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教案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教案(共11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教案 篇1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对有关母爱的各种资料的搜集、整理,让学生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母爱。

2、每个学生能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3、爱是至高无上的。尊重母亲的爱,让学生学会感激身边最亲近的人。活动时间 二课时 活动准备

1、请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查找有关资料,注重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展现刻画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等作品;新闻媒体报道过的有关母亲的感人事迹;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搜集、整理,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不同的形式展示成果。

2、事先跟家长联系,请家长和学生聊聊天,让学生整理好聊天内容,并记录下来。

3、学生准备一份送给母亲的小礼物,要求必须是自己亲手做的。

4、准备好与母亲有关的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贯穿整个活动。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

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相对于父爱,母爱是日常的,琐碎的。母爱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和人的本性。

当你第一次喊出“妈妈”时,母亲满脸笑容,满心惊奇,当母亲把你从怀中放在地上。让你爬,让你站,让你走,当你跌倒了,又把你扶起来,继续操练……从此,你便开始了全新的人生。每次放学回家,你都要向母亲汇报自己的收获,母亲听得津津有味,笑靥如花。听母亲的故事。

放录音磁带,要求学生仔细聆听妈妈们的故事。

二、谈感受。

各小组分别展示搜集的有关资料图片、文章等,然后谈自己的体会。

1、离开母亲的腹,离开母亲的怀,离开母亲的身,永远没有离开的,是和母亲息息相通的心。在学生中搜集的众多的表现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中,选取一些篇目并配乐朗诵。学生介绍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大家可针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

2、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有不尽的源头之水。请学生展示刻画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等作品。也可出示自己给母亲画的像、拍的照片。并根据自己对母亲的了解,为图画、照片题写标题。

3、“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4、—纪伯伦 请学生展示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要求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谢母恩。

慈母情,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慈母情,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地成长,母亲有多大的功劳啊。提问:

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同学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各小组选两名代表发言。

小结:我们要孝顺父母,希望同学们有这样的决心,将来要有所作为,来报答母亲,让她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四、送祝福。

1、请学生介绍母亲节的由来。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

由安娜贾维斯小姐1864~1948发起,她终身未嫁,一直陪伴在她母亲身边,母亲于1905 年逝世,安娜贾维斯小姐悲痛欲绝,两年后1907,安娜贾维斯小姐和她的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影响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安娜 贾维斯认为子女经常忽视了对母亲的感情,她希望母亲节能够让人多想一想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191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 5 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母亲节从此流传开来。

2、随着日历的翻动,母亲的生日就要到了,让我们每一个同学给自己的母亲一个惊喜:亲手给母亲做一个蛋糕,送一份礼物,对母亲说一句祝福的话。要求学生在课后能把礼物和祝福的话语送给妈妈。

小结: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我们永远爱着您——妈妈。

五、拓展训练

以“母爱或妈妈,我想对您说”或 “妈妈,您听我说”为题写一篇作文。教案

(二)活动目标:

(1)能把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资料,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2)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热爱并孝敬母亲的感情。

(4)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法向母亲表达感情,感悟“爱”的内涵。课前准备:(1)教师搜集有关“母爱”的资料。

(2)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学习小组长,明确学习小组长的职责。(3)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活动过程:

导入:走近生活中的母亲,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体会,用笔去记录真情。今天,就把我们的活动感受在这里用流畅的语言,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让我们每一个人从中也有所收获。

一、听故事、感母爱 第一学习小组:讲述有关人类母爱与动物母爱的故事

二、念母恩、谈感受 第二学习小组:人类与动物母子的图片 第三学习小组:名人有关母爱的名言 第四学习小组:由同学们朗读自创的有关母爱的诗文

第五学习小组:讲述妈妈照片的故事

三、感母恩、谢亲情 第六学习小组:小品《账单》 请学生当堂谈看过小品后的感受

四、送祝福、表心声 第七学习小组:母亲节的由来及习俗介绍

五、唱歌曲、献母爱 唱歌曲《妈妈的吻》献给妈妈的歌

六、范文 母爱

人们喜爱春天,不仅仅是春之炫无可比拟,更多的,是源于春的孕育。——题记 父亲移回家几株花,说是金银花,好药材。

正值暮春初夏之际,父亲小心地把它栽在脚墙处。病秧秧的身躯,摇摇欲坠的脆弱的生命。

我未抱多大希望,时候并不准,环境也不佳。一家人慢慢疏淡了它,随它生长或枯萎。夏日的凉雨带走了夏的炎热,秋日的黄叶带走了秋的收获,冬日的温情也无奈的带走了冬的瑞雪。季节又轮过了一回,留下的,是沉甸甸的记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叽叽喳喳的燕子带来了春的信息,春天已到,各种生命也随之活动起来。对我来说,春是一种欣喜,一种感动。北方的春季,雨总是贵如油的,但是连续几天淅淅沥沥的小雨,也带来了我愁闷的心情;泥泞的土路,让我有些厌烦。

太阳终于出来了,蓝天终于显现了,我想和太阳争辉,驱散这几天忧愁不堪的心情,于是在小院中来回漫步。

抬头看时,母亲正在脚墙处看着什么,走过去,眼光闪了一下,我忧愁的心绪不见了…… 春天,唤醒了沉睡一年的金银花!叶子碧绿透亮,茎硬挺着,贮蕴着无穷的生命力。

想起去年栽种时,金银花软弱无力,歪在地上,叶子贴伏在茎上,想是在痛苦地呻吟。它是好药材,却救不了它自己!

而今,在春的呵护下,金银花活了,娇小而美艳,再没有憔悴可怜之状。母亲爱抚地打了一下金银花枝上的泥土,疼爱地看着它。我的心中突然涌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是什么?

