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树立正确的
宝国吐乡大甸子中学关工委 王思明
理想信念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是出发点和追求的最高境界。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西方各种思想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涌入和冲撞,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是深刻而又巨大的,这给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树立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毫无疑问,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想信念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青少年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历史和时代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我们的青少年工作应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应主动积极加以应对。
一、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树立理想信念,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对它起决定性作用。它也是人的知情意三方面平衡发展的结果,因此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促使人成功发展的内在力量。我们通过对部分青少年的现状的问卷调查与案例分析法,来探讨当今青少年理想信念基本趋向以及构成原因,从而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提供借鉴的依据。
经过调查研究,当前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发展取向总体是健康向上,多数学生能关注自我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在行为上能作积极的调适。但是也显示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着困惑和问题,而且还有不断扩大发展的趋势,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主要问题有:
①对理想信念追求有世俗化倾向
在道德价值的取向上显示了功利的色彩,她们开始用世俗的态度理解现代社会生活,追求的目标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调查表明,不少同学对享乐的渴求以及过分对自我的关注,令人忧虑。还有同学缺乏人生目标,没有理想、昏昏沉沉。可见,在对理想信念的选择上已显现出了多元化,层次化特点。
②道德的选择上较多考虑个人利益。
青少年有对现代社会超强的适应性和对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的人品(如关爱、诚实,责任等)有淡化的趋势,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能
较好地摆正个人与集体,与家人,与他人的关系,但也看到,一旦与自己的利益相冲突时往往先考虑自我。道德上选择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利益的得与失,从而导致了人格行为上的扭曲,从而影响了正确理想信念的树立。
③审美意识和情趣上的偏差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丰富,青少年对美的追求意识明显增强。调查显示,爱美向善是青少年的天性。毫无疑问,大多数同学很注意自己的形象举止。不过在如何选择美,什么是真正的美的观念上是较模糊,特别是现代时尚的影响已渗透于青少年的潜意识之中。有不少学生认为学生染发,穿时装,只要是美可以的。可见,青少年对美的关注还是局限于外表的形象。更有的认为在公共场合只要自己感觉舒服就可以。显然,在审美方面价值取向是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更突出。而不可否认其中掺杂不少不健康的东西,审美情趣低下庸俗,导致正确的理想信念难以确立。
二、采取措施
(一)构建目标体系,整合教育内容,形成青少年工作的整体合力。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制定了具体达成目标,以及各年级的分层目标和内容,层层递进,从而构建纵向和横向目标体系,将 “三观教育”以及基础道德、心理教育等纳入了整体框架之中,同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办法。我们强调教育立足于课堂教学主阵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培植创造进取,自信和合作互助精神。将德育拓展课程纳入了教学管理中。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成为教师的共同行为,制定了相关制度,从而使对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塑造的教育形成了整体合力,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坚持正面引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成人成才的动力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人格脊梁。因此,我们一直坚持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我们采取了①积极引导,提供机会。如班会,团员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我们都是精心设计,开设了少年团校,作为学生德育必修课程。②充分利用地方史、校史教育资源,使教育可亲可近。②注重开放,我们以社会为大课堂,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用理性目光去关注社会和人生。通过这些活动帮助
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价值取向,学会以积极态度审视人生,认识自我,关心社会,积极承担社会和历史的责任。
(三)突出实践参与,促进知行合一,增强青少年自主发展的能力。强化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以及创造意识,使她们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有利于克服和消除不良理想信念的干扰。(1)尊重学生的自尊、自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肯定。如行为规范评比,对一些同学在规范上出现的问题,不是一味批评,而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青少年都有爱面子特点,我们采取了班级学生自评。对存在的问题,发动她们找原因,并设计出针对性的措施,这些办法来自于青少年,对青少年本身就有一种约束,再如,开展了当代青少年的形象设计和展示,教学上的分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选修课,学生社团让每—位同学有发挥自我潜能和发展个性特长的空间。
(2)树立学生的自信,如“开展我能行”活动,凡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凡是少先队,团委、班级活动都有青少年自己策划组织,还有班团于部的竞选等。在学习上要求青少年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在外出的交往实践中.要求青少年有良好的充满自信的精神面貌。
