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倡议书(推荐7篇)
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体现了我胡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增强了胡氏家族的凝聚力,展现了我胡氏家族同心同德。
古人认为,人生有三件大事,这就是修缮族谱、建立宗祠、古护祖坟。修纂族谱和建祠修墓是宗族的头等大事,邦国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自古而然。邦国无史,无以识其兴衰;地方无志,无以证其沿革;家族无谱,无以考其世系。国盛修志,族旺修谱。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记一国之事迹,谱叙世代之源流。”无家史,族无根;根不茂,族不兴。宗谱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透过族谱,不但可以追溯本姓的根源世系,还可以看到变幻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故而修谱可以“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可以敦亲睦族、扬善惩恶,可以发扬传统美德、尊祖敬宗、教化后代、促进社会和谐,更是延续人文、传承文化的德行善举。家族中有宗谱,家族成员都按字辈命名,虽历经多年或远隔千山万水,同一家族成员均能按照家谱论出辈分高下和亲疏来,所以宗谱是家族的“传家宝”。
修谱联宗睦族已成为我胡氏氏家族生活中当务之急,以修家谱而考世系,溯本源,明人伦,别长幼;以修家谱而寻根访祖,追念先辈美德,继承祖宗遗训,光达前人业绩,传我胡氏根源;以修家谱而沟通宗亲,团结族人,昭示后生,兴丁旺族。修好家谱,等于为子孙留下一笔永久享用之精神财富。宋代名贤欧阳修说:“三十年不修谱,谓之不孝”,难道我等甘作胡氏家族的不肖子孙吗?吾辈今日不修谱,三代以后谁识君?现在,胡氏家族人丁兴旺、各行各业人才济济,拥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已具备续修缮胡氏族谱的条件,为此,我们倡议:胡氏族人立即行动起来,立即修缮《胡氏族谱》! 修编族谱,是一项浩繁的工程,非朝夕之间能够完成,必将耗费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希望我们广大胡氏族人发扬崇尚族亲、爱家爱祖的精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为修编族谱做出应有的贡献。
修谱资金的筹集,秉持自愿捐款之原则,凡捐款500元者,赠新续族谱一部并载入功德名录;
凡捐款3000元者,除载入功德名录外再登录个人照片一张;
凡捐款5000元以上者,再加登录个人简历。
凡捐款10000元以上者,除享受前列待遇处,再登录个人传记一份。
宗亲们,此次修谱,功在当代,惠及子孙,望大家同心同德,尽自己应尽之责,修编《胡氏族谱》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功业,希望广大胡氏族人同舟共济、人人参与、广泛宣传、集思广益,共同完成本次族谱修缮工作,以告慰胡氏先祖,昭告胡氏后代。
倡议人:xxx
世系表:血缘数据库。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世系表使全族男子的名讳、字号、生卒年月、葬地、配偶姓氏及生卒年月,以及生几子几女、子何名、女适何地何姓等成线性排列,简单明了。目前较为普遍的形式包括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四种。
谱名:辈份代码。在修订家谱时,谱名和谱名排序就已经确定。谱名有其固定顺序,可以是一首诗,或者是家族老人认为押韵的话语,然后按照辈分,在名字中加入谱名。这个确定姓名的方式除了可以区分辈分外,还要起到消除同名同姓的作用,因此谱名通常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家谱:家族史。中国古代社会能维持几千年的稳定,依靠的就是若干个家庭,按血缘关系排列成的超稳定分子结构。这种分子被称作“家族”,《宗族》中曾曰:“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凑、聚在一起的规则,逐渐演变成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而分子以及分子的结构最终修炼成了现在看到的一本本的×氏家谱。家谱修订权曾一度为氏家大姓垄断,但明代起有了转变,民间私修家谱蔚然成风,这股台风一直吹到了今天。手握家谱,上溯到的祖先就算是秦桧,也自封为名门之后。
图像:必要装饰品。家谱虽是以文字和图表为主,但图像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谱中的图像包括祖先肖像、风水图、所居村庄图等,到了近代,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照片特别是家人合照,也成了家族生存状态的重要佐证,收入到家谱之中。
领谱字号:家谱上的条形码。家谱是仅限于家族内部流通的参考资料,因此在保管和保密上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家谱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每部要编成号码,颁发本族各房领取,每位领谱人都有唯一的号码,称领谱字号。一旦发生鼠咬虫蛀、遗失散落,或是私自誊录、鬻谱卖宗,就可根据登记材料找到当事人,追究其不孝的罪责,并依照家法从重处罚。谱序:序言。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由于一次次地续修,序跋也不断增多,不仅有新修的序跋,还照录旧序,有些谱的序跋有十几篇甚至几十篇。
余庆录:续后篇。在家谱修完后,修著人会专门留出数页空白纸,使领谱的各家能够将日后遇到的生卒、嫁娶、迁徙、继嗣等家族事宜记录在案,以备续修家谱。这种留待后世子孙续修的方式,也象征了子孙后代的绵延不绝。
家训:思想品德守则。家规高于法规,家训高于家规。家训已由劝诫的法律层次上升至了劝行的道德层次,将修身、齐家的修行融入到家庭的环境中。颜之推、朱熹、陆游推行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在训导中留下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现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
