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重复的成语(通用4篇)
重复用词这种类型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而命题者却还运用包含这个意思的成语,从而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与定语重复
1.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制止乱垦滥伐,防止土地进一步沙漠化。
“当务之急”,当前所有应完成任务中最紧要急迫的事,与前面的定语“目前”重复。
2.不论大家怎样劝说诱导,他仍然静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沉默不语,好像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隐,隐情,藏在内心深处的事情或原由。难以说出口的藏在内心深处的事情,与后面中心语 “的苦衷”重复。
3. 对于我们这些平凡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说,生命的光辉也许并不辉煌,但同样可以闪光。
芸芸:众多的样子。指世间一切生灵,也特指尘世凡人。前面不宜再用“平凡普通”做定语。
二、与状语重复
1.教育改革如今取得很大成绩,高校年年大幅度扩招,普通高中的教学改革热潮也正方兴未艾。
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方”与前面状语“正”重复。
2.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
犹,还。过去的事,至今还记得清楚,就像新近发生的一样。与前面的状语“还”重复。
3.月明星稀,夜深人静,小夏独自孑然一身地匆匆穿过小巷,闪进了巷口的一个漆黑的大门。
孑:单独。孤零零的一个人。前面不能再用“独自”。这个成语形容孤独,一般指没有亲人。
4.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作为状语修饰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忍俊”与“扑哧一声笑起来”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或去掉“忍俊不禁”,句子才简明。
三、与主语重复
1.我们身上的担子任重道远。
“任重道远”,负担繁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任重”与前面主语“担子”重复。
2.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导致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生灵:指百姓。涂炭:泥沼和炭火,比喻困苦。形容在反动统治下,广大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与宾语部分的主语“人民”重复。
3.这里有良好的水土条件,又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因而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安居乐业”与主语“生活”重复,只能说“人民安居乐业”,
四、动词与宾语或补语重复
1.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这是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一道有争议的试题。命题者认为该句中“自惭形秽”用对了,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持相反观点。理由是:“自惭形秽”意为因自己容 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泛指不如别人,自惭就是“自己感到惭愧”,“自惭形秽”本身已带有“感到”之意,前面不能再加“感到”一词。
2.这件事情非常有趣,满脸笑容的他讲得津津乐道。
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乐道:喜欢谈论。指很有兴趣地去谈论,作为补语与前面 “讲得”重复。
以上是成语误用重复用词的几种类型,需要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句子中使用了某个成语,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或者表示强调,作者往往对该成语作些解释。这种现象,我们千万不能与重复用词混淆。
如:
1.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不能刻舟求剑,要能随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看法或办法。
