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记叙文范文
追求有趣,是孩子最突出的天性之一,在训练写作叙事记叙文的时候万万不可忽视它,要写好叙事记叙文更不能违背它。在童趣里,孩子们最关注的是玩儿之趣,当然还有吃之趣、学之趣、游之趣等等。即便是后者,他们还有许许多多的玩儿心在里边。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无论在教在学在写在评在改的角度,都应该自觉地突出“趣”。这样,就抓住了作文写作的牛鼻子,抓住了作文教学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了,一切问题、难题都迎刃而解了。请看,《逗金鱼》的作者是这样开篇的,“一个人在家可真无聊,干什么好呢?哎——有了,我就来逗金鱼玩儿好了”。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要是那些淘小子一个人在家又会怎样呢?我想可能会玩儿个天翻地覆,有鸡会飞,有狗会跳。玩儿得开开心心,全然不顾后果如何。这就是他们的情趣使然,唯有这样才快乐,才自在,才如意。
有趣的故事,不仅仅在家里有,学校里有,班级里有,课余活动里有,报纸广播电视电脑里有,与人的情感里有。只要我们认真地选择,就会从里边选出可心的“石头、砂子、水泥、钢筋”,盖好自己的“楼”。
二、表现“趣”,分解故事
叙事记叙文的主要特点是:故事完整,叙述清楚。写作要求呢?情节生动,细节独特。因此,写作的过程中,就必须把故事分解开来写。不可能一股脑地一齐上,总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也就是要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一层一层地写。你看小作者周明君在《逗金鱼》中是按照“三逗”把整个故事分解开来的。
A、我抓起一粒鱼食来到了鱼缸旁边,把鱼食放在水面上,待小金鱼们游了过来迅速把鱼食拿了出来,让它们扑了个空。
B、我把拿着鱼食的手伸进了鱼缸里,引诱它们来吃。它们合伙来咬我的手,我一紧张,撒开了手,鱼食被它们抢走了。
C、可不能让它们占了便宜。我把手伸进了鱼缸里,抓住了最小的那条金鱼崽儿,急坏了金鱼妈妈和金鱼爸爸,它们纷纷游了过来。
更有趣的是作者的结尾段:“门铃响了,是爸爸回来了。我忙三火四地关好了卫生间的门,坐在马桶上看起书来。嘴里念叨着:‘我没干什么,我没干什么……’”虽然作者写的不是直接在逗金鱼,但却是《逗金鱼》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把童趣、童真灵动地展示出来了。
三、突出“趣”,细化故事
所谓细化故事,就是要求作者把读者想知道的详详细细地写出来,而把读者能想到的省略掉。因此,写好段落中的层次(故事发展的脉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再来看看《妙笔》编辑在原文间加的关于写作层次的评述:
“这回我把拿着鱼食的手伸进了鱼缸里,引诱它们来吃。(这里是第一个层次,以“我”的视角来写的,描述“我”这一次逗金鱼的方法)它们先是凑在一起合计了一会儿,然后忽地冲上来,一起来咬我的手指头,麻酥酥的,还挺疼呢!(第二个层次,转换成了金鱼的视角,内容上顺承自然,结构上清晰明了)我吓了一跳,忙撒开了手,鱼食就这样被它们抢走了。(第三个层次,又回到了我的视角,看来我已经“败”给金鱼们啦)一条小金鱼宝宝还向我努努嘴,好象在说:“想惹我们,你没有好下场的!”说着,还得意地摇摇它那像公鸡一样的大尾巴,玩儿去了。(这里是第4个层次,仍然是以金鱼的视角来写的,叙述起来有条不紊,条理清晰。)”
四、发展“趣”,创造故事
俄国宗教思想家、哲学家, 基督教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尼古拉·亚历山大罗维奇·别尔佳耶夫认为, 时间按其特征来说, 有三种类型, 即宇宙的 (其性质是环形的) 、历史的 (其性质是线性的) 以及存在的 (即心理上的, 其性质是垂直性的) 。但是, 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不是从抽象的哲学原理开始的, 而是从他们的日常起居作息, 以及对日月星辰的观察开始的。时间由此成为叙事作品不可回避的东西。叙事由此成为时间的艺术。因此, 从文类角度来看, 与叙事文类基本等同的记叙文类必然是时间的艺术。建构主义者认为叙事时间反映的是叙事者对历史时间的主观感受, 是一种“主观时间”的展示。可见叙事时间是存在的时间, 或者叫心理时间。柏格森“心理时间”学说告诉我们:心理时间的延续不是恒速的, 它总是快快慢慢;也不是线性发展的, 有时候它会停顿, 有时候甚至竟然还会倒退。叙事时间速度的快慢、停顿甚至倒退显然是由叙事者决定的, 人作为叙事者的知识、视野、情感和哲学的投入, 成了左右叙事时间速度的原动力。作者的价值判断, 是操纵叙事时间速度的无形之手。反过来, 叙事时间速度的快慢也真实地反映着作者的价值判断。
所谓叙事时间速度, 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 只有有了相对比较的参照对象, 速度的快慢才能显现出来。在叙事文本内部, 是与情节疏密度的比较。在叙事文本外部, 则表现为叙事时间与历史时间的比较。在叙事文本内部, 叙事时间速度, 是和叙事情节的疏密度成反比的, 情节越密, 时间速度越慢;反之, 情节越疏, 时间速度越快。“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在叙事文本中, 以三句五句话, 就讲述了十年八年, 甚至几世几劫, 这样的叙事时间的流转速度难道还不够快吗?在叙事文本外部, 所谓叙事时间速度, 乃是由历史时间的长度和叙事文本的长度相比较而成立的, 历史时间越长而文本长度越短, 叙事时间速度越快;反之, 历史时间越短而文本长度越长, 叙事时间速度就越慢。历史时间是一个常数, 但是当它投射到叙事过程的时候, 它却变成了一个变数。在一部叙事作品中, 讲述一日事情所使用的文字, 有时比讲述一月、一年、甚至十年的文字还要长。由此可见, 叙事时间速度决定了记叙文的详略, 体现了记叙文情理的倾向性, 即作者的知识、情感和哲理的倾向性。如阿累的《一面》。文本的第1、2自然段交代了见鲁迅“一面”的具体时间是“1932年秋天”“一天中午”, 第39自然段交代的时间是“在这四年里”, 文末交代了写作本文的时间是“1936年10月”。全文共43个自然段, 第一部分1~38自然段, 记叙“我”在内山书店见到鲁迅“一面”的情况, 文本长度是2076字, 叙事时间是“1932年秋天”“一天中午”, 根据文中第2自然段“一天中午, 我赶到虹口公园去接班, 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 六路车早班的最后一趟还没回来, 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可以断定, “一面”确切的叙事时间也只是半个钟头;第二部分最后五段, 抒写“一面”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 文本长度是220字, 叙事时间却是四年。从叙事时间的速度来看, 第一部分大约是每69字需叙写1分钟, 而第二部分则大约是每55字就叙写了1年。可见, “一面”叙事的焦点是作者见鲁迅一面的具体情景, 而且如果没有叙事时间速度的慢速前行, 就不可能增强情节的密度, 也就不可能在形象的展现中把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 时间速度的控制, 使叙事文本像一条大河, 飞泻于峡谷, 缓行于平原, 那么, 时间顺序的变异形态———倒叙、预叙、插叙和补叙, 就使这条大河波浪起伏, 曲折多姿了。在初中阶段, 这种时间的变异形态主要是指记叙方式———倒叙、插叙, 究其本质就是叙事者对正常的运行方式的干扰、打断或倒装。元好问曾经说过:“文章要有曲折, 不可作直头布袋。”这“曲折”就是叙事者对叙事时间操作的具体体现了。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美女蛇”故事的插叙。其作用, 苏教版的教参是这样分析的:
课文中由相传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引出了关于“美女蛇”故事的插叙。作者是怀着浓厚的兴味来回忆这个故事的。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 而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插叙美女蛇的故事, 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后来写想到飞蜈蚣也非常切合儿童心理。而“做人之险”则是作者的发挥, 其中糅进了成人的看法。
