,颜料明暗效果对比强烈:着色宜用水彩颜料平涂,薄而透明。因此,淡彩画的特点是既有素描体积的塑造,又有水彩画轻快、活泼的艺术表现,是介于素描与水彩之间的边缘画种,常作为由素描向水彩画过渡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欣赏铅笔淡彩画的方法
1)看构图
2)看形式
3)看内涵
三、欣赏课本的范画,教师作示范分析,学生尝试分析,从中领略作品的艺术,同时了解色彩的基本常识,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u 淡彩画的作画步骤
分别布置好写生静物(坛子和两个苹果),面对实物,结合演示分析、讲解写生步骤及要求。
(1)按静物写生的要求画好铅笔范作,(教师示范)结合实物,分析被画物之间的大小。前后位置和明暗处理,要求轮廓线肯定简洁,不用或少用橡皮擦拭,以免影响涂色效果。暗部线条排列不应过密,为用色彩表现物象的质地留有余地,这些是淡彩画素描稿的要求。
(2)淡彩罩色(教师要作重点示范,讲解水彩作画的要求)。
步骤一:水彩画的绘画工具。根据水彩画透明、轻盈、润泽的艺术特色,首先,所用水彩用纸以质地洁白,厚实,表面稍粗,约有吸水性为好,初学者可以用普通画纸代替;画笔要求虽不严格,但软硬适中且含水量大者为好,一般毛笔、水粉笔也可使用。
步骤二:水彩的画法很多,淡彩即是一种最简单的画法。(教师在已画好的素描稿上着色示范),分析出不同物象的固有色,适当兼顾光源色和环境色,色彩厚薄要把握好分寸,以不掩盖所画的铅笔线为宜,基本平涂,尽量避免反复涂抹,一旦泛起铅粉,画面就会灰暗而失去润泽轻快的特色。
四、学生活动
要求一部分学生按教师要求的步骤和方法临摹前面的范画,也可二至三名学生合作写生一幅淡彩画,教师在巡回指导时注意两点:
(1).形体暗部处理是否得当,对提前完成者,抓住好的画例,为同学树立标准。
(2).设色方法要卧笔平涂,避免笔尖描画。
五、作业讲评
(1).学生互评,将学生的作品摆放在前边,让学生讨论欣赏,并且指出优缺点。
(2).教师点评:教师对造型准确,色彩较好的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并加以鼓励。教师表扬作业较好的同学,为自己的居室献上一个小小的礼物。
板书:标题 铅笔淡彩画
一、铅笔淡彩画的特点
二、铅笔淡彩画的欣赏方法
三、铅笔淡彩画的绘画步骤
活动评述:
铅笔淡彩画看似简单,但它对铅笔的造型要求和着色要求和着色时的色彩运用及渲染的效果都有较高的要求。可分小组进行创作;先由造型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负责绘制铅笔画稿,然后再由色彩渲染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负责色彩绘制。不论是配合创作还是单独创作,都应该在色彩充分干燥后,用铅笔对色彩覆盖但需要突出的局部进行勾画,方法与铅笔起稿时相同。对于需要运用色彩细致刻画的部分可以用小笔结合较浓厚的色彩进行刻画。
第三单元 为生活增添情趣 课 题:插花
课 型:设计、应用
课 时:1课时
教学理念: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设计本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创意、设计,学习制作美化生活的小工艺品,感受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课本展示了学生的作品,造型各异,夸张、生动,充满了童趣,为学生的创作设计开拓了思路。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平时收集的不同形状、色彩的材料,围绕小摆设的命题进行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设计、制作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彩纸等材料进行动物造型设计、制作。
难点:纸盒动物小摆设的美感与创新。
课前准备:
教具——示范作品等
学具——剪刀、胶水、纸盒、彩色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教师展示一组纸盒动物的作品。提问:
同学们这些神气活现的小工艺品你知道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是用彩纸、废纸盒为主,经过加工、制作变成有趣的形象,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有趣的造型。
活中许多商品的外包装都要用到纸盒,仔细研究纸盒会发现它的厚度因商品的体积和重量不同也有薄厚之分,材质也略有不同。(举例说明)
作为商品的包装物,纸盒的造型、色彩、图案、开启结构等方面都凝聚着设计人员的心血和劳动,当商品被使用后,纸盒的作用基本完结,那么怎么能做到废物再利用呢?
2、新课学习:
欣赏课本中的纸盒动物造型作品及教师示范的作品、学生优秀作业,组织学生探究设计、制作的思路和步骤方法。
讨论: ² 如果在纸盒上制作造型,你觉得把小纸盒看作动物的什么部位?
² 你认为哪些小动物的头部可用方形纸盒来概括?哪些小动物的身体也可用方形来概括?
² 纸盒除了可以做动物工艺品,是不是也可以做人物工艺品?欣赏两组动物的工艺品,看他们在表现方法和材料上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
结合纸盒的形状、色彩与相关动物产生联想,如:黄色为主体的纸盒可设计猫、虎、狮、马、牛等。纸盒的开启与某些动物的嘴部接近,由此引发创意。确定命题,由此选择适合的材料。
3、学生练习
请同学们试一试做一个有趣的纸盒动物形象 ① 教师启发:想想与自己、家庭相关的动物,如:属相动物,朋友喜欢的动物,确定制作命题。
② 制作要求:造型概括、夸张;色彩鲜艳(可巧妙利用纸盒原有色彩)。
③ 构思并查找资料,画设计草图,教师巡视辅导。(采用边制作、边讲评的方式,并给于表扬和鼓励)。
4、展示讲评:
作业展示、相互交流:师生共同评述作业的优缺点,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鼓励那些有创意、有特色的作业。
三、课后练习:
1、尝试用纸盒进行人物、植物、建筑的设计、创作。
2、借助其他废旧材料,如瓜子皮、蛋皮、毛线、羽毛等动物造型设计,注意发挥媒体的自然特性。
活动二
课 题:摆件巧安排
课类:设计与手工制作课
教材分析:
艺术美既丰富生活又陶冶情操。本课通过学生用生活中收集的废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去设计,制作一些动物造型小摆设,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术是给生活带来无比乐趣,使学生制作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本课又与生动学知识融合,使学生感到美术与别的学科是紧密相连,提高了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节约理念,学会发现和利用废物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制作工艺作品。
2、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制作技能。
教学重点:板材制作规律的探索与研究。
教学难点:多种材料的再利用与中学生设计制作。
教具准备
1、教师教具:多媒体设备,动物摆设作品,动物图片或图案。
2、学生教具:课前布置收集好废纸箱,画笔剪刀,小刀,有关动物的图片和图案。
课时:1课时
教育过程
一、引导阶段:
生活中许多商品的外包装都要用到纸箱,仔细研究纸箱会发现它的厚度因商品的体积和重量不同也有薄厚之分,材质也略有不同。(举例说明)
展示小动物摆高作品,激发学生想学想做的心态,同时提出问题:说一说你心中喜欢的动物?想不想做一个精美的小摆设?这时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
二、新课学习
1、展示更多的动物图案资料,供学生参考,并简明设计和制作动物造型小摆设的几点要求:
A首先定动物图案,了解它的躯干、四肢等部位的结构。
B剪栽时要注意播口的宽与纸板厚度相同。
C可个人学习,也可小组合作。
2、老师介绍摆设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A选好图案并在纸板画出动物图案。
B按照纸板样上的图案剪下各个部位和播口。
C进行插接。
3、学生制作活动,教师指导,提倡力求创新,大胆表现,突出个性。
指导要点:
造型—抓住特征、概括、夸张、变形。
色彩—可单纯、淡雅;也可浓重、艳丽。
结构—可采用插接法以虚代实;可叠加法由面成体。
裁切要领:
切时必须使用垫板(三合板等)
切割直线用尺比好,垂直切下
注意下刀要稳,可分几次用力,一定要注意安全。
4、作业评价:集中学生作品,让学生互相观摩,互相交流学习,互相评定。让学生说一说制作过程的体会,对作品的评价。
三、小结,根据个作品效果,学生体会,课堂学生情况进行小结,提出存在问题,需要改进的建议。
活动三
课 题:摆件摆放
课 型:设计、应用
课 时:1课时
【设计理念】
美术来自生活,生活中的很多美好的东西就是人们在生活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精品,本课就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最喜欢的动物入手。从述、描到创作这一个过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加爱护好人类的邻居。增强环保意识,爱护生态,共创和谐社会。
教学目标:
1、通过利用可弯曲的线材(旧电线)的造型创作,体验线材人物、动物造型设计要素和制作方法。
2、床头小摆设的设计制作练习,发现和感知生活的美,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设计意识。
教学重点: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选择创作题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动手中创作,在创作中动手。
教学准备:
教具——示范作品,铅笔,线材艺术作品图片资料。
学具——电线或铁丝,图画纸,铅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引导阶段(联系生活,以讲述方式导入新课)
①在地球上和我们工处一个家园的美丽邻居——动物。有些已濒临着灭绝的命运。增强学生维护生态平衡爱护好身边的小生灵。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人类再不爱护动物,会造成怎么样的后果。
②要求学生描述他们最喜爱的动物,包括形状、构成等
展示一组线材工艺作品,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结合线材作品引入。
二、讲授新课:
(1)请学生分组研究课本中的动物、人物线材作品,分析并找出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制作方法。
(2)用一笔画的方法,抓住动物、人物的形象和动态,在图画纸上绘图。
指导要点:
1、可参考用线描绘的动物、人物图案资料,按立体造型表现加以改进。
2、完成绘图,用电线进行创作时先要考虑线的首、尾如何处置得更巧妙。
3、未创作成功的作品,将线拉直后再重新创作。
设计和制作时,要考虑重心问题,作品完成时能平稳站立,有较好的稳定性。
4、由于电线较长,教室空间较狭窄,制作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把电线两头折卷弯曲呈圆滑状,避免发生被电线切断处划伤的意外事故,一定要注意安全。
三、课堂练习:
用废弃电线按一笔画的画稿制作线材动物作品或临摹书中的作品。
四、展示讲评(小结):
交流展示作业,师生、学生之间共同评述作品的优缺点,总结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活动四
课 题:漂亮的手工
课 型:设计、应用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蛋壳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实践目标:通过设计制作蛋壳不倒翁,提高学生对废旧材料的再认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不倒翁的学习与制作,增强学生乐观的、坚强的个性。
教学重点:掌握造型设计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创新
教学方法:讨论、演示
教学准备:
教具——范例数个、空蛋壳一个、彩色纸、乳胶、剪刀、颜料、笔等
学具——空蛋壳、胶水、彩纸、剪刀、颜料、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前面学过的有关设计内容,启发学生,关注蛋壳的形状。(在生活中,中外艺术家们用蛋壳创作了许多工艺作品,如中国民间艺术的彩蛋、外国复活节的蛋壳艺术作品等。)
2、蛋壳的艺术:
①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彩蛋:彩蛋艺术是工艺艺术的瑰宝,是一件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需要一些技巧和耐心的细致活儿。[“大闹天宫”、“四大美人”](课件展示)
②外国复活节彩蛋。
③蛋壳镶嵌画。(猴子)(图片展示)
二、新课学习
1、除了在蛋壳上作画和用蛋壳制作镶嵌画之外,蛋壳还可以制作成什么样的作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图片展示)
2、这些图片上的蛋壳人物可以分成几种类型呢?他们都是如何制作的?
①蛋壳人偶类型——用蛋壳制作人物头型,用布料制作服装,组合后可用来演偶戏。
②蛋壳人摆设——用蛋壳和圆筒组合,制作成各种人物造型。
③京剧脸谱造型——用蛋壳做京剧人物的头部,取硬纸剪出造型人物的髯口和部分躯体,再制作一顶帽子,按谱式画好脸谱及服饰头饰着色。
④蛋壳不倒翁——把蛋壳内部放入熔化的蜡及重物或者装入细沙和胶水,使蛋壳能够站立不摔倒;然后构思、在蛋壳上设计人物形象;接着上色,并对人物形象进行装饰,制成不同特点的不倒翁。
3、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讨论蛋壳人设计思路:
1)不同身份的人物在人们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外表形象,比如:工人,农民,教师,学生等等,他们的形象各不相同。
2)扳不倒的“不倒翁”很有趣很好玩,别忘了他还有一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什么呢?(乐观、站得直、坚强等)
4、教师示范创作步骤,并展示实物作品,抛砖引玉。
三、布置作业---制作一个扳不倒的不倒翁(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辅导学生绘制设计草图。)
要求:①设计的形象准确,生动。
②作品组合要比例协调,粘贴牢固,色彩搭配恰到好处。
③注意加工后材料的处置,可事先准备塑料袋,防止污染环境。
四、课堂小结:
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并介绍创作构思,共同评选优秀作品,教师点评,对有缺陷的作品提出修改建议。
活动五:
课题: 泥 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泥塑浮雕的基本知识。并学会用泥塑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
2.思想目标: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欣赏水平,以达到提高个人素质的教育目的。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泥塑浮雕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重点:
1.重点: 泥塑浮雕的表现能力、整体的创新意识。
2.难点: 表达意图的准确性与独创性,泥塑浮雕手法的多样性。
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 泥塑雕塑工具、泥塑浮雕作品、学生作品
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讲评优秀作品,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泥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小巧玲珑可爱,适于儿童学习操作,下面就来谈谈泥塑的一些技法与常识。
一、作品欣赏,分析泥塑浮雕的特点。(课本资料图片)
二、制作过程:
1、准备材料
2、组织骨架:
思考:扎骨架都有哪些材料、做法。
大型、小型雕塑分别用什么材料扎骨架。
3、完成作品:捏出大型 细部雕塑
4、修整、上色
三、基本技法:
1.手捏法。这是泥造型中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可用整块泥塑造形象,局部再用手拉、捏、搓、卷、压、插、接、贴等技法刻画。
2.泥条法。即用手将泥搓 成长条,再把泥条围起来,使它成为一种器物,在制作时不要多压,而要昼保留各种形态的泥条。
3.泥板法。利用厚薄不同的泥板垒接或切割出自己想象的形象,并通过各种泥塑技法做出点、线、面和肌理效果进行装饰。
4.挖空法。为了稳住重心和节省材料,在造型时先不考虑泥坯的厚度,完全以实心成型,待到外部稍硬一些时候,再切成若干部分,挖去内部使之成为空心,局部再用泥修接。
5.借助它物法。借助某一器物,如雪碧瓶、纸杯、报纸、废旧的玩具等作中介物,在外面比较封闭地包裹泥片或围筑泥条,使其巧妙成型,如会动的小泥人或动物等的塑造。
制作注意事项:
1.按事先的设计,捏制多个泥板部件(具体分解塑造对象)。
2.连接各部件。可用水粘,也可用牙签插接,还可用工具在衔衔接部位扎孔后再插接,细小部分要用工具修正。
3.彩塑伤口需要,整体抛光。用工具或手指蘸水整体抹、擦作品,使其光洁。
4.放在阴凉、通风处半天或一天,使其变硬定型。
5.用水粉着色。用色时要注意头色不过四,身色不过三。红要鲜、绿要娇、白要净,新鲜明快、干净整齐、强烈跳跃,厚实、均匀。
6.上光。给作品喷(涂)上清漆或蛋清或透明指甲油,使伤口牢固、色彩艳丽。
四、学生动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制作一个浮雕人像作品。
要求:组织好骨架,作品新颖、独特、制作手法多样。
注意:生动、合理、速度、纪律
五、小结、作品展示讲评: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展示部分学生优秀作品,现场评分。
2、布置下节课所带学习用品。
活动六
课题: 折纸动物造型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眼.手与脑的并用去开发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才能。使他们能大胆地构思.大胆的去表现形象。因此,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 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的设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了解折纸的造型艺术特点,掌握折纸动物造型构思与制作。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动手制作能力及审美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和热爱集体的情感.学习在生活中注意美.创造美。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动物造型设计与绘制为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纸造型品若干、彩色纸、胶水、剪刀、图片资料。
学具:彩色胶水、剪刀。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展示各种造型的折纸动物造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对动物的认识。
(提问:这些作品像什么动物?作品是否抓住了动物形体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纸造型产生好奇,同时对纸造型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交流探究:
1、传看纸造型作品
2、小组讨论总结折纸动物造型的艺术特点和它的制作方法
特点:以纸为材料,运用折叠、卷曲、切刻、粘接等基本技法、将面形材料制作成完全立体的造型。具有形象夸张,变形、色彩单纯,用材简便,制作容易造型概括,装饰感强等特点。(技法:折、剪、卷、衔接。)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研究折纸动物的制作方法。)
三、教师演示,巩固新知:
1、纸天鹅的制作
演示过程:
Ø 把32开纸横折;
Ø 画出天鹅的翅膀、头和尾;
Ø 照图剪出造型;
Ø 把虚线部分折起,折出翅膀的形状;
Ø 头部向下折两次粘贴好翅膀,一只展翅的天鹅就做成了。
(提问:同学们老师共用了那些技法?)
