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迟到》教学反思(精选11篇)
今天在这位老师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走进她的课堂,是真正的常规课的教学。但是从整个课的情况来看,学生一贯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很不错,训练有素。 教师抓住“严厉而慈爱”来组织教学,在体会父亲严厉的时候,学生很快地抓住了一系列写父亲动作的词语来谈,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体会,品味语言。此处欠缺的是学生的理性分析比较多,情感的真正投入不够,语言品味与感情朗读脱节,语言品味与情感共鸣脱节。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体会,这时有个孩子的回答出乎教师的预设,教师预设的是让孩子再找父亲语言的句子去感受“严厉”。而这个孩子思维角度不一般,她抓住英子当时的表现“顿时眼泪流出来……”也看出爸爸的严厉。这个答案不是老师要的,老师未置可否,继续引导:“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其实这个孩子的思维很有特点,很有个性,这是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肯定孩子,这个孩子的思维对其他孩子,包括对我都有一种激励的作用,能引起我们的思维火花:“哦,还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呀。”“对呀,这是从侧面衬托了爸爸的严厉”这些思维的的涌动哪怕不需要语言来表达,但是这种潜藏在课堂里的思维交流,这种潜藏的对话犹如水底悄然摇曳的水草,虽未显现,但其美丽和多姿令人神往。 接下来品读父亲的语言时,学生再次显现平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注意了语言的特点,还抓住标点体会情感,教师及时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进一步感悟课文,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融进课文中来了。由于课文有删节,教师把原文念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对比着体会,孩子兴趣很浓厚,但是前面相当一部分改动不大,主要改动的是课文删去了一些父亲打我时的样子和挨打后英子的心里活动,教师只需让孩子比较这一部分,这样更集中,不至于分散注意力,通过听原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慈爱”这一点教师主要是让孩子抓住后面父亲来送夹袄和两元钱那个句子来体会,孩子们体会得很深刻“爸爸没说什么,父亲不像母亲,不怎么会表达爱,对我的爱是默默的。”教师在这里有个设计很精彩,让孩子们给课文补白,英子被打后哭着上学去了,坐在家里的父亲内心会想些什么,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的补充很精彩,有一定的深度。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谈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这个如果能在读文章中融进去,就更好了。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我也随着作者的思路来谈一谈。第一个问题是“教课文和教语文的区别在哪里”。课文是凭借, 是我们教授语文课程的凭借, 让学生通过学习一篇篇课文, 从而真正地学习可以受益终生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 也就是学生可以学到听说读写的技能。反思自己的教学, 有时可能更多关注课文内容背后的人文性, 却忽视了课程的工具性, 包括现在有时候处理课文也经常会“教课文, 而不是教语文”。如本学期教授六年级上册略读课文《藏戏》, 我在教学时把教学目标重点设定为“了解藏戏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读了这篇文章后, 我开始反思和顿悟, 我设置《藏戏》的教学目标时存在偏差:不应该仅仅关注藏戏这一艺术形式, 更应该关注它的言语表达和运用, 所以应该把教学目标重点确定为“学习介绍戏剧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它的写法”, 让学生学习后不只是了解了藏戏, 更多的是知道如何向别人介绍一种戏剧, 如何落实到笔头。正如这一单元的主题“民风民俗”, 不仅要了解更要会介绍, 会写一个传统节日、一种戏剧、一处特色民居。文中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觉得很好, 香港老师教授《毕加索与和平鸽》一课, 整节课围绕一个语言训练点进行教学设计, 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来梳理课文内容和词语, 更多的时间是有条理地让学生学习如何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 围绕“掌握方法———指导运用”的课程设计理念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让学生通过一节课掌握如何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形象。乍听这节课, 也许会认为这是一节脱离文本的课, 但却恰恰是教授语文课程的最好范例———真正地把课文当例子, 让学生学习了语文方法和技能!语文课上更需要把教师“拉”出来, 把学生“放”进去, 把时间用在语文实践上, 更需要让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其中, 敢于大胆放手!