上述解释虽然不能算错, 但是未免浅了一点。因为这样的解释很难解决这样几个疑问:从整个叙事文本的疏密度来看, 全文共2467字;第一部分 (1~9自然段) 共1379字;第二部分 (10~24自然段) 共1088字。插叙 (4~6自然段) 共487字;第2段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 历来是教学的重点, 共304字;第7、8段写百草园的冬天, 共343字。比较而言, 插叙的“美女蛇”的故事反而是第一部分中叙事疏密度最高的。不是教学重点的“插叙”为什么疏密度却是最高的?另外, 就本文结构而言, 没有这个故事, 文章也完整, 两种生活的对比也鲜明, 主题也明确。那么, 叙事者为什么要“插叙”故事来打破这种完整呢?因此, 我们认为叙事疏密度高说明了这个插叙必定是叙事者聚焦的一个重点, 与此同时又用“插叙”改变了叙事时间顺序的形态, 更加说明这个“插叙”隐含着叙事者对文本生命的某种认识。从表面层次来看, 美女蛇故事确能“映衬百草园神话般色彩, ”而且也有助于“乐园”风物的动人, 因而也就有助于两种生活的对比。但是这个答案并不完全正确, 因为它贬低了故事对表现和深化主题的重大作用, 否定了故事是百草园生活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 抹杀了作者必须插叙这个故事的深意。从深层次来看, 百草园的生活乐趣, 除了四季自然景物和从闰土父亲那里学习捕鸟知识外, 夏夜乘凉, 听长妈妈讲一些离奇的故事, 增加对社会的了解, 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从五光十色的自然风物到复杂艰险的社会生活, 从生产知识到对人与人关系的认识, 人与美女蛇关系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一种倒影, 不是使百草园生活更丰富、更完整、更充实吗?而且使得“乐园”与脱离社会实际关门死读书的“三味书屋”的对比更强烈、更鲜明、更具批判性, 从而也就更有力地表现和深化了主题, 这就是插叙的又一重要作用。如果把百草园的生活乐趣仅归结为“丰富多彩”的“自然风物”, 而插叙也仅是映衬或增加一些“神话色彩”, 那显然就贬低了插叙故事对文章主题的表现和深化作用。
关于记叙文时间要素的考察, 我们还可以从叙事时间的频率来做一番探究。在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 频率的形态如下:
单一的:一个事件, 一次描述
多种的:多个事件, 多次描述
重复的:一个事件, 多次描述
概括的:多个事件, 一次描述
由于一次讲述产生不了频率, 因此频率这个概念实际上只和“重复”有关系。“当一个事件仅仅发生一次而被多次描述时, 我们就称之为重复。”米克·巴尔在《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里为重复下了这样的定义。具体来讲, 可以有这些表现: (1) 情节的重复; (2) 细节的重复。最为我们大家熟悉的例子, 就是鲁迅《祝福》中祥林嫂重复叙述她儿子被狼吃掉的事件。祥林嫂难以摆脱痛失爱子的悲苦心情, 逢人便讲:“我真傻, 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 会到村里来, 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在她一次又一次的一字不差地重复叙述之后, 人们已经从同情到厌烦, 以至于她还没说完, 听的人就把她要说的下一句说出来了。通过这个重复说明了这个事件对她的打击之深。至于全镇的人对祥林嫂的话的厌烦的重复, 则揭示了作者对听者麻木不仁的批判。而此后在祥林嫂几次仍像过去那样在祭祀时准备分配酒杯和筷子时, 四婶却一次一次地重复同样的话:“祥林嫂, 你放着罢!”这样一次又一次以同样的话阻止祥林嫂在祭祀时插手, 则显示出祥林嫂已为周围的人们所抛弃, 这对于祥林嫂最终悲剧的形成具有直接的作用。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伞,一个卖粉皮。晴天时,老太太愁眉不展:卖伞的女儿生意不好啊。雨天了,老太太又泪水涟涟:卖粉皮的女儿赚不到钱啊。邻居知道了,就劝老太太:你真有福气,晴天时,卖粉皮的女儿赚大钱;雨天时,卖伞的女儿生意兴隆。从此,老太太脸上写满了幸福。
请以“感受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800字左右。
【误区】
1. 开头七弯八绕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开头如果七弯八绕,就会给人拖沓冗长、深不见“事”的感觉。加上我们中学生写的一般都是800字左右的考场作文,开头再啰里啰嗦,不能直入场面、直接触“事”,那就无法把要叙之事展现完整,反而给人一种“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的感觉。
以上题为例,有学生在作文《溢满心间的幸福》中这样开头:
如果心是一个杯子,那么幸福就是这杯中的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水也有一些变化。当从顶上看下去时,那水多得像是要溢出,而幸福也是这样溢满了心间。——题记
幸福是小船,承载着快乐的风帆。那些美妙的心情住在上边。幸福的距离好比咫尺天涯,即使它一直在你身边,你也未必能感受到它;但当你感受到它的存在时,无论有多远,它也都能在下一秒来到你身边。
幸福,是要学会珍惜的。故事发生在以前,一个阴雨天。有一个小女孩在传达室里静静地等待着,……
依我看,文章写到“故事发生在以前”才算露出真面目。先是一段长长的“题记”,再来一段更长的议论、抒情作铺垫,共174个字,真是“七弯八绕”。
反之,如果一开始就进入事情的叙述或场面的描写,入题快捷一点、简化一点,就可以称之为“开门见山”了。
如下面一篇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的记叙文,开头便直现场面、直露矛盾:
“你根本不了解我,你的心里只有你自己!我恨你!我再也不会回来了!……”
“轰——”
桑妮重重地摔上门,提着行李,头也不回地走了,她的脸上还挂着泪水,怨恨的泪。
屋内,只有一位孤独的妇人,坐在椅子上,面对四周空荡荡的墙壁,静静流着泪,泪珠顺着脸颊,一滴,一滴……
试想,这样的文章开头能不扣人心弦吗?不可能,它只会让你越看越想往下看。再者,开头腾出了“空间”,文章后面就会有足够的“地盘”成为进一步表现中心的“舞台”。
2. 材料粗制滥造
也以上题为例,选材时有好些学生不是从身边生活着眼,而是根据读过的“优秀作文”或《读者》等材料,想象、归纳出一个故事;或者干脆“复古”,到初中、小学乃至幼儿时代去搜罗。
一位同学“胡编”了一个叫娟娟的女孩。妈妈平常都是为她准备好早餐,可是“今天妈妈去了外婆家,自己心里有点失落,吃不到妈妈亲手做的营养早餐,泪水终于还是舍弃了她的眼睛,滚了下来。……放学回来,令她惊喜的事发生了,妈妈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等着她。”……弥补了早上的遗憾,顿时,她感到很幸福。也许,这位“娟娟”就是作者自己,但绝对比不上把“娟娟”写成“我”,哪怕这材料就是编的。
还有“滥造”,公交车上让座位、回家路上助盲人、同学之间借文具、外公带着上小学等让自己感到幸福的材料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让人看了烦心。他们的目光就是不肯聚焦到自己。
我们常说“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事”,但学生总是觉得自己被关在学校里,太枯燥,没东西可写,以致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其实,不一定非要是大事,只要是生活中的、能触动情绪的、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的小事甚至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材料的首选,从而写出真人、真事、真情和真实的思想。就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高中了,妈妈早上五点多就走了,桌上只剩下一碗单调的蛋炒饭,和几样伴随着我中餐、晚餐的菜,我日复一日地麻木地吃着蛋炒饭,味同嚼蜡。我甚至怀疑,我还有味觉吗?
