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精选6篇)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篇1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德江县平原中学课题组 田仁爱

联系电话:***

邮编;565200 Email:nztra@163.com

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我校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是“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

2、子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奔向城市打工挣钱,把自己的父母、妻子或儿女留在家里独自生活,从而在社会上产生了三类特殊的弱势人群——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在这三类留守人群中,最危险的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与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生活中缺少父母关爱,性格养成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监督,学校就自然成了他们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这导致了一系列教育问题的产生。

平原中学地处农村,经济落后,外出打工的家长日渐增多,留守儿童数量在学校随着增加。2008年,我校留守儿童324人,占学生总人数的43.2%;2009年,留守儿童384人,占学生总人数的47.3%。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亲戚照顾,或独立生活没有监护人,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发现,留守儿童大都存在对父母感情不深、金钱意识严重、理财能力差、厌学情绪严重、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等问题。怎么教育引导这些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呢?因此,“十一五”期间,我校把“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作为参加“十一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我校子课题“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是以《文明礼仪读本》的应用研究为载体,矫正留守儿童的心理偏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以“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为主要研究层面,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的构建;通过研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让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参加实验的年级、班级、人数和起止时间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课题确定后,全校三个年级共15个班级的800余名学生全部参加了课题实验。实验的起止时间是2009年11月至2012年3月。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200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明确将“三留守”问题作为当前关系农村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农民工输出地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寄宿和监护条件”,要求“深入开展‘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

2、《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意见》(黔教基发〔2009〕341号)指出: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较大、学业水平不高、安全隐患较多、性格较为孤僻、渴望关爱和沟通等问题,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管理机制和档案,及时掌握、分析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与留守儿童关怀帮扶制度或辅导员制度,重点帮助思想品德有偏差、心理状态有异常、学习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要采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主题班(团)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卫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3、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留守儿童发展,反思学校教育问题,探究改进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

1、在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教育面临哪些问题?

2、在农村中学,矫正留守儿童心理偏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怎么去做?

3、在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面临问题的应对策略。

(二)课题研究原则的阐述

1、目的性原则。留守儿童养成教育要有目的性,要目标明确,围绕每学期的研究目标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活动。

2、针对性原则。留守儿童养成教育要有针对性。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研究方法要因人而异。有的是针对理财理念的,有的是针对学习习惯的,有的是针对心理健康的„„只有针对性强,才能够收到效果,达到既定目的。

3、动态性原则。留守儿童是动态的,学校必须每学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调查清楚新增留守儿童的情况,跟踪调查已不再是留守儿童的学生教育效果。

4、及时性原则。矫正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心理偏差一定要及时,要把每一个与留守儿童相处的地方都作为研究教育的阵地,发现问题要及时教育矫正,发现进步要及时鼓励。

5、活动性原则。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要把研究与实验贯穿于各种活动之中,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6、多层面原则。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更多的是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与实验达到教育全体学生的目的,从而提高育人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总结介绍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管运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够达到研究目的就是最好的。我校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管理方法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实施,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指导“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成立了以分管教育工作的副校长为组长的课题实施小组,负责制订课题研究实施计划,落实具体措施,对实施过程进行指导。

2、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为了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学期开始,我校对所有留守儿童进行了共有25个项目的问卷调查。除了留守儿童的家长与临时监护人等常规项目外,另有14个项目专门涉及留守儿童交往、心理状况等情况。第一手素材的取得,为开展课题研究与实验奠定了基础。

个案分析法。学校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实验教师头上,实行帮扶活动。责任教师对负责的对象进行调查分析,找准问题,拟定计划,全学期进行跟踪教育,学期结束写出教育心得,总结教育经验,然后在全校推广。

榜样激励法。每学期,我校都要评选一次“校园文明之星”活动,把在纪律、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好的学生评为“校园文明之星”,对他们进行奖励,如奖状、证书、奖品或奖金等,并把他们的照片制作成大幅画面,在照片下介绍他们的优点,在校园内张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以榜样带动其他学生,达到激烈全校学生向他们学习的目的。

活动法:我校把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始终贯穿在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达到塑造自我、净化心灵、展示自我、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目的。每年的清明节,我校都要带着学生到黔北特委旧址举行祭扫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家义教育;每年的4月份,都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11月份都要举办冬季体育运动会,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来发现自己的优点,展示自己的特长,从而树立自信心,自觉矫正心理和行为上的缺点。除了开展上述活动外,我校还建立了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四个兴趣活动小组,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让他们能够在学校找到自己喜欢的天地,矫正厌学的心理和逃学的行为。

引导法。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由帮扶老师帮助其分析原因,制定矫正方案,确定奋斗目标,为之努力奋斗。当在某个方面出现不良倾向时,帮扶老师要及时教育引导,迅速改正。

