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歌名的音乐(共2篇)
原创文章 作者:zmz_001
禁止转载和复制到其它网站!
一般的CD音乐光盘和CD播放机及音乐播放软件,均不能显示CD音乐歌曲的歌名,其原因有二:
1、CD音乐光盘制作时未写入歌曲歌名信息。
2、CD播放机及音乐播放软件不能读取CD音乐光盘上的歌曲歌名信息。那么怎么知道CD音乐光盘是否记录有歌曲歌名信息呢?本人试过多种软件Windows Media Player 11是绝对不读取歌名信息的,RealPlayer 15可以读取由MP3文件刻录的CD光盘的歌名信息,不能读取由wave格式文件刻录的CD音乐光盘的歌名信息,只有The KMPlayer软件才能够读取所有CD音乐光盘的歌名信息。
言归正传,为什么刻录CD音乐光盘需要显示歌名呢?原因是现在的车载DVD播放器,高级一些的能显示CD音乐光盘的歌名,所以对于音乐发烧友来说,听CD光盘能看到歌名是一种别人体会不到的享受!
怎么才能刻录一张含有歌名信息的CD音乐光盘呢?Nero 9我试过,不能用Wave+cue文件来刻录CD音乐光盘,因此应该被Pass,就算它名气再大,也只能是这个命运,不过用MP3文件刻录的CD光盘可以显示艺术家和歌名(有可能显示的是乱码)。而用单首歌曲的Wave文件刻录时,无法添加艺术家名字。本人在网络上查找,看到别人推荐的一款软件,经过本人的试用,效果不错,软件名为Easy CD-DA Extractor 2010,可以刻录单个Wave文件,手动添加歌名和艺术家信息,刻录整张CD音乐光盘抓音轨文件Wave+cue文件时,能将cue文件中的艺术家信息和歌名信息,自动刻录到光盘上。添加CD音乐光盘抓音轨文件Wave+cue文件后,软件界面如下:
特别提醒:请遵守我国的音乐著作权法,不要从事CD音乐光盘复制,刻录的商业行为!
专辑简介:
Cue文件信息(部分):
光盘刻录完成后,用The KMPlayer播放刻录出来的光盘,显示如下:
请注意图上的那行小字:“1/12]群星-想思的债2010”!
请注意图上的那行小字:“3/12]群星-绝不让你走”!引号中的字的意思是,共12首歌,当前为第3首,艺术家为群星,歌名为绝不让你走。
因此,针对以上现象,坚持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采用课堂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个好的提问,应是指向性明确,能对教学产生促进作用,笔者认为从歌名入手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歌曲是音乐与文学两者的结合,因此它具有音乐和文学双重特性。歌名是歌曲的眼睛,是内容和形式的概括,是词曲作者智慧的结晶。歌名或反映歌曲的主要内容,或指明风格特点,或奠定感情基调等等,对学习歌曲极为重要。我们可以从歌名切入,巧妙设计问题,一开始就设下疑问,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一、以疑引思,定位歌曲内容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要有了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歌曲是属于标题音乐的范畴,歌曲的歌名基本表达了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初中音乐教材中,歌名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以音乐体裁为歌名的,有赞颂祖国山河的,有描写人物景象的等等,从这些类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1. 以音乐体裁类为歌名的,如《青年友谊圆舞曲》、《青春舞曲》、《摇篮曲》等。
《青年友谊圆舞曲》,歌名直接点名音乐体裁,老师便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这首曲子的歌名,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内容?”学生自然会说出心中想探究的问题:“什么叫圆舞曲?它的速度快吗?歌曲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表现出圆舞曲这种音乐体裁的?圆舞曲是舞曲的一种吗?是不是歌曲会让人产生有种想一边歌唱一边舞蹈的感觉?”老师可以将这些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学生围绕着圆舞曲生成的问题开始有思考的聆听歌曲。
2. 以颂歌类为歌名的,如《彩色的中国》、《我的祖国》、《我的中国心》等。
《彩色的中国》,作为初中音乐唱歌课的开篇之作非常重要,教师不妨采用这样对话:“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如果你是一名作曲家,你会用怎样的音乐表达你心中的《彩色的中国》?”
