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故事课教案(共12篇)
《小兔乖乖》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三个小兔宝宝活泼可爱、聪明机智的形象已深得幼儿的喜爱,反面角色大灰狼则是幼儿心中“坏蛋”的代名词。结合小班幼儿的特点,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巧妙地将情景游戏纳入语言活动中,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游戏环境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说话。
2、学说相应的短句,如:“你是×××,我就不开门!”
三、活动准备
小兔跳的律动音乐、木偶、布景等。
四、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回忆故事,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听过小兔乖乖的故事吗?故事里面有些谁?”(幼儿回忆故事中的角色)。师:“今天我们就来当小兔子,你们想当谁呀?”(幼儿回答:红眼睛、长耳朵、短尾巴。)
出示兔妈妈木偶,引导幼儿说兔妈妈的话。
(二)出现大灰狼
1、传来敲门声。
师:“咦,是谁在敲门?”(请幼儿猜)
2、引导幼儿说:“你把尾巴伸进来让我们瞧瞧!”
(出现门慢慢打开,一条大灰狼的尾巴伸了进来。)
3、引导幼儿猜猜是谁,并说出理由。
师:“是不是大灰狼呢?”(出现大灰狼的头。)
4、师:“真的是大灰狼,开门吗?”(引导幼儿学说相应的短句,如:“你是×××,我就不开门!”)
5、(出现大灰狼不见了。)
师:“看,大灰狼看见你们把门关得紧紧的,走不进来,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过渡:幼儿听音乐做小兔的律动。)
(三)出现大老虎
1、传来敲门声。
师:“又是谁在敲门?”(引导幼儿猜。)
“我们问问它。”(幼儿集体问:“谁呀?”)
2、传来老虎的回答声:“我是你们的妈妈”。
师:“是我们的妈妈吗?”(请幼儿说出让他把尾巴伸进来。)
(出现门慢慢地打开,一条大老虎的尾巴伸了进来。)
3、引导幼儿观察尾巴,猜猜动物,并说出理由。
4、师:“到底是谁呢?”(出现大老虎的头。)
5、师:“真的是大老虎,开不开门?”
引导幼儿学说相应的短句。
6、引导幼儿想出对付大老虎的办法。
(过渡:小兔子本领真大,把门关得紧紧的,大灰狼、大老虎都进不来。我们休息一会儿,睡觉吧。)
(四)兔妈妈回家
1、传出兔妈妈的敲门声和唱歌声。
师:“咦,是谁在敲门呢?”(引导幼儿猜)
师:“是不是妈妈呢?我们来看一看。”(出现门慢慢打开,兔妈妈出现了。)
2、师:“真的是妈妈呀!”(幼儿边唱边开门:“就开就开,我就开,妈妈回来了,就把门儿开。”)
3、在幼儿唱的过程中,出现兔妈妈木偶。
师:“小兔子,你们乖吗?妈妈不在的时候,发生过什么事吗?”(幼儿讲述先前发生的事。)
一、选好故事素材
在儿童故事中,有适合幼儿读的故事,还有适合幼儿听的故事,而在适合幼儿听的故事里面,又有适合一般欣赏的、适合幼儿语言讲述的和适合幼儿复述的故事。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地为幼儿选择好故事,在每学期初,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选好故事素材。
1.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故事。
三岁多的幼儿,心理活动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征,语言对他们虽然也起着一定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但单凭语言来理解事物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进行小班故事教学时,应尽量选择接近幼儿生活的内容,选择幼儿所熟悉的事物形象,使其感到教师讲的像他们所做过的或见过的事情,引起听故事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除此之外,在讲故事时,还要使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讲有关小朋友的事情,就要给小朋友起上名字。另外,还可以选些有关小动物的故事,因为小班幼儿对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等小动物特别感兴趣。故事内容情节应简短,但语言和情节可以重复,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增加故事内容也应随之更加丰富。
2. 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幼儿故事是以幼儿为欣赏对象的故事,它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是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一个好的故事,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熏陶,可以为幼儿的行为、品德提供榜样。因此,在选择故事时应注重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全面地认识幼儿故事的教育性,不是单纯地认为,为幼儿写的、讲的每一个故事都必须含有品德教育的内容,而是认识到凡是一切对幼儿成长有益的作品,都应视为思想内容好、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二、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美”化故事
1. 备课时“吃透”故事。
