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诊断

2025-0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精选7篇)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 篇1

1、骨髓中浆细胞大于15%并有原浆或幼浆细胞,或组织活检证实为浆细胞瘤。

2、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IgG大于35g/L;IgA大于20g/L;IgM大于15g/L;IgD大于2g/L;IgE大于2g/L;尿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本周蛋白)大于1g/24h.3、广泛骨质疏松和/或溶骨病变。

符合第1和第2项即可诊断MM.符合上述所有三项者为进展性MM.诊断IgM型MM时,要求符合上述所有三项并有其他MM相关临床表现。符合第1和第3项而缺少第2项者,属不分泌型MM,应注意除外骨髓转移癌,若有可能,应进一步鉴别属不合成亚型抑或合成而不分泌亚型。

(1)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需具备下列1项重要指标和1项次要指标,或者具备下列三项次要指标,但其中必须包含第1项和第2项次要指标,而且患者应有,的相关临床表现。

(2)多发性骨髓瘤主要诊断指标 1)骨髓中浆细胞增多:>30% 2)活检证实为浆细胞瘤。

3)M成分:血清IgG>35% g/L,IgA>20%g/L;尿本周蛋白>1g/24h.(3)多发性骨髓瘤次要诊断指标 1)骨髓中浆细胞增多:10%--30%

2)M成分中存在但水平低于主要诊断指标。3)有溶骨性病变。

4)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正常<50%);IgG<6g/L;IgA<1g/L;IgM<0.5g/L.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骨髓内浆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以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为主要特征。化疗不能治愈MM,也不能阻止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冒烟型多发性骨髓瘤(SMM)、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转化与发展,I期MM不能从早期治疗中获益,而长期化疗增加继发性白血病、MDS的发生率,还可导致免疫低下、脏器功能损害,因此当骨髓瘤进展至II期以上才进行化疗为基础的系统性治疗。系统治疗的目的是降低肿瘤负荷、缓解症状、达到稳定的平台期,方法多采用常规剂量化疗,配合双磷酸盐艸物。也可以选择大剂量化疗(HDT)±ASCT,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准备移植的患者在采集自身造血干细胞之前不能使用烷化剂。

二、化疗方案 1.初治常规剂量化疗

初治常规剂量化疗方案包括MP方案、VAD方案、DEX方案、Thal/DEX方案、DVD方案等。

(1)MP方案:MM的标准治疗方案 MEL 8mg/m2/天 第1-4天 pred 60mg/m2/天 第1-4天 每4-6周重复,总有效率40-60%。(2)以烷化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 ①VBMCP/M2方案

VCR 1.2mg/m2 /天 第1天 iv BCNU 20mg/m2 /天 第1天 iv MEL 8mg/m2 /天 第1-4天 po CTX 400mg/m2 /天 第1天 iv Pred 60mg/m2 /天 第1-14天 po 每35天重复,有效率70%左右。②VMCP方案 VCR+MEL+CTX+Pred ③ABCM方案 ADM+BCNU+CTX+MEL(3)VAD及相关方案: ①VAD方案

VCR 0.4mg/天 CT24小时 第1-4天 ADM 9mg/天 CT24小时 第1-4天

Dex 20mg/m2 /天 po 第1-4 9-12 17-20天

VAD方案缓解率55-84%,肾功能不全,血细胞减少,需迅速降低瘤负荷如高钙血症、肾衰竭、神经受压、拟采集干细胞行ASCT,可首选VAD方案 ②VAD类似方案:

以其他蒽环类艸物替代ADM,如IDA、MIT、脂质体阿霉素(CAELYX)。以甲泼尼松(mePDNL)替代Dex,减少皮质激素相关毒性。VAMP(VCR ADM mePDNL)。C-VAMP(两疗程VAMP之间加用CTX)。VID(VCR IDA Dex)。DVD(CAELYX VCR Dex)。(4)大剂量Dex(HDD)20mg/m2 /天 第1-

4、9-

12、17-20天,间歇14天重复,3疗程评价疗效,总有效率43%,适用于高钙血症、血细胞减少、因病理性骨折需同时放疗者、不适用于细胞毒艸物和肾功能受损患者。2.维持治疗

对于化疗接近完全缓解、IgA和轻链型MM在达到缓解后应继续维持治疗,而其他进入稳定/平台期的MM是否进行维持治疗有争议,目前多不主张以细胞毒艸物进行维持治疗,有报道皮质激素和IFN-α可延长部分患者的缓解期。3.难治复发MM的挽救治疗

难治复发MM的挽救治疗方案包括大剂量Dex、大剂量MEL、大剂量CTX、VAD、含VP16方案、反应停与化疗联合、bcl-2反核苷酸、三氧化二砷、自体干细胞移植、生物治疗等。4.蛋白酶体抑制剂——万珂(Velcade)

蛋白酶体(Proteasome)是催化细胞浆和细胞核内蛋白水解的主要蛋白酶,蛋白被蛋白酶体降解之前需要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PP)被泛素化。高等真核生物细胞中的蛋白酶体为26S蛋白酶体,它可以高效并高度选择性地降解细胞内蛋白质,包括细胞周期调节蛋白蛋白、肿瘤抑制蛋白及转录因子等,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Velcade可强效、可逆抑制蛋白酶体,直接引起肿瘤细胞凋亡并抑制肿瘤细胞NF-κB途径的活性,抑制MM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黏附,抑制IL-6生成及其在细胞间的传导,抑制血管生成素生成、表达,抑制其他一些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因子的表达、作用。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 篇2

1 诊断

1.1 临床特征

MM异质性较大,脊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往往因骨痛或自发性骨折而就诊骨科,全身症状多不典型。因此早期往往无典型贫血、肾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骨髓瘤细胞通过刺激由基质细胞衍变而来的成骨细胞过度表达IL-6,导致破骨细胞激活,造成骨质疏松及骨质破坏。病变累及脊柱时常常因溶骨性破坏导致脊柱不稳、骨折、畸形,或因瘤体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相应症状,但大多数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脊柱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依赖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早期患者常常无典型的症状及影像学表现,需借助于免疫球蛋白定量、蛋白固定电泳、血尿轻链、骨髓涂片或活检等获得早期诊断。

