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精选9篇)

高中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篇1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 黄倩茹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生态教育的内容既有丰富的显性材料,又有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的隐性素材;既有较完整的生态环境理论,又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生态道德教育功能。因此,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功能,使学生认识生态道德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从而融入生态道德实践,是全社会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生态问题;生态道德;生态价值观

一、结合生态问题帮助学生认识生态道德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向学生揭示当前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在和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时,不断地把各种各样的废气物排放到生态环境中去。这样,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从而引起它的供给能力的问题。另一个是生态环境对人类排出的废气物忍耐量的有限性,从而引起它的自净能力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导致了生态资源的两类破坏:一类是人类对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的生态资源的枯竭。一方面,可更新的资源破坏日益严重,森林资源在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淡水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不可更新的资源,由于大量的开采,储量逐渐减少甚至快要枯竭。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有万公顷的土地被严重侵蚀而无法耕种。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已经大大减少,其中温带森林丧失的比例最高,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森林砍伐量令人吃惊。全世界各大洲都出现了河流断流现象,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居民饮用水困难的情况,我国的黄河近几年也多次断流。另一类是人类废气物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这种环境污染造成了许多公害事故的发生,给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失,同时又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一切都表明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界之间日益强烈的对撞。

二、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必须牢牢把握各年级的理论知识与生态教育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另一方面必须按照生态教育的要求,收集同教材知识密切联系的相关材料。而后双向结合,把两方面的内容对应起来,并做到有机的统一,确保思想政治课渗透生态教育的内容。因此,在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编写教案时,要把环境教育的具体任务纳入教学计划。在教学规定要求的范围之内,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教育素材,合理确定各章节生态教育的知识点。

三、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

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功能,培育和树立整体利益观念,实现和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推进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发挥好思想教育的作用,实现生态和谐的目标,首先就应当找到思想教育和生态和谐的契合点,发现通过思想教育工作推进生态和谐的现实路径,才能真正发挥出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达到生态和谐的良好效果。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共生共荣的全局观,为整体利益观构造稳定的思维模式。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极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和思维定势。如果人的活动破坏了万物的和谐发展则“鲜不为患”这就是说世间万物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又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也就是现在所讲的生态平衡规律。它要求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力和价值,人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现在如何在社会发展大的转型时期如何正确建构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传统文化中始终强调的整体发展、协调共处的观念,需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导向作用,为人们继承吸收,在生存发展中把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一员,面对自然界少索取、多奉献,树立起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全局观。

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要通过思想教育的作用,培育互利、双赢的发展观,为生态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是人类行为的两种基本方式,正是人类相互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使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的心态,才能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生态和谐。一方面,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要通过思想教育使人们拥有良好的心态,建立互利合作的社会关系,反对恶性的人际竞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良性的利益链接,为生态和谐构筑良好的人文平台。另一方面,在处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关系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家懂得:人类共同利益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共同利益并不是个人的、民族的和国家的利益之外的空洞抽象,而是蕴藏其间的共同的普遍的东西,它是各国之间彼此相互依存的共享的利益。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需要引导人们形成整体利益观念,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促使人类能长期地、科学地、理智地看待自己的行为,早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诸如生态科学知识讲座、环境纪念日活动、生态知识竞赛、环保兴趣小组、环保志愿行动、环保夏令营等各种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能吸引学生,收效很大,也切合环境教育的要求。实践证明,积极开展环保课外实践活动,以正确的生态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行动为载体,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发展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高中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篇2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要求。中学教育要“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才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热爱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党, 具有社会主义公德, 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四个方面培养21世纪能在国际上参与竞争, 迎接挑战的新型人才。”而高中政治本身就比其他学科承载了更多的德育功能。新的高中政治的课程标准要求“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增强法律意识, 培养进取精神, 树立科学发展观。珍惜诚信的价值。”,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高中政治教学就需要做到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发挥学科优势, 强化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但是, 笔者深感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在弱化。学生学习政治不是出于自愿, 更不是出于喜欢, 而是迫于升学压力;教师也忽视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简言之, 还是应试教育的做法。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社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颇多诟病。因而, 强化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既是社会历史的要求, 也有迫切的现实必要性。

要充分利用政治学科特点, 强化德育功能,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治教师要有德育意识和德育责任感

