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略谈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共11篇)

略谈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1

青县职教中心苏炳辉

1高中物理新课标认为:高中物理课程是“普通高中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由单纯科学知识的教育转向全面的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科学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等三维目标,培养全体学生终身发展,为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如何在现阶段下对课堂教学行为不断反思改进、领悟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走进创造性教学的新天地,便成为我们一线高中物理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更新教学理念,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以“升入高一级学校”为目的,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强调“应考能力”。物理教师恨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科学知识的拔尖人才,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本位,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角色,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师生和谐互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而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在生活中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在思考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意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2、全方位多渠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过程中的科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高中物理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的探究的 1

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共同交流探究的过程。这种交流、启发和补充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应该努力促进学生与多种教学资源的直接联系,丰富和发展学习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要分类递进,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科基础和学校的客观条件,又要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本身只是水平。课题的选择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正如费思曼所说:“我们的责任是给未来的人们一双没有束缚的自由的手。”

为实现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就物理教学而言,这点尤为突出,更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试验让学生来完成;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举办科技讲座;进行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调查;以能源、污染、节约为主题的演讲等。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

3、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观念

新课程改变学科本位为学生本位,关注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发展。把学生看成是

具有鲜明个性和不断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当充满信心。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人。在一定的意义上,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 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4、指导学生了解物理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献身精神

物理发展的历史进程阐明了物理科学体系形成过程的各个方面的情况,物理学家奇特而伟大的构思和重大发现,无疑浸透了他们失败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学术争论的针锋相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介绍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略谈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2

一、转变师生观———师生角色应有双重性和交互主体性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培养出能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 新的教学观念认为,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 教学是一种对话, 一种沟通, 一种合作。但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导演”, 是“主角”, 必须盖棺定论;学生天生是“演员”, 是“配角”, 只能洗耳恭听。这种师生观不仅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更会使学生变成呆板的“植物人”。我们提倡学生式的教师, 教师式的学生, 因为学生身上就有教师学不完的东西,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 他们是时代信息的汲取者, 同时也是传递者。教师要能导会演, 学生也应能演会导, 师生关系应具有交互主体性, 打破教师一手独揽课堂的“专制独裁”的局面, 从而形成一种师生互为主体的有活力的互动教学。

二、转变教学观———由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

教育要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良好的个性和创造性, 以及为人类社会奉献的精神, 这是新的课程理念。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呢?一是让我们的教学关注“全人”的发展, 使我们的教学由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做人, 学会创造。让知识生命化, 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价值并善于利用知识为自己的未来加分;把技能生活化, 教会学生生存、生活;把课堂社会化, 致力于课堂与社会, 个人与生活的衔接, 引领社会化, 满足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求, 从而创造教育的人文动感, 促使教师的人文积淀, 强化教师脑中的人文意识。二是善于和学生交流合作, 多倾听学生的心声、意见反馈, 多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自信、独立、责任、勤奋、合作、创新等个性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另外要关注全体学生, 注意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首先, 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的, 教师的任务不是“主宰”, 而是指导与纠错, 让学生主动实践, 鼓励学生创新、探险, 允许学生“走弯路”, 大胆猜想, 提怪问题。其次, 教学的目标也不能只关注“尖子生”, 因为学生有个性差异、思维差异。

三、转变价值观———由重知识的背囊到重知识的价值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 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为人类社会奉献的精神。教学不是教教材, 而是教书育人, 而育人的根本在于培养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实质在于知识的价值。但传统的课堂上却没有科学世界通往现实的桥梁, 没有现实世界为书本知识的运用所提供的诱人境界和无限风光, 使课堂远离学生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 把课堂带入了“高筑墙、深挖洞、广积粮”的误区, 学生不是为现实活着, 而是为知识活着, 从而误导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背囊, 使知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 在新课程标准下, 我们的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让学生在现实中学知识, 在体验中看规律, 在生活中悟理想,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 学以致用, 使学生能从知识的背囊中积淀知识的价值, 从而使师生重新认识自己教学和学习的价值取向。