选择教材是讲好故事的基础,分析和熟悉教材是讲好故事的前提。在故事确定以后,反复阅读故事,做到能背诵。在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掌握故事的情节结构,分析故事的段落、层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语言特点,找出关键性的词句,即重点、难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练习试讲故事,这一点对新教师尤为重要。在讲的时候,注意自己的发音、语速、语调,有真情实感。
2. 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生动有趣、贴近幼儿生活的故事,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具、结合声情并茂的讲述、丰富的肢体语言能激发幼儿学习故事的兴趣,从而使之聚精会神地倾听,使他们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如果教师在讲故事时过于呆板,前后语调没有变化,那幼儿听起来就索然无味,甚至不愿意听。为此,教师更要在正确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生动有趣地讲述故事。
(1)形象的语调。过高的音调会造成幼儿情绪紧张;过低的音调听起来感到吃力。要学会在故事教学中如何运用声音的高低。一般来说,表达气愤的语句,声音自然要高一些;表达愉快的心情,声音比较爽朗,也自然也高些;表达愁闷的情绪,声音则应比较低沉。
(2)恰当的语速。一般来说,欢乐、愉快的情节应当讲得快些,悲哀、苦闷引人深思的地方应讲的慢些。我在给幼儿讲故事时,开始时会稍慢一点,给幼儿轻松平静的感觉;但过慢也会使幼儿感觉疲惫,因而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果讲得快了,会妨碍故事的理解。总之,我们只有深入地体会故事内容以及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用自然的语速将其表达出来。
(3)重点字词。在讲述故事时还应注意每个句子的重点字词,它标志着句子的重点,所以准确地说出来,可以使这句话的意义表达的更清楚明确,易于被幼儿所接受和理解。在分辨重点字词时,不仅要根据本句的意思,还要结合上下文语句的意思而定。只有深入地体会作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变成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恰当地掌握这些变化,进行有声有色的讲述,使幼儿受到感染,并从中接受教育。
3. 合理运用辅助教具。
幼儿的学习离不开玩教具,这与幼儿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有直接关系。对幼儿而言,有了玩教具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变得更轻松、更有趣,会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欲望,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自由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在故事教学中常用的教具有挂图、木偶、贴绒、头饰、动物玩具、幻灯片、磁性教具、桌面主体教具等,这些鲜明、生动、具体、形象的直观教具能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故事,提高幼儿听故事的积极性,加强故事的教学效果。
在故事教学中,教具的运用要适当,一般讲新故事时,教具不可用得太多。小班幼儿可以一边讲、一边出示直观教具。在每次组织故事活动中我都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来选用玩教具,在选用时既考虑玩教具在哪些环节来使用,又考虑到如何运用可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切忌因为选用玩教具的种类过多,或选用样式不当而起不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或是因为选用不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4.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倾听环境。
为了使幼儿能集中注意,在讲述故事前,尽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如环境应安静、整洁;没有多余的物品分散幼儿的注意;座位的安排使全体幼儿能清楚看到教师的表情动作。
上课后,先组织幼儿安静坐好,稳定他们的情绪,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营造一个安静、便于倾听的教学氛围。在讲故事之前,一般用有感情的语调来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和愿望。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以饱满的情绪、真实的情感、生动而形象的语言,使故事的内容在幼儿的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幅图画。为此,一方面要尽量运用故事的原文来讲,以保证文学作品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怎样把书面语言变成更易理解的口头语言。
在讲故事时,一般不向幼儿提问,特别是那些内容丰富的,情节曲折、紧张的故事,否则会影响作品的效果。在故事讲述结束后,如还有时间,可以提一些问题,检查一下幼儿掌握故事内容的情况,加深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给小班的幼儿讲故事时,要注意照顾他们理解事物的特点。三四岁的幼儿,主要是靠具体形象,以直观形式认识事物。我们给他们讲故事时,应讲得具体,可用一些拟声动作,图片、直观教具帮助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三、复述故事,融入故事情境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幼儿除听教师讲故事外,有些好的故事,幼儿还须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复述。复述故事在幼儿早期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帮助幼儿理解书面语言,提高幼儿的讲述水平。复述是教师首先教给幼儿的一种讲述形式,是幼儿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对文学作品的再现。
