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初探
当今时代,有人称为网络时代,有人称为信息时代,有人称为知识经济时代。不管称呼如何多样,实质都是指向两个字:信息。自印刷技术发明以来,书籍一直是人类汲取知识的最重要来源。可现在,人类可以使用的信息资源已经丰富如大海之水,包括:大百科全书、书籍、杂志、期刊、报纸、在线全文文章、Internet、视频、缩微胶卷,当然还有人本身。这些信息资源可以随人随时随地随意地访问、检索、咨询、交流等等。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里,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自然不能滞后,自然应责无旁贷地紧握时代脉搏,把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为未来社会而未雨绸缪。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学习母语精髓、传承人类文明、培养人文精神的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它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入的多向度的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变革性
(一)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的变革
1、教师作用的变革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学习语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对于给定的语文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仅可以通过语文老师,还可以通过英特网、通过光盘学习,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学习。这样,教师不再只是讲授文本知识,而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
(2)促进学习网络的形成为了对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计划、组织和协调,教师必须把握对应于各种学习课题的学习途径、学习资源。为此,教师应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语文学习资源、学习信息,注意加强不同学校,不同教育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并逐渐形成一种支援学生学习语文的网络系统。
(3)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自主地学习中,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学生能力培养的变革性
(1)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
以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理解为中心的接受学习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更注重学习语文的方法、领悟语文学科的思维方法和讨论方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
(2)学生必须具备很好的信息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实现知识的探索,实现发现学习、实现问题解决学习,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即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需要学生具
1有很好的信息能力。
(二)教育思想的变革
旧式教育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建立在科学人性观基础上的主体教育思想要求确立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并主动地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中,自我发展中的价值,充分调动积极性,能动地进行学习、工作与社会生活。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育中,首先要把学生当成自主意识的主体,让学生掌握自我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教育者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塑造或代替他的发展。教师更多地是一个向导、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的专断的权威。比如,在网络情境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解释,而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可以通过形象友好的人机交互接口,通过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通过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培养自己的语文能力,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以教师课上圈划重点,学生课后反复抄写,背诵,做题为教学流程。事实证明,这种以应式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备课上,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信息,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大体上有以下四种模式:
1、基于传统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言实验室等)的“常规模式”;
2、基本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
3、基于Internet的“网络模式”;
4、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让语文教学受益非浅,它为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如个性化语文学习、交互式语文学习等教学模式。信息巨大的知识容量为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那好几年甚至数十年都一成不变的教材。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只要鼠标轻轻一击,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采句章,任你纵横捭阖,尽收眼底。信息技术使教学活动由课堂扩展到了课外的家庭、社区等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区;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在四十五分钟以外的任何时间进行上网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不同步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得语文教学如虎添翼:教学资源无比丰富、教学流程更加科学、教学气氛趋向民主、教学形式变得多样、教学目标易于达成,等等,令人充满无穷的遐想。不过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信息技术毕竟是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辅助语文教学的一种先进工具,无论它多么先进,它也只是一种工具。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在一些方面又表现出不同步性,这是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语文教学的探索过程中不能不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信息的无限性与语文教育的有限性
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资源环境,它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了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这固然是福音,但对具体的语文教学来说,这又是个壁垒。姑且不说充斥于网络的垃圾信息,即使是有效信息,我们也只能在语文教学中探沧海之一粟,窥九牛之一毛。比如,文学史上有那么多的大诗人、大作家,信息技术也完全可以给我们提供详实的资料,可是我们可能去通读吗?当然不行,毕竟语文课课时有限,所学也有限。
(二)信息访问的随机性与语文教育的目标性
信息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交互性强。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学手段(如参观、实验)以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自主选择性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意愿进行信息访问,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不过,这种自主性,或者说随机性,必然要求学生有相当的自学能力和自觉性,不然,面对庞杂的信息库中多元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心智还不够健全的中学生肯定会受到负面的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肯定也要大打折扣,而这又是违背我们的教育宗旨的。
(三)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信息技术无论是作为演示工具、通信工具,还是研发工具,的确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过,学生在阅读超文本、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阅读同电子资源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中,在用键盘、鼠标、扫描、语音等进行输入时,在运用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和超文本的结构进行构思与写作时,学生很可能过分地依赖信息技术,过分地依赖这些工具,从而使自己不自觉地被异化。这就需要大力渗透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中开阔眼界,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地阅历一些地方、人物和事件,增加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情趣和探索意识,从而给学生的生活增加一个特别的天地;从文学作品中了解人类自身的动机、冲突和价值。
(四)信息技术的具象性与语文教育的想象性
信息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又将影视艺术中时空跳跃、时间倒置、蒙太奇等手法运用于电子文本的合成中,非常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例如,视觉与听觉同时感知的信息要比单用视觉或单用听觉更全面、更深刻,也更有利于保持。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孔乙已,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夏洛克。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中,常见《海燕》、《五月的青岛》、《孔乙已》、《匆匆》等经典名篇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示出来,这对于学生理解具有一定时空距离的深度作品,自然大有裨益,但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思维惰性,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时空。而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给予学生多重感官刺激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一般教学程序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教学新模式。它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七个程序,试举一例说明:
(一)教师确定或帮助学生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或问题或专题)。选择的主题一方面要与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一方面也要有一定挑战性。比如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已》时,可以结合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去理解、探索、学习鲁迅先生描写人物的高超笔法。
(二)确定信息搜寻的具体目标。鲁迅小说中典型人物的描写方法。,(三)实施搜寻信息资源策略。从众多信息库(大百科全书、书籍、杂志、期刊、报纸、在线全文文章、Internet、视频、缩微胶卷、人)中确定一种或几种信息资源。教师适当注意引导,以免学生迷航。
(四)实施搜寻过程。学生利用适当信息资源搜寻鲁迅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收集、评估、组织信息材料。学生整理收集到的材料,按一定逻辑方法或结构形式组织成个人小结。
(六)形成答案并能合理地解释。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总结出描写人物的一般方法。
(七)分析搜寻过程,评价结果。师生讨论、交流、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和发展了哪些信息能力,合理评价学习收获,明确以后努力方向。
仔细看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这个一般程序,似乎与“研究性学习”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的确,先进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实际上总归是殊途而同归,异曲而同工,关键在于要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进行到底。当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化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不能完全依托网络而丢开课本,现有的初中语文教材(浙教版)在内容的选择上尽管有值得商榷之处,但这些课文毕竟是经过了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为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和教育实践者所认可的!尤其是已实行两年的新课程,其语文教材来自人教版,其中许多篇目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学名著的代表与典范,可以让学生读一而知十,触类旁通,融贯中西,既了解了中外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又提高了文学修养,造就了科学的态度与人文精神。
另外,“语文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它注意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只有在教学中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叩击学生的心弦,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在电脑屏幕上输入自己的思考和回答进行交互,教师可以通过监视系统监看学生的学习过程、讨论情况并可参与讨论。他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减少,情感沟通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无法指望得到这种情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更不用说在学生的人格成长方面,没有教师的行为作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作为手段更新教育观念,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重视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只有这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带来真正的“语文学习的革命”。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之初探
阜新市第十中学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 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 涉及范围广, 实践性很强, 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 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 老师主要是“导”, 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实现素质教育, 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 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 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 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 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 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 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 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在高中课本中, 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 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滕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 要进行咀嚼鉴赏, 品味其中的美, 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 但传统的教学, 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 利用图像来显示, 运用文字来诠释, 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 且费时费劲, 收效甚微, 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 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 利用多媒体链接, 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 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 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
传统的教学, 是以课本为中心, 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 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 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
关键词:工具性;整合;搜集资料
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不仅仅具备工具特性和人文个性,而且要与平时生活紧密相连,涉及内容很广,注重实践性,而中专语文课程更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要让学生拥有很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以后发展个性奠定坚实的基础。改革语文教学课程,使之跟随社会发展,需要革新教学工具,只有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科学化了,语文教学质量才能更快提高。而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是顺应潮流发展的。
作为一种科学化的教学工具,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相结合,极大丰富了传统的讲课模式,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起来。
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因为这种授课方法会使传统的单调的板书变得声文并茂,极大地活跃着学生的眼球,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融入语文教学中,能够很灵活地把语文知识变成生动的图像并携带声音很形象地、很直观地展现给孩子们。
在中专课本中,有许多如《滕王阁序》《荷塘月色》等极其优美的文学作品,对这些流传千古的美文,要多多诵读,细细品味,才能参透其中的含义,感受到魅力所在。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很轻松地把意境展现出来。在美丽的氛围里学生更能品味课文的内在美这种教学境界是很赏心悦目的,体现了教学艺术与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在这样的氛围里,会很快提高学生的文学品味和审美观,大大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传统的讲课模式是以课本为中心,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虽然联系到一些课外知识,但是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课外知识也很有限。
把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情况就不一样了。互联网就像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面的知识如海洋般宽广和深邃,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受到书本上没有讲授到的课外知识,拓宽自己的眼界,积累广博的知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面。结合课内的知识和课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能更好地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徜徉。运用互联网,可以学习到很多的关于写作的技巧性文章以及写作的理论,这样,在上作文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借此来指导孩子们写作文,这样,扩大了孩子们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眼界,素材积累的也多了,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创作和创新。学生还可以在网上看到更多的评论和范文,能够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文章发到网上,让更多人来点评,别人给提提意见,更有利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琳璐.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
[2]余世民.中专语文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江西师范大学:语文教育,2006.
