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调研文章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全调研文章(推荐8篇)

安全调研文章 篇1

XXX

随着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乡非公企业和个私经济发展迅速,安全监管工作也日趋繁重。为准确把握我乡安全生产工作现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全乡安全生产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基本摸清了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工作重点。

一、基本情况

我乡所辖区域内共有行政村17个,居委会1个,全乡共有企业52家,其中:煤矿2家,危化企业4家,加油站1座,临时料场1家,砖厂5家,铸件厂1家,木材加工厂1家,烟花爆竹经营户34家,码头3个。乡安监站配备5名工作人员,有独立的办公室并挂牌,有基本的办公设备(电话、电脑、照相机、办公桌椅、档案柜等);安监人员具备执法资格,参加培训(复训)率达100%;交通工具能够满足监管工作需要。部分执法人员参加了省、市举办的培训班,做到持证上岗。基本解决了安全生产“有人管”的问题,安全生产监管、检查、指导和协调等职责基本履行,安全监管薄弱现状逐步得到改善。

近年来,我乡安全生产达标活动的不断深化,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安全生产各项政策基本得到落实,安全监管制度日益健全,安全工作职责履行较好。

(一)对基层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乡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近年来更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要求全力抓好全乡安全生产工作,确保我乡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在现有安全管理组织的基

础上,充实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的力量,在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在乡各部门的配合下,严格依法行政,承担辖区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我乡党委、政府认真学习国家、省和市有关领导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一系列安全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生产工作与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各地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知识;乡政府成立了安全生产志愿者队伍,利用会议、广播和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知识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形成“人人知安全、人人要安全”的良好氛围。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大力普及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强化全员“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生产意识,使企业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并基本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思想。不同程度加大了安全投入。

(二)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基本建立

我乡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研究安全生产工作措施,着力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基本得到落实,主要负责人承担第一责任、分管负责人亲自抓、其他领导履行“一岗双责”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一票否决”、责任追究制度基本建立。乡政府还制定了专门的安全生产考核细则,按照各分管负责人的工作分工,明确了各责任部门、责任人和监督检查制度,研究制定了相应的考评细则和考评方法,完善

了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从体系和日常监管诸方面真正体现“一岗双责”,全年辖区内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

(三)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我乡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基本到位,安全管理网络、各项管理制度和重大危险源均制牌上墙。加强了对重点行业的普查建档,保证了监管工作有章可循,对监管对象做到心中有数。对辖区内企业单位厂长经理、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情况,危化品生产、经营和使用企业情况,重大危险源点等情况,开展普查登记,建档建册,为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大了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力度,通过组织参加省、市和县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增强了负责人和安监干部的安全生产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提高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所辖区域内多数企业依法开展了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岗位操作技能有了明显增强。

(四)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我乡定期对辖区开展安全检查,到生产经营现场检查、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一一登记,检查记录规范、完整,查出的问题有整改指令书、整改复查意见书。同时,组织开展了元旦、春节、“五一”、国庆、两会及重大活动期间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对高危行业的重点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治了一批隐患,基本保证了重要节日期间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安全检查逐步由临时性、突击性向经常性、持续性转变,从而把握了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权。

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我乡的相关职能

部门积极配合乡安监站联合开展了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生产经营、烟花爆竹经营、特种设备、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中小学安全、公众聚集场所、渡口渡船等行业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做到有组织领导、有实施方案、有检查指导,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生产经费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安全欠帐较多,与国家规定的要求相差甚远,导致安全隐患有所滋生。

(二)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企业业主及职工安全意识仍比较淡薄。存在麻痹和侥幸心理,违法、违章作业和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现象仍然存在。

(三)安全管理力量薄弱,必要装备、设施落后,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安全生产管理任务的需要。

三、下步工作建议和打算

安全调研文章 篇2

1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瑞昌市山地资源丰富、气候好、环境优, 青山、九源、花园、南阳等山区, 土壤与植被状况好, 昼夜温差大, 是种茶传统地区,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加工原料的主产地。

1.1 发展种植情况

近年来, 瑞昌市茶产业快速发展, 主要走高山云雾绿茶和白茶并进之路, 高山云雾绿茶和“安吉白茶”都是立地条件很好的生态有机茶。目前, 全市已有茶园面积20hm2, 在建茶园146.67hm2, 投产茶园面积66.67hm2。茶叶主要分布乡镇:范镇、青山、花园、武蛟、肇陈、南阳等地, 其中:范镇113.33hm2、青山80hm2、花园133.33hm2。建园主体基本以种植大户为主, 目前全市6.67hm2以上种植大户8户。新建茶园都是6.67hm2以上成片开发, 有3个正在建设的新茶叶基地面积都在66.67hm2以上。

1.2 生产加工情况

瑞昌市目前引进了浙江安吉县仙子茶场、金彪茶场和长兴县泗安绿鑫苗木场等在瑞昌市投资建设新茶园。九源仙子茶场66.67hm2, 总投资7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投产, 产品为“九源仙子”白茶, 投产后盛产期茶叶年产量1.5万kg, 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安吉和满足九江市场;金彪茶场46.67hm2, 总投资5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完成建设任务, 产品主要是白茶;长兴泗安绿鑫苗木场在花园建茶叶基地133.33hm2, 总投资14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建成, 产品主要是白茶。

