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精选11篇)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篇1

2010-01-07 19:10:52|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摘要]英语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本文旨在探索英语教学和人文教育的结合点。在教学中,加强多方位的实践,重视语言教育与人文知识的融合,更新观念,拓展思维,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人文教育,英语语言教学,教学改革

一 问题的提出

牛津英语教材是二期课改期间使用的一种新型的教材。早在它面世的初期,有关专家和它的改编者们就提醒人们注意其间的人文教育内容。时至今日,已有四年的教学实践时间,执教的教师们是否都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都能在教人知识、技能,解人疑惑的同时,给人以相应的、必要的人文教育呢?或许由于使用教材的教师普遍处于“应试”的焦虑之中,新型教材中的人文意识往往遭到忽视。现将本人的认识,结合牛津英语教材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分析有关的教学方

法。

二 什么是“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一种人性和教养的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最终教育目的的教育。实际上,世界是一个联系统一的整体,英语教育中的人文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可以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追求真善美的教育

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与强调知识和科学本身价值的理性精神不同的是,人文精神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恰恰

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创新意识的教育

创新意识教育是教育的核心之一,实践证明,只有强化创新意识,才能发展

智力,提

高素质。我们认为英语教学中的创造教育主要包括:(1)英语特有的学习方法的创造教育;(2)英语知识体系的自主的创造性构建;(3)在特殊背景下(如与外国人相遇或身处他国时),运用英语知识和所学文化知识创造性地解

决面临的问题。

4、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教育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当提供适宜的条件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上都变得非常相似。”“只要提供适当的初始与现实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以新时代人文精神为特征的新英语教育,其内涵包括:(1)面向全体,尊重、维护每一位学生学英语的权利,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2)交流感情,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3)激发兴趣,激发每一位学生的主

体意识,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实践

1树立人文素质教育观,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创新的教育氛围十分重要。我们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着手,教学中主要采用启发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教学方法贯彻主动、活泼精神,实行多环节的实践和学习。教学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稳重、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针对性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测试和习作,全方位的师生互动教学,强化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建立一种开放的、应用的英语教学方式。

英语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也是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发展兴趣,活跃思维,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通过积极主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参

与意识,创造学生英语学习的氛围。

2.人文与科学相融,贯穿于英语教学中

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英语“教学”应成为“教育”。首先是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用认真、负责的精神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一个做人的好榜样。二是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交流,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培养学生的友爱、合作、组织能力,教学中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这样,英语课程就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不只是教会学生英语,教师从素质教育出发,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与主旨,寓德育、美育、心理等素质于教育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以自己的胸襟孕育学生的胸襟,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以自己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视野。

3.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从教师做起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堂就是教师的舞台,一个成功的教师以其渊博的知识、优雅的风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给学生如坐春风的享受,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方法是严格要求自己。教师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不仅表现在知识的广博,能力的提高,更表现在良好的做人的态度,严谨的做事、做学问方法上。

而在这方面的教育中,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似春风春雨,润物细无声。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用他们的学识风范培养影响学生,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际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个案分析

案例一:

牛津英语教材的每一单元前都有一个卡通故事的图画,以引出该单元的主题。由于该图排在单元的目录之下,有些教师认为与后面的正文无关,往往跳过,或让学生自己去看,不作任何处理,白白失去了可贵的人文教育的机会。比如,7A第二单元的引子是Eddie与Hobo的对话,Hobo问Eddie早饭后干什么,Eddie 答:睡觉。午饭后干什么?Eddie答:睡觉。如果教师能正确引导,让学生讨论任何充实有趣地过每一天,学生也许会发表各种见解谈任何安排学习,如何安排课外活动,如何快乐地学习。教师们应鼓励孩子们去想,去说。因为,这样的讨论不仅不会影响后面教学资料的学习与使用,还会增强孩子们的情感素养和判断思维的能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善用每个单元目录下的卡通故事片,至少可以一举两得,既可作引子,引出主题内容,亦可作为一篇人文教育的大文章。

