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推荐6篇)
综观项羽一生,能够发现他是—有勇无谋的人,他的一生中几乎设有用过心机,忠是直来直往,快言快语,速战速决,但这样的项羽一碰上善于掩饰自己情绪的刘邦,注定是要倒大霉的。俗话说:“大丈夫喜起不形于色。”项羽直丰的个性不断地支配着他的行为,所以项羽给人的感觉是一眼就能看透,很容易陷自己于危险的境地中。因此,楚汉相争的结局,就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一个将自己弱点完全暴露在敌人眼前的人注定是失败的。
一、出身名门,胸怀大志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以其伟大的失败而被称之为英雄的异类,从他去世之后,他的名字就定位了人类生存的某种状态,或许能够说,因为有了他才弥补了人性卑鄙自私的先天缺陷。
后人出了许多书来谈论他,有记实的、有杜撰的、有褒义的、有贬义的,但无论何种版本,都不约而同地在表现一种精神一一大气蓬勃。
他就是项羽,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
项羽(前232一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他身高六尺,力大如牛,能轻易地举起几百斤重的铜鼎。由于项家世世为楚将,被封于项地(今河南沈丘),所以姓项。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在秦灭楚之战中,被秦将王翦所杀。他是由叔叔项梁养大的,他从小便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于是,他的叔叔项梁教他书法,他不用功:让他去学习剑术,他也不肯努力。项梁很生气就骂他没有出息。项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说,学写字只够记个姓名罢了,学剑术也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能对抗上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他学习兵法。项羽大喜,但略略明白一点大意后,又不肯学完。项梁因为杀了人,和项羽一齐到@中(即今江苏吴县)躲避仇人。吴中的贤士大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地方有大的徭役和丧事,项梁常替他们主办,暗地用兵法部署训练参加的宾客及青壮年,借此了解他们的才能,培养骨干。充满活力的项羽,不肯静下心来学习的个性,使得项梁渐感不安。项梁心想这种个性如何能承担复国的重任,完成灭秦的夙愿呢?
虽然如此,项羽却胸怀大志。在吴城看到始皇帝,是项羽一生的重大转机。
他平常以自己的腕力自豪,常常和附近的年轻人较量:所以,石到
始皇帝的英姿,潜伏于体内的意识,立刻极大地震动了他。脱口出说:“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记)项梁连忙掩住他的嘴,说:“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记》)
这是项羽脱口而出的叫声,也正是所有楚国人的心声。
项羽突然变得严肃的眼神,就像下定决心要闯出一番事业一般,使得项梁既恐慌又期盼。然而,应对如此豪华的场面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更多的反映出是羡慕之心和钦慕之心。但是,项羽的话,更多反映出他的豪情壮志和对秦王朝的野心,这为他日后推翻秦朝,成为“西楚霸王”做了铺垫,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项羽率直和不屈的性格。同时,这句话也充分的表现出他那势不可挡的决心。果然,项羽在秦末大革命中,顺应形势,很快成为一名杰出的领袖。项羽的成功一半靠的是他的出身,因为他显赫的家世给了他强烈的号召力,这种号召力很快就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战斗力。各方的推崇和尊重,让项羽这星星之火很快烧成了燎原之势。
二、破釜沉舟,大展雄风
从以上文中,我们了解到了项羽的出身和其的胸怀大志,那么他在之后又是怎样展示自己“力拔山兮”的才能呢?以下让我们来这节故事——破釜沉舟,大展雄风!
这是一个救援赵国,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的故事。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军阀混战。公元前29月,当项梁引兵进至定陶西北时,遭到章邯优势兵力的袭击。项梁战死,起义军失利。
定陶战后,章邯认为楚军无足轻重,乘胜渡过黄河进攻赵地。赵王歇和相国张耳、将军陈余,自知不是章邯的敌手,退守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涉间用重兵围困起来,状况危急。赵王歇向楚怀王求救。这时楚怀王已迁都彭城,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领兵北上救赵。
宋义率领大军由彭城出发时,将士们已经休整了几个月,听说要去和秦军主力拼杀,个个擦拳摩掌,斗志旺盛。但是宋义却是个极端自私卑劣的人。他一面用甜言蜜语,获得了楚怀王的信任,骗取了兵权,一面和齐国勾搭,寻求自己的外援。如今他兵权在手,却根本不想到巨鹿城下和秦军拼命。当他带领的大军到了安阳(今河南安阳东南),听说秦军声势浩大,就命令楚军停了下来,想等秦军和赵军打上一阵,让秦军消耗掉一部分兵力,再进攻过去。宋义按兵不动,在安阳一停就是四十六天,每一天只是在大帐中饮酒作乐,从不提出兵援赵之事。项羽耐不住性子,去跟宋义说:“吾闻秦军围赵王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史记项羽本纪》)意思就是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必须能够打败秦军。
宋义斜着眼瞥了项羽一下,轻蔑地说:“你哪里懂得兵法的妙用。让我告诉你吧,如今秦兵攻赵,要是胜了,就会疲惫不堪,那时我就出兵乘其疲惫而攻之,如若秦兵败了,我们正好一鼓作气,西人关中。所以我的主意是先让秦赵拼个你死我活,我们能够坐收渔翁之利。”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项羽走后,宋义冲着他的背影冷笑,他还下了一道命令:“将士中如有不服从指挥的,就得按军法砍头!”这道命令,显然是针对项羽的,这一点,军中的人谁心里都明白,项羽更是气得要命。
宋义把楚怀玉的命令束之{阁,却加紧了和齐国的勾搭。齐王田荣见他手握重兵,正想拉拢他,就请他的儿子宋襄到齐国去做相国。宋义得知这个信儿,高兴万分,亲自把儿子送到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并在那里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
这时正是三九严寒,冷风剌骨。战士们饥寒交迫,怨声连天。可宋义照旧拥炉饮酒,谈笑风生。项羽对救赵的事心急如焚,气愤地对将士们说道:“当此之时,我们本应齐心协力,攻秦救赵,但是宋将军却不引兵渡河,整日饮酒。还说什么让秦赵相拼,然后坐收渔翁之利。一个新建的小小赵国,怎能抵挡得住虎狼之秦呢?秦赵之战,胜败昭然,有什么渔利可收?宋将军手握重兵,身负重命,却心怀不轨,我看他是不效忠国家的臣子!”战士们也十分气愤。
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将士们大多是项梁的老部下,宋义在将士中本来没有什么威望。大伙见项羽把他杀了,都表示愿意听项羽指挥。项羽把宋义被处死的事,派人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虽然很不满,也只好封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应对这么多的敌人毫无惧色,他首先派遣手下大将英布等率领两万多人渡过漳水去救援巨鹿。英布等人早就憋了一肚子气,见到有机会打仗都嗷嗷叫着扑向敌军,顿时将秦军布防在对岸的警戒部队击溃。因此,当项羽杀了宋义以后,先派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做先锋,渡过漳水,切断秦军运粮的道路,把章邯和王离的军队分割开来。然后,项羽率领主力渡河。之后,项羽下令立刻埋锅做饭,准备渡河船只,吃完饭立刻渡河。忽然赵国使者又来告急道:“齐、燕等国援兵虽然已到了巨鹿,因为见秦军人多势众,凶U异常,只是远远扎营观望,不敢出战。赵国的安危存亡,全系在将军身上了!”