家谱堂号:图腾。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具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没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余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有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断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房支:家族中的原子。简单地说,您或您的兄弟所成立的家庭便是一个房支。房支是相对于宗族更近更小的圈子,宗族相对房支是公,房支相对宗族是私,后者更具有个人色彩,因此宗族内的利益分歧通常发生在房支之间。但在宗族认同很强的村庄,宗族不会允许房支利益超出宗族利益,抑制了宗族内各种亲疏远近关系的表达,从而使宗族内部有了团体格局的样子。
谱例: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人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
盛世修志,家兴续谱。古人认为,人生有三件大事,这就是修族谱、建宗祠、修坟墓。修纂族谱是宗族的头等大事,各地宗族都极为重视,就如国家、政府重视编修正史和地方志一样。但正因为如此,要完成这家族大事,家谱编修的组织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要完成一部族谱的编修,大致要经过资料收集、发凡起例、内容编辑、印刷出版等程序,具体来讲:
一,成立修谱委员会(谱局)
首先是组建以家族中负有文名或职务最高的退休官员或族长为首的修谱委员会。编委会旧时一般设主修(由族长担任)、倡修(编修)、监修、协修、校阅等,今日一般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主编等。
二,筹集修谱经费
编委会即所谓的谱局建成后,接下来就要筹集修谱经费。经费旧时一般来自族田、祭田及其它族产的收入,除此之外,每个入谱的男丁都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谱银。今日主要通过捐资和族谱预售筹集,部分地方仍有按男女人丁派摊形式集资。
三,开局
经费筹集就绪后,编委会就进入谱局动手编修,谱学名称称为“开局”。谱中的“凡例”定好后,一般要出榜通告族人,表明本次家谱编修宗旨、基本体例、资料报送要求。书稿编好后,即请名人作序以弘扬先辈祖德,同时请人刻写和印刷,监修、校阅负责校对。
四,出谱
谱书装订完毕后,即通告族人,并择吉日将谱迎回祠堂,这在谱学上叫“出谱”。五,拜谱
谱入祠堂再择吉日举族对谱予以礼拜,这在谱学上称为“拜谱”。
六,发谱
拜谱礼毕,即由族长拿出朱笔按序发谱。今日不同之处,主要是将谱稿送到印务公司胶印、铅印,印毕多择吉日(如腊月二十三“进灶”前、三月“清明会”)发谱即可。
因为旧时有“先得谱先得福”的传说,家谱迎回祠堂至分发完毕,一般都要安排家谱的保卫事宜,避免“抢谱”现象发生。
先祖爷自山西洪峒县迁居以来,就定居在山东省金乡县城西南八里张大庄。据碑文记载,近五百年,曾历经修谱,虽几经波折,仅幸存一部老谱,尚有不足之处,现全谱子孙芃衍昌盛,局部村庄世代有紊乱现象,据此全谱共同议决,谱当接修。老幼闻之无不欢欣鼓舞,齐声赞曰:当接老谱,永垂后世,是以为序。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张氏家谱修编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
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张氏家谱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继承祖德
清河张氏,广居丁旺,黄帝赐姓,源远流和。缅怀先辈,精忠善良,圣贤众多。功高德望。劝我族人,继承发扬,效郡报国,雍泽民心。孝敬父母,弟恭兄让,族和邻睦,遵纲守常。礼信仁义,嫉仇豪强,慎婚传嗣,家教有方。读书习文,勤为农桑,禁戒非为,习武自强。忠效国家
国家与民,关系互相。民忠国盛,国富民康。国泽黎民,民增国光。天经地义,效国理当。劝我族人,以此为尚。奉事国家,蹈火赴汤。为国稳安,戎马扛枪,为国振兴,农工学商。清政廉洁,不图恩偿。和衷共济,不怨下上。执行政令,遵纪守纲。踊跃赴公,早完税粮。勤为职业
现代职业,百千万行,择业从事,各有理想。脑力体力,士农工商。贵在勤勉,富在自强。劝我族人,切莫闲浪。必从谋业,或专或广。荻耿果实,老奉幼养,欲成大业,地于少壮。从头做起,不惰不旷。勤操苦干,必有报偿,精专计谋,物丰财旺。永不息止,家富业旺。孝敬父母
身为人子,必有爹娘。生子不易,养更非常。竭尽全力,操碎心肠。恩重如山,情深似洋。劝我族人,必为报偿。父母在世,孝顺敬让。不可凌辱,不可欺诓。遇有要事,应与商量。父母老耄,服待奉养。问寒问暧,关心痛痒。父母归仙,节礼安葬。雍和兄弟
兄弟之情,非同寻常。只因缘份,方逢世上。如身手足,根脉一纲。荣辱联结,祸福关相。劝我族人,兄弟莫忘。珍视情义,互尊互谅。雍爱和睦,兄恭弟让。莫记恩怨,免为参搡。福禄共享,苦难同当。遇事多商,亲朋礼往。妻室各教,父母共养。团结一致,共拒豪强。友睦族邻
人之祖先,原本同纲。繁衍生计,迁徒各方。近者是邻,远者为乡。百姓如是,况且族党。劝我族人,友睦乡党。以和为贵,仁厚谦让。缓急通义,庆吊礼往。艺业相扶,困难相帮。邻里之间,互为守望。哀矜孤寡,顾照幼长。不弄是非,多忍多让。莫欺贫弱,勿恃豪强。慎结婚姻
男婚女嫁,大事一桩。立家之言,门楣之光。夫妻恩爱,欢乐无疆。美满婚姻,地久天长。劝我族人,慎结俪伉。择女选郞,切莫轻肓。德才为先,不偏长相。慕爱淑贤,求取忠良。勤俭能干,品行端庄。性温体健,善有儿郞。情深意笃,莫重财妆。依照法律,鸾凤成双。训教子女
生育子女,重在教养。启其愚顽,提高智商。德才体能,全面向上。立志成才,以仕栋梁。劝我族人,教子莫忘。从幼抓起,不可疏旷。打骂冻饿,继然不当,溺爱放任,非属良方。家教要严,更需师长。锻炼意志,教导思想,习礼知义,循规遵章。胆识才略,诗书文章。崇尚节俭
持家之道,勤俭二方。勤则生财,俭为备荒。懒惰之人,好景不长。劝我族人,节俭为尚。居不贪高,房坚宅亮。食不求珍,腹饱口粮。
衣不华贵,齐整大方。器质而洁,不图排场。红白好事,不宜铺张。现时富足,当思久长。量入为出,有储有藏。禁戒非为
为人处世,需求名芳。忌人说短,怕指脊梁。品端行正,受人敬仰。胡作非为,定遭祸殃。劝我族人,正大明光。非理之事,不为不想。不义之财,莫贪莫枉。酗酒吸烟,宜戒不倡。偷抢讹诈,赌博嫖娼。聚众欧斗,诬告诽谤。此事作为,触犯律章。禁之止之,免讼公堂。张氏家谱之张氏起源
