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启示的资料启示作文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自然的启示的资料启示作文(精选16篇)

大自然的启示的资料启示作文 篇1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是无穷无尽的,关键就在于人类有没有去挖掘。人类有没有去挖掘呢?

昆虫个体小,种类和数量庞大,遍布全世界。它们有各自的生存绝技,有些技能连人类也惊叹不已。

蝴蝶的颜色五彩斑斓、各式各样。像重月纹凤蝶,褐脉金斑蝶等,尤其是萤光翼凤蝶,它后面的翅膀在阳光的照耀下时而金黄,时而翠绿,有时还由紫变蓝。科学家通过对蝴蝶颜色的研究,为军事防御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在二战期间,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企图用轰炸机摧毁他的军事目标和其他防御设施。

苏联昆虫学家施万维奇根据当时人们对伪装缺乏认识的情况,提出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丛中不易被发现的道理,在军事设施上覆盖蝴蝶花纹般的伪装。因此,尽管德军费尽心机,但列宁格勒的军事基地仍安然无恙。

后来,根据同样的原理,人们还生产出了迷彩服,大大减少了战斗中的伤亡。

大自然的启示的资料启示作文 篇2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习作”: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 我们对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有了更多的了解, 收获一定很多。来开一次学习成果汇报会, 先分成小组交流, 再派代表在班上汇报。在汇报中, 听的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别人请教。交流之后, 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也可以把活动经过或心得写下来。写完后, 同学之间互相修改。

拓展思路

大自然孕育了万物, 养育着人类, 同时启迪着人类的智慧。本次习作选材范围非常广泛, 宇宙天体、日月星辰、山水湖泊、风雨雷电、鸟语花香、飞禽走兽……都可以作为你观察思考的对象。你的思考与启示既可以是整体抽象的, 如:宇宙的博大, 大海的宽阔;也可以是具体现实的, 如: 模仿鸡蛋的外形特点, 建造了拱形桥;受鸟儿飞翔的启示, 发明了飞机;从茅草划破手指, 发明了锯……大自然中林林总总的动物、植物以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 向我们暗示着一个个自然的奥秘。只要你关注自然、了解自然, 就会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你可以写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发明创造的事例或自己的发现, 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也可以写活动的经过或心得, 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实验, 写出你的真实体验、你的思考分析、你的收获和启发。

习作提示

写好本次作文, 要注意以下两点:

1.用第一人称写。此次习作应以第一人称来写, 写“我”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 写“我”的活动经过, 写“我”的心得和体会。

大自然的启示的资料启示作文 篇3

在生活中,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有很多,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大自然的启示”。我们可以介绍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也可以写自己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还可以写一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了哪些启发,想发明什么,等等。写完后,同学之间互相修改。

【互动空间】

小伊:老师,这次习作比较难,我不知该从何处下笔。

老师:细读本次习作要求,结合本单元学习内容,我们发现本次习作是写“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小涵:我们要怎样来拟题呢?

金老师:这次习作要求题目自拟,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如写发现,就可以用《有趣的观察》《我们的搜集发现》等为题;如果写自然界的动植物给人类的启示,那就可以用《大自然的启示》《从?菖?菖身上得到的启示》《神奇的?菖?菖》等;如果写自己根据动植物的启示而产生的想象发明,就可以用《水面行走鞋》《植物吸尘器》等为题。

玮玮:大家一起来搜集一下素材吧!

小涵:我来说有关天气方面的启示: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久雨大雾必晴,久晴大雾必雨……

小伊:我来说动物、植物的构造、生活习性给人的启示:利用蛙眼的特殊构造能制成电子蛙眼;利用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能制成日光灯;利用鲨鱼皮的特点设计了比赛用的游泳衣……

小君:我来说说有关环境方面的启示: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启示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大气层;洪灾与旱灾启示我们要加强植被保护,不要乱砍滥伐……

老师:大家说得真好,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精彩的作文。别忘了,写完以后,多读几遍,将文章修改得更加精彩。

大自然启示资料蝙蝠 篇4

在一九四七年一月号的英国奋勉杂志上,科学家B. Vesey-Fitzgerald 发表了一篇很有趣的文本,给我们解释蝙蝠在黑暗中如何指导自己飞行,不论如何黑暗,如何狭窄的地方,绝不碰壁,这是什么原因?它怎样知道前面有无障碍呢?关于这事有两位美国生物学家格利芬和迦朗包在一九四○年已经证明,蝙蝠能够避免碰撞,是藉一种天然雷达,不过是声波代替电磁波,在原理方面完全相仿,从蝙蝠口中发出一种频率极高的声波,超过人类听觉范围以外,二位科学家藉着一种特制的电力设备,在蝙蝠飞行时,将它所发的高频率声波记录出来。这种声波碰到墙上,必然折回,它的耳膜就能分辨障碍物的距离远近,而向适宜方向飞去。蝙蝠传输声波也像雷达一样,都是相距极短的时间而且极有规则,并且每只蝙蝠,有其固有的频率,这样蝙蝠可分清自己的声音,不至发生扰乱。因这缘故,蝙蝠飞行之时,常是张口,假如你将它口紧闭,它便失去指挥作用,假如堵上它的耳朵,便要撞到墙上,无法飞行。这个有趣的实验,道破了它的秘密。 会飞的“活雷达” 蝙蝠善于在空中飞行,能作圆形转弯、急刹车和快速变换飞行速度等多种“特技飞行”。

蝙蝠捕食大量的害虫,对人有益,理应得 到保护,

到了夏季,雌蝙蝠生出一只发育相当完全的幼体。初生的幼体长满了绒毛,用爪牢固地挂在母体的胸部吸乳, 在母体飞行的时候也不会掉下来。 蝙蝠有用于飞翔的两翼,翼的结构和鸟翼不相同,是由联系在前肢、后肢和尾之间的皮膜构成的。前肢的第二、三、四、五指特别长,适于支持皮膜;第一指很小,长在皮膜外,指端有钩爪。后肢短小,足伸出皮膜外,有五趾, 趾端有钩爪。休息时,常用足爪把身体倒挂在洞穴里或屋檐下。在树上或地上爬行时,依靠第一指和足抓住粗糙物 体前进。蝙蝠的骨很轻,胸骨上也有与鸟的龙骨突相似的突起,上面长着牵动两翼活动的肌肉。 蝙蝠的口很宽阔,口内有细小而尖锐的牙齿,适于捕食飞虫。它的视力很弱,但是听觉和触觉却很灵敏。一些 实验证明,蝙蝠主要靠听觉来发现昆虫。

蝙蝠在飞行的时候,喉内能够产生超声波,超声波通过口腔发射出来。当 超声波遇到昆虫或障碍物而反射回来时,蝙蝠能够用耳朵接受,并能判断探测目标是昆虫还是障碍物,以及距离它 有多远。人们通常把蝙蝠的这种探测目标的方式,叫做“回声定位”。蝙蝠在寻食、定向和飞行时发出的信号是由 类似语言音素的超声波音素组成。蝙蝠必须在收到回声并分析出这种回声的振幅、频率、信号间隔等的声音特征后, 才能决定下一步采取什么行动。 靠回声测距和定位的蝙蝠只发出一个简单的声音信号,这种信号通常是由一个或二个音素按一定规律反复地出 现而组成。当蝙蝠在飞行时,发出的信号被物体弹回,形成了根据物体性质不同而有不同声音特征的`回声。然后蝙 蝠在分析回声的频率、音调和声音间隔等声音特征后,决定物体的性质和位置。