教师加强德育工作既是社会责任也是职业责任。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唯知识而教学, 不能只唯考试而教学。要精心备课,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做为重要的备课内容, 这也是新课改的必然。同时, 教师要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 以教师的榜样作用去感染学生。教师坚定的信念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师要有德育的敏感性, 适时地利用教材资源、校内外事件、时事热点适时地进行教育。

二、挖掘教材的德育点, 发挥教材资源的德育功能

高中政治教材应有如下德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 (法制意识、权利与义务、参政意识、道德意识) 、时代精神 (竞争意识、理财意识、公平正义、国际视野) 。并且都能找到与教材的结合点, 笔者尝试作如下归纳。

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国际竞争中综合国力竞争、中国的国际地位、GDP的增长、两岸关系、公民义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哲学与生活;公民意识教育 (法制意识、权利与义务、参政意识、道德意识) :依法治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我国的国家制度、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经营者与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时代精神 (竞争意识、理财意识、公平正义、国际视野)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劳动者素质、投资方式、效率与公平、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当代国际社会与我国的对外政策。例如在学习《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时, 应该及时向学生说明:在现代社会中, 不仅仅是经济生活,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法律、制度、规则来规范。这样以达到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目的。

三、创新德育方法

列现状, 促深思。如在学习<<经营者的职业道德>>时, 笔者举了这样的例子:上世纪九十年代当中国的生活日用品进入俄罗斯市场时, 由于假冒伪劣商品泛滥, 一些俄罗斯地方电视台曾经打出“警惕中国货”的广告。这样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 促使学生深思, 明白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德育材料体现时代性。及时利用重大时事热点进行教育, 时事热点既是政治学科教学的需要, 同时又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比如, 在利比亚撤侨时, 给学生讲明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利益;在完成天宫一号的发射后, 及时向学生发布消息, 让学生感受祖国的荣光, 培养爱国情怀。

多样的德育形形式。德育既要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又要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政治小论文的撰写活动。实践证明, 通过社会实践和撰写小论文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深刻感受教材原理, 使德育内容内化于心。

四、坚持情理行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必须做到师生感情融洽, 学生信任老师。只有亲其师, 才信其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关爱学生, 以自己的学识和人格感染学生。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 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 以鲜活的事例把道理讲明白。只有学生认同, 德育才会发挥作用。要把道理讲清楚, 教师就得不断加强学习, 丰富自身的学识。德育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中去。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社会生活, 践行德育理念, 强化德育效果。

高中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篇3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德育功能  教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0.082

一、重新审视师生的角色定位,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性德育意识

思想政治课教学常常存在的做法是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划书、背诵,在德育方面渗透与引导未能充分重视的学生主动地学习和领悟;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得不到合理承认。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其结果是我们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的德育渗透首先是搞活课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地位,进一步发展好教与学的关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多启发学生,多调动学生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另外。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和水平,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和教师人格的魅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魅力

以往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采用“传知”和“育能”的设计,即“智能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认知规律为基础。体现了文化课程的特点,对于文化课程教学是有效的。但对以德育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来说,这种模式并非是最佳、有效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把“智能型”教学模式异化为“应考型”模式。从而更背离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规律。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要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和德育魅力,必须优化其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立足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依据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教学规律、“知信行”相互转化规律,大胆地尝试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线的“知信行和谐发展”课堂教学方式。这一方式的基本结构为“激趣一明理一解惑一力行”。

“激趣”,即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明理”,即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教材,掌握观点,明白道理;“解惑”,即教师引导学生激疑、质疑、辨析、解疑。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基础上解除疑惑,坚定信念;“力行”即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生践行明理、内化、升华。这一方式将思想政治课的“传知”“育能”“立德”等要求有机地融合于教学过程,并较好地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明理”“笃信”“力行”等教育阶段的相互转化和顺序更替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信念、行为等品德基本要素的和谐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方式能较好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和教学要求,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地进行诸如“激趣一明理一力行”等教学变式结构。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借助热点问题,巧用探究性学习激活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效性、实践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教育部颁布了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及吸引力、感染力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它与我国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旧课标》)相比,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还是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都有很大变化。这些变化无一不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而这一学习方式正是破解思想政治课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流于说教,流于形式,信服力不强”的缺陷。

