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教育名言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蔡元培教育名言(推荐8篇)

蔡元培教育名言 篇1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蔡元培教育名言

1.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2.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3.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4.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5.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6.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7.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

8.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9.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10.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

11.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12.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二、化孤独为共同。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四、有计划的运动。

13.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14.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15.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16.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17.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蔡元培[3]式对公众开放。整修一新的蔡元培故居纪念馆三楼设立为“蔡元培实物馆”,将首次展出120余件珍贵文物。

18.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19.“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蔡元培教育名言 篇2

一、蔡元培人格教育思想产生背景及影响因素

1. 家庭教育与时代背景。

蔡元培人格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家庭教育环境相关。任何思想意识都无法脱离一定的时代背景而独立存在, 而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势之下产生, 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自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仁人志士纷纷奋起反抗外国侵略者, 投身于救国运动。蔡元培正当仕途得意之时, 亲眼目睹国家经历甲午战争的惨败, 人民深受帝国侵略的灾难。蔡元培原本寄希望于通过仕途之路来经世济国, 但是经历了戊戌变法之后, 他意识到这是一条无法救国救民的道路。蔡元培的眼光从仕途救国转向了教育兴国。他满怀深厚的爱国热情, 具备深刻的自觉意识, 提出完全人格的教育理念, 希望通过完全人格的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国民, 从而实现强民富国、振兴国家的目的。蔡元培选择了教育兴国的道路, 并在这条道路上作出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 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价值与贡献。蔡元培人格教育思想的产生还与他的家庭教育分不开。蔡元培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其父母的重要影响。童年时期, 正直坚毅的父亲为蔡元培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十一岁时, 蔡父去世, 蔡元培跟随母亲长大。蔡母人格独立坚强, 曾拒绝他人集资赡养母子四人的提议, 一个人担当起了养育与教育三个儿子的重任。蔡母自身人格完善, 教育有方, 对蔡元培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蔡母注重培养孩子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待人处事方面以诚相待。蔡母经常教导孩子们不依赖他人、不获不义之财, 在生活中独立自主, 在为人处世方面要多多自我反省。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熏陶及家庭教育使蔡元培从小就形成了独立的个性与优良的品格, 为其成年之后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并使其意识到人格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程度。

2. 传统文化熏陶及西方文明影响。

蔡元培自幼接受我国传统教育, 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他在五岁的时候便进入家塾熟读四书五经, 接受传统儒家教育, 后来又阅读了多种书籍, 练习散文与骈文的写作。蔡元培在早年就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十七岁时蔡元培的文章已经写得极好, “笔轻而灵, 意曲而达”, 并以优异成绩考中秀才。1889年, 蔡元培在光绪皇帝的亲政恩科中考取了第一名中举人。1892年, 他考中进士, 成为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所称赞的“年少通经之隽才”。1894年, 蔡元培升为翰林院编修, 年纪轻轻便成为当朝名士, 一时在朝野之间极负盛名。蔡元培富有深厚的国学造诣, 在当时学术界得到公认。与此同时, 蔡元培还掌握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 精通西方文化, 可谓是学贯中西, 博采众长。他并不自满于学问造诣, 为了救国图强, 他选择自费去欧洲国家学习。在德国的学习让他领悟到大学教育的理念, 而法国的学习经历则为他灌注了美育思想。蔡元培不仅系统学习了西方著名的哲学思想, 并且深受当时冯特心理学及兰普莱西文明史的影响。蔡元培在汲取西方文明精髓的同时, 有意识地将中西文化进行多方面比较, 探索适合于中国人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在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汇融合过程中诞生了。

二、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1. 德育乃完全人格之本。

蔡元培强调人格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是德, 而人格教育的根本在于德育。在当时的历史情形下, 蔡元培发现社会风气日渐低下, 腐败情况泛滥, 如果想改变这种情形, 必须将道德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 将德育作为人格教育之根本。蔡元培还提出“人民无道德心, 不能结合为大事业, 以与外国相抗”, 为救国必须培养人民的道德心, 因此把德育作为救国的一种手段。蔡元培还提出积极道德与消极道德之说, 认为在德育中应该两者兼修。消极道德是德育中最基本的要求, 比如不得侵犯他人的权益, 就属于消极道德。而积极道德是指源发于自身的具有更强自律性与内在动力的道德, 它对人们提出了一种指向自身的道德标准, 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一个人应该具备最起码的消极道德, 但仅仅有消极道德是不够的, 应该培养积极道德, 使之与消极道德相促进、相辅佐。积极道德与消极道德必须兼修之, 才能保障德育的质量。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中, 德育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 因为如果没有道德, 纵使一个人智力再发达、体魄再健壮, 也只能助纣为虐, 为其恶行提供了助力, 对人格的培养只有危害而无益处。德育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关键性与主导性的作用。