……我曾想,我还有幸福可言吗?……
晚自习回家后,还未来得及开灯,就发现妈妈房中露出丝丝白光,妈妈正披着上衣,倾靠在床的靠背上,眼睛微闭,头歪倒一旁……
妈妈眯开惺忪的睡眼,看着我。
我幡然醒悟,原来我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
(徐涛《幸福尽在不言中》)
文章通过前后对比,由原先的“失落误会”到后来的“幸福感受”,就属于近期身边事。由于在生活中留心了,所以写作中也就有触动、有感悟。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啊!
3. 过程轻重颠倒
写记叙文,不管记人还是叙事,都应根据中心思想的表现需要,有详有略地叙述描写。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要放开笔墨,作重点具体的叙描;对虽与表现中心思想有关但无直接关系的,要惜墨如金,进行轻淡地叙述。否则文章就啰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使文章繁简失当,轻重颠倒。
目前,不少学生作文过程中,处理详略时,往往不怎么考虑表达中心的需要,因此常犯两种毛病:一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滥写,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或不写;二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或不写。还以“感受幸福”为例,一位学生就曾不分轻重地这样写:
快要中考了,作业负担开始加重,我的心也变得浮躁。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我温暖的床的怀抱。可是一张张考卷正在我书包里辗转,一道道试题张牙舞爪地逼迫,我不得不起来坐在冰冷的板凳上,将一张张考卷填满。书桌上的闹钟滴答滴答地响个不停,时针也不知何时指向了‘十’,我拼命地赶着作业,直到“滴答”声伴随着沙沙的写字声逐渐停止时……
和往常一样,一缕阳光洒了进来。我一跃而起,有种恐惧感,看见桌上还有几张空白的考卷,急得哭了。眼泪哗哗地流,我急切地整理着我的东西,一边还骂着妈妈“怎么不早叫我”。妈妈这时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孩般向我解释,我哪有心思听,拔腿就往学校赶。
现在的我,已经离开父母,早上不再有那深情的呼唤,才隐约感到当时是多么的幸福。
像上文,该生重点写的部分,花的笔墨越多,越表现自己的苦,哪里是“感受幸福”,分明是“感受痛苦”!相反,应该重点叙写的“幸福”“感受”部分却一带而过,如何一点点地“感着、受着”变成了“感着、悟着”。这真正是叙写过程的轻重颠倒。
【佳作示例】
灯
唐修文
被无尽的黑暗包围,我压抑着心底的恐惧,一步又一步缓慢地上着楼梯。“咚咚”声在空旷的楼道内回响,眼前仍是漆黑,想起曾经看过的灵异电影,这声音充满了鬼魅气息。我心头一紧,闭上眼睛,飞奔到了家门前……(开头不七弯八绕,直入场面、直接触“事”,很能吸引人)
每天都要重复这样的情景,黑漆漆的楼道似乎永远不会有灯,即使有时月光轻洒,却也只增添了一份诡异。
那天回到家,我一进门便开始抱怨:“楼道里怎么连个灯都没有呀!”
爸爸道:“改天装个就是了。”
我知道这“改天”意味着是有多久,便开始绝望了:算了,惊悚就惊悚些吧……(略写楼道里没灯时每天的“惊悚”,同时又简单交代爸爸答应安装路灯,为下文“感受幸福”作铺垫)
又是一天,我绝望地站在楼道前,望着一阶阶轮廓不明的楼梯,心里大声呼喊:呀,冲啦!刚迈上第一步,就听到“嗒”的一声,楼道里弥漫着温暖的淡黄色的光,虽然这灯光有些昏暗,却将我之前的恐惧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竟是一份淡淡的感动。(“楼道里弥漫着温暖的淡黄色的光”、“一份淡淡的感动”都标志着“我”开始“感受幸福”了)
我依旧缓慢地踏在每一阶楼梯上,想在这灯光的包围下将积在心底的恐惧慢慢淡化,被黑暗折磨了那么久,竟没有想到光明来得太快,也会有那样小小的刺眼。
“咚咚”的声音仍不停地在耳边回荡,却像是一种指引……
终于到家门前,我慢慢地抬起头,上面就是那给了我感动的灯泡,回想起从前也因为害怕而胆战心惊,也因为怕黑而小声抽泣,此刻的自己竟也想落泪。(“积在心底的恐惧慢慢淡化”、“光明来得太快”、“小小的刺眼”、“给了我感动的灯泡”、“竟也想落泪”等心理活动都是在详细地描写着“感受幸福”)
从那天起,每当走到楼道前,没有了黑暗。父母会在我晚自习放学前将门前的灯打开。也许他们只是寻常的关心,却不知那黑暗的灯光不仅照亮了楼道,也照亮了我整个心,回家的路,开始让人幸福。
幸福并不需要过多的言语,这种感觉只需要不经意间的感动。我们都没有刻意去提起那盏灯,只是默契地配合着,一个习惯了在夜晚亮起灯,一个则开始习惯在灯光中幸福。(这两节的议论、抒情画龙点睛,也是在写“我”“感受幸福”。跟前文惊悚时的痛苦体验相比,这分明是在“感受幸福”,真可谓轻重适宜、详略得当)
逐渐强烈的灯光,让我迈着最后一阶楼梯,回到了家门前……
这就是幸福吧,由这昏暗的灯光串起的……
而我却在运动会上惊喜地发现,那些跑得快的同学总是伴着喝彩和掌声冲向终点——老师的鼓励,同学的羡慕一直包围着他们。他们如同生活在万众瞩目的光圈下。
这些无一不刺激着我的内心,嫉妒的种子在我心中萌芽。羡慕,嫉妒,化成了不甘心。我一定要比他们强。心中不断默念着,顿觉浑身充满了前进的力量。
可是成功的道路注定是不会平坦的。正如泰戈尔说过,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我次的品尝着失败,每节体育课,只能望着那一个个将我甩在后面的背影。我悲观地觉得自己像逐日的夸父,却永远也追不到太阳。
跑道的前方似长满了荆棘,阻碍着我驰向终点
体育老师见我,因次失败而垂头丧气。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不要让失败成为你的困扰。因为在失败的前方,或许还有更多惊喜等着你。
汗水和泪水都见证了我的成长,即使再累再疲惫,我也咬咬牙挺了过来,为的只是那通往成功的平坦大道。
又是一年运动会,此时的我不再是观众中的一员。背后的号码牌随风舞动,正如我的内心一样,泛着兴奋的微波
枪声响起,我拼了命地冲出起点,向着那体育老师所说的神秘道路奔去。
途中是艰辛的,很快,我的力量被一丝丝地抽空,双脚似被束缚住了,不愿听从我的指挥。胸口剧烈的起伏,越来越重的喘息都好似是阻碍我前行的荆棘。
这时,我想到体育老师那鼓励的话语,抬头望了望那寥寥几个将我甩在后面的对手。鼓足一口气,奋力拔开双腿,向那不远的成功冲去。当踩到终点线的那一刻,我的心脏似乎揪成了一团,紧张,兴奋不言而喻。
那时,我突然明白:
失败不代表前方仍是失败。
遍地丛生的荆棘,只是人生之路上必经的挫折。
【训练目标】
1. 了解记叙文写作“五笔叙事法”的基本特点。
2. 能够运用“五笔叙事法”的写作模式写出生动的记叙文。
【 写作指导】
五笔叙事基本框架:概述一笔、交代一笔、穿插一笔、巧转一笔、深化一笔
•概述一笔——概说事件,就是用一两句话概述中心事件,或概述引起悬念的事情,或点名难忘的情景、场面或人物,或者显示出一个生活画面。(简明。事件而不是背景或开始)是什么
•交代一笔——介绍原委,就是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或原因,或交代人物的特点、与事情的关系。明白
为什么 • 穿插一笔(渲染一笔——烘托点染),描写事情发生的环境、氛围,引出事件或为故事发展作铺垫,或为下文某情节打伏笔。生动
环境或氛围怎样
•巧转一笔——写出波澜(具体生动,故事味,真实可信,“穿插一笔”与“巧转一笔”要前后呼应。•深化一笔——表达感悟,主要抒发自己对上面叙述的故事产生的感悟,或描述情感心理。
现在让我们从学写记叙文的角度,来解析莫怀戚的美文《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点评①: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是“倒叙”,是“开门见山”,也可以说是“概述一笔”。其作用是用极简洁的语言叙写出事物的一种结果,或者显现一个生活的画面。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点评②:这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回过头来对文章第一段所叙写的事件进行补说、解释,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可以说是“交代一笔”。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点评③:这两段离开事件叙述的主线,笔触主要指向时令与景物的描写,用景物来烘托一家人散步的美好背景。这可以叫做“穿插一笔”。其实“天气很好”这句还可以写得更具体,为下文景物描写作铺垫。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点评④:这三段回到叙事的主线上来,详写一家人的散步,写的是散步过程中的“分歧”,由于“分歧”,散步中就有了“故事”,就有了“波澜”,文章就有了“故事味”。这叫做“巧转一笔”。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点评⑤:这一段,既抒发情感,又表达感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这叫做“深化一笔”。
从学写作文的角度看,《散步》在记叙文的构思上给我们这样的启迪: ⑴概述一笔——概说事件(写得醒目)(起)
⑵交代一笔——介绍原委(写得简明)(承)
⑶穿插一笔——事件发展(写得生动)
(承)
⑷巧转一笔——写出波澜(写得合理)(转)
⑸深化一笔——表达感悟(写得深刻)(合)
下面我们再用一篇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来印证“五笔叙事法”这种结构模式是实用的、可用的。请同学们根据这种模式,将下面这篇《她与新同学》的结构梳理清楚:
她与新同学
父母送她到学校,安置了一切后就回去了。她独自坐在寝室床上,心想总算如愿以偿了:第一次走出山沟,第一次来到县城,第一次到外地读书,第一次独立生活了„„ 点评①:
对面是一个又矮又小、脸上长有两处黑痣、让人看了一眼就不想再看的女同学,正在有滋有味地吃着饭。陌生的寝室,陌生的同学,她只是双手紧抱着那只小提包,拘谨地盯着对方。
“你是刚到吧,同学?”小个子抬头,一边收拾碗筷一边似乎讨好地微笑着问道。“嗯。”她只简单的回答。
“还没吃饭吧?应该赶快去打,不然就来不及了。”小个子很热情。
“谢谢,谢谢!”她站起来,却不免有些忧虑——小提包的拉链没有锁。怎么办?
