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物赏析(精选8篇)
1、张书豪(张书豪饰):
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本来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无忧无虑、青春帅气,他有梦想,也有激情,可是并不成熟且内向的他和众多莘莘学子一样,想法挺多,做法很少。
在哥哥书纬去世后,他发现了书纬写的《骑行者日志》之后,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要替哥哥完成梦想,骑行一次川藏线。这个渺小而又沉重的决定并没有得到女朋友的支持,在和女朋友分手后,他整理行装,一个人毅然决然的来到了昆明,在寒意渐生的10月,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
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八宿打狗、由于食物中毒而整整两天上吐下泻„„艰险的旅程过后,他从懦弱寡言到可以和藏民同食一块糌粑。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2、张书伟(张少怀饰):
书伟不仅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处处是书豪的榜样。而且是一个骑行爱好者,喜欢踩着自行车四处旅游,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骑一次川藏线,报名了一个“流浪者计划”——骑自行车去拉萨。当然,到他生命结束,他也没能够实现这个愿望。
一、唯美凄婉的影像风格
电影《萧红》以其唯美凄婉、精准细腻、油画般的影像把观众带回生不逢时的萧红身边, 感受萧红复杂的内心世界。在光影疏离间, 萧红生命中那一抹梦魇般挥之不去的忧伤触动着每一位观众的情感。忧伤是影片的一个基调, 也是萧红一生的基调。电影中, 通过色彩、光影、构图等多元素, 把这种忧伤淡淡的但是很有力的准确呈现。
1. 色彩基调:昏黄色彩
色彩基调是指一部影片或一个段落中, 以某种色彩为主导所构成统一、和谐的整体色彩倾向。色彩基调赋予影片某种特定的整体情绪氛围, 构成影片中重要的抒情手段。电影《萧红》运用滤镜过滤的昏黄色彩, 展现出一片模糊、浑浊、让人倍感冰凉而忧伤的现实世界。老家用手指戳破的窗子的屋子、东兴顺旅馆杂货顶楼天窗透进的昏黄的光、欧罗巴旅馆的昏暗、香港住宅里的封闭昏暗等等, 这一切昏黄一如萧红各个时期内心的挣扎和倔强。在那样一个盛产娜拉的时代, 青年萧红在那个昏黄的老家炕上勇敢坚定地抗争着, 最后勇敢的像娜拉那样出走。娜拉是勇敢的, 萧红也是。但是抗争是痛苦艰难的, 出走之后的道路更是曲折坎坷的。她与每个男人的生活经历, 都充满了伤痛, 这种种伤痛在东兴顺旅馆、在欧罗巴旅馆、在香港寓所接连上演着。电影选择以昏黄色彩为其色彩基调, 准确的传达出了电影的忧伤, 萧红的悲剧。
2. 光影:硬光为主
电影中, 从性质角度划分, 光可以分为硬光和软光。硬光通常为直射光, 明暗反差较大, 阴影明显, 往往用来表现男性的、有力的、动态的形象。萧红是一个女性, 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逃婚、写作、抗争等等行为都显示了作家的坚韧和倔强, 虽然是一个女人, 虽然在那个乱世经历了种种坎坷不幸, 但是她依然坚持写作, 依然执着的追求真爱, 这让她在忧伤的性格中又显示出一个强大的心, 这一颗强大的心, 在电影中几次用硬光为观众表现。与姓汪的同居后在东兴顺旅馆, 萧红拉开紧闭的窗帘, 一束强光照在她的身上, 她透过窗子看外面的世界, 虽然很短暂, 但是倔强的姿态预示着她与姓汪的分裂;东兴顺旅馆放杂物的顶楼, 与萧军相爱的萧红, 挺着大肚子, 靠在桌子上, 幸福的享受着破旧的天窗照在她脸上的强光;在香港的寓所里, 重病缠身的萧红还是让骆宾基拉开帘子, 一束光透过来照在她的身上。虽然电影中, 用硬光的次数不很多, 但都是在萧红关键的几次抉择和转折时出现的。她的几次转折很辛苦很关键, 强大的心是应对一切苦难的基石。所以, 几次硬光的适时使用, 为凸显人物性格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二、时空交错的视听结构
人物传记电影的核心就是通过视听语言去表现主人公的一生, 在虚实拿捏之间, 对人物给出一个相对客观、完整、公正的交代。为了达到对萧红的尽可能客观表达, 电影《萧红》选择了时空交错的结构方式, 这种视听结构的运用, 大大地提升了电影的现代性, 同时也很好地凸显了人物命运。
时空交错式结构, 也就是电影中的各个时空交替叙事进行, 每一个叙事时空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可以是故事叙事的暂时完结, 也可以是不同的叙事观点的呈现, 各个时空又有一个聚焦的核心。这种结构方式, 使得叙事故事本身呈现一定程度的多义性。在电影《萧红》中, 时空跳跃表现为:四十年代在香港寓所生命晚期的萧红与骆宾基交谈—— (回忆) 萧红二十年代在老家呼兰抗婚、逃婚、北平艰难求学、被迫同居怀孕这一段时空——四十年代的香港寓所, 骆宾基给她喂药——三十年代东兴顺旅馆顶楼遇见萧军并与之相爱, 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四十年代病中的萧红熟睡中被轰炸声惊醒, 发现桌上的钱和不知去向的骆宾基——三十年代萧红在上海与鲁迅先生的交情, 东渡日本归来, 遇见端木蕻良, 二人去武汉结婚, 接着去重庆来香港——四十年代香港的萧红病危, 战时在医院医治无效死亡。电影中的多次时空交叉, 能够带来两个效果:
1. 多次的不同时空交叉进行, 可以打破传统线性故事结构的戏剧性, 在观众刚刚沉浸于某一个段落叙事的故事中时, 把观众强行从剧情中拉回来, 这样可以避免观众只关注故事情节而忽略人物命运本身的观注和思考。因为是人物传记片, 关照人物命运是关键, 故事的曲折离奇或者极强的戏剧性并不利于对萧红这个历史人物交代的客观性。
2. 萧红在其短暂的一生中, 经历了多次的辗转流离, 她的经历的复杂性, 如果用一种单一的单线条的线性叙事结构, 很显然难以支撑起。影片选择了多钟时空的交叉进行, 让观众在多变的结构中体会萧红辗转的人生, 从而会去关注她的悲剧命运, 感叹她的倔强与美好。
影片这种时空交错式结构方式, 不仅尽可能客观、公正的交代还原了萧红的一生, 还为观众提供了读解萧红尽可能多的机会, 实在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三、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
电影《萧红》中, 萧红性格中的倔强、坚韧、脆弱、寂莫以及内心的强大与美好, 并不是通过剧中人物或者导演赤裸裸说教式的告诉我们的, 而是通过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准确呈现的。人物关系, 就是影片中为人物提供的活动和生存空间, 即人物环境。人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这两方面都会对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凸显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影片中的自然环境, 对萧红性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白山黑水的呼兰河, 养就了北方儿女的开阔与豁达;北方恶劣的冰冷的气候环境, 养就了北方女子的坚韧与刚强;上海的潮湿与温润, 让坚硬的北方女子柔软的相信美好并执着的追求爱情。萧红的传奇经历与她的性格呈现出矛盾性, 这或许和南北方的气候差异相似。上海的萧红是愿意柔弱的, 但最终选择离开萧军的勇气, 又再一次告诉我们骨子里的倔强和勇敢。