2. 智育乃人格教育之重。

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重视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 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 促进其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蔡元培提倡以启发式教育作为推行智育的一种方式, 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凭借自身力量与智力去学习研究, 直到学生凭一己之力不能完成时, 教师才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自省, 可以有效地开发与提高其智力水平。智育也是蔡元培先生考虑的救国方式之一。中国历代以来过于重视文化教育, 而在科学技术教育方面则非常欠缺, 因此造成了科学技术的落后, 从而导致了中国在面对具有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西方列强之时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他认为, 自从人类文明之始, 国家的富强就与人们的智力、学问水平成正比。因此, 国家想要具有竞争力, 重点在于智力而不是武力的高低。而当前世界上各国的交流来往频繁, 国家之间智力的竞争日益激烈, 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近代已经落后于人, 应该奋起直追, 通过智育提高国家实力。

3. 美育与体育的重要作用。

美育是人格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教育内容。蔡元培认为, 人的心理品质包含知、情、意三个方面, 这三方面应该得到均衡一致的发展。其中智育关系到认知方面, 德育与体育属于意志方面, 美育则是与情感相关。美育具有陶冶人格情操的重要作用。美育既可以提高审美水平, 丰富精神生活, 又可陶冶情操, 提升精神境界, 激发创造力。美育为人格教育注入了一股活跃的动力。蔡元培也将美育看作是一种可以改造社会的工具。他认为美育对养成健全人格、提升人格修养大有助益。“知识以外兼养感情, 就是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他认为人格教育应该同时注重知识与感情的培养, 在推广智育的同时兼顾美育教育。体育是人格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蔡元培在其完全人格教育的思想中不仅重视德育、智育与美育, 而且还提出体育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体育对德育、智育与美育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三者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健康的身体是一切教育进行的根本。蔡元培认为, 国家落后的原因之一便是国民身体素质不高。相较于欧洲国家对体育的重视, 我国在体育方面相形见绌, 所以为了振兴民族, 我国学校教育中应当格外重视体育, 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促进国民人格健康发展。

三、基于人格教育的蔡元培教育思想特点及启示

1. 蔡元培教育思想特点。

蔡元培教育思想具有全面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的特点。蔡元培建立了一套较为全面的德与智、身与心、体与能全面发展的内容体系, 将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 将培养既具有真才实学又具备健全人格及健康身心的人才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 蔡元培将其教育思想及理念贯穿到一系列的教育实践中, 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将其教育思想不断发展与完善, 并通过实践过程不断地呈现出来。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实践性。同时, 蔡元培的完全教育思想具有发展性的特点。他的教育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直至成熟。蔡元培在其办学及教育过程中,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 培养了一批优秀栋梁之材, 推动了中国教育及社会的发展。

2. 完全人格教育的启示。

蔡元培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带来若干启示。首先, 教育不能只强调知识的传授, 务必要关注人才的整体素质及人格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当今学校教育不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升学率, 而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其次, 教育的重点内容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促进人格的和谐健康发展, 促使其发现自身潜能、寻找人生意义, 确立人生目标, 完成自我实现。再次, 教育思想体系来源于教育实践, 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 从而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不断地挖掘与拓宽教育的方法、策略与实现途径, 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教育。蔡元培的人格教育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对后代教育的理论发展及教育实践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勤.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与和谐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08 (21) .

[2]杨晓惠.浅析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8) .

[3]徐永赞, 潘立勇.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J].河北学刊, 2006 (3) .

[4]何俊华, 魏会茹.蔡元培的健全人格教育思想浅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18) .

[5]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蔡元培:教育救国 篇3

在1868年,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绍兴。祖辈从商。11岁那年,父亲去世,家中并未留下多少积蓄。蔡母谢绝亲友捐助,典当自己的首饰,带领全家节俭度日。

蔡母平日慎言,教子有方,从不怒骂,若子女犯错屡教不改,便用竹条打孩子的屁股和大腿,这样不会伤及孩子的骨头,也不像打头或脸,留下痕迹被人耻笑。1885年,蔡母患病,久未好转,蔡元培记得小时曾听说祖母大病时,七叔割下手臂上的肉与药混合一起,祖母服下后病愈,于是他为母治病心切,也割下左臂一小块肉,与药混合,让母亲服用。这种做法自然无用,一年后蔡母去世。

中举人,点翰林

蔡元培5岁入家塾读书,13岁时受教于秀才王子庄,学习八股文,15岁考中秀才后,当起了塾师,一边教书,一边阅读。闲暇时,蔡元培尝试写作散文与骈文,他的作品得到了同乡前辈田春农的认可。于是,田把蔡元培介绍到藏书家徐树兰、徐友兰家中,一方面为其子徐维则伴读,一方面帮助徐家校勘典籍。徐家藏书四万余卷,蔡元培在这里伴读的四年,博览群书,可谓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889年,蔡元培在第三次参加乡试时得中举人。四年后,他获中二甲第34名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也参与了此次阅卷,他在日记里这样记录蔡元培:“新庶常蔡元培,年少通经,文及古藻,隽材也。”