案例二:

7A教材的第6单元的阅读部分是以Kitty的口吻介绍7年纪1班学生为贫困学生募捐而组织的一个时装表演。作为阅读文章,该文章的虚拟性是相当明显的。如果教师按传统惯例,以“词——句型—语法”按部就班地教学,那么先教单词,再翻译文章内容,接着讨论语法规律… 一堂课学生听的多,说得少,也许只跟着录音读一遍。还有些苛刻的教师还会要求学生回家后努力背课文,已备教师第二天提问。这样的教学方法,过去一直被认为对识记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有相当大的效果。它的作用是学生的人脑当计算机,把教师选中的资料按教师的意愿强行输入。这有点像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学生若没及时背诵,或背诵了却

又遗忘了,便会看为失败者。

教师要求学生耗费大量能量去记忆过时的,虚拟的情节,是对教师和他的学生们的时间和精力的一种可悲的浪费。试想,十年之后,今日的初中生将踏上工作岗位。此时他们所苦记的“学生们时装表演时穿的什么?”于斯时有何用途?

其实该阅读材料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就本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完全可以设计一种以人文教育为主线、将科技教育(英语知识与技能)与人文教育相融

合的教学程序。

尊严,热忱,同情,平等,互爱的人格———为什么进行时装表演?

人的自由,价值——怎样准备并进行时装表演?

理解人生的意义——你如何对待贫穷的学生和身边的弱者?如何珍惜现有的条件?

类似以上的话题能引导学生看书,找信息,又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和表达。如果教师引导有方,学生可以通过用英语思维、用英语交际或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达到将科技教育(英语知识与技能)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至于文章中出现的生词和有关语法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场

互相学习,自学或询问老师,亦可在讨论后再作归纳和练习。

毋庸置疑,有限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在教材中必定循环出现,我们完全没必要对个别的语言知识“斤斤计较”。毕竟,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才是我们

为人师者最根本的职责啊!

五、结束语

当前,英语的教学改革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英语教师们正面临着教学改革的巨大压力:使用熟悉的,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为目标的传授型教学,难于在所限教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现在的英语教学只能做“加法”,不能做“减法‟‟,词汇量只能多,不能少。教师本身亦有继续扩大词汇量的需要,脑力劳动量大大增加。新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材,新时代的学生呼唤着英语教师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只有当我们的教师们认识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完善的人‟,而培养„完善的人‟,则需要完整的教育”,并将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

融合起来,包括牛津英语教材在内的所有新型的英语教材才会有其生命力,我们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篇2

初中生物是学生首次真正接触了生物学, 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也获得情感陶冶, 以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 本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让学生感受人文之美

在初一生物刚开始时, 可让同学闭上眼,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教材中这样一段优美的文字:“从太空遥看地球, 地球是一颗披着蓝色‘面纱’的美丽行星。然而, 地球真正美妙动人之处, 却是蓝色面纱下绚丽多彩的生物圈, 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我相信这样的导入会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 如“蓝色面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绚丽多彩的生物圈”给学生生机勃勃的感觉, “家园”更让学生觉得温馨与安宁。我们的教材中除了精彩的语言描述, 还有许多精炼的诗句、成语, 教师都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与分享。如在食物链的教学导入时,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不仅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更是让学生学会做事。“落叶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客观地说明了分解者的作用, 更体现了生物体各个器官之间的亲密关系。就如一首歌“绿叶对根的情意”所渲染的气氛与情感, 那么柔美, 那么细腻。可以进一步跟学生谈, 植物体的根茎叶都不是彼此孤立的, 如叶子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一部分自己利用外, 其余的全部运送给茎和根等其他器官, 根在土壤中会不辞辛苦地到处吸收水分供给整个植物体, 茎则专门搞运输, 让它们互通有无, 并支撑整个植物体。总之, 它们真可谓唇齿相依、肝胆相照。当学生了解这些之后都很动容, 此时可不失时机地把这种关系引申到亲人之间和同学之间, 学生都能心领神会。通过这些感受, 学生的情感会更丰富一些。