“怎么,没领到饭卡?我这有„„那还是我去帮你打吧,不然就来不及了。”小个子见她迟疑,边说便放下碗筷往门外走。
“不,不„„我有,有。”她一急把提包往床上一摔,取出饭盒,转身就走了出去。
点评②:
可是当她一走出寝室,就后悔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无;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自己在外面,时刻要多长个心眼呀„„”妈妈临走叮嘱的话,清晰地萦绕在耳畔。她越想越不放心,快步而回,门“砰”的一声撞开了。可寝室里连个人影都没有,小个子不见了。
点评③:
“去哪啦!”她心里一惊,一头扑到自己的床上,好在小提包还在;紧张的手半天也没打开提包的拉链。
正在这时,小个子从床底下爬了出来。
“你?”小个子满身是灰尘,用疑惑的眼光直直的盯着她。
“我,我没有找到食堂,不,我„„回来取一样东西。”她慌乱地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噢„„你走时我看见床不停的晃动,刚才钻进里边帮你垫了一下床脚。”小个子说,“你没有打来饭吧?刚来不熟悉,我正好要去打水,顺便帮你打回来吧;你在宿舍里好好地待着。”
望着小个子含笑出去了,她伸手摇摇床架,果然,刚才还晃荡的床现在不动了。
呆呆地愣了足有三分钟,她才打开那个小提包,那六张伟人头像似乎正冲着她笑呢。“唉,真是虚惊一场,早知如此„„”
点评④:
不一会儿,小个子端着为她打的饭菜走了进来,而且含笑憨厚地对她说:“我知道你很不放心,刚从农村来的同学大都这样;现在我们成了同寝的同学,以后就知道我是什么人了。”
“哦„„哦„„”面对小个子的友善和宽容,她只觉得两颊发热,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点评⑤:
以上两篇文章,内容上完全没有雷同的地方,但结构模式却很相近。“概述一笔”、“交代一笔”、“穿插一笔”、“巧折一笔”、“深化一笔”等“五笔”都得到了运用。于是,它们就呈现出一种文章结构上的规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记叙文的写作模式。
概述一笔——概说事件 交代一笔——介绍原委 穿插一笔——烘托点染 巧折一笔——写出波澜 深化一笔——表达感悟
小结:“五笔”叙事的模式不是给同学们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记叙文写作的通用模式,而是从篇章的角度引导大家注重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叙写出事件的波澜。进而避免记叙文写作的两种通病:⑴通篇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一个事件的概括叙述,只是故事的梗概。⑵情节简单,平铺直叙,平平淡淡,读了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给人以味同嚼蜡之感,毫无张力可言。
【作文训练】
1、请同学们欣赏余霁月的《鲇鱼跑了》,运用记叙文的“五笔叙事法”,写一则生活中的趣事,题目自定。
鲇鱼跑了
与传统的小说家不同,西方现代小说家们在意的似乎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如何讲述故事。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叙事人称,而是尝试着不同叙事人称的变换使用。比如杜拉斯的作品《情人》。这部小说的线索明暗交织,明写少女与她的情人相遇相爱的故事,暗以我现在或在事情之前或之后的心理感受为牵引。前者为以“她”第三人称为叙述对象,后者以“我”的叙述者身份说话。虽然用了两种人称,但由于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转换得游刃有余,所以非但看不出故事的破绽,反而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我们认为,记叙文(尤其是叙事类的记叙文)写作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变换叙事人称的写法。
叙事学上的一句名言“虽无新鲜的故事,但永远有新鲜的嘴唇”。我国的现代作家废名曾经说过类似的话,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讲述故事的方式。应该说,很多人的审美情趣都是建立在欣赏故事之上的,所以无论故事本身再怎么好再怎么精彩,也都在读者的阅读期待之内。况且当前的中学生的记叙文写作由于多采用单一的叙事人称,早已使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假如我们剑走偏锋,在“叙事人称”上多下些功夫,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病文扫描
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
“多想要停在昨天,停在单纯的从前,那个我触手可见清晰的脸……”耳畔又想起那熟悉的声音,那熟悉的旋律。是的,我的外婆,离我远去许多年了。
记忆被一层层剥开,那惊悚的现实再次侵蚀了我的心。
那是一个下午,难得这冬日里有了暖阳,我眯起双眼,任凭那耀眼的温暖触摸着自己,而他们却偷偷地跑进了屋里,爬到了外婆的身上,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外婆的眼睛里仿佛也有了阳光的碎片,她望着窗外出神呢。
“外婆,我们去外面玩吧,外面的阳光多暖和哇。”我拽着外婆就往外面走。
“哎呦,慢点儿,你这小妮子呦。”外婆笑着 ,慢慢地走着。
“哇,一满院的阳光,今天的院子好亮哦~”我不禁叫道。外婆笑了,没说什麽。
“去拿你的毽子来玩吧,好久没有玩了~”外婆突然对我说道。我正对着院子出神呢,外婆的一句话把我拉了回来。
我蹦蹦跳跳跑到屋里,好一通翻找。“哈哈,找到了。”
也许是好久没玩的缘故,我有些生疏,没玩下几个来。我正感叹呢,外婆却把毽子拿了过去,自己玩起来了,外婆其实玩得很好呢,竟连着踢了一阵,一个没掉。我只顾着出神看外婆了,却不知道外婆到底踢了几个。我还记得以前妈妈对我说过的,外婆小时候可是个踢毽子能手呢。现在看来,宝刀未老哇。
我把这些话说给外婆听,外婆笑了,笑的同这阳光一样灿烂,却还带有几分得意,外婆哇,你还是像小孩子一样啊。
真的好久没看到外婆这莫烂灿的笑容了,像清泉,直沁心脾。那一刻真的很希望时间就这么停下。为什莫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而逝呢,外婆的笑竟也逝了,我仿佛看到外婆的皱纹更深了,眉头更锁了,我没有看错啊。外婆,是外婆痛苦的面庞,外婆的心脏病,该死的病。我焦急的翻着屋子,这里没有,那里也没有。
“外婆,药呢,药呢?”我喊着。却没有听到回答。外婆躺在地上痛苦的呻吟着。
我给妈妈打了电话……救护车是来了,可是外婆却永远的离我远去了……仔细回想,竟发现自己与外婆在一起的时光没有多少,以前,我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去看外婆,可是现在,我的外婆却永远离开了我。
外婆,天堂里有没有我的呼唤,天堂里是否流淌着我的思念?