惩戒法。“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中不能没有体罚但可以有惩戒。惩戒能够让那些犯了严重错误、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认识到做错某事后应该负的责任,应该承担事情的严重后果,但惩戒应尽可能从轻,只要学生改正了就要立即取消。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我校团委设立了文明监督岗,课余时间由学生执勤,发现学生在言行上有问题就作好记录,然后把记录情况交给团委或教育处执行。用的惩戒方法只有三种:负责清扫或监督校园卫生,代替执勤,维持食堂用餐时的秩序。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1、2009年11月,召开女生人身安全教育大会,为女生上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2、2009年12月,子课题“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申报,2010年3月份总课题组批准申请。3、2009年12月,召开班主任德育工作会议,对班主任进行培训。4、2010年3月,贵州和谐德育课题组秘书长安斯寿到我校培训;召开德育课题研究启动会,全面安排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对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5、2010年4月,举行缅怀祭奠革命先烈活动和哀悼玉树地震遇难同胞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亲情教育。6、2010年4月,举行第一次“校园文明之星”评选活动。7、2010年4月,邀请乡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三家单位到学校上法制教育课,对全校师生进行法制教育。8、2010年4月,开展“祖国发展我成长”主题作文竞赛活动和文艺晚会。9、2010年5月,召开“感恩”主题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10、2010年5月,开展“祖国好、家乡美”主题实践活动。11、2010年6月,举行禁毒、反邪防邪法制宣传游行活动。12、2010年7月,召开德育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13、2010年7月,课题组秘书到平塘县参加全省德育年会。14、2010年7月,课题组组长和秘书到县教育局参加课题研讨会。15、2010年9月,召开秋季学期德育课题研究专题会,全面部署学期研究工作。16、2010年9月至10月,开展“两创一满意”实践活动,召开主题班会。17、2010年10月,课题组长到上海参加全国2010年和谐德育年会。18、2010年10月,开展“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活动。19、2010年10月,给七年级女生上心理、生理健康教育课。20、2010年11月,举办第十届中学生体育运动会。21、2010年11月,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开展学生礼仪教育活动。22、2010年12月,对学生进行禁毒预防教育,召开“文明伴我行”、“我讲卫生我最美”主题班会。23、2011年1月,召开2010年秋季学期德育课题研究总结会。24、2011年3月,召开2011年春季学期课题研究会,安排学期研究工作。25、2011年3月,召开学生教育与管理大会,为学生上安全教育课。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26、2011年3月,完成《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与解决策略调查报告》。27、2011年4月,开展“关爱健康、拒绝零食”主题教育,召开主题班会。28、2011年4月,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九年级召开“挑战中考”主题班会。29、2011年5月,七年级召开“快乐学习”主题班会,八年级召开“我的青春我做主”主题班会。30、2011年5月,举办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感党恩,跟党走”作文竞赛。31、2011年6月,召开学期课题研究工作总结会。32、2011年9月,召开2011年秋季学期育课题研究专题会,安排学期课题研究工作;召开家长(监护人)会议,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德育网络体系”。33、2011年10月,召开“感恩、励志、责任”教育大会,召开“感恩”主题班会。34、2011年10月,由心理辅导老师为七年级女生上心理、生理健康辅导课。35、2011年11月,开展第十一届体育运动会。36、2011年11月,召开和谐德育课题研究结题工作会,安排结题工作。37、2011年11月,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把研究成果汇编成册。38、2011年12月,召开课题研究总结会,全面总结“十一五”课题研究情况。39、2012年3月,完成结题报告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上交结题。

四、研究成果和结论

(一)分项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实际效果

1、课题研究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和推进素质教育所产生的作用 2010年以前,我校德育工作存在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纪律观念差,教师没有责任意识,上课钟响了,学生还在大街上散步式的往学校走,教师也才抱着书本走出办公室。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端,这些严重制约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我校在社会上的声誉越来越低。如今,我校校风好了、教师责任心加强了,学生的学习风气也浓厚了,教学质量呈直线往上升,学校的地位也在家长和社会上提高了,这些变化都来源于我校的德育德育科研工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德育科研,就没有我校今天的变化。

2010年和2011年,县教育局两年对我校的全面工作情况进行考核,都对我校的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学生讲文明,懂礼仪,讲卫生;社会评价我校的学生教育工作是“全面安排,责任到位,效果很好”。

德育课题研究推动了我校的素质教育工作,近几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德江县校长目标考核三等奖、一等奖、德江县“五好”基层党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集体,2012年,英语教研组和理科综合教研组分别被评为二等奖和三等奖。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从2009年到2012年,在全县上午了10位。

2、课题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师德素养所产生的作用

在这以前,我校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课题研究,更不用说承担“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这样的大课题了。课题研究在我校还是一块荒地,需要教师去开垦播种。德育课题研究重在研究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在参与研究与实验的过程中,老师们认真学习,钻研业务,认真写主题班会教案,认真上好每一节班会课,认真组织每一次教育活动,认真写实验报告、实验心得、个案分析和经验材料,把研究与实验过程贯穿于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在参与研究与实验的过程中,老师们对搞课题研究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科研能力得到了的高,教育书育人的水平也在提升。可以说,德育课题研究成就了我校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校还通过课题研究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这个子课题,让老师们在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了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去关爱,给予父母般的温情才能矫正他们的心理、行为偏差的重要性,从而让老师自觉扮演了既是老师又是父母的双重角色,增加了工作责任心。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老师必须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课题的研究,“迫使”老师主动改掉了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可以说,这个课题研究的对象既是学生,也是老师,研究的结果是我校的教风和学风建设得到了又丰收。

3、课题研究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所产生的作用

课题研究使我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提高。参与课题研究近三年来,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校园内几乎每天都有拾金不昧的事迹涌现,一个手机、几十几百元钱、一张饭卡、一本书、一把钥匙„„学生捡到了都能主动交到办公室。2011年秋季学期,七(6)班的杨猛同学在上学路上遇到一个老太婆生病倒在地上,他背着送到了乡卫生院,还掏了100元钱付医药费。

课题研究也使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每次的书画赛、歌咏比赛、体育比赛,学生总能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才华。每次举办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和校园文化艺术节,都能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好评。2011年参加“中央电视台风采英语演讲大赛暨贵州省第五届‘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我校有四名学生进入了铜仁赛区的复赛,牟长松同学进入省决赛,得到了“希望奖”。

4、课题研究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引导和影响作用

我校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社会对学生教育的关注也很冷漠。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提高了家长对家庭教育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也引起了社会对学生的重视,有效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体系。

为了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水平,每学期,我校都要发给家长一封公开信,告诉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从哪些方面进行教育;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或监护人会议,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培训,并征求对学生的教育意见;每学期,都要组织教师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2011年10月份,我校还邀请中国关工委支教助学讲师团到学校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感恩、励志、责任”主题演讲,对他们进行感恩和责任意识教育。通过以上形式,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加强了,家庭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教育的小天地,社会才是教育的大课堂。为了提高社会的育人功能,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开展“两创一满意”的卫生清扫活动,学习雷锋的义务宣传活动,预防毒品的法制宣传游行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既让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又引起了社会对学生教育的广泛关注。原来人们对学生犯错认为又不是自己的子女,所以见而不问;现在人们见到学生犯错认为学生都是孩子,能够主动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行动中。

(二)实验成果和推广采用情况 1、2010年7月,学校以“把活动贯穿到课题研究与实验过程中”为题参加德江县实验区课题交流会,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2、学校有两篇论文参与课题组优秀成果评比活动获奖,一等奖1篇,三等奖1篇。