影片中的社会环境是造成萧红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社会环境包括大的社会环境和小的社会环境。大的社会环境主要指特定多个历史时期、社会现状的总情势。《萧红》中萧红所处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 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 从军阀混战到抗战爆发, 政治上得混乱造就了思想上的大解放。萧红乘着思想解放的大潮, 勇敢的追求婚姻自由, 追求真爱, 追求一个旧时代女性的独立自尊, 追求一个人活着的尊严与价值, 这一切的一切, 都受到了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
大的社会环境使萧觉醒抗争追求, 但真正让其认清自我并坚定追求自我价值的应该是她所处的小环境。小的社会环境, 是指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 包括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爱人关系等。影片《萧红》以萧红一生的悲剧命运为经, 以她与几个男人的关系为纬, 为观众织就了一张命运的网。与姓汪的同居是生活所迫, 被遗弃的怀着身孕的萧红在狭窄黑暗的阁楼上积极地写信求助, 表现出了生存本能的坚韧;与萧军患难相知相爱, 用全身力气呵护着这份爱情, 在爱情的滋养下创作着, 幸福而脆弱。她就像奥菲利亚一样可以为爱而死, 但是萧军不愿意。离开又回来, 回来又离开又回来, 在一次次来回中, 萧红不仅仅是在追寻爱情, 也在伤痕累累的心里坚定着对女性尊严的坚守。所以, 她选择离开萧军, 虽然很痛, 但是很勇敢。与端木蕻良的婚姻并没有真正拯救需要爱情的萧红, 在萧红生命的最后时刻, 虽然对端木蕻良失望, 但是并没有对爱情失望。所以, 当遇见骆宾基时, 她还是捋了捋头发, 真诚的说了一句:“真想自己没有病, 可以为你做点什么”。这一切都让我们看到, 经历过几个人物影响的萧红, 依然相信爱情, 因为她相信美好。
四、结语
电影《萧红》虽然票房不佳, 但是作为一部文艺电影, 影片从影像风格、时空结构各个方面, 为观众成功讲述了萧红传奇的一生, 让观众感叹这位传奇女性悲剧人性的同时, 更感动于她对美好情怀和尊严价值的坚定追求。她的一生短暂而耀眼, 寂寞而美丽!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影《萧红》唯美凄婉的影像风格、时空交错的视听结构以及复杂多变的任务环境的读解分析, 梳理主人公命运轨迹, 探讨人物性格塑造凸显的方式, 进而追寻萧红这位传奇女性的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萧红,影像风格,人物性格
参考文献
[1]王世杰主编.《影视剧作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邵清风.李骏.俞洁.彭骄雪著.《视听语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宋家玲.李小丽编著.《影视美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4]王国臣著.《影视文学脚本创作》.浙江大学出版社.
希腊哲人——安哲罗普洛斯
文_肖欣
2012年初,希腊著名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不幸遭遇车祸,猝然辞世。安哲罗普洛斯是当代希腊最重要也是最具国际声誉的导演,他身后留给了世人一部部沉重、压抑却又直面心灵最深处的电影。
安哲罗普洛斯1936年生于希腊的雅典,曾经在著名的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老师就是那个写《世界电影史》的乔治·萨杜尔。但安哲罗普洛斯显然不太愿意献身于电影理论研究,当导演是他唯一的志向。1970年,安哲罗普洛斯拍摄了他的第一部侦探故事长片《重建》。在这之后,安氏将创作兴趣转向了国家民族历史及个人回忆,先后拍摄了《1936年的日子》、《流浪艺人》、《猎人》,将希腊的历史文化、近代政治运动与个人生活展现得淋漓极致。政治性、希腊的民族及难民问题、文化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的孤独感和精神信仰的问题,是安哲罗普洛斯大多数电影表现的重点。《尤利西斯的凝视》、《鹳鸟的踟躇》、《塞瑟岛之旅》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影片。长镜头与画外空间的大量使用,写实手法与超现实场景交替出现,让其电影植根于现实世界的同时,不断在精神领域游荡,再加上诗歌化的台词和缓慢的节奏,让安氏成为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同时又乐于冥想的电影哲学家。
安氏最为中国影迷熟悉的作品要数《雾中风景》和《永恒与一日》。寻找精神信仰是前者的主题,为了寻找实际或者精神上的“德国父亲”,姐弟俩经历了无比艰难的旅程,安氏的长镜头语言似乎让这一过程变得更加滞重。影片中,有一个希腊悲剧剧团在海边排练的长镜头,镜头转过一圈,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各自在努力排练,可是镜头转了一圈回来,远方来了一辆汽车,通知悲剧剧团演出取消了,所有演员都集中在海滩上,静默不语。一个运动的长镜头仿佛浓缩的人生旅途,其荒谬与无常被阐释的如此到位。还是在《雾中风景》中,直升机从海里吊起一只手的雕塑,可是用来指方向的食指却断裂不知所踪了。可见,安氏对于寻找精神救赎持悲观态度,生活也许就像“雾中风景”,目之所及尚且蒙胧难辨,真实处境就更加难以知晓。
而在《永恒与一日》中,人的终极孤独感成为影片表现的中心内容。生命已到尽头的老人在精神上无法找到寄托,人与人之间难以理解与沟通,老人只能在恍惚的回忆与自认为能够心灵相通的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寻找继续活着的最终意义。老人对难民男孩的帮助更像是在扮演父亲的角色,通过成为别人的精神领袖来寻找自己的精神领袖。安氏电影的哲学性在这两部电影中集中体现出来,那就是加缪所说的哲学真正的本质就是寻找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与安哲罗普洛斯其他影片不同,这两部电影更加趋向个人化,这种倾向自《养蜂人》开始,到《雾中风景》和《永恒与一日》达到了一个高峰,同样也是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生涯的巅峰。
安氏晚期作品《悲伤的草原》再次探讨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沉浮。这一次影片的历史背景更加宏大复杂,人物命运更加曲折。人到晚年总是想要概括其生活的一个时代,想要把复杂的问题和线索分清捋顺,电影似乎有这种作用,但显然又难以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安氏遭遇车祸,更加印证生命无常,愿这位欧洲艺术电影大师在天国安息。
电影人物志之:
批判与救赎——今村昌平
说起日本老一代电影导演,人们往往想起小津安二郎、黑泽明和市川昆,而忽略了另外一位日本电影的代表人物,他就是日本现实主义电影的旗手今村昌平。
