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民间艺术》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本课从民间戏剧,曲艺入手,向同学们介绍了我们祖国各地各具特色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了解这些艺术,欣赏这些艺术,体会这些艺术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学生从中感悟家乡人的智慧,从中自然的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最后通过“走访家乡名艺人,学习艺人”的活动,让家乡的民间艺术铭刻在学生的心中。激发学生继承和弘扬家乡艺术的责任感。
家乡的美是无处不在的,而民间艺术是呈现家乡美的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各种民间艺术是当地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创造的,它不仅绚丽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它是家乡聪明才智的结晶,是家乡人心灵手巧的体现。
这一课我从生活中挖掘题材,再让学生应用到生活中去,贴近学生的感知,学生乐于接受,兴致很高,在介绍剪纸艺术时,我引导学生在欣赏民间艺术工艺品的同时将其与身边的家乡人结合起来,增加对心灵手巧的家乡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对家乡人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并为自己是家乡人而感到自豪。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动手制作的环节。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制作过程,体现过程中的困难与快乐,同时也将自己化作家乡人的一份子,为发扬家乡的工艺制品做贡献。通过此活动唤起学生对家乡人心灵手巧的敬佩和以家乡人为荣的自豪感,激发他们学习家乡工艺,发扬继承家乡民间工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施爱的艺术
哲学家雅斯贝尔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因此, 爱的艺术是克“敌”制胜的制胜法宝。关心爱护学生, 让他们打开心灵的“枷锁”, 除了真诚以外还必须讲究爱的艺术——找准施爱的原因、选择施爱的时机, 然后“润物细无声”。如有一个叫杨兵的同学, 家长和其他老师都说他“无药可救”, 笔者经常放下老师的架子和他玩在一起, 然后再帮助他树立自信。每当上课准备实验时, 先把他叫去共同准备实验, 然后, 上课时抽他上台演示已准备好的实验。这样在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中, 让同学们对这个“扶不上墙”的“懒散鬼”刮目相看。从此, 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化学成绩不断提高, 后来, 还考上了重点高中。
二、因势利导的艺术
现在有的学生, 他们的行为在传统观念看来是“正而不足, 邪而有余”。如果我们往“正”的方面去说教, 他们早已麻木, 甚至反感;如果我们从所谓“邪”的方面去引导, 也许会另有“洞天”。因此, 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方面, 笔者常常从“邪”的方面入手, 因势利导, 寓教于乐, 深受学生的欢迎, 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无处不在并与自己的生活实实在在相关联,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的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
三、活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艺术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优势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 它已日益成熟和被人们所掌握。如, 现在多数学生家庭拥有电脑且上了网, 于是, 笔者就利用学生喜欢上网和好胜的特点, 经常在化学课上布置相关的化学内容让他们上网查找, 然后在上课时提问, 因为学生积极性很高, 收集的知识越来越多, 笔者就在教室办了一个“化学网络知识专栏”, 让学生将自己查到的知识用纸抄好贴在专栏里共享。为了进一步开发现代教学的潜能, 笔者还将多媒体技术、学生拥有的步步高学习机、好记星等现代化教学资源巧妙地利用起来, 将它们引导到学习化学上来, 大家用得很开心,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把握时代脉搏的艺术
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规定了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特别突出强调了学生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 我们必须有把握时代脉搏的艺术, 从国内外最新的动态、最触目惊心的事件、最刻不容缓的意识当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 使他们不但想学, 而且不遗余力去学。例如:在学习“化学与生活”这一内容时, 笔者就引用了2008年全国最触目惊心的“三鹿事件”、“三聚氰氨”事件等等, 通过联系这一系列事件, 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的重要性。另外, 笔者还将全球气候变暖、冰山融化以及各种有害气体排放等现象与化学教学联系起来, 使学生的学习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
五、巧做实验, 激发学生实践创新的艺术
“当今化学教学应着眼于培养适应21世纪的公民, 他们必须掌握跟化学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 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 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 否则不但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还有可能形成有害于社会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化学课要多联系实际生活, 用一些趣味性、应用性较强的实验引导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化学问题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后展开探索创新的翅膀, 在生活的海洋中无止境地翱翔。
