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册环行面积(精选10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圆是小学阶段的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圆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以及学过了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圆的面积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扇形统计图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是一次飞跃,但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六年级学生以抽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数学思想的能力。所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对“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也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沟通圆与其它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渗透极限、转化、以直代曲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锻炼学生面对困难勇于克服、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说教法
针对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学法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的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在一片绿草地上,一匹小马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2米的绳子栓在一棵小树上,它的主人想考考我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并对圆的周长进行复习,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内在的需要和好奇心,怀着这份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学习新知识的课堂。
第二环节 转化思想,推导公式
通过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分析,对比各个公式推导过程的共同点就是将要学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接着帮助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分一分、剪一剪、想一想、议一议来认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既充分利用教材,又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先将将圆平均分成4份,进行拼图,目的是教给学生由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圆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并没有变。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平均分成8、16、32等份拼图,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此时,经过学生的空间想象,他们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图像,这时显示将圆等分的过程及拼成的.长方形的图像,会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证实,他们的思维结果是正确的:将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但面积始终是不变的。运用教具显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教具的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小学数学说课稿精品优秀篇
第三个环节: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完成例1、例2,要求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两道例题由浅入深,由数学到生活,由具体到抽象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第四个环节: 活用新知,扎实练习。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一层次的练习是以文字题的形式给出半径和直径求圆的面积。第二层次的练习是通过认真分析判断正误。这一组知识运用练习体现了一定的密度和梯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圆的面积的问题必须先知道圆的半径,再求圆的面积。
第五个环节 全课总结
让学生回忆一下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通过对全课的回顾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六个环节 实践运用,拓展练习
出示一张光盘,这张光盘由内、外两个圆构成。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请同学们用想到的方法算一算这个圆环的面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预测
2全力推进, 在探究中生成。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明白, 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 新知让学生自己发现, 过程让学生自己参与, 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究, 规律让学生自己归纳,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探究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包装箱的不同方案使学生能发现表面积大小与长、宽、高的关系。2通过设计包装箱的不同方案使学生能解充分利用空间的实质, 并能运用。3体验设计包装箱问题的挑战性, 获得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设计包装箱的不同方案, 学生能理解充分利用空间的实质, 并能运用。体验设计包装箱问题的挑战性, 获得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揭示课题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 (电脑出示一组关于包装箱的图片, 最后定格在全部图片上。 )
师:如果你是包装箱的设计师, 在设计包装箱时候应考虑哪些问题? (预设:节省材料充分利用空间。 )
师: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设计师好吗? 老师就看看我们同学能不能做一个优秀的包装箱设计师。 (板书:设计包装箱)
(设计意图 : 托尔斯泰说 :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本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
二、探究生成, 得出规律1.明 确 目 标 , 初 步 探 究 。
1.明 确 目 标 , 初 步 探 究 。
电脑出示: 请为洗衣粉厂设计一个体积是12立方分米的长方体包装箱。 (长、宽、高都取整数) 师:哪位同学说说:要我们设计的包装箱有哪些要求? (预设:体积12立方分米, 长方体, 数值都用整数。 ) 师:请大家想一想, 你准备设计的包装箱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然后白纸上画出你设计的长方体的草图, 并标出数值。 (教师巡视, 了解情况。 )
2.探 索交 流 , 提 出 猜 想 。
结合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准备填写的表格。
师:谁来说说答案, 与我们分享一下他的设计方案。 (预设:四种设计方案,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电脑出示四种方案的图形及相关数据。 ) 师:同学们真的很棒, 设计了4种方案, 谁来说一说这些数据是怎么出来的? (预设:把12写成3个数相乘的形式, 3个数字就分别是长宽高。 )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12=12×1×112=6×2×112=4×3×112=3×2×2。师 : 还有其他数据吗? 很好, 这4种方案都符合要求, 你认为这个厂的厂长会采用哪种方案呢? 为什么? (预设:第一种方案可以扛, 其他三种可以搬运, 第四种节约材料。 ) 师:有的同学认为第四种最节省材料, 到底是不是呢? 请同学们验证一下。