投身教育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24岁的蔡元培刚刚担任翰林院编修不久,民族危机让蔡元培的思想产生了很大转变,他将阅读重心转移到了西学上。在翰林院的四年中,蔡元培基本放弃了做官的念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深感清廷政治改革无望,决心投身教育,回到绍兴做中西学堂监督。蔡元培上任后立即把学生按受教育程度分为三斋,类似今天的小学、初中、高中。1901年,蔡元培来到上海南洋公学,任特班总教习。特班课程,半日读书,半日学习英文、数学。学生每日写札记,每月作文一篇,都由蔡元培亲自批改。每天晚上蔡元培还要找二三名学生谈话,交流学习上的问题或谈论读书心得、讲述时事感想。

新式婚姻

在南洋公学教学期间,蔡元培完成了自己第二次婚姻。蔡元培的第一任妻子王氏于1900年病世后,很多人都上门来给蔡元培说媒,于是蔡元培列出成婚条件:“一、不缠足;二、识字;三、男子不娶妾;四、夫妻意见不合,可以解除婚约;五、夫死后,妻子可以改嫁。”闻讯后几乎无人再来说媒。1901年,朋友向蔡元培提到江西黄而轩之女黄仲玉,不缠足,识字并擅长书画,且孝顺父母。蔡元培托人求婚,二人终成眷属。结婚时,蔡元培在婚礼上召开演说会来代替闹洞房。

从蔡元培的婚姻观,可以窥见他追求自由民主在各方面是一以贯之的。这与他在北大招收女学生,对自己孩子教育上的男女平等做法,都是互相映照的。

创立中国教育会

1902年4月,蔡元培与叶浩吾、蒋观云等人成立了中国教育会,设立教育、出版、实业三个部门,并创办了两所学校: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1902年11月,南洋公学某学生误将墨水瓶放在桌上,被教员责备,学生不平,要求学校辞去教员,校方驳回了学生的要求,于是发生了退学风潮。有人认为是蔡元培平日提倡民权影响了学生,蔡元培因不满学校的做法辞职。随即将退学的百余名学生介绍到中国教育会,教育会立刻筹款建校,借来校舍,成立了爱国学社。爱国学社除了提供教育,还具有很强的革命性,于是很快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朝廷下达密令,将要逮捕爱国学社及相关革命成员。1904年,蔡元培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后赴德国留学。1911年年末返回国内,当时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要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因不满袁世凯独揽大权的做法,拒绝与其为伍,辞去教育总长的职务。虽只有半年时间,但蔡元培对全国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包括“改订教育宗旨,废除忠君、尊孔,废除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小学实行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及社会教育等”。

初掌北大

1916年,蔡元培被黎元洪总统电召回国,出任北大校长。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北京大学的学生对做学问没什么兴趣,念书主要是为了获得一个文凭,为将来升官发财铺路。蔡元培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改革北大学生的求学观念。蔡元培说:“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蔡元培一向提倡学术自由,即使每一科的教员持有不同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蔡元培都允许他们并存。在1918年的《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蔡元培第一次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也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校训与办学方针,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北京大学有陈独秀、鲁迅、刘半农、胡适、李大钊等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新派人物,也有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学术成绩斐然的旧派学者。此外,蔡元培还调整了北大的学科设置,提出沟通文理的教学办法,效仿欧美,向教育部提案,将大学的“年级制”改为学分制。1922年,教育部也将此制度在大学之中普遍推行。1923年1月,因为经常接触政府,蔡元培渐渐对堕落的官场心生厌恶,于是提出辞职,远走欧洲。

辞世

1940年3月3日,72岁的蔡元培在香港寓所起床时摔倒,血管破裂,医院抢救不治,5日永逝。他的学生们在他的墓碑上刻写了这样的话:“昔曾子称仲尼曰,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当今之事惟先生足以当之。”

蔡元培一生追求教育独立,提倡自由民主,希望在中国植入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梁漱溟评价蔡元培“一生的成就不在学术,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

蔡元培的名言名句 篇4

1、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2、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也。

3、学生在学校内,既要有活泼进取的精神,又要有坚实耐烦的精神。有第一种精神,所以有发明、有创造。有第二种精神,利害不为动,牵制有不受,专心一志,为发明创造的预备。

4、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二、化孤独为共同。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四、有计划的运动。

5、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6、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7、美色,人之所好也,对希腊之裸像,决不敢作龙阳之想。对拉斐尔若鲁滨司之裸体画,决不敢有周昉秘戏图之想。盖美之超绝实际也如是。

8、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9、把美育特别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

10、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1、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12、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13、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14、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15、弘奖学术启文明,栽桃种李最多情。

16、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17、我们所寄身的这个时代,正浸淫于一种整体性的堕落之中。