大自然的启示的资料启示作文 篇5

蜘蛛给人的启示 一场暴风雨过后,蜘蛛辛辛苦苦结成的网被破坏得乱七八糟。没办法,蜘蛛只好再结。这回,它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比较结实的墙角。一根、一根又一根,蜘蛛不知疲倦地抽着丝,可是它刚刚结到一半,墙角上的树枝便随着风摇曳起来,一下就把即将成形的网扫烂了。就这样,蜘蛛一遍遍结,树枝一遍遍扫,几个小时过去了,蜘蛛依然没能结好网。

这个过程,刚好被路过的3个人看到了。第一个人笑了起来:这蜘蛛真傻,墙是死的你是活的,这里不行你不会换个地方,爬屋里去结啊!我以后做人做事可绝不会跟你似的这么傻。

几年后,这个人成了一个很有名的富商,当别人问他赚钱的秘诀时,他只简单地说了一句话:“哪里钱好挣就往哪里去,别跟蜘蛛似的死守在一个墙角就行了” ;第二个人则感觉震惊:天哪,小小的蜘蛛面对磨难时都能屡败屡战,我怎么能因为失去一次工作机会而如此消沉呢!结果后来他真的变成了一个很坚强的人;第三个人叹了一口气:唉,我不就是这只蜘蛛嘛,虽然忙忙碌碌却没有什么收获。于是,他便日渐消沉下去。 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但是当人们用不同的心态去看它时,总能得到各不相同的结论,并因此或成或败。

大自然的启示的资料启示作文 篇6

游戏规则:随机请一学生 (女生) 上前, 让她请上自己要好的男生, 上来手拉手。再由该男生请上要好的女生, 继续拉手。以此类推, 请上自己要好的异性同学。最后全班同学绕着桌椅外围, 拉手围成一个大圆。

2. 师生问好后, 请学生说说玩游戏的感受

生:有点不好意思, 不过大家团结一致。

师:讲得非常好。

生:这个游戏让人玩得很害羞。 (生笑)

师:第一次玩嘛, 总有点害羞的。

生:我觉得不好意思, 因为和男的手拉手, 这样不太好。

师:没拉到过, 下次多拉拉。

生:有点恶心, 但为了玩游戏豁出去了。

师:豁出去就好了。

生:我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 看到了大家的害羞。

师:这个游戏会有很多的启发, 但是现在大家还没想到, 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之后, 我再请你们说一说, 你们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3. 直接入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师出示课题:大自然的启示)

师: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启示”是什么意思?

生:它的近义词是“启发”。

师:对。

生:通过某个事物使人们发明、创造些什么东西。

师:想到些什么东西, 对不对?非常好。

师:再增加点难度, “启”是什么?

生:启发的意思。

师:“启”就是“启发”的意思?猜吧, 我估计你们都不知道, 那就猜吧。

生:“开始”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 (该生接不上) 你是从哪个词语当中想到的?

生:启动。

师:“启动”就是开始的意思。

生:道理。

师:道理?不对。

生:事故。

师:不对。所以很多时候, 一个词语的意思我们是知道的, 但要去想一个字的意思就不知道了。“启”的意思, 你们知道吗?

生:发现。

师:也不对。老师告诉你们, “启”的意思就是“打开”。喝酒的时候有一个“启瓶器”。“启示”连起来就是“启发”的意思。

4. 明确学习要求

师: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来看要求,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呈现略读提示语, 请一生读要求)

师:学习这篇 课文有两 个要求, 第1个要求是——

生:说一说其中的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师:对, 这是第1个要求。第2个呢—— (标画两个要求)

生:画出自己感受深的语句, 如果有兴趣, 还可以把它们抄下来。

师:你有一个字读错了。“画”, 我们南方人都读“划出划出”, 其实是错的, 应该是——

生:画出。 (生齐读)

5. 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 在屏幕上。

(生先自学, 然后教师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略)

6. 认读新词

师:了解了主要内容, 再来看一看生字和词语。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师:这里有个词语“遭殃”, “殃”是什么意思?又靠猜了。 (生猜)

师:破坏, 猜错了。

生:灾难。

师:猜对了。今后要多预习, 特别关注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7. 理解课文

师:森林遭了什么殃?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 把森林遭殃的这段话用笔画出来。你到前面来画。 (呈现《“打扫”森林》的课文, 请一位学生在白板上画, 利于后面校对)

师:对不对? (该生画出了第3段)

生 (齐答) :对。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所画段落)

师:老师有两个问题, 第1个问题, 这段话中把什么比作扫帚?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讲得非常好。谁再来讲讲?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第2个问题, 为什么要把它们比作扫帚? (稍等待) 来, 这位同学。

生:因为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所以——

生:所以把橡树和菩提树比作光秃秃的扫帚。

生:这样更表现了森林遭了殃, 菩提树和橡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害虫的破坏力大。

师:才能够体现出来, 是这个意思对吗?还有没有?你说。

生:因为森林里没有了那些脏东西, 像枯枝烂叶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现在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 所以作者把它们比作一把把扫帚。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课题, “打扫”森林, “打扫”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生:它代表反义词。

师:反义词什么意思, 就是不打扫?

生:破坏的意思。

师:你觉得是破坏森林。好的。

生:“打扫”有特殊含义, 它不是真正的“打扫”森林。

生:加双引号含有贬义的意思。

师:就是不好的意思。现在再来想一想, 为什么把它们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一打扫, 那些树一片叶子也没有了, 所以把光秃秃的树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已经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 快速浏览第5、6自然段, 找出这两段当中的一个总起句, 把它画出来。 (师出示要求)

师 (巡视, 指点) :总起句, 不要拿起笔就画, 想一想。画出一句。

师:请一个同学读出来。

生:原来,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 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有些同学画到最后去了, 老师提醒了之后就画对了。“总起句”是在前面的 (白板中红线慢慢标出总起句) , 开始的时候写的这句话叫“总起句”。有的同学画到第6自然段去了, 那个不叫“总起句”。今后一定要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 “原来” (白板上红笔圈词) , 这个词语是针对哪句话来说的?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一下。

生:第4自然段中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师:对, “原来”是针对上文的。

师:“互相联系” (红笔圈词) 针对哪里?

生:针对下文。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合作要求, 请看大屏幕。

师:比如说“枯枝败叶”, 它和“土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师边讲解边示范画法、写法) 它是“土壤”的“肥力”。“枯枝败叶”还与什么有联系呢?“土壤”又与什么有联系呢?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纸, 4人小组一起完成这个作业。写得越多越快越准确, 越好。你们有5分钟的时间。开始。这条线 (白板时间线) 没了, 就结束了。画好了, 可以贴到黑板上。 (生小组合作。组长张贴合作单)

师:我们叫下面的老师也来参与一下我们的学习, 好不好?选一个老师上来, 选一个小组汇报。 (一位教师主动上台选了一张小组合作单)

师: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1 :我们小组认为“枯枝败叶”对“土壤”有肥力作用, 它们也是有些动物的食物, 动物也会为森林提供生态平衡。 (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你们觉得这组怎么样?