[点评]这篇文章以女孩的回忆起笔,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冬日的下午,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外婆的注视下快乐地踢着毽子,没想到外婆却由于突发心脏病去世了。显而易见的是,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所以作者对外婆的深切的思念与追忆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除此之外,文章的对话描写非常出色,小女孩的天真可爱,外婆的慈祥都跃然纸上。应该说,这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可是,不得不指出,这篇文章还欠点火候,尤其是文章的收捎似乎过于仓促,没有将“我”对奶奶的怀念推向高潮。
二、升格文展示
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
“多想要停在昨天,停在单纯的从前,那个我触手可见清晰的脸……”耳畔又想起那熟悉的声音,那熟悉的旋律。是的,我的外婆,离我远去许多年了。
记忆被一层层剥开,那惊悚的现实再次侵蚀了我的心。
那是一个下午,难得这冬日里有了暖阳,我眯起双眼,任凭那耀眼的温暖触摸着自己,而它们却偷偷地跑进了屋里,爬到了外婆的身上,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外婆的眼睛里仿佛也有了阳光的碎片,她望着窗外出神呢。
“外婆,我们去外面玩吧,外面的阳光多暖和哇”我拽着外婆就往外面走。
“哎呦,慢点儿,你这小妮子呦。”外婆笑着 ,慢慢地走着。
“哇,一满院的阳光,今天的院子好亮哦”我不禁叫道。外婆笑了,没说什麽。
“去拿你的毽子吧,好久没有玩了”我正对着院子出神呢,外婆的一句话把我拉了回来。
我蹦蹦跳跳跑到屋里,好一通翻找。“哈哈,找到了~~~”
也许是好久没玩的缘故,脚和毽子早就没有了往日的默契。又踢飞了,我撅起红突突的小嘴,外婆却把毽子拿了过去,自己玩起来了,毽子好像粘在外婆的脚上,连着踢了一阵,一个没掉。我看着出了神,竟忘了数个数。我还记得以前妈妈对我说过的,外婆小时候可是个踢毽子能手呢。现在看来,宝刀未老哇。
我把这些话说给外婆听,外婆笑了,笑的同这阳光一样灿烂,外婆哇,你还是像小孩子一样啊。
多年之后,我还记得外婆那天的笑容,像一股清泉,流淌在我的记忆里。为什么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而逝呢,我多么希望时间能在那一刻定格。可是外婆的腰弯了,外婆的脸扭曲了,外婆的眉头锁了,外婆的笑竟也逝了,外婆倒下了,-------我不忍再回忆下去,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眼睛,长大后,妈妈告诉我,是该死的心脏病夺取了奶奶的生命。
外婆,我再也吃不到你做的甜腻腻的糖饼了;再也听不到你唱的悠悠的摇篮曲了;外婆,我是多么想再听到你骂我“小兔崽子”,多么想再坐在你的三轮车上听你笑着喊“卖小猪咯”。
外婆啊,天堂里有没有我的呼唤,外婆啊,天堂里是否流淌着我的思念?外婆啊,你在天堂还好吗?
“外——婆!”
[点评]
王淑侦
曾经有位专家以开玩笑的口吻说过“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破坏力是与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成正比的”,多年来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及机房维护经验,使我对这句话深以为然。
信息技术一上课时,常常会有学生向你报告: “老师,我的鼠标动不了”。“老师,我的电脑开不出来了”。“老师,我的显示器颜色不对”。……
管理好一个机房也是不容易的,我也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计算机老师发牢骚,学生经常把计算机搞的乱七八糟,一天到晚来管理这些电脑,他们也为此发愁,寻找一些比较好的计算机还原软件。他们碰到的问题我也很清楚,也经常碰到,不过我从不为此发愁,因为我们学校的计算机都有还原保护卡,不管你在电脑上怎么操作,安装什么软件,删除重要的系统文件,一旦计算机重新启动,一律还原成最初安装时模样,呵呵,从此我可以高枕无忧了。
可是,前些日子一个新的故障又出现了。
一位学生向我报告:“老师,我的电脑显示器上什么都没有显示出来呀。” 我过去一看,典型的“黑屏”现象,有修过几回电脑的老师一定心中有数,十有八九不是显示松了,就是显示器连线没有接好,我心里也是这样想,正要低下身去,检查显示连线,且慢!显示屏一角有些微光线闪过!再定睛一看,显示器上的指示灯是绿的,不对呀,如果是显示出了问题,应当是指示灯变黄才是,看来显
示信号是正常的,转念一想,恍然大悟,原来是被上一节课哪个调皮的学生把显示器上的对比度、亮度一律调节到了0,这样整个屏幕仍然有“显示”,只不过显示出来的是一片漆黑就是了,看来自然就和“黑屏”一样了。找到了问题所在,解决的方法就很简单了,把对比度和亮度调成正常就是,熟悉的Windows桌面立即呈现在面前。
我这轻松的一调后,被旁边的学生看到了,这可下完了,被学生发现调显示器的方法,从此机房里的显示器不得安宁。许多学生经常在做眼保健操,上课时把显示器调的乱七八糟,歪歪扭扭,从此就和学生开始了显示器争夺之战……
本学期我们迎着新课改的步伐,埋头进入新课改中,在英语教学中,我也做了大量的尝试,丢掉了以前教学中的死教法,把学生调动起来,做课堂的主人。现在我来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课前让学生对课堂中的单词和短语进行预习,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并让学生自己给予评价。课文内容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读中学,从学中认识新事物,大部分学生求知的兴趣浓,合作精神也提高了。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型让学生们小组探讨,进而总结句型特点和语法特点,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有的查资料,有的问老师,还有的伙伴合作去解决。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练习,学习效果提高很快,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渠道,课外生活也丰富了不少。
在教学中我也有困惑,下来简要的讲讲:
一、学生的课外知识欠缺,特别是英语,这样就导致课堂上的拓展有限,由于学生只有一本课本,并无其他资料,学生自身的课外知识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课堂的拓展十分有限,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挥。
二、学生的思维有局限性,由于长期的老教法,只追求固定答案,课堂上,学生们只要一人回答出正确答案,其他学生也就固定在了这个答案上了,没有人再去问问题了。
三、英语只注重了练学,平时的拓学太少或根本就没有,一节课中,太多的时间来进行了句型的训练、知识的掌握,但对语言的灵活运用不够,学生们只注重了知识,能力的不到提高。
总之,课改的成功与否,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在不断的实践中,扬长避短,达到我们预想的成效
篇2:教育叙事优秀篇
我不想做一只雄鹰在天空翱翔,我只想做一只普通的勤勤恳恳的燕妈妈,用自己的爱,教育我的学生,希望他们可以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少一些再少一些的挫折!
培养创新意识,争创英语教学新教法
一位资深的教育专家说过:外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教师问题、语言环境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教学方法问题。我觉得讲的非常好。
是的,单就现在的冀教版英语教材来说,教师普遍认为:教材内容很好,但不好教;课时严重不足,几乎是所有教师的共同呼声;教材的语法知识不系统,如果教师不讲透彻,学生不懂。于是,教师“一言堂”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一种现存的普遍矛盾。看来培养创新意识,争创英语教学新教学法势在必行!