原先章邯命大将王离、涉间、苏角围攻巨鹿,自己驻兵巨鹿南边的棘原,专门截拦诸路救赵援兵,同时筑道至巨鹿城下,运送粮秣,布阵严密,无懈可击。项羽探知了秦军的部署,明白要解围救赵并非容易,但他却把手一挥,对赵国的使者说:“你回报赵王,项羽必须不负贵国厚望!”
之后,项羽为了得到更多的情报,让秦军露出破绽,先派英布、蒲将军带上自己的两万人马渡河进攻秦军甬道。英布、蒲将军不负所望,击败了看守甬道的秦军。从这场小胜利中,项羽看到秦军的问题所在一一甬道虚弱,而章邯军疲惫不堪,决定抓住时机全军进攻秦军,这个时候陈余又派人向项羽请战,项羽同意了。正好让陈余做出救赵的姿态吸引王离军的注意。
随后,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里做饭的锅子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文言叫做“破釜沉舟”,釜就是锅子),对将士说:“咱们这次打仗,有进无退,三天之内,必须要把秦兵打退。”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项羽的战略眼光和权谋手段以及大无畏的决断力,首先项羽带着一只杂牌军,军队派系多,战斗力参差不齐,而项羽又是第一次指挥他们,很难得心应手。在这样的状况下项羽充分运用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把一只向心力不足的军队栓成一根绳,只有一齐向前冲打败秦军才有活路。在项羽的鼓舞下,楚兵的求战欲望高涨!其实,这场战争打的也是一场潜力战。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全部发挥出来就会发挥无限大的力量。而潜能的发挥一般都是在十分紧急关头。或许项羽那个时候并不懂得什么是潜能,更不懂得怎样激发潜能,但是他的决定和信念使他记得了这场战役。
渡过漳河,项羽率领大军直插章邯和王离这两军之间的空隙。一面阻拦章邯的援军,一面切断甬道,断绝粮运,这就使得巨鹿城下的王离大军失去了后援和粮草供应。秦将王离见楚军如此勇猛,急忙指挥兵马拦截。项羽的军队拼死作战,锐不可当,杀得秦军死伤无数。王离三进三退,才算逃回了本营。
在东阿之战中,章邯就领教过项羽的勇猛,这次前锋败北,王离失利,他更不敢大意了,立即重新排兵布阵,想诱项军深人,聚而歼之。章邯引楚兵深入阵中,以为楚兵中计,却不料楚军由于断了后路,三五成群,各自为战,以一当十,两天之内,秦车就吃了9次败仗。项羽见秦军已经溃不成军,就派英布、蒲将军夺取秦军甬道,杀秦将苏角,活捉王离,涉间葬身火海。章邯见大势已去,被迫率领20万秦军投降项羽,这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战。这次战役基本上消灭了秦军主力,对于推翻残暴的秦王朝统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这次战役中,项羽也廉得了威名,为他以后当上“西楚霸王”打下了基础。“破釜沉舟”也被传为千古佳话。这是一次具有决定性好处的大战,它不仅仅一下击垮了秦军的主力,也扭转了整个战争的格局,奠定了秦朝灭亡的基础:而且,此战过后,项羽被一致推举为“诸侯上将军”,一举成为反秦阵营中叱咤风云的英雄和领袖。
一场巨鹿之战,能够说是项羽与章邯等人的一次赌性战争,项羽的赌注是自己与5万壮士们的性命,如果赌输了,项羽将永无出头之日,甚至是死。反之,如果赌A了,那么他将见到明天胜利太阳的光芒,从此他将是天上一颗耀眼的星星。如果人们没有看到结果,只看到了前景,那么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项羽输,原因是:
其一:双方悬殊太大。
项羽只有5万兵马,而章邯却有20万兵马,足足是项羽的四倍,即使项羽的军队再强大也不可能会打A。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这样项羽一个兵需要敌章邯4个兵,更何况项羽的兵马也并不是很强大。项羽的军队组成要上溯到项梁时代,项梁和项羽早年在江东培养了一只精锐项家军。项羽曾带着这只8千人的子弟军渡淮攻秦。之后项梁收义军陈婴几万起义军,又合并秦嘉军,收编各路杂牌义军,组成楚军。这当中各个势力都有自己的军队。而项羽则带少量子弟兵和刘邦军一齐合为一偏师,在别处进攻秦军。然而,之后经过一些事情,军队中只剩下项羽一些乌合之众。
相反的,秦军所带领的军队却是久经沙场的强兵强将。还是由秦之名将蒙恬打造的边防军,他曾击败北方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带领他们的是当年蒙恬的副手之后统领边防军的大将王离,曾被封为武城侯,多次跟秦始皇东巡,功名赫赫。这只大军负责围巨鹿,兵力大约20多万。因此,从战斗力上讲项羽不可能战胜秦军。
其二,盟友的畏战,保存实力
上面已经说过项羽的兵马无论是数量,还是战斗力都比但是秦军,这决定了项羽处于弱势。再者,虽然各路诸侯答应援兵,但是他们的兵力也是一些没有战斗力军队,再加上每个人都畏惧秦军的数量,要想让他们在自己没有任何战果的状况下帮忙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再一次证明项羽这场战争注定A的机率很小。
然而,项羽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创造了不可能的奇迹。其实,与其说这是项羽制造的奇迹不如说是项羽的谋略比较高。
项羽清楚地明白想要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惟一的办法就是速战速决,否则就是死路一条。而原本就很少的楚军要想速战速决是十分困难的,除非把军队的所有力量全部指向敌军最脆弱的部分一举攻破。而如今王离派兵围攻巨鹿,防诸侯,这种阵势有利于自己。但是秦军也不傻,章邯军就等着你攻王离时再来个两面夹击,让你死无葬身之地。但也并不是章邯的援军没有一点缝隙可钻,派兵保护甬道就有兵力的分散。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两军之犄角的空隙,大胆在枪口上舞上一曲,在秦军眼皮底下火中取栗,就要快,快到让秦军主帅完全没有感觉,快到不留任何时间给秦军部署,快到秦军来不及配合,快到秦军有感觉时他们已经败了,如雷声、闪电一样在瞬间即过,又在瞬间即失。但是,要做到雷声、闪电一般快,谈何容易,然而项羽却做到了,他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创造了一个奇迹!
