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宗教文化作业

2025-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宗教文化作业

旅游宗教文化作业 篇1

1、先秦时期的旅行和旅游形式主要有:巡狩、游畋、观光、游娱、托志、泻忧等;

2、秦汉时期的旅游形式主要有:帝王外出巡游、学者墨士外出考察、.“丝绸之路” 的开辟、海上旅行;

3、中世纪时代的旅游形式主要有:士人漫游兴起、宗教旅游盛行、国际旅游的发展;

4、明清时期的旅游游形式主要有:航海旅行和旅游、活跃的国内旅游等。特点: 特点: 1.古代旅游多属少数人的个人活动。游者范围主要有帝王、贵族、官僚、地主等人及 其附庸士大夫阶层。平民百姓仅在佳庆节日到近地出游,如踏青、赶庙会等。2.国内旅行家多以学术考察旅行为主,是在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影响 下进行的。3.古代旅游活动都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社会处于安定、强盛的时候,旅游活动就特别活跃,反之,便一蹶不振。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旅游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特点。4.国际旅游以政治交往(如互派使者)、宗教求法和经商贸易等形式为主。游程比较艰 险,历时比较长。游历的成果多以“游记”“见闻”等题材出现。、5.旅游基本上停留在旅行的阶段,与以获得经济收入为目的的旅游业有本质的不同。但是某些私立旅馆业和观光业,已具有初级旅游业的雏形性质。

二、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分类: 分类:(1)人物景观,包括古代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历史遗迹和遗址、现代知 名建筑物和纪念地等。(2)文化传统有民族思想文化、民族艺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传统手工艺、民 俗及风土民情等;(3)体育和娱乐文化。如旅游公园等。(4)饮食、旅游和购物。特点: 特点:(1)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用其智能资源,在劳动和改造中不断积累的结果和结晶;(2)人文旅游资源往往是同自然景观资源相互依存、相互衬托,共同形成较有吸引 力的旅游资源;(3)人文旅游资源具有难以再生的特点。

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种类及开发优势

1、历朝古都类:以古代都城历史遗存、古都风貌和人文名胜为特点的城市。这类城市作 为中国古代都城时间长,影响大,诸如宫殿、祭坛、寺庙、陵墓、园圃以及城墙等皇家 建构筑物都集中于此,规模较大,气势恢宏。南京就是此类典型。

2、传统园林风貌类:具有相对完整的保存了某段时期或几个时期沉淀下来的园林风貌 为特点的城市。这类城市园林众多、级别较高、保护极其完整,游客赴园林游览往往惊 叹其鬼斧神工之造诣,沉醉其天人合一之意境。苏州
、扬州就是此类典型。

3、风景名胜类:自然环境对城市特色起决定性作用,民居、街道、桥梁、码头等反映 古代建筑科技结晶的建构筑物应有尽有。这类城市风景秀丽,古代城市风貌保存相对完 好,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是重要特征。镇江、常熟、无锡就是此类典型。

4、一般古迹类:历史悠久、文化延续性强,但是由于不具备上述三类城市的明显特点 而受到忽视,城市内大量的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具有一定影响的历

史古迹分布较分散,难以统一整合资源。此类城市古迹种类众多,但中心不突出,保护 价值相对不够,散、乱、小、杂是这类城市的主要特点。南通、徐州、淮安就是此类典 型。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及特征 类型: 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 山水园两大类型。(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大 类型。特征: 特征:(1)本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的情趣;(4)意境的蕴涵。

五、古典园林中造园要素所起的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山、水、动植物、建筑和匾额、楹联与刻石等五 个方面。山景是园林风景形成的骨架和支托;水景是园林景观的脉络;动植物(特别是 花木)为园林景观的肤貌,是影响和制约其他景观要素的链带;建筑则起着联系人文景 观和自然景观的媒介作用,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象征;匾额、楹联与刻石 则为园林风景的画龙点睛之处,为园中的景点增加诗情画意。这些要素并不是简单的堆 砌设置,而是各得其章法,通过园林各个要素的有机组合,表现造园者的情怀。中国烹饪的特点及汉族 汉族地方风味菜

旅游宗教文化作业 篇2

项目式作业是项目式教学法的一种具体实践。项目式教学法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的课堂教学模式。几十年来, 哈佛大学依靠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美国乃至世界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商业奇才和经济专家。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对高素质管理与经营人才需求增大。这一方面为高等旅游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另一方面又对高等旅游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高等旅游教育如何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 如何为旅游行业培养数量多、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就业后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在多年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尝试和改进中, 项目式作业是一个深受学生欢迎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项目式作业教学的内涵

项目式作业教学是项目式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一种实践应用, 其目的是通过学生承担和完成某个具体的项目 (作业) 来培养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目的设计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 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 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自行计划、组织并且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期间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解决问题, 直至最终汇报、陈述、评比。教师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作为这种作业成果, 学生通常要形成能表达自己理解的实际产品, 比如, 报告、模型、多媒体演示软件、网站等。学生在完成一个个项目 (作业) 的过程中, 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 (作业) 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自学、写作、研讨、组织、演示讲解、团队协作、沟通等基本能力,