(经过演示,将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
2、师生合作交流,共同总结折纸造型的制作。
(让学生明确折纸制作的技巧;明确折纸造型要塑造出是物像给自己的最主要的感受,感觉其余的均可省略)。
四、课堂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以巧妙的构思,简洁的图形和精美的制作,完成一件折纸造型作品(以自已喜爱的动物为主。)
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传统的教学过程把这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不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而是把他们当成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这样做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其才能的开发。教师要完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创新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一、从应用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前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通电螺线管具有磁性,能使小磁针偏转,但磁性较弱。本节课我没有按常规的复习来引入新课,而是以让学生观看电磁起重机的工作过程来引入新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既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通过对短片的观看,学生领会到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学生观看了电磁起重机的工作过程之后,有一种强烈的想知道它的工作原理的欲望。这时我巧妙引导,让学生由已知来探究未知。我说:“为什么电磁起重机能够自装自卸呢?”学生通过思考,结合上节学习,想到了通电螺线管的工作原理。我接着引导:“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很弱,那么我们采取什么办法能过增强它的磁性呢?”这一提问使学生的认知发生转机,学生认识到通电螺线管磁性虽然与条形磁铁磁性相似,但强弱有明显区别,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新知识的情景(电磁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发所未发。
三、引导探究,总结规律,突破难点
在探求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电磁铁磁性强弱可能跟电磁铁电压、电阻、电流、匝数、铁芯等有关。我利用副板书将学生的答案都记了下来,然后和他们一起分析:电压多少,电阻的变化最终都影响电流,从而归纳出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匝数和电流大小,以及有无铁芯有关。在分析与它们有什么关系时,我通过引导指出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接着我先演示电流一定时,改变匝数,引导学生观察电磁铁吸引铁钉的多少,得出结论: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匝数有关,匝数多磁性强;再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电路,寻找在匝数一定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自己连接电路,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脑、手、眼等各种器官同时“发”起来了,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充分体会到了成功者的乐趣。
四、走出课堂,开阔视野
当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基础知识后,定会产生一种要表现自己的冲动。我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释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基本上都能知道它的核心部分就是电磁铁,也知道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够自装自卸的道理。在课的最后,我先介绍学校中有一样东西就是利用了电磁铁,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想到了电铃,并且知道其主要结构及核心部分———电磁铁。接着我让学生分析电铃是怎样连续敲响的,使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分析,发所未发。然后我留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电铃的工作原理,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使全课教学达到制高点。学生通过反思使认识得到了升华,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表达能力也就在这一次次发所未发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我布置的延伸作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电器设备用到了电磁铁?你能否利用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来搞一个小创造和发明呢?这样就让本节知识得以延伸,走向了生活。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包括心理空间),并让学生利用这些“空白”自主活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留白”,必须让学生参与。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结果,学习不是“传授—接受”的过程,教是为了学,教要通过学实现。在《电磁铁》一课中,我讲到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提问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会跟哪些因素有关时,给学生留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体验和思考;提供机会,组织学生表达和交流,使知识在参与中内化、在参与中外化、在参与中升华。因此,我认为“留白”的自主活动既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自信心、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多方面非智力品质的过程,说到底是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努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一种表现。
本单元谈论的话题是“Fun places”,其功能项目是“Talk about past experiences”,通过对比、使用现在完成时态、一般过去时态谈论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 Section A的内容是在复习巩固一般过去时用法的基础上学习使用Have you ever been to…这个句式表述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能够就简单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已经接触了多种时态,学习使用现在完成时态表达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难度不是很大。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师生间的闲聊、动画片欣赏、创设情境等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设计思路
通过情境导入提出Have you ever been to…? 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口语交际,学习使用新的词汇和短语,来训练和强化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的答语形式,,最终达到使用该句型描述过去的某个经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及答语形式Yes,… have/ No, … haven’t;通过情景设置、两人一组对话练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会谈论过去曾经到过的地方。
2、能力目标
通过情境导入来引导学生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提出Have you ever……?的问题,继而引出一些新的词汇和句型,然后通过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
以学生的某种经历为依托,培养学生热爱家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重点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Yes, I have. /No, I have n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學会使用该句型与其他人谈论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并能对该地的风景、娱乐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描述。
2. 熟练运用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描述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并能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流程
Step 1 Warming-up
1. Make conversations with som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past events.
T: Tom,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S1:I played basketball.
T:(writing the words on the board) Tom played basketball yesterday. (to another student) Mary, 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
S2:I went to the zoo.
T:(writing on the board) Mary went the zoo last Sunday.
2. Make a short conversations in pairs. (两人一组进行以上的对话练习)
( 设计意图:用闲聊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课堂,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容易接受。 同时以简单的对话方式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过渡自然。小组对话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表述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 Leading in
1. Learn the new sentence “ Have you ever been to …?” with some pictures. ( 长城、北京、红峪上庄) T: I went to the Great Wall last week.
I have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Yes, I have. / No, I haven’t.
2. Practice in pairs by using some pictures.
提示句型:
A: Have you ever been to …?
B: Yes, I have. (No, I haven’t)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Yes, I have./ No, I haven’t.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句型,学生用已学过的单词操练新句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小组对话练习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重点句型提示能帮助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Step3 Learning new words
1.Watch a short play (Disney 动画片)
2. Learn the new words by some pictures. Using some Disney Character to talk about the amusement park.
3. Practice in pairs (Ask some students to practice in pairs)
4. Talk about 1a
(设计意图:使用Disney动画片《猫和老鼠》引出“游乐园”这一话题,通过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们参与口语活动的热情,简单的两人一组的对话降低了口语练习的难度,使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都能具有成就感)
Step 4 Listening
1. 1b Listen. Have these students ever been to these places?
2. Read the listening materials loudly.
3. Talk about the places that Claudia and Sarah have ever been to.
(设计意图:谈论听力材料中的人物曾经的经历又将听力内容进一步升华,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生不但要听懂听力材料,而且还要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在此项活动中,学生的听力、口语、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Step 5 Groupwork
Talk about your unforgettable place that you have ever been in groups.
(温馨提示:Have you ever been to …? When did you go there? How did you go there ?Have you taken any photos there? Bring some of your photos here and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to introduce the place you have ever been to.)
(设计意图:谈论自己曾经到过的难忘的地方,对于部分学生来将有一定的难度,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来完成,做到人人参与,共同进步)
Step 6 Homework
1. Make a survey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家乡知多少》,谈谈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比如:曾经到过哪些旅游景点,什么时间、怎么去的那里?你对家乡旅游景点的看法?都做了什么?等等)
Where have you ever been?
When did you go there ?
How did you go there ?
What did you do there ?
How do you like it ?
做完调查之后,让学生来做汇报。
(提示句型:Report : ***has ever been to … .
He / She went there ***.
He /She went there by ***.
He /She ***. He /She thinks it’s ***.)
2. Write your unforgettable place that you have ever been .
(温馨提示:Have you ever been to …? When did you go there? How did you go there ?Have you taken any photos there? Bring some of your photos here and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to introduce the place you have ever been to.)
课题 敦煌莫高窟 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第一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了解他们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 并能对石窟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莫高窟的彩塑与壁画艺术,提高学生对敦煌艺术的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教学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教学方法: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敦煌莫高窟
一、简介
二、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1、导 入 同学们,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获得舞蹈组第一名的作品是什么? 生:《千手观音》。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舞蹈艺术的魅力。(放《千手观音》)那位同学能谈谈这个舞蹈是根据什么人物创作的? 生:《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是根据敦煌佛教人物创作的古典舞蹈。师:能谈谈你欣赏后的感受吗? 生:把敦煌的艺术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等。师:好,现在就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领略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由提问导入,播放《千手观音》的录像,启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观看录像。
2、新课
1)、教师演示课件第257窟壁画《九色鹿王本生》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九色鹿》的美丽传说。生:一位同学讲述《九色鹿》的美丽传说。师:这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一幅壁画,现在让我们一同来回顾敦煌的历史。(放课件[昔日繁华])生:介绍收集的汉代丝绸之路的资料,结合地图发表见解。2)、播放课件[佛的世界] 教师简述佛教的传入和石窟艺术。课件演示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彩塑、壁画作品各1~2幅。例如:彩塑年代图片 艺术特征(学生总结)北凉第275窟 交脚弥勒 隋第419窟 菩萨阿难像 唐第158窟 涅盘像 壁画 佛传故事 第329窟 乘象入胎 本生故事 第257窟 鹿王本生、尸毗王本生 因缘故事 第285窟 五百强盗成佛 经变故事 第148窟 弥勒下生 第217窟 观无量寿佛 学生回答问题,比较后讲讲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总结:敦煌壁画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3)、教师结合上述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进行小结。播放课件第130窟供养人像与张萱的《捣练图》、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像比较。学生谈唐代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造型特点。师总结:唐代社会的繁荣成就了艺术上的繁荣。学生欣赏从西魏到晚唐的图案艺术,感受到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追求和时代精神。4)、播放课件[百年蒙羞藏经洞])教师简述藏经洞的发现与被盗经过。(课件展示:藏经洞的被盗文物及偷盗者名单、图片。学生描述1900年的中国社会,思考藏经洞被盗的历史根源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
3、练习发挥(播放课件[神游敦煌])师:同学们都爱好旅游吧,今天在课上来一次敦煌模拟旅游——台上的是导游,台下的是游客。哪一个旅游团先来介绍。学生分组,由一名同学代表全组上前解说。
4、小结
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给予鼓励和表扬。师:同学们,(放张大千作品)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正因为他们触动了许多人心底的蕴藏!
5、教学反思
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美 术 教 案 课题 艺术与科学 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第2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性。能画出简单的设计图稿。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教学重点 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
教学难点 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艺 术 与 科 学
一、艺术与科学
二、分析作品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1、播放汽车视频(多媒体课件展示)
2、回顾汽车的发展史。(提问:看了上述图片,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引出本课的课题 《艺术与科学》 缓解学生紧张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观看课件
2、新课
一、艺术与科学概念
1、艺术: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美感,主要依靠激情和想象,以形象思维为主揭示人类的情感。(美观、愉悦、舒适)
2、科学: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主要依靠理智和实验,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用、合理、便利)
二、分析实例: 欣赏图片进一步感受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1、长信宫灯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长信宫灯美在什么地方?(神态、动作、色彩、造型)
2、安 济 桥 教师实验,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到拱形桥设计的科学性。
3、蒙娜莉莎 利用光学原理和油性原料进行绘画,逼真生动。(体现在绘画中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
三、小组讨论总结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相促进,不断融合,协调发展。了解艺术对与科学的概念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师生共同说出长信宫灯的科学性。学生加深理解
学生欣赏图片,同桌讨论后说出安济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如:桥的简练、美观、古朴、对称美等。科学合理的设计如:拱形减轻桥的重量、利于排水等)。
3、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认真思考。把刚才提到的设计不合理的例子重新设计。(例如:班级的桌子、椅子等)
2)、利用手绘线条的方法进行绘画。
3)、将设计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并让设计者说出设计意图。教师加以点评。4)、小结
艺术与科学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自古代人们就能认识到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的结合。到了我们现在那就更应该注意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所以我希望各位同学,不要只注意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艺术的学习。
5、教学反思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美 术 教 案 课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课时 2 总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第3、4周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能力目标:尝试创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的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山水画家及作品的资料,使自己对我国古今著名的山水画家及艺术风格有所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教学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一、《平沙落雁》
二、《江山如此多娇》
三、《万山红遍》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1、导 入 艺术是文化的产物,故,艺术要与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梦溪笔谈》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空间、环境、音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历来有诗、书、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都是写心、写思想、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激发兴趣,敢于质疑,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由故事引入。
2、新课
一、分析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溪流、荒滩(荒漠)、弹琴的老人、大雁„„。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屈大夫(我们把画中人看作屈原)在那溪边独自抚奏着古琴,时而委婉忧伤,时而悲怆激昂;陪伴他的只是那涓涓的溪流;荒漠俯首、溪流停吟,仿佛在听他述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大丈夫的壮志未酬„„。一群大雁掠过头顶,“呀呀”地自南飞去,屈大夫多么希望那高飞的大雁和潺潺的流水能尽带走自己满腹的哀愁啊。依画之意境作诗:平地风起愁近秋①,沙飞卷带百花休②。落幸③屈子《离骚》④奏,雁去流水《九辩》⑤忧。【解释】①愁近秋:古代不得志的文人对秋天的到来,总觉惆怅悲痛不已。②休:休息,这里指花谢了。③落幸:失落[失去],宠幸。④《离骚》:我国著名诗人屈原所作的文章。骚:即发牢骚。⑤《九辩》:屈原流放时做的第一篇为己辩白的文章。诗的释义: 在戈壁荒漠的平原上,忽然刮起一阵阵寒风„„秋天到了,万物将失去春的生机,是多么令人愁怅呀。秋风吹起黄沙,打在美丽的花朵上,使花儿凋谢,也卷带着许许多多零落的花瓣,飞向天空、漂落远方。正在流放中的屈原面向旷野、溪水,一边弹奏着古筝,一边吟唱着《离骚》、《九辩》曲;他多么希望那南飞的大雁和涓涓的溪流能尽带走自己的满腹愁绪呀。
二、《江山如此多娇》 磅礴旭日升中华,九州沐浴金彩霞。世纪更替逐浪高,国昌民种富贵花。《江山如此多娇》付抱石、关山月
三、《万山红遍》 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幽燕大地升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万山红遍 李可染 通过欣赏、观察、讨论,理解画的意境。讨论画的意境。
3、练习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是如何表现意境的。学生按几个小组分析讨论课本第8—9页的山水画作品,并在班上交流。讨论题:(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2)画家的风格及著名作品有哪些?(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景物?(4)你能通过作品“读出”什么样的意境?(6)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4、小结 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到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理解了意境是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5、教学反思
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美 术 教 案
课题 中国画的形式美 课时 2 总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第5、6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能力目标: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教学难点 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对形式美的把握)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中国画的形式美
一、形象之美
二、笔墨之美
三、色彩之美
四、章法之美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1、《万山红遍》的作者是谁?