3.探 索 交 流 , 验 证 猜 想 。
电脑出示准备好长、宽、高数据的表格, 学生独立完成后并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 了解情况。
4.总 结 归 纳 , 发现规律 。
师:为什么数据是3、2、2的方案最节省材料呢? 观察有关数据, 然后小组讨论。学生独立观察, 然后小组交流统一小组观点, 形成结论。
师:请哪组同学与我们分享一下他们的结论。 (预设:1.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越小;2.长、宽、高的和越小表面积越小。 )
5.利 用 规律 , 巩 固 方 法 。
师:根据我们刚才使用的方法和发现规律快速完成下面作业。
电脑出示:设计一个体积是8立方分米的方体包装箱。 (要求:最节省材料, 长、宽、高都取整数。 )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 了解情况。
教师: 请哪位同学与我们分享一下他的方案。讨论引导出:当长、宽、高相同时最接近, 表面积最小。
(设计意图 :由具体的情境引入 , 通过探究找规律 , 通过迁移求验证, 培养学生讨论、合作、共同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
三、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出示例题: (在叙述的同时, 电脑出示相关的图片。 ) 2008年汶川发生了大地震, 元旦就要到了。我县师生捐资购买了一些生活用品送给灾区学生, 其中牙膏已经装箱 (动画演示) , 一批香皂没有包装, 同学们能为这些香皂设计包装箱吗? 师:在设计之前, 你想了解哪些数据? (预设:香皂盒的长、宽、高是多少? ) 电脑出示相关的香皂盒数据。师:请同学们说一说, 你准备设计的包装箱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独立画出包装箱的草图, 并标出数据, 教师巡视。
交流设计情况:教师在学生回答时进行板书 (控制在4个方案以内, 力争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包装箱的长、宽、高数据分别是香皂盒对应数据的倍数;第二种有些数据是倍数的;第三种设计成正方体的) 。
小组讨论, 交流想法:教师:同学们设计了很多的方案, 下面请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同时电脑出示这个问题。从充分利用空间的角度看, 哪种设计好一些? 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 参与讨论, 了解情况。 (第三次小组讨论。 )
师:我们能不能设计出既充分利用空间, 又最节约材料的方案呢? 学生分组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
师:今天我们设计了很多的包装箱, 在实际设计时, 我们还要考虑到包装箱的接头, 要多少块接头? 接头要多大呢? 都要考虑。今天交给大家一个课外作业。设计并做一个能包装10盒牙膏的包装盒, 下节课交流。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现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前身)机械工程系。他是中国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擎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20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20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作出无可估量的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这卓越功勋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钱学森那颗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艰难的归国之路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于1955年9月17日踏上回国航程后说的一句话。但他的归国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在得知钱学森准备回国的消息后,美国方面采取种种手段阻挠。美国海军部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钱学森归国——“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在国内科技同行及党中央的帮助下,归心似箭的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
浓浓的爱国深情
教材分析 [训练内容] 这个练习共安排8道训练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用钢笔描红。
2.改正词语中用错的字。
3.画去句子中用得不恰当的词。4.填写关联词语。5.熟记成语。
6.读背陆游的《示儿》这首诗。7.说话练习。8.学写毛笔字。[训练重点] 1.字词训练。
题2:找出用错的宇,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本题共有4个用错的字,意在通过修改这些用错的字训练学生正确地使用汉字。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认真读题,弄清本题训练的具体要求,接着让学生把每个词语中用错的字找出来,并在括号里尝试着改正,然后相互交流,师生共同评议,最后让学生核对,改得不对的就再改正。.
题3:读句子,画去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词。该项练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训练用词的准确性。本题共有3个句子,每个句子中都安排了两个意思比较相近的词,让学生画去其的一个,保留一个最适合句子要求的词。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分清每句话中括号里的两个词及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让学生分别将两个词放在句子里读一读,凭借语感经验,比较辨析,看哪一个词最符合句子的意思,再画掉那个不恰当的词。
题4: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这题是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语言环境填写常用关联词语。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一读句子,体会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再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尝试填写;接着让学生认真地朗读填好的句子,凭借语感经验,揣摩所填的关联词语恰当与否;最后进行交流、评议。此项涉及到的有关表示复句关系的术语,不必讲解。
2.读背训练。
题5:熟记成语。这是增加语言积累的训练。题中的12个成语都是讲人的英雄行为和精神品质的。同一捧的两个成语,意思相近或有联系。这12个成语读起来上口入耳,韵味十足,易于记诵。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凭借工具书解决一些成语中的字音和字义,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对于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一些成语,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讲解。在学生大致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诵读,直至娴熟于心。值得注意的是,对成语意 思的理解重在领悟,要避免烦琐解释或机械地照搬字典上的注释。
题6:读读背背。本题是朗读和背诵的练习,旨在提高读背能力,增加诗词积累。这项练习安排的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
诗——(示儿)。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朝廷的军队向北方挺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这件事告诉你的父亲。弄清诗意之后,再指导朗读诗句,要让学生多读,深人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感情,把诗的节奏和韵脚给读出来。让学生反复吟读,就会自然地达到熟读成诵。3.说话训练。