1.2 影像学检查

1.2.1 X线片影像

X线片因其费用低、快速简便等优势,对MM累及骨骼病变时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X线片特异性差,对于引起的骨质疏松及脊柱压缩的多种病因无法鉴别。而且X线敏感度较低。Zamagni等[3]研究显示,对46例新诊断的MM患者进行X线、PET-CT及MRI检测,结果表明X线检查在46%的患者中不能很好地检测骨受累程度。Van LD等[4]一项针对18例初诊MM患者的研究同样表明,X线片与PET-CT相比对多发性骨髓瘤骨受累患者敏感度较低。Terpos等[5]的研究表明,只有溶骨性损害至少达到30%骨矿物质丢失后才能在X线片上显示,且脊柱多发性骨髓瘤因溶骨损害累及椎体骨松质时,X线片几乎显示不出来。

1.2.2 CT/PET-CT影像

传统CT对骨小梁及骨皮质具有良好的解剖分辨率,同X线片一样,只有骨破坏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够诊断,因此对早期MM患者敏感度不强。但其对脊柱侵犯时评估脊柱稳定性及骨折风险时与X线相比较具有优势[6]。PET-CT通过利用肿瘤细胞摄取示踪剂18氟-脱氧葡萄糖,再根据摄取标准值反映肿瘤细胞的代谢负荷。PET-CT对MM患者能够很早检出病灶,且能对疾病分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能够通过标准值的变化反映MM的治疗效果,评价预后。国内Lu等[7]通过Meta分析表明,PET-CT在MM中髓内和髓外的敏感度能够达到61%和96%。Van LD等[4]一项针对798例初诊MM患者的研究表明,与X线片相比,PET-CT对MM患者的骨损伤程度敏感度更高,在MM髓外病变时表现更为明显。Elliott等[8]发现将PET-CT与实验室检查联合对疾病的复发或进展的评估敏感度高达90%左右,而特异度达100%。国内黄琴等[9]研究对24例治疗后达到CR的MM患者随访表明,治疗后标准值高者缓解时间短。Zamagni等[10]研究同样证实PET-CT与MM患者的生存期有关。PET-CT虽有诸多优点,但临床应用却受到限制,因其费用昂贵,如治疗前后均进行检查,大部分患者经济上无法承担,且操作时放射暴露剂量高,部分患者无法接受。

1.2.3 MRI影像

MRI因其具有良好的空间和组织分辨率,在骨皮质没有任何破坏之前即可明确早期的髓内病灶[11]。与X线片相比,MRI对溶骨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Zamagni等[3]研究显示,对46例新诊断的MM患者进行X线及MRI检查,X线片仅能发现61%的异常病灶,而MRI却能检测出92%的患者发生溶骨性病变。Walker等[12]研究报道,对新诊断的611例MM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X线片平均检测出4.4个病灶,而MRI能检测出局灶性损害为9.9个。X射线及MRI分别在56%及74%的患者中显示骨病变。针对X线片检测阴性的患者,再进行MRI检测,约52%的患者显示出局灶性损害(更常见于脊柱、骨盆及胸骨)。Van LD等[4]针对18例初诊MM患者的研究表明,MRI的敏感性略低于PET-CT,特别是对于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表现更为明显。但Zamagni等[3]研究显示,对46例新诊断的MM患者进行影像检查比较,MRI可最大程度地检测出脊柱的受累情况。这表明对于脊柱骨髓瘤的检测,MRI的敏感性高于PET-CT。同PET-CT一样,MRI也能够反映MM的治疗效果并评价预后。MRI可根据骨髓受累情况对患者进行分型,有研究显示不同的分型,患者生存时间、缓解率、预后等均不一样[13]。Hillengass等[14]研究显示,在149例冒烟型MM患者中,全身MRI检查能够较早地发现局灶性损害,因此对于怀疑MM的患者应早期考虑行全身MRI检查。有学者提出,MRI为脊柱多发性骨髓瘤检测的金标准[4]。但MRI也有许多缺点,如:费用较高,部分患者不能配合,采集图像时间长等,导致MRI临床应用仍有限制。

1.2.4 骨组织活检

骨组织标本一般可经皮穿刺活检或术中获得。经皮穿刺活检易于操作,因MM病变侵及脊柱时,椎体等病变处骨皮质较薄,且多发性骨髓瘤为溶骨性病变,易于吸取病变组织,阳性率高,且操作相关并发症较少。国内刁垠泽等[15]报道,17例脊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术前行穿刺活检获得的病理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100%。袁慧书等[16]报告,CT监视下对467例脊柱病变患者进行穿刺活检,8.6%出现疼痛、椎管外血肿等轻微并发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另有部分患者可经手术时术中获取病理,但不是每一位脊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需行外科手术。因此,临床上经皮穿刺活检术较术中获取标本更常见。

2 外科治疗

MM诊断明确后多于血液科行相关化疗,随着万珂等化疗药物的出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目前化疗药物对于MM髓外病变效果仍不理想。临床也多采用放射疗法对不能控制的疼痛进行姑息治疗,但放疗对于后期干细胞采集,远期的治疗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临床运用较局限。部分脊柱受累患者因肿瘤细胞浸润、溶骨性病变等导致病理性骨折,肿物压迫脊髓或神经等引起神经脊髓压迫症状,甚至截瘫。当患者出现骨折、脊柱不稳、神经或脊髓压迫症状时,仅仅靠单纯的化疗或联合放疗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相应症状,往往需要行相应的外科手术,恢复脊柱稳态,解除神经或骨髓压迫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但目前认为手术只是起姑息治疗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善MM患者的预后,并无法根治MM,甚至没有明确证据能够表现何种手术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且对于脊柱MM患者,何时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式选择等相关问题目前并无统一意见。