第二个问题是“教课文转向教语文主要与语文课程设计有关”。语文教学有时候会走向“教课文”的误区, 归根结底是对教学设计的偏差。现行的语文教学流程更多的是偏重于对课文解读的过程, 正如吴教授说的那样:“语文课堂上大量时间被利用来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 而不是学生自己的感悟。我们的课堂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 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的语文教学理念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 这些都指明了教语文的大方向。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大胆放手, 在“牵”的同时, 更要注重“放”。教语文要善于按照“掌握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来设计教学, 要敢于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表达、实践。文中提到烟台搞双轨教育实验, 每个星期语文老师把两节语文课贡献出来, 让学生去图书馆看书, 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得到提高。从上学期开始, 我校每个班在每周都会抽出一节语文课组织孩子到图书馆读书, 这非常棒。就我们班而言, 从四年级到现在, 每个语文午读我都会将其作为孩子的读书时间, 甚至有时候多出的语文课也是用作读书课。我很珍惜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的氛围, 这种氛围会影响孩子读书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活动形式, 但我有时会和学生分享自己读书的心得, 分享学生的读书心得。渐渐地会发现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真的有所提升。我认为语文除了教会方法、技能, 还要有所感悟;感悟提升了, 理解能力自然会提高。感悟从哪里来?感悟就从不断地读书中来。
此时, 教师的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在刚刚进行的班级“小故事, 大智慧”的读书活动中, 我无意间和孩子们分享了《读者》这本杂志, 从多角度进行了评价, 并分享了其中比较有深度和趣味的故事。没想到第二天午读时间很多学生都自发买了《读者》并且在全班传开阅读, 这让我倍感欣喜。孩子自发购买杂志阅读, 这一主动行为的背后一定会带给他们真正的阅读乐趣, 因为不是“我被要求读”, 而是“我要去读”!由此想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 小学就辍学的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文学造诣, 归功于会源源不断讲故事的启蒙老师, 归功于成长在大文人蒲松龄家乡父老乡亲们口耳相传的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民间故事。因此, 老师的引领很重要, 放手给学生实践的时间也同样重要。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运用课文来教语文”。文中谈了很多让我们受用的方法, 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明确每一节课的目标, 合理开发课程内容。不要贪多, 每一篇课文结合单元主题和要求, 确定一个训练点, 从而不断深入, 不单单要教过, 而且要教会、练透!这里的“练透”应该是针对一个重点教学目标, 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去实践一个语言训练点。总之, 在设置教学目标时, 我们要以运用语言为目标去设计教学流程,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应该包含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教学环节, 这样就不会走偏。
正式开始上课了,我暗示自己要忘记前面的不愉快,接下来的教学才是重点:宣布上课内容和课堂常规、带领学生进行准备活动、用一个游戏作为本堂课的导入,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加之是公开课,听课的老师很多,学生也配合得较好。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流程环环紧扣、行如流水。在最后的课堂小结时,我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同时,特意将部分学生迟到的事情进行了批评性的点评。
这堂课结束了,但是它留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不仅是因为它是我人生的第一堂体育公开课,而是因为这堂课给我的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体育课迟到的问题,这是每个体育老师几乎都会遇到的问题,只是我在公开课遇到了就具有了特殊性,并且还是我人生的第一堂课啊!对于体育课学生迟到了该如何解决,我觉得每个体育老师都有自己的解决方式,而且因为迟到的原因不同,解决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对于我这堂课,我基本上觉得我的解决方式还是可行的。
1、利用班级集体荣誉感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上课了,学生还没有到齐,我问了体育委员原因,然后对同学们说你们班是一个集体,问他们愿不愿意等那些迟到的同学几分钟,这样把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里,培养他们的班级荣誉感,同时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良好的班集体,能促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健康成长,好的班风可以约束和熏陶每一个学生,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把无形的“尺子”。相反,不良班风则会助长歪风邪气,甚至影响到整个班级的进步。古人云:“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这也说明了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所在的班集体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体育课中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注重班级荣誉感建设。
2、利用个别学生出现的错误 加强体育课堂常规教育
接着当迟到的学生来了,我又问了他们原因,因为情况特殊,我提醒他们下次不要再犯,原谅了他们,并且同时也提醒其他同学,要遵守课堂常规,上课不要迟到,迟到会影响其他同学,就算上课要晚点来,也要记得给提前给老师请假,并说明原因;假如我们抓住这几个迟到学生不放,惩罚他们,不但耽误其他同学的时间,也耽误我自己的时间。
3、充分利用这短暂的时间 提高学生对本堂课的积极性