春并不高雅,没有太多华藻,但它却让花儿开花,叶儿发绿,让大地“活过来”。这,不也是母亲吗?母亲就是春!母亲!人生路上的我是一株病怏怏的幼苗,除了您,还有谁可以唤醒我呢? 充满花香的,是春天; 溢满感动的,是母爱; 唤醒幸福的,是春天般的母亲!珍惜——母爱。钱是啥味道

开学的第一天,我这个班主任正在班里忙着给学生们发新书,忽然,财务室的小杨在教室外面叫我,我一出门,她就拉住我边走边说:“你们班的赵小雨的妈妈太不像话了,交学费交假币,孙科长让我叫你过去!” 我一听这话,也有些着急,赵小雨的妈妈真是糊涂,怎么交假币呢?影响多不好哇!赵小雨的家庭条件也的确很艰难,爸爸去年下岗了,在街上蹬人力三轮车;妈妈在街头摆了个鞋摊,对付着过日子。一定是她在外面收了假币,或者还不知道呢。我是学生的班主任,我得尽量维护她的尊严。

我到了财务室,见赵小雨的妈妈正在跟孙科长争执着,我过去一问,原来刚才赵小雨的妈妈来交学费,小杨把钱收了,放到了抽屉里,收据也开好了,这时孙科长要出去存钱,小杨把抽屉的钱又都拿出来核对了一遍,接着孙科长又点了一遍,刚看几张就发现了一张一百元的假币。因为赵小雨的妈妈是最后一个来交学费的,她交的那叠钱就放在最上面,所以孙科长他们就认定这钱是赵小雨的妈妈的。我一听是这么一会事,对小杨就有点不满意了;钱都收了,又塞进了抽屉,怎么就能判定是赵小雨的妈妈给的假币呢?你为什么事先不好好看看?就是在银行里谁离开柜台还不认帐呢!但碍于同事关系,我不好说什么,只好对赵小雨的妈妈说; “大姐,别着急,您再想想,这钱是不是您的?” 赵小雨的妈妈用满是老茧、还贴着胶布的揉了揉通红的眼睛,说:

“鲁老师,你们也知道,我们来钱不容易,哪一张钱都是看了又看的,生怕收了假币。天地良心,我真的敢保证——不,我发誓,这钱不是我的!” 孙科长冷笑说: “⑹裁词难剑颐遣幌嘈耪飧觯阋遣怀腥希腿谜小雨来!” “不能让赵小雨来!”对孙科长的态度,我也有些生气了,说:

“这是他妈妈的事,跟他没有关系!再说,还不一定是他妈妈的错呢!” 赵小雨的妈妈感激地看我一眼,说:

“不要让小雨来!不要让小雨来!算了,这钱我赔了。”说着,她掀开外衣在身上摸索了一会,掏出一个小布包,刚要掏钱,外面忽然传来一个声音:“妈妈,您别急着赔!”接着,赵小雨从外面冲了进来。刚才赵小雨的妈妈跟孙科长发生争执,被班里的一个同学看见了,就告诉了赵小雨,他忙赶来了。赵小雨拿起桌上的那张假币,在鼻子上嗅了一下,斩钉截铁地说:“这钱不是我妈妈的!” 孙科长说:“凭你说不是就不是了?你是他儿子,自然帮着她说话了!” “不是就不是!”赵小雨瞪着孙科长说,“我妈妈的钱是啥味道我能嗅出来!” “这可神了!”孙科长“哈哈”大笑起来,他用手指着屋里的人,还有外面微观的学生们说:“哈哈,他说他能嗅出哪张钱是他妈妈的,哪张又是别人的,你们谁相信?哈哈,真是笑死人啦!” 这时,赵小雨转向我,镇静自若地说: “鲁老师,我想请您帮我做一个实验,行不行?”我点点头,赵小雨又对孙科长和小杨

说:“你们也可以参与这个实验——我妈妈这个布包还没有打开,我不知道里面有多少钱,更不知道里面有几张什么面值的纸币,但是,你们可以先把小布包里这些钱的号码记住,然后再把这些钱混在其他的钱里,我就能嗅出哪些是我妈妈的钱!” 这话一说出,我也吃了一惊,这怎么可能呢?赵小雨妈妈的钱数额不大,但张数却很多,大部分是一块两快、几毛面值的纸币,但为了给赵小雨的妈妈讨回公道,我同意了赵小雨的要求,我和小杨、孙科长把那些钱的号码都记了下来,然后把这些钱都混到了财务室的其他纸币里。我们做这一切的时候,赵小雨并没看我们,他还让孙科长用一块黑布把他的眼睛蒙起来,镇定自若地望着窗外。最后,我们把钱放到赵小雨面前,这是,赵小雨竟然又说:

“我不用手摸,以免你们怀疑我作弊,这样吧,孙科长,你把钱一张张地放到我的鼻子前面,我说是的就交给鲁老师,我说不是的就交给杨阿姨。” 孙科长根本不相信赵小雨真能嗅得出钱的味道来,他就亲自上去一张张地把钱放到赵小雨的鼻子前面,赵小雨一张张地嗅着,他嗅得很快,不一会,那厚厚一叠钱就分成了两堆,然后我们对照着刚才的记录一一查看,不由都惊呆了:赵小雨果真用鼻子分辨出哪些是他妈妈的钱,分毫不差!在门口和窗外围观的同学一起鼓掌,掌声如雷。孙科长有些傻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他问赵小雨: “小雨,你是怎么嗅出来的?你妈妈的钱是什么味道呢?” 赵小雨把钱叠好郑重其事地交到妈妈的手里,然后他对孙科长说:

“我妈常年在外面风吹雨淋,她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为了省钱,她总是买那种最便宜的风湿膏,她的身上几乎贴满了风湿膏,所以妈妈的身上总有一种风湿膏的味道。她挣钱不容易,把钱看得很重,都藏在身上,所以……所以钱上就有一种风湿膏的味道……” 赵小雨说完,已经是泪流满面,他妈妈扶摸着他的头,颤抖着声音说道: “好孩子,妈妈没能让你过上好日子,妈妈对不起你……” “不!”赵小雨说,“妈妈,我有您这样的妈妈已经很满足了!” 孙科长也流泪了,他搀着赵小雨妈妈的手说: “大姐,我、我对不起您……” 赵小雨“嗅钱”的奇事传开后,第二天,财务室的门缝里就塞进了一封信,那是那张假币的主人的忏悔信,里面还夹着一张百元新钞…… 道不尽的母爱 ——《钱是啥味道》赏析