2、《溪山行旅图》的作者是谁?
3、《江山如此多娇》的作者是谁? 复习导入
2、新
课
中国画的形式美是指在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线、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在形式美的方面,大致有以下因素:
一、形象之美 无论工笔画或写意画,必须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但是,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表现任何物象,形似仅仅是手段,神似才是目的。古代为人物画像,称作“传神”。齐白石笔下的青蛙、虾、小鸡等动物,使人看了感到生动活泼,有稚拙的童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笔墨之美 充分运用毛笔的性能,驾驭墨与色在宣纸上的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的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笔墨,它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语言。中国画以线造型,墨分五色,以行笔的快慢、顿挫、提按与墨色的干、湿、浓、淡、枯焦等,干湿巧拙、涩畅互相交替使用,虚实相生,“笔为墨骨,墨为笔充,”从而表现出天地万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者得到美的享受。
三、色彩之美 中国画有独特的特点。以画法分,又白庙、水墨淡彩、重彩、墨骨、勾勒填彩,又有泼墨泼彩等。各种不同的画法与丰富的色彩运用,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特色,使之成为东方绘画的代表,是世界绘画重要的品种之一。
四、章法之美 中国画的形制有多种,如中堂、条幅、横披、手卷、斗方、册页、扇面等,在大小、长短方圆不同的形制中合理按排表现的物象叫做章法。每幅画面上有主次、疏密、节奏、变化,并可以留白,有笔墨处为实境,可以是天、地、云、水、烟、气、雪等,给观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中国画上的提款与印章,也是画面构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好的书法与篆刻可以为画面增色,款与印的大小、位置、文字也有很多讲究。介绍中国画的形式美。(播放课件欣赏贾又福的《太行丰碑》)欣赏理解中国画的形象美
理解笔墨之美(课件播放潘天寿的《露气》)理解色彩之美(课件播放李可染的《万山红遍》 理解章法之美(欣赏扇面、册页、框裱类作品。)观看课件 谈自己的感受 谈自己的理解 了解类型
3、练习1.用已学过的中国画表现方法,试作一折扇或团扇,并加盖或添画印章。2.简述欣赏中国画的心得体会。
4、小结 通过体验中国画的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的美感,使我们能够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感悟到具有高度文化内涵的中国画精髓,更加热爱祖国的民族艺术。
5、教学反思
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美 术 教 案
课题 用电脑画山水画 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第7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学会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收集和选择适当的图片素材。能力目标:学习运用图像处理软件的图层处理功能和滤镜变形功能,认识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情感目标:巩固对中国传统绘画美的认识和理解。教学重点 在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上,运用电脑图像处理功能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 如何在选择素材和创作中,融入自己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如何将“滤镜”功能进行合理组合使用。
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用电脑画山水画
一、山水画的构图方法
二、欣赏
三、分析
四、制作步骤
五、电脑山水画欣赏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由播放山水画作品欣赏导入。播放课件 学生欣赏
2、新
课
一、山水画的构图方法 “高远”、“平远”、“深远”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种构图方法,简称“三远”。
二、欣赏 看一看,这几幅山水画的构图运用了哪种构图方法。
1、《游春图》(隋)展子虔 “自山前而窥山后”,采用的“深远”构图法。
2、《雪景寒林图》(宋)范宽 “自山下而仰山颠”,采用的“高远”构图法。
3、《千里江山图》局部(宋)王希孟 自近山而望远山”,采用的“平远”构图法。
三、分析 分析一下这几幅画,画家在笔墨处理和构图上有什么特点,作品带给我们怎样的意境。不同的山峦,不同的树木,不同的水,营造出不同的意境。两幅画画给人寒冷清寂的感觉。好像听不见城这市的喧嚣,只有风声和雨声。
四、制作步骤 电脑“山水画”作品完成效果 《梦中的水乡》
1、收集图片
2、选择并截取图片
3、拼合图片
4、合并图层
5、菜单栏---图像--Adjustments--去色
6、菜单栏--滤镜--水彩画
五、电脑山水画欣赏 中国画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在空白、虚实关系以及色彩等方面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利用“滤镜”功能可以变化出多种效果。利用色彩调节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了解了用电脑画“山水画”的过程和方法,尝试一下用Photoshop软件的图层、滤镜、羽化等功能完成一幅有独特意境的山水画。介绍山水画的构图方法
欣赏作品
分析作品
观看制作步骤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讨论 加深印象
3、练习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山水画,参考这幅作品寻找合适的图片素材,运用电脑创作一幅山水画。
4、小结 中国画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在空白、虚实关系以及色彩等方面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
5、教学反思
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美 术 教 案
课题 陶艺创作 课时 2 总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第8、9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识陶艺是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2、解我国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和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陶艺作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泥条成型法等的基本造型方法。
2、分析优秀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运用陶艺的基本方法,创作一件陶艺作品。情感目标: 在了解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遗产重要位置,使学生了解陶艺创作与其它艺术门类的关系,并认识到陶艺创作要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讲解、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中国的陶瓷艺术,学会基本的泥条盘筑方法,激发学生运用泥土造型,创造自己喜欢的陶艺作品,借以表达个性与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最基本的泥条成型方法,根据自己的构思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陶艺创作
一、中国古代陶瓷作品欣赏
二、制作步骤:
三、现代作品欣赏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陶瓷的发明与创造对人类生活方式起着促进作用。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陶瓷的艺术殿堂,领略她的艺术风采。
2、新
课
3、练习
一、中国古代陶瓷作品欣赏 教师简单介绍陶瓷的发展,艺术表现手法和美感表达。第二部分:重申陶瓷知识与技能(传承文化)师:通过欣赏是我们了解了传统的陶瓷文化,1、何谓“陶”?何谓“瓷”? 生回答: 师:通过触摸陶艺,同学们能说出几种成型方法。生:回答 教师设问:在我这又一份被打乱的陶艺生产流程的图片,我们边看边想,看看应该怎样正确的排列?同学们讨论一下。师:谁愿意到前边来摆一摆(利用教学课件)生:摆放顺序(到计算机前操作)师:这种排列方法对吗?
二、制作步骤: 第一步我们叫它揉泥。第二步做成了基本的形状我们叫成形。第三步在基本形状上添加我们叫装饰。第四步,为了使它更加坚硬要进行烧制。只有经过以上这些环节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作品。
三、现代作品欣赏 我看出同学们都按耐不住想动手试试,怎样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很多同学在创作中的困惑。看看下面的作品你能从中汲取那些创作灵感——造型、技法、情感抒发? 学生观看并思考: 我们以竞赛的形式,分为三个队:红队VS黄队VS蓝队。要求:
1、用我们所学过的泥条和泥板成形与装饰方法,小组合作完成一件陶艺作品。
2、作品成型与装饰手法典型、造型新颖、做工工整、全组参与合作。3以文字说明作品的艺术创意。
4、在25分钟完成作品。(注意时间控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观看教学课件 共同总结制作步骤 欣赏现代陶瓷作品,加深理解。学生观看与思考。学生活动:讨论
4、小结
1、学生总结: 三队中各自自荐一组进行作平与创意展示、学生自己评价作品创意、做工,交流各自的构思,探讨对陶艺的感想。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欣赏与创作中,感受到了祖国陶瓷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精美造型及装饰手法。并自己亲手制作自己喜爱的陶艺作品,我相信人类文化宝贵遗产会被你们这一代新的龙的传人发扬光大的。
5、教学反思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美 术 教 案 课题 明暗与立体表现 课时 2 总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第10、11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了解明暗色调的形成及物体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知晓利用明暗色调表现物体立体形象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运用不同的明暗色调表现技能,尝试创造出有倡议、具有立体感的素描作品。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观察、动手操作,体会明暗与立体表现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作意识,表达自己的情感,张扬自己的个性,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素描作品的欣赏,了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和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能运用以学知识对素描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
教学重点 如何利用明暗色调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提高学生观察、创新、设计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明暗色调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提高学生观察、创新、设计能力。
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明暗与立体表现
一、决定物体表面明度的依据:
二、欣赏优秀素描作品
三、创作步骤: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同学们我们来欣赏几幅作品(播放课件),这几幅是素描作品,想知道素描作品是怎么表现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学生欣赏
2、新
课
(一)、决定物体表面明度的依据:
1、物体与光源的远近,明暗色调不同;
2、光源的强弱,明暗色调不同;
3、观者距物体的远近、感觉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4、物体本身的色彩、质地、肌理不同,明暗感觉不同;
5、物体所处的环境不同,明暗色调不同。光与明暗的关系:三大面,五调子
(二)、欣赏优秀素描作品(课件、实物、学生收集),体会明暗色调在表现物体立体感、空间感中的作用。学生通过不同风格作品的分析,说明明暗素描使用的不同材料、不同表现方法及塑造出的不同情境。明暗素描使用的材料:笔、纸、墨水、水彩等
(三)、利用课件、演示、不同技法作品的比较,师生共同分析现代素描的表现、构成的过程和方法,了解多种具有尝新意义的素描表现方法,例如拼帖放、电脑制作等。素描表现技法:
1、基本技法:竖排线、横排线、对角线、随意线、交叉线、斑点、块面等
2、薄涂技法:
3、水墨技法
4、版画技法
5、电脑制作
6、综合技法 讨论:还可以有哪些表现技法?
(四)、创作步骤:(教师示范和课件结合)
1、描出一件物体
2、反复叠印,留出空间进行想象、创造
3、完成平面形象的组合、设计
4、运用明暗变化画出空间立体关系
5、修改完善 观看课件加深学生的印象 欣赏 教师做适当的示范,也可让学生动手尝试。让学生亲自辨别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练习
1、临摹一幅素描作品。
2、写生一幅素描作品。要求:所表现的内容、形式、方法、工具、风格不限,要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情感、意境等。
4、小结 展示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总结。
5、教学反思
利用课件、演示、不同技法作品的比较,师生共同分析现代素描的表现、构成的过程和方法,了解多种具有尝新意义的素描表现方法。
美 术 教 案 课题 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 课时 2 总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第12、13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认识色彩搭配在视觉传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视觉传达需要进行怎样的色彩搭配,才能达到信息传递情感和表达思想的目的。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色彩知识,尝试进行视觉传达的色彩设计。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色彩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视觉传达中的色彩能够表达情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视觉传达中的色彩对人们情感产生的作用。教学难点 运用恰当的色彩搭配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 色彩搭配种类:
一、同种色搭配
二、类似色搭配
三、对比色搭配
四、黑白灰搭配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播放音乐
(一)小鸟、溪水声(春的音乐)
(二)配乐诗《山行》 请学生谈谈听后脑海里呈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有哪些色彩,并用简单的色块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学生回答并展示)由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想象
2、新课
三、讨论分析:
1、学生之间针对刚才的练习进行评说。
2、多媒体出示图例(三组:分别为色相、纯度、明度对主题)请学生挑选出每组中认为最美的色彩搭配图例,并说明理由。体会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中色彩的象征和联想力量。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相关色彩知识,如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们怎么样的联想:黄—明快、活泼;深蓝色—宁静、深厚;天蓝色—湛亮明快。
3、四人小组分别从色相、明度、纯度、色性、情感方面来赏析课本P18、19页图例。
4、小组代表回答:你认为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5、教师总结。播放课件 教师提示学生(教师巡回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共同复习色彩知识 欣赏理解 学生总结
3、练习
四、设计制作。从“秋色”、“生命”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用简单的形象作色彩搭配练习,表达出你独特的色彩感觉。
4、小结
五、总结与展示:
1、教师总结。将学生完成的作品陆续贴在黑板上,或相互传阅分享。
2、学生评论,并评选3—5件优秀作品,且说明理由。
5、教学反思
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 术 教 案 课题 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 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第14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运用不同的色彩秩序,进行有目的的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能力目标: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设计和生活的关系,增强对生活的热爱,提高生活的审美品位。
教学重点 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以功能要求为前提的,不同的色彩秩序和组合关系会创造出不同的色彩气氛和艺术情调。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众多物象的色彩关系来建立和谐的色彩秩序,并创造出符合特定目的、要求的艺术情调。
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 现代产品设计的功能
1、使用功能
2、审美功能 a、结构 d、材料 b、形态 e、肌理 c、色彩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同学们,当你们选择商品时,标准是:一是选择商品的造型,二是选择色彩,如果这两点中让你选择,哪一个是最重要的?----色彩。所以说色彩在商品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现代产品的色彩设计。
2、新
课
一、现代产品设计是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物质形态,包括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而实现审美功能则需要运用结构、形态、材料、色彩、肌理、装饰等方面因素,其中色彩是重要的一环。
二、产品设计中色彩搭配是与加工工艺、材料使用、表现处里的合理运用分不开的。
1、探讨现代产品设计的概念及色彩搭配的重要性。
2、拿出现代产品实物,引导学生对身边现代产品的关注,了解什么是现代产品设计?