张(Zhāng)姓出自黄帝之后代挥,得姓始祖:张挥。黄帝少昊青阳氏第五子,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他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弓。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张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位的大姓。有人口近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零八。起源主要有五: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挥也成为张姓得姓始祖。
2、出自黄帝姬姓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如云南南蛮酋长龙佑那,被诸葛亮赐姓张。元朝末年蒙古将领伯颜帖木儿归附明朝后,明成祖朱棣赐张姓。鞑靼人哈剌尔敦被明成祖朱棣赐姓张,名隆善。另一个鞑靼人奴儿为北方边疆守将,屡立战功,宪宗皇帝朱见成赐姓张,名友。女真族叫咎卜官女真千户,领兵征战,勇猛异常,明成祖朱棣赐姓张,名志义。
4、其他姓氏改姓。如秦末韩国贵族姬良,谋刺秦始皇未成,改姓为张名良。三国时魏国名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元代马札尔台历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其后人伯尔格,乾隆年间定居任岫岩,子孙都改姓张氏。赫舍里氏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张。扎库塔氏、扎拉哩氏、爱义氏等清代全部改为张氏。藏、回、瑶、壮、侗、朝鲜、彝、苗、高山、阿昌、纳西、僳傈等少数民族也都有张姓。
5、元太祖成吉思汗后人,有因战乱避难于西南而改姓张者,始祖名张攀桂。其后代现多居住在彭水高谷一带。张氏家谱之张氏字辈
湖南常德张姓字辈:忠孝广佳传
陕西张姓字辈:文明三洪玉,国友益堂春,俊杰怀忠义,英贤丙大锡,熊朝钦美彦,治世尚良臣,毓秀腾岐凤,元辛兆瑞麟,径常昭献典,丕切重人伦,理学开昌运,儒宗体道纯,功降多显达,德懋焕维新,本固枝荣远,祯祥福自申。
某支张姓字辈:昌大家先,崇德象贤。楷模正直,品学安全。忠祯孝友,齐圣广渊。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诗收温裕,富贵联延。广西桂林张氏字辈:增其心性学,器宇自温纯,积厚垂麻远,国恩申锡频。
孝友堂张氏三修字辈:噟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新增字辈: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
宁乡官山张氏通谱字辈: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江西信丰安息阑州张氏字辈: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作栋粱,祖宗恩德积,科甲传名扬。
金镶堂张氏字辈:仁让敦古道,雍和受以庄,金玉曰君子,冈陵永尔康,经纬才能超,利贞位育安,春萱同茂盛,兰桂奕芬芳,荣华徵九如,仕宦有书香,左右清昭穆,动臣邦国扬。派行古风:化云腾上吴,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廷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五修字辈:传家惟诗礼,抡秀良与忠,积善恩光大,庆余福自通,德泽宜皆学,作求泰常逢。
城南孝友张氏五修字辈:寿彦子添,瑄志必玉,春以问明,开国正德,茂光先祖。咸丰三年颁新派字辈:传家尊理学,辅世重经纶,孝友兼名节,儒风百代新。通谱合派字辈:德茂光先祖,长贻在克家,殷勤敦宝务,谦厚发菁华,纹冕芬徽□,圭璋品谊嘉,席珍晋待聘,掞藻灿云霞。
江西上饶清河张氏讳行字派:文武成康烈,从周儒雅□,诗书诏令德,孝友启新献,华国重良弼,光天钦远谋,芳声延祖泽,维与勤家修。行派:宗支蕃衍盛,元亨利贞祥,富贵荣华显,斯庆绵长,棠棣联芳秀,贤圣伦蒸当,圭璋含辉耀,翰学拜明堂,源流恢先绪,奕翼后厥昌,克昭家声振,万古姓名香。
湘西学士桥张氏原派语:齐家汉国,起文仕邦。续定派语:光明正大,孝友忠良。续派语:克承先志,远绍书香。
孝友堂张氏桂公支谱旧派语:天道益世达,廷广应时良。七英后裔合派语:英裔传合美,珂里步前修,第峻齐标甲,恩纶福泽悠。振绳峥大业,孝友绍先猷,光裕崇儒定,家声永作求。宣公后裔通谱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务实,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嶶□,圭璋品谊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洋湖清河堂张氏派语:开国忠为上,承家孝在先,立基图远大,积德自绵延。
清河堂张氏原派:木火土金水,仁义礼智信,恭从明聪睿,肃又哲谋圣。三修续派:明孝友作则,存忠厚为良,裕德才宏显,培基泽远长。芝麻湾原派: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七里硚原派:先宾联孝国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湖南益阳金镶堂张氏字辈:大宝时国日,万正仕祈芳,和世家声远,千秋学业长,承宗敦孝友,应题启文光,基植先培本,源开永发祥。金鉴堂张氏老派:景远荣华起,金玉满堂兴,国正天心顺,官清民德纯。新派:喜庆升平世,洪恩合大开,从修家道盛,绍泽显英才。惠和堂张氏五修派语:万世传宗谱,闻铎思绍先,正文学圣训,禄享沐君恩。续派语:功高标鼎石,品卓冠□贤,金玉家声振,铭经祖德延。新派语:绳武开基业,英嗣百代昌,温恭敦孝友,积厚允流芳。通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匕,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湖南平江敦本堂张氏派语:白泉公立派:添志必文天,朝尚池仁承。福积公立派:汉道丹玉单,大本汝兴臣。丙申重修字派:礼乐光昭远,诗书发泽长,于今登一本,世代显而昌。己未重修派语: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两铭传道德,百忍肃家常,业以千秋著,名因万选芳,云礽绵世德,奕叶自辉煌。己丑重修字派: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传家原孝友,立品在端方。
湖南益阳孝文堂张氏旧派语:富标瑞世,贵显都京,唐宋廷秀,元明尚应。新派语:克让光尧代,允恭裕舜朝,中天开景运,盛德自宣昭。浙江嵊县剡西富润张氏派语:奠居富润,肇自从宜,瑞开灵鹤,乃建洪基,后人蔚起,先泽永垂。
