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共8篇)
一、信息化系统构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大众生活中的不断渗入,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当前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改革标准。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应用优势的逐步凸显,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提供了无限可能。正如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有效融入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同样也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辅助。
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而农业的信息化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改革强化,对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新农村繁荣和经济发展、农业的生产效率提升等均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借助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运作需要和优势,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从信息化辅助下的市场拓展、信息化资源整合和有效配置、信息化科教等多方面逐步推进农业各个生产、销售要素的整合和管理,进而达成农业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要求。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的切入点
考虑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为培训转岗,农业信息化方面技能和知识相对匮乏,只能参与信息采集、储存、整理、发布等简单工作,采集到的农业信息得不到深入开发,势必造成农业管理工作信息应用的大量浪费,因此农业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基础学习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极为重要。
在具体运作中,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提升农业经济收入,以信息化手段辅助农民增产增收,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以创新的科技和催动利润升值的科研成果来催发农民农业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农业领域的经济收入。其二是需要辅助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方向的转型。信息网络的庞大覆盖能力、强大的互动功能、随时信息传递的优势等,可作为农业传统形式进行发展模式改革的技术辅助,并推动其迅速向知识型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方向进行转变。其三,提出农业科研发展及农业实践性改革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并运用各类标准化条件对人才的`培养进行辅助。信息化的存在和信息化系统管理模式的应用可显著加快农业科研、知识传播的速度,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助力。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模式
(一)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子系统内容
与农业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势必需要进行科学整合、合理规划后,才能作为农业管理的信息服务系统、农业管理的监测预警系统、农村管理的信息市场服务系统“三项合一”发展的基础。具体则需要不断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交换,制定统一化信息标准,为国外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信息信息源进行拓展,使用国际化的数据库对信息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检测,构建起较为稳定的农业信息现代化采、收、传一体化系统。在上述条件满足的基础上,联系农业管理的监测预警系统、农村管理的信息市场服务系统,为农业经济管理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向的正确性提供依据。
(二)融入现代管理理念,强化系统操作型人才培训
在“三农”问题被重视力度的不断升级的前提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构建的过程中,是必须要不断进行新的管理理念的强化。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和转型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标志,就是必须要保障农业经济管理现代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同步进行。由此,在农业经济转型期间,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现代化服务意识的构建和强化,使用积极主动、强有力的方式来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型构建,是培育农业经济管理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信息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等的重要基础。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管理理念的强化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需要,鼓励推动优秀大学毕业生返乡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信息爱管理的现代综合平台构建中来,倡导个人、企业、集体在此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意和优势,坚持以综合平台为构建准则,着力打造出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
(三)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健全系统所需基础设施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则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的重点工作所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及政府引入有效政策和启动专项资金,来保障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此过程中可结合市场竞争机制的变化,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敦促国内外企业积极主动地引入先进技术,以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过程中的技术水平提升。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只有确保资金到位、指导到位、配合到位、措施到位,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企业和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权责。因此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健全的过程中,政府可尝试统一调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专业人才,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以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各行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优势。
【参考文献】
[1]马维东.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吉林农业.(11).
[2]孙海平.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07).
对于“物联网”和“农业信息化”这两个概念,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在相关领域,但将“物联网”和“农业信息化”结合起来,为研究主题相对较少。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国内外农业领域它已被广泛的重视和发展,但由于其自身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情况。当下没有对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物化真正的定义。
通过物联网和农业信息化相关的资料文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合相关知识,本文认为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指的是网络技术在农业信息化进程,将构成大量的传感器节点传感器网络的,开放的通道接口和通信网络,因特网,卫星通信网络等信息网络互联,最终形成星状网络结构,同时对所在的土地与之相适应的农业设施和技术装备进行筛选比对,通过各类型的传感器、智能摄像头、北斗定位系统、4G移动手机等智能的终端对农业信息进行有效采集和整理,并依托互联网及其他网络传输方式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传输,依托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海量的农业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指导意见,最后,相关的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手段传播农业信息和远程控制。物联网农业为基础的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密集生产过程。
2 国外发展物联网农业的经验借鉴
2.1宏观研究的基础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信息化功能的应用是收集农业信息整理,利用互联网传播,通过合理利用灯光板和风力阀,有效控制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存储载体,执行器,数据库和监控摄像头和传感器管理软件,这是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例如,对于物联网的农业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美国农业部的东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继续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农业专家系统和管理软件,配置,性能的提高完善的控制系统通信传输。
