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的导游词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帝庙的导游词

关帝庙的导游词 篇1

沿着冬青簇拥的大道,穿过雕造华美的“山海钟灵”木坊,便是御书楼。我们置身楼下仰望,可见建筑造型精巧别致,八角藻井叠架而上,直至顶层,这是座二层三檐歇山顶建筑,又称“八卦楼”。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为纪念康熙皇帝御书“义炳乾坤”牌匾而改称御书楼。楼下挂有一长方草书“绝纶逸群”横匾,是清朝解州知府言如泅所书。

我们面前的这座高耸的建筑,是正庙的主体建筑——祟宁殿。大家听我叙述一下祟宁殿的建造过程。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利用关羽忠贞君主的特点,对其进行大肆渲染和教化,并追封关羽为“祟宁真君”,建造此殿。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又予重修。大殿为重搪歇山顶的建筑结构,面阔7间,进深6间,是专为关帝处理政事而设置。我们站在殿台上,立刻会感受到基址高耸,月台宽敞,颇具帝王宫殿气派。在石栏环廊下,醒目地立有历根石质大柱,柱上游龙昂首奋爪飞舞在缭绕的样云之中,雕刻技法和造型均属上乘之作。大殿的门楣上方及前檐下,悬挂着十余方题匾,“万世人极”是清代咸丰皇帝的御书,“神勇”由乾隆皇帝钦定。殿内木雕神龛之中,供奉着头戴冕旒冠,身着龙袍、腰系玉带的关羽帝王装塑像,神情刚毅,端庄肃穆。大殿顶部的正脊上八仙峙立,两只雄健的蹈龙鸱吻矗立于歇山之上,使人感受到殿宇的宏丽壮观,具有“甲于天下”的美称。大殿月台两侧有石雕华表和铁旗杆,关羽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属明代所铸,据说重达300斤(150公斤)。

女士们、先生们,游览完正庙,我们将参观寝宫,习称后院。这里原有关夫人殿和其子关平、关兴殿,惜现已塌毁,如今翠柏、劲竹满园,已辟作花园。花径之前,正面为“气肃千秋”木坊,两翼是刀楼和印楼。穿过花园便是矗立在参天古柏之中的春秋楼。

请看,我们面前是庙内最高的建筑物——春秋楼,整个建筑面阔7间,进深6间,两层三檐,九脊歇山顶,高约30余米。它上下两层均有回廊,四周勾栏相连。值得一提的是二层上用木柱吊挂而悬空的四周回廊,奇巧别致的结构给人以空中楼阁之感,这种建筑手法是我国建筑史上难得的一例珍品佳作。下面我给大家讲述一下春秋楼的历史和命名。春秋楼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因楼内塑关羽读《春秋》像,且二层暖阁板壁上嵌有木版镌刻的全部《春秋》,故名“春秋楼”。《春秋》亦名《麟经》,因此春秋楼又称“麟经阁”。现在,让我们进楼内参观,楼内分二层设供奉关羽的神龛,底层塑关羽帝王装金身坐像,威武端庄。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四周安装木制隔扇108个,疏密相间,图案古朴,工艺精巧。沿木梯拾级而上,可见二楼正中的木制暖阁内,塑有关羽夜读《春秋》的微服像。大家看,烛光闪闪映照着关羽的赤褐色脸庞,他侧身而坐,左手扶案,右手捋髯,目注《春秋》,若有所思,传说中关羽面部七痣清晰可见。塑像两旁的对联道出了关羽的大将风度,上联“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下联“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参观了楼内的陈设,漫步林荫道旁,让我们回首再望春秋楼的风貌,整座楼拔地而起,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楼顶五彩琉璃,与阳光映照生辉夺目。正如楼上的楹联一样,充分显示了春秋楼的雄伟气魄。让我们一起朗读对联结束我们的关帝庙旅游,“北斗在当头帘箔开时应挂斗,南山来对面春秋阅罢且看山”。

关帝庙的导游词 篇2

中国幅员广阔, 区域间历史发展进程有很大的差别, 仅是广东就形成了潮汕、客家和广府三大文化体系。中国民间宗教的神祗极多, 具体一位神祗的象征意义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社会阶层中又有不同的理解。而关帝崇拜广布中国不同地域, 覆盖了社会各个阶层, 既是乡土民俗又是封建政权的意识形态标志, 因此各地关帝崇拜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关帝崇拜在广东不同区域的文化影响下有复杂多样的呈现。以客家文化为例, 在客家乡土话语体系下的关帝崇拜与广东其他文化体系和正统文化意义对比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 由于现代政治经济的变迁, 传统的关帝崇拜也有了新的特点。

关公崇拜是一种通过社会信仰、民间习俗、生活习惯等形式传承的文化形态, 而关帝庙则是传播发展关帝崇拜的重要物质载体。所以笔者在研究客家地区关帝崇拜时, 选择了客家文化区梅县的关帝庙进行田野调查。同时, 为了比对客家乡土与广东其他三大文化体系的关帝崇拜, 笔者先后走访了揭阳和佛山地区。

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所得和在广东梅县南口镇关帝庙及其周边地区田野调查结果, 探究在广东客家文化体系下关帝崇拜习俗的嬗变与其意义转换。

1 关帝庙周边地理与文化环境

梅州是广东地区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 也是广东地区的客家文化中心。自西晋开始, 客家先民为避战乱、灾荒, 经过多次大迁徙, 最后大部分定居在闽粤赣边山区, 形成了客家人的群体。梅州市七县一区400多万人口中, 除丰顺县约8万人讲潮州话外, 其他皆讲客家话。梅州客家风俗, 既有对中原古风俗的承传, 也有在辗转迁徙中的吸收。此外, 梅州客家人在与原地居民共同的生活交往中, 逐步形成独特的广东客家文化。梅州是著名的侨乡, 梅州客家文化习俗又融合了一些南洋岛国和西方的文化。所以, 梅州风俗除有中原、山区特色外, 还有一些海外风情的内容。 (1) 梅县为梅州市市中心, 其中新县城和梅江区是梅县最为发达的地方, 城市化程度较高, 本次调研选取这两个地方与南口镇进行调研, 旨在对比城乡关帝信仰的异同。

南口镇位于梅县西南部, 距梅州市区10公里, 由原南口镇、瑶上镇、荷泗镇三镇构成, 与梅县高新技术开发区相连接, 总面积263平方公里, 下辖46个村, 3个居委会, 总人口6.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6.1万人。南口镇属于梅州市辖区, 是一个纯客家人的村落聚居地, 因而客家文化最为典型。 (2) 文献研究发现, 在南口镇, 自唐末年间就有拜关帝的记载。

从新县城到南口镇, 城乡对比非常强烈。实地考察的关帝庙在瑶燕村, 这是一个典型以农业为主的村庄, 到处可见丘陵和农田, 民居建筑以两层或三层水泥楼房为主, 也存在一些瓦房。瑶燕村是一个几姓杂居的自然村, 该村有三座家庭集居的传统客家围龙屋, 但九十年代之后就没有人居住, 祠堂也废弛多年, 年久失修。在该村和周边地区走访发现, 青壮年在外打工读书居多, 形成了以妇孺和老年人为主的空心村, 很多家庭的主要收入并非农业, 而是外出打工的收益。距瑶燕村车程不到15分钟的华侨之乡“侨乡村”由寺前、高田、塘肚三个自然村组成, 侨乡村保存有大量完好的围龙屋, 被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认为是“中国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实地调查发现, 村民信仰的神比较庞杂。除了关公之外, 还有观音 (旧历四月初八为观音诞) 、沙官 (清明祭祀) 、山神八公、公王等。笔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了风俗的流变, 比如婚事的仪式简化了, 但要到围龙屋操办, 围龙屋有祖先的牌位, 他姓不可进入。丧葬要请和尚做香花佛事, 做道场, 做完道场后要请前来吊唁的亲人吃午饭。同时客家人很注重风水, 修建庐屋要择日、看方位。笔者还观察到每家的门前都会挖水塘, 访问当地民众得知这样做的原因是客家人相信山管人丁, 水管财, 挖水塘能够为家庭开财路。

2 关帝庙与关帝崇拜习俗

关帝庙座落在梅县南口镇瑶苑村的一个小山丘上。相传, 关帝庙由两位商贾捐建, 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据庙祝介绍, 文革期间关帝庙里的古籍、书册和碑记皆被毁坏, 所以难以确定关帝庙建造时间, 在可以找到的文字资料当中, 最早的记载是明朝, 清朝年间有一次重修。最近一次的关帝庙修葺是在丁亥年 (也就是2007年) , 目前仍然在翻新重建。在此之前, 关帝庙由关公殿、观音堂组成, 占地两千多平方米。2007年重新整体规划重建后总占地三千平方米, 有关公殿、财神殿、寿星殿、僧房、观音石像及长廊。

关爷庙是一组由黄色琉璃为屋顶、绿色琉璃瓦为屋檐的庙宇群, 庙宇入口屋檐有绿色的双龙雕像, 建筑有关公殿、财神殿、寿星殿、僧房、观音石像及长廊。靠山三面备置长廊用石柱2根, 琉璃瓦面建造。现后殿仍在规划筹建, 据庙祝出示的数据显示其占地600多平方米, 中央建滴水观音一尊, 高六米, 周边备置莲花灯塔及绿化草地。殿前种有大榕树和菩提树。树前有烧纸炉和大型香炉, 在烧纸炉正右方有用于火化元宝的葫芦塔。

关公殿除了关公及其左右的塑像以外, 有赤兔马的石雕塑像。这匹赤兔马有这样的传说:以前秋天收割之后夜晚在田地里能听到马嘶叫声和马蹄声, 恍似众多野马在草场上乱跑。且在收割完毕到春耕播种前每个晚上都会出现, 而一到春耕播种时就消失。老人们都认为是庙中的关帝显灵, 骑赤兔马驰骋田野。赤兔马上方, 一口大鼓与一口大钟相对着高挂大殿左右两侧, 取“晨钟暮鼓”之意。正中央关帝塑像捧书而坐, 据庙祝介绍, 该形象来源于典故关公“夜读春秋”。关公像左边立着拿着大刀的关帝副将周昌, 右边立着关帝的儿子关平, 端着印章。