(3)鼓励竞争合作,通过组织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的集体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进取精神。如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的“班级歌会”,同时不回避竞争.如学科类竞争、体育比赛、歌咏比赛等,引导学生积极正视竞争,请成功人士做报告等,让学生感觉到竞争是要凭真才实学,需要诚实,同时也要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4)崇尚科学精神,着力培养一种坚忍不拔进取向上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扎扎实实的科学态度。鼓励每位同学进行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催发学生对科技的热爱。学科拓展型课中,科技类课程占有较大比例。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促使了青少年的科学精神的养成。(5)培植关爱意识,关爱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种责任,对自己、他人、集体以及社会。开设心理课程和专题讲座及咨询,让学生了解自己,扬长避短。我们运用了“诱导法”和“激励法”让学生去奉献一份爱心,捐出零花钱去资助困难的小伙伴。
(6)提升审美情趣,我们通过礼仪教育礼仪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以知强化。从坐、行、言谈最基本的要求做起修炼了高雅气质。其次我们积极用高雅艺术去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如开展“四名”活动,读名著,听名曲,看经典电影,欣赏名画。在高雅文化的熏陶中让青少年自我去感悟,去体验美的真谛。
树的的目标社会, 新主闻义作市为场意经识济立形域的, 浪态必潮范须, 畴顺摒最应弃敏时不感代适的发应领展改正革开放的陈旧理念立与时代发展相适, 应确确范□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 做好新闻宣。传工笔者的国作忠观意, , 要树立正确的新闻识注:意增强几种新闻新增强群化基层报道。群众观众意识, 点强闻是观服点务马。, 一克全切思心从主全人义意民的为的基人本民利观益本媒出宗体发旨报, , 道是也的我是主们我体党们, 的新广根闻大人民群众的生产, 群众的利益, 群众的经验, 群众的情绪等方面都是新闻媒体应时刻注意的问题, 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期盼的能否密切关注他们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 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基层, 生产、工作在基层, 用人民群众创造的英雄业绩来教育人民, 是最有说服力、最能鼓舞人心的。当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 及时广泛地把群众的意愿、要求、呼声反映到新闻单位、党和政府机关, 成为制定政策、改进工作的参考, 这既是工作职能, 又是神圣而光荣的任务。新闻工作者和读者要肩负起这一任务, 必须增强群众意识, 强化基层报道。
媒体要增强群众意识, 强化基层报道, 首先, 要加强学习, 改造世界观, 自觉地建立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其次, 在新闻宣传上要给予引导。凡是来自基层, 反映群众的报道稿件, 要优先选用, 在显著位置突出处理安排, 让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及先进典型唱主角。再次, 要完善责任制, 用制度来保证。
增强竞争意识, 提高报道质量。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现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林立, 专业新闻队伍日益壮大, 业余通讯员成批涌现, 新闻报道呈现出激烈的竞争局面。如果我们仍停留在原有的观念和水平上, 是很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就各媒体新闻而言, 内容是否贴近群众, 适合读者需求, 是决定媒体能不能更好地占领市场的关键。那么, 如何增强竞争意识, 提高报道质量呢?
一要坚持人无我有, 以独取胜。要多采写报道独家新闻, 只有人无我有, 才能奇货可居。二要坚持人有我新, 以新取胜。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 不是陈年旧事的回忆和历史事件的叙述。为了给读者以新鲜感, 在新闻写作上要注意题材新、主题新、素材新、结构新、语言新和风格新。只有新鲜, 才能抓住眼球, 吸引受众, 赢得读者。三要坚持人多我深, 不落旧套, 以质取胜。只反映事物或问题的表面现象的新闻, 不可能成为受读者欢迎的好新闻。因此, 我们要学会和掌握运用潜力台词, 让读者通过新闻事实来看到事物或问题的本质, 还要有理论色彩, 注意政策性、思想性、针对性。四要坚持人写我快, 捷足先登, 以快取胜。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有抢新闻的意识和手段, 养成一种优良素质;在抓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后, 宁可不吃饭、不睡觉, 也要立即动笔写新闻。五要坚持人多我优, 以优取胜。新闻报道也要讲究“名、优、新、特”, 才能吸引读者。六要坚持人长我短, 以短取胜。新闻要短, 是读者的普遍要求, 是信息时代的迫切需要, 新闻短了, 才能在有限的报纸版面上容纳更多的信息, 扩大报道面, 满足读者各方面的需要, 提高社会效益。
增强超前意识, 争取报道主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没有绝对静止和不变的东西。我们采写新闻所面临的对象、内容、环境等也时常发生某些变化。因此, 作为编辑、记者、通讯员必须善于根据事物发展的趋势, 在别人还未做出文章之前, 通过调查研究超前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 避免人云亦云, 老调常弹。比如, 石化企业在建立本系统范围内的局际间互动经济秩序以后, 如何引导本油田的科学发展, 把本油田经营搞活?本油田走向局际间的市场, 首先遇到一个新问题就是不知该如何抢占市场, 运作结构实难调整。这就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如何通过本系统市场调查, 为本企业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 帮助本企业安排抢占市场的各类必备条件, 只有我们新闻工作者有了强烈的超前意识, 才能发现和报道别人还没想到或尚未预测的新闻信息。
增强创优意识, 提高社会效益。新闻稿件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 同物质产品一样, 其质量好坏对社会影响极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 精神产品质量比某一物质产品质量优劣产生的后果更为严重。因此, 我们采写新闻稿件要像工人生产一种产品那样, 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 千万不能粗制滥造, 滥竽充数, 以次充好。我们不能写“假冒伪劣产品”, 要采写“名牌精简新闻”, 在短、新、活、深上下工夫。短, 就是要精练。新, 这是好新闻作品的首要条件, 既强调作品的主题新、题材新、内容新、写法新, 也强调新闻的时效性, 包括时间性、时新性和时宜性。活, 这是好新闻作品的必备条件。在文体上, 提倡写出特定人物、特定环境的特定语言。深, 是当今新闻写作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思维, 善于求异, 善于反思, 写作要立体化, 多侧面, 多视角, 深层次地观察事物, 表达事物。
增强服务意识, 赢得众多读者。实践证明, 一篇文章要赢得众多读者, 占领市场, 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根本的一条就是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有一颗真心实意为读者服务的心, 一切想着读者, 一切为了读者, 这是新闻宣传者必须坚持的原则性之一。
