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9页例6,“做一做”
2、教材分析:
“用数学”一节是在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6,是以三个小象运木头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3个4”的含义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解决提出的问题
4、教学难点:建立“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淘教案网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含义。
其次,课件出示相同练习题2,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做,然后说算理,分析问题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计算思路。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第1、2、3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知识理解,理清乘法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一、问题呈现:直白式问题作留白式处理, 唤醒学生数学思考的诉求
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的编排虽然寓于问题解决之中, 但最终是为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的。本课教材提供的例题条件充分、问题直白, 学生只要根据题意就能列出算式。如果教师把例题中的问题“隐藏”起来, 留作空白,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且能够唤醒学生的数学思考诉求,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 教学片段:课始, 教师沿用教材的编排开门见山地呈示“12个桃, 每只小猴分3个, 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这一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列式解答。接着, 用同样的方法出示、解答“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 每只小猴分几个?”这一问题。这里, 教师无视学生的认知需求, 机械套搬教材进行教学, 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 而且弱化了数学问题的启思功能。要让计算教学更具数学味, 必须走出“教教材”的框框, 变“直白”为“留白”,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思考。就上例而言, 可以将例题中“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这一问题隐去, 即只呈示“12个桃, 每只小猴分3个”这一数学信息, 然后提出“根据以上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唤醒数学思考的诉求。同理, 教学12÷4时, 让学生根据“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这条数学信息去提出数学问题, 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为了能够填补这个问题“空白”, 在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思考活动中, 发自内心地寻求“提出问题”的策略, 因而也就比原来“直白”的问题获得了更广泛的收获、更丰富的滋养。
二、素材处理:并列式素材作渐进式处理, 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例题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然而有的教师, 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忽视素材内容结构的并列性, 致前后两个例题的“解题方法”处于同一水平, 抑制了学生探究算法的思维通道和个性发展的思维空间。如, 学生列出算式12÷3后, 教师提问商4是怎么来的。当学生说出想口诀三四十二, 所以12÷3=4时, 教师如获至宝般地给予肯定, 同时强调“用乘法口诀求商”比较简便, 并顺势引出课题。教学12÷4时, 教师如法炮制地提问学生想哪句口诀, 学生说出想三四十二后, 教师板书 (三) 四十二, 商是3。这里前后两个例题的教学方式同出一辙。“口诀法”作为基本方法, 只有在多种计算策略的相互比较中方能凸显, 可是这里“为什么要用乘法口诀求商”却跳过去了, 使学生失去了实践、探索、比较、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 既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方伸展, 又使得教学过程思维含量较小、思维层面较窄、思维程度较浅。就上例而言,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渐进式的“数学思考”活动:1.针对“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这个数学问题, 学生列出算式12÷3后,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怎样求商”。2.当学生找到用多种方法求12÷3的商后, 及时组织学生对摆物法、画图法、连减法、口诀法等进行对比, 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自然生成“用乘法口诀求商”比较简便这一结论。3.对“每只小猴分几个?”这个数学问题, 教师退居一旁, 完全放手, 让学生以同桌互助的方式自行探究“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当学生想到4和几相乘得12, 找不到对应口诀四 () 十二时, 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可以调换因数的位置, 从而使找不到对应口诀的问题迎刃而解。4.结合板书12÷3=4想三 () 十二, 12÷4=3想 () 四十二, 请学生认真观察两个算式, 有什么发现?……在这里, 教师没有把自己预设的“基本方法”强加于学生, 而是先“扶”着学生探索“怎样求商”, 在学生自主感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越性后, 再“放”手让学生思考“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 进而把“用乘法口诀求商”作为基本方法予以强化。这样在个体认知背景下建构除法计算知识, 既有效沟通乘法和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 又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发展了学生的认知策略。
三、练习设计:封闭式练习作开放式处理, 拓宽学生数学思考的路径
巩固练习仅有一定训练量的封闭式练习是不够的, 还要关注变算为编, 以编促算的开放式练习, 来拓宽学生数学思考的路径。在巩固练习环节, 一位教师安排了如下三种形式的练习:1.小鸟对口令。教师随机出示一张乘法或除法算式的口算卡片, 学生抢答相应的乘法口诀。2.鸡妈妈搬新居。让学生根据鸡妈妈身上的除法算式, 找到相应的房屋编号。3.完成课本第25页“练习五”第1、2、3题。教师提供的都是简单运用口诀类的封闭式练习, 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式, 不利于学生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多元认识, 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就上例而言, 教师应该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 紧扣“乘法口诀”精心设计开放式练习, 实现“以少胜多”的功效。如, 在适量的基本练习后, 设计如下开放式的练习:1.根据口诀编算式。 (1) 用一道口诀编两道除法算式, 再计算; (2) 用一道口诀编两道除法和两道乘法算式, 再计算。2.根据算式编算式。如, 根据12÷ () = () 编出算式, 再计算。当学生编出12÷3=4、12÷4=3、12÷6=2、12÷2=6等题并计算后, 教师应及时追问“你用了哪句乘法口诀?”……这样, 在一定量计算技能的训练后, 通过算编结合, 变算为编, 以编促算, 打破学生内在认知平衡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促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深入、持续。