1.3 品牌建设情况

重点建设青山茶业有限公司、九源仙子茶场等中型茶叶加工企业, 注册了“雾春”、“九源仙子”等茶叶商标。“雾春”茶在2012江西“浮瑶仙芝”杯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2013年9月生产问世的第一杯红茶“瑞红1号”由青山茶业有限公司生产, 其香气为浓厚的甜香型, 且锐高而持久, 汤色清澈明亮, 堪称茶中的“茅台”。

2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潜力

瑞昌市茶叶生产规模不大, 影响力也比较小, 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将茶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发展, 在组织领导、资金政策、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茶产业发展很快, 茶产业正呈现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2.1 独特的资源优势

瑞昌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年平均气温17.3℃, 地面温度19.2℃, 降水量1583.9mm。全市适宜种茶山地面积6667hm2, 青山省级森林公园、范镇、花园、南阳等山区具有发展茶叶生产非常优良的山地土壤、环境与气候条件, 且劳动力资源配置方便,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青山林场为庐山姊妹山, 最高海拔921.3m, 平均海拔540m, 适宜种植茶叶面积达666.67hm2,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主产地。

2.2 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是群众愿意种。盛产期茶园667m2产值一般可达1.5~2万元, 纯收入一般为1~1.5万元, 667m2劳动用工支出2000元以上。发展666.67hm2优质茶园产值可达1.5~2亿元, 纯收入可达1~1.5亿元, 农民用工35~40万个, 农民工收入2000万元以上, 种植茶叶利润大, 致富快、群众积极性高。二是上级扶持种。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要求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江西省绿茶面积达到13.33万hm2。九江市政府启动了大九江茶品牌整合工作, 并拿出茶叶专项资金3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三是地方鼓励种。2010年以来, 瑞昌市制定了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并对新建规模化标准化茶园667m2补贴1000元的扶持政策。3年多来对新发展的茶园安排了330万元专项茶叶经费, 扶持建成了青山、武蛟、范镇、肇陈、南阳5个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2.3 广阔的市场前景

茶是最佳天然保健饮料, 被称为“21世纪饮料之王”。随着人们对茶饮品认知认同程度的不断提高, 茶产品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从发展趋势看, 货真价实的名优茶将长期供不应求, 但随着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会相继产生和呈现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地方名优茶热的发展趋势。茶叶生产走产业化之路, 形成社会化、规模化的高效益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多年来,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发展茶产业, 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总体思路, 发展规模、品质提升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以原生态, 无农药残留、品质优良享誉市场, 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3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瑞昌茶叶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努力, 得以长足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因起步较晚, 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品牌效应较低

瑞昌市茶叶规模小, 实力弱, 质量意识和名牌意识低。茶叶目前产量低、档次低、市场占有率低。虽然近2年来瑞昌市青山茶业公司和九源仙子茶场先后注册了“雾春”和“九源仙子”茶叶品牌, 并作了宣传, 但品牌效应较低。

3.2 科技水平较低

一是产品单一。主要是多年种植且已退化的群体种。二是机械化程度低。机制茶少、机械化采摘应用率低, 造成劳动力用量大, 生产季节劳动力不足, 生产成本偏高, 生产效益低。三是包装水平低。一方面, 部分企业没包装, 套用“庐山云雾茶”包装, 这些包装不仅不符合茶叶包装所需要的密闭、阻光、防潮等基本要求, 而且违法。另一方面, 部分企业虽有自己的包装, 但设计特色不鲜明、文化品味及档次不高。四是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种植大户缺乏长远战略目标与科学管理机制。

3.3 服务体系不健全

瑞昌市还需加快速度培育能引导和带动企业、茶农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如茶叶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茶叶产业协会2013年7月份成立, 但许多东西还有待规范和完善,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尚未成立。

4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茶叶的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 但要做大茶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别是近年来茶叶行业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行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 发展瑞昌茶叶产业, 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 做好品牌和市场文章, 进一步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提高瑞昌茶叶的知名度, 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 才能做活瑞昌市茶产业, 实现全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