生于1926年的今村昌平从资历上比小津安二郎、黑泽明要浅。当小津安二郎与黑泽明已经成名的时候今村才刚刚进入电影界。说来也巧,今村本来想应聘黑泽明的副导演,但由于经济窘迫,黑泽明无法开拍新片,今村才无奈进入松竹公司当上了小津安二郎助理导演。虽然两人合作过多达三部影片,但今村一开始就不喜欢小津的风格。小津安二郎的影片多是心酸与幸福交织的反映日本普通家庭生活的室内剧。而今村昌平之后的几乎所有影片都把目光锁定在了社会的底层与阴暗面,今村曾经说过底层和下半身是他最关注的,他也把这种理念贯彻其整个电影生涯。
离开小津的今村昌平开始在一家新的电影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1958年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被偷盗的情欲》已经初步具备了今村的电影的特点,表现底层人的卑鄙与罪恶,批判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接下来,今村于1961年拍摄了《猪与军舰》。影片以战后日本为背景,讲述了一群依附于美国人,但同胞间却互相倾轧的日本人猪一样的生活。荒诞喜剧的拍摄手法是今村第一次开始在电影中批判日本人的民族性,以后一发不可收拾。
这种对民族性与底层文化的批判在《山节考》中达到高峰。《山节考》本是翻拍片,但是今村昌平用其认真的态度和自然主义风格的镜头语言,强烈批判日本民族偏好极端的人性。整个剧组在日本深山居住达三年之久,亲自种水稻,亲自饲养拍片用的乌鸦。这部震撼人心的电影为今村带来了戛纳电影界的金棕榈大奖。
今村其他的电影也有很强的批判性。《日本昆虫记》道出了人性在生存及利益面前是多么丑陋与黑暗,人走上邪路也许只是为了捷径的一念之差,但却要为此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为了减小自己的痛苦又自觉不自觉地把痛苦加于他人。《人贩子》则揭露了武士道精神的虚伪以及日本南洋妓女的悲惨生活。对底层人劣根性的挖掘,探讨人生悲剧发生的根源,最终乃是对社会制度及文化的一种批判。
阿亮是岛上数百名居民中的一位,不过他独自居住在岛的东端,而一他绝大部分居民聚居在岛的中西部。阿亮的与众不同还在于:人家大都以种菜、种水果、捕鱼或开旅店为生,而他除了喂养10只鸡和12只鸭聊以维持生计之外,此公有点儿“来者不善”或“异乎寻常”。不过,身材瘦小且温良恭谦的阿亮很快便会同你一见如故――他,阿亮,只是小岛上一个最平常的天性爱笑的公民。
五十开外的阿亮有一双孩童般充满好奇和坦诚的眼睛,他喜欢打听新鲜事物、了解外面的世界,也乐于介绍自己。当他用捡来的破网围在湖边浅滩上捕捉比小拇指还细小的毛鱼时,就会告诉你,这鱼是用来慰劳他养的一只大花猫的:由于鼠多成灾,直接威胁他的全部家产――二十多只鸡鸭的生存,他不得不养那只每天要吃一碗白饭的猫。他的猫保卫了他的家产,已经成为他生存的第一需要,所以他可以花上几个小时耐心地等待十余尾小鱼“上网”。那些鱼捏起来不过才一把,可阿亮十分高兴,似乎自己在太湖中捞上了什么珍馐,他果断地掐断小毛鱼的鳃,带回家等待花猫归来,共享收获的喜悦。
其实岛上人家随便扔掉的小鱼小虾完全可供阿亮的猫享用,但阿亮耻于向人家乞讨――哪怕是人家扔掉的,他说他是正宗的岛民。岛上完整保留的明、清甚至更古的雕花楼之类的文物古迹,足以证明岛民的先辈中藏龙卧虎。有不少吴越精英。阿亮现在虽然没有了祖辈的显赫,仅以饲养一小群岛上正宗的鸡鸭为生,但他毕竟继承了祖辈的遗训:一切靠自己。他不仅不羡慕人家的发达,而且在三年前悄悄地将祖上留下的几间旧房子连同四周的土地“转让”给了一位杭州老板,从中得到了3万元的收益,而那买了他房子和地的人却因故至今未来破土动工,于是阿亮仍然可以让他的精悍的鸡鸭部队自由快乐地进出已经卖掉的房子。
阿亮为自己保留了一大间新房子并添置了现代化的大屏幕彩电,于是他真正可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了。
《三国》
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
赏析: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水浒传》
鲁智深: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赏析:鲁智深,因为他不畏强暴、见义勇为。虽然不畏强暴、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济危扶贫也是许多水浒人物都有的优点,但“一片热血直喷出来”这一句却最能体现了鲁智深的性格。细细体会鲁智深的所作所为,便能真切地感受到这句话是何等形象地表现了鲁智深的侠肝义胆的真诚,真诚得感人肺腑,真诚得叫人心灵得到净化。这是水浒其他人物所不具备的。
林冲: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赏析:这位《水浒传》中的悲情一号人物,前半生陷入以高俅为代表的官府的重重阴谋陷阱中。后半生虽上山做起了起义军首领,也并未享受多少胜利的快乐。作者细腻地描写了林冲逼上梁山的全过程,使读者了解了林冲所处时代的社会特征,而写这些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及深化林冲这一人物浓重的悲剧意义。这种悲剧意义充分而深刻地揭露了北宋王朝对人民深重的迫害,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促使人们去积极探求造成林冲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作者利用林冲的这种悲剧意义将抨击的矛头愤怒地直指整个旧社会。
《红楼梦》
贾宝玉:、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 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赏析:他是封建叛逆者,他厌恶封建仕途道路,尖刻的嘲讽那些热衷仕途之人,称他们是“沽名钓誉”之徒,他一反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丑逼人”贾宝玉的种种叛逆思想,当然被封建正统人物视为“草莽”,他和林黛玉真心相爱,互为知己,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被迫与薛宝钗成亲,终因双方思想不同,且无法忘怀精神上的伴侣林黛玉,婚后不久,便出家当和尚了。
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赏析: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途道路,她藐视功名权贵,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酷的扼杀了,她泪尽而逝。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
《骆驼祥子》
摘抄: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像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灵便;设若口齿灵利是出于天才,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
赏析:
这一段人物描写,从装束、体态、身段,到靠力气吃饭的人所引以自豪的体能、体力以及品性人格都写得很精彩,把一个活生生的祥子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大声地赞美他——他的健壮、朴实、充满生气,让我们与作者一同欣赏这个旧中国的北京人力车夫吧!