生:很好。

师:鼓掌。请你选一组。

生2 :我们组认为枯枝败叶可以让土壤增加肥力, 土壤为大树提供养料, 大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排出氧气, 供养人类, 又为小鸟、动物提供栖息地, 小鸟为大树捉害虫。 (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好不好? (生主动一齐鼓掌) 再选一组。

师: (对生2) 你觉得比较好的选一组。放投影上。

生3 :我们组从灌木联想到害虫, 从害虫联想到天敌, 由害虫又联想到鸟类, 由鸟类联想到树木, 从树木联想到土壤, 从枯枝败叶联想到肥力, 从兽类联想到栖息的地方, 从兽类还联想到隐蔽的场所, 从栖息的地方联想到昆虫。

师:这个同学的表述有个问题, 没有讲清楚, 对不对?你们组有没有人能讲得更清楚?他就讲了一个词“联想”, 关系没有讲清楚。你来, 能不能讲清楚?

生4 :由兽类联想到灌木。

师:又“联想”了。

生4 :兽类在灌木丛里有隐蔽的场所, 有栖息的地方。灌木丛里有害虫, 就有鸟类来制服害虫, 还给树木捕捉害虫。树木吸收土壤的肥力, 给人类提供氧气, 枯枝烂叶提供肥力给土壤。

师:先回去吧。这张图主要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两个上来的同学都讲不清楚?

生:没写清楚。

师:对, 他们把作用也写进去了, “鸟类”“昆虫”“栖息地”, “栖息地”应该写在横线上就非常清楚了。这张图虽然看起来很漂亮, 但还需要修改。下课以后可以修改。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 一起读一遍。

师: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再来学习下一篇课文《人类的老师》。你自己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然后找最要好的同伴交流, 这次不限男女。时间是3分钟。

(学生自学, 找同伴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发现一个没有同伴的孩子)

师:你们一起好不好?

师:时间都去哪儿了?都花在学习上了。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要求是说说你的同伴怎么说的。 (引导互相倾听)

生:啊? (略显意外)

生:我的同伴是这么说的, “如果没有这些动物启示我们人类发明这些、创造这些, 我们的生活不会这么多姿多彩”。 (师示意自由传话筒)

生:我的同伴说:“人类要从大自然中学习, 从大自然中发现。”

生:我的同伴说:“大自然中的奥秘是很多的, 所以, 我们要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师: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感受, 很好。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

师:你自己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得到了哪些启发, 结合课前的游戏, 重新思考一下有哪些启发。

生:我知道了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生:我们必须团结友爱。

生:我们认为的枯枝烂叶也有用处, 不能随意清理。

师:我记得你刚才说“有点恶心”, 现在觉得刚才的游戏有没有意思?

生:还是有点。

师: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

生:好一小点。

生:我知道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是互相联系的, 我们人类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发明一些东西。

师: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互相联系, 我们同学之间是不是互相联系的呢?我们同学是不是应该联系在一起呢?

大自然的启示 篇7

过去,在不少书籍中,我常常看到,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研制成“电子蛙眼”,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电子警犬”,模仿鱼类和海豚制造船和潜艇,根据变色龙研制军事伪装装备……我深深感到,没有大自然的启示,人类可能就没有现在如此发达吧!

前不久,我在果园里,受大自然的启示,也突发了一个奇想——害虫常常钻进树干、成熟的果子里,为了保护果林,农民只得不断地大量喷农药。这样,不但成本增高,而且超标的农药让食用的人们望而生畏。可在现实中,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啄木鸟来帮果树治病呀!怎么办?我突然想到人们根据蜻蜓发明飞机、根据蒲公英仿制降落伞……我想,我们何不仿照啄木鸟的嘴和食蚁兽的舌头来制造一种轻便的灭虫机呢?在这种灭虫机里,我们可以装一块电脑芯片,这样,它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探测到病树。然后,我们按一下手柄上的红键,灭虫机就会弹出一个类似啄木鸟嘴一样的又尖又带勾的钢管,准确无误地在有害虫的树上打一个极小的洞,然后用带勾的钢管嘴将虫勾出。要是有白蚁,我们可以先将带勾嘴收进去,然后按绿健,一条仿食蚁兽的舌头就会从灭虫机里弹出来,那富有粘性的长舌,一“钻”进洞里,那白蚁便会轻而易举地全部被消灭。

大自然是人类的好老师。我们应该多观察、多思考,从大自然身上学得更多东西,为人类造福!

[教师点评]

本文紧扣文题,有条有理地叙述了大自然给人的启示,特别是小作者受啄木鸟嘴、食蚁兽舌头的启示,设想制造轻便的灭虫机,不仅突出了主题,而且表现了小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篇8

大自然的启示

1.你看过山吗?山是伟岸的。你看过海吗?海是宽广的。我一直认为,人能在大自然中领悟很多。大自然中蕴涵着人生的许多哲理。就像月亮,月圆月缺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蚂蚁和蚜虫,就表现了为生存而合作互助。看过独自生活的蚂蚁吗?他们讲究的是团结,分工的精神。

你是否看过一群小小的蚂蚁在墙壁爬动着?它们时时抬着像沙子一般小的食物,成群结队的走动。那细小的身材生命十分柔弱,只要被人一压,它的一生,可能就这样结束。蚂蚁虽然渺小,但非常团结。一只蚂蚁找到食物,由食物的体积太大,自己无法搬运,它便立刻回巢,通知伙伴大家一起团结起来,就能成功了。我们也是一样,如果不能团结,像一盘散沙一样,一点力量都没有,如果能合作,在做人处世上就能屹立不摇。

2.仙人掌生活在沙漠地区,那里酷热无比,还有许多恶毒的猛兽,处境十分危险。但是仙人掌生活在那里那么久,却不见它绝种,这是因为它为了适应险恶的环境,长出了尖锐的刺,使动物们无可奈何。这告诉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外在艰苦的环境,要靠自己坚强的毅力去解决。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就是这个道理。

3.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以木桨仿鳍。相传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他们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桨。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渐改成橹和舵。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手段。这样即使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人们也能让船只航行自如。

精彩好词参考:多功能现代化特异功能奥妙无穷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和谐自然奇思妙想浮想联翩生态平衡濒危物种和煦春风春风拂面春风温柔春风清凉秋风凉爽金风送爽千姿百态

如何写“大自然中的启示”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作文习作

要求我们写一篇有关“大自然中的启示”的作文。首先我们了解这次习作的要求选择对某一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的进行观察发现把观察发现中的活动经过、亲身感受和体验写出来。这次作文要求表现出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思想感情及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风貌。写作思路提示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教会我们怎样生活教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和真谛。如果你细心地思考一下你获得许多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人们模仿鸡蛋外形的特点建造了拱形桥受鸟儿飞翔的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茅草划破手指发明了锯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现象常常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蚂蚁和蚜虫表现出为生存而合作互助从蜜蜂身上我们也可看到团结、分工的精神„„以上这些启示数不胜数。你只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发现大自然众多的秘