隆德地处六盘山区,既有中原文化的渗透,又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故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异彩纷呈、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民间艺术。这里的民间艺术与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节庆等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芬芳的泥土清香。
隆德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的要数农民画、剪纸、雕塑、刺绣和皮影。
农民画
农民画是隆德民间画苑中的一朵奇葩,它出自民间画匠之手,最初形态为庙宇、寺观中的壁画、民家箱柜衣饰图案等,20世纪50年代,农民画结合政治宣传和生产需要,以墙报、壁画等形式出现。
农民画取材极其广泛,凡生活所及,画笔皆可到,既有《送粪》、《除草》、《打垛》、《割麦》、《碾场》、《放牧》等农业事象的描绘,又有《醋坊》、《压面》、《元宵观灯》、《戏剧人物》、《马社火》等各行各业的图景,从中既能看到编耱、锄地之类的原始耕作方式,也可看到电视机、摩托车、洗衣机等现代生活的标志。 隆德农民画淳朴、清新,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极高的民俗价值和艺术价值。由农村妇女王玉秀创作的农民画《马社火》在1981年“全国首届农民画展”中获一等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在挪威、瑞典、瑞士等国展出。张雪梅的《放牧》、靳守诚的《瓜甜》等画作也在全国画展中获奖。农民画创作者靳守恭荣获文化部授予的“农民画开拓者”称号。
淳朴清新的隆德农民画如同三月的春雨,给人们的心田洒下了滴滴甘露。
剪 纸
剪纸是隆德民间艺术大观园中又一朵美丽的花朵,它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并广为流传。
隆德民间剪纸主要用于过年的窗贴,故又称“窗花”。在祝寿、婚嫁等喜庆日子,亦能见到她美丽的面庞。
隆德民间剪纸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它构图单纯、造型洗练,既质朴大方又古拙优雅。它多取材于乡土生活中的家禽家畜、花草虫鱼、飞鸟走兽、故事传说、戏曲人物、生活场景等。民间艺人们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方式,通过谐音、隐喻、假借、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以其纯朴的感情、丰赡的心智、灵巧的双手,用一张纸、一把剪,纵横捭阖,创作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给人极高的审美享受,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农民张炜、靳淑田、虎凤英都是隆德剪纸的佼佼者,他们的作品《访问》、《敬老爱幼》、《回族赶集》、《太阳灶》、《幸福家庭》、《毛主席过六盘》、《十二生肖》等,成为隆德剪纸艺术的精品。
质朴优雅的隆德民间剪纸将传统的、民俗的氛围渲染上每一个观赏者的心头,挥之不去。
雕 塑
民间雕塑也是隆德民间工艺美术的一项绝活。寺观庙宇历来都是民间雕刻、泥塑艺人荟萃之地。民国时期,隆德有大小庙宇数百座,其中的雕梁画栋、脊兽瓦当、佛龛神像非雕即塑,都出自民间雕刻、泥塑艺人之手。
隆德盛行的民间建筑砖雕,既是建筑装饰材料中吉祥的象征,又是精美的艺术品,也是研究古老民俗的实物资料。老艺人魏世祥的砖雕造型独特,仿古的“蛟龙脊兽”、“玉鬃脊兽”、“狮子滚绣珠”等,飞舞飘洒,古朴大方,将装饰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深受人们的喜爱。
民间传统雕塑用品有香炉、香筒、蜡台、笔罐、花瓶等。雕塑艺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远近闻名的雕塑世家杨栖鹤子孙三代,根据民俗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创作了《十二生肖》、《梅鹿送子》、《农村社火队》等一系列彩塑作品,生动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及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动物形象。大型彩塑《毛主席过六盘》,再现了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翻越六盘山的宏伟场景。杨氏家族作品多次参加全区及全国大展,多幅作品被宁夏群艺馆、中国美术馆收藏。杨栖鹤的“木雕香炉”也已成为雕刻中的精品。
刺 绣
隆德传统刺绣群众基础广泛,种类繁多,有枕头顶、小儿鞋帽、婚嫁衣饰、钱包、肚兜、针插、笔袋、烟袋、荷包、桌裙、门帘、马褥、缠腰、袖套、香囊、笔套、书包等。这些刺绣品,装点着隆德人民的生活,体现着人们的情趣。隆德刺绣具有针脚精细、形象逼真、造型质朴、配色艳丽和谐等特点。
被《隆德县志》誉为“隆德八景”之一的“祝霖疏雨”所在地祝霖寺保存有一幅《麒麟送子》刺绣图,作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长2米,宽0.72米,质地厚实细密,彩绣人物栩栩如生,至今色泽鲜明,完好无缺。
民间刺绣品除用于装点日常衣饰之类外,也用于对外交流。1987年,隆德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老山前线指战员送去的760双鞋垫和两面锦绣旗帜均属刺绣佳作。农村妇女杜玉莲绣制的《红绸五彩绣》方枕顶,于1989年12月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美术佳品奖评及名艺人作品展”,荣获“收藏奖”,并出国展出。党秀英的《古梳妆台》和冯琴花的《胸花》都堪称刺绣艺术的精品。现在,刺绣工艺已从服装扩展到被套、洗衣机套、电视机套、电脑套等现代生活用品方面。
皮 影