2.1 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方式主要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后凸椎体成型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恢复椎体的稳定,并且骨水泥凝固时产生的高温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同时,高温对椎体内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从而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骨痛症状。两者的区别在于PKP通过球囊的扩张作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病变椎体的高度,减少了骨水泥的渗漏,使得骨水泥凝固后加固了椎体的强硬度,更大程度上恢复了脊柱的稳定[17]。国内外均有报道,针对脊柱受累的MM患者行PKP手术,术后效果明显[18,19]。

PKP/PVP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且缓解症状效果明显。MM主要发病于老年人,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许多患者对开放手术耐受性差。因此对于年龄较大、耐受性偏差或病变侵及椎体范围较局限的患者,一定程度上恢复脊柱稳定、解除神经或骨髓压迫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必要时可行PKP/PVP手术。但临床上并不是所有脊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可行该手术,术前需对病变椎体进行严格分类。尤其当存在溶骨性病变较重、骨皮质有损坏等情况时会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手术疗效。骨水泥的渗漏是手术的主要并发症,国内外报道PKP术后骨水泥的渗漏发生率在10%~20%之间[18,19,20]。主要原因为溶骨性病变,部分患者术前椎体骨皮质遭到局部破坏。渗漏的骨水泥会因压迫局部血管、神经及脊髓等引起相应的症状,甚至截瘫,但并不是所有发生骨水泥渗漏患者均出现临床症状。另有个别文献报道渗漏的骨水泥进入泌尿系统或椎旁静脉系统引起相应症状[21,22]。

2.2 开放性手术

MM虽主要以化疗为主,但当肿瘤细胞增殖到一定程度时,仅靠药物化疗无法明显减少肿瘤的负荷量,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且MM髓外病变对化疗药物的敏感度并不像髓内病变那样敏感。此时开放性手术显得尤为重要,且开放手术较微创手术有一定优势。一方面能够切除瘤体,解除神经及脊髓的压迫,并能够恢复脊柱的稳态;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机体的肿瘤负荷量,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度[23]。因此,当脊柱MM患者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应临床症状,对放化疗效果并不满意,且患者体质足以耐受开放性手术治疗时,及时行开放性手术治疗能使患者尽快缓解症状,促进放化疗效果,取得更好的预后。

手术的术式选择力求简单,能够充分减压,并稳定脊柱。对于开放性手术目前并无固定的手术方式,但基本手术原则与脊柱其他肿瘤的手术方式选择基本相同。国内李西成等[24]报道,根据Weinstein肿瘤病变分区[25]将MM侵犯的椎体分为四型。对Ⅰ、Ⅱ型或病变累及两个椎体以上的患者,采用单纯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Ⅲ、Ⅳ型采用单纯前路病灶切除并行钢板内固定术,对于累及整个椎体的病变,采用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椎体切除并行椎弓根内固定术。后国内赵亭国等[26]根据这一原则对19例脊柱骨髓瘤患者进行手术,并指出联合入路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患者恢复差。国内姜亮等[23]报道,采用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的MM患者与前后路联合手术患者临床疗效并无明显差异。

对于开放性手术疗效,国外Durr等[27]报道,对27例脊柱骨髓瘤患者实行开放性手术治疗,术后1个月18例患者Kamofsky评分提高,且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49.7个月。国内也有多篇文献报道指出,外科手术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4,28,29]。

开放性手术虽对病变椎体无特殊要求,但手术创伤大,围手术期并发症多,术后患者恢复慢,且术前对患者身体状况要求高,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手术的应用,因此对脊柱骨髓患者采用何种术式仍需临床进一步探索。

3 结语

浅谈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室诊断 篇3

关键字:机制;血象;骨髓

【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112-01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1 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人类8型疱疹病毒(humanherpesvirus-8,HHV-8)参与了MM的发生。骨髓瘤细胞起源于B记忆细胞或幼浆细胞。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是促进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的调节因子。进展性MM患者骨髓中IL-6异常升高,提示以IL-6为中心的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导致骨髓瘤细胞增生。

1.2 髓外浸润 器官肿大如淋巴结、肾和肝脾肿大。

2 骨髓瘤细胞分泌单株免疫球蛋白(M蛋白)引起的全身紊乱

2.1 感染是导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正常多株免疫球蛋白产生受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细菌性肺炎和尿路感染,甚至败血症。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

2.2 高黏滞综合征血清中M蛋白增多,尤以IgA易聚合成多聚体,可使血液黏滞性过高,引起血流缓慢、组织淤血和缺氧。耳鸣、手指麻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等患者可发生意识障碍。

2.3 出血倾向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紫癜多见。

2.4 淀粉样变性和雷诺现象少数患者,尤其是IgD型,可发生淀粉样变性,常见舌肥大、腮腺肿大、心脏扩大、腹泻便秘、皮肤苔藓样变、外周神经病变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等。如M蛋白为冷球蛋白,则引起雷诺现象。

3 肾功能损害

为仅次于感染的致死原因。临床表现有蛋白尿、管型尿和急、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多因脱水、感染、静脉肾盂造影等引起。

4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4.1 血象 贫血可为首见征象,多属正常细胞性贫血。血片中红细胞排列成錢串状(缗钱状叠迭),可伴有少数幼粒、幼红细胞。血沉显著增快。晚期骨髓瘤细胞在血中大量出现,形成浆细胞白血病。

4.2 骨髓 异常浆细胞大于10%,并伴有质的改变。该细胞大小形态不一。细胞浆呈灰蓝色,有时可见多核(2~3个核),核内有核仁1~4个,核旁淡染区消失,胞浆内可有少数嗜苯胺蓝颗粒,偶见嗜酸性球状包涵体或大小不等的空泡。核染色质疏松,有时凝集成大块,但不呈车轮状排列。自骨压痛处穿刺,可提高阳性率。骨髓瘤细胞免疫表型为CD38↑+、CD56↑+,80%的骨髓瘤患者IgH基因重排阳性。