密。写作要领和注意事项本次习作有两个要领和需要注意的环节

一、它和我们写状物文章略有不同。状物文章一般具备物品的外观形和用途习性再加上能托物言志即可。但本次习作不但要写动、植物的外形、自然现象等表象东西更重要要把发现的本质特征——例如原因、原理、性质、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写出来。

二、结尾要把自己受到的启示写出来也就是把分析研究后的结论、观察发现

后的见解写出来。也可以写出观察活动后心得体会。

三、注意写作顺序有两种顺序供参考: 1.按照以观察——发现——启示为重点线索来写

2.按照由果转到因的逻辑顺序来写。即先说明什么给了我启示再讲述怎么给了启示的过程。

习作提纲示例 啄木鸟给人类的启示

开头简单的介绍啄木鸟是一种什么动物。如森林卫士 中间写我的疑问啄木鸟为什么不怕震

写我是怎样发现啄木鸟不怕震。略写简单带过即可 写我如何去一步步寻找啄木鸟不怕震的原因。是通过查资料还是问老师,还是上网还是问爸爸、妈妈然后引用事实依据来解释原因。详写

结尾写啄木鸟给人类的启示。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作文 篇9

在干燥的地里它等了几个漫长的月份,终于盼来开春的连绵梅雨。汲足水分它便开始努力的长,似乎已经料到它此生不会太安逸太平似得,它想抗,想争过命运的定式。

子叶里的新芽顶开贫瘠的土壳,西伯利亚的寒流彳亍在上空不肯离开,它探头看,四周光秃秃的,在地下经历的孤独似乎永远是他最好的伴侣,催促着它踏上新的,更光明的另一片孤独——嘿,该上战场了。后者义无反顾的挺起单薄的背脊刺进寒风冷雨中,枯黄的.子叶应声落地,它明白没有什么能保护它了,他要靠自己去抢、去争。

后几日似乎地下蠢蠢欲动的,更多的籽感应到了先者的奋不顾身,于是原本秃黄的土上多了成百上千的绿点。它们纷纷剥下子叶,拔起身躯向上扬。草籽把细长柔软的根穿透紧实的土地它们的根相互缠绕、生长,悄悄地谋划着绵延千里占领整个世界。

天气渐暖时,巨大的麋鹿从林子里出来。宽大的蹄掌踏过苔藓,它们低头啃食着柔嫩的新生植被。现在已经不能称它为草籽了,它在那片葳莚的草场上长成了一颗车前草。边上的籽有的长成伏地的地茄子,有的长成三片圆叶子的苜蓿,有的长出毛茸茸的茎与叶,但是在饥饿的大生灵眼前,再怎么五花八门的也只是——食物。它细瘦的茎在尖利的门齿下碎做数节,他在旁边的莬丝藤被连根翻出,长白斑的苜蓿被踏得服帖的横了一地。等饥饿的麋鹿离开时,它甚至觉得自己会活不过这次灾难。本能却叫嚣着,嘿、起来!于是它,它们从七零八落的躯体里抽出新的希望,甚至比之前更绿。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才不怕咧。

夏天的雷雨如期而至,巨大的雨点从三万英尺的高空直直的砸下,打在它宽宽的叶子上再溜进土里。它和它们一同承接着苦痛的思泽,汲取着神祗赐予的雨水。它明白痛苦是它活下去的源泉,他感谢每一场或长或短的雨。

短暂的雨季后是另一个旱季,它们干涸,渐渐的枯槁干瘪,河流断开,大地皲裂,绝望弥漫。一场山火漫开在这里,又像是加剧了绝望,又像要把绝望抹干燃尽,噼啪的火在它身上亲吻、拥抱,它不觉得自己会消失死去在这场火中,他想起之前被麋鹿啃断的那场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最后一刻它看见了生,看见了新的希望。

大自然的启示等 篇10

镜头一:人们看到了蝙蝠在夜里飞行,而且不管怎么飞也不会与任何东西相撞。难道是因为它的眼睛明亮吗?为此,科学家做了多次不同的实验,发现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奥秘。它靠的不是敏锐的视力,而是嘴巴和耳朵的配合。蝙蝠在飞行的时候,会发出超声波。一旦遇见障碍物,它会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人们由此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雷达。

…………

大自然真是我们的“好帮手”。

(摘自北京望花路小学四(三)班张文雅《大自然的启示》,指导教师:范双莉)

一天,我到厨房去玩儿,发现屋里一片灰暗,仔细一看,原来是纱窗的油泥在“捣鬼”!心想:我一定将它们消灭掉!但是如何清理呢?正当我焦急地想办法时,看见了我的小水枪,哈哈,有了!我灵机一动,拿着水枪灌满水,就往纱窗上喷,一下、两下……效果不怎么好!我想起了妈妈常用洗洁精清洗油污,于是我赶紧加了些洗洁精,一喷,效果果然出来了,被我喷过的地方干净多了,再用小刷子一刷洁白的纱窗又浮现在眼前。我仔细地地将整个纱窗清洗得干干净净,爸爸爸爸夸我是个聪明、勤快的好孩子。

[摘自山东泗水实验小学五(五)班周宇洋《清洗纱窗》,指导教师:王玉俊]

我们买了一张长约五十米的大渔网,爸爸在渔网的边缘绑了几个空瓶子,我和爷爷各拉住渔网的一边,向大海深处游去。好不容易游到了拦鲨网附近,我们松开手,渔网由于浮力的作用立在了海里,我们扶着拦鲨网静静地等待着。此时正是涨潮的时候,浪潮一次次将渔网向岸边推去,我和爷爷又一次次将渔网拉回来。突然,一条大白昌鱼被网住了。它身体扁扁的,银灰色,一双强有力的尾巴拼命地摇摆着。过了一会儿,它就没力气了。爷爷欣喜若狂,一边小心地抓着白昌鱼,一边吩咐我去拿桶。我一路疯跑将桶拿了过去,爷爷正要将白昌鱼放入桶里时,白昌鱼突然扭动起来,爷爷没抓稳,白昌鱼一下子掉进了海里。我和爷爷很失望,爸爸安慰我们:“别着急,白昌鱼还在网上呢!”我和爷爷半信半疑地再次提起了渔网,果然,白昌鱼乖乖在网上挂着呢,真是虚惊一场!