二、利用实验课, 在探究中体验人文关怀

实验课在生物课中占很大的比例, 教师应在学生与动植物直接接触时, 让学生体验人文关怀。首先, 当我们观察一些动植物的特点时, 应尽量保持其在自然状态下, 既不能损伤到该动植物, 也不要破坏其生存环境。在实验室做完实验后, 应把它放回大自然。例如, 探究光照对鼠妇的影响, 实验结束后, 绝不能因其是不起眼的小动物而把它随意扔掉或把它杀死。要让其回到阴暗潮湿的土壤中, 即回到它的家园。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培养活动, 让学生学会关怀弱小, 关注周围的一切, 心中装着整个世界。

三、联系生活实际, 利用生物学知识服务他人

在学习合理营养的基础知识后, 让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提醒学生设计时应首先注意营养的搭配, 还要注意家长的口味, 并能利用周日同家长一起把这份设计变为现实。这样, 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 培养了设计能力, 而且使学生学会关心家长的饮食。还有, 在亲自参与烹饪过程中品尝家长的艰辛, 从而更能理解家长并认同家长的教育。更重要的是, 在与家长一起干活时有了充分的情感交流, 能在亲情中体验幸福与快乐并坚信生活的美好。在学习《人的生殖》的基础知识后, 让学生回家了解母亲在怀孕时, 日常生活有什么感受, 或是干脆自己绑一个相当于自己刚生下来时体重的米袋, 亲自体验一下。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母亲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所承受的一切, 从而感受生命来之不易, 更加珍惜生命, 并能主动关心母亲。

四、利用与生物学有关的历史故事启发学生

在学习营养物质的作用时, 给学生讲维生素C的故事。此时, 学生能感受到维生素C的奇妙作用, 确信自己所学知识很有价值, 还可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然后, 又让学生计算, 从发现病症到找到针对性药物, 整整用了200年。这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发展道路的曲折, 及科学家的辛劳与奉献, 并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立志为人类的健康与幸福而奋斗。

只要我们用心挖掘, 体现人文之美的素材无处不在。当我们时刻把人文教育渗入科学教育, 便能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最终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篇3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人文素质;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人文素质教育,即人文知识、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优秀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受教育者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一、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从近几年的教学中总结发现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方面,选择上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在中考中成绩处于中等偏下的阶段,他们文化基础薄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同学都是在家长的要求下到学校学习,目的是拿个大专文凭。二是教学方面,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老师把英语语言实用化、工具化、职业化,忽视了语言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渗透,忽略了学习者的思想情操、人格意志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窄,文化底蕴薄,缺乏创造性思维,甚至出现部分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淡薄,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运用英语教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二、如何在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1、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即灌输式教学模式,其弊端显而易见。要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努力构建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引导学生适应学习,尤其要注意学习策略的培养。二是强化课堂模拟交际,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置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整理、课堂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借助歌曲比赛、诗歌朗诵等形式活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气息,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人文修养的目的。

2、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是要具有人文素质的教师,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实现人文素质渗透与融合的程度,英语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是改善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除了要提高英语语言教学的能力外,还应加强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一是提高教师的人文自觉,包括注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人文体现。二是提高教师内在的人文修养,树立独特的人格魅力。英语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要不断增加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习得,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培养开放的国际视野,成为一个既擅长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的教育者。

3、多使用文化比较

高职英语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广义讲,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模块。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注意结合语言运用的文化因素,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同一种文化现象,才能真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融合。另一方面,只有坚持尝试文化比较教学模式,才能从挖掘、发现文化现象及其实质过程中,深刻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英语交际的能力。只有通过文化的比较,才能不断领会我国文化的深刻内涵,树立中西文化的平等观,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接受西方的优秀文化,又要加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正确认知,还要注重鼓励学生用英语解释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现象,描述中国特色的风俗习惯,使英语教育真正为文化建设服务。

