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实验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实验(精选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实验 篇1

实验报告 年级 班实验人: 组次: 试验时间: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测量前“三观”:

一观:二观:三观:

2、测量时

一放、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

二读、视线要 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读数时要估读到

三记、记录数据由数字和组成。

进行试验:

测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宽

评估交流: 为使测量更精确,应选用分度值 的刻度尺(填“大”“小”)

二、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报告 年级 班实验人: 组次: 试验时间:

实验名称: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观察停表

停表有 个表盘,大表盘数字代表 ,小表盘数字代表 ;

有根指针,长指针是 ,短指针是 。

停表秒针走一圈是 分钟。

2、停表时间等于分针指示能准确读数部分加上秒针指示读数部分。

进行试验:

用停表测出你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s,1min内你的脉搏跳动了 次。

评估交流: 大家的测量结果是否相同。

三、测量同学们跑步的平均速度

实验报告 年级 班实验人: 组次: 试验时间:

实验名称:测量同学们跑步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设计并进行试验:

1、在操场上用 测出奔跑的路程s1=20米,s2=30米。

2、用 测出自己跑20米所用的时间t1,跑30 米所用的时间t2。

s 3、根据公式v求出两次奔跑的平均速度。

评估交流: 自己记时好还是请同学计时好。

四、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报告 年级 班实验人: 组次: 试验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4、进行实验:

(1)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让一束光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过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量出NO两侧的角i和角r,填入表中;

(5)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是否能看到反射光线。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实验 篇2

1.了解什么是能源。知道哪些属于可再生能源,哪些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知道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知道人类发现、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就是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历史,并能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

3.了解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能源危机,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别

2.知道世界能源的构成和我国能源的结构

3.了解能源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难点:

理解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分类及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能源、能源与环境的有关录像带等。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师:我们泉港是一座新兴的石油化工城,2005年福建炼油厂成品油年产量达到400万吨,谁能告诉老师,石油对于我们现实生活而言意味着什么?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信息告诉大家。

生:石油对于我们来说是能源,炼油所产生的许多产品更是我们生活中所离不开的。如,我们生活中用的液化石油气,汽车用到的汽油和柴油等等。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能源与社会”。

师:能源可以说是我们的生命之本,人类离开生命之本就会灭亡,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地球上的能源。下面的时间就以你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阅读课文,查找资料,看课外相关书籍,也可以上网查询,还可以通过你认为可行的其他方式进行

学习。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每位学生都以不同方式进行学习。大约过了20多分钟,有的学生列出了本节内容的提纲)

师:同学们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一小组之间,可以把自己获得的资料进行交流,然后,我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发言。(5分钟左右,学生汇报。)

生:我们小组是通过阅读课文来学习的。我所知道情况如下:(1)能源的分类;(2)能源的开发与利用;(3)能源和环境。

师:你提炼的问题很好,详细说一下可以吗?

生: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其中,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它们占世界能源消耗的90%以上,是目前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但成本高,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消耗量的大幅度增长,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因此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极为重要的。

师: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归纳出这么多知识,说明你很用心,你说得很好,请坐。还有哪位同学再说说呢?

生:我是通过查找课外相关书籍来学习的。我要讲的内容是关于能源的分类,查得资料如下:

能源有多种分类,从能源的原有形态是否改变的角度,可分为自然界现存的一次能源和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成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力、太阳能是一次能源,煤气、液化气、汽油、柴油、电源等是二次能源。

而刚才同学说到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是从能源能否循环再生角度来划分,此外,能源还可为燃烧能源和非燃烧能源,当然也有分为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和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

师:你查找的资料很不错,它告诉我们要懂得从多角度看待事物,这样就会比较全面。可见你思维很开放。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本节内容?