层次性原则:强调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因为在同一个教学班中存在各种层次的学生,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确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得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有所收益。
主动性原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维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改变传统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个别化教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而且协作学习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是最有利于培养21世纪新型人材的教学策略之一。所以在课程整合中,应该考虑把个别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收到最好的效益。
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给予相应的特殊政策,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上述的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以及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三种模式:
模式之一:课堂演示助教
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购买或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抽象、复杂的教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新知识的教学,教师作为多媒体设备的主要操作者,以演示教学内容为出发点进行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在《三原色与三间色》一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授――受”教学模式,通过设问“大自然里有许多美丽的景色。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色彩缤纷的图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这些图片中有哪些主要色彩”,运用多媒本创设学习情景,然后再解答:“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刚才你们发现的这些色彩是由三个魔术师变化而来的。看,它们来了”。接着用多媒体显示三原色。随后教师要求:“同学们手中的材料盒里也有这三个魔术师,请对照屏幕上显示的色彩将它们找出来。”接着学生出示了红、黄、蓝色学具。
教师提示:“这三个魔术师都有自己的名称,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的自我介绍及魔术表演。”运用多媒体展示颜色鲜明的红、黄、蓝三个卡通形象,使学生了解到自然界的色彩,掌握原色、间色知识。这样不仅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美的情感,激发了学生表现美的欲望。与传统的讲解传授法相比,效果非常显著。
模式之二:课内交互教学
运用计算机进行课内美术课的交互教学,不仅能普及计算机基本知识、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用Windows98中自带的画图软件与《金山画王》组合进行绘画教学还有如下好处:
1.巧构图
构图处理是画面好坏的关键。在纸上作画,构图稍不谨慎就会使画面不够理想,有时会严重影响作画者的情绪,致使作画人以失败而告终。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通过画布选定和工具箱中的选取图形工具可随时灵活处理画面构图。
画布选定(整体布局)――可用鼠标拖动尺寸控点或菜单中的命令来改变画布的大小。
局部调整――可用选定图形工具或任意形状裁剪工具来选定所需调整图形,再用鼠标左键将图形拖动到所需位置,在图形外单击鼠标,图形就被重新固定在画面上。这一方法可反复使用,直至画面调整满意为止。如:让学生打开文件,利用移动图块的方法,将图拼完整,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技能,且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2.便设色
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季节里或一天中不同的时间里给人的色彩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春天百花盛开、嫩绿点点;夏天郁郁葱葱、碧绿一片;秋天硕果累累、金光灿烂;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画面色调。色调有冷色调、暖色调(画面的总体设色),具体为红色调、绿色调等(在画面上谁据主导地位,就以谁定调)。欲使同一幅画表现出不同的色调,用计算机来完成极为轻松。只需从屏幕上的颜色盒中获取不同的色彩系列,就能让人欣赏到不同色调的画面美。
3.易设计
作为“素质教育突破口”的美育,其工艺课、设计课及欣赏课目前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大了。在“工艺与设计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学生要做大量的训练。由于这类教学内容(如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重复构成等的图案设计)运用的是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要求非常规范、严格,填色技巧也很讲究,使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都非常耗时费力,学生往往不喜欢进行这类设计。用计算机来设计这类图案,就简单得多了。只要掌握了图形复制、图形翻转、反色技巧就能轻而易举地制作出精细、复杂、多变和色彩有正负交替感的图案来。图形复制、翻转技术还可以表现水中之影、镜中之物。
4.多画种
计算机引入美术课,不仅能画出独特的画面效果,运用特效还能模拟蜡笔、水彩、民间剪纸及在有色纸上作画的效果。
模式之三:网上探索求知
1.在美术课堂上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网络所固有的开放性,为师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美术欣赏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众多的美术知识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信息素养。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老师一般只能采取指着书本上的图片为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的方法进行教学。如:“这是XX画的”、“这是XX类型的画”等,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讲解吃力、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一点兴趣也没有。而借助于网络进行欣赏教学,可以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达到因才择学、因才择教的理想境界。现在我们可以把在网上搜索下载的大量关于本课的相关资料设置为虚拟网站,供学生在虚拟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究,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成为了教学目标的确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对于学生而言,主要的收获在于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探索中前进的过程,使他们自信地进行独立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思考后产生的认识和看法。
在《土瓷罐》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课前将在网上下载、收集的大量资料加以整理,使学生在课上可以欣赏到古今中外的各类花瓶、瓷罐,由此切入到现代具有装饰味的花瓶造型、功能、色彩、材料乃至设计风格等方面的嬗变,帮助学生掌握了制作土瓷罐所需要的一系列技法。
2.在网上构建美的殿堂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整合、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新信息技术运用,使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科学整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实践经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新型课堂模式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角色。运用多媒体,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基础,也为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认识事物是过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创造性实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教师以“探知、导学”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资料链接”、“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拓展练习”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采用自主发现方式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和研究的精神,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案例】《锦瑟》(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
(一)查找资料,积累整合1、课前整理学过的李商隐
2、查阅李商隐的生平经历。
(二)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他是回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游子,他是吟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痴情人,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师,他就是李商隐。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诵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2、改写五律、七绝、五绝,把握诗人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题
1、讨论:“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此情”指的是什么情?诗人缘何伤感?