《钱是啥味道》叙述了赵小雨的妈妈到学校交学费,刚好那时孙科长要出去存钱,发现交来的学费中有一张百元假币,就误以为是赵小雨的妈妈交的。正吵得不可开交时,赵小雨

“我”来了。,作为赵小雨的班主任,亲眼目睹了赵小雨为了证明他妈妈的清白,在一堆大小不一的钱中竟用鼻子嗅出了他妈妈的钱。

一个“嗅钱”的细节,写出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体贴。一句“不要让小雨来!不要让小雨来!”道出了一位母亲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影响儿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的无私的、伟大的爱;一句“我妈妈的钱是啥味道我能嗅得出来!”道出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无尽关心和体贴。没有过多的赞叹,也没有过分的夸大,有的只是用平平凡凡的语言叙述着一件平平凡凡的事。而就这么平凡的事,却体现着不平凡的爱——母亲的爱。钱是啥味道?对于赵小雨来说,钱的味道是风湿膏的味道,是妈妈身上的味道。因为贫穷,赵小雨的妈妈常年在外面风吹雨淋灰蛭肚睿小雨的妈妈虽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但只用最便宜的风湿膏;

因为贫穷,赵小雨的妈妈把钱看得很重,只是为了让赵小雨读上书过上好日子。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出赵小雨的妈妈对赵小雨的爱。

母亲的爱,总是深远而流长,像泉;母亲的爱,总是博大而精深,像海。赵小雨的妈妈身上的味道是风湿膏的味道,我们的妈妈身上又是啥味道呢?当我们从银行拿出妈妈寄给我们的生活费时,有没有嗅一下,那上面就有妈妈的味道——爱的味道!

七、作文:亲爱的妈妈,我想对您说—— 《献给母亲的歌》说课设计 ——细节让人物鲜明丰满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 〈献给母亲的歌——细节让人物鲜明丰满〉。〉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说这堂作文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下的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共编排设计了六次。

这六次都紧密结合各单元范文的内容特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同时课标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真情,说实话。

“献给母亲的歌”是这册第一个写作设计,要求学生写出对母亲的理解,唱出心中的赞歌,感恩母亲。这对学生既是写作方面的训练提升,又是健全学生人格的一个很好的课题,因此,在写作时确定细节描写来展示母爱感恩母爱。

二、说学生: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较多,在家多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家里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父母亲人的呵护关爱,他们很少用心去体会父母劳作的辛苦,很少理解父母对他们的关爱,不少学生认为父母对他们做的事情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甚至对父母的“唠叨”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母爱,感恩母亲。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初中课程标准中的写作要求,写真情,说真话,抒写自己的感受,及教材的内容特点确定: 【教学目标】:

1、用生活中的事例细节表现母爱。

2、选用恰当的恰当的表达方式抒写母爱,感恩母爱。【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和细节描写抒写母爱感恩母爱

2、教学难点:典型的传神细节描写。

四、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激情导入法。用《母亲》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营造氛围,让学生回忆母爱感悟母爱。

2、课文美文引路法。从课文中梳理归纳写作技法。如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加以品味赏析然后化为己用,从美文中进一步体会其妙处。让学生达到,有情要抒,有话要说,有话知道怎么说的更好。

3、当堂评定法。学生写完作文,小组评改后,选出几篇典型的文章集体点评,对他们的优点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望。对于一般的文章,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

五、说学法

为了更好的的完成这次写作任务,让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谈话法。让学生畅所欲言说母亲曾经对自己的呵护关爱,点燃心中的激情,回顾母爱,感动自己。

2、学技法。在课文美文中借鉴写作技巧(细节描写),使文章生动人物鲜明。

3、仿写快速成文法。学生阅读课文片段,阅读放送的片段美文,快速的完成片段作文训练。

4、集体评定个人修改法:对几篇典型的文章大家共同评定,指出其优点供大家学习欣赏共同提高,对不足的文章,要指出其不足之处,让其修改,帮其改进提升。

六、说教学流程(1

(一).导入: 分钟)

请欣赏歌曲《母亲》。母爱是平凡的,伟大的,无私的,犹如春雨润物无声滋润着我们健康茁壮的成长。“那入学的新书包,那雨中的花折伞”歌词中描写的,同学们也也会有类似的经历吧,请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二)(2 .出示学习目标: 分钟)1.用生活中的事例细节表现母爱。

2.选用恰当的恰当的表达方式抒写母爱,感恩母爱。

(三).新课内容:(42 分钟)(4

1、绵绵不绝话母爱: 分钟)

2、万语千言写母爱(38 分钟)(1)课文回放——细节作用(5 分钟)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A《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细节的语言刻画人物严谨治学正直诚实)

B《我的母亲》管教之严,当家之难,捍卫名节(朴实的叙述的,个性的语言)C《背影》买橘子时的背影(细致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3、文海拾贝(8 分钟)A 精彩片段(2 分钟)

我总想写点东西来歌颂我的母亲,但又不会有那些华丽的词藻,只好采用生活中的几个小片段来体现母爱的伟大。

片段一:晚上,做完功课后想吃点水果,一回头,妈妈已端着一盘水果站在我的小屋门口。

片段二:我无意之中咳了几声,连我自己也不曾察觉,而妈妈却催促我去换件厚点的衣服,怕我感冒。

片段三:夜深了,我已进入了梦乡,灯光下,妈妈还在晃动着手中的熨斗,为我熨烫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这些只不过是生活中很不起眼的一些小事,纤如丝,细如线,而正是这些小丝线,织成了爱的网,我被网在其中,充分享受着母爱的温馨。

有人曾说过;“理解父母的前提是懂得父母的一片心。”我理解母亲、爱母亲,我知道她一切都是为了我,关心我。谢谢你,我的妈妈,我永远爱你!B 美文放送(6 分钟)

(一)妈妈的唠叨

我总是厌倦了妈妈的唠叨,明天就要开学了,我知道妈妈有许多的话对我说,但我始终没给她机会。

夜深了,只见妈妈静静的坐在那,她沉思着,像是为什么发愁,我移动脚步走出房间:“妈,怎么你不睡觉?” “孩子,坐下,你可以和我聊聊天吗?”我有点不情愿的点了点头。因为我知道这一点头,就又要听妈妈的唠叨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教案 篇2

