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改进高中生物实验(通用10篇)
孟祥多
摘 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础,把创新 教育溶入到实验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实验
改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应重视生物学中的实验教学,把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溶入每节实验课中。为此,笔者基于一堂高中生物实验课—“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浅谈教学创新点的挖掘。1 在课前准备方式上求新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试剂都是课前由教师按书本上要求准备好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老师欣赏的是熟练的操作工,忽视标新立异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而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此,笔者在上“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课前,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1 实验材料选择的多元化
对实验材料的准备不是拘泥于书本,而是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探索的余地。如:在上实验课的前几天,我布置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学生大都准备了洋葱和蒜,但也有的同学准备了吊兰、小麦等材料。这样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一个主动思维而非被动接受的状态。如果一开始就限定材料,学生就只会简单机械地去完成实验,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能否用其他材料,可能很少去考虑。
1.2 材料培养方法的多样性
要求学生除了按书上的方法培养洋葱和蒜外,还鼓励他们尝试其它培养方法,如“沙培法”、“砾培法”等。另外,在培养洋葱根尖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作分组对照实验,一部分学生提前将洋葱低温处理;一部分学生将洋葱根部用刀片作纵向十字切割处理;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常温下不作任何处理,然后放在相同的环境下正常培养。在试验中,学生发现经过低温、伤流处理的小组,根生长的更多且更快。这时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主动地查询资料、咨询老师探究其中的原因。在这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培养植物根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培养过程中进行对比,看哪种材料、哪种方法培养效果更显著。学生通过培养过程的参与,既提高了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又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分享了实验带来的喜悦。
1.3 实验基础知识的有效铺垫
实验之前,帮助学生复习好与实验有关的基础知识,可以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笔者对所复习的知识进行了有效筛选,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触及实验的实际需要。比如对“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我要求学生复习显微镜使用的基本知识,有关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情况,同时也初步让学生了解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是与染色体结合的碱性染料,碱性染料是指有色离子是阳离子的染料,而不是染液的pH呈碱性。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课堂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 在实验教学模式上求新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介绍实验的原理、器材、步骤、要观察的现象、记录的数据、要得出什么结论、产生误差的原因等等,甚至连实验报告中的表格都替学生设计好,在实验过程中,由于要观察的现象或要得出的结论已经先入为主,所以根本不分析采集到的数据,更谈不上由实验的数据去演绎、归纳出结论了。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了以下三个创新点。
2.1 教学导入重设疑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景变化的刺激。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生疑、质疑,这样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设计,首先给出一张设想的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时期与染色体数目关系曲线图,让学生评价该数学模型的科学性,并希望大家通过接下来的实验进一步探究;其次提出,虽然书本明确在实验中不能看到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但我们能否根据所学知识确定各时期的长短呢?最后提出,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周期中可采取什么手段确定各时期的长短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唯实的科学精神。
2.2 课堂提问炼精度
课堂提问要着眼于知识的不同角度,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力求采用新颖的说法,从合适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新颖性、启发性和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根尖长到5cm时取材? 取材的部位是什么?观察的部位是什么?(2)解离试剂是什么?解离有何作用?(3)染色的试剂是何种物质?为什么能使材料着色?染色前为什么要先漂洗?(4)压片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定位精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实验的重点内容。
2.3 实验环境宜开放
高中生物教材的学生实验一般都是给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但是方案的设计本身就不是惟一的,每个实验都没有固定的不可变更的模式。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质疑,大胆地进行各种尝试,这样他们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在实验中,我把洋葱根尖提前经低温处理的一组和其他组进行了交叉对比,同学们发现做低温处理的前、中、后、末期的典型分裂相有所增加。又如在“压片”过程,有同学发现,若盖上盖玻片后,再盖一层载玻片然后用手指轻压,当拿取上面一层载玻片时,因两玻片之间有液体很容易把下面的盖玻片及实验材料移动位置,影响实验效果。此时有学生提出是否可以改进一下实验操作方法,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正是一个创新的火花。学生通过反复操作、对比后,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操作方法,即放好盖玻片后先盖上一小片滤纸,然后再盖一层载玻片进行压片,经实验后发现,根尖仍保持完整,实验效果很好。在实验总结评价上求新 俗语:“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同样,实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后总结评价。总结评价是对整节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提纲挈领地展现本节实验的过程及结构,其作用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以下三个创新点。