关帝庙将财神、观音和关帝共同供奉是继承古代关帝庙的形制的。据记载, 清光绪年间筹建的南口关帝庙就已经将关帝、财神和观音一起供奉。庙祝的说法是自有关帝庙, 就有供奉财神的, 因为关公本来也是武财神, 继承地方寺庙风俗关帝和财神都一块供奉。而关公在佛教里面是“护法神”, 是与观音同等地位的, 因此也供奉观音。

关帝庙现归梅州市佛教协会管理, 筹建费用和日常维护经费主要由善男信女捐赠。庙祝反映除了南口镇居民拜祭关公之外, 其它村镇的信众都会前来祭拜。另外, 广府地区如广州、深圳也会有信众前来, 他们大多是由亲戚而介绍得知的。据了解, 庙祝是香花庵的弟子, 从小在庙里长大。该关帝庙庙祝只接收女弟子, 大部分都在10岁左右由父母送来庙中做弟子, 女弟子可以上学, 结婚生子, 也过着世俗生活。弟子大部分时间住在庙里, 一年有部分时间与父母相见, 主要工作是要完成庙里的清洁工作, 早晚敲钟诵经以及写裱文 (可以由庙祝写, 也可以香客自己写) , 在大型的颂福和朝拜活动, 弟子们参与诵经。

关帝庙的重要祭拜节日有:农历二月十三日的许福、农历五月十三日的关爷生日、农历七月十三日的暖福还有十一月十三日的完福, 会有法会和忏悔仪式。不同节日念的经文不一样, 关帝生日时诵祝寿的经文, 祈福诵千佛经, 暖福一般是地藏经, 因为暖福接近地藏菩萨生日, 完福诵千佛经, 许福诵大悲忏。在大型朝拜仪式中, 庙祝女弟子将写好的裱文放在木鱼下方, 开始诵经, 诵经仪式完毕后, 念出祈福的香客名字和愿望, 朝拜仪式结束, 将裱文火化。除了这些节日外, 很多信众会除夕到关帝庙通宵做忏悔, 争取上头香。大年初一也有很多信众们在关帝庙吃斋饭。

梅县祭拜关帝的仪式大多简化了。一般以上香为主, 大部分人上香随后会放炮池 (鞭炮) 。有时信众会添香油钱, 添香油钱时香客往供桌上的香油钱炉放入香油钱, 放完之后会双手绕香炉向内摸一圈, 有“把福气带回家”的寓意。关帝庙对日常贡品没有特定要求。由于关帝吃荤, 信众在平时也有拿“三生” (鸡鸭鱼肉) 来祭拜关帝。而“关爷生日”信众会专程带荤食 (常见的是烧猪) 过来祭拜。另外, 在《三国演义》中记载关帝生前特别喜欢吃猪耳朵, 因此在关爷生日或是信众有特别的事情要求公关时, 就会奉上猪耳朵。

笔者还走访了瑶燕村附近的侨乡村云泉寺。该寺修建年代不能明确得知, 据碑刻记载大明万历44年已经存在, 距今至少已有300多年历史。2003年重建成, 庙正堂供奉惭愧祖师, 右边供奉的三尊菩萨分别是伽蓝菩萨、关帝、财神。庙主持介绍把他们共同摆放供奉的原因是三尊都是吃荤的菩萨。除外, 该庙还供奉有其他佛教菩萨———达摩祖师、地藏菩萨、目连祖师、弥勒佛、韦陀菩萨、释迦牟尼。该寺的祭拜习俗与瑶燕村大致相同, 从这可以看出关帝身上儒道佛结合的属性。

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该地的关公崇拜中有一个独特的地方。祭拜关公的信众除了传统上把关帝当成“武财神”, 向关公祈求生意顺利以外, 普遍都认为关公身上的关刀能砍关口, 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拜祭关帝, 祈祷关帝可以利用关刀, 帮他们斩关口, 使他们顺利度过困境。很多家长会将自己的小孩过继给关公。据采访的信众表示, 孩子过继给关公可以使孩子变乖, 或使体弱多病的孩子有关公保护而变得健康。他们都认为关帝忠义, 更重要是关公有关刀, 能驾驭顽皮的小孩, 在小孩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许多困难关公可以用他的关刀来斩开。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小孩过继关公的故事。有一个从韶关来的信众谈到他的曾经梦见自己身处一间处于半山腰上的关帝庙, 见到一个长须红脸的威武古人, 这个形象跟关公一样的人在梦中对他说他的小孩不乖, 必须过继给关公。他为了找和梦中形象相符的关帝庙, 从韶关一直打听到山西, 后来通过亲戚关系找到了梅州南口镇的关帝庙。笔者也现场观察了小孩过继给关公的仪式:首先, 小孩的父母带着贡品 (贡品有斋菜、豆腐、甜糖) 到关帝庙上香, 向关帝告知此事。接着庙祝向关帝求签, 颂词问关帝是否接纳该孩子。接着, 庙祝按照庙里的签文来解签, 若签文显示为同意, 由庙祝送出衣服和甜饼, 父母再将衣服和甜饼祭拜关帝之后带回家, 这个仪式就完毕了, 孩子成功过继给关帝。过继给关公的孩子无论男女, 若是婴儿一般要过百日才可以进行过继。

3 南口镇关帝崇拜习俗异化的原因探询

南口镇关帝崇拜和广东其他两大文化 (潮汕和广府) 区域的关帝崇拜有一些明显的不同。潮汕地区拜关帝偏重于求福, 求平安, 求风调雨顺, 对于关帝的忠义精神较多强调。祭拜仪式上较为复杂和讲究。笔者走访的揭阳榕城区两间关帝庙都是只供奉关帝或与关帝密切相关的神灵 (如关帝儿子关平) ———并没有像南口镇出现的关帝与其他神灵合祭。而广府地区拜关帝则偏重于求财, 关帝武财神功能比较突出。并且民间信仰较产业化、消费化, 如佛山石湾关帝陶瓷像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链。这些可以从文化体系中寻找原因, 梅州客家文化有小农和山区文化的痕迹, 潮汕地区是三大文化体系中宗法保留得较多和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地方, 所以关帝的忠义得到更多的强调, 而广府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关帝崇拜中与“商”有关的因素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梅州地区关帝崇拜异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 其民众祭拜关公的主要原因是关公的关刀可以砍开自己人生关口。据笔者对潮汕地区中的揭阳市、广府地区的佛山市调查, 两地的关帝信仰不存在拜关帝求“斩关口”的习俗, 即使有过继小孩给关帝的习俗也不是因为认为关帝能够为小孩斩除成长关口。同时初步查阅相关文献和前人的研究论文, 并没有发现提及中国其他地方关帝崇拜中“砍关口”这个表现。笔者初步猜测, 关帝信仰中关帝“砍关口”的功能是客家梅州地区自发产生的一个崇拜习俗的变异。

对于这个现象, 笔者认为可能与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和生存环境的艰辛有关。目前学术界关于客家起源和发展的观点很多, 其中一种认为历史上客家先民在外部压力的驱迫下, 从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区域向人烟稀少的赣、粤、闽交界山区迁移, 以后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山区。明末清初向西移向珠江西岸、潮汕和广西等地, 在清末和民国又有一批客家人移居南洋。 (3) 尽管学术界对于客家起源各执一词, 但普遍认可客家人具有流移性。多数客家人聚集的地方如赣南、闽西、粤北自然灾害多, 多山少地, 土壤相对贫瘠。山区物质条件匮乏练就了客家人吃苦勤奋的性格, 旅途的难测使客家人比岭南其它地区的人更需要祈求平安和顺利渡过人生的关卡。因此, 关帝威武的外形能给信众依赖感, 关帝崇拜便与“斩人生关卡”联系在一起了。同时在小农经济为主、科技尚不发达的时期, 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矛盾和困难, 十分希望能够有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灵帮助他们, 人都会倾向于向诸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全家身体健康等。宗教和信仰在某种意义上也能反映出人特定的社会意识。梅州当地客家人在艰苦奋斗, 生存环境严酷的社会现实下赋予关帝崇拜新的象征意义, 同时出于对神灵的畏惧敬仰和对小孩子的爱护, 把小孩过继给关帝, 以祈求为小孩斩掉人生的关卡。尽管这缺乏科学依据, 但迎合了当地人精神需要, 表达了对人生美好的祝愿, 能够带来精神上的鼓舞, 从这个角度看关帝崇拜中的人文特质具有合理性。

从关帝崇拜在梅州客家人中衍生的关帝“砍关口”, 可以看到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在民间崇拜中会根据神灵的事迹引申出合乎自己愿望的神力。关帝崇拜具有双重特征, 关公既是国家又是民间的守护神。关羽之所以由人及神, 由神化圣,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封建统治阶层的推崇, 因为关帝的“忠义”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意识形态。古代社会为了统治的需要, 将关帝奉为国家、皇朝和正统的象征。“当然, 使关帝儒家化的努力, 并不能完全改变关羽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 (4) 中国民间信仰有非制度化、现世实用性的特点。“民众对于神灵的信仰程度和热情, 完全取决于神明是否灵验, 是否给地方和乡民自己带来好处。至于官师士绅鼓吹的神明象征的忠义观念, 却几乎同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5) 所以, 无论是在梅县客家还是潮汕、广府, 正统意义上的关帝崇拜的象征意义或具体习俗都会根据当地自身的文化和环境相对淡化, 相对强调, 相对异化, 如关帝被当做是财神、“挡煞”的门神、砍关口的守护神。这时关帝崇拜从国家意识形态脱胎, 与士大夫话语下的正统体系形成对照。不过朝廷神化关羽以达到推广意识形态目的的举措也是有效的。可以看到, 尽管对关帝的解释是多样的, 如将其视为财神、门神, 但关帝因“忠义”而受褒扬深入人心, 即使在不再强调封建忠义道德的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关帝文化在统治阶层的推崇和宣扬的同时, 与中国民间社会不断融合, 其外延和内涵也不断演进。关帝这一民间信仰反映了国家政权与乡土社会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民庶文化对于正统士大夫文化价值有适应的弹性。

参考文献

[1]梅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梅州市志:第二十六篇[M].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2]南口镇基本情况概述[OL].梅县南口镇人民政府网站http://mxnkz.gdmx.gov.cn/news/html/?170.html.