题7:说话:学会做解释 这是一项交际说话的练习。本题训练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教育学生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头脑要冷静,态度要诚恳,要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原委向对方解释清楚。题中创设的3种情境都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均有可能碰到的情况。教学时,先让学生从中任意选择一条,认真阅读领会,然后引导学生去想清楚这样的一些问题:(1)向谁解释,即要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2)解释什么,这是说话的主体部分,要针对对方的误会说明原委;(3)怎样解释,即要注意解释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围绕上述的问题组织好语言,可先低声自说,然后同桌互说,最后指名当众演练,以确保人人都有练说的机会。为了提高学生说话的兴趣,也可采用竞赛的形式练说,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赛,然后由小组推选出代表在全班赛,教师除了要求学主说话通顺连贯,声音响亮,速度适当外,还应要求学生注意说话的态度和语气,以能使对方愿意听你解释,而求得较好的效果。对于学生解释的情况,教师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议,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评议的反馈及时地修正完善自己所解释的内容和方式。
4.写字训练。
题1:用钢笔描红。本题旨在让学生练习钢笔行书字,写得入体。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这句话。描红时要一边描一边想,既要写好每个字,又要注意行款、间距和整体美观。个别字,可以改变笔顺,如“生存”的“生”字。
题8:学写毛笔字。(略)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找出词语中用错的字,并加以改正。3.读句子,画去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词 4.在句子中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5.熟记12个成语。
6.读背《示儿》这首古诗。7.说话:学会做解释。8.学写毛笔字。[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2.指导。
(1)指名朗读第一句话。
(2)要求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和标点的位置。(3)这些字你认为有哪些在书写时应引起注意?(4)教师重点指导书写“生”、“之”两个字。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1)指名读题。
(2)引导学生弄清楚题目的具体要求。-(先找出词语中用错的字,再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2.指导。
(1)指名读第一行的两个词语,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并用笔把用错的字找出来,在下面画上横线。
(2)想一想:是什么原因把“安’’错用成“按”,把“垦”错用成“恳”的?(引导学生从音、形、义这三个角度来思考,分析错因,提高辨析能力)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找出第二行的词语中用错的字,并进行正误比较,分析病因。3.练习。
(1)让学生把每个词语中用错的字改正过来,填写在括号里。(2)填好之后,再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用错的原因。4.反馈。
(1)请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每人一行),看他们能否正确地修改出用错的字。(2)同桌互相校对。
(3)指出全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并适当地增加一些改错字训练。
参考答案:按装机器(安)刻服困难(克)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1)指名读题。开恳荒地(垦)欣尝音乐(赏)(2)引导学生弄清楚本题的要求。(一是读句子,弄明白句子的大概意思;二是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括号里选择一个符合句子要求的词,然后画去那个不恰当的词)2.指导。
(1)出示第一句话。
①“夸奖”是什么意思?(称赞自己,认为自己了不起)“炫耀”是什么意思?(夸耀)②“夸奖”与“炫耀”有什么区别? ③请把这两个词分别放到句子中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看哪个词比较符合句子的意思。用同样的方法指导练习第二、三句话。3.练习。
(1)让学生把每句话中括号里的不恰当的词画去。(2)仔细读句子,体会选择的词是否符合句子的要求 4.反馈。
(1)指名逐句回答。(2)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3)齐读:完成练习后的三句话+ 参考答案:
(1)孔雀展开大尾巴,(夸奖 炫耀)自己的美丽。(2)妈妈对我的关心真是(无肝不至 无微不至)。(3)我一定牢牢地记住老师的谆谆(教导 教议)。
四、教学第四题(1)指名读题。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是什么。2.指导。
(1)出示第(1)小题。
①请学生自由读句子,仔细地体会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联系。
②想一想,这两个分句之间可以用什么关联词语来连接:
(这两个分句之间既可以用“无论„„都„„”又可以用“不管„„总„„”来连接)③让学生把关联词语放到句子中去,仔细地读体会所用的关联词语是否恰当。
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2)小题。3.练习。
(1)让学生根据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联系,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填好后认真地读是否恰当。4.反馈。
读句子,仔细体会所填的关联词语是否恰当。(1)同桌互相检查填写情况。(2)指名逐句回答。(3)齐读这两句话。
(4)指出全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适当增加一些矫正性训练。
四、教学第五题 1.审题。(1)指名读题目 二课时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4)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几条成语的意思:
赴汤蹈火:汤,开水。蹈,踩。形容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叱咤风云:叱咤,怒喝。一声怒喝就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极大。
卓尔不群:卓尔,超出一般的样子。不群,跟一般人不一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3.练习。(1)自由读。(2)同桌互相练背 4.反馈。(1)指名试背。(2)集体背诵。
五、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告诉学生,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2)请学生说说本题练习的要求。(一是朗读,二是背诵)指导。(1)让学生小声地、自由地练读,要求读通,读顺,读正确。(2)指名试读,教师注意纠正字音。(3)教师范读。
(4)让学生试说诗的大意。
(5)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6)指导学生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①)死去/元iF//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回‘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练习。
(1)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由练读。(2)指名读、齐读。(3)练习背诵。
(4)指名试背、全班背诵。4.反馈。(1)检查朗读。(2)检查背诵。
(指名背,表扬当堂能背诵出来的学生)
六、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具体训练要求。2.指导。
(1)启发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被别人误会。这时你是忍气吞声,还是适当地做些解释呢?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会做解释。(2)让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弄清楚做解释要注意的问题。
(引导学生注意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3)让学生从题中提供的三种情况中,任意选择一种,认真阅读,领会,并要想清楚以下的一些问题: ①向谁解释? ②解释什么? ③怎样解释? 3.练习。
(1)让学生组织好语言,低声试说。
(2)让学生同桌互相练说,教师巡回指导。4.反馈。
(1)指名当众演练。(2)师生共同评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议:①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是否得体;②说话是否通顺连贯;③声音是否响亮,速度是否适当)(3)让学生根据评议的情况修正完善自己的说话内容和方
(2)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4.反馈。
哪位同学还能举出一组词义相同和一组词义不同的?