2.2以物联网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保障
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和物联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是集开发、推广和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在促进有效的作用。因此,一方面,互联网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培养、引进、加强农业物联网专业人才可以引进海外人才的三个方面可以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资源,在科学和技术领先的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和同平台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提供人员。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研发平台的基础上,实验室研究加快农业物联网创新平台。同时我国农民数量众多,农村教育水平较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特别在对高新技术的应用中,农民接受程度还需加强,国家即使是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农业物联网技术,依靠农业生产的转变,加快农业生产力,而且我们的国家在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推广水平低下,农民对农业信息化认知严重不足,从而限制了推广农业上科学和技术。因此为农民农村信息服务的多层次,全方位的IT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的东西水平和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 基于物联网的辽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辽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农业信息化在辽宁省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从12316金农热线服务管理平台、进村入户工程的全面启动、辽宁金农网改版升级,形成了注重农民体验的发展链条和规模,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辽宁省农业信息化运用12316金农热线服务建立一体化多维度的服务管理平台,通过此平台的建设对农产品价格、土地流转,以及农户信息进行数据梳理和统计,形成数据库,定期通过电话热线对农户进行农业辅导,并有专家亲自解答,并发布种养殖信息,价格供求信息等农业信息,通过此平台有效整合农业资源资源,注重农户的体验,真正做到了与农民心连心,成为农民真切、诚挚、亲密的帮手和朋友。辽宁省农委根据我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建立了相应的农业价格、土地资源等数据库,通过有效管理手段来促进农业信息化不断地发展壮大。辽宁省农委信息中心依托12316金农热线,接地气的方式实地了解农民所需、所思、所想,通过农产品价格数据库预测市场走势。
第二,随着互联网+现代农业时代的来临,辽宁农业信息化建设势必迎风破浪不断的前行。通过对农产品产地市场、流通市场、农户价格等信息的获取,能够做到这类信息的及时发布,与此同时还能够组织好各级农业部门与农业合作社之间的合作;依托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运用O2O模式实现了农产品直接与消费者对接的渠道。当前投资农业信息化的企业正在运用互联网这个有效的载体和平台及时的发布供求信息、招商引资阶段,同时正在向企业管理和商务营销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平台迈进。
第三,“十二五”以来,辽宁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结合辽宁省农业农村特点,研究制定了辽宁省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遵循“协同、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秉承“坚持政府主导,整合社会资源,注重农民体验,提升服务水平,创新工作机制,发挥市场作用”的总原则,按照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通过创新农业信息工作机制,探寻农业信息化推进方式,以12316 为纽带整合资源,聚集应用,拓展服务,开创出具有辽宁特色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之路。
3.2物联网的辽宁农业信息化存在问题
3.2.1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方式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
农业是弱势产业,经济效益偏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抗风险能力很差,发展不稳定因素繁多。农业物联网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最基本的温湿度、二氧化碳环境因子监测系统也要近千元。由于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还相对有限,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所以资金投入问题一直是打消农民应用物联网技术积极性和制约物联网在农业特色产业中广泛应用的主要矛盾。
3.2.2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公益性事业,国家在政策支持,特别是在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文件要求,省里配套资金很难落实。另外,国家尚没有专门针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各地缺乏面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的信息化优惠政策,影响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动力。
3.2.3统筹规划缺乏投入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多学科、多领域的建设,它与社会经济现状、体制现状、农业种植区域环境情况,以及科学技术研发能力等因素密不可分,具有地域性强、技术性要求高、阶段性建设等特性。目前,农业信息化工作总体依然不是整体谋划,而是各自为战的局面。在顶层设计和全局谋划还有很缺乏,对于农业信息化依托的技术研发思路还需进行梳理,对资金以及人、财、物投入还显不足,所以目前农业信息化发展仍然落后,显现的发展效果有限。
3.2.4信息化服务重视力度不够明显
农业信息化建设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说来,还存在对于需求、服务、技术、有效共享、协调一致上不够重视。这使得信息化建设某些好的思路和做法都停留在纸面未见有所效果,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加之不重视农户的体验,时至今日,造成了信息服务不对称,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的建设,而且在农户体验信息服务中没有做到实时有效的传播,造成了农户接收信息渠道单一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例如在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物联网技术,目前在南方一些省份已经从实验示范的模式中走出来,已经搭建了相应的物联网在农业应用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我省目前还停留在实验、示范阶段,短期内这样的趋势不能得以改变。排除资金和政策的投入因素,单就移动终端下的物联网建设力度就显不足,为农户提供农业种养殖信息渠道单一,获取相应信息困难等等制约的因素,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建设,加之真正惠及农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缓慢,不能满足农民的真实需求。
3.2.5物联网在农业应用政府认识不足
当前,物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在应用在农业领域的前景广阔,但辽宁省运用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的使用的意识还需要不断的提升,政府和事业单位对于新兴的物联网技术知之甚少,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业信息化上,必将引领未来农业产业发展意识淡薄。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业领域中的认识十分不足,甚至对我省发展农业物联网促进农业信息化中的优势、能力、机会不是十分清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有效提升农业信息化的手段,同时对于农业生产技术升级大有益处,作为新兴产业,其辅助性产业、产业链条产业都为物联网技术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物联网技术维护组织还需强化,物联网需要新的技术组织和政府部门加以推动,同时加强信息的交互与技术平台的建设力度。
3.2.6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应用需要政策,以及人、财、物的投入
物联网在农业应用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政策,特别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有效的扶持。物联网应用需要大量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但对于物联网的技术接口、物联网的信息技术的交互还需要储备更多的人才。物联网农业在辽宁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中需要制订更为详实、合理、科学的规划,为物联网在农业应用创造有利的、健康的环境,避免在物联网建设中造成相互抢夺资源的不利局面,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较为长远的发展规划。
4 基于物联网的辽宁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搭建
基于物联网的辽宁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战略模式;二是服务模式,三是技术模式。其中,战略模式是指导模式,战略模式作为指导模式,就要求其具有全局性的性的把握,从而为今后前进方向进行指明,目标如果不明确,对于辽宁省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就无从下手。从而,也使得搭建技术模式和服务模式也将无法实施。技术模式是支撑,技术运用作为支撑,如果技术支撑无法实现,技术模型的支持,技术使用作为支撑,如果技术支持无法实现的话,对辽宁省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骨架无法搭建。服务模式是基础,技术引进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社会资源以及行政资源的投入,无法开展农业生产,更谈不上可持续农业信息化建设;换言之,如果没有完整的组织模式,就会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不能有序开展;建立信息传播服务模式,实现农业信息的有效传播。