[3]张英明.“客家研究”反思:以太平天国与客家的崛起为话题//宋德剑, 主编.地域族群与客家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4][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社会[M].王福明,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115.

保护解州关帝庙的回忆 篇3

解州关帝庙概况

解州关帝庙是关公精神崇拜的凝结和物质载体。位于运城市区西南20公里的解州镇,南倚苍翠挺拔的中条山,北濒银波浩渺的盐湖。该庙创建于隋初(约589年),重建于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后经明清几经修复成现状。

关羽,字云长,是汉末的大将,由于被后人尊为关帝,故解州关帝庙完全是仿照宫殿式建筑的,中心对称,布局严谨,结构完整,规模宏大,形象华丽,气势雄伟,为全国关帝庙之冠。

庙宇坐北向南,采用传统的中轴线对称风格布局,分前后两院。前院以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为中轴,两侧配以石、木牌坊、钟鼓楼、崇圣祠、胡公祠、碑亭、钟亭等等。崇宁殿是庙内主殿,殿内悬挂康熙帝书“义炳乾坤”牌匾,门楣上方挂咸丰帝亲书“万世人极”匾额;檐下悬乾隆帝钦定“神勇”牌匾,肃穆而庄严。春秋楼,又称麟经阁,因楼内有关羽观《春秋》像,故名。另外,庙内还存有大量的碑碣石刻,形制优美的铁人、铁狮,字体苍劲多变的牌匾、楹联,这些都是研究关公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早已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在中国也是在世界建立较早、规模最大、文物价值极高的关帝庙,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却成为破“四旧”的对象。据有关资料得知,当时全国有大小关帝庙及重点关帝庙6座,都程度不同地遭到破坏。就连驰名中外被誉为孔圣人的故里孔府也被砸,孔子被掘坟。关羽与孔子被并称为中国“二圣”,是武圣人,其故里的庙宇不仅大,而且华丽,文物价值极高,要使它在破“四旧”的烟火尘埃中安然无恙,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的。

在混乱中承接使命

“文化大革命”爆发的1966年6月,山西运城县解州中学的学生对“四清”工作队不满,要求“停课闹革命”,学生之间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学校发生了一些混乱的现象。鉴于这一情况,县委决定派县委副书记南曲和副县长何冶枚、团县委书记孙治中、县文化馆馆长马一平、县体委张玉虎等五位领导同志进校指导工作。

全校师生于1966年8月8日收听《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后,观点分歧更为加剧。其中一派的矛头直接指向运城县委主要领导。

8月1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毛主席在天安门接见首都红卫兵学生,并戴上红卫兵的袖章,令全校师生热泪盈眶。就在这天晚上10时左右,校“文革”办公室的学生代表范衍道、张治平秘密找来十几位同学对我说,校“文革”办公室已名存实亡,北京已普遍成立“红卫兵”组织,咱们也应该成立红卫兵,并一定要走在前面。最后,他们又推我作带头人,立即找县委工作组陈述理由。于是我依大家所说,找到团县委书记孙治中和何冶枚副县长,三人共同去见县委副书记、工作组负责人南曲。

他听罢我们的汇报,稍加思索后说:可以建立“红卫兵”组织,但要从心头上消除分歧,统一思想,不要搞分裂,要团结大多数……

8月25日,全校千余名师生挤满了学校大礼堂,以无记名方式当场投票并公布票数,选举产生了红卫兵领导机关,定名为“解州中学红卫兵士兵委员会”,当选为委员的是王红藻、王典哲、孟海生、郭川来、曹绎保、李春娥、乔兆奎7人并组成委员会。

在红卫兵组织成立会上,我当即强调:我们红卫兵组织必须根据县委的要求,要有组织纪律,要服从命令,统一指挥,任何班级与个人的对外行动,都必须得到士兵委员会的同意……会上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可是在选举结束后,学校反派大字报立即贴满了校办公楼,打倒XX等大字报,直点县委主要领导人的名字,并划红X……

由于社会上的多方影响,尤其是报纸上破“四旧”消息的传播,各班、各小组红卫兵纷纷行动,收旧书、旧报纸,甚至抄家,忙乱得一塌糊涂……

校红卫兵士兵委员会成立的第五天,即8月30日一早,高二年级XX班20多位同学找到校红卫兵办公室,递上了一份《向封建王朝象征——关帝庙开火!!!》的传单,罗列了关帝庙21条罪状,要求士兵委员会组织全校红卫兵,立即行动砸烂关帝庙。

我拿着传单,脑中乱如麻,惊恐、迷惑、无措……便连忙去找南曲。

他看完传单,问我:“你是什么观点?”

“我不同意砸。”

“为什么?”

“因为它虽属‘四旧’,应该砸,但它是劳动人民血汗的凝集,是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也是国家的宝贵财产……。”

“好!你们开过会没有?”

“没有,先来请示你,请你对这个传单具体表个态。”

他严肃地说:“关帝庙不能视为‘四旧’去砸,它是文物古迹,应该保护才是。”并说县委是支持你的,你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了,是一个经县委同意、并公开支持的红卫兵领导人物了,要把你的观点变成整个组织与大多数红卫兵的统一认识……

很明白,他不同意去砸关帝庙的一切言行。我情绪高涨了,迅速召开红卫兵士兵委员会议,拿出《毛泽东论文艺》和笔记本(那时还没有毛主席语录),一气念了十几条毛主席语录,接着要求人人对《向关帝庙开火!!!》传单表态!

支持砸关帝庙的人数占了大多数。不同观点的同学,用了大量毛主席语录和《十六条》的原文,有理有据地陈述他们的观点。此时有的同学放弃了砸关帝庙的观点,但倾向“砸”的观点仍占多数。

我的情绪也被此种形态激动起来了,便大声讲:“关羽本人是劳动人民出身,前年郭沫若到解州关帝庙还题词,说关羽是打铁的,杀死过恶霸,对这位古人表示敬仰……。”

“郭沫若算老几,他已经向毛主席检讨了,宣布他以前的观点全部作废……”

“当年赫鲁晓夫反斯大林,在全国推倒斯大林像,而格鲁吉亚的底比利斯,即斯大林的故乡,广大共产党员和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与政治风险保住了斯大林像;关羽是一个历史人物,是解州人民的骄傲,是解州人民的杰出代表……”

“绝不允许把关羽比作斯大林,关羽不代表解州任何人,是帝王将相,封建残渣余孽,是解州人民的耻辱!是千百年来压在劳动人民头上的一座大山!必须推翻关帝庙,砸烂关帝像!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解州关帝庙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保护还要砸,你们根本不懂得文物的历史价值,是割断历史的唯心观点,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就应保护文物古迹,这是我们的责任……。”

辩论的言辞非常激烈,都动了肝火,且拍开了桌子,我站在办公室中央,挥动着拳头,几乎打在对方的身上,几个红卫兵上来劝止……。

此时,百余名红卫兵涌到红卫兵办公室窗外,喊着口号,带头的仍是XX班印“砸”关帝庙传单的那几位,他们喊着:

“团结起来!向封、资、修开火!”

“统一行动,向关帝庙开火!”

“强烈要求士兵委员会支持我们的革命行动!”

“要求立即行动,砸烂关帝庙……”

有的已扛着镐头、铁锨、铁棍、炊事灶房的捅火杖,校办工厂的大锤等锐器……有的则搬来了高梯,上了供奉过孔子的大成殿(改修后成了解州中学的教导处),其屋脊上依旧闪闪发亮光的琉璃瓦,都成了今日“革命的对象”,十几个男女用锤子砸、铁杠撬,大半屋脊纷纷坠地……。

大家直呆呆地看着窗外,谁也不说一句话。在此焦急万分之时,团县委书记孙治中急急忙忙地走进红卫兵办公室,大声说:“海生,有个电话,你亲自去接一下!”

出了办公室后,孙附耳:“南书记叫你,快去!”

南曲和何冶枚都在房中,南即问我:“会开得怎么样?你的观点变了没有?”

“没有变,但也说服不了其他人。”

南书记立即指出:“现在情况已变得严重了,由言论口号转向了‘砸’的行动,情况紧急,他们集中了那么多的红卫兵,边喊口号边行动,拿着锐利的铁器上了学校文庙的屋顶,他们的口号是:团结起来,统一行动,向关帝庙开火!!这就清楚地表明他们的行动是向关帝庙开火,继续辩论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针对这一严峻情况,我们提出三条意见,一是他们的言行是受社会的影响所致,明确认识解州关帝庙是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不妨以红卫兵名义向党中央、省委、省人委发个请示电报,是缓解当前情况的一种办法。二是尊重当地政府——解州公社是县委和人委的代表机关,听听他们的意见,并请他们和你们一齐行动。在公社领导下,像北京红卫兵那样,将解州的大街小巷有封、资味道的命以革命的名字,还可以演讲。三是要注意,绝不能借上街机会去砸什么古典式建筑,不准进关帝庙,直到党中央和省里电报明确答复前。若随意行动,那就是破坏文物的罪恶行为,要明白,关帝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可轻举妄动!要把工作队成员、公社领导的共同认识、观点,变成你们的意见和行动,懂了吗?”

“我懂了!”

接着何县长强调:“海生啊,情况复杂得很,一定要听明白南书记的话,要多多动脑子,把每个环节都要搞好,充分发挥红卫兵的作用,快去行动吧!”