18、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19、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

20、各怀日新志,共证岁寒心。

21、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22、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23、惟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24、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

25、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26、把美育特别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

蔡元培教育名言 篇5

中華民國96年12月25日校務會議通過

第 一 條

元培科技大學附設專科進修學校(以下簡稱本校)為促進性別地位第 二 條 第 三 條 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特依性別平等教育法第十二條之規定訂定元培科技大學附設專科進修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實施辦法(以下簡稱本辦法)。

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性別平等教育:指以教育方式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

二、性侵害:指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所稱性侵害犯罪之行為。

三、性騷擾: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未達性侵害之程度者:

(一)以明示或暗示之方式,從事不受歡迎且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致影響他人之人格尊嚴、學習、或工作之機會或表現者。

(二)以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作為自己或他人獲得、喪失或減損其學習或工作有關權益之條件者。

四、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指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之一方為學校校長、教師、職員、工友或學生,他方為學生者。

本校設置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推展性別平等教育相關工作,以厚

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若委員有涉入性侵害或性騷擾之情事,應予迴避。

第 四 條

本校應提供性別平等之學習環境,定期檢視校園整體空間規劃與設施使用,建立安全之校園空間。

第 五 條

本校應尊重學生與教職員工之性別特質及性傾向。招生及就學許可第 六 條 第 七 條 第 八 條 第 九 條 第 十 條 第十一條 不得有性別或性傾向之差別待遇。

本校不得因學生之性別或性傾向而給予教學、活動、評量、獎懲、福利及服務上之差別待遇。但性質僅適合特定性別者,不在此限。

本校對因性別或性傾向而處於不利處境之學生,應積極提供協助,以改善其處境。

本校積極維護懷孕學生之受教權,提供必要之協助,包含提供懷孕或生產學生之適性教育,並採彈性措施,放寬修業年限與修課限制,協助其完成學業及提供相關輔導。

教職員工之職前教育、新進人員培訓、在職進修及教育行政主管人員之儲訓課程,應納入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

本校之考績委員會、申訴評議委員會、教師評審委員會之組成,任一性別委員應占委員總數三分之ㄧ(含)以上。若考績委員會及教師評審委員會因本校任一性別教師人數少於委員總數三分之一(含)者,不在此限。

本校應發展符合性別平等之課程規劃與評量方式。並應廣開性別研

究相關課程。

第十二條

本校教材之編寫、審查及選用,應符合性別平等教育原則;教材內容應平衡反映不同性別之歷史貢獻及生活經驗,並呈現多元之性別觀點。

第十三條

教師使用教材及從事教育活動時,應具備性別平等意識,避免性別第十四條 第十五條 第十六條

偏見及性別歧視,並應鼓勵學生修習非傳統性別之學科領域。

本校為預防與處理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訂定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規定,並公告周知;其內容應包括學校安全規劃、校內外教學與人際互動事項、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之處理機制、程序及救濟方法。

本校每年應參考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所擬各項性別平等教育實施方案編列經費預算。

蔡元培著作读书笔记 篇6

林晓丹 2005级教育经济与管理 蔡元培,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功绩卓著,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他出身于商贾之家,少年时期饱读经史,17岁考取秀才,18岁任塾师,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同年9月,他弃官回乡,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二十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封建主义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1906—1916年间,他赴德法留学,为兼通中西文化奠定了基础。

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援救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爱国青年。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

蔡元培的一生,主要以教育和科学作为事业的支柱,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功绩卓著,影响深远。蔡元培写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将其收入《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全集》中。

蔡元培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举主张。1912年初在出任教育总长时提出,教育方针为“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同年2月,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他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与“超轶乎政治”两类。隶属于政治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超轶乎政治的则是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他认为,两类五种教育均不可偏废。为了强兵富国,需要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但“必以道德为根本”。公民道德即“自由、平等、亲爱”,亦即儒家的“义、恕、仁”。他把欧洲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同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揉合在一起,主张培养现实社会的完全的人格。但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追求超现实的实体世界,使人达到最高精神境界,因此还必须有世界观教育,即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世,领悟最高精神境界的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两个世界的桥梁。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

1916年12月26日,北京政府教育部奉大总统令正式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后,参照近代西方大学制度,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正如加拿大学者许美德所说:“直到1917年蔡元培再次从欧洲回国以后,大学自治权和学术自由的思想才开始在北京大学和大学院里初露端倪。由于早期曾跟随马相伯学习拉丁文和欧洲哲学,再加上后来两次在德国和法国的长期考察,这就使得蔡元培的思想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按照他的想法,中国的现代