“刻舟求剑”语出《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比喻拘泥成法,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看法或办法。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这个典故,句中“要能随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看法或办法”对“刻舟求剑”做了解释。这里也不是重复用词。
又如:
2.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决不能见异思迁,见到别人的工作待遇高就打起“跳槽”的主意。
“见异思迁”,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句中“见到别人的工作待遇高就打起‘跳槽’的主意”是对“见异思迁”所做的解释,表示强调,这种现象不能误解为重复。
容易造成重复的成语
1. 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禁不住,抑制不住。原指热衷于某事而不能克制自己。后多指忍不住要发笑。不能用成“忍俊不禁地笑了”
2. 难言之隐:隐,隐情。深藏于内心的话或事。难以说出口的隐情。不能用成“难言之隐的苦衷”
3. 南柯一梦:南柯,指梦境中的南柯郡。泛指一场美梦。比喻得失无常,美梦成空。不能用作“一场南柯一梦”
4. 相形见绌:相形,互相比较。绌,缺陷,不足。相比之下,显出一方非常逊色。不能用作“显得相形见绌”
5. 如芒在(刺)背:芒,芒刺,好像芒刺扎在背上。形容惶恐不安。不能用作“好象如芒在背”
6. 遍体鳞伤:遍,全部。鳞,鱼鳞,这里指伤痕布满合身。像鱼鳞一样密。形容被打得合身都是伤。不能用作“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7. 当务之急:当务,当前应办理的事情。原指应当做的`事情才是最紧要的。后指当前所做事情是最紧要的、最急迫的事。不能用作“目前的当务之急”
8. 接踵而至: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到来。形容很多人接连而来。不能用作“接踵而至地闯进来”
9. 津津乐道:津津,兴味很浓的样子。乐道,乐于谈论。指饶有兴味地谈论某事。不能用作“津津乐道地说”
10. 闻名遐迩:遐,远,迩,近。远近都闻名。形容名声很大。不能用作“海内外闻名遐迩”
11. 责无旁贷:责,责任。贷,推卸。自身负有的责任,不能向别人推卸。不能用作“责无旁贷的责任”
12. 生灵涂炭:生灵,指百姓。涂炭,沼泥和炭火。比喻困苦的境地。指老百姓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不能用作“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13. 安居乐业:安定地居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不能用作“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14. 见(贻)笑大方:见,被,大方,内行或有见识的人。被内行或有见识的人笑话。不能用作“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等。
15. 自渐形秽:渐,惭愧,秽,丑陋,肮脏。原指自己的容貌风度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不能用作“感到自渐形秽”。
16. 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泛指众多的读书人。不能用作“众多的莘莘学子”
17. 扪心自问:扪,摸,摸着胸口自问,毫无惭愧之处。形容心地坦然,光明正大。不能用作:“扪心自问的自责”
18. 真知灼见:灼,明亮、透彻。指正确透辟的认识和见解。不能用作“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19. 满腹经纶:经纶,原指整理丝缕、理丝为经,编丝为纶,统称经纶。引申为治国或办事的能力。形容人很有学问和才干。
20. 众所周知:周,普遍、全。大家都知道。不能用作“这是大家众所都知的”。
21. 妄自菲薄:妄,不实在,过分的。菲薄,轻视,过分地瞧不起自己,以致失去了信心,不能用作“~你自己”。
22. 不虞之誉:虞,预料。出乎意料的称赞。不能用作“没有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23. 日理万机:理,处理,机也作“几”事务。一天要处理上万件事务。不能用作“每天都要日理万机。”
24. 无地自容:容,容下。没有地方可以藏身。也指处境窘迫,无栖身之处。
25. 恍然大悟:恍然,猛然醒悟的样子。悟,明白,觉醒。一下子忽然明白过来。不能用作“我心里突然觉得恍然大悟了。”
26. 任重道远:任,负担。负担沉重,路程遥远。比喻既担负着重大而艰巨的责任,又必须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不能用作“任重道远的责任。”
27. 眼花缭乱:缭,亦作“撩”纷乱。看到纷繁复杂或光彩耀眼的事物而感到迷乱。不能用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28. 破天荒:天荒,从未开垦过的土地。比喻从未有过,第一次。不能用作“破天荒的第一次”。