听着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志的指示,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我认为保护祖国文物是热血青年的使命,在破“四旧”的混乱中,自己要立场坚定,勇往直前,决不能让宝贵的文物受到损害!

用尽全力保护文物

就保护解州关帝庙一事给党中央等部门的电报很快就写好了,千余名红卫兵在鼓乐声中出了校门,直向邮局行进。邮局唐局长听说后即率全局十几人站在大门口呼口号迎接我们,郑重地收下了要我们发给党中央、国务院、中央文革和省委、省人委的电报,并表态说:“我们邮电职工坚决支持红卫兵的革命行动,一定按红卫兵的要求立即发出,请放心!”又是一片口号声。

一片掌声,一阵口号声之后,全体红卫兵来到了公社门前。公社书记郭彦良、主任解应森等人早已迎在了大门口,两副刚写好的大标语牌抬出来了,我和郭彦良各代表一方讲了话。

解应森悄声对我说:“南书记电话上已经讲了,光靠讲不行,我们已派人去了关帝庙,让他们立即关好大门。”

我此时才大悟,原来南书记已经安排好了一切,且如此细致缜密!

“关帝庙负责人叫什么?”

“姓武,叫武存孝,是党员,绝对可靠的好同志,你放心好了……”

“好!立即按你的意见办!”

又是一片掌声与口号声,公社全体干部随着红卫兵一起走街转巷,给主要街道命名、演讲、散发没有涉及关帝庙字样的各种传单。太阳已经偏西了许多,但人人情绪高涨……

非常出人意料的是,偌大游行,井井有条,没有一个人动手砸毁什么,也没有一个人进关帝庙……

上街游行两天后,红卫兵士兵委员会于晚12时左右,正在对照毛主席指示检查自己当日的言行,安排明日的工作。此时,马馆长进来了,交给我一卷子传单,有意拉了我一下,我们走出房屋转了个弯,他才悄声对我说:“南书记让你们赶快把保护文物古迹的传单印出来,散发出去!不要让别人知道是谁讲的,记住!”

我兴奋地握了马馆长一下,点点头,迅速回到办公室,打开传单,画有鸡毛信标志的红色传单映入眼帘:十万火急!!!我太激动了,不由便大声念起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出通告,号召全国红卫兵保护文物古迹……,落款是北京西城区红卫兵纠察大队。念完全文后,请大家发表意见,不仅没出现什么争论,而且大家表现兴奋不已,异口同声按“通告”办。于是,行动统一了,大家共同决定,连夜印刷传单,刻写转抄全部内容于天亮出发,散发张贴到厂矿企业、解州镇各单位及附近农村,并派一个班的红卫兵到常平中学和常平公社,让他们保护关公常平家祖……

经领导同意,又立即组建了红卫兵纠察队,由郭川来负责,找毛主席字迹印袖章。1966年8月31日,我负责带领郭川来、曹绎保等十几位红卫兵进入关帝庙。迎接我们的是奉命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关帝庙的负责人武存孝,他说:“我们接到了县委的电话,非常欢迎红卫兵驻进关帝庙,保护国家文物,关帝庙的同志一定全力配合。”并提出让红卫兵值勤人员在关帝庙内用餐,我们婉言谢绝了。

值勤从当日开始,一班8人,轮换3次。值岗从8月31日一直到10月6日,44天坚持在关帝庙值勤的日日夜夜,非常顺利,除抓了几个小偷,再无事端与对抗可述。

10月上旬,省委通知:每15个红卫兵选一名代表,赴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这真是难得的能亲眼目睹敬爱的毛主席的机会。保护关帝庙的大多数红卫兵被选为代表,谁也不想失掉这个机会。10月6日,经南书记同意,以解州中学红卫兵名义发布“通告”,关闭解州关帝庙。当晚,南曲、何冶枚及公社众多干部到解州火车站欢送赴京同学上了火车,均挥手致意。

从社会大势上看,当时“文革”的矛头已指向各级主要领导,破坏文物的风潮已过去了——解州关帝庙安然渡过了那个历史动乱时期。

斗争中取胜的诀窍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时序进入1992年,河东大地迎来了“运城关公文化艺术节(一届)及首次关公金秋大祭”,从此兴起的“关公热”在运城一年胜过一年。游览解州关帝庙的中外游客,一浪高过一浪,不绝口地赞誉“解州关帝庙建筑宏伟壮观”,惊奇地说:“关帝庙经‘文革’动乱,保护得这样完美,真是奇迹呵!”

这奇迹首先应归功于当时中共运城县委的有力领导。在“文革”兴起之时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当远离县委20公里的解州中学学生和教师出现不同观点对立之时,县委派出以副书记为首的5位同志进驻学校,便利了情况的了解和问题的解决。当解州中学出现欲砸关帝庙的苗头时,他们首先向县委书记宁烈汇报,取得统一认识。工作组5位同志均是县党、政、群负责全县文化、教育和青年工作的,对出现欲“砸”关帝庙的严重情况,共同认为:“解州关帝庙是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必须坚决保护,反对破坏,这是我们的责任。”并和解州公社主要领导取得一致认识,这就使各层领导集体形成合力,在保护解州关帝庙过程中,遇到各种情况,每个环节都能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这是保护解州关帝庙渡过一劫的重要保障。

其次应归功于不同于以往的领导方式。由于运动的特殊性,加上解州中学红卫兵是县委同意成立的,可以信赖,其领导人在师生中的影响好,有一定的组织活动能力,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有胆有识,能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因而县委不走向前台,而是以出谋划策的方式出现,这就充分发挥了热爱历史文物的红卫兵的作用。

最后还应归功于红卫兵中领军人物的坚定勇敢,机动灵活,措施得力。在保护关帝庙过程中,他们同时向县委反映情况,征求意见,取得支持。就是在“砸”与“保”大辩论过程中“保”的方面人数减少,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他们仍坚定信念,以顽强毅力坚持辩论。当势态突变为几百名红卫兵手持锐利铁器,欲砸关帝庙的严重危急时刻,他们则果断提出向党中央及省委、省人委发电报请示,并学习北京红卫兵命名街道新名的作法,带领全校千余名学生上街,遵照县委旨意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缓解、转移了“砸”关帝庙人们的视线。接着,他们又组织了保护关帝庙的纠察队,直到关闭关帝庙。

一页沉重的历史终于翻过去了,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拂大地。作为关公故里,繁荣昌盛的运城市提出了富有魅力的口号:“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大运之城”,并把关帝庙确定为本市一绝。如今的运城市关公文化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17届,关公这块不朽的名牌不仅名声越来越大,而且正在为河东人民带来越来越多的实惠。

关帝庙导游词介绍 篇4

关帝庙坐落在凤凰山脚下,是朝阳内唯一保存完好的辽代寺庙。关帝庙在辽代称为“灵感寺”,元代称为“大通法寺”明代废弃后,清初重建为“关帝庙”。站在关帝庙面前,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被苍绿色的参天古松衬托着,显得这座古庙更加的威严、庄重。走进关帝庙,眼前呈现的是殿宇宏伟、梁柱涂金的关帝殿。关帝殿内香火缭绕,供着“武圣”关羽。他目光炯炯,凝神深思。给人以勇猛刚毅、所向无敌的感觉。关羽上方写着一块牌匾:“忠义神勇灵佑勇威显护国护民精诚靖羽赞宣德大帝。”可见关羽在人们心中是无比高尚的!使我心潮澎湃!

走出关帝殿,眼前是雄伟的财神殿和药王殿。殿前的垂花门两侧石栏杆由望柱和栏板构成。望柱为方形,上雕一对坐兽。拦板上各有浮雕瑞兽一只,再配上佛八宝、八吉祥图案,是古代石雕中的精品,极具观赏性。难怪说关帝庙是朝阳的一绝呢!再向前走就是棂星门了,棂星门旁放置了一对国宝级的琉璃望天吼,另有石狮三对。到了神马殿,神马殿里可全是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国宝了!有石旗杆、清代的石碑、石经幢、石雕的垂花门、铜鼎、铜钟、铁狮……我仿佛从这些国宝中见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手和心。朝阳闻名的东塔塔基就存于仪仗殿的后方。东塔地宫出土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法舍得经记”现在就存于仪仗殿中。

关帝庙 篇5

关帝庙(传统文化象征)

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商贾们专门由关帝阁请回关公),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关羽遇害以后,相传曾多次“显圣护民”,当地民众官府特建关庙以弘扬圣德。湖北玉泉山麓,竖有“汉云长最先显圣处”石刻大碑,不远处的小关庙,相传是中国最早的关庙。世界屋脊的西藏日喀则喇嘛庙扎什伦布寺,也有一块“关帝显圣碑”,记述了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关羽神灵助清军打退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军队一事。旧时,西藏日喀则、拉萨、定日等地都建有关帝庙,且融藏汉风格于一体,现只存拉萨关帝庙一处。“显圣”虽为民间传说,且不易证实,却表达了历代各族民众对关羽的崇敬之情。青藏高原东部的夏河县还深藏着一座拉卜愣关帝庙。

广布全国

以下为现保存完好的部分关帝庙:东山关帝庙端门、河南郏县山陕会馆、虎牢关关帝庙、社旗山陕会馆、泉州通淮关岳庙、周口关帝庙、日本横滨关帝庙、日本神户关帝庙、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关帝庙、台湾日月潭文武庙、台湾台北关帝庙、新加坡通淮关帝庙、台湾台中寿圣宫、太原大关帝庙、庸居关关帝庙、越南胡志明市福安关帝庙、越南胡志明市义润关帝、深圳南山区新安故城关帝庙、安徽亳州花戏楼,又称大关帝庙。国内比较著名的关帝庙还有:首都北京的关帝庙殿、河北承德皇家关帝庙、山东广饶关帝庙、福建省东山关王庙、江苏省邳州市土山关帝庙、安徽省亳州市大关帝庙、山东省聊城山陕会馆、黑龙江省乌苏里江南岸的虎头关帝庙、武汉磨山风景区新近重建的武圣庙、供奉关公的湖北省武当山,深圳新安故城关帝庙,等等。