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

2.“综合性学习”教学要求

“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建议作为准绳, 按照自己对每一个综合性学习专题的理解以及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极具个性的教学设计, 所以“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教学设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专题《让世界充满爱》, 首先题目中的“爱”是关键词, 但是这个专题的研究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孤立地谈“爱”, 这“爱”是有“世界”二字来加以修饰的。在教学时, 抽象的“爱”和宽泛的“世界”如何界定, 就成为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处理好这两点, 将成为这个专题教学成败的关键。

(1) “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爱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 有专属性的一类, 如亲情之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 等等。 (2) 博大的爱, 如爱国、爱自然、爱人民, 等等。前者是爱的基础, 而后者是以前者作为基础的升华。

(2) “世界“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从一般人的理解来看, “世界”也可以有宽、窄概念之分。“世界”窄的概念可以指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环境, 宽的概念可以指宇宙、全球。

(3) 教材设计有三个活动, 任选一项开展:a.关爱每个伙伴, b.同在一片蓝天下, c.人人都献出一份爱。通过对教材上所给予的活动进行分析, 我对这个综合性学习专题中的“爱“和“世界”的范围有了明确的概念。编者设计这个专题的目的, 是让初二年级学生对“爱”的概念理解由浅入深, 从专属性的爱上升到一种博爱, 让他们学会如何关爱和帮助身边的陌生人, 从而懂得更深层次爱的内涵。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这次授课针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相对独立的感悟、分析和判断能力, 对爱的理解有他们独特的方式, 教师的单纯说教式教学已经不能从本质上打动他们的心, 只有寻找贴近他们生活现实的事例来对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行唤醒和挖掘, 逐步进行情感上的深层引导,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确立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仔细分析、研究后, 确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从而懂得爱的深层内涵, 陶冶自己的情操。

(2) 培养学生搜集、组织材料, 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教学重、难点

(1) 爱是什么?爱的体现是什么?

(2) 怎样唤起学生对陌生人 (弱势群体) 的关爱之情?如何表达这种爱?

五、课前准备

首先, 我让科代表和班委组织同学分组, 本着自愿的原则, 人数尽可能均衡, 分为三个大组:a.关爱身边的伙伴;b.同在一片蓝天下;c.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以小组为单位, 搜集体现爱心、同情心、互帮互助的文章、故事。然后各组组员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 选出最令大家感动的一篇故事, 推荐一名代表课堂发言, 发言代表尽量做到能够对故事内容进行复述, 并能说出故事之所以令人感动的原因。其次, 我从班上挑选出几名交际、口语表达、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 让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 拿着相机到贵阳的街头去捕捉令他们难忘的画面, 对相关的人进行采访, 写出详细的采访记录。再次, 我精心筛选资料和素材, 按照对“爱”的诠释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 把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1) 街头采访、收集学习素材的时间:两星期。

(2) 课堂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设计

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课题

2. 课题展开

3. 结束活动

八、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活动加强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增强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德育教育。通过这次教学活动, 学生们把目光投向了社会的弱势群体, 也投向了班级里的同学, 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得到洗涤, 得到升华, 再也不是鄙夷与傲慢, 代之以慈善和关心, 人的那种善良的秉性回归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教案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尝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71-1

一、案例描述

“这样的作业我们喜欢!”“明天我可以出去玩咯!”“你到我家来吧,让我爸爸帮我们拍……”领到这项特殊的周末作业之后同学们显然有些兴奋。这次的周末作业有点特殊,要求是“上交照片一张,要求照片上有自己和春天,并配诗句,诗句可以是古诗也可以自创,照片可以上传到班级邮箱也可以U盘拷”。

交完照片之后的周末作业是写照片后面的故事,写照片后面的故事也就是把自己拍这张照片的经过记录下来,并提出要求,要把故事写得曲折吸引人。

课件制作好以后利用一节中自习辅导课的时间在班上播放,学生轮流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拍照选景配诗的理由。

学生从除自己以外的其他同学中选择给3位同学投票,班级集中统计并颁奖,投票标准是照片和诗句配合恰当以及背后故事讲述精彩。

第二周周一刚到办公室就有学生来交照片和诗句了,一周内陆续搜集到照片26张,没有交照片的同学后改成写两周的观察日记,观察家中栽种的植物或者身边的目之所及的植物,要求每天交给老师看。作业布置十天之后开始制作课件,并制成课件,并配上配乐。

课件制作阶段就有学生不断到办公室来打听情况,有的想抢先看,有学生要求换照片,有的要求改诗。终于几经修改之后决定周二的语文中自习的时候给他们展示了制作好的课件。上课铃声响了之后我走进教室时注意到了他们眼巴巴的眼神,当我打开多媒体的时候他们充满笑意的眼神似乎要发出声来,也有一些人紧张地看着面前的纸条快速地默念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准备讲诉照片背后的故事呢。

在舒缓轻快的钢琴曲《小村之恋》伴奏下,展示开始了,第一张照片是陈俊的,陈俊手扶一枝含苞的梅花,因为取景的关系使得画面看起来仿佛是摘下来拿在手中的,配的诗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陈俊有点害羞,他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在家先回忆了很多写春天的诗句,然后根据现有自然环境选择了这首,古诗中展现的友谊非常的纯洁,梅花有高洁的品格,送梅给友人,也是赞赏友人的情操高雅。这一点不像现在有些人虽说友谊但其实始终追求的是物质的利益,与古人比还有差距,所以就选择了这首。

轮到姚超的时候,大家都笑了,因为他那张照片是在山上,但他双眼是微闭着的,很陶醉的模样,他之前要跟我换照片我没同意,我告诉他可以利用这张照片把故事讲精彩,他在大家的笑声当中开始了自己的故事《惊险之行》,听到这个题目,笑声停止了。他接着说:“您们一定很难把这张照片和“惊险之行”联系起来……”有点口吃的他有意说的慢一些,又像是要调动大家兴趣的意思。我打断了姚超的讲诉,请他再思考怎样讲这个故事才能像开始那样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又问同学们最想听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有说想知道那条蛇长什么样,什么颜色,有多长,有多粗;有说想知道姚超和她姐姐吓成什么样儿了;有说想知道为什么是姚超而不是他姐姐踩到蛇的;有说想知道周围环境怎样,为什么没有发现那条蛇……“波折和细节或许是好办法,姚超,同学们的这些想法你都可以考虑!”我这样提醒。他有切身的体会这样一提醒很快就顿悟了,“一开始我和姐姐边走边聊边欣赏山中的风景,那个槐树冒出绿芽了……”,故事讲完大家一片唏嘘,姚超很满意。