3.1 通过回顾实验过程评价难点
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研究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解离→漂洗→染色→压片。要注重点评为什么要用10%HCI,要让学生了解根尖放在10%HCI溶液中是为了溶解细胞间的果胶质,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在镜下观察。另外,通过10%HCI的处理,使细胞迅速死亡,让细胞分别保留各自的分裂状态。漂洗是为了冲洗解离液(10%HCI),否则影响染色效果。又如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染色的目的是,这两种染料易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从而增大细胞核与周围部分的反差,便于观察染色体分布和形态。
3.2 通过分析实验异常现象探究问题
我们常常只重视实验的成败与否而不重视对个别失败实验的原因剖析,更不重视对某些异常情况的深层次探究,往往使学生只关注实验的结果,而忽略了对实验细节的评价。如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有的同学视野下紫色一片,则是因为染色过深;有的细胞相互重叠,则是因为解离时间过短或压片不到位;有的细胞分散较开但呈长方形,则是因为观察部位不准确 等。总之,在总结评价过程
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实验现象分析能力的培养,做到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3.3 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美国课程理论学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因此实验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实验的评价机制,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变单一性评价为多方位评价,关注学生的实验结果,更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种种表象,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学生实验档案的方法实现这一转变。如“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在根尖培养过程中,学生可制作PPT介绍培养心得;具体实验中,可通过表格的设计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绘制曲线图构建数学模型;实验结束后,学生可对实验过程进一步总结评价,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应对学生实验中的某一个好的实验设计,一次优秀的实验报告,一组精确的实验数据,一个创见,一个小教具等,及时点评,及时反馈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创新,教师要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而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重点就在实验的开发与创新设计上,首先要突破教材、课堂的限制,尽一切可能地开发与设计新的实验;其次要从“教实验”转变为“用实验教”,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尝试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第三要改变实验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从人的一生是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将实验评价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有力促进者。
附:
单位名称: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市第一中学 电话号码:***
电子邮箱:mengxiangduo850417@126.com
一、教材中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
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下列问题,一是研磨时学生加入的碳酸钙和二氧化硅量过多,导致研磨过的菜叶自然过滤很难得到滤液,或过滤后得到的色素提取液量过少,沾在试管上的多,毛细吸管吸到的少。二是学生在研磨中发现,提取液被研磨的绿叶及加入的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吸收的差不多就再次加入提取液,过多的提取液使研磨后得到的色素提取液浓度太低,导致层析后效果不佳。三是用毛细吸管画滤液细线很难做到又细又平。一节课下来准备的毛细吸管有20% 会被损坏。如没有准备大批量的毛细吸管替换,等到14个班实验做下来,所谓的毛细吸管已跟普通的滴管差不多粗了。滤纸还常常被损坏的毛细吸管划破。要画出理想的又细又平的滤液细线实在很困难。这样就使部分学生做出的实验效果不理想,或几条色素带重叠不能分开,或各色素带的宽窄不均匀。四是由于滤纸不够长,试管中层析液太少,滤纸碰不到层析液,增加层析液量后,试管中层析液高度超过1cm,操作过程中滤液细线易碰到层析液, 结果导致实验失败。
为使滤液细线做到细而整齐,我们曾尝试用自动铅笔管、牙签和蘸水笔代替毛细吸管画滤液细线,其效果比用毛细吸管略好一些,但对同学们的操作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往往是前粗后细,有的甚至就是前一大滴,后面越来越细或是没画上。越想细、齐、均匀,越画不细、不齐、不均匀,这样,既浪费很多实验材料,增加了实验用具,又花费了很多时间,还不容易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为此笔者运用逆向思维进行生物实验改进。画不上去就用滤纸来吸滤液。对实验步骤作了改进后,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实验改进的主要步骤
1. 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
( 1) 称取、剪碎3g菠菜叶片( 约两片) ,放入研钵中。
( 2) 加入少许( 五分之一药匙) 二氧化硅、碳酸钙、5ml无水乙醇。
( 3) 快速、充分地研磨。
2. 用“擦沾法”得到又细又平的色素细线。将1cm宽的滤纸条剪角并在剪角端离滤纸条底端1cm处折180°, 将折处在研磨锤上轻轻擦过沾取色素提取液。( 见图1) 这样可轻松得到一条又细又平的色素细线,如感觉色素不够量,等待色素液干后再重复一次。
3. 用“盖印法”得到理想的色素细线。将1cm宽的滤纸条剪角并在剪角端离滤纸条底端1cm处折180° 后展平。取一载玻片直接到研钵中沾蘸色素提取液,在折痕处像盖印一样用载玻片的棱边按一下,就得到了一条又细又平的色素细线。( 见图2) 如感觉色素不够量,等待色素液干后再重复一次。
4. 色素的分离方法。将滤纸条有色素细线一端朝下放入有少许( 4ml—5ml) 层析液的小烧杯( 50ml) 中,根据烧杯的高度将滤纸折180°后挂在烧杯口上,盖上培养皿。( 见图3)
5. 观察。层析后,取出滤纸条,观察色素分离情况。
三、改进前后的实验步骤对比
四、改进后的实验优点分析
1. 减少了实验材料、用具配备和操作程序。因“擦沾法”和“盖印法”用的色素液很少,所以菠菜叶可从5g减少到3g( 大约两片) ,提取液无水乙醇也从10ml减少到5ml。不用毛细吸管画滤液细线就不怕毛细吸管堵塞,色素液不必过滤,减少了过滤程序就不需要使用漏斗、尼龙布过滤和试管收集。也不用担心得不到滤液或滤液太少减化了操作程序。减掉了制毛细吸管的过程( 毛细吸管不太好制作) ,避免了毛细吸管大量损坏的浪费。不用铅笔和直尺先画线以保证滤液细线的平直。
2. 简化了画滤液细线方法,得到的色素细线又细又平。“擦沾法”和“盖印法”学生极好掌握,且成功率相当高。我们用相同的色素提取液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图4中的1号滤纸用“擦沾法”,2号滤纸用“盖印法”,3号滤纸用“毛细吸管画线法”。三种方法比较,“擦沾法”得到的色素细线最细,“盖印法”次之,“毛细吸管画线法”效果最差( 粗且不平) 。
