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是(精选8篇)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它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注:引自《生物多样性公约》第2条)。可简单地表述为:生物之间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及其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生物多样性由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部分组成。是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体现,是生物资源多姿多彩的标志。衡量生物多样性的`尺度,一是物种的丰富程度,二是物种的优势和均匀性程度。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满足人类对于物质和能量的需要,改良、培育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治疗疾病的药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一项全球性的任务。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或biological diversity)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 (genetic diversity) 、物种多样性 (species diversity)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ecosystemic diversity)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主要包括形态多样性、染色体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和DNA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既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又直接显示基因多样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栖息地差异和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必要性
1. 加强生物多样性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人类的食物如粮食、水果、蔬菜、鱼、肉、蛋、禽等全部来源于生物;人们穿着的棉织品、丝织品、毛纺织品及皮革制品也直接来源于生物;生物还提供了绝大部分的中药材,以及橡胶、紫胶、白蜡、木材、油脂等工业原料。人类的生活环境也依赖于生物,如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生物多样性还为人类的仿生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有意义的启迪,使雷达、飞机、照相机、风暴报警仪、红外线跟踪仪、电脑等一系列的高科技产品的制造和生产成为现实。[1]据记载,自公元1600年以来,共有724个物种消亡。物种灭绝速度高于自然灭绝速度的3千—4万倍,到20世纪末全球有5—6万种生物受灭绝威胁,1/5的植物受威胁。[2]因此,可以说当今全球人口、粮食、能源、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重大问题与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有关。当前生物多样性的锐减使人类基本需要的选择余地大大缩小,动摇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人类社会要可持续发展,首要的是要保护和恢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2. 加强生物多样性教育是落实中学生物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
《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在“中小学的课本中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更详细地指出:“学校对生物多样性的教学不足”,“现在在各级学校的课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还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增加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课程,编写教材,制作教具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所有中学和小学要在自然常识和生物学教材中增加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基本知识的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利用保护区、点和其它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场进行实地教育”。而我国现今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保护生物学课程,但新《生物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把生物多样性教育作为生物学教学的主题,课程中也涵盖了大量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如生物课本初一 (下) 增加了“鸟类的多样性”、“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两节;初二增加了“生物与环境”一章;高中生物课本也设有“生物与环境”一章等。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是落实生物多样性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
三、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生物多样性教育的途径
1. 挖掘教材内容,寓生物多样性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初高中生物教材包含了大量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有的比较集中,有的比较分散;有的显现,有的隐含。教师应深入研究、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尽可能从生物多样性所包含的三个方面渗透。
教师可结合初中教材中生物分类知识的教学,展示物种多样性,并强调生物资源虽是可更新资源,但过度开发利用,超过生物负载能力,物种数量会下降甚至崩溃。例如由于过度采伐,我国濒临灭绝的高等植物已达4000-5000种。药用植物中,天麻、人参、黄芪、茜草、沙仁也由于大量挖掘而减少。在讲授初中生物教材第八、九章,高中生物学教材第六、七、八章生物的类群和生物的进化时,我们可以适当穿插物种多样性的介绍,并强调生物的进化是不可逆的,已经灭绝的物种如恐龙等不可能在地球上重现。教师可结合高中教材生态系统一节,介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初中教材第十章,高中教材第七、八章,当讲到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保护珍稀生物等章节时,我们可以将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联系起来,将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种质资源保存和物种多样性保护联系起来。在中学生物教材中谈到的食物链也是物种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典型实例:在植物→植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食虫鸟类食物链中,各级营养关系都保持着一定的数量,维持着自然的生态平衡。如果人为地打破了这种平衡,就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此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所谓的“害虫害兽”,也是使学生充分认识每一物种存在价值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告诉学生进行害虫的综合防治时,保留一定的害虫数量,就可以维持一定数量的捕食性昆虫和鸟类,将害虫控制在较小的数量水平上,危害较小或不造成危害,农作物抗灾害能力才能较强。相反,如果过分地强调消灭害虫,大量喷施农药,虽然能暂时消灭大量害虫,但同时也大量杀死了害虫天敌。部分幸存的害虫,由于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和产生了抗药性,短时间内就会迅速蔓延,而害虫天敌则在短时间内不能恢复到相应的水平,因而使害虫成为灾害。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要保护那些对人类有益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而且要保护害虫天敌,使自然界的生物物种多样化,维持稳定合理的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因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一定的地位,且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维持相对平衡。生物种类越多,相互关系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因此我们应当尽可能地维持生物多样性。教师可结合初中生物学教材第七章、高中生物学教材第五章“生物的变异”一节的教学,介绍遗传多样性。总之,生物教学自始至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护自然的真、善、美,爱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使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学生的自觉义务和行为。
2. 理论联系实际,寓生物多样性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课堂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寓生生物多样性教育于实践中,从而开阔其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提高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认同感。
(1)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进行野外调查、参加夏令营、知识竞赛、小实验、收看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影像资料、举办主题板报、墙报展览、主题班队会等各类活动是进行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很好途径。例如,课余可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区存在的动植物类群或受威胁的生物物种,指导学生针对调查结果进行认真讨论,并学会撰写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就如何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物种濒危的形势及有效对策、生物种质资源的保存、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综合利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使学生领悟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破坏生物多样性为代价;组织学生参观保护区、植物园、动物园、标本馆,以及有关的学校和科研机构。
(2)教师可结合每年的一些特殊纪念日,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植树节”、“国际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组织学生举行一些有益的宣传纪念活动。在街头、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立宣传站或咨询点,或组织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加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参与者。
(3)积极营造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如在学校生物实验室悬挂国家保护动、植物名录,陈列标本或模型。有条件的还可设置生物园,让学生自己动手种植一些作物,饲养一些小动物,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生命、保护生物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在生物选修课、研究性课程、讲座中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选修课、研究课和讲座这种形式系统的教育,能使青少年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通过这些实际活动,学生能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懂得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从而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人翁意识。
3. 加强学科联系,寓生物多样性教育于融会贯通之中。
虽然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但作为人类必备的生态文明素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的培养毕竟不是某一学科所能独立承担的,它更需要多门学科融会贯通。因而,我们还必须注重学科的横向联系和渗透,发挥整体性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物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课程除了生物学之外,还包括地理、物理、化学等。我们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积极讨论,把生物多样性教育纳入到其它各种学科中。在这些课程中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可以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认识,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普及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仲芳.在生物学教学中应加强保护生物学教育[J].广西教育, 1999, 3:39.