四、转变评价观———由重结果的点评价到重过程的开放性的面评价

传统评价主体的单一性、评价方式的固定性和评价标准的唯一性, 往往只能对学生作出终结性评价, 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应在评价者、学生、教师之间找到平衡点, 形成师生互评、师生共评的开放性的、全面的评价体系。那么, 怎样才能形成正确而又全面的评价体系呢?一是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在传统的“教师评价”外增加“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交互评价”以及“师生交互评价”等, 把学生引到学习评价中去, 把评价的权利交出去, 使师生在评价中交流, 在学习中发展。二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外, 采用开卷考试、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小制作、辩论会等, 尽可能地改变传统的只重视知识“结论”的评价方式, 尤其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不同的评价方式便于解决对不同思维模式的学生的评价的非公正性。三是评价标准要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互交织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特征、知识储备、能力高低等都有所不同, 因而不能单一的以成绩定乾坤, 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与评价, 即从单一的标准性评价转向发现性和认识性评价。四是评价过程要民主化。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以学生的发展过程作为评价的主线, 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也就是要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五、转变命题观———由闭门造车式的知识命题立意到以生为本的人文性的能力命题立意

在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搞好课改教改, 其实对于试题的命制也是一个考验。究竟怎样才能使命题观念和命题形式适应教改课改的需要呢?一是改变命题的指导思想。从“以生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出发,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 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还要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考试使学生由乐学到会学, 由乐考到会考, 分数只是量化知识的一种符号,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才是考试所要追求的价值目标。二是命题题型要多样化。过去的考试题型主要是选择、填空、判断、识图、材料分析、简答等, 这种几乎一成不变的题型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使题型走入了“死胡同”, 要激发学生兴趣, 必须遵循灵活加变化, 亲和加激趣, 书本加生活的原则。如“七嘴八舌”“小小诊所”“仔细推敲”“难不倒我”“轻松驿站”“动手试试”“情境再现”“课题研究”“古说今法”等生动活泼的新题型, 大大激发了学生考试的兴趣。

略谈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3

一、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导致学生应用能力低下,两极分化严重,这远远背离了我们教育的初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上课时要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必须坚决改变那种“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的情景”。教师需教,但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也就是要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这一转变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而各具特长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目的,即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它们的数学素质,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

二、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全社会都在为分数而“奋战”,学校为追求高的升学率要求教师搞“题海战术”,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所以对于在教育一线的我们来说,应尽快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从而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新理念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呈现应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索;构建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解释;应用与拓展。

1.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为创设恰当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去探索,完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通过猜数字游戏的规律创设函数与方程的问题情境;通过电影院、体育场的座号规律创设数列的问题情境等。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构建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

只有探索、尝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并积极参与;才能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才能对问题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尝试。

另外,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主旋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划分学习小组是主要手段,并且必须根据学生基础、智能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差异把学生分为优秀、中等、学困生三类,大致比例为1:2:1。在合理分组的基础上,教师要明确各组的任务、职责,做好指导工作,维持课堂秩序。

3.解释、应用与拓展

这是一个对教学内容的运用、拓展和延伸的过程。要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研究精神。例如:在讲授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这节课时,在学生探索交流后,通过描述直线倾斜程度的数学模型——坡度与倾斜角的联系,很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描述直线倾斜程度的数学模型——斜率。从而实现了形到数的转变,真正达到了用解析法研究直线倾斜程度的目的,也把知识点与实际问题建立了联系,即达到了应用与拓展的目的。

三、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兴趣起到关键作用。传统的课堂评价主要有外部奖励评价、终结性评价和等级性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关注的基本是学生的纪律和学习结果,通常会以偏概全并且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一定的伤害。

在新理念下,教学过程不再是“师讲生练”,而是一种探索合作的过程。我们不仅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评价的手段应多样化,应加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的评价,强化内部激励的评价。评价时首先关注的是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发展,应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否用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另外,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注意个性差异,保护好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使全体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积极主动、充满信心地学习,最终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改,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必须深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必须全力参加教学实践!那样才不会被教改大潮所淘汰,才能在新课改中辟出一条新路,创造出更突出的成绩!

