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备考模拟试题历史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备考模拟试题历史

中考备考模拟试题历史 篇1

以稳健著称的河北省中考文综试题,题型、分值已有几年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每年都有独特的特点,为了更好的帮助九年级思想品德和历史教师备战2011年中考。现对2010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题中的选择题进行分析,纵观2010年河北省文综试题选择题(以下简称选择题)与往年相比有以下突出特点:

㈠从政治选择题来看:⑴今年政治选择题没有纯粹时事题,改为对时事问题的理解,加强对中学生时事热点问题理解能力的考查,难度加大;⑵往年政治选择题采取的一事一议题型,今年选择题改为一个时事热点材料背景设置两个问题题干加以考查,例如:

5、6题对“校园安全”问题的考查;

9、10题是对“科学家钱学森逝世”问题的考查。此类问题从多层次、多角度设计,与往年相比,量少,但更加开放与灵活,角度新,考查要求能力强,难度加大。㈡历史选择题具有以下特点:

⑴试题题干设置形式多样化,不再是以往纯粹以历史事件作为题干来考查,而是设置了图片、图表、歌词、历史独幕剧、历史资料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掌握力度考查的更加清晰,更加具有选拔性。

⑵历史问题的设问灵活,试题选项间的差别间隙更小,更加强化考查学生对知识理解。例如,第十九题,此题考查西方殖民体系崩溃的知识点,四个选项都体现西方国家在非洲殖民统治的崩溃过程,但题干出现“最终”二字,最佳答案只能选择“纳米比亚独立”。㈢综合性选择题:

⑴从今年综合性选择题来看,与往年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思想品德与历史的结合更加密切,不像往年,思想品德与历史分得很清,今年试题中思想品德中有历史知识,历史中有思想品德,两学科渗透性加强。例如:24题,题干是历史材料背景,考查的内容是思想品德,特别是选项“科学、文明和人性”政论性强。

⑵与思想品德选择题一样,综合性选择题的时政热点材料背景与往年相比数量减少,今年总共就三个时政热点即“双百人物”、“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世博会”等。每个时政热点设计2-4个小题进行考查,这样对时政热点的考查更细,更能突出中考试题的选拔性。

针对以上对2010年文综试题选择题的特点,笔者认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来备战2011年中考:

① 紧抓“双基”。在备战2011年中考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指导,切实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去做灵活开放的中考试题。

② 抓精抓细。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今年的九年级复习不要把复习重点放的面过宽、过多,而是要紧抓一年来重要几个时事热点,并且把每一个时政热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训练,考查的角度要新,层次要细,力度要深。

③ 备在平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时热点引入课堂,成都市盐道街中学政治组搞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五分钟新闻播报”做法不错,值得借鉴。教师在平常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时政热点问题;其次,要指导学生创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认识、理解时政热点问题,提高答题、解题能力。

④ 历史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认识、理解,因此,教师应引领学生跨越时空隧道,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切实深入事件之中加强与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来理解历史事件。

中考备考模拟试题历史 篇2

一、试题情况分析

(一) 试题知识点及课标要求

1. 选择题

2. 非选择题

(二) 试题知识点分布

(三) 试题特点及启示

1. 重视基础, 重视主干。

在试卷中, 世界史、中国史的基础主干内容都得以体现。选择题中, 古代的政治制度, 唐诗宋词, 近代的洋务运动, 世界史中的文艺复兴, 第二次工业革命, 欧共体的成立, 冷战等这些都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基础和主干知识。非选择题更是如此, 宋朝的商品经济,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 美国的崛起, 这是三道题考查的重点, 也是初三教师、学生复习的重点。每道题虽然设计不同, 但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说, 重基础、重主干、不偏、不怪应是试卷的第一个特点。

2. 着重突出了三条主线。

试卷的整体性强, 主要围绕三条主线, 一是社会发展的主线。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题, 在试卷中能明显得以体现, 这里不再多说。二是经济重心的主线。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巨大, 选择题中洋务运动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考查就是体现。非选择题中, 44题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它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还显现;46题美国的崛起, 主要因素之一是二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 这些都突出经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三是公民责任的主线。主要是在非选择题45题中体现, 45题考查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 第四是填表“近代资产阶级的探索”, 其实就是让学生思考, 在民族危亡之时国民的责任;46题考查美国的崛起对我国有何借鉴, 也让学生反思, 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繁荣强大, 作为未来的公民我们该如何去做。

3. 三维能力的有效结合。

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 在问题设计上由浅入深, 考查学生思考问题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历史和现实有所反思有所感悟, 这种三维能力相结合的考查在非选择题的44、45、46题中均有体现。

