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精选11篇)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篇1

德江县青龙镇第一小学 田小萍

教育要实现现代化,首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态都要现代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教学,改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目动化、增强艺术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内容美的能力

美术作品的内容美是指艺术家通过塑造形象,生动地再现作品中的现实生活,以及再现这一现实生活时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美术作品从其再现的现实生活看,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天文的、地理的、人文的、自然的无所不容。其中,以事物发展中的“情节”作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情节性美术作品,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内容美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美术课堂教学目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存在美术教学“专业化”的倾向,造成“只重视技能,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只见技法,不见思想”的现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特别是在欣赏课中,学生在纯洁、高尚内容的感召下,会不知不觉地、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

“兴趣是求知的源泉,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门对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最感兴趣。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可以给学生展示以上的情景。用信息技术制作成美术课件,在大屏幕上一一展现出来,再配上古代戏曲音乐。中国古代雕塑造型含蓄、以意传神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就一览无遗了,这不但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另外,在利用信息课件上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作品发挥想象或展开讨论,画面上各种雕塑的真实感,会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热烈的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信息技术将音乐融入课堂。有利于诱发学生良好的情绪和唤起学生的情感

良好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投入积极韵情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这种情感。信息技术可以将音乐融入美术教学课堂,音乐是流动的,他与美术具有天然内在的联系。自古以来,音乐家因画作曲,美术家因曲作画的事例举不胜举。音乐除了形象特征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情感特征。音乐具有情感性,情感具有感染性。相对于美术作品而言,音乐更容易打动人,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例如在欣赏范宽的中国画作品《溪山行旅图》,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以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作品那种巍峨、崇高的意境,随着音乐《高山流水》的节奏时而平缓、时而激越、时而悠远、时而高昂的旋律变化无穷。再加上教师语言描述的作品那种意境,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作品中所表现的事物的本质、真理、体会到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篇2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信息技术老师只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德育为首”在任何时候、任何学科都适用。在信息技术学科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中“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 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就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德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和责任意识, 计算机的维护率就会降低, 学生到机房上课的组织管理也就相对较容易, 也就节约了课前维护、课堂中组织管理的时间, 学生的操作时间相应就增加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 也就提高了课堂效益。另外, 德育教育中, 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非常重要, 但是网络道德教育同样不能忽视。网络在给人们带来生活、学习、工作便利的同时, 也给中小学生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对中小学生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 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 培养网络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网上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做法。我们可采用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等多种方式, 如集体探讨、论坛讨论或将德育内容溶入到操作任务中、课后个别交流等。总之, 尽量避开传统的说教, 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相信, 我们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 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孩子就会乐学、爱学、积极主动的学。学生一旦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 其学习的潜能就会被发掘。学生刚开始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很感兴趣, 可时间一长, 有些学生感兴趣仅仅是上网打游戏, 而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和操作任务就不感兴趣。如何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长久的兴趣,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运用多种方式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我们在教学引入时设计符合本课教学内容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景。这些情景或以故事的方式导入, 或以音乐、图片欣赏的方式引入, 也可以设置悬念, 或者让学生以帮助老师或他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导入。总之, 情景的创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我们肯动脑, 就一定能创设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景。

2. 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保持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一时的, 保持的时间是不会很长, 时间一长, 兴趣随之减弱。如何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长久的兴趣, 这就需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 他们向往成功。因此, 我们在教学时对他们的作品及行为通过口头表扬或赞扬, 加分、加星鼓励, 树立榜样, 争当小老师, 作品展示等激励方式, 到期末结束时累计结果来评定学生。

三、运用动态的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

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评价不是目的, 而是提高, 是促进事物的提高和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是通过检查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 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最终达到全面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 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评价起到了检查的作用, 巩固的作用和发展的作用。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信息意识与情感和信息能力的发展。我们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评价 (包括使用计算机的习惯、上课前的纪律、秩序等) , 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倾听习惯 (听老师讲课、听他人回答问题) 进行评价, 操作情况进行评价, 合作意识、合作精神进行评价, 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另外还有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个体进行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课堂中我们可能同时运用几种评价方式, 而在这几种评价方式中有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但无论使用哪种评价方式都应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以鼓励为主。例如:学生正在完成一个画图任务, 老师就走下去查看学生操作情况, 针对学生个体可以这样鼓励学生:“你这幅图很有创意!继续努力!”“这幅图颜色搭配得很好, 但是线条太细了, 如果能用稍粗一点的线条画, 就更美了!”“你爱去帮助同学, 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等等, 相信学生听了老师激励的语言, 会更加信心百倍, 对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每个人都渴望成功, 学生更是如此, 通过这些评价他们感受到了成功,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信息素养的养成、提高也在这些评价中螺旋上升。