(作者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五中学)

略谈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4

我们现在所用的教材的编写及里面的知识结果都相对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的编排方式也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其体现的价值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阐述的知识更能适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体现了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在这种新情况下,我们教师的角色是不是也应该有所变化呢?

我认为变化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连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该有所变化,不能老按应试教育的思路去教学生,填鸭式的教学时代已经过去了,不能再让学生一味地去做题。在新课标理念下,不仅是教师的教,就连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发生变化。

众所周知,老的教学形式是死板教条的,教师和学生在都很辛苦的情况下,收到的效果是很小的,这样对学生甚至对老师的成长都很不利,学生的学习没有了灵活性,没有了创新能力,没有了独立能力,甚至连自己的自主性都没有了。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现行的教材总是和一定的现实情境联系在一块的,这说明,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最终还要回归于现实生活,所以要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思考问题,去探索发现,使问题得到解决。反思就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整理和反思,进而总结和归纳,得到数学知识。提高就是通过反思把获得的数学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把它进行推广,使数学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够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新的教学环节对新教材的教学是非常适用的,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思,这个环节使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

课堂由单纯的传授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建立知识体系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总结归纳为主,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活动、归纳去获得数学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印象更深刻,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让学生发现真理。”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老师的思路上去,跟着老师的思路去不断地探索,去探究未知的领域,没弄清楚的情况下,可以开辟先河,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采取多种方式,但是最后达到的结果就是,让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更有精力去学习,让其精神面貌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起到的作用是辅助学生的作用,帮助学生去未知领域里遨游,把未知变为已知,再去另一个未知领域,这样就像爬阶梯一样,学生的成长也在一级一级的提高,教师不是演员,而是导演,学生才是前线上的演员,最终受益的是学生。

略谈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5

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一.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

过去演示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为: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师生作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要鼓励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的实验协作。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尽可能地将知识点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如此处理。如教材中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步骤如下:(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钠,向试管中滴入水,并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2)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上述反应生成的溶液,滴入装有4 毫升水和两滴酚酞试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又如,教材中苯酚与溴水的反应,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等许多实验均可设计成探究式实验进行教学。这样,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师应细致地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

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实验,对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这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实验研究,反复实验,寻求现象最明显的实验途径。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复习、习题、课外活动等等。如在氮气一节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材只给出了反应方程式,没有进行实验探究,此处教师可增加探究性实验操作如下:(1)展示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3)待液面不在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4)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并回答以下问题:①水面为什么会上升,颜色消失说明了什么?②松开手指后,气体由无色又恢复红棕色说明了什么?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了什么? 通过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将本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可作类似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实验还可将教材中已有实验进行合理改进,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册[实验2-2]可作如下改进:将一小块切去氧化膜的钠放入一段从破试管上截取的5 厘米左右的玻璃管内,用镊子夹住玻璃管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等钠开始燃烧时撤开酒精灯,来回晃动玻璃管,使钠能与足量空气接触,等玻璃管冷却后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通过这种改动,得到的过氧化钠颜色纯正,避免了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产生大量黑色物质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在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三.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高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家庭小实验就是加强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的一种手段。实验中要不拘泥于器材、场所的束缚。勤俭节约,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坛坛罐罐进行实验。例如,采取何种方法可除去饮用水中的沉淀物;发酵粉加水或加热产生二氧化碳的验证;用方便材料制作分子模型;测定雨水的PH;用食醋和纯碱稀溶液改变花的颜色;制作橘子电池;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绿橘子;区分毛织物和化纤织物;用草酸洗墨渍;用小苏打或面碱清洗锅碗瓢盆上的污渍;用铁刷子将铝锅擦亮后很快铝锅表面又变暗;用鸡蛋清做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实验等等。课余家庭小实验的完成,不仅能验证理论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而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如带领学生到玻璃厂、燃气公司、自来水厂、环保局等单位参观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作为情景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四.追求绿色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所谓绿色化学实验是指设计对环境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负面作用的实验。绿色化学实验是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它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实验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我们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例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使它们不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除去?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就用酸液来吸收。某些有毒物质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硫化氢可通入硫酸铜溶液中,转化为硫化铜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有些如氯化氢、氨气再经一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硝酸和稀硝酸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较大容易形成污染的物质,尽量选择污染少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在无法避免使用或者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的情况下,实验方案必须包括有效的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分解实验过程,放大实验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只能作为化学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决不能替代化学实验。但是课堂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作到随时调用;另外还有一些实验的污染大,无法在教室中完成等。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例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鉴于该内容的理解难度大,可增设“改变压强对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转化的影响”实验课件,运用制作的模拟动画课件,有意识地突出气体颜色的变化,增强实验中现象层次差别,同时在课件中压强对浓度、气体分子数影响的两个动画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压强变化过程中气体颜色变化与组分浓度变化的认识,从而为平衡移动原理的认识奠定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使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刺激和启发,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起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增强演示实验的探索性,增设边讲边做实验,多采用探究法教学;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实验设计、评价能力;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督促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略谈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6