编选――选编 人名――名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第(1)句话。
(2)这道题毛病出在哪儿?怎么改?
圆的面积教学内容:圆的面积第67-68页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例1及做一做的第1题。练习十六的第1、2、5题。教学目标:⒈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⒊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圆面积的含义。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r,周长的一半怎样求?
2、用手中的三角板拼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并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ab
s=a2
s=ah
s=ah
s=h
二、新。
1、什么是圆的面积?(出示纸片圆让生摸一摸)
圆所占平面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推导圆的面积公式。(1)演示:将等分成16份的圆展开,问可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若分的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接近长方形。(1)找:找出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
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
S=πr×r
S圆=πr×r=πr23、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推算出圆的面积公式吗?(1)将圆16等份,取其中一份,看作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圆面积的。这个三角形底是圆周长的,三角形的高是圆的半径。因为:三角形面积=×底×高162π圆面积=×
=×
·r×r
=πr2(2)将圆16等分,取其中两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圆面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高即一个半径,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162π
圆面积=×r÷
=
×r×8
=πr2还可以取3份、4份等,同学们可以一一推算。
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例1
一个圆的直径是20,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已知:d=20厘米
求:s=?r=d÷2
20÷2=10()s=Лr2
314×102
=314×100
=3142、根据下面所给的条,求圆的面积。r=
d=08d3、解答下列各题。(1)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公园草地上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0。它能喷灌的面积是多少?
四、作业。
复习目标: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三种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和解题规律,并能熟练地掌握。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下面的这句话中,哪个量为单位“1”,另一个量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
实际用电量是计划的 。
(计划用电量是单位“1”,实际用电量相当于计划用电量的 )
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 。
(第一次用量是单位“1”,第二次用量比第一次多的部分是第一次的 )
(3)一本书看了 。(一本书的总页数为单位“1”,已经看的页数相当于这本书的 )
(4)一桶油,用了一部分后还剩下这桶油的 。(一桶油为单位“1”,用去后剩下的油的 )
(5)一根木料,截去一段后又截去余下的 。(一根木料第一次截去后余下部分为单位“1”,第二次又截去的木料相当于余下部分的 )
2、说出线段图图意后再列式。
(求150的 是多少,算式是150× )
[求150的(1- )是多少,算式是150×(1- )]
(求一个数的 是150,这个数是多少?算式是150÷ )
(一个数的(1+ )是150,这个数是多少?算式是150÷(1+ )
二、复习分数应用题
1、解答下列三道题。
课本第130页总复习第6题的1、2、3题。
2、学生解答后教师提问:
这三道题都是什么应用题?
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
这三种应用题在应用题结构上有什么规律?在解题上有什么规律?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小结: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要抓住题目中的问题部分进行判断,找出谁是另一个数,谁是一个数。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种分数应用题都要先判断谁是单位“1”。再确定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答,解答时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数量与分率是否对应。这三种应用题的关系是:(教师板书)
一个数÷另一个数=
单位“1”的数× =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几/几相对应的数÷ =单位“1”的数
4、练习
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自行车厂今年生产女式自行车7200辆
相当于去年产量的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比去年少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去年产量是今年的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比去年多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去年比今年少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去年比今年多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提问:第3、5、6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为什么第3题右以直接乘,而5、6两题不能直接乘?
为什么第1、2、4题用除法计算?