3、课件展示相同质地的透明玻璃瓶,在装入五彩的液体后,它们变得更加可爱了。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改变了对它们最初的认识? 学生回答:„„ 生活需求而设计创造的物质形态。它包含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涉“抵制日货”活动,日货注重现代产品设计的审美功能,爱国主义教育)
4、分析讨论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的特点 a、课件展示现代产品设计色彩搭配图,看看这些图分别在色彩搭配上追求什么?追求一种什么美呢?(图有《夫妻椅》、《军刀》)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追求和谐,追求个性 b、课件展示现代产品设计色彩搭配图,看看这些图分别在色彩搭配上表现了什么?(图有《蝴蝶状运动鞋》、《跑车》、《电动按摩脚盆》、《空气净化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小结:成功的色彩设计应该把色彩的审美性与产品的实用性紧密结合起来,取得高度统一的效果。人类利用色彩的联想(利用课件举例),使色彩的搭配与产品本身的品质、功能、使用范围、环境相适合。
5、探究如何为现代产品设计搭配色彩? a、衔接《空气净化器》图,问空气净化器用了什么颜色?其色彩有何特点?(更多图片展示,帮助找出特点)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同类色搭配,特点:和谐、温馨、安逸、平静 b、课件图片展示邻近色搭配并分析其特点(邻近色相对来说学生不熟悉,结合色环要适当详讲,多举个例子,让学生理解。)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特点 :优雅、含蓄、浪漫 c、课件图片展示对比色搭配并分析其特点(对比色学生比较熟悉,可简略讲,)学生可共同回答,教师小结:特点 :热烈、活泼、明快、醒目 d、教师小结:三种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方法。说明色彩的重要性 出示课件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 展示课件
教师总结 对比分析色彩搭配特点 观看课件 观看课件,分析原因。
共同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3、练习要求:(选择其一即可)
1、运用老师分发的线描现代产品的图片上色。
2、自主的选择画一种或一组现代产品设计并上色〉(同时在展示课件中一些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图,扩展学生思维。)
4、小结
1、课件显示12色环图,学生动手开始绘制,教师辅导。
2、学生作业贴于黑板上,本人讲解,其他同学评价,并一起为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
3、教师总结。
5、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了解设计和生活的关系,增强对生活的热爱,提高生活的审美品位。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以功能要求为前提的,不同的色彩秩序和组合关系会创造出不同的色彩气氛和艺术情调。
美 术 教 案
课题 人文奥运 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第15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奥林匹克蕴涵的深而广的人文精神,了解奥林匹克与美术的关系。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情感目标:爱国主义的培养;体育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对事业的追求和拼搏精神。
教学重点 奥林匹克运动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教学难点 本课是通过对奥林匹克 运动丰富人文内涵的深入了解和探究获得丰富内心感受的新型课,因此调动学生研究热情和学习兴趣是本课的难点。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人文奥运
一、奥运知识
二、奥运纪念品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在学新课之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手拉手》。在欣赏的同时同学们想一想,这首歌曲是为什么活动而写的? 对,奥运会,这首歌是1988年在汉城举办的第24届奥运会的主题歌,歌名是《手拉手》。同学们知道北京将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届时我们都将以主人翁的态度去迎接他,可是你对奥运会究竟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走入奥运会的历史。播放课件----《手拉手》 学生回答---奥运会
2、新课 这堂课我们就从奥运的历史、奥运的精神以及2008北京奥运这三方面来共同认识了解这经久不衰的奥运。
一、奥运历史 奥运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发展与前行的历史,它分为古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古奥运会是指从公元前776年古希腊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每4年一届,共举办了293届,历时1169年,经过了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几个阶段。古奥运会是人类体育文化宝库中一颗明珠,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如:公元六世纪的酒罐就记录了摔跤比赛与公证执法的裁判,古希腊为传扬奥运精神与运动,把运动员形象绘于陶罐上,以及古希腊名雕塑家米隆所做的尽显运动员风彩而闻名全球的“掷铁饼者”。从古奥运会竞技会场遗址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古奥运的宏大规模与辉煌场面。
1、想一想,古奥运会为人类留下了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奥运会虽然衰亡了,但它给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具体表现在:
1、积累了丰富的体育教育经验
2、在体育的理论和实践上留下了宝贵财富。
3、形成了一种价值体系——“奥林匹克精神” 古代奥运会谋求和倡导的和平与友谊精神,拼搏奋进精神,追求人体美的精神,给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对现代体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介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创始人是法国教育家顾拜旦,1896年4月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行,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正式诞生,从此解开了人类文明史上又一页新篇章。奥林匹克标志的含义:由五个奥林匹克环组成的图案。五环自左至右互相套接,颜色分别为蓝、黄、黑、绿、红。上面是蓝黑红三环,下面是黄绿二环。整个标志形成一个底部小的规则梯形,奥林匹克标志在使用中也可以是单色的,奥林匹克标志的五个环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谊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聚,充分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团结精神。以下是那些奥运项目的徽标? 国际曲棍球联合会会标、国际帆船联合会会标、国际柔道联合会会标
二、奥运精神
1、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奥运格言有哪些? 和平、友谊、进步 更快、更高、更强 重要在于参与,不在取胜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2、请思考一下:在艺术作品中如何体现这些奥运精神?(1)抓住人物特定外貌反应奥运精神。(2)通过增进友谊、交流技艺体现奥运精神。(3)抓住敢于拼搏、不断进取精神体现奥运精神。
三、2008北京奥运 以上我们对奥运会的发展历史作了一个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的成就。你知道吗?
1、中国从什么时候起参加了奥运会? 1932年7月30日,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唯一参加比赛的是短跑运动员刘长春。
2、中国曾参加过多少届奥运会? 共10届,分别是:1932年10届、1936年11届 1948年14届、1952年15届 1984年23届、1988年24届 1992年25届、1996年26届 2000年27届、2004年28届
3、是谁打破了奥运金牌0的记录? 许海峰,1984年在第23届奥运会上以566环的成绩夺得自选枪慢射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这也是奥运会历史上中国运动员夺得的第一枚金牌。4、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是第几届奥运会? 29届。5、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是什么?吉祥物是什么? 主题: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含义是:体现环保意识的绿色奥运,体现尖端科学的科技奥运,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人文奥运。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申奥口号:新北京,新奥运。吉祥物:是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莹莹、妮妮。
6、在奥运盛会中,哪些方面运用了美术设计? 奥运火炬、奥运奖牌、奥运标志、奥运体育场馆设计等。
7、播放视频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奥运已经有所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重温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的历史瞬间。(播放视频)看完这段视频,我想同学们心情一定非常激动,我国申办奥运成功,举国上下共同欢庆,让我们带着这份激动的心情来完成这样一道题: 想一想,我们能为2008年的奥运会做些什么? 课件出示《陶罐图片》、《掷铁饼者》、《奥运会竞技场遗址》。提出问题。介绍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奥运标志及含义。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奥运的精神。培养学生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和对奥运知识的搜集。
学生通过观察加深对奥运历史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回答。加深学生对奥运标志的理解。通过课前学生搜集奥运方面的知识,体会奥运精神。通过2008北京奥运让学生知道我们将以主人翁的精神去迎接奥运会。
3、练习想一想,我们能为2008年的奥运会做些什么?
4、小结 的确,奥林匹克运动构成了现代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愉悦人们的身心,更以其强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奋进,生生不息。让我们用嘹亮的歌声为祖国富强而歌唱,为奥运健儿而喝彩,愿他们在奥运会上为我们的祖国争光、添彩!
美 术 教 案
课题 体育题材美术作品与纪念品 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第16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了解美术创作的一般形式。用语言评述一下所欣赏的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力目标:能够自由选择材料,确定形式,设计一件艺术品并加以装潢,使其更完整、更精美、更正规。情感目标:学会传递情感,关心身边的校园活动,关心他人。从体育美术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养成认真、精细的完成制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设计一件小艺术品,用色彩和形象表情达意。教学难点 要在作品中体现体育精神。
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体育题材美术作品与纪念品
一、欣赏
二、体育题材的美术作品与纪念品设计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运动场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强者有强者的美,弱者也有弱者的美,勇者有勇者的美,成功者有成功的美,失败者也有失败的美...强者是运动场上的亮点,他们以力量、速度和无比坚定的信念来实践“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用美术作品来表现奥运精神?怎么去表现? 生:绘画、雕塑、工艺品、„ 总结:同学们谈得很好,美术作品有多种形式可以表现体育精神。今天我们就共同来了解了解怎样去表现。(出示课题)
2、新课
一、课件展示体育题材的美术作品与纪念品 师生共同赏析课件中的作品,分析美术与体育的关系,以及作品与体育精神、情感表达的契合点。学生讨论怎样在作品中体现体育精神?
二、体育题材的美术作品与纪念品设计方法
1、根据摄影图片完成绘画作品 如单色版画、套色版画、水粉画、彩色纸拼贴
2、设计吉祥物 课件展示各个国家的奥运会吉祥物
3、设计广告招贴 分析课本中的奥运招贴(复习招贴画的设计方法)
4、设计纪念品 分析课本中的四组学生作业(扑克设计、邮票设计„)
三、学生畅谈设计构想 观看课件。观看课件,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师巡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设计上的困难,展示一些创意好的草图。学生讨论。由学生合作完成。
3、练习
四、设计制作: 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纪念品 设计制作由同桌的两位同学合作完成,可以采用绘画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彩色纸拼帖的形式。课件展示为学生提供的参考资料(运动项目的标志、球类、器械、运动姿态„)
4、小结 组织学生讲评。由学生评出最优秀的作品,请设计者向全体同学宣讲自己的创作意图。
5、教学反思
奥林匹克运动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本课是通过对奥林匹克 运动丰富人文内涵的深入了解和探究获得丰富内心感受的新型课,因此调动学生研究热情和学习兴趣是本课的难点。
美 术 教 案 课题走进象形文字 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第17周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上教版八年级艺术教材《感受古老文明》单元内容,属于艺术与文化的学习范畴,内容涉及到文字的起源、书法艺术的启蒙和古人对自然生活的认知方式、思维观念等内容。在此之前,上完这节课感觉像历史课、语文课或色彩构成的内容,学生完成作业以后,还是不明白象形文字的魅力体现在哪里?体会不到古人造字的方式和智慧。学校教育中学习中关于汉字的文化课程不是很完整,比如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汉字只当做使用的符号,很少涉及文字创造所反映人的认知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于是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象形文字的美感体验和造字方法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艺术的形式感受象形文字的文化价值。从象形文字中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领会古人模仿自然、崇拜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认同和尊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整节课分为意美——形美——创美三个环节。在“意美“环节,设计了“古字旧事”活动,第一步是“‘和’字
故事”。选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字舞图片,讲述“和”字的来历和造字方法,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和”字的人文涵义和现实意义。第二步是“猜字游戏”,由学生表演文字表达的意义,其他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其意图是亲身体验古人造字的思维观念和方法。
在“形美“环节,设计了“古字舞影”活动。第一步是“肢体体验”。播放艺术家黄豆豆的舞蹈作品《甲骨随想》,学生模仿其中的一个动作或片段,体会文字的线条和结构与舞蹈语言的互通性。第二步是“美感配对”,在肢体体验的基础上获得美感感受并选出最恰当的词。这一环节重在发展学生的艺术通感能力。在“创美“环节,设计了“今人新语”活动。第一步是“案例欣赏”。选择北京奥运会会徽和上海世博会会徽的案例来说明古文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选择艺术家徐冰的作品《会飞的鸟》和《地书》系列,启发学生运用古人的造字方法表达现代观念的文本艺术。第二步是“文字创意”活动,根据古文字面临现代语境的变化,将古文字进行再设计,其意图是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传承与创新。学情分析: 首先,初二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因此在教学活动“肢体表演”和“猜字游戏”环节中,通过小组的合作亲身体验文字游戏活动,充分发挥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理解文字的意美和形美。其次,初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逐渐增强。在选择象
形文字的学习资源时,选择了一部分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想联系的会意字,如“好”、“富”、“家”等字。初二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成熟阶段,选择这样一些富于时代气息的文字,能够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最后,初二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善于表达自己的个性。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进行文字创意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能够在造字的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价值,体会设计文字带来的成就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象形和会意的造字方法,理解文字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会从象形文字中捕捉象形意趣,进行现代文字创意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对话、表演、模仿等形式,感受象形文字的美感以及在美术、舞蹈艺术形式中艺术要素的互通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积极地参与文字体验活动和现代文字创意活动,能进一步探究古文字的兴趣,具有尊重和认同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并发现象形文字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特征
教学难点:象形文字中象形意趣的捕捉,以及在现代文字创意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 入摸石头进教室 触摸石头,体验感受
设置教学环境
一、古字旧事 呈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活字舞》图片,思考为什么选择了“和”字? 教师用实物演示“和”字的演变过程并感受字意美。
造字游戏体验:每组根据字意进行情景表演,其他同学画一画猜一猜是什么字。
(“结绳”评价:猜对一个字打一个结)
学生欣赏图片,思考、理解象形文字的产生过程。欣赏作品理解作品内涵,学生表演、画字并猜字。
•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和”字的来历和现实意义。•实物演示,直观地了解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动作模仿,亲身体验古人造字的思维观念。
•用古人“结绳记事” 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呼应主题内容。
二、古字舞影
感受象形文字的形美:线条和结构。
播放舞蹈艺术家黄豆豆的《甲骨随想》,感受甲骨文的线条、结构与舞蹈动作的关系,体会甲骨文的的形美。
动作语言体验:模仿舞蹈动作,讨论并说出甲骨文线条韵味和结构的美感。 拓展练习:小组讨论并派代表选择合适的形容词搭配。
线条—苍劲瘦硬(浑厚圆滑)
结构—曲直照应(流畅潇洒)(“结绳”评价:搭配正确打一个结)学生欣赏、思考
学生尝试用身体模仿,体验线条的韵味与肢体语言的关系。小组讨论并派一名代表进行形容词搭配,其他同学补充并修正。•探究古文字与舞蹈语言的互通性。•体现综合式艺术教学的原则。•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原则。•通过模仿实践并讨论获得美感体验。
三、今人新语
展示徐冰作品《地书》、奥运会会徽和世博会会徽。
作业:借鉴古人造字的方法(象形或会意)根据我们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创作现代版象形文字。要求有象形意趣,意美形美。任选一个字:如当代“女”、好”、“美”、“家”、“福”、“富”字等。
根据造字方法,自选一个字,个人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传承创新。•合作学习提升小组的协作能力。
展示作品并评价:
过程性评价:小组统计“结”数——评价小组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协作能力。 作品评价:基础层面: 字意明确 形象简洁
个性层面:字意深刻 形美意美
小组拿出绳子统计结数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构思
自我反思:
本节课围绕“艺术与文化”这个主题,将文字的文化性、艺术性与教学环境的优化统一起来,在情景体验活动中感受文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将学生引领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艺术潜能和创造性。因此,艺术教学的设计更应该注重教学环境的营造,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会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美 术 教 案 课题古雅端严----小篆书写指导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第18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秦代小篆的风格特征
2、掌握秦代小篆的笔法、结构的基本书写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小篆风格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其他同学作品的分析,了解对书法作品进行鉴赏分析的基本方法。
2、通过课堂临摹练习,掌握毛笔书法学习的基本临摹方法。
3、通过互评及相互交流,培养协作沟通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篆书知识的了解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感受练习书法对心灵的净化作用,帮助完善自己的人格。
3、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小篆的风格特征、小篆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小篆的结构特点、小篆的基本书写技巧、学生对书法作品的评价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设问、启发、示范、交流、讨论、协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材、毛笔、毛边纸、墨汁、例字挂图 学生准备:教材、毛笔、墨汁、毛边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首先我们来看两一些图案!展示幻灯片,这些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和35个运动项目的图标,这套图徽被公认为世界奥运史上最有特色的图徽,大家认为它们的特色体现在哪?