“乘法应用题”教学是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的一个重点。要求学生能正确列式解答,学生往往感到比较困难,有时与加法应用题混淆不清。因此,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弄清楚一道题里两个已知条件的关系,也就是看题目中的问题是不是求几个几相加。为此,我采用了充分利用小学生较熟悉的实物或事例进行教学,并从乘法口诀的教学中逐步渗透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再到变式练习。让学生一步一步由感知到理解再到灵活应用掌握应用题。
一、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渗透乘法应用题的教学
从学生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开始,抓好学生语言表达为乘法应用题教学打下基础,通过学生摆学具,初步认识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并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图意,初步感知求几个几相加。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画自已喜欢的5个相同图形,知道1个5,算式是5×1=5,口诀“一五得五”。逐步编出5的所有乘法口诀。通过训练,学生理解了乘法口诀的意义及其来源。学生在完整叙述口诀来源的基础上,对乘法意义有了初步认识,为乘法应用题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通过图画应用题,进一步感知乘法应用题的结构
出示:让学生用文字叙述图意,(1)每行有5个苹果,4行有几个苹果?(2)一列有4个苹果,5列有几个苹果?由具体到抽象过渡,学生通过语叙述对乘法应用题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达到顺利学习文字应用题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乘法应用题
正式教学乘法应用题时,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让学生根据题意,用笔画图,学生通过前面的感知和图画应用题的学习之后,很快就能画出应用题的图来。通过这一系列训练之后,学生很快明白要求3个人浇多少棵树,就要算3个4棵是多少,这样学生对乘法应用题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四、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习乘法应用题
学生学习乘法应用题之后,还应能灵活解答乘法应用题。在巩固学习中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达到让学生灵活应用的目的。 1、及时训练,反馈信息。在教学乘法应用题之后,让学生及时做书上的练习(并说明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能力。2、教学中,加强与加法应用题的对照练习。出示“有2瓶花,每瓶5朵,一共有几朵花?”和“有2瓶花,一瓶有5朵,另一瓶有4朵,一共有几朵花?”让学生先读题,再分析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这样算?然后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3、增加开放性题的训练。为了达到能灵活应用知识,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增加了开放性题的训练。比如:出示 ,每班出5张画,二年级一共展出多少张画?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而又出示2个数字,编出一道加法和乘法应用题,进一步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巩固了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正确区分这两种应用题。
本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为“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语文园地四》是由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以及展示台组成,而本组我的发现的编排的字都是声旁相同的字,通过比较,并引导发现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声旁同字音有关系,初步了解形声字的特点。而在“读读记记”中,本组安排了数字成语的练习,要求学生熟读成语,背背成语,注意积累,在“我会填”的安排中,需要学生通过朗读,从而识别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我会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猴子的不同形态,学习写话,培养习作兴趣。“我会读”则延续了本单元“怎样看问题,想问题”的主题,安排的故事《骑驴》,让学生从中科学的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旨在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趣,结合我这学期对于语文园地的教学方式,巧设“喜羊羊送礼物”这种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变枯燥的练习为乐中学,学中积累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园地的模块中学习,并通过激励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认、读、比、写、说、等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努力使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充满激情和挑战的生命历程。我把本课分为字谜导入初步识别形声字,数字成语比一比,标点符号我会填,读文明理辩一辩,这几部分,让学生通过这一次次的考验,变枯燥为乐趣,让孩子们通过得礼物,完成园地的学习。
在每一部分的学习中,教学中始终不离本单元的整体目标, “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一主题,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在问题处理中,教师适当的加以引导和点评,例如:我的发现中,巧设谜语,直入形声字,在解谜的分析中,认识形旁,声旁,初步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出示几个形声字,引导学生分析;在数字成语的学习中,掌握数字成语的特点并不能难,但理解记忆是难点,我采用循序递进的方式,小组讨论,连线理解词语意思,用数字成语练习说话,背背填填成语等形式,将十个数字成语在本节课的学习能面向全体,扎扎实实地巩固所学知识;二是语文园地的学习始终不脱离单元课文的学习,我的发现出的题目是第四单元的生字,引出数字成语复习了本单元学过的成语,标点的填写也不离开课文内容,因为二年级的学习重点还是字词句的学习。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建立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蕴发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认为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氛围,首先,要营造爱的氛围,把教学过程作为能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因此,课堂中教师不以权威者和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亲可爱的。