皮影俗称“牛皮灯影子”,是活跃于隆德各村镇的一种特殊演出形式。它是用牛皮纸剪成的各种人物形象投影到屏幕上来表演的。皮影戏班一般由5~7人组成,其中文武乐队3~4人。“耍线子”的师傅兼多角色唱板,以声腔变化之妙适应生、旦、净、丑各色人物。剧种以秦腔为主,重唱工,尤其以表演神仙鬼怪剧见长。皮影以其独特的风格招徕众多民间观众。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我先做了一些拉花穿在身上,学生一见到我就立刻兴奋起来。看到他们的眼神,我知道他们渴望制作,好像在说这么漂亮的拉花怎么做出来的呢?这个成人看似小小的剪拉花活动,却包括了许多知识难点。如数学概念:折成三角形、平行的概念、几层、对等,从何剪起,……美感:粗细、宽窄、匀称、色彩……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确实有一点难度。因此,在引导孩子学习时,要等待,成人必须学会等待!我经常就等待不住,一着急就想手把手的教,那样就阻断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一开始我没有教孩子怎样制作,而是让孩子自己发挥原有的经验和想象自己尝试。孩子们兴奋地开始制作了,但是不一会儿,问题就出现了。除了极个别的孩子会剪以外,大部分的孩子都不会。于是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胆子大的孩子走到讲台边不停地问我“老师怎样剪呀?”我笑笑回答:“我们一起来探索。”大概过了5分钟,我示意孩子们静下来。我说:“小朋友,很多小朋友通过尝试,都发现原来自己不会剪,想看看老师怎样剪的吗?”“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我就示范给坐得工整的小朋友看!”这时,孩子们都坐好了。于是我开始教他们们怎么正确的折纸,我让孩子自己观察,看我手上的纸从侧面看像什么,“像字母W!”那你的呢?你如何将你手中的纸变的从侧面看是一个字母W呢?我开始演示剪拉花的方法,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了3种基本的方法。因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无穷的潜能,有自己的创造和想象。如果一开始成人就想用教的方法,也许就束缚了孩子的思维空间,所以要给孩子琢磨、探究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尝试中积累经验,学会主动探索、认真做事。
之后再将课前预先做好的各种各样的特色拉花,象变魔术一样,一一展示出来,学生一听是魔术,就兴奋起来了。重点解决孩子们普遍不会的、做错的地方,师生一起来讨论为什么?他的拉花为什么折对了,剪好后却拉不开?他的拉花为什么剪的方法对,但是拉开后没有预期的效果,哪点出问题了?
本课使用目标导引下的小组合作模式开展的,希望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模式下,懂得情趣与兴趣之间的关系;知道生活处处有情趣,但情趣有高雅和庸俗之分,理解不同情趣对人的不同的作用;树立追求高雅情趣、抵制庸俗情趣的生活态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教学反思后,觉得好有一些不足和改进的地方:
一、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课程的的生命,是课堂的主体。在本堂课中一直秉承着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的理念,试图突出学生在生成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课堂时间、学生认知水平、教师把握学生和课堂的能力等诸多原因,没能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方面的主体作用。
二、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撞击,情感交融和呼应的过程。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只有借助于情感的能动和催化,受教育者才会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在本堂课中,过多的注重知识的生成和传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多,不利于学生迅速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以后应更加注意对学生的情感输送,坚持正面教育,表扬为主。
三、要更善于把握课堂节奏
作为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我将演唱第一课时的《当兵的人》作为课堂开始教学的内容,起到巩固音乐歌曲学习效果的作用,同时加强同学对作品的理解和表演能力。
本节课,多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对比不同的进行曲,为的是让学生了解进行曲原来可以这么丰富多彩。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从节拍、力度上去对比,潜在的告诉我们老师,学生他平时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到音乐知识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渗透基础音乐知识给学生。
表格的运用,让学生一目了然,今天聆听的几首曲子原来不同主要是在这些方面存在不同,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的元素,聆听音乐的组成部分。我感觉整节课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也发现,上课中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第一、问题的设置不够丰富,给学生回答的空间可以再广泛些,启发学生无限的想象。第二、在学生的聆听过程中,给予学生参与的活动可以再大胆生动一些。
本节课我不断努力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直到最后想到用一个表格来解决这个问题,归功与同科组老师集体备课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变化,可以给同学们多一些自己听音乐表演队列等的活动。有效的对比四首进行曲的运用场合。
一、必须加大乐理知识教学的力度