湖南浏阳金冈段张氏字辈:庆清公胜士,光国永世昌,宗德延先泽,人文启瑞祥,纯儒钦佐运,动业耀铭常,孝友传家政,忠良万代扬。长沙坳上张氏字辈:献光王国声名远,孝友传家世泽延。新增字辈:肇锡宏庆,翊赞昌明,振志宣定,应运维新。
都会堂张氏字辈:道善卿明隆,积相良才庆,文际德荣光,会显昌绍芳,承启侬诗先,后述书昭应,贻衍谟祯谋,绪烈祥永长。绵西张氏字辈:国正崇文学,安邦本德能,永怀先世泽,绍述定昌荣。女班行:兰秀芳徵茂,荑柔淑质延,英华聪慧至,礼范端庄全。上湘张氏金房字辈: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盛绍千秋鉴,通才式敬夫,迪光敦礼义,笃庆富名儒,仁德传良训,书香定远谟。丹徒张氏字辈:崇祖承芳远,传家衍绪繁。
祖籍顺天府大兴县,先迁至东北。张氏:凯兆作文圣,永昌如松柏。姚江三墙树德堂张氏字辈:添大亚禾,万常斌遇,小宗敬震,凤鸣高科,锡汝景福,积善承庆,孝友忠良,宽厚诚正,仁让中和,克念作圣。
高峰张氏字辈:硕德开宗□,云礽亿万永,忠贞和孝友,祥发长元仲,仁义礼智偕,温良恭俭一,伯嘉文廷甲,希继世英贤,教大伦昌隆,承祖远辅佐,显能臣正学,邦家道君明。
靖江张氏字辈:永言孝义,照明嗣服,肇应昌期,业宏丕绩,翊宣文华,显扬□德,启后承先,同心敬述。
如泉东马庄禄宜堂张氏字辈:棋布星胪,孙枝衍庆,永振鸿图。四川东北张氏字辈:廷、延、著、立、际、占、亨、应、国、瑞、启、仁、文、光、前、代、裕、后、昆、尊、远、益、世、常、兴、江西星子清河世家字辈:兆元之善庆 唐汉起闻人 理学传家宝 鸿文寿世珍 久承金殿诏 长际盛朝春 忠孝千秋在 庭阶景象新
江西永修字辈:子国季仕元 昌自良玉耀 光宗绍孔孟 一行可维邦 芳名远近扬 礼仪承先德 应嗣发其祥 忠孝传家久 诗书创业长 圣朝召左右 佳士乐安康
安徽泗州张氏字辈:成立永怀、佩玉金香、家传万世。山东济南张氏字辈:士、传、学、汝、景、兆
湖南张氏家谱
编 号 谱 名 年号及版本 地 名 详 细
12453 张万盛公八修家谱 一册235(湖南宁乡)12454 张氏五修族谱 一册290(湖南宝庆)12455 桎木山人(张氏)一册159(湖南绍阳)12456 三田张氏族谱 七册734(湖南浏阳)12457 浏邑张祠牌位谱 七册734(湖南浏阳)12808 张氏庆云公房支谱 三十六册4084(湖南长沙)12809 星沙张氏支谱 三册173(湖南长沙)
20955 张氏通谱 清光绪2年(1876)岭东使署刻本,8册(湖南)20956 张氏合修族谱 清咸丰孝友堂木活字本,10册,存卷4-11(湖南)20957 张氏续修支谱 清宣统元年(1909)金鉴堂木活字本,1册,存卷10(湖南)20958 张氏族谱 清清河堂木活字本,2册,存卷2、6(湖南)20959 张氏四修族谱 清彝伦堂木活字本,1册,存卷15(湖南)20960 张氏三修族谱 民国10年(1921)怀德堂木活字本,6册,存卷4、7、9、12、卷首(湖南)20961 张氏族谱 清木活字本,2册,存卷6、10(湖南)21143 《张氏四修族谱》 同治12年,孝文堂,木活字本,8册 湖南益阳
韩愈族谱
豫西南唐河、桐柏、社旗、泌阳四县部分韩氏近年来在续修家谱时,得见修武县族人珍藏的《韩文公门谱》,惊奇的发现有六支族人的始迁祖、二世祖在《韩文公门谱》里均有记载,早者600多年,晚者200多年。至此近万族人与唐朝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世系连接无断代。
唐河县马振扶乡韩宅,桐柏县埠江镇、程湾镇、安棚镇等地韩姓一世祖韩举、二世韩相、三世韩德信;唐河县上屯乡南韩庄等地韩姓一世祖韩自凤、二世可法;唐河县张店镇、桐寨铺镇、毕店镇等地韩姓一世祖韩道春的父亲韩能贤、祖父韩立尧;社旗县饶良、茨园等地韩姓一世祖韩尚忠、二世文历;泌阳县双庙乡西韩岗等地韩姓一世祖韩日光、二世君作;泌阳县象河关乡韩姓一世祖韩渊、二世书佐、书钦,三世广元、广贤、广学,在《韩文公门谱》中均有记载。谱载人名、字、号及所配与豫西南唐、桐、社、泌四县韩氏族谱,或世代口传,或碑文墓志铭所刻,或乾隆年间唐县志所载完全相符,天衣无缝。
据续修家谱的参与者、韩愈三十八代裔韩尊明介绍,《韩文公门谱》始建于唐大中十年,前后经韩愈及长子韩昶、韩昶三子韩绲三世溯源编修。以韩氏始祖韩万为第一世,记至五十二世韩昶的五个儿子为止,作为本宗谱的上半部分。然后又以韩愈为始祖,专记韩愈一门的传承关系,谱规三十年一续,一直记到现代,成为这本宗谱的下半部分,所以它被命名为《韩文公门谱》。谱式上承父讳,下传子名,中书自名及字号和简传,世传三代名讳。谱上所记有关修武韩氏渊源和韩愈故里、墓茔所在,及其后代子孙数次迁徙博爱、伊川、孟州等地情况均一目了然。门谱除了上述正文外,还把每次续修时的序言和札记也单独整理成册。
甲戍仲春,桃红柳绿。神州大地,气象万千。时值余花甲序三之际,甚觉心旷神怡。想我中华一脉,源远流长。承天恩地德,数十代繁衍于今,着实可喜可贺。细思之,竟无愧于列祖列宗。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忆及古训,豪气顿生。然位卑未敢忘忧国。尽管沧桑如梦,世态每每炎凉,但弓门一族如终不忘先祖遗训,尽数弘扬民族正气,从严训、戒子孙,颇为世人称道。为辅我弓门一族顺应时势、为民造福、恒久繁衍于世,余幡然执笔,效录《弓氏家谱》,以示后人。诚盼栋梁英才辈出,壮我中华、扬我神威。
弓氏一族,先知先觉者甚多。
三世祖弓旺,以茔为纲、首建门人纲目。
明嘉靖三十七年三月,六世祖弓直誉髦斋宗序,追讳六代。
清同治十年六月,十四世祖弓恩宦研习家史、亲建七代。清光绪廿一年正月,十五世祖弓铭续编。
随后,十七世祖弓弋再校。
欣逢甲戍,余亦步先祖后尘,以遗茔、残卷为据,博引旁证、祥考存世之碑文、浮图、石刻等凡例,循祖论辈、横排竖写,历两载塞,终以三部家史之例,於公元一九九四年完成初本一部,余以为前《弓胜家谱》提法欠妥,局限处甚多,故斗胆校为《弓氏家谱》,并如实截之,以达族人周知。
弓发明
甲方:成都谱牒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称甲方)
乙方:(以下称乙方)
经甲乙双方本着公正、平等、互利、合作的精神认真协商,达成有关协议如下:
1、甲方同意乙方在地区代理销售甲方的“祖宗牌”家谱系列产品。
2、在乙方代理销售初期,甲方按商品零售价5.0折向乙方供货。如乙方一次进货3000元(按打折后的金额计算)以上,或年进货金额达2万元以上,供货折扣按4.5折计算。年进货累计达到2万元后,原每次进货量不足3000元,折扣为5.0折的部分全部改按4.5折计算,将超出4.5折的百分之五返还给乙方。如年进货量达不到2万元,则不予返还。
3、如乙方向甲方提出,要求作为甲方在地区的总代理,需符合以下2个条件: ⑴ 乙方向甲方一次性付清级区域总代理加盟金元。本合同加盟金是乙方获得甲方特许经营授权许可之费用,该加盟金从乙方支付给甲方之日起不再返还。
⑵ 年进货金额不得低于3万元,一次性进货不得低于5000元。乙方获得级区域总代理资格后,甲方承诺在范围内不设立第二家加盟商,对乙方的供货折扣价按4.0折计算。对乙方取得县级总代理资格前的代理初期执行5.0折供货的部分,则全部改按4.0折计算,将超过4.0折的百分之十全部返还给乙方。