摘抄: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能是个女的。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赏析:
人
物
赏
析
之
宋
江
实验中学
八年级二班:吴昊
宋江,字公明。爱好枪棒,仗义疏财,自号呼保义,人称及时雨。宋江,字公明,家中排行第三,住在郭城县宋家村。宋江早年丧母,家中只有父亲宋太公与弟弟宋清和他相依为命。他侍奉父亲非常孝顺,被人称做孝义黑三郎-。宋江自幼学习儒家学说,长大后吏道纯
熟。他爱好枪棒,喜欢结交江湖好汉,仗义疏财,自号呼保义,人称及时雨。
宋江在他任郭城县押司时,晃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案发。他冒着生命危险: 通报晃盖诸人。晁盖做了梁山泊寨主,捎书信与他表示谢意。不料,被阎婆惜发现并威胁告发,宋江情急之下杀了阎婆惜。为逃避缉捕,江投奔清风寨小李广花荣处避难。于刘知寨夫人恩将仇,使宋江被官府擒拿。气在押解青州途中,又被锦毛虎燕顺等人相救。宋太公思念吻鳃。宋江,便命宋清去送信谎称父亡。宋江急切回家奔丧,不幸再次被捕。
在被刺配江州途中,晁盖率领梁山好汉奋力搭救并劝他上梁山泊,宋江不愿背弃朝廷而拒绝。由于在浔阳酒楼酒醉后题反诗被打入死牢。梁山众好汉劫法场救出宋江,一起上了梁山。
后来宋江思念家人,回家再次被追捕。他躲入九天玄女庙中,得九天玄女梦授天书。从此下定决心,上梁山泊入伙。坐了第二把交椅。自此,在梁山泊操练: : 同官府作战: 三打祝家庄、攻、攻陷高唐州、智取大名府、踏平曾头市、踏平曾头市、两赢童贯、三败i: 高俅发挥了玉千±;杰出作用。电盖阵亡反宋江坐_1」把交椅,改“聚义厅”为“忠义堂”,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作为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角,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仗义英雄一梁山首领一招安后的朝廷忠臣一悲惨结局四个阶段,宋江的一举一动决定了整个梁山泊的生死存亡。
出身和经历是形成宋江矛盾性格的重要因素。他自幼熟读儒家经书,一直希望建功立业,“封妻荫子”;步人社会后他在县衙中做押司(小吏),刀笔精通,养成了办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喜欢玩弄权术的性格;社会地位低微、与江湖好汉的结交使宋江了解和体验到百姓的痛苦,富有正义感。
宋江具有“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困” 的“义”行。他之'所以享誉汪湖,主要就是因为他土女挑儿一″地有这种“义”行,所以人们把他称作“及时雨”。书中说他“生平只好结交江湖上好汉”,“人向他求钱物,亦不推托”,“端的是挥金似土”。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武松寄居在柴进庄上的时候受到冷遇,宋江反客为主,对他体贴入微,令武松,感激涕零,拜为义兄;李逵多次在公开场合对宋江大吵大闹,甚至砍倒杏黄旗,宋江从不放在心上。
宋江入伙的过程十分曲折。他在杀死阎婆惜后被官府追捕,因而不断到朋友处躲藏: 柴进庄园,花荣的清风寨,白虎山孔太公处。浔阳楼题反诗是宋江上梁山的直接动因。小说在描写宋江填词写诗时,反」复渲染他饮酒时的情态和心理活动,让他{在一种沉醉的狂放状态中,吐出心中的不快,他也因反诗被判死罪,是梁山好汉劫法场把他救了出来。宋江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上了梁山。
宋江到梁山泊以后,处理问题比较周全,有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
和军事指挥才能。他上山前,梁山兄弟固守山头,大碗喝I酒,大块吃肉,只图快活,是地地道道的山贼、草寇;宋江上山后,统一调度组织,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主动出击,攻城地,建立了一支庞大的正规军,所向披靡。如在三打祝家庄的战役中,他注意总结经验,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拆散祝家庄与其他二家联盟,最终取得了胜利。
宋江一直把梁山当成临时栖身之所,作为建功立业的一个跳板,根本不愿意终身落草,他的造反动机不纯。他接受朝廷招安的想法由来已久。他与武松在瑞龙镇分手,武松前往二龙山落草时,宋江对他说: “兄韦,你只顾自已前程万里,早早的到T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互,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丝。我白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 这一席话,流露出他的人生目标与价值观。
受招安以后,宋江成为一个朝廷的忠臣。他以“忠”灭“义”,性格上的矛盾充分暴露出来。这时他的主导思想是为国尽忠出力。他也由原来的起义军首领变为朝廷的顺臣。他不听吴用等好汉的劝阻,去左攻打方腊,尽管平定了起义,但损失惨重。梁山好汉们一个个死去,一心归顺朝延的宋江也落了个毒酒赐死的下场。
宋江是官吏的代表,他渴望远大前程然而传统的主流社会结构却决定了他只能屈居下位,几乎没有“发迹”的可能。一个自负的人,当他对主流社会极度失望时,向非主流社会寻求寄托这是可以理解的。他后来在浔阳楼题反诗,满腹仇怨,直指朝廷。《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写他题反诗前的心理活动: “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如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到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钉兄弟,如何得相见? ” 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恩感恨伤怀。他的人生经历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所以宋江对非主流社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
主流社会是他谋生之地,尽管因其被边缘化而对社会的主导力量满怀敌意,但他不打算与之彻底决裂。非主流社会是他寻求精神寄托之处。他心心相印的朋友大都是江湖好汉,但“江湖好汉”不稳定的生活和挨饿受冻的艰辛是他所不愿接受的。因此,冶终不想正式加入他们的行列。后来他迫得已成了其中的一员,又想方设法重耕凶刮主流社会中去。对他来说,他仍然是要栖身于主流社会的。主流社会的核心伦理原则是“忠”字,非主流社会的核心伦理原是“义”。宋江在言谈中常常置“忠”、“孝”于“义”之,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加以解释。