与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 在音乐领域经常被简称为乐理。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其他与音乐相关的知识以及音乐技能学习之前进行音乐基本知识理论学习的一项入门课程, 同时也是音乐专业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乐理知识主要包含了音乐的基本知识, 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乐理是音乐专业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以及提高音乐技能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也是进行和声、配器以及曲式等的基础课程或者必修课程, 更是作曲或者指挥等音乐学习的共同基础课程以及必修课程。如此说来学习乐理既可以为以后音乐学习奠定坚实深厚的基础, 又可以降低音乐爱好者学习音乐的难度。因此乐理理所当然成为音乐艺术高考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让有艺术梦想的学生步入艺术殿堂
我的导师上课时的一句话引发了我对自己授课对象的关注。他说:“现在作曲专业的学生很难教, 都是高考前两个月培训班按照高考出题的模式教出来的, 一点积累都没有, 更加写不出什么东西。”听完导师这句话, 我想, 仅仅是作曲专业的学生是这样的吗?我随即在自己所授课的培训班以及广西地区其他的培训班进行抽样调查。调查中, 以我了解的音乐类考生为主。调查主要围绕以下三大问题展开 (调查采用不记名, 选一个答案) :1.你为什么选择考音乐?A.因为十分喜爱音乐。B.因为音乐类考生要求的文化分偏低。2.你以前学过音乐吗?A.从小开始学。B.有点了解。C.从来没学过。3.你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兴趣吗?A.没学之前没兴趣, 接触后兴趣很浓。B.马马虎虎, 暂时没感觉。调查结果表明:第一题:约90%选B。约10%的同学选A。第二题:约5%的学生选A, 约10%的学生选B, 约85%的学生选C。第三题:约80%的学生选A, 约20%的学生选B。
从调查结果中, 我们不难看出, 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够, 为了上大学而选择报考音乐。因为艺术考生要求的文化分比文化考生低很多。也就是说这是他们进入大学校园的一个跳板。而且还是大部分都没有基础, 但是接触后又兴趣很浓的学生。
三、应试教育的弊端值得反思
广西的培训每年的音乐培训最多只有4个月, 而广西的音乐考试主要分为主科和小三门 (乐理、视唱、练耳) 两大类。这两大类满分共300分, 每一大类分值各占150分。也就是说在这四个月的时间内, 在每个培训班都得教完这些内容并且考核达标。培训班的安排是前2个月上完一轮, 第三个月上完第二轮, 最后一个月考前总复习。这就迫使培训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只能教会学生如何应对专业考试。
就拿我所教授的乐理课程来说, 培训班给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最简单的方式把题目做对, 而并不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更多了解。例如讲到三连音那一章节时, 什么都不讲。先背诵口诀:3代2, 2、4代3, 5、6、7代4, 8代6, 9以上代8。然后告诉学生只要很多个音符写在一起, 上面有数字的就叫连音。如果是3连音就看2个部分的时值, 因为3代2。然后以此类推, 如果数字标记是8, 8代6, 就只看6个部分的时值。比如说讲到调号那一章节时, 就直接教授学生两种方法找对调号。方法1:背诵1G, 2D, 3A, 4E, 5B, 6#F, 7#C。按照升号调的顺序#F, #C, #G, #D, #A, #E, #B。1G, 那么G大调的调号就是一个升号。B大调的调号就是5个升号。方法2:字母是什么, 主音就是什么。主音的下方小二度就是这个调调号中的最后一个升号。例如:B大调的下方小二度是#A, 那么按顺序B大调的调号就是#F, #C, #G, #D, #A。
基本方法教完之后, 接着就是题海战术。学生们在题海里挣扎, 在作业山上爬坡;他们的个性和独特性受到压抑和忽视。试想, 时下的学生有多少时间与莎士比亚、普希金、雨果展开心与心的对话;有多少时间与贝多芬、德彪西、柴科夫斯基展开情与情的交流;有多少时间沉醉于梵高、达·芬奇的色彩与线条之中, 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虽然这样的培训方式, 学生很容易接受, 因为最直接方式就是高考题目他们会做了, 能拿到相应的高考分数, 但却歪曲了对艺术的理解, 不能培养出真正艺术人才。
四、必须强化艺术类基础知识的教学
其实一开始, 我也是觉得很受用。因为最直接的回报, 就是自己所教学生能考出好分数, 能给培训班交差。好分数似乎已经成了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了。但是最近上课学生的反馈引起了我极大的反思。在课上教授乐音乐器和噪音乐器的时候, 我让学生说民乐中的噪音乐器和乐音乐器有哪些?大部分学生竟然问我:“老师, 什么是民乐?”。要知道, “民乐”这个词是音乐中的基本词汇啊!就好比生活中你问电饭煲是什么样的。当时在课上我马上和学生解释。民乐:最基本的概念就是民间的音乐, 但是在生活中多指民族器乐或民乐合奏。很多民族器乐都经历过华夏几千年历史的积淀而流传至今。例如说古琴:古琴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在古代被称为”琴”或”瑶琴”, 它的历史非常悠久, 远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 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创制了古琴。还有热瓦普、柳琴、筝、二胡等, 都属于民族乐器。直到我说出二胡, 大部分同学才反应过来, 说:“老师, 原来你指的就是这些啊?”然后他们才说出:琵琶、竹笛、扬琴等等。
乐理作为学习音乐的入门课程。乐理知识如果学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质量、学习效率。在实际的教学中, 已经成为了一种应试教学。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做题方法与考试的分数, 而不会进行理论知识或者基础知识的学习, 如果长时间一长, 就会形成这样的学习习惯, 这极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学习或者以后的学习及发展受到阻碍。就像刚刚所说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学生不清楚民乐的概念是什么一样。那么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还能算是学音乐的吗?