……

一节中自习时长近一个小时,结束时学生们和我一样意犹未尽。

二、案例分析

1.作业形式常变常新,语文学习活力永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天然地与社会、政治、经济、自然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产生广泛的联系。“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引导学生品味语文,就要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品尝语文的滋味,感受语文的魅力,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就应该随时随地成长,所缺少的只是那点燃的火种,助推的加速器;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努力创造条件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把语文作业布置到生活中去未尝不是一个有意思的尝试。

2.评价方式不拘一格,学生参与绞尽脑汁。《中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12期“中考综合实践考查体特色浅说”中探究出四条明显特色,一是时代性;二是文学性,三是地方性,四是文化性。特别是最后一点说的很有道理,这是一个文化盛行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语文教学的教只要可以培养、训练、唤醒、激发、诱导、引导、促进、转化、优化、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行了。在活动中,几乎每个学生都调动了自己机智,思考选择,辨别,还与家人,与同伴交流,写作表达,斟词酌句,不是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吗?如果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评价方式大可由老师评价这种单向的形式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合作的评价方式,学生既在乎老师的评价,也更在乎来自同伴的意见。让学生投票,认真计票算分,小事当大事做,但凡被提名的学生都会觉得蛮自豪。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2.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把握小说主题。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恋之情。教学重点

小说的情节、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天真烂漫,是多姿多彩,是纯洁无瑕。提及童年,总会有无尽的追忆眷恋。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也曾是个孩子,也有自己不一样的童年。百草园、三味书屋那里有他的记忆,对他在农村的一段生活也记忆犹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社戏》这篇小说,相信你也会在属于他的这段时光寻觅到不一样的乐趣,说不定还感同身受呢!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见资料)

三、预习检查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段落大意?

讨论并归纳:(板书)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第一部分(第1~3段):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第1层(第1段)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第2层(第2段)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层(第3段)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为最大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4~30段):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第1层(第4~9段)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2层(第10~13段)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第3层(第14~21段)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4层(第22~30段)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第三部分(第31段到结尾):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思考:文中写了哪些事件,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旧课,听写本课字词。

二、随机抽学生朗读部分文字,训练朗读能力。

三、概括文章的事件,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 1.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去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详写的是:3.4.5.6.略写的是:1.2.7.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四、探究文本

(一)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关键词:乐土)

1.“我”对平桥村的印象是什么?用文中语言回答。(板书:乐土)2.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讨论归纳: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3.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板书:不乐)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可是没有船,不能看戏,所以“我”很不乐。

“我”的不乐,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写“我”的不乐,课文还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

齐读“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怕外祖母要担心”,体会对不同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4.总结(后诵读第一部分):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板书:铺垫赵庄看戏)。

五、布置作业。

1.课文的主要情节开列如下,请安叙述的先后,重新给它们排序。

A.去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2.这篇作品主要写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知。

(1)《社戏》的作者

,字

,我国现代

家、家、__家。

(2)课文的主要情节开列如下,请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 A、去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二、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1.看戏前——关键词:波折(板书)(1)发生了什么波折?

到了赵演戏的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得一力“宽慰”外祖母,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气恼,“我”更非常焦急。

(2)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怎样出现了转机?解决了波折? 抓住我心情沉重的语句,小伙伴们撺掇的动作语言赏析,尤其对双喜的刻画。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尤其双喜打保票。波折得到解决。(3)这样写看戏波折有什么好处?

构成了曲折生动情节,并且再为去看戏作好铺垫表现出了农家少年的热情和聪明能干。

2.看戏途中(板书:月夜行船)(1)分析第十段动作描写

动词“点”、“磕”、“驾”等的使用,显现了农村孩子驾船技术的熟练,生动地表现了少年朋友们的兴致和活力。

(2)夜航看社戏途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从人的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描写夜色,由远而近,表现了“我”兴奋愉悦、急切期待的心情。

(3)看戏归来途中,“我们”偷豆吃,当时觉得豆很好吃,回来后再吃豆,却又觉得不好吃,为什么?

学生分角色朗读看戏归途中偷豆吃片断,教师总结:豆未必好吃,然而在“偷豆”吃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读书生涯中从未有过的刺激和乐趣,更感受到了农村小伙伴的热情好客、慷慨大方,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3.赵庄看戏(板书关键语:戏不好看)(1)戏好看吗?从哪里看出? 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到“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2)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戏不好看?

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描写“我们”观看演出,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和兴趣。在稚气十足的笑容中和骂声里,把这场夜晚看戏写得童趣盎然。

既然戏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赞成回去了。课文中月夜归航这一部分写得也非常精彩。

4.月下归航(板书关键词:偷豆)

(1)人乏船慢,兴致将尽,什么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偷豆)(2)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有趣的是他们 却“偷”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小伙伴热情好客 淳朴善良 天真活泼

(3)小结:由于归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这次夜晚去赵庄看戏,更加令“我”难忘。

三、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看戏次日的情形)板书关键词语:“再没有也不再看到„„”句子

1.小说怎样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

小说照应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呼应第一部分写的村民淳朴好客,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

“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照应昨晚吃豆后“所虑的”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会骂的”;

六一公公问“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照应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给的豆,觉得“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照应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六一公公的问“我”的话和送豆,呼应第一部分所写村民淳朴好客。

2.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讨论并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 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人物形象分析 【体验角色,把握性格】

这篇文章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先找找看,这篇文章塑造了哪些鲜活的人物?