杀阎婆惜使宋江失去了在主流社会继续生活下去的资格。杀阎婆惜之后,宋江只想暂时流亡避难,丝毫发有去粱山投奔晁盖的念头。L武装与朝廷对抗,就等于与整个主流社会对立,这样的事宋江当然不
愿意千。大闹清风寨以后,官军步步天逼,迫不得已,宋江只好带了花荣、秦明等人投奔梁山。但他对.: 流社会的功名等依然充满迷恋。宋太公一封谎称病死的信,就卜宋江魂不守舍。接到信,宋江毫不迟疑地抛下大队赴梁山的人马,冒着生命危险,回家尽孝。他以此表明,就他的行为方式而言,他仍是主流社会的一员。
回到郓城老家,宋江当即被捕,充军: 江州。梁山好汉打听得这一消息,在他途垂水泊时请他上山,苦苦挽留。宋江断然扌绝,要害只有一点: 不能因为自己反叛朝廷而给父亲、兄弟带来祸患。主流社会戊员的标志之一就是有家庭生活;而非主流社会成员是以放弃家庭生活为标志的。戈廷山好汉,如李逵、鲁智深、武松、石秀等江辶未有过家室;林冲、卢俊义等起初有过家室,后来家室也不复存在。父母、妻室、F女,这是构成家庭的元素。宋江强烈的家庭观念是李逵、鲁智深、石秀等人所没育过的。林冲有过,但却为此受尽折磨。一,对家庭负责的人,他自然对国家“法度”心存敬畏,因为这是他的家庭赖以存在的根据。
在江州时,宋江有一个强烈的感觉: 他已经三十多岁,按照古人三十而立的惯例,他应该功成名就T;然而,空有一身才能和抱负,非但名不成,功不就,反被刺了双颊,做T犯人。他对主流社会的主导力量(文官)满怀怨恨和敌意。乘着酒劲他将心头的苦闷发泄出来。童谣流播,可见宋江虽尚未揭竿而起,但由他串连着的各非主流社会的团伙却已颇具规模,宋江在这种情况下题反诗,正是对自己“黄巢”身份的一次确认。这种确认早已在他内心完成,只是未曾公之于世。反诗所表达的是宋江思虑已久的真实想法,借此他把这一确认公开
宋江与多数梁山好汉非常不同的一点是: 他尽管上了梁山,甚至成了梁山的领袖,但他依然渴望在主流社会建功立业。为了回到主流社会,宋江采取的策略是: 一方面在和官军对垒时充分显示梁山的实力,使朝廷不敢小看;另一方面,在得胜后向被俘的朝廷官员剖白心迹,以示愿意接受招安。宋江运用这一策略非常熟练老到。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大聚义时,宋江也郑重地申H他的两大心愿辶一则祈保众兄弟身心安乐;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知识与能力:1.提高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兴趣, 广泛阅读经典作品。 2.指导学生掌握赏析人物的方法, 感悟经典魅力。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与讨论中学会赏析人物的方法, 感悟经典魅力, 学习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经典、赏析人物的过程中, 学生感悟经典魅力,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 在诵读与讨论中培养阅读兴趣, 学会赏析人物的方法。
2.在赏析人物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经典魅力,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去赏析人物, 感悟经典。
教学准备:
1.讲完《 我的叔叔于勒》 之后让学生阅读莫泊桑的小说《 项链》 。
2.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搜集大量有关《项链》的资料。
教学用具:图书资源、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 老师一有空儿就会走进图书馆, 因为我觉得和书相伴, 让自己也瞬时变得高雅起来。 同学们有没有过和老师相类似的感受? 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是我们课外阅读的基地, 也是我们学校生活中的一个乐园, 希望大家多走进图书馆, 多读一些好书, 与书相伴, 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美好和温馨, 让我们变得与众不同。 还记得关于书籍的一些名人名言吗?
学生交流关于书籍的名人名言。
师:上初中后, 同学们是不是还在迷恋连环画、动画片, 是不是还在满足于童话带给我们的欢乐, 那同学们喜欢读什么呀? ( 文学名著) 现在请同学们调动你的文学积累仿照示例说一说。
【 仿写】 我时而游览花果山, 行走女儿国, 看悟空斩妖除魔; 我时而上景阳冈, 到飞云浦, 看武松大显身手;____, ____, ____。 名著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二、抛砖引玉, 提炼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仿写时提到的都是课外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和经典情节, 我们课本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经典人物, 你能准确说出他们都是谁吗?
出示课文中经典片段, 竞猜经典人物。
1“. 席加洛夫将军家的? 嗯! 你, 叶尔迪陵, 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天好热! 大概快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不懂:它怎么会咬你的? ”
2.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3.鲁提辖假意道 “: 你这厮诈死, 洒家再打! ”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 鲁达寻思道:“ 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 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 又没人送饭, 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 回头指着郑屠尸道:“ 你诈死, 洒家和你慢慢理会! ”一头骂, 一头大踏步去了。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在这一文段中是如何塑造鲁提辖这一形象的?