[摘自广东深圳福田区景莲小学五(四)班何 易《海边捕鱼记》,指导教师:文国峰]

我们的校园十分美丽,四季的景色都各不相同。

春天,校园里的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头,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花儿都换上了五颜六色的裙子。大树脱掉了银白的雪衣,换上了翠绿的春装。

夏天,校园里绿树成荫,树长得十分茂盛,烈日炎炎,这些绿树成了我们的小阳伞。学校的西面有一个花形的小喷泉,喷射出形态各异的水花,带给我们美丽的享受,给炎热的夏天带来清凉,是它让我们感觉不到夏日的炎热。

(摘自北京望花路小学四(三)班李贝佳《校园的四季》,指导教师:范双莉)

大自然的启示的资料启示作文 篇11

一、卢梭自然教育理论

1.产生背景

十八世纪的法国,宗教教育占据重要地位。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教育主要掌握在封建教会的手里,各教派为了扩大自身势力,在学校大肆传播宗教教义,并将此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这种教育严重戕害了孩子的天性,目的是将孩子们培养为宗教统治的工具。在这种教育阴霾的笼罩下,卢梭大声疾呼“把儿童当做儿童”的“自然教育”,并发表了《爱弥儿》这部对法国封建统治者振聋发聩的教育巨著,无疑是给宗教教育有力一击。

2.卢梭自然教育的思想内涵

(1)自然教育的概念

受“性善论”影响,卢梭认为自然是善的,人也是善的,强调“归于自然”。他认为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他在《爱弥儿》中指出:“我们的这种教育,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1“]自然就是只合适于天性的习惯。”[1]由此可以看出,卢梭的自然教育便是顺从孩子的天性,遵从自然规律的“消极教育”。

(2)卢梭自然教育的道德观

①道德教育的目的及任务

卢梭自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他的道德教育目的亦是如此,他主张培养的是独立自主、自食其力、自由、平等的“自然人”。这种身心和谐发展、广泛适应社会环境的自然人,便是卢梭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儿童善良感情的培养;二是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②道德教育的原则及方法

第一,道德教育应当顺应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他认为“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平和安详生活的快乐的凡人还弱。”[1]儿童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自会教给他所需的一切。只有顺应自然成长的儿童,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第二,反对灌输,把思考的自由还给儿童。卢梭认为“只有根据自己意志而行事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1]要让儿童自己思考,让他们拥有判断的自由,这是他用于儿童教育的基本原理。

第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卢梭认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有序的自然过程,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处在同一年龄阶段的每个人也都有所差异,因此要认清每个孩子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

第四,注重实践,从做中学。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他们也只有通过行动,才能知道有些东西与他们是不一样的;只有通过行动,他们才能获得远近的观念。”[1]他强调实践对知识习得的重要作用。

第五,重视榜样的作用。榜样的树立对于儿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模仿能力强,并且还不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好的榜样对儿童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有很大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记住,在你敢于承担起塑造一个人的任务之前,你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人。”[1]

第六,“自然后果法”,“自然后果法”是卢梭在道德教育的惩戒方面的创新,是指当孩子犯错时,不要打骂他,也不要立即指出,要让他自己来承受由他的不当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例如当他打破窗子时,不要立刻告诉他这是不对的,也不要对他使用语言和行为上的暴力,而是让他在被打破窗子的房间呆一晚,让他知道打破窗户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这种惩戒的方法对于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对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述评

综上所述,卢梭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其中大多方法对当代教育尤其是小学道德教育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的某些方法也有失妥当,如过分依赖自然、使教育与社会脱节及对儿童学习年龄阶段的划分缺乏现实依据等。但这并不代表他的思想对后世毫无意义,相反,他的教育思想如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当今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二、对我国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1.我国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卢梭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也就是身心和谐发展的资产阶级新人,这是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主张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这强调的是学生的社会价值。在小学阶段,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个体价值,让他们具备作为个人的条件。现阶段的学生,不应要求他理解多么高深的道理,而是应该让他成为一个身体健康、心智健全,有独立判断力的人。

2.应把握怎样的道德教育原则

(1)顺应自然及儿童的发展

在《爱弥儿》中,卢梭认为教育应当关注儿童成长,根据儿童各个成长阶段的特点来制定适合于他们的教育,而不应当对孩子灌输那些他们不理解的知识,更不应该教他们大人的想法。他愤怒地说道:“我的观点将会激起多少反对的声音呀!我老远就听见这些假聪明者发出的叫嚣;他们不断地把儿童投向他们自身之外而置其本性于不顾;他们从不考虑孩子的现在和当下,总是不停地追求那愈追愈是不可及的未来,他们硬要我们离开当下,走向我们永远也达不到的地方。”[1]

诚然,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确实存在这种急功近利的现象,家长和教师都迫切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拥有更多的特长,这些“假聪明者”全然不顾孩子喜欢与否、适合与否,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落于人后。殊不知,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儿童感受不到任何童年的快乐,对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在未来的小学道德教育当中,应当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想他们所想的,教他们所需的。

(2)注重实践,从做中学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到:“我不会让他呆在空气污浊的屋子里,而是每天都把他带到草地上去,让他跑,让他玩,让他每天跌倒一百次,越多越好。他很快就学会自己爬起来。从自由中得到的益处可以补偿摔跌所带来的小伤。”[1]从卢梭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他认为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来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儿童才能判断对错、善恶、美丑。以爱弥儿种蚕豆为例,他通过自己的劳动、汗水和时间,了解了什么是“属于”,这是实践告诉他的,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他大概不会如此迅速、如此深刻地理解“属于”的含义。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是教师说,学生听。某小学思想品德课学习雷锋时,学生只是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听着老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的能听明白吗?真的会在生活中学习雷锋吗?结果不问自明。虽然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实践活动这一要求,但部分学校贯彻落实十分不到位。其原因多半是校方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试问,如果一直让小学生呆在温室里,不去参加任何实践锻炼,那么,当真正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将如何应对?因此,为了祖国的花朵更加茁壮,实践是必要且必需的。

(3)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爱弥儿》中,卢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聪明的医生绝不是那么一瞧病人就急忙下药,他首先要研究了病人的体质之后才开药方。他虽然是晚一些时候才开始治疗人,但可以把病人治好。反之,操之过急,则会把人医死。”[1]这样一个对症下药的例子,不仅说明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也指出了道德教育要循序渐进。

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价方式虽然有所改进,但依然强调分数至上,有的小学在评选“三好学生”时,只看重学习成绩,学生的品德等其他方面统统忽视,这种“唯分数”扼杀了许多有特长和才艺的孩子。教育工作者应当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的。

循序渐进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目前我国道德教育目标的设置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小学德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大学中却在强调一些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这种情况不免让人啼笑皆非。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阶段应当教给学生基本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准则;中学阶段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大学阶段应当让学生们树立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这样才是合理的道德教育。

3.应该运用何种道德教育方法

(1)反对灌输,寓学于乐

灌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听,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全然不顾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在《爱弥儿》中,卢梭极力反对这种“填鸭式”的教育,认为它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他认为如果教师总是用自己的头脑来指挥学生的手,那么学生自己的头脑就会变得毫无用处。

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方式中,灌输教育是主要的道德教育手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自己的观点“装进”学生的脑袋,至于学生听没听懂,照没照做,这都不是他课堂上的任务。

我国德育应当借鉴卢梭的“寓学于乐”思想,让小学生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2)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

卢梭认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在儿童时期,孩子尚未具备对事物的判断力,且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会不加选取地模仿成人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卢梭恳请教师“要保持纯朴,谨言慎行”[1]。

当前我国小学教师的素质整体较高,但部分地区、部分学校的教师在德行方面有待提高,教师个人德行的缺失,会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会对小学生品德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自然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是指当孩子犯错时,不要立即指出,而是要让他自己感受这种错误带来的惩罚。如果他撒了谎,那么下次当他说真话时,也不要去相信他,他便会明白自己的错误,进而加以改正。