大学应该以德国式的自治权和学术自由作为其组建的根本基础。蔡元培‘教授治校’的思想在他1912年草拟的教育法令中就充分反映了出来。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后,开始按照其教育思想对北大进行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从实质上实现了北京大学的近代化,而且对中国近代大学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他认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墨守成规,抱残守阙,持一孔之见,守一家之言,实行思想专制,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发展的。他说:“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他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砥砺德行”,“敬爱师友”;鼓励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进行独立评判,并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学会和研究会,培养学生自由思考和独立研究学术的能力。蔡元培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他认为学与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但学与术虽关系密切,而习之者旨趣不同,所以治学者可谓之 “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至于文理资料,互有交错,治学者不可局守一门,应当沟通各科界限。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把北京大学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取消文理各科界限,并且改“学年制”为“选科制”,使学生能“专精之余,旁及种种有关系之学理”。蔡元培还提出“教育独立”的主张。他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即教育事业应超然于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以外。

一、转变学校性质:从官僚养成所到研究高深学问之所。

针对当时北京大学的教师不研究学问、学生为做官而学习的现状,蔡元培首先提出了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的主张。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入学校长的演说中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918年9月20日,他在北京大学开学式的演说中说:“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为了从根本上转变学校的性质和学生观念,使学生有研究学问的兴趣,使学校真正成为研究学问的地方,他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整顿:

第一,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民国初期的北京大学,是一所封建思想和官僚习气都十分浓厚的学校,学生多为升官发财而求学,对研究学问没有丝毫兴趣。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指出:“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在升官发财思想的支配下,学生“平时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考试结束后,学生则将“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悱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一些教员虽时时请假,年年发旧讲义,“而学生特别欢迎之,以为有此师生关系,可以毕业后奥援也。”因此,学生们“对于学理,毫无兴会”。为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入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此后,他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反复阐述:1918年9月,他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的演说中说:“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

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1918年11月,他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说:“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己也。”他要求学生必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 1919年9月20日,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蔡元培又指出:“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证书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所以,大学的学生并不是熬资格,也不是硬记教员讲义,是在教员指导之下自动的研究学问的。”蔡元培的这些讲话,抓住了学生思想的要害,给了学生们一个新的灵魂,使学生们真正确立了以研究学问为求学之宗旨。

第二,整顿教师队伍。蔡元培认为,当时的北京大学之所以声名狼籍,“一在学课之凌杂,二在风纪之败坏。救第一弊,在延聘纯粹之学问家,一面教授,一面与学生共同研究,以改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救第二弊,在延聘学生之模范人物,以整饬学风。”因此,是否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是“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认真教授,以提起学生研究学问的兴会。” “延聘教员,不但是求有学问的,还要求于学问上很有研究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二是聘请教师时,“以学诣为主”,坚持“人才主义”,打破年龄和资格的限制。对学有专长者,蔡元培不论其信仰、派别,专用其一技之长。他对独尊某一学术流派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中国素无思想自由之习惯,每好以己派压制他派,执持成见,加酿嘲辞。”因此,蔡元培主张各种学术流派自由竞争、自由发展。他说:“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北京大学云集了许多中国最优秀的学者和教授,虽然这些学者的学术观点从激进主义到保守主义各不相同,但是北京大学仍然毫不例外地为他们的学术争鸣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场所。”同时,对于各派之学说、各家之思想,不能以听讲人数之多寡来衡量其价值、优劣。他说:“大学自然为教授、学生而设,然演讲既深,已成为教员与学生共同研究之机关。所以一种讲义,听者或数百人以至千余人;而别有一种讲义,听者或仅数人。在学术上之价值,初不以是为轩轾也。”三是用人所长,不求全责备。蔡元培说:“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他曾举例说:“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筹安会之发起人,清议所指为罪人者也,本校教员中有其人,以其所授为古代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嫖、赌、娶妾等事,本校进德会所戒也,教员中间有喜作侧艳之诗词,以纳妾、狎妓为韵事,以赌为消遣者,苟其功课不荒,并不诱学生而与之堕落。”四是对不称职的教师包括那些滥竽充数的洋教员,力主大刀阔斧地予以裁减、辞退。曾有一名裁撒的法国教员提出控告,蔡元培则委托王宠惠出庭,指出解聘理由“都按着合同上的条件办的”,使对方败诉。

蔡元培的教育主张,能根据本国需要,兼采各国所长,“食而化之”。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