4.出示《 我的叔叔于勒》 结尾部分。
讨论交流: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他们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拓展延伸, 巩固提高
师:我们在第二单元学习了课文《 我的叔叔于勒》 , 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在文中塑造的像菲利普夫妇等人物形象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 课下我们安排阅读了莫泊桑的其他代表作, 如《 漂亮朋友》《 羊脂球》《 一生》 等, 特别是《 项链》 。 下边我们就从人物描写方法这个角度深入剖析《 项链》 中马蒂尔德这一人物, 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师: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触及作者的灵魂深处, 塑造了如此经典的人物?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写作背景。
师:文学源于生活却又超越了生活, 它是生活的集中化、概括化与典型化。《 项链》 中巧妙地设置了哪些故事情节来反映生活?
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师: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要靠人物来支撑, 文章塑造了哪些人物? 请同学们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运用学到的赏析方法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适时指导。
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阅读成果。
师:同学们不单是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人物形象, 而且还采用另外一种艺术形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来剖析人物, 看来同学们真的是用心在读。
师:十年的时间, 丢项链这件事使玛蒂尔德从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到一个勇于担当, 坚强的人, 从一个活在幻想中的人到一个真实的人。 我们从这样的人生中看到了成长。 其实我们读每一部小说都是读一个人物的成长变化史, 那么玛蒂尔德的成长变化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课堂小结
老师有一段话要送给大家, 请大家齐读:只有渴望与人类精神高峰对话的人, 才会主动品味经典;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境界的人, 才会自觉徜徉精神家园;只有真正感悟到经典魅力的人, 才能沉醉于书海墨香。 书香醉人, 经典更醉人! 让我们把阅读经典作为一种生存方式, 在品读经典中提升修养, 不断成长!
五、布置作业
( 一) 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
借助所学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写写身边熟悉的人, 看谁的作品能成为我们的经典。
【 示例】 他胖嘟嘟的脸蛋儿上嵌着一双黑亮黑亮的大眼睛, 凝眸时如波澜不兴的黑海, 流动时如空中飞走的星星。 高挺的鼻梁下长着一张小巧的嘴巴。 他的伶牙俐齿总是说得别人哑口无言, 大有诸葛亮舌战群儒之感。 而当他轻抿唇角时, 嘴边总是露出一个若隐若现的细小酒窝, 又着实惹人喜爱。
港片引人思绪万千的两个字。是否想起了八、九十年代,逃课的顽童一头钻进录像厅,在那些破烂的沙发、劣质的香烟、混合着各种来历不明的暧昧味道中,进行了最初的港片启蒙,在那个时候,人们就记住了那个穿着风衣戴着墨镜嘴里叼着火柴棍的“小马哥”——《英雄本色》周润发,周星驰在《逃学威龙》里让人爆笑的表演带来了一阵一刮十年的无厘头风尚:吴宇森带来一个江湖的世界,流畅的枪战刮起了一股真正猛烈的旋风,而录像厅里后半场的保留节目也不乏性启蒙教育之功。录像厅,一个颓废的角落,一个收藏青春隐秘的八角盒子,一个最早品尝香港影坛活色生香的视觉工坊。
图腾,曾几何时港片再不必羞羞答答地藏在录像厅里了,电视、大银幕、家庭影院处处彰显着她的迷人身姿,对港片的追崇之情全面爆发:曾记否《大话西游》里的经典桥段和经典对白?曾记否《东成西就》里的梁朝伟“香肠大嘴”欧阳锋的扮相?曾记否《新龙门客栈》里泼辣妩媚的张曼玉?一阵又一阵旋风,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草根化、生活化,边缘化,喜剧化、看似浅薄的港片,是那般活力四射、热情洋溢,甚至已经升腾为娱乐时代的精神图腾。
符号,它脱离了具象,成为了抽象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标识不同的符号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一段英雄情结、一份迷恋和追崇、一丝期盼和希望,或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团……它们以符号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
叹号周星驰
他是一个另类也是一个奇迹。他的无厘头风格开创了喜剧电影的新天地。比起周润发的霸气,梁朝伟的忧郁成龙的功夫,周星驰的搞笑天分把影视的笑神经拿捏得恰到好处,可谓“以无厚入有间”。从影20年来,他跑过龙套,当过绝对男一号,最新的身份是导演和编剧,拍戏55部,身家过亿,得过金像奖,被尊为一代喜剧之王,社会底层小人物挣扎奋斗的励志喜剧是他历来钟爱的题材,他以镜头逆转的方式为香港影坛划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小人物起家的周星驰,一开始只是香港无线的一个艺员,接受点基本培训,之后主持过一些儿童电视节目。后来开始了跑龙套生涯,他是《射雕英雄传》里那个一出场就死掉的宋兵甲,是《英雄本色》里小马哥复仇时开门第一个打死的小喽罗……别以为跑龙套容易,那个时代的偶像是周润发这样高大帅气的男子,周星驰为了一个面目不清的角色还自己买来高跟鞋增高。对出道之初的艰辛与无奈,周星驰毫不忌讳,并用一部《喜剧之王》进行了全面回顾,还自嘲地称“那个死跑龙套的”。凝聚在他身上的那种小人物的艰辛执着的奋斗,自嘲的精神,使得周星驰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变化,都永远得到影迷的支持。
周星驰演艺生涯大器晚成,直到25岁才被李修贤发现,出演电影处女作《霹雳先锋》,40岁才第一次得到金像奖肯定。与奖项歉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在栗房上的真金白银。“二周(周润发,周星驰)一成(龙)”造就了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当时周星驰的新片屡屡刷新港片票房纪录,最夸张的是1992年,他主演的《家有喜事》、《鹿鼎记》、《武状元苏乞儿》《鹿鼎记2神龙教》4部电影竟然占据香港电影年度票房榜二至五名,开创了香港电影的“周星驰年”。1990年至1996年,周星驰电影在香港票房收入达10亿元,约占7年间香港总票房的15%。1997年开始,他的产量锐减,从2001年起更是三年一部,但部部都创香港电影票房奇迹。
周星驰曾开玩笑说自己最大的失败,就是成为一名最成功的喜剧演员。作为演员的周星驰的确很郁闷,其“无厘头”搞笑风格一直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于是,他在《大内密探零零发》中模仿了电影颁奖场面,并自嘲“表情做作,略显浮夸”。直到2002年,他才凭借《少林足球》第一次当上金像奖影帝。
导演王晶有言:在我心中的演技排行榜中,周星驰排第一的位置十几年来没人能够取代。这也应了周星驰的那一句话:“其实我是个演员!”而正当他处于演艺高峰之时,却毅然选择了“演而优则导”。1996年,周星驰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星辉海外有限公司。1996年,星辉投资周星驰首次挂名导演的《食神》成为他笑中带泪的转型之作,1999年的《喜剧之王》总结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其后执导的《少林足球》,《功夫》尝试把功夫与足球,电脑特技与无厘头结合,不仅称霸国内,更开辟了好莱坞市场,让他两次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成为港片顶梁柱。而新片《长江七号》中,周星驰又开始向温情路线进发。
从1988年拍摄《霹雳先锋》杀入影坛,周星驰至今已拼搏了20年。20年过去,53岁的发哥还是发哥,47岁的华仔依旧是华仔,但45岁的周星驰已从“星仔”变成“星爷”,称呼的变化,折射出观众对他为电影理想执着奋斗的赞叹。
问号张曼玉
2004年5月,第57届戛纳电影节上,最佳女演员得主上台致谢:“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她带着东方的素静神韵和西方的明艳光彩,征服了世界各地的影迷。她,就是张曼玉。一个在银幕上有着千种面貌、万种风情的女人:一个从花瓶到影后,在岁月与镜头里不断修练着的女人,一个气定神闲、雍容华贵,平淡自然,从生命深处散发出独特魅力的女人。她用自己的经历给无数当下正遭遇绯闻缠身或还在做花瓶的女星们解答了人生的疑问爱拼才会赢!