二、答卷情况分析及启示

以上是对试题结构和特点的分析, 是从命题的角度对我们备考的指导, 对教师制定计划, 确定方向, 选择重难点有指导意义。对学生答卷情况的了解, 可以让我们更注意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更加强对学生从学法的角度进行指导, 更加强对各项能力的培养。

(一) 选择题答卷情况及启示

选择题总分为60分, 全省平均分为38.4053, 难度系数为0.6401, 难度适中。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从得分情况可以看出, 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是不错的。但选择题除31题外, 每一题均有2万人以上得0分, 全省考生总数仅为12万余人, 30、38、39、40题都是一些基础型的问题, 但0分的都达5万人以上。主要反映两个问题:一是不重视细节历史知识。像30题, 三大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 可能学生都知道解放战争, 三大战役的名称, 战役中的一些环节就模棱两可了, 38、39、40题都反映出类似的问题。二是不注意审题。没有理解题目中材料的意思, 甚至不理解题干的问答项, 造成错选、乱选。三是不重视海南地方史。海南地方史每年考两道选择题, 共6分, 所以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 据一些老师反映, 甚至一些学校都没有教材, 到中考前临时抱佛脚, 印几道题练练而已。

(二) 非选择题答卷情况及启示

我们以44题和45题为例来进行分析:

1.44题

44题为材料解析题, 共设三个问, 满分12分。分别有三则材料, 材料一为三张图片, 材料二引用课本上的两则文字材料, 分别为南宋谚语和《宋史》里边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三个设问考查形式有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

学生失分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概念混淆:有部分考生写到了其他的名称, 如“铜币、钱币、银币、货币、铜钱、纸质铜钱、铜版拓片、铜版钱、南宋纸币、交子”等。也有的单单写了一个“钱”字, 或者“币”字。 (2) 粗心马虎, 出现错别字:有些考生粗心大意, 以下两种错别字较多出现。“纸”加一点, 或者将偏旁写错, “币”加一横或者少一撇, 写成“纸巾”、“纸市”。 (3) 审题错误, 答问张冠李戴:有的考生甚至写到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图片、孩子、八国联军、毛主席, 交易币、北宋、印刷版、水煮食物、人民币”等答非所问的答案。还有一些考生误答为交子出现的意义。

2.45题

45题为材料问答题, 共设四问, 满分18分。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第一问是选择题, 第二、三问是简答, 第四问是填写表格。

本题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 (1) 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薄弱, 史实混乱, 历史概念混淆。如答八国联军侵华, 火烧圆明园;1905、1912年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写光绪帝等。 (2) 审题不清, 不认真, 抓不住限制的关键词。如第3小题据材料三回顾抗日战争历程, 列举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两次战役。一些同学不能抓住限制的关键词“抗日战争历程”“中国军队”“胜利”等, 因此就有不少考生答了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甚至有答赤壁之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还有一些同学战争与战役概念模糊, 答了北伐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问题除了考生历史基本知识薄弱外, 也突出反映学生审题不细。 (3) 不按要求作答, 答题不规范。如第1小题要求填写字母选项, 一些同学答具体内容;特别是第4小题把给出的表格自己进行改造然后作答, 上下颠倒。

中考备考模拟试题历史 篇3

一、历史中考命题的特点及趋势

1注重基础性,突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能力的考查。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应突出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普及性,为学生适应社会和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落实“双基”对实现课程目标,培养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对“双基”的考查放在首位已成为南宁市历史中考命题的共识,2009年命题的知识考查覆盖率达到应考范围的90%以上。同时,无论是选择题或是非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概括、比较、阐释等学科能力的倾向也较为突出。如:

例一《三国演义》里“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相关联。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例二清朝末年有一位状元与众不同,他中了状元却不做官,毅然回乡创办企业,致力于“实业救国”。他是(

)

A荣德生

B侯德榜

C张之洞

D张謇

例三二战后期,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国法西斯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两面夹击的困境。2009年是诺曼底登陆作战多少周年纪念?(

)

A50周年

B55周年

C60周年

D65周年

以上三道试题覆盖了中古史、中近史和世现史,涉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换算历史年代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基础性的目的很明显。

例四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多次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饱受欺凌的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过哪些主要的侵略战争?请指出它们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最主要影响。

(2)在侵略者的炮口震撼下,清王朝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能体现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受破坏、更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最终使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的分别是哪一条约的哪一条款?