(学生回答)
师:对!大家看!这枚会徽的主题部分是一枚篆刻的中国印章的形式,而这些图标则是以小篆的圆转流畅的笔画线条为表现形式,融合了大篆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案的简化特征而设计出来的。中国篆书这种目前还在被广泛使用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形式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中国篆书中另一个种类---小篆,并以秦代小篆为例,体验一下小篆的书写要领。(展示幻灯片----课题)
二、新课
(一)小篆的风格特征
师:首先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秦代小篆的产生的一些基本情况,(播放视频)
师:刚才视频当中告诉了我们秦代小篆的产生根源的历史背景,概括说就是秦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产物。并且视频中还为我们介绍了一位秦代小篆的代表书家-----李斯。下面我们就以秦代小篆的重要代表《峄山刻石》上的字为例,分析一下秦篆的格特征。(展示幻灯片)
师:这里有一组词语,请大家结合图片分析一下,(贴出词语挂图,词语分别为:古雅、雄浑、端庄、严谨、率意、奔放、劲健)你觉得哪个词语比较符合小篆的风格特征?
(学生回答)师引导
师总结:很好!刚才大家的选择出的这些个词语,已经概括了小篆的风格特征,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古雅端严、秀劲挺拔”这样八个字。(展示幻灯片)
师:法国著名思想家罗曼罗兰说过:一件能够永存的艺术作品,都是有它的时代的本质铸造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秦代小篆的这种风格,跟当时的时代本质或者说时代背景、推行制定它的秦帝国的统治者的精神意志有没有什么关系?又体现在哪?(学生回答)
师总结:对秦代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些列统一政策,可见秦统治者当时最强烈的政治愿望是什么?是统一、是秩序,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秦小篆的这种严谨端庄,秩序井然的风格特征其实也是跟当时统治者的政治愿望的非常吻合的。
(二)小篆的笔法特征:
师:好,了解了小篆的风格特征,那么下面我们就进一步了解一下小篆的书写要领,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小篆的笔法特征,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两个秦篆的例字,(展示幻灯片)请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秦篆的笔画特征跟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楷书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
师:对!秦代小篆的笔画相对比较单纯,每个字都是用一些两端圆润、中段均匀流畅的直线、弧线拼接组合而成!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前一节课我们曾经做过的基本笔法练习,当时我们做的线条练习的要领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对!就是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这有这样才能写出两端含蓄、中断均匀流畅的笔画线条,其实这就是小篆的最主要的笔法特征,我们这里总结出八个字的要领“中锋行笔、藏起藏收”(展示幻灯片)
(三)小篆的结构特征
师:了解了小篆的基本笔法,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秦代小篆的结构特征,下面我们先通过几张图片来看看一下小篆字形给我们的总体印象(展示幻灯片)大家觉得小篆跟隶书、楷书比较,在每个字形的整体轮廓上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回答)
师:对小篆的字形以窄长为主,好!这就是小篆的第一个结构特点—形体修长。(展示幻灯片)
师:下面我再请同学们看几个字,(悬挂4个“帝”字的不同写法挂图)请同学们看一下,哪一个规范?(学生回答)
师:对!第一个比较规范,那么下面大家就以第一个字为范例,对比分析一下后面的三个字各有什么不足之处?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师根据学生对每个字的分析,依次得出小篆的另外三个结构特点:上紧下松、布白均匀、横平竖直(依次幻灯片展示)
(四)临摹练习:
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从理论上了解了秦代小篆的笔法和结构特征,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8页,在这一节课所列举的例字自己任选4—6个自己喜欢的字进行临摹练习,要求尽量做到笔法到位、结构准确。(展示幻灯片)
(学生进行临摹练习)师进行巡视指导。
师:下面请大家停下来,同桌的同学之间把自己写的字进行交换,相互听一下同学对你的评价。并请同学们在对对方的字进行给评价的时候从我们今天学习过得笔法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学生相互交换进行评价)
师:好!下面咱们按照教室的桌子的分布,每相连的三张桌子为一个大组,全班共分为三个大组,请同学们进行大组间的交流、观摩、互评,并最终推选出你们最有代表性的一张进行全班展示。
(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进行走动观摩交流)
师:好!大家的交流进行的非常充分,下面请每个大组选出代表作品上交。师把推荐上来的三张作品贴于白板上,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评价。(学生进行发言)
师总结:刚才这几位同学的分析的很好!指出了被展示的同学写的字的长处和和存在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也是我们同学们目前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在了解了小篆的基本书写要领后,还要进行反复地练习才能达到更好地效果,同学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基本掌握了秦代小篆的基本要领和风格特征,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五)拓展
师:通过刚才的对小篆的临摹体验,请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要写好小篆这种风格的书体,你在练习的过程中要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才能写好?是饱含激情的还是心平气和的?(学生回答)
师:对!要心平气和的心态!对于你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同学来讲,生活、学习中你们不缺少激情,但是往往有些同学却缺乏一种心平气和的心态,这样是会对学习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所以,当你心浮气躁的时候,去练习一下小篆,这样会是你的身心逐渐得到放松,情绪得到调整,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的对情绪的驾驭能力增强了,你的气质也逐渐变的优雅起来,那就自然对你的生活、学习都会有非常好的影响作用。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社会——滋养艺术的沃土
主题构思: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是唯物主义的艺术观。组建这一单元,旨在使学生更进一步从感性上认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
艺术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的角度是多方面的,本单元选取几个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几个主题:如:
艺术的历史性——从社会的重大变革中产生艺术,并对社会历史有推动作用
艺术的社会性——劳动创造了社会,人们在劳动中得到艺术创作的灵感,这是古而有之的;
艺术的民族性——人民生活、休养生息在广袤、滋润的土地上,万古流淌的大河大江便是民族生存的摇篮,并形成了民族的性格,这一切都能从所选的艺术作品中得以表现。
本单元选材有以下特点:
(1)、经典性:如芬兰颂、长征组歌等
(2)、时代性:如七子之歌、长江之歌等。
(3)、相关性:如伏尔加河、洗衣歌等。
以上这些作品不是纯描绘性的音乐,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初二的学生的理解力、鉴赏力十分有助。
须说明:上册中所列“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单元,其实根据艺术理论,社会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为组建单元,进行分开但选材上是有所侧重的,立意也稍有不同。
第一课
历史的画卷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音乐及其它艺术作品是产生于社会的,艺术能生动地反映历史的面貌,带有历史的印痕,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从而对艺术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
2、通过听赏《芬兰颂》等反映重大历史变革的作品,使学生领略音乐及艺术作品的恢宏气势,体会其庄重、激越的情绪特征,知道主题的发展手法及表现的内容。
3、通过演唱歌曲《七子之歌》,增强爱国热情,并能用清晰,柔和及高亢的声音唱出歌曲的对比,表达情绪。
4、通过创造与拓展活动,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优秀的艺术作品,了解一些反映历史面貌的作品,体会艺术作品的历史性特征,学会简单的舞蹈造型。
5、初步了解交响乐、交响诗、组歌、及西贝柳斯生平。
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
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芬兰颂》
、内容介绍:
芬兰颂由西贝柳斯作曲。十九世纪末,帝俄企图使芬兰俄罗斯化:特别是1899年发出的帝国文告,使芬兰的自主名存实亡,因而大大的激怒了芬兰人民。当时因芬兰报刊被迫陆续停刊,爱国人士则通过为报纸筹募基金来表示维护民族独立。1899年11月4日在赫尔辛基瑞典大戏院举行的募款游艺会中,主要节目是图画剧《芬兰的觉醒》,由作者配乐,剧中的终曲就成为后来的音诗《芬兰颂》,于1900年7月2日在巴黎博览会上以《祖国》的曲名演出。而在国内,最初则称为《苏奥米》(纯粹芬兰语种名称),但因帝俄禁止任何能激发爱国思想的作品演出,所以1904年芬兰爆发大规模罢工运动,作者在沿海各省城指挥此曲。演出时,仍不得不改为《即兴曲》。1905年,莱比锡的勃拉伊特肯普夫、翁特、海尔特尔出版社会以《祖国》的名义将这部作品正式出版。1917年芬兰独立,此曲被称为《国民颂歌》,才得以传遍祖国各地。乐曲结构以变奏曲写法为基础。开头是引子,半音进行的动机在铜管乐器和大鼓的背景上发展,仿佛祖国在危难中,人心动荡不安。后面木管乐器出现安静抒情,但以略显悲伤的对咏式主题,酷似芬兰民间旋律,它象征芬兰人民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但渐渐的觉醒起来。到中庸的快板处,铜管乐器急促的节奏及半音的音调逐渐发展,仿佛人民爱国的浪潮汹涌澎湃。到了快板部分,低音乐器的固定音型,则写祖国的召唤,而对圣咏主题的变体,仿佛是描写芬兰人民在祖国的危难中步调一致,投入斗争的行列。到轻而柔和的地方,木管和第一小提琴奏出完整的圣咏主题,这是芬兰人民对祖国的祈祷和赞美。后面对圣咏的主题和祖国召唤的音调为基础,不断变奏发展,使我们感到被压迫人怕力量是不可抗拒的。著名指挥家奥曼蒂曾征得作者本人的同意,在演出时加入合唱,使乐曲进入高潮时格外辉煌。(摘自《音乐欣赏手册》)
乐曲由若干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一开始铜管合奏在行板速度上有力地显示的动机,粗犷、强烈、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现了受压迫的人民及其蕴藏的反抗力量。这一动机显示时,定音鼓不断地用颤音增强悲剧性的气氛。接着出现的木管、弦乐相互呼应的对答旋律,(1=bA4/4
2---
—7-1-1-2-7-1---
--0
7---1-2-
-6-7-5-6-4-5---4-2-3•
沉郁而迟缓,表现了芬兰人民的压抑情绪和威武不屈的毅力,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乐曲转入中庸的快板速度时,铜管奏出的号召动机紧张而兴奋。(1=bA
4/4
003
3333
03)这一动机的嘹亮声响与苦难动机交织在一起展开一段之后从低声部响起的另一个号召斗争的动机,坚定而有力(1=bA4/4
671
6367
636
7163)
紧接着木管显示充满必胜信念的斗争动机(1=bA4/4
05
6•13023
3123)
这一动机辉煌华丽,德国音乐评论家滕岑贝格称之为“庆典动机”,具有凯旋进行曲的特点和色彩。它和号召斗争的动机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
这段音乐反复一遍后,乐曲出现颂歌主题(1=bA4/4
4--3
02
3--
4--
02
3---3
6--3
4--
3--1
2-
03
3---
2-
01
---)这支如歌的旋律后来曾由诗人维科•歌斯肯尼埃米(1885-不详)填上歌词,成为合唱曲《芬兰颂歌》而流传全国。
这一颂歌重复两遍之后,两个号召动机和“庆典动机”重新再现,使乐曲的情绪再次高涨,并在铜管激昂的凯旋声中强而有力地终曲。演奏时间8分钟。(摘自《外国名曲欣赏词典》)
2、教学建议
(1)因作品篇幅不太长,尽可能地欣赏全曲,但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
(2)欣赏交响曲,记忆主题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将作品的主要主题事先编辑录制好,以供学生初听。有条件的,可制作成有交互效果的多媒体。
(3)、引导学生用历史课上所学知识来帮助理解此曲,这样既可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又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4)、思考题答案参考
形象
号召
歌颂
斗争
苦难
主题
情绪
紧张、坚定有力
庄重
气势磅礴
沉重
(二)歌唱:《七子之歌》
、歌曲分析
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风月》中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歌,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已故教授,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
那是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几年前就开始的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眷恋,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七子之歌》的全文是: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
冀以回其母心
诗人作
凯风
以愍之
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
先后丧失之土地
失养于祖国
受虐于异类
臆其悲哀之情
盖有甚于
凯风
之七子
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
为作歌各一章
以抒其孤苦亡告
眷怀祖国之哀枕
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国疆崩丧
积日既久
国人视之漠然
不见夫法兰西这Alsacelorraine耶
精诚所至
金石能开
诚如斯
中华
七子
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七子指: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与大连)。
(例)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
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
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
这篇组诗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
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孩子,哭诉他们受尽民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就在写完《七子之歌》后不到两个月,闻一多怀着早日投身到报效祖国的行列中去的理想,提前结束了留学生活,于当年5月启程回国。6月1日乘船到达上海,然而,刚刚踏上祖国土地的闻一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街头未干的斑斑血迹。两天前这里刚刚发生了帝国主义屠杀我示威群众的“五卅惨案”。被失望乃至绝望笼罩着的闻一多愤然北上,在北京见到了也是从美国回来不久的《现代评论》编辑杨振声。相同的经历,共同的感受,同样的激愤使他们走到一起,闻一多决定把原准备投送《大江杂志》的《七子之歌》及《醒啊》、《爱国的心》等几首诗作提前给《现代评论》发表。1925年7月4日出版的《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刊登了《七子之歌》。11月25日出版的《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也发表了这首诗,闻一多对诗中个别词句又作了一些修改。
此时正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因此,七子之歌》一问世就引起强烈共鸣,一位署名吴嚷的青年读后,将其推荐在《清华周刊》第30卷第11、12合刊上转载,并撰写附识说:“读出师表不感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古人言之屡矣,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读陈情时,因未有如是之感动也,今录出聊使读者下沥情之泪,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
但是,由于这篇组诗不在闻一多的两部著名诗集《红烛》、《死水》之中,也没有收入《闻一多全集》,因此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并不为人们所熟悉。直到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活动中,有人提起了这组作于七十多年前的诗篇,当年4月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曾刊登1947级校友施巩秋题为《重温七子歌思念闻一多》的,随着澳门回归祖国日子的临近,第一节就诗咏澳门的《七子之歌》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正式成立后,本报于1998年5月15日在文艺副刊《水木清华》上刊登了《七子之歌》的香港、九龙、澳门、台湾四节。