1983年,19岁的她获香港小姐亚军和“最上镜小姐”的荣誉,和钟楚红,关之琳、王祖贤,林青霞,并称香港“五大美人”。从1984年到1988年,张曼玉共演出了近三十部影片,产量之高在新人中实不多见。尤其是在1988年,她一年就演出了12部电影,创下一个不大不小的影坛奇迹,张曼玉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张一打”的外号。
她在这许多并不算优质的电影中磨炼着演技,一直到王家卫的处女作《旺角卡门》,演技才出现转折点。在接下来的《客途秋恨》、《双城故事》、《新龙门客栈》、《青蛇》等作品中,她开始累积出个人的口碑渐渐走向国际舞台。
20世纪90年代,张曼玉开始了自己事业的又高峰。《阮玲玉》也许不是她最出色的一部戏,但无法否认这是最令她扬眉吐气的一部戏。这部戏不仅使她再次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和台湾电影金马奖,还令她成为第一位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影后桂冠的华人女演员。仅此一点,中国电影史中最辉煌的一页上就得有张曼玉的席之地。之后在《花样年华》和《2046》中,通过诗意的旗袍,老式的电话静止的时钟、错落的花瓶,张曼玉更是把自内而外的优雅和迷人演绎到了
极致。
从19岁至今,张曼玉在片场里泡出了魅力,这是时间打磨的结果,是她的勤奋和悟性所得,当然也离不开一批优秀的导演对她的点拨和启发。当张曼玉的青春、美貌和孩童式的浪漫随着岁月流逝时,是王家卫,关锦鹏,严浩,徐克杨凡许鞍华等一批极具才华、独具风格的导演发现并锻造了另一个她。多少女明星梦寐以求的从“花瓶”到一个真正的演员的转变,张曼玉很从容地走过来了,尽管这一过程并不轻松。
张曼玉自2004年的《清洁》之后,就开始长居法国,过起云游四海的闲散生活,不再随意接片,用她的话说,“开始享受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魅力女人打造精致自我的勇敢选择。至于未来的路上,“张一打”是否复出,目前还是一个问号。
句号张国荣
他的长逝标志着香港电影一个时代的完结,这是所有悲音中最后的一个休止符。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从港岛文华酒店十九层上凌空跳下,这一非同寻常的告别方式,无法不在人们心头留下深深的烙印。张国荣,以及跟着他离去的梅艳芳词作者林振强,都是七八十年代崛起在香港歌坛,经历了香港全盛时期的艺人。他们的走红过程,就是香港经济起飞的过程;他们的离去,带走了寄托在他们身上的关于香港辉煌时期的所有想像。张国荣,不只是一个成功的艺人,他注定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张国荣不是横空出世,一夜成名的泡沫明星,他是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步一个脚印走到巨星宝座上的。他曾经在餐厅、酒吧里唱歌,每次都要鼓起勇气面对属于自己的嘘声。1977年,他参加“丽的”电视台“亚洲业余歌唱比赛”,获得了香港地区亚军,得以发行首张个人唱片《I Like Dreaming》,从此进入演艺圈。1978年拍摄了首部电影《红楼春上春》。1986年的《英雄本色》是张国荣的成名作,1990年凭《阿飞正传》他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奖——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1987年他的唱片《summer Romance》销量超过了35万张,1999年荣获了香港电台第22届十大中文金曲终身成就奖“金针奖”,《Monica》荣获“20世纪百年金曲”冠军:从此他成为公认的歌影双栖艺人,说唱作俱佳,声色艺俱全。
在艺术上,张国荣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论歌艺,在一代歌迷的心里,他的歌声,曾是香港一个时代的背景音乐。八十年代中后期,香港乐坛进入了一个火热的年代,“谭张”争霸歌坛,但仍然有不少实力歌手加入战团,形成一个竞争残酷而激烈的精彩场面,由此带动香港乐坛进入了全盛时期。论表演,影像中的张国荣,仪态万千。从一个热情挥洒“烈火青春”的少年,到以怀日的《阿飞正传》为代表的时代叛逆者,到《霸王别姬》时,他对电影的驾驭已到了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境界。
他又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的演艺生涯因他的性取向私生活等因素而变得扑朔迷离。但是我们无法否认他的热情,他的敬业精神都成为激励年轻人积极上进的力量。
音乐戛然而止。张国荣,就像一场管弦纷乱的豪华演出中那个尾声的司仪,永远定格在那幕告别的画面上。
逗号林青霞
有“永远的东方美人”之称的林青霞,丽质天成,堪称绝色,她素华时的淡然转身留给影坛一个美丽的背影,在她40岁的那一年嫁给香港商人邢李源,从此淡出影坛。这个从琼瑶片里走出来的实力女星,用她21年的演艺史,帮我们记住了那个已经渐渐远去的年代。她如同其固有的侧头睥睨形象一般,渐渐成为人们可追溯的光影中一个闪闪发光的逗点。