2、小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
(五)课外拓展,总结延伸
1、课外链接:李商隐的《房中曲》,体会李商隐对妻子的感情。
2、把《锦瑟》改写成散文诗。
【分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新型的“合作探究互动”课堂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粉笔口授”课堂模式,这样更加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思考。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有很多优势,可以辅助课堂教学。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把师生双边活动变成人与人、人与机多边活动,构建了立体地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多媒体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展示更广阔、更丰富的知识,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多媒体固然有这些优势,但是利用优势为教学服务才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整合多媒体与教学的尺度。
(一)处理好资源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虽然多媒体课件能够刺激人的感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教师如果过度的使用课件,会适得其反。图片可以补充教师的解析,声音可以辅助教师的评价,视频可以展示实验的细节,都不能过度的使用。
(二)课件播放节奏和教学节奏一致
课件播放节奏要与思维节奏同步。课件是预设好的,教师播放时比较轻松,而学生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教师播放时要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做到教师讲解、课件播放、学生理解三者内在节奏同步。
(三)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课件是预设的、固定的,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教师把握不变的教学预设与变的教学生成的关系。课件预设与教学生成总体保持一致,细节会有不同,这才是真正的课堂。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针对重难点做笔记,强调以教师的口授为主,提醒及时学生整理笔记。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与教学
课件是教学内容呈现的平台,课件的质量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效率。优秀的课件有一些共同点:艺术性、序列化、独特性。教师应该精心制作课件,使之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制作课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件制作要以人为本,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认识事物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制作课件要遵循这个规律,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展示教学内容。
【案例】《素芭》(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件展示
第一张: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第二张:第一部分——素芭的美貌、缺陷及亲人对她的态度。
第三张:第二部分——素芭生活的自然环境及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第五张:第三部分——素芭的婚姻及其命运。
【分析】本案围绕人物形象设计有序的课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二)制作课件要符合学生的审美要求
课件上图片的色调、文字的大小字体、动画的效果等等,要符合学生审美要求。教师多选择暖色、柔和的图片,既可以减轻视觉疲劳感,又可以获得审美享受。文字大小适中、量适当,重难点要做标记强调,力求文本清楚简洁、重难点突出。设置动画本着简洁、自然、流畅的原则,不要过于夸张、吊胃口,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另外,艺术的处理课件的细节,也可以教学增光添彩。艺术的形式与好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样的课堂就使学生好学、乐学。
(三)制作课件要勇于创新
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课件要新颖才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否则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教师的设计新颖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学设计适度创新。在教学《锦瑟》时,采用改写诗歌的方式,既学生耳目一新,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⑵字体图片力求新颖。在教学《窦娥冤》时,利用白板工具,艺术地写了一个大大的“冤”,强调文本的题目,具有很强震撼力和感染力。
四、总结
实施新课程,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也为课程改革增加了推力。现代信息技术只有与学科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才能真正发挥推动作用。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学理念,不断研究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功能,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灵活机制地整合技术与学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3(9)
[2]《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科学整合的理性思考》
[3] 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例谈
作者:张丽婷单位:滦县九百户学区
摘要: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正成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课例的实践,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探讨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认识。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 整合创新研究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国家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整合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初中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新的师生关系定位,课堂与课外之间的新型关系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文以八年级语文《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的教学实践为例,结合网络化教学理论和传统课堂教学体验,就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作粗浅的探讨。
一、利用网络拓宽信息渠道,丰富教学资料来源
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学中的教材不再是单
一、固定、陈旧的文字材料。它可以是多样化、个体化、更新更快的多媒体支持下的超文本。通过信息网络,可以使教学涉及到的一些事物、现象等现实生活中学生积累不多的、比较贫乏的都可生动地、具体地、直观地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教材“活”起来、丰富起来。我在设计《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的教学时,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资料库平台的功能。课堂上,在学生理解雨林的毁灭将给人类带来世界性灾难后,要求他们写环保倡议书和绘制环保宣传漫画。教材所提供的文字资料是有限的,而学生本身关于环保的知识经验也十分有限。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提供了一些有关环保网站,如中华环保互联网()、绿色家园()、绿色中华(http://)、人民网环保频道()、国家环保总局()等等,引导学生上网查询;还让他们浏览学校自行设计的《保护环境,珍惜生命》虚拟网站。《保护环境,珍惜生命》融科学性、人文性于一体,它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同时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拓展。学生能从中找到所需的素材来进行充满个性的创作。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料丰富起来。
二、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环境,优化学生的认知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功能,使学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积极参与,获得充分的感知信息,激活思维、想象,引导分析、抽象、综合,促使理解、内化、转化,产生意义建构,从而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认知方式大大改善。
利用信息网络,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开展教学。多媒体网络具有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动画以及视频图像等进行实时处理,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的功能。它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体与手段无法媲美的。以教学《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为例,学生事先对热带雨林的了解十分有限。教学中,教师利用局域网优势,引导学生通过资源共享,在本地电脑中调用了大量环境优美、特产丰富的热带雨林多媒体资料,学生的好奇心、想像力被迅速激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激发,催发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他们迫切地想去探索、去发现雨林的奥秘。在讲述雨林的毁灭给人类带来世界性的灾难时,则让学生细细观看洪水泛滥、风暴侵袭、疫病流行的等灾难场面……这些触声、光、色、形于一体的情景,把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了一幅幅形象而又动感的画面。这些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字语言的理解,使得他们能更为投入地参与学习。