4、甲方发货实行款到发货,按订货单发货。商品运达乙方的运杂费由乙方在提货时付给承运方。
5、如家谱产品在印刷、装订方面有质量问题,甲方同意免费调换,退货的运费由乙方支付。如没有上述问题,乙方不得提出退货。
6、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
7、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可在传真件上盖章、签字确认)。
甲方:成都谱牒文化有限公司乙方:
代表:代表:
周朝建立后,专门设立了负责宗室世系、以及宗族事务管理的官员“小史”,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官修谱制度。后来传世的《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便是当时修撰的周先王的传衍情况,明显带有后来家谱的性质,因此被公认为是现存我国第一部姓氏学专著,可以看作是周姓人最早的家谱。
周姓人真正的家谱的出现应是在魏晋以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区分士庶,当时人对于谱牒十分重视,一时间,谱牒学提高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人们重视谱牒,纷纷撰写家谱。东晋时期,著名谱牒学家贾弼之编撰了《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712卷,其中就包括了当时著名的汝南安成周氏谱、庐江舒城周氏谱以及义兴阳羡周氏谱。
周姓人为了更准确记载自己家族源流及发展历史、分衍情况,私撰族谱。由于时代久远,这一时期所修的周氏族谱已亡佚殆尽。
唐代,大一统的局面,更加有利于修撰谱牒。官方、私家修谱之风极为盛行,周姓人的家谱内容也进一步丰富。保存至今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谱》中,就有汝南安成周氏及其分支永安黄冈周氏两大著名周姓郡望的世系。
宋代以后,家谱的修撰越来越多,清朝以至民国以来,更是修谱成风。由于修撰时间距今较近,很多家谱都能保存下来,特别是明清以至民国所修家谱。有的家谱根据发展的需要,甚至一修再修。
在族谱中,对周姓人影响最大当是一些为族人所订立的宗规、宗训。一些周姓族谱,还标明了自己的堂名,通过这些堂名,可以看出本族独特的文化旨趣。堂号本是某些周姓支派用于标榜和区别的标志,大多数周姓堂号都是根据与周姓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名、名称等来命名。2家规祖训
1、乾坤广大,繁荣新隆;勋业光辉,照耀祖宗;志谋高强,超群达众;邦国丰富,勤亦元玄。
2、宗谱记载,周氏族人恪守祖训,耕读传家,守分睦邻,对于地方义举,莫不踊跃向前。3周氏字辈
河南周姓族谱(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张店镇牛三门村周庄)周氏字牌辈序: 机 奎 濂 树 炳 城 锡 永 松 焕 培 铭 源 本 熙 桃 钊 淮 桥 照
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广东普邑周氏字辈: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合家宜睦顺,守理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广东潮阳泗水周氏字辈:多士敬宏毓,英资衍芳绪,勤修昭厚德,翊赞耀明良,攸子崇伯钦,淑宪绍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运开祥。
琼州周氏字辈:缵绪成德,经世安邦,家修朝献,万奕其昌。湖南益阳汾湖周氏字辈:志肇宏昭列,时旺玉堂轩,国字必尚义,言方定泽之。湖南湘潭周氏老派语:顺良廉正纪,德重胜临卿,传名敷万国,允代振家声。旧派语:大启昌期远,宏开福祚长,诗书承世泽,忠厚迪前光。新派语:创业恩先哲,守成在后贤,谟猷贻奕叶,科第庆绵聊。
湖南资江周氏政毅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允兴,邦文昌皆,显达升廷。政庄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永兴,邦文昌开,世运绍述。新派语:原起均姬胄,后来锡祚膺,莲香盈宇宙,味厚合缁渑,道学渊源达,图书德泽宏,萧韶欣并奏,衽席庆同登。
沙塘周氏老派语:应添益思,永尚万世,继承宗伯,亿兆大时。新派语:与元开达,懋哲芳能,希贤克绍,美德光前,允惠嘉显,才彦瑷英,辅翼鸿骏,纲纪文明。
双贤堂周氏老班行:昌梦代玉培,锡渑以焕祖,思仲廷万大,宗启世文光。新班次:荣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自人全,谟烈由今绍,功勋藉前传,家乖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益阳周氏老派语:典雅思从,维治学文。续派:学文高尚志,习武建熏猷。新派语:德立家之本,名扬士以贤,诗书庭有训,忠厚世其传。
汝南堂周氏字辈:道启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学慎修为,发荣良有以。原派语:必子尚一,士孔世维,令文宗正,永思志伟。
北文堂周氏创立派行:存伯念思大,惟济显宗方,万年常镇世,国泰永安康。续立派行:英才逢景连,良士应时昌,文经聊武纬,耀祖辅朝纲,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后人资积累,历久愈荣光。
敦睦堂周氏新订派语:世兴锡本,立业敦诚,远昭祖泽,大振家声,贤能应连,忠孝余英,永聊宗谊,代会隆平。
至德堂金江周氏派行:文邦思有道,学士重才良,本化成家政,高明照国光,谦和常锡庆,敦叙自申祥,景连逢时泰,培之佑万方。
湖北宜昌周氏字辈(系官庄周氏祠堂):文光开太运,富贵永长春,祖宗培德厚,志士学业兴,家和祥瑞照,国玉贤良真,世作天庭府,君臣化育仁。4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 汉时臵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沛 郡 汉时臵郡。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陈留郡 西汉时臵郡。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周震。
浔阳郡 治所在今江西浔阳 临川郡 治所在今江西南城。