为改变这种现状,加深学生对党政方针的理解,进一步挖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可以设置多个探索性、趣味性、实用性强的课题。让学生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既顺应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的变革,又体现课程改革的综合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特点和要求,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能很好地获取知识技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当然,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就某一知识点或理论开展探究,而且可以就学生身边的某一现象或时政热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专题性的课外探究,如校园不文明行为、诚信问题、雾霾问题、养老问题等。通过探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深化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激活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四、主动将思想政治课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积极探索学校德育教育新途径

思想政治课属于德育范畴,必须紧密结合学校德育工作,但是“应试教育”却把二者割裂开来。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着力点,将其主动融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学校德育的新路。所以政治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把思想政治课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规划,充分发挥其德育主渠道作用。2.思想政治课教学积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要求。3.依靠全体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力量开展思想教育和行为训练,并进行有效性的评价。

高中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篇4

内容摘要:思想品德课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初中学生来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之一。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既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摆在政治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本文就是针对如何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这一课题作出简单分析。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主载体德育功能合作教育

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比较注意狠抓双基,重视科学知识的整体性,强调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逻辑顺序渐进,但对于确立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道德品质、发展能力等方面比较忽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其实质就在于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属性,把它仅仅看成一门文化知识课,而且还忽略了其他的教育途径的作用,如班、团、队的组织活动、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家庭的教育活动等,这在事实上而不是主观上把思想品德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这种状况严重淡化和消弱了思想品德课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为了适应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切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行素质教育,首先应把德育放在首位,中学思想品德中的教材、课堂教学能起到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载体”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这是广大政治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我想就如何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谈谈自己粗浅的几点体会:

一、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充实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本领,才能胜任教学。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他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二是有良好的言行修养和道德觉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要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要认真专研教材大纲、学习《课标》要求,探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认真开展教学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行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注意寻找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点,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努力使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讲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河山壮丽、历史文化悠久等有关内容时,可采取图片、实物、录音和录像等教学手段,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山大川、一草一木,大力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科技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从而自觉地树立为建设四化、振兴中华而献身的伟大抱负。

2、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生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出国热”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在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原理,也要敢于触及现象,善于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提高说服力,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用举例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弄通理论知识,增强思

想品德课的信度。如学习十六大报告、国内国际的最新建设成就和时事等,材料要“精”,对所掌握的材料要“去粗求精”,尽可能做到完整、典型、精确。内容充实,并非材料越多越好,而是材料要充分有力,要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材料要“实”,就是要言之有物,要有实际的东西,要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经验、实际感受的内容来举例,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内容的起真实感和亲切感,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说服力。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自我教育形式和社会实践活动。

(1)、学生的自我教育形式很多,它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妨围绕学生的思路转,当“导演”,而不当“演员”。可以结合国内重大时事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走向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我曾把《疯娘》一文引入教学中,把这篇感人的文章编成戏剧,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我提前两周让同学们去准备,给他们提供与戏剧表演有关的知识和背景材料。在课堂表演中,学生们的思维十分活跃,为充分表现自己的表演天赋和能力,个个精神十足,表情丰富多彩,动作到位,演到悲伤之处,痛哭流涕,情真意切,将《疯娘》所要表达的情感表演得淋漓尽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把握住“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和“个人的道德观”这一主线,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引导和点拨,把学生们的认识逐步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让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取得自我教育的实效。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请进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人士来校做专题讲座。“走出去”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疑惑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社会调查,就中学生而言,是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细致地考察社会现象,详细地占有材料,经过分析综合以达到正确认识社会的目的。结合初三《社会发展常识和中国国情、国策》的教学,供学生调查的内容就很广泛,如,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口和环境等等。通过社会调查,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社会实际知识,能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调查还能解决许多平时在课堂上不易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觉悟。

三、思想品德课还需要教师进行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技能、合作道德为内容的教育。合作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合作中进行的。从含义上来说,“合作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人或群体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目的,彼此经过协调而形成的相互帮助、相互依存、相互提携和团结共进的联合行为。”思想品德课进行合作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这种“联合行为”的教育,这种教育有益于德育内容的完善,益于德育功能的强化,有益于德育对象的发展。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素质来说,主要来自于对他们的合作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合作教育比竞争教育更重要。有人曾提出:“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由重点培养竞争转向重点培养合作的教育”。通过合作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本能。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他们的最基本的素养要求。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篇5

