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的战争电影观后感

2025-03-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看我的战争电影观后感(精选4篇)

看我的战争电影观后感 篇1

这是一部在观影后仍引人思考的影片!

血与火交织的朝鲜战争,是这部影片聚焦的主题。影片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了一群平凡又非凡的年轻军人为保卫共和国毅然决然奔赴战场,在残酷的血雨中所经历的那些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故事。

观看完这样一部“标准”构思的战争影片,感触最深的首先还是战争暴力的血腥与残酷。作为“装饰死亡的艺术”,战争的残酷从来就是古今中外影视或文学作品呈现的焦点,朝鲜战争尤其如此。战火后的疮痍不时敲击着观影者的心灵。其实,在影片之外,有关这场战争的残酷还是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当然,这种残酷部分源于敌我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

根据金一南《军人生来为战胜》一书记载,朝鲜战场上美军一个军就拥有坦克430辆,而我志愿军入朝的6个军,一辆坦克也没有。这一装备差距的代价,在影片中得以呈现。再比如,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就拥有汽车约7000辆,而我志愿军入朝之初,主力三十八军只有汽车100辆,二十七军则只有45辆。空中力量的悬殊就更大了。我志愿军当时不但没有飞机,连防空武器也极度缺乏。面对美军1100架作战飞机,志愿军当时只有一个高炮团,36门75毫米高炮,还要留12门在鸭绿江边保卫渡口。最初带入朝鲜的,竟然只有旧式的日制高炮24门。至于雷达则一部也没有,搜索空中目标全凭耳听和目视。对此,侵朝美军总司令李奇微后来也回忆道:“我们在北朝鲜战场上空几乎未遭抵抗。除地面火力外,我们可以不受阻碍地攻击敌补给线。在头一年,对方甚至连防空火力还击也没有。”

对于这场战争的残酷,当年的影片《上甘岭》也曾有过经典的刻画。影片以“战壕真实”为鲜明特征。在尚不具备鸿篇巨制条件下,当时的.影片编导选择了上甘岭战役这个局部,“以小见大”式地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将镜头聚焦于战役中志愿军某师某部八连和八连驻守的坑道特定环境,集中塑造八连连长张忠发等基层官兵形象,让观众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志愿军作为整体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影片中那个生动的细节感染了几代人。志愿军官兵在坑道里坚守多日,没有喝上一滴水,口渴难耐,排长讲望梅止渴的故事,连长带头干咽饼干。师长派人给坑道官兵送来两个苹果,大家拿在手里轮流闻一闻,谁也舍不得吃一口。影片之所以被誉为战争的诗篇,应该讲,其诗情中渗透着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无比深情,这是重要的原因所在。

电影《我的战争》观后感 篇2

挑几个感受特别明显的说一下吧:

1)电影开头,上来火车被轰炸扫射的场景一下把人拉进战场,BGM和画面效果还是可以的,看得出用心了。

2)中间“泡妞”、“炸山石”、文工团众巾帼“撒手榴弹”,总体感觉凌乱、不合理、没有主题、不知所谓;从BGM我似乎听到导演在耳边说:此处是大场景、此处应有强烈的情绪表达 -_-!可是,实在没感受到啊!

3)最后一个战争场景,实在是没法吐槽,差点提前离场,最后是忍着恶心看下来的:

- 那么多战士,人挤人冲锋,是在强调抗美援朝志愿军就是人海战术,所以才赢的嘛?(今天九一八:1937年7.7卢沟桥,华北日军一共8400人,中国军队光29军就不下10万人;1931年九一八东北日军1万余,张学良东北军19万;)

-连长被炮弹震的耳鸣,一阵恍惚,很好很真实。但是小神仙连着在距离炸弹几米处救下连长,没受伤,好吧……2人瞬间能自如对话,好吧剧情需要,耳鸣啥的就当没有了。

-可是,当连长受伤到都不能走了,健康的小神仙居然高喊着“我们要一起战斗”,然后就背着连长冲锋了,冲锋了,冲锋了!(我下巴当时就掉了……)。连长手枪biubiu打死好几个机枪手,接着连中数弹,最后牺牲。这是抗美神剧嘛……

-最不能容忍的是,连长在牺牲前,居然说了一句“以后会有人记得我们今天做了什么嘛?”。崩塌了!电影准备拍给不会记住他们的人来看的?导演是想说,主角连长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牺牲是否有意义,是否会被子孙后代记住,他入朝抗美只是因为遵守命令没有信念支撑(或许惦记着女主角可以算是信念),just a killing machine?还是想表达对观影人的不屑——就你们这些人才会记得他们?!