(3)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英勇抗争。请写出一例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的史实,并说说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历史作用。

这是一道覆盖教材好几课内容的综合论述题。命题以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为主线,着重考查学生对列强侵华及影响,中国人民抗争及作用等有关问题的理解、概括、综合的能力,试题体现了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对考查学科能力的要求较高。

2关注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具有开放性的命题来考查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崇尚科学、民主与法制的意识等人文素质。

著名历史学家赵亚夫先生指出,历史教育应当是“精神的历史教育”、“教养性的历史教育”,强调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历史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是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也是历史教育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值得指出来的是,在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命题中,逐渐改变了过去说教式的方法,而是根据历史学习内容,适当地启发和引导(有时也适当地联系社会热点来设计试题)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态度与价值观,采用的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更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素养形成的熏陶作用。如:

例五在宋朝要印刷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既经济又省时的办法应该是(

)

A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

C转轮排字印刷

D激光排版印刷

例六1931年,一位给人们带来光明的科学家病重的消息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几十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小时就对外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请判断这位科学家是(

)

A瓦特

B法拉第

C爱迪生

D爱因斯坦

此外在材料解析题中,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拿破仑战争的认识”等,说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考查已经深深地融入中考试题。上述题目对科技力量的导向,对杰出人物推动历史进步的肯定,实际上就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及影响。

3重视历史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加强对这一目标的考查探索。

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由于许多历史教师对教学“过程与方法”感觉颇为费解和不易操作,往往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忽略它,造成了教学目标的片面性。在命题中,我们利用中考作为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探索对这一目标的考查,以引导教师们重视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达到全面落实课程三维的目标。如:

例七为了牢记历史的教训,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近代史上中国战败的原因。你认为除了课本以外,还可以查阅哪些历史资料来分析这个问题?

例八(09玉林市试题)通过以上的探究(注:指辛亥革命为主题的历史探究),你学到了什么历史学习的方法?

目前考查学生对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大致以上述题型进行。但从历史高考的反馈来看,已出现利用图片、文物等材料来让考生判断是属于原始资料或是第二手资料,以考查其对历史学习基本方法、途径的了解。这就提示我们对过程与方法目标考查的多样化要多加注意和研究。

另外,引导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是乡土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组成部份,南宁市的中考较重视对乡土史内容的考查,也体现了一定的地方特色。但对此做法意见不一。所以目前我们对乡土史的考查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南宁市中考历史命题的趋势就是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进一步加强对课标的理解、把握和落实。

二、对初中历史教学及中考复习的建议

1要认真研究历史课标,理解和把握课标精神,依据课标来进行教学。提倡依据课标教学并不仅仅是看课标对内容标准(考试内容)的规定,而是要全面考虑课标的要求,如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只有全面地理解了历史课标,把它转化为教学行为,才是把历史

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在2009年历史中考阅卷中发现,学生对例四试题的第(2)问丢分严重。此题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分析三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明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从而体现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概述能力。但不少学生却只知结论而不知论据,反映出历史教学中忽视课标要求的不足。

2夯实基础,注重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上所述,把对“双基”的考查放在首位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双基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也是考试中能答好题目的前提。如例三试题考查二战诺曼底战役年代的换算,这是较简单的基本技能,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错答。另外,教学中还要注重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才能较好地理解历史和把握所学的历史知识。

3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力立意是考试命题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强调对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评价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倡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鼓励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收集整理历史信息、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撰写历史小论文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概括能力。如选择题中考查对孙中山、康有为、严复等人的思想主张的了解及识记,但教材对他们发展资本主义的观点没有直接答案,需要从历史人物的言行中去理解,但学生对这一问题理解的欠缺,所以造成丢分严重。

4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和加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及熏陶。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解题,教会学生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感悟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要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要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加强对历史学科考试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和解题方法,如针对考试中学生普遍掌握不好材料题的答题要求的情况,就要在教学及复习中予以注意和指导,并加强练习,使其在考试中能事半功倍。在选编练习题的时候,一定要从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可过深过难,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的自信心。

2011中考历史备考交流材料1 篇4

中考历史备考方案与方法

柳林镇中心学校

熊元芬

一年一度的中考又临近了,在座的各位都会思考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上好复习课,这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说它老是因为每年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说它新是因为每年都有不同情况,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复习方法。但不管情况有何变化,我们思考的核心是如何使复习更有效?在总结2010年中考的基础上,谈一点我个人的体会。

我们在组织历史复习的过程中经历了依标据本、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领会《说明》、注重重点(第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整理归类(第三轮复习);查漏补缺、仿真模拟、实战演练(第四轮复习)四个阶段。