江苏昆山国际学校 陈兆亚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要根据各个学科教学的特点,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语文,作为一门富含德育因素的人文学科,更要在学科教学中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内容,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坚持渗透性原则,借助课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他们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一、 挖掘德育因素,完善价值取向

语文教材的思想性很强,其中丰富的伦理道德和做人的道理、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都具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量,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极好材料。

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献身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斗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一生飘泊潦倒,但始终关心祖国命运、人民疾苦的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爱国战士朱自清等,他们的优秀精神品质,在教材中闪闪发光,通过对他们事迹的讲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课文中描绘的美丽景象也随处可见。如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场;那“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浪花;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南国秋色。那故乡的榕树、荷塘的月色、故都的秋景……。这些材料经过教师绘形、绘声、绘色的渲染,再由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鉴赏,久而久之,就会在他们内心深处培养出对祖国的热爱,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对理想事业的渴望等健康美好的思想品德。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美好理想,追求生命价值的目的。

二、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道德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好多课文都是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好材料。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或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如笔者在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让学生课前先写一篇有关“三·一八”惨案的报道及一篇纪念刘和珍的悼词,然后挑选两名同学上台朗读,营造浓浓的悲愤氛围,深入体味作者当时的心情,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憎情感;教学《雷雨》一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剖析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去把握、领悟作品的思想倾向;学《就是那一只蟋蟀》一诗,首先播放《回家》的音乐,让学生在浓浓的乡愁中油然而生希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中,教师还可结合所学课文,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学习和行为实际,指导学生写日记、办报纸,不定期地举办辩论会、演讲会等,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征文活动。总之,可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条件,制造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

三、 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培养健康情趣

席勒说:“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欣赏美,感受美,可以缓解忧虑、压抑、痛苦、失望等消极情绪,可以激发热爱生活,愉快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情感的因素。以情感人,理在其中,情感是行为的动力,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成为前进的动力。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富有情感色彩和美育因素。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山川景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撼和美的熏陶。教师要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去带领学生研读课文,以科学的授课艺术,优美的抒情语言,形象的表情动作,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呼唤相互应答,在春风化雨的无声滋润中,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师的衣着庄重,表情悲痛,朗读时情感真挚,呼唤真切,字字吐悲,句句含泪,让学生深切体会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感情;教学《最后一次演讲》,教者要把握演讲的技巧,把闻一多当时愤不可遏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教学《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要以饱满的激情带领学生去畅游“五岳之尊”——泰山和“母亲”河流——长江,欣赏品味作品所创造的大气磅礴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让学生在感受典型艺术形象和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的同时,产生一种余味无穷的情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忧作者之所忧,在阅读欣赏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材的感染渗透,并不断强化、升化。达到培养健康情趣的目的。

高中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篇6

一、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

包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包括德育对个

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的影响作用。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包括德育本身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和德育

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促进作用。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的促进功能主要是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二、1、首先,德育对象主体性发挥不充分是中国德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要产生真正的德育功效,必须将社会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统一起来,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规律,发挥他们道德学习的主体性。

2、在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时,要注意其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德育要克服急功近

利的功利主义倾向,要通过对德育对象个体的塑造去实现社会性功能,通过文化功能的事先去达成其他社会功能的目标。

3、要认识到德育除社会性功能外,也具有重要的个体性功能。德育具有个体生存性功能,只讲片面的牺牲与奉献是德育的病态,真正的德育赋予个体生存的基本原则,促进个体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进程,最终使个体领会、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获得精神上的美好享受。德育个体性功能的发挥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同时通过必要的规范学习与价值学习,以形成个体一定的品德。

4、落实德育的教育功能,必须注意:

(1)要确立德育系统本身教育功能发挥的自觉意识。教师须致力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其奠定为人的根本。同时,教师应将道德动机与学习动机激发、道德践行和实际能力的培养等环节联系起来,避免片面和虚幻的道德人格的发生。

(2)打破教育与教学,“人师”与“经师”的阻隔,使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复归于统一。