项目式作业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与操作, 允许学生自己检查作业成果、控制作业过程, 鼓励学生合作, 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群体的协作积极性。它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被动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差、课堂教学时数有限等问题, 把课堂学习从有围墙的教室扩展到无围墙的教室, 并且项目 (作业) 设计结合职业能力与知识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二、高等旅游专业实施项目式作业教学的意义

(一) 高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

高等旅游专业的发展脉络, 有一个清晰不变的主题:关于旅游的教育 (寻求、发现旅游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由此形成专业性意识和职业认识) ;通过旅游的教育 (让旅游作为教育自身的资源, 由此培养学生的职业体验、职业素质、职业习惯、职业能力) ;为了旅游的教育 (这是高校功能的本质体现, 在于创造完整的价值体系, 不仅仅是能够适应, 更要担负起引领的作用, 有利于教育作为生产力要素的构成和学生职业使命与责任的培育和塑造) [1]。旅游专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的教育, 在培养层次上, 有专门技能, 有综合应用 (运用、设计) , 有理论研究 (策划研发、学术) ;在类型划分上, 主体应是体现行业特性的专业教育和应用性的学科专业教育, 同时, 有学术型的学科发展教育[2]。项目式作业通过情景模拟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生为完成项目 (作业) 不仅需要广泛的知识面, 还需要较强的理论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勇于探索和创新能力, 并从中体会和形成职业意识、职业素养, 这与高等旅游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完全一致。

(二) 迎合旅游行业的职业特征

旅游管理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综合性很强的社会活动, 旅游所涉及的职业很多, 如市场营销、广告策划、表演主持、工程管理、环境艺术、节事会展、网络管理等, 新的职业还会随着旅游产品的创新不断加入, 譬如体育旅游的教练、探险旅游的向导等, 但无论旅游如何复杂, 涉及企业如何众多, 最终必然都会落实到空间上, 并且都可分解或合并成各种类型的“项目”[3]。因而在高等旅游专业教学中通过运用项目式作业,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同时又能有效地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职业角色认知能力, 这也是高等旅游专业为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对人才需求而进行的一项具有先进性的教学探索。

(三)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在高等旅游专业教学中, 仍是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课堂口头讲授教学为主, 对于实践经验不足和行业体会缺乏的旅游专业学生而言, 要使其有效地理解旅游专业的相关理论并应用于实践具有一定难度;实际上这种教学主要是教师单向输出,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学生学习主要以听和看为主, 参与性弱, 学生积极性差;由于应付考试还是比较容易, 平时不学习, 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样的学习对相应理论掌握不巩固, 理解往往较为肤浅, 更谈不上实际应用, 学习效率和效果双低下。项目式作业整个过程由学生自我管理, 完成项目 (作业) 过程令人兴奋, 充满挑战。另外, 项目 (作业) 一方面需要小组全体成员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 另一方面小组内允许根据每位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特长承担完成分项目 (作业) , 这令每位学生都跃跃欲试不甘落后, 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四) 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项目式作业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和完成的,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以个体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项目 (作业) 从最初的小组形成直到最终陈述、评审, 整个期间小组内成员都在不断沟通、协调、合作, 这使他们的协作共事、沟通能力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提高, 而这种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也正是现代旅游行业所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

三、项目式作业教学在高等旅游专业的探索与应用

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 它是在一定时间内, 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项目的定义包含三层含义:第一, 项目是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 且有特定的环境与要求;第二, 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内, 利用有限资源 (人力、物力、财力等)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第三, 任务要满足一定性能、质量、数量、技术指标等要求。因此, 项目作业教学的实施有这样几个必备要素:项目小组、项目任务、规定时间、项目任务成果。从操作程序上分为:设计布置项目 (作业) 、形成项目小组、项目 (作业) 进程实施与管理、项目 (作业) 成果上交与评审四个步骤。实施项目式作业, 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项目任务和目标, 即作业内容和成果要求。其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即要在一定时间里, 在预算规定范围内完成项目 (作业) 。第三要形成学习小组, 分组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小组在接受项目任务后, 首先进行任务分解, 然后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分派、选择并完成分任务, 整个项目 (作业) 实施过程由项目经理 (组长) 管理执行。

(一) 设计布置项目 (作业)

合适的项目 (作业) 是项目式作业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项目 (作业) 的设计应以教学目标为准则,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内容上, 必须既含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又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把握难易度, 确保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经过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够完成任务;在形式上, 既要便于分解独立完成, 也要突出合作性;在内涵上, 要有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因子;在结果上, 有可展示的成果, 明确的评分标准, 可以对完成的项目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项目 (作业) 根据用于单元教学还是课程或专业可分为单元项目 (作业) 和课程项目 (作业) 两类。项目 (作业) 布置时间一般都是提前于课堂教学, 完成时间视项目 (作业) 类型和内容而定。如在饭店管理课程教学中, 分别设计布置两种不同性质的项目 (作业) 。