4.1基于物联网的辽宁农业信息化战略模式构建
基于物联网的辽宁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进行搭建,就要对辽宁省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而且需要与目前的发展目标,不能背离。学习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的信息,在他们采取的发展战略模型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辽宁省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可以引入国外发达国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搭建战略模式,这样的模式必须是要多渠道、多元化、协调一致共同发展的战略模式。
首先在战略模式的发展方式上应该运用全面推进和局部突出。辽宁省作为传统工业省份,由于设施农业发展和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得农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就当前发展效果来看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化以此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势在必行。辽宁省各级政府作为主要的组织者为农业信息加大投资,由于辽宁省各地区区域差异较大,从而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程度在辽宁东西地区,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对优秀地区和产业提供发展战略和优先发展。如沈阳市、大连市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相对农业基础设施以及配套和完善,可以加大投入利用信息资源的程度,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率,为基于物联网的辽宁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广实施打下好的基础;如朝阳市、阜新市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首要的是进行互联网的搭建,以此使信息能够应用互联网进行传输。
其次,建立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和服务方式。农业信息化包含公有和共享的特性,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方位社会资源广泛参与服务方式。
4.2构建基于物联网的辽宁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
辽宁省根据实际情况,在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构建从三个方面一是投入模式;二是组织模式;三是信息传播服务模式。
4.2.1投入模式建立
基于物联网的辽宁农业信息化投入模式依托两种投入方式来进行投入,即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国内投资为主,外资为辅的资金搭配模式。外资中包含外国政府,企业,国际机构和个人等投资。国内投资从政府为主的方式发展到政府投资同时吸引社会资源参与的方式来进行。建立这样的投入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只靠政府单一投入的局面,吸引社会各类资源的投入力度是有效规避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风险,同时也可以是农户接收到各类信息服务。加大对企业吸引力度,因为大型企业以雄厚的资金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对于整个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信息服务和政府投资的资金能力不足的问题。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加盟,对于专业化人才培养,有利于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后续发展储备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加强网络技术研发能力,促进生产力的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4.2.2组织模式
当下,政府部门在我国组织模式中占据主位,涉农部门以及社会力量占据次席的位置,而辽宁省要依托我国目前形成的组织模式,并结合自身的特点,辽宁省确立了“全面合作多元化的组织模式。”。
辽宁省建立的“全方位多元化合作组织模式”中,其服务主体对象是农户,这也是根本点和落脚点,“全面合作多元化组织”中每个服务主体要共同对服务对象农户展开服务,但是在服务针对性上要各不相同有各自的侧重。在辽宁省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建立的组织体系中,辽宁省农委以及各市、县农业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任务搭建辽宁共享信息平台,如应用“12316 金农热线”服务平台,公布统计数据,应用现已成熟的“农业价格数据大盘”及时发布农产品在市场经营销售的动态信息;另一方面的任务是建立和健全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在涉密的农业信息中要经过保密部门审核防止涉密信息的外泄,同时在农业信息中涉及发布信息人的资料和隐私方面要进行及时的权限管理制度,以此不必要的信息外漏,为辽宁农业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4.2.3信息传播服务模式
辽宁省根据信息传播服务模式建设,要根据国家农业部在2015年10月28日下发农村“互联网+”提速,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通知要求进行制定。该通知要求计划用3 年左右时间,通过对农民开展手机应用技能和信息化能力培训,提升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的能力。所以辽宁建立的信息传播服务模式根据农业部通知实施手机传播战略发展。运用物联网和农业信息化现已成熟的技术,依托“12316金农热线”服务云平台,设计出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传播服务模式,如上图2所示。
建立这样的信息传播服务模式,其特点是通过传统传输网络与加入如GPS、传感器互联网等现代网络相结合实现充分互动,从而开放接口实现互联互通,搭建信息传播服务模式,准确的农业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到每家每户,使农民不用出门便可以了解到对自己有益处的农业信息。具体运行方式包括如下几点:一是利用物联网技术特别传感器技术对信息源的信息进行采集,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后存储在农业数据库中;二是通过农业专家系统,利用电信运营商提供网络电话12316服务平台,或者农户利用从移动公司购买手机终端联系12316询问所关心的农业信息,同时12316服务平台可以为农户提供语音咨询和远程专家解答服务功能;三是通过传统的信息渠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还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等纸介质的渠道,对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所出现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在12316热线电话中反映,并及时反馈和解答;四是通过MASS机发送报价和市场供求关系和其他类型的养殖的短信消息。该模型利用VPN技术、云计算、传感器和其他类型的技术,获取农业信息为农民建立新的途径,农业信息与技术服务之间的差距,为解决“最后一百米”的问题做出新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
4.3基于物联网的辽宁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架构模式
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这个方面,对于基于物联网的辽宁农业信息化如何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的各种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的物联网农业,还需要政策或者规范的引导。这个过程需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断提高网络和农业信息技术能力的开发和应用;第二个阶段是实现物联网相关的信息技术的综合发展;第三阶段是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
目前,辽宁省正在实施发展老工业基地战略,工业制造业飞速发展,从而使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研究应用的基础也已成熟,物联网应该开始建立农业结构模型。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技术架构模式,主要有信息传感采集,视频实时监控,智能数据分析和远程控制几个大的模块,同时应用在信息存储系统。
数据通过采集系统收集后,经过传输系统就到达了数据存储和处理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系统存储和加工处理,然后进行精确化的分析,提供权威的数据报告,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智能终端进行查询。数据存储和处理系统涉及技术主要有农业数据库系统、中间件技术、云计算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
远程控制系统主要由控制设备和继电器控制电路组成,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继电器自由控制各种农业生产设备,包括卷帘、风机等空气调节系统和滴灌、喷淋等喷水系统等。控制系统涉及的技术主要有智能化农机具系统和农业自动控制技术等。
5 结束语
基于物联网的辽宁省农业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构成体系中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同时它是一项的系统工程,在该系统工程中具有时间跨度长、受益面和学科领域广、系统研发繁琐等特性。与此同时基于物联网的辽宁农业信息化是辽宁省农业发展前进的重要依托。积极推进基于物联网的辽宁农业信息化建设,即是对农业转型有效的升级手段,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对于辽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提升,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物联网或将成下个万亿级通信业务领域[EB/OL].(2014-06-10).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0610/112853893.shtml.