四、教学素材、任务的设计生活化、经验化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迸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源泉, 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经验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从而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用的素材, 设计的任务都应考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 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才感到亲切, 积极性也就会更高。例如:在教学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时, 有位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 你们假期或节假日父母都带你们外出到哪些地方旅游过?”这时, 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 有的说我去过九寨沟, 那里可美了!有的说我去过丽江、玉龙雪山, 还有的说我去过西双版纳……这时这位老师对学生说:“你们能不能选一个你去过的最喜欢的地方制作成演示文稿介绍给大家?”接着, 这位老师开始播放用PowerPoint制作的风景演示文稿。学生看后, 纷纷表示“我要做”。于是顺利地引入到了PowerPoint教学。这种将我们的教学素材、任务生活化经验化的教法,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帮助) ,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 老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 不管他们探究的结果怎样, 他们都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时的引导, 学生很快就接受了知识, 再加以实践也就形成了技能。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使他们懂得学习不用依赖老师、父母, 只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 再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就能完成。他们自己探究学习所得到的知识及技能远远高于老师灌输的知识。在他们自学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 此时, 我们就应该培养他们向他人 (老师、父母、同学) 寻求帮助的意识。在课堂上, 不是每一个有困难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帮助, 此时, 我们就应该培养他们向周围同学虚心请教, 而周围同学也应该向他们伸出热情的双手。

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精讲多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操作很强的学科, 因此, 在课堂教学时, 应多给学生操作时间。但是, 一味地让学生操作, 教师不讲, 学生在操作就会迷失方向, 因此, 在学生操作时老师又要多给他们正确的引导, 有些知识点又不得不讲。所以, 怎样做到讲---练结合, 特别是重操作, 就应精讲, 讲学生容易出的问题, 讲重、难点, 少讲废话, 所以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讲”字上花功夫, “精讲、少讲”, 让学生多练。学生多练的结果也就提高了课堂的效益。

七、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

协作学习要求学习者主动地寻求学习伙伴并共同探索问题。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 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 相互切磋, 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 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在带领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时, 我没有急于展开教学, 而是首先分组, 将两人分为一个小组, 12个同学组成一大组, 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必须互相配合, “三人行必有我师”,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共同进步;另外组与组之间还要进行“较量”, 互相促进。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协作、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协作, 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 培养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品德。

因此, 我们要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 代替学生观察, 代替学生感知、分析、思考, 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不再单纯地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注重结合学生的经验, 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长此下去, 我们一定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进而真正完成学生“全人”发展这一艰巨的任务。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教学情境

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从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由于科学教学的课时少,内容多且较为抽象,部分学生在学习科学时会存在一定的疑惑和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科学教学的需求。我们需要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整合相关的信息技术,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方式运用到传统的科学教学中去,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一、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融合信息技术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具有的优势

1.辅助课前备课

备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只有对教学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收集有关小学科学教学的资料,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教学。例如,根据现有的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从网络中寻找一些补充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观摩优秀教师的授课过程,借鉴他们的授课方法,提升自我的授课水平。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运用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用多种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加工,使之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

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让知识呈现方式更加多样,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3.模拟和再现科学实验

科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不可缺少部分。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带有危险性或者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实验,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尝试使用计算机对实验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知科学现象,探究科学规律。此外,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还可以展示平常试验中很难观察到的微观变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兴趣激发工具与多样化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应用到具体的学科教学过程中。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

在目前的教学中,用计算机来演示教学内容的方式已经非常普遍。一方面,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课堂讲解中;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自行制作课件,适当插入图表或动画,清晰地说明课程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实现了黑板等传统媒介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知识来源于课本的限制,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知识量,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能发散思维,开阔视野。有了网络的辅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网络的帮助下进行预习和自学,降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新知识的陌生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此外,对于教师来讲,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学资料的搜集和精心组织,网络则是获取丰富教学资源的宝库。