1973年留着长发的清纯女生林青霞,凭琼瑶剧《窗外》一夜走红,此后数年间,林青霞饰演了《烟雨》、《深情比酒浓》、《庭院深深》等一系列琼瑶影视剧。林青霞成为演琼瑶剧最早最多的“瑶女郎”。在演出了多部琼瑶类型片之后,林青霞决定改变以前贯的青春玉女路线。1980年她赴美国进修电影,进修完毕回国后,林青霞把事业的重心转移到香港接连主演了《警察故事》,《今夜星光灿烂》等一系列影片,饰演了许多不同风格的角色有英姿飒爽的革命人士,有黑社会的女流氓,有高贵典雅的贵妇人等,展现了她多样化的演技。1990年,她主演了严浩执导,三毛编剧的《滚滚红尘》,并荣获了第27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这是她一直期待的一个奖项,是她演艺道路上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1992年林青霞与徐克再次合作出演了华语武侠片的巅峰之作《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在片中林青霞彻底颠覆了其文艺戏路,反串男角,在其刚柔并济的精美演绎下塑造了个经典的银幕形象:唯美凌厉,惊才绝艳的“东方不败”,在武侠片中迎来了演艺生涯的又一个巅峰。此后林青霞像找到了新的定位,饰演了一系列女扮男装的角色,深受观众欢迎。她与徐克、于仁泰、王家卫等合作拍摄了《新龙门客栈》,《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白发魔女》、《东邪西毒》等多部武侠片都获得了成功。
林青霞的表演风格自然朴实,内敛细腻,善于表现人物思绪的繁杂和感情的起伏跌宕,从影21年共出演了100多部影片,是港台电影界唯能横跨文艺,武侠两种不同电影风格的女明星,同时也是走红时间最长、光芒最闪亮的女明星。
冒号徐克
对香港电影这个庞大复杂的江湖世界而言,徐克是个技艺超群、群雄竞逐的武林盟主,他对整个电影工业体制的发展和推进起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就导演而言,他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掀起了香港类型电影的次次浪潮:就监制而言,他成功推动了吴宇森、程小东、李仁港等电影人开创的枪战英雄片,鬼片科幻动作片等潮流就技术而言,20世纪80年代,当香港电影还桎梏于传统手工艺阶段的时候他就引进好莱坞电脑特技人才尝试创作了香港第部电脑特技武侠片。
武侠片是香港电影的金牌类型,也是徐克的电影梦想。1979年他的第一部电影《蝶变》,倡导了“未来武侠片”的概念,提倡完全颠覆传统,标新立异。虽然影片以独特影像、诡异气氛,悬疑推理的叙事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却因为过于复杂混乱的情节使得票房惨淡。
1983年的《新蜀山剑侠》是徐克电影的新篇章,他请来了好莱坞《星球大战》的特效指导,制造了气势恢宏飘逸浪漫的神仙境界。1991年的《黄飞鸿》,是徐克在特技武侠片之后对历史武侠片潮流的推动,2005年的《七剑》,徐克又开始了返璞归真的写实化武侠片的创作。
武侠电影是徐克创作数量最多,也最为观众所熟悉的主流商业电影类型,但除此之外,他的电影触角还延伸到了许多其他的题材领域,他以敏锐的视角和独具一格的风格行走在喜剧片,枪战片、鬼片、动画片等多种电影类型的最前沿。
在新浪潮以来的香港电影导演群中,徐克是取材和风格最为偏锋独行、多变求新的一位导演,他似乎永远不会满足现有的电影模式,正不断寻求瞬间流动的题材灵感和电影理想。
省略号陈果
他是香港独立电影的先锋人物,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崛起。对商业主导的香港电影工业而言,陈果电影的存在是一个神话:他以低成本的独立姿态成功对抗主流电影,而且被国际影坛高度认可和盛名赞赏。
陈果一开始是商业环境中的主流导演,1981年拍摄了类型片《大闹广昌隆》。深谙商业电影游戏规则的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觉放弃了广阔的主流电影创作,改弦更张彻底投入了自由但艰难的独立电影创作,树立起了“电影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创作理念。
在香港,陈果素有“草根导演”的美誉。如此评价,源于他一贯坚持的题材选择和主题表达。1997年他的第一部独立电影《香港制造》一经推出,即获得了金马奖和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并在韩国,法国、德国的电影节上一获奖。由此开始,他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关注香港社会的草根阶层,聚焦处于弱势遭遇的底层小人物,不仅描摹他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和悲剧命运,而且还刻画了他们细腻苦涩的情感心理,饱含浓烈的人文理念和新鲜的写实取向。
他的主要作品有“前九七三部曲”和“后九七三部曲”,前者聚焦香港回归前的社会生活,包括《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细路祥》,主要描写了香港本土的小人物,后者聚焦香港回归后的社会生活,包括《榴莲飘飘》,《香港有个好莱坞》,和一部DV电影《人民公厕》,前两部把镜头对准了在香港当妓女的内地女孩的命运,是计划中的“妓女三部曲”中的前两部。《人民公厕》围绕诞生在北京公厕里的冬冬展开了一段贯穿内地香港及美国、韩国印度等地的旅行,寻找种拯救都市人寂寞孤独和感情疏离的良药。
由此,每部影片犹如一个小小的窗口,但积累成系列和整体后,就立体而多面的展示出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陈果用影像的方式完成了香港社会历史的记录,在银幕上建构起香港回归的特定历史,为肤浅的香港娱乐主流电影奉献出了富含人文理念的多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增补了香港电影的文化脉络。
【电影人物赏析】推荐阅读:
林黛玉人物赏析10-12
英语电影赏析英语10-27
法律电影赏析论文11-23
黑客帝国电影赏析06-08
电影红河谷赏析06-24
电影花木兰赏析07-19
电影赏析课教学总结10-14
人物肖像描写精彩片段赏析与训练11-20
日本电影赏析观后感10-07
new经典英文电影赏析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