通过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创作电子作品,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八年级语文《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拓展部分教学为例,我们引导学生都将所收集的信息制成演示文稿,可以是简单的(如一句话、一个页面),也可以是复杂的(如内容丰富、有多链接),然后组织信息技能强的同学制作《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网站。根据演示文稿与学生网站提供的信息,同学们创作公益广告、环保漫画、环保倡议书等;每篇作品也均制成简单的小报在网上“发表”。这些电子作品的制作既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又完成了语文学习分析、抽象、综合,理解、内化、转化的任务。
利用虚拟现实构建模拟环境,也是改善学生认知方式的重要途径。在进行《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们针对学生易受声音、图像所给予的感官刺激这一心理特点,从多角度挖掘他们的潜能及兴趣,以达到“自我激活”的效果。整堂课应用信息技术,把雨林被毁影片和雨林被毁造成的灾难图片组合成触目惊心、令人震惊的虚拟世界,不断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不仅如此,课件中还设计了不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不断递进,使学生真正认识了雨林的重要性,从而深入感悟课文重点句“如果将雨林完全毁灭,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的含义。
三、运用网络改善师生交流环境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媒体的最显着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的巨大作用。
利用网络教室内联网的优势,通过资源共享互相调用来达到师生、生生互相交流的目的。例如:在《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拓展部分教学时,要求学生写有关环境保护的短文,学生完成的习作发布在网络上,教师引导学生读同学的文章,帮着同学把有问题的地方修改过来。修改的地方使用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加以区别,以引起作者注意。教师再利用多媒体的转换手段将其中一些典型文章提供给学生,让大家看同一篇文章,面对同一个问题,师生共同参与评议、修改,共同鉴赏佳作。经过示范性评改后的自我完善,教师又可以引导学生调用伙伴的作品进行欣赏、评价;接着,教师指定学生独立表述评改意见,同时进行又一次转播。网络的即时交流优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作文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交流的另一种方式是利用电子公告板,即QQ方式。以教学《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为例,在教学过程基本结束时,教师请学生出出主意,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更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学生思维活跃,交流欲望强烈,人人想表达。传统课堂教学根本无法开展大面积交流,而QQ的应用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了亮出自己观点的机会。
此外,还可以应用论坛进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如《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这一课教学完成后,我组织学生在校园网的论坛上,就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进行讨论、并发起投票。这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更为开放的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独立思考精神。
四、通过网络平台实施个别化教学
运用网络环境构建的平台,对于实施个别化教学来说,是得天独厚的,传统教学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学生可以依据其自身的兴趣特点选择学习内容,可以依据其自身的能力水平自定学习速度,从而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课,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学生面对电子课本,可以戴上耳机,边看图、边听录音阅读课文;单击某个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通过“小助手”的提示来解决问题;单击有关热带雨林的网站,利用网上资源了解雨林的重要性,结合课文查看雨林被破坏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灾难;通过课件及时获取反馈和帮助信息;还可以随时通过局域网控制系统进行提问和发言,与师生进行交流……总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学生不必按某个固定的顺序来学习,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自主安排学习的速度、顺序和难易程度。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进程是自己确定的,练习层次也是自己选择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没有一丝一毫的心理负担,内心充满了自信。在学习中,他们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旨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网络为资源,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抢占这一“制高点”,让网络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让我们的教育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心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教育研究,2001年10月
[3]李文光,《杨开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中国电化教育,2001
原先的美术课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够, 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设的计算机课也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 已更名为信息技术课程, 其基本的任务是了解电脑软件的操作功能, 熟悉菜单命令等。
美术课和电脑课在前些年的教学中是各自为“政”, “井水不犯河水”。对于许多美术教师来说电脑多媒体技术并不陌生, 但多数处于辅助课堂教学的地位, 有的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在课余时间搞些设计等, 基本上游离于美术课堂教学之外。而现在的电脑课上虽然已有让学生用“画笔”软件作画的内容, 但由于没有较好的指导, 多是学生随意地画, 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 如何让两者完美结合, 或者寻求把作为美术教学辅助手段的工具变为学生认识和学习的工具, 即美术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与研究,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电脑绘画
美术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电脑绘画。电脑绘画的软件有很多, 常见的如Windows系统的“画笔”软件、Photoshop、以及Flash等。“画笔”软件有各种工具, 如调色板、颜色、喷枪等, 还带有各种直尺、曲线尺等功能, 用手工绘制很麻烦的各种形式的点、线、面, 在电脑中可以轻松地绘制出来且修改方便, 因为它带有简单的菜单命令, 通过几个操作指令就可以更改画面的局部或全部颜色, 配色功能, 调配颜色、改变颜色都非常容易, 可以产生拉长、压扁、放大、缩小等效果;还可以随时更换画面, 同一画面可以选择不同的色彩方案, 由于它没有模式, 可充分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给使用者一个洁净、轻松的环境。
实验中我们发现无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学生, 电脑绘画的教学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兴趣, 一开始是怀着一颗好奇心去用, 到后来是主动去探究其中的奥秘。电脑美术的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 以及作品呈现的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艺术效果, 极大地激发青少年的创作热情和艺术表现的欲望, 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 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 能减轻他们心理压力, 甚至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 那么, 我们的美术教育就能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设计应用领域
新的《美术课程》在设计、应用领域涉及基础图案的设计教学, 由于这类教学内容如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等, 非常规范、严格, 填色技巧很讲究, 教师要制作大量的范作进行示范, 学生完成作业往往要通过很多步骤的涂色练习, 大家都非常耗时费力。然而在电脑中通过画笔、Photoshop等软件进行图形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 非常方便、快捷, 因为软件中提供了大量的绘图工具和编辑命令供用户使用。
1.传统图案中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
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 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反转构成等一系列构成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在电脑中显示。以重复构成来说, 用“画笔”软件中绘图工具 (如直线工具、曲线工具、圆形工具等) 绘出一个基本形状后, 按设定的骨格排列方式, 选择某些编辑命令, 如复制、粘贴等, 都可以很方便地完成重复构成图案, 避免了手工制作中枯燥的重复劳动。
例如, 低年级《图形的重复》这一课, 首先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 按设定的骨格排列方式, 把图案进行方向、大小、颜色的变化, 再加以编辑, 很方便地完成重复构成图案, 这样一来, 学生在视觉上有了直观的感知能力。