3. 用小烧杯( 50ml) 层析可保证层析液不浸没色素细线,且可多组共用一个烧杯层析( 见图5) 。用培养皿加盖既方便又可防止层析液挥发。如按照改进前的方法,在试管中倒入3ml层析液插入滤纸条,再用棉塞塞紧试管口层析,碰到的问题是滤纸条太短碰不到层析液,如取小号试管又常常会因滤纸条过宽不能平整放入试管。如为使滤纸条能顺利放入小试管改用小于1cm宽的滤纸层析,又会出现看不清楚四条色素带的尴尬。
总之,改用“擦沾法”和“盖印法”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操作简便、效果好。省去了过滤这一烦琐的步骤,避免了尼龙布用后水洗造成的提取液含水量增加问题。由于研磨液浓度高,滤纸条上的色素带含色素多,且得到的色素细线又细又平,纸层析效果好,层析得到的四条色素带整齐、明显。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新鲜的菠菜叶由于含水量高,得到的提取液浓度较低。放置一天后或稍风干些的菠菜叶含水量下降,得到的提取液浓度较高,纸层析后四条色素带较新鲜的菠菜叶明显。
摘要:“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步骤烦琐,使用器械多,用毛细吸管画滤液细线很难做到又细又平,纸层析效果不理想。改用“擦沾法”和“盖印法”后,实验操作简单易行效果好。省去了过滤这一烦琐的步骤,减少了材料用具的使用。得到的色素细线又细又平,纸层析效果好,四条色素带整齐、明显。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3-023-0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四个基本理念,即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比当今生物的实验教学可以发现: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盲目依赖实验课本,对于实验内容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从教学的发展与进步的过程看,实验教学的改进是一件必然事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一、实验教学改进的价值
1. 教学活动进步的要求。教学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与社会发展与进步同步。现今的实验教学就是从不断的改进中发展而来的,同样,对现今实验教学的不断改进,就意味着教学活动的进步。因此,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其他教学环节的改进一样,是教学改革中永恒的内容。
2. 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改变以往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因此,新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增加了实验教学和探究教学,同时又明确指出实验教学的内容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基本情况来确定,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权限下放,不仅使实验教学的改进成为要求与必需,同时使实验教学的改进有了空间。
3. 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实验教学的改进的直接作用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实践来说,充实了实验教学的内涵,增加了实验的机会;从学生层面来说,培养了勇于创新的能力与品质;从教师层面来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实验设计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的改进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二、实验教学改进的内容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改进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从实验的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教学的组织等等,都可以成为实验教学改进的内容。
1. 实验设计的改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实验设计的改进将是一个主要的内容,如改变试验性质,将验证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将定性实验改变成定量实验,这些都需要从实验设计入手。例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就是验证性实验,实验的目的就是验证理论教学中讲述的水分进出细胞的原理及渗透作用与半透膜的概念。实验设计中可以将单一的蔗糖浓度梯度溶液,将溶液的种类增加,如尿素溶液、甘油溶液等,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并产生多种实验结果,如质壁分离与复原是否发生、发生质壁分离的快慢、质壁分离复原的快慢,等等。
2. 实验准备的改进。实验准备的改进包括实验简易设备的改进、实验材料的改进、实验药品的变化等方面。实验准备者完全有必要根据实际的条件,及时改进实验的材料,保证实验效果明显,从而使得教学能够顺利展开。例如:花粉管萌发实验,可育的花粉是实验进行的关键,教师应该熟悉当地不同季节的花粉种类,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 实验方法的改进。试验方法的改进是现有实验改进成果最多的内容,试验方法的改进可以在生物学观察方法、测试方法、实验过程上进行改进。例如:绿叶素提取中提取液(95%乙醇或80%丙酮)的变化、叶绿素色素分离中层析方法(层析纸的形状不同)的改进、点样方法的改进、层析样品的改进、DNA提取方法的改进、生物学染色方法的改进、徒手切片方法的改进,等等,都属于实验方法改进的范畴。
4. 实验组织的改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实验组织的改进必将有较高的要求,要改变以往统一的实验室内分组实验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要采取学生独立操做实验、分组合作试验、分组大实验、学生演示实验、室外实验等多种组织方式并存。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实验自主性将会加强,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实验的援助者,而不再是主导者。实验组织形式的改变,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能力还是发展学生科学情感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5. 实验评价的改进。传统的实验评价是以书面考试为主。这种评价对学生实验活动的真实性的反映还不够,甚至出现违背实验的应试教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法的改进已经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以促进学生实验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成为教学研究中必须完成的课题。实验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学生平时的实验记录、参与实验设计与改进的情况、课外兴趣小组的情况等。
三、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高考试题中,生物实验题的分数比重也逐渐增加。当代高中生物教师应以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指导,不断改进生物实验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这才是生物实验教学中应该探索和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育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1,11(18):177.