所谓的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多样的生物不仅能直接为人类提供各类资源,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基因,使得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
生物多样性和用水保障相辅相成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致辞中指出,在人们生活的世界里,用水越来越没有保障,往往供不应求,而且水质常常达不到最低标准。从目前趋势看,未来对水的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人们曾关注的是水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利弊权衡,而如今开始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和用水保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所提供的多重生态服务对于实现保障世界用水至关重要。生态系统影响到地方、区域和全球用水的供应和质量问题。
森林有助于治理水土流失和保护水的质量和供应;湿地可以减少洪涝风险;土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作物的供水;在城市规划中,纳入基于自然的解决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用水尤为紧张的情况下,为城市用水打造更美好的未来。
据介绍,通过土壤和植被循环的水占全球每年可再生淡水的62%。森林和山地生态系统储存了最为充沛的淡水,它们为至少40亿人(占全球人口的2/3)提供可再生水。在一些流域,山地生态系统能贡献超过60%的年均河流流量,森林伐木通常会增加侵蚀速率,减弱河流下游对自然灾害的恢复力。
湿地是地球上最多产的自然环境之一,它们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湿地扮演了海绵的角色,下大雨和发洪水时能吸收过量的水,干旱时能缓慢释放出水。因此,湿地的减少增加了暴发洪水的风险。
生态基础设施对于增强自然灾害的恢复力发挥了关键作用,生态基础设施退化通常是自然灾害的首要原因。与水有关的风险占所有自然风险的90%,其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据了解,仅2010年,就有超过29万人在373场自然灾害中丧生,约2.08亿人受影响,造成近11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人类离不开生物多样性而生存
生物多样性,就是让地球上与人类为邻的各种生命构成一个多样化的生态综合体。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它也许并不像干净的空气或清洁水那样容易理解,—只微不足道的昆虫可能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呢?事实上,每一个物种都是整体生物圈不可或缺的一环和其他物种赖以生存的基础,维护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不仅有利于生态圈的稳定,同时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即水源、空气、食物和药物等;良好的生物多样性能够提供适宜的气候、防治水土流失及减少自然灾害,还具有娱乐、休闲和文化等服务功能。
同时,多样的生物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基因,使得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但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
据科学家称,从2007年开始,每年冬季大约有30%的蜂群开始衰落并变得混乱无序。有人认为,蜜蜂灭绝将触发一个灭绝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与此同时,超过世界1/3的两栖动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美国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及环保人士威尔逊教授估计,地球上每年约灭绝2.7万种物种。
生态环境破坏,物种濒临灭绝
作为一种地质营力的“人类活动”已成为主导今后环境快速变化的因素,超过了地球历史上任何一个物种的影响力。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了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破坏了地球碳的良性循环,导致了地球的温室效应。这样的变化不仅使得地球生物的生存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蓝色的海洋覆盖着地球表面近3/4的面积,生活在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提供了地球上一半以上的氧气。然而,由于过度捕捞、污染等原因,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却面临流失严重的问题。世界鱼类受到过度商业开发的情况颇为严重,很多鱼种被捕捞得所剩无几。
据统计,全球约36.3%的物种濒临灭绝,中国一半以上哺乳动物数量锐减。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小时一种的速度消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刚指出,人类活动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大规模丧失的主要原因。“我们看到,人类从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中获得了更多的净收益,但这通常伴随着其他服务功能的减少,对损害生态系统的功能没有修复和必要的投入。因而导致了气候、大气、水、土壤等各种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
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不断加剧,野生高等植物濒危比例达15%至20%,233种脊椎动物面临灭绝的威胁,一些珍贵和特有农作物品种流失国外。
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态系统不断遭受破坏而退化。在我国中东部大面积自然保护地覆盖率极低(小于5%)的地方,正是我国雾霾和癌症发生率高的地方。这表明这些地方的生态安全底线已经被突破,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同时,在现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地上,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这些保护地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湿地缺水,森林中没有动物。保护地内,放牧、采药、采松子、偷猎、捕捞、养殖等资源过度利用现象猖獗,栖息地被网状的交通道路分割,油田、矿产、水电、化工厂、旅游开发大行其道。守住我国的生态安全底线已经刻不容缓。
拥抱自然,呵护生物多样性
值得庆幸的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上责无旁贷。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指出,水是生命之源,水与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但是过度的资源开发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正使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与水环境面临很大的威胁。从全球来看,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并相继出台了相关保护规划和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669个,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9%,超过了12%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3个,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网络基本形成。
生物教师都很重视概念和知识教育,但是大多数教师主要着重于如何把生物概念解释透彻、提供给学生理解、总结体系和指出概念错误成因,而忽视了引导学生自主掌握概念。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会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对概念不求甚解,也就不能很好的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过这样的问题。因此,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课的教学中我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启发、参与、倡导、诊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己构建概念和相应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
(1)收集并整理一些关于当代生物环境被破坏的文字资料。
(2)大屏幕交替播映我国美丽的自然保护区图片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动物被猎杀的图片。
提出问题:
(1)请说说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和价值。