怎样才能搞好服务, 把见报文章写得使读者满意?笔者以为对编采人员来说, 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 就是进行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 就是编稿人、撰稿人把自己换到读者的位置上, 以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时时想到自己编发的稿件、采撰的稿件及编排形式, 读者喜欢不喜欢, 爱看不爱看。换位思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知彼———知读者所关心、所感兴趣的事和物, 知其所求, 知其所盼, 为其服务。
要为读者服务, 首先应调查了解读者所关心、所感兴趣的事和物, 有什么要求, 然后推出“适销对路”的好报道, 增强新闻的服务性。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 信息和新闻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信息, 现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信息的重要性, 就像人们需要空气和水一样。因此, 采写、加工、发布信息, 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搞好信息服务首先要明确服务对象。目前, 我们信息服务的对象分为不同的层次, 主要是领导层和大众层。针对他们的不同需要, 我们采写并提供不同的信息, 竭诚为他们服务, 为促进国家经济繁荣发展鸣锣开道。
在青少年的整体素质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们接触到的学生中间,特别是90后学生中,的确存在许多学生的价值观太狭隘太功利,使得青少年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缺乏爱心、缺乏团队精神、缺乏诚信,缺乏崇高理想……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国家教育部、中宣部等单位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要求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作为一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整天和青少年学生打交道,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状况、思想道德、行为规范都有较深的了解,本文就从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要正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多元化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句话可以比喻未成年人纯洁无暇的心灵和具有较强可塑性的性格。可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仅仅是学校里课堂上老师的讲授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承认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降低对学生自发形成正确道德选择的期望值,增强学生思想工作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思想想象成一张白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多样的消费方式、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使他们不成熟的心里充满困惑,出现多种价值观、人生观很正常,不应大惊小怪,动辄批评训斥。
有位教师问学生:“你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学生回答:“上名牌大学、买大房子、过好日子。”教师当即嗤之以鼻,并告诉其他学生这就是思想庸俗低级、价值观扭曲的表现,全班学生全都低头不语,但背后都认为老师太虚伪。
这位教师的出发点和动机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对学生现实价值观的简单否定,引起了学生的反感情绪,降低了学生的认同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二、对学生积极引导,澄清思想误区、拨乱反正
正视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人生观,并非是全盘肯定或置之不理,否则教育的功能又如何体现呢?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虽然可能没有本质的错误,但还有更高层次的更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值得他们去追求。
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只是一些侧面了解而且往往都是阴暗面,所以才造成他们缺乏对集体对老师甚至对家庭和父母的信任和责任感。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强加给他们我们的思想,但可以通过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不只有阴暗,更多的还是阳光,社会生活的主流还是真善美。公理正义和爱并没有远离,而是一直围绕着我们。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去看生活、看社会,从而不要只有怀疑,而无对人的基本信任,这样才有助于他们看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从而调整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把5.12地震中“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作为生动的思想品德教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要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许多倍,学生受教育的程度也要深刻许多。
三、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的方式
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很强。作他们的思想工作,要特别注意方式,不能动辄摆出“说教”的面孔,更不能以“过来人”自居,要和学生倾心、平等交流,让他们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古人云:仰其德,信其言,行其道。教师只有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用真心去关爱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关爱青少年,用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能用健康积极的心态,用诚实友爱的目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还需要我们继续做大量深入的工作,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年的心理了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青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周又红,李岗编.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竞赛指导[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3]陆德明.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56.