课程项目 (作业) :虚拟一家饭店。要求: (1) 8000—10000字的word文稿报告。报告内容包括:饭店概况 (地理位置、规模、档次、定位) 、企业文化 (标识语、符号) 、组织结构及管理层成员简介、环境分析 (PEST分析) 、经营决策分析 (SWOT分析) 、饭店五年目标 (逐年写) 、经营策略、饭店未来展望。 (2) 至少四次的小组会议记录 (其中有小组成员及当前工作分配) 。 (3) 25分钟的陈述 (附PPT课件) (每个成员都要陈述一部分) 。 (4) 接受10分钟的其他组提问。 (5) 15周末上交文稿, 16周陈述答辩 (教学时段共16周) 。在上课第一天布置, 这个作业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解决教学内容多时数不足、教学内容比较理论化等问题。

单元项目 (作业) :如配合第五章饭店服务质量管理设计布置:在规定时间内选择一家三星级以上饭店进行暗访, 检查饭店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要求: (1) 提交一份3000字左右word文稿报告; (2) 一份小组工作日志; (3) 配上PPT课件进行20分钟陈述; (4) 接受10分钟的其他组提问; (5) 三周内完成。这个作业任务的目的是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 不仅要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还要学生尝试提出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 形成项目小组

合理的项目小组是项目式作业实施的组织保证。项目小组的组合以自由组合为主, 项目小组的人数相同或相近, 必要时教师进行协调。组长由小组内民主选举产生, 为强化情境性, 项目小组组长冠以项目经理的名称, 项目小组一经确定后, 一学期内就不再变动, 项目小组成员的作业成绩一致, 为防止有个别同学不参加或很少参加项目任务不劳而获作业成绩, 项目小组拥有开会表决取消或更改该同学该次项目作业成绩的权力, 同时规定陈述时, 项目小组的每一成员都必须陈述其中一部分内容, 且要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三) 项目 (作业) 进程实施与管理

项目 (作业) 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 (作业) 经理在讨论基础上根据小组成员情况进行项目任务分解与分工, 拟订实施计划并管理整个实施过程。期间教师观察各个小组项目 (作业) 情况, 提出适当的建议, 提供参考资料及相关网站, 并给予必要的指导。由于课程项目 (作业) 时间比较长, 教师还要及时提醒把握进程。

(四) 项目 (作业) 成果上交与评审

项目 (作业) 成果评审是交流和再次学习探索的过程。项目式作业评审不仅要看成果, 还要看整个过程的进行情况, 允许和鼓励成果内容的异质性与开放性。作为一种手段, 项目 (作业) 评审不应是学习的结束, 而应是新的开始, 所以, 教师要作最后的点评与总结, 点评应以鼓励为主, 以发展为方向。首先, 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项目 (作业) 完成过程进行反思, 分享经验, 体会成功喜悦;其次, 在肯定成果的同时, 提示其可能忽略的环节, 进一步促使小组成员反思自己的作业过程, 总结所获得的知识与思维技能, 并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

项目式作业教学是项目式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实践, 它很好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拓展了课堂教学范畴。尊重和发挥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丰富和强化了实践经验,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根据多年实践和研究, 这种方法对高等旅游专业及其他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参考文献

旅游文化与旅游服务 篇3

[编者按]

2012年8月25日,由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服务”发展论坛在山东泰安举办。本届论坛以“文化引领服务,服务创造文化”为主题,继续沿着前两届论坛“前沿、理性、建设性”的思路,共同研讨“中国服务”发展的热点问题、核心问题、根本问题。会议期间诸位专家发表各自观点,本文对其中的精彩发言摘录刊登。

本届论坛登临泰山发布《“中国服务”泰山宣言》,宣言中提到中国正在经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深刻转变,要将“中国服务”作为国家战略,建设成新的国家符号和国家品牌,与“中国制造”共同构成经济振兴和文化繁荣的两翼;应当充分认识服务业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积极应用现代理念、新兴技术;适应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加强服务模式、服务业态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与研讨;旅游业率先倡导、践行“中国服务”。

本届论坛由山东省旅游局、泰安市人民政府、首旅集团、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承办,由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等多家单位协办。

在首届中国服务发展论坛上,我曾经指出旅游业是最适宜、最可能、最应该创造出中国服务品牌的领域,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和观察,今天我依然坚信这一点,下面我讲三点看法与各位一起探讨。

一、旅游业对树立中国服务业品牌和形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是在中国制造国家品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服务的概念,这也意味着中国服务必须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拿得出手,必须在国际市场上广为人知,必须有庞大的国际消费人群,而旅游恰恰具有这样的条件。一方面,2011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已经达到1.3亿人次,过夜旅游者达到5758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外汇收入国家,通过不断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非旅游企业,都在与境外需求打交道的过程当中积累经验,为摸索“中国服务”模式及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与我国庞大入境旅游消费市场对应的,是迅速崛起的更为庞大的国民出境旅游市场。2011国内居民处境人数已经达到了7025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6412万人次,占总出境人数的91.3%。

2012年上半年,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856万人次,从表面上看出境旅游不同于入境旅游,好像对中国服务形象和品牌的塑造作用不大,但是实际上,我国庞大的出入境消费人群,恰恰是推动中国服务走出国门,真正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

除了首旅集团等旅游集团,还包括银联等金融服务机构,甚至也包括绿地等房地产企业,庞大的出入境旅游市场,不仅推动中国旅游服务走出去,更多的带动中国服务走出去。只有真正的走出去的中国服务形象、国家品牌才能立得住。无论是出入境旅游,都已经并将继续在这一进程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旅游服务在服务业中有终极意义和创新引领地位