五、几点建议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保证学生学习进度的同时, 多向学生介绍音乐相关知识, 多引导学生自主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
2. 音乐的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音乐在实践生活以及工作中提取的主要内容, 同时乐理的教学也要很好的运用在实践生活以及工作中, 帮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
王艳军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需要,教材主要从民族服饰、民族住所、饮食文化等方面让学生认识、了解和引导学生懂得各民族间要相互尊重、历届,才能形成和睦、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本课是这部分内容的第一课时,通过展示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让学生了解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蕴含的灿烂民族文化,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本单元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56个民族在这个大家庭中平等相处,和睦与共。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由于居住地区的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五年级学生接触品德与社会课程已有两年的时间,对于本课程的特点较为熟悉,也了解了一些本学科的学习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能够较好的结合教学主题进行课前预习。但是自主搜集信息的途径较少,因此自主搜集信息资料能力、如何更好的运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本节课主要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重视细节教育。运用图片、视频并配合资料等形式,通过生动具体的课件演示,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服饰的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小组合作了解部分民族服饰特点形成的原因,深入探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民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自己发现问题,探究解决,交流汇报的能力。整体思路是: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脑课件进行教学。首先我通过一张维吾尔族图图片,解释“服饰”的概念,揭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民族服饰。然后以学生质疑、教师引导性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使学生了解部分民族服饰的特点,分析其服饰特点形成的原因,通过小组汇报交流和欣赏服饰图片,从中体验收获的喜悦。紧接着,组织“猜一猜”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同一民族,服饰不尽形同”,感受民族服饰的多姿多彩。其次,通过让学生欣赏视频,引导学生感悟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最后,让学生欣赏视频《中华大团圆》,体现团结和睦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旋律,感受56个民族团结友爱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课后通过填写评价表,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
本次教学,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为了有效的发挥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我在小组自主探究前和交流汇报前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每个小组
【设计意图】
由于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对颜色特别感兴趣,经常问老师是否要上美术绘画课。因此我选用这个主题《多彩的颜色》,让幼儿感知颜色的变化,并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颜色的微妙变化,从而理解儿歌内容。
2、学习看图谱,完整的念儿歌。
3、体验活动的乐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水
2、一次性透明杯数个
3、红、黄、蓝色、桔子、茄子、叶子、车子的图片
4、图谱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们,平时你们画画的时候,用什么东西给画涂上颜色的?
幼:用蜡笔。颜料
师:小朋友真聪明,其实颜料是一样很神奇的东西。为什么说颜料很神奇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教师进行调色操作,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一>幼儿分句学习儿歌
1、红色、黄色的混合师:小张老师这有两杯有颜色的水,看看都是什么颜色的?
幼:红色的,黄色的。
师:小朋友们来猜猜红色黄色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的?
(幼儿讨论,请个别幼儿来猜)
师:我们来看看他说的对不对。(教师动手操作)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
幼:橙色。
师:真棒!原来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的。那我们用橙色可以画什么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小张老师觉得用橙色画桔子最漂亮。
师:现在小张老师要把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我们一起来听听。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教师边讲边出示红色、黄色、橙色、桔子的图片)
2、红色、蓝色混合师:这杯水又是什么颜色呢?
幼:红色、蓝色。
师:猜猜红色蓝色手拉手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个别幼儿来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哪位小朋友说的对。(教师动手操作)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
幼:紫色。
师:原来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那我们可以用紫色来画什么呢?
(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紫色可以画那么多东西吖,小张老师觉得用紫色画茄子最漂亮。
师:老师也把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我们一起来听听。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教师边讲边出示红色、蓝色、紫色、茄子的图片)
3、黄色、蓝色混合师:这又是什么颜色的呢?
幼:黄色、蓝色。
师:猜猜黄色蓝色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师:真神奇,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了?(教师动手操作,幼儿观察)
幼:绿色。
师:那我们可以用绿色画什么呢?
师:张老师用绿色画了叶子。
师:哪位小朋友来帮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
师: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绿色画叶子。(教师出示黄色蓝色,绿色、叶子的图片)
4、红黄蓝色混合师:夷,那我们用这三种颜色的水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师:我们也来试试看。红黄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教师操作)
幼:黑色。
师:可以用黑色画什么?
师:张老师用黑色画了一辆车子。
师:哪位小朋友来帮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
师:真厉害,红黄蓝色手拉手,变成黑色画车子。(边讲边出示)
三、出示图谱,幼儿跟念儿歌
师:颜料可真神奇它可以变出那么多的颜色。现在我们把这些颜色怎么变出来的,给它取个好听的题目叫《颜色宝宝变魔术》(出示图谱)跟着老师一起念。
四、幼儿完整的念儿歌
五、创编儿歌
师:儿歌中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橙色除了画桔子还可以画什么呢?
师:那紫色除了画茄子还可以画什么呢?
师:绿色我们还可以画什么呢?......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真能干,会自己编儿歌了,其实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这些颜色画很多东西,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还可以用这些颜色画什么?