卓尼县柳林小学

夏淑珍

重视“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等是课改实验以来的热门词汇,不容置疑,这些词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某些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如果认为只要是课堂教学“动起来”,“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学生自主,老师走下讲台”就符合课改精神,这将会使得课堂教学落入形式化的俗套。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当重视“过程”,即发现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揭示隐含于语文课程中本质东西,才是我们的目的,而不是为“参与而参与”,搞不切实际的“花架子”。所谓师生平等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1、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

“重教法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等都完全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知识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转变观念的创新是突破口和大前提,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做到:

(1)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认真把握新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2)老师应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放心大胆地进行教改,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老师包办太多,学生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空间,无法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也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堆堆僵死的知识,失去的却是“观念、方法和能力”。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2、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瞄准亮点,激疑引思。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创设问题情趣情景,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引导。

3、情绪调控,使之合理优化。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情绪的表

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严格要求教师以其良好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情绪,利用教师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可感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多变的情绪处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无疑,要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4、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略谈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7

一、初中数学教学观念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

新课程理念对于我国现代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与规范作用, 并且逐渐成为实现我国各阶段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理念之一。新课程理念中明确规定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所应遵循的原则与目标,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初中数学的具体教学工作中, 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与问题, 必须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

1.缺乏对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指导

初中数学是学生接受高中及大学专业数学教育的基础, 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才能更好的接受更深层次数学知识的学习。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受到主观思想、教学任务、工作环境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 往往缺乏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指导, 这就造成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简单的不良环境, 不利于初中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与完成。

2.教学观念相对落后、陈旧

在应试教育制度与观念的长期影响与约束下,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落后、陈旧等缺乏科学性的观念, 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初中数学教学观念所强调的教学基本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初中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以现代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全面发挥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重要性。

3.难以把握教学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新课程理念中深刻分析了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初中学生的数学基本功普遍较为扎实, 整体数学水平也相对较高, 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没有抓住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 通过“题海战术”使学生长期处于“机械模仿”的状态, 以解题为目的, 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 致使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解法比较熟悉, 但往往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观念转变的基本原则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 积极进行教学观念的研究工作, 不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 并且以新课程理念作为基本指导原则, 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 实现初中数学教学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与完善。

1.坚持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原则

在新课程理念下, 初中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中, 教师要始终坚持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原则。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 逐步转变为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良好的个性品质相结合。

2.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的基本原则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 教师普遍固守以“教”为中心的基本观念, 这是与现代新课程理念不相符的, 也难以适应现代教育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与影响下,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观念转变中, 要坚持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的基本原则, 使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与思考去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三、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观念转变的的具体措施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中, 对于各项方面专业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专业人才不但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而且要具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与全面能力。新课程理念在全力解决我国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弊端与问题的基础上, 对于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指导意义。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在对初中数学教学观念转变的指导中, 不但要求教师积极寻求教学观念的更新, 而且要注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在现代化的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置与合理的安排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而且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而才能实现将课堂转变为学生活动主阵地的教学目标。