4)最后的火车站,各种元素大集合,铁路、毛彭头像、美女、鲜花,歌颂和平,很美。可却让人有种吃了苍蝇,却说不出来的恶心的感觉——主角牺牲了,美女最后被满口港台腔、从头到尾拉人出镜的小神仙带走了(主角你为了啥啊~)

总体感觉:

1)电影打着致敬志愿军的旗号,抹黑志愿军。通过观影,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是一群遵循命令,为了胜利不惜牺牲、一身匪气的兵。

2)导演或者制片方,想两边讨好,打着致敬的旗帜,却对自己想要致敬什么不清楚,或者说是不想清晰的表达。最后的战争场景更是用一种“敬而远之”的视角,用旁观者的心态,略带怜悯的看着他们,毫无代入感(他们是我们的先辈嘛?!)。在最后的战争场景中,用固定在枪械的镜头对主人公进行拍摄,更是游戏感十足。

也许港台导演永远无法体会百年抗争的绝大艰辛;无法体会到抗美援朝战争那种“背后是家乡”的感觉,无法理解抗美援朝胜利后,那种一朝啼鸣、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骄傲(意图侵略我们,美帝我也能拉下马!)。

电影我的战争观后感 篇3

彭顺导演凭借《见鬼》、《危城曼谷》(泰国版)、《C+侦探》、《风云II》、《妄想》等作品早已蜚声影坛,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香港金像奖、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多次获得奖项和提名。对于首次执导战争题材电影,在导演特辑中彭顺表示非常希望拍一部具有自己风格的战争电影,把自己的商业视角和独特的拍摄手法与传统战争题材相结合,完成一部真正的商业战争大片。据了解,为了尊重历史并拍摄好《我的战争》,电影开拍前彭顺翻阅了大量相关书籍和影像资料,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了解学习,在电影拍摄间隙彭顺则抓紧时间和枪械组老师交流,充分熟悉每一种武器装备,以便更好的完成拍摄,如此狂热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对细节的极致把控,使得主创人员对导演深感佩服。

“导演希望能够呈现给我们不一样的战争片,而且压力非常大,但是在片场他完全没有表现出来,只为了让我们能更专注的投入到拍摄中”,王珞丹这样评价导演。杨佑宁则表示:“导演在片场只要一坐上导演椅就会很亢奋,有什么画面,需要补什么画面,全在他的脑子里。”刘烨对导演的评价是最中肯的:“他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人,在片场一直专注的看着镜头,就是那种典型的工作狂类型,工作占满了他全部的时间,很专业,很敬业。”

为了尽量真实还原抗美援朝战斗场面、把最真实的感觉呈现给观众,彭顺表示:自己坚持实景拍摄战争场面,并在拍摄战斗戏时会要求摄影师在距离炸点最近的位置完成拍摄,跟演员一起经过炸点,只有这样才会体现出战场的真实感。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GoPro进行拍摄,用第一人视角呈现画面,给人更加真实的感受。在使用GoPro拍摄过程中,不仅要求演员持机表演,彭顺还亲自持机进入“战场”真实感受战场的危险。彭顺要求电影中的爆破场面使用真实爆破,这对影片增加了很大的拍摄难度。在保证演员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影片中大部分爆破镜头都是采用真实爆破,在拍摄过程中同一个画面,会因为爆破或者演员走动问题重复拍摄多次。彭顺希望通过这种拍摄手法和严格的画面要求,让观众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最真的战场,用不一样的拍摄方式梳理战争电影的全新模式,带给观众全新感受,希望能够创作出一部真正有他个人风格的战争题材商业大片。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1.《我的战争》上映时间

2.我的战争电影观后感汇总3篇

3.刘烨、王珞丹主演电影《我的战争》上映时间

4.我的战争观后感2016

5.电影《我的战争》上映时间

看我的战争电影观后感 篇4

激烈的足球“战争”开始了!一位身材高大留着金色头发的小伙子正拱着身子,全神贯注地盯着敌人和球,随着几声呐喊,几个路过此地的儿童因为好奇也前来观看这次“战争”,他们小小的好奇心就像一团小火苗,越烧越旺,最终他们也忍不住了,加入了他们的呐喊声中,当起了临时“拉拉队”。

“球进了!”一个小男孩兴奋地大喊,他的手里也抱着一只小足球,脚下还有一只正在呼呼大睡的哈巴狗。刚刚这一球,把那个小伙子的膝盖给摔伤了,可他还是不顾疼痛,坚守球门。突然,一位身穿红衣服的男孩子站在了他的身后,嘴角还在微笑,他也想融入这次的足球赛。

又来了几位观众,一位戴着红蝴蝶结的女孩,正十分认真的在看着这些球员;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婴儿,因为正带着孩子们出来玩,看见他们几个小伙子在踢足球也好奇地来看了;旁边的一位叔叔看着看着就笑了,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激情澎湃的日子,曾经他也像这些小伙子一样那么热爱这项运动,现在又看见他们在踢球也是十分怀念。

一位球员带球冲锋,一直带到中线,一看前面有人,就抿起了嘴角,好像在想:“就凭你?还想拦我!没门!”突然他夹球一跳,躲过了敌人的铲球,接着又来个补防,正想着大显身手时,右方一个对手铲球了,来不及反应过来,一个漂亮的球就飞向了球门。该是那个金发小伙子出场了,他瞄准好球,轻轻跃起,球抢到了。在场的人们欢呼起来,小伙子把球扔给了队友,进行了远距离传球,球又跑到了另一个方向,对手们纷纷跑过去,突然,持球队员面前出现了高大身躯的敌人,他一子吓得慌了神,这时身后又来了一位队员,球从他的胯下传过来,一接到,队员就喊了声:“看我的‘黄金右腿’!”说完,足球就飞向了球门,守门员还没来得及反应,“啪!”球进了,全场顿时沸腾了,欢呼声,叫好声,喝彩声,响成一片…

上一篇:小学英语考试方案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