小班的幼儿要到后期才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复述短小的故事。复述前首先选好适合幼儿复述的教材。给幼儿讲的故事中,不是每个故事幼儿都能复述,选择故事篇幅比较短小,情节生动并有适当的重复,结构简单、对话较多的作品。题材应为幼儿所熟悉或易于理解,能够唤起幼儿想象和情感的,如《会走路的鸟窝》《妈妈的心》《萝卜回来了》《小羊和狼》等一类作品。
在幼儿独立的复述前,要先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熟悉故事内容。如围绕作品进行谈话,了解幼儿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帮助他们记住主要情节和顺序,记住主要的词和句子,还可以利用提问或提问下的分段复述,帮助幼儿熟悉故事内容,减少开始复述时的难度。对幼儿的复述要有总的评价,以启发幼儿复述的兴趣和提高复述的质量。
四、情景表演,发挥幼儿创造力
在幼儿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可启发幼儿用游戏表演的方式重现故事的内容。表演游戏是幼儿通过对话、动作、表情来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扮演角色,发挥想象,表现故事情节,从而发挥其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情景的创设对幼儿的故事表演水平极为重要,设置与内容相符合的情景,更有利于增强故事表演的趣味性,激发幼儿表演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故事表演中,让幼儿在表演中感受到故事中语言的美。这就会促使他们去学习、模仿,体会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更美。
关键词:数学;故事;参与;角色
一、把数学知识渗入到有趣的故事中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發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在教幼儿学习如何正确在红旗标记图上操作的过程中,我通过故事《小熊开商店》来帮助幼儿学习。我拿出手偶以小熊的语气对小朋友说:“我在森林里开了一个百货商店,可是我店里的东西太多了,我要请小朋友来帮我整理。我的店里有一个大柜子,有两层,上面一层放吃的东西,下面一层放用的东西,但是要对整齐哦!”于是我让小朋友来操作,小朋友在故事的情景中,很快掌握了在红旗标记图上一一对应的方法。
二、让幼儿参与到故事中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尤其是当幼儿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游戏时,那就更高兴了。因此,在设计某些数学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 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从而完成数学教学内容。
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设计了“乘汽车”的游戏。我让幼儿把小椅子排成小汽车上座位的形式,这里我通过提问“现在我们小朋友和椅子是怎么样的?”帮助幼儿理解了一样多。然后设计了乘车到什么地方去,我当售票员,当我说:“小汽车到了肯德基,谁要下车?”小朋友听了很高兴,抢着说:“我下车我下车……”我根据座位变化,问幼儿椅子多还是小朋友多,小朋友有了亲身体会,很快就回答了出来。小朋友都知道乘车每人一个座位,所以在比较的过程中,小朋友很快掌握了谁多谁少。通过这个游戏环节,既让小朋友对比较多少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也让小朋友学习了进行比较的更多有趣的方法。
三、引导幼儿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以上就是我在小班数学教学活动中尝试采用的一些方法,通过将故事与数学活动的巧妙结合,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并学好数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欧里幼儿园)
其中,小熊猫笨笨和小猴子跳跳就在这进行了一次比赛。
第一回,它们比爬杆,结果,跳跳不一会就爬到顶上了,可笨笨才爬了一半,跳跳看见笨笨输了,就嘲笑它。可是笨笨记得有两回比赛,于是它说:“跳跳,我门不是有两回比赛吗?第二回是举重啊!” 跳跳这才记起来。
1、引导幼儿理解因果复句,学会用“因为……所以……”来表达。
2、培养幼儿大胆提问,陈述理由,说明原因的能力。
3、体验合作创编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小女孩大笑(图一)、小兔带伞出门(图二)、小男孩吃冰淇淋吹电风扇(图三)、啄木鸟啄虫(图四)、老爷爷拄拐杖(图五)大图各一套,有关小图片若干。“因为……所以……”字卡一张。
重点:学会说因果复句。
难点:表达时能正确使用关联词。
活动过程:
1、(图一)图上小朋友在干什么?为什么笑?
2、(“因为……所以……”字卡)刚才小朋友回答得不错,老师还带来了汉字朋友,认识吗?“因为……所以……”(认读字卡)你能把它说进图片吗?(教师作示范:因为老师奖给小女孩一朵红花,所以她笑了。)
总结:刚才小朋友说得真好,因为是说明事情的原因,所以是说明事情的结果。
3、(图二)这么多小朋友都想用“因为……所以……”来回答到图片中,好的,老师这里还有图片呢,请听清问题:小兔为什么拿着雨伞出门?