三、巧设鸿门,借失良机
从上文中,我们看到的是项羽豪气冲天的霸气,但为什么项羽最终没有能够打败刘邦,自立为帝呢?以下我们从鸿门宴中向您讲解项羽的为人,包括他失败的原因。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s。”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乡坐。亚父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但是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人。”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项羽的大军到了函谷关,瞧见关上有兵守着,不让进去。守关的将士说:“我们是奉沛公的命令,不论哪一路军队,都不准进关。”
项羽这一气非同小可,命令将士猛攻函谷关。刘邦兵力少,不须多大工夫,项羽就打进了关。大军之后往前走,一向到了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驻扎下来。
刘邦手下有个将官曹无伤,想投靠项羽,偷偷地派人到项羽那儿去密告,说:“这次沛公进入咸阳,是想在关中做王。”
项羽听了,气得瞪着眼直骂刘邦。没过多久,又听曹无伤报告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更为大怒,于是命令英布攻破函谷关,准备讨伐刘邦。此时项羽拥兵40万,号称百万,驻扎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的项王营)。刘邦有兵10万,号称20万,安营霸上。谋士范增劝说项羽立即攻击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张良的老朋友,张良以前救过他的命。项伯怕仗一打起来,张良会陪着刘邦遭难,就连夜骑着快马到灞上去找张良,劝张良逃走。
张良心向刘邦,认为此刻事有急难,自己就这样偷偷逃走是不义气的,于是便把项伯的话细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请张良陪同,会见项伯,再三辩解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请项伯帮忙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项伯答应了,并且叮嘱刘邦亲自到项羽那边去赔礼。
第二天一清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到了鸿门拜见项羽。刘邦说:“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北作战,我在黄河南作战,却没有料到自己能先人关破秦,能在那里再次见到您。此刻由于小人的谗言,使您我之间产生了隔阂……”
项羽见刘邦低声下气向他说话,满肚子气都消了。于是就歉意地说:“这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否则,我怎样会这样呢?”当天,项羽就留刘邦在军营喝酒,还请范增、项伯、张良作陪。
酒席上,范增一再向项羽使眼色,并且举起他身上佩带的玉i(音jue,古代一种佩带用的玉器),要项羽下决心,趁机把刘邦杀掉。但是项羽只当没看见。
范增看项羽不忍心下手,就借改走出营门,范增站起来,到外面召来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心慈手软,你进去,上前给他们祝酒,祝过酒,请求舞剑,借机将沛公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为他的俘虏!”
项庄于是进去祝酒,祝过酒,说:“君王跟沛公一块喝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的,让我来舞剑吧。”项王说:“好。”
项伯见此状况,也拔剑起舞,舞着舞着,慢慢舞到刘邦面前来了。张良一看形势十分紧张,也向项羽告辞,离开酒席,走到营门外找樊哙。樊哙连忙上前问:“怎样样了?”
张良说:“状况十分危急,此刻项庄正在舞剑,看来他们要对沛公下手了。”
樊哙跳了起来说:“要死死在一齐。”他右手提着剑,左手抱着盾牌,直往军门冲去。卫士们想拦住他。樊哙拿盾牌一顶,就把卫士撞倒在地上。他拉开帐幕,闯了进去,气呼呼地望着项羽,头发像要往上直竖起来,眼睛瞪得大大的,连眼角都要裂开了。
项羽十分吃惊,按着剑问这是什么人,到这儿干什么?”
张良已经跟了进来,替他回答说:“这是替沛公驾车的樊哙。”
项羽说:“好一个壮士!赐给他一杯酒。”樊哙下拜称谢后,起身,站着一饮而尽。项王说:“赐给他猪腿。”樊哙把盾牌扣在地上,放在它上面,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能再喝酒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畏避,一杯酒哪里用得着推辞,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光,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楚怀王曾跟各路将军约定:‘首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就封他做关中王。’如今沛公最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去碰一碰,把皇宫封闭起来,将部队带回霸上,等待大王到来。所以派遣将官把守关门,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事故。沛公这么辛苦,功劳这么大,您没有给他封侯奖赏,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掉有功的人,这是在走秦王的老路呀,我倒替将军担心啊。”
项羽听了,没话能够回答,只说:“坐吧。”樊哙就挨着张良身边坐下了。
过了一会,刘邦起来上厕所,张良和樊哙也跟了出来。刘邦留下一些礼物,交给张良,要张良向项羽告别,自己带着樊哙从小道跑回灞上去了。
刘邦走了好一会,张良才进去向项羽说:“沛公酒量小,刚才喝醉了酒先回去了。叫我奉上白璧一双,献给将军;玉斗一对,送给亚父(“亚父”原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
项羽接过白璧,放在座席上。范增却十分生气,把玉斗摔在地上,拔出剑来,砸得粉碎,说唉!将来夺取天下的,必须是刘邦,我们等着做俘虏就是了。”
一场剑拔弩张的宴会,终算暂时缓和了下来。
“鸿门宴”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宴会,项羽如果能听范增所言杀了刘
可惜,他却错过了杀刘邦的良好时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出项羽的性格中存在着极大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I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超多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适合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以下就让我们看看,项羽在鸿门宴中犯有那些错误:
1、暴躁易怒,有勇无谋,爱慕虚荣。
当他听说刘邦已经人居关中时,想的不是如何对付刘邦,让刘邦从中让出,而是大怒,立即下令犒劳士卒,要去破刘邦的军队。这充分表现了其暴躁易怒的性格。而当他听说刘邦所占据的关中有许多金银财宝时,更是愤怒之极,也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个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之人。
2、目光短浅、自满自得,缺乏从谏如流、足勇少智
应对项伯的泄密他却无动于衷,丝毫不怀疑。甚至听信项伯的片面之词,就高傲地等待刘邦的道歉,反而不听范增的忠告,就已经注定他杯具英雄的下场了,也充分证明了他那目光短浅、自满自得,缺乏从谏如流、足勇少智的领导性格,反而衬托出刘邦圆滑柔韧,张良的沉着冷静,樊哙的忠诚勇敢。
就因为项羽的这些性格的合成,造成了错杀刘邦的机会,从主动变为被动。而刘邦却由于多谋奸诈,虚心下问,一步步由被动变为主动。“鸿门宴”拉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争霸”的序幕。鸿门宴在表面上看来只是一个普通宴会,实际上却是一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斗智、斗勇、斗谋的一场宴会。刘邦以“先君子后小人”的手段取得了胜利,突出表现了项羽的憨直、妇人之仁和粗疏寡谋。
四、悲情英雄,乌江自刎
项羽,一个情感丰富、爱恨憎明、直率憨厚的柔情豪迈汉子。他是一代英雄,不是枭雄。项羽有着英雄的气概和豪情,很遗憾他却没有身为枭雄的收敛、心机和心计。而正是这样的性格注定他的人生从开始纵横驰骋沙场之后,惟有终结自己的灿烂。因为干大事的人要具备有勇有谋、韬光养晦、能屈能伸的个性,然而这些却都不是项羽所具备的,所以任凭他再辉煌战绩,都不能成为入主天下的帝王,这是他杯具色彩不可避免的宿命。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庚,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公元前2,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出去,那儿的汉兵又围了上来。
项羽没法突围,只好仍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留意防守。但是,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到了夜晚的时候,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得呼呼直响,风声里还夹着唱歌的声音。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由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净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还真不少。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样办,虞姬啊虞姬你怎样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当夜,项羽跨上乌骓马,带了八百个子弟兵冲过汉营,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刚亮,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连忙派了五千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赶到他渡过淮河,跟着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
项羽和一百多个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对头,跑到之后,只见前面是一片沼泽地带,连道儿都没有了。项羽这才明白是受了骗,赶快拉转马头,再绕出这个沼泽地,汉兵已经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起兵到此刻已经八年,经历过七十多次战斗,从来没打过一次败仗,才当上了天下霸王。这天在那里被围,这是天叫我灭亡,并不是我打但是他们啊!我这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明白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齐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喊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项羽到了东山下,那四队人马也到齐了。项羽又把他们分成三队,分三处把守。汉军也分兵三路,把楚军围住。项羽来往冲杀,又杀了汉军一名都尉和几百名兵士。最后,他又把三处人马会合在一齐,点了一下人数,二十八名骑兵只损失了两名。
项羽对部下说:“你们看怎样样?”