国外

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都能寻觅到关公文化的踪迹。美国纽约、旧金山,日本神户、横滨、长崎、函馆等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有富丽堂皇的关帝庙。关帝庙宇为何遍及四海?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焦大卫先生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像只有中国的一个小县大小的新加坡,却有30多家大大小小的关帝庙。在忠义馆,我们看到馆内外摆满了各地信众为关圣帝君供奉的祭品,色彩绚丽的糕点、水果、三牲,展示著花园之国海纳百川的南国风情。信士们手持一束束香火,排成一个个方阵,在关帝像前虔诚膜拜。忠义馆关帝像的背景,是一条巨大的腾飞的金龙,忠义馆门前的石柱,也都雕刻著五彩飞龙,向人们显示著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

韩国首尔庙宇

这座庙名为东关王庙,是纪念蜀汉名将关羽的祠堂,简称东庙。东庙在汉城特别市钟路区崇仁洞238号番地1号,指定韩国宝物(文物保护单位)号码为142号,建筑颇为雄伟壮观,三大建筑坐北朝南,排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二门和正殿。天津巡抚、蓟辽总督万世德作为明朝使臣携带明神宗朱翊钧的诏书来朝鲜,在传昭书的同时,送四千两建筑基金。朝鲜第14代王宣祖终于许诺在汉城东大门外边建一座关帝庙。东庙始建于15,竣工于16。后在朝鲜英祖(1739年)东庙曾重修过。朝鲜英祖还曾亲自给东庙题过匾额“显灵昭德王庙”。据资料统计,建在韩国的关帝庙共有14处,如汉城的南庙、圣帝庙、关圣庙、北关王庙、西庙等。汉城东庙是韩国最大的关帝庙,其余关庙虽遗迹尚存,但规模和环境多不如东庙。汉城东庙现占地2818坪(约9300平方米),属汉城市所有,于1936年5月23日被政府指定为宝物。

越南河内

关帝庙景区开发研究 篇6

一、简介

解州关帝庙位于运城市解州西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毁于大火,后经十余年始修复。现存关帝庙坐南朝北,主要建筑有结义园、崇宁殿、春秋楼等,占地面积66600余平方米。

二、成功之处

1.关公文化节的举办对关帝庙的宣传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扩大了关帝庙的知名度。

2.2013年4月,关帝圣像赴台巡游活动加强了两岸文化交流,有利于开辟更大的客源市场。

3.景区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环境。比如结义园南大门的修葺,游客步行道的改造等。

三、失败之处

1.宣传不到位。关帝庙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有一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感觉,它的知名度只是局限于周边地区,并没有在全国各地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2.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3.各项优势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关公文化的核心是关公精神,关公精神可用“忠义”二字来概括,但景区并没有对它进行深度挖掘,形成鲜明地品牌特色。

4.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目前关帝庙的旅游产品主要有关公像和青龙偃月刀,没有拓展出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游客多样消费的需求。

5.基础设施差,服务设施不齐全。景区内没有餐饮设施,而景区周围的饭店环境差,基本的食品卫生都得不到保证。另外,景区存在购物设施简陋的问题,没有良好的购物环境。

四、开发建议

1.加大对关公文化的宣传力度。

(1)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宣传;在收视率高的电视台播放广告和宣传片。

(2)制作户外广告。在运城飞机场、市客运中心、运风高速路制作大型的户外广告,把运城市人口流量大的地方作为宣传窗口。

(3)聘请专业媒体制作旅游宣传片。

(4)加大对关公文化节的宣传力度,扩大其影响力。

2.强化景区导游的专业技能。目前关帝庙的导游讲解主要是关于关帝庙建筑风格和关帝庙历史的,而对关公的生平和关公精神总是一带而过。而事实上,关公精神是关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帝庙的精神支柱,今后的导游服务应在这方面进一步有所提高。

3.深度挖掘关公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河东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蒲剧便是其典型代表。关公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代表,在蒲剧中也有体现,其著名剧目有:《古城会》、《出五关》、《取长沙》、《水淹七军》等,均是脍炙人口之作。这些剧目可以在关帝庙景区定期演出,既能诠释关公文化的内涵,又能消除游客观光游览的枯燥感,还能增加旅游收入。

4.加强与旅行社的联系,注重与周边景区的合作,开发新的旅游线路产品。比如与舜帝陵、永乐宫、普救寺等形成具有特色的根祖文化旅游产品。

5.与周边的中小学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到关帝庙参观,学习关公的忠义精神以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使其成为徳孝忠义学习基地。

关帝庙的导游词 篇7

1 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是大势所趋

招投标制是强化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 是国家要求的法定方式。从全国来看, 早在2009年, 中央就成立了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统一部署, 普遍成立了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 检察、公安、法院、审计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参加的检查组, 经过三年整治, 严肃查处了一大批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 推动了工程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2009年山西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 并组成了由省纪委、监察厅、审计厅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参加的联合检查组, 对全省从2009年到2010年工程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专项检查, 其中也包含对林业工程项目的检查。全省查出了许多问题, 也处理了一大批人, 有力地遏制了工程建设领域的乱象。

省林业厅作为全省林业主管部门, 十分重视林业工程项目管理。2010年省厅以晋林规发64号下发了《关于加强林业工程项目与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 对林业项目的发展规划、年度生产计划、项目“四制”及竣工验收都提出了明确而详细的要求。在阐述招投标制时规定:“凡是纳入国家和省投资建设且符合招投标限额标准的林业工程项目, 必须按规定实行招标投标。达不到限额标准的基建或设备采购项目可采取议标。”这是省林业厅首次以正式文件规范招投标和议标。2012年2月, 省林业厅以晋林办发13号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造林绿化工程科学高效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国家、省、市、县对建设单位实行补助性投资的造林绿化工程项目实行议标。工程建设标准以批复的作业设计为依据。因国家、省、市、县投资计划下达迟、资金未及时到位, 影响当年造林任务完成的项目, 按照省厅下达的林业生产计划实行议标”。该《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公开招标和议标各自的适用范围, 对议标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档案管理也做出了明确规定。

中央、省以及省林业厅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规范和整治, 客观上对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势在必行。关帝山林局作为省直属林业经营管理单位, 经营范围较广, 单位众多, 工程项目覆盖面广, 且比较分散, 这就给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全局的绝大多数工程项目分解到基层单位以后, 投资额度小, 又都是补助性投资, 达不到《招投标法》规定的必须进行公开招标的额度。2012年, 又制定了工程项目议标暂行办法, 这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 也是强化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手段。该局的议标办法借鉴了公开招标的一些程序和方法, 实行比价议标方式, 即招标人和投标人不是一对一谈判签约, 而是要求每个项目或标段投标人必须达到两人以上, 在比较中选优, 具备了一定的竞争性。虽达不到完全公开竞争, 但至少是有限竞争。而且, 议标过程由林局相关部门派员主持, 项目实施单位根据议标建议书决定中标人。所以, 这种比价议标方式就具备了招投标法中规定的公开性和竞争性原则。因此, 就林局目前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而言, 这种比价议标方式适用于大多数林业工程项目招标管理。

2 工程项目议标的主要内容和程序

对于议标, 应明晰一个概念, 议标不属于《招投标法》规定的内容, 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一种特殊方式。议标和招投标的适用范围、法律效力不同。招投标法规定了两种方式, 一是公开招标, 也称竞争性招标, 二是邀请招标, 也称有限竞争性招标。而议标是一种例外和特殊方式, 是一种谈判招标或限制性招标。从林区来讲, 议标适用于补助性投资的工程项目和因投资到位迟而影响工程任务完成的项目。招投标适用于全额投资的工程项目和达到招投标限额标准的采购项目。议标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招投标是国家法律。应该借鉴《招投标法》中公开招标的一些做法, 深刻领会和掌握公开招标的精神实质, 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的理念来设计和完善议标方式, 制定出适合林区实情的议标办法。

基于以上考虑, 关帝山林局实行的比价议标方式, 其主要内容和程序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招标公告

议标前20日, 项目单位要发布招标公告。招标公告应当载明招标人的名称和地址、招标项目概况, 对投标人的技术、质量和履约能力要求以及议标的日期、地点和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等事项。招标公告应在单位办公场所张贴, 并及时报林局主管科 (室) 备案。

2.2 制作标书

投标人根据招标公告要求制作标书。标书着重阐明资质、技术力量、履约能力、质量保证及报价等。标书应于议标前5日密封送交招标人。招标人要对投标人资格审查合格后为各投标人妥为保存标书。

2.3 投标人数

每个项目的投标人至少要达到2人, 一个项目分解为几个标段的, 每个标段的投标人至少要达到2人。

2.4 林局派员参加

议标前5日, 招标人将拟招标项目通知林局相关部门。局议标人员要熟悉设计、实施方案及投资计划等。

2.5 设立议标委员会

议标委员会应由7人组成。包括林局纪检、计财、审计、项目归口科 (室) 各1人, 项目单位的负责人、项目分管副职和工会主席。

2.6 议标会议

议标会议由议标委员和投标人出席。议标会议由招标人主持。议标前应当众拆封标书并宣读。议标会议主要就设计、实施方案、投标价格、投标文件等仔细审阅, 认真分析研判, 依据集体决策原则, 确定推荐中标人。可以采取举手表决制, 也可以采取打分制确定。打分因素包括:业绩、标书质量、报价、质量保证、技术力量及资质等。表决时, 投标人应退场。议标委员会经评审, 认为所有投标都不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 可以否决所有投标。议标会议要出具由7个委员签名的中标人推荐书, 并交项目单位场务会研究决定。议标会议不作最终裁定。

2.7 场务会纪要

根据议标会议推荐书, 场务会决定中标人。场务会决定要做记录备查。

2.8 下达中标通知

由招标人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 并于30日内, 签订书面合同。

此外, 中标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完成中标项目, 一般情况不准转包。按照合同约定或者经招标人同意的, 可以将中标项目的部分非关键工程分包他人完成, 但接受分包人不得再次分包。