生:我们小组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学习。我上的是“中国能源网”,查得资料如下:

中国能源资源蕴藏丰富。煤炭地质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地位总储量的12%,居第三位。水力资源占世界的30%,居第1位。水力理论蕴藏6.76亿千瓦。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经普查勘探表明,石油的地质储量要比探明储量大得多。1990年,探明天然气储量达1900亿立方米,从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常规能源的资源总量来看,中国可列入世界能源资源丰富国家之一。除常规能源之外,中国的新能源亦有广泛的利用前景。(1)原子核能资源:中国有比较丰富的核能资源,包括裂变反应用的核燃料和聚变反应的核燃料。中国目前已探明铀矿厂200余处,大部分铀矿资源集中在中国南部。(2)太阳能资源:全国各地太阳能年辐射总量大约在330~836万千焦/平方米之间。(3)地球能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天然出露的温泉和人工揭露的地下热水露头有2700多处,遍及全国31省、市、自治区。(4)潮汐能资源:理论潮汐能蕴藏量有30亿千瓦。中国沿海的潮汐能资源可装机1.1亿千瓦,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约3100~3500万千瓦。

师:你能利用网络把我国能源资源整体情况较条理地罗列出来,说明你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科技辅助我们的学习。

以上几位同学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让我们具体了解了能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能源分布的大致情况。

3.课堂总结,情知交融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把有关“能源和社会”的一些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我想,同学们通过这节的学习一定有了不少收获,也会有一定的感受,接下来的时间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是伟大的。它既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大量空间,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大量能源。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觉得我们人类应合理开发利用能源,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地球给人类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能源,不要造成环境污染。能源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师:你的感受很有见地。不要浪费资源,的确应该从我们身边做起,更要马上行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学会寻找信息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所处的时代已进入到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要学会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武装自己,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注意信息的获取,所以我认为学会收集信息是我本节最大的收获。

师:好,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学会搜集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人只有把握住新的信息,运用好信息,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领域都会做到有把握,从容应对。特别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到处充满着机遇,充满着挑战。信息也是一种能源,我们只有科学地利用好这种能源,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永立不败之地。(同学们齐声鼓掌)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实验 篇3

一、原子核式结构

1、一切物质都由分子和原子组成2、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原子核运转的电子组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4、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每个电子所带的电荷与每个质子所带的电荷量相等。都是

1.6×10-19C。

5、通常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所带电荷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但当原子失去电子而使正电荷多于负电荷时原子带正电。当原子得到多余的电子而使负电荷多于正电荷时原子带负电。

6、因原子核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电子相互吸引,正是靠着这种电荷间的吸引力,使负电绕核运转

二、摩擦起电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不同,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束缚能力)也不同,互相摩擦时,束

缚能力强的得(抢)到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束缚能力弱的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3、实质:电子的转移

4、结果:互相摩擦的两个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5、条件:a、不同物质 b与外界绝缘

6、电荷量(Q):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为电荷或电量,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库仑,单位的符号是C。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6×10-19C。

三、两种电荷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正电荷:规定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

负电荷:规定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四、带电体的检验

1、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利用验电器(结构,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3、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五、电路与电路图

1、电路:用导线把电源、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电源:提供电能(电流、电压)的设备。工作时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用电器:用电来工作的设备。工作时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导线:连接电路元件,输送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

1、电路图:用专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

注意:电路图专用符号要画对;导线要横平竖直;元件分布均匀且不能画在角落里。

六、电路状态

开(断)路:断开的电路,电路中有一处或多处断开,电路中没有电流,电器不工作

通路:接通的电路,电路处处连通,电路中有电流,用电器工作。

短路:电路中电流不经过某元件而走捷径。

电源短路:电路中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不经过任何用电器直接回到电源负极,电路中有大电流,可能烧毁电源或导线。

开关短路:电路中电流不经过开关而走捷径。无论开关闭合与否,电器都工作。(开关不起作用)

局部用电器短路:串联电路中,电流不经过其中某个用电器,但还经过其他电器。

七、电路连接方式

1、开关连接:开关一般与它所控制的电器串联。但有时有以下不同接法:

A(或者)开关1或者开关2闭合灯泡就发光: B(并且)开关1闭合且开关2闭合灯才发光 C(非)开关不闭合灯发光,一闭合灯泡就不发光

2、串联电路:将各电器逐个顺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只有一条电流路径的电路

3、并联电路:将各电器并列连接组成的有两条或多条电流路径的电路

八、电流(I)

定义:电荷定向移动就形成了电流(形成)

用单位时间(1s)内通过导体任意横截面的电荷量表示电流的强弱 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电流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与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相同)

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开关、导线、用电器等流回电源负极 大小: 其中Q是电荷量,单位库仑(C),t是时间,单位秒(s)