为什么第1题可以直接除,而2、4两题不能直接除
小结:这6道题都是求“去年生产多少辆自行车”,但由于各题中所给的数量和分率不一样,单位“1”对应情况也不一样,所以解题方法,列式也不一样,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认真审题,根据具体题目,准确判断单位“1”,找准对应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
三、复习工程问题
1、口答下列问题
一项工作,单独做要18天完成,乙要12天完成。
甲的每天工作效率是多少?
乙的每天工作效率是多少?
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和是多少?
甲乙两人合做几天可以完成这项工作?
工程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解答工程问题用到什么数量关系式?
2、解答。
(1)一个水池有甲乙两个进水管,单开甲管 小时注满全池,单开乙管 小时注满全池,如果两管齐开,几小时可注满全池。如果先开乙管,5分钟后关掉,改开甲管,几小时能注入 池的水。
(2)如果把乙管改成出水管, 小时把全池水放完,甲乙两管齐开,多少小时能注满全池水?
提问:这道题的条件还可以怎样变?改变条件后怎样列式?
(满分100分;答卷时间:100分钟)
学校班别姓名座号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一、读拼音写字、词。(3分)
jīnɡyínɡxiéjiékuíwú
()威()枯()()
二、用横线找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2分)
1.正(zhēnɡ zhènɡ)月到了,闰土来到我家帮忙看管供(ɡōnɡɡînɡ)品...
2.三更(ɡēnɡɡènɡ)半夜,我家的狗叫个不停,可能有贼!.
3.闰土颈上套一个明晃晃(huǎnɡhuànɡ)的银项圈。.
三、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6分)漫不经()别()一格恍()大悟和蔼()亲 可见一()()耳欲聋惹人讥()()扬顿挫
1.他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众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显得那么()。
2.爷爷对人很友善,是个()的人。
四、给画线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3分)
负: A担负B遭受C背D违背
1.()
2.()
3.()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4分)
1.《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写的。()
2.“响遏行云”这个成语指高亢的歌声使天空中的流云都停了下来,多用以形容声音嘹亮。()
六、句子加工厂(按要求改写句子)。(3分)
1.妈妈对小东说:“我把你的书包缝好了。”(改为第三者转述句)
2.说出来的话必须算数。(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意思)
七、下列一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桑娜无论自己受苦,都要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B校园里屹立着一棵棵松树。
C《蒙娜丽莎》这幅画的作者是达·芬奇。
D我一定改正不好的缺点。
八、先连一连,再根据要求填空。(6分)
龚自珍孤村落日残霞燕山月似钩
白朴稻花香里说丰年轻烟老树寒鸦
辛弃疾落红不是无情物听取蛙声一片
李贺大漠沙如雪化作春泥更护花
1.春天里,当你看到生机勃勃的小草,你会用唐人诗句:“”来表达心中的感受。
2.请写出鲁迅先生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九、语文实践。(3分)
为了保护地球,现在提倡全民使用环保购物袋,商场的塑料袋都要收费,许
多人都自带环保购物袋,但有一些人为了方便,仍没有自带环保购物袋的习惯,并说:“塑料袋收费就收费,又不是给不起。”这时,你会对他们说: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阅读《最后一头战象》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2分)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
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
了四块黑布。老人和孩子捧着香蕉、甘蔗和糯米粑粑,送到嘎羧嘴边,它
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日落西山,天色苍茫,在一片唏嘘声中,嘎羧开始上路。
我和波农丁悄悄地跟在嘎羧后面,想看个(竟然究竟)。嘎羧走了整
整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
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
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口欧——口欧——发出震
耳欲聋的(吼叫 喊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怒目圆睁),吼声激越(壮丽 悲壮),惊得江里的鱼
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我想起来了,二十六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抬上岸的。”波农
丁说。
原来嘎羧是要回到当年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
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2分)
2.给这个片段加一个小标题2分)
3.站在卵石上,“久久凝望”,嘎羧仿佛看到了
“亲了又亲”礁石,它可能想起了(5分)
4.这个片段对嘎羧、的描写细致入微,让我深深感受到嘎羧的情怀。(3分)
二、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18分)
“外面是谁?快进来喝口水。”温和(héhuï)的声音从小屋里传出。我们.
三个不再犹豫了,跨进这个简陋的小屋。
他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把我们迎进屋,找了几个杯子,洗了又洗,又从抽
屉里找出一个纸包,小心地把里面的白糖放进装满水的壶里,然后给我们每人倒
了一杯。“快喝吧,这是凉开水。”我们头也不抬地喝着,啧,真甜!
窗外,一片葵花林。向日葵高昂着金色的脸,沐浴着阳光。“爷爷,这葵花
子能吃么?”“不能。”老爷爷摸着李罗的头,“到秋天才成熟哩。那时候你们再
来,我炒给你们吃。”“好啊!”我们高兴得直拍手。
我们无拘无束地交谈嬉笑老爷爷高兴得几根长眉翘起来一动一动的他说我看(kānkàn)这园林已经五十年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快.