庐江郡 治所在今安徽庐江西南。泰山郡 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南。淮南郡 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永安郡 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光山西)。河间郡 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临汝郡 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华阴郡 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
河东郡 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清河郡 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江陵郡 治所在江陵县(今属湖北)。长安郡 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一带。河南郡 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昭州郡 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武功郡 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堂号 细柳堂
汉文帝六年冬,匈奴六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文帝亲自来到营门,又被哨兵拦住,只好交出天子符节,让哨兵进帐回报。亚夫验了证件,下令开门放入车驾。一面嘱咐:“营内不准跑马。”车驾和随从只好按辔徐行。进入营门,亚夫出帐迎接,文帝慰问后,一出营门,兵士仍关上营门,严整如故。文帝高兴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呀!象亚夫这样的将军,和他练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
爱莲堂
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酷爱莲花,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艳。
其它堂号
郡望堂号:汝南、沛郡、陈留、浔阳、临川、庐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河南、昭州。
自立堂号:世德、亦政、诵芬、清白、继述、绍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叙、忠厚、敬爱、集贤、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叙伦、笃祐等。5周姓起源
始祖:后稷
起源主要有四:
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有大将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两人后代均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境)、浔阳(今属江西)、临川(今属江西)、陈留(今属河南)、沛国(今河南、安徽、江苏境)、泰山(今属山东)、河南(今属河南)等地。
出自姬姓,始祖后稷。后稷母亲为姜螈,父亲为帝喾。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到文王姬昌时,以国为氏。周姓主源另有一说,即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郑国。后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被杀,后辈子孙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少数民族改为周姓。《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改为周氏。代北(今山西东北部)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他姓改为周姓。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五代后梁成油死后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并迁移台湾新竹。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子孙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6周姓迁移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密切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大举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建瓯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又迁居福建崇安仙店。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河南固始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陆续分布于杭州、诸暨、绍兴、萧山等地。周姓入粤是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如新会桥亭房周氏及沙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大多是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目前周姓人口列全国第九位。7家族网〃周氏
周(Zhōu)姓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裔,以地名为氏。后稷在儿童时期,就善于种植农作物。帝尧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死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之功,被周姓人奉为始祖。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一。
家族网简介