(2)谈谈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程度和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分析后回答。
通过介绍教师本人在我国一些自然保护区旅行的见闻,用教师本人的经历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请两名同学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经历和感受。
提出具体任务与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自主学习。
教师进一步引入:
许多同学会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然重要,但那是部门的事,自己无须操心,或者认为自己操不了心。我们的`身边也没有砍伐珍稀植物、疯狂挖掘发菜、偷猎大熊猫之类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事件。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关注和更加深入的思考。
教师小结: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经过漫长岁月进化、发展的结果,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谐发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含保持、恢复、重建和持续利用几重意思,而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持续利用。然而,由于人为因素,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作为中学生,不仅应知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增强保护意识,使自己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怀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能为我们国家、我们生存环境的持续发展,尽自己的责任。
本节课我利用了自己曾收集的祖国众多自然保护区优美图片的优势,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前准备时,通过大屏幕循环交替播放美丽的自然保护区图片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动物被猎杀的图片,使学生通过视觉对比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油然而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很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在授课当中,将教学任务用大屏幕显示,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去浏览网站,
进行异步化和个别化的学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既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分组讨论和交流。在学习群体中,思维和智慧可以共享,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真正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班号:4序号:39姓名:呵呵学号:200专业: 09级2班第2次作业
帝企鹅日记观后有感
《帝企鹅日记》讲述了帝企鹅如何在广阔而又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生产并繁衍后代的故事。
为了使后代能够在一个比较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成长而不至于在易变的环境中夭折,帝企鹅离开了具有丰富食物资源的地区,奔向了寒冷的南部去生儿育女——因为那里有比较稳定的环境条件。极具荒凉的南极大陆上不断汇聚着“志同道合”的同志们,他们组成了企鹅的迁徙大军浩浩荡荡向目的地奔去。在他们相聚时也就是他们浪漫约会的开始他们相偎相依、甜言蜜语,那么幸福,不久他们结婚,之后不久产出卵来,然而这时企鹅妈妈已经是筋疲力尽,她耗尽了他的体力,他将孵卵的任务交给了企鹅爸爸,她回到了海洋中为即将出世的孩子储存食物。在严寒中企鹅爸爸用自己的体温温暖着企鹅蛋等待妻子的到来,孩子出世时企鹅爸爸也耗尽了体力,她把身体内仅有的十食物喂给了孩子。带企鹅妈妈回来时一家人团聚。随着孩子长大爸爸妈妈离开了他们,他们将长大成人将重复着父母一样的生活。
影片看完了,那一幕幕仍在眼前浮现,震撼我的不仅仅是帝企鹅的勇敢、坚强和执着,还有他们成家之艰辛,育儿之艰难,相互之间的爱与信任。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支持他
们完成了这样的壮举?让人折服让人惊叹?他们的经历是那样的艰险,其中一些在途中迷路面临死亡,其中有些产下的卵在空气中冻裂,甚至有些已经出壳的小企鹅被天敌谋杀了。万里征程就这样失去了意义。记得其中一幕企鹅妈妈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去抢别的企鹅妈妈的孩子,看的让人心痛,一个孩子就这样毁了一个家庭,我在想企鹅爸爸妈妈能够受得了这种悲痛吗?那一声声嘶鸣那么揪心。太们的一生相比于人的生存期更加艰辛。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主讲者:周爱
生物多样性保护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列举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的数量与分布; 运用材料说明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理解物种资源对人类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认识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结合案例,根据物种灭绝的加速趋势,认识人类活动对动物灭绝的加速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探索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对生物资源的保护意识,增强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重难点】
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物种资源对人类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资料搜索、情景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国家一直倡导优生优育,如果有可能,我想借助神奇的科学力量设计一个基因组合。让所有的人都有李钟硕或者范冰冰的外表,爱因斯坦的智商,马云的情商,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基因组合,大家觉得有没有可能呢? 生:可能(不可能)
师:科学家说有可能,但他们绝对不会那么做。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我们来看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C级)
2、通过搜集材料、数据举例说明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现象并能解释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B级)
3、运用所学物种灭绝的原因尝试谈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些?(B级)
根据本节内容,我进行了课前任务安排,并呈现在大家的导学案上]:
本班分四大组,每一大组一个任务,共同合作完成,以PPT形式展示出来。小组同学亦可进行文字材料作补充说明。具体任务安排如下:
1、通过搜索图片、材料、数据证明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现象;
2、展示一组世界及中国濒危物种,并给予相应的介绍;讲解人类活动加速物种灭绝的具体原因;
3、我们周围环境有哪些行为正在破坏生物多样性;
4、搜索目前世界及中国有哪些可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过渡:明确目标,了解了任务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本66页至69页,并填写[知识存盘]。好,我们来检查自己的预习成果。哪位同学来回答。凡事预则立,他精彩的成果展示正说明预习的扎实。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六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主讲者:周爱
过渡:那么,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它包括哪些层次呢?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不同种类的生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响令地球生态得到平衡。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因此,可被看作是一个基因库(Gene pool)。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基因的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目前世界已知的物种中,植物有30多万种,动物有150万种,微生物有10万种。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相比世界物种已知数量,中国已知物种所占比重怎么样?