2.融合数学于生活中, 体现数学教学的意义

初中数学教学观念中所要追求的最根本目标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全面体现数学教学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意义。科学的数学教学观念中, 教师让学生认识到培养浓厚兴趣和与树立坚定信心的重要性, 促进教学活动更加具体、生动、直观, 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和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 使学生逐渐发现数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变换思想练习,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新型的初中数学教学观念中, 不但要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彻底的革新与完善, 而且要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 练习是课堂活动的基础部分之一。在习题中教师要摈弃传统的观念, 在练习中引导学生不断变换思想, 不仅能巩固知识, 形成技能, 而且能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结语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过程中, 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坚持正确的思想与方法, 而且要具有勇于创新和锐意改革的勇气。初中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同时肩负了推动我国基础数学教学工作创新发展与科学进步的理论基础, 必须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汉典, 刘云山.新课程.新理念.新思维系列丛书:初中数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杨红樱, 尚明轩, 康宝林.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3]王伟伦.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08, (12) .

[4]吴佳亮, 侯雪梅.新课程理念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 2009, (2) .

略谈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8

摘 要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 新课程 理念 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119-02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新课程需要教师自身的改变,新课程呼唤着“新”教师。所谓“新”,就是全体教师的突破、完善和创新。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亲身经历了教师转变角色的过程。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体验。

一、由教师为“主角”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过去的教学总是过多地采用传授式、接受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太多,学生活动太少。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了“配角”。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就应转变师生的角色:教师不再充当“主角”,而是要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不再做“配角”,要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认识时间 ”一课时,其中一个知识点是: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 )圈。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掌握了这一点,学生就理解了1时=60分。如果此时教师仍把着讲,充当课堂的“主角”,让学生机械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没有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就难以理解和掌握知识。此时,让学生利用学具钟,通过自己看一看,想一想,亲手拨一拨,然后互相交流。这样学生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就能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由“全方位指导”向“精心引导”转变

教师要精心引导,帮助学生经历学习、思考、交流、归纳等过程,从而建构新知,完善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动手做(四)——用七巧板拼图”时,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拼,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巡视指导,对一些感到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精心引导,这样使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在指导过程中,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留够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活动、交流,而且在每个阶段讲几分钟、学生探究几分钟,都做了精心安排,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由教师“一言堂”向师生“群言堂”转变

从说的角度看,新课程要求教师由居高临下、注重表演和展示个人才华的传授者变为共同构建知识的参与者。以往的教学,许多教师由于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把大量的时间放到自己的“讲”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一言堂。新课程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说、互相说、与教师说。教师在说的过程中既了解了学生的思维动态,又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就把学习的过程变成探究的过程,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四、由过于关注“预设”向更应关注“生成”转变

过去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只研究教材,较少想到学生,上课时也主要按自己的预设去引导学生,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偶然现象,注重学生的自主生成。正因为有了学生的动态生成,才使数学课堂洋溢着生命的光彩。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多备“可能”,设计要“简约”,给学生留下实践的空间,使课堂资源由“单一”走向创生。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辨认方向”一课时,先出示一幅中国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就说出是一张中国地图。教师马上就问:那么你们知道有关中国的哪些知识呢?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中国地域辽阔,有的说中国物产丰富,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就想到的,事先“预设”好的,但有一名同学站起来说:“我还知道云南在中国的西南边。”这个答案事先没有预设到,实际上就是教材中练习第二题的内容:我的家乡在中国的什么方向?次时我就改变一下自己的预设,结合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弄清“云南省在中国的什么位置?”“我们的家乡在这个的什么方向?”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做到不重复,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教师应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教师面对的是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 而且身心发展又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中的学生。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 提出统一的要求,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略谈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9

摘要

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基层教师需要注重改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来应对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师生关系的转变,以及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构建者的转变,以便适应社会需求。

关键词

新课改;角色转变;社会变革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无疑将教师的教育教学发生巨大的变化[1]。新课改使我们醒悟到传统教育的弊端,醒悟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我们必须把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成学生设计的教育,这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支持这一重大突破和改革的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古老的职业,教师职业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与职能随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新。随着新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我国整个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转型时期,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传统习俗等方面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因此,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成为事关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战略性任务。全社会期待教师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艰巨责任,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教育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成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变革呼唤新的教师角色

随着人类文明进入全球化的新时期,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与此同时,日益发达的现代交通技术缩小了人类的物理时空,以信息高速公路为载体的互联网缩小了人类的心理时空。资本、技术、劳动力跨国流动的自由化、全球贸易的市场化,引发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和教育的联动变化【2】。这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使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必然。