美国学家甘哈曼在第四次浪潮中指出,第四次浪潮将把我们现代生活推向追求高生活质量的社会阶段,人们为自己的身心健康从事工作,好多现象会是以前社会的重演,人们有点像回到传统社会的味道,在更高的文明层次上重温昔日的田园乐趣。第四浪潮产业将在二十一世纪兴起,主要包括观光旅游、美食活动、体育娱乐活动以及度假类活动等等。

无独有偶,日本经济学家田河九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将第三产业进一步细分为五种产业,他认为的第三产业是用手脚进行的体力服务,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产业是靠智慧进行开发,靠体力加以保护的复合服务,第五产业是脑力提供的服务智慧服务,第六产业是使人们情绪舒畅的情绪服务,第七产业是使人们心安理得的宗教服务。其中的情绪服务就包括旅游、娱乐产、电影、绘画、戏剧等等。

甘哈曼的预言和新世纪的现实,使我们切实感受到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旅游业与人民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更符合人民身心健康的需要,田河九更是将旅游纳入到第七产业宗教服务的第六产业情绪服务。从这个意义来分析旅游服务对于满足人民需求,提高人民福祉,具有终极意义。这一认识和判断,对于我们正确把握旅游以及休闲产业,在国计民生当中的应对地位,对于实现不断改善人民福祉,让人们更加有尊严,更加幸福生活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我国众多服务行业当中,旅游服务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很多创新具有引领价值。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旅游服务当中的星级饭店的标准,这个标准经过多次修订,已经具备国际领先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饭店星级标准已经广泛渗透到其他众多服务行业当中,现在无论是银行业、商贸业以及其他行业,我们都可以看到星级服务的概念和星级服务的体系。此外目前日益受到各方关注的旅游房地产以及旅游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等等,也是来源于旅游业。

当然这并不是说旅游服务已经很好,在实际中旅游服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些方面的问题甚至还比较突出,国家旅游局也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作为新时期旅游业的中心工作,不断巩固和完善行、游、住、食、购,加强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成果的同时,还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这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旅游服务的完善和提升离不开文化的引领

人们常说文化是人的灵魂,其实文化同样也是旅游服务的灵魂,独具特色的优秀旅游服务,必须高度关注文化融合与解读,加深对文化的提炼与创新。

首先要以人为本。在旅游服务中最重要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历史演化进程的积淀与轨迹,这里面的核心就是人,服务的终极目标也是人,服务是为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幸福、安逸。我们要认识到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以人为本仍然是所有服务创新最根本的归一与最重要的源泉,服务的最高宗旨是以为人本,服务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

其次要善于挖掘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特色文化。将特色文化内化到旅游服务之中,成为旅游服务创新的符号,让这些创新的旅游服务,成为中国服务的重要载体和符号。比如说首旅集团段强董事长领先创新的安麓品牌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该品牌将悠久的中国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强调中国人传统的好客本质以及和谐、优雅、绿色的环境与现代化结合,突出以建筑传承文化的理念,立志于让消费者可以最大限度享受中国文化影响下的生活体验。

再者是学会从文化的视角对旅游服务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和深化。旅游企业有必要用文化的眼光从服务哲学、服务模式、服务标准、服务设施、服务环境、服务程序、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技能、服务效率、服务感知、服务品牌等众多角度,对旅游服务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从而构筑起中国旅游服务的文化建构,以此引领中国旅游服务的良性健康快速发展。

总之,旅游树立中国服务形象和品牌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旅游服务在服务行业当中所具有的终极意义和创新引领地位,召唤和激励着中国旅游人为中国服务国家形象和国家品牌的崛起,多一份历史的担当,要求中国旅游人以文化引领旅游服务,并在旅游服务中不断丰富和创造中国服务文化。

旅游美学课程作业 篇4

我眼中的屏风四美

学院班级

机控学院机械09-3班

3099990673

黄林炼

指导教师

秦彬老师

旅游是人生的一种社会实践,古已有之。中国是旅游古国。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美好的人物景物都是建立在真、善、美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只要善于发现,其实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咱们美丽的桂工校园也到处充满着美丽„„

屏风四美之一

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了,在美丽的桂工校园,巍巍屏风犹如一位智慧老人,咱们的九教,图书馆就像两个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两个相互依偎的孩子坐落在这位圣者的怀抱,汲取智慧的精华。山和建筑以及一代代桂工人与大地天空形成一幅相互辉映之美。

屏风四美之二

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爱因斯坦(美国)

在我们美丽的第九教学楼的中央有着这么一座塑像,前面的“探索”二字诠释着一代代桂工人凝结出来的桂工精神“艰苦奋斗、砺志进取,和衷共济、克己笃行,求真务实、敬业奉献”。象征一种文化与智慧之美。

屏风四美之三

位于屏风小区内的“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四个大字以其飘逸的行笔,犹如生动活泼的我们,每次路过我们都会欣赏着心里默念这四个大字,给人以青春,活泼的美感。