4、(图三、四、五)请幼儿提问并回答。
5、游戏:问一问,答一答规则:两个小朋友一组,各挑一张小图片后坐好,其中一人先提问另一人答,然后交换。
幼儿自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请一组幼儿上台讲述。
请幼儿两人一组(可另找图片)一问一答说给听课老师听,并有听课老师奖励红花。
建议:
1.能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律动,体会躲避光头强时的快乐。
2.在游戏中,能用不同的肢体动作大胆扮演木头人,躲避光头强。
3.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4.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能随音乐变换做律动
活动难点:用不同的肢体动作大胆伪装躲避光头强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音乐、圈
经验准备:幼儿知道光头强是谁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故事情节引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师:“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鼹鼠,听说今天光头强又要来了!你们说我该怎么办呢?”(变木头人、跑、躲)
二、基本部分
1.播放第一遍音乐,幼儿倾听,教师示范律动动作并提问。
师:“我刚才都做了什么动作?”(看一看,望一望,做鬼脸,跑)
“最后我做了什么动作?击掌是什么意思呢?”(胜利)
2.再次播放音乐,幼儿模仿教师一起做律动。
1)做胜利的动作,感受胜利的心情:
“胜利了是什么感觉。”
2)请幼儿回忆老师为了躲避光头强都分别伪装成了什么。(树、花、木头人)
3)教师带幼儿边说儿歌边做动作,并请幼儿说说自己刚才是用什么动作伪装的。
师:你们刚刚伪装的是什么?(奥特曼、小花、大树)
3.幼儿跟音乐进行表演,用自己的伪装方式大胆的表现出来。
1)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大胆表现躲避光头强的动作。
师:你们选好伪装的方法了吗?
2)教师扮演光头强,幼儿为鼠小弟,进行互动表演。
3)发现问题,进行梳理
“怎样才能不被光头强发现?”(不能动、不能发出声音)
4)发道具,集体进行情景表演
“每个小朋友都要躲到圈圈里,不能被光头强抓到哦”
三.结束部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初步知道毛毛虫变成蝴蝶的现象。
2、引导幼儿学会量词“根”“串”“粒”“片”,会用“我找到了……”的句型与同伴交流。
3、让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毛毛虫头饰一个。
幼儿自由回答。
2、老师小结并引出话题:“哇,小朋友们爱吃的东西可真多呀!”
“今天啊,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条毛毛虫,这条毛毛虫可好玩了,他到底好玩在哪里呢?让我们来听一听《毛毛虫的故事》!”
二、幼儿理解故事
1、幼儿听录音。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故事里的毛毛虫好玩吗?”
“故事里哪些地方最好玩?”
2、幼儿听老师讲述故事。
教师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小朋友们,故事里的毛毛虫到底吃了些什么东西呀?”
“毛毛虫吃饱了想干什么了呢?”
“毛毛虫睡醒了,它发现自己变成什么了?”
三、游戏
1、请小朋友到教室里找事物,找到以后和小朋友交流,自己找到了什么。
2、请个别小朋友来介绍自己找到的食物,并且提醒小朋友用完整的语言说出来。
“小朋友们都找到了好吃的,我也找到了。我找到了一根红红的萝卜。你们找到了什么样的东西呢?”