九、电压

电压是电路中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和动力。正是这种“压力”推动导体中的电荷形成电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

1、有电源(电压)

2、电路是闭合回路(通路)】

十、电流表与电压表

十一、电路图中确定使用何中电表的方法:

把要判断处直接拆除,如果会造成电路不通(开路)则该处不能拆除为电流表。如果拆除后电路还能通,电器能工作,则该处应为电压表(电压表相当于开路,可拆除)。

十二、用电流表、电压表或导线检查电路故障

1、电路要确实存在故障(否则下法不适用)

2、短路故障

A、串联电路若电源短路则可能电源损坏,若是局部短路或开关短路则被短路的元件不工作或失效,其

他部分还能工作。

B、并联电路若短路即是电源短路,则电源会损坏。(如果原来正常的并联电路新加入某之路后电路立

即全部不工作、保险丝烧毁,则是新加入的支路短路导致电源短路)

3、开路故障:

A、并联电路若支路开路则其他支路不受影响,如干路开路则所有电器不工作,但电源不会损坏 B、串联电路如开路则所有电器部工作,应找出什么位置断开了。

以下是查找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串联部分)中开路位置的方法:

1、用电流表(或者电压)表以最小跨度与你所怀疑的断路的元件并联,如果电表指针有偏转则说明:电表的“+”接线柱到电源正极联通,并且电表的“-”接线柱到电源负极联通,自然,你所怀疑的那个元件就是开路的。

如果指针不偏转(无示数)则表示电表的“+”接线柱到电源正极不通,或者电压表的“-”接线柱到电源负极不通,即非电表跨越部分有开路。应换一个位置再试。

2、用电流表、导线、灯泡(含两端连接线)以最小跨度并联(代替)你所怀疑开路的某元件(该元件将被短路),如果其余部分能重新开始工作则说明被怀疑(被跨越)部分开路。否则其他部分开路应换一个位置再试。

十三、电路设计

1、(1)逐一实现题目要求的功能(2)合并统一(3)美化电路图

2、(电器)相互关系定串并,画好框架补元件,元件分布要均匀,且勿画在拐角处

电路简化和辨别串并联的拆除法:

1、闭合的开关和电流表换成导线

2、断开的开关和电压表直接拆除(沿导线拆至与其它导线相交处为止)

3、这样只留下电源、2-3个用电器,以及需要判断的电表就很容易看出电路的连接关系,电器的工作状态以及电表测量那个电器的电流或电压

节点法连接实物图:

1、基本要求,同一条导线和连接在一起的导线是相同的(高中叫做等电位体),在他们的几个线头上标相同的号码。

2、待

每个元件(所有线头)两端都标上号码后

3、再对应实物将各实物接线处(端)标上对应号码,最后将相同标号点用线连接起来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实验 篇4

第1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一、选择题

1.已知△ABC∽△DEF,若△ABC与△DEF的相似比为34,则△ABC与△DEF对应中线的比为()

A.34

B.43

C.916

D.169

2.已知△ABC∽△DEF,且相似比为1∶2,则△ABC与△DEF的面积比为

()

A.1∶4

B.4∶1

C.1∶2

D.2∶1

3.[2020·铜仁]

已知△FHB∽△EAD,它们的周长分别为30和15,且FH=6,则EA的长为

()

A.3

B.2

C.4

D.5

4.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为1∶4,那么它们的周长比是

()

A.1∶16

B.1∶4

C.1∶6

D.1∶2

5.如图1,将△ABC沿BC边上的中线AD平移到△A'B'C'的位置,已知△ABC的面积为16,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为9.如果AA'=1,那么A'D的长为

()

图1

A.2

B.3

C.4

D.32

6.如图2,在△ABC中,点D,F在AB边上,DE∥FG∥BC,且S△ADE=S四边形DFGE=S四边形FBCG,则AD∶DF∶FB的值为

()

图2

A.1∶1∶1

B.1∶2∶3

C.1∶2∶3

D.1∶(2-1)∶(3-2)

7.如图3,D,E分别是△ABC的边AB,BC上的点,DE∥AC.若S△BDE∶S△CDE=1∶3,则S△DOE∶S△COA的值为

()