一、依标据本,夯实基础

第一轮复习我们的时间安排在2月下旬—4月上旬,内容以七、八、九年级基础知识为主。

首先以课、单元为单位,全面落实双基,理清知识点,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和基本线索。目的是通过全面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双基内容,重点是夯实基础,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在此阶段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不意味着不背,纵观每年的中考试卷都非常重视基础性,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的积累是不会有能力的提高的。只有识记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运用、触类旁通,对各种试题的驾驭得心应手。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按历史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精编单元复习提纲,含复习重点、时间、方法、知识点等内容,让学生按提纲索引复习教材,掌握线索,夯实基础。我们把这一轮复习简称为“纲举目张”的过程。

二、领会《说明》,注重重点

第二轮复习我们的时间安排在4月下旬—5月上旬,以中考《说明》中指定的内容为重点。仔细研读,深刻领会,例如:中国古代统一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中国近代化探索;近代民主革命历程;中国现代史中的工业化起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内容;世界近代史的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巩固;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世界格局的演变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等等,要把它们作为重点内容复习,反复训练,巩固强化。我们把这轮复习叫做“强化”过程。

三、整理归类,专题训练

第三轮复习是中考复习的关键阶段,我们安排在5月下旬—6月初,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要求我们做到“横纵比较,贯穿古今中外”。具体做法是根据备考范围,归类整理几大专题,跨越时空和国家将类似又易混淆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分析并巩固记忆,学会运用教材知识对文字材料、图表及人物图像等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们把这一轮复习叫做“内化于心,学以致用”的过程。

四、查漏补缺,仿真模拟,实战演练

中考备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5

(一)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二)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三)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四)“一五”计划成果:

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④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

⑤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参加中考历史备考会的心得体会 篇6

朱承财

2012年3月2日,作为胡官屯镇中学的九年级历史老师,我参加了在德州五中召开的中考历史备考会。参加会议的老师是来自德州全市的九年级历史教师和七、八年级的历史骨干教师,席间老师们还交流了教学的心得与体会。

上午八点半,备考会正式开始。先听取了两节历史复习示范课,一节是德州五中的刘君君老师讲的中国古代史一二单元复习课,一节是庆云县马新涛老师讲的宋元时期的历史复习课,课后由几位教研员进行评课,我县的教研员王保华老师第一个进行评课,在对刘君君的课进行评价后,又简单地介绍了我县对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同时也介绍了我县教育局开展的“十”、“百”、“千”工程。

下午1点40分,由市教育局教研员宋老师主持,她首先从试题结构、知识结构、难度结构等方面细致分析了2011年中考历史试题,为老师们明确了历史学科的评价导向。然后,他指出了考生在中考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如基础知识不牢固、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审题不清等。最后,宋老师给出了做好当前中考复习工作的几点建议。她建议老师们要强化课程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不断加强世界史的教学。

中考备考模拟试题历史 篇7

(一)2006年历史试题,关键词:政治、思想、经济。

2006年是全国高考文综试卷重庆市第一年自主命题,就历史单科而言,从形式上看:在选择题上采用了主题式的形式组织试题,涉及官制、政党、外交三个政治领域的主题,还有一个以救国思想为核心的主题;因为当时的以主题式命制客观题相当普遍,故重庆地区也以当时“时尚”的形式面世,主观题以英国史为轴设置问题;综合题中涉及唐代的农业,与当时的“三农”这个热点问题相暗合。从总体上看这次命题是重庆市在学习探索。

(二)2007年历史试题,关键词:民族、经济、教育。

2007年的历史试题涉及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国和世界经济,以及杰出人物的考查;主观题以教育改革为背景,下设五个问题几乎涵盖古今中外几个关键时期的教育问题,以隐性的方式体现热点;综合题以时事导入考查非洲殖民地经济和中非关系。这次的命题虽仍是在学习探索,但也体现出了一些独特的风格,如15题以地图为载体考查隋唐时期陶瓷和纺织品的分布情况,这种以地图表述历史现象的试题虽然在难度上超出了考生的意料,但至少在形式上让人耳目一新。

(三)2008年历史试题,关键词:科技、国家、治国措施。

2008年的历史试题相比前两年来看是一份成熟的试卷,充满“变数”。从形式上看,选择题只有一个主题(科技),其余的选择题则是以“散装”的形式组合,没有采用以往的专题式组题形式,使试卷的命题视野更加开阔,主干知识的覆盖面比较广,对涉及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事件的考查力度加大;主观题表示出对民生的关注,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如何采取有利于民生的治国措施进行考查,充分体现历史的借鉴功能;综合题以改革开放这个大热门为切入点采用历史比较法的方式考查中苏改革。