[4]余映潮.语文教师实用研究技法:论文写作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10):15.
[5]赵勇."慎言‘情商’---来自反对者的声音"[J].山东教育,2000,(05).
[6]单香珍."熊静宜外语教学中学生智商与情商的研究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0,(01).
[7]王旭飞."如何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J].石油教育,2000,(10). (編辑 王立建)
大家好,我们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近来,传得沸沸扬扬的《官二代求爱不成,少女遭毁容》事件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我们今天要分析的是事件背后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心理驱使陶某犯下这样的事情?就此疑问,相关的心理学家分析从这一事件中分析到,陶某和周某均是16、17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性情易冲动暴躁,做事凭一时兴起,不计后果。“官二代”,陶汝坤任性、唯我独尊、没有责任心的特征比较明显,从小到大要什么有什么,导致了他对任何向往的事物都有占有的欲望,并且比其他孩子拥有更多的“权力”,使得他们的心理上有着优越感。是独生子女的陶某,家庭环境优越,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比较纵容。可以推断出陶某从小到大应该是有求必应,没有受到过什么挫折。年龄特征和环境影响造就了陶某比较嚣张、霸道和暴躁的性格特征。因此在追求周某不成之后,产生了“得不到就要毁掉”的念头,一怒之下动了杀机,酿成惨剧。所以,问题很可能是出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家庭教育问题并不少见,如: 以下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
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一些妈妈表示,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大惊小怪: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像这样呵护着长大的温室花朵自然没有受过多大的挫折,这也往往形成了他们偏激而极端的性格和恋爱观。“得不到就要毁掉”的念头成为了理所当然。
太多血的教训一直都在,上海青少年服务热线曾做过统计,男女生间恋爱纠纷是校园暴力事件的三大主要“元凶”之一。
我们目前的教育,两性关系的教育属于缺失的一环,由此导致了许多学生两性平等意识的缺乏,缺乏对异性的尊重,不知道理性去面对感情的挫折。我们的教育机构对于学生早恋采取回避的态度,学生遇到恋爱纠纷,往往不敢向外界求助,得不到相应的指导以及自我保护的提醒。
“少女拒爱遭毁容”一案,如果当恋爱纠纷发生时,家长、学校和其他机构能共同介入,对陶汝坤展开心理疏导,及时惩戒其不法行为,陶汝坤心中的暴力因子或许不难消除。如果在日常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我们能重视两性关系的指导,类似疯狂索爱之举也许会少一些,自我保护意识会多一些,也可降低恋爱纠纷和暴力的发生几率。一起毁容案,毁掉了两个正处花季的孩子,这样的教训让人痛心。
作为大学生,也是成年人,我们的恋爱观也是需要正视的。现在,大学生恋爱现象非常普遍,已成为辅导员日常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的一部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班级优良学风的建设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现在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恋爱动机不端正: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随大流有从众心理。这类学生在择偶时很少把恋爱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缺乏责任感。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搞多角恋爱,甚至和谁都不确定恋爱关系。不道德的多角恋爱易引起纷争、不幸和灾难,也极易发生冲突,酿造悲剧,最终是对所有当事人都产生不良后果。
2、单相思与爱情错觉:单相思是指异性关系中的一方倾心于另一方,却得不到对方回报的单方面的“爱情”。爱情错觉则是指在异性间的接触往来关系中,一方错误地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意”,或者把双方正常的交往和友谊误认为是爱情的来临。它是单相思的另一种形式,它常会使当事人想入非非,自作多情。单相思与爱情错觉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单相思使某些学生陷入痛苦的境地,处于空虚、烦恼,甚至绝望之中。处理不好对以后的恋爱婚姻生活都有消极的影响,因此,陷入单相思的大学生要及早止步另做选择。要想克服单相思和爱情错觉,重要的是正确理解爱情的深刻含义,同时用理智驾驭情感,尊重对方的选择,不可感情用事。
3、失恋:失恋是指恋爱过程的中断。它带来的悲伤、痛苦、绝望、忧郁、焦虑、虚无等情绪使当事人受到伤害。是人生中最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失恋所引发的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化解,会导致身心疾病。
所以,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显然十分重要。我们可以做到:
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1)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应该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的有机结合。一般情况下,异性感情的发展是沿着熟人-朋友-好朋友-知己-恋人这一线索发展的。在分享快乐和痛苦、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爱情就会产生和发展。(2)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因为学业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3)懂得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是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理解对方是为个人和对方营造一种轻松和快乐的氛围,相互信任是自信的表现,责任和奉献则意味着个人道德的修养,它是获得崇高的爱情的基础。
2、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1)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行为大方。交谈中要诚恳坦率自然,不要为了显示自己而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不能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举止粗鲁;相互了解,不要无休止地盘问对方,使对方自尊心受损。(2)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高雅的亲昵动作发挥爱情的愉悦感和心理效应,而粗俗的亲昵动作往往引起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有损于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有损于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对旁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3)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一方面要注意克制和调节,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参加各种文娱活动,与恋人多谈谈学习和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3、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1)迎接爱的能力。