屏风四美之四

旅游电子商务作业 篇5

1、什么是基于网络的自由行?它需要怎样的技术支持? 基于网络的自由行是指通过互联网,追求“舒适、自由”个性化的旅游者可查询感兴趣的旅游产品信息,自由选择组队成员,自由选择交通方式、旅游线路、住宿饭店等,设计出适合自身自由行的旅游产品。

(1)自由行产品需要网络中介服务商提供;(2)自由行的发展离不开信息获取途径的增加,如近年来纷纷兴起的“民俗旅游”、“摄影旅游”、“自驾车旅游”等多种旅游方式;(3)便捷的信息服务和灵活的在线预订;(4)目的地信息系统的完善和电子分销系统的成熟;(5)基于网络的自由行的前提是旅游信息化的有力推进,即旅游信息系统等(6)电子商务的普及与发展;(7)网络营销系统;

(8)网络商务的信息处理技术等。

2、什么是基于网络的自助游?它需要哪些技术作支持? 基于网络的自助游是指通过互联网,旅游者可以将所有的旅游线路、航班时间、住宿价格、娱乐设施等旅游信息一览无遗,通过对旅游产品的价格、质量进行比较,找出性价比相对满意的旅游产品,从而设计出适合自身自助游的旅游产品。这种新式的旅游方式在年轻人中尤为流行,其追捧者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好的电脑操作技能并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基于网络的自助游没有既定的路线,也没有专业的导游,它完全依靠网络介绍和指导完成在陌生环境下的观光、购物。

作业-旅游景区实践报告 篇6

博物馆管理现状及对策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变化自然会给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事实上,在博物馆发展道路上,一直存在着诸如经营管理上的许多问题,那么,在如此迅速变化的世界中,博物馆面对已有的或即将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而解决问题呢?

一、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或存在的问题

1.公众对海量博物馆的选择问题

世界在不断变化,公众对文化知识的需要日益多样化,为满足公众的需求,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多。据统计,至2010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3000多个,新建、扩建的重点博物馆200余座。这些博物馆门类丰富、特色鲜明、分布广泛,都千方百计地力求举着鲜明的旗帜,来吸引着公众的目光,公众也相应地面临着选择难题。那么,历史博物馆要想在众多的博物馆中脱颖而出,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吸引公众的眼球,发挥更强的文化辐射力,将是历史博物馆最大的挑战。

2.科技对博物馆建设的应用问题

新技术传达了新的思想、新的方式、新的手段。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势必为博物馆的场馆建设、研究、收藏、展示等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尤其是可以运用数字技术加强对西秦会馆建筑外部的雕刻、彩绘进行保护;同时也能为博物馆增添新的展示内容,但对这些数字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技术和资金支撑将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3.博物馆自身的宣传问题

博物馆服务的对象为各类观众,吸引观众、留念观众,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做为文物资产保存和社会教育机构的作用及长远的存在价值。会馆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木雕、石刻,是中国古代建筑雕塑艺术的瑰宝。馆内的收藏和陈列以历史文物,因此,以现有资源为依托,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是历史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4.博物馆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在我国,博物馆一直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要形式,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公共设施,博物馆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制约了基层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资金来源单一,多通过文博渠道筹集资金,而这些经费多用在博物馆日常开支。尚且不能更好地维修、养护博物馆文物,及对展品或服务设备设施进行更新了,就更不用说对博物馆投资加入新的展览陈列元素了。

5、管理运行不规范,社会作用不明显

国家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博物馆发展。但是一些博物馆管理者对于自身场馆的定位、远景规划不够清晰,重设立、轻管理,管理运行不规范、社会作用不明显等问题突出存在。管理者对于藏品征集、保护、管理的法律意识淡漠、业务水平不足;客观而言,社会文物管理的相关法律尚不健全,特别是随着文物监管品市场这一概念的消失,对于古玩市场、古董市场、旧货市场等管理的缺失,加之社会文物鉴定机构资质的混乱,都为博物馆藏品管理增加了难度。

6.博物馆临展的走出去问题

陈列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工作形式,除了做好基本陈列外,博物馆工作越来越关注形式多样的临时展览。

综上所述,观众对博物馆的选择、信息技术对博物馆建设的冲击的外部挑战,及博物馆自身建设问题,都会影响到博物馆的受众。盐业历史博物馆每年只有几万人参观,已经成了博物馆的痛。

二、应对博物馆发展问题的策略

1.打响品牌

面对公众选择的迷茫,历史博物馆应该整合馆里的特色资源,挖掘文化,使博物馆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获得观众的认同。从而使观众能够明确而坚定自己对历史博物馆的选择。

2.运用现代技术

在博物馆的陈列制作上,深化运用现代技术将有助于提高展示的内涵,丰富其表现力,激发公众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如恰当运用自动控制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影视技术等,为游客展示深井钻凿技术、制盐方法,让人脑与电脑交互“对话”,增强公众的学习情趣。另外,将这些虚拟展示作为远程教育的内容之一,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突破历史博物馆在空间、时间、地域上受到的限制,方便公众。

3.事件或节庆宣传

为了提高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博物馆要与环境、心态等时势相结合,组织一些展示教育活动。博物馆可利用环境日、科技周、博物馆日等各种节日,或特殊事件来组织宣传或纪念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进而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博物馆可以把本馆的展品内容或自身特色与这一事件结合起来,从而也加强了博物馆自身的宣传。