明确:双喜(聪明能干、胆大心细)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好客)

注意:《社戏》是鲁迅先生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收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里,作品里的“我”,是鲁迅先生把自传性的材料加以艺术提炼塑造出来的人物。“我”(迅哥儿)虽然不能说就是作者,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鲁迅先生的思想面貌和身世经历。

四、布置作业

1.有人说《社戏》文不对题——写社戏之外的内容过多,所以文章应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教案 篇5

内容预览: 15.喂--出来 星新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2.锻炼想像能力。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en3)笑 牟(mou2)取 众目睽(kui2)睽 棘(ji2)手 铆(mao3钉 贪婪(lan2)履行(lǚ)2.解释下列词语。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牟取:谋取名利。

第 1 页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人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

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四、学习课文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第 2 页 1.故事真否?(否。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环境保护问题。)3.洞是真的无底吗?’(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拥挤。)5.洞是比喻什么?(人类生存的土地。)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不统一答案。)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五、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第 3 页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同意第(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习展开想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

六、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显然小说采用了夸张和想像的形式,但现实中我们

第 4 页 何尝不是凭着侥幸心理,依赖着这样那样的“无底洞”? 科学幻想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像,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现实中寻找故事的影子,让他们自己探究作品有什么寓意,又有什么现实的针对性。另外,本文的情节特别是结尾很有特点,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矩形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2.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

3.渗透运动联系、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教学重点 矩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矩形的性质的灵活应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矩形的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思考:矩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学生举例矩形的实例

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矩形的性质

矩形的性质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矩形的四个角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3再探新知

已知: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

AC是△ABC的 边 BO是AC边上的 线

BO与AC的数量关系是

结论:直角三角形 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活学活用

(教材P104例1)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解:∵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C与BD相等且互相平分. ∴ OA=OB. 又

∠AOB=60°,∴

△OAB是等边三角形.

矩形的对角线长AC=BD = 2OA=2×4=8(cm).

5达标检测

(1)矩形的定义中有两个条件:一是

,二是

(2)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与一边的夹角为30°,则矩形两条对角线相交所得的四个角的度数分别为

、、、.

(3)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长为10cm,两条对角线的一个交角为120°,则矩形的边长分别为

cm,cm,cm,cm.

6归纳总结

矩形性质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7作业 P95 1 2 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教案 篇7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的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4、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1、反复品读,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蕴含的感情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2、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复备内容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巴金的《日》《月》,感受他别样的情怀。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的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4)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2、放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反复诵读文字,思考下列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还要对它大加赞美?夸父渴死旸谷,为什么作者却异常的“怀念”?

明确:

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它们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象征着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赞美飞蛾,怀念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明确: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明确:

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譬如:“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的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4、“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明确: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情色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5、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明确: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三、课堂小结

飞蛾扑火,“终于死在灯下”,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算“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由飞蛾作者进而联想到夸父“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与飞蛾的葬身灯下情同、理近。嫦娥奔月,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他们为了自己的追求,百折不挠,坚韧顽强,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四、关于“日”“月”的诗句

关于日月诗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王之涣)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唐.李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唐刘禹锡)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作业: 完成《学练优》第八课

板书设计     日                                     月

发光、发热                          冷冰、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不如

死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

教后记:

刘奇桂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教案 篇8

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活动设计

情境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

展示目标 多媒体展示目标。

1、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3、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自学指导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并注音释义,查找资料,整理作者的常识。5分钟后谁先完成,请举手示意。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

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5分钟后谁先完成好,请举手示意。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钟后比谁能够回答地最到位。

学生自学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

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并注音释义,查找资料,整理作者的常识。

明确:

注意以下字音和字形:

一垄lǒng教谕yù龙肝凤髓suǐ蹿房越脊cuān门楣méi椽子chuán

注意以下词语解释:

肃然起敬:恭敬地产生敬仰或钦佩的感情。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季羡林(198月6日-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20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他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季羡林自传》: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

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

明确:

①贫穷的家庭;②艰辛的父辈;③吃白面的回忆;④童年的伙伴;⑤离乡的济南。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

细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

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2、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作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哭咸菜”,偶尔吃一回白面馒头如同吃“龙肝凤髓”一般;为吃一块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

3、“每天最高的享受”这一部分中,作者写道:“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写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

明确:

能激励我前进,鼓舞我振作;促进我养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良好习惯;提醒做父母的爱护子女要得法。

4、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明确:

“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概可想见”,虽无过多的描述,只是平平淡淡的陈述事实,读来却让人心酸。

合作探究 学生在独自理解的基础上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解决。

预设问题:

1、开头第一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联系全文内容,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作者生于黑暗、混乱的旧中国,再加上家境贫寒,童年生活一直十分贫困,没有留下任何丰富多彩的生活记忆,所以说“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2、作者是怎么介绍父亲和叔父在济南的经历的?

明确:

作者连用了四个四字短语,用“拉”“扛”“当”“卖”四个动词,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父亲和叔父在济南所从事的艰辛工作,表现了他们为生存,在人生地疏的环境中的艰难挣扎。

3、作者详写举人太太给我拿白面馒头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说明“我”对这一情形的印象极为深刻,突出了“我”吃白面馒头的奇妙感受,也反衬了“我”家的贫穷与生活的艰苦。

4、作者为什么“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明确:

尽管作者此时能吃上白面馒头和肉,但他离开了母亲,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

教师指导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

提示学生先写在课本的相应位置,然后整理后积累在作业本上。尤其是词语的解释,对于语文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是难点,组长要检查落实到位。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

生在练习本上写梗概时,师巡视。检查学生写的梗概是否到位,存在什么倾向性的问题,为“后教”做准备。

二、第三次先学后教

生默读课文时,师巡视,参与学生自学的过程。为接下来的“后教”和点拨做准备。待学生思考时间到后,教师要先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交换意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点拨引导和鼓励表扬。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时要求组长安排好任务,小组成员依次发言,小组内一名成员负责记录,一名成员负责监督小组成员合作时的纪律,一名成员做好代表本组参加小组间交流的准备。

当堂训练 1、指出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① 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

② 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

2、作者两个小伙伴的命运和遭遇说明了什么?