蔡元培的国民教育思想述略 篇7

一、蔡元培的国民教育实践活动

民国初年, 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期间, “为提倡成人教育、补习教育起见, 主张增设社会教育司。”倡导国民教育属于首创, 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总长任内, 他还通令全国各省重视推行国民教育, 督促办理南京通俗教育馆, 赞助成立中国社会教育研究会, 整顿京师图书馆, 准许民众借阅图书等。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 他一方面积极倡议在校内开办校役夜班、平民夜校, 让平民百姓走进大学;另一方面又大力助威平民教育讲演团和通俗教育研究会, 鼓励师生走出校门, 从事国民教育。在任大学院院长时, 他又在大学院内设立社会教育处, 并通令全国各省市, 规定国民教育的经费应占全部教育经费的百分之十至二十, 以保证国民教育的实施。蔡元培认为“窃以通俗教育在二十世纪中, 实为当务之急。” (1916年12月27日《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演说词》) “通俗教育”即是国民教育。其作用主要包括: (1) “济教育之不平, 而期于普及。”由于社会呈现诸多不平等, 造成社会上纷争不断。蔡元培认为社会教育可以促进教育的普及与平等。不仅仅限于义务教育, 还包括成人教育。在他看来,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已普及了义务教育, 但仍没有实现教育平等。“近时欧西各国, 义务教育虽已甚完备, 然此制仅施之全国学龄之儿童, 且所授者仅为初级之普通知识。若高深之学术, 则仍为有力者所垄断。各国贤者, 已图力矫此弊。”采取的一个重要办法, 就是开展国民教育, 使社会上的成年人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在中国, 儿童大量失学, 乡村尤甚。同时, 蔡元培认为“顾三四十年来, 乡里儿童就学者, 不过十之二三, 失学者十常七八。以如此多数失学儿童, 俟其成年, 再行施教, 难免事倍而功半。但欲一一纳诸学校, 非惟现在国家财力容有未逮;即儿童本身, 往往因贫因而不得不工作以求生, 虽欲入学而势亦有所不能, 是我大多数之国民, 永无识字读书之机会矣。”为此, 蔡元培积极提倡“厉行义务教育”。例如, 1927年10月担任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之际, 通令全国各省、区、特别市教育行政机关, 必须严格制定本区域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的计划, 计划制定完成之日始, 在两年内必须减少百分之二十的失学儿童。作为补救办法, 蔡元培宣传倡导在全国内“推广民众补习教育”, 主张打开大学之门, 让平民也有就学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又鼓励大学师生走出校门, 为民众办教育。因而, 他对于当时大学生设立平民夜校, 组织平民教育讲演团的举动, 深表赞赏, 给予充分肯定。此外, 蔡元培还要求各种国民教育设施, 如图书馆、博物馆等, 也都应该向社会民众开放。 (2) 学校教育与社会互动。当时由于深受科举制度遗留思想的影响, 学校或学堂毕业的学生, 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造成社会上对他们颇存非议。究其原因至于“是学校与社会不能联络的结果”。因此, 需要强化学校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 促使学校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蔡元培本着这一原则, 积极提倡教师和学生要经常走出校门, 到民众中去;平民也要走进学校中, 感受学校熏陶。如此一来, 势必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使知识分子和平民之间不再存在隔阂, 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北京大学教授与学生担任科学演讲, 及创办平民学校, 并发行白话书报, 以增进平民知识。遇有国家重大事发生时, 普通人民不注意, 北大学生乃大声疾呼, 为国民先导。”尤为重要的是,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与工人、农民、店员等生活于社会下层的平民接触过程中, 对社会有了进一步认识, 促使他们世界观的转变, 为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蔡元培的国民教育思想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也是我国近代社会教育思想中一个独特的、有重要影响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国民教育的宗旨

国民教育作为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同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的宗旨自有其特殊性。1931年11月16日, 蔡元培担任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教育组审查委员会主席时, 明确国民教育的宗旨在于:“必须使人民认识国际情况, 了解民族意义, 并具备近代都市及农村生活之常识, 家庭经济改善之技能, 公民自治必备之资格, 保护公共事业及森林园地之习惯, 养老、恤贫、防灾、互助之美德。”

三、国民教育的内容

1.道檀教育。

蔡元培一向重视国民道德教育。民国初年, 他积极提倡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国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思想, 尤其强调国民道德教育, “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1928年8月, 在大学院拟定教育宗旨时, 蔡元培提出“恢复民族精神, 发扬固有文化, 提高国民道德”, “宣扬平等精义, 增进服务社会之道德”等。在国民教育中, 他也把道德教育置于重要地位。他主张消除封建专制思想有力武器在于对民众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教育。“三民主义, 为今日教育上训育之标准。在社会教育上, 应如何按照个人地位, 分别指导, 此为今日所应先决之问题。应对民众进行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教育, 以人人平等的观念去取代封建等级观念, 以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代替男尊女卑、买卖婚姻。”同时通过社会教育, 革除民众中存在的各种愚昧落后的陋习。