图3

A.13

B.14

C.19

D.116

二、填空题

8.已知△ABC∽△A'B'C',ABA'B'=12,△ABC的角平分线CD=4

cm,△ABC的面积为64

cm2.△A'B'C'的角平分线C'D'的长为    ,△A'B'C'的面积为.9.在△ABC中,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则△ADE与△ABC的周长之比为.10.如图4,在▱ABCD中,AE∶EB=3∶4,DE交AC于点F,则△AEF与△CDF的周长之比为;若△CDF的面积为14

cm2,则△AEF的面积为.图4

11.如图5,光源P在横杆AB的正上方,AB在灯光下的影子为CD,AB∥CD,AB=2

m,CD=6

m,点P到CD的距离是2.7

m,则AB离地面的距离为    m.图5

12.[2020·东营]

如图6,P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BC上一点,E,F分别为PA,PD上的点,且PA=3PE,PD=3PF,△PEF,△PDC,△PAB的面积分别记为S,S1,S2,若S=2,则S1+S2=.图6

三、解答题

13.如图7,在△ABC中,D,E分别是△ABC的AB,AC边上的点,DE∥BC,CF,EG分别是△ABC与△ADE的中线,已知AD∶DB=4∶3,EG=4

cm,求CF的长.图7

14.如图8,在四边形ABCD中,AC平分∠BAD,BC⊥AC,CD⊥AD,AB=18,AC=12.(1)求AD的长;

(2)若DE⊥AC,CF⊥AB,垂足分别为E,F,求DECF的值.图8

15.如图9,已知正方形DEFG的顶点D,E在△ABC的边BC上,顶点G,F分别在边AB,AC上.如果BC=4,△ABC的面积是6,求正方形DEFG的边长.图9

16.如图10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D∥BC,CE是∠BCD的平分线,且CE⊥AB,E为垂足,BE=2AE.若四边形AECD的面积为1,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图10

答案

1.A 2.A

3.[解析]

A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所以△FHB和△EAD的相似比为30∶15=2∶1,所以FH∶EA=2∶1,即6∶EA=2∶1,解得EA=3.故选A.4.[解析]

D 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为1∶4,那么这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2,∴这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为1∶2.5.[解析]

B 如图,∵S△ABC=16,S△A'EF=9,且AD为BC边上的中线,∴S△A'DE=12S△A'EF=4.5,S△ABD=12S△ABC=8.∵将△ABC沿BC边上的中线AD平移得到△A'B'C',∴A'E∥AB,∴△DA'E∽△DAB,则(A'DAD)2=S△A'DES△ADB,即(A'DA'D+1)2=4.58,解得A'D=3或A'D=-37(舍去).故选B.6.[解析]

D ∵DE∥FG∥BC,∴△ADE∽△AFG∽△ABC.∵S△ADE=S四边形DFGE=S四边形FBCG,∴S△ADE∶S△AFG∶S△ABC=1∶2∶3,∴AD∶AF∶AB=1∶2∶3,∴AD∶DF∶FB=1∶(2-1)∶(3-2).故选D.7.[解析]

D ∵S△BDE∶S△CDE=1∶3,∴BE∶CE=1∶3.∵DE∥AC,∴△DOE∽△COA,且△BDE∽△BAC,∴DEAC=BEBC=11+3=14,∴S△DOES△COA=DEAC2=142=116.8.[答案]

cm 256

cm2

[解析]

∵△ABC∽△A'B'C',ABA'B'=12,∴CDC'D'=ABA'B'=12.∵△ABC的角平分线CD=4

cm,∴C'D'=4×2=8(cm).∵△ABC的面积△A'B'C'的面积=(ABA'B')2=14,△ABC的面积为64

cm2,∴△A'B'C'的面积为64×4=256(cm2).9.[答案]

[解析]

由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得出DE是△ABC的中位线,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知DE∥BC,进而得到△ADE与△ABC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DE与△ABC的周长之比为12.10.[答案]

3∶7 187

cm2

[解析]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DC∥AB,DC=AB,∴△AEF∽△CDF.∵AE∶EB=3∶4,∴AE∶AB=3∶7,∴AE∶DC=3∶7.∵△AEF∽△CDF,∴△AEF的周长∶△CDF的周长=AE∶DC=3∶7.∵△AEF∽△CDF,∴S△CDF∶S△AEF=(CD∶AE)2.∵CD∶AE=7∶3,△CDF的面积为14

cm2,∴△AEF的面积为187

cm2.11.[答案]