包括施爱的能力和接受爱的能力。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在理智分析之后,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这是一种爱的能力。大学生要具有迎接爱的能力,就应懂得爱是什么,有健康的恋爱价值观,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对万事保持敏感和热情,主动关心他人。当别人向你表达爱时,能及时准确地对爱的信息作出判断,坦然地作出选择。能承受求爱拒绝或拒绝求爱所引起的心理扰乱。(2)拒绝爱的能力。自己不愿或不值得接受的爱应有勇气加以拒绝。拒绝爱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并不希望得到的爱情到来时,要果断,勇敢地说“不”,因为爱情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将就。如果优柔寡断或屈服于对方的穷追不舍,发展下去对双方都是不利的。二是要掌握恰当的拒绝方式,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力,但是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珍,同时是对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检验。不顾情面,处理方法简单轻率,甚至恶语相加,结果使对方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些做法是很不妥当的。(3)发展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责任。发展爱的能力,并不是非要具体到对某一异性的爱,可以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爱。发展爱的能力,就是要培养无私的品格和奉献精神,要培养善于处理矛盾的能力,有效地化解消除恋爱和家庭生活中的矛盾纠纷。
4、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承受能力较强,就能较好地应付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当爱情受挫后,用理智来驾驭感情,通过增强理智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宣泄和转移,来减轻痛苦。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水平
在此还想提醒大家一句,恋爱不应该成为大学生活的全部,有学者认为,大学要做的四件事是:
1、学到该学的,2、交到该交的朋友,3、有机会谈一场恋爱,4、时刻为就业准备着。
——谈学习《就业指导》的体会
班级:网络11-1
学号:姓名:成绩: 作为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选择,也是对自己未来事业发展方向及社会定位的选择。就业观、就业心理和职业定位等问题都会影响我们能否顺利就业。对当前的我们来说,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对于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而我们的就业不仅牵涉我们自己的利益,还牵涉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坚定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材的意志和信念,对于大学生顺利地走进职业生活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人才市场的开放,大学生就业制度已逐步转变为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该政策落实了就业单位的就派遣到具体单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就派遣到生源所在地人事局,外省的毕业生派往生源所在地省教育厅或省人事厅。择业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并持省教育厅签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办理报到就业手续。如今,这一进程已不可逆转,再加上全球经济衰退,全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加大;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社会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国家、地方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毕业生需求量减少;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毕业生需求量减少;社会对毕业生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下岗再就业人员的竞争等因素,使大学生的择业观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一部分毕业生能够正确地把握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强化竞争意识,主动投入到自主择业的行列。然而,也有不少毕业生由于没有人生规划的意识及行动,处于迷茫甚至颓废的状态。加上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毕业生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也使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的沉重。大学生的择业观误区 择业观,是指择业者对择业问题的看法、信念和态度,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指导思想。目前虽然“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政策给毕业生带来了广阔的就业空间,营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氛围。但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择业取向的功利化。受市场经济利益观的影响,毕业生择业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的功利化倾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其择业取向不是“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这部分大学生在择业上过分强调经济效益、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只求工作单位薪资福利,重功利性日益突出。这些大学生思想上较为懒惰,责任心不强,在择业过程中常表现出自负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理,过分看重眼前利益,结果是挑来挑去,错过许多良机。
滞后的择业观。就业制度改革在稳步中进行,大多数学生具有主动择业的意识,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落后于就业制度。其明显滞后的就业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留恋过去的“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不敢面对人才的竞争;二是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这种跟不上时代的就业观念,会让大学生错过获得工作的机会。