[2]全球物联网应用进入实质推进阶段[EB/OL].(2014-11-20).http://news.163.com/14/0926/08/A728Q72D00014Q4P.html.
[3]物联网最全知识大盘点[EB/OL].(2015-08-05).http://www.netofthings.cn/Guo Nei/2015-03/4668.html.
[4]黄红,闫晓荣.浅谈物联网与农业信息化[J].河南农业,2014(13):12.
[5]杨颜玲.恩施州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与对策[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6]力忠,郑业鲁,望勇.国内外农村信息化比较分析[J].南方农村,2008(1):21-24.
[7]霍宏.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三大模式构建研究[J].农业科技,2013(11).
1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信息化从经济调节角度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2农业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滞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引入,必将彻底改变农村这种“信息贫穷导致物质贫穷”的局面,改善农业就业结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显著增长,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二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农业信息化是减少市场交易风险的重要条件。农业信息化为实现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润滑剂”,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四是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许多农民通过信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全国各地的就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五是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六是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农业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通过气候和病虫害预测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迅速提高。
4农业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赋予了农业信息化新的定位。它是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5农业信息化是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
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以农业电子政务建设为切入点和出发点,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系统,从下行角度建立顺畅、有效的远程调控管理机制,从上行角度建立及时、准确的基层反馈机制,将显著提升农业管理服务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6信息化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根据县委办下发《关于印发2012年重大调研课题方案的通知》大委办字(2012)34号文件精神,为顺利推进《大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课题调研工作,确保形成高质量、高水平调研报告,现就做好专项调查研究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调研目的通过调研全面掌握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区位优势和资源潜力,查找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途径,概况总结大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全省树立“大通模式”示范典型。
二、调研内容
(一)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优势主产业类型,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产值,养殖业规模、产量、产值。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及其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财政总收入、农业投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情况。
(二)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成效:重点总结示范区主导产业发展、设施装备和条件建设、科技推广运用、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建设投入等方面的情况。
(三)总结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包括规划引领、争取投入、强化领导、体制机制、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宣传交流等方面的内容,突出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的突出亮点和经验做法。
(四)查找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分析当前制约示范区发展建设的主要因素,以及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五)探索今后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和方法,形成“大通模式”:探索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扎实推进大通现代农业,努力构建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三、调研领导小组
组长:马文义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赵常胜县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局长
成员:李新秋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陈海山县财政局副局长
戴洪贤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毛芸存县委党校副校长
姜有魁县经济和商务局副局长
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牧和扶贫开发局,赵常胜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调研活动各项工作。
四、调研课题和步骤
(一)调研内容
1、关于各乡镇现代农业发展方面调研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责任人: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
长;
2、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方面调研,责任单位:县委党校,责任人:毛芸存;
3、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扶持方面调研,责任单位:县发改局,责任人:李新秋;
4、关于财政支农惠农政策方面调研,责任单位:县财政局,责任人:陈海山;
5、关于现代农业发展土地规划方面调研,责任单位:县国土局,责任人:戴洪贤;
6、关于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方面调研,责任单位:县经济和商务局,责任人:姜有魁;
7、关于设施农业发展方面调研,责任单位: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责任人:李长帅;
8、关于休闲农业方面调研,责任单位: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责任人:李长帅;
9、关于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方面调研,责任单位:县养殖业服务中心,责任人:蔡生珠;
10、关于现代畜牧业发展方面调研,责任单位:县畜牧兽医站,责任人:赵志刚;
11、关于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调研,责任单位:县农技推广中心,责任人:马麟;
12、关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方面调研,责任单位:县农经
站,责任人:任青萍;
13、关于土地流转方面调研,责任单位:县农经站,责任人:任青萍;
14、关于农村能源建设方面调研,责任单位:县能源站,责任人:伊雄昌;
15、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调研,责任单位:县农经站,责任人:任青萍;
16、关于草原生态建设方面调研,责任单位:县草原站,责任人:韩晓亮;
17、关于新型农民培训方面调研,责任单位:县农广校,责任人:李曙霞。
(二)调研步骤
第一阶段:安排部署,开展调研。4月10日—5月31日,组织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大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方案;争取工作经费,由农牧局牵头,5月上旬组织成员单位赴甘肃、宁夏考察调研外省现代农业,5月下旬赴各乡镇进行调研,取得第一手撰写资料。
第二阶段:撰写调研,形成初稿。6月10日—6月30日,组织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认真研究调研情况和调研成果,拟定调研课题撰写方案,并完成初稿撰写。
第三阶段:讨论完善,定稿报送。7月1日—7月29日,组织召开第三次工作会议,组织课题组领导小组负责人,认真讨论调研
课题初稿,进行最后审定后报送县委办。
五、调研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措施。各责任单位要深刻认识调研活动的重要性,把此次课题调研活动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审核把关,认真分析、思考、提炼调研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把课题调研做深做实。要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必要时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参与调研,出谋划策,提出科学的思路、建议和措施。
(二)提前着手准备,确保调研质量。要坚持做到全面调研与重点调研相结合、典型调研与抽样调研相结合、广泛搜集数据与深入实地相结合、近期发展目标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调研报告要做到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观点鲜明,分析透彻,内容丰富,具有创新性、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为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供对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三)加强协调配合,提高调研质量。各责任单位加强协调配
合,安排专人负责,按规定时间及时收集撰写调研材料(调研材料主要包括:
通过对国外几个典型国家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认为我国要发展循环农业,就要注重农业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同时需要加大国家对循环农业的扶持力度。