从2008年的历史试题中可以看出重庆地区的试卷正在向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迈进,从形式上看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专题式的瓦解,2000年在江苏、吉林、浙江等省推出了专题式选择题组合,这种试题组合的基本特征是命题者首先设计一个与考生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然后提供两道以上的选择题组合,但是自从2007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采用了“散装”组合后,重庆也在朝这个方向改进;二是试题开始走“群众路线”,折射出一种“草根文化”,出现了贴近世俗生活的市民生活层面的试题,如17题对谢公屐的考查。

(四)2009年历史试题,关键词:基础、潮流。

这次的高考试题出现了一些不同,全部采用“散装”的形式拼盘客观题,命题视野更为开阔,试题顺序按纵向编排,即按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史的顺序组织试题。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对题干进行了必要的精简,设置了近乎于直白式的提问,12、14、15、16、21、22共6道是直接设问的题目,没有过多的干扰材料或隐蔽的陷阱,显得极为精简,这种直接切入主题的试题虽然在题干上消除了不必要的花哨,考查的是“死知识”,对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要求不高,但由于备选项内容的延伸,对考生基础知识的储备要求进一步提高。从考查的内容来看,这次试题比较偏重古代史(共5道古代史的题),但依然没有放松对近代史的考查(4道题),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史与近代史的试题都是比较靠前而且也比较集中的内容,主观题看起来似乎与点无关,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其答案要点都是紧扣团结,2009年为了庆祝改革开放31周年与建国60周年,全国各地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新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密不可分,从重庆市的角度来说,最近一段时间“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提振精气神的活动正在全面铺开,也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因此主观题的37题与当今的时代潮流相吻合。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看出重庆的试题有以下特点:

一是对思想史的考查从多到少。2006年用一个专题考查思想史;2007年第19题考查了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的比较;2008年第16题则考查了对墨家思想的辨认;2009年没有思想史的内容,14题的宗教大致可算思想类。

二是在客观题中采用了历史比较法命题。采用比较法,在全国其他省市中命题并不少,可大多是在主观题中出现,而重庆地区则在客观题中也有体现,如2006年的20题,2007年的19、22题,2008年的19、23题。

三是未放弃对杰出人物或者对国家的前途进行关注并且作出一定贡献的“探索者”的考查,如2006年考查了康有为、宋教仁、王韬、毛泽东;2007年考查了林则徐、陈独秀;2008年考查了魏源、光绪帝、陈独秀;2009年考查了林则徐,从时间上看属于近代史的人物,并且不回避已考过的人物。2007年和2008年都涉及陈独秀,2007年和2009年又涉及林则徐。

四是“专业化”的痕迹隐形化。这里所说的“专业化”是高考试题会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命题者的研究方向。如2006年的37题考查了英国史,就带有明显的迹象,显示为英国史的研究者所参与;2007年的37题是教育史方向的人所设计;2008年的37题比较明显地可以看出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的一个拼盘,其问题设计明显不如前两年连贯,虽然没有明显地暴露专业,但显示了专业磨合的痕迹。2009年的试题的设计就比较好地融合了专业。

五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自从2007年重庆历史的客观题出现了地图和人物画像的考查后,2008年又出现了文化遗址与统计表格,2009年则是地图与文物的插图,每年均为两幅插图。形式上的多元化表明试题也开始走综合路线,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引入试题,这也是对高考改革的一种尝试。

随着高考命题机制的成熟,高考中猜测到原题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但我们可以推测其命题思路与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复习过程中尽量向高考前进的方向靠拢,甚至与其保持步调一致,进而提高高考作答的准确率。要推测高考的发展方向首先就要根据学科的功能来推测。历史作为一门文化课,带有很强烈的文化传承功能,因此,一些杰出人物能够在国家危难之际在众多的嘈杂声中敏锐地听出历史的脚步声,他们以深邃的思想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注,理应对他们的历史功绩有所记载和关注;历史课作为中学教育中的一部分当然具备其本质的教育功能,通过历史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对国家发展进程的关注,以及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认同感。

历史学科中考备考工作的一些体会 篇8

第一,解读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明确新课标和中考考试评价要求,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复习指导思想。每年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下发后,我立即组织师生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通过解读,老师和学生在考试性质、命题原则、试题结构、能力要求、考试内容等诸方面达成共识,明确了新课标和考试要求。如2007年考试说明强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在考查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注重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等方面的考查。基于此,在复习教学中,我们按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进行复习。复习课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意识。“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一直以来,我们采用学案导学-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点拨提升-训练反馈五环节课堂模式,课堂上真正体现“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活起来,让历史人物站起来”这一教学理念。