生:低(少)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多样性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所有的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山地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为此我们可以看出,遗传基因多样性造就了物种多样性,而物种多样性又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组成部分。
过渡:请看题目,考察大家掌握的如何呢?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答案。【巩固训练】
1、以下内容不能表示生物多样性的是()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生物数量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
A、沙漠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生:回答
师:完美,我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针对学生回答不足给予点评)
在庞博的生态系统中,有一些物种,如今我们只能在博物馆看到它的标本,而有一些物种被标上了国家级保护物种,这是怎么一回事?现在我把时间交给大家,看看大家在课前搜集材料准备的怎么样了。
1小组总结语:大家认为怎么看,一起讨论讨论。生:讨论
生:质疑:恐龙到底是怎么灭绝的。(到底是哪一种原因导致恐龙灭绝的呢?)学生展示讲解。
谢谢1组精彩的展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将物种灭绝的原因归结如下几点: 生存环境的改变; 生物之间激烈竞争;近亲繁殖,使物种退化;
师:我们还可以大胆推测,若干年后,人类从地球上消失最有可能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生:畅所欲言。
师:当然,我真不希望我们人类走向那一天或者成为濒危物种。目前,哪些物种濒临灭绝了呢?有请下一组。2小组展示
同学结束语:是哪些因素加速了物种的灭绝呢?有请下一组。3小组展示加速物种灭绝的人为因素。
根据两个小组共同的努力,我们可以尝试归纳出加速物种灭绝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六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主讲者:周爱
同学回答。生1: 生2: 生3:
师:我将你们所述原因归纳如下:
滥砍滥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请大家看题。【巩固训练】
材料一 2010年11月9~10日,“2010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研讨会”在丽江召开。会议主题为“研讨生态系统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展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材料二 于1998年6月正式批准建立的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成为候鸟的栖息乐园。目前在拉市海湿地共有鸟类5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鸟类有3万只左右,其中特有珍稀濒危鸟类9种,包括青藏高原特有鸟类斑头雁,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黑颈鹤、黑鹤等。
(1)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此次会议针对的问题是什么?(2)试分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生:回答 师:点评
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人们疯狂地破坏生物多样性。那么,我们见到周围哪些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案例呢?有请下一组。生:展示。
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活动除了破坏生物多样性,能不能试图保护生物多样性呢?有请下一组。生:展示
生:质疑:什么是迁地保护? 生:解释。
师:本小组搜集的有理有据,共四点。建立自然保护区; 迁地保护; 科学研究保护; 制定法律法规;
师: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人类的共同财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尤为重要。下面我们掌声有请最后一组精彩的演讲。生:朗诵。
师:让地球的肺呼吸得更舒服些吧。为此,让我们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来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进行全民呼吁。给大家一点时间。生:准备,设计。师:观察,讨论。
师:我看很多同学都写出了发自内心的呼声,让我们请他们来展示一下。生1: 生2: 生3: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六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主讲者:周爱
生4:
师:我们每个人都期待完美,但是也因为我们个体中存在不完美的独特性,才让这个世界变得有趣而精彩。
所以,我们应该秉持着尊重和保护的心态,接纳生物多样性的存在!谢谢大家!下课!现在请大家完成当堂检测部分。
分析下列的图表资料,回答1~2题。
1.资料显示,全球各物种中,濒危物种所占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A)A.哺乳类、两栖类
B.鸟类、爬行类 C.高等植物、两栖类
D.哺乳类、淡水鱼类 2.该图主要说明了(B)A.我们要保护生物资源,要禁止捕猎野生动物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C.外来物种入侵能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引入外来物种 D.以上说法都正确
3.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C)A.人类的狩猎和采集活动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B.人类活动造成的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速了物种灭绝 C.当前物种灭绝加速,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的 D.人口数量的多少与物种灭绝的速度相关 读下面漫画,回答4~5题。
4.这幅漫画可以用来说明(C)A.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 B.草原逐渐进化为荒漠