4.1 服务是前提, 首先要做活茶产业“看”的文章

让瑞昌的茶叶有“看头”, 就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要上下形成抓茶叶产业的共识。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瑞昌市茶产业发展进入规模扩张快车道的关键时期。茶叶产业收益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来源。同时, 发展茶叶生产对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对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 切实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工作要求, 不断推进茶叶产业的优化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以市领导挂帅,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为推进茶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只有加强茶叶工作的领导, 保持资金扶持政策的连续性, 才能抢抓机遇促进茶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落实服务。明确并严格落实乡 (镇) 、村各级各部门服务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责任, 完善建立层级联动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帮助解决茶叶生产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营造更加利于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4.2 企业是主体, 根本要做活茶产业“喝”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喝头”, 就是要抓企业产品质量, 关键要抓龙头企业产品质量。一是建立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机制。每年确立1~2家重点龙头企业, 整合项目对重点龙头企业予以扶持, 确保每家龙头企业项目扶持资金不少于50万元, 带动企业投入不少于200万元。二是要严格生产管理。强化落实茶叶专业技术队伍服务茶叶种植、修剪、管抚、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营销等工作职责, 引导、鼓励、扶持种茶农户实行机械化生产, 提高茶叶生产效益;设立茶叶技术推广财政专户基金, 专项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生产新工艺研究开发等, 确保茶叶生产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加强制茶行业滥用农药、化肥, 无证照经营, 卫生不达标以及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重大问题监管;实行茶叶收购户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申报注册登记制度, 取缔无证收购, 规范茶叶市场交易, 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经营。三是推进科技创新。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 按每3.33~6.67hm2一个技术人才的要求, 制定千名技术人才培训计划;每年推广一批适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模式, 使茶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4.3 品牌是关键, 重点要做活茶产业“说”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说头”, 重点是要加大瑞昌茶叶的宣传度, 而品牌最有说服力, 唯有打造统一品牌, 才有实力做响做强。一是准确市场定位。根据全省茶叶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需求, 确立以名优茶、礼品茶为主导方向的市场定位方向。二是确定运营思路。即统一品牌, 统一标准, 统一包装、统一宣传, 统一质量监控。三是打造品牌。现在, 全国的各种推介会、展销会很多, 我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 快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实力。安吉县从2001年起, 连续举办“中国安吉白茶节”, 举办地从安吉到上海、北京, 影响力也从周边几县市到全省、全国, 产生的效益越来越显著;同时他们还在其他的途径上加大宣传推广, 如在设立外销窗口的城市做小规模的公关活动, 在媒体上加强认知感的宣传, 与业已成名的名茶合作, 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等措施。这些措施, 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要利用各种宣传推介机会, 利用各种媒体, 广泛宣传瑞昌品牌茶叶, 提高瑞昌品牌茶叶的知名度。四是拓宽营销渠道。加快茶叶一条街建设, 使之成为瑞昌茶叶走向市场的主渠道;建立茶叶销售网站, 实行网上宣传与网上营销;建立销售窗口与销售专柜, 展示瑞昌茶叶形象;借助旅游景点平台, 让游客亲手摘茶制茶, 丰富旅游内涵, 延伸产业链, 同时推介地方特产。

4.4 文化是保障, 核心要做活茶产业“玩”的文章

基于流通领域稻谷安全状况的调研 篇3

关键词:流通 稻谷 安全 监测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49-01

1 稻谷安全监测采用的方法

1.1 无机砷含量的监测

采用GB/T5009.11《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的无机砷的测定部分 第一法 氢化物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

1.2 汞含量的监测

采用GB/T5009.17《粮食中总汞含量的测定》第一法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

1.3 铅含量的监测

采用GB/T5009.12《粮食中铅含量的测定》第一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4 镉含量的监测

采用GB/T5009.15《粮食中镉含量的测定》第一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5 农药残留量的监测

采用GB/T5009.20-2003《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第一法。

2 稻谷安全监测方法的技术特征

2.1 重金属监测方法的技术特征

(1)样品前处理的特点。监测稻谷中砷、汞、铅、镉,样品前处理采用微波消解法,可避免样品处理过程中金属离子的散失,回收率高且消解时污染小,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少。(2)测定方法的技术特征。砷、汞指标监测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氢化物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对砷、汞元素测定有很高的灵敏度[1]。

铅、镉指标监测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其检出限最低、原子化效率和试样利用率较高、灵敏度高,样液可以直接进样测定。

2.2 农药残留监测方法的技术特征

(1)样品前处理技术特征。农药残留监测稻谷样品的前处理方法,采用GB/T5009.20-2003《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中第一法中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简单、准确、可靠,对毛细管柱污染小。(2)监测方法技术特征。农药残留指标监测方法采用GB/T5009.20-2003《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中第一法,该法用火焰光度检测器,先进的气相色谱仪GC-2010PLUS测定粮食中农药残留量,准确度高,检测限0.005mg/kg,加标回收率在90%~102%,该方法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2]。

3 监测数据处理、比对分析

47份稻谷样品的重金属(砷、汞、铅、镉)和农药残留(有机磷农药)的监测结果。

3.1 稻谷样品重金属(砷、汞、铅、镉)监测结果:

32份样品检出无机砷含量,检出率为68%,有5份样品无机砷含量在0.15 mg/kg~0.17mg/kg,占样品总数的11%,最高值为0.17mg/kg;31份样品检出汞含量,检出率为66%,有3份样品汞含量在0.015 mg/kg~0.020mg/kg,占样品总数的6%,最高值为0.016mg/kg;34份样品检出铅含量,检出率为72%,有4份样品铅含量在0.15 mg/kg~0.20mg/kg,占样品總数的8%,最高值为0.17mg/kg;35份样品检出镉含量,检出率为74%,最高值为0.13mg/kg。

农药残留(有机磷农药)检测结果如下:

3.2 农药残留检测结果

4份样品检出三唑磷,检出率为9%,三唑磷含量在0.03 mg/kg~0.05 mg/kg,最高值为0.05 mg/kg;3份样品检出乐果,检出率为6%,乐果含量在0.02 mg/kg~0.03mg/kg,最高值为0.03mg/kg;1份样品检出喹硫磷,检出率为2%,喹硫磷含量为0.2mg/kg;1份样品检出甲基异柳磷,检出率为2%,甲基异柳磷含量为0.02mg/kg。