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中,将惩戒极端化,认为惩戒就是体罚。事实上,惩戒并不等于体罚,它只是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卢梭的“自然后果法”便是一种温和的惩戒行为。通过这种非暴力的方法,可以塑造小学生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三、结论与展望

纵观卢梭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教育史上一个伟大的进步,他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提出了很多充满创新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在道德教育原则方面,应当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实践,顺应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应避免灌输教育,注重教师的榜样作用,反对体罚。希冀上述原则和方法对我国的道德教育有所借鉴。

摘要: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顺应儿童发展的“自然教育”理论,在《爱弥儿》这部教育巨著中,卢梭重点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道德教育,其中的教育方法和原则直至今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注重实践;顺应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避免灌输教育;注重教师的榜样作用;反对体罚等。本文旨在对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作一解读,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粗浅的对策探讨。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思想,新课程,小学德育

参考文献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作文 篇12

这是一条细细的花茎上挂着的三朵干枯的花瓣,尽管它失去了往日的神采,成了干瘪的标本,但我仍然能想象出它最初的样子,洁白,芳香。

春天给了它生命,摇曳在枝头欢笑荡漾,散发出春天的活力和醉人的馨香。那时的槐花,无疑是最美丽的。时光荏苒,春残花落,再美的事物,终究敌不过时光易老,斗不过雨打风吹。于是美丽的花儿纷纷散去,化作漫天花瓣雨,成了护花的春泥。唯独这枝不同,它在尚未衰败之际,被爱花之人所摘。或许,在它落地之时遇见了林妹妹一样的人儿,爱怜的将她收了起来。总之,它变成了一枝标本,长久地保存了下来,没有化作虚无。如若不然,它将是茫茫大地的一粒尘土,没有人记得它曾近存在过,它的生命定格在它还是一朵花的时候。

花的生命在一个春天开始,却又在春天结束,虽然短暂,却那样精彩。花开花落,潮涨潮落,月圆月缺,其实都只是自然万物的周期变化,人生也如此,有起有落,有苦有乐,有福有祸。

这些都是自然规律,我们无法改变,无法预知,但是我们要把握住人生的春天,把握住最美的年华,即便有再大的风雨没不能阻止,在最美的春天开出最灿烂的花朵,让迷人的芳香弥漫整个人生。即使花开会落,人生易老,可谁也抹不去曾经花开的季节。

花朵因为时光的流逝干瘪了,少年因为岁月的洗礼苍老了。当人们看见干瘪的花朵会想起花满枝头的样子,看见白发苍苍的老者,会想起他意气风发的摸样。

是啊,任何事物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纵然只是一朵花,也曾经装扮过春天。

大自然的启示小学作文 篇13

有一次,我在动物园里看见了一只啄木鸟,只见它一直“当当当当”的在树上除虫,我很纳闷,它的头像机器一样不停的晃动,难道不晕吗?如果是我们人类,估计早就迷糊了。

于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问个清楚。我到了家,急匆匆的跑到爸爸身边,急切的问:“爸爸你说为什么啄木鸟的头不晕呢,我看它一直在树上吃虫子,频率高的赶上机器了”爸爸心不在焉的回答我说:“我也不知道啊!儿子你去问老师吧。”我失落的说了声:“好吧。”

第二天,我到学校后,利用老师课间休息的时间,赶忙问了老师。可是老师也无奈的告诉我:“我也不知道啊,要不然您百度一下好不好,自己查到的答案会更有趣。”于是我回家找百度帮忙。

我在浏览器上输入了啄木鸟吃虫,哇!出现了好多资料,让我眼花缭乱的,我随便点击了第一条,就看到了一个讲述关于啄米鸟吃虫的信息。上面说:啄木鸟的大脑里面有一个非常富有弹性的头骨,就好像一个保护垫一样,可以有效的缓解外界对啄木鸟头部的打击,就像你带了一个很有弹性的帽子一样,我觉得这个信息讲的很清楚明白,于是我就给这个发布者点了个赞。

今天,我要好好学习争取成为一个生物学家和发明家,我要发明一个和啄木鸟一样的安全帽,这样就可以为建筑工人的生命加上一把锁。还有活在现场和地震灾难发生的其他地方都可以用它。

大自然的启示的资料启示作文 篇14

在《资本论》中, 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 作为有用劳动, 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 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1) 劳动“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造自然物质的形态。” (2) 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 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 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 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因此, 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 倒不如说, 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因此, 我们不必来叙述一个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一边是人及劳动, 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 这就够了。” (3) “只是指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人类生产活动, 它不仅已经摆脱一切社会形式和性质规定, 超乎一切社会之上, 并且作为生命的表现和证实, 是还没有社会化的人和已经有某种社会规定的人所共同具有的。” (4)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指出了人类以劳动为媒介而产生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人类通过劳动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的生产与发展的需要, 可以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二是人类通过劳动盲目地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的生产与发展, 会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 最终使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发展面临着严重威胁。其核心是要求人类以劳动为媒介正确处理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关系。

二、马克思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的可持续发展愿景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要求人类通过劳动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自身生产与发展的需要, 促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个原则, 必须深化认识和正确处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1. 深化认识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之间相互关系。

第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必需。首先, 物质资料生产使人成其为人本身。马克思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 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 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 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 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 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 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5) 其次, 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自身生产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 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 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 即如果没有借以进行劳动的对象, 劳动便不能生存;另一方面, 自然界也在一种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 即提供劳动者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6)

第二, 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得以进行和发展的条件。一定数量的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如果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就不可能有任何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物质生活;如果没有人口的世代更新, 没有人口一代又一代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积累, 就没有物质资料生产的继续和发展。所以, 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得以进行和发展的条件。

同时, 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还相互制约对方发展。首先, 物质资料生产制约着人类自身生产。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 (7) 人们不能任意选择自己的物质生产条件, 人类自身生产只能在已有的物质资料生产所提供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 人类自身生产的发展与变化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与变化的结果。其次, 人类自身生产也反作用于物质资料生产。在物质资料生产条件已定的情况下, 当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在数量、质量等方面相适应, 就可以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 当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不相适应, 就可以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起着延缓或阻碍的作用。

2. 正确处理好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之间的按比例协调发展关系。

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 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 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 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 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换的, 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8)

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 使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否则使自然资源或人力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规模, 必须足以使这个劳动量得到充分的利用。……生产资料,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是充分的, 因此, 必须一开始就估计到这一点, 并按照适当的比例准备好。换句话说, 生产资料的数量, 必须足以吸收劳动量, 足以通过这个劳动量转化为产品。如果没有充分的生产资料, ……劳动就不能得到利用;……如果现有生产资料多于可供支配的劳动, 生产资料就不能被劳动充分利用, 就不能转化为产品。” (9)

三、马克思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的不可持续发展倾向

马克思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中揭示了人类通过劳动盲目地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的生产与发展需要, 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 最终使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发展面临着严重威胁。具体表现在:

第一, 揭露了在物质变换过程中对土地的滥用和破坏, 使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面临严重威胁。马克思在比较小、大两种土地所有制同滥用和破坏土地自然力的关系时, 更强调大土地所有制的破坏性。他说:“前者 (指小土地所有制———引者) 更多地滥用和破坏劳动力、即人类的自然力。而后者 (指大土地所有制———引者) 更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 那末, 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 二者会携手并进, 因为农村的产业制度也使劳动者精力衰竭, 而工业和商业则为农业提供各种手段、使土地日益贫瘠。” (10)

第二, 揭露了在物质变换过程中对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破坏。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曾经写道:“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 但是, 由于砍伐树木等等, 最后会使土地荒芜。” (11) 森林可以调节水分, 从而影响气候, 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作用, 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所以保护和培育森林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 揭露了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大量过度开采等, 给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马克思在分析由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作用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加剧时指出:“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 这些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出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我们只要想一想决定大部分原料数量的季节的影响, 森林、煤矿、铁矿的枯竭等等, 就明白了。” (13)

四、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给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启示

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所面临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资源短缺且开发利用不尽合理。水的日益紧缺是我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 而且时空分布不均, 大部分城市缺水。我国人均耕地0.1公顷, 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4%, 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 面积减少。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0.1公顷, 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在资源的利用上, 缺乏规划和管理, 不少地方存在着乱采乱挖的现象, 对资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多年处于较高水平, 大部分城市空气污染较重。加之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本来就短缺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三是生态恶化趋势仍未得到彻底遏制。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和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全国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近4亿, 因荒漠化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540亿元, 目前全国有1300万公顷农田受到荒漠化危害, 耕地退化率超过40, 草地退化率达56.5。全国有2/3的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因此, 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 自然成为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理论为我国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13)

首先是实施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战略创新。我国目前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 要同时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双重发展目标, 这就使得我们有机会充分利用全球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带动工业化, 促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相互融合, 协调发展。一要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 要占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高点, 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尽快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二要通过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特别是要加快我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步伐。三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

其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我们要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基本特点, 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互动的良性循环。一是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勘探, 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二是要加强生态建设, 遏制生态恶化。大力植树种草, 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防沙治沙力度, 加快小流域治理, 减少水土流失。加强草原建设, 遏制草原退化和荒漠化。三是要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加强执法和监督。开展环保教育,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再次是实施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的战略创新。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目的不是排斥劳动力, 而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扩大就业领域的过程, 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就迫切需要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此必须做到:一是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是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并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前途。二是加强教育和培训。教育和培训必须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类人才, 使人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促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与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形成互动性的良性循环。

注释

1[1][2][3]《资本论》第1卷, 第56页、第87页、第208-209页

2[4][10]《资本论》第3卷, 第921页、第917页、第289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373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1979年, 第97页

5[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第533页、第580页

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 人民出版社, 第33-34页、第272页

7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53页

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美国启示 篇15

美国是世界公认的最早以国家力量介入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最早提出世界遗产地概念的国家,也是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较为成功的国家。目前,美国的自然文化遗产体系主要由国家公园(由内务部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家森林(由农业部林业局管理)、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由内务部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管理)、国土资源保护区(由内务部土地管理局管理)、州立公园(一般由各州政府的自然资源部管理)和某些博物馆等组成。其中的国家公园体系规模最大、制度最先建立、最完善,且包括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美国自然文化遗产体系的构成和特点

根据美国197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公园事业许可经营租约决议法案》:“国家公园体系是现存和未来的,由内务部长通过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的公园、文物古迹、历史纪念地、观光大道、游憩区等陆地和水域”。目前,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包括57个国家公园,327处自然文化保护地,1.2万个历史遗址和其他建筑,还有8500座纪念碑和纪念馆,总面积约33.7万km2。2004年度财政预算约23亿美元,当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各成员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就目前其体系内的各个成员而言,在资源重要性、使命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历史原因,其并非都是堪称国家瑰宝级的自然文化遗产,其中还包括少数国家游憩区等休闲地和城市公园;

第二,都是产权国有并由国家公园管理局垂直管理的自然遗产和自然状态下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

第三,所有这些成员的管理单位都是非营利机构,都以提供公益服务为主要使命,都主要靠联邦政府的财政资金维持运行。

对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改革的启示

应该说,中国的遗产分类体系更科学,且有些机制更好地适应了国情。但由于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不一致,中国一直没有形成明确的遗产管理理念,有关的遗产管理机制也不健全。近年来,在遗产管理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一些问题还有扩大化、尖锐化之势,因此引发的改革呼声日炽。目前的改革意见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统一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系;二是普遍实行对国家级资源的垂直管理;三是对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经营权实行总体承包或转让;四是对遗产资源的经营收入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五是通过门票价格杠杆来调节游客数量。通过与美国经验的比较,可以看出上述意见存在的问题,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统一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系并非治本之策

首先,如前所述,美国的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也并非是单一体系。关键在于不管是哪个体系都是公益体系,牟利倾向较轻,因多个体系并存而造成的矛盾并不严重,反而有利于根据资源品位的不同形成合理的使命分工。例如内务部下属的国家公园体系,涵盖范围较广,保护价值一般比较重大,相对来说其保护的使命就更为重要,对游客的限制较多;而农业部下属的国家森林体系,则常常分布在国家公园周围,相对来说保护价值稍低,因此更多地承担了旅游功能(包括狩猎等旅游延伸活动),大大减轻了国家公园的旅游压力。我国的问题是不管哪个体系的遗产资源,多数只是名义上的国家所有,其产权没有排他性,即便是国家级遗产的管理经营也常常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由于地方政府派出的管理部门既管理又经营、政企不分,在行使行政权力的同时也从事营利性活动,因此而动摇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这样,尽管我国遗产资源管理体系更有利于分类管理,但事实上各种类型的管理者都把工作重点放在经营上,从而导致了遗产资源的不当开发。

(2)普遍实行垂直管理需要若干前置条件

由于历史和国力方面的原因,美国对比较重要的遗产普遍采用联邦政府垂直管理的模式。但美国的垂直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以下前置条件下的:一是明确的使命、完备的法规和必要的财政资金保障。例如国家公园的主要使命是遗产保护和公益服务,通过适度的经营牟取经济利益不是目标,而只是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手段;同时,实现了“一区一法”,做到了依法管理和开发,使垂直管理带来的权力空间得到了有效的约束;另外,国家公园的运行经费列入联邦政府财政预算(一般占到公园运营资金的70%以上),职工收入与经营效益脱钩,因此杜绝了公园管理者的不当牟利动机。二是明确了土地权属。美国各类遗产资源基本上都是政府拥有主要的土地权和相关设施的财产权,因此享有对遗产资源的绝对支配权,能够有效杜绝外来干扰。三是良好的公众参与和公众决策机制。目前在美国,各类遗产管理机构都致力于社会捐赠和志愿者参与工作,这两方面力量已经成为完善公园管理的主要依靠;同时,在制度上也预留了公众监督的接口:重大建设项目从规划开始就必须经过公众监督程序,因而较好地避免了决策中的长官意志和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对于我国来说,如果没有准备好前述3个前置条件,盲目扩大垂直管理的范围,不仅会使财政不堪重负,而且由于缺乏各方面的约束条件,反而有可能降低自然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