部下都说:“大王说的一点不错。”
项羽杀出汉兵的包围,带着二十六个人一向往南跑去,到了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
亭长劝项羽立刻渡江,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了江,还能够在那边称王,
项羽苦笑了一下说:“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我在会稽郡起兵后,带了八千子弟渡江。到这天他们没有一个能回去,只有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再见他们呢。”之后对亭长说:“我明白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了。
下一战,项羽的人生之路走到了尽头,而他的命运的杯具性的显露也就到达了顶点。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咤风云。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为汉高祖进人咸阳,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所以,古人称他“有百战百胜之才”。
然而,这位有着“百战百胜之才”之称的项羽终以在乌江自杀了。虽然刘邦胜利地登上了帝位,但失败的项羽仍然能够当之无愧称为英雄。在整部《史记》中,司马迁写得最为动情的,大概就是这一段。从四面楚歌,到乌江渡口,中间经过了霸王别姬的柔肠百转,误入大泽的挣挫不前,斩将夺旗的叱咤生风,而终归于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容惭颜。司马迁之所以用“本纪”为其立传,因为他败的有尊严,有志气,不失男儿本色和英雄之名,这点从在乌江边上他与亭长对话中就可看得出。
当项羽在忠心部署的保护下逃到乌江口时,许多人都认为,只要越过乌江,对岸就是自己的地盘,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认为项羽只要忍一时就能够成霸业。试想,如果项羽听从了亭长的安排坐船渡江,回江东继续称王,谁明白哪天能卷土重来,夺回帝位呢?即使他能够重新站起来,但也早已经失去对他英雄的评价。
当庚姬在亥下自刎的那一刻,项羽的心就跟着一块死了。试想,一个人的心都死了,怎样还可能重新振作,卷土重来?青山已经失去了生命力,留给人们的只是一片焦土,又怎样会有柴来烧呢?以项羽心中的那股霸气和自尊,是不容许自己像过街老鼠的丑态被对他寄予厚望的江东父老所看到的,再加上,今生惟一的红颜知己虞姬已经为他死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了,于是他选取了最有尊严的死去,以保自己宁死不屈的形象。
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重若泰山,而有的人死了却轻若鸿毛。”毋庸置疑地是,项羽的死是重若泰山的。他的死,不但没有使他蒙羞,反而使他的事迹流传千古,永垂不朽!他的博大胸襟、妇人之仁、豪迈霸气……使得他在自杀的那一刻还能顾虑到让他从前的部署得到他的首级的话就能加官进爵,这份气度怎样能不令人叹息啊!李清照曾称赞气其节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问及他们是如何得出自己的结论时,他们的回答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依据自身兴趣对自己通过电影、电视、电脑、故事会等所看到、听到的曹操故事进行组合而形成的,在这里,学生自己的兴趣成了构建曹操形象的根本依据,因而被称为主观主义倾向;一种是依据相关文献资料中的作者观点,在这里,相关文献资料所固有的观点,即文献作者的观点,成了学生构建曹操形象的根本依据,因而又被称为客观主义倾向;一种是依据对各种文献参考资料的批判性分析,在这里,曹操这位历史人物被认为有其历史真相,这种历史真相成了构建曹操形象的根本依据,故而又被称为“事情本身”倾向。现在的问题是:这三种回答问题的方式,是否都值得提倡?我们的观点是:虽然主观主义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方面有其优势,虽然客观主义在掌握书面知识方面有其优势,但二者都不利于对“事情本身”的理解,进而不利于学生实践智慧的发展,故而都是我们要反对的。
一、反对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理解观
(一)主观主义理解观及其批判
在如何理解曹操的问题上,存在一种主观主义倾向,它认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人?”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客观的答案,且每种理解都没有对错、高低之分。因为学生对曹操的理解是学生自己主观建构的,它来自于学生个体根据自身兴趣对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看到和听到的曹操故事进行组合而形成的曹操形象。
对曹操的主观主义理解有合理之处,它提倡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积极能动性,这有力地反击了客观主义理解观。然而主观主义在有力回击客观主义理解观的同时,却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夸大了学生的能动性。
第一,忘记了“事情本身”是自主建构的内在尺度。学生对曹操的理解不是任意的,不是一种纯粹的想象游戏,而是有内在尺度的,那就是曹操这位历史人物的历史真相。在这里,学生理解的真正使命在于揭示曹操的历史真相。
第二,陷入了主观主义“唯我论”。在这里,学生对曹操进行理解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自己的兴趣,是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曹操形象,这种形象构成了理解曹操的视界。由于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视界出发来理解曹操的,因而打上了一种主观主义“唯我论”的色彩。
第三,陷入了不可通约的相对主义。既然学生的视界决定了其自身对曹操的理解,那么不同的学生对曹操的理解总会不同,因为不同学生的视界不同。由于不同的视界之间没有对错、高低之分,那么对曹操的不同理解也没有对错、高低之别,这使得老师既没有依据去评说不同学生对曹操理解质量的高低,也没有理由劝说学生去接受“教师对曹操的理解”而非“学生自己对曹操的理解”。因为学生完全有理由以“不同的理解之间不存在对错、高低之别”为据而拒绝教师的指导。而这种说法又是大多数教师所无法接受的。
(二)客观主义理解观及其批判
在如何理解曹操的问题上,存在一种客观主义倾向,它认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客观的、固定的,它存在于关于曹操的文献之中,它不依赖于学生的主观性而存在。学生对曹操的理解在其本质上是一种避免误解的技艺,是学生以中立者的身份排除各种阅读误解以重现文献原意的全部技艺,是对客观答案的再现。学生对曹操理解的质量高低取决于学生的理解与客观答案的吻合度。在其它情况一定的情况,吻合度越高理解的质量越高,反之,则越低。对曹操的客观主义理解,其合理之处在于提倡学生对曹操的理解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客观依据的,这有力地反击了主观主义理解观。但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
第一,剥夺了学生“视界”的合法性,进而剥夺了学生主观建构曹操形象的合法性。客观主义理解观一方面赋予文献作者“视界”以合法性,赋予其建构曹操形象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却剥夺了学生“视界”的合法性,剥夺了学生建构曹操形象的合法性,它认为学生在理解曹操时应该摒弃自己的“想法”,努力钻进文献作者的“视界”,并依据文献作者的“视界”来理解曹操。但学生的“视界”总是理解文献的在场因素,不需要也不能被悬置起来。
第二,忘记了文献作者在创作文献时的易错性。文献的创作者不是上帝,不具备“上帝之眼”,因此在理解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时可能会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作为原创者的作品,文献必须保持一种开放性,即随时被证否的可能性。