第二,打破教材体系,强化专题复习。就历史学科而言,主体知识应该是指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总揽全局的作用,集中反映了在国家制度、社会更替、经济水平、民族交往、国家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等多方面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拓展性,专题复习能够打破教材的顺序,实现知识的重新组合,把局部的、分散的、零散的知识整合成整体的、系统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根据教材学习主题和历史考试说明划定的考试内容来整合教材,我们设计了十个专题: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专题四,中国近代化进程;专题五,近代列强的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专题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专题七,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与发展;专题八,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专题九,三次科技革命史;专题十,热点和周年问题。

第三,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形成“大历史”观。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能力,形成“大历史”观。例如在复习中国史的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时,我们不仅要看国内情况——封建统治日趋衰落,更要把它与当时的世界大环境——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作鲜明的比较,这就会从中国史的复习联系到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后的英、法两国。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要注意转换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立足点,如日本的法西斯专政与发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等。

第四,密切联系时政,关注热点和周年问题。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年的重大时政,如“三农”问题、“民生”问题、科学的发展观问题等。涉及周年的知识点,特别是今年涉及年份为“8”尾的重大历史事件,如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30周年等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解题方法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1.要重视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到中考“怎么考”(命题思路),从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精选试题,强化模拟训练。

2.我们尝试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知识和网络资料选取材料,编制试题,并写出命题角度,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答题的切入点和思路并拟定答案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试题思路的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学会理清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規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

中考历史模拟试题 篇9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他是一代明君,是襄阳枣阳人,历史上称他的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他是()A、刘彻 B、刘备 C、刘秀 D、刘邦

2、“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中充分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历史事件是()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游 ④郑和下西洋 ⑤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3、迁都是一个国家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A、盘庚迁殷 B、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 C、周平王迁都到洛邑 D、苏维埃俄国首都迁到莫斯科

4、有人说: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错失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下列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A.原子弹爆炸 B.蒸汽机 C.蒸汽机车 D.螺旋桨飞机

5、如果将“义和团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归结为一个学习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

A、社会主义运动 B、资产阶级革命 C、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D、改革与革命

6、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转危为安的战斗,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力量之一。下列历史事件不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是()A、遵义会议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挺进大别山

7、下列有关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B、都是正面战场的典型战役

C、都是九一八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D、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抗战

8、推动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旧势力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A、人文主义 B、启蒙思想 C、相对论思想 D、马克思主义

9、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

A、美国 B、德国 C、欧盟 D、日本

10、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趋势表现的是()A、1995年1月1日世贸成立

B、20世纪末,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有六百万多家

C、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消失,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D、中国海尔公司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实现了设计、生产和销售本地化

二、非选择题(40分)

11、【巩固封建统治】(5分)

(1)请列举秦朝、西汉、明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分别是什么?(2分)

(2)清朝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做了很多努力,请从平定叛乱、反抗外来侵略、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三个方面各列举一例。(3分)

12、【捍卫国家主权】(6分)

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2000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中日两国长达2000多年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 1 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2012年9月,由于日本右翼势力的“购岛”闹剧,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愤怒。本就脆弱的中日关系一下子降到了冰点。作为中学生,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声中,我们更应该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探索。

(1)请举一例唐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史实。(1分)

(2)元末明初,日本倭寇在我东南沿海烧杀掳掠,明政府派往浙东沿海抗倭的年轻将领是谁?(1分)

(3)日本发动和参与了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至少写出两场战争2分)

(4)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1分)

(5)“2000年友好,50年对立”的中日关系,证明了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作为两国政府,应该领先而不称霸,强盛而不扩张;领先不忘睦邻,强盛更要友邦。作为中学生,我们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声中应怎么做?(1分)

13、【加强执政党建设】(7分)

2012年11月8日~l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中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制定了重大的方针和政策,引领了中国发展的方向,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民族振兴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共一大是什么地点召开的?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2分)

(2)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召开的具转折性的会议分别是哪两次?(2分)

(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和正确的建设道路,分别是什么?(2分)

(4)回顾党的奋斗历程,你有何感想?(1分)

14、【改革促进发展】(5分)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图三位历史人物是20世纪以来最杰出的改革家。

排时把图变小点,三幅图隔点距离。

图一:列宁 图二:罗斯福 图三:邓小平

(1)图一中的政治家最先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政策名称是什么?(1分)(2)图二中的人物进行了什么改革?其改革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最大的创新是什么?(3分)