3、和小朋友们一起表演故事。
活动反思:
来源:《学前教育》 小班社会活动:不跟陌生人走
设计思路
新人园幼儿,总是缠着教师要找妈妈。尤其是晚上离园时,每位家长都急切地想第一个接到自己的宝宝,有的家庭是多名成员同时来接。有的家庭则是今天爸爸妈妈接,明天爷爷奶奶接,后天又是叔叔阿姨接。众多家长陌生的面孔.给教师接待离园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我们也感觉到,在晚离园环节中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为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取设置情境的方法,让幼儿在其中获得亲身体验,并逐渐促使孩子产生自觉的自护行为,养成良好的离园常规习惯。于是,便有了《不跟陌生人走》的活动。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
2.模拟体验离园情景,知道老师叫到名字,再站起有礼貌地离班。活动准备
一位陌生人由其他班教师扮演,零食若干。活动过程
1.情景体验:陌生人走进班里来接小朋友 陌生人:我接毛毛和东东。
这两名小朋友坐着不动,只是怀疑地看着陌生人。
陌生人:我是你们妈同事,我带来了许多好吃的,跟我走吧,我把好吃的都分给你们,好吗?(陌生人拿出几个包装漂亮的巧克力、薯片等食品)这时。毛毛和东东看到食物后马上站起来,走向陌生人。又有四五个小朋友也跟着走向陌生人,还有的小朋友伸手要陌生人手里的食品。陌生人:还有谁想跟我们一起走?我们还要去游乐场玩呢!(又有两个小朋友站起来.跟随陌生人往外走。)教师:(拦住)你们干什么去啊?你们认识她吗? 幼儿摇摇头。
教师:这位阿姨,你知道这些小朋友的妈妈叫什么名字吗? 陌生人:不知道。
教师:你知道小朋友们的家住在哪里吗? 陌生人:不知道。
教师:这位阿姨不认识你们的妈妈,不知道你们的家住在哪里,你们还能跟她走吗? 幼儿:不能(小朋友们纷纷走回了自己的座位)。一 2.提问引导
教师:为什么不能跟她走呢? 幼儿:她不认识我的妈妈。幼儿:她不认识我的家。
幼儿:我妈妈说:坏人会把小孩卖到农村,不让回家。教师:阿姨要是给你们糖吃,你跟她走吗? 幼儿:不走。
幼儿:好吃的里可能有毒药。
教师:阿姨带你们去游乐场玩,你去吗? 幼儿:不去。3.小结
教师:不认识的人就是陌生人。陌生人来接时,小朋友千万不要跟他走。如果陌生人拿出好吃的。要带我们去游乐场玩儿,我们也不要跟着走,我们要等谁来接才走呢? 幼儿:等爸爸妈妈来接。
教师:对!只有等到爸爸妈妈或家里人来接才能走。爸爸妈妈没来的时候不要着急,要跟老师在一起。如果爸爸妈妈们都来接时,你们也不要着急,要等老师看到你的爸爸妈妈后,叫到你的名字才能离开座位去找爸爸妈妈。
4、教师自然引出儿歌《妈妈没来我不急》,引导幼儿一起朗诵。
5、幼儿模拟体验离园情景。等教师念叨小朋友的名字后才能站起来离开座位,自然走到院子里游戏。活动自然结束。附儿歌:《妈妈没来我不急》 幼儿园,门儿开. 爸爸妈妈都接来。毛毛妈妈没有来. 急得毛毛哭起来。陌生人,走过来. 干万不要去理睬。别乱跑,慢等待. 爸爸妈妈一定来。点评
新小班刚刚入园,幼儿哭闹、家长焦虑的现象,加重了早来园、晚离园环节的工作难度。虽说教师对于这两大环节的工作早有心理准备,但在应对的过程中确也感到紧张和不安,生怕出现一些安全问题。我园一直注重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意识非常强。针对上述问题,教师们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首先,幼儿园实行了接送卡制度,每张接送卡上都有幼儿及家人的合影,家长持接送卡来接幼儿,教师依卡了解持卡人是否是孩子的家人.确认后方可让家长接走,及时有效地缓解了教师对孩子家长还不太熟悉的状况。其次,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教育活动.试图通过活动来提升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本活动就是其中之一。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教师注重根 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情景设置法,具体形象地创设了真实情景,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跟陌生人走的危害,使幼儿获得了有益的生活经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可以说,整个活动自然化、生活化,提升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并能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起良好的离园常规。
这次活动设计缘于我班小孩子经常出现的纠纷。记得那天彬彬带来了一辆赛车,漂亮的外形、多功能的玩法顿时吸引来了无数羡慕好奇的目光,大家都想过把瘾,探个究竟。可是无论怎么商量,彬彬都是一口拒绝,理由是:“这是我的玩具,我想一个人玩,不高兴给小朋友玩。”急得小孩子们只好干瞪眼。后来在我的介入下,彬彬才勉为其难地和同伴们分享了一番。其实,这种拒绝分享和合作的行为,在小班小孩子身上非常典型,有时,即使出现了分享和合作的积极行为,但技能上也是缺失的。为此,我就以小孩子们这种常见的纠纷为内容,采用巧妙的活动形式,让他们在玩乐中萌生与同伴分享的意识,习得合作的技能,在玩乐中悟得:一个人玩得快乐,一起玩更快乐。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萌生与同伴分享玩具的意识,并能乐意分享。