儿歌:《颜色宝宝变魔术》
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
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绿色画叶子;
红黄蓝色手拉手,变成黑色画车子。
教学反思:
此活动是一个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也充分体现了语言活动的特点。孩子们喜欢说,有机会说,还能勇敢地说。这是因为老师给小朋友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如谈话的形式有自由交谈、分组交谈、个别交谈、等形式,从而使小朋友都有锻炼的机会。而老师活动设计的思路也非常地清晰,小朋友通过引出话题—自由交谈—分组交谈—拓展谈话范围层层深入的环节,轻松地解决了整个活动中的重难点。只是由于孩子对个季节的认识和兴趣也分清了,我觉得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的想象力,观察能力还提高。
一、问题设计要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突出启发性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书本进行质疑,并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切入口,促进学生产生探究的强烈意向。可以设计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引起争论、引起学生发散思维及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设置问题时要考虑给学生适当的问题思维空间。众所周知,问题口子越大,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复杂,学生的思考空间就越大;问题越小,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简单,学生的思考余地就比较小,课堂生成就少。我们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根据具体需要确定设计“大问题”还是“小问题”,使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多问问学生“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一份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为了给学生以探究的空间,锻炼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问题进行设问。
1. 比较性设问———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比较是历史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可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形式。求同,是找出历史与社会发展的普遍性;求异,是找出历史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这两种形式的比较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训练。例如,在教学“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时,可以设置以下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制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请你谈谈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说明了什么?并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说明。这样的比较,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心的责任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根据所学知识,或独立思考,或同伴互助,或查阅资料,努力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比较,学生不仅对中西方差别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更重要的是比较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2. 综合性设问———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面对综合水平的提问,学生不仅需要有较强的记忆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对比、归纳和概括等能力,所以这类提问最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唐朝由盛转衰”这一内容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开元之治,几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假如有一天杨贵妃突然醒来,得知后世对她的评价后,她会感到委屈,因为唐朝由盛转衰不是她个人的责任。那么,她会怎样诉说委屈呢?这个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但这个有趣情境的创设,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积极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以下唐朝衰退的重要原因: (1) 唐玄宗不理朝政,一心只想纵欲享乐; (2) 唐玄宗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使唐朝政治更加腐败与黑暗; (3) 唐朝中期以后,租庸调制和府兵制逐渐被破坏,为了加强边境防卫设置的边镇节度使势力不断发展,终于形成藩镇割据之势,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 (4) 天宝年间,贪官污吏肆意搜刮,赋税十分繁重,阶级矛盾尖锐,等等。可见,只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就能引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二、问题设计要巧抓教材的“空白处”
体现时代性教材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使学生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问题时能够以史为鉴,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因此,课堂设问要具有时代特点,为现实社会服务。但教材具有的滞后性,则使一些内容未能及时跟上现实社会的发展,而这些内容又是学生认知上极易出错的地方,属于学生学习中的“空白处”。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空白处”提问。
1. 在看似矛盾的空白处设问。
教学中有许多看似矛盾实则对立统一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环境亮起‘黄牌’”时,笔者让学生就“应该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污染”还是“先保护环境后发展经济”进行讨论,让学生在答案不一的矛盾处产生困惑,抓住矛盾的突出点“打破沙锅问到底”,最后达成共识———“应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的发展”。在矛盾空白处提问,可以充分利用疑惑、矛盾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使学生在自我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 在逆向发现的空白处设问。
一些问题,若依正向思维去考虑,有时会很困难;如果改为逆向思考,就有助于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产生一种创造思维的需求,从而激励他们去再发现和再创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在逆向发现处设问,破除学生思维的固有定势,注意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如在“我是社会小主人”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探究设计:初中生小冰与爸爸因回家时间意见不一致而产生冲突,怎么办?让学生讨论解决冲突的方法。有学生就提出“先斩后奏”———先假装答应爸爸准时回家,等到了同学家就尽兴玩,超出时间爸爸也管不着了。笔者没有作正向指点,而是让学生逆向探究:“先斩后奏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回答思考后会得出“回家后招爸爸的责骂”“下次再承诺,爸爸就不会相信了”等结论,意识到“先斩后奏”并非良策。
三、问题要关注课堂的意外生成,彰显趣味性
有教育专家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预设,又要生成,两者缺一不可。而课堂的生成应围绕着问题展开,为此,教师应创设情境,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 采用形象语言创设新的情境,增加问题的趣味性。
如在教学“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某个朝代的一个冬天的晚上,北方的某个家庭里,一家人正围着煤炉烤火。其中一个老人正在抽烟,一个孩子烤番薯吃,一个中年人正在吃大米饭,三人身上都穿着新棉袄。请问这种生活情境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的根据是什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颇有兴趣。如果只按常规思路问“原产美洲的烟草、番薯在什么朝代传入中国?”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2. 教师可以引经据典地提问,增加问题的“卖”点。
如在教学“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时,与传统的导入———“清朝时期最强盛是在哪一段时间?这时经济发展体现在哪里?”不同,笔者引用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话:“中国是举世最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且治理得最好的国家。”请问伏尔泰所说的中国是指哪一个历史时期 (康乾盛世时代) ?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确实能体现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吗?可见,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所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改进提问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
【活动目标】
1、复习8以内的数量。
2、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两头尖的一次性筷子每人若干根。
2、橡皮泥每人一桶;泥工板每人一块。
3、蛋糕盒若干。
4、一角钱的硬币若干(用圆形纸代替)。
【活动过程】
1、多彩的糖葫芦。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礼物,猜猜是什么?
——出示多彩的糖葫芦(教具),请幼儿说说这些糖葫芦是用什么做的?
——你们喜欢吗?想不想做?
2、我们来做糖葫芦。
——谁来说说这串糖葫芦有几个果子?是由什么颜色组成的?