3、“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强调;反语。

2、说明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是那个动荡多难的社会。

3、设问。这一设问起过渡作用,由上文的叙述引出下文的议论,阐发了作者人生的感悟。同时这一设问句也起到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板书设计

我的童年

季羡林

贫穷的家庭

艰辛的父辈凄苦的童年

我的童年吃白面的回忆心酸的回忆

童年的伙伴深远的影响

离乡到济南

教学反思

熊胜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复习 篇9

---“爱国拥军”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最可爱的人》。

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发黄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抚摸胸前的红领巾,我说,这是我的祖国。

妈妈告诉我,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老师告诉我,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啊,祖国,你的繁荣经过了怎样的沧桑,你的昌盛是多少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热血中有你----小英雄,你们就是最可爱的人!

照片中这位十岁的孩子,被俘时已是一位陆军上等兵!他无奈地离开了课堂,走上了枪林弹雨的战场。日军右手抚摸小战士的头,左手却紧握杀人的钢刀,我们的小英雄冷峻坚决,毫不畏惧,完全是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这张名为《最小的抗俘》的照片,打动了不知多少中国人的心!

而这张《中国小汉子》照片中的孩子,年龄也不会超过十三四岁吧。他孤零零的站在阳光下,在血雨腥风中立正,怒视着对面凶狠残暴的日军,保持军人标准的站姿,眼露坚定沉着的神情。你这位中国小壮士,震撼了不知多少中国人的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研说 篇10

大家好。今天我研说的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我的研说流程是——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一、说课标

(一)课程总目标

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具有交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还能根据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词句,诵读诗文;丰富探险知识;了解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实词意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刻画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快速正确书写的能力;朗读能力(朗读、默读、速读、跳读);准确的表达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观察理解与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面对挫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祖国、热爱文化艺术,珍爱生命、关爱动物,培养学生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二)初中阶段目标

初中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来说明。

1、识字与写字

能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些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临摹颜体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2、阅读

阅读方法——朗读、默读、略读浏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内涵,得到有益启示。阅读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作出判断。阅读科技作品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方法。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背诵优秀诗文80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制定阅读计划,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3、写作

写作要感情真挚,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独立完成作文,注意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互相评改作文,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4、口语交际

语言文明得体地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的表达。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做有准备的主题演讲和即席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课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5、综合性学习

能组织活动,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展示学习成果。

二、说教材

1教材编写特点

选文——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内容编排——简化头绪,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知识、练习体系——少而精,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教材开放、有弹性 ——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2教材编写体例

教材有单元、课外古诗、名著导读、附录四部分。教材采用专题单元的编写体例,由浅入深,文白混编,每一单元由单元提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三部分组成,其中阅读部分的“阅读提示”帮助学生了解本课主要内容及学习重点,“读一读写一写”、集中了本课的重点词语,便于学习。“研讨与练习”就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研究。名著导读有《海底两万里》、《名人传》两篇。

3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分成三大板块、六个主题——人与自我板块包括人生历程、热爱祖国两个主题;人与社会板块包括名人故事、文化艺术两个主题;人与自然板块包括科学之旅、游山玩水两个主题。每一个主题安排五篇课文共三十篇课文,其中15篇精读,15篇略读。

第一单元:主题成长足迹。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勇于面对生活与挑战。第二单元:主题热爱祖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爱国热情; 第三单元:名人故事。充分体会语言特色;体会人格、精神魅力。

第四单元:文化艺术。联系生活,丰富文化素养;结合体验感悟哲理;了解写作特点。

第五单元:游山玩水。整体感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第六单元:游记散文。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第二单元解说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第四篇写的是人物群像,有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的写出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教学这些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这三方面都有所得。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方面说,应指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和奉献精神。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能做出巨大贡献,除了有超凡的能力外,首先在精神和品格上超凡脱俗。学习他们,首先要学习这一点。

从过程方法上来说,每个人都有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也应指导学生在这方面向名人学习。

从知识和能力说,这些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都值得揣摩、感悟和积累。例如《邓稼先》平实的语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诗一般的语言,《音乐巨人贝多芬》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描写生动,辞藻富丽,不妨指导学生认真学习。

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是背诵,要当堂准确无误的背下来。

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共设置了三个活动,学生可以任选其中一个。应突出自主性。

3、知识和技能的立体整合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先养习惯,后教方法

好习惯受益终生,对语文学习而言,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是大有好处的。比如标好自然段序号,端正的读书写字姿势,认真规范的书写等。最重要的学习是方法的学习,授之以渔,有利于语文学习的长远发展,比如圈点批注法,比如课前如何预习,课上如何听讲,如何记笔记,如何快速有效的背诵课文等。例背诵《五柳先生传》先理解熟读,再一句一句的背,然后一段一段地背。

长文短教,短文长教

长文短教把握重点——如《藤野先生》要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短文长教补充扩展——如《五柳先生传》,此文篇幅短小,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适当补充“传记”的语文知识,补充陶渊明的奇闻异事,并引导学生对他的认识,理解他的人格魅力。

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比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与《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进行比较阅读,比较这三篇课文描写人物的角度和记叙重点的异同,进而在比较阅读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孙权劝学》可与《伤仲永》一文作比较阅读。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仲永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主题学习丛书中丰子恺的《忆儿时》进行比较阅读。

整合拓展,读写结合——学习《土地的誓言》学唱歌曲《松花江上》进一步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涵,学习《黄河,母亲河》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诗词歌赋,俗语、谚语、成语、歌谣、民间传说、历史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图片、黄河文明及文化,设计公益广告。学生通过以上各方面的积累,对黄河的方方面面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写作环节中的材料积累过程已经完成,思维已经碰撞出火花,学生很想急于表达自己对黄河的感受、热爱,《黄河,我心中的母亲河》这篇作文的写作就水到渠成了。读写结合,要以读代写,以写促读,阅读的最终落脚点便是表达,学生的大阅读给学生广阔的视野。学生的练笔又在大量读后感,随笔中大展身手。

主题阅读解读文本:充分利用主题学习丛书挖掘解读教材,如学习《我的母亲》,可用《母爱夜无眠》《接站》《第一支钢笔》《用生命诠释母爱》《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等文章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受母爱。

评价建议

1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三维目标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

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注意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对学生日常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地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引导。

4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加评价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书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等。