4.拓宽资金渠道

在我国,公办基层博物馆一直以政府财政投人为主要形式,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公共设施,博物馆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制约了基层博物馆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博物馆可通过如下方式来筹集资金。一是拓宽资金渠道。过去博物馆资金来源单一,多通过文博渠道筹集资

金,而这些经费多用在博物馆日常开支。

一、是合作办展。临展是博物馆的教育、推广手段之一,博物馆可通过馆馆合作或馆企合作来举办临展,这无论是对临展工作还是对筹集资金来说,都是有益的探索。在馆馆合作方面,物馆可与尝试中国规模企业集团合作,引进企业资金改造陈列展览。对集团来说,也可起到宣传企业形象的作用,对双方来说,均可受益。

5.探寻外展途径

博物馆需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开门办馆”方针,探寻外展途径。一是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交易会。通过在展会上宣传文化知识,展示文物等活动来推介博物馆展示项目,吸引游客来博物馆参观。

旅游宗教文化作业 篇7

关键词:中国文化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

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及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资源和基础,而旅游发展又为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如何平衡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以及如何使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必须认真面对的挑战。

一、“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旅游”

理查兹(1996)认为,“文化旅游”是“人们离开他们自己日常居住地,到文化吸引地(目的地)的活动,其目的是搜集新的信息及经历以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Richards, 1996a, p.24) 。1这个概念包含了文化旅游的态度、经验以及阐释维度。大多数百科全书将“文化旅游”定义为:“旅游的一个分支,涉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别是生活在该地理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历史、艺术、建筑、宗教以及有助于形成其生活方式的其他因素”。

目前,对文化旅游最普遍接受的定义:旅游为了体验艺术、文化遗产以及具有独特地方的珍奇事物,包括艺术(艺术馆、画室、表演和视觉艺术)、文化活动(节日、庆典、仪式、事件)。众所周知,文化遗产是指一个族群或社会从上代继承的、目前被保持的、为了后代的利益而保留的物质器物和非物质特性的遗产。文化遗产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如:文物、建筑群、遗址等),也包括非物质文化(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此外,当今的文化将是“明天”的文化遗产。

基于以上观点以及本文目的,“文化旅游”或“文化遗产旅游”,均可定义为:人们离开他们自己正常的居住地,到文化及/或文化遗产吸引地(目的地),完全或者部分由于受到自己对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社区、族群)的历史、艺术、科学、生活方式、文化遗产等情趣的驱动,为了搜集新的信息和经历以满足他们文化需求。因此,在本文中,“文化旅游”就是指“文化遗产旅游”。

二、中国文化遗产与旅游

首先,在地域广阔、多种多样的地貌与气候环境中,人们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域环境,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区的同一个民族又享有不同的文化及遗产,因而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其次,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包容性、宽容性以及崇尚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与此同时,中华文化始终所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融合性,也使得在过去的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多种亚文化的共存并得到发展,各种优秀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因而,中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多为包含多种文化因素的复合体。此外,在中国大多数地方,人们依然可以发现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宗教的足迹及文化遗址。

再者,中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族传统特色鲜明,其较为原始、奇特的文化形态的构成要素没有明显缺失,与旅游相关的资源品质高,许多文化旅游资源独特,因此在现代社会具有非常有吸引力。因而,来访者在中国不但可以体验到56个民族各自多姿多彩的文化及丰富的文化遗产,也可以在同一地区领略不同的民族文化的魅力。

中国的文化及文化遗产是中国旅游的重要基础和资源。当今中国旅游业发展所取得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各种各样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目前,虽然中国已经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只有40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4项;自然遗产:8项),以及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根据中国文物局公开发表的资料统计,从1950年开始,各地通过文物普查,初步确定了价值并且登记的文物点有30多万处;其中,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8, 831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2, 325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99座,历史文化名镇(村):87个;各省和自治区还分别公布了各自的省和自治区级文化保护名城。截至2009年底, 全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共计7, 109项。

这些文化遗产记载着中国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勇于创造的聪明才智,是中国最优秀的科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旅游的主要基础资源。中国的旅游业就是依靠这些文化遗产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来访者。而旅游业在满足来访者需求的同时,也改变着相关旅游目的地的命运。例如,兵马俑发现使该地区一夜间成为了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对于这些国外旅游者,最受欢迎的旅游活动包括参观历史古迹、博物馆、艺术馆以及观察和体验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尽管来华旅游者目的各异。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旅游都涉及到旅游目的的文化及文化遗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旅游就是文化及文化遗产旅游。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证明:文化遗产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无疑也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文化旅游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贡献和挑战

(一)旅游发展提升了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了自己习以为常的文化与“过去”祖先的文化遗产对自己生活及社会的意义、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因而增强了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

(二)旅游发展促进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特别是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工作的开展。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一度濒危的民俗活动、民间歌舞、传统工艺等均因旅游开发而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使原来鲜为人知的、甚至该文化的所有者习以为常的活动,通过旅游被全世界人们所熟知,并在相关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下得以保护、传承与发展。

(三)旅游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可能和资金支持

文化不仅引导了旅游消费的方向,提高了相关文化遗址的知名度,促进了文化遗产展示水平的提高。

(四)旅游发展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意识

文化及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改善了他们的经济状况,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五)旅游促进了旅游者对自己文化、其他文化及遗产的了解与尊重