高中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篇7

一、要解决好认知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问题

传统的教学活动, 在强化知识目标实现的同时, 把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开来, 把完整的生命体仅当作认知体来对待, 致使课堂教学丧失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功能。教学实践的正反经验告诉我们, 成功的教学必须真正实现过程与结论, 认知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的整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 对于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和环境意识等, 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创新劳动, 完成和实现这一教学改革理念的转变。

二、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和存在的意义, 同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成长。新课程在全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的诠释中, 它已不是孤立于现实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 而是现实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关注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的课程和教学, 才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根据这一理念, 课程和教学应该成为融合学生与生活的中介和桥梁。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重视能力培养, 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它的价值不是满足学生眼前的考试需要, 而是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建构未来生活的能力, 激发他们自我关怀的热忱, 自觉地创建未来的生活。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国家来说, 需要其成员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也只有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的人, 才能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创造能力, 去解决未来各种挑战性的新问题。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 而且要有整体的人, 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 去搞好我们的教学。

四、充分发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 确定好德育目标, 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性教学

目标明确, 能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增强计划性和针对性, 从而能够提高课堂思想教育的质量。同时, 还要使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素质教育所应具有的创新性特征, 进行创新性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突现出来。

五、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寓思想性、教育性于知识传授之中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进行知识教学, 最终是为思想教育服务, 目的是为了育人。过去那种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 以教书为天职, 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为己任, 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的教学, 是学科本位的表现。教学改革必须真正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六、要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已经使学生的心理、思维、价值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 他们思维活跃, 探求力强, 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不满足于只接受一些现成的结论, 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互相讨论寻求问题的答案。面对这些变化教师要正视的是,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建立起“平等型”的师生关系, 才能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也只有这样, 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 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充分展现。

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不仅是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要确立新的课程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 实现课堂教学的价值转移,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篇8

为此,思想政治课要加强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切实转变原来的那种片面的教育教学方式。这就对我们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表现在思想文化上,是不同的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这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而观念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这对思想政治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思想政治课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念,也就是使学生树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努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学生坚定信念,教师必须自己要坚定信念,唯有这样才能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发自内心地、理直气壮地进行讲解,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要注意把握分寸,坚持原则,把学生引导到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正确轨道上来。

二、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

政治教师要意识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宗旨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应先向学生旗帜鲜明地灌输科学理论知识,论点要明确,论据要确凿,论证要有力,在讲解、分析中应注重诱导,启迪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坚持某一观点,怎样才能坚持它,努力使之转化为他们的信念。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身边出发,要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以免是学生产生疑虑。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

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及学习、生活实际。要同学生进行广泛地接触,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从而更好地发挥政治教育功能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社会实际,并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具体地说,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意识。思想政治课要注重从爱校、爱班、爱老师、爱同学的情感培养做起,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成为爱国家、讲文明、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材。现有的教材经改革以后,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注意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情感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他突现出来。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的思想,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确定思想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并根据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具体地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分清真、善、美,假、恶、丑。

加强时政教育,这是另一种途径。以往的政治教学往往忽视了政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得政治课成了纯粹的说教,而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事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及变动性,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充分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可以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生活实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政治的魅力。

四、学好思想政治课还要寓教育与情境之中

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做过多的抽象的说教,而是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政治教师,上课时必须包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最后,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结合课本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调整和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例如,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的探究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东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乐趣,得到答案,最终受到深刻的启发,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用民主的方法在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可以自由来去的桥梁。把学生看做是自己教学的小助手,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意识。以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为己任,以高尚的情操,博大精深的知识影响和教育学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的,教师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没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代理人:杨坤

吉林省梨树县教师进修学校推荐人:王铁良

高中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篇9

3.1加强教育部门及高校的重视程度,保障硬件,合理分配活动物资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部门及高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活动在隐性德育功能方面的重要性,保证物资配备,不能以缺少资金为由减少削弱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投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科学规划校园环境,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优美的环境,符合美学要求,体现校园特色和人文精神;完备齐全的教学科研设备和活动设施,健全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礼堂音乐厅、多功能报告厅、会议室、体育场所及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工作办公区等,有利于开展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和文体艺术类活动,提高活动质量[5]。另外,要合理分配活动物资,根据活动的重要性和隐性功能分配活动物资,加大对科技创新类活动和社会实践类活动的资金投入,在原有基础上相应减少对文体艺术类重形式轻内涵活动的投入比例,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对师生的凝聚激励和行为规范功能及品德塑造和价值导向功能,侧重对具备该功能的活动的物资支持,通过对活动物资的分配达到引导和协调各类活动全面均衡发展、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隐性德育功能的目的。