3. 以人、物、地点为歌名的,如《无锡景》、《猎人合唱》、《沂蒙山小调》等。
以《猎人合唱》歌名为例,可设计导语:“同学们,在你心中‘猎人’的形象是如何的?”学生畅谈后,聆听音乐,并从歌曲的速度、力度的变化展现猎人不同的形象。
歌名紧扣歌曲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利用歌名提问,合理定位歌曲内容,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二、以疑促辩,描述歌曲主题形象
1. 善抓关键词。
歌名中的关键词往往是歌曲情感的最高浓缩。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歌名中的关键词主要有“写实性”和“写意性”两种。利用关键词进行提问设计,促发学生的争辩,正确描述歌曲的主题形象。
(1)写实性
写实性关键词的特点是一看便知歌曲的主题思想,可以通过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去判断出歌曲的主题形象。
《一二三四歌》是七年级下册一首富有激情的军旅歌曲,歌名中“一二三四”几个数字极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同学们,请你们大声朗读这四个字‘一二三四’,生活中我们在什么场合能听到别人喊这样的口号?”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说出了多种答案,“赛龙舟时,砍树时,出操列队时……”它的作用可以统一节拍和情绪。请学生用高昂的情绪喊口号“一二三四”,并说说这样喊得理由。同学们的口号形式各样,笑声不断。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请同学们聆听歌曲并设问:“歌曲中‘一二三四’的口号跟你喊的相似吗?它所描绘的主题形象是什么?”带着这样的思考聆听音乐,正确描述出歌曲中以军人为主题形象做好准备。
又如学习歌曲《游击队歌》前,老师简介游击战。让学生不仅了解作战方式,并且知道抗日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英勇抗战这样的爱国主义情操。通过关键词“游击队”的理解和思考,得出结论:游击队员作战应该是非常轻巧,隐秘的一种作战方式。那你觉得《游击队歌》会从哪些方面表现出这种作战方式呢?有的学生认为应该采用较弱的力度,表现隐秘。有的学生认为要用较快的演唱速度表现游击队作战的快、准形象,并且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同学们带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聆听歌曲,在思考中聆听,在聆听后思考,理性争辩,提出自己的理解,得出正确的主题形象!
(2)写意性
写意性是有别于写实的,它并不能直接揭示歌曲的主题内容,只有通过实际的演唱与欣赏,才能准确把握它的歌曲主题形象。
如《歌唱美丽的家乡》,九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思维及文字的表达日趋成熟。但是这首歌曲的歌名关键词在于一个“美”字,家乡的美,美在何处,它不能凭空想象,只能是在聆听后才能将歌曲刻画的主题形象描述出来。笔者在学生聆听前利的家乡》,它的美,美在辽阔,除了有高山、谷米、炊烟外,从音乐中你还能感受到家乡美在何处?”有的学生认为家乡的美,美在辽阔,歌曲节奏自由,速度和延长音充分体现。有的学生认为家乡的美美在神秘:一个“哎”字,用较弱的力度唱出,滑音,降记号的运用,仿佛让人置身在家乡的山顶,眺望远方,云雾缭绕,家乡的稻谷、炊烟若隐若现,给人一种家乡美的神秘感!用歌名中的一个“美”的表现,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音乐中找出自己所理解的主题形象并证明它的存在。
2. 敢于质疑。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所追求的音乐提问亦是如此。教师要从单纯的追求答案的同一性转变为学生勇于思考,敢于质疑和亮出自己的观点、主见,由单一向多元过渡,尊重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正确了解歌曲所表现出的主题音乐形象。
以《长江之歌》为例,歌名中能引起学生关注的关键词在于“长江”二字。笔者在执教时设下悬念;“你对长江了解多少?”生答:“高大、雄伟的,是我国的第一大长河!”师追问:“那你认为以长江为名的歌曲,它所描绘的主题形象应该是怎样的?”学生不约而同的说出了“雄伟壮阔的主题形象。”带着这样的答案仔细聆听音乐,“歌曲所塑造的长江形象跟你心中的理解一样吗?”大部分学生还是坚持着自己的原先的意见,认为歌词展现的正是长江奔流不息,宏伟大气的主题形象。但有少部分学生在聆听中发现了,从歌词开头“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所展现的热情奔放的音乐风格,但中段“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将一位母亲的伟大,柔美的母亲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歌曲描绘的主题形象不仅仅是长江的雄伟,还展现了作为母亲河慈爱的一面。而支持一种主题形象的学生认为,歌词中写出了母亲的伟大,更加展现了长江那种雄伟的形象。正当学生争论不休时,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聆听并提出问题:“除了歌词,你还能在音乐找到其它证据来论证歌曲描绘出两种不同主题形象吗?”学生从演唱时力度的对比,从mf-mp的变化,验证了他们的观点。这样的质疑和争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不断聆听,熟悉歌曲的旋律。辩中现主见,辩中明是非,辩中见能力,从而激发了唱歌的兴趣,为有感情歌唱奠定最坚实的一步。
三、以疑激趣,把握歌曲主题情感