2.学习各种与同伴合作分享的方法,在尝试中体验一起玩的快乐。活动准备
1.幼儿围坐成半圆形。
2.各种各样幼儿自带的玩具。
3.人数安排:没带玩具的幼儿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4.合作分享方法图例:A.一起玩;B.交换玩;C.等待着玩。活动过程
一、在自主玩耍中重温玩具带来的快乐 1.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玩具来了吗?是什么玩具,怎么玩,能告诉大家吗?(引导幼儿介绍玩具的名称和玩法)2.师:你们的玩具都很好玩,现在我们都来玩玩吧。(幼儿自主玩耍自带的玩具)
二、在同伴的不悦中萌生一起玩的意识
1.师:(提问玩玩具的幼儿)小朋友,你们玩得开心吗?(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2.师:(提问没有玩具的幼儿)小朋友,你们开心吗?为什么呢?(引导幼儿表达因没有玩具玩耍而产生的不悦心情)3.师:原来是没有玩具玩,怪不得不开心呢。小朋友,有什么办法让他们也高兴起来呢?(通过提问及同伴不开心的表情,引发幼儿萌生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意识,并表达出自己的分享愿望。)4.师:呀,有那么多的小朋友愿意和大家一起玩,老师真开心,现在快去找个朋友一起玩吧。(幼儿自主结对和没带玩具的同伴进行分享)
三、在与同伴的玩乐中探究一起玩的方法 1.师:小朋友,现在你们玩得快乐吗? 2.师:真奇怪,一个玩具两个人玩,能告诉我你们是怎么一起玩的吗?(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句讲述自己和同伴的玩乐过程)3.师:原来你们是这么玩的,那怎样一起玩更快乐呢,让我们来看看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吧。(出示一起玩的图例,让幼儿在看看说说中了解一起玩的各种方法。)
四、在再次的尝试中体验一起玩的快乐
1.师:原来一起玩有这么多好方法,那就请小朋友再来试一试,和你的好朋友玩得更快乐些,好吗? 2.指导幼儿再次合作玩耍,在尝试中体验一起玩的快乐。
五、在总结中让快乐延伸
师:小朋友,一个人玩很开心,大家一起玩会更快乐,现在,让我们找更多的朋友一起玩,好吗?(带领幼儿继续到户外进行分享合作玩耍,让快乐持续。)
小班体育教案--乌龟爬爬
目标:
1.练习手脚着地屈膝爬行以及钻、跳等动作。
2.探索爬的不同方法,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3.体验游戏的快乐,增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心理品质。准备:体操用垫子、轮胎、小门、“城堡”,黄色与绿色小乌龟胸饰若干,奖牌一个。过程:
一、热身运动
1.播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做操。
2.教师扮乌龟妈妈,幼儿扮小乌龟来到一大片“草地”前面。师:小乌龟们,我们怎么过“草地”?(请个别幼儿试一试。)3.小结:小乌龟们可以爬过草地。
二、探索爬行方法
1.自由探索多种爬行方法。
师:请小乌龟们想出更多的与别人不一样的爬行方法。
2.请几个幼儿示范,引导幼儿比一比哪种爬行方法既快速又舒服。3.请一个双手着地屈膝爬行的幼儿再次示范。教师小结:这只小乌龟双手着地屈膝爬行,这样既快速又舒服。4.播放音乐。乌龟妈妈领着小乌龟练习双手着地屈膝爬行。
三、游戏:寻找城堡
1.大家看,前面有个城堡,你们想不想去玩?小乌龟爬的本领最大了,今天就来比一比哪一组小乌龟能最先到达城堡。
2.大家要沿着路线进行比赛:“爬过草地——钻过山洞——跳过小河——爬过山坡——到达城堡”。
3.幼儿比赛,教师记录两队的成绩。4.小结,颁奖。
四、放松、结束
1.刚才你们在爬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是如何战胜困难继续前进的。)2.听音乐,躺在垫子上放松身体,结束活动。
文章转自:重庆幼儿教育网幼儿园-学前教育网 http://3cq.org,原文地址:http://3cq.org/bencandy.php?fid=19&id=3732
幼儿园小班科学优质课:蔬果沉浮(网上转载)
设计意图: 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开展了“蔬果舞会”的主题活动。随着活动的展开,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蔬果。一次,不知是谁把葡萄和西红柿放进了金鱼缸里,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围观与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是想给金鱼喂食,结果发现蔬果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在水下面。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生成了
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准备:
每张桌上放有苹果、香蕉、葡萄、西红柿、土豆等蔬果,一盆水,记录卡(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和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过程:
一、想一想,猜一猜。师: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小朋友快来看呀!