第三,忘记了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历史性”。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历史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曹操这一历史人物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向人们呈现出自身不同的样子,另一方面曹操这一历史人物会在不同的人面前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但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历史真相”作为一个整体却并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所改变的只是曹操的不同侧面。这就意味着学生不能仅仅被局限在文献所塑造的曹操形象上,学生需要依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来建构对曹操这位历史人物的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性随意地对曹操形象进行建构,而是意味着学生必须依据自己所处时代的背景对曹操这位历史人物的不同方面进行不同的组合以塑造出符合时代特点的曹操形象。
二、理解观的重建:基于事情本身的心理重演
(一)课程理解的真正对象是“事情本身”
一方面文献不是空无所有的纯粹语言游戏,而是关于曹操的历史真相这一“事情本身”的语言。另一方面文献虽然涉及曹操的历史真相这一“事情本身”,但却很难将曹操的历史真相这一“事情本身”完全显现出来,这不仅是因为文献作者会由于自身视野、所处历史背景、精力不济等不利因素而造成自身理解的局限性,而且是因为“事情本身”具有历史性: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历史真相是一个历史性存在,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向人显现其自身的不同侧面,进而使得不同时代的人看到不同形象的曹操。以上两方面决定了理解曹操的真正使命既不是学生自身经验和兴趣的投射所形成的“自画像”,学生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性随意地建构对曹操这位历史人物的理解,也不是“再现”文献的原意———文献作者对曹操的理解,而是将文献所涉及的“事情本身”显现出来,即掌握曹操这位历史人物的历史真相。
“事情本身”的设定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一种客观性依据:从消极角度讲,“事情本身”的设定使得课堂教学可以抗拒不符合“事情本身”的东西,可以拒绝一切与曹操这位历史人物本身不符的文献与理解。对于文献来说,一切没有表达或没有正确表达学生想要理解的“事情本身”——曹操的历史真相———的文献,在这里必须遭到制止;对于文献理解来说,主观主义理解观和客观主义理解观必须同时遭到制止,因为前者忘记了“事情本身”是自主建构的内在尺度———曹操的历史真相是学生建构曹操形象的客观标尺,而后者则忘记了文献所反映的“事情本身”———曹操的历史真相———的历史性,忘记了文献作者对曹操认识的易错性,剥夺了学生建构曹操形象的合法性。从积极角度讲,“事情本身”的设定规定了一种与“事情本身”相符的态度和标准,这不但规定了文献的根本使命,即必须将文献所涉及的“事情本身”———曹操的历史真相———更好地呈现出来,而且规定了文献理解的真正目的,即让学生掌握文献所涉及的“事情本身”———曹操的历史真相。因此,学生应将自身主观努力的方向引向有待自己去掌握的“事情本身”,即曹操这位历史人物的历史真相。[1]
(二)课程理解是一种心理重演
课程理解在其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重演,它以理解者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课程语言为中介,借助理解者的想象对当事人的生命体验———语言所描述的事件———进行心理重演,从而将当事人的生命体验“感同身受”。这一观点获得了当代心理学相关研究的支持,相关研究表明:“理解是以语言输入为线索,通过整合和序列追踪现实经验痕迹,对所描述的事件的身临其境的经历。对理解者而言,语言是一套线索设备以使其建构起对所描述的情境的一种经验的模拟,理解者是所描述的情境的一位浸入式的经历者。”[2]这意味着:学生在理解与曹操相关的文献时,文献成了一种刺激物,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对文献所描述的关于曹操的各种行动事件进行经验印痕提取的刺激物,这种刺激物激活了学生自己的经验印痕,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文献所描述的行动事件进行替代性体验。在这里,替代性体验就是学生借助自己的想象让自己的“精神我”而非“物质我”进入文献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现场,进而回到学生所要理解的“事情本身”———曹操的历史真相,并将曹操的所作所为感同身受,并最终完成对曹操这位历史人物的理解。
在这里,学生不是把文献当作“关于曹操的真理性认识”而不加任何批判地接受,而是将其放在证人席上反复地拷问它、敲打它,以便从它那里获得在文献的原始诉说中所可能隐藏的情报,这些情报可能是文献作者不愿说出来的信息,或者是其根本没有掌握的线索。依据这些情报,学生就可以回到自己不在现场的历史事件现场,回到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历史真相本身,而不是被各种假象所蒙蔽。这一过程就像侦探依据罪犯的交代、见证人的描述等各种破案线索来重现犯罪现场,进而回到犯罪现场以查明案件真相一样。与以往的教学不同,在这里,文献只是充当了学生回到“事情本身”的工具,只是回到“事情本身”的信息线索,而非教学的目的地。在这里,学生真正的教学目的是对曹操的历史真相这一“事情本身”的理解,而不是对文献所塑造的曹操形象的理解。学生一旦通过文献等手段把握了“事情本身”,即理解了曹操的历史真相,就必须将文献等手段抹去以避免学生将这些手段当作目的。[3]
参考文献
[1]杨道宇,郭华.让课程面向事情本身:内容与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2):58.
[2]鲁忠义,高志华,段晓丽,刘学华.语言理解的体验观[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277.
西班牙足球俱乐部皇家马德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兴奋,当最昂贵的球员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C罗)即将加盟自己的俱乐部时,皇家马德里却显得异常安静,丝毫没有炫耀。
尽管C罗在夜店寻欢的场景并不少见,但他与帕里斯·希尔顿在洛杉矶的疯狂却令人多少有些惊愕。据说,两人当晚在酒吧花费了15000英镑。马德里报纸铺天盖地报道这一消息,一如铺天盖地报道卡卡和C罗即将在皇马成为队友。小报和八卦杂志把C罗看做是救世主一样的人物。在足球场上叱咤风云,在场外也风波不断。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会看到他与新的女伴打得火热,不是在海边穿比基尼调情,就是在夜店中鬼混。一提到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狗仔队就兴奋地跳起来。
在经济如此衰退之际,皇家马德里花费8000万英镑买了C罗,可谓下足了血本,但罗纳尔多却用夜店狂欢来“回报”自己的新东家。“罗纳尔多与帕里斯夜里鬼混”,西班牙小报用这样的标题来调侃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皇马主席、罗纳尔多的新老板弗洛伦蒂诺·佩雷斯,这位从不喝酒的亿万富翁穿着天蓝色的衬衫,依旧对C罗充满了希望,也正如其妻子玛丽亚所说:“皇家马德里俱乐部是他唯一的归宿。”
天价转会皇马,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足球运动员,那么,是什么让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这么值钱呢?难不成他的体重等于黄金的重量?
不,你可真会开玩笑。
根据现在黄金的价格,皇马算了一笔账,最终发现他的价值等于与他体重相同黄金价值的13倍!
所以,克里斯蒂亚诺的薪水令人难以置信。接下来,他将有一份6年的合约,在第一个赛季,他每周的薪水是18.3万英镑。这只是个开始。根据上周谈判的细节透露,克里斯蒂亚诺最后一年的薪水每周将达到55.6万镑。任何足球运动员都能达到这个水平吗?而克里斯蒂亚诺真的就像小报描述的那样疯狂?