在等迟到同学来的短暂时间里,我们可以讲解本课的作用,同学们学习本技术有什么好处;同时我们也可以讲讲体育方面的小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可以让课堂不冷场,第二可以调节课堂氛围,第三可以增加师生的交流等等。如我这堂课上的立定跳远课,首先,立定跳远是初三毕业会考必考的内容,跟同学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其次,假如学好了立定跳远,你遇到了一条小水沟什么的可以跳过去;最后立定跳远可以发展弹跳力,增进健康;或者我们还可以跟学生讲一个迟到的小故事的,这样就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特别是利用了迟到这件小事,让本堂课实现德育、体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化不利为有利;或者是讲一个关于迟到的小笑话,调节下气氛;或者是在一开始问了学生们愿不愿等迟到的同学几分钟后,再问同学们对于迟到的同学,假如同学们是老师,你们会怎么处理呢,这样不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4、巧妙利用批评教育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批评通常是在事情发生后出现的,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事实,调查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后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给予公正合理的批评,对缺点和错误,既不能夸大,也不缩小,不但要明确指出错在什么地方,还要帮助找出改进方法,使学生地教师指导下改正自己的错误。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批评、管教、甚至惩戒,应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尊严。看过一篇文章《尊严可以再捡起来吗?》,写的是一个学生上课看课外书,教师当场把书给撕成了碎片。事后教师找学生道歉,但学生不接受教师的道歉,反问道:“一个人的尊严失去了,可以再捡起来吗?你一句道歉就可以弥补对我的伤害吗?你根本就不配当我的老师”!从中可以看出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顾及学生的尊严,否则批评就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就是说,批评学生的错误行为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被批评,需要改进什么,而且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这才是批评的目的。
学习《迟到》,我直奔重点句教学“我的父亲很疼爱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然后围绕这句的两个重点词“疼爱、很严”组织学生展开学习。
1、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读出父亲打我打得很狠,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重点词句感受父亲的.严厉与疼爱。
我注重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词句教学,感受父亲的严厉与疼爱。我让学生从文中画出父亲出手狠的词语。有的学生画出(拖起来、倒转来拿、一轮、咻咻)这是从打的动作、声音的词语体会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很狠。我让学生打开书读“我走出教室,站在爸面前。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朗读父亲动作的词体会到,这里没有父亲的语言,但从父亲一系列动作的描写体会父亲无言的父爱、深沉的父爱。学生读的很动情。
2、通过课堂练习感受父亲的疼爱
学生的情感已经随着小作者的情感在变化,在上升,在表达练习中渐渐让学生感受父亲的狠是爱的深。
小练笔:“面对着父亲,我想说——”
学生深情的朗读渲染了整个课堂的气氛。
二、本节课教学的缺憾点。
检查预习,放手自学。本学期开始,继续重拾课前检查预习的习惯,通过巡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给予不同等级的评价,学生利用这个时间再次默读熟悉课文内容。巡视中发现,课文分段、词语注释、导图初构,完成情况比较好。
绘制导图,交流展示。如何帮助、促进部分预习不到位的学生,小组交流,完善导图成了整体感知及了解课文的一个环节。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黑板上绘制,分工合作,并进行导图内容的介绍。今天扮演的三个小组,各有特色,一组采取的是圆圈图,在关注结构的基础上亮点的提炼了“雨后”以动衬静的写法,教师及时评价,第二组采取的是括号图,亮点是对雨前、雨中及雨后的特点进行了提炼,这很不容易,及时表扬;第三组采取的也是括号图,亮点是点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各组有相同点,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点,交流的同时启发了其他人,完善本课导图,个别没有绘制的同学利用机会完成导图。
聚焦重点,积累语言。如果说导图是框架的构思,是对学生概括提炼能力的培养,是整体关注的话,那局部聚焦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节课上,对山雨的“声音”和“色彩”的描写极为生动,朗读,体会修辞的运用,积累好词佳句。好文章既有好结构,又有好语言,才能呈现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这也是写作的一种指导。
迁移阅读,再次绘图。把课堂还给学生,除了课内文章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方法,积累语言。能否自行读懂文章,提炼内容呢?课堂上,我补充了《雨》作者按照季节的顺序写了雨的特点,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让表达很生动。学生能够比较快速地抓住主线,找点春、夏、秋雨的特点。这种当堂绘制展示的训练,就是检测有效阅读的方法。
一、语言表达欠准确:个别语句叙述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够快速做出选择。
二、提出问题有难度:一些音乐知识方面的问题,挖掘有深度。
三、高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些知识,以前都接触过了,本以为他们能够很快解决的,但好多知识他们都忘却了,只能重新讲解。这就说明,备课时没有抓住“以生为本”的原则。
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大量运用了对比等手段从叫声、步态、吃相中表现鹅的高傲。
我在教学是要求学生在体会文句之后,边读边表演,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优美词句的意思,更准确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原本沉寂的课堂气氛开始出现生机。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一位同学扮演鸭,另一位同学扮演鹅,学生都能认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错。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很好地把握鹅步态的突出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表演鹅吃饭的情节时,能把鹅吃饭“架子十足”、“从容不迫”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个“鹅老爷”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