998年初,大型电视片《澳门岁月》的总编导在一次偶然翻阅闻一多诗刊集时,也发现了《七子之歌》,即请祖籍广东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鹰为之谱曲,李海鹰一遍遍地吟诵闻一多的诗句,流着泪在一夜之间完成了曲子,他将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并从配器上也有意贴近闻一多生活的年代,编导又选中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年仅七岁半的容韵琳小朋友担任领唱,她以夹带着浓重澳门乡音的普通话演唱,与曲调设计浑然一体,后来《澳门岁月》的总编导感慨地说:“主题歌词选用闻一多的诗是我们成功的首要因素和关键。”
歌曲为宫调式,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犹如童谣,柔和而忧郁地向“母亲”诉说思念之情,第二乐段转向高亢,犹如沉闷的情绪在瞬间爆发,动人肺腑地声声呼唤:“我要回来,母亲。”最后从:“你可知……。”用再现第一乐段的主题动机,作为歌曲的尾声,用重复的手法,表现“弃儿”要回归的殷切期望。用五声调式写成的旋律,有着浓郁的中国音乐特征。
2、教学建议
(1)歌曲多次出现”XX•” 的切分节奏及强起与弱起的结合,须唱准这些地方的时值及强弱。
(2)B段音域较高,应避免大喊大叫。
(3)二声部的演唱可视情况而定,若有困难,可用乐器先将和声吹奏熟练再进行合唱。
(4)歌曲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可在唱此歌的同时,播放有关澳门的纪录片作引导,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
(5)歌曲词曲搭配基本为一字一音,因此适用中速,营造怀念的氛围。
二、艺术天地
(一)音乐与诗歌:《告别》、《过雪山草地》
、内容介绍《长征组歌》
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根据肖华所作组诗谱曲的声乐组歌。题为《长征》,又题《红军不怕远征难》,完成于1965年。同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在首都纪念“八一”建军节的音乐会上隆重公演,受到各界的好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历史性事件。作为长征参加者的肖华,对此深有感受。他为纪念长征胜利三十周年,抱病写作,历时半年以上,完成了十二首构思已久的诗篇。这些诗,以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格律严谨、节奏铿锵而脍灸人口。作曲家择其十首谱成组歌,把十个不同的战斗生活画面环环相扣地结合在一起,把各地区的民间音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音调和谐地融汇在一起,把通俗的音乐语言与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伟大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革命军队的光辉形象,使组歌成为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
第一首:《告别》(混声合唱)由三个部分组成。悲壮深沉的乐队引子后,是由两个乐段构成的混声合唱,先是舒缓深情的慷慨悲歌,后是急速昂奋的先进形象。中段的女声二部合唱,以江西采茶戏风格的根据地民歌音调,倾吐军民惜别之情。第三部分的混声合唱,拉宽了节奏,加强了和声,表现了人们对于“革命一定要胜利”的坚定信心。第六首:《过雪山草地》(男高音领唱与合唱)二段体结构。这里运用复调手法,表现“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思想境界。(摘自《音乐欣赏手册》)
2、教学建议
(1)用师生互动的方法简单回顾红军长征的历史
(2)学着录音中的旁白语气,朗诵一下两首歌的歌词,并从歌词的语感引导到歌曲的情感,体验音乐与诗歌互相映衬的关系。
(3)欣赏时尽量用影像片,让学生观赏到此作的音乐表演及舞台效果,以更好的理解音乐的内涵。
(二)、音乐与影视:《密西西比河》
、内容介绍
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意大利、南斯拉夫合拍故事片)这部根据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斯陀夫人的小说改编的影片,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老黑奴汤姆的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美国白人奴隶主对黑奴的残酷压迫和黑人为自身解放而进行的斗争。影片音乐带有强烈的黑人音乐特点,尤其是插曲《密西西比河》,对揭示影片的主题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汤姆叔叔和黑奴们戴着锁链,步履沉重的登上了沿密西西比河南去的轮船,同羊群、货物挤在一起在黑人贩子李格里的皮鞭逼迫下,唱起了这首深沉悲伤的歌。
3•3
6•6
6•
5•5
3•5
6-
密西
西比
河啊
饱经
沧
桑
6•6
•1
2•
•1
7-
密西
西比
河啊
饱经
沧
桑
•3
5•3
3•
5•4
4-
在我 心中
燃起
炽热
的怀
想
3•2
•6
6---
分别
以后
你知
我悲
伤
这是一首典型的美国黑人歌曲,带有勃鲁斯歌调的色彩,以降三级和降七级的特征,具有压抑悲伤的情感。这首歌由四个规整的乐句组成,速度偏慢而略带凝滞,并频繁地运用附点和切分节奏表现出一种沉重压抑的情绪,使人感受到黑人在沉重压迫下的痛苦心情,歌曲主要运用暗淡的小调式来表现这种痛苦的感情,然而在第三乐句中,却在歌曲的高音区出现了以大调主和弦135构成的旋律,使压抑低沉的旋律显露出一种潜在的刚强和力量。紧接着通过勃鲁斯式的降三级音的出现再转入小调式,结束于愁绪不尽的痛苦情感之中。在影片中,这首歌配合画面出现了四次,每次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印象。(摘自《音乐欣赏手册》)
2、教学建议
(1)
利用课内或课外时间,观赏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
(2)
让学生介绍一下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
(3)让学生说说主题歌是如何反映历史、时代背景,如何烘托影片人物心理,以使音乐,历史、影视达到三位一体。
三、创造与拓展
题一
、内容介绍
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1945年10月7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雪时。作者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十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此,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些人吗?别的解释是错误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10月7日,毛书此诗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2、活动建议
(1)用该诗词谱写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有表情地进行朗诵,并把朗诵与歌曲作比较,体会音乐的作用。
(2)、利用山水画进行情景上的烘托。
(3)、将诗词内容所涉及的时代与伟人写诗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以更好的触摸历史的脉博。
题二
、参考答案
《大刀进行曲》
王莘
俄法战争时期
《英雄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
法国大革命时期
《一八一二序曲》
贝多芬
抗日战争时期
《歌唱祖国》
麦新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2、活动建议
可由教师再选些其它作品听辩,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听赏。
题三
活动建议:这是一个创作题,也是对本课学习的一次总结与反馈。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长征组歌》的背景与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编。为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与生理特点,可以用表演形式,也可以用口述的方式进行“策划”与设计。交流方式除集体表演外,还可用互相交流,并进行等第评价和语言评价。
题四
、内容介绍
《共青团员之歌》由伽里契作词,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作曲,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译配。创作于前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是话剧《路途的起点》插曲。歌曲把人们带入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中,“万众一心保卫国家”道出了人们憎恨战争,绝不向敌人屈服,保卫家园,热爱和平的心声。
2、教学建议
(1)小调是前苏联歌曲的风格特征,但丝毫不影响歌曲的阳刚气,演唱者可通过
2/4及4/4节拍特点,八分附点节奏及行军速度唱出歌曲的精神面貌。
(2)了解一些前苏联历史或看一些反映前苏联革命的战争片以理解歌曲的内涵,把握歌曲情调。
(3)采用“自学,交流”的方法学习。
四、艺术小辞典
交响乐,交响诗
组歌
西贝柳斯
、交响乐,交响乐又称交响音乐,原是从欧洲传入的一种音乐形式;广义地说,可以包括大型管弦乐队在交响音乐会上演奏的所有器乐作品。从音乐发展史的角度着眼,交响乐一词的运用总是广义的。至于交响乐一词,最初的用法也比较混乱,同样难于说清它的来龙去脉。从字源上看,交响乐的希腊原文仅是“一起”(syn)“发出声音”(phone)的意思,中世纪时则指两个音的和谐结合,包括早期对位性声乐或器乐作品,或某些乐器(如风笛和手摇风琴)上若干个音的和谐结合。十六世纪末,在戏剧(包括歌剧和神剧)作品中插入的任何器乐合奏段落,都叫做交响乐,那时候,交响乐或序曲等词汇是可以换用的。同今天的概念相近的交响乐,是在音乐风格的变换、即巴洛克风格日趋衰落和古典风格蓬勃兴起的这一交替之中产生的。那是在十七、十八世纪,symphonia同sonata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互相影响。广义地说,交响曲也就是用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交响曲是交响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是交响音乐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由于交响音乐会上常上演曲目还有交响诗、交响组曲、协奏曲等,所以现在倾向于把这些体裁都归入交响音乐的范畴,即把交响乐一词广义地用于交响音乐会演奏的所有器乐作品。(摘自《音乐欣赏入门》)
2、交响诗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管弦乐曲,又称音诗,属于标题音乐范畴。由作曲家李斯特首创这一体裁。形式上不拘一格,并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常以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事迹等为题材,广泛运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塑造出表现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另有交响音画、交响童话、交响传奇等体裁,均相似。著名的交响诗有李斯特的《前奏曲》、《塔索》,德彪西的《牧神午后》、《海》,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等;我国的交响诗有辛沪光的《嘎达梅林》和施咏康的《黄鹤的故事》等。
组歌
由若干首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包括齐唱、对唱、重唱、合唱以及朗诵、快板等形式,常用乐队伴奏。曲目内容、整体规模和演出形式与大合唱相似。注重情节的发展与主题的贯穿,各段具有独立的意义。较之大合唱,组歌的音乐形式更灵活,通常以合唱为主。它是我国音乐创作中常用的体裁。
西贝柳斯简介
西贝柳斯(jeansibelius,1865—1957)芬兰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出生在一个外科医生家中,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889年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1889—1891年间赴柏林、维也纳进修。著有一百多部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世界的公认。但1930年后中断了创作。自1950年起在赫尔辛基举办了一年一谍报国际音乐联欢节——西贝柳斯音乐周。其代表作有广为流传的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包括著名的《土奥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的一章)、弦乐四重奏《内心之声》,以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
课时建议
三课时
内容安排(供参考)
第一教时
听赏《芬兰颂》,初步学唱《七子之歌》
第二教时
欣赏《艺术天地》内容
继续学唱《七子之歌》编歌舞
第三教时
拓展与创造活动
第二课
劳动的礼赞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伟大的,它创造了社会,造就了多种人才,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源泉。同时也是产生艺术的源泉,从而产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通过欣赏《战台风》、《潜海姑娘》、《洗衣歌》等,认识到音乐与其它艺术总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劳动的喜悦,而这种情感是通过音乐语言、肢体语言等艺术手法来反映的,从而使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感人的力量。
3通过唱、奏《邮递马车》以及《幸福在哪里》,体会歌曲乐观的情绪,能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歌唱及吹奏。
4通过创造与拓展,使学生接触更多作品,使学生认识音乐就在生活中间,培养乐于交流的学习精神。
5认识电吉它、电声乐器,熟悉歌舞体裁。
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
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战台风》
内容介绍
《战台风》(筝独奏曲)由王昌元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情绪而创作。乐曲除引子外,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以快速强烈的节奏,表现码头生气勃勃、热烈欢腾的劳动景象。第二部分左右手在筝码两侧反向刮奏,以及扣摇(即在右手拇指摇的同时,左手拇、食指紧夹筝弦,在筝码与右手触弦点之间,先左后右,往返动)的技法,模拟台风的呼啸。第三部分通过旋律节奏由疏到密,左手伴奏由简至蘩,以及音区变化等变奏手法,造成逐渐紧张的音响效果,使人联想到工人们与台风激烈奋战的场面。第四部分以宽广清新的旋律,抒发工人们胜利的豪情。最后,是再现部分。乐曲启气势磅礴,形象鲜明。曾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摘自《音乐欣赏手册》)
2教学建议:
(1)乐曲虽名为“战台风”,实际描写了风前、风中、风后的全过程。要引导学生从疏密有致的节奏。快慢交替的速度,强弱变化的力度等音乐要素对乐曲有个完整而准确的领会。
(2)粗浅地了解一点古筝的演奏方法,了解演奏技巧及对乐曲表现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实观方法,由老师或同学演奏多种技巧进行示范。
(3)可配合一组画面进行情景欣赏,或在听音乐的同时进行情景的想象与叙述。
(4)思考题答案参考:参阅教材分析
(二)歌唱《邮递马车》
歌曲分析:
《邮递马车》(日)由日本歌手冈本敦郎在1952年唱开。这首大调式的歌曲由展开性的三个乐段联合而成。旋律富有朝气、情绪欢快。在期待着好消息的牧场年轻人听来,每天来一趟的邮递马车的马蹄声是多么清脆悦耳,于是充满希望的嘹亮歌声油然而起。歌曲中“啦啦啦”的衬词段落活泼、快乐,像年轻人跳动着的心那样起伏不停。在日本已传唱三十年的这首歌曲,从七十年代起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曲作者古关裕而是日本著名作曲家,1909年生于福岛,1929年得英国国际作曲家协会应征作品奖,1953获广播文化奖。
2教法建议:
(1)歌曲乐段之间、乐句之间的松紧对比很明显,松的地方须唱得舒展,紧的地方须唱得轻巧短促,以使歌曲显出一种活泼生气。
(2)歌曲从齐唱、对唱到合唱,很有层次与条理,在进到对唱部分时,两个声部连接紧凑不拖沓。
(3)演唱时要注意fa、si及节奏变化音的音准。
(4)“啦啦”段要突出每小节的强拍,且密集处要吐字灵活清晰.。
(5)此曲可用歌表演形式进行演唱。
二艺术天地:
(一)音乐与影视:《潜海姑娘》
内容介绍:
《潜海姑娘》(记录片)王立平曲。影片反映我国第一代女潜水员,在南方奇丽的海底世界紧张愉快的劳动生活。是一部散文式的抒情小品。影片始终贯穿着优美抒情而富于色彩性的音乐。音乐主题:是一个带有南国色彩的纯五声音阶旋律,影片中以多种乐器在不同调性和不同配器上,结合不同背景反复出现,既表现了潜海姑娘青春健美的形象和崇高的内心世界,也反映出海底的美丽景致。为了使音乐富与变化,还穿插了一些色彩性和描写性的段落,特别是:追海龟“一段,分别给海兔子、大海龟和潜海姑娘以疏散中不同的音乐形式。按画面长度交替出现,表现一场很富有风趣和富于戏剧性的追逐战,造成了一个小的高潮。作者采用了小编制乐队的配器写法法,除了使用钢片琴、铝板琴、木鱼、手风琴等外,还采用电吉它来演奏潜海姑娘音乐主题,给人一种清澈透亮的海底世界的联想和恬静舒展的感觉,使得主题音乐更加鲜明和个性化。该曲又名《种海菜》。(选自《音乐欣赏手册》)
2教学建议:
(1)听赏该曲时,教师可想法找影片资料给学生观看,也可根据音乐寻找一些描写海底世界的记录片资料,配合欣赏。
(2)原曲在电影中是以电吉它的音色出现的,故应鼓励会吉它的同学当众表演一下,也可用电子琴模拟。
(3)该曲的音色具有幻想色彩,鼓励学生想象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也可用想象画表达乐曲内涵。
(二)音乐与舞蹈:《洗衣歌》
内容介绍:
《洗衣歌》李俊琛词,罗念一曲。作于1964年。是舞蹈《洗衣歌》的主题曲。它的创作酝酿过程达十多年之久。在解放x藏“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战斗中,在砸碎封建枷锁,实现民主改革的日子里,在边疆自卫反击的战场上……解放军和藏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些难忘的岁月,感受深切,但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形式表现它,一次拉萨人民拥军活动,为部队拆洗衣被,作者从这动人的场面中得到了创作的启示。编舞者在提纲里写下了“是谁帮咱翻了身?是谁帮咱得解放?是谁帮咱修公路?……架桥梁、收青稞、盖新房……?这些平易通俗但又深含情谊的话语,拨动了曲作者的心弦,他就以此为歌词,谱成了深受军民喜爱的《洗衣歌》。这首歌吸取了昌都民歌、巴塘民歌《江作林令》等藏族民间朴实健康的音调为素材,既保留了风格,又有所创造。曲调起伏跌宕,充满欢乐与激情。作者还从雅鲁藏布江一带民歌中归纳出一种八个音级,两个五声音阶混合的调式,使音乐的色彩更加浓郁清新,藏族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这首分节歌只用了八个音,然而丝毫不觉单调。“出打出打”,“阿拉黑司”等藏语劳动呼号嵌在歌舞中,使它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歌舞情节为:勤劳可爱的藏族姑娘到河边取水时,见解放军炊事组长正在洗衣服,便由小卓嘎假装扭了脚将班长支开,等到其他姑娘兴高采烈地将衣服都洗完后,班长方知受骗,但他也将计就计,悄悄将姑娘们的水桶装满水后挑回村庄,姑娘们发现后连鞋都来不及穿,欢笑着赤脚直追,留下小卓嘎一个人抱着同伴们洗军衣脱下的靴子边喊边追……