要真正了解克里斯蒂亚诺,我们必须先到他的家乡去看看。
马德拉岛成长之路
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的童年是在马德拉岛度过的,那是位于大西洋中的一座葡萄牙岛屿,靠近北非。现在人们都习惯称他为克里斯蒂亚诺了,但其实他的全名是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多斯·桑托斯·阿维罗。生于1985年的罗纳尔多是家中4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从小就崇拜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并一直受其思想洗礼。这都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蒂尼斯虽然是一名园丁,却一直把里根当成偶像。
小时候,罗纳尔多的家境并不好,没有什么奢侈品,也没有钱供他挥霍。狭小的房间仅够家里人挤在一起睡觉,甚至连洗衣机都没处放,后来父亲不得不把洗衣机放到房顶上。但罗纳尔多却一直是个幸福的孩子,只要父亲给他一个足球玩,他就高兴得不得了。
“他从小没有什么爱好,”姐姐埃尔玛回忆说,“他从来不对电视感兴趣,只是每天踢6个小时的足球,梦想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
就在整个家庭都在为生计奔波的时候,父亲蒂尼斯却开始酗酒。为了维持生计,罗纳尔多的母亲多洛雷斯曾经离开孩子们,到法国巴黎去寻找薪水更高的工作。一段时间后,多洛雷斯返回葡萄牙,决定把整个家庭都搬到巴黎去,用自己的薪水支撑起家庭的花销。对罗纳尔多和兄弟姐妹们来说,这简直是一场大动荡。
与此同时,罗纳尔多的足球才华开始展露无遗。当时,被罗纳尔多称为教父的费尔南·巴罗斯·索萨是马德拉岛Nacional俱乐部的掌门人,有人跟他建议说:有个孩子,你非把他招募进俱乐部不可。
“我发现他就像是我的干儿子,” 巴罗斯·索萨回忆。“他有非常优秀的控球能力,传球能力更是出众,掌控比赛的能力非常突出。更重要的是,他的意志和对胜利的渴求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那时,我意识到,这个孩子一定能挣足养家的钱。”
这是罗纳尔多童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世界上很多贫困地区男孩成长的缩影。足球在全世界越来越流行,它创造的财富也有目共睹。所以在贫困家庭中,只要自己的孩子有些足球天赋,父母们就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足球俱乐部去。在这过程中,父母们求助于代理商,由代理商帮他们介绍。更多的情况是,孩子们并没有进入俱乐部,即使进去了,也一事无成。像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这样既顺利进入俱乐部又最终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在马德拉岛,由于经济原因而出走的家庭不在少数,但11岁的罗纳尔多对此没有太多感触。后来,罗纳尔多的价值终于得到认可,葡萄牙本土的俱乐部向他发出了邀请。里斯本两大俱乐部之一愿意接收罗纳尔多,并给Nacional俱乐部补偿350英镑和两套足球工具包。
初到里斯本,罗纳尔多感到孤独、绝望、想家。他只有11岁,这个年龄就要独立生活,对罗纳尔多来说是残酷的。姐姐埃尔玛还记得当初的情景:“他经常在电话里哭个不停,我们在这边也哭,因为我们都很想念他⋯⋯他太小了,自己在外面很孤独。”
由于是从海外岛屿来到葡萄牙本土,人们都把罗纳尔多当成是土包子。“我当时说着口音很重的方言,好像来到外国一样。”罗纳尔多回忆说。有一天,他终于忍无可忍。在课堂上,老师嘲笑他来自马德拉岛,罗纳尔多拿起一把凳子朝老师愤怒地砸去。“我内心的不爽终于全部爆发出来了。”
“不去踢球,他会成为瘾君子”
暴躁的脾气是罗纳尔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和他相处过的人都见识过他的暴躁。罗纳尔多曾经所在安多里尼亚俱乐部的主席瑞·桑托斯对罗纳尔多的脾气深有感触。“他有很多重性格,但最重要的是厌恶输掉比赛。每当输掉比赛的时候,他就大喊大叫,又哭又闹,整个队伍都会受到影响。”
当母亲多洛雷斯最终在里斯本定居时,罗纳尔多才开始了稳定的生活。他的事业开始变得顺利,并成为家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当时他还仅仅十几岁。
到如今,母亲和罗纳尔多的关系依然很亲近。每当罗纳尔多在曼联队或葡萄牙国家队进行比赛时,母亲多洛雷斯都会在场边为儿子加油,并逐渐成为媒体眼中的足球专家。在过去的18个月中,媒体经常引述多洛雷斯的话说,她很期待自己的儿子能够加盟皇家马德里。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母亲多洛雷斯说,如果不是踢球,罗纳尔多最后可能变成一个瘾君子。因此即使他小时候很顽皮,总是逃课,母亲也没有阻止他。“老师让我去让他别逃课,” 多洛雷斯说,“但我没有惩罚他,如果要成为伟大的球星,他必须更多练习。”
“如果克里斯蒂亚诺没有成为职业球员,他肯定会迷失方向。他最后或许会变成一个瘾君子,或者类似的恐怖人物。”
罗纳尔多对母亲和兄弟姐妹很慷慨。现在,母亲多洛雷斯生活在马德拉的首府Funchal,住了舒适的公寓,还能眺望到海景。姐姐Catia已经变成当红的流行歌手,在舞台上化名为Ronalda。另外一位姐姐埃尔玛在经营一家精品服饰店,主要销售CR-7系列品牌,其中大都是罗纳尔多在曼联和葡萄牙国家队的队服。CR是“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的简称,而7则是罗纳尔多在曼联时的球衣号码。
资助母亲和姐姐只是罗纳尔多帮助家庭的一个方面,事实上,他还毫无保留地去帮助自己的哥哥——蒂尼斯与多洛雷斯的第三个孩子雨果。去年,一家名人杂志社讲述了罗纳尔多的哥哥雨果与毒品抗争的故事。杂志引述多洛雷斯的话说:“克里斯蒂亚诺一向都很支持整个家庭。每当雨果重新吸毒时,他都会拿出钱来帮助哥哥戒毒。”
“罗纳尔多很清楚依赖某种东西的危险性,曾经,依赖带来的伤害让他变得更坚强。”
在穿着上,罗纳尔多一样很讲究,甚至可以描述为华丽。本月初,媒体拍到这样一张照片并公布出来:罗纳尔多戴着粉红色的棒球帽,穿紧身的蓝色马球衬衫和身穿紧身短裤,更重要的是,他在耳朵后别了一束粉红色的花。这样类似于同性恋的打扮多少让人有些诧异,但说来也不奇怪,罗纳尔多拥有众多粉丝,他在同性恋人群中很受欢迎。所以有时候,在他的朋友中,也会出现同性恋的身影。
英国人眼中的花花大少
罗纳尔多20岁的时候,51岁的父亲去世了。那时,他的家已经在曼彻斯特了。2003年8月,18岁的罗纳尔多加盟英格兰顶级足球俱乐部曼联。而就在早些时候,曼联把世界上最具魅力的足球运动员贝克汉姆卖给皇家马德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罗纳尔多看做是贝克汉姆的继承者。
但现在的情况彻底改变了,早些时候,我彻底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在一些八卦杂志中翻来翻去,发现贝克汉姆都是穿着内裤做广告,而且所占篇幅有限,都是在内页。而罗纳尔多则不同了,他的大照片占据了整个封面和封底。
罗纳尔多甚至征服了整个英国。他熟练的运球技能和过人技巧以及出色的爆发力,每每都会成为防守者的噩梦。在一场比赛过后,有记者问对方俱乐部经理:罗纳尔多会不会给你们的队伍留下伤疤和阴影?这位经理露出疑惑不解的表情:“伤疤?这场比赛后,我们得去做整容手术。”
球场上,C罗擅长使用小动作让对手失去平衡倒地,而却每每都能逃过裁判的眼睛,你不得不佩服他的高明。
在德国世界杯的时候,C罗在曼联队的队友鲁尼送给他一个外号:The Winker。当时,鲁尼所在的英格兰队和C罗所在的葡萄牙队上演了巅峰对决。比赛中,鲁尼与葡萄牙队员卡瓦略发生冲突,前者直接朝后者的裆部踢去。C罗跑上前去,要求裁判出示红牌。在英格兰射手下场后,C罗得意地朝替补席使了个眼色:看,我成功了!