3.信息技术作为展示教学情境的手段

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并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模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模拟实验环境中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和能力。

4.信息技术作为师生互动的平台

互联网上不仅有丰富的科学资料可供学生和教师学习,其强大的交互功能还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搭建互动平台,例如博客、QQ群、微信等。在这些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则可以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学生对科学教学的意见,从而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此外,利用这些网络平台,还可以实现科学学习资料的共享,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信息技术有着十分显著的优势。它不仅对科学教学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使得科学教学开展更为灵活新颖,而且它使教学手段多元化,对科学教学的创新和教学内涵的丰富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辅助工具,在教学中不能完全依赖计算机等设备,还是应当以书本为主,主次分明,运用得当,发挥好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纪荣宏.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2]和明.多媒体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Z2).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篇4

湖口县第二小学 陈燕 邮编:332500

摘要

在现代社会,教育信息化进程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慢慢渗透教育界的各个方面以及教学教学环节。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当前教师要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技巧,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勤于思考、善于探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怎样才能更加合理、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最佳效果呢?为此,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经验,谈谈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

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是促进小学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不仅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更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在小学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正确有效的运用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教学内容为主,在小学教学中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教学

方法有很多的教师认为在小学教学中使用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越多越好,形式越丰富越好。实际上,这种想法和做法是不对的。信息技术是小学教学中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主要是为整个小学教学服务的,而不是刻意的让教学在表面上更加多样化,真正的多样化是在教学内容上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使信息技术更加实用,我认为应该围绕教学内容,然后结合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更全面的体现出来。比如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黄山奇石》一文时,教师首先可以问问学生谁去过安徽黄山,对黄山了解多少,给学生讲解黄山景色秀丽,特别是黄山有很多奇怪的石头,特别有趣,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出来,但是只是凭借着教师讲和说,学生还是不知道黄山到底有多美,那里的石头有多么怪和有趣,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将美丽神奇的黄山真实景色图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一些黄山怪石的一些图片,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浓烈,当学生欣赏完图片之后,再让学生通读课文,此时学生在一边读课文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多媒体中黄山景色秀丽神奇的样子,让学生回味无穷。由此可见,正确的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

二、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出发,恰当使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没有感觉到教学轻松,反而感觉到更加疲倦。其原因是没有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往往该使用信息技术的部分没有使用,不该应用信息技术的部分反而用了,这样整个教学就无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应该从学生学习实际需求方面出发,知道学生想要的,这样教师才会轻轻松松的进行教学。比如说,学生就想在教师使用多媒体之前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让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些小故事、有趣的视频等等。作为小学教师,不应该以讲课为主,同时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在课上应该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也就是在平时需要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下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所需,知道他们的想法,抓住他们的学习心理,这样学生才能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更加有效率。

三、挖掘有效的信息资源,取得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教学中,使得小学学科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在课前必须备好课,在整个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信息技术和小学教学之间存在的关系,教师应该挖掘信息资源,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应该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同时还不能将信息技术约束在一节课中,也可以在各个单元中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能够进行综合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方法,然后取其最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法,这样才能使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进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通过信息技术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格活泼爱动,如果教师在课上只是一味地给学生讲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甚至有些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活泼爱动的心理,在给学生讲解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将一些带有示范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演示,同时还可以利用powerpoint 给学生播放一些幻灯片,用flash 给学生播放动画课件,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完全集中起来,教师在课上会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开拓学生学习视野,而且还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五、灵活应用教学形式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之所以学习动机那么强烈,多数取决于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学习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动机最大。学生对计算机充满着神秘感,他们渴望能够多接触一些信息技术,他们也经常幻想要是教师能够给他们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多好。作为小学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使教学形式能够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教学形式的新颖,有利于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享信息技术的奥妙,比如说,在学生阅读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学生在整个学习中,才能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整个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教学中,不仅能够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且还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能够将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善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开拓学生学习视野,为课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增强教学实践能力,使学生始终处于愿意学习的状态中,发挥信息技术的所用教学优势,有效提高整个小学学科教与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篇5