乐过艾美说:“老爷爷,您真好!以后我们每个星期六都来看您!”老爷爷听了,不住地说:“好好……”眼角流下了泪珠。
回去后,我们谁也没再去过那里。我们已经忘了这位忘年交,忘掉了那小屋里还有一颗诚挚的心在等待着我们。
到了遍地金黄的秋天,我们收到一个大邮包和一封信:
可爱的美美、笑笑、罗罗,好久没见面了。葵花子刚成熟,就寄给你们,希望你们喜欢。夏天的那个下午,我高兴极了。经过一周的思念,我终于盼到了周六,专门买了西瓜等你们。直到天黑,不见你们来。我发觉自己真傻,你们学习那么忙,家又那么远,怎么会在我身上耽误时间?可爱的小朋友:秋天一到,我的病就会复发,所以我决定回老家治疗,但我一定要等到向日葵成熟的那一天,因为我曾经答应过你们,应该守信。也许爷爷再也不会见到你们了,但爷爷会永远想念你们的。
祝
你们进步!
思念你们的爷爷
10月8日
霎时,我们仿佛感到时间凝固了,泪水涌泉似(shìsì)的滚出。这时,.
在我们这些幼小的心灵中才似(shìsì)乎懂得什么叫悔,什么叫憾。.
1.联系上下文,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2.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2分)
近义词:真诚()反义词:坚定()
3.在文中第6自然段横线上加上标点。(4分)
4.请给本文加上一个小标题,写在短文前面的横线上。(2分)
5.文章最后说“我们这些幼小的心灵中才似乎懂得什么叫悔,什么叫憾”,他们
在后悔什么,遗憾什么?(3分)
6、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请说说你的感受:(2分)
7、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分)
第三部分:习作(40分)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40分)
题目:哇,他(她)这个人
要求:
1、用一两件事介绍自己的一个小伙伴,注意写出伙伴的特点。
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
―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看拼音写词语或句子(8分)
xiù shǒu páng guān guài shí lín xún qián kūn diǎn zhuì
( ) ( ) ( ) ( )
shēn lín qí jìng yì kǒu tóng shēng tiāo tì shèng qì líng rén
( ) ( ) ( ) ( )
二、将下面的词语填写完整(6分)
( )珑剔( ) ( )头( )进 ( )( )盛名
与( )( )进 ( )然( )得 ( )天( )地
三、选词填空(4分)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即使……也…… 只要……就……
1.我们( )要练好身体,( )要学好知识。
2.( )红军就要到陕北了,( )三军尽开颜。
3.( )他瘸了一腿,( )他凭着坚强的毅力战胜了困难。
4.我们( )努力学习,将来( )能为祖国添砖加瓦。
四、照样子,根据字的.不同义项组词(3分)
例: 足:⑴满、充分心满意足 ⑵值得无足轻重 ⑶ 脚画蛇添足
临:⑴靠近,面对 ⑵到达 ⑶将要,快要
屈:⑴屈服 ⑵弯曲 ⑶ 委屈,冤枉
五、写出四个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4分,超过4个,加1-3分)
六、按一定顺序重新排列下面的词语,写在横线上(4分)
1.拂晓 黄昏 正午 深夜
2.寒冷 清冷 凉快 严寒
3.没有 半数 少数 多数 全部
4.纺纱 穿衣 剪线 织布 缝制
七、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并在序号上打“√”(3分)
课时:2-3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第1节课 感知透视(基础知识)
一、引导阶段 1/17页
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
二、发展阶段
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
2、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
3、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教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4、课堂作业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意体会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
三、课后整理
1、回家收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巩固知识。
2、准备好第二节课的工具材料。第2-3 节课 体验透视(课堂实践)
一、引导阶段
1、检查课前准备
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
二、发展阶段
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4)、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2)、老师统一点评。2/17页
三、拓展阶段
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风景写生
课时: 3-4 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第1 课时)
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师:“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透视知识。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哪些透视方法的。”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点透视)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欣赏课本第2页下方的图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师:“这些方框我们称之为取景框,在风景写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机的镜头,照出来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摄者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所以画面的美不美和你们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师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并介绍其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
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概念。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习作。3/17页
步骤: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
(二)发展阶段(第2-4 课时)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
选择操场或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老师巡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作业点评。
会动的剪影
(设计、应用)课时:3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课前准备: 4/17页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和情节应简单、易懂。第1-2 课时
一、引导阶段。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影该如何制作。(1)第一步:剪出人物造型。(2)第二步:用针线缝上手臂、腿。(3)第三步: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成8组,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提示学生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来考虑人物的造型特点。)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未完成的可以在课后接着制作。
4、准备下节课的表演,想一想改怎样表演。(剪影表演)