[2] 侍东升.在新课程下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J].中学生物学,2009,02(25):62—63.
[3] 李国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10(24):155.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创新之本,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生物奇异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的对比、分析、综合,可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知识。
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很多实验由于实验材料选择不当、实验方法不够合理 ;实验器材不足。由于学校经费的制约,实验投入不足,个别实验开不起来。特别是乡村初中没法找到材料,没办法把实验做出来。如果结合当地的情況,就地取材,改变实验材料,简化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来达到所要的实验结果。也为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开拓一条新途径。通过实验改进,可以教育学生不盲目崇拜权威,迷信教材。敢于向权威、教材、教师挑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思维的潜力和段炼思维的缜密性,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实验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而实验教学过程也是一种课程开发,鼓励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性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学习品德,我们知道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以将教材作为参考,在教材设计的实验本身上拓展出更多的实验思维空间,延伸课本中有关探究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现在的教材中更重要强调的是设计探究性实验,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重演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在随后的一些探究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则安排由学生自己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因此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下面我就简单介绍我对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P60的实验: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有三个实验。实验一:用温度计测量保温杯中的萌发种子和煮熟的种子 的温度,实验室没有保温杯,我用毛巾包裹矿泉水瓶的 外面,瓶口用小刀钻一个小孔插上温度计即可。实验二:验证萌发的种子要产生二氧化碳,教材用的 如右图的装置,此装置比较复杂,并且我校实验室没 有这种装置,我就简单地用矿泉水瓶,在瓶盖中钻小 孔插上一个软管子。如图,这样的装置只要把软管子伸入澄清的石灰水就可验证,而矿质水瓶在生活中随时都 可以找到,乡村学生都能做出来。
实验三:验证萌发种子消耗的氧气,用的将燃烧的蜡烛入装有萌发种子和煮熟的种子,看蜡烛是否继续燃烧来验证
瓶中是否有氧气。此装置简单也能做出来,我想能否将瓶中的气体引入瓶外,更容易观察实验现象。
我就用如可图的装置,此装置比原来的还复 杂,我只是想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来做这个实 验,能否对这个实验是否创新、改进。便用 这个装置。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知识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变换条件,大胆设计。
高中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
一、认真学习,不断提高
今年,实验人员认真学习了《山西省中学理科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和《山西省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标准》,认真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制订好实验室工作规划和实验教学计划,制订好仪器设备和药品的订购工作,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认真准备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确保实验开设率达100%,认真管理好每一件仪器和设备,努力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认真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确保师生有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认真收集和整理实验室资料,把实验室工作推向了一个新水平。
二、服务教学,加强管理,钻研业务,不断创新
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今年,我们在实验教室少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参与实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实验室管理步入了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轨道。
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为此,我们十分注重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平时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积极自制教具。并吸取外校实验工作的优点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保证了实验室的稳步发展。
三、紧跟时代发展,参与学校建设
为了学校实验室使用、管理更加规范,积极参与学校实验室的设计,从总体规划到水电布局、实验室的布局等都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方案并被采纳,尽早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并一直在思考我校实验室在哪些方面搞特色,是否可行,如何实施等问题
四、存在的不足
1、创新意识不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实验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变化,以其结果论证科学结论的一种科学方法。由于研究问题性质的不同,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有差异,但通常分为以下几步:
一、观察
观察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步,这里的观察,是在处于自然常态条件下进行。对事物进行观察时必须周详,并将它记录下来。而尤为重要的是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人们常希望看到人想要看或应该看到的现象,因此而影响观察结果,产生偏差。
二、提出问题
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因此,进行研究时,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提出确切的问题。此外,对问题的表述,也要清楚而正确,例如“蚯蚓如何借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而移动身体?”