(3)图三中的人物在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其中在农村的改革采取了什么形式?(1分)

15、【革命赢得独立】(4分)

读图,回答问题

(1)美国国旗中13道条纹代表最初北美13块殖民地,请问当时在这13块殖民地上的殖民者是哪个国家?(1分)

(2)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她一手高举火炬,一手紧握一本书。这本书是哪部文献?它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2分)

(3)你认为美国今天的所作所为,是否遵循了这部文献的基本思想?试举一例说明。(1分)

16、【战争带来灾难】(6分)

材料一: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材料二:这是一次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到:“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哪一历史事件?(1分)

(2)材料二中的“绞肉机”指的是哪次战役?(1分)这次战役被为称“绞肉机”说明了什么?(2分)

(3)写出一战前在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名称。(2分)

(4)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请设计一条以“呼唤和平”为主题的宣传语(1分)

17、【共筑中国梦】(7分)

(一)近代中国——百年坎坷寻梦

材料: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面对苦难的中国,先贤们不懈斗争、上下求索,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实业救国”、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接着,又请来德、赛两位先生,挥动科学、民主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请回答:

(1)“面对苦难的中国,先贤们不懈斗争、上下求索”,进行了近代化的探索,先贤们为“师夷长技”发起了什么运动?(1分)

(2)提出了“实业救国”口号的状元实业家是谁?(1分)

(3)“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指什么?(1分)

(4)材料中提到的“请来德、赛两位先生,挥动科学、民主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是指哪一历史事件?(1分)

(二)现代中国——梦想照进现实

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梦,中华民族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征途。此后,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始了工业化的起步,标志着新中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分)

(6)自中国实现独立梦之后,我们接连实现了奥运梦、飞天梦、航母梦、诺贝尔奖梦等,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分)

中考历史模拟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 :CCBAC 6—10:DDBCC

二、非选择题

11、(5分)

(1)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清:八股取士、文字狱

(2)平定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反抗外来侵略:两次雅克萨之战

对西藏:中央政府册封**和**;设置驻藏大臣

12、(6分)

(1)日本派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答对一项即可得1分)

(2)戚继光(1分,写错字不得分)

(3)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答对两个战争即可得2分)

(4)抗日战争(1分)

(5)①牢记历史、勿忘国耻;②努力学习、振兴中华;③呼吁日本右翼势力正视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的泥潭。(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13、(7分)

(1)上海(1分)领导工人运动(1分)

(2)遵义会议(1分)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顺序颠倒不得分)

(3)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分)建设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分)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强之路;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等等。(答出其中一点或积极向上符合题意即可得1分)

14、(5分)

(1)新经济政策(1分)

(2)罗斯福新政(1分)对工业的调整(1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1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15、(4分)

(1)英国(1分)

(2)《独立宣言》(1分)自由、平等(1分)

(3)没有遵循。如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空袭南联盟等(1分)

16、(6分)

(1)沙拉热窝事件(1分)

(2)凡尔登战役(1分)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1分)

(3)三国同盟(或同盟国)、三国协约(或协约国)(2分)

(4)如:热爱和平、远离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等(1分)17(7分)

(1)洋务运动(1分)

(2)张謇(1分,写错字不得分)(3)中华民国(1分)(4)新文化运动(1分)(5)第一个五年计划(1分)

2013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专题 篇10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交战双方都是帝国主义国家B、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D、战争深层原应是英德矛盾的激化

2.、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希特勒上台B、意大利法西斯党当政C、纳粹党的建立D、墨索里尼执政

3.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写过一副对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这幅对联称颂的是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

A.戚继光B.郑成功C.刘铭传D.俞大猷

4.“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是抗倭民族英雄谁的诗句()

A.戚继光B.郑成功C.岳飞D.林则徐

5.动荡不安的伊拉克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下列哪一文明成 果出自该地区()

A.金字塔B.汉谟拉比法典C.佛教D.狮身人面像

6.2011年6月,一个 “郭美美事件”引发很多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红十字”始于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据此,你认为“红十字”标记起源于下列哪一宗教()

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

7.近代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B.鸦片战争C.洋务运动D.新中国成立

8.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的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 B.帝国主义争霸世界C.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 D.网络技术的发展

9.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稳定了本国大革命的社会成果。拥有这些伟大业绩的人是()

A.罗伯斯庇尔B.拿破仑C.克伦威尔D.华盛顿

10.“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首唱响全球的《国际歌》是在哪次运动后创作的()

A.巴黎公社B.十月革命C.宪章运动D.五四运动

11.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通过文学作品深刻揭露社会矛盾的是()