3 当前议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议标程序制定不够细, 需要补充完善。如对招标公告、标段、标书和中标的规定不细或没有规定。

2) 林局下乡的议标人员虽然多, 但都是平行关系, 没有指定牵头部门和组织人, 遇事容易推诿, 互相扯皮, 责任难于落实。

3) 对议标重视不够, 有些项目单位对议标办法中明确规定的事项没有做到, 材料准备不充分。有的单位, 林局人员已经请下去了, 却因准备不充分, 无果而终。有的单位, 项目和投标人一对一, 标段和投标人一对一, 不存在竞争, 使议标效果大打折扣。

4) 参加议标人员对工程项目不熟悉, 很难发挥作用。项目单位为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往往是好几个项目集中起来一起议标。每个项目应该熟悉的设计、实施方案、投资计划尚未完全掌握, 又要听投标人的情况介绍, 往往是力不从心, 底数不清。

5) 议标会议人员庞杂, 精力不集中, 并且也不符合相关规定, 应明确规定人数和人员。项目单位应按不同项目分别开来进行议标。

6) 营林工程的投标人大都没有资质。

4 关于下一步改进的建议

对于林局有关科 (室) 下乡议标, 应该有一位局领导带队, 没有局领导带队的, 每次应指定一个带队负责人, 便于统一协调, 落实责任。应当明确的是, 今后项目归口科 (室) 应确定为议标牵头部门, 由牵头部门组织协调。各单位领导要重视议标工作, 认真学习文件精神, 议标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将拟议标项目提前告知林局相关部门。林局要加强议标政策和实际操作的培训。相关科 (室) 要下功夫及时查阅熟悉议标项目的设计、实施方案、投资计划, 做到心中有数, 真正把议标工作做好。

摘要:林业建设工程普遍季节性强, 施工作业范围大, 投资标准偏低, 大多属于补助性投资。因此, 议标方式对于目前林业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来讲, 有存在的现实价值, 是一种权宜之计。

关帝庙的导游词 篇8

这个故事中赵尔丰俨然是悲剧英雄,慈禧太后则一如既往地扮演了大反角。太昭变得犹如岳飞连收十二道金牌的朱仙镇,从而充满了功败垂成的悲剧色彩。但这故事也是错误的,赵尔丰入藏是1909年,当时慈禧已经埋在了清东陵,等待着孙殿英把夜明珠从她嘴里抠出来。

“太昭”这个名字其实是以在此设县的民国将领尹昌衡的字命名。只不过正是这位尹太昭先生尹昌衡,在革命中当众砍掉了赵尔丰的脑袋,可见赵尔丰与这座古镇在历史上的交集与悲情。

太昭初印象

太昭古城用一条河流将自己与年轻的318国道隔开。这座古城,或者说古镇以陡峭高耸的台地、一座小小的拉康(神殿)和飘扬的风马旗面对着318国道。

如果你继续向东几步,就能看见太昭打算保护什么——在台地下的阴影里是一片民居,直接在你的俯视之下,这就是古镇。

大约一二十分钟时间,我们已经穿过太昭号称“小八廓街”的景观民居街,看了一块模糊不清的清代石碑,一万善同归碑。我们还看清了太昭的地势:从北方来的尼洋河(藏语叫娘曲)和发源自米拉山的布曲河以锐角夹击一个半岛,古镇就在半岛的尖端,其宽厚的背部与群山相连,历史上的传统茶马古道横跨太昭的背部。

向北沿娘曲进入深山的道路通向昌都地区嘉黎县,再到那曲地区洛隆县硕督镇,再到昌都,察雅,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巴塘、理塘、康定,这就是茶马古道,是清代入藏最主要的通道。生怕我们不知道似的,一辆有那曲嘉黎县标志的卡车风风火火地从身边跑过去,直入深山。

这里在极盛期曾是入藏的重要枢纽,有清军和粮台驻扎,汉族人口据说达到数百人。民国时期更曾一度成为西康省的太昭县。根据资料,在村边靠山的某处,还有上百座清代民国时期的古墓群。

这里的藏式房屋立面都做过统一的整修,看来如同孪生兄弟般一模一样。根据刘赞廷所编写的《太昭县志》来看,百年前的太昭“东西长,南北狭,如一勾镰。”“南北一街,人民八十余户,环绕而居,旧有炮碉数处。”可见太昭的格局没什么改变。

太昭之得名,据说是清末名将赵尔丰带兵入藏,横马太昭,即将挥师拉萨之时,忽然收到慈禧太后的撤军命令,赵尔丰长叹一声,引军而去。由于在这里收到了太后的撤军诏书,所以起名为太昭。

这个故事中赵尔丰俨然是悲剧英雄,慈禧太后则一如既往地扮演了大反角。太昭变得犹如岳飞连收十二道金牌的朱仙镇,从而充满了功败垂成的悲剧色彩。但这故事也是错误的,赵尔丰入藏是1909年,当时慈禧已经埋在了清东陵,等待着孙殿英把夜明珠从她嘴里抠出来。“太昭”这个名字其实是以在此设县的民国将领尹昌衡的字。只不过正是这位尹太昭先生尹昌衡,在革命中当众砍掉了赵尔丰的脑袋,可见赵尔丰与这座古镇在历史的交集与悲情。

江达改名为太昭,是尹昌衡先生情愿。但是这里的百姓口头的称呼,民国时代的官方文献,都继续沿用清代约定俗成的称呼——江达。

现在我们又回到了村头,面对江达(太昭)。清代民国时期,在入藏边军中担任军官,颇为浪漫,爱好写诗,自号“懒兵”的刘赞廷倒是不惜对江达的赞美:绿映黄花十里堤,一江环绕小桥西。

驻藏大臣斌良(1784—1847)更是口气大:“不负蛮荒行万里,中华无此好河山。”我私下揣摩,或许是从江达西去入拉萨的古道上要翻越一万三千余尺的马鹿岭(现称作米拉山,藏族习惯上称作贡布日),“朔风凛冽,冰雪四季,偶有风雪,行之极险。”与之相比,江达真是个平静的小天堂了。

为何江达如此受到垂青?

江达的村民们都聚集在合作社里,合作社原本是江达“宗本”(藏语,县长之意)的府邸,在太昭展览馆建造之前,本是村里最大的房屋,如今改为了村民生产羊毛氆氇(西藏羊毛织物,用于裁剪服装等)的合作社。羊毛漂洗、梳毛、搓毛线、织布、热蒸、烘干、染色、裁衣,一样工序也不少。全村有一半的家庭都有人在合作社工作,庭院中间的音箱以最大音量放着快乐的印度歌曲。

如果我们来采访氆氇制作工艺,一定能满载而归。但听我们说来采访太昭古镇的历史,找老人聊天,村长仔仔细细又读了一遍介绍信,满脸困惑。

太昭古城展览馆的大门为我们敞开了。这栋建筑仿佛是一栋要塞,太昭人将那些遥远的记忆锁在其中。我身边的一块清晰地刻着“光绪二年四月初五日故清显妣松潘中营战兵张公讳永禄之墓 孝女春桃、宁秀”。

眼前这一块墓碑来自一个原本驻扎在松潘,后进藏的清军士兵,他死于光绪二年即1876年,这一年清帝国上下频频发生百姓和传教士之间的流血冲突,左宗棠大帅带兵入新疆。这些恐怕和张永禄先生关系不大,他或许已经在太昭生活了不少年,最痛心的事情大概是临终时没有儿子送葬,只有两个名叫春桃和宁秀的女儿,或许也嫁给了当兵的。

这里还有一块,“光绪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九申时立,清故蓝富裕恒之墓”,看名字可能和绝大部分驻藏大臣一样,是一个满族。

这里有六枚保存相对完好的墓碑,都来自后山的清代古墓群。此外,这里还有末代驻藏大臣联豫所下发的一枚标准木制粮斗,全清帝国范围内一致。这枚木斗制作厚实、精良,看起来再用一两个世纪也没问题。

世界的尽头

学者们一般将太昭作为一个驿站的形成上溯到乾隆十三年,史料记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驻扎在嘉黎的清军移驻太昭,在此设置了粮台、把总和外委,“率兵以资镇守。”也就是说,从乾隆十三年开始,太昭就成为了清军入藏路上的一个要塞。这里设立管理军粮的官员(粮台),还设有把总和外委等低级武官。进藏路上,转运和存储军粮恐怕是太昭最重要的职能。直到今天,太昭还有一户人家名叫“珠勒囊波”,意思就是青稞仓库,只存名字而已。

nlc202309040532

乾隆十三年是平凡的一年,当年海内升平,波澜不兴。人民大学清史所的高王凌教授有一本学术著作就叫《乾隆十三年》,据他研究,乾隆帝在这一年遭遇众多不顺心之事,最后被迫放弃了“回复三代之治”(也就是儒家理想中尧舜禹时代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理想。不管是否如此,乾隆帝治下的清王朝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运行。

这条经过太昭的道路在康熙、雍正年间已经不止一次见证过军队的远征,在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里,清军不停地从这里走过,去平息西藏摄政王珠尔默特那木扎勒的内乱,去打击入侵的廓尔喀人,去打击桀骜不驯的波密王。军人要在此驻扎换防、粮草在此交割分配、公文在此传递,驿马严格按照规定的速度飞奔在这条线路的两端:北京和拉萨。

但是在本地人的心中,太昭成为重要驿站并不算特别重要的事件,太昭的历史最起码可以从吐蕃时代算起。古道上的一块名叫“鹦哥嘴”巨岩。这块尖耸的巨石紧靠着古道,的确很像鹦鹉竖起的长喙,也有人说像是一个人的侧面,而且戴着一顶吐蕃时代王公贵族们戴的锥形帽子。