为此,C罗成了英格兰的公敌,人人都骂他是个小人,是伪君子。事后,C罗说:“如果让我再决定一次的话,我还会那么做。我是在捍卫我的球队,捍卫我的国家。那天的举动很正常。当我回到英格兰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嘘我。但这让我变得更强大,这是对我个性的考验,我从这件事中学到了很多。”
在球场上叱咤风云,在球场外,罗纳尔多一样风波不断。或许,叫“罗纳尔多”的人都在男女关系上有些麻烦,你知道,那个胖胖的巴西人也是这样。媒体经常爆出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与女人鬼混的消息,他的绯闻女友差不多有20个,大有赶超维耶里、因扎吉的势头。曾经,八卦小报还刊登出他与同胞纳尼以及巴西人安德森一起与很多女孩鬼混的消息。
罗纳尔多在接受英国某电视媒体专访时坦言:“葡萄牙女孩不错,不过西班牙、巴西和东欧女孩子是我的最爱!”对于英国女孩,C罗则不是很感冒,尽管与一系列的英国女孩都有过短暂的恋爱,但是C罗在谈到英格兰女孩子时却选择了沉默,看得出以热辣风骚著称的英国女郎并没能真正打动C罗的心。专访节目播出后,C罗对英国女孩子嗤之以鼻的态度令很多英国球迷愤怒,一名球迷留言表示:“和他有过恋爱关系的英国女孩现在应该感到幸运,这样的男人是没有任何需要依恋的!”
于是,很多人都说,这个来自葡萄牙的年轻人给人的第一直觉就是不负责任,用“浪子”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但尽管如此,西班牙球员、前曼联队友杰拉德·塞普皮克可并不这么认为:“他(罗纳尔多)是个好人,即使人们对他的印象不怎么好,但他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足球商业规则的制定者
尽管罗纳尔多足球才华横溢,但皇家马德里以8000万英镑买下他可并不全是因为他的技术。在现代的足球场上,球员的商业利益是不能忽视的,它是不错的营销资产。
据透露,在与皇家马德里签订的合同中,罗纳尔多承诺将自己利用肖像权所取得利益的50%分发给俱乐部。罗纳尔多的脸孔经常出现在各种公司的宣传广告上,比如葡萄牙银行,可口可乐公司,耐克公司以及PlayStation、Extra Joss(一种软饮料)、Castrol、Pepe牛仔裤等等。
现在,马德里已经打算利用罗纳尔多进行更多的商业活动,从而为俱乐部赚得更多收入。他们打算按照CR7的形式来设计CR9——据说,罗纳尔多在皇家马德里的球衣号码很可能就是9号。
在全世界经济都很萎靡的情况下,体育赞助商也逐渐减少投入,俱乐部的收入深受影响。皇马希望罗纳尔多的到来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门票收入以及其他广告等方面的收益。但是,8000万英镑的转会费(还没有把罗纳尔多的工资计算在内)真的值得吗?
“这是个很超值的投资,”西班牙体育经济中心的普拉西·阿朗戈微笑着说,“罗纳尔多将给皇马带来其他球员所不能带来的巨大收益,赞助商也将重新启动谈判,球队将受益匪浅。在6年内,皇马的收益将绝对大大超过转会费和罗纳尔多的薪水。”6年后,罗纳尔多只有30岁,依然能在最高级别的比赛中保持3到4年的巅峰状态。
但前提是,皇马希望罗纳尔多能保持其作为一名优秀足球运动员的高水准,如果没有这些,罗纳尔多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在罗纳尔多抵达洛杉矶的时候,俱乐部就再三叮嘱他: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形象,你的形象是整个俱乐部的电动机。
但俱乐部可能要失望了。在抵达洛杉矶的第二个晚上,这位最昂贵的足球运动员在夜店里与名媛帕里斯·希尔顿打得火热。不过用他的话来说,自己只不过参加了一个“安静”的派对。两人在夜店缠绵1个小时后,便冠冕堂皇地一起回家了。
皇马俱乐部能做什么?