学生能在理解语句的同时,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上这节课,我首先让孩子通读全篇课文,然后后让孩子找出,“那一段写明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和赞美的?”很明显,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
当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后,我就抓住“伟大的奇迹”这个关键词解读全篇课文,让学生到前面去找,有那些地方能体现“长城”的“伟大和奇迹”。这个答案在前面写“长城”的“长、构造、建造”三个方面体现。
问题提出后,第一个学生找的是“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找到后再以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情感。顺带着把说明方法(列数字和做比较)也提一提。这一句正也是全文的中心句,后面的教学我就抓住这一突破口,解读全文。
“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到底有多长啊?”下一环节就顺利的引到了长城的长。
“伟大的奇迹还提现在哪儿呢?”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找到“城墙的宽、高大坚固等。
在教学中,我较重视语言训练,如,老师引导学生寻找文中哪些词语打动了你?学生关注到“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模仿说词语的眼睛。学生说出了“美丽的眼睛”“漂亮的眼睛”“宝石似的眼睛”“水汪汪的眼睛”等。仿照“弯弯的眉毛”,老师出示了生动的图片,孩子们说出了“弯弯的月牙”“弯弯的小路”“弯弯的河流”“弯弯的彩虹”等。再如,想想妈妈还会干什么活?妈妈洗衣服,妈妈拖地,妈妈送我去上学,妈妈辅导我学习等。在语言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语言丰富了,也做到了学语言、用语言的统一。
课后小练笔的形式单一,可以写写自己有一位什么样的妈妈,例如:能干、勤劳善良、美丽,而且说说自己的理由,例如:我的妈妈很善良,她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的妈妈很温柔,她能鼓励我等等。
《奇怪的大石头》题材的主人公──童年李四光,塑造的这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内心蒙发的精神更对学生求知欲和好胜心的激发得到启发,故事也点出了一个精髓: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是要从小培养的,所以我要让我的学生通过这篇教材受到更大的启发和对学习的动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习上落伍。”是啊,“思考”与“阅读”。记得自己孩堤时,全然不知上学的目的是什么?只知道机械的去上学和放学,对老师的害怕也远远大于父妈,那时就树立了对老师的尊敬和崇敬,直到今天自己也做了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特别亲切,角色中我是他们的老师,而在我老师眼里我永远是她的学生,今天我把小时候的迷惑问了我的学生:“父母为什么送你们上学?”面对这群三年级孩子的回答,让我既为之懈动又惊叹,内心深深的感慨。
脑海中不得不把自己童年时的坦然无知与他们进行比较,出生在八十年代初和出身在九十年代末这十几年时光里,令如今的孩子蒙受了更大的学习压力和对未来理想生活的崇高向往,看到孩子们每天带着承重的包袱起早抹黑,作为他们的老师深深为之感动,但令我们为之愉悦的更是看到当今孩子的聪明、活泼、文明礼貌以及多才多艺。
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的老师看到的、想到的、要做的都很多很多,面对的压力也很大。有的孩子父母送孩子上学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为自己长大后工作做准备,而学校的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事实。首先我们上学是为了学会如何学习,这样,当我们离开学校时,我们能继续学习。一个懂得学习的人总是一个有成就的人,因为不管他何时做以前从未做过的事,他都会教自己如何以最好的办法来做,因此,学校的目的不仅仅是教语言、数学、地理等知识,也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凡卡》一文,作者契诃夫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作者所写的时代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伊始,我便简单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调,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学习难度。
二、长文短教,直奔重点
这篇课文篇幅很长,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爷爷的乞求、凡卡的回忆等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探究,指导学生从读中悟,以悟促读,然后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加以想象,并相机对莫斯科的气温情况进行介绍,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凡卡悲惨生活的体会。
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是凡卡进行感情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达到披文入情,从而真正体验到凡卡痛苦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比教学,突破难点
教学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引导学生思考:
1.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活怎么样?
2.乡下的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能能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体会到作者写乡下生活的“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
【课文《迟到》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翠鸟的课文教学反思09-10
课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0-26
课文《云房子》教学反思12-12
课文《运动与设计》教学反思06-05
《伯牙绝弦》课文教学反思06-25
课文《爱如茉莉》教学反思09-06
课文《李广射虎》教学反思09-19
《梦想的力量》课文教学反思12-08
秋天的雨课文教学反思05-26
课文爱之链教学反思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