择业价值期待的理想化。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大众教育,但“精英意识”却还存在于一部分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如今的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安定,在学校和家长的呵护下,在生活上已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们很少从实际出发,造成了自身期望和社会需求的差异。“精英意识”使得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自谋职业和积极创业的观念,缺乏对自己对社会的正确定位,缺乏主动性。就业偏执。现实的就业市场并没有办法满足每一个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与期望,但是许多大学生还是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标准来择业,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自己的择业观。就业偏执主要表现在不顾社会的需要,无视专业的伸缩性与适应性,过分追求专业对口,只要与自己所学专业有一定出入的工作就不去问津,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就人为地减少了就业机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如何培养正确的择业观,摆正位置,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投身社会大潮,是每个毕业生必学的课题。
正确的功利观。正确的功利观表现为要有为国家振兴、民族强盛而无私奉献的思想。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择业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服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追求个人利益与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结合起来。
适应社会,自我调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随着国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就业已经走向市场,毕业生自主择业,通过供需见面会、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国家不包分配,学校协助推荐,以往毕业生就业包分配,包当干部的政策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要掌握国家就业政策,认清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不要依赖学校、父母、亲戚、朋友,要主动走进人才市场,要制订自己的求职方案,努力想办法,积极参与就业竞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树立自信心,自主确定自己的就业定位,努力寻找自己的就业之路。
敢于竞争、抓住机遇。大学生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同“铁饭碗”的传统思想告别。大学生还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当发现就业机会时就主动出击,不要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在这个新时代,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关键在于鼓励一种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增强竞争就业的意识。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多的考虑是“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很少能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的审视一下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择业误区。毕业生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给自己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应当适当,既不能太高,也不能过低。过高的评价往往使自己脱离现实,意识不到自己的条件限制,甚至自傲狂妄,由自信走向自误。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忽视自己的长处,缺乏自信,过于自卑。只有全面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就大学生本身来说,就业时应谦虚学习,并认清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改变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大学生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即在毕业前或毕业后尽快落实就业单位,不要过分挑剔,不要过份强调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先落实一个单位再说。在工作过程中,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观察看是否有更合适的工作单位,有机会继续到人才市场寻找更好的单位,如果没有更好、更合适的单位,就在原单位好好干,有合适的单位,就赶紧更换单位,并努力工作。待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再自己创业。
树立“通用人才”的就业观。如今,企业用人观念在改变,不再是硬性要求专业对口,在很多职位上,招聘单位需要员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专业只要是相关便能接受。另外,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实现就业,以稳定来求自身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还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大学生都应树立多元化“通用人才”的就业观。
毕业生应做的择业准备 择业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是从未经历过的事情。面对各种各样的用人单位,面对陌生的面孔,在就业市场中与众多的竞争对手激烈角逐,谁能够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谁就会更有的机会得到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知识与能力的准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于平时的日积月累。择业前知识和能力的准备,是指对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梳理和整合。通过对专业知识、基本素质、方法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的强化复习和演练,将它们充分激活,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始终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此外,还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跨行业就业。知识的准备,要特别注意面试、试讲和将来工作中可能最为广泛运用的相关专业、科学与人文、社会交际等。能力的准备方面,要善于挖掘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意锻炼自己的问题分析和决策能力,强调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真诚塑造自己信守承诺、富有责任感的人格魅力。了解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初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讲,做到“知己”比“知彼”更为容易,而且也更为重要。其实质也就是自我定位的问题。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也一样,各有各的优势和缺陷。能不能给自己定好位,关键在于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特长、兴趣、爱好以及不足和缺陷是否有清醒的认识,是否真正明白自己更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自己将来有可能在那些方面获得事业的成功。只有对自己有了理性的、客观的分析,结合就业形势做好了自我定位,才能确定一个合适的择业目标,并能够在激烈的应聘竞争中,扬长避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最终取得成功。