C.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其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D.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5.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A.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B.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 C.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扩大 D.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六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严重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面临威胁;约有3.4万种植物和5 200多种动物也许会在未来的几年中灭绝……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什么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危机?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相关链接:
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每年都会提出一个主题,表明生物多样性与全球热点问题的关系。
2007年,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2008年,生物多样性与农业
2009年,外来入侵物种
2010年,生物多样性促进发展
2011年,森林生物多样性
2012年4月25日-28日,首届生物多样性国际大会在中国西安举行。今年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幸福明天。
生物多样性,并不仅仅指有多个物种
生物多样性,是指存在着许多生物。有些同学把它理解成“物种多样性”,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即使是同一种类的生物,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同一种类的多样性与种类间的差别相比来看,其个体间的差异是很微小的。但即使这些细微的差异,也非常重要。
玉米是以一种名为“类蜀黍”的稻科植物为原种,经品种改良而来的。经过改良,结出了个大味美的果实,从而能够食用。但在品种改良的过程中,玉米丧失了几个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抗病性。
类蜀黍结出的果实个小量少,但它却有着经品种改良后的玉米所没有的对于疾病的抵抗力。不发生流行疾病时,植物的抗病性没什么价值,但是,如果忽视了这点,而令类蜀黍灭种的话,一旦玉米疾病流行,想要再培育出抗病性强的玉米就变得很困难了。这种多样性被称为遗传多样性或种间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种群能够延续下去必不可少的。同一物种只有有了多样性,才能抵抗疾病的流行,适应各种自然的变化,种群才能够延存下去。如果丧失了遗传的多样性,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这个物种可能很快就绝种了。
对于疾病抵抗力强的个体存活下来,该物种得以延存下去
在同一物种中,如果有着各种特征,维持着丰富的多样性,就能适应环境变化,抵抗疾病,种群得以存续下去。如果只有相同特征,因为一个原因导致整个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就变得非常高
相关链接:
“奇迹米”危机
1968年,国际稻米研究中心培育出菲律宾“奇迹米”品系。因为此米的产量出奇的高,可以养活许多亚洲人口,因此亚洲地区纷纷种起奇迹米。但有一年,因为一种会传染稻米致命病毒的昆虫增加,导致大量的奇迹米死亡。后来,花费了许多功夫,终于在少数几株野生稻米上,发现可以抗此病毒的野生稻,将奇迹米与野生稻杂交才得以解决这次危机。
不幸的是,在人为的选种过程中,以及环境的破坏,许多主要粮食作物的野生品系已经丧失。
生态系统,也需多样性
为了使物种多样性能存续下去,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就很重要。同时,适应各种生物生息的环境多样性也是不可缺少的。
对于适应在草原上生活的生物来说,必须要有草原;对于喜欢湿地的生物而言,湿地是必要的环境。多样的环境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这称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需要我们极为重视。
提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人们往往会想到热带雨林等生活着许多生物的环境,其实,生物稀少的极地、深海、高山等也是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有些生物只能生活在极地、深海、高山等环境中。如果失去了这些环境,生物多样性也就遭到了破坏。
换句话说,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不是说有多种生物就可以了,维持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也同样重要。
生物多样性好处多多
生物的多样性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呢?具体地说,生物多样性给人们提供了以下几种服务:资源供给服务、环境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
资源供给服务
资源供给,顾名思义,是指从生物多样性中获得的供给物。除了食物、木材,还包括由远古生物的遗骸形成的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单就药物来说,发展中国家人口的80%依赖植物或动物提供的传统药物,以保证基本的健康;西方使用的药物中有40%含有野生植物的某些成分。
环境调节服务
环境调节服务是指调控环境的机能。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比如说,下大雨时,森林起着防止发生土石崩塌的作用;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地球急速温暖化。这些都是森林对环境的调节作用。
文化服务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郊游、野营、观鸟等休闲娱乐场所。如果大千世界里没有色彩纷呈的植物和形态各异的动物,人们的旅游和休憩也就索然无味了。正是雄伟秀丽的名山大川与五颜六色的花鸟鱼虫相配合,才构成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美景。
优秀的艺术作品大多数是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创作而成的,诞生出艺术的自然美景也是文化服务。
生态系统值多少钱?