29. 方兴未艾: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势头并未停止。不能用作“正~”。
30.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梵语指一切生物。原为佛教语。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后用以指一大群普普通通的人。不能用作“众多的~”
31. 耿耿于怀:耿耿,心里有事,很不安宁的样子。心里老是想着,不能忘怀。不能用作“心里一直~”。
32. 感激涕零:涕,泪,零,落。感激得流下了眼泪。形容非常感激。不能用作“~得流下了眼泪”。
33. 历历在目:历历,一个一个清楚分明。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不能用作“往事~地出现在眼前”。
但是, 过去二十年的研究表明, 很大一部分成语看起来是部分组成的, 各组成部分的意义和总意义之间是有关联的, 各组成部分的字面意思和总成语的比喻意义之间的“关联”, 来自于语言使用者头脑中产生的无意识概念结构“动机”。
1.关于成语是非组合性的观点
形式语义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意义的组合性, 一个句子的意义可以从它的组成部分中推导出来。
大部分语言学家把成语定义成无法从组成部分中推导出意义的表达式, 实际上, 当学习一个新的成语, 说话者必须在成语和它的非字面意义中建立一个任意的联系。
然而, 语法的限制定性了很多成语, 导致了这样一种观点, 即成语在语法上是“凝固的元素”。Fraser (1970:33) 认为成语可以组织成“凝固的层次”, 包括能够接受几乎所有的语法转换, 而不会失去其比喻义的表达式。
成语的“固定性”不仅来源于句法的限制, 而且来源于它们的语义。非组合性观点认为很多成语是“凝固的”或是“死去的”比喻。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成语的隐喻解释大部分是被话语字面意思的不恰当引发的。如果一个隐喻经常性地被作为一种特殊含义来使用, 那么它就会失去个性, 从而将这个隐喻意义储存为它表达方式的一个标准意义。
之所以成语经常被认为是“死去的隐喻”, 是因为语言学家们弄混了死去的隐喻和常规的隐喻, 人们经常对于原始的隐喻缺乏认识, 人们相信, 基于常规, 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知道每个词汇的意义是一样的。
2.从组合性到概念性
一直以来语言学家们都尝试描述成语在其组合性中是如何不同的。Nunberg (1978, cited in Titone&Connine 1999:1661) 认为成语的描述取决于它组成部分的字面意义是如何参与到整个表达式的意义中去的。根据这个系统, 成语被分成三个类别:通常可分解的成语 (一部分成语是按照字面意义使用的) 、异常可分解的成语 (成语组成部分的所指可以被认定为隐喻) 和语义上非可分解的成语 (组成部分的意义对于整个喻义没有影响) 。
一系列针对阅读时间的研究表明, 被试在阅读可分解的成语时比阅读不可分解的成语时花费更少的时间。这个结果表明了人们在理解成语短语时试着在分析成语的组合性, 通过试着给予单独词汇独立的意义, 辨认出有意义的单位如何组成短语的整体意义。
成语的可分析性和可分解性指出了成语组成部分的意义可能和成语实际所指的概念有关联。Lakoff (1987:447-448) 指出, 常规意象 (文化社区中共享的心理意象) 在语言中起关键作用。常规意象不仅可以帮助形成新的成语, 而且可以用来解释旧的成语。很多成语的意义不是随意的, 而是有动因的。动因来自于常规意象、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 即在成语和意义之间提供“联系”。
Gibbs&O’Brien (1990) 用一个实验将Lakoff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被试被要求详细回答对25个成语的心理意象。他们发现被试在构思成语时的方法惊人相似:平均75%的被试的心理意象描述出相似的一般意象, 人们对于成语理解的相似性是基于概念隐喻的。
很多成语是没有概念隐喻的, 但是有一个概念转喻和常规知识可以把成语和意义“联系”起来。Kovecses&Szabo (1996:337-344) 分析了和手有关的英语成语, 发现关于手的常规知识带来了成语handful和with an open hand。英语中基于手的成语中最重要的转喻之一就是“手代表了人”。
3.语言中的人体
认知语言学家们称, 我们的概念系统是被概念隐喻和转喻结构化的。我们抽象概念的大部分是通过其他更加具体的概念被理解的。人们把“非物理”的概念转换成“物理”的概念, 我们在世界上的物理体验的主要来源就是我们的身体及和环境的互动。我们理解目标域的最主要的源域之一就是人类的身体。
4.和头有关的成语
很多表达式是被一种非常普遍的, 将头概念化成一个装满想法和情绪的容器的隐喻所激发的, 也被头和心理能力之间的关系, 以及头和控制之间的转喻所激发。
4.1头作为一个容器
两种普遍的跟头有关的本体论隐喻是“头是一个容器”和“想法是物理的对象”, 在表达式里就是“get ideas into one’s head, put ideas into someone’s head, 和put out of one’s head”。