——明确活动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做糖葫芦;每人做两串,每串不超过8个(引导幼儿说说8以内的数字)。
——幼儿制作糖葫芦:(播放音乐)教师巡视鼓励幼儿大胆操作,(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启发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幼儿制作糖葫芦(提醒幼儿保持桌面、地板的清洁;同时提醒幼儿避免筷子尖端刺到手指或其他幼儿)。
——鼓励动作快的幼儿多做几串糖葫芦(可鼓励幼儿做8以内数量不等的糖葫芦)。
——说说你的糖葫芦是什么颜色的?有几个糖葫芦?(其余小朋友认真倾听、评价、验证)
——教师小结。
3、游戏:《卖糖葫芦》
——小朋友真能干,做了这么多、这么漂亮的糖葫芦,想不想来玩
“卖糖葫芦”的游戏?
——请几名幼儿和教师一起卖糖葫芦,其余幼儿买糖葫芦(卖者要表现出热情亲切的样子;购买者要礼貌购物)。
——如果一角钱一个果子,你买的那串糖葫芦要多少钱(用圆形纸币代替)?
——糖葫芦你喜欢吃吗?以后把你喜欢的东西和家人小朋友一起分享好吗?
4、延伸活动
可让幼儿继续在区角活动中玩“卖糖葫芦”的游戏。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下来有两方面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相当的高,动作快。二是作品的效果好,纸浆制作的糖葫芦样子与真实的非常相似,我们还把制作好的糖葫芦也学买的样子一样把它插起来,看起来很诱人。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使幼儿发现肥皂的外形特处和用途。
2.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各种感官司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3.通过吹泡泡活动,增添幼儿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形状、颜色、气味不同的洗衣皂、香皂、药皂、婴儿皂每组一份。
2.脏手绢若干,脸盆四只。
3.吹泡泡玩具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尝试一:引导幼儿观察肥皂的外部特征,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1.请小朋友试着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筐中的肥皂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味道。
2.幼儿动手尝试,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感官司进行尝试。
3.请幼儿相互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
4.师生共同部结: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各样的味道。
(二)尝试二:洗手间
1.提供四盆水,肥皂若干
教师提问:手绢脏了,你们能把它变干净吗?
2.幼儿尝试洗手绢,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洗的过程中手绢和水的变化,感知肥皂的用途。
3.讨论:肥皂的用途。
4.总结。
(三)尝试三:游戏“吹泡泡”
出示吹泡泡玩具,幼儿动手尝试,引导并鼓励幼儿吹出又大又多的泡泡。
小朋友在欢乐中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一、备课后的反思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 做到有备而教, 教而有思, 思而有得。新课程改革实验无疑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特别是备课的工作量。在备课过程中, 我们总是对照课程标准, 同时对照新旧教材,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可以说准备十分充分。即便如此, 在每次备课后, 我们都应反思:是否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有没有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备课后的反思, 可以使教师了解教学理念的贯彻情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科学合理, 能发现备课中的细微问题和漏洞, 及时进行更正, 以使备课尽量达到完美, 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如我在备好“能量的释放和利用”预习提纲后进行反思, 发现我的预习提纲之一是“什么是呼吸作用?试写出呼吸作用的公式。”这是需要学生建立在对初中的相关化学知识有一定知晓的基础上, 如果这些知识学生没有的话, 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发现问题后, 我马上修改教学设计, 安排学生先回忆上节课上做的三个演示实验, 得出的结论, 再让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光合作用公式, 然后实施后面的教学。
二、上课后的反思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 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间, 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 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 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 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写随笔和记录, 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 是无价之宝”。下面谈谈如何写教后随笔 (教后日记) :
1. 记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多积累“病因”、“病例”, 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 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 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能量的释放和利用”第二课时, 笔者发现学生经过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后, 在小白板上写呼吸作用的公式时, 写对的小组很少, 有的甚至全班没有一个小组写的是对的, 即使老师点拨后, 还有三分之一的小组可能会写错。经过反复思考及和个别学生交流过后, 笔者找出了问题所在:原来学生不知道公式是什么意思。后来在其他几个班教学时, 我试着改变了教学设计:在学生预习时, 我就把呼吸作用的公式以填空的形式写在黑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经过5分钟预习后, 已经有很多学生写出了公式, 再经过五分钟的小组合作学习后, 白板展示时只有个别小组写错, 有的甚至全班9个小组全对。
2. 记得意之作