1.8

[解析]

∵AB∥CD,∴△PAB∽△PCD.∵AB=2

m,CD=6

m,∴ABCD=13.设AB离地面的距离为x

m,∵点P到CD的距离是2.7

m,∴点P到AB的距离是(2.7-x)m,∴2.7-x2.7=13,解得x=1.8.故AB离地面的距离为1.8

m.12.[答案]

[解析]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实验 篇5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压力不同一于重力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

③理解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④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⑤了解增大和减少压强的主要方法(2)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索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加强实验能力。

③了解改变压强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力,使物理走向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成功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压强概念

(2)教学难点:概括实验结论引出压强概念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探究式教学、对比法

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联系学生的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学生总结和以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积极性。

2、学法:

(1)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和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能力。

(2)从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中,归纳得出结论。

(3)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4)联系其它学科,学会学科联系、聚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5)把探索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复习及引入新课(2分钟)

1、复习:力的作用效果及三要素。

2、引入新课:

学生随堂实验:用拇指和中指按住一端已削的铅笔,让学生感受两手指的感觉,并观察手指凹陷程度。

爱心 用心 专心

教师说明:压力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形变不同说明压力作用效果不同,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探究解疑,收获新知

1、压力的教学(5分钟)演示:书压在气球 问:气球为什么变化?

引导: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力的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如何?从而给出压力的概念。指明:压力作用点在受力面上,方向垂直指向受力面。

教师在下列的图中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分别画出重力和压力的示意图,边画边强调压力作用点及方向。

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

2、压强教学(20分钟)

衔接:压力的作用就是改变物体形状。物体形状变化越大,说明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提出问题: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质疑并提出猜想,而学生猜想应建立在已有的经验上,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设计两个小实验:

实验一:书压气球,再压几本书。实验二:用粉笔头、针分别扎气球。

问:压力作用效果一样吗?它可能与什么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老师提供器材,让学生讨论自行设计实验)。

明确①先让学生明确多个因素影响某个物理量变化莫测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②沙子铺在桌面要1㎝以上; ③杯子正反放可改变受力面积;

④杯子中成反放时杯底加砝码可改变压力大小。教师提供器材:细沙、空玻璃杯、砝码 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以下内容:

实验一: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 的关系,若控制 不变,改变,看压力作用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 的关系,应控制 不变,改变,看压力作用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学生自行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结论(若没有,教师可提出)(用小黑板展示):(1)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2)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受力面积一定时,重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4)重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让学生讨论,共同分析错误之处。

3、压强概念及计算公式(15分钟)

衔接:物理上用压强P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那么什么叫压强?

爱心 用心 专心

回答:时间相同时,比较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v对比:要求学生把压强与速度对比,得出概念公式

st

受力面积相同时比较压力→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P衔接:PFsFs

中,F单位是N,s单位是㎡,则P的单位是什么?

讲述:物理学中为了纪念帕斯卡,同它的名字命名为压强单位。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信息。

联系迁移:帕斯卡简称“帕”,请一学生对“帕”进行注音,从而得到符号Pa,则1Pa=1N/㎡。讨论:100Pa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巩固:有些同学对压强概念理解不透彻,可能作如下回答(若没有,教师提出让学生讨论分析):每㎡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00Pa。

联系迁移:教师利用语文学科知识对其划分主谓宾,助学生理解并结合概念总结,助学生理解压强概念。

每㎡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00Pa,很显然压力单位不是Pa。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完成第145页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P

4、课堂小结(2分钟)

(1)按板书顺序,并再次强调总结学生错误之处及易错部分。(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

5、布置作业(1分钟):下课后设计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方案。

三、板书设计

第八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

一、压力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压力不同于重力的两种力

3、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压力、受力面积

二、压强

1、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概念: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3、公式:PFsFs中“s”的含义:施力物、受力物公共接触面积。

4、单位:帕Pa 1Pa=1N/㎡

四、教学反思

上一篇:泗洪大学生创业暑期实践报告下一篇:高一政治生活期中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