4.3 血液生化检查

4.3.1 单株免疫球蛋白血症的检查

4.3.1.1 蛋白电泳:骨髓瘤细胞克隆产生分子结构相同的单株免疫球蛋白或轻链片段。因此血清或尿液在蛋白电泳时可见浓而密集的染色带,扫描呈现基底较窄单峰突起的M蛋白。

4.3.1.2 固定免疫电泳:可确定M蛋白的种类并对骨髓瘤进行分型:①IgG型骨髓瘤约占52%,IgA型占21%,轻链型骨髓瘤约占15%。IgD型少见,IgE型及IgM型极罕见。②伴随单株免疫球蛋白的轻链,不是κ链即为λ链。③约1%的患者血清或尿中无M蛋白,称为不分泌型骨髓瘤。少数患者血中存在冷球蛋白。免疫电泳发现重链(γ、α及μ)是诊断重链病的重要证据。

4.3.1.3 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显示M蛋白增多,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

4.4 血清β↓2微球蛋白和血清白蛋白β↓2微球蛋白由浆细胞分泌,与全身骨髓瘤细胞总数有显著相关性。血清白蛋白量与骨髓瘤生长因子IL-6的活性呈负相关。均可用于评估肿瘤负荷及预后。

4.5 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LDH与肿瘤细胞活动有关,CRP和血清IL-6呈正相关,故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4.6 尿和肾功能90%患者有蛋白尿,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可增高。约半数患者尿中出现本周蛋白。本周蛋白的特点:①由游离轻链κ或λ构成,分子量小,可在尿中大量排出。②当尿液逐渐加温至45~60℃时,本周蛋白开始凝固,继续加热至沸点时重新溶解,再冷至60℃以下,又出现沉淀。③尿蛋白电泳时出现浓集区带。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MM主要指标为:①骨髓中浆细胞3>30%;②活组织检查证实为骨髓瘤;③血清中有M蛋白:IgG>35g/L,IgA>20g/L或尿中本-周蛋白>1g/24h。次要指标为:①骨髓中浆细胞10%~30%;②血清中有M蛋白,但未达上述标准;③出现溶骨性病变;④其他正常的免疫球蛋白低于正常值的50%。诊断MM至少要有一个主要指标和一个次要指标,或者至少包括次要指标①和②的三条次要指标。明确MM诊断后应根据固定免疫电泳的结果按M蛋白的种类行MM分型诊断。

6 MM须与下列病症鉴别;

6.1 MM以外的其他浆细胞病

6.1.1 巨球蛋白血症因骨髓中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所致,M蛋白为IgM,无骨质破坏,与IgM型多发性骨髓瘤不同。

6.1.2 意义未明的单株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单株免疫球蛋白一般少于10g/L,且历经数年而无变化,既无骨骼病变,骨髓中浆细胞不增多。血清β↓2微球蛋白正常。个别在多年后转化为骨髓瘤或巨球蛋白血症。

6.1.3 继发性单株免疫球蛋白增多症偶见于慢性肝炎、自身免疫病、B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等;这些疾病均无克隆性骨髓瘤细胞增生。

6.1.4 重链病免疫电泳发现γ、α或μ重链。

6.1.5 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病理组织学检查时刚果红染色阳性。

6.2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可由慢性炎症、伤寒、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转移癌等引起。反应性浆细胞一般不超过15%且无形态异常,免疫表型为CD38↑+、CD56↑-且不伴有M蛋白,IgH基因重排阴性。

6.3 引起骨痛和骨质破坏的疾病如骨转移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肾小管性酸中毒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因成骨过程活跃,常伴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如查到原发病变或骨髓涂片找到成堆的癌细胞将有助于鉴别。

确立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免疫球蛋白分型诊断后,应按国际分期系统(ISS)进行分期(表6-11-1),为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有肾功能损害者归入B组,肾功能正常者为A组。

参考文献:

[1] 侯建.多发性骨髓瘤及相关疾病.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05年4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行MRI检查, 均符合临床及病理诊断的MM患者23例, 其中男15例, 女8例, 年龄在40~81岁, 平均58岁, 以50~70岁为多, 共17例。其中10例伴有肋骨、骨盆、颅骨等其他部位的骨质破坏。主要临床症状:全身骨痛, 贫血、乏力, 发热等, 部分合并病理性骨折。

1.2 检查方法

每个患者均行常规脊柱矢状位T1WI、T2WI、STIR横断位T2WI像, 增强矢状、冠状、横断T1WI像。扫描参数: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sonata 1.5T及美国GE公司3.0T Signal XT MR成像仪;采用脊柱线圈。矢状位层厚4mm, 间距1mm。全部病例行Gd-DTPA增强扫描。

1.3 MR诊断标准

以压脂T1增强序列显示病灶数目为参考标准, 将STIR序列所显示的病灶数目与之相比较。参照Stabler等[1]分类方法, 将脊椎MM的MRI表现分为4型: (1) 正常型, (2) 弥漫型, (3) 局灶型, (4) “椒盐”型。

1.4 研究方法

由2位经验丰富的MRI医师进行双盲法阅片, 分析本组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学表现, 得出MRI检查结果, 对有不同意见的病例再进行共同讨论得出一致的结论。

2 结果

2.1 本组23例患者中, 在T1WI序列上共15例显示病灶, 8例未见病灶显示;

在T2WI序列上共显示病灶14例, 9例未见病灶显示;在STIR序列上共显示病灶20例, 3例未见病灶显示;在T1WI增强序列上共显示病灶22例, 1例未见病灶显示。在所有成像序列中, STIR序列能较常规T1、T2序列显示更多的病灶, 略少于增强T1序列显示的病灶。统计结果发现STIR序列与常规T1、T2序列在显示病灶能力上有显著性差异, STIR序列与增强T1序列在显示病灶能力上无显著性差异。