三、假说
科学方法的第三步是假说。假说,也称假设或猜测,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也就是对所提出的问题所作出的参考答案。假说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说,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或已知的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初步假定;第二步,作出预期(推断),即依据提出的假说,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的结论;例如,新编高中生物的“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其假说是:“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其预期结果是:“用适量的甲状腺激素饲喂蝌蚪,将促使蚪蝌的生长发育加速”。实验预期是较具体的推断。
一个问题常有多个可能的答案,但通常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因此,假设是对还是错,还需要加以验证,即依据假设或预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四、实验
实验是验证假说和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的变化的一种方法。这是科学方法的最大特色,也是科学方法中最困难的一步。如何求证假设可充分展现研究者的才华。在科学实验中,要掌握或贯彻以下几点:
(一)变量
变量,或称因子,是指实验过程中所被操作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两类:
l.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反应结果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即在于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与酶的活性(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
2.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额外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显然,额外变量会对反应变量有干扰作用,例如,上述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低温、适温、高温)以外,试管洁净程度、唾液新鲜程度、可溶性淀粉浓度和纯度、试剂溶液的剂量、浓度和纯度,实验操作程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都属于无关变量,要求对低温、适温、高温3组实验是等同、均衡、稳定的;如果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或条件,对3个实验组的给定不等同、不均衡、不稳定,则会在实验结果中产生额外变量,出现干扰,造成误差。实验的关键之一在于控制无关变量或减少额外变量,以减少误差。
(二)单一变量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它有两层意思:一是确保“单一变量”的实验观测,即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二是确保“单一变量”的操作规范,即实验操作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及额外变量的干扰。例如,上述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第一,在观测上要做到:低温处理观测记录低温下的变化和结果,高温处理观测记录高温下的变化和结果,反应变量不能混淆;第二,在操作上要做到;对3个实验一要在预先的低温、适温、高温条件下做实验处理,常见的错误是先在常温下做处理再放到低温、适温、高温条件中进行观测;这样就混入了“常温”这个无关变量及额外变量。总之,实验设计、实验的全过程,都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三)控制与平衡控制
保证实验不受干扰或将干扰因素降低到最低程度控制,是处理实验中变量关系的又一准则,指实验要严格地操纵实验变量,以获取反应变量。与此同时,还要严格地均衡无关变量,以消除额外变量干扰。一句话,通过实验控制,尽量消除实验误差,以取得较为精确的实验结果。
如果说“单一变量”原则,主要是对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的控制而言,而这里的“平衡控制”,则主要是对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的控制而说的,意思是说,实验中的无关变量的因素条件,很难避免,只能设法平衡和抵消它们的影响,常用的方法有:
l.单组实验法 对一组(或一个)对象,既用A法,又用B法,顺序随机或轮流循环,这是生物实验常用的实验方法。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通常是将做好的洋葱紫色鳞片叶表皮细胞装片,先用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观察,接着又用清水做质壁分离复原观察,这就是单组实验法。由于对象同一,无关变量影响也就被平衡和抵消了。
2.等组实验法 将状况相等即对象,分成两组或多组,一组用A法,另一组用B法,这也是生物实验常用的实验方法。例如,“植物激素与向性”实验,设计了5组实验,其对象是玉米幼苗,要求品种、萌发期、粗细、大小、长势等状况都是相同的,这就是等组实验法,对无关变量的影响起到了平衡和消除作用。
3.轮组实验法 对两组以上的对象,循环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处理,如甲组――A法、B法;乙组――B法、A法等,这样就有效地平衡和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自然,操作起来要麻烦一些。例如,“植物向光性”实验,可随机取2株(组)生长状况并不相等的玉米幼苗,作如下实验处理:
甲组:玉米幼苗――A先用“不透光”处理 B后用“单侧光”处理
乙组:玉米幼苗――C先用“单侧光”处理 D后用“不透光”处理
实验结果,则是A+D(不透光)和B+C(单侧光)的比较,这就是轮组实验法。这种实验处理的匹配,对平衡、消除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更有说服力。
(四)对照
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还是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通常有以下对照类型:
l.空白对照 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向甲试管溶液加入试剂,而乙试管溶液不加试剂,一起进行沸水浴,比较它们的变化。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强了说服力。
2.自身对照 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单组法和轮组法,一般都包含有自身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3.条件对照 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习实验,采用等组实验法,其实验设计方案是:
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
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
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
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即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