头被概念化为一个可以将想法放入或取出的容器。想法原本是在头的区域的外面, 然后通过把想法定位到头脑中的储存空间, 它们就马上变成可获得的, 可量化的, 可以指“我的想法”或“你的想法”。
一些阐述也可以在“头是一个容器”和“想法是物理的对象”的本体论隐喻中找到。在成语have rocks in one’s head中, 如果容器中的空间都被石头占满, 那么就没有想法的空间, 就带来了低心理能力的结果。成语having a thick head暗示说英语者思考程序的一种方法。头是可视的筛子, 想法可以进入, 如果筛子有很厚的墙, 那么对于“想法”来说, 要进入这个容器就很困难。
通过在容器空间里定位和放置东西, 我们可以辨认出和获得先前的无界限的对象。这个特性在表达式need to have one’s head examined中可以检测。通过清除容器中的没用的想法, 新的想法就可以进入头脑。
头不仅装着想法, 而且是一个情绪的仓库。就像成语get a swelled head显示的, 自负是一种液体, 充满了头, 头的尺寸变大。伴随着自负的一个生理影响就是“头不自然地上升了”, 激发的隐喻就是“一个自负的人正在上升”, 就像成语hold one’s head up high或者be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somebody。当东西比平常高的时候, 看起来尺寸也更大。给出这两个基本的体验 (身体里的液体及和尺寸相关的高度) , 我们可以容易地理解“头是个容器”和“自负是容器中的液体”, 以及它们激发的成语。
愤怒被认为是在容器里的热的液体, 而容器是身体本身。当愤怒的密度增加, 液体在容器中就上升, 最后会导致容器的爆炸 (比如, my anger kept building up inside me) 。液体的温度不升高, 我们可以保持冷静, 作出合理的判断。液体的温度升高, 我们就失去了沉着冷静, 就像表达式be a hot head所说的那样了。
4.2转喻
概念隐喻不是可以用来解释“头”类成语背后动因的唯一手法。转喻也可以在一些例子中发现。比如have a good head for doing something, have a good head on one’s shoulders。概念转喻“头代表了心理能力”发挥了作用。成语lose one’s head, go out of one’s head都和强烈的情绪有关, 在这种体验下, 人们会失去他/她的头。转喻“头代表了控制 (和理智) ”发挥了作用。
4.3常规知识
除了隐喻和转喻外, 被一个语言社区所共享的非科学的、普遍的理解也可以激发成语表达式。常规知识包括标准的、日常的关于头的所有物、功能、形状和大小的信息。比如, 当一个孩子出生, 他的头盖骨的一部分是软的, 在出生几个月以后才变硬。如果一个人心理能力很低, 就可以使用成语be soft in the head。如果婴儿头盖骨里面软的部分被破坏了, 可能就会导致心理残疾。我们的常规知识也扩展到和头相关的姿势。搔头是一种泄露不确定或者疑惑的标志, scratch one’s head意味着“怀疑, 疑惑”。
成语的意义被认为大部分是约定俗成的, 单独词汇的意义总和与表达式的意义不是相等的, 这种观点已经受到很多语言学家的挑战, 组合性在理解成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大部分成语是被激发的, 这种激发动因来自于常规意象、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 它们给成语和其意义提供“联系”。
本文检查了英语跟“头”相关的成语, 针对“头”如何在英语中被概念化提供了相关的清晰的图像, 分析显示出很多成语通过隐喻和转喻的变化, 彼此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帮助下, 成语分析最终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摘要:成语意义是有组合性和概念性的, 文章通过对英语成语的分析, 即那些含有身体部位“头”的成语, 研究这些成语以什么概念隐喻或者转喻做基础。
关键词:成语,组合性,概念隐喻
参考文献
[1]Fraser, Bruce.Idioms within a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Foundations of Language, 1970.6:22-42.
[2]Gibbs, Raymond W.and Jennifer E.O’Brien.Idioms and mental imagery:The metaphorical motivation for idiomatic meaning.Cognition, 1990.36:35-68.
[3]Kovecses, Zoltan and Peter Szabo.Idioms:A view from cognitive semantics.Ap-plied Linguistics, 1996, 17:326-355.
误: You should take good care of your things carefully.
正: You should take good care of your things.