3、学校把教师的德育课题研究主题班会教案装订成册,把优秀的主题班会课录像刻成光盘,作为实验成果保存。

4、参与课题组“四先一优”评选活动,我校有2名教师被评为“先进实验教师”,3名教师被评为“先进实验工作者”。

(三)结论

在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可以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加自信心,达到自我矫正自我教育的目的;可以通过抓留守儿童教育带动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以点带面的教育作用。开展养成教育工作,可以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与建设和谐校园上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思考与展望

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和实践,我校的“养成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课题研究虽然即将结题了,但我校的“留守儿童”教育和“养成教育”工作却永远没有结题之时。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把课题研究中总结出的德育工作经验用到新的德育工作中,并且根据新的形势发展,不断完善和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使之在今后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得以发扬光大。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篇2

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口的快速流动成了我国的重要特征之一。据有关数据统计, 我国目前约有1.3 亿流动人口, 他们外出务工, 留下大量未成年孩子留守在家中, 这就形成了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缺乏亲情照顾, 是名符其实的“有家的孤儿”。

众所周知, 留守儿童正处于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期。但是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缺乏父母的呵护与关爱, 久而久之, 这些儿童就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 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人格。我国已有大量学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过研究。王东宇、林宏通过研究认为, 目前30%的农村留守儿童都有心理健康问题, 包括敏感、易怒和孤独等;刘霞、赵景欣等人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自卑敏感、委屈难过等不良心理。由此可见,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亟需得到关注。

正所谓“嫩枝易弯也易直”。农村留守儿童年纪尚小, 对他们进行健康心理养成教育是当务之急。所谓养成教育, 就是通过对儿童进行日复一日地反复训练, 使他们做到“习惯成自然”, 形成健康的心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二、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 他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求 (比如对空气、水和食物的需求) 、安全需求 (比如对生活安定和人身安全的需求) 、社交需求 (比如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需求) 、尊重需求 (比如对成就的个人感觉) 和自我实现需求 (比如发挥潜能, 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这五个层次要依照次序逐个实现。这个理论对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1.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满足这个需求没有什么困难, 不管是隔代教养, 还是亲戚监护, 在吃穿方面, 留守儿童不会存在很大的问题。满足留守儿童的生理需求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很多留守儿童都知道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将留守儿童的这种想法转成系统认识, 加强他们对父母的理解, 使他们多从父母角度思考问题, 以此改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这样也更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心理。

2.安全需求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需要生活在安定、良好的环境中, 免受焦虑、恐惧和混乱的折磨, 这样才有可能促使留守儿童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是常见问题。针对这种现状, 农村学校教育者需要引导家长多与孩子加强联系与沟通, 要尽量消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阴影, 学校也要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良好习惯, 为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奠基。

3.社交需求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家人、朋友的关心和理解,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也不例外。但是留守儿童的家庭现状导致他们在社交需求中缺乏亲情的互动, 导致他们产生社交焦虑现象, 甚至出现自我封闭。为此, 农村学校教育者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交流, 引导他们敞开心扉, 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 帮助他们形成正常心理。

4.尊重需求

满足人们自我尊重的需求, 可以使人们增强自信, 肯定自我价值。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 常常形单影只, 久而久之就形成自卑之感, 而且缺乏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 农村学校教育者要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价值观, 要多表扬这些学生, 鼓励他们, 尊重他们, 使留守儿童认识自己的价值, 不要妄自菲薄, 以坚定的信心面对人生。

5.自我实现需求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希望能在家庭中和社会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留守儿童也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 针对这种心理, 农村学校要多为留守儿童提供展示的机会, 可以让留守儿童在学校联欢会、文娱活动中担任一定的角色, 使他们参与到这些活动中, 使他们感受到参与集体生活的快乐, 也帮助他们形成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总之, 马斯洛理论对留守儿童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教师要认识这个理论价值, 引领留守儿童迈向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冯建, 罗海燕.“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

[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倪春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短缺之调查与思考——以苏北泗洪县为中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篇3

【关键词】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马斯洛理论

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农村劳动力纷纷转移到城市中,留下自己的孩子交给祖辈照顾,这样一来,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他们常年缺乏父母的呵护,因而变得抑郁、沉默。如今,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使留守儿童养成健康心理,可以为他们日后的幸福生活奠基。本文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切入点,探索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的路径,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快速流动成了我国的重要特征之一。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1.3亿流动人口,他们外出务工,留下大量未成年孩子留守在家中,这就形成了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缺乏亲情照顾,是名符其实的“有家的孤儿”。

众所周知,留守儿童正处于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期。但是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乏父母的呵护与关爱,久而久之,这些儿童就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人格。我国已有大量学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过研究。王东宇、林宏通过研究认为,目前30%的农村留守儿童都有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敏感、易怒和孤独等;刘霞、赵景欣等人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自卑敏感、委屈难过等不良心理。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得到关注。

正所谓“嫩枝易弯也易直”。农村留守儿童年纪尚小,对他们进行健康心理养成教育是当务之急。所谓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对儿童进行日复一日地反复训练,使他们做到“习惯成自然”,形成健康的心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二、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比如对空气、水和食物的需求)、安全需求(比如对生活安定和人身安全的需求)、社交需求(比如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需求)、尊重需求(比如对成就的个人感觉)和自我实现需求(比如发挥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马斯洛认为这五个层次要依照次序逐个实现。这个理论对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1.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满足这个需求没有什么困难,不管是隔代教养,还是亲戚监护,在吃穿方面,留守儿童不会存在很大的问题。满足留守儿童的生理需求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很多留守儿童都知道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将留守儿童的这种想法转成系统认识,加强他们对父母的理解,使他们多从父母角度思考问题,以此改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这样也更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心理。

2.安全需求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需要生活在安定、良好的环境中,免受焦虑、恐惧和混乱的折磨,这样才有可能促使留守儿童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是常见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农村学校教育者需要引导家长多与孩子加强联系与沟通,要尽量消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阴影,学校也要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良好习惯,为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奠基。