2.识字教育。

蔡元培指出, 针对当时中国四万万人口“不识字者, 居其大多数”。蔡元培认为国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 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与基础, 而中国文盲充斥, 要实现民主政治是不可能的。“有这些没有受过教育的大多数人, 无论有何等完善的宪法, 是不过供少数知识阶级的工具, 于全民是没有关系的。”因此, 他大声疾呼对国民进行识字教育, 开展扫除文盲运动。在对民众进行识字教育时, 需要重视国语普及。于是, 蔡元培被推选为全国国语教育促进会会长。1931年8月, 全国国语教育讨论会在上海举行, 通过了《呈请教育部通令各省教育厅局推行社会教育应切实注重国语案》, 提出具体办法四条:一是各级教育机关办理社会教育人员, 必须认识注音符号, 会作国语文, 否则不予录用, 二是民众学校首先应教授注音符号, 以便帮助识字;三是民众读物以及各项文告应用国语文编辑, 文字旁边均须加注注音符号;四是民众教育馆、图书馆、阅报处等公共场所, 应购办国语图表、注音书报、注音符号机片等, 设法陈列, 广为传习推行。1934年1月, 蔡元培又将上述四项办法, 呈请教育部通令各省市教育厅局“切实厉行”。可见他对于在国民中推行国语的重视。

3.体育卫生教育。

蔡元培重视民众体育、卫生教育。关于卫生教育, 蔡元培认为每个人均要通晓卫生的原理, 知道卫生的设备, 然后可以实行, 这需要接受一种卫生的教育。诸如“戒除伤生耗财之嗜好”, “衣饰宜祟质紊”, “养成清洁之习惯”, “不得妨碍公共卫生”等。这种卫生教育符合当时的中国实际现状, 封建社会残留风气、习俗到处蔓延, 国民贫困, 以致民众缺乏起码的卫生常识, 因此, 必须强化国民的卫生教育, 宣传推广一系列卫生措施, 提高整个民族身体素质。

4.美育。

蔡元培重视美育思想, 在国民教育中也同样如此。他认为人的身心健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追求相互联系, 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国民教育既要着重物质生活, 也要重视道德情操的培养, 规避社会中强欺弱、智欺愚的现象, 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可见, 美育是陶冶民众道德情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诚然,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宗旨在于提高人的道德情操, 培养献身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 普通地实施美育, 这是国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国民教育的方法

1.通过学校设置诸多补习班、习艺历, 举行讲演等。

蔡元培认为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 诸如人才、知识、设备等, 以开办平民学校、各种形式的培训班, 组织报告会、讲演会,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实施国民教育。“美国人往往于假期中, 利用学校, 办理特殊教育”的做法很是赏识, 认为“可以仿行”。他进一步提出要以学校为中心, 举办一切教育事业, 犹如中国传统的集会娱乐均以礼庙为中心。“则一切教育事业, 互相贯通, 且经费与人才集中于学校, 学校亦不至现在的枯窘了”。蔡元培的这一设想自有其合理之处。所以, 依托学校开展国民教育, 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实为一种好方法。

2.利用各种传播媒介。

蔡元培重视报纸、杂志、“无线电播音机”的国民教育作用, 被视为一种较佳的国民教育方法。同时, 他指出报纸、杂志也要注意质量, 低级趣味的将产生消极作用。进而抨击当时有些报纸忽视道德教育, 刊出一些诲淫诲盗的东西, “贻害于社会之罪, 尤不可恕。”他说杂志也有这个毛病:往往一部痛哭流涕长叹息之治安策, 而一部则杂以侧艳之诗文、恋爱小说, 是一方面欲增进国民之人格, 而一方面则转以陷溺之也。

3.采用各种文艺形式。

蔡元培认为“小说于教育上尤有密切之关系, 往往有寝馈其中而得获知识者”。但它只对粗通文义者有效, 而对于不识字者, 戏剧的效果最好。他说“戏剧之有关风化, 人所共认”。“未受教育之人, 因戏剧而受感触者, 恒较为锐敏”。另外, 蔡元培认为, 电影也可以成为国民教育主要方法之一。“关于通俗教育, 尚有—‘轻而易举之法, 则电光彩戏是也。影戏之成本较轻, 而收效至易。”

4.挖掘社会公共教育设施的潜力。

蔡元培指出, 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社会公共教育设施的作用, “诸如美术馆、博物馆、展览会、科学器械陈列所等, 均足以增进普通人之智德, 而所费亦皆不甚巨。”在论及社会教育设施时, 蔡元培慎重于成人社会教育, 认为主要有平民学校、各种文化补习班、扫盲班、技术培训斑、讲演会, 以及图书馆、科学器械陈列所、博物院、美术馆、展览会、音乐会、剧院、影戏院、广播、报刊、动物园、植物园等等。在论及社会美育的时候, 蔡无培认为除了专门设施之外.还有普遍的设施, 即地方的美化, 包括道路、建筑、公园、名胜布置、古迹保存等。对于各种设施, 蔡元培强调均应重视其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 由于蔡元培所担任的职务及其个人影响, 他的国民教育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仍然能够提供今天的大众教育事业发展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要:文章结合蔡元培的国民教育活动实践, 从国民教育的宗旨、内容以及方法逐一剖析, 指出他倡导的国民教育, 是一种全面的、全民的教育, 也是一种社会教育, 仍然能够提供今天的国民教育事业发展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蔡元培,国民教育,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2]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4.