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我们应本着“授之以渔”的原则来创新,具体做法如下:
一、巧用生动、形象,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讲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课堂上,尽量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他们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用流利的英语进行自然,得体的启发、描述、渲染、议论,即使三言两语都会激发学生的英语参与意识,对诱发学生语言的潜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学习新课 How can we go to Beijing? 时,我随口问到:How do you go to school?—By bus、By bike、On foot„„很多学生都迫不及待的张口回答。我接着问:How do you like to travel ?— By bus、By train、By plane、By ship!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我窃喜,紧追不舍:Why ? —Because the bus is cheaper than the train. —But the train is faster than the bus.学生自发地用英语展开了讨论,并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You are great!”我情不自禁的竖起了大拇指。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一切创造思维,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想象。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们用英语说话、交际,引导他们展开争论。学生的参与意识越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越强烈。
同时,学生还可以自创语境,巧学英语。如通过观看英语节目可以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人情,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词汇量,提高学生的口语和阅读理解能力。如 《Out Look》(希望英语)就很适合当今中学生,很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话题比较时尚,学生很感兴趣。
三、多组织一些英语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如复述课文,课前3分钟演讲,讲英语小故事、英语笑话比赛,英语板报、手抄报、课本剧表演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有一定的成就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
四、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激励并引导学生对所学语法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链、知识网,把所学知识梳成辫子,并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搭建知识网络,举一反三,进行想象思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变通,再配上适当的习题加以强化练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名成功的英语教师不在于能够给学生多少深奥的知识,而在于把大纲要求的最基本的英语知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并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因此,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只样才不至于仅仅是教参的模仿者,而更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创新者
篇3:教育叙事优秀篇
时间过得真快,下个星期就要期中考试了,老师们忙透了,都在要课,给学生讲解题目,看着同事们忙的不亦乐乎,作为一个数学老师的我,也想这样,要点课给孩子们“补补”。可是每当我要走到班级门口对孩子说要课的时候,就想起了上学期期末发生的一件事。
那是上学期的期末,那天星期五,学期的最后一天,下个星期一就期末考试了,我们的复习已经差不多了,说实在的那几天的复习我已经是筋疲力尽了,而且作为数学老师都是教两个班级,什么内容都是讲两遍,身体的能量几乎已经发挥到了极限。临近下午,我自己把整本书的内容又看了一遍,发现还有几个地方要再讲一讲,这是几个学生特别容易错的地方,不讲我一定放心不下。但是这时候是下午,已经没有我的课了,怎么办?要课吧,行!就这么定了,我看了看课程表,好家伙,四(2)班是综合实践课,我和综合实践的老师关系还不错,她应该会支持我,把课给我的,而且四(2)班的学生比较的老实,不会有什么意见。再看看四(1)班,是电脑课,我有点犹豫了,学生非常喜欢电脑,四(1)班的孩子还是比较有思想的,要课可能会有意见,那这节课该不该要呢?这时候我心里再想想,马上就要考试了,还是要吧,希望学生能考得好一点,学生应该能理解的,我自己这样认为,就下了决心,两个班级都要下午最后一节课,然后把两个班级的学生叫到大礼堂,这样不就可以两个班级一起听了?下午第二节课一下课,我就站在了四(2)班的门口,让他们带书带笔盒,去大礼堂,刚宣布完,班级里的有个角落传来了一片“啊!——”的声音,我知道孩子不愿意了,当时我的态度很坚决,就当没有听见,反正今天我肯定是要上这最后一节课的。四(2)班讲完,我又迅速的跑到四(1)班,这时的四(1)班还没有下课,语文老师还在非常投入地讲着题目。好不容易等到语文老师结束了,我迫不及待地说,“上完厕所后,带着铅笔盒和数学书去大礼堂”,“老师干什么啊”,学生一个劲地问为什么,我没有回答,好像就是我做错了什么,我心里想,到了大礼堂再说吧,到了你就没什么想法了吧,去了就行。两个班的学生通知完了我就早早的来到了大礼堂,开灯,开窗,开电脑,这时候有学生渐渐地进来了,我安排他们坐好,还有同学没来,我就等他们一会吧。这时我发现四(1)班级的几个男生围在大礼堂的门口,在说着什么,于是我就走出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还没到门口我就听见有几个男生,在头昂昂地说着什么。
“……”
“这节课真的上数学啊?”
“数学老师要的课哎!”
“不上计算机拉?”
“就会要我们最喜欢的课!”
“……”
听到这里我有点听不下去了,心里一团怒火冲了出去,谁这么大胆子,竟敢如此说话,我出去一看原来是C同学和Z同学,好啊,这几个小子平时就会借着小聪明,和老师讨价还价的。一看我走了出来,有几个同学走开了,但是有几个同学站在原地没有动,这时,我说:“你们以为老师愿意讲啊,还不是为了你们好,明天就考试了”
“但是这是我们最喜欢的信息课啊!”
“老师最会要我们的课了。”
这时响起了一个我最不愿意听到的声音——
“老师最坏了!”
“陈XX哭了!”
“老师,陈XX哭了!”
“这是最后一节课了啊!”
“……”
天啦,孩子的声音越来越大,这时的我几乎成了罪人,不甘心的我又问了一句:
“你们真的很想上电脑课吗?”
“是的。”
“下星期一(来)一上课就考试拉。”
“我们就是要上电脑课!”
我无语了。
为了一节副课,孩子和我吵成这样,哭声一片,我不累吗?这几天的上课,要课,批改不完的作业,那天我还累有点发烧,嗓子疼的要拿着杯子讲话,我不苦吗?每天早上七点多一点就来到了学校,下午要到天黑才回去,就这样学生还不知道珍惜,当时我就觉的脑子一阵眩晕,眼泪在我毫不知情的情况,刷的一下子掉下来了,走吧,走吧。
我把手一摇,咬了咬牙,说了一句
“走,全都走,去上信息课吧”
“真的?哦”
欢呼声一片。
仿佛我已经捆了他们很久很久,看着孩子们,活泼乱跳,远去的背景,我仿佛听见了自己心碎的声音,心疼的要命。这时候我又听见一个声音——
“老师哭了!”
“快看,老师也会哭!”
“我们去上课吧!”
“老师我们上数学课吧!”
“哦,老师哭了”
我赶忙离开,悄悄的把眼泪擦去。
天啦,老师也是人啊,孩子们委屈的时候会哭,难道老师不会吗?老师也有伤心,难过的权利啊。我已经不是刚刚上班的那个小女孩了,怎么还会被几个小鬼给气哭呢,真是我意想不到的事情。难道是我错了吗?
那天我真的是非常的生气,那节课下课后我问了那个带头闹的同学。
“你上了信息课开心吗?”
“不开心。”
“为什么?”
“因为有的想上数学课的人没有上到。”
够了,我已经不再想和他们说话了,孩子知道我是为他们好就行了 。
期末考试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很争气,两个班级的成绩远远的超过了其他的班级。可是那段时间我的心里一直很是难过。因为最后一天的要课**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一直没能抹去。
现在想想其实孩子有什么错呢?我们不是一直都在说,不占用孩子的副课时间,不增加孩子的额外负担吗?孩子们也真是天真,感情也不会掩藏,不会伪装,怎么想就怎么说了,想哭就哭了。对于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是神,神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不上厕所,更不会掉眼泪!其实,现在的我想对我的孩子们说,老师也是人,也有感情。老师的天空也会下雨,掉眼泪。
时间又停在了临近期中考试这里,我该不该向副课要点时间呢?想要。但是心里还是有点害怕,怕看到孩子们失望的眼光。怕自己的天空再下雨。
但是今天的一件事,让我心里又充满了阳光。
上午的第二节的数学课我们写了很多的作业,到了下课还有个别几个同学没有写完,要是在平时,我一定让孩子自己找时间写完再来给我批改,但是(应)因为要考试了,孩子没写完我的心里很生气,一点都不知道急,于是就发火对他们说,今天写不完,第三节的体育课就不准上,孩子们没有回答只是低头默默的写着,上课铃声响了,还是有个别的学生没有写完,我心里也矛盾了,留还是不留?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期盼的目光,我又想到这段时间孩子好苦,语文数学“轮番上阵”,下课都不能好好玩一玩,要是我自己的孩子,或者我自己是个孩子,一定心疼死了,或是气死了,算了,给他们活动活动吧,于是我就假装说了句,老师看在你们的表现不错的份上,给你们去上体育课吧。但下课一定要找时间把作业写完。
“噢!——”
“老师你真好!”