4.相互对照 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在等组实验法中,大都是运用对照,如“植物的向性”的等组实验中,5个实验组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的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五、结论
观察、实验的价值即在于获得验证性的结果。因此,在实验中要记录实验的事实、现象和数据,即捕捉、记录由实验变量而带来的反应变量。然后,论证、说明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到实验的结果。①如果所获得的结果与假设相符,则肯定假设;②如果结果与假设不相符,则否定假设;③如果结果与假设无关,则无从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科学实验必须遵循真实、客观的基本准则,即实验中的观察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验出发,使获取的材料(事实、现象、数据)尽可能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凭空胡诌,不能片面武断。
实验课是高中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实验课中我们经常被学生各种有意无意的“问题”所打断, 从生成性学习角度来看, 这些问题正是学生探究性与创造性思维的来源。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利用好这些生成性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是每一位老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生成性资源来推动实验教学呢?关键是需要教师在实验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发现生成性问题。但在传统实验课中,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只能严格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流程实施, 得到固定的结论, 这不利于获得生成性资源, 所以首先应改变授课方式。在新课改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利于思考和创新的环境。也就是说在实验课上我们根本不需要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全告诉学生, 只给学生必需的原理和操作等, 而实验课中作为主体的过程部分, 完全交由学生自己设计, 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想法。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实验的特点, 有目的地安排设计内容, 引导学生朝着有用“问题”的方向发展, 避免大量无用“问题”出现, 以提高实验课效率。由于实验是由学生独立设计的, 所以很容易出现“问题”, 而指导教师这时应及时利用好这些生成性资源, 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途径。以《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为例, 我们可以将实验分成选材、过程和延伸三部分来组织学生探究。
首先说选材。糖类物质的鉴定课本选的是苹果和梨的匀浆, 学生很容易产生只有这两种材料中有还原糖的误解。如果让学生自主选材, 学生立刻对周围的物质是否含有还原糖充满了好奇心, 而带来各种各样的物质。而其中是否有还原糖的材料, 是否适宜做实验不能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证明。学生一做实验, 问题就来了。比如, 西瓜, 本身的颜色就是红色, 干扰实验结果,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带颜色的生物组织能否直接做实验?如果想做该怎么处理呢?最后学生想出了解决方法:将西瓜汁用滤纸过滤, 将红色过滤掉, 然后用滤液做实验, 观察到了砖红色, 证明了西瓜中有还原糖。此方法还适用于西红柿等各种有颜色的生物材料。又如, 有几位同学带来了蔗糖, 有的同学做完实验后没有发现砖红色, 证明了蔗糖不是还原糖。但有的同学做完后发现溶液出现了淡淡的砖红色,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 教师应及时提出问题:一个实验结果有砖红色而另一个实验结果没有砖红色说明什么?学生马上回答:一个有还原糖而另一个没有还原糖。接着教师继续提问:蔗糖本不属于还原糖, 那里面的还原糖是怎么来的呢?学生通过研究发现, 原来这两袋白糖有区别, 一袋是新买的, 没有砖红色, 而另一袋放了较长时间已变质, 被微生物分解产生了还原糖。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材料最适宜作还原糖鉴定实验,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哪种材料最适宜作还原糖鉴定实验呢?判断标准是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分析, 最后通过比较不同材料的颜色和反应速度, 得出相应结论。问题一旦得以解决, 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有极大的成就感, 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其实, 不论学生带来的材料中是否含有还原糖, 学生都掌握了鉴定还原糖的方法, 这是最关键的。
再来说过程, 经常有同学在实验课上因有意或无意的实验步骤出错而遭到批评, 以致既打击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更有可能阻碍学生的创造性。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 通过实验来验证和改造其想法。这对课本内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 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是一个考验。在实验过程中, 生成性问题既可以由指导教师针对某一环节提出,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此外, 对学生一些有创造性的想法更要给予鼓励, 并支持他们通过实验验证。
最后是实验的延伸部分, 主要是通过指导教师有目的地引导来得到相应的结论。比如,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为什么苹果越成熟越甜呢?学生分组讨论并得出结果:越成熟的苹果还原糖含量越高, 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个结论。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还原糖是怎么生成的呢?学生经过分析得出可能是淀粉分解产生的。指导教师继续引导:那么这个结论对不对呢?怎么验证呢?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 验证了不同生长期中淀粉的含量。学生很快得到实验结果:越成熟的苹果淀粉含量越低。最后得出:因为在苹果成熟过程中淀粉逐渐转化成还原糖, 所以越来越甜。
通过这样的实验, 学生既掌握了课本知识, 又提高了分析能力, 进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举两得。在实验过程中, 由于是自主设计, 所以学生兴趣很高;实验过程自己摸索, 原理深入分析, 所以印象深刻;实验结果是自己探索得来, 所以十分珍惜。然而, 从传统的讲授为主的实验课转变为基于课堂的师生共同生成、探究“问题”的实验课, 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但是, 如果因此便限制学生提出“问题”, 或者形式上搞一些教师主导性和预定性很强的“问题”教学, 或流于任意性的探讨无用的“问题”, 那就等于在事实上取消了学生的提问权。所以, 只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鼓励学生思考、提出可用的“生成性问题”, 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遵循“生成性问题”的可用性原则来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这才是实验课“生成性问题”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33-01