其次,必须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环境,让老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一起研究。
最后,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当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教师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之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敢提问题的勇气,然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
上课时,可能每个老师都有同感: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哪怕课后再调皮,课堂上的注意力都是很集中的。一位教育家说:教师的巨 大技巧就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我们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几乎都在8岁左右,注意力难以集中更是成为了我们课堂教学的 一大难题。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让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小的时候学习计算,我就一直觉得它有点机械、枯燥、乏味。上课之前我就在想:如何使枯燥乏味的计算课变得生动有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能主动的去探索,而不是单纯的用法则让孩子被动接受呢?课前准备,激趣导 入时,我用对口诀,背口诀,补充口诀的方法了解孩子们对口诀的掌握情况,请孩子大声朗读题目要求,这样的题目要求和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 信意识,相信自己能行,为后面教学中学生有效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发表自己独道的看法提供有力的保障作用。
成功之处:
在我上课的引入阶段,我先讲了昨天上街买了花瓶插花,加上多媒体的演示,使得学生的眼睛全都盯在大屏幕上,一个个聚精会神,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提高了,上课的效率也提高了。练习中, 我没有直接将课后练习题呆板、枯燥地罗列出来,而是将课后5道题联系起来,设计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其次,我用小组交流、同桌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 生自己得出用乘法口诀求商,要先看除数是多少,就用几的口诀。
不足之处:
第一,小组讨论的时候,看上去小组讨论的 都很激烈,有的小组每个孩子都在张嘴,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学困生把此时当成了玩耍的最好时机。很明显,这样的讨论没有起到真正讨论的意义,也没 达到交流的效果,反而时间耽搁了,所以以后要多加强在这方面的管理,教师要多巡视,不能让一些学生滥竽充数。而且要提出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讨 论,这样注意力就不会分散了。
第二,我没有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题目。
在课堂上,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情景,用“猴妈妈分桃”的故事形式引入例题,之后再通过让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动口说一说自己分的过程及结果、动脑想一想等来解决问题。之后又让学生交流分析想商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求商方法。并通过对比从中选出最优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
在教学时,我没有限制学生,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计算,学生一下子说出了许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用想乘算除法,用口诀计算,用小棒分的,用加法计算的,用减法减4次减完的。看,这不是一种创新的思维吗?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各抒己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设想,寻求解决问题方法,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岳老师的评课让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首先课前备课应该充分,在备课时我选择的练习题与本节的教学重点不太符合,没有认真筛选,以后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仔细设计练习题,分层设计,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以至于整个课堂有点死气沉沉,所以以后在教学中,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在一些环节精心设计一些小游戏或者小活动,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教学方法要注重多样化,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且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具的使用,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更加直观的思维,而且也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练习题时,可以让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在学生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来学习这个内容,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
所以,在教学时,我先是让学生将口诀补充完整,引导帮助学生复习7、8、9的乘法口诀。因为有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的知识基础,所以这个内容的教学我大胆放手,当做练习的提升来教学,并不完全按新课来授课。我先是出示情境图:三角形图与气球图,因为没有文字的描述,所以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先整体地按一定顺序观察整幅图,找出图中的三个有效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因为学生已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技能。
但是上完课后,我也感到一些不足:可能是因为一开始就没有当新课来授课,所以对于为什么能用乘法口诀求商突破不够,感觉上就是让学生模仿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而未能突出想乘算除,如45÷5应该先想几乘5等于45,因为五九四十五,所以商是9。具体方法是:先看除数,除数乘几等于被除数,就想几的口诀,口诀缺几商就是几,我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方法。练习上也只是直接将课后练习题呆板、枯燥地罗列出来,如果能以故事情节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枯燥的计算变得活泼有趣而富有挑战性,让他们在快乐中完成课后习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可能效果就会好得多。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及牢固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之上而开展的,因而班级中中等以上的学生应该说拿到一个像:56÷8=?56÷7=这样的算式很快就已经知道答案了,对于这些学生单纯的一道除法算式已经不足于引起他们的课堂学习兴趣,那么对于书上这样的一个例题,到底还需不需要去进行教学呢?勿容置疑,肯定是要的,但我们可以使这一枯燥的内容变得稍微有趣点、有吸引力点,这就需要教案的设计者把这堂课的教学与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提升课堂教学的目标,将内容用生动的课件展示出来。