A.伏尔泰B.卢梭C.达尔文D.托尔斯泰 1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的大力扶植下经济迅速腾飞的亚洲国家是()

A.韩国B.中国C.日本 D.印度

13.300多年前,人类还不能理解今天看来很简单的问题: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落下?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回答这些有关力的现象的历史人物是()

A.爱因斯坦B.瓦特C.牛顿D.达尔文

14.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都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创建。抗战胜利后,体现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事件是()

A.挺进大别山B.重庆谈判C.三大战役D.渡江战役

15.李明同学在学校网站开辟的“人民解放战争”专栏中选用了图

1、图2两张图片。以下所拟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图1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图2三大战役示意图 A.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B.由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C.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D.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 16.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

A.王进喜B.邓稼先C.袁隆平D.汪道涵 17.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人权宣言》B.《独立宣言》C.《联合国家宣言》D.《大西洋宪章》 18.1949年4月23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在这一天()A.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B.北平获得了和平解放 C.统治了二十二年的南京国民政府推翻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2012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四年前奥巴马能够当选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得益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B.黑奴贸易C.美国废除黑奴制D.第二次工业革命

20.2011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号,发动利比亚战争,扶持反政府武装执政,近来又粗暴干涉叙利亚内政。这充分说明()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B.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 C.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D.美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

二、组合列举题

21.列举下列中国重要节日所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1)五四青年节:(2)“七一”党的生日:(3)八一建军节:

22.列举出下列重要组织或机构的名称。(1)一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2)二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3)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4)体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组织:

三、材料解析题(25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6分)

图一 奕图二 康有为图三 孙中山图四 陈独秀(1)图一中的人物掀起一场什么运动?(1分)

(2)图二中的人物为摆脱列强瓜分中国的灾祸进行了什么改革?(1分)

(3)图三中的人物领导了什么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今年是中华民国成立多少周年(2分)

(4)图四中的人物创办了什么刊物?以这一刊物为阵地,掀起了什么运动?(2分)

24.材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某军军歌

材料二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美国将军克拉克 请回答:

(1)“跨过鸭绿江的”军队名称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他们 “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事件的结果如何?(1分)

(3)上述部队出现了哪些英雄人物(举二例)?我们应向他们学习什么精神?(3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年份表,完成相关问题。国家 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

发生经济危机的年份 1825 1900 — 1903 — 1900 — 1900 — 1900

1836 1847 1907 1920 1837 1848 1907 1920 —

1847

1857 1929 1857 1929 1857 1930 1857 1929 — 1929

1866 1938 1865 1938 1867 1938 1866 — —

1873

1882

1890

1873

1882

1891

1873

1882

1893

1878

1882

1890

1907 — —

1847

1907 — —

1907 1920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大约每隔几年爆发一次?比较各国发生危机的时间,你可以看出有什么特点?(2)、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3)、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当时的美国总统采取了什么对策?其实质是什么?效果如何?(5)、从上述事件中我们可得到哪些启示?

五、活动探究题(20分)

27.在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历史出现了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既:为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资产阶级革

命和改革,为反抗阶级压迫而兴起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为反抗侵略而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三股潮流,组成了19世纪世界历史的基本内容。小王同学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探究,并且找出许多材料捕捉历史的印痕,请你协助他来完成。(10分)【潮流一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我在这场战斗中的最高目标是挽救联邦,而不是挽救或摧毁奴隶制度。”材料中的“我”指的是谁?“战斗中的最高目标”是什么?(2分)A

(2)“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亚历山大二世 这是哪国的什么改革?(1分)

(3)“政府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为了迅速发展工商业,政府出钱建立大批工厂,‘求知识于世界’还请来了外国专家和技师,仿照欧美,设立了新式学校,普及初等教育。”这段话出自哪国的哪次改革?(1分)

【潮流二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4)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什么运动?(1分)

(5)“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段材料出自于哪一经典文献?发表于何时?他的发表标志着什么?(3分)

【潮流三 民族解放运动】

(6)说出19世纪拉丁美洲涌现出的“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英雄人物。(1分)

(7)在印度人民反殖民抗争中,涌现出一位驱赶英国侵略者的民族女英雄,她是谁?(1分)

28.统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流。努力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来都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1)请写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名称和建立时间。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时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于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它的职能是什么?

(3)维吾尔族主要生活在我国新疆地区。清朝时,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哪一位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后来,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收复新疆,为维护祖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

(4)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的?台湾何时从日本人手中回归的?

上一篇:防保科护士工作总结下一篇:党员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