2教学建议:
(1)这是一个有情节的歌舞,但教学重点还是应使学生认识音乐和舞蹈是如何丝丝相扣的,故教师不要停留在内容的介绍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看舞蹈,用视听器官去感知舞蹈这一艺术特征。
(2)x藏舞是大家比较熟悉并热爱的一种少数民族舞,可让会舞蹈的同学当众表演或做几个代表性动作,如“弦子”、“踢踏”等,同时让全班一起跟跳。
(3)可做一个有趣的试验:先听没有舞的歌。再看没有歌的舞,让学生明白歌舞唇齿相依关系,认识学音乐在表现舞蹈的风格情绪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创造与拓展:
题一
1、答案
《我为祖国献石油》-----石油工人
《美丽的心灵》-----------清洁工人
《拉网小调》--------------渔民
《森林铁匠》---------------铁匠
《勘探队员之歌》-----------勘探队员
2、活动建议:
可让学生跟着音响哼唱。
题二
活动建议:、先把歌曲唱熟,再试奏曲子,会键盘和声的最好自配和声伴奏,不会者则选择一些打击乐器进行节奏伴奏。
2、为突出劳动的热烈气氛,建议多人分工进行唱、奏、舞合作。如:旋律与和声由两人或两组人吹奏,其它人唱或跳,既减小难度,又使人人参与。
3、根据乐器种类自由选择c或F。
题三
活动建议:、让学生知道:艺术作品既包括音乐、戏剧,也包括绘画作品和手工艺作品等等。还可以拍摄一些反映劳动场面的照片,短电视片,可以情景剧形式当众表演,同时展示作品。
2、作品若为短片或表演,最好配上音乐,以突出学科的听觉特征。
四、艺术小辞典:
传统乐器和电声乐器“
传统乐器是不依靠电子技术而获得的、具有乐器本身独一无二的音色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笛子等。二十世纪中下叶,反映以电子技术获取各种音源,再经各种数据处理,模拟各种乐器的声音的乐器相继出现,它们就是电子琴和电子合成器。与真正的传统乐器相比,它们有很大的可变性与可选性。电子合成器具有模拟各种乐队整体效果的立体表现力。电子琴与电子合成器的出现,历史性地改变了一种乐器只具有一种音色的传统概念,也划时代地创造了一件乐器能取代一个乐队的奇迹。电子琴与电子合成器不但能模拟各种乐器,还能演奏出传统乐器无法奏出的更高或更低音区。电子琴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电子音乐有震荡器与发声器取得声源。震荡器产生单频率声波,发声器产生复合声波和不同音色。电子音乐囊括了全部声波频率,正像白色光包含全部光波频率咿呀不管,故电子琴能模仿出人类制作的传统乐器。
课时建议
三课时
内容安排(供参考)
第一教时
学唱《邮递马车》《创造与拓展》题一的听辨
第二教时
听赏《战台风》吹奏《幸福在哪里》
第三教时《艺术天地》内容
教学目标:
一
着重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学习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教学设想:
一
布置预习:读一遍课文;查字典弄懂不认识的字词;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
如何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背诵,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三
结合课文,运用象征手法,以《铺路石》或《牛》为题写一篇散文。
四
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了解作者写作《海燕》的经过及《海燕》的战斗作用、现实意义;弄清以大海为背景的暴风雨到来前夕的三幅图画,正确划分段落。
二
通过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对比,学习对比、拟人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课前预习。
教师检查预习。提出要求:要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要求认真听别人提问题,结合课文分析解决)。
明确:要掌握下列几个拼音;
呻吟()
胆怯()
翡()翠
蜿蜒()
蠢()笨
二
介绍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高尔基的小说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三
解题。
这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文学的体裁,它是富有诗意的散文。
作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高尔基,为什么在1901年3月要写这样的散文诗呢?指定学生读注①。注释告诉我们,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
四
朗读课文 五
讲读课文。
(一)分段。
这篇课文以大海为背景,教师朗读一下,请大家注意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然后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幅图画。
1.教师范读全文。2.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小结:全文着重描绘了三幅图画。第一幅,从“在苍茫的大海上„„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第二幅,从“乌云越来越暗„„是的,遮不不住的!”第三幅,从“狂风吼叫„„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三幅图画就是全文的三段。第一段写海燕对暴风雨到来的渴望;第二段写海燕为暴风雨迫近而欢乐,而号叫;第三段,写海燕在暴风雨就要来临时发出了胜利的预言。
六
课堂练习:
(一)抄写:苍茫、高傲、渴望、火焰、呻吟、飞窜、掩藏、蠢笨、胆怯。(每个词抄三遍。)
(二)运用比喻手法,依照“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句,按照下边的意思各造一句比喻句。
1.形容列车在原野上驰驶。(列车风驰电掣般在原野上飞驰。)2.形容月亮又圆又亮挂在蓝天上。(银盘似的月亮挂在蓝天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
通过第一、第二幅图画的分析,了解海燕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并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二
通过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对比,学习对比、拟人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复习上一课内容 二
分析第一段。
现在我们学习第一段。1.指定学生朗读1—3节,要求学生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海燕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板书有着重号的词语,下同。排列格式见板书设计总表)就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
2.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在回答后告诉学生: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接着,作者紧扣“高傲地飞翔”用“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来描写海燕飞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的性格,在描写海燕“飞翔”的同时,又着力写了海燕的叫喊声,并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心。而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也暗示暴风雨将必然来临。
3.学生轻声朗读1—3节,体会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4.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学生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
学生读完后,指定学生回答(板书: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教师追问: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学生回答。明确: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为了揭示这个共性,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根据海鸟的不同特点,让“恐惧”、“吓坏”、“胆怯”三个意义相近的词反复出现,从而对他们害怕革命的丑态进行漫画式的勾勒和无情的揭露。
5.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认清三种海鸟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丑态。
学生读完后,提问: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转换语气热情赞扬海燕?学生回答。明确: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与开头呼应,可以让海鸥、海鸭、企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个是承上启下,原来大海苍茫一片,这时已经“泛起白沫”,由于背景的变化,画面也就变化了,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二段。(板书:只有„„)
6.朗读第一段。指定一女同学读1—3节,一男同学读4—6,全班同学从“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起齐读。要求爱憎分明、读出感情来。
三
讲读第二段。
上次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重点是写海燕对暴风雨到来的渴望,现在学习第二段,重点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的欢乐。
(一)指定学生读7—11节,要求思考: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朗读后,由学生讨论回答。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
教师追问: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二)提问: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学生可以默读课文,讨论、回答。明确: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在险恶的环境里,海燕如此英勇,决不是偶然的,让学生齐读11节,思考: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学生读后回答。明确: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四
课外作业:
熟读、背诵1—6节。完成教辅用书的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
通过第三幅图画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海燕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并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二
了解《海燕》的写作特色。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作业。
指定2—3名学生背诵1—6节。二
讲读第三段。
斗争进入高潮,第三幅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现在我们学习第三段。
(一)教师读12—16节。要求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是怎样一幅图景。
学生口述第三幅图画中乌云、雷电与大海搏斗的情景。明确:这是一幅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象火焰,闪电象火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二)学生齐读12—16节,学生思考: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学生回答。明确: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声。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了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板书:叫喊:三个“暴风雨”)。
(三)指定一学生读12—13节,全班齐读14—16节,进一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
听全文配乐朗诵(或由教师有感情朗诵)。四
教师小结和课堂练习。
(一)提问:读了《海燕》思想上受到了哪些启发?学生回答。明确:教育我们对革命事业要永远充满信心,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二)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请大家细读课文,填写下列空白:
海燕象征(俄国无产阶级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暴风雨象征(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乌云、闪电、狂风象征(一切反动黑暗的势力)。
再举一些常见的事物,如青松、红旗、鲜花,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
明确:红旗象征革命,青松象征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鲜花象征许多美好的东西(如美丽、幸福、友谊等)。
五
课外作业:
(一)“思考和练习二、三。”
“思考和练习二”答案:——相同点“都是运用了象征手法。不同点:1.前者是着重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后者是歌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2.前者着重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后者通过对暴风雨到来前海燕形象的塑造来抒发思想感情,较为偏重客观描述。3.两篇文章都写到雷电,前者指革命力量,后者指反动势力。
(二)结合课文,运用象征手法,用《铺路石》或《牛》为题,写一篇散文。
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于1981年3月27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3.划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ün yün)虬枝(qú)...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g)...2.填空: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个自然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本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高原的景色,交代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描绘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3.学习第一段。
问: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1)点明题旨。(2)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下文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4.学习第二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
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色彩)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空间)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地形)
一幅雄伟辽阔的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
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第4自然段点明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
5.学习第三段。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
板书:
总的形象 力争上游干 笔直, 绝无旁枝(正直) 笔直向上, 紧紧靠拢(团结)枝 宽大, 片片向上(进取)叶 皮 光滑, 银色晕圈, 淡青色(质朴)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待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板书: 参天耸立斗争的性格 突出不折不挠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联想,由树及人?四排比反问句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
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4.用幻灯打出板书:
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先抑
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伟岸, 正直, 朴质, 严隶, 温和, 坚强不屈,后扬
挺拔, 是树中的伟丈夫难道只觉得树
由树及人排比 难道就不想到北方农民反问由浅入深难道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哨兵揭示白杨树 难道不更远一点地想到精神和意志的象征意义二.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学生集体朗读第5~8自然段,读出反问的语气,注意重读和停顿。
三.指名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1)“贵族化的捕木”象征什么? 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四.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五.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什么形象表现什么感情?