一、错误的翻译观念
学生对翻译及翻译学习的错误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翻译的目的。
很多学生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实现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 把翻译学习等同于技巧的学习, 以为掌握翻译技巧就具备了翻译能力。由于存在这种错误认识, 学生片面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字面对等, 常造成死译、硬译, 且把翻译技巧当作公式记忆, 但在练习翻译时发现, 并不是简单套用这种机械转换的公式就能得出准确、通顺的译文。
2. 评价标准。
尽管在传统翻译教材中对翻译标准提供了多种说法, 但“信达雅”及类似的标准占主导地位, 这些说法基本都以“信”或“忠实”为首要准则。这种评价标准在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而多数学生对“忠实”的理解就是字面对应。此外, 在语言表达方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在翻译时喜欢用大词、难词及复杂的结构以显示自己词汇丰富, 语法掌握得好, 认为使用的大词、难词越多, 句型越复杂, 译文质量就越高。受这种观念的指导, 本来通过常用的词汇、简单的句型就可以将意思表达清楚的情况下, 学生却选择用长句、从句和生僻词汇进行翻译, 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导致译文冗长, 甚至晦涩难懂。
3.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翻译教学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在学生心目中, 原文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 译者则处于从属地位, 完全是被动的。这种错误的观念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造成学生缺乏质疑精神, 盲目接受原文的全部内容, 很少会考虑到原文也可能存在错误。在错误观念的影响下, 学生把自己当成实施语言转换的机器, 养成了“拿来就翻”的习惯, 还没弄清原文的写作背景、目的、读者及译文的预期功能、目标读者等信息就着手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便敷衍了事, 不做调查研究, 以这样的方式练习翻译, 能力必定难以提高。
4. 外语能力与翻译能力的关系。
很多学生认为懂外语就可以做翻译, 把外语能力与翻译能力划等号。学生以为如果外语能力过关, 再学习一些翻译技巧, 就可以胜任任何翻译工作, 因此有的学生对翻译课不够重视, 有的学生则把翻译学习的过程变成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重心始终停留在语言层面。
二、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
针对上文所述的错误观念,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予以纠正, 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
首先, 让学生清楚翻译的真正目的。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现象, 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真正目的。换句话说, 翻译的目的在于沟通。如果译文的读者看完译文后不知所云, 那意味着沟通失败, 翻译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 教师还应告诉学生, 翻译技巧对译者的帮助是有限的, 仅凭技巧无法做好翻译。其次, 让学生知道评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 “信达雅”并不是评价翻译的唯一标准, 尤其对非文学翻译而言, “信”或“忠实”往往不再是翻译的首要标准。在非文学翻译实践中, 译者可以根据文本类型、目标读者、译文预期功能、客户的要求来确定翻译策略, 评价译文的标准通常看译文是否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实现了其交际功能。此外, 在语言表达上, 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帮组学生摆脱炫词汇、炫语法的心理, 使学生意识到大词和长句的频繁使用反而会弄巧成拙, 给译文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把简洁作为追求的目标, 在翻译时尽量选取简洁的表达方式, 避免冗长和累赘。再次,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着手翻译前, 先要了解原文的写作背景、目的、对象及译文的目的、读者等信息, 在此基础上确定翻译策略。在阅读原文时要带着批判的眼光, 原文也可能出错, 不能盲目地全盘接受, 对于出现的错误不应视而不见, 照搬到译文中, 能纠正的要尽量予以纠正。对于原文中不懂的地方, 如涉及文化背景或专业知识的地方不能一带而过, 凭自己的理解翻译, 而要通过调查研究扫除对原文在理解上的障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还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最后, 让学生清楚外语能力不等同于翻译能力。要做好翻译所应具备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包括: (1) 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不单是指外语能力, 母语能力也同样重要。也就是说, 扎实的双语功底是做好翻译的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打好英语基础的同时重视母语水平的提高。 (2) 调查能力。实用翻译涉及领域众多, 译者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但不管掌握了多少专业知识, 在翻译中也难免遇到不懂的内容, 这就需要译者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调查, 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在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这个庞大的资源库进行调查, 通过网络检索的方式迅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 并将查询过程中了解的新知识积累起来, 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判断能力。分析判断的对象小到单词、词组, 大到句群、段落。通过分析原文的语言逻辑、文化背景和文体修辞, 梳理原文句群、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明确整体布局, 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原文传递的信息, 辨明原文的语域、语体, 把握原文总体的修辞特征。无论对于透彻理解原文还是确定译文的表达形式, 分析判断能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需让学生意识到分析判断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四、结语
正确的翻译观念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翻译水平的真正提高, 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如分析判断和调查研究的能力。正确的翻译观念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然而纠正错误的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反复强化正确的认识, 以期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 (2001)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李长栓.非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9.