3.社交需求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家人、朋友的关心和理解,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也不例外。但是留守儿童的家庭现状导致他们在社交需求中缺乏亲情的互动,导致他们产生社交焦虑现象,甚至出现自我封闭。为此,农村学校教育者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交流,引导他们敞开心扉,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帮助他们形成正常心理。

4.尊重需求

满足人们自我尊重的需求,可以使人们增强自信,肯定自我价值。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常常形单影只,久而久之就形成自卑之感,而且缺乏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农村学校教育者要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价值观,要多表扬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尊重他们,使留守儿童认识自己的价值,不要妄自菲薄,以坚定的信心面对人生。

5.自我实现需求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希望能在家庭中和社会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留守儿童也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针对这种心理,农村学校要多为留守儿童提供展示的机会,可以让留守儿童在学校联欢会、文娱活动中担任一定的角色,使他们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使他们感受到参与集体生活的快乐,也帮助他们形成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总之,马斯洛理论对留守儿童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教师要认识这个理论价值,引领留守儿童迈向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冯建,罗海燕.“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倪春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短缺之调查与思考——以苏北泗洪县为中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篇4

结题报告

金坛市西旸小学 巫志平吴桂香

一、研究背景

现状的呼唤 —— 根据2007年5月、2008年10月、2009年12月三次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在我校就读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总人数的31.5%。有的是父母全部外出打工,依靠爷爷奶奶抚养的隔代抚养留守;有的是父母全部外出,亲戚抚养留守;有的是父母全部外出,有的是父母一方在家的半留守。另还有外来民工子弟140余人。这些孩子们在学业、行为、心理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学业方面,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不高;社会实践、阅读等需要家长参与引导的作业完成很难;学习困难不能及时得到家长帮助;作业无人监管,成绩滑坡;学习自觉性低,学习习惯较差等。行为方面,课堂纪律松懈;卫生习惯较差;放学后不按时回家,在外玩耍到很晚;迷恋游戏;长时间看电视;和同学冲突,说脏话;不懂尊重他人,行为散漫等。心理方面,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孤僻内向,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任性,过分淘气等。当前的现状迫使我们必须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教师的心声 —— 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大潮的到来,留守学生成了农村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习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据调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其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比其他学生低18%。受此影响,留守儿童的成绩情况堪忧(好:13%;一般:57%;差:22%;很差:8%)。在这些学生中,有的对学习持消极、被动、厌恶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形成了惧学心理,体现在行为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书写马虎,对学习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学。有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有主动性,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不注意规范,不遵守基本的学习规律,导致学习上的事倍功半。这些小时候的弊病长大后往往就成了一个人的能力问题,影响着人的一生。因此,广大教师应积极投身于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之中。

专家的引领 ——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为各级政府乃至全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我们当前的均衡和谐教育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

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教育实践方面,为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贡献。在教育理论方面,打开基础教育研究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在综合效益方面,为各级政府部门解决广大留守儿童以教育为核心的系列问题提供参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要以如何引导留守儿童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等手段,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体系。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2、整体性原则:要以面向全体留守儿童,促进每个留守儿童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并以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实践的价值目标。

3、可行性原则: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教育体系过程中,要明确区别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学生,注意切实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重在针对性、实践性、操作性。

4、灵活性原则:课题实验时要根据原有的心理健康基础和发展目标,制定体现学生个体灵活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三、研究目标

1、研究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进行心理现状比较,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2、探寻在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我校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3、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与家长一起),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四、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分析,掌握所有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找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因素。

2、进行实验、观察本学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异,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3、根据留守儿童心理的突出障碍,进行排除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4、各班建立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5、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在环境适应过程中不同表现,研究各自的对策。

6、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每新学年都要开展“留守儿童现状调查”,了解儿童“留守”原因,在心理上存在哪些不良倾向。

2、文献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成为适应于我校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研究阶段指导研究工作。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怎样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使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成长呢?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得到培养。

4、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反思,关注个别或多个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现状,找出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或学习习惯,有针对性进行辅导,并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月):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组织宣传。通过调查分析,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并进行论证。

(2)研究阶段(2008年2月-2010年1月):深化研究,做好个案跟踪研究;总结经验,在全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展示活动,研讨研究情况;集思广益,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分析,写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对课题研究的进程进行系统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制定课题的延伸推广计划。接受专家领导进行评估验收。

七、研究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为提高本课题组所有成员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课题组在2007年10月份开始收集了许多关爱留守儿童具体做法与措施,以及关爱留守儿童的故事和案例文章,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留守儿童负面家庭教育及应对策略》、《浅谈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留守儿童个案分析——爱和自信的力量》等近20篇理论文章。为学好此方面的理论,我们为组员们作了学习的相关要求,要求组员把所读教育教学理论向其他组员们汇报,以分享读书心得,获得共同成长和发展。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还要自己学习理论书籍,并写读书笔记。

2、以行动研究为突破口,增强留守儿童自信心

所谓行动研究就是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这种类型使用的不仅仅是统计数据等科学的研究手段,而且包括参与者个人的资料,如日记、谈话录音、照片等。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践中行动者面临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建立理论。(郑金洲,1997)

从每一个行动研究内部的发展历程来看,行动研究还可与社区发展紧密相关,以反压迫的姿态为社会中的弱势团体摇旗呐喊。研究的目的是结合理论和实际解决社区的具体问题,研究者协助参与者确认研究的问题,提高彼此相互合作的共识。(赖秀芬、郭淑珍,1996)自我校于2007年10月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研究课题以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针对留守儿童,在他们自信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开展了系列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潜移默化影响留守儿童的自信心理。

(1)通过留守儿童联欢会激发自信心

在2008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我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家长,说他们特殊是因为这些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春节即将来临,他们陆续从外地赶回家里,今天是来参加他们的孩子举行的“留守儿童迎新年联欢会”的。我校课题组组织了100多名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爸妈一起来举行迎新年联欢会,要求每个结对小组都必须表演一个节目。活动伊始,许多留守儿童就以较高的兴致投入到活动的演练、彩排中。就平时而言,对于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中,他们较难得到表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次迎新年联欢会,不仅使他们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更使他们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此活动被“金坛教育网”录用)