4 稻谷安全指标监测重点

4.1 重金属

依据监测结果可以看出,砷、汞检出率地产样品高于外省样品,其中:砷检出率高出13%;汞检出率高11%。但含砷量较高样品比率地产比外省低8%,含汞量较高样品比率地产比外省低2%。铅、镉检出率地产样品略低于外省样品,其中:铅检出率低4%;镉检出率低1%。含铅量较高样品比率地产比外省低11%。由此可见流通领域稻谷重金属指标检出率较高,无论地产还是外省稻谷高含量砷、汞、铅样品比率都在5%以上,在原粮重金属指标监测上,重点加强对流通领域稻谷砷、汞、铅指标的监测,特别是外省稻谷砷、铅指标的检测,由于镉检出率最高(74%),要对有镉污染源的样品重点进行监测。

4.2 农药残留

由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有机磷农药检出率地产样品高于外省样品,其中:三唑磷检出率高出1%;喹硫磷检出率高出3%;甲基异柳磷检出率高出3%。要特别加强对三唑磷和乐果的监测,无论是锦州地产稻谷还是外省的稻谷样品,这两种农药的检出率都在5%以上。由于农药残留具有残效期,要把握好监测时机,在新稻谷收获入库时,进行农药残留监测。

通过对地产与外省稻谷样品安全指标比对分析,确定流通领域稻谷重金属监测重点为:无机砷、汞、铅、镉;有机磷农药残留监测项目为:三唑磷、乐果、喹硫磷、甲基异柳磷。

5 对稻谷安全监管工作的建议

5.1 出台安全指标不合格的粮食处理办法

(1)给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暂扣”安全指标不合格的粮食的权力。(2)出台安全指标不合格的粮食由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当事人转作安全用途的法规。

5.2 建立粮食安全监测网络,加强信息通报

(1)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承担起粮食安全监测任务[3]。(2)加强检验员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安全监测技术培训。(3)做好粮食安全标准贯彻宣传工作。(4)建立粮食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定期粮食质量安全信息向食药监部门进行通报。

参考文献

[1]GB/T5009.11.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2-3.

[2]GB/T5009.20.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3-5.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局、财政部等.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Z].

调研文章 篇4

党员先进性学习体会—为民、务实、清廉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是指党的先进性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着多方面的具体体现;它反映在党内,有很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反映在社会上,有很强的社会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它具体地体现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践。这种先进性,既要由党的整体来体现,也要由党员个人的表现来体现。因此,坚持党的先进性,要求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为民、务实、清廉,首要是为民。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当干部就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要把为民造福作为从政的基本准则和不懈追求,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无论是开展调研、制定政策,还是部署工作、解决问题,都要切实把人民群众是否高兴、是否满意、是否答应,作为根本检验标准来衡量。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人心换人心,感情换感情。有了爱民之心,群众就会支持党的工作,缺乏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执政为民就是一句空话。常言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间”。我们应当努力做到亲民爱民,感情上贴近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大追求,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最高目的,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解民忧,实实在在帮民富。

为民、务实、清廉,根本在务实。务实,就要勤奋工作、埋头苦干,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一定的岗位上,我们就要尽心尽力干出成绩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干事业、做工作有不同的干法、做法,其效果却大不相同。党和人民对干部的要求是:真干而不是假干,实干而不是虚干,为党和人民而不是为自己干。这是衡量干部是否做到求真务实的试金石。履行好领导职责,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的政绩应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应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而不是做给上级看的,更不能出于自己的私利。要纠正“只图虚名,不务实效”的坏作风,坚持经常到最困难的地方,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务实,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做细、做实。

为民、务实、清廉,清廉是关键。清廉就是要坚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当干部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才能经得起各种考验。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应该坚持以廉为重、正派做人、坦荡为官,从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等方面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保持清正廉洁。事实证明,一些领导干部走上腐败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开始的,由此也造成了一些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不满情绪。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持正确的生活态度,追求高尚的生活情趣,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规定,从生活上防微杜渐。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社交

空间日益拓宽,如果不以“先进性”的要求规范约束自己,很容易使权力成为腐败的条件。对此,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政治警觉,做到谨慎交友、冷静交友、从善交友、择廉交友,丰富自己的涵养,提高自己的境界,保持自身良好形象。

党建调研文章 篇5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组织建设事关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全面贯彻落实,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事关全党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党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靠各级党组织去组织实施,只有好的基层党组织,才能完成党的各项任务,只有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才能提高党的战斗力,才能实践“三个代表”。按照新时期县委县政府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再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发现我局党建工作,长期以来固守陈旧模式,缺少创新意识和手段,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党建就是组织一下学习,发展几个党员,工作一般,要求不高,对党建工作热情不够,认为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是硬指标,党建工作是软任务,党建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

2、活动内容不够丰富、方式陈旧。党组织活动形式不够灵活,仅限于政治说教、催交党费,在工作中,继承不够,创新不多,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致使部分党员干部党性不强,宗旨意识淡化,作风不实。

当前,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建工作的要求更高了、任务更重了、难度更大了。新时期我局党建工作以“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条例》为准则,以“走前头”为目标,紧贴中心,服务大局,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以及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把党建工作不断推上新的台阶。具体措施如下:

1、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对党建工作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地位作用及自身特点、规律的认识,深化探索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深化实践,积极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深化拓展,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

2、要消除认为党建工作就是组织一下学习、征订一下报刊、收缴一下党费、发展几个党员、帮扶一下贫困,工作一般、要求不高的误区,深刻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树立“坚持高标准、创造性开展党建工作”的思想。增加工作的主动性,主动思考工作,不坐等上级指示;主动提供服务,不坐等别人上门;主动开展工作,不事事按部就班。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工作目标要有针对性,工作内容要有针对性,工作措施要有针对性,工作对象要有针对性,工作重点要有针对性。要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善于经常分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超前预见、主动适应,使党建工作始终保持鲜明的时代待征和旺盛的生命力。要增强工作的科学性,科学地决策工作,科学地安排工作,科学地评估工作。同时,继续积极采用电化教育开展工作,全面推进党建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3、从大视野、全方位、新角度谋划党建工作。一是扣紧为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的重大工作部署、各项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服务,来拓展思路;二是明确党建工作的目标,确定党建工作的内容,落实党建工作的措施;在当前和今后工作中,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不断提升参与经济、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4、倡导“政治坚定,服从组织,恪守纪律;勤奋敬业,严谨细致,务实创新;公道正派,谦虚好学,热情服务;胸怀大局,团结协作,相互关爱”的作风,增强政治、大局、服务、表率、自律意识,发扬敬业奉献、进取创新、挑战自我的精神。

5、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二是全面推行党建工作目标管理,真正把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责任落到实处。三是落实党建工作的相关配套制度。加强对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防止有章不循、流于形式。

6、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党组织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把党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党组织活动和接受党组织的监督,以模范行动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认真解决党组织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党员干部。

7、在制度创新上,不断完善并认真执行制度:一是学习培训制度,使党员的学习与培训在时间上、制度上得以保证。二是民主生活会制度,使每一个党员在党的组织中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

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目的。三是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使每个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能在民主监督之下自觉做好本职工作与自身建设。真正把党建工作抓上手,抓在点子上,抓出成效。

防灾减灾调研文章 篇6

XX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全县人口30万,国土面积669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场)、122个行政村。地处长江与鄱阳湖交汇之处,属滨湖丘陵地,气候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其特点是热量丰富,霜期较短,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这一特殊的地理位臵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县属于典型的易涝易旱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干旱灾、低温冷冻灾、地质灾等自然灾害,如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2005年发生的地震灾害、2008年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不断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努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成功创建综合减灾示范区国家级2个、省级5个、市级2个、县级4个。

一、灾情特点

受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县灾害情况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灾害种类“多”。除上述的洪水、地震、雨雪冰冻等灾害外,森林火情、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二是洪涝灾害“多”。因我县滨江临湖,拥有24公里的长江岸线和40公里长的鄱阳湖岸线,且降雨分布不均,主汛期(4—7月)降雨量高达700—800毫米,容易发生长江、鄱阳湖外涝引起的洪涝灾害,五年共发生洪涝灾害18起,直接 经济损失9903.3万元。三是森林火情“多”。因境内东南部群山环抱,所处的大垅乡、舜德乡、武山镇等地域是森林火情的高发地,近五年累计发生森林火情9起。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按照“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工作思路,重点围绕“防、救、减”三个关键环节,认真做好了三篇文章。

1、立足于“防”,做好了“居安思危”的文章。坚持防范于未然,切实做到谋划在前、准备在前、防范在前。一是坚持谋划在前。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都要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防灾减灾工作,并将防灾减灾工作列入目标考评。同时建立应急预案制度,出台了《XX县地质灾害防灾预案》、《XX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XX县地震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应急预案,扎实做好应急救灾准备工作。二是坚持准备在前。按照“防灾投入只增不减、物资储备只增不减”的原则,建立物资储备仓库,每年储备防灾物品20余项,其中救灾帐篷90顶、棉絮1200床、棉衣800件,总价值约200余万元,确保灾害发生时,救援物资能够第一时间投放到位,尽最大可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三是坚持防范在前。建立 灾害防御预警机制,由水务局、森林公安、气象局、防震减灾局等部门牵头,针对洪涝、森林火情、雪霜冷冻、地震等自然灾害,采取汛期24小时水位监测、干燥天气进山巡逻、天气异常实时预警等方式,对一切可以预防和防御的自然灾害,进行提前布控,提前预警,提前防范。

2、立足于“救”,做好了“救焚拯溺”的文章。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将应急救援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完善救援机制。完善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实现应急救灾网络全覆盖。①在县级层面:成立县救灾应急指挥部,总指挥长由民政局局长担任,水务局、气象局、防震减灾局、森林公安等部门均派一名领导参与,进一步加强统筹调度,汇聚工作合力。②在乡镇层面: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原则,14个乡(镇、场)均成立救灾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宣教、预警上报、救援、物资保障小组等机构,提升应急救援能力。③在村级层面:分别由村组干部、民兵、群众代表、志愿者组成应急救援排,切实加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救援力量。2014年,在财力相对紧缺的情况下,一次性为县应急救援大队(归县公安消防大队管理使用)招聘10名合同制应急救援队员,充实救援队伍力量。目前,全县共有应急 救援大队1个48人,民兵应急救援队伍14支395人。并且不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实战演练,加强实战能力,提升救援水平。三是发挥群众效能,创新救援模式。通过不断探索尝试,创新建立了“十户联防”紧急救援机制,有效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敲锣打鼓的报警形式。充分发挥了信息化时代的快捷、方便的优势,利用手机信息平台,将十户农户手机号码捆绑为一组,当有1户人家突遇险情(警情),拨打手机号码“995”(谐音“救救我”),另外9户群众均会立即接到救援信息,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开展救助,提高救援的工作效率,将灾害减少到最低。五年来,成功完成森林火情、洪涝、雨雪冷冻等应急救援40余次,无一人因自然灾害死亡,荣获省级平安县。