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指点着,议论着。有的描述着它们的形状,有的回味着它们的味道,有的掂量着它们的重量„„
师:你们有没有想过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么样?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葡萄、西红柿、土豆呢?
孩子们争论起来,有的说会沉到水底,有的说会浮在水面上,也有的说会在水的中间。
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请把你们的猜想记录下来。可以使用蔬果小图片和记录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别把小图片摆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间。
[在实验操作前,考虑到小班孩子的能力水平,教师准备了直观形象的记录卡和蔬果图片。不作任何提示,让孩子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并作记录,为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玩一玩,比一比。
师: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
孩子们把它们一一放进水里,仔细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情况,然后在另外一张记录卡上验证记录。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帮助他们在观察沉浮现象时,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真实地感受、记录实验的结果,验证自己的解释和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并初步懂得了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三、讲一讲,议一议。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我发现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红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师: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师: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幼: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葡萄却沉下去了呢? 师:这个问题要留给小朋友们去动动脑筋,找找答案。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要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办法,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让西红柿沉到水底去,让葡萄浮到水面来?
1、初步学习用弹珠滚画的方法,绘制美丽的围巾。
2、学习使用红、黄、蓝三原色作画,并在反复的操作游戏中感受发现色彩的变化。
3、感受用滚动弹珠的方法作画的乐趣,培养参加美术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5、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剪成围巾形状的作业纸,玻璃弹珠(数量可以多一些,在活动前就放进装好颜料的容器里。),已调好的适合滚珠画的红、黄、绿3种水粉颜料,能盛1颗玻璃弹珠大小的勺子,较深一些的装颜料容器等人手1份;抹布和桌布每组1块。
2、娃娃一只,红即时贴剪的嘴角下垂和上扬的嘴各一
3、小椅子排在教室中间,桌子上放操作材料放在教室边上。
4、范例1份。
5、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出示贴着嘴角下垂嘴的娃娃。
师:小朋友们看,今天娃娃来和我们一起玩,咦?娃娃怎么不开心?老师来问问,噢,原来娃娃妈妈给娃娃一块没有花的围巾,娃娃不喜欢。出示白布一条,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娃娃把围巾变漂亮。咦,这又是谁来了?出示弹珠,弹珠你来干嘛?你要和小朋友一起帮娃娃把围巾变漂亮,小朋友你们愿意吗?
幼儿:愿意
师:那怎么帮娃娃呢?
2、教师示范讲解用弹珠滚画的方法。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绘画工具。
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桌子上放了哪些东西?哦,有放了一条白色围巾的盘子,有小勺子,还有浸在颜料碗里的玻璃弹珠。有哪些颜色的颜料呢?
2)教师示范用玻璃弹珠绘画方法。
教师:用小勺子从装着你喜欢的颜料的小碗里捞一颗玻璃弹珠,轻轻地放在你装有围巾的盘子里。然后把小勺子放回原处,用两只手端起盘子,轻轻地晃一晃,玻璃弹珠就会自己在白色围巾上画画了。画完后用小勺子把玻璃弹珠放回刚才的小碗里。
3、引导幼儿自由绘画。
(1)教师交代绘画的内容和要求。
教师:玻璃弹珠自己画画的时候,需不需要小朋友用小手帮忙?