使他们在体验他人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文化,对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在与文化遗产的“传统拥有者”之间的沟通中,加深了他们对他人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六)旅游发挥了积极的教育作用

旅游作为一种媒介,使来访者了解到文化遗产及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使人们对其他文化更加宽容,更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在实际上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不和谐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不但影响着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文化遗产的保护。

四、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文化遗产的主要拥有者,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具有双重角色,即:旅游与文化遗产政策的制定者,旅游产品及文化遗产的管理者。在我国,国家拥有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绝大部分文化遗产,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发展方面,政府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守护者/管理者,公共部门也对管理博物馆、旅游者中心、公园及文化遗址,以及对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及促进可持续发展旅游事业负有责任。

首先,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应帮助建立一个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平衡发展的社会及商业环境,并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具有突出的公共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永久性整体保护的有效制度。

再者,政府既要制定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还应实施一系列具体的实用性措施。例如:应该制定一个“旅游经营者、文化遗产管理者及相关社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指南”。该指南应该适用于旅游管理者、文化遗产管理者、社区以及其他需要了解旅游与文化遗产地之间关系相关问题的那些人。该指南包括对旅游与文化遗产部门中现有的、或准备参与的那些希望提供更佳服务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经营者的建议,同时保护那些具有自然、原住民及历史意义的场所的未来。

(二)增强所有参与者的责任

考古、旅游以及教育界专家学者应该参与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包括文化遗产价值的识别与鉴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市场营销、规划方针的制定以及公众教育。在旅游与文化遗产运营与管理、对经营管理者的培训以及旅游者的教育等方面,对他们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需求日益强烈。经营管理者和旅游者均需要了解如何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合作者与贡献者。这些人的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三)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原则

1. 认识遗产地的重要性。

旅游活动大多依靠具有自然、文化及历史意义的遗产地;这些文化遗址是旅游产品赖以开发的重要资产。认识、描述、理解和传达其意义是遗产地遗产保护及负责任的旅游业必不可少的部分。而理解其意义会为旅游业创造良好的商业意识,这些意义是旅游产品的主要卖点之一,需要认真规划。此外,要尊重遗产地的文化意义,体谅那些对遗产地有特殊兴趣的文化团体。

2. 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地。

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保留遗产地的自然和文化意义。每个遗产地或地区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意义和保护要求。规划遗产地旅游活动的人们有责任采取一切合理的步骤防止对遗产地的自然和文化意义造成负面影响。

3. 发展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

在旅游经营者、遗产管理者、其他商业及地方社区之间需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联合及开放的沟通渠道是构建可持续的旅游业经营的最好方法。与当地管理、展示及经营旅游活动的当地人一起合作,会培养他们的拥有感和相互之间的理解,会提升对游客吸引力,并对当地社区会产生积极的成果。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与少数民族的伙伴关系,就展示少数民族遗产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

4. 遗产保护与商业经营规划相结合。

良好的商业规划是成功的遗产旅游经营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好的商业规划会明确地确定经营的性质与目的,以及如何实现商业经营与遗产保护双重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评估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在必要时调整计划。此外,应该对遗产地意义和游客市场进行不断的研究,以改进产品的目标市场、市场营销及产品的保护措施,并为商业计划的评估提供信息。

5. 加大对遗产地的投入。

涉及遗产地的旅游业应为文化遗产资产的保护和当地社区的经济和社会福利做出贡献。应该制定有利于遗产地、有关人员和当地及区域性社区之互利性策略,包括:保护倡议、技术援助、培训和教育项目、改造游客设施,以增进游客对遗产地意义的理解。

6. 负责任地营销和促销产品。

遗产地的意义可以是市场营销与促销的产品定义的根据。遗产地的市场营销和促销需要尊重当地社区的愿望,不给游客造成不切实际的期望。需要搞好满足旅游需求、满足遗产需求和满足游客需求三者之间的平衡。旅游需求涉及市场营销与促销及产品定位;遗产需求包括遗产地未来利用与形象适当利用的规划;游客需求是获得精确的信息。

7. 提供高质量的游客体验。

为游客提供令人愉快的、丰富的经历,旅游经营者和遗产管理者需要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动机,这是提供高质量游客体验的基础。在活动规划、人员培训、遗产阐释、设施与服务等方面,对细节的关注和高质量的承诺对企业和遗产地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8. 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和义务。

少数民族有权利和义务保护他们自己的特殊文化遗址,是其遗址意义的主要信息来源。旅游开发前,应该与相关的少数民族社区广泛地讨论旅游的发展目标及经营准则,并达成一致意见。在景点的进入、敏感信息的公布,以及在使用其设计图案、照片、表演和器物方面,都要尊重其文化习俗及对知识产权。此外,人们还需要了解这样的事实,即少数民族在生活方式方面通常与非少数民族有许多不同。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应该让少数民族参与旅游产品的内容和阐释的确定,认为合适的方式展示其传统习惯与当代价值,维护并准确地阐释其文化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对其他合作者进行跨文化意识的训练,与相关社区分享旅游发展的利益,遵守少数民族社区的乡规民约、传统的“部落”土地和分界,与部落长辈咨询和讨论有关文化遗产意义问题,必要时还需采用少数民族决策程序,慎重处理少数民族法律、习惯、信仰及文化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旅游业可以抓住文化遗产的经济特性,并通过提供资金、教育公众以及政策扶持的方式利用这些特性到达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而且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所有相关方面的必要参与合作,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Richards, G:Cultural tourism in Europe[M], Wallingford, Oxon, U.K.:CAB International (1996a) p.24.