(2)通过留守家庭茶话会在父母面前表现自信心

春去春又来,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后,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又要各奔东西,我校课题组于2008年2月17日下午(学生报到当天),开展“留守儿童家庭茶话会”。活动要求每位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均需参加,然后每位留守儿童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写好交流发言稿,再以年级为单位,各选择一名学生上台交流;每位家长都以“亲爱的孩子,我想对你说„„”为主题,写好交流稿,并以年级为单位,选一名家长交流。许多留守儿童当着这么多的人要说出心理话,确实有点难度,有几个孩子还未把充满自信的话说完,已泣不成声,把在场和每一个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此活动被“金坛教育网”录用)

(3)通过留守儿童走进大自然野炊活动增强自信心

在春光明媚的2008年五月,西旸小学的10多位老师与70多位结对的留守儿童,携手走进大自然,使留守儿童尽情享受了童年的快乐。

在活动中,同学们的情绪高涨,一到活动地点,学生们就根据事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开了:有的挖灶垒灶,有的拾柴,有的洗米烧饭,有的布置餐桌„„人人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生好了火,可有的小组没那么顺利,忙得满头是汗,还是没把火点着„„一时间,到处烟雾弥漫,一些同学被呛得咳个不停,眼里含着泪水,可是一张张自信的小脸上却荡漾着快乐。品尝着自己亲手炒的菜,心里别提有多么自豪,吃起来也特别的香甜,稚嫩的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看着留守儿童在电视上溢满着自信的笑容,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也由衷的感到欣慰。(此活动金坛电视台来拍摄)

(4)通过“留守儿童之家”找到自信心

2008年6月初,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有了“家”的感觉,有了“家”的栖息,有了“家”的温暖,让他们在“家”找到更多的自信。

课题组在“留守儿童之家”张贴了课题组成员名单、课题组成员职责分工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充分保障了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处成了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和举行集会的重要场所,也成了留守儿童和家长进行培训的基地。我们还在“留守儿童之家”专门开辟了“留守儿童”作品展览区,让“留守儿童之家”真正成为留守儿童休憩的港湾。

3、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关爱留守儿童学习与生活

西旸小学在2007年10月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之研究》课题研究小组,把“代理家长工作”作为教育科研行为。倡导教师自愿承担、不计报酬、向被关爱对象奉献爱心。代理家长和法定监护人为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共

同实施教育,共同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代理家长在家庭与学校之间发挥桥梁作用,沟通信息,反馈情况,关爱学生。

(1)“代理家长”利用短信平台与留守儿童家长交流

为使“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延续性,08年3月份,课题组开展了“我给留守儿童家长发条短信”活动。活动要求各课题组成员利用通讯手段,架起和留守儿童家长沟通的桥梁:A、以短信的形式向留守学生家长汇报开学近一个月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B、短信内容须署名自己的身份,语句表达要委婉,在发给家长的言语中要体现人文化。C、留守学生家长发回的短信最好保留几天,并尽可能把所发短信呈现给留守学生,体现父母的牵挂与关爱。D、所发短信要精心组织,并以文字形式摘录下来。

在课题组老师收到的一份份短信中,他们不仅仅收到的是一句句感谢的话语,而是家长们的一份份艰辛与困苦;纯朴与信任;真诚与感动。此项活动目前还在不断延续着„„(此活动被“金坛教育网”录用)

(2)“代理家长”为留守儿童赠送一本图书

2008年10月9日下午,学校隆重举行了首届读书节,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了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浓烈氛围。爸、妈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很难选书、买书。为使我们结对的留守儿童能读到好书,真正体现“代理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课题组开展一次“我为留守儿童赠送一本图书”的读书活动。要求课题组成员必须有选择性地为结对留守儿童赠送一本有意义、有价值的读物,并作好登记,并要求老师指导好留守儿童阅读方法并及时写好读书笔记,然后举行一次留守儿童读书笔记评比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既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又为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活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进作用。

(3)“代理家长”为留守儿童过生日

父母的关爱、呵护,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十分平常的事,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却是那样的困难。留守儿童的现状让西旸小学的老师们感到难过,同时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为了让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让这些平时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们也感受到生日的快乐与温馨,该校以“代理家长”之名,特意为这些留守儿童组织了这次集体生日。2009年1月6日中午,西旸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其乐融融。学校13位“代理家长”与结对的76名留守儿童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孩子们的生日。在《祝你生日快乐》的乐曲声中,师生一起唱生日歌,吹生日蜡烛。孩子们一起切蛋糕、吃蛋糕,接受来自老师的美好祝福,笑容一直洋

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这股爱的暖流悄悄地流进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此活动被金坛教育网录用)(4)“代理家长”走进留守儿童家庭

为真正体现我校课题组成员对结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生活与学习状况,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疏导与教育,挖掘、寻找对留守儿童个案分析的素材,课题组要求13名代理家长开展“走进留守儿童心灵”家访活动,要求每位代理家长对结对的每一位留守儿童均要家访,家访要真实有效,不可以电话或短信代替家访,并认真写好家访记录,并在其中挑选1—2名留守儿童作为典型,并进行个案分析与研究,取得了实效。

4、加强理论研究,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1)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专题沙龙”活动。

留守儿童是我市农村小学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呵护。西旸小学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落到了实处,让每个留守儿童在这个学校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暖与快乐。5月15日,该校课题组成员就近一年来开展此项课题研究的阶段性工作,展开了“关爱留守儿童专题沙龙”活动。

活动中,该校每位课题组成员先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将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所面临的困难与困惑和与会者作了进一步交流。最后,课题组成员各抒己见,侃侃而谈,一致感觉到我校课题组选择这样的课题是适时的、准确的、必要的;并一致表态,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一定让这一“时髦”的课题研究得更深入、更细致、更实效。(此活动金坛电视台作过报道)

(2)加强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

及时完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个案分析。班级中的大部分留守儿童得到了老师的关爱,心理流露出的喜悦已初见端倪。此时课题组及时安排课题研究人员在学期结束前,必须完成自己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案例分析,要求案例中关注本班个别或多个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现状,找出他(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或学习生活习惯,有针对性进行引导,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然后以教育故事、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形式,上传至课题组成员的个人博客和学校建立的课题网页。