知识经济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新技术和服务的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培养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保证未来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因此,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成为社会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资本,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和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地球村时代。全球化必然要求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转变:需要教师加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需要教师从现有教育制度与传统文化维护者和传递者转变为文化的创新者和改革者,成为社会和教育变迁的改革者;全球化同时还需要教师更加注重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注重教育为经济的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变革的时代呼唤新的教师角色。

(二)教育改革呼唤新的教师角色

知识经济的曙光、全球化时代的冲击、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入等,使社会发展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在培养一代新人和各种人才的重要性被再次凸现出来。

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成为一个主体性得到高度弘扬并能适应多样化的未来世界的人。就教育的时空而言,学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场所,家庭、社会将和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任务,并由此形成立体的教育网络。

就教育的内容而言,在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者的灵活主动性增强。从教育的功能看,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开拓了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学生过于依靠课堂、依靠教师、依靠教科书的单一学习模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传统的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传统教育的目的、时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切都迫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二、教师角色转变的内容

(一)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角色转变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3]。在传统封闭式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由于教师被定位在学校这个“围墙”内,由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源泉——教师向知识的需求者——学生输出知识的活动,教师就必须承担着把人类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知识通过输出的方式继续传承下去的职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新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我们知道,学生不是一个待灌的瓶,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以学习掌握知识,又可以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知识的输出者的角色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了,因此,教学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发展。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也应以关注学生学习的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体性也就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信息社会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并且快过时的知识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特别是终身学习的方法才是教师教育工作的聪明选择。只有拥有学习方法,学生才能真正自主踏上学习和创造的征途。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做出适应终身教育的转换,既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二)从教师与课程运做的关系看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要实现教学生活角色的转变——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构建者转变。

当课程有“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而更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美文化,这是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新课程体系给教师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和余地,新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与实践链接,为教育教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新课程实行开放的内容体系,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注重实践和实际,关注人生、社会和环境,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可见,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向课程构建者角色转变的作用非凡。

(三)从教师自身角度看教师角色转变

1、由传统教育者向终身学习者转变

在终身学习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教师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工作者,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一个教师从踏上工作岗位那一天起,就面临着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需要的挑战,一方面,随着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途径日益多样化,学生的知识也更广泛,如果教师不注意随时充实自己,就无法给学生恰当的指导,也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教学相长的思想。在新课程下,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各学科出现了一种交融的现象,适应这一变化,自身知识储量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教师更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学那些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学在教学中没有应用过的东西。

2、由传统工作方式向新工作方式转变

传统的教师是一个孤立的单行个体,有一本教案(或教师用书)就可以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方式所谓单调。新课程下,教师要教会学生合作,教师自己首先应学会合作。首先,应学会与其他教师的合作,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4】,只有不同学科教师间的相互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因此,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和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教师打交道。其次,应学会与家长的合作,长久以来教师与家长之间似乎都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必须与家长合作,要争取家长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关系,和他们共商教育的问题,教育是一项与学校与家庭共同的事业,只有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成效。可见,新课程下的教师职业不再是单兵作战,工作方式的转变成为必要。

以上,就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应该进行的几点转变。

三、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

教师角色转变从另一个角度说应该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部分,那么,如何促成教师角色的顺利转变?这是一个和现代化社会中的教师素质有关的问题。教师素质在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以下成分:教师的知识水平、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因此,要成功地实

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必须从上述各成分入手【5】。

(一)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教师教学活动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情景下所具备的知识。新课程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它不仅要求教师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应该对学科外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就是要知识广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达到社会的要求,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对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同时也制约着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可。新课程下,教师首先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树立基础教育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学校应把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自我教育、规划自身的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民族责任感和参加国际竞争意识的增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任务,另外,爱要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其次,教师要树立活动教育观,活动教学强调探究,强调学生的活动,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塑造和建构了学习主体。