(2014-2015学第二学期)高贝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价值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强调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它不仅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

电脑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方式为: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学生上网浏览、搜寻素材进行绘画创作,或者采取另一种绘画形式——电脑绘画。这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一幅诱人的前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电脑多媒体信息技术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一、美术欣赏课直观生动

过去要上好美术欣赏课,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幻灯片或录像带,并且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因此,不少教师把上好美术欣赏课视为畏途,本来应该非常生动直观的美术欣赏课,变的非常乏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借助电脑多媒体信息技术,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美术欣赏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就很容易了。当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背景资料就会出现在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空的界限,跨越古今,驰骋中外,在艺术的长廊漫步,在想象的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我在教学《海底世界多奇妙》一课伊始,演示一段展现海底世界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在欣赏其他种类的美术作品时,如雕塑,工艺美术等,教学效果同样是显而易见的,概而言之,美术欣赏课借助电脑多媒体教学,有如下优越性:

1.光盘资料信息容量大,选择性强,学校可以用有限的空间建立一个美术欣赏电子图书室。

2.电脑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有机结合,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

二、绘画教学的多样化

电脑美术的另一个领域是电脑绘画,这是另外一种艺术创作手段,手工绘画和电脑绘画两种形式的结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电脑绘画有很大优势。小学美术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侧重的是素质教育。以绘画技能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是不全面的,让学生了解不同画种的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他们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我们的美术教育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综上所述,小学实施电脑多媒体教学,有如下积极意义:

1.教学观念更新,既推动美术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发展,又为社会信息化发展培养人才,创造信息化社会的文化环境。

2.手段先进,为美术课实现高层次电化教学提供了方向与方法。3.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对培养实用型、创造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篇6

肇源县第四小学

董淑荣

美术是一门造型及视觉艺术,每节课都离不开具体且可视的形象,形象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能使教学资料的收集、教学过程的形成、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对美术教学受益最大。以下是自己的些许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信息技术为教学资源及学生资料的搜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一)教师的备课讲究备教材和备学生两部分,毫无内容及套用式的备可方法对教学及学生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在这一阶段,网络查找、相关光盘内容的提炼为教师创造了便捷精准的资源收集条件。如:我在教学《降落伞》一课时,为了了解降落伞的发展史及其种类,我不但查阅相关书籍,点读教学光盘上的资料图片,更重要的是上网搜集关于降落伞的历史知识及种类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的信息资源填补了我对降落伞这一历史悠久的飞机逃生工具的浅显认识,最后再把筛选的资料配上背景音乐、解说词和文字提示,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而对于预设中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提出的相关问题我也在设计CAI课件时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我将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到的事件场景缩小后放在屏幕一角,在讨论中学生提到时,我就用放大程序及时进行全屏显示,形象清晰,协调自然。这样,课前教学资料准备充分,操作简便,画面、文字、音乐等配合得浑然一体,才真正提高了美术课教学备课的实效。

(二)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为学生提供了课前预习搜集资料的有利条件。如:在手工教学中,学生按照我课前提出的预习任务,网上搜索关于绘画、剪纸、泥塑及动画资料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已经被本课的有趣内容大大吸引,待课上交流信息环节时,学生的展现欲望极其强烈,进而促动了课堂整体气氛的升华,为师生的双边活动及教学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电脑和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和显示文字、声音、活动影像、图形、图片等资料,并将它们进行有机地结合、加工、处理,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也为以往教学中有些难以讲解清楚的概念给以本质的揭示,将教育技术带进了信息时代,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内容。

课伊始,趣即生。激趣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精心设计好这个环节,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好吃的水果》一课伊始,运用CAI课件配合猜谜游戏:大屏幕上出示有关水果的谜语,让学生猜,学生大胆猜测并抢答,气氛一下就上来了。信息技术结合游戏形式的导入,趣味性、可客观性极强。课件中水果形状的冲击力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锻炼学生观察及反应能力的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欲望。这时老师再揭示本课课题(课题的书写也由计算机处理完成)及活动内容,既表达了本课的主题,又使人感到自然而顺畅。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疑”中生趣,趣中求知,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巧用信息技术展示小结,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认为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最好的地方就是学生能在白板上及时的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一种期待和满足感。自己的创作能否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在孩子看来极其重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清晰的将作品展现在观者面前,供大家欣赏、评价。启发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用简单的语言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其中引导评价时善待每一个学生并坚持做到“四保护”即:保护好个性,保护好自信,保护好创新,保护好兴趣。