2地方人文——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教案 篇11

《插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插花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链接,了解花的寓意、插花的构图及艺术形式,学习如何运用构图的原则以及造型语言进行尝试与实践,初步掌握插花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感悟等方法,在交流中互动探究,加强对插花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分析和创作插花作品,提高观察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制作的插花作品作为礼物献给父亲,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表达情感。在操作过程中,用废旧的物品作为花器制作插花作品,变废为宝,美化生活,增强环保意识。学生相互交流插花感受,对同学制作的插花作品进行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树立美化生活的意识,提高艺术素养和生活品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插花的基本制作技法。教学难点:插花的构图设计。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自古以来,花一直被人们深深地喜爱,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插花的世界,老师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人与花心各自香。(板书:人与花心各自香)(设计意图:对于实践操作课型,时间有限,导入应简洁,教室前面课桌摆满花材,引导学生直接进入学习情境。)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初体验。

师:看到这么多娇嫩的鲜花,谁想要? 生:我想要。(异口同声)师:好,每组的组长到前面来挑选一束鲜花,在自己本组的花材中挑选一朵,插制到前面的花器内。

师:采访一下,请问初次插花你是如何剪切花枝的?剪切时注意哪些问题? 生1:花材茎秆斜切,便于插制,还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生2:花茎不要剪切太多,只留花头,不便于造型设计。生3:一支花很美丽,多种花材搭配可能会更美。师:剪切后传递剪刀是手握刀柄还是刀尖部位呢? 生:传递剪刀时应手握刀尖部位,更加安全!师:老师今天带来的花材都是深水养护过的花材,如果在家里,少量花材插制的情况下,除多浆类以外的花材,其它花材应选择在水中剪切,可延长它们的花期。

同学们初次尝试勇气可嘉,为我们这几位花季少年鼓鼓掌。

(设计意图:用鲜花调动学生学习插花的兴趣,小组代表尝试插制,并由学生介绍剪切方法,了解花枝基本剪切技法,技术要点的分析以及安全意识的培养。)活动二:明过程。

师:上个月我用康乃馨、白玫瑰、粉玫瑰、雏菊这几种花材设计了一款插花,猜我是送给谁的呢?为什么? 生:母亲,康乃馨代表母爱。

师:花有花语,白色玫瑰代表高贵,粉红色玫瑰代表美丽,雏菊代表清白。想知道我是如何插制的吗?给各位同学看一段视频,你将会了解插制过程,细心的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师:考验最强大脑的时刻到了,还记得插制的过程吗? 生:

1、用骨架花材插出图形的主轴,定基本轮廓;

2、定出焦点位置,插上焦点花;

3、围绕焦点花,插入填充花材,填补空间。

师:观察得非常仔细,一起看骨式图。半球型插花属于什么形式?生:对称。(板书:形式对称)师:老师给大家介绍另一种不同的形式,均衡。(板书:均衡)这款骨式图结构像我们英语中的哪个字母? 生:L。

师:是的,这就是L型插花的骨式图,但为什么这边还多了几枝?为了制造我们视觉上的均衡,不至于太突兀。插制的方法是相通的,但造型却是多样的。

(设计意图:以准备礼物为切入点,展开花材联想,猜猜送给谁?由此了解花的寓意——花语。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插花的制作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骨式图同步解析插花形式,易于掌握知识点,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活动三:探构图。

师:插花的造型远远不止这些,看几幅图片,思考一个问题,插花的造型随着什么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 生:花器。

师:对,造型的设计离不开花器的选择,可这么精美的花器我们去哪找呢,老师今天带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洗衣液瓶子、茶叶罐、酒坛、蒜臼、杯子、卷纸筒等等。这是什么? 生:酸奶瓶。

师:我用剪刀剪切就可以让它变成一件特别的花器,(教师直观演示)把花泥放入,花泥应该低于、平于、还是高于花器口呢? 生:适当高于花器,便于造型。师:私人定制,酸奶瓶花器哪个组要? 生:我们组。

师:好,稍后让我们一起见证变废为宝的魅力!

三、实践操作

师:插花是有生命的贺卡,无需你的语言就能表达情感。这张图片触动了很多观众的情感,泰国的席塔拉伸毕业当天与父亲的合影,他说,父亲是他一生的骄傲,击中了很多人内心的柔软。

父爱如山,父亲节将至,我们为亲爱的爸爸设计一款插花作品,作品名称自拟,分组活动,注意安全及卫生!小组合作,注意安全!

四、展示点评

师:每组派代表讲讲本组插花的特点。互动改进!(生分组谈创作感受。小组派代表到前面点评,一个学生拿着插花作品,一个学生解说。学生不约而同为其他组的精彩表现鼓掌。)师:今天,我们一起创作西方式插花作品,还记得插制的步骤吗? 生:定轮廓、定焦点、巧填充。

师:我们用灵巧的双手,创作了多样的西方式插花作品,表达了我们对父亲情感。父爱如茶,苦涩而有余香,严厉而不失柔情。父亲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板书:画向日葵花盘,把插制关键词融入绘画)(设计意图: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从花材、构图、色彩等角度评析,构图的高低错落、虚实相间、疏密有致。锻炼表达能力,提升自信。做到学以致用!选择废旧物品作为花器,变废为宝,增强环保意识,一起见证变废为宝的魅力!板书以父亲节用花向日葵的简笔画形式表现,插制过程知识点融入绘画,使学生印象深刻,易于掌握。)

五、拓展延伸

师:在插花艺术中,还有着历史更为久远的一种风格,一起来感受不一样的精彩!来看看东方式插花与我们今天插制的西方式插花有什么不同呢? 生:西方式花材较多,东方式简约,讲究意境。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东方式插花材较少,以精取胜,讲究意境、神韵。西方式插花材种类多,用量大。构图多为几何形,极富装饰性和图案美。这两种风格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东方人含蓄、沉稳,西方人热情、奔放。

师:这是老师书房里的剪影。插花的素材是不是就是字面上理解的插花,必须是插花朵吗? 生:不是,插花的素材不仅仅是花朵,枝、叶、花、果都可以。

上一篇:通讯常用术语和定义下一篇:热血积极向上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