“老师 ,我一定会把作业……”
孩子就是孩子,这些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时光啊,惭愧,就给我们孩子留点童年的美好时光吧。看看这些孩子的一张张笑脸,如此灿烂,我的心里如释重负,心里暗暗发誓,再也不占用孩子的时间,把童年还给孩子,我要和孩子们交朋友,让孩子们知道,是你们让老师的天空下起了小雨,也是你们让老师的生活充满阳光。
点评:
这是一篇极佳的教育叙事!故事叙述如行云流水,引人入胜。故事说的是作者——一名“十分敬业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在考试前竭尽全力向其它学科“要课”来“复习”数学,结果遭到学生反对的故事。故事中作者敢于暴露自己,并通过深刻的反思,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新的认识,最终从内心发出了“把童年还给孩子”的呼喊。
故事冲突合理,中心突出,有教育意义。教师心理活动描写细腻,人物动作和神态观察仔细,师生对话生动简洁,是一篇很好的示范性教育叙事。
篇4:教育叙事优秀篇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既是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一个班级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级“将领”的管理。“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句话阐明了教育的真谛: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这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要求班主任的思想观念首先改变。班主任不能做学生的保姆,要成为学生的“参谋”,在学习,工作,生活上对学生加以指导,为学生出谋划策,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设计者。班主任面对的是有理想,有感情,有着各种兴趣爱好的生命群体。班主任平常一句鼓励的话,往往会成为一个学生一生追求的目标。一番入情入理的个别谈话,也许能改变多年不化的“顽石”。然而,做为八年级的班主任,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而且还肩负着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可用之才的重任,真可谓任重而道远。下面我谈谈我任班主任的一些粗浅心得,与大家共同探讨。首先,我觉得做为 班主任应该扮演的三种“角色”。
一·演好“鼓动师”角色。
再过一年,学生就面临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的选择,而大多学生显的很茫然。为此,我及时捕捉往年中考的一些实例和未来一年的中考将会是怎样的形式,给学生撒播理想的种子。工作从细处开始,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确立奋斗目标,树立自信心;用赞赏的目光去看他们,肯定他们,鼓励他们的斗志。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动的经常性。 班主任要学会观察,善于发现,当学生情绪低落时要鼓动,给学生以自信;当学生春风得意时还要鼓动,给他们摆正前进的方向;每次考试前要鼓动,增加他们的士气;考试分析后要鼓动,给他们以力量。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多方面鼓动,使他们思想积极,学习积极。
2. 鼓动要讲究方法。
班主任要有预见性,要科学管理班集体,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对学生思想分析透彻,八年级时学生的育苗期,对成绩好的来说,则是生活在紧张,充实和快节奏中,他们在行动上则表现为配合老师,积极向上,而对于中等学生来说则有一定的迷惘,等待,他们表现为“蓄而不发”,“逆来顺受”。对喜欢的老师,喜欢的学科认真肯干,而对于不喜欢的老师,学科则持抵制态度。相对很差的学生则体现出绝望和度日如年,在他们身上 更多的则表现为违反纪律,与老师抵触。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在工作时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有预见性的做好思想工作,化害为利。平时我给学生大道理也讲,小道理也讲,眼前的也讲,将来的更要讲,讲理想也不排除现实。我把调整学生心态做为我工作的中心。
3. 把握鼓动的最佳时机。
八年级学生的潜力很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戒骄戒躁,力争上游”,争取最后的胜利。当学生们因考试失败而消极时,要急学生所急,帮他们分析一下原因,寻找差距,告诉他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加油吧,曙光在前!”不但在学生面前鼓励他们,而且我也在作业本中鼓励他们。例如,对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就打一些这样的评语:Believe in yourself ! You’re the greatest forever ! 或者Come on ,you’re the best !
对一些中游有点懒惰的同学给予这样的评语: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 Come on ! 对于一些很刻苦的同学这样说: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Come on,please ! 对于一些差生而且也很懒的学生给予这样的评语:Step by step! 或者 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 believe in yourself , please !
二·扮演好“心里医生”的角色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性情极不稳定,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性,因此,我要据情因势利导,做好“心理医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地生活成长。
要教育学生辩证认识生活与人生。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生活学习乃至以后的工作中面对逆境和挫折要敢于竞争,敢于挑战,勇敢地迎接风浪的考验。
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给自己定位。
既不高傲自大,目中无人,也不悲观失望,自卑自贱,相信自己的潜能,以后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成绩固然重要,但绝非人生的终极点,即便失败了,从头再来,明天的太阳会依然灿烂。
要教会学生自我调解,自我纠正。
我们都知道会学习,会生活的人往往是懂得会调整的人。在繁重的学习之余,也要学会享受生活,饭如何才能吃得有营养,觉如何才能睡得更足,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对于学生却影响极大。
三·扮演好“和谐员”的角色。
首先,协调好各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我要求学生合理分配各科的学习时间,不偏科,尊重每一位科任教师。为了班级的整体性,大家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其实我们班的科任教师已经参与了我们的班级管理,因为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只有人人参与,人人管理,才能使这个班级欣欣向荣。
其次,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一种同舟共济的氛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得高兴,学生才能学得尽兴。我平时要求学生尊重老师认真听讲,通过“爱老师“的活动,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让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融洽的氛围中完成。 最后,协调好家校之间的关系。
一个班集体的很多教育和管理工作需要家长的信任和大力支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家长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实际水平,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我对学生的学情要全面掌握,使家长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主动接纳,使家庭成为考生最稳定最温暖的港湾。其次,做为班主任,工作更为复杂,更为艰辛,同时又极富有创造性。为了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我们更多繁而细的投入,更讲究巧而妙的方式方法。
总之,我认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是:作为班主任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上进心和使命感。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工作千头万绪,方法千差万别,形式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
篇5:教育叙事优秀篇
一个微笑,一个掌声,一个眼神,一句“Take it easy”,这些都是阳光的课堂评价,阳光般的评价让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当展示的学生赢得教师的赞誉和同学的掌声时,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学习兴趣就会增大,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会激发出来。那么如何对英语课堂进行阳光般的评价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认为应注意以下评价:
1.做好课前导学案的客观评价
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前批阅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文本。只有认真批阅的教师才会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对认真完成的同学大加鼓励,对敷衍了事的学生提出批评。这既可以激发好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鞭策后进生。
2.做好课堂中学生展示与点评的评价
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与点评不只是一个人的表现,它代表着整个小组的荣誉。因此教师做出评价时一定要科学、客观、公正,有理有据。做到了这些,就会引领学生向积极参与课堂发展,否则学生会对教师失去信任,课堂就会死水一潭。
爱在转角时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也是一位班主任,从事英语教学已有两年多,资历不算深,但初上将台的我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工作都有一份执着的热情,曾有这样一位学生却让我“头疼不已”。