总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了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信息、图片、音频等资源进行加工和整合,并把知识信息用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达到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通过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电化媒体资源来传授知识,如可以利用幻灯片、电影电视来讲授数学知识体系构架,利用图像、动画、声音资源来讲授具体数学原理,总的来说,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丰富和灵活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减轻备课压力,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增加教学容量。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率

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比较抽象,且需要一定的逻辑性,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地遇到困难。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音频等方式将抽象的公式、图像进行转换或分解,用学生熟悉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克服兴趣不足、效率低下的难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率。

(二)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发散学生思维

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音频等方式将抽象的公式、图像进行转换或分解,模拟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印象,一步步攻克教学难点,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优化教学效率。

(三)增强学生的互动能力和协作精神

化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是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这极大地丰富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营造了鲜活、风趣的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实现平等交流和互动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和学习成功展示评比活动,借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意识,优化教学结构和效果。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和注意事项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基于小学数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对知识点的概述、展开、归纳总结各环节尽可能地找寻可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知识点,实现多媒体技术与现代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既能有效地强调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又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良性互动、平等交流的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达到情感激励的效果,鼓励学生享受探索和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开动大脑思考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以课本为主的授课方式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而通过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虚拟的学习场景,在这个场景下学生可以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注意事项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确有很多便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具体还应该看知识点的特性和预期能达到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的是辅助性的作用,教师的讲授还是占主导性的地位,同时,教与学是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只有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和双向互动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学科教学过程中,并在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改变着数学教育的价值、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对于小学学校来说,下一步应该将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广泛而深入地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生动、活泼、有创造力、有感染力的数学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学习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摘要: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将视听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技术被应用到现代教育工作中,影响着现代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不但是对教育新课标的积极响应,还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激情和活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尤其是在一直被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数学领域,如果能够以多媒体的信息手段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能够改变数学课堂沉闷枯燥的教学氛围,生动形象的教授方式一定会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相关概念和公式,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并为以后的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信息技术应用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袁志气.信息技术以生为本——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8):26-27.

[2]夏兵兵.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4(88):71

[3]韩亚金.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赤子,2015(2):192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教学模式 能力 有效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基本是运用小黑板、教材、粉笔来完成教学任务,很难出现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且学生的学习基本是枯燥的记忆、强化训练、达标检测等,很难有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将认知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依据,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节,整合优质数学资源,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作用,尝试探究性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教学的过程,提高数学应用能力。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从而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有效弥补了这些不足。尤其是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具有可思考性、具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在进行“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中,学生对圆柱和圆锥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尤其是绝大多数小学生没有接触过圆锥体,对圆锥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给教学带来了认知上的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使学生尽快掌握新概念,增加学生的认知兴趣,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图片,并用动态的彩色字体显示相关概念,如圆柱体的底面、侧面、高。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以及动态的文字信息,轻松理解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概念,以及相关数学术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出问题假设,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是说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方法。只有有了问题,学生才知道探究的目的。有了学习目的,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被激活。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很差,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巧设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尽快走进自主探究的状态。这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前提。为此,在探究式数学教学时,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巧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条件、平台,让学生自觉进入探究式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进行“圆锥”的教学中,由于圆锥的体积公式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出示一个圆锥形的土堆,一个圆柱形容器,使它们的底面积和高相同,再让学生进行探究,把土完全放入圆柱形容器中,看放多少个这样的土堆可以把这个圆柱形容器盛满。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式学习,发现三个完全相同的土堆可以盛满一个圆柱形的容器,从而得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 1/3Sh,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究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就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探究式学习,并充分利用所得的探究数据和重要的信息资料以实现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所以学生对很多数学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究式学习恰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高速度、高质量地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直至得到满意的结果。另外,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对结果的猜想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整个探究过程的参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进行“探索规律”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示需要探索的一系列数据,或者是提示寻找规律的方法,给学生思维的启迪,或者是探究方法的暗示,为学生自主完成探究任务提供思路,为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提供条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学探究式学习,使数学知识变得更为直观、形象、具体,这种数学探究式教学使课堂更具有活力和趣味性,使原本枯燥的、难懂的、抽象的数学知识更易于理解,提高了数学教学效果。另外,教师通过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掌握数学概念和原理,可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篇9