根据本地传说,松赞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归来时,经过这里,天降大雨,道路不通。松赞干布刀劈山岩,砍出一块岩洞,让文成公主避雨,同时还派出自己珍爱的神兽鹦鹉前去探路。鹦鹉探听好前路已通,就没日没夜地向回飞,终于把好消息带给了松赞干布,自己也因疲劳死去。松赞干布非常伤心,以至于打动了这里的山石,化作了鹦鹉嘴或是垂头哀伤的吐蕃赞普模样。我对这个传说并不太相信,全西藏关于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遗迹成千上万,纵然这里的确是茶马古道,也是传说多于史实。

后来我们走过鹦鹉嘴的悬崖,进入青冈林,看到了那块据说是松赞干布劈石形成的岩穴,穴壁上竟然有线条清晰的摩崖石刻,为一佛和两胁侍菩萨,佛带高法冠,头顶有佛光。还有一尊世俗人物像,宽袍大袖有冠,据当地人说是文成公主的父亲:唐太宗。还有多个佛塔图案及藏文题记。

我有些惊讶,后来一查资料,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2009年7月所作的调查,初步认为该石刻的年代为公元9到11世纪,也就说,是吐蕃全盛期一直到吐蕃灭亡早期文物。

鹦哥嘴下竟然真的有吐蕃文物。我因此也不敢断言这块岩石究竟是不是松赞干布一剑砍成的,虽然我感觉这可能是吐蕃时代的僧人利用此自然凸出的岩石作为静修之所,并在石壁上做摩崖石刻以供礼拜。

太昭还可以上溯到前吐蕃时代,从太昭旁边流过的尼洋河就发源于太昭以北的娘蒲乡,所以藏文叫娘曲。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娘布地区,和工布(米林县、鲁朗、米瑞乡、八一镇)、塔布(主要在朗县)鼎足而三,共同构成林芝。在吐蕃史料记载的盟誓中,也频频出现娘布王的名字。

从这里向西,还有墨竹工卡,还有拉萨,还有江孜、还有更远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亚东、吉隆、错那、普兰等真正的边界与边境,但这里更像是世界的尽头。

清朝末年,英、俄侵略势力对西藏进一步渗透,西藏地方统治阶层在外来势力的利诱下,发生动摇。为维护西藏稳定,清政府在西藏推行“新政”,并于1909年,命令四川总督赵尔丰在川军中组织入藏部队,以满清贵族钟颖为统领,进军西藏。这是清军第八次进藏,也是清王朝在西藏采取的最后一次重大军事行动。1909年,清军的步伐声回荡在沉寂已久的古道中,太昭--江达汛(汛为清代军事编制)再次被唤醒。清军势如破竹很快进达拉萨,突然听闻皇帝已经逊位,于是分头折返回内地,其间遭遇惨不忍言,倒是成就了当时的入藏清军军官,后来的湘西王陈渠珍的一本奇书《艽野尘梦》。

不负蛮荒万里行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海内骚动不安。

36岁的江达粮员录事马文才抄誊完毕军粮入库的报告,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印,哈气许久,在公文上稳稳地盖上一个印戳。自从赵帅率领的边军入藏以来,三营官兵对藏军猛追不舍,大批军粮在此转运,陈年粮食需要尽快出仓,腾出位置给随军新粮;而原有的粮仓被原先撤退的工布藏军一把火焚毁,还得另觅民房,加以修缮,防止漏雨走水。一旦军粮有失,赵大帅手下那群武夫会直接把他这个小小的粮台录事推到宗本府门前一刀砍了。

江达镇中共有四五十户民宅,有一条街道环绕。还有几栋房屋的废墟,是撤退的藏军焚烧的。再向上看,不远处的山脚下有密密麻麻的坟头,就排列在古道两边。还有纸钱孤独飞舞,自己的父亲就埋葬在那里。

马文才从坡上一路走下来,这里他非常熟悉,十八岁那年,他随驻藏大臣奎焕一同入藏,进驻江达(太昭),这一转眼都快20年了。而奎焕之所以给他这份钱粮,还是因为马文才的父亲早在他9岁时就随驻藏大臣崇纲进藏,并在此过世。这条道路,父亲许多年前也一定走过很多次吧!

马文才一边走上江达这条短短的街道,一边向烟斗里仔细地塞烟草,在粮仓内是万万不敢吸烟的。这东西也是从关内汉地运进来的,可不敢浪费。各家各户都掌上灯了,现在里面都住满了边军第三营。一会吹号之后,大兵们就不能出来了,他们成群结队地围在凉粉摊子前吃凉粉。他的左侧是宗本的官邸,几个亲兵铁塔般地持刀而立,黑洞洞的大门里还设了枪哨。他知道边军第三营管带陈渠珍就在这里。这位陈管带据说是书生投笔从戎,能文能武,是一员儒将。据说还被藏军抓过一次,后来夺马一路狂奔回营,和关帝爷爷一样过五关斩六将,连大帅都起了疑心,以为他投了敌。亲兵们说,陈管带高呼冤枉,其时风云色变,赵大帅又喝退了刀斧手,盘问再三才放下心来,下堂来和陈管带抱头痛哭,说的真真的,就跟戏文一样。

马文才缓步向前,穿过城门,城门楼子上传来清脆的电报声。这可是个新鲜玩意,马文才想,听新来的兵爷们说,一袋烟的工夫,北京城里的宣统爷就都知道了,只不过宣统爷今年才三岁,他老人家可看不明白。城门口很聚着一些人,听人给解说新贴上的告示。那人凑近边读边念道:“驻扎江达委员分省补用知县石鼎昌,为出示晓喻照得江达硕般多地方因临大路常有盗匪出没骚扰掠夺行商……”

马文才吸着烟袋锅又听当兵的说,第一营的陈庆管带在工布路山口大破藏军,“缴获蛮刀蛮枪无数”,而骑兵统领张鸿升带着四十骑兵和一台机关炮更是一往无前,直下墨竹工卡,如摧枯拉朽,拉萨指日可下云云。

nlc202309040532

马文才有点担心自己在甘丹寺里当僧人的儿子,他已经托人捎了口信,大兵过境,让儿子好好地跟着经师念经,顶好过几年能被派回江达的寺庙里当值。别没事去拉萨瞎跑,炮子可不长眼。他抬眼望去,天色更暗,文告上的字完全看不清楚,只能看到道光年的驻藏大臣所书的“威震西南”的牌匾。他出了城门,右行去寺庙,这里有乌金拉康和吐其拉康两座小庙,里面供着莲花生大师和千手千眼观世音,他每日回家前,会来这里拈一炷香。

马文才这几日新结识的刘懒兵刘大人消息灵通,给他说了不少家乡的事。家乡也在闹革命党,学生娃娃们把辫子都铰了。不知家里的祖坟还好不好,这一来藏地都20年了,也没人回去扫个墓。昨天夜里又梦见老娘了,边哭边说自己不孝,这么多年了也不来坟头看看她。

马文才怔怔地想着,眼前一黑,一抬头,发现自己已经站在树下,眼前就是关帝庙(藏族称为格萨尔拉康)和度母殿,马文才想去关帝庙求个灵签,要是兆头好,他明年就回四川老家去扫个墓。他跨步进去,拜在神像前,黄脸的关老爷/格萨尔王依然目光炯炯,一把青龙偃月大刀冷对烛火。

哥哥说,弟弟睡觉

民国二十九年藏历十一月初十日(1941年1月),江达(太昭)小学正式上课,地点暂时设置在邮局,其老师也就是邮局看守人,当年已经六十有七的马文才。马文才的薪水也从藏银九两的邮局工作涨为藏银五十两的教书先生, 这所学校的开设归功于民国的西藏办事处处长,北大学子,五四青年孔庆宗。这位“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发现,昌都、江达等地的汉族人,“多已娶土妇生子女,其子女且不懂汉语矣。”他想,不振教育,长此以往,藏族和汉族必受英国人之蒙蔽,开设学堂势在必行。

“这个地方就是关帝庙了。”村里给我们派的向导和翻译洛桑指指两棵大树之间的一片空地。这个个子矮矮的裁缝有些困惑,不知道我们究竟要找什么。这里只剩下了几堵眼前就要没入泥土的石墙,隐约能看清门的位置。

有清军驻军的地方,一般一定有关帝庙,军人在此祈求胜利,商人在此祈求发财,百姓祈求平安。拉萨的关帝庙依然得到了保留,就在布达拉宫对面巴玛日小山上的功德林寺,也被称为“格萨尔拉康”或者“关帝拉康”现在证明为“关帝、格萨拉康”。日喀则的关帝庙旧址也在宗山下面,现在那里有一座格萨尔小学。如今太昭的寺庙不存,两棵巨树倒是撑天蔽日。

“那个树是格萨尔的头发,要是眼睛痛,或者小孩做了噩梦,就拿树上掉下来的叶子放在火里熏一下,马上就好。”裁缝洛桑忠实地翻译着82岁的老者仁青贡布的话。这位老者是我们在太昭所找到的最年长者,他生于1933年。这位老人裹着深蓝色藏袍在院场里坐定,很有些老僧入定的意思。他所回忆的江达也是上世纪40到50年代为主。

“那个格萨尔拉康里面呢,格萨尔是黄脸的,长胡子到胸口这里,穿着藏袍,是站起来的。除了格萨尔,还有他的四个手下,嘎玛(音)、赤东(音)、丹玛(音)、阿古吉本(音)。”洛桑翻译道。

“每年一次,江达(太昭)的汉族人会聚起来过节,他们把格萨尔的刀这个样子竖起来。”老人比划着手指。据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川对民国西藏汉人社会研究表明,“民国时期‘单刀会’等在拉萨汉人社会盛行,全体汉人夏历五月十三日相聚于关帝庙,庙会名为‘十三单刀会’,意为‘关公的磨刀盛会’。在会上除了供拜关公之外,也商议一些汉人群体共同关心的事。江达的“单刀会”与拉萨等地应该大同小异。”