(三)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教育能力,才能开展有效的教学,才能顺利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成功地“扮演”好教师角色。首先,要使教师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策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进行提供一个融洽、有效的人际环境。其次,要使教师具备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管理观,探索适应个体特点的、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模式。最后,要培养教师的教育研究素养,提高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我国教育发展道路,它的实施同时也符合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规律。经过这几年在全国的推广,得到教育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不过,它在全国的推广,对于全国从事基础教育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深刻地理解“教师角色转变”这一概念,并且形成新的教师角色转变理论。新课程改革的最终效果如何,关键就看教师能否成功转型,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这个职业在以后的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中责任重大。

参考文献

一、期刊文章

[1] 徐申.《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转换》[J].《河南教育》,2006,(1):48-49.[2] 刘近枚.《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定位》[J].《教育研究》,2006,(8):36-37.[3] 冯波.《谈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探索》,2007,(2):80-81.[4] 王晓东.《新形式下的教师再定位》[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校学报,2007,(1):22-23.二、专著

略谈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10

代 磊

阜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技术学院 安徽 阜阳 235200 摘 要 :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国家推行了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也要努力做好一下几方面的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学习习惯上的转变、学习方式方法上的转变、自我认识的转变、地位和作用上的转变。

关键字: 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 转变

正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加速到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在这以知识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教师是培养新生人才的关键。素质教育提出的全新的教学理念给教师带来了诸多的挑战,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出回应,并积极转变教学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新课改下进行专业化的转变,对传统的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理解。

一、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的表现

1、教师是蜡烛的角色

该点肯定了教师工作的奉献和给予。但却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和成长,淡薄教师的内在尊严和劳动的快乐。

2、教师是园丁的角色

该观点肯定了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学生的成长,考虑到教育的过程;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强调了教师作用的发挥。不足的是强调了教育阶段的顺序的固定性,教育欠缺的不可修复性,存在淘汰制,有人为的强制性。

3、教师是工程师的角色

该观点肯定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和育人的伟大,但却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过于强调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化运动。

4、教师是一桶水的角色

该观点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学科知识的有效传递,其不足的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传递内容的单一,教学内容的学科性过强,不利于知识的贯通。事实上,这种教与学简单的“倒给”,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性成分。

5、教师是警察的角色

该观点肯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维持秩序,强调纪律的必要。其不足是对学生实施严格的控制,师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着眼于学生的问题和错误,挑剔多而鼓励少。

二、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专业化转变

1、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大多数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沉湎于经验式甚至程序化教学,很少主动去更新自己的观念。而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本。为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有了主动性,才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能形成创造性。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长期以来,在农村教育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一味地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的活动行为,通过活动确立他们的主体性。他们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行探究、操作、体验,学习才有主动探究的意义。

2、学习习惯上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课堂上讲什么,怎样讲、讲得深、广、多,主动性都被教师牢牢掌握,学生没有主动性。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过程。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要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富有的个性化的创作过程。

3、学习方式方法上的转变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常被描述成一种“独行者”。因为他们在课堂上总是以中心的形式出现。无论是和学生、,还是和同事、家长等之间相互合作很少,甚至不合作,彼此孤立。而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师与同事合作,教师和家长合作,教师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知识的传递、巩固和运用。

4、自我认识的转变

在教师的教学角色隐喻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有的人甚至认为,在现在社会里教师只是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是自来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把教师看成一个无所不能者。然而,教师是普普通通的人,不是神,不可能无所不知。为此,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甚至要积极主动地向学生学习,做到“不耻下问”。因而在教学中常有教师感受到与学生思想碰撞而产生灵感,得到了不少来自学生的启发。因而通过师生间的共同学习,教师才有可能更快获得更多上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名引导学生发掘泉水的人,让学生这眼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

5、地位和作用上的转变

(1)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任教师摆布,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要相互理解,共同对话,共同探究,师生学习的对象不是预设的,是有师生共同探究的,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知识,创造自己。

(2)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更应该是研究者。这既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前提。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将有部分下放给教师,特别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主体是教师。教师以教研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念会愿意思考;对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其教育教学质量也会随着提高。