循环农业是指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
一、国外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
1.以色列节水农业模式。以色列60%以上的国土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状态,没有水,没有雨,水资源严重匮乏。为了维持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他们长期致力于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1)循环利用污水资源。以色列是世界上循环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处理后的污水利用率已达70%,居世界首位。以色列每年大约有3.2亿立方米的废水经过处理以后用于农业生产,分布在城镇周围的果园主要用处理后的污水灌溉。(2)利用微咸水。以色列南部沙漠的微咸水被用来农田灌溉,生产的西红柿和其他蔬菜、水果的品质优异。以色列利用淡化咸水进行灌溉的面积达到45 000 公顷。(3)采用滴灌和微灌技术。以色列很早就采用了压力喷灌技术;以后以色列又开发了滴灌技术。它可用于长距离和坡地灌溉;肥料可以与水一起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从而节约了水和肥料;滴头直接将水输送到根系附近的土壤中,水的蒸发极微,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研究表明,地表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5%,而滴灌可高达95%。发明滴灌以后,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三十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4)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由于淡水资源十分珍贵,以色列因地制宜地在各地修建各类集水设施,尽一切可能收集雨水、地面径流和局部淡水,供直接利用或注入当地水库或地下含水层。从北部戈兰高地到南部内盖夫沙漠,全国分布着百万个地方集水设施,每年收集约1~2亿立方米水。
以色列节水农业,让人们看到:在资源短缺情况下,如何利用其他优势创造出农业循环经济的高效率;一个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就是在资源限制的基础上,合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进而实现产业经济模式的输出绩效最大化。以色列能在国小人少和自然资源匮乏的不利情况下,创造出为世人瞩目的成就,其重要的一点是重视节水和循环农业的发展。
2.美国的精准农业模式。精准农业也称为精确农业、精细农作,其含义是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减少化学物质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目前,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美国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直接促成了美国的“精确农业”,极大降低了美国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美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美国精准农业体系的主要构成有:(1)美国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AGNET,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农业信息系统;(2)美国的农业数据库,包括农业生产数据库和农业经济数据库两种;(3)利用3S技术即农业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实现农作物的精确化种植。利用3S技术,农场主可根据田间因素的变化,精确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如给农作物施肥,当大型拖拉机进入田间喷施肥料时,显示屏可同时显示两幅彼此重叠的图像,一张是数字化地图(上面标有每一块小区的`土壤类型,氮磷钾含量,前季单株产量,当年单产指标等),另一张是方格坐标图(可根据GPS讯号随时显示拖拉机所在的小区位置)。与此同时,数据处理器可根据事先做好的每一块小区的数字化地图,自动计算出每一块小区的肥分配比和喷施量,并向自动喷施机下达指令,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杀虫药的喷洒。此外,该系统还能根据土壤水分和作物的生长情况,自动判断出浇水、施肥的时间。据统计,采用这种精准农业技术可节省肥料10%,节约农药23%,每公顷节省种子25公斤;同时,可使小麦、玉米增产15%以上。
3.菲律宾的生态农业模式。菲律宾玛雅农场:玛雅农场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十年建设,农场的农林牧副渔生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玛雅农场的前身是一个面粉厂,经营者为了充分利用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养畜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随着农场的发展,他们又找到一块24公顷的丘陵地,扩大了生产规模,取名为玛雅农场。1981年,农场已拥有36公顷的稻田和经济林,饲养了2.5万头猪、70头牛和1万只鸭。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他们陆续建立起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每天产生沼气十几万立方米,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另外,从产气后的沼渣中,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作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又送面粉厂加工,进入又一次循环。这样的生产过程由于符合生态学原理,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
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是世界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典范,玛雅农场就像一个大规模农工联合生产企业,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这样的生产过程由于符合生态学原理,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所以产生了良好的节约效果。
二、中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国情比较
1.农业人口资源。在美国仅占全美人口不到2%的美国农民,不仅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这与美国农业人口资源的高素质是分不开的。据统计,美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十二年,有20%以上的农民为大学学历。以色列的教育非常发达,国民受教育程度很高。农民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47%,其他至少是高中文化程度。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为学习、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也使农民更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在对待农业新技能方面理解能力差,掌握程度低,影响了农业发展。
2.农业经营方式。美国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占3%。美国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实行农场经营,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农田202hm2。以色列实行“公司+农户”模式。以色列农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一是订单生产,二是农业生产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例如莫沙夫农场中的农户直接与国内的公司签订购销合同或者直接上网销售,从而使农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由于以色列的农业相当发达,人民科学文化水平也很高,农民可以直接从因特网上了解到农副产品的市场行情,因此,公司与农户在购销合同中利益分配比较合理,从而形成了公司与农户的良好互动机制。中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目前依然大多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因此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已经逐渐暴露出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到农业经营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农业技术水平。以色列严重缺水。但以色列建国以来农业生产增长了12倍,每顷土地的用水量却没增加,以色列依靠高科技农业,减少了水的浪费,压力灌溉方法的产生,使以色列单位面积土地的耗水量下降了50%~70%。以色列80%的灌溉土地都是灌溉与施肥一次完成的。另一种就是使用循环水和淡化海水,以色列所有灌溉方式都采用计算机控制。计算机化操作可完成实时控制,也可执行一系列的操作程序。在灌溉过程中,如果系统记录下水肥施用量与要求相比有一定偏差,系统会自动地关闭灌溉装置。还有一种传感器,它能通过检测植物的茎和果实的直径变化,来决定对植物的灌溉间隔。这种传感器直接和计算机相连,当需要灌溉时,它会自动打开灌溉系统进行操作。中国目前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期,靠人畜力操作和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还广泛存在,农业装备综合技术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领域差距还在不断加大。
三、国外循环农业模式对中国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启示
1.树立全民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循环农业经济缺乏认识,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因此,应该让全民认识到循环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普及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农村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与法律知识,如普及农业废弃物如何处理排放、沼气综合的利用。
2.因地制宜地选择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农民素有精耕细作的良好传统,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许多资源循环利用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南方的“猪—沼—果(菜)”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中部平原的“粮饲—猪—沼—肥”模式,西北地区的“五配套”模式,大城市郊区的都市型生态循环模式等。这些模式和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3.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政策体系。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对循环农业经济的支持和补贴制度,设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基金或风险基金等,加大财政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