2.2 本组23例脊椎MM中, (1) 正常型2例, 病灶在T1WI及T2序列上与正常相似, 仅仅在STIR上病灶呈斑片状稍高信号。

(2) 弥漫型12例, 病灶在T1WI序列上为多发性且整个椎体弥漫性均匀低信号, 边界尚清楚, T2WI序列上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 边界不清, 在STIR上则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 (3) 局灶型4例, 病灶在T1WI上为大小、数目不等的结节状、斑片状低信号, 边界较清楚, T2WI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 病灶在STIR上呈局灶性高信号。 (4) “椒盐”型5例, T1WI及T2WI均表现为弥漫性斑点状高、等、低混杂信号, 边界欠清, STIR上病灶也呈混杂信号。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是骨髓内浆细胞弥漫性浸润生长, 是骨髓瘤细胞增殖、浸润和破坏骨髓及骨组织的病理过程;在脊椎MM所致骨质破坏出现之前, X线片及CT多数不能显示异常, 而MRI对其检出病变、确定病变范围非常敏感, 尤其是STIR序列。它利用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相当于在FSE脉冲序列前使用一个180°脉冲来先行翻转激发。STIR序列成像时, 当脂肪组织在180°脉冲后, 将进行纵向磁矩恢复过程, 由于脂肪组织具有很短的T1值, 纵向磁矩恢复较快, 当纵向磁矩从负值恢复至零水平时, 给予90°脉冲和其后的180°脉冲进行图像信号激发和采集, 也就是选择T1值正好与脂肪组织纵向磁矩从负值恢复到零水平所需时间, 这时脂肪组织就没有信号, 达到了选择性抑制脂肪信号的目的[2,3,4]。STIR序列实际上是一种脂肪信号被抑制的T2加权序列。由于将正常椎体中的高信号脂肪被抑制了, 而有病灶浸润的椎体则呈现高信号影, 这样显示病灶的能力就增高了。

3.1 脊椎MM的MRI的扫描序列比较

T1序列因正常椎体呈稍高信号, 病灶在稍高信号背景下呈低信号所以能较清楚显示, 而在T2序列上背景呈稍高信号, 病灶亦呈高信号反而不易分辨。STIR序列及增强T1序列均能更清楚的显示脊椎MM病灶的数目、形态及边界, 表现为高信号, 对诊断有较大的参考价值[5]。在本组23例患者中, T1WI序列上共15例显示病灶, 8例未见病灶显示;在T2WI序列上共显示病灶14例, 9例未发现病灶;在STIR序列上共显示病灶20例, 3例未见病灶显示;在T1WI增强序列上共显示病灶22例, 1例未发现病灶。在所有成像序列中, STIR序列能较常规T1、T2序列显示更多的病灶, 略少于增强T1序列显示的病灶。统计结果发现STIR序列与常规T1、T2序列在显示病灶能力上有显著性差异, STIR序列与增强T1序列在显示病灶能力上无显著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STIR序列可以弥补因种种原因所致未行T1增强序列检查的MM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遇见患者病情危重, 不能耐受较长时间检查或者不能耐受增强而只进行了平扫未能行增强扫描, 这时STIR序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2 脊椎MM的MRI诊断

参照Stabler等分类方法, 将脊椎MM的MRI表现分为4型: (1) 正常型:骨髓内瘤细胞数较少, 骨髓内脂肪细胞的数量及与水的比例无明显改变, 故MRI信号正常或轻微异常, 本组2例。 (2) 弥漫型:当骨髓广泛为瘤细胞取代后, 因此边界不清楚, 表现为多发性小灶状, 也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最常见分型, 在MR上表现为广泛的弥漫性或结节状长T1长T2信号。本组弥漫型有12例, 为最常见类型。 (3) 局灶型:骨髓内脂肪细胞被大量异常浆细胞广泛代替或肿瘤性浆细胞相互聚集形成瘤结节所致, 以T1WI表现较为明显, 呈低信号, STIR序列呈高信号, 本组4例。 (4) “椒盐”型是由于颗粒状瘤细胞灶弥漫性散在分布于骨髓中所致, 本组5例。MRI表现为弥漫性黑白相间的点状或小颗粒状高、低混杂信号, 其中高信号影代表脂肪组织, 点状低信号影代表瘤细胞灶及部分正常红骨髓, 此征象为脊椎MM的典型MRI表现, 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价值较大, 但是此典型征象较少出现。

3.3 脊椎MM鉴别诊断

3.3.1 脊椎多发性转移瘤

脊柱转移瘤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远高于MM, 因为两者的MRI表现很相似, 因此临床上很容易把脊椎MM误诊为脊椎转移瘤。但转移瘤常有原发肿瘤病史, 转移瘤椎体外形常改变, 且受累椎体常表现为“跳跃性”分布, 此为脊椎转移瘤的特征之一;转移瘤累及附件的发生率亦较高, 附件骨转移瘤多呈与椎体相连的团块状, 其周围亦常见软组织肿块形成, 且常以椎体破坏区为中心生长, 转移瘤病灶的大小、范围多与原肿瘤的性质有关;而MM常表现为连续多个椎体受累, 但附件受累及椎旁软组织肿块不常见, 尿本-周蛋白阳性[6,7]。

3.3.2 白血病侵犯脊椎

白血病易侵犯脊椎等红骨髓集中区, MRI上也可表现为弥漫性或局灶性长T1、长T2信号, 与脊椎MM相似。但白血病在多数情况下骨髓浸润与骨髓脂肪成分的信号强度之间缺乏对比, 不利于显示病变, 通常在T1WI上病灶显示不清楚, 信号均匀且与椎间盘信号相似, 而MM的病灶在T1WI上大多数都显示较清楚“椒盐状”改变有助于两者的鉴别。白血病的发病年龄多较年轻;而MM以中老年人多见。确诊主要依靠骨髓细胞学检查[8,9]。