现在,大家明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了吧。可悲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人类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对自然进行无情的破坏。举个简单的例子一—红树林。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沿岸的森林,人类为建造虾类养殖场,对红树林砍伐破坏。因为维持红树林所能获得的木材,每公顷一年只能赚90美金,但如果改建成虾类养殖场,一年能赚到2 000美金。
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人都会觉得砍掉红树林,改建成虾类养殖场比较合算。但是,红树林起着抵挡海浪对海岸的破坏作用,能够减少海啸等造成的灾害。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引发了海啸,当时,残留着红树林的地区受害较小。如果要建设与红树林的防风消浪功能同等程度的防波堤、消浪区,预计每公顷需要耗费3 600美金。所以,总体算下来的话,红树林的防灾功能价值3600美金,高出虾类养殖的2 000美金收入。这样算来还是保留红树林划算得多。
注:1美元≈6.3元人民币
危机!生物多样性面临着5大类破坏
虽然生物多样性给我们人类带来了莫大的恩惠,但却遭到了人类的持续破坏。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大致分为5类:过度利用、生息区的破坏、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动和环境污染。
过度利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各种各样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对生物来说,就是个噩耗。
以海洋生物为例,在人类捕捞量很小的时代,海洋生物们过着自己“海阔凭鱼跃”的日子。但是,现代化捕鱼工具的出现,使得任何大的生物种群都可能在几年之内被破坏殆尽。
例如,原产量很高的大西洋鳕鱼、太平洋鲱鱼,我国近海的大黄鱼和小黄鱼等,其种群总量都在不断减少;大西洋的黑色金枪鱼资源也濒临枯竭,这都是人类过度捕捞的后果。
又如,因为高价买卖象牙,生活在东非的非洲象虽然是保护动物,但因利益驱使,偷猎不绝,其数量还在持续地减少。
生息区域的破坏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必需的生息场所,但因为人类的开发,失去了生息场所的生物也就无法生存下去。
地球上曾经有76亿公顷的森林,到1976年已经减少到28亿公顷,现在,这一数字还在急剧下降。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牧场、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使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 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其中大多数是对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热带雨林。居住在那里的生物大多数难逃死亡的厄运。
外来物种入侵
一些翻山越岭、远涉重洋的“生物移民”(细菌、植物或动物都有可能)来到异国他乡,由于没有了天敌,生长迅速,使得当地的“土著生物”遭到严重破坏甚至灭绝,这就是生物入侵。目前,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当地生态系统的失衡,越来越严重。
几年前,一种出现在南宁观赏鱼市场上的热带小鱼在广西成了有关部门追捕的对象。这种外形优美,色彩艳丽的热带小鱼名叫“食人鲳”,也就是俗称的“食人鱼”。食人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性情暴烈,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即使是在它的原产地南美也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生物。据有关报道,在亚马逊河流域,每年就有1 000多头水牛被食人鲳吃掉,而食人鲳攻击人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广西自然环境与南美类似,如果这些美丽的小鱼被人有意或者无意地放生到河流湖泊中,对当地的其他水中生物来说,肯定是一场灭顶之灾。
气候变动
气候变动主要是指地球温暖化。拥有远距离迁徙能力的生物,即使温暖化加剧,只要迁徙到适合生存的环境就能继续生存下去。但是,对于那些难以移动的生物来说,等待它们的只有灭绝。比方说,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熊,一旦温暖化加剧,它们还能逃到什么地方呢?同样的,很多高山植物也受温暖化的影响,被逼到了灭绝的边缘。
回顾地球的历史,也曾经有过比现在更加温暖的时期,但自然引起的温暖化是缓慢的,生物也能适应。现在我们面对的地球温暖化,其速度之快超出了生物的适应能力。这样下去将有大量的生物灭绝,生物多样性也会遭到严重破坏。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大气、水质恶化,造成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下面以哥斯达黎加的蛙类为例,看看农药对生物的影响。
美洲中部的哥斯达黎加,山脚下的农田里使用的农药因为大量挥发,在空中又被雨水带回山林。这带毒的雨水对鸟类、爬虫类那些以蛋来繁殖的生物来说没太大影响,但对两栖类的卵(只覆裹着一层粘液)危害极大。生活在哥斯达黎加山中的蛙类,有一些已经濒临灭绝。
上面介绍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5个问题,都是我们人类造成的。能否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能否保持生物多样性,更关乎着人类的未来。
相关链接:
兔子引发的灾难
1859年,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夫为了打猎,从外国弄来了24只兔子,谁想,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由此而发。
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在澳大利亚没有天敌,由于数量不断翻番,它很快就开始毁坏庄稼。到1880年,它们到达新南威尔士,开始影响到南澳地区的牧羊业。人们组织了大规模的灭兔行动,但收效甚微。到了19世纪90年代,当兔群抵达西澳时,人们修了一条长达1 000英里(1英里=1.6千米)的栅栏,试图将其拦住。但是,这个栅栏很快被冲破了。1950年,澳大利亚的兔子增加到了5亿只,这个国家绝大部分地区的庄稼或草地遭到了极大损失,一些小岛甚至发生了水土流失。绝望之中,人们从巴西引入了多发黏液瘤病,以对付迅速繁殖的兔子。但是针对兔子的细菌战被证明只是使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暂时缓解,一小部分兔子对这种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们在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起来。整个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的灭兔行动从未停止过。
这些,我们力所能及!
当前,全球每1小时就有1个物种被贴上死亡标签,你、我、他的一举一动,都可能给脆弱的生物多样性带来巨大的影响。为此,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除了尽力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外,你的消费行为,对生物多样性来说也至关重要。如果人们都不用一次性筷子,树林的砍伐速度会因此而减慢;如果大家都用低能耗的电器,商家对低能耗产品开发的步伐会更快一些;如果人们都不愿意品尝鱼翅,更多的鲨鱼还可以继续遨游在大海;如果没有人愿意佩戴象牙饰品,那么象群再也不用担心牙齿带给自己的灾难;如果没有人觊觎藏羚羊的毛,藏羚羊妈妈们便不会在怀孕的时候,惨遭被人类猎杀的命运,也不会有那么多小藏羚羊因为妈妈被猎杀而饿死……
生物多样性实际上是一个支撑地球生命的系统。它是完整的、和谐的、浑然一体的,决不能有任何的缺失。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一个区域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如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目前,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损害愈来愈严重,每个人的头上都悬挂着一把达摩克利斯剑;当生物的多样性被破坏的时候,悬剑也就落到人类自己的头上。
虎嘯山林:大地的绝响和空中的悬剑
2007年的10月3日。陕西镇坪县农民周正龙,拍到了据说是华南虎的照片。照片一经公布就掀起轩然大波,网友揭露它是以年画虎电脑合成的;尘埃尚未落定,新的一波又起。2008年3月,湖南平江电视台记者吴华,拍摄华南虎录像,但经调查原为马戏团老虎冒充。结果当事人和有关人员被查处。“周老虎”和“吴老虎”事件,说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不容乐观。上世纪中期华南虎野生的有4000多只,而今20年来,人们已见不到野生的华南虎。早在一个世纪前,全球的老虎数量有10万只左右,而现在的调查结果是:全球仅5000只左右,中国的野生老虎仅50只左右。美国生物学家罗•提尔森走访了江西、湖南、广东、浙江等五个省份及八个保护区,没有亲眼见到任何野生华南虎的踪迹,他推断中国野生华南虎在6年前就已经灭绝!