生物新课标所提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那么,教师如何在生物学实验中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呢?
一、认识实验教学的误区,更新实验教学的理念
(1)学生在实验前难以控制。由于实验课只占生物课的少部分,学生一进入实验室,往往由于好奇,一般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实验材料和器材上。许多学生急于观察、摆弄材料和仪器,甚至动手胡乱操作,忽略了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介绍实验器材的过程,导致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示范,学生在实验桌旁叽叽喳喳。这样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有限,教师对学生实验中的操作技巧、注意事项、对记录的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难以有效贯彻,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学生实验效果不理想。由于学生在实验的前期阶段只专注器材,学习效果不佳,导致学生实验进展缓慢。如在做“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实验效果不理想,从开始到实验课结束,整组学生还没有探究出鱼鳍的作用,只能参照其他组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来完成实验报告。因此实验总体表现为混乱开始,匆忙结束,学生实验效果不理想。
(3)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提供学生以实验的舞台,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学生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
二、注重探究性实验,尝试实验教学的改进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独持的创造性和潜在能力。
(1)对“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的改进
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和观察鱼的呼吸活动中,学生自己对该实验进行了以下改进。
改进方法一:
教材上介绍用轻的塑料片捆绑鱼的尾鳍不易滑脱,可事实上在实验时没有一个小组捆绑成功,一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绑好,实验后鱼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绑住了,但只要一将鱼放入水中,鱼身稍微摆动,捆绑的塑料片就会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代替教材中介绍的塑料片捆绑效果较好,并且鱼也不易受到伤害。被塑料片绑了尾鳍、尾部的鱼稍一摆动,塑料片就滑掉;绑了木片的很快倒下,并不能转向和游泳。
改进方法二:
先将实验用鱼的所有鳍用细纱布全部捆绑住,再放入水中,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及稳定状态,这样学生通过对照更加明白鳍是鱼的运动器官。然后松开捆绑的背鳍,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的运动及平衡状态。可见其平衡状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突出了背鳍在平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再依次松开捆绑的胸鳍和腹鳍,同样观察,得出二者的作用。以上3步中的鱼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平衡状态,说明了背、胸、腹鳍的作用,而鱼在水中的前进和改变方向要依靠哪一种器官呢?这时,学生松开捆绑的尾鳍,结果就显而易见了。
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此次的课改要求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的改进
关于这一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改进:
首先,教师对学生自取唾液这一步骤进行了改进。根据以往的经验让学生自取唾液既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又不卫生,而每个学校生物组都做淀粉酶的实验,一瓶淀粉酶500 g,初中生物实验一次也用不了多少,这样一瓶淀粉酶用几年都用不完,时间长了还会过期失效。所以笔者所任教的初一年级做这个实验也用配制的淀粉酶溶液做。但是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讲清道理,现在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很容易理解。
其次,在这个实验中有一组实验室要求在试管中放入馒头块的,以往放人的是新鲜的馒头块,但是过一会馒头块就碎了,这就无法和放馒头碎屑的试管形成对照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方法是把放到唾液淀粉酶的小馒头块事先晾干,这样放进唾液淀粉酶溶液中不容易碎,馒头块不碎加碘有部分变蓝,对照效果明显。
最后,对37℃水浴恒温也做了改进,用烧杯放热水做水浴加热,其温度不易控制,如果水温下降再用酒精灯加热,温度又很快升高,难于稳定在37℃,且初一学生在来回移动酒精灯过程中又存在着安全隐患。因而对水温的控制可通过改烧杯为水槽,增加37℃水温的量,并对水槽周围包裹海绵,进行保温处理。事先要告知学生注意本次实验的时效性,充分做好实验准备工作,避免实验过程中拖拉时间。
三、结语
题型特点:实验探究型试题主要包括设计类、分析类和评价类。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具备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景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命题方向:设计类实验是重点,包括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方案、实验改进方法等。
解答该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要解决的“生物学事实”是什么,要解决该“生物学事实”的哪一个方面。
2.明确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涉及到的生物学有关学科中的方法和原理有哪些。
3.确定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确定实验研究的因素,以及影响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获得手段。
思南九中徐兴婵
本人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改革,同时根据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走向,本人觉得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1.明确实验教学目标。因为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的思维才会有方向,学生操作起来才会认真。