作为一种复合型人工生态结构,基塘生态农业循环发展能够实现陆地与淡水两大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极大地降低了资源的消耗量,实现了高效益的目标。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基塘生态系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循环系统,在我国农村很容易得到施行。同时,在我国农村,陆地和淡水生态资源都比较丰富,这就为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的实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如果在农村中采用这种发展模式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以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推动农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
2.2“四位一体”循环模式
这种模式最早是在辽宁省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中得到应用的,能够实现各种农业资源的相互结合,为农业经济发展效益提供保障,从而有效地推动农业经济实现全面发展。在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中,该模式已经在很多地区都得到广泛应用,已逐渐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典范[2]。2.3平原农林牧农业循环发展模式这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充分考虑到了农村地理特点及优势,能够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以确保资源利用合力的形成,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持续增长的潜力,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再一次证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全面了解这种模式的特点,并将该种发展模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的对策
一是不断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促进其应用效果的提升,让循环经济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进而让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实现由“掠夺式”向“和谐式”的顺利转变,使得传统粗放式经营模式得到根本性地改变,这样才能确保“三农”享受到农业经济发展创新所带来的好处。二是政府要加强引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为了给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保证,还应注重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由政府负责牵头,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并对其进行逐步引导,从而实现渐进式发展,以点带面,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提升,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成效。三是启动清洁农业生产程序,致力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应坚持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不断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始终高度强调绿色环保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通过清洁生产理念的应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从而更好地支持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质量。四是不断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力度,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取得更进一步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做好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的推广工作,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从而确保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得到切实满足,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从而确保农业经济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目标得以实现。
作者:夏玮豪 王沁禹 徐超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刘靖伟.浅析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创新[J].农技服务,,(1).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在很多领域比如说政治、文化尤其是在经济方面越来越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而农业信息化还相对落后。所谓的农业信息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通过计算机网络把科技成果、生产技术、农产品供需关系、三农政策等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下文主要从我国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两方面来探讨此问题。
2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许多发达国家比如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农业信息化。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国家, 农业生产者可以从网上全面并及时的了解一些农业科技信息, 然后将这些最新科技信息及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也就是说信息化加快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今发展中国家农业信息化也开始起步。我国农业经济若要有一个质的飞跃, 那么相关部门就必须要提高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而信息化的发展无疑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极大的改善了农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信息的准确性, 促进了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管理和决策的质量[1]。其次, 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许多地方为了农业生产开垦了大片荒地、砍伐了大量的树木, 带来许多环境问题。而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这样做可以节约许多资源比如说材料和能源等。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再次, 农业信息化可以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可以使农业生产者及时了解到一些农业信息, 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一些科学技术。除了增加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农业信息化还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 大大改善农业的科技水平。最终有效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最后,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比如说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市场会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设备有所需求, 而且会拉动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
3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3.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
提高农业生产者和领导者关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关于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 使全社会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第二, 因为计算机网络是提高农业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和桥梁, 因此, 普及计算机知识, 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计算机水平是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第三, 相关部门应该多做一些关于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比如, 进行下乡活动, 对农民进行实地引导和传授一些信息化知识。此外, 在信息化水平如此高的社会, 大众传媒业的作用越来越大, 因此, 相关部门一定利用好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工具。利用大众传媒做好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第四, 领导人员是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 只有领导足够重视农业的信息化水平, 才能够有效地领导中下层农业生产者积极工作, 因此, 相关部门的领导人员一定要对农业信息化多加重视。
3.2 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程。政府部门是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 只有领导足够重视农业的信息化水平, 才能够有效地领导中下层农业生产者积极工作, 因此, 政府部门一定要对农业信息化多加重视。政府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 只有加大投入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才能够健全。而且政府机关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指导。此外, 政府部门要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信息服务体系较差, 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较差。这些都会严重阻碍农业信息化进程。因此, 我国要想实现农业信息化必须要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3.3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作用