10年前,海南的长臂猿有20000只左右,现在仅留15~20只,极度濒危;而白豚的种群数量生存空间不断减少,也极度濒危。2007年8月8日,英国皇家学会同行评议期刊《Biology Lttters》发表了中、英、德、美、瑞士、日本6国科学家2006年长江豚类考察报告,英国的《独立报》援引该报告称,中国长江的白豚已经灭绝。与华南虎、白豚一样,将逐渐淡出我们视线的还有朱、扬子鳄、海南黑熊等,野生的大象、孔雀雉的数量大为减少,望天树、龙脑香等植物岌岌可危;宣告灭绝或基本灭绝的动物有麋鹿、野马、新疆虎等20余种。初步统计,中国有3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约410种13类的野生植物处于濒危状态。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国占156种,约占其总数的24%。专家估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3000~4000种植物处于濒危状态。各物种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制衡,只要一种植物灭绝,就会导致10种至30种其他依靠这种植物为生的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我们在野生老虎的生存现状中,感知不可预料的将来。我们所面对的后果不堪设想。说到生物多样性的话题,我们充满着深层的忧患,看见头上的悬剑凛凛的寒光。
生物灭绝:生命的警钟在敲响
现实是严酷的。我们的蓝色星球,我们的地球家园,不是美丽的香格里拉,不是梦一样的仙境。我们听到天边的阵阵警钟之声。
2007年4月,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上,专家提醒,倘若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上升5摄氏度,再加上植被破坏和人类加剧活动,地球上物种有可能大规模灭绝。自寒武纪以来,世界已经过五次物种灭绝,而现在的“第六次物种灭绝”是速度最快、程度最强的。专家统计,平均每小时世界上就有三个物种灭绝,每天有将近一百个物种灭绝。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截至1988年,已经有1200种动植物濒临灭绝。到2000年,地球上10%~20%的动植物约50万种至100万种消逝在我们的视野之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统计的数据表明,世界脊椎动物和树木有5%~20%面临灭绝。物种灭绝的速度正以百倍的速度增长。目前是历史上生物多样性遭受最严重威胁的时期。
如果顺其自然发展,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因为人类的介入,导致物种灭绝程度加大,速度加快:目前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1600多年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短短的400年间,生物生活的环境面积缩小了90%,物种减少了一半;1990~2020年,由于砍伐热带森林引起的物种灭绝,将使世界上的物种减少5%~15%,即每天减少50~150种!
数字是冰冷的,无情的;声声敲响的现实警钟,却是振聋发聩的。生物多样性被破坏,一个明显的表征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物种正在大幅度减少之中。以水产品为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黄鱼、小黄鱼、活螃蟹随时可见,价格相当便宜,而现在大黄鱼小黄鱼难得一见,螃蟹则卖到几十块上百块一斤。浙江温岭石塘镇的渔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即使近年来国家采取禁渔休渔措施,但浙江近海一带基本无鱼可捞,不得不转向远洋深海。物以稀为贵,从这些水产大量减少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及生物资源的逐渐缺失,这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质量。人类与诸多的生物,面临同样的难题。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又赋予了全新的含义。
人类活动:地球生命的未来终结者?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需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国家林业局有关人士说,一些人出于经济利益,无节制利用草地和森林资源,过度放牧或过度垦殖,过度破坏原先的生物环境。尽管我国的森林面积虽为1.3亿公顷,但其覆盖率为13.92%,仅为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的一半。森林过度砍伐导致中国的沙漠化程度加剧,全国沙漠化面积超过了全国耕地的面积总和,达到160.7万平方公里,沙漠化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古往今来,人们利用生物资源,主要就是利用其实用和经济价值。《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的动物辞条,总是注明“肉可食,皮可制革,骨可入药”;光滑油亮柔软的皮毛构成了一些兽类的原罪,令其遭屠戮之苦,痛不欲生。“集腋成裘”这句话就是说裘皮制服时用狐狸腋下的柔软毛皮制作;“沙图什”即欧洲上层贵妇人所钟情的,并体现地位和时尚标志的披肩,一条长1~2米、宽1~1.5米、重量仅百克左右的披肩,攥在一起可以轻松地穿过戒指。“沙图什”的原材料就是藏羚羊绒,因此,藏北高原上中的藏羚羊遭受了杀戮。罹难的大多是怀孕的母羚羊。盗猎者常采取活剥方式,藏羚羊因疼痛缩紧皮毛,毛皮品质特好。在中原市场一些皮毛兽,也同样遭受活剥之苦。
长白山有三宝,人参、鹿茸、乌拉草,现在资源相当匮乏;冬虫夏草产于青藏高原及西部海拔3000至5000米之间的高山雪域和峡谷地带,产量极少价格昂贵,香港市场平均价格则为每千克4590美元,在藏地,滥挖虫草势头强劲,青藏铁路开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西藏和“三江源”地区,藏民挖虫草占年收入的一半以上。肉苁蓉、锁阳等植物数量非常稀少,三尖杉属红豆杉属植物,近年来被认定为新型抗癌药后,立即遭受大批采伐。一些不起眼的植物,如沙漠中的发菜,因谐音发财,与野生甘草一样被大肆采挖,导致当地植被严重破坏。一些名贵木材如红木、铁力木、黄花梨木越来稀少,黄花梨木市场价格每千克上万元,可见此类树木确实已到达灭绝的边缘。