主要记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 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 感触与创新等。如笔者在听“眼球的结构”这节课时 (眼球的结构既是教学难点, 又是教学的重点) , 发现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很巧妙, 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无色角膜, 白色巩膜。虹膜中央是瞳孔, 晶状曲度睫状体, 营养眼球脉络膜”,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使学生很快地记住了眼球的结构, 既突出了重点, 也突破了难点, 不亏为得意之作, 对以后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学习“呼吸运动”时, 可以把有关胸廓内容编成口诀:“胸廓形似小鸟笼, 容纳保护心和肺, 上端有膈分腹胸, 吸气下降呼气升”, 这就有助于学生记忆, 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显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3. 记创新之花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 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时,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是对人体有用的物质, 如葡萄糖、部分水分和无机盐, 为什么肾小球要先把这些物质滤过出来, 再由肾小管来重新吸收, 这不是多此一举, 没事找事做吗?此时笔者没有立即回答学生的提问, 而是先让他们小组内讨论解决, 这使学生记得深刻, 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 督促我们更加认真备课, 实现教学相长, 这也可作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 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4. 记再教之果
通过梳理与反思, 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 因学生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 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 写出“再教设计”, 并在课堂上实践。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在反思后笔者还将反思所得记录下来, 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修正。
三、修正后的反思
生物学教学工作, 不同于主科教学, 每个教案至少要上6遍以上, 每个教案在第一个班进行了教学后, 笔者都要及时进行反思, 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修正后笔者同样要进行反思:修正后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修正后是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修正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更加合理有效?其实, 修正后的反思是为了进一步的修正。因此通过修正后的反思, 可以使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有用的知识。
活动目标
1、知道秋天来了,有的树叶变黄了,有的树叶变红了,学习为树叶涂上相应的颜色。
2、不怕困难,耐心地、细心地坚持把树叶的细小部分涂完整。感受秋天树叶的色彩美。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过梧桐、银杏等树叶的叶子。
2、油画棒、印有各种树叶的绘画纸。
活动过程
一、引发对黄树叶、红树叶的回忆。
谈谈秋天来了,大树的叶子都变成什么样了。
根据幼儿所述出示相应的落叶。
二、幼儿画树叶。
1、师:树妈妈想请小朋友帮忙,画一些秋天的树叶宝贝,把树妈妈打扮起来。
2、出示印有各种树叶的绘画纸,让幼儿找一找,认一认树叶。
3、师:这么多树叶,你认为哪些树叶是黄色的,;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就用黄色油画棒涂颜色,哪些树叶是红色的,就用红色油画棒涂色。
4、幼儿涂色,教师指导幼儿涂红、黄色的树叶。
教学反思:
《指南》指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往往会耐心不足。在今天的绘画活动中,小朋友需要将两片树叶树叶涂上红色、黄色两种不同的颜色。在绘画的过程中,有些幼儿能耐心地将两片树叶一点一点仔细地涂满;有些幼儿会急于求成,迅速地将树叶涂满,但是树叶上有很多空隙;有些幼儿涂到一半,就会拉着我的衣服说:“老师,我不想涂了。”这些绘画当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对于那些认真仔细进行绘画涂色的幼儿,我们需要鼓励、表扬他们,并把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鼓励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对于那些急于求成和半途而废的幼儿,就需要培养幼儿的耐心。教师可以用奖励小贴纸的方式鼓励幼儿耐心将画画完,并在离园时请家长看一看幼儿的绘画作品,用“把画画得好看些,爸爸妈妈才会高兴”的方式鼓励幼儿耐心绘画。
除了用榜样、奖励来引导幼儿耐心绘画外,老师还可以与家长交流,家园共育,希望家长周末在家可以抽时间陪幼儿画一幅画,一定要让幼儿安静地画完,才能允许他去玩玩具。让幼儿安静、耐心地做完一件事,切忌虎头蛇尾。要集中孩子的精力,使他们持久地沉浸在一种活动中,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许多事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此外,还可以用看书,让幼儿学习等待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耐心。当幼儿有什么需求,想要买什么玩具时,家长可有意延缓一段时间,不要立刻满足孩子的要求,以培养孩子的耐心。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使 幼儿知道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从小热爱祖国。通过观看幻灯片,幼儿认识各民族服饰的特点。感受各民族服装的艺术美。因此设计了主题活动《多彩的民族服装》。
活动目标
1、幼儿认识各民族服饰的特点。
2、感受各民族服装的艺术美。
3、幼儿知道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从小热爱祖国。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民族服饰。
感受各名族服装的艺术美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 幻灯片民族服饰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谁知道我们国家共有多少个民族?!.快思.教案网!你知道哪些少数民 族?
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的服饰,今天王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认识少数民族的服装。
二、观看屏幕
1、幻灯片放映各民族服装,幼儿欣赏激发幼儿对民族服装的兴趣。
2、你见到了哪些民族服装?
三、动手操作
了解几种熟悉的民族服饰
1、幼儿打开幼儿操作材料P12---132、动手操作,完成图上的要求。
四、舞蹈表演
师生一起随乐曲表演朝鲜舞《桔梗谣》。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各环节衔接合理,一环紧扣一环,条理清楚,活动效果明显,每个孩子们都能注意力集中,对活动感兴趣,但教师的提问语有欠妥的地方,有些提问没有意义,可直接开门见山地讲给孩子们听,教师的肢体语表现力再强些效果会更好。在今后我一定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语言逻辑能力及肢体表现力。
【《多彩的民间艺术》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品德与社会《多彩的节日》教学反思10-01
多姿多彩的拼音教学10-08
丰富多彩的情绪教学设计07-02
多姿多彩的小学英语教学板书设计10-30
小班民间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木头人》10-12
《多彩的律动》—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设计10-14
回忆多彩的暑假生活作文:回忆多彩的暑假07-07
多彩的生活散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