象征手法,首先是选择能引起读者联想的形象,抓住这个形象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六.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结尾又以楠木作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我们可以把这种特点叫作“形散神不散”,它还表现在语言形式的整齐有力富于韵律上。
七.总结全文,掌握全文的抒情线索。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自然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目中,它是一个富有无限生机充满战斗激情的典型形象。
第三课时
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分析: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 分析:《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律向上,它的叶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 分析: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接着通过介绍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引出那“傲然地耸立”的白杨树,继而描述了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最后,巧借桶木作比,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更以激昂的语调发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的呼声。自此照应开头,情感聚焦,中心突出,使本体(北方农民)和象征体(白杨树)都形象鲜明,令人感奋。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4.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
分析: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廓大的背景,渲染了粗扩、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起了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
5.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什么?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
而作者正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热情奔放地对这一幅幅图画的“不平凡”给予赞美,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图美、文美、情更美)。
6.这篇散文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3石榴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理想和追求。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
1.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2.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
3.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奇崛(jûé)枯瘠(jí)玛瑙(mǎonǎo)琢成(zhu)犀利(xī)劈刀(pī)皓齿(hào)束缚(fù)唾津(tuî)潜溢(yì)
2、解释下列词语。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柔媚:柔和可爱。
争妍斗艳:竞相比美。妍,美丽。奇崛:奇特突出。
枯瘠:枯瘦。瘠,(身体)瘦弱。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不禁,不能自制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忍笑 丰腴:这里指丰盛饱满。
二、导入
1、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石榴的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并介绍有关资料。
石榴,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2、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人。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生平著述甚丰,1957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文集》。
三、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有机结合。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课文共有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7~9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思考:
五、分析课文
1、文章第二部分怎样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学生小组合作,从文中圈画主要句子,讨论、交流。明确:这一部分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石榴,与此同时也写出了夏华秋实的变化,充分展现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文章第二段描写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石榴的枝干、叶片分别同梅树、杨柳树相比,通过比较,充分肯定石榴取长去短的特点,“风度”“兼备“舍去”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赞美之情。第三段,描写石榴花的形态美和精神美,把它誉为“夏季的心脏”。首句用“最可爱”领起全段,引出对石榴花的赞美:“深红色”的以鲜艳的色彩动人,单瓣的“陆离”以色彩缤纷可人,双瓣的“华贵”以华丽珍贵悦人,这是从形态色泽美的角度描绘石榴花的“最可爱”;而“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则突现了石榴花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点明了作者觉得它“最可爱”的深层原因。
第四段形象地描绘石榴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骨朵逐渐翻红,花瓣匀称四裂,状如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那样多的花瓶儿都插上了花,这用“奇迹”一词来称誉一点也不过分。
第五段形象描绘单瓣花成长演变的过程。“红玛瑙的花瓶儿”,承前一段而来,“希腊式的安普刺”是它的中期阶段,“中国式的金罍”是它的后期阶段,果实进一步成长,就在表皮上出现各种斑驳的花纹,于是有了“各种锈形”。这种种比喻,生动逼真地展现了“一段妙幻的演艺”。
第六段,形象地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后开裂,露出排排子实的情状,字里行间充满石榴的自豪与作者的欣赏之情。
2、板书:
描写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第2段)石榴花的形态美和精神美。(3段)
石榴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4段)
单瓣花成长演变的过程。(5段)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第6段)
六、作业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品味语言,理解关键句子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评点或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1、理解文章关键句子。
例如“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由此引出对单瓣和双瓣花的赞叹,并把它视为“夏季的心脏。”)
又如“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作者把锈迹斑斑与殷、周时的青铜器联系起来,用以比喻石榴果实表皮的斑纹,这是文学家兼考古学家特具的形象思维。)
2、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如:“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这里连续运用
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誉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
又如,第六段首句反问以后,紧接着说“它会笑你呢”,这是用拟人手法,既生动活泼极富情趣,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且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前后照应。第三段末尾、第六段首尾都用了反问,或突现石榴是夏天的中心,表明它在作者心目中的的重要地位,或强调石榴果不是盛酒的金罍,促读者生疑,或极言石榴果实的“透明光嫩”,直抒作者的赞誉之情。第二段,描写石榴的枝于和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里用对偶,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肯定石榴枝干和叶片的鲜明特征,整齐的句式,易读利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三、迁移训练
为下列事物(也可自己选定一些事物),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示例]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浪花: 信鸽: 松柏: 螺丝钉:
畅所欲言,只要写出的话短小而富有寓意,答案不求统一。
四、小结
作者在文章中用准确凝练、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石榴的外在点和内在品格,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第二至六段。
2、选用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一、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1、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yán)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2、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jûé)而不枯(jí),清新而不柔媚。
3、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jīn)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hào)齿。4.禁不住唾津的潜(yì)了。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枯瘠——()柔媚——()犀利——()精巧——()束缚——()丰腴——()
三、下面是两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一件物品(例如“镜子”、“风筝”„„),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例句:
(1)蜡烛: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
(2)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镜子: 风筝:
四、说说文中句子的含义
1、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
2、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3、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4马说
教学设想: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3.指导朗读。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有许多人因才华得不到施展而写下许多直抒胸臆的诗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最著名的—篇——《马说》。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2.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三、分析课文 1.教师范读。2.正音。
3.(1)分析课文第—段。
提问:结合课文注解,翻译第—段并找出难懂的词语。
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
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同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称——著称 虚词: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 虽——即使。
教师翻译(略)提问: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提问: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齐读第一段。
(2)分析第二段。
提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实词: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虚词: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是——这种,作代词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 千里之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安——怎么
提问: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女生齐读第二段。(3)分析第三段。
找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实词:策之——用鞭子打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呜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虚词: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
翻译全段。
提问: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提问: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提问: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齐读第三段。(4)全班齐读。
提问: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提问: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提问: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四、全班齐读,并背诵
归纳写作特点。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5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
①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②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④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教学重点
①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②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悉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朗读课文,获取足量信息。
②整体感知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板书课题。)
二、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紫藤萝”亦称“紫藤”、“朱藤”、“藤萝”,豆科,羽状复叶,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总状花序,产于我国中部,供观赏,花、种、子供食用。
三、指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
1、整体感知
第1—6节:看花(第一段)。
第7—9节:忆花(第二段)。
第10—11节:悟花(第三段)。①范读课文 ②默读思考 Δ思考题:
a.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c.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③课堂交流
提示学生注重分析理解过程,淡化结论(结论可以是多样的)。
a.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1—6)、忆花(7一9)和思花(10、11)三部分组成。
b.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c.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讲读示范,引导学生领会抓住描写对象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引出下文,照应结尾。2.从第2节开始,作者开始正面描写紫藤花了,描绘非常形象、优美,同学们读2、3、4、5、6节,要求读顺畅。读后:
①按顺序说说描写的对象。
②说说描写的角度和方法。
同学交流后,教师讲述:
这6节文字依次描写了花瀑、花穗、花朵。
从描绘的形象看,作者先从所见的整体着笔,“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使静态变为动态,赞美花繁花盛,如盛装少女欢歌笑语,生趣盎然。再按照视线所及,从局部着笔,细写每一朵花,像“帆”,如“舱”,“船舱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进而提出花中“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的问题,这便写出花不仅生机勃勃,而且还具有神话般的美丽。
从描绘的颜色看,仍是先写整体,“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条幅”,再写局部“上深下浅,好像紫色的沉淀”,作者着力描写紫色是因为紫色是深沉的,象征着生命’的永恒。再从描绘的神态看,写花儿一串串“挨着”、“挤着”,花儿彼此“椎着、挤着”,“叫着”嚷嚷“我在开花广“我在开花1”,以拟人手法写出花的童稚般的欢乐,让人觉得花在骄傲而坦荡地为自己美丽的存在而欢笑嘻闹。再从这几个小节运用的修辞手法看,大量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以“瀑”为比喻,赞美花之茂与繁,以“欢笑”、“挑逗”等拟人手法,突出花具有人的灵气,这样将比喻、拟人交替使用的还有用“帆”、“舱”喻花朵外形,用“忍俊不禁”拟花朵的情态,生动而形象地传达出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这是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表现,我们要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想象、善于描绘的这种能力。
五、布置作业
①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②进一步阅读课文,谈谈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什么特色。③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二三段
自我反思,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二、分析第二段。
下面的“忆花”部分,请同学们自己欣赏、分析,赏析时要注意:弄清描写顺序、角度、语言,重点分析一两个精彩的句子,谈体会。
学生发表意见后,点拨:
作者在这段中依次写了“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
作者是从自己晶花的习惯说起,从“不摘花”而“凝望”,品味心灵的感受。
花瀑在心上“流过”,实为作者在心灵中感受花瀑的精神内涵,由于花瀑表现出的生命力使她一点一点的从对小弟的病的焦虑、悲痛中平静来,这花不仅色彩,它的芳香也似乎是浅紫色的,将作者笼罩在宁静的喜悦中,于是自然忆起旧日的紫藤萝,再目睹今日的紫藤萝,更探刻地感到随人世变迁的受苦受难的紫藤萝在匠尽劫—难后的勃勃生机,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经历劫难后对生命的认识。
三、阅读第三段,思考回答:
这段的主要内容和表露的感情。
这段的写作特点。
教师点拨,文章在这段点明了—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原来使紫藤花如此美丽而繁盛的“仙露琼浆”就是“生命的酒酿”。读这段,我们要体会到人开如花,劫难总要被幸福战胜,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不快。只要加快脚步,鼓足,生命的勇气前进,你便会是那灿烂瀑布中的一朵浪花。结尾句深化了主旨,又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四、总结全文 思考题:
a.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b.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c.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d.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e.“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f.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g.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明确:
a.“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b.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c.引导学生品味第7段和第10段的内容,并理解: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d.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e.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f.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g.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 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3、体验与反思
a.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事实就是这样。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b.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三。
②仿照本文的写法,完成300字的随笔。内容、文体不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聊聊热门话题”, 凡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都可以聊, 聊的范围不受限制, 内容具有广泛性。习作, 也是一次不限定内容的自主、自由习作, 学生可以舒展心灵, 各显神通。从表面上来看, 学生对此次口语交际和习作都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 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受信息来源的制约, 农村学生所聊话题可能面不广, 或偏向于家事, 或正面话题说得多, 反面话题说得少。自由习作可能出现“炒冷饭”, 随便应付的情况, 学生未能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运用到习作之中, 达不到习作的目的。因此, 笔者提出两方面的教学建议:一是要拓宽话题的广度, 培养学生关注问题的习惯;二是要提升表达的效度, 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一、关于口语交际“聊聊热门话题”的教学建议
教科书上提示有助于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教学时, 要把充分预设与灵动生成有机结合起来。
1. 明确话题要求, 做好课前准备。
此次口语交际训练对话题范围不作严格限制, 学生选择的话题可能形形色色、杂乱无章, 也可能指向单一, 涉及面小。又由于农村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非常少, 对国事、天下事关注不够, 话题可能大部分集中在家里或校园内, 所以, 在口语交际之前, 应该让学生做好相关准备。比如课前设计表格, 让学生分类 (学校里、家庭中、社会上或国内、国际) 填写各自最感兴趣的、最想说的话题, 也可以把相同话题的人组合成一个小组, 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尽可能多地搜集与此话题有关的材料, 保证交流时充分有序、翔实可靠。话题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网络来收集, 可以是历史话题, 也可以是现实问题, 还可以是自己亲历的未解问题。除做好话题分类准备外, 还应要求学生做好话题的甄别与取舍, 杜绝谈论不健康、不科学、不实际的话题。
2. 营造聊天氛围, 平等参与交流。
既然是“聊聊”, 教师就要创设聊天的氛围, 座位形式可做一些变化, 或是“餐桌形”, 或是“马蹄形”, 或是“风车形”, 还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内适宜的环境中上课。教师走下讲台, 走进学生中, 当好“聊聊热门话题”的组织者、指导者。对学生有争议的看法与观点, 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去, 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同时, 教师还应该全面关注学生, 克服小组中出现的“一言堂”现象, 当好“平等中的首席”———课堂动态生成的参与者和调控者。如果课堂上要聊多个话题, 应先在组内说, 再推荐在全班交流。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事情的内容说具体, 把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说清楚。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抓住要点, 听后表述自己的看法。
3. 适度拓展话题, 充实学生见闻。
学生选择的话题大多数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关, 对国际上的争端问题和世界面临的严峻形势, 以及身边潜在的危机很少去关注。教师应适当拓展话题, 增加话题“热度”。诸如世界之间的和平问题, 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出现的腐败现象, “打工热”与就业难形成的“读书无用论”等。还可围绕当前与师生密切相关的“校车安全”问题展开讨论, 就“如何安全上学”制订行动计划, 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预见性。教师在拓展学生话题时, 一定要把握好度, 有些虽然是国际国内的大问题, 但远离学生生活, 他们不感兴趣, 讲多了适得其反。教师应尽量就学生熟悉的话题作补充, 保证学生在交流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 养成良好习惯, 关注身边问题。
虽然说是聊热门话题, 学生选择的空间很大, 但仍然有学生找不到话题, 无话可谈。教师平时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不断丰富自己的见闻。如在每节课前, 可留给学生2~3分钟时间, 轮流汇报自己在家庭里、学校中发现的新鲜事。根据交流情况每周或每月评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师还应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天性, 推荐一些栏目, 让他们平时多关注。比如“新闻综合”频道里的“新闻30分”、“新闻联播”;“少儿频道”里的“新闻袋袋库”、“芝麻开门”;“科教频道”里的“走进科学”、“探索与发现”、“经典人文地理”等, 既可以满足学生娱乐需要, 又丰富了他们的见闻。
二、关于“自由习作”的教学建议
到了中高年级, 教科书几乎每册都安排一次自主式习作, 看似雷同, 其实变化很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年级的升高, 他们在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各方面都相应地得到了增长。教师要从每次自由作文中的相同之处看到不同点, 要根据学段要求对每一次自由作文提出明确的要求。
1. 自由习作要有重点, 避免简单重复。
虽说是自由习作, 但教师需做重点引导, 让学生联系各自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选择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结合本单元中各具特色的异域风情来介绍自己熟悉的地方, 也可以就“口语交际”中的某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是自由习作, 内容和范围都不限, 有些学生可能照抄写过的作文, 这便失去了本次习作的意义。所以在写之前, 教师一定要拓宽学生的思路, 选择合适的素材, 力求做到与自己过去的习作不一样, 鼓励学生在文章的立意、内容的选择、叙述顺序的安排和语言的使用上有新的突破, 不走老路, 能与他人有所不同, 有点新意。
2. 表达方法要有选择, 力求学以致用。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许多表达方法, 有了一定的习作技能, 但在运用方面并非得心应手, 教师应当做适当指导。
写景:自然风光和风云雨雪, 可以按观察顺序、时间顺序或方位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 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还要适当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写事: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 先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再写清楚事情发展的经过。如果事情比较复杂、人物比较多, 要注意把时间、地点的变换交代清楚, 主要人物的活动要详写, 次要人物的活动可根据文章的需要来略写, 最后写事情的结果及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写人: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写, 并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状物:应通过对事物特点的描写, 表达自己对“物”的喜爱之情。
写感受: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内心世界, 分为两部分来写, 第一部分简写引起自己丰富感情变化或联想的原因, 第二部分详写自己内心世界, 情感变化, 各种感受。
编故事:既要有趣, 又要合乎情理, 注意把故事中蕴涵的意义表现出来。
3. 修改能力需有提高, 达到文通句顺。
自由习作既是学生放飞心灵、流露童真的舞台, 也是学生接受检验、自我反思的机会。一些学生可能离开题目漫无边际地发挥, 内容与主题脱节, 因此认真修改成为此次习作能否出彩的关键。从拟题立意到谋篇布局, 从表达方法到语言的运用都需要学生反复斟酌, 方能达到“内容要具体, 感情要真实, 语句要通顺”的要求。修改可分为自己修改, 同桌修改, 组员修改几个层次, 在不同层次的修改中, 学生的习作会得到不同的滋润。当然, 教师也应当参与到学生习作修改之中, 解决学生互改中可能因片面造成的修改错误。
4. 习作评价标准要多元化,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切忌千篇一律。
[摘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以八年级下册为例,新教材除了增设了前言,章节设置及地理图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关键词]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 地理教材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9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编排。新教材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它与湘教版旧教材相比,究竟有何变化?下面对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新旧教材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一、 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而且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总—分的传统思维方式,从一般到具体,先介绍中国的产业,包括上一册的中国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内容繁杂,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都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度的变化。旧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新旧教材地理图像质量的变化。从整体看,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色彩更加鲜明、丰富,图注更加清晰,图像的线条也比较饱满。旧版教材以彩图为主,而新教材在彩图的基础上也适当地采用了黑白图像,比如在教材第12页,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马”,图521和图522就分别采用了“20世纪40年代江南水运”和“北方传统运输方式”两张黑白图像,黑白图像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文景观,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更强的说服力。除此之外,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更具时代感。两版教材中都有对北京的区域介绍,体现北京最近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成果的图片更是大量出现在新教材当中,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和鸟巢等。与此同时,新教材的图像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比如展现京剧、秦腔、锅庄舞等图像的运用。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毕竟蕴含十年来无数教师无数次课堂实践的经验总结。就如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新版教材也肯定存在着许多不足,它是“十年磨一剑”的成果,现在又正返回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人的认识是无限的,总能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去改进和完善,“最好的总是在下一次”,怀抱着这样的期望,教育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推荐阅读:
初中八年级初二信息技术上下册全册教案下载10-23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0-11
二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11-29
七年级音乐下册全册的教案设计09-26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01-06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01-05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06-05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07-28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09-11
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