2.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地方性的季节性的限制。有些实验还需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实验结果。因此,在实验课前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分析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每一个实验过程都是实验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他们都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所以,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仅从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来说吧,实验前要对洋葱根尖进行培养,实验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压片。要让学生了解根尖放在解离液中是为了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在镜下观察。另外。通过解离液的处理,使细胞迅速死亡。让细胞分别保留各自的分裂状态。漂洗是为了冲洗解离液,否则影响染色效果。在实验中要做到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4.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我们这些农村高中的学生自身基础就差,多数学生会把实验简单地理解为“看”,对实验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如果缺乏严格的训练,将会导致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一无所获。因此,应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注意维持实验纪律,规范实验习惯合理还有大组长、小组长等之称,以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增加,教学课时不足。与旧教材相比,高中生物新教材增加了较多的实验内容,其中考试大纲要求的必修模块的学生实验有19个。学校要在规定的模块教学时间内完成各个实验教学,实施中存在困难,部分地区在高二才开设生物课,各地区生物学科开设的课时有差异,个别学校还削减了生物学科的课时。教学课时不足对生物实验教学影响较大。
2.农村高中的多数生物教师缺少对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所以教师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能力普遍较差,对如何组织实验教学和对实验教学的课型研究不足。尤其是探究性实验。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实验指导能力和实验技能,在这方面教师显得力不从心。
3.实验要求提高,课堂实施困难。高中生物新课程提高了学生实验的要求,实验内容包括实验方法、理论指导和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设计、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等)。有些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如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理论的指导。
完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实验设计等环节,然而,课堂中教师在讲述实验原理、归纳讲评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后,学生用于实验操作的时间已不多了,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进一步探究。
三、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生物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探究“镁元素对植物正常影响”的实验中,在缺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中,一株小麦幼苗叶片发黄生长瘦弱,两株小麦幼苗叶片发黄生长瘦弱„--当在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含镁元素的无机盐溶液后,小麦的生长恢复正常。给学生归纳出镁元素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需元素的结论。
四、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高中生物问题,验证高中生物规律。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检测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那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检测呢,双缩脲试剂除可以检测到蛋白质的存在,那么乳制品中的蛋白质的含量有什么规定。蛋白质的含量如何测定呢?根据不同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怎样调整人们的饮食,才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和延年益寿,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实验中向学生提出。培养他们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一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
学质量。
五、加强设计型实验题训练
随着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的高考生物试题更体现了这种趋势。高考生物实验题多以根据要求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得出或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评价和优化实验设计方案等形式呈现。如果还是按照以前老一套的实验训练模式,只重视做一些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型实验题,学生是很难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的。因此,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采取以上一些实验改革措施外,还必须要有意识地精选和精编一些实验习题,特别是一些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题,让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
【探讨改进高中生物实验】推荐阅读:
初中生物学实验探讨09-11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10-08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方法研究论文07-22
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高中化学实验改进09-23
喷泉实验改进06-07
实验的改进创新10-05
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07-02
初中化学实验的改进11-09
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06-08
初中生物教学措施探讨论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