幼儿:需要
教师:现在呢,小朋友可以手拿玻璃弹珠,在你的白围巾上画画了
(2)幼儿绘画,教师指导幼儿完成作品。
教师:用玻璃弹珠的时候,小朋友可以试着向前画、向后画、向左画、向右画,还可以绕圈画,看看玻璃弹珠画出的画有什么变化。
(3)引导幼儿学习晾晒作品。
我们带着“小围巾”到外面晒晒太阳吧。
活动反思:
在滚珠画活动中,孩子们用老师提供的三原色颜料和弹珠自由在画纸上自由滚画,探索三原色在画纸上的神奇变化。孩子们讲述的兴趣很浓,我就把孩子们的作品张贴在了作品展示栏中,孩子们看到作品的那叫一个兴奋啊,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呀,快看呀,这是我的作品,你看红色和蓝色线合在一起的地方变成紫色的了”,“我的也变了,是红色和黄色合在一起变成的橙色呢……”
目标:1、体验ABAB模式,巩固对红黄绿蓝几种颜色的认识。
2、观察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并能用语言表达。
准备:1、红、黄、蓝、绿颜色的石头各若干。
2、大地毯一块。
过程
一、分石头(给石头分家)
1.导题
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客人,这些客人穿着各式各样、各种颜色的衣服,真漂亮。首先,我们按颜色给他们分分家。
2.分石头。幼儿给石头按颜色放入筐子。
二、石头铺路。
1.这么多的石头太漂亮了,那么,可以拿来干什么呢?
2.幼儿举手发言。
3.教师总结:漂亮石头可以用来造房子、用来玩,还可以用来铺路。
4.那可以怎样铺更加漂亮呢?
5.请个别幼儿示范,教师讲评。
6.给幼儿分组,教师提出要求:
(1)幼儿两人一组在地毯上作业
(2)铺路石头采用ABAB颜色排列顺序
三、走石头路。
漂亮的石头路铺好了,我们一起来走走吧!
2、通过猜测、拜访图片、讨论等策略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感知小蛇多多吃水果的顺序。
3、认真倾听老师和同伴讲述,乐意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的看法。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人手一册,相关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比较不同体态的小蛇,猜测故事的情节。
(1)教师(出示小蛇图片):这是谁?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这条小蛇的名字叫多多,他的肚子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3)先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猜测,再让幼儿观察胖多多肚子里的水果,启发幼儿想一想:小蛇多多肚子里的水果是从哪里来的?
二、幼儿自主阅读。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一篇有趣的故事《小蛇多多》。
(2)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翻到相应的页码,鼓励自己阅读图画故事。教师走到幼儿身边,倾听、了解幼儿的阅读情况。
(3)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小蛇多多吃了哪些东西?后来怎样了?
三、师生共同阅读童话故事,感知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地阅读童话故事。
(2)师:小蛇多多到外面玩,走着走着,第一个看见什么水果?(依次类推)
(3)师:小蛇多多吃了哪些水果?吃了那么多东西小蛇多多感觉怎么样?是、后来,是谁帮助了多多?带领幼儿讲述故事的结尾。
四、组织幼儿讨论,帮助幼儿把握故事的重点。
(1)师: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你喜欢小蛇多多吗?
(2)师:小蛇多多为什么会难受?不能动了?
(3)师:我们小朋友平时吃东西要注意什么?怎样吃东西不难受?
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论吃东西要注意的问题,教育幼儿不乱吃东西,好吃的东西不贪吃,肚子会吃坏的。
五、音乐活动:苹果。
(1)师:小蛇多多把水果都送给了小蚂蚁,他回到家以后,肚子就饿了,小朋友们,我们去果园摘一些水果送给多多,好吗?在送给小蛇多多的时候,你想对多多说什么?
活动目标:
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初步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3、用简单的表格记录物体的沉浮现象。
活动准备:
1、木块、塑料块、磁铁、糖纸、玻璃球若干。
2、物体沉浮实验前后对照表。
活动过程:
1、拿出一个木块,让幼儿猜一猜,如果把它放进水里,它会沉下去还是浮在水面上;再把它放进水里,请幼儿观察。
2、把其它的物体都放进水里,请幼儿观察那些物体会沉下去,那些会浮起来。“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
3、请幼儿实验。实验前,先请幼儿猜一猜结果。并且做标记。然后与实际结果对比。
4、小结: 比水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比水重的物体会沉下去。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发现沉浮现象。我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操作来获得经验。幼儿的积极性很高。
【幼儿园小班故事课教案】推荐阅读:
幼儿园小班主题教案《故事阿故事》09-19
幼儿园小班公开课教案10-03
幼儿园小班音乐节奏课教案06-07
幼儿园小班语言课教案吹泡泡05-26
幼儿园小班游戏课教案《》及教学反思07-27
幼儿园小班语言优质课教案《逗蚂蚁》含反思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