6、教师自身发展的转变,教师不在单单是被动的学习提高,而应成为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在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教师将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尽管过去也强调教师要不断充电,要继续学习,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慢,学科内容和教材相对稳定,加上体制上的因素,致使许多教师多年吃老本。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如果自身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完成这一使命。就教师的研究者角色而言,主要指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而非专业性的学术研究。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位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为教育教学问题具有极大的实践性和情境性,教师如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不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照搬理论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未来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有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具备研究能力,能够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不断的观察、反思、研究、实践,作出各种教学决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则会更愿意去思考教育教学理论,对新问题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学效果也必将随之提高。

新的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要求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新角色的建立与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建立与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拥有知识的权威者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切实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统一规格 3 的教学模式转向注重学生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等等。广大教师只有切实的做好角色的定位,确实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参考书目:

1、张志越。《谈教师发展的新理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版

2、陈旭远 《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钟启泉,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略谈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11

【关键词】高中生 物理教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43-02

在高中理科的各科目中,高中物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要想学好高中物理不能仅依靠死记硬背,还要不断的进行物理实验和操作,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形成与物理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分不开的,物理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去设计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动力,为学生营造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使高中生将物理学习作为学习的重点对待。但是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问题,阻碍物理课堂的开展,比如高中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是做题时就不知道怎么做;学生参与度低,不能与物理教师进行有效互动;部分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缺乏创新精神,使课堂氛围枯燥乏味;高中生对物理教师过于依赖,遇到问题不主动的去解决等。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将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形成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氛围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需要物理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身心愉悦。我在教学中会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改善课堂氛围,使高中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能够发挥主动性和想象力。比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为了让高中生知道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在引入新课前我会带领高中生复习开普勒三定律,然后引入新课并提问:如果行星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所受的引力大小与行星到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吗。为了体现物理知识的广泛性和开放性,我会提前在网上找到教学资料,上课时通过多媒体大屏幕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把枯燥的教材内容转化为生动的课件。在物理教学中,现代化技术还有很多,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去使用,经常用到的还有音像设备、录像等,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教学要注重与生活的结合,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的存在,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物理现象,然后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随着高中新课改的实施,高中物理教学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和改变。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师必须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身上,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创设具有生活化和趣味化的课堂情境,从高中生的基础出发,真正达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比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物理教师不要将讲课的重点直接抛出,而是要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我会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反应速度是多少吗?你们觉得你们的反应速度够快吗?然后我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实验,教师把黑板擦抛下,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去接。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下,不仅满足了高中生的好奇心,还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三、有效的设计课堂提问和练习,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物理教学不能忽视课堂提问的作用,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还会调节课堂枯燥的氛围,促进新旧知识有效衔接。物理课堂练习也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设计课堂练习,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使高中生得到长远的发展。比如讲《圆周运动》一节,在给出“离心运动”时,高中生可能会觉得很陌生,不能及时理解什么是离心运动,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运用一些小例子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同学们,你们家里使用的洗衣机是根据什么原理达到衣服脱水的效果?学生可能给出很多种答案,但是肯定会有学生提到离心运动。然后物理教师再向学生讲解洗衣脱水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离心运动的含义。还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高中生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作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作答的情况进行辅导,尤其是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高中生要想使物理成绩提高,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学生找到了学习物理的方法以后,才会积极的进行研究和探索,才会发现物理中蕴含的奥妙。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高中生学习物理没有方法,感兴趣的题就多做点,不感兴趣的题或者难度大的题就放到一边;想学物理的时候就抓紧时间,不想学的时候就置之不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错误的,学习高中物理要持之以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尤其是高中物理知识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性,仅靠死记硬背是不能将物理学好的。我在教学时会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还会找一些上等生与其他学生分享学习物理的经验,这样学生们坐在一起交流,学习的信心会极大的提高。

五、锻炼高中生独立解题的能力,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弱,经常依赖同学或者教师的帮助,遇到问题不善于独立思考。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现象,我在教学时严格执行课程改革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即使是小组互助学习时也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发挥作用。高效物理课堂的形成需要每一个高中生的努力。比如讲到《力的合成》时,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考点,我会教学生运用等效替代思想理解合力概念,通过举例子、做练习、查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徐进娟.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2年第10期.

上一篇:无息借款合同范本下一篇:野草优秀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