(3)遗产资源经营权不能整体转让或承包,特许经营只能限于某些服务

对于遗产资源经营权的整体转让或承包,必须认识到中国对经营权的理解迥异于美国。中国目前许多遗产资源的经营权转让实质上是管理权甚至实际意义上的产权转让。例如,风景区的经营者掌握了规划权、风景区内所有业务的经营权,在监督机制不健全、退出机制未建立的情况下,这种本来属于公益事业的风景区管理已经完全蜕变为经营,使公众福利受到极大侵害。美国对于在遗产空间范围内的经营有严格的限制:第一,不属于基本公益服务(而进入国家公园就属于基本公益服务,所以其门票不能按保护和管理成本来定价,门票经营权也不能转让);第二,提供的产品(服务)与遗产管理机构的主要使命关系不密切,例如公园内的公共交通。而像解说这样专业性较强且属于公园主要使命——科普教育——的服务,尽管工作量很大但仍由公园的管理人员承担;第三,易于建立排他性制度将外部性内部化。如住宿、餐饮等公园后勤服务,需要开发差异化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需要同时又易于建立排他性收费制度,使消费者能够为其享受到的不同外部性支付不同的费用。考虑到特许经营实质上是垄断经营,所以美国建立了完备的监督机制(包括对业务量、服务水平和价格的监管)和退出机制以规范经营商的行为。

(4)不应以经营收入维持遗产管理,经营收入不能自行分配

对于遗产经营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管理,与我国的改革呼声不同的是,美国正在进行的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的的改革是“反其道而行之”:200多个国家公园体系成员取消收支两条线,80%的经营收入自行留用于遗产保护。但由于两个原因,这样并没有产生在中国普遍出现的滥用资源、不当开发问题:一是门票和特许经营收入占运行管理经费的比例很低(一般不超过公园经费来源的10%),联邦政府拨付的财政经费仍然是大头;二是管理部门自身不能直接经营,而是按照特许经营法由中标法人经营,管理部门只能获得固定的承包费,且这个费用和门票收入只能用于反哺保护,不能用于提高员工收入。这样,没有部门权力利益化,就没有滥用资源的动机。

(5)进入遗产地属于基本公益服务,不能通过门票杠杆来限制客流量

美国基本不采取门票价格杠杆的方式来限制客流量。国家公园尽管有拥挤效应,严格来说是共同资源而非纯公共物品,但在国家公园观光、休闲和接受教育是如一周五天工作制和义务教育一样的公民基本福利,只能通过管制性的排他制度(如预约制、游客流量上限制等)而不能通过价格杠杆调节需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的这种基本公益一般仅限于游客进入国家公园的权力,其他消费则可以俱乐部产品方式来提供(这样也便于建立排他性制度)。我国的遗产管理单位中有相当数量被地方政府作为必须纳税的经营单位,因此作为这些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门票,不仅不可能像美国一样只是象征性收费,甚至其定价的依据也并非保护和运营的基本费用,而是根据资源稀缺性“优质优价”。而且,即便是世界遗产,也只要通过地方管理部门主持的限定范围的听证会就可以涨价。这种情况下,所谓门票价格杠杆往往只是门票涨价的借口,基本没有起到限制游客数量的作用。实践中真正能够根据环境容量限制客流量的仍然是类似美国的制度,如九寨沟风景区就是通过日游客量上限制度来控制旅游压力的。

总之,目前这5方面的改革呼声都没有切中中国遗产资源管理的症结。

必须看到,美国在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中最可贵的经验是其管理理念:根据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确定资源的使命,然后建立与使命相应的资金机制、管理机制、经营机制、监督机制等,以保证管理手段、管理能力与管理目标相适应。这种理念不会因为国情、体制不同而不适用,也不会因为资源的基础条件存在差异而难以借鉴。在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并非照搬美国模式,而是在改革中贯彻“美国公益性理念”。

(责任编辑 刘俊)

链接

值得借鉴的福建模式

近年来,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市场化改革在我国成为普遍趋势。但有许多省市的改革出现了偏差,福建省的改革则相对成功。福建省在改革中通过“五纳入”等措施形成了管理效果较好、机制较为健全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法规开路、一区一主、规划预防、有限经营、首长保驾、立体监督等。在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行政资源约束长期存在,资金、管理、经营、监督机制难以从法制层面规范的情况下,“福建模式”较好地兼顾了遗产的保护、服务和经营目标,可供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第一阶段的改革借鉴。

我国对遗产资源的公益性特点认识不足,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又采取了“切块包干、分灶吃饭”的办法,因此在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中普遍实行的是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多头管理体制,遗产管理机构通常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或“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甚至“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行”。因此,必须考虑机构自身的收支平衡,是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体制与美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体制的主要区别。虽然美国的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体制能够更好地完成以保护和服务为主、经营为辅的使命,但是在我国目前体制下,还不可能建立与美国类似的管理体制,只能将“美国公益性理念”作为未来改革的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福建模式更有可能成为我国近期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样板。借鉴“福建模式”,在我国现阶段遗产管理的市场化改革中可以采取的主要规范性举措,从制度层面和措施层面看,应有以下五点:

制度层面的措施包括“一区一主”、统筹规划、有限经营和立体监督。

首先是“一区一主”,即每个独立地理单元的遗产地只能确定惟一责任主体和管理方式,面积较大、不同区域资源属性差别较大的遗产地应该像武夷山一样由目标、体制不同的管理单位实施分区管理,避免保护和经营的矛盾。有条件的遗产地应通过“一区一法”来强化“一区一主”和规范管理。

其次是统筹规划。遗产的管理规划必须纳入相应级别的政府规划和计划中,便于从全盘规划的层面统筹安排所有与遗产地有关的开发和建设行为,保证开发和建设行为与保护遗产的要求相适应。

第三是有限经营。遗产资源都具有公益性,而经营权的整体转让不仅会导致公益性的丧失,还会导致管理权的旁落和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因此,必须限定经营权转让的具体范围,避免营利单位获得主体经营地位。遗产地范围之内的各种经营和开发活动等,如果不属于最基本的公益服务,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委托给民间经营者,但必须接受遗产地管理单位的监管,并向遗产地管理单位上缴特许经营权使用费。

第四是立体监督。由于历史遗留原因造成的“条块分割”一时难以消除以及我国许多行政管理单位均存在体制性牟利倾向,应形成以非行政体系的人大、政协从上至下的垂直监督和各个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交叉监督,有利于在目前的情况下加强监督效果。

大自然的启示小学作文 篇16

我在海边放着孔明灯,突然一群大雁从我头顶上飞过,我不禁看着它们,一不小心,我手中的孔明灯飘了上去,一下子打中了一只正在飞行的大雁幼鸟,我吓了一大跳,如果再被孔明灯打中,那它就真的完了!

这时,十多只大雁把幼鸟围住,就像护栏一样,还不停地叫着,就像在为它打气。幼鸟在这数十只大雁的保护下,重新飞上了天空。 因此,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只要团结一心,一切都不是难题。

上一篇:关于“学习雷锋”的感想下一篇:和生日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