2.变化的汉字
如果在软件中安装了中文美术字库, 那么各种字体 (如宋体、黑体、园体、综艺体、楷书、隶书、行书等) 的选择使用, 对字形进行位移、缩放、拉伸、倾斜、立体化、材质化等编辑处理, 自然是得心应手, 使人感受到过去在平面设计中遇到的大量复杂的手写美术字问题, 终于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电脑美术设计操作灵活多样, 可朔性强, 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作业完成后产生成功感。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小学生来说, 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 还可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 渗透情感教育, 总体上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很有利的。
●网络化教学
随着21世纪的来临,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 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国际互联网的出现, 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网络系统中, 这不仅延伸了个体的大脑和思维活动, 而且创造了一个外化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大脑”。这一崭新的数字化新环境无疑给人类的生存、生活、生产、学习构建了一个与我们的习惯相对立的虚拟空间, 开拓出一个更加开放、平等、自由的人类及社会发展的大平台。
在实验中教师尝试计算机网络美术教学, 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探索丰富的美术信息, 上网浏览中外美术馆、博物馆, 观看大师作品, 开阔视野。同时, 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并进行交流, 应该说效果是非常好的。
关键词:物理学科整合方法误区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物理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得到了解放,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成现在应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谈一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首先,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是新课程改的需要。
1.信息技术与物理整合促进了物理教学设计、实施,以及评价的改变,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学生死记硬背到教师适当指导为辅,学生主动探究的改变。信息技术优化了物理教学,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变广,知识面相应增多。
2.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能够发展学生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和处理物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的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达到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物理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目标。
其次,从教学层面来说:
1.整合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能克服传统物理教学中语言描述具有不确定性、文字说明比较抽象乏味、实验演示只能给学生以结论的缺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特定的接近现实的情景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3.整合更适于创设探究情境。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探究式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方法很多,在此所列举的仅是沧海一粒,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教师教学的多媒体化
1.课堂演示,即课堂教学以计算机演示为主,教师很少参与,学生就像自己看电影一样。这种模式一般情况下不采取整节课堂教学。最适于穿插片断教学。例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科学之旅》一节教学中,介绍电现象时,屏幕上出现电视放映、电扇转动、电机抽水的动画,中间可突然断电。增强学生对比感,学生轻而易举想到电现象也是物理研究的一种自然现象。
2.实验仿真:仿真实验是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物理过程,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课件。之所以称其为实验,是因为它包含了一般实验的特点和主要过程,仿真实验甚至可以做真实实验无法做到的实验。由于可以调节观察的时间和空间,仿真实验可以使学生看清楚快速运动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可以让学生看到很长时间的变化,或者看到很大范围或很微小的运动情况。虽然仿真实验不能替代真实的实验,但仿真实验是整个现代物理实验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它对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是很有价值的。
教师授课时,常会有一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例在《光的反射》一节课中,用计算机模拟出一束光线碰到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画出法线,我们用旋转或量角测量容易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可用另一束其它颜色的光线沿原来的反射光线射入,可沿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出。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光路可逆性。通过实验仿真学生容易理解,对下一步学生实验起指导作用。
3.教学娱乐,即把单纯的知识教学变为知识娱乐游戏,创设一种与学习目标紧密联系,带有趣味性的课件,采用竞争来刺激学生求知取胜欲望,使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识。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中,采用课件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学生自主探究法。
学生自主探究法是以学生为主参与信息收集和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起辅助引导作用,帮助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大胆猜想,最后得出结论。
1.问题提出。为引导学生参与探究,需要教师分析大纲钻研教材,提出有价值便于学生操作的问题。例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科学之旅》一课中我提出了“伽利略观察吊灯摆动”这一课题。
2.资料查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然后上网查询有关伽利略以及伽利略观察吊灯摆动的资料,重点找出吊灯摆动规律的资料。
3.学生猜想。学生根据网上所查资料,可以大胆设想,认为吊灯摆动可能与绳长、吊灯重量有关,也可能有其他答案,只要有依据,我们就不要先否定它。
4.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到结论之后,把结论和网上查到的有关伽利略的资料做成课件或网页在班内展示,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学生合作活动法
教师根据教材问题,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资源,通过信息收集和处理,得出给定问题的解答。有一个关于噪声问题调查学习的范例:学生三人一组,分别调查噪声来源、噪声危害和噪声利用。教师提供网上噪声资源线索,学生自己调查。根据调查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小组成员将不同方面调查获得的信息合成噪声报告,打印给大家。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误区
误区之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绝对化。认为凡物理授课必有信息技术,无信息技术不能上物理,走上了极端。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只是用信息技术为物理服务,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并不能代替全部的物理教学。要坚决制止那种把信息技术和物理横加联系,不加以分析,单纯地为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而整合的错误方法。那样容易失去物理本身的特点,被整合思想所奴役。
误区之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专家化。认为信息技术与物理整合是专家学者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只是把现有的课件以及资源应用到我们教学中来,并且要利用好。那样我们的思想永远跟着专家的指挥棒转,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没有一点主动性。
误区之三: 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整合”也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我们是在为中学生讲课,为中学生准备“整合”的素材,因此,这些素材一定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提高艺术性,注意趣味性,让中学生爱听爱看,从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大舞台,我们只有发挥聪明才智,为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出我们最大的贡献。
一、教材分析 :
《下载信息》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50课内容。此课是在学生已学习掌握了浏览器的使用及如何利用中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网站后,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在互联网中查找所需的网址,将所需要的网页上的图片、文字等材料下载到本计算机上的方法,操作性技能比较强。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来看,看似比较简单,但是如在教学中只让学生单纯为掌握知识而教,会造成学生在网上查找信息、保存信息的盲目性,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当前普遍提倡的学科整合,充分将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在网上有目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课时的设计:
《下载信息》这课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是让学生在正确地掌握浏览器工具按纽的使用及利用各种搜索引擎快速查找相关网站后,掌握怎样快速地保存、下载网页中的图片、文字及各种声、像资料,培养其正确的操作技巧。但这节课在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也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培养学生正确在网上查找资料,并有目的进行筛选,整理的能力作为本节课教学的发展目标。因此,本课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自主探索,协同学习共同完成教材中的任务,并初步尝试查找网址下载资料,简单整理评价。第二课时:发展教育,提出一个共同研究的主题,快速查找、下载,并进行有效信息的整理,做成自己的多媒体作品,采取个人评价、小组评价、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交流自己利用学习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制作作品的收获。
三、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
由于学生在五年级语文课上已学过《黄河是怎么变化的》一文。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本课学习目标,与语文学科整合,在课前设计出整合的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如下图:
1.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整合任务(课前)
2.提出任务
3.从任务中引出信息技术学习目标
4.为完成任务,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知识
5.学生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完成任务
6.任务评价,突出信息技术目标
四、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协同学习的方式,共同来完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联系语文学科的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课堂一开始,我先请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是怎么变化的》(第九册第10
课),通过让学生谈论学习课文后的体会,引起学生的回忆,说说黄河变化的原因。然后巧妙地利用现代教育音像技术,通过学生看黄河上游植被破坏、黄河下游的洪涝灾害两个画面,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接着再采用先由学生质疑,再师生共同归纳的方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提出:“我作为新世纪小主人,应当尽快采取各种措施办法来拯救我们的母亲河。”向学生提出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作品,作为倡议书,通过网络发送给全国的小朋友,共同唤醒他们保护环境,保护黄河的意识这一任务。最后通过让大家提出可能有的各种困难,共同引出本课的学习任务(上网查找黄河网站,下载与黄河有关的图片、文字等),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的目标。
2.自主探索,协同学习,共同完成。
在具体教学中,分为自主探索和协同学习两个过程。先让学生结合自己提出的困难,自己看书,边看边操作,对不明白地方作一标记,完全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定学习进度。而在协同学习阶段主要是先由同位讨论,后由以四人为小组,先由组长收集全组的不懂问题,然后组织全组给予解答;接着继续围绕课堂学习的主题展开讨论,最后由组长整理,准备向全班汇报。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智力。
全班学生利用教材、计算机及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协同学习,展开讨论,经组长整理后,在全班汇报,着重体现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条理性、发展学生智力。在此环节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老师则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检查学生对板书的三个问题的理解。在各科教学中,给学生汇报交流的机会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
4.利用学习成果,完成提出的任务。
在学生掌握了完成任务的技能方法后,立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去完成自己提出的任务:(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有关黄河现状的电子作品)。学生开始上互连网利用“搜索关键词”的方法搜索到若干与黄河相关的网址,并下载图片,保存文字,放到相应的文件夹中,最后根据自己预定的主题,对下载保存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简单的组合,初步制作一份自己的作品。
5.评价交流,突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
学生在掌握了如何保存图片、网页,如何保存一段文字的技能后,将下载后的资料进行简单整理。并向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并由同学们进行评价。通过成果的交流评价,不仅可以使更多的学生的学习长处得到弘扬,使更多的孩子得到激励,还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同时,我先让学生个别交流,最后谁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呈现给大家,其中大部分同学跃跃欲试,由于时间关系,一位同学将自己的作品拷贝到软盘上,在教师机上向大家呈现(当然可以利用网络的广播功能,但此种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操作文件及文件夹的技能)
最后在学生评价作品时,老师通过两个问题: “你做的这份作品的目的是或意义在哪儿?” “你制作的作品中的图片、文字是怎么来的?”进行引导,完成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总之,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加强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意识,让学生真正懂得信息技术就是一种帮助自己学习的工具,优化教学过程,充分给学生探索、协同学习,自我评价的机会,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和新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心得:明白了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举一反三就可以加以运用。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由难到易,熟练了工具后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学。另外,要注意突出语文学科的 特点,不要把语文课上成了信息技术课,记住工具是为学习语文服务的。语文课要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第一小组赵军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类生活中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表现在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对教育而言,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自己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点滴经验。
一、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和别出心裁的搭配,这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使抽象的化为形象,静态的变为动态,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尤其是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情景交融,授课老师妙语连珠,加上多种媒体出奇制胜,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1、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巍峨的泰山、壮丽的三峡、浩荡的长江、汹涌的泥石流、精美的景泰蓝等等,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学习小村庄消失的原因时,学生交流到下了一场很大的洪水,虽能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到这是一场大雨,然而朗读是不到位的,于是老师播放录像,直观再现了洪水的凶猛与残酷,又再现了小村庄的凄凉画面,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这是一组有关于夏天的趣事及美好景物的课文,如。何能让学生深入感受夏天的美好,去体味夏天的情趣,去感受夏天的欢乐呢?我根据课文不同的内容选择了各自配套的多媒体素材,在教授古诗《小池》时,我选取了一段泉水叮咚的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场景的描绘: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出泉水,池水非常清澈,倒映出浓密的树荫。这时候飞来了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停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配乐描绘,相信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夏荷图。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2、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课文中有一些词句如“不约而同”、“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等,学生如果没有亲身经