析: take good care of 有“认真保管好”之意,不应再与表示“认真地”意思的副词 carefully 连用。
2. 只要他一回来,我就立刻告诉你。
误: I will let you know at once as soon as he comes back.
正: I will let you know as soon as he comes back.
析: as soon as 含有“一……就”之意。若用 as soon as 引導时间状语从句,主句中就不应再有表示“立刻”、“马上”之意的 at once, immediately, right away/now 等副词性词语。
3. 我们不知道大卫什么时候回来。
误: We don’t know when David will return back.
正: We don’t know when David will return.
正: We don’t know when David will come back.
析: return 有 come back 或 go back 的意思,故 return 不能再与副词 back 连用。
4. 我们希望你们俩明天上午都能来。
误: We hope that both you two could come tomorrow morning.
正: We hope that you two could come tomorrow morning.
正: We hope that both of you could come tomorrow morning.
析: both 与 two 都表示“两”的意思,两者不可以同时用在一个句子里。
5. 他们还没有完成这项工作。
误: They still haven’t finished the job yet.
正: They still haven’t finished the job.
正: They haven’t finished the job yet.
析: still 和 yet 都可用于否定句中,都可以表示“还”、“仍然”之意,但两者不可用于同一个句子中。 still一般位于表示否定的助动词之前, yet 用于否定句的末尾。
6. 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小女孩。
误: Everybody all likes the little girl very much.
正: Everybody likes the little girl very much.
正: All of us like the little girl very much.
析: everybody 和 all 都表示“大家”的意思,但前者强调个体,后者强调整体,两者不能同时用在一个句子中。
7. 这男孩名叫张鹏。
误: The name of the boy is called Zhang Peng.
正: The name of the boy is Zhang Peng.
正: The boy is called Zhang Peng.
析: name 意为“名字”, be called 意为“名字叫”,两者在语义上是重复的,故不能同时用在一个句子中。
8. 请把这个句子重复一遍。
误: Please repeat the sentence again.
正: Please repeat the sentence.
正: Please say the sentence again.
析: repeat 含有“say sth again”之意,如果 repeat 之后再用 again,语义就重复了,故两者不能同时用在一个句子中。
9. 战争结束以后,他成了一名医生。
误: After the end of the war, he became a doctor.
正: After the war, he became a doctor.
析:介词 after 意为“在……以后”,而 end 意为“结束”,两者语义重复,不能同时用在一个句子中。
10. 咱们步行去电院影好吗?
误: Shall we walk to the cinema on foot?
正: Shall we walk to the cinema?
正: Shall we go to the cinema on foot?
析: walk 本身有“步行”之意,故不可与同样表示“步行”意义的介词短语 on foot 连用。
11. 你喜欢米饭还是喜欢面条?
误: Which do you prefer better, rice or noodle?
正: Which do you prefer, rice or noodle?
正: Which do you like better, rice or noodle?
析: prefer 本身有“较喜欢(like better)”之意,故不可与表示“较……”意义的 better 同时用在一个句子中。
12. 我吃完早饭急急忙忙去上学。
误: After breakfast I was hurrying to go to school.
正: After breakfast I was hurrying to school.
析: hurry 含有“匆忙走”之意,为避免语义重复,后面不可再接表示“走”、“跑”之意的 go, walk, run 等动词。
13. 打篮球是汤姆最喜爱的运动。
误: Playing basketball is Tom’s most favourite sport.
正: Playing basketball is Tom’s favourite sport.
析: favourite 含有“最喜爱的”意思,前面不应再用表示“最……”意义的 most 修饰。
14. 这台电脑多少钱?
误: How much is the price of the computer?
正: What is the price of the computer?
正: What price is the computer?
正: How much is the computer?
析: how much 可以用来询问“多少钱”, price 意为“价钱”,为避免语义重复,两者不能同时用在一个句子中。
15. 当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们不再说话了。
误: The students stopped talking when the teacher entered into the classroom.
正: The students stopped talking when the teacher entered the classroom.