情由心生,没有感情的歌唱,纵有高超的演唱技巧,歌声依旧显得苍白无力。针对歌名的设问,应抓住其音乐性,关注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歌曲中对主题情感的表达所起的作用,用音乐表达,以音乐相伴,层层深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带唱,把握歌曲主题情感。
(1)曲调,是指音乐的首要要素。是歌唱性的、能够表达一定乐思的或主要的旋律的统称。曲调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旋律线(或称音高线)和节奏。
七年级下册的江苏民歌《无锡景》,教师可在聆听前设计导语:“无锡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历来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到访游览,一曲江苏民歌《无锡景》将江南风韵表现的淋漓尽致,请从歌曲的曲调中寻找出江南的韵味。”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歌曲的旋律线和节奏两方面去聆听思考。全曲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大跳音程的旋律线和较为密集的节奏型,无不描绘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般细腻的情感,从歌曲的曲调,明确了学生在歌唱时要把握抒情、柔美的音乐风格。
(2)力度,是指曲谱的高低强弱,也指物理概念中的力量强度。通过力度变化产生的音响可以表达热情奔放的情感,也可以温柔倾诉的。掌握歌曲中的力度变化,对情感的表达及风格的掌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执教九年级教唱课《念故乡》时,利用歌名“念故乡”三字,抓住歌曲的力度变化,笔者采用以“三念故乡”为情感路线,设计以下三个问题:“在‘一念故乡’中,歌曲是用怎样的力度变化表现”?抓住A段力度<>变化,表现作者内心涌动着一阵阵在外思念家乡的情绪,无法平静。“在‘二念故乡’中,歌曲的情绪有何变化”?B段力度由mp到mf的对比变化,表达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愈发强烈。“在‘三念故乡’中,歌曲是否用最强的力度作为结尾将思念之情推向最高潮”?音乐由p-f-p似乎蕴含着他乡的孤客重返故乡的渴望,但由不能实现的情感。通过多遍的聆听及对“三念故乡”力度变化的思考,让学生在演唱时可以将情感及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3)速度,是指音乐进行中节拍的快慢程度。在学唱一首歌曲前,准确掌握它的速度是十分重要的。歌曲采用何种速度跟它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情感是息息相关的。
(1)快速,一般表现激动、欢快的音乐情绪。九年级下册《保卫黄河》就是以较快的演唱速度来表达人们对保卫黄河的决心。老师提问:“当日本侵略者的一把把军刀刺向祖国大地的心脏时,我们要以怎样的速度来保卫我们的家乡,保卫我们的黄河”?此时学生回答的“快速”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演唱速度的表示,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表达和情感的体现。
(2)中速,一般表现平和、抒情的音乐情绪。用中速演唱,这是我们初中音乐教材中大部分歌曲采用的速度,如八年级下册《摇篮曲》通过曲名我们就可以明确它的演唱速度。在课堂的一开始老师就可就歌名直接提问:“同学们觉得用怎样的演唱速度表现‘摇篮曲’的音乐主题呢”?
(3)慢速,一般表现较为沉重的音乐情绪。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教唱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用慢速演唱的歌曲。而延伸到欣赏课中,《葬礼进行曲》、《伏尔加船夫曲》等作品都用慢速表现音乐主题形象。
打开一首歌曲,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歌名,透过这扇“天窗”,学生可以居高临下去领悟歌曲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对歌名进行设疑,抓住歌名中所蕴含的信息进行有效提问,既可以调节音乐课堂气氛,促进思考,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主动地参与音乐课堂。初中三年的歌曲教学只是学习歌唱的一部分,但笔者希望它能成为培养学生终身歌唱的一个缩影。带着问题出发,让歌唱美感无处不在。
摘要:歌唱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笔者发现初中生进入变声期后,因声带的变化引起歌唱时声音低沉沙哑等现象,从而导致对歌唱焦虑胆怯,自信不足。针对以上现象,坚持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用歌名设疑,引思、促辩、激趣。即以疑引思,提出问题,分析歌名类型,反映歌曲主题内容。以疑促辩,善抓关键词,敢于质疑,描述歌曲主题形象。以疑激趣,从音乐要素入手,定准感情基调,把握歌曲主题情感。
关键词:歌唱教学,设疑,引思,促辩,激趣
参考文献
[1]贝森赫兹.《教师怎样提问才有效——课堂提问的艺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版
[2]杨丽苏.《新课程音乐教学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
[3]教育部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