[3]聂振斌.蔡元培及其美学思想[M].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

蔡元培教育名言 篇8

提炼理念标识,融入厚重的文化气息

以校庆二十周年为契机,教师提炼出蔡元培教育思想与学校办学传统相融合的学校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厚重感:“兼容并包,多元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阳光学生,幸福教师,轻负高质,和谐校园”的办学目标,“文明的言行,严明的纪律,踏实的作风,进取的精神”的校训、“厚德博学,乐学善教,志存高远”的校风和校标、校歌,开启了文化立校、文化治校的学校治理新篇章。

设计视觉标识,折射浓厚的文化氛围

首先是环境标识。把学校办学理念、目标、校训、校风、校标等文化都放置在校园最显眼处,直观地传达出学校文化的深厚内涵。还以主题布置的形式将学校文化物化。如以“名人教育”为主题,在校园内布置了蔡元培雕像、蔡元培纪念室、中外著名教育家长廊、绍兴名人事迹画像、名校友走廊、学生优秀作品专栏等;同时强化班级文化建设,如增加教室门口的班牌设计、元培小名人展示板设计等。其次是用品标识。学校将笔记本、备课本、听课本、信笺信封、校牌班牌、饭卡值周牌、纸杯、帽子等学习和生活用品等进行了系列化的设计,把校标、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理念标识嵌入到物品设计中,以强烈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表现出学校的精神,传递着学校的文化理念。

建设行为标识,彰显独特的学校文化

教师文化突出“幸福”品牌 首先以“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为龙头,以“名师工作室”“高级教师五星评比”为抓手,构建无缝对接的教师培养体系。学校成立元培中学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组建以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十佳模范班主任为导师的名师工作室,开展五星教师评比活动和五星教师与青年教师“同课异构”展示活动。其次以校本研修为平台,自编校本教材《名人教育读本》,开展研究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专题师德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文体活动为载体,组织迎新登山、元旦文艺表演、教工趣味体育比赛等活动,打造和谐同事关系。以文明处室评选为手段,要求办公室布置从“净化”到“绿化”、再到“美化”,创建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

学生文化突出“阳光”品牌 首先学校开展“以国学经典阅读提高初中生道德认知与践行能力的研究”的课题研究,编写《国学与美德》一书为学校德育校本教材,以“一月一个好习惯”的形式开展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学生。其次将学校文化建设融入活动中:设计主题教育月活动,如 “文明修身月”“美的情感教育月”“好学成才月”“感恩尊师月”“爱国爱乡月”“科技文化艺术月”等;在学生常规活动中不断渗透学校文化理念,如国旗下讲话、班队课、广播站宣讲、社团课、大课间跑操、安全演练、学农实践、运动会、少先队退队仪式、假期社会实践、新生衔接教育等,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与实践性。第三组建校园文明志愿者联盟,开展“弘扬志愿精神、争做文明卫士”“创建绿色校园、节能从我做起”“交一份特殊团费,助莘莘学子”“快乐假期,无私奉献,美德践行”等活动。第四结合学校名人教育特色,对学生评优制度进行大胆改革,建立了元培中学小名人评比制度,设立崇德、尚美、乐学、健体、能干和全能六类“元培小名人”,积极营造“追求卓越”“多元发展”的浓厚氛围。

管理文化突出“和谐”品牌 首先积极开展课堂改革,建设生本课堂。引进“展评学习法”课堂教学模式,举办教师论坛、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和教师培训活动等,推动教师对“展评学习法”运用的自觉性和技术性;2013年学校成为全国20所初中名校组成的C20慕课联盟成员后,积极组建元培慕课团队,开展慕课研究。2014年两次举办“翻转课堂”研讨活动,得到了华师大全国慕课中心、华南师大相关专家的积极肯定。其次开发元培特色的校本课程,实施“一书一途径”策略。编写《国学与美德》一书作为校本德育教材,提出并实践“道德判断-道德思考-道德践行”的学校德育新途径;开设四十几门学生社团课程,涵盖文学、美育、艺术、体育、心理、手工等多个领域,给学生提供学习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第三建立与学校文化相一致的制度文化。汇编《元培中学学校治理制度集》,编撰专题性的制度集,如《元培中学学校文化制度手册》《元培中学学生手册》《“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规章制度集》《新上岗教师培训手册》等,使学校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向现代化治理方向迈进。第四利用节庆活动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教师节学校会为教师献上鲜花和小点心,腊八节学校为师生们准备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为教师们打造温馨阅读咖啡吧,组织“师生十佳歌手大奖赛”、学生“十佳全能小名人”现场评选及颁奖大会;为教师们准备温馨年夜饭等,都让学校成了温暖的大家庭,教师们工作着,幸福着;学生们学习着,快乐着。

上一篇:迎“八一”文艺晚会主持词下一篇:读书分享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