[2]Bob McKercher, Hilary du Cros:Cultural Tourism:Thepartner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management[M], The Haworth Hospitality Press, Binghamton, NY, 2001, p.4

[3]Graeme Aplin, Heritage:Identification, Conservation, andManagement[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2, p.143-150.

[4]ICOMOS: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Charter (Managing Tourism at Places of Heritage Significance, 1999) [C], Adopted by ICOMOS at the 12th GeneralAssembly in Mexico, October 1999.

[5]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TourismHighlights[C], 2012 Edition.

[6]The Australian Heritage Commission (AHC) and theDepartment of Industry, Science and Resources:SuccessfulTourism at Heritage Places:A guide for tourism operators, heritage managers and communities[M], 2005.

[7]UNESCO: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 Paris, 17 October 2003.

旅游英语教学与旅游文化知识 篇8

关键词: 旅游英语;旅游文化

随着新世纪中国旅游业不断的发展,旅游市场呈现全球一体化,区域旅游发展速度更是明显,区域旅游发展的各种需求也明显表现出来。因此,旅游市场的热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为更好的能够适应区域旅游市场对人才要求,旅游英语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也进行了教学进行了改革。

一、旅游文化的重要意义

旅游,从广义上讲,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化现象,而旅游文化则是建立于旅游活动基础上的。由于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旅游活动又有一定的迁移性,文化对于旅游者而言是旅游活动的基本动机,而这种旅游文化也是旅游资源的意义所在,该种旅游文化的存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更具内涵和发展潜力。

我们所说的旅游文化是人们对于过去或者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着密切关系的物质财富及其精神财富的综合,在旅游活动中,能够给人们一种舒适、愉悦感或者能够起到一定教育意义的资源都是旅游文化的范畴。它是文化的一种类型,有着文化的共同属性,但是它又有自身的特点,一般而言,旅游文化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传承性及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旅游文化的上述特点,对旅游业的发展及其旅行者本人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旅游文化的存在,使得旅游资源更具内涵和吸引力,而它也是旅行者所要追寻的一种思想或者价值所在,从而推动了旅游业不断繁荣,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英语课程的目标

从该课程的设置来看,培养既有旅游方面知识又有一定英语能力的人才是该课程的主要目标。为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固然重要,但是鉴于这个专业的特殊性,该方向的从业人员不仅仅要有良好的职业能力,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旅游从业人员接触到的是来自天南地北甚至世界各地的人,他的行为不仅代表个人,而且代表某个地区,某个国家。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又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应局限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上,更要强调学生充分锻炼职业素养,树立某地区在游客心中的形象。

三、旅游英语的课程设计

我认为,旅游英语课程设计应该从以下几个原则出发:1.以练为主,以讲为辅;2.中英文讲解并重,突出交际能力的培养;3.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相互结合;4.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走出课堂;进行实战演练。

旅游英语课程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记的陈旧模式。以练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讲为辅,发挥教师的辅助职能。教师可选择某一景点作为教学内容,在让学生有准备的基础上,对景点做讲解。应尽可能多地让更多的学生有上台讲解的机会,讲解完毕,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全面的评价,也可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自评。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共同参与,在讲解与评价中掌握技能。在上课过程中,中英文讲解应该并重。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既然是旅游英语课程,就应该突出英语,为何要中英文并重?事实上,该原则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双语技能。要把英文说得好,首先要精通母语。同翻译一样,只有精通两种语言的人才能胜任。对于导游来说,没有良好的中文功底,没有丰富的景点知识,很难在讲解导游词时游刃有余。此外,职业道德的培养还应该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这是因为教育首先应该是教书育人。美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大部分大学生还处在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养成好的道德品质,将使学生一生受益。因此,道德品质的融入应该成为本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上课形式可以多样化,鉴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质,开展教室外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将课堂搬到景点进行实地演练,学生能够充分体会现场,对所学知识能更加深刻地体会。生的自身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一些旅游相关的照片或者视频,使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其中所蕴含的风土人情及其历史文化等,从中获取并理解一些文化元素,增加学生英语的使用感受。教师可以通过英语阅读的推荐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接触渠道,使学生对国外文化游更多的认识。同时注重将本国文化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旅游英语应用能力。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旅游,在旅游景点的亲身感受下来增强其旅游英语的学习。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旅游文化引入到旅游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便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旅游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引入文化的内容,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中西文化差异,使其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从国际交流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英语应用技能的提升,使学生能够以文化为基础来提高其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要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注重学生旅游文化的输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拓展视野,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 唐飞.《旅游英语》[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昀.论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J];《大众科学》;2007年第10期.

[3].李幸、曾宪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渗透[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 第04期.

上一篇:教师党员工作总结样文下一篇:药学服务培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