永州市零陵区千秋岭小学 周云

摘要:在当今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的现代教育时代,信息技术教学已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数学学科也不例外,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能生动直观的将原生态的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需要适时、适当、适度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能更有效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增长见识、开发潜能。本文试图从教师会用、善用、巧用等方面探讨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几点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会用、善用、巧用、切忌滥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学生的感知抽象,难于理解,再加上由于数学自身的特点,单调的数据,乏味的演算,抽象的推理,的确没有其它学科形象、生动、具体。学起来更容易让人感到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广无疑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片生机!有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感知具体了,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计算机之间信息交流的机会增多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那么,在数学 1 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呢?近年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师“会用”、“善用”、“巧用”,谨防“滥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要“会用”。

“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是改进数学教学手段的基石。目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基本普及,绝大部分学校基本拥有多媒体,相当部分学校实现了班班通,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逐渐走进了课堂,给我们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了强力保障。那么,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数学教师如何“会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果是数学教师必具的基本功。

首先,要加强数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学校要通过外派培训、校本培训、动手操作、课件制作技能大赛等形式加强数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基本功的培训,使每个数学教师能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第二,每个数学老师每学期要将自己所教年级的数学教材中能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都要制作课件,并作为教学常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合理恰当进行运用。学校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作为考核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实现数学教师现代技术全通关工程。要求教师做到人人能使用多媒体,个个能制作课件,凡适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必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位数学教师熟练地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基本功,从而为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手段改革夯实基础。

二、教师要“善用”

“善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静态的文字、课本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臵,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真正价值在于实现了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我在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时,就用课件故事导入: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时,他们在经过火焰山时,非常口渴了。神通广大的悟空师兄摘得一个大西瓜,孙悟空把西瓜平均分成了4份,每人1份。贪吃的猪八戒不准了,说“每人才1块啊,太小了。”此时,孙悟空想了一个办法,把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每人2块。老师及时引导:同学们,现在你知道猪八戒的西瓜比原来分的多了吗?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利用课件形象生动地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课题,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投 3 入到学习中,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西游记》的故事,小学生本身就非常熟悉,且很感兴趣,再冠以数学知识,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调作用,解决教师用语言或其他方式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

我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体会很深。圆面积的推导公式是这一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在课前利用电脑把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制作成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先分16份,然后通过动画演示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和原来的圆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怎样剪拼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会回答:剪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你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再演示拼32份、64份……转化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在直观中开发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己动手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3.运用信息技术,减少思维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尤其是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高,教师不能用严谨、科学、抽象的推理讲解清楚,4 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去感知体会,因此,有些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思维障碍。例如,三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可是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还是比较陌生的。在教学中通过运用课件演示,利用摄像机摄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通过图形的运动变化去探索得到平移与旋转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的思维回到数学知识的原生状态中去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利用它的直观性强的优势展现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单纯地把这些性质作为现成的结论呈现给学生。这样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

三、教师要“巧用”

在当今的教育中,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这不等于是整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一定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点在数学学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所以要牢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该出手时才出手,灵活运用。因此,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

例如,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圆柱的表面积求法和体积公式的推导等,都可以用课件中的图形剪拼切、填色、旋转等,非常直观地展示形成过程,渗透、转化数学思想,5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既知其所以然,又能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有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利用课件把6个彩色的长方形(两两相同,通过平移,旋转等方法围成一个长方体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本质属性,帮助学生由平面到立体,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实现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同时,也为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作了很好的铺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四、教师要“切忌滥用”

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从而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不再拘泥于课堂。但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情感教育,传统教学和现代教技术各有利弊,要合理取舍,有效结合,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认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数学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要保留传统,传承直观教学。