我依然纠缠于格萨尔和关公的区别,这一部分洛桑翻译得更加艰难。于是我在采访本上画上了一柄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这把刀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又名“冷艳锯”,刀长九尺五寸,重八十二斤。看过《三国演义》小人书的人,不可能不记得这把长刀。关汉卿版本的《单刀会》中,关老爷身边正是这把大刀——“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

“钢刀。”老人突然冒出一句标准的汉语,他食指定定地指着我画的青龙偃月刀,仅存的两颗牙齿笑得摇摇欲坠。或许我听错了,或许他说的是“关刀”。但是确定的是,江达的汉人所过的单刀会中,供奉的的确是关帝老爷的青龙偃月刀。

民国二十九年藏历十一月初十日(1941年1月),江达(太昭)小学正式上课,地点暂时设置在邮局,其老师也就是邮局看守人,当年已经六十有七的马文才。马文才的薪水也从藏银九两的邮局工作涨为藏银五十两的教书先生。课本最初使用的原有的几本旧书,如《忠经》、《孝经》、《百家姓》、《弟子规》。 这所学校的开设归功于民国的西藏办事处处长,北大学子,五四青年孔庆宗。这位“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发现,昌都、江达等地的汉族人,“多已娶土妇生子女,其子女且不懂汉语矣。”他想不振教育,长此以往,藏族和汉族必受英国人之蒙蔽,开设学堂势在必行。后来,孔庆宗又托进藏的汉族法师购买了“初小一,二年级国语教科书各百册”。据资料表明,首批入学“江达小学”的小学生共15名。

20世纪40年代,距离清帝国崩溃已经有30年,当年被清军带到这里的遗民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代人,他们或者融入了藏族之中,或者死去,或者无声无息地回到了内地。

“我们的老师叫果果莱迪,他年纪大了,在邮电局里给人写信。他家就住在关帝庙那边,就是现在展览馆的位置,都是他的院子,他管这个林卡(园子)。”老人想了想,突然灵光一闪,“还有啊,他是汉族的官,官的名字叫‘香烟’。”

我们听得如坠五云雾中,“香烟”是个什么官职?“果果莱迪”怎么听也不像是汉族名字。“果果”就是哥哥,当地藏族一般如此按汉语称汉族人,即某某哥哥。日后我们又仔细阅读了王川教授所引用的民国史料,终于发现一些重要线索——马文才,祖籍四川巴县,清军撤退后,一度依靠“早年汉属关帝武庙香资(就是香火钱),年种青稞地一块维生”,后来在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的江达邮局担任书记。还发现有史料表明,1940年10月,马文才致函孔庆宗,请求租用关帝庙旁土地耕种以救家口。

年迈老人,关帝庙旁居住,代写信,是小学的老师,四点无一不符合。我们终于确认了,果果莱迪就是马文才,资料和真人的回忆在此终于契合。“香烟”的问题也获得了解决,马文才曾担任汉人保甲制度的头领“乡约”。

nlc202309040532

但除了马文才,我们再也没有办法将档案中其他名字与老人口中的那些“哥哥”对应起来。我们安静地听老人说着那些陌生的、遥远的故事。

“哥哥麦子”(音)或者“哥哥割麦”(音)是做凉粉的,脾气不好(我大胆猜测,这个名字有可能说明此人或许是一个穷苦的麦客,孑然一身背着镰刀走四方给人割麦子换口粮)。仁青贡布他们这些孩子喜欢用牧羊抛石的“乌尔朵”扔石头砸他家的小门,“哥哥麦子”就会掂着菜刀怒冲冲地杀出来。打群架时,他也总是挥舞着菜刀,似乎他和菜刀成了亲,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就是菜刀。热血的“果果麦子”死在江达,埋在后山。

“哥哥阿迪”(音)是做皮鞋的,他人很老实,话少,1959年解放军入藏,藏军溃退经过江达,几个溃兵打算杀了“哥哥阿迪”这个汉人来解恨,把他踹得死去活来。还是仁青贡布的父亲看不过去,出钱保下了“哥哥阿迪”,但从此“哥哥阿迪”的身体就变得很不好。(后来我们采访到了“哥哥阿迪”的儿子,得知他的名字叫侯坚,来自云南,曾是一个茶马帮的伙计。)

还有更多,“哥哥玉素”(音)是做衣服的,“哥哥次松”(音)年纪更大,以看守关帝庙为业,等等。果果在上世纪40年代,停留在江达的汉人已经降低到个位数。

后来呢,后来他们都过世了,埋在后山,依然坚守着汉族的葬俗:给亡者理发,洗刷干净,放直在棺材里,身下垫着松柏。有钱的贵人还会在棺材里陪葬银子、戒指和手镯。亲人要洒纸钱,烧香,还要到坟头送饭七天,并在朔风大野之中,缓缓归去。他们远离了故乡,也远离了动荡不安的20世纪初叶。

我们的翻译裁缝洛桑有些恍惚,我们问他,他回答道:“我也刚知道,老人说了,我爷爷的爷爷就是哥哥莱迪,我是他的后人,我的祖先原来也是个汉族人。”

霜降后,叶渐黄,西风吹来,落叶满阶

在这封《江达小学教员马文才呈处长陈述命途多桀》的书信中,他回顾了自己的命运多舛:早年丧父、兄长弃之不顾,被继母抚养成人,入藏后迭遭战火,妻子儿女除幼女外皆过世。从文字来看,这是一个真正的性情中人,我竭力地想象他如何在邮局二楼的小课堂上讲授汉语,但是我想不出来,马文才化作一缕青烟消失。

“我还见过安班呢!”老人说。这让我极为困惑,老人出生在1933年,他绝不可能见过清代的驻藏大臣。但是否是民国入藏的代表和官员呢?我于是问老人,“安班”的服装是怎样的。

“看不到安班,他坐在轿子里,旁边有好几个穿黑衣服的卫兵,走过去卫兵就把你赶开。”

我于是在笔记本上大致画了清代的顶戴花翎,民国的服装我不知道如何画,就勉强画了一顶西式的硬壳礼帽,给老人家看。

“顶上还缺一个圆球球。”老人指着硬壳礼帽说,我于是半信半疑地加上了一个绒球,老人合掌微笑,“哦,就是这个样子。”我却哭笑不得,这究竟是怎样的服饰,黑色制服,硬壳礼帽,头顶还有绒球,像是法国水兵或者安徒生笔下的锡兵。如同宫崎骏的动画片中走出的形象,却让老人勾起了儿童时的回忆,频频点头。此刻荒风吹过,风动的转经筒哗哗作响,寒林如烟,我们所讨论,所回忆,所沉默并思考的,似乎是一个传说,是一本古旧而颜色泛黄的历史的风情画册。如同古埃及的石像,向自己水中的倒影垂下眼睑,静默观察。

我们打算告别,老人忽然摆出了一个摇动筷筒的姿势,再次露出了微笑。他老迈的手摇啊摇啊,虚空之中有一根筷子似乎伸了出来,老人拈起来,上下读了一下,然后递给我。我瞬间明白了,这是汉人的求签。

“格萨尔拉康里,有这个呢。拉萨巴玛日的格萨尔拉康也有,一模一样的。”

我眼睛发热,心中空荡,只有低下头去向老人告别。家山万里,马文才和他的同胞们,只有一次一次在灯火下摇动签筒,默默祈祷,看看冥冥中落下的是什么命运。那细如蚊足的小字,语焉不详,神意渺然难测,他们惶恐地读,勉强地把握着自己飘摇的命运。

“…民国庚辰年(1940年),命途多舛,掌家二女子及干殿寺(甘丹寺)和尚于相继而亡,哀困之际,幸蒙天恩神惠,复蒙民主处长(应为“驻藏办事处长”)姑念困苦不堪,檄饬教学,天相衣禄补救生计之法。迄今年已六十有七,老病多弱,恐有不测,无从靠着,心挂意歉,只有一小女,年近二十,身矮力弱,不肯长大,现托拜亲友梁成栋着照…”

这封书信可能是马文才最后的文字,在这封《江达小学教员马文才呈处长陈述命途多舛》的书信中,他回顾了自己的惨史:早年丧父、兄长弃之不顾,被继母抚养成人,入藏后迭遭战火,妻子儿女除幼女外皆过世。从文字来看,这是一个真正的性情中人,我竭力地想象他如何在邮局二楼的小课堂上讲授汉语,但是我想不出来,马文才化作一缕青烟消失。

几天之后,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我们极为巧合地读到了民国时代小学课本的影印本,没有办法确认这是否是马文才所使用的课本。但其中确实有鱼,有鸡,有哥哥和弟弟。这课本似乎一篇一篇,都是为马文才所写。

再一次的,我们走出了太昭干燥多石的青稞田,向北望去,那一堆一堆散乱的石块就是汉人的墓地,没有墓碑。马文才和他的同胞们就卧在这里,他们的孩子曾在这里奔跑,为长辈扫墓,走过不知名的墓地,回到家中。

“好哥哥,好弟弟,手牵手,同回家。母为儿,解书包,携儿入室。”

从这里向西,到尽头的鹦哥嘴,重新跨上古道,超然凌空十几米,脚下就是碧绿的河水。

“梧桐两株,枝高叶大,霜降后,叶渐黄,西风吹来,落叶满阶。”

道路一直延伸,应该会一直延伸到传说中的鹿马岭,我们于是回头,再次来到悬崖边俯视江达古镇,看到了关帝庙的废墟和那两棵大树。

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西藏人民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西藏地方的历史画卷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又过了几年,川藏公路全线贯通,太昭古道不再成为四川与西藏之间最重要的道路。太昭作为驿站的地位也随之消失,新川藏线上崛起的诸如芒康、邦达、波密乃至新城八一等地取代了其地位。

如今太昭作为工布江达县的一个村庄而存在,随着318沿线的旅游业开发,太昭古镇已依照原貌修茸一新,太昭将凭借其厚重历史迎来新的转机,成为以旅游业为依托的新兴的旅游小镇。

【关帝庙的导游词】推荐阅读:

上一篇:长大后我要成为你800字优秀作文下一篇:初三英语教学复课建议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