4、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做补充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英语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多使用网络材料使学生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学习异国文化,品味地道英语;同时,创设仿真的学习环境来领悟英语的妙趣及其文化内涵。在教师指导下,可成立课外英语学习小组和英语角等,学习西方礼仪、文化、经济和科技等知识,开展各种活动,如英语晚会、英语讲座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这样既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又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结束语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应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课程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在英语教学中确立更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英语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在专业领域和内在素质上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国际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中施展才华,达到培养学生更高素质的目的,其意义远远超出教授学生学习语言本身。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篇4

正文内容: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学生具有比以往任何年代的学生都更优良的学习条件,拥有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但伴随而来的却是有些学生道德水平下降、厌学、社会责任感差、精神无所皈依……。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是人文精神的滑坡,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发展,忽视了人文精神的熏陶。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渗透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人和人类社会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美好的精神要素,是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价值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这包括人对完善自己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等等。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任何一种专业训练能够完成的,它是各学科综合教育的结果,信息技术虽然是属于科学技术性学科,但它与其它学科一样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就强调指出:课程即要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为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了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与热情,更是指内心情感体验和心灵的触动;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赋教学内容予人文精神的内涵,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从这两方面来实现的:

1、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赋教学内容予鲜活的生命力:

情感,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当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思考中。所以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与价值观,并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中,摒弃以往只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观念和做法,赋予教学内容鲜活的生命力,这个过程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而要有机地融合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比如:在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的知识时,我给出一个总任务--每人制作一套家庭电子相册,来贯穿整章的学习,利用所学的图像裁剪修补,图像合成,图像的色彩调整等知识来对学生童年的老照片进行修复、加工、润色,学生在学习与操作过程中,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童年,在重温童年的快乐点滴之时体验长辈的关爱之情,让美好的情感渗透于学习、问题解决之中,并相互作用和影响。又比如在学习Flash 动画制作软件中的文字渐变动画时,我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或自行创作若干爱心标语或励志格言,如:“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又如:“志高山峰矮,路从脚下伸。” “多一个微笑,多一点爱心,让世界更温暖”等等,上课时就用学生自己采集的标语作为素材来进行文字动画的学习与制作。接下来的课堂的就具备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情感情境,不少学生在学习中被这些语句的意境所感染,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在完成Flash这一章的综合任务时,我要求学生制作一套公益动画广告,内容可以涉及爱国、环保、教育、敬老、爱心、助人为乐、励志等题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广义的道德感,包括责任感、义务感、自豪感、尊严感、同情感、友谊感以及人道感等等,通过综合广告的制作,使学生又一次经受了一种健康、温馨、崇高的情感冼礼,从而促进了知识的掌握。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时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与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并引起心灵的触动则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的知识时,我收集了大量有关于东莞近十年来的经济,文化,人口,教育各项领域的发展数据和图表作为教学素材,这些数据贴近生活使学生觉得很亲切,在学习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东莞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家乡欣欣向荣的景象,心中充满了自豪感,他们更加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同时又激发了学生们报效家乡的志向,增强了学生建设强大中国的信心和决心。

又比如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来制作班级网站,班级网站主题要求展现当代青少年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并体现同学之间的团结与友谊,同时大造声势宣传举行全年级的班级网站评比活动,接到这个任务,学生们按老师的要求分小组合作,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在争论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学会了合作,感受到了合作的欢愉、发现的惊喜,他们力求做到最好而为自己的班级争光,从始至终学生们都强烈体会到班级体的凝聚力,感受到了合作过程中迸发的同窗之间的真挚友情,在这样的心态下作出来的网页,当然比我想象中的更具感染力!