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个案的研究。尤其在自信心理方面寻找突破口,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心理学表明:自信心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特征,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自信的人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除通过众多活动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外,还要用我们老师的温暖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力争在每年的“六一”和“元旦”等重大了节日时都要有创新的举措,然后让我们的课题组老师捕捉到更多的个案进行研究与分析,不断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3)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专题辅导讲座

我校课题组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每位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或多或少均有较大辐度的提高与发展,但也存在着困惑或其它不健康心理。于是2008年6月17日,课题组根据调查分析,由课题组组长对学校全体留守儿童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专题辅导讲座——留守儿童自信心理辅导个案。

此次讲座,主讲人抓住了我们身边留守儿童个案,由基本情况→自信心理缺乏→背景资料→自信心理诊断→辅导过程→结果与思考等方面,向全校留守儿童讲解了我校一名留守儿童由自卑心理向自信心理转变的过程,使全体留守儿童受到了诸多启发。

(4)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与辅导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留守儿童”,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个体的动机,促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个体适应的更好。但当前,不少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负荷的程度,常常会引发过强的焦虑,紧张、不安、抑郁、恐怖、孤独、自责、过敏、冲动,身体症状等心理困扰和适应问题,甚至引发精神症状。2009年3月,课题组在全体留守儿童中开展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并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分析。通过本测验,就是帮助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了解存在的问题,然后有的放矢的从认知和行为等层面上进行辅导,以改善、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5、注重日常呵护,促使留守儿童找回亲情

孩子就像那花儿一样,需要用心去呵护。在日常生活中,留守儿童更需要班主任用心呵护他们。我们学校大部分的学生家长不在家,他们为了生活常年四处奔波,孩子常常见不到父母,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公公婆婆,这时的隔代教育

就显现他的不足,使得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性格上、成绩上都与其他学生存在着差异,面对这种种情况,我们留心观察,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帮助留守儿童,用心去呵护他们。

(1)在生活上关心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有时还要做一些农活,孩子们在生活上常常会遇上一些困难,这时的班主任就担当起保姆的职责,及时提醒他们增减衣服,发现孩子状态不佳时,要仔细询问,生病时及时送他们上医院,从心底里去关心他们,他们的每一言每一语都听在耳里,记在心中。

(2)注意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培养留守儿童积极乐观的性格

一个健康的人,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又年老无法与孩子沟通,因此一些孩子形成一种孤僻的性格。这时的班主任又成了心理医生,要常和他们谈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同时向他们传递一种信息:社会上许多人都很爱你们。让他们感受着大家的关心,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集体,投入社会。

缺乏亲情、关爱、督促,很轻易使“留守儿童”们酿成了“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必然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利益。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部分留守儿童有较强的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动手能力等。班主任要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特质,捕捉一切契机激励、赞誉他们,培育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3)班主任常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有一种爱无法替代,那就是亲人之间的爱。作为班主任,你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父母,但你可以成为父母与子女间的桥梁。作为班主任,要时常与孩子的父母联系,让孩子的父母一起来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在孩子取得成功时,送上祝福;在孩子失落时,送上鼓励。这样,孩子才不会孤独,因为他知道,父母就在他身边,他才会更有信心,更有勇气面对困难,面对未来。

(4)以班队活动为载体,拓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渠道

2010年开学伊始,各中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队会。在队会上,“留守儿童”通过朗诵日记、亲情告白、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向全体队员吐露出自己思念亲人、感谢学校同学的心声,其他队员也分别用深情朗诵、亲情热线、精彩的歌舞表演等形式给他们送上了一份诚挚的祝福。师生们还给这

些留守儿童赠送了祝福卡片、礼品、书籍和一些学习用品等。浓浓的爱意,不仅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也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师生的爱心、大家庭的温暖。

本此活动是学校“留守儿童”课题组和少先队大队部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与少先队中队活动进行整合的一次有益的尝试,进一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落实到实处,为“留守儿童”创设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让每个留守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

总之,一个成功的班主任要时时刻刻留心留守儿童的一切,绝不让他们掉队,让他们感觉“父母”就在身边,困难并不可怕,未来是那么美好。

八、课题研究成果

1、教师方面

(1)师德师风建设随着课题研究而得到发展。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强烈要求课题组成员有爱心、有耐心,尊重学生,能全面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全面实施以“关心、爱护”为核心的特别关爱教育。丰富了课题组老师的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能不断充实自已教育教学水平。

(2)教师的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因为每个班级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留守儿童,所以课题组成员必须配备到每个班级,组织一次大型活动都需要每位课题组成员的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参与,为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3)通过此课题的开展,有效地开展好了学校的校本培训,有11篇相关论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有16篇相关论文在市级获奖,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和今后的职称评定添砖加瓦。

(4)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拓展,除了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外,应采取多种方式与“留守儿童”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学生方面

(1)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队活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在许多活动中大部分留守儿童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有效增强了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2)通过许多关爱活动的开展,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孤独倾向得到了缓解

(3)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诊断、辅导与交流,消除了留守儿童心理上的许多障碍。

(4)通过个案分析,或多或少对问题留守儿童的改造与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成长逐步趋向正常化。

3、学校方面

(1)常州市重点课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之研究》,该课题开展的创新活动和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金坛市教育信息网先后六次报道过开展此项课题研究的系列活动,《常州日报》、《扬子晚报》均有过转载;金坛电视台《教育天地》做过专题报道;2008年《江苏教育》第12期(教育管理版)刊登的《金坛:创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之路》第3篇的“学有所教”中有五、六百字介绍我校如何处理留守儿童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2)在我校迎接“常州市优质小学”评估验收中,我校常州市重点课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之研究》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并下载了许多建设性、创新性的活动带回到他们学校,但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形成了此课题值得继续深入研究与推广的价值。在2009年12月2日,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沈梅在视察我校创建工作时,充分肯定了此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并要求推荐召开大市级现场会。