3、立足于“减”,做好了“日朘月减”的文章。减,主要是减少灾害和减轻灾害破坏损失,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切实做到了“三个减少”。一是应急反应时间“减少”。聘请责任心强、通讯联络方便的村干部担任一线“灾害信息员”,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将灾情上报至县公共事件应急办公室,县应急办立即开展调度,直接联络缩短应急处臵时间。同时要求应急救援力量在灾害发生时要做到“五个第一”,即第一时间赶赴灾情现场,第一时间上报灾害情况,第一时间开展救援行动,第一时间转移安臵灾民,第一时 间发放救灾物资。二是人为灾害次数“减少”。坚持宣传引导与严防死守相结合,减少一切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针对我县东南部群山环抱易发生森林火情,在清明、春节等森林火情的高峰时期,通过上门上户宣传文明祭祀、上山入口设臵警示标志、定时进行巡逻等方式,严控森林火情,“十二五”时期森林火情对比“十一五”时期减少18次,同比下降66.7%。三是灾害破坏损失“减少”。通过应急疏散演练、发放宣传册、摆放宣传展板、组织专家讲座、开展灾害自救演练等方式,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升灾害自我救援能力,降低灾害破坏损失,五年来,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同比下降20%左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地调研情况看,通过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促进了社会的安全与和谐,但是全县防灾减灾工作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一是统筹协调不够。防灾减灾工作涉及气象、民政、防震减灾、国土等几十个部门,政出多门、标准不一,各平行部门之间缺乏对接,独自开展工作,互相指挥不动,没有一个能够统一领导的职能部门,成为影响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瓶颈。二是减灾力量薄弱。减灾工作机构尚不健全,资金、技术、人员投入不足。近些年,党和政府对救灾工作越来越重视,救灾资金投入逐步增加,但是减灾工作投入却较少。此外,县民政局对乡镇民政办公室不是垂直管理,导致许多工作开展只能服从乡镇安排。三是城乡工作不平衡。多数部门防灾减灾宣传及演练工作开展集中在城区,而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没有。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匹配。一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有的没有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有的避难场所位臵选择离民居较远,不利于民众及时疏散。二是应急所需设备缺乏。有的乡镇民政办公室连基础的办公电脑都未配备,既不能及时传送灾情信息,也不利于工作开展。三是灾害信息网络建设有差距。各部门的灾害信息传输网络相对独立、组织松散,离构建现代化的综合减灾信息通讯、传输网络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不够及时准确,信息宣传发布口径不统一。

(三)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一是预案制定存在空白点。有的乡镇及社区没有制定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是预案内容不科学。部分预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有的预案照抄照搬,套用固定模式,针对性不强;有的预案内容简单,应急措施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三是预案演练不充分。许多乡镇不重视应急演练,认为可有可无,预案的实际作用缺乏实践检验。

(四)防灾减灾意识不到位。一是政绩观存在偏差。多数基层政府和组织对防灾减灾认识不足,认为它是务虚的工作,没有抓经济、抓发展实在,不愿意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二是部门认识有错误。许多部门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与本部门无关的防灾减灾工作不管不顾。三是民众关注度不够。近年来辖区灾害发生较少,大多数居民没有亲身经历过灾害性事件,缺少对灾害的感性认识。有的认为灾害离自己比较远,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有的缺乏基本的防灾避灾知识。

四、意见建议

防灾减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整合部门资源,依靠科学法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和措施,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设置协调机构。成立由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县长任主任,各涉灾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减灾委员会,落实编制,协调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并在各乡镇、村、社区也都分别成立防灾减灾工作领导机构,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合力。二是扩大资金投入。多渠道投入资金,争取上级支持,引导社会出资。严格防灾减灾资金管理,坚持专款专用,严格审批程序。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增加县、乡 两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员编制,加强技术人员和灾害信息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

(二)强化宣传教育。一是突出宣传教育的长效性。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依托现有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编印通俗易懂的的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和科普读物,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定期为广大农村地区送去防灾减灾技术服务和业务培训。二是突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城区重点开展火灾、房屋倒塌、地陷、地震等灾害,生物化学物品和有毒气体泄露、爆炸,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及技能宣传教育;农村重点开展雷电、大风、冰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范及逃生技能宣传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通过解读典型案例等形式,让中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避险逃生技能。三是突出宣传教育的主题性。以开展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活动的契机,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细化活动内容,精心组织实施,把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推向深入。另外,可以将《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到“七五”普法考试当中,推动全县民众知法守法。