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刚好经历了劳动节,母亲节两个节日,学生制作节日贺卡的兴趣高涨,劳动节贺卡让他们重新理解了劳动的崇高和乐趣,母亲节贺卡将他们酝酿以久的对母爱的感激之情抒发和表现出来,当设计新颖、版面精致的贺卡在手下产生时,同学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经历了一次艺术和美学的熏陶。在学习制作电子小报时,我让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实实在在地先做一些调查,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市场菜价,中学生心理现状,中学生课余生活等,同学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去收集小报的素材,与此同时,他们的内心涌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贯穿了整个小报的学习制作过程,最后学生制作出来的作品的确让人感到中学生的成熟的一面。在讲到互联网这一部分时,我精心收集了不少具有趣味性、艺术性、科学性的优秀网站网址提供给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让学生开阔视野,补充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又如在讲述病毒等内容时,我举例讲到计算机病毒给我们造成的危害和带来的巨大损失。如电脑病毒“CIH”,98年4月26日造成全球6000万台计算机被毁,此后每年的4月26日定期发作,继续造成更大破坏。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学生感到了痛惜与愤怒。从而更容易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建立了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总之,花心思研究教材,将教学内容与情感目标有机结合,用真情包围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则能不断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在课堂中加强师生情感互动:

教育过程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双向撞击过程、在以往的技术类学科的教育中,侧重于追求教育的效率、追求教育过程的程序化、技术化,导致情感陶冶弱化,师生情感交流减少,学生本是有血有肉的人,却几乎要被培养成学习机器,导致知识与能力脱节,道理与行为分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重视建构知识的同时,重视师生人际关系的建构。要有强烈的教学激情,让课堂成为富有情感的课堂。

古语说的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爱换爱,以情激情是培养师生融洽关系的根本途径。师生间融洽的情感,是推动学生不断进步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具有吸引力。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爱与期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作积极的“倾听者”,时时以高兴、满意、慈爱、鼓励的态度欣赏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关注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用诸如“这个步骤的操作你掌握得非常好,还有其它方法吗?”“真棒!”“错了没关系,再试试看,好戏在后头呢”等语言来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探究,思索,并起到控制学生的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的作用。总之,教师用自身的激情,亲切的面容,期待鼓励的目光,生动的手势,使学生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而愉快地接受教师这种热情的感染,转化为对学习的热爱。

新课程改革正实施得热火朝天,我们不再只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过程,应当重视人的情感、价值、态度体系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发展,将人文精神融入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和探索,让健康美好的情感伴随在课堂的始终,让学生不断得到精神上的充实,用人文精神去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吧!

参考文献:

王坤庆 《精神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

2沈贵鹏 《试论人文教育目标的厘定》 当代教育科学 2003年第10期

彭绍东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评析》 中国教育报 2003年第7期

李萃英、赵风平《面向新世纪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篇5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措施 作者:徐艳兵 李 蓉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1期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高级的育人灵魂的教育心理活动。要确保这种活动取得效果,应重视运用人文关怀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文关怀要与时代相结合,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要与大学生需要相结合,要与学生个性相结合。[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徐艳兵(1971-),男,江西丰城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李蓉(1977-),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律文书。(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7-0117-0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高级的育人灵魂的教育心理活动。要确保这种活动取得效果,应十分注意育人的方法。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重工具性轻目的性、重共性轻个性、重灌输轻人性、重压制轻引导等不良倾向,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实行人文关怀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科学方法。所谓人文关怀,主要是对人自身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怀、探索和解答,就是要体现人文精神,富有人情味,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把人作为一切理论和实践的主体和目标,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行人文关怀不仅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人的本性的呼唤,同时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来进行人文关怀呢?本文将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要与时代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同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不一样的:革命战争年代,一切工作围绕战争这个核心来进行,凡是有利于战争的开展,有利于战争胜利的任何工作,任何事情都是值得弘扬和肯定的,妻送夫、母送子参军上前线在那个时期被传为佳话;改革开放时期,一切工作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使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入人心并变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加快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适应这个主题需要来开展。

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与时代相结合,抓住社会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根据青年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实际情况,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以下原则:

1.弘扬主旋律。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有它的中心工作和核心任务。一个社会应该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应该反