(3)金坛电视台先后两次拍摄专题片(教育天地、金沙纵横),金坛电视台“第一时间”和江苏教育电视台各有一次拍摄经历和短暂报道。这为提高学校知名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学校成立的“留守儿童之家”由于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金坛市教育局评为了“特色家长学校”。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此项课题的开展吹响了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号角,也唱出了山乡小学校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和拓展学校德育思路之歌。

九、课题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由于留守儿童群体人员较多、地域分布较广,课题组成员投入精力太多,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

2、由于课题组成员普遍存在缺少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基础,故课题研究的高度和深度很难达到,有种力不从心之感。

3、此课题属德育课题,多以行动研究为导向,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又是长效机制,研究对象仅靠一方努力,取得的效果不可立竿见影。

4、留守儿童平时在家庭缺乏父母关爱,家长认识不够,一旦团聚,经常出现“恶补”现象,使我们的研究效果有事倍功半之感。

5、因为是一所偏远的山村小学校,祈盼社会来关注这一弱势群体还任重而道远。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篇5

尤溪五中 肖淑斌(执笔)

前 言

为了把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做到实处,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教育,进而养成良好习惯,为了让同学们在平时自己的语言中时刻注意说好文明用语。我充分利用班队会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学生礼仪读本》。结合平时的生活实际总结、归纳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并且以互动问答、情境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在科技高速发达,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意识形态中的“礼仪”,逐渐在淡薄、缺失。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受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家庭及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他人,“不懂礼貌,做事不计后果,自私任性,不善于和同伴合作”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少数孩子身上还较为严重。纵观我校教育中,学生也有一些不良的习气存在:在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食品袋„„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生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在学校,言行不能礼让他人,随心所欲地追 求自我的空间,不懂得尊敬老师;在家中,习惯于惟我独尊,不懂得尊敬长辈;在社会上,缺乏公德,不能与他人愉快地交往。而学校教育的形式较单一,收效甚微,学生虽然会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但不能自觉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对于学生礼仪的行为方面,更是缺少监督的力度和实践的平台。结合我校创建“明理”特色校,通过学校礼仪教育的洗礼,要求学生把礼仪内涵深化在心里,把礼仪当作一种习惯,自觉地表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他律变为自律,真正切实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的素养,提高整个学校的道德风貌。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开辟有时效性的文明礼仪教育新途径,优化育人环境。

2.构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

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研究的内容

中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营造各种礼仪教育的氛围,开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新的内涵,开发学校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开设礼仪活动课,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现代文明 意识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礼仪素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这一教育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文明素质,为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打下终身受益的基础。同时积极探索礼仪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学校礼仪教育特色。使中学生懂得一些必要的礼仪常识,在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三种场合,在衣、食、住、行四种生活内容的多维领域中习得和运用礼仪智慧,成长为一个精神饱满的、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受人欢迎,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

三、研究方法和阶段

课题经县级立项后,我们立即着手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选定了高三(1)和(2)班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

(一)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文献等方法。1.基本研究方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学校课题组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培养中学生礼仪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研究水平。

(二)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1.课题准备阶段(2013.9)(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任务分工;

(2)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课题研究全面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2.全面启动阶段(2013.10-2014.1)(1)展开调查,开题论证,完善方案,展开课题研究。

(2)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确立具体的礼仪规范,组织有关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3)结合主题教育,增强学生的体验,促进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3.深入研究阶段(2014.2-2014.5)(1)加强课题的规范管理,做好阶段性总结,对操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问题及症结,调整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

4(2)开设文明礼仪活动课,利用研究中探索的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指导教学,形成学校礼仪教育特色。

(3)形成一套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礼仪养成教育的方案。

4.总结提高阶段(2014.6)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形成各种研究成果,接受领导或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四、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操作体系。

通过近三年时间的研究,构建了一套适合农村学生特点,操作性较强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操作体系。并将“中学生文明礼仪操作细则”编入了《学校管理规程》一书中。我们将文明礼仪教育分为三个阶段来推进:

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初见成效阶段,本阶段以“校园礼仪”为重点,以中学德育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依据,根据农村中学生的现状和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构建了不同年段,不同要求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比较系统地梳理出了中学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礼仪素质要求和礼仪行为准则,让全班学生按照礼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二阶段为家校结合,深化推进阶段。在校园礼仪的基础上,推出了中学生庭文明礼仪”评比标准,继续深入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家校结合,使文明礼仪深入到每一户家 庭。

第三阶段为走向社会,细化延伸阶段。将文明礼仪在校园与进家庭,走向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细化、深化,制定了“中学生社会文明礼仪”实施细则,并开展系列活动。根据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推出了文明礼仪“四项十六条”和“两要两不要”来细化此项教育活动,将文明礼仪要求落实在每一个行为细节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二)开发了中学生“文明礼仪”校本课程。

我们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契机,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传统礼仪的内涵,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编写了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的低年级“文明礼仪”口语交际校本教材。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及接受水平,教材依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对教材进行编排。内容主要涵盖:接待礼仪、就餐礼仪、观看礼仪、集会礼仪、上课礼仪、出行礼仪、交际礼仪等。本书突出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的科学化和序列化。开设了中学生“文明礼仪”校本课程,并将此课程纳入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科学地施加积极的影响,使“文明礼仪”教育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避免了随意性,构建了一个较为理想、较有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体系。

(三)促进了学生文明素养的明显提高

三年多来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学生的礼仪素养有了明显的提

高。我们欣喜地发现,整个学生群体在礼仪行为上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我要做一个文明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大多数学生已养成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的基本礼仪行为,文明礼仪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1、校园文明礼仪改善:碰见老师热情地向老师问好,师生亲切招呼,已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文明礼貌”用语不绝于耳,“请”“谢谢”“对不起”成了我校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课间活动文明守纪,做到轻言轻语,不高声喊叫,轻手轻脚,不追逐奔跑。中午就餐做到用餐无声音,盘内无剩菜,桌面无饭粒,场地无残汤。校园整洁美丽,赏心悦目。学生举止文明,说话彬彬礼仪,相互谦让,同学友好互助等方面有了可观的进步。