(三)健全预警机制。一是加强隐患排查。广泛开展全面细致的隐患排查,准确掌握灾害隐患及灾害 发生规律,力促各个乡镇制定并完善符合当地灾情特点的应急预案。二是加强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通过演练提升民众防灾减灾实战能力,查找预案存在不足,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完善。三是加强信息整合。通过搭建灾情预警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和完善灾情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使各部门之间可以共享灾情信息,既节约人力物力,又能有效统一信息发布口径,及时传输灾情信息。

生鲜食品物流安全问题调研分析 篇7

生鲜食品物流的流程及风险

生鲜食品物流的主体为供应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其中, 零售商在销售物流中处于连接上下游的主导地位。生鲜食品物流的主要运作是由零售商完成或参与完成的, 它是食品物流安全管理的主要对象。供应商作为销售物流的入口、消费者作为销售物流的出口, 也是食品销售物流安全管理的重点之一。

从作业流程的角度考察, 生鲜食品物流链由一系列操作环节构成。以零售商为主导的生鲜食品物流经历了采购决策, 零售商自购体系下的验货措施, 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运输, 零售商的收货与验货, 入库, 流通加工, 上架陈列, 卖场保鲜处理, 消费者拣选, 报损或再加工, 消费者的运输, 消费者对食品的保鲜和储藏, 丢弃或食用等环节。在实际操作中, 经营者会根据食品特性、资源能力、技术环境等因素, 对物流流程进行微调以适应市场竞争。

采购决策:生鲜食品的采购既要要求避免缺货损失, 又要要求避免过量订货造成食品失鲜报损, 这是生鲜食品经营的难点之一。零售商自购体系的验货措施:查看食品外观是零售商判断食品质量的最主要方式。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运输:生鲜食品运输主要依靠常温货车和摩托车。据了解, 目前正在加快实施鲜肉全面冷藏配送的计划。零售商的验货与收货:该验货作业主要发生在超市, 仍然以感观检验为主。入库:目前, 超市的库存作业标准化程度较高, 拥有满足保证食品低温储存要求的冷藏冷冻仓库。但雪柜内生熟食混装的现象比较突出。流通加工:生鲜食品进入销售前要进行流通加工。销售物流链上的加工作业主要有清洗、分割、分拣、包装、贴标签等。其安全风险取决于操作人员与作业环境。上架陈列:上架陈列既要考虑消费者的选购心理, 也要按照食品的特性选择适当的陈列方式, 否则有可能增加食品安全风险。卖场保鲜处理:在销售卖场, 低温、加冰、加氧等保鲜措施能够延长食品的储藏期。生鲜食品销售时应使其处于低温环境中。温度不当, 将会增大食品安全风险。消费者拣选:调查显示, 分别有23%、10%的受访消费者首选通过嗅觉和触觉判断生鲜食品的品质, 而这种方法往往会引起食品的污染。报损或再加工:而出于对成本的压力或业绩考核压力的考虑, 个别生鲜食品经营者会对生鲜食品进行再加工出售。这些措施可降低生鲜经营的成本, 但也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消费者购买后回家途中:调查表明, 86%的受访消费者购买后在途时间少于30分钟, 其中40%的受访消费者购买后在途时间少于15分钟。但87%的受访消费者未能对在途低温生鲜食品采取保温措施。消费者对食品的保鲜、储存:要注意如砧板和包装袋卫生保洁, 冰箱温度设置合理性以及生鲜食品存放合理性等问题, 因为这些极有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风险。消费:在最终消费过程中, 消费者要避免食用腐烂变质或未煮熟的食品, 避免使用不洁净设备加工食品, 从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销售端生鲜食品安全风险管理

受访者表示, 生鲜食品销售物流的订货、运输、收货、仓储、配送、卖场销售等环节中, 最有可能出现安全风险的两个环节是仓储环节和卖场销售环节。在同类超市以往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中, 由于上述六个环节造成的原因, 分别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据受访者反映, 员工在这些环节中操作不当才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的深层次原因。

综合考虑生鲜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管理成本, 仓储环节和卖场销售环节是投入管理成本最多的两个环节。另外, 订货环节也值得关注。当考察各个环节对超市的经济效益显著程度影响时, 各超市受访者做出的由大至小 (分别用1~6表示) 的排列如表2所示。可见, 改善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的卖场销售环节对提高超市的经济效益很有帮助。

另一方面, 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难易程度 (分别用1~6表示) , 卖场销售管理、订货管理是管理的难点。这两个环节恰恰是超市连接消费者和供应商的节点。其中卖场销售属于出口, 订货则属于入口 (具体见表3) 。

根据受访者的经验分析,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店铺较多, 设备完备率差别大;员工素质较低, 作业不当;冷库投资大, 资源不足;订货预测不准确, 采购合理性不足;库存策略和作业不完善;设备活性低、适用性低、使用率低。

在外部监管方面, 对超市进行卫生检查的部门按照频率大小程度来分, 依次有工商部门、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消费者协会、市场管理处。检查方式为定期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