家族网是专门为华人家族提供寻根,建立家谱,管理家谱的互动社区网站。家族网汇聚了全球华人,您可以与家族人员一起编写家族历史,探讨家族名人,整理家谱,共同追溯姓氏起源。每一个家族都有辉煌的家族历史和千古流芳的家族名人,家族网通过互联网各种功能和工具,为华人家族提供家族树(在线家谱),时间轴(可依据时间编写家族史),群组(家族讨论区),个人空间,家族空间等多形式的娱乐互动应用。对此,家族网对人们和个大家族以及家谱文化做了充分的研究和调查,我们发现:姓氏、寻根、家谱依然在人们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国人叶落归根的思想和传承家族的意识是不可被磨灭的。于是,家族网决定唤醒沉睡已经的家族文化,在每个人都认为社会冷漠的时候,家族网要用亲情和文化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但让每一个人知道自己家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要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家族的人,一起分享家族了去,共同编制自己的家谱,形成多种形式的家族互动和家族帮助。
周姓百科
周姓百科是家族网为周氏家族成员提供的免费姓氏寻根服务,集合了图书馆、博物馆、网友等众多资料,编织了中华周氏家族的起源、迁移路线、分布图、家族史、家族景点等。8周姓名人
周文(?-前208),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亦称周章。陈县(河南淮阳)人。习兵事,曾为项燕军“视日”。后为张楚政权将军,有将士数十万。后被秦将章邯打败,退至渑池自杀。《史记》称:“周文,陈之贤人也。”
周昌(?-前192),西汉臣。沛(江苏沛县)人。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从刘邦起兵,任中尉,御史大夫。汉立,封汾阴侯。曾直言谏止刘邦废太子事。后为赵王如意相。如意为吕后杀害后,他托病不仕。《史记》称:“昌为人强力敢直言。”
周勃(?-前169),西汉臣。沛县(今属江苏)人。青年时以织薄曲(蚕具)为生,并常作丧事中的吹鼓手。秦末从刘邦起义,转战各地,因军功升任将军。汉朝建立,封绛侯。又从高祖平定韩王信、陈豨和卢绾的叛乱,升任太尉。厚重少文,刘邦认为可安刘氏。惠帝、吕后时,仍任太尉。吕后死,他与陈平定计,诛杀企图夺取政权的吕产、吕禄等人,迎立文帝,任右丞相,后免相就国,文帝十一年死。
周亚夫(?-前143),西汉将领。沛(江苏沛县)人。周勃子。初封条侯。后元六年(前158),匈奴犯边,他以河内守为将军、驻军细柳。文帝至细柳劳军,见其治军谨严,赞曰:“嗟乎!此真将军矣”(《史记》)。景帝时,为太尉。平吴楚七国之乱。任丞相。后因其子私买御物,被牵连下狱,绝食死。
周瑜(175-210),三国吴将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舒城)人。少与孙策为友,随策征战有功,任建威中郎将,领兵二千人。时年二十四,人称周郎。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督。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军南下,他与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大军大破操军于赤壁。后官至偏将军、南郡太守。建议孙权西取益州,北收汉中,未及实施,病卒。精于音乐,听乐,有误必知,当时谣称“曲有误,周郎顾”。
周处(?-297),西晋将领。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吴鄱阳太守周鲂子。少不修礼仪,纵情肆意,为州里所患,称为三害之一。处除三害,为百姓称赞。仕吴为无难督。吴亡,入洛阳为新平太守,累迁散骑常侍、御史中丞。氏人齐万年在关中起义,将兵镇压,战死。谥孝。著有《默语》、《风土记》、《吴书》等。
周顗(269-322),东晋臣。字伯仁,汝南安城(今河南原阳)人。安东将军周淩子。少有重名,初仕为秘书郎。司马睿镇建康,引为军谘祭酒,深得信用。司马睿即帝位,授尚书仆射、吏部尚书。性好酒,终日沉醉,时称“三日仆射”,曾因醉酒被免官。元帝末,与戴若思一起被王敦杀害,谥康。
周兴(?-691),唐酷吏。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明法律,拜尚书省都事。官至司刑少卿、秋官侍郎。垂拱以来,典掌刑狱,与来俊臣一起,陷害无辜数千人。武后临制,上疏请除李家宗正属籍。后坐事下狱,流放岭南途中被仇人杀死。
周昉,唐画家京兆(治今陕西西安)人,字景玄、仲朗。曾官越州、宣州长史。工仕女,初学张营,后则小异,多写贵族妇女生活情景。衣褶劲简,容貌丰肥,色彩柔丽;并擅作佛道宗教画,创制有民族风 5 格的“水月观音”。雕塑者亦仿效,称为“周家样”。兼工肖像。亦能画鞍马、鸟兽、草木。相传《挥扇仕女》为其所作。
周文矩,五代南唐画家。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位南京市东南)人。937-942年(昇元年间),曾奉命画《南庄图》,后主李煜时,任翰林待诏。工人物,尤擅画士女,多以宫廷生活为其主要题材。风格近似唐周昉而更加纤丽,多用曲折战制笔法(简称战笔)以表现水纹。并兼画楼观、山林、泉石及佛道宗教之画。有《重屏会棋》、《明皇会棋》、《琉璃堂人物》等图,据传为他的存世作品。
周德威(?-918),五代后唐将领。字镇远,小字阳五,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初为李克用帐中骑督,谙熟军情,勇而有谋,常从征伐,历为衙内指挥使、代州刺史、振武节度使、卢龙节度使等职。曾于柏乡之役大破梁军王景仁,又击败刘守光,平定幽州镇。用兵持重,号称后唐中兴名将。后与后梁军战于胡柳陂,阵亡。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字茂叔,原名敦实,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官州县,颇有政绩。熙宁元年(1068),知郴州。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说》,究明万物之本原,提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及“无极而太极”、“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对人性之善恶,主张以“中正”、“仁义”为立人之道,又著有《通书》。程颢、程颐皆为其弟子。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卒于任,封汝南伯,谥元公。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浙江杭州)人。元丰初为太学生,献《汴都赋》,受神宗赏识。徽宗时,为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多创新词调。格律严谨,追求典丽,为格律派词人所宗,被誉为“词家之冠”。内容多写闺情、羁旅、咏物。为北宋婉约派代表作家。有《片玉集》。