3.3.3 脊椎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脊椎骨髓浸润的MRI表现与脊椎MM也相似, 病灶的信号改变及分布无特异性, 影像学上两者难以鉴别, 主要是结合临床进行鉴别, 前者多见于40岁以下, 常有无痛性浅表淋巴结肿大;后者多见于40岁以上, 尿本-周蛋白阳性。确诊主要依靠骨髓活检[8,9]。

随着磁共振硬件及软件技术的升级改进, MM的磁共振检查手段日益增多、敏感, STIR序列是一个比较实用的序列, 特别是那些不适合做增强检查的患者, 可以部分代替增强扫描的作用;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为早期诊断MM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为临床在正确治疗、判断预后等医疗行为中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Stabler A, Baur A, Bartl R, et al.Contrast enhancement and quanti-tative signal in MR imaging of multiple myeloma:Assessmentof focal and diffuse growth pattern in marrow correlated withbiopsies and survival rates[J].AJR, 1996, 167 (4) :1029.

[2]B?uerle T, Hillengass J, Fechtner K, et al.Multiple myeloma and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importa-nce of whole-body versus spinal MR imaging[J].Radiology, 2009, 252 (2) :477-485.

[3]Rodriguez-Catarino M, Blimark C, Willén J, et al.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 at C2:case report of a patient with multiplemyeloma and a literature review[J].Eur Spine J, 2007, 16 (Suppl 3) :242-249.

[4]Fonti R, Salvatore B, Quarantelli M, et al.18F-FDG PET/CT, 99mTc-MIBI, and MRI in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J].J Nucl Med, 2008, 49 (2) :195-200.

[5]Sommer G, Klarh?fer M, Lenz C, et al.Signal characteristics offocal bone marrow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using whole body T1w-TSE, T2w-STIR and diffusion-weightedimaging with background suppression[J].Eur Radiol, 2011, 21 (4) :857-862.

[6]李保灿, 黄文起, 孔凡之.附件骨MR I表现在脊椎骨髓瘤、转移瘤鉴别中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6, 22 (3) :310-313.

[7]刁垠泽, 马庆军, 刘忠军, 等.脊柱浆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9, 29 (6) :558-562.

[8]Hur J, Yoon CS, Ryu YH, 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 for the detection of spinal bone marrow infiltration inuntreated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J].Acta Radiol, 2008, 49 (4) :427-435.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 篇5

脊柱手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都可以起到止痛和增加椎体强度的作用,适应证是难以缓解的疼痛,同时伴有椎体溶骨性病灶或椎体压缩性骨折。并发症主要有硬膜外及椎间孔骨水泥渗漏、肺栓塞或静脉栓塞(见图1)。PVP是指在影像增强装置监视下,经皮穿刺将骨水泥打入病变的椎体内。PKP则是先用球囊扩张压缩的椎体,然后打入骨水泥,因此降低了骨水泥渗漏的风险,某些时候甚至还可以恢复椎体的高度。

脊柱开放性手术:包括切除肿瘤、减压、重建和内固定。内固定物包括:钛板、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等。重建植入物包括:人工椎体、钛网、骨水泥、自体骨和异体骨等,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我们推荐内固定使用钛质材料,因为不会影响以后的核磁检查;填充物使用骨水泥而不用自体骨,因为骨水泥除易塑形外还有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虽然有造成肺栓塞的危险,但开放手术可以使骨内压降低,且使用面团期的骨水泥可有效地降低此危险。由于植骨有被破坏吸收的可能,故不建议采用植骨的办法。

脊柱后路手术

适应证:(1)多节段病变合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2)以后部结构病变为主合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3)椎管内病变(单节段或多节段)合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4)椎管内外病变合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见图2)。

脊柱前路手术

适应证:(1)以椎体病变为主的自脊髓前方压迫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2)单节段椎体病理骨折合并脊髓压迫症;(3)以颈椎首选前路(见图3)。

前后路联合手术

由于MM骨病多发,有时出现前后部病变不在同一节段;有时前后部的病变先后出现,此时可采用此方式(见图4)。

故适应证为:(1)椎体病变及椎板等后部病变合并脊髓压迫症,单纯后路不能完成减压者;(2)椎体病理骨折合并脊髓压迫症手术后又发生后部病变压迫脊髓者。

四肢手术

手术治疗四肢长骨病理性骨折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解剖连续性和肢体功能。一般行病灶切除或刮除,缺损处填充骨水泥,再根据不同的部位予以不同方式的内固定,内固定方式可应用螺钉、钛板或髓内钉或带锁髓内钉(见图5)。对于股骨颈病理骨折,行肿瘤切除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见图6);股骨粗隆部及股骨干骨破坏,应强调卧床的重要性并及时手术,以预防病理骨折的发生;已发生病理骨折的下肢长骨病变,应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先用石膏或皮牵引临时固定,然后病灶彻底清除、骨水泥填充和内固定手术;对于上肢病理骨折,原则也是尽快手术,首选内固定手术,因为只有手术才能切除肿瘤重建连续性,外固定由于不能除去病灶,化疗和放疗并不能治疗病理骨折。

骨盆手术

髂骨、坐骨及耻骨部的骨髓瘤病灶,只要不影响骨盆环的完整性就可以只进行病灶切除或刮除骨水泥填充,不需要进行内固定重建。如果切除病变后影响骨盆稳定,就需进行内固定重建其连续性。骶骨骨髓瘤根据病灶累及范围行骶骨部分或全骶骨切除术,重建与否及方式的选择也需要根据病情决定(见图7)

巨大肿块的骨髓瘤手术

巨大肿块的瘤体往往放化疗效果不佳,在化疗过程中发生或继续增大的肿块更需要切除,手术可以减小肿瘤负荷,也可以解除继发的神经血管压迫,减轻疼痛等。

适应证:各部位的肿块化疗无效者;肿块合并血管神经压迫者;肿块引起顽固性疼痛者;肿块导致肢体运动障碍者;肿块巨大合并或不合并骨破坏者;肿块淀粉样病变合并或不合并血管神经压迫者。