在各超市保证生鲜食品安全的措施方面。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几点:严格执行广州市颁布的相关食品准入制度, 从源头着手控制;对现场加工及售卖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重视顾客的意见, 聘请有责任心的市民做超市的监督员, 并根据顾客意见做出及时改正;超市设有实验室, 配备食品安全检验设备, 有专业人员抽检食品质量情况并向公众公布;开铺前对商品质量检查, 对存在质量问题商品的及时撤柜;收货把握好质量关, 不允许接收损坏, 腐烂, 变味等食品。并按照相关规定检查食品质量检验证书;对员工要求定期学习食品安全知识, 提高员工培训质量, 加强员工培训;安排专职员工帮助顾客挑选食品, 避免因直接接触食品而使食品受到污染;引入SG S等第三方公司执行质量管理。

结论

加强生鲜食品物流安全管理必须运用预防性的、全面的、关注细节的管理方法。制定能够评价生鲜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指标体系则是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

在熟悉生鲜食品特性的基础上, 综合上述生鲜食品物流流程, 可以初步拟定对生鲜食品物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指标, 并由此形成全面反映生鲜食品物流的食品、技术、作业、管理等特征的指标体系。

市场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市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食品安全一旦得不到保障,不仅会危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会在社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进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威胁。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均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否则都可能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本文将以A市的食品问题为例,对其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市场调研,并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1 市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状况汇总

1.1 食品安全检测结果。对A市每年销售超过1千万以上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食品检测,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食品卫生合格率由2001年的88.6%上升至2014年的95%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上升至93%;市区畜产品中“瘦肉精”检出率下降至1.2%;水产品的氯霉素残留检测均为零。

1.2 食品安全准入制度。在国家大力提倡食品安全问题的政策指引下,A市大力推行认证、索证、索票、信用档案等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极大的增强了食品安全系数。其中,32%的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部分企业还通过了ISO9000、ISO14000和OSHMS18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7.11%设立无公害产品区;绿色食品专区覆盖率达到16.31%。

1.3 食品流通基础设施。食品流通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得到了显著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冷库建设率达到38.56%;配备了速测仪、污物处理设备、污水处理设备,对市场的垃圾进行分类,然后集中处理。

1.4 消费者安全意识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视力度逐渐增强,消费理念也由“以价格为中心”变为“价格和质量并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促使市场流通环节各部门也加大了安全防护措施。对超市200名消费者进行随机调查,其中85%消费者关注食品保质期;72%的关注蔬菜和水果的农药残留量;55%的关注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等相关因素。而对农贸市场的消费者进行调查却发现,消费者对食品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食品添加剂方面,但关注人数不足50%。

2 市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虽然市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问题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2.1 食品超标问题。我国食品卫生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仍有部分食品存在超标问题。食品卫生不合格率达到5%、瘦肉精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散装食品不合格、病害肉屡禁不止,这些都对广大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2.2 食品安全检测费用高。我国食品质量标准数量较多(近3000个),但检测标准不统一,指标设置比较繁琐,检测成本较高。如对肉食品进行检测时,仅“瘦肉精”一项定性检测就达到800元,若要进行定量分析,费用将达到2000元,全部标准检测可能要达到1万元,普通企业难以承受高额的检测费用。

2.3 食品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缺失。《食品卫生法》和《产品质量法》主要涉及食品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的卫生检测,但对于流通环节的法律条款相对缺乏。食品从生产环节到销售环节保持新鲜的难度较大,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强制约束,确保食品在流通环节的卫生质量。

2.4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需要进一步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而食品安全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更是处于滞后阶段,对食品企业的信用数据收集工作也处于小范围尝试阶段,还未形成有效的体系。从现状来看,构建食品企业卫生质量的信用体系难度较大,消息不对称的状况短时间内难以消除,需要政府部门、企业部门、消费者共同参与。

3 市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食品安全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工程,构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确保食品在流通环节的安全质量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3.1 加强法制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逐渐完善市场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给企业部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准确的法律依据,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在制定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可积极借鉴国外相关法律,为食品安全检测标准的国际化奠定基础。

3.2 提高检测技术,降低检测费用。加快市场检测,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自检体系,配备有害物质残留检测设备,降低企业的检测成本;二要完善委托检测制度,鼓励和引导没有自检设备的企业,向第三方检测机构主动送检;三是要加大检测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创新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同时降低检测费用。

3.3 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通过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促使食品企业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管理力度和检测力度。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升需要通过媒体宣传、社区安全讲座、公益活动等形式完成,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是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

3.4 构建食品企业安全信用档案。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以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基础,构建公正、公平、公开的食品安全共享平台;将各企业食品的安全检测结果传输至共享平台,从而建立市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企业、政府、消费者可通过共享平台及时了解食品安全检测状况,为后期的管理和消费提供参考。

4 结语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消费者健康,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检测,保障食品安全,不仅可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还能有效促进食品企业的健康发展。食品由生产到销售需要经过流通环节,流通环节可能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区域,给管理和检测造成了不利影响。近年来,我国流通流域食品安全检测得到了改善,但仍须在食品超标、检测费用高、法律依据不全等问题,需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积极改进。

参考文献:

[1]常璟宇,王新.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三难之困”华东地区食品安全调研纪实[J].中国食品,2011(01).

[2]张丽杰.北票市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状况调研报告[J].商场现代化,2014(24).

[3]尚闻.“三绿工程”为食品流通安全护航[N].中国商报,2005(03).

上一篇:用成语无忧无虑造句下一篇:干部选拔和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