3.2寻求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的结合点,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

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两者在形式、内容、手段、途径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却有绝对的相关性即教育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的第二课堂,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间接地获得文化理论知识,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校园文化活动则以文化活动形态的扩张力来消解教学活动面临的障碍,将所学知识立体化、饱满化,巩固深化教学活动成果,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拓展提供动力保障和实践支持。在知识的立体建构上,文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获得新知[6]。所以,校园文化活动必须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开展,例如心理学专业学生深入军队、监狱、医院、太阳村或灾区进行团体或个人心理咨询,既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时间过程,也塑造了助人为乐、传递幸福、为人民服务的人格品质,规范自我行为,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校园文化活动还可弥补教学活动的不足,通过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活动激发理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亦然。

3.3提升活动组织实施者的综合能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首先完善师德建设,加大教师参与、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力度,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凝聚师生的桥梁。加强完善师德建设,使教师群体树立全面科学的育人观,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言传身教;教师应积极参与和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又能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还能凝聚师生力量,构建和谐校园;另外,教师应将科研学术贯彻到文化活动中,树立教学活动和文化活动相结合的观念,使学生灵活学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加强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及团支部、班委会等基层组织的管理,使学生充分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应负责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等环节,突出活动的思想教育意义,减小形式性,注重活动的创新性,与时俱进,结合时事政事开展相关活动,使参与者及时了解和认识社会现状,保证活动质量。同时学生党员及骨干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和完善,其榜样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也发挥着隐性功能,影响他人的行为和思想动态。

3.4挖掘参与者的内在需求,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校园文化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挖掘参与者的内在需求,知道参与者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能够接受什么,从而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实施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满足其内在需求,使参与者能够主动将所闻所见真正入耳入心,进行思考并内化成个人道德认知,激起道德情感的认同,并在模仿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个人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真正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其次提升参与者组织参与活动的层次。参与者不能仅仅局限于锻炼能力、扩大人际交往、增强个人竞争力等参与动机,还要以塑造品德和价值观、规范行为、凝聚思想等为目标参与到活动中,善于思考和总结,真正适应并融入社会,既能培养优秀人才,达成育人的显性功能,锻炼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也能强化德育隐性功能的发挥和落实,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显性及隐性的双重需求。

3.5重视利用网络平台扩大活动宣传力度

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校级报刊、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宣传栏的作用。首先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前期宣传和后期汇报总结,扩大活动的宣传力度,使师生能够了解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更多的人受到活动的影响,最大程度上发挥活动的隐性功能,使隐性功能显性化,激发师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还可以对学校及品牌活动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和美誉度,将活动的作用辐射到社会层面;其次利用齐全的媒体设备提高活动质量和层次,将媒体设备运用到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增强活动效果,多角度、全方位、形象化、直观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隐性德育教育,使媒体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另一种载体,发挥活动的各类功能;再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尤其是新媒体,加强网络管理,拓宽校园文化活动的渠道。高校应基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和适时性等特点,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组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师生之间进行互问互答,释疑解惑,平等交流,把网上的虚拟与客观的现实联系起来,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凝聚人心和传播文明的作用[7]。总之,高校是文化组织和学术场地,高校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塑造师生人格品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能够习得规范的行为方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参与者能够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将精神力量辐射至社会中。所以,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刻不容缓,希望各高校高度重视,能够真正做到寓教于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心,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全面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培育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林玉.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强化对策探析[J].南方论刊,2011(7):65-67.

[2]肖玲.论大学校园文化与德育渗透的几个问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151-153.

[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王继强,李华涛,贾斌,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现状与对策分析———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02):138-139.

[5]邹志强,陈锦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载体浅析[J].高教研究,2006(2):46-47.

[6]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1(05):45-46.

上一篇:市场营销调研问卷的设计下一篇: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