[3]申连云.中国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的缺失[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 (1) .
[4]王银泉.非文学翻译:翻译教材建设和翻译教学的思维转向-对国内近年来相关翻译研究的解读[J].外语届, 2009, (2)
罗伯健会长指出,收藏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社会主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收藏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一分子,它的发展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前,收藏可能主要集中在国有收藏机构,民间的收藏几乎是零。然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实力的迅猛崛起,社会财富的迅速积累,还有个人财富的快速增加,可以说,都为收藏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党和国家的政策对民间收藏的支持和鼓励。不仅如此,党和国家更是把民间收藏视为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收藏,是史无前例的。
收藏是历史的产物,是时代的需要,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收藏就无从谈起。收藏的意义,一是在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之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二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三是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民族的道德修养。这些对个人,对社会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
而紫砂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陶瓷文化、陶瓷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如诗如画的艺术风格,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紫砂集把玩、实用和收藏于一身,对陶冶性情、丰富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近年来紫砂行情不断走高,许多藏壶的人都抱着升值、赚钱的想法收藏紫砂壶。收藏界可以说不反对这种做法,但是不提倡。罗伯健觉得无论做壶、爱壶、藏壶的人都不应盲目随大流,而应提高对紫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要对制壶工艺师的特点、制作方法等进行深入了解,学会用正确的观点看待和理解紫砂市场和器物。不能光抱着升值、赚钱的想法,而是要学会品味紫砂壶的深厚文化内涵和韵味,享受紫砂带来的无穷乐趣,这样的收藏才更有意义。
挫折观,是一个人对挫折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年轻干部应该怎样看待挫折?习主席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一语切中肯綮。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挫折起到了催化作用。人们常说,挫折是一笔宝贵人生财富。对年轻干部而言,尤其如此。
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修炼强大的内心,就要正确对待挫折。善于在挫折中总结思考,以积极态度面对挑战,不但能够战胜自己,也能够征服艰难险阻,赢得未来。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挫折的存在是具有普遍性。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它是我们人生的组成部分。“天佑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不可避免的。纵观古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天文学家们都是在逆境中磨砺过来的。人类所取得的文明成果,无不是经过许多挫折和失败,这正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挫折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关键是我们怎么认识与对待它了。挫折时生硬的客观事实,但每个人面对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每个人最后的成果是不同的。
要认识到,挫折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挫折的人生才是完美的。应当承认,挫折是一笔财富。敢于正视面临的挫折,不灰心、不低头、不后退,敢于向任何挫折挑战,就能化挫折为力量,它将成为我们进步的阶石、成功的七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其次,要认真到挫折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会给人以打击,带来失败和痛苦,但另一方面也能使人奋起、成熟。
大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在分解钾、钠等碱性金属盐的时候,经过了几个月紧张危机的实验,在最后一次实验中,发生爆炸,他的脸被炸伤,左眼也失明了,但却获得了最终的成功。后来他说:“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最重要的发现是由失败给我的启发。”戴维能够很好的正式挫折,伴随着不断的失败,他获得了成功。
大文豪巴尔扎克也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事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的确,平静、安逸、舒服的生活,往往会使人安于现状;而挫折和磨难,却能使人受到考验,变得更坚强。
要坚信:“逆境能够成就人生”的道理。
最后,要善于换角度看待挫折。有的人在遭受挫折之后,就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倒霉的人。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和那些更不幸者相比,你或许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在其他方面你依然幸运。
【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推荐阅读:
迷失的青少年11-06
青少年吸毒的原因11-04
烟草对青少年的危害10-06
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10-07
网瘾对青少年的影响10-09
青少年情绪的自我调适10-18
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特征11-10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05-29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礼仪习惯10-30
浅谈青少年的生存教育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