2、家庭文明礼仪改善:礼仪教育获得了家长的高度认同,和睦了亲子关系。在家长的反馈中,在孩子的文明礼仪体验日记中,我们看到了礼仪教育给家庭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和谐的音符。孩子们孝敬父母,不再跟父母顶嘴;尊敬长辈,家中吃饭请长辈先就座;平时主动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3、社会文明礼仪改善:每次外出综合实践活动,都让我们 做领导和做老师感到安慰和光彩。外出看电影,队伍整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观看电影文明守纪。外出春游,同学们良好的文明言行受到了景点工作人员的交口称赞。我校的学生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如:护绿、敬老等。参与活动时,从孩子们的谈吐和举止中体现出较强文明意识,他们爱护环境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举止文明;受到了社区领导和居民们的高度评价。学生良好的文明言行为学校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了社会的赞扬。

(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们精心浇灌的文明礼仪之花,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我班在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探索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有力的一步。文明礼仪教育已成了我班德育工作的一个亮点。因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文明礼仪教育取得了成效,上学期被评为文明班级荣誉称号。

五、研究效果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较好地促进了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以及课题组教师的成长。

(一)学生层面:

形成了制度,养成了校园文明礼仪文化我们根据每一阶段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经过提炼,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操作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文明行为,用制度来保障活动 的有效开展。学校每学期都扎实地开展“文明礼仪示范班”和“文明礼仪标兵”评选活动。通过上光荣榜,颁发荣誉证书,拍照上墙等多种形式大力表彰先进,树立模范榜样作用,以点带面,实现全校同学文明素质的提高,使全校上下形成了班班争创“文明礼仪示范班”,个个争当“文明礼仪标兵”的良好局面。在学生的文明养成过程中,也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文明礼仪文化。另外,我们发现,学生行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教师群体、家长群体的行为变化。在学生的文明素养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家长的文明素养的提高。在以学校为圆心的一定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一种礼仪文化。

(二)教师层面:

1、教师课堂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充分挖潜教材中的礼仪教育因素,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和同伴合作时、参加各种学习讨论时、回答问题时要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同时也和师德建设相结合,要求教师保持应有的教学礼仪,不体罚、变相体罚、谩骂侮辱学生,注重教学中教师文明礼仪的诱导作用。

2、课题研究锻炼了教师,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自身素养。从个人的自学相关理论,集体学习交流,到外出培训学习;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培训记录。教师在课题开展中认真学习,勤奋耕耘,及时进行反思 和总结。

六、讨论与思考

在两年多来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中,我们产生了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借此提出,就教于方家。

(一)文明礼仪教育应该家校协同据了解,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好,在家却是另一番样子。中学生的礼仪表现反映了家校教育的不平衡。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家长的文明素质相对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效果。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礼仪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言谈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如何促使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影响孩子,与学校的教育一致起来,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文明礼仪教育应该持之以恒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学生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强化礼仪训练是比较容易取得效果的。但由于受家庭、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礼仪表现具有时好时差的反复性特点。有的学生懂礼仪,知规范,但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再有常规训练的松懈、负面环境的影响等也使学生的礼仪表现产生反复。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与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

七、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2]袁振国编著:《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论文 篇6

关键词: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面对现状,学校要不断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仅靠单纯的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社会、家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留守孩子的数量日益增多。留守在家里的孩子们,怎样使他们在远离父母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呢?怎样使他们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小学教育是习惯教育的关键时期,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关注身心发展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教师认真填写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要做到详实准确、反馈及时,使每一名留守儿童都在学校的掌握之中,使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老师要经常找留守儿童进行谈心,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行为习惯、学习状况等。当他们取得成绩,要有人为他们祝贺;当他们遇到烦恼时,要有人帮他们解决。老师要不断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指导,使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二、了解情况,建立友谊

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祖父、祖母或亲戚照顾,缺少父爱、母爱,性格怪癖,爱惹事生非,纪律涣散,学习不够积极;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成绩下降,还影响别的学生。首先与家长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家访和家长会,与这些孩子留守家乡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好的沟通,对他们的家庭状况有了大体了解。在同这些老人的交谈中,我详细地告诉他们孩子在校的情况,并诚恳地要求他们提高监管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配合学校与老师一起管好孩子。很多老人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家里的大小事包括儿子儿媳的事、孙辈的事都告诉我,和我商量。这样,我成了老人和孩子们的知心朋友,留守孩子的心里也不再孤单。

其次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发给学生每人一本记事本,要求他们学会把当天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任务记在本子上。回家后一一对照完成,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统一组织“留守学生”分批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了解父母在外工作、劳动、身体等情况,接受家长的教育与要求。同时,我要求孩子们坚持每天写日记,把一天最值得写的事记叙下来,并谈自己的感受。无论工作有多忙,我每天都要查阅日记,了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日记中积极的一面我给予鼓励,消极困惑的给予疏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

三、创造温暖集体的氛围,多关爱留守儿童

马卡连柯在谈到集体的教育作用时曾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建设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了很大的教育力量。”是的,学生的活动和交流主要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班集体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要把班级建设成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园地,必须营造好班集体的教育氛围,尽力培养学生对集体的深厚感情,利用班集体的约束力和集体舆论评价对学生的行为、品德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所以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要多制造让留守儿童参与的集体活动,要多创造让留守儿童

感受集体温暖的班级活动,要给留守儿童多创造展现自我的空间,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班级的关爱。另外,老师应掌握家长务工的地址和电话,以便随时联系,介绍孩子的情况,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这样既加强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也拉近了家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四、注重活动、激发情感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才能得以形成。在班队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于是,我改变以往由自己充当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主持者为由学生主持班队活动,在班队活动的组织时,先向班级全体动员,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每个成员都献计献策,尤其是留守孩子,多倾听他们的意见,然后由班干部、积极分子负责选题,确定形式、方法,其他学生则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最后教师对其中与主题无关或需拓深部分给予参考意见,让他们尝试参与,培养、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样,调动起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不少同学在主持人面前一扫以往的畏惧,格外放得开,气氛空前活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从而使他们在班队活动中更乐于接受活动内容,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思想上真正受到触动,更好地唤起了他们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从而养成了孩子们互助友爱的良好习惯。

五、严于律己,从我做起

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因此,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左右着留守学生的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只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促使他们往好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供电局入党志愿书下一篇:鉴定评审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