污染是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重要原因。去年,无锡太湖的蓝藻污染和东海的赤潮事件,最终导致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死亡,过分使用含磷洗涤剂和过度发达的化工业,成为生物环境的“双面杀手”。一些有害的如含铅毒素的污染物,能破坏动物的生殖功能,导致不育;人们使用剧毒农药毒杀鼠害虫类,蛇和猫、猫头鹰和其他鸟类以毒鼠毒虫为食,最后中毒身亡。各种生物制剂如除草剂等,一经喷洒,杂草绝灭,但作物也失去了竞争能力,导致物种退化。一些养殖户过分使用某些抗生素和激素改变生物基因,人工干预生物生长,经过遗传导致生物品种性状的变异。
人类频繁的建设活动,如建造大坝水库和其他水利设施,以及围海造田、围湖造田,以及交通道路建设,自然会影响、阻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人们在河道上实行梯级开发,高耸的大坝和船闸,阻断了鱼类洄游的通道。如马哈鱼和白豚等无法到上游产卵,最后种群灭绝。长江三峡蓄水后,原三峡河谷生态区域淹没,生物多样性丧失。一些稀有的物种,本来就在特定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下生存,但因蓄水导致水文和气候的变化,使这些生物难以适应。云南三江并流地区建造水电站大坝的动议遭到专家的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充要的理由之一。几年来,人们围海造田围湖造田,不但蚕食水域湿地面积,而且使诸多生物丧失家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湿地,一旦遭受破坏,迁徙鸟类失去歇脚点,原有生物多样性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产生严重后果,再也无力挽回。
人们的文化生活习俗,尤其是传统饮食风尚,成为生物多样性的戕害者。过去人们喜欢吃的鱼子酱,是由大量鱼卵加工而成的,对物种破坏更大。满汉全席中的山珍海味,如熊掌、犴鼻等,现在更为珍稀。广东一带的人们崇尚生猛,许多野生动物,不管是美丽的孔雀野雉,还是丑陋的老鼠巨蜥,都成为桌上的佳肴。许多人以吃到罕见的野味为时尚为荣耀为能耐,不法商贩铤而走险,为获厚利,不管是雪域金雕兀鹰,还是深山蛇猴,都属于长途贩运野生动物之列;而一些菜馆利欲熏心,来者不拒明目张胆。食客大快朵颐,当疾病来临之际,便惊慌失措,拿无辜动物开刀。非典肆虐时,果子狸被大批扑杀;而禽流感发生,所有的鸡鸭焚毁填埋;一旦出现狂犬病疫情,所有的犬只无论健康与否,一律撲杀。动物首当其冲成了替罪羊,遭受劫难。
城市化的加剧,城市范围的扩张,也同样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戕害。以上海为例,该市人口密集,建筑稠密,挤兑了生物原有的生存空间。据普查,有记录的乡土植物500多种,已无处安住,其中有记录的两栖动物有14种,但目前确定仍有分布只剩下8种。
无可否认,中国的一些农作物,如西瓜,番茄等,都是由国外引进的,但是引进生物品种,有利有弊。盲目引进外来生物,结果对本地物种造成了威胁。据《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十年进展报告》载,外来物种入侵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00亿元。除了以上各个方面,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暖,人类的活动,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人类生活的不良影响有目共睹。
悉心呵护:中国与世界都在努力
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一直将生物多样性作为国家发展的潜力之一。
生物多样性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2年是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中国成为这项公约153个签约国之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有关的政策法律得到正在健全和有力实施。我国除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外,还加入了《湿地公约》,并与澳、日签订《候鸟保护协定》,与美国签订《中美自然保护议定书》,与俄、印签署《老虎保护议定书》,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第55届联大通过第201号决议,从2001年起,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改为5月22日,旨在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大力做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促进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为此感到欣慰,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全人类都在关注、呵护生物的多样性,保障自然生物的生存,实际上也是在保障人类自己的生存。
呵护生物多样性,中国和世界都在努力!
【生物多样性是】推荐阅读:
初中生物教案 生物多样性01-09
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01-22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05-27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07-17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11-14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案01-29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健康02-06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总结05-25
保护生物多样性导学案10-07
高中地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教案03-1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