周紫芝(1082-1155),南宋文学家。宣城(今属安徽)人,字少隐,号竹坡居士。绍兴进士。历枢密院编修官、出知兴国军。谄附秦桧,为时论所鄙。工诗词,讲究格律句法,而无江西派生硬之弊。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词》、《竹坡诗话》。
周必大(1126-1204),南宋臣。字子充、弘道,号平园老叟,祖籍郑州管城(河南),徙庐陵(江西吉安)。绍兴进士。权给事中,“缴驳不避权幸”。淳熙十四年(1187)拜右相。《宋史》称其“纯笃忠厚,能以善道其君”。著《玉堂类稿》。
周去非,南宋地理学家。字直夫,温州永嘉(浙江温州)人。隆兴进士。入仕为桂林尉、绍兴府通判、桂林通判等。记岭南地理、风俗、古迹、经济、物产,撰成《岭外代答》。书中还记有南洋、大秦、木兰皮诸国情况。
周密(1232-1298),北宋词人。字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吴兴(浙江湖州)人。以学问渊博为宋右相马廷鸾赏识,累官丰储仓检察。宋亡,寓居杭州癸辛街瞰碧园,与王沂中、仇远等相唱和。后游历名山大川,与邓牧、谢翱等相交。著有《武林旧事》、《癸辛杂识》、《齐东野语》。诗感慨激昂,尤工乐府,编有《蜡屐集》。
周德清(1277-1365),元代音韵学家字。挺斋。元高安(今属山西)人。通音律,善乐府,兼长北曲。1324年,著成《中原音韵》一书,为中国最早曲韵著作。时称“天下正音”。另有《作词十法》。
周达观,元地理学家。字草庭。温州永嘉(属浙江)人。元贞元年(1295)随元使赴真腊(今柬埔寨)访问,至大德3年(1297)返国。据所见闻,撰成《真腊风土记》一卷。内容包括城郭宫室、风俗人情、山 6 川景物、耕种出产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共40条,记载颇翔实。书中所记之都城,即今柬埔寨吴哥窟。
周忱(1381-1453),明臣。字恂如,号双崖,江西吉水人。永乐进士。仕于文渊阁,寻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宣德五年(1430),以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总督税粮。时江南积欠赋税严重,他查因除弊,创“平籴法”。又请免赋,兴水利,储粮防灾。《明史》载其“性机警”,“有经世才”。“见利害必言”,朝廷“言无不听”。以工部尚书致仕。有《双崖集》。
周德清,元音韵学家。字挺斋,江西高安人。善音律,兼长北曲。著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
周顺昌(1584-1626),明臣。字景文,号蓼州,江苏吴县人。万历进士。授福州推官。天启年间任文选员外郎,署选事,清廉秉公。《明史》载其“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好为德于乡”。后辞官归家。因忤魏忠贤,被阉党诬陷入狱。苏州民众喊冤者数万。后死于狱中。有《烬余集》。
周延儒(1593-1644),明臣。宜兴(今属江苏)人,字玉绳,号挹斋。万历进士。善揣摩帝意。崇祯三年(1630),任内阁首辅。后为温体仁所排挤,于六年引疾去位。十四年,再起为首辅,起用东林人士,请停止厂卫缉事借以沽名钓誉。又与吴甡各树朋党。十六年,清军略山东,北还至近畿,他自请视师,驻通州,不敢战,而日上章奏捷,为掌锦衣卫事骆养性等揭发。帝怒,下狱令自尽。
周遇吉(?-1644),明将领。字萃庵。锦州卫(今辽宁锦州)人。行伍出身。曾任京营游击。因镇压张献忠等部起义军,升至山西总兵官。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进军山西,他守代州,战败后退到宁武。城破后被杀。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篆刻鉴别家。字元量,号栎园,别号缄斋、栎下生、适园等。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居于金陵(今南京)。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监察御史。降清后,在福建镇压抗清军,任户部右侍郎,历江安督粮道。精于鉴赏,好古图书字画,家有“赖古堂”、“因树屋”,藏印篆、古书、字画极富。著有《读画录》、《印人传》、《因树屋书影》、《赖古堂印谱》、《赖古堂诗文集》等。
周臣,明画家,江苏吴(今苏州)人。字舜卿,号东村,能诗、画。师陈暹,擅长山水,取法李唐、刘松年,峰峦崚嶒,山石坚凝,笔法严整,格调稳健;亦学马远、夏圭,则运笔奔放遒劲,论者以为稍乏淡远之趣。兼工人物,唐寅、仇英曾向他学画。
周之冕,明画家。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字服卿,号少谷,擅画写意花鸟。家养飞禽,常详其动态,故下笔有生气。花卉多用钩花点叶法,设色鲜艳有致。所作虽不为时所重,而论者以其能采陈道夫、陆治之长,推为万历间名手。
周之琦(1782-1862),清臣。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稚圭,号退庵。仁宗嘉庆间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广西巡抚。能词,著有《金梁梦月词》、《怀梦词》等,并辑有《心日斋十六家词选》。
周立春(1814-1853),清末小刀会首领。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农民出身。1852年领导青浦农民抗粮斗争,旋参加上海小刀会。次年9月5日,领导农民攻克嘉定后,加入上海小刀会起义。22日,在嘉定作战时负伤被俘,遇害于苏州。
周秀英(?-1855),上海小刀会女首领。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父周立春。1852年随父参加青浦农民抗粮斗争,后又率众在白鹤江 重创清军,次年在小刀会领导下,与徐耀等人攻克嘉定,后因清军反扑,率起义军撤至上海,任女将军。英勇善战,坚持战斗十八个月。1855年从上海突围,在虹桥就义。
【家谱倡议书】推荐阅读:
家谱的格式05-25
家谱书写格式02-18
家谱调查表10-15
在家族家谱会议上的讲话11-26
节能减排倡议书小学生节能减排倡议书12-23
倡议书(捐款)07-04
义卖倡议书07-08
搬迁倡议书07-14
冬训倡议书07-19
人才倡议书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