课前准备:布置环境
一、8个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剪影,轮流进行表演、展示。体验民间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二、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点评。
三、总结: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
四、拓展:用透明胶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试着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课余,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水墨画——动物(第1-2 课时)
目标:复习、巩固水墨画的基础知识。即,工具材料,用笔用墨。学习几种动物的画法。
重难点:训练学生的用笔、用墨。用笔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动物的造型。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几张小动物的照片。准备好笔、墨、宣纸等。教师准备几幅小动物的图片。教师准备范图。教学过程:
简要地复习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用笔用墨等作画技巧。
教师出示几幅动物的水墨画,并结合课本的范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a.欣赏灵活多变的用笔,加深中锋、侧锋以及点笔的了解。b.欣赏用墨焦、浓、重、淡、轻五色,加深学生对墨色的了解。c.构图以及动物的造型。
d.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名家的风格及其代表性作品。了解几位画坛大师,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3.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作画的全过程,并归纳出步骤: 6/17页
讲解归纳动物的大形体。讲述调墨、调色。
分步作画,讲解画动物的先后顺序。修改调整完成。
4.布置作业,画两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麻雀、虾。5.老师巡回指导,主要是用笔、用墨以及动物的造型。6.征集作业、讲评,提高审美能力。
(三)课后拓展
收集徐悲鸿、齐白石等画家的资料,了解马和虾的画法。水墨画——动物
(第3-4 课时)
目标: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画的小动物。学习螃蟹和松鼠的画法。重难点:笔墨的掌握和使用小动物的造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收集松鼠和螃蟹的图片。准备作画用的工具和材料。教师准备好范图以及工具材料。课堂教学:
请两位学生上台画麻雀和虾,老师进行讲解,指出优缺点及应改正的地方。老师现场示范讲解松鼠及螃蟹的画法,并归纳出作画的步骤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让学生直观感受作画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布置作业,画松鼠和螃蟹。
教师巡回指导,主要是动物的造型及笔墨的处理。征集作品并讲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课后拓展
要求学生画一幅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水墨画。
形体切挖
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8/17页
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2、发展阶段
⑴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⑵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⑶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
3、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5、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6、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我们做乐器
课时:2-3 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乐器及乐器的发展,学习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乐器。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乐器 9/17页 难点:设计乐器 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有关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学生:准备制作乐器的竹筒、铁管、铁盒、陶泥„„。教学过程:
第1-2 课时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播放几段乐曲让学生欣赏。
2、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乐器发出的乐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不同音效。
3、请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乐器的资料。
4、教师出示图片并简要介绍乐器的发展、乐器的种类,并让学生欣赏不同的乐器发出的不同的音效。
5、原始社会(用兽骨、陶泥等制作乐器)-----奴隶社会(青铜制作精美的乐器)-----封建社会(乐器的用料、工艺更为讲究,多样如:青铜编钟、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至今(居住在我国西南(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北(青海、宁夏、甘肃、新疆、西藏)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仍旧是用手工来制作乐器。如 :藏族大鼓,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韵味。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出示乐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乐器的形状及特征。
2、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设计乐器,教师讲解乐器的制作方法。
3、学生思考先画出自己的设计草图并进行小组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构思进行启发性的讲评。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利用竹筒、铁管、铁盒、陶土等材料制作乐器。下拉加载上一页 百度文库更多下载收藏分享搜索 交流与评价:
1、展示学生制作的乐器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构思及制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
2、师生交流评价。
3、布置下节课工具。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形和声方面继续加工乐器,让自己的乐器更好。
2、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3、学生展示乐器
①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吹一吹自己的乐器。
② 师生交流----比一比,谁的乐器造型好,谁的乐器能发出优美的声音。③教师评价,小结。
4、课后拓展
让学生尝试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制作乐器。
宇宙之旅
课时:2-3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宇宙飞船的主要结构。