历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课前,我组织学生观看北京申奥成功,人们欢庆的录像。学生很快就被画面中人们的情绪感染了,有的学生跟着一起欢呼,有的学生竟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不需老师的讲解就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了。再如教学古诗《赠刘景文》,诗中有一些字词较深奥,如“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课件,学生通过看夏天池塘里荷花、荷叶茂盛的景象和秋天池塘里荷花谢了,荷叶枯了的景象,及菊花在秋风中傲然挺立的画面,较好地理解了古诗的意思,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等能力。因此,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般的语文能力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比如利用图书馆、资料库进行学习的能力。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课文中只写了黄山一小部分较有名的奇石,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便把他们带到计算机室,让他们通过网络查找与黄山有关的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黄山“怪石”的特点,还了解了黄山“奇松”、“温泉”、“云海”等特点,大大丰富了视野。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但是,并不是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对与课文有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教师必须进行认真的挑选,尽量选取比较忠实于课文文本,而且效果比较好的资料,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相关视频音频要进行适当的剪辑。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教学改革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科学地采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走向信息技术的丰富与创新,占领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要肩负起的历史重任。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神井子小学
黄换君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整合 结合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
信息爆炸的时代,以“日新月异”来形容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已不能准确地表达意义。“一日千里”“瞬息万变”或可勉强形容其飞速发展的脚步。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已跨越五个时代,从几层楼高的庞然大物,到“深蓝”到“更深的蓝”弹指不过几十年的工夫,人类的创造力也呈加速度在改变着世界。
计算机智能化的飞速发展,是人类思维领域的一场革命,同时也是人类各种知识、技能、发展成果高度融合的结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语文学科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计算机之所以能够运行,就是有无数的程序与命令语言在支撑着。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小学三年级以上即开始接触计算机,在条件好一些的家庭,接触计算机的年龄甚至更早,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时代就已是电脑高手。所以信息技术与学校学科教育相结合,不仅成为一种可能,也已成为一种现实。
二、信息时代其他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在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这个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体现在科技力量的竞争,谁占据了科技制高点谁就处于竞争的有利位置。而科技制高点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对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利用。科学技术是身体,信息技术就是翅膀,只有翅膀硬了,身体才能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例如,制造原子弹,需要进行许多次核试验,每次实验的物质成本和社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但如今不同了,发达国家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核爆炸,取得各项试验数据,达到与正式的试验同样的效果。这就是物理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所产生的巨大效益。同样的,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无论是在生产、生活还是科研教育方面,都会取得惊人的成果。这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各种形式
(一)语文是信息技术产生发展和存在的基础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字相结合。计算机发展初期就是在逻辑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为了简化、普及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无论开关机界面,还是应用程序都运用了语文这种工具。如今,我们打开电脑,再也不会有20年前,我们打开电脑看着眼花缭乱的外文,头立刻就变大了,输入洋文,输入命令……繁琐又复杂。现在,电脑一开,全中文界面,想怎样操作就怎样操作。电脑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二)熟练地掌握汉语可与计算机的学习应用相得益彰
熟练地掌握汉语,可以更好地操控计算机,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可以让汉语的学习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很多操纵项目都必须输入语言文字,如果不会汉语,在电脑上,就会寸步难行。比如,搜索一个名叫《我与计算机的情结》的文章,首先要在电脑上输入这个名字,我们就要运用到各种输入法,无论是哪种输入法都需要一定的语文基础。无论是五笔还是微软拼音,是智能输入,还是搜狗输入。如果没有语文基础做后盾,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相反,如果你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又经常在电脑上做一些文字工作,比方说用现在最流行的搜狗输入法输入文字,时间不长,你就会成为一名汉语拼音高手。所以,学习汉语与学习电脑两者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查找资料,课前预习
一键通天下,一网联全球。信息化时代,海量信息通过网络存在和传播。在进行语文学习时,三年级以上教师可通过安排查找资料,进行课前预习。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可以提前掌握大量有用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知识也印刻在脑海中,既增加了学习趣味性,又开阔了眼界,何乐而不为。
(四)运用声、光、电、影像技术增加趣味性吸引力
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有力助手,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恰当合理地应用声、光、电、影像等信息技术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比如,讲《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课时,教师课前应下大力气用幻灯片或Flash制作好课件,将文字、图片、播音员朗诵、影视片段集结在一起,在课堂上播放演示,就会收到非常棒的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思想上来了一次漓江旅游,培养起学生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网上写作日志聊天
QQ是一种不错的网上交际工具。正确地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比如,网上聊天,一问一答当中学生除飞快地思考怎样回答别人一个又一个刁钻古怪的问题之外,还要考虑怎样向对方发问,发问什么问题、以怎样的口气与方式发问等等,这个一来一往的过程就是学生逐步成长的过程。写作日志是学生我手写我心,发表自己对人对事独立的看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网上作业、讨论交流
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减轻学生负担,尤其是学生书包的重量,现在已成为现实。每天放学后的作业已不用抄在作业本上,而是由语文教师直接发布在网上,学生直接回家登陆浏览即可。此外,学生还可以加入QQ群,对某项作业开展群组讨论。当然有时家长的参与也是必须的。
(七)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对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生事物。时代的发展需要这些老教师接受新思想,创造新成绩。而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握,对新观念的接受,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的优劣与教学效果的好坏。
四、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它的两面性。信息技术也不例外。我们培养学生对电脑的兴趣与爱好,要把握好一定的度。千万不要让学生沉溺于游戏之中,患上网瘾,不能自拔。那样不但偏离我们的培养目标,反而会葬送学生的一生。
五、信息技术运用的前景
信息技术运用的前景是光明的。正如不能因为自行车掉链子就舍弃自行车步行一样,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个新生事物终究要发展壮大,我们要引导和发挥他的正能量,让它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更好地结合,一定会使语文学科教学得到更快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初探】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肖力)06-21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09-16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01-11
聋生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11-09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09-21
《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课题研究报告11-07
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的探索06-15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探究论文12-01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