正: The students stopped talking when the teacher walked into the classroom.
关键词:佛教成语;使用概况;语义变化
一、佛教成语的使用概况
本文以《佛教成语》中收录的四百多条成语为对象,分别统计了它们在百度网和人民网上的使用数据。百度网上相关网页篇数体现的是网民大众的使用,其中包括对这些成语意思的提问与回答、文章中的使用和博客等的命名等。人民网上相关项数体现的是主流媒体之一《人民日报》的使用,主要是新闻标题和正文中的使用。一种是非正式的使用,一种是正式的使用,但是统计结果显示,排列前十的高频成语重合率高达70%。
这十个成语我们都耳熟能详,它们都几乎没有明显的佛教名词。乍一看,我们可能不知道它们来源于佛教。经过对四百多条佛教成语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成语大多来自汉译佛经和中国佛学家的禅宗语录等,而且大多是直接出自原文(不知不觉、独一无二、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四面八方等)、原文的缩写或者换字(脚踏实地、恍然大悟、无与伦比等),大多是原义或者原义的引申。
二、佛教成语的语义变化
(一)宏观角度
很多佛教成语的语义基本没有变化,它们本来就是佛经、禅宗语录中佛菩萨、高僧等直白的话语或者为了生动地阐释佛理而使用的比喻,只是在传承中淡化或者脱落了佛教色彩,用于日常生活,成语本身的语义几乎没有变化。如不知不觉、四面八方、锦上添花、雪上加霜等。有些佛教成语语义产生了比较小的变化,主要是把佛教领域的专用字词通过引申泛化到社会生活中,如恍然大悟、自由自在、大千世界、皆大欢喜等。还有少量佛教成语语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是佛教一些特有的字词对社会大众来说逐渐陌生化,于是渐渐字面化,产生了那些字词基于现代社会常用语义的变化。如忍无可忍、一丝不挂、想入非非等。
(二)微观角度
以上是以语义变化不同程度为依据,对佛教成语进行的宏观上的大致分类。现在再从微观上来看佛教成语语义变化,有很多种类型。主要包括整体语义的改变、个别字义的改变和感情色彩转变等。下面分别进行举例分析,语料例子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版块。
1.整体语义的改变
(1)扩大化
有很多佛教成语语义从佛教领域里的专指扩大到日常生活的人和事物。这个上面已经提到过,下面再以“开山祖师”和“五体投地”这两个例子证明。
“开山祖师”原指最初在某座山上建立佛寺的僧人。金乔觉就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师”。现在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首创某一学术派别、技艺派别或者事业的人。
宋代思想家周敦颐被后世公认为理学的开山祖师。
把左右膝、左右肘和头顶等五个部位着地行礼,是佛教最为敬重的礼节。《楞严经》卷一:“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现在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敬佩到极点,对象不一定是佛。
例句:尽管笔者遇到过一些对古德里安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但笔者还是选择了这两个人,因为他们属于那种极富批判精神的人。
(2)具体化
佛教是一种哲学,很多佛教成语都是一种哲学思考的凝练,都是抽象的概念。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或许是因为大众缺乏佛学知识而受字面意思的影响,或许是因为具体化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更实用,把很多佛教成语的语义具体化了。下面以“一尘不染”为例来说明。
《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佛教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把“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并且认为六尘产生于六根,因此把六根清净叫做“一尘不染”。原指内心的清净,现在多用来形容环境、物品等十分洁净,有时也用来形容人心灵的纯洁。
例句:国土所再往前就是新建县望城工商分局,分局内办证大厅一尘不染,宽敞明亮,却没有一个人上班。
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自警自醒远离犯罪,始终保持清配头脑永葆清廉本色。
(3)寓意改变
有些佛教成语,原本在佛教上是一个寓意,到了日常使用中已经变成另外一个寓意,甚至还有正好相反的寓意。下面分别以“灰头土脸”和“大海捞针”为例。
灰头土脸,字面意思是满头满脸都是灰尘。禅宗把生活在尘世之中因不勤奋修行而被污染叫做“灰头土脸”。如《五灯会元》中的对话:
曰:“如何是尘中子?”