我国现阶段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信息的重视。相应的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还在起步之中, 并不成熟。为改变现状, 必须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高效发挥农业信息资源的功效,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3.4 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具有很大的关系。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高科技事业, 这项事业既需要一大批具有很高技术水平的从业人员, 又需要一大批走在时代前列, 对信息掌握十分及时的人才。因此, 国家一定要改革教育体制, 培养出一批复合型人才。同时, 要派一定的农业生产者去国外考察学习, 了解我们的不足, 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点。
4 结语
农业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任务, 因此, 我国一定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研究。了解我国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然后及时改正, 努力做到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出台背景
规划出台是在三个背景下考虑的。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推进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高度重视,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此后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持续关注和强调推进农业信息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2010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和中央文件精神,对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提出了要求。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努力填平城乡数字鸿沟提出了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中央“三化同步” 的战略部署也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而既能提高资源产出率,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横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领域和各环节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建设新农村,将农民和市民,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有机链接起来,实现农业和城市生产要素,经济要素和生活要素合理配置双向流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信息化正好担当此任。
三是信息本身发展也是促进抓紧制定规划的重要因素。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发展工作,专门在市场信息司成立了农业信息化推进处。按照部党组的部署,2009年6月成立了规划编制小组开始着手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农业部首先广泛调研,了解需求。先后多次到宁夏、新疆、河北、河南、广西、江苏、广东、北京等10多个省市农业主管部门、基层技术服务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以及电信运营商、IT企业进行调研,基本了解和掌握了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主要需求和发展趋势。其次多次研讨,准确定位。组织部机关司局、部属单位、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对规划相关内容进行了多次研讨,确保本“规划”定位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全面性。三是反复修改,力求完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以中央会议及文件精神为依据,随着编写进程推进和农业农村信息化形势的变化,数易其稿,力求使规划既遵循国家重大会议及文件精神,又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实际,还便于实施。可以说经过“充分调研、多次论证、反复修改”,规划得以在2011年顺利发布。
指导思想
根据农业部管理“三农” 工作的职责,结合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发展需求,在认真总结各地成功经验和“三农”工作对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五大任务、四大区域、三项工程和四项措施”。
具体来说,农业部的总体思路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主攻方向,以农业农村信息化重大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完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着力强化政策、科技、人才、体制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
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引导电信运营商、IT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合力。二是坚持“创新发展,示范带动”。创新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模式和机制,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快速、可持续发展,同时以工程带动为主要手段,在全国合理布局农业农村信息化重大示范工程。三是坚持“协同共享、注重实效”。加强部门、行业和企业的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四是坚持“规范运作、安全可控”。建立规范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并强化制度和标准执行力度,同时坚持重大信息系统建设与信息安全建设并重。
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信息化与现代农业融合初见成效,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
“十二五”时期重点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在国家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的前提下,促进农村电脑、电视、电话的进一步融合,逐步提高我国农村居民计算机的拥有量,每百户达到30台,提高农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种植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园艺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养殖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业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扩大,渔业信息化迈上一个新台阶;农业生产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12%。
——农业经营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快速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农业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20%。
——農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电子政务平台基本建成,农业资源管理、农业应急指挥、农业行政审批和农业综合执法等基本实现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全面推进,农业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60%。
——农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增强。部、省、地市、县四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信息服务专家队伍更加壮大,信息处理、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机制更加灵活有效,农业服务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50%。
区域布局
对于部署行业重点和区域布局,农业部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基础、讲求实效”的原则来考虑。鉴于农业管理信息化的全国垂直性和区域差异不明显性特征,在区域布局上重点考虑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结合《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的基本布局,拟按以下四类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一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试验区,该区域主要包括农业部确定的20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在该区域开展3G、物联网、传感网、机器人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的先行先试,熟化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完善运营机制与模式,增强该区信息化辐射带动能力。
二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先导区,该区域主要包括大城市郊区和东部沿海农业区。重点在该区域发展设施园艺信息化、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信息化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提升“菜篮子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的深入融合。
三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区,该区域主要包括粮食主产区、大宗农产品优势区以及农垦经济示范区。重点在该区域推进农情监测、自动灌溉、规模化养殖环境监控、重大动物疫病疫情防控信息化、全国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
四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攻坚区,该区域主要包括西部地区偏远山区、牧区等区域。重点在该区域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资源监测管理,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动该区域实现农业农村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和评价指标体系的五个一级指标是相辅相成的,“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也是围绕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这五个方面展开的,具体来说:
一是夯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包括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化融合,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二是加快信息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步伐,包括加快推进种植业信息化,加快推进养殖业信息化,加快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三是助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包括提升农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示范,加快農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四是推进农业政务管理迈上新台阶,包括推进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
五是开创农业信息服务新局面,包括打造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探索信息服务长效机制,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具体工程
为完成规划中提到的五大任务,依据《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十一五”时期工作基础,农业部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三大工程”,这三个工程分别是针对农业管理信息化的“金农工程”二期,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以及针对农业服务信息化的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农业部希望通过这“三大工程”的实施,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
(一)“金农工程”二期
1.完善“金农工程”一期建设
完善全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和各项应用系统,推动网络及有关系统应用由中央延伸到地方。完善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合理更新基础运行环境硬件设施,支持“金农二期”建设的系统运转。完善安全管理系统和等级保护安全体系,确保网络及信息安全。加大农业信息标准制定和推行的力度,推进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广泛兼容和共享。
2.农产品供给安全信息系统建设
利用物联网、3G、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农业种植结构、布局、农产品产量、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农情等影响农产品供给安全因素的监测,以监测数据为基础,建设农产品供给安全信息系统;实施农业遥感监测信息化工程,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立体数据采集系统、集成高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农业空间信息综合集成服务系统和农业空间基础信息库,形成及时高效、持续稳定的业务运行能力。提高农业部门调控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科学决策水平。
3.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建设
建设覆盖部省两级行政管理部门、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和固定风险监测点三方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完善涵盖猪肉、牛肉、鸡肉、水产品、蔬菜、茶叶等品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推进中央和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率和质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4.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以耕地、草原、养殖水面的空间分布、面积、质量等自然属性信息以及使用权、承包权动态信息、耕地基础设施情况等经济属性信息为基础,建设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共享机制和校核机制,实现农业资源信息跨部门共享,为解决耕地面积不断较少、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有效供给压力不断增大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提供保障。
5.农业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
按照国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的要求,以农机安全作业和渔船安全生产为重点,以农机及渔船购买、使用、出租、转让、维护、年检、报废等监控数据为基础,建设并集成农机安全作业信息系统和渔船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构建农业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对农机和渔船进行统一监管和应急联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安全监管能力。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1.种植业生产信息化建设
在种植业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县(市)开展种植业生产信息化示范建设,选择区域内有代表性的作物,利用物联网、3S、3G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设施农业生产、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示范,实现种植业生产全程信息化监管与应用,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2.养殖业生产信息化建设
在养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县(市)开展畜禽、水产养殖生产信息化示范建设,利用智能感知、无线传感、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畜禽、水产养殖繁殖育种、环境监控、饲料投喂、远程诊断等生产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提高畜禽、水产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加养殖效益。
3.农业经营信息化建设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平台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时、快捷地把农业经营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建立全国休闲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国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服务的信息化。
4.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化建设
在全国选择若干家信息化基础好、产业链完整的“三品一标”获证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应用农产品电子标签及条码标识技术、信息采集与传输技术、移动数据采集技术与可靠传输技术,针对猪肉、牛肉、鸡肉、禽肉、蔬菜、水产品以及茶叶等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监管与质量追溯信息化示范,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其安全水平。
5.农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农机合作社、规模化种植大户、国营农场和渔业捕捞企业,开展农机、渔船安全作业信息化示范。加强农机作业导航、探测雷达、可靠性、稳定性监测信息终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升农机的安全作业水平;开展渔船信息接收终端、卫星船位监测终端、避碰设备、渔业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的应用与推广,提升渔船信息化装备水平和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6.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
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信息化需求以及其在基层农村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从事特色种植业、养殖业、设施农业产业或交叉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化示范,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合作社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合作社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应用,为社员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提高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农业信息服务工程
按照“资源整合,协同共享”的思路,重点建设部、省、地市和县四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统一的运行管理标准规范,实现及时准确的针对性服务。
1.部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重点开展全国数据中心、部平台中心(门户网站、呼叫中心、短彩信、手机报、远程诊断、网络电视)和部业务中心(含生产销售、科技信息、技术推广、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电子商务、农机服务、特色产业服务、农民生活、农村金融、农民组织等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
2.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重点开展省数据中心、省平台中心(门户网站、呼叫中心、短彩信、手机报、远程诊断、网络电视)和省业务中心(含生产销售、科技信息、技术推广、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电子商务、农机服务、特色产业服务、农民生活、农村金融、合作组织等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
3.地市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重点开展地市数据中心、地市平台中心(门户网站、呼叫中心、短彩信、手机报、远程诊断、网络电视)和地市业务中心(含生产销售、科技信息、技术推广、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电子商务、农机服务、特色产业服务、农民生活、农村金融、合作组织等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
4.县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推荐阅读:
农业信息化前景07-02
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06-03
农业信息化行业前景09-25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09-26
农业信息论文11-10
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05-28
市农业信息化的工作总结07-08
南丰县农业信息化工作材料07-10
农委2014年农业信息化工作总结09-27
乡镇农业信息工作汇报材料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