小X是所有老师公认的“死皮”,起初刚给他带课时,所有的老师都告诉我该生是如何如何的差劲,不听话等。在无形之中,我也对小X有了差劲的印象,听之任之。记得有一次英语测试,作文内容是描写你的一位老师,学生们都写得不错。可当我看到小X的作文时,发现他的作文特别整洁,而且内容较长,可仔细一看,如此的长篇大作仅只有两句重复的话组成:I love you, Thank you”.看完以后,我真是又气又恼。骂他吧,如同对牛弹琴,讲道理吧,似乎又没这个必要。这种矛盾的心理使我两天都无法平静。
清晨,当早读的铃声响起时,其他同学都在大声的朗读,他却无聊的将课本从头翻到尾,从尾翻到头;课堂上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只有他无所事事,时而盯着窗户发呆,时而玩弄着手中的橡皮或钢笔之类的物件;午自习,当同学们都在积极完成练习,作业时,只有他东瞧瞧,西望望,一会趴在桌上,一会碰一下其他同学,快下课时,抢过其他同学的作业本,照猫画虎一番,然后交上 一篇“鬼画符”式的作业。如此学生,令人头痛不已„„ 。
然而,偶尔的因头一瞥。我的心头不仅难以平复。那是一次课间,当我从别班授课归来时途经我们教室。那一幕深深烙在我的心上,使我心情难以平静。当时正当课间休息,同学们有打闹嬉戏的,三五成堆讨论问题的等等。只有他正在擦黑板,整理讲桌,因为我知道那天并不是他值日,再以后,通过几次观察,我又发现他的几个优点。那时一次大扫除,当时我们班的清洁区是厕所,其他同学怕脏,怕臭,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愿动手。这是,小X挽起袖子,二话不说带头干了起来,清洁区很快打扫完了。有同学说小X是好样的。他腼腆的一笑,脸蛋红扑扑的,不是累的,而是表扬闹红的。此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脑海中闪动。对于那篇“I love you , Thank you”重复叠加的作文,我在全班作了点评,表扬了小X。虽然只有两句话,却体现出小林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如此胸怀感恩之心的人,肯定是一个有着坚韧毅力,不甘落后的学生。事隔不久,在一次听写单词时他竟然全对,我再次表扬了他。慢慢地,我发现他的积极性增强了,由不学到学,不及格到及格,甚至有些课程都能优秀 。
看到这样的结果,我突然有所感悟。记得有本书上曾这样写道:“差生就像一个个不起眼的洋葱,虽然外表粗糙,可内里却晶莹剔透,只要我们小心翼翼的一层一层的把它剥开。总会有一片让人流泪,让人心动”。其实 很多时候,我和我们的很多老师一样看见的只有分数,却不是孩子的品质。看见的只是外表而不是内在的东西。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无形的伤害,扭曲了孩子的心灵,是他们原本多姿的生活变得单调。
人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这样你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对待学生也是一样,要学会欣赏,有时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表扬的话语,可以改变一个学生。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的可人之处,只是我们应该转个角,多角度,多方位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篇6:教育叙事优秀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而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摘录)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殊不知,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没准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问题学生同样拥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灵,也有被尊重被赏识的愿望。对问题学生只有诚挚的师爱,才能填补他们心理的缺陷,消除他们心理的障碍。所以,班主任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
一次,我去家访,来到学生小峰家,刚一进门,孩子的妈妈迎上来就问:老师,这小子在校是不是不听话?又有一次,我家访完走出家门。听到隔壁邻居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瞧,老师追到家里来了。从以上两事例,不难看出,有些家长(特别是问题学生的`学生家长)把家访看成了告状。究其根源在于以往的教师家访,总是以报忧不报喜的行式出现。报忧不报喜的家访行式,其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利于发展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也不能使家长很理智的对待自己的孩子,要么痛打一顿,要么无可奈何。
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点尝试,举例如下:
我班有个学生小伟,他课上不专心,课后作业不完成,不遵守纪律。教育过几次,效果不佳。告之家长,好景不长。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语文老师闲谈中,得知他的美术成绩较好,我抓住这个机会,当着他的面向他的父母报喜,并提出如果在学习上也能这样出色,做个懂事的孩子就更好了。这下可真奏效,小伟上课认真了,课间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了。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写了家校联系单。总之,该生一有进步,我就设法给他报喜,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希望他进步。这样他就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觉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进步。
几次成功家访给我的启示是:家访时报喜有时比报忧更管用。
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孩子,使他们找到好孩子的感觉。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向上地成长、快乐地学习。
篇7:教育叙事优秀
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
昨日的语文课上,当我讲到“我相信我们每个同学身上都有闪亮的光点”时,一名学生竟然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老师,我身上有闪光点吗?”我听了这声幼稚的发问,心里感到一颤,循声而去,哦,原先是吴泽均同学。这时他的眼神充满期盼,脸上露出疑惑,望着他一脸的纯真,我立刻说:“吴泽均同学,你身上怎样会没有闪亮之处呢?你热爱劳动,乐于帮忙同学,还有诚信的可贵品质。”当我表扬他拥有诚信时,不少学生立刻举手反对,纷纷指责他言而无信,还列举了许多事例说明。但我依然为他据理力争:一次放学,我请吴泽均留下补作文,但临到放学时,突然有家长找我谈事情,吴泽均找了我好几次都没找着,于是写了张留言条,说是第二天一早到校立刻交作文本。第二天一早,我刚踏进办公室,他就来交本子了。可见,他是个有诚信的孩子。尽管他做过不诚信的事,但只要诚心改过,依然值得大家的信赖。学生们被我的话打动了,没有再站起来反驳了,这时的吴泽均低下了头,似乎在反思,似乎在为以前所做的事感到惭愧。
下课回到办公室,我也在反思:吴泽均是一个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孩子,分数经常在及格边缘,有时一不留意会滑向不及格,我明白他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因此他的心理是自卑的。由此想到:一个总是低着头、弯着腰走路的孩子,他的骨骼必然会变得弯曲;同样,一个自卑的孩子,在人前人后抬不起头来,他的心灵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孩子,需要昂起头来走路,需要昂起头来做人,我感到这是多么重要!课后,我找他谈了话,要让他学会应对现实、接纳自己,并善于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在这天的语文课上,我欣喜地发现吴泽均勇敢地举手发言了,尽管他所答的问题很浅显,很简单,尽管他的回答在其他学生眼里不屑一顾,但他能站起来,能主动发言了,可见他的心理开始拥有阳光了,虽然只是斑斑点点的阳光,但我相信,从今以后吴泽均不再是低头弯腰的孩子必须是个抬头挺胸,坚强而快乐的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潜力点燃火种,但绝不能熄灭火种!应对眼前同样充满好奇和天真的孩子们,要珍惜,更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快乐成长。孩子的心灵是纯洁而美丽的,如水晶;孩子的心灵是脆弱而易碎,如玻璃。作为教师不但要欣赏着他们水晶般的心灵,而且更要保护着他们玻璃一样易碎的自尊。
篇8:教育叙事优秀
人们常说“见其母,知其子”,这并非是没有道理的。国外某教育机构,通过研究也表明: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妈妈决定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母亲的素养如何、教育方式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乃至一生!以上是我在一本《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的书上看到的,所以我对儿子提出的要求,首先自己要做到,就是严于律己,给孩子做好榜样,儿子特别喜欢看书,我一有时间就陪儿子一起看,共同感受书中的乐趣。儿子天生是一个有点内向,胆小、怕羞的小男孩,但是他诚实、善良、真正、不跟人斤斤计较。以前我总是看到他的缺点,不懂得去欣赏他的优点,看了书以后,知道是我错了。以后我会多鼓励他激发他的闪光点,让他多接触别人,尤其是同龄人,家里来了小客人,让儿子当小主人,招待对方;会经常带他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我国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得好:“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可见,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未来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习惯是一种巨大而持久的力量,许多重要的事情正是靠习惯的力量去完成的。儿子每天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自觉地独立完成,从不拖拉。每天自己整理书包,准备好第二天上学的资料,上学要戴的红领巾他从没拉下过。他还做到定时整理自己的房间、书房,从不需要我插手,这都是他幼小养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的功劳。
我主张学习要的是劳逸结合:不开“早车”、“夜车”,保证睡眠。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安排休息。每天晚上九点儿子都准时上床睡觉。
【叙事记叙文范文】推荐阅读:
四年级叙事作文范文09-27
新教育生命叙事范文07-23
记叙文范文1000字06-24
初一记叙文范文作文10-01
英语作文记叙文范文11-15
细节描写的记叙文范文06-22
旅途记叙文600字作文范文07-15
记叙文范文800字高中生06-25
以自信为话题的范文记叙文07-07
中学生初一记叙文范文600字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