手术方式:按骨与软组织的恶性肿瘤手术原则行扩大切除术,如不能做到扩大切除就进行边缘切除或分块肿瘤切刮除,尽可能除去肿瘤。术中必须分离和保护好累及的主要血管、神经及脏器,这点和骨与软组织的恶性肿瘤有所不同。因为骨髓瘤是全身病变,难以彻底切除全部病变(见图8)。

孤立性骨髓瘤的治疗

大部分孤立性骨髓瘤经自然病程会转变成MM,但如若能早期发现与治疗,预后要比MM好。对于孤立性骨髓瘤,如果病变局限易于切除,手术切除后局部放疗效果更佳。对于孤立性骨髓瘤则尽可能行扩大切除术,切除全部病变。通过适合的手术切除和充分的放疗,孤立性骨髓瘤有可能被局部治愈,尤其是四肢孤立性骨髓瘤患者更明显。

MM的活检

穿刺活检和开放活检均可应用,根据部位及病情决定。原则上选择病变明显,创伤小、易操作、远离重要血管神经、对患者后续诊治影响小的部位。由于髂骨是骨髓瘤好发部位,位置浅在,常作为活检第一选择部位。

MM常以骨科症状为首要临床表现,骨科医师应加强对此病的认知;手术治疗MM骨病安全有效,手术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有手术指征的MM骨病患者应积极进行手术干预。

手术适应证包括:病理性骨折、巨大肿物、神经功能损害、顽固性疼痛。脊柱手术以减压、内固定、骨水泥填充缺损为主要手段,目的是恢复神经功能、重建稳定性;病理性骨折以钛板内固定、骨水泥填充缺损为手段,不主张使用植骨重建缺损。患者可以接受多次手术,但术前应严格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充分准备,术后应给予优质护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编辑:徐艳玲)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 篇6

关键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多发性骨髓瘤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07-01

为了对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对患有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使临床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病情有更加细致的了解[1],为临床提供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治疗的有效方案,使该类患者在治疗后存活率进一步提高,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76例患有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VAD方案和VAD方案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治疗一年后的存活率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这两年时间内,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76例患有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患者中包括21例男性患者和17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62岁,年龄最小者44岁,平均年龄51.7岁;B组患者中包括22例男性患者和16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63岁,年龄最小者42岁,平均年龄52.2岁。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6 月-2014 年6 月在本院接受化疗的40 例新诊断MM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详细病史采集、查体及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均为新诊断的MM患者, 预计生存期>6 个月, 且化疗时间≥ 2 个疗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小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 每组20 例。小剂量组男12 例, 女8 例;年龄40~72 岁, 平均 (51.3±8.8) 岁, 其中40~59 岁11 例, 60~72 岁9 例;骨髓瘤类型:Ig G型9 例, Ig A型6 例, 轻链型5 例;ISS国际分期:Ⅰ期5 例, ⅡA期6 例, ⅢA期6 例, ⅢB期3 例。标准剂量组男13 例, 女7 例;年龄38~71 岁, 平均 (50.7±9.2) 岁, 其中40~59 岁12 例, 60~71 岁8 例;骨髓瘤类型:Ig G型10 例, Ig A型6 例, 轻链型4 例;ISS国际分期:Ⅰ期6 例, ⅡA期6 例, ⅢA期5 例, ⅢB期3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髓瘤类型、临床分期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BDT方案化疗, 标准剂量组分别于第1、4、8、11 天给予硼替佐米1.3 mg/m2皮下注射;第1~2、4~5、8~9、11~12天给予地塞米松40 mg, 静脉滴注;沙利度胺100 mg, 每晚睡前顿服。小剂量组将硼替佐米剂量减少至1.0 mg/m2, 其余同标准剂量组。3周为一疗程, 治疗时间2~4个疗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每个疗程结束后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免疫球蛋白、β2-微球蛋白、血尿免疫固定电泳等常规检查, 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及时进行记录。

1.3 评价标准

1.3.1 疗效评价 参考《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中的疗效评价标准, 于化疗2 个疗程及4 个疗程后分别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为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 (s CR) 、完全缓解 (CR) 、非常好的部分缓解 (VGPR) 、部分缓解 (PR) 、疾病稳定 (SD) 和疾病进展 (PD) [5]。 总反应率 (ORR) = (s CR例数+CR例数+VGPR例数+PR例数) / 总例数×100%, 完全反应率 (CRR) = (s CR例数+CR例数+VGPR例数) / 总例数 ×100%。

1.3.2 不良反应评价 按照国际癌症协会毒副反应统一命名标准 (NCI CTCAE) 对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判断和评价[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计数资料的相关分析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Ridit分析,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化疗2 个疗程结束后, 两组患者整体疗效经Ridit分析,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0.630, P=0.529) ;标准剂量组ORR、CRR (75.0%, 45.0%) 均略高于小剂量组 (65.0%, 35.0%) , 但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 字2=0.476, P=0.490; 字2=0.417, P=0.519) , 见表1。因严重不良事件以及治疗依从性差等因素, 标准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分别有14 例和18 例患者完成了4 个疗程的化疗, 两组患者4 个疗程的整体疗效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0.502, P=0.616) ;标准剂量组ORR、CRR (92.9%, 71.4%) 均略高于小剂量组 (88.9%, 66.7%) , 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字2=0.053, P=0.819; 字2=0.009, P=0.923) , 见表2。

2.2 不良反应

2.2.1消化道反应 两组患者化疗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等, 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标准剂量组出现消化道反应14例 (70.0%) , 其中1级3例, 2级5例, 3级5例, 4级1例;小剂量组出现消化道反应10例 (50.0%) , 其中1级5例, 2级5例。小剂量组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组, 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1.667, P=0.197) , 而小剂量组严重消化道反应 (3~4级) 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剂量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902, P=0.027) 。另外, 经计数资料的相关分析, 字2=6.000, P=0.112, Pearson列联系数=0.447, 提示消化道反应程度与硼替佐米剂量不存在相关性。