这一节课的内容由于有了原来的教学做铺垫所以在知识目标上难度不算太高,本课设计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生自己去寻找信息,提出问题,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求出商所用的口诀。利用生活资源,对其中有效信息的选择和提取,以解决生活中问题来继续探索新的知识,避免了知识的重复枯燥,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同时发展了自己学习的能力。
在课的开始,本人采用了原始的填口诀复习也是课件出示,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也正是有了这一基础,才能得以提升。同时,口算是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的有效途径,这个老传统应该被我们广大教师传承下来,简单又实用。
整节课的教学都围绕着欢乐节日来展开教学活动的,课件出示一幅一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情境中更容易开展我们的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课件的好处在于:
1、注重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活”起来。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强,易冲动,因此在学习新课前先进行开火车的口算练习,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习的欲望。
2、创设情境,注意培养学生提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学习新知识时,充分让学生亲身去经历,通过观察、独立分析,找出情境中的隐含条件,从而尝试把问题解决。从而培养、发展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习完例题后,通过尝试运用----找房子----口算竞赛这一系列的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既学得轻松,又充满自信。
3、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及牢固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之上而开展的,对于班级中中等以上的学生单纯的一道除法算式已经不足于引起他们的课堂学习兴趣,本课的教学,我创设了“六一”节为老师布置教室这样一们数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的数学条件进行分析理解,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在理解的过程我又注重让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口头表达,用“把什么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把什么平均分,每份是几,可以分成几份?”这样的句式去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看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本课利用生活情境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支的教学理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9的乘法口诀,猜猜看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谁能来介绍一下?”这样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来介绍9的口诀是哪几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之后,让学生自主编写9的乘法口诀。现在编写口诀对于学生们来说已经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所以全班检查下来只有几个学生还有些小错误,其他学生都能够很正确的填写础的乘法口诀了。在交流时,我比较注重的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编写出9的乘法口诀的。
这样做能让学生加深对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有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发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学生的数学知识构造的形成,首先必需依附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就是使数学知识发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从而辅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问题情境――解决问题――实际利用”的数学活动贯穿,把原始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追求数学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动脑的过程。从而培育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自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是一个的记忆能力训练的过程。因此,重复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是促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增强对口诀的理解,从而熟记乘法口诀。我在教学的最后的环节设计了对口令游戏,但由于低年级孩子容易被外在因素所吸引,当他们对一个数学活动兴趣盎然的时候,他们的兴奋点就会多停留在那里,所以课堂上有放出去却收不回来的现象,使对口令游戏中很多孩子没能按时完成。由此使我认识到,数学活动固然能提高下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过多的活动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疏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关注点偏离了知识点。所以,数学活动的设计应当是为突出重、突破难点而设置,活动不在与多少,要有实效;不在与难易,要服务于课程。
4的口诀编写的重点不是如何编出口诀内容是什么,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孩子明确4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能利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为重要。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生简单数学应用练习题09-22
《7的乘法口诀》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03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06-21
二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09-21
简单应用题的启蒙教学11-07
用字母表示数案例反思的数学教学反思09-08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7的乘法口诀-人教新课标20110-22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10-19
初中数学《比例的应用》的教学反思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