有了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丢弃传统教学手段。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性学习,经验的获得大都靠亲自实践操作实现,没有大量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感知就会成为蜻蜓点水,表象无法在大脑中建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亲身去感知数学的原理、推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

2.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为教学服务,避免“华而不实”。计算机也与黑板一样是一种教学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只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不是用来炫耀的新事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的更多的是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刺激,但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或不能科学地利用多媒体,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懒惰心理,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华而不实的课件不但不能优化课堂教学,还会令学生分散注意力,如有教师练习课的课件上设臵了很多练习题,每题都有精美的图案背景,点击它还会出现声音及以动画形式展示答案,这样的训练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视觉干扰,引发视觉疲劳,达不到训练目的。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的,主要用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解决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教学的唯一方式,漂亮课件不是好的课件,而要看这个课件是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难点问题。

3.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时,要注重板书设计。

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不能因有多媒体,整个课堂成为“无字”课堂。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 7 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重负,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从而达到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以平行四边形教学为例

海口市琼山第三小学 张莺琼

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以平行四边形教学为例,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展示思维过程及延伸数学知识三个方面,论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图形与几何教学 课堂优化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图形与几何”教学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然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很多抽象的几何图形在学生的头脑里都很难建构起来,常用的灌输讲授方式学生很难理解,传统的教学也不能灵活地演示和直观地感受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恰恰改变了这种现状,其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声、像、图、文、动画有机结合,有效实现对图形进行割、补、拼的发展变化过程,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实现几何图形知识的有效转化,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优化。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图形与几何知识相对比较抽象,无法让学生产生直接兴趣,信息技术为实现图形与几何的情境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寓图形与几何知识信息于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情境之中,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自然引起对其中数学问题的本能思考,学生本着对情境画面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数学知识的间接兴趣,从而产生探究欲望,激发求知的热情。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为了引起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探究兴趣,创设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 我利用课件播放故事引入: 一天,阿凡提在街上卖毯子,地主巴依走了过来。聪明的阿凡提拿出两块毛毯,分别是什么形状?(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阿凡提说:“亲爱的巴依老爷,如果您能从这两块毛毯中挑出比较大的一块,我就不收你的钱;但如果您选错了,您就答应我,把欠长工的钱全部付清,怎么样?” 巴依一听不收钱,高兴极了。他立刻抓起长方形的毛毯说:“这块大,我就要这块!” 巴依认为长方形的毛毯大,你猜猜看哪块大?

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的毛毯大。生2:我认为两块毛毯的面积同样大。

师:我们说的毛毯的大小指的是毛毯的什么?(毛毯的面积。)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本节课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给同学们讲故事而导入新课,不仅教师省时省力,而且学生们也看得开心,并产生疑问,有效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和探索热情,如此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二、展示思维过程,突破重点、难点

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即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难点是无法靠教师的口头和身体语言等来表达的,从而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直接影响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在探究环节,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在课件上出 2 示方格图,如果每一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数一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多少格,教师再边数边结合课件,闪烁演示一共有多少个小格。最后,说说每行摆的个数和长有什么关系?每列摆的个数和宽有什么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结:假如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么它们的面积相等。

在操作和演示的过程中,每出现一个小格多媒体会闪烁并发出声音,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加强效果。这时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起传统的画图法,即省时又精确,使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再如,呈现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性方面,师:生活中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或土地时,都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方便呢?我们应该找到一种即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你能想个办法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吗?(割补法)

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把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拼一拼,看能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教师再在多媒体上演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加注红色),再把直角三角形从左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且闪烁移动后的位置,多媒体同步解说,教学难点自然突破。

学生观察(多媒体的左边展示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右边展示剪拼成的长方形,便于比较。)

直接用多媒体出示讨论的内容:①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教师归纳小结: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 3 等。最后,引导学生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迁移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延伸数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

(一)优化练习设计,拓展学生的思维

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不仅可以达到优化练习,还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练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定一系列的闯关游戏,具有省时、容量大、拓宽思路、娱乐性的特点来强化练习效果,提高练习效率,并且深化学生思维,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评价和反馈的途径。