2.学习和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宇宙飞船。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养成收集有关宇宙飞船的信息与资料习惯。2.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各种宇宙飞船。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飞船的主要结构。教学用具: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天的影片,自制宇宙飞船的教具模型、挂图等。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多途径搜集相关载人飞船与宇航员的知识。2.同时并准备一些废弃材料(塑料瓶、纸盒、彩纸等)。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组织教学。
2.欣赏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中国首位宇宙员杨利送上了太空后的一段影片,并讲解有关“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了解,亲身感受中国人民实现了千年来的飞天梦。3.导入课题。
4.引导学生欣赏宇宙飞船图片作品,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宇宙飞船的形状特征”。
5.鼓励学生说说形状特征是如何的?除了影片的宇宙飞船,你们是否还知道有关其他宇宙飞船的知识吗? 6.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二.发展阶段
1.各组学生把各自搜集相关宇宙的各种资料及图片进行展示然后回答。2.师生共同找出飞船的主要结构,师边讲边演示各种各样宇宙飞船的主要结构造型。
3.师总结学生们搜集到有关宇宙飞船的相关知识,讲述宇宙的多种造型特征与设计原理,以及有关载人飞船、载人航天器组成的知识。
4.师重点边讲边演示自做的教具模型一一分解几种宇宙飞船的主要外型结构部件。
5.分组欣赏了解宇宙飞船的主要外型组成部分。
6.启发每个小组应积极动脑,有创意地并要符合宇宙飞船的基本造型特点制作一艘宇宙飞船。
7.学生分组进行绘制草图。8.师到各小组给予指导。9.各组学生开始制作活动。
三、展示评价阶段
1.组织学生欣赏各小组展示自己组的作品,由各组组长阐释本组所制作宇宙飞船模型的特点与优点。2.引导学生自评与互相评。
3.收拾与整理:学生整理桌面与地面,保持教室环境整洁。四.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回家有机会制作卫星城,有一定的场景,有多种形状的卫星,并配以一定的交通工具与自然景物。
电脑美术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课 时:1 课时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打开电脑并进入操作系统画图程序的界面。2 指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绘画和复制、粘贴游戏。3 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绘画和复制、粘贴游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组合新颖的画面。作业设计:利用复制、粘贴的功能组合画面。并且可以用改变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电脑绘画,并且用画图软件画了很多漂亮的画,那么你们用画图软件画过那些画?都用到了画图软件中的那些工具? 生:铅笔工具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幅同学的电脑作品,是一只小鸟,可是它很孤单,它想让同学们为它找一个同样的伙伴,可以用什么办法去找呢?
(二)新授阶段
生:用手来画,画一个和它一样的。生:用电脑绘画。师:用那一种方法更简单? 生:电脑绘画
讨论:从画图软件中的那里可以找到?去找找看!(让学生上讲台来找给大家看。)
师:请同学们试一试,一起来制作更多的。生: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电脑绘画有趣吧!老师也非常喜欢用电脑绘画。想不想和老师共同完成一张电脑画? 生:想。
师:我来操作,你们帮我思考。(讲解绘画过程)
(三)学生创作 教师辅导
(四)互评
中国画和油画
课时:2 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唐朝的《五牛图》也是最早的纸本作品,到张大千的墨山水也经历了由古典到现代由工笔到重彩写意人物都经历了几个阶段。
2.油画由西方传入我国,但是我国近现代的油画作品也有了长逐的进展,由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到装饰味十足的戏剧人物,也是写实与抽象相互穿插。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史,和中国绘画都有着那些的表现技法。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们的知识和对美学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创新目标:让学生主体参与,在绘画作品中找到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在哪儿里。德育目标:在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有一种喻意在里面。让同学们知道我们学习了这一课不但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意识,也让同学们明白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
重 点:首先,我们在接触中国绘画的时候就应该明确它的绘画工具都有哪些?各种不同的画法都能体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其次,每幅美术作品都有一定的喻意,它的涵义是什么?
难 点:通同学们看作的同时要想,安表现的是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创新点:让同学们去发现,去想去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发掘艺术的真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空白点:通过讲解让学生们自己理解。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把自己的国画作品带入课堂,让同学们能更进一步更真实的看到国画作品让学生们有信心相信自己也会做的更好。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首先,把自己准备好的国画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把他们的目光吸引过来。接下来看过作品后大家都知道那些是国画哪些是油画,问一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就来告诉大家。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分别的介绍作品的内容和具体要表现的含义。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把画面设计成什么样子的呀?你都想在画面上画什么呀?
例:如果我是作者,我就要把天空画成红色的,因为它向征着热情等等。三.组织教学。体验发现。
大家可以看一下罗中立的<父亲>>这幅作品,我们通过这幅作品能想到什么呀?他的手里拿着饭要什么呀?大家可以一起来讨论相互的交换一下意见。16/17页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通过今天的美术课大家都掌握了什么知识,要想表现作者不同和心里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向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我要画一幅作品,我应该怎样去体现。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让同学们自己去总结作品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同时在掌握了最基本的中国绘画的工具和分类外我们更应该进一步的去挖掘更加深刻的东西。
六、研究性作业:
【第十一册环行面积】推荐阅读:
第十一册词语表11-27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01-17
第十一册语文教案12-2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册)全册教案09-17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分数乘法测试题01-31
第十一课 趣味09-21
第十一周安全教育10-08
高一政治第十一课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