发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件非常偶尔的事。起初我只是无意点开了百家讲坛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讲解,发现宋太祖赵匡胤竟然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规定,这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不由得对宋朝产生了兴趣,后来就发现了这本书。
我读过的名人传记不多,因为是记录名人生平多少有些无聊,但是这一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完全跳出传记框架,信笔写来,好像一位知已在一位跟千年前的自由人聊天。我可以想象苏东坡宽衣解带在灵隐寺后院的竹林里晒着太阳,诉说着他那个朝代的事。
苏东坡的父亲很不喜欢王安石,因为他的一位朋友很早之前就提醒他要注意王安石,也因为后来见到后,发现王安石对服饰,食物完全不感兴趣。一个严肃克己的人,可能是个勤奋好学的人才,但也可能是个固执已见的秃驴。王安石在文学方面造诣不算差,他读书百卷,最爱财政管理方面,商鞅在他眼里不算什么,诸葛亮也是个庸才,他曾跟神宗说,为什么我们国家内忧外患,因为皇上身边没有奇才,因为我们的国库不够充实。
我记得中学学习王安石变法,老师的解释是,变法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打压下失败了,刚查了下百度百科也还是这个说法。可是看了林语堂的解释,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原来,神宗期间,北宋已是资本主义萌芽期,商人地位不低,市场交易频繁,而王安石也算是个“奇才”,他不知道从哪本史书资料里研究出来“国有化”这个词,这比马克思理论还早了8。他教神宗做生意,从商贩手中抢得买卖水果大米等权利,实行集权经营。又教神宗放贷款给农民,是为“青苗法”。变法的后果就是,自由商贩无法同政府竞争,彼此不同心互相扯后腿,农民不愿贷款,地方官员为了拉拢王安石,实习指标政策,硬塞给农民,结果农民还不了款,怨声载道。
宋太祖因为是马上得的天下,自开国以来就重文轻武,所以宋朝文坛活跃,百家争鸣,也是中国历史上跟同期国家相比最富的一个朝代。那个时期的御史台,相当于国家新闻部,一直是传播自由民主百家之言的`地方。各路文官纷纷上书请求取消变法,而王安石是个极其固执且容不下意见的人,他认为他的理论是完美的,只是不同于流俗,他在游记中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决心”,他的“志气”,他的为“大局”着想,为“人民”着想,才让他一出任宰相就大刀霍斧的实行了十几项改革,堪称北宋史上的大跃进。与他持相反意见的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司马光等都纷纷自行告老还乡或被贬官。
后来有一个小官,把变法之后人民的惨状用画卷描绘出来送到了神宗的手里,神宗眼泪都出来了。变法轰轰烈烈的进行了八年,神宗终于看不到一丝希望而罢去了王安石的官职。
其实,神宗是个好皇帝,在辽,西夏,金虎视眈眈的宋朝,他只是想让国家脱离外患,可是谁也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司马光后来评价王安石:此人不坏,就是太过固执。
再来谈谈政治能力,先从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来侧面看看诸葛亮的政治能力,刘备时期,一旦刘备出去征伐,诸葛亮便在内部处理政务。粮草军需政务悉数交给诸葛亮处理,足见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政治能力是十分的肯定的。汉中之战以及伐吴之战。刘备之所以可以全力对付前线而不必顾及后粮,皆因诸葛亮的政治能力的强大。
再从正面看看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主要是刘备死后。先从经济说起。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得蜀汉经济实力在三国中算得上头号经济国。孙武给我们算过一笔军事帐,一场10万人的战役打下来,需要金钱来招兵,维持军粮,运送军粮,外交,制造器械,维护器械,这样一天的战役,就要耗费千金。一个士兵在境外吃的粮食所需要的是在境内的20倍。如果一个经济实力弱的国家,经历几次大战役无疑是对国家经济体的灭顶之灾,而蜀国南征北伐。如果不是雄厚的经济基础,蜀汉如何可以撑得起如此巨大的消耗?在蜀国的建设中,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从出土的塘库,水田模型与今比较,足以说明本地区自汉以来,在广泛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为主的形式修筑堰渠、塘库,逐步将丘陵地带改变为良田。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所以,诸葛亮不仅在经济农业做出了贡献,而且使得百姓道不拾遗,强不侵弱。
诸葛亮的评价2
一个民风淳朴的社会。民生政治在诸葛亮的手中尤为兴盛合理。在官僚政治中。诸葛亮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以至于后来,戮谡而谡不忿,罚严而严不恚,蜀汉的政权一直握在皇帝手里,而且朝局相对稳定,同期,魏国在不断更替皇帝,吴国也在连连发生内政危机,重臣被杀事件时有发生,而蜀国仅有魏延之事,这不能不说这是诸葛亮过人的政治才能所决定的。再来谈谈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也是政治能力的一个体现 后世评价诸葛亮及其功业赞誉不绝,而其历史地位的饮誉,很大程度上必须紧密联系他卓越、炉火纯青的圆融外交成就,而其外交政策更应当是古今中外后人凭吊和缅怀其功勋的必要参照尺度。众所周知,就诸葛亮实际主政和后主刘禅时期外交政策而言,是一贯和稳定的,连魏、吴两国对此都没有异议和贬损。
诸葛亮的评价3
诸葛亮执政外交政策没有大的波动和起伏:修订盟约、东和孙吴,安抚南蛮和西羌边民、策动一定程度的分化瓦解曹魏关中势力等,对诸葛亮西征(即北伐)行动起到了积极的配合促进作用,巩固了蜀汉的弱国政权。而在赤壁大战前,先主刘备游弋中原、没有稳定的后方根据地,直至急切联合孙权、共同在赤壁之战中抵御曹操南下大军,逐步争得一定的地盘势力,尔后与孙吴分割荆州、入益州、抢汉中,以及丢失荆州和东伐失败后,刘备才醒悟并认识到黩武骄兵的祸国殃民之危害,此后托孤于诸葛亮以修正其国弱自大的卤夫外交。蜀汉政权的兴起、衰落和再一次发展一再证明:诸葛亮的外交政策,是构成其履践“隆中对”执政实践的重要元素,其经历了初步形成期、调整嬗变期和发展成熟期,呈现出务实应变、把握矛盾发展特点积极促成矛盾有利转化、稳妥平和等基本特征。相对而言,刘备、关羽等穷兵黩武的盲动北上、东征败北,为曹魏势力所乘,孙权借机据有大部分荆州,破坏了诸葛亮与东吴明智之臣鲁肃等外交政策的一以贯之,破坏了可能发展的战略大局。随着诸葛亮辅佐后主开府治事、后主刘禅秉政,这一外交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为蜀汉作为弱小国家的自存和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内外安定周边环境和有利条件。诸葛亮做为蜀汉的重要人物,曹操没有给过任何评价,他就像是被无视了一样,难道诸葛亮的水平不够?这肯定是不可能的,毕竟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连现在我们都佩服,如果三国没有诸葛亮可能就没有那么完整了,那么为什么没有得到曹操的评价呢?
诸葛亮的评价4
我们都知道,如果郭嘉不死,诸葛亮是不会出山的,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刚好27岁,这一年曹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灭掉了袁绍的所有势力,但是这年曹操的第一谋士郭嘉死了,他最宠幸的小儿子曹冲也死了。而刘备的儿子刘婵出生。
我们都知道郭嘉死了,所以诸葛亮才出山,都觉得诸葛亮像是害怕郭嘉一样,其实根本不是,而是两个人也很遗憾没有在战场上互相的争斗一次,毕竟都是优秀的谋士。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和周瑜互相争斗的故事,诸葛亮气死了周瑜,曹操认为如果郭嘉不死赤壁之战肯定不会失败。当时出头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所以曹操对他也不知道怎么评价。
诸葛亮的评价5
再来看项羽的分封,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自为自楚霸王,一共十九诸侯国,其中楚国一分为四、赵国一分为三、齐国一分为四、秦国一分为三,可以说项羽的分封彻底打碎了战国时期的七国秩序,转变为更为零碎的列国秩序。同时再来看各国的君主,其主要来源是由新兴军功阶层和六国贵族构成,其中又以军功阶层为主导,六国贵族被置于偏远之地。
而在诸侯之中,又有几人尤为值得注意,【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於项梁,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菑。】这些封王者与英布有本质区别,英布拥有自己的武装,本身便是军阀,属于不得不封,但是这几人纯粹因功封王,在刘邦那里诸如萧何、张良、樊哙等功臣都只是被封为享有特殊待遇的侯,而非拥有军政权力的王,如果说刘邦的分封是对既成事实的追认,那么从这几人本身是可以不封的,更像是项羽主动为之。
【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推荐阅读: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人物形象研究综述11-06
走近项羽作文10-14
评价项羽作文素材05-31
项羽的高中作文10-19
项羽本纪读书笔记11-15
史记项羽本纪读书笔记09-13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05-29
项羽之死优秀获奖教案10-29
追问是个技术活儿10-04
我的妈妈是个疯子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