(二)延伸数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中的文化味能提高课堂的品位,带给学生更多的是兴趣,是享受,是难忘,是动力,是智慧的启迪,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数学教学也因此有了张力,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最终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最高教育境界,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乃至创造生活。比如,在感受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特性时,让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师随机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生活中的升降机、防盗门、电动门等都是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有了平行四边形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此方便快捷。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课件能够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有效突破重难点,拓展学生思维,可以实现几何图形知识的有效转化,促进教学质量和优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31期 [2]《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18期

——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字】有效 评价 鼓励性 诊断性

【中图分类号】G434

课堂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到位的评价既反馈给学生之前学习效果,又可以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可以说评价关乎课堂教学效率。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采用当堂训练方式,实际操作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特色,也是教学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时候评价行为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应,有时还会出现无效评价,如简单地重复学生的话,这种评价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只是忙于应付,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没有丝毫推动作用。低效评价,如对学生的回答只作出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这种评价只浮于表面,也无发展效应。怎样在有限的课堂内对学生实际操作进行及时有效地评价呢?

一、鼓励性评价—— 引发学生思维积极性。

“表扬如沐春风”,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密码。课堂上,教师恰当地使用鼓励性评价,灵敏地扑捉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肯定,把爱的春风吹向他们,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内驱力。

1、表扬,促进学生思维的动力。

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积极肯定的评价时,学生会兴趣百增,对学习更为投入。如一教师教《精彩屏保设计》时课件播放:如果显示器长期处在一个静止的画面会对屏幕造成伤害,你能想处办法来保护屏幕吗?当学生回答设置屏幕保护,教师立即表扬说:“你可以做一位电脑的医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漂亮的屏保来保护我们的电脑。”这样的表扬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却妙趣天成,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内驱力。

2、幽默,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浪花

正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运用情趣幽默语言,能化腐朽为神奇,产生独特的魅力,激活课堂,给学生一种愉悦的享受,激发学生热情投入。如一教师教《画图》时,让学生给自己画自画像。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姑娘在自画像上写着:我是一个小美女,我爱体育,喜欢练字。简单的几句话却有3个错别字。于是教师评价时说:“小美女可千万不能写错别字,不然别人会说,这个美女有美貌没智慧。”幽默的语言令学生捧腹大笑,课堂的一个小亮点由此诞生。学生们跃跃欲试,教师幽默风趣,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二)、诊断性评价——激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

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给学生指明方向,明确思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可以给予“简单肯定——重复肯定——提升肯定”、也可给予“简单否定——纠正否定——引导否定”、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循序渐进,去粗取精,逐步达到深刻。

1、肯定评价——星火燎原,生成精彩

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的同时,要给予一定的方向性,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思考和感悟。如一教师教学《各种各样的标志》时利用网络,我们可以认识更多的标志,我国有一个网站叫中国标志网。看谁能找到它吗?有部分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一下利用百度找到网站。教师立即给予肯定的评价:“你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准了搜索的关键词。”,这样即时评价也传递给了全班学生一个信息,先打開百度,输入中国标志网,就能找到更多的标志。

2、否定评价——循循善诱,自悟自得

如一教师教《花香满园》时,学生刚学会了运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后,教师提问:“你们已经成功变出了1朵花,接着还能变出更多的花吗?”学生还是会运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复制一个粘贴一个。老师马上提问:“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呢”?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当我们在操作“复制”时电脑已经记住了花的样子,只要一直按粘贴就可以变出很多很多的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面对学生不太准确的回答,教师没有简单否定,教师循循善诱,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与引领下由学生自己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使学生自主参与经历了自悟自得的过程,达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三、多元化评价——激活学生发散思维。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评价对象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评价的标准从认知转向了技能,而教师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创设了知识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合作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新程标中明确指出实施教学评价,需要学生的自我评价。努力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那么,这个充满“灵性”的闪光点一定会折射出更璀璨的智慧光芒,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层次地生成。

我们要教给学生自评的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评价中学会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自我激励与超越平时鼓励学生多做自我反思,,增强了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与兴趣。另外课堂气氛和谐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是一种艺术,评价是一种手段,但评价不是目的。面向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水平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不断完善的。让更多的学生能把信息技术的学习当作他们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明干 《小学信息技术学习过程多元化评价的探索与实践》.台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2005,(5)

上一篇:综采一队先进党支部材料下一篇:核电站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