师曰:“灰头土脸。”
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懊恼、消沉的样子。
例句:昨天,洛杉矶人在夏洛特输了20分,灰头土脸地奔赴克利夫兰。
《法苑珠林》:“一针投海中,求之尚可得。”成语“大海捞针”就是由此产生,意义却发生了根本改变,同样的一个比喻,寓意从事情可以办到变成办好事情的希望极其渺茫。
例句:次数多,来往人员复杂,要获取案件线索,找到侦查突破口,如同大海捞针。
2.个别字词导致的语义改变
(1)从佛教特殊语义到现代常用语义
有些成语含有佛教专用词语,意义比较特殊,在日常使用中失去了原本的佛教意义,而成了跟现在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常用字面意义。如忍无可忍、想入非非、花花世界等。
在佛教里,“忍”是一种修行方式,也是修行者必须具有的美德。《六度集经》:“忍不可忍者,万福之原”。成语“忍无可忍”由此产生,意义由“能忍受不堪忍受的”转变成“实在无法忍受”。这里的“忍”从佛教的主动忍耐之义转变为现代社会常用的被迫忍受之义。
例句:日本媒体报道称,从今年活动的气氛来看,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俄罗斯实际控制“日本领土”的行为已经“忍无可忍”。
(2)个别字义的脱落
有些佛教成语在社会传承中逐渐对佛教专用词语进行了语义替换,也有一些直接脱落了一些字义。如不可思议、大千世界等。
《维摩诘经》以描写“解脱”境界的神秘奥妙为主要内容。《维摩诘经·不思议品》里面说:“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东晋僧人慧远的《维摩诘所说经义记》卷1里面解释:“不思据心,不议据口,解脱真德,妙出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佛教称“解脱”境界为“不可思议”,指思维和言语都不可及的境界。作为成语,现在形容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议”的字义便消失了。
例句:女性居然开始崛起了,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了!
(3)个别文字的衍变
有些佛教成语并不是直接来自佛教原文,而是作了一些换字等调整。如至理名言、空谷传声等。
“至理名言”由梁武帝《摩诃般若忏文》中的“至理绝言”衍变而来。“至理绝言”的意思是最根本的道理不是言语所能够表达的。“名”,本指眉眼之间的部位,引申为高明。“至理名言”的意思是最根本的道理,最高明的言论。
例句:有一句至理名言:“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这也是他半生磨难的感悟。
3.感情色彩转变
还有一些佛教成语字面意思没变,感情色彩却发生了转变,大多是转为贬义。
(1)中性转变为褒义
头头是道、如梦如幻等。
比如“头头是道”,这是一个禅宗用语,表示禅理无所不在。《续传灯录》:“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现在“头头是道”用来形容说话或做事有根有据,条理清楚。
例句:可是,一些人却把国情抛在脑后,他们台上作起反腐倡廉报告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行动中却另辟新径、又是一套。
(2)中性转化为贬义
清规戒律、大吹法螺、摇头摆尾等。
“清规戒律”原指佛教寺院所订立的规则和戒律,现在多用来形容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
例句:对这类孩子的要求严点,是防止他们的鲁莽行为损伤自己或危害别人,所订的规矩能达到目标就行,不宜制定过多清规戒律。
(3)褒义转变为贬义
天花乱坠、唯我独尊、道貌岸然等。
“天花乱坠”,即美妙的花朵纷纷坠落。《梁高僧传》里说,云光法师讲经极其生动、透辟,以至于出现了“天花乱坠”的情景。自此,“天花乱坠”引申为口才好、说话动听。现在已经从褒义转成贬义,形容语言过分夸大,完全不切合实际。
例句:广告上说得天花乱坠,事实上没一样兑现。
综上所述,佛教成语在日常使用中或大或小地产生了语义变化,这是语言在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现象。但是,成语是一种文化积淀凝练成的语言,多了解其来源及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