2.2.2周围神经病变 两组患者化疗过程中均出现周围神经病变, 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等, 对出现2级及2级以上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适当降低沙利度胺和硼替佐米的剂量, 直至周围神经病变消失或恢复至1级。标准剂量组出现周围神经病变12例 (60.0%) , 其中1级5例, 2级4例, 3级3例;小剂量组出现周围神经病变10例 (50.0%) , 其中1级7例, 2级3例。小剂量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略低于标准剂量组, 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404, P=0.525) , 而小剂量组严重周围神经病变 (3~4级) 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组, 但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字2=1.441, P=0.230) 。另外, 经计数资料的相关分析, 字2=3.322, P=0.190, Pearson列联系数=0.362, 提示周围神经病变程度与硼替佐米剂量不存在相关性。

2.2.3 血液系统毒性 化疗过程中, 标准剂量组出现白细胞减少6 例 (30.0%) , 血小板减少7 例 (35.0%) , 小剂量组出现白细胞减少5 例 (25.0%) , 血小板减少5 例 (25.0%) , 均为1 级或2 级, 程度较轻微, 均未给予特殊处理。两组患者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字2=0.125, P=0.723; 字2=0.476, P=0.490) 。

2.2.4 其他不良反应 化疗过程中, 两组均有个别患者出现感染, 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带状疱疹, 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标准剂量组发热5 例 (25.0%) , 带状疱疹3 例 (15.0%) ;小剂量组发热4 例 (20.0%) , 带状疱疹2 例 (10.0%) 。两组患者发热及带状疱疹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字2=0.143, P=0.705; 字2=0.000, P=1.000) 。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常规的化疗方案可以使病情得到控制, 但只有极少数的患者可获得完全缓解, 如MP (马法兰/ 泼尼松) 、MPT (马法兰/ 泼尼松/ 沙利度胺) 、VAD (长春新碱/ 阿霉素/ 地塞米松) 等方案治疗后, 患者完全缓解率仅为3%~10%[7]。效果不够理想。另外, 大剂量长时间应用烷化剂马法兰常会导致骨髓纤维化、骨髓功能衰竭而造成永久性造血干细胞损害, 并且为减少风险, 治疗时需有干细胞移植支持, 而使存在肾功能损伤者产生用药禁忌[8];VAD方案起效较快, 对造血干细胞抑制较轻, 且无肾功能损害作用, 但因其心脏毒性和对感染、末梢神经损伤的不可逆性影响, 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9]。

硼替佐米是第一种人工合成的可逆性蛋白酶体竞争性抑制剂, 主要通过与酶活化位点的紧密结合选择性地抑制蛋白酶体活性, 抑制泛素- 蛋白酶体通路, 从而抑制某些特异性蛋白的水解, 抑制细胞生长和存活途径, 诱导细胞凋亡[10,11];其还可通过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 减少肿瘤细胞迁移, 抑制血管生成基因的表达, 从而起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同时提高其他化疗药物的敏感性[12];另外, 硼替佐米能抑制转录因子NF-κB的活化, 降低破骨细胞活性, 促进MM患者的新骨形成和骨质修复, 同时诱导骨髓瘤细胞的凋亡[13,14];通过降低IL-6 的分泌干扰骨髓微环境, 从而达到治疗MM的目的[15]。Jagannath等[16]对初治MM患者给予1.3 mg/m2常规剂量的硼替佐米治疗2 个疗程后, CR、接近CR (n CR) 、PR分别为3%、9% 和28%, 总有效率达40%, 而最终完成最长6 个疗程的化疗后, 总有效率达到88%。IFM进行的硼替佐米Ⅱ期临床实验结果显示, 48 例MM患者在接受4 个疗程的BD方案化疗后, CR为21%, VGPR为10%, 总有效率达66%, 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学毒性也均低于2 级[17]。IFM的Ⅲ期临床实验结果显示, 与VAD方案相比, BD方案化疗能明显提高MM患者诱导后以及移植后的CR、n CR及VGPR, 同时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18]。Cavo等[19]关于移植前诱导治疗MM的研究显示, BDT方案治疗后CR、n CR、VGPR均明显高于TD方案治疗的对照组, 而移植后进行原方案巩固治疗后BDT组CR、n CR、VGPR也均明显高于TD方案的对照组 (40%、52%、79% vs 31%、41%、64%) , 但研究中BDT方案组中重度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以上研究均表明, 硼替佐米单用或联合传统化疗治疗MM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但同时却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基于硼替佐米在MM治疗中的优缺点以及新诊断MM的特点, 本研究分别采用标准剂量和小剂量硼替佐米的BDT方案进行治疗, 化疗2 或4 个疗程后发现, 两组整体疗效、ORR和CRR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小剂量组完成4 个疗程化疗患者所占比例更高, 表明小剂量硼替佐米的BDT方案治疗MM同样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且治疗依从性更佳。小剂量组在消化道反应、周围神经病变、血液系统毒性等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标准剂量组, 且消化道反应、周围神经病变程度也较标准剂量组更轻微, 虽然研究结果显示消化道反应、周围神经病变程度与硼替佐米剂量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P>0.05) , 但小剂量组严重消化道反应和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较标准剂量组均有较明显的降低, 这与杜朝阳等[20]关于减低剂量的硼替佐米能明显降低3~4 级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而分析不良反应与硼替佐米剂量相关性不明显的原因, 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样本选择较局限 (仅为新诊断MM患者) 且仅对近期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等因素有关。但本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的总结, 仍提示硼替佐米的剂量可能是诱发周围神经病变等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 而对于新诊断MM患者, 小剂量硼替佐米可能在保证短期较好疗效的同时, 降低化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上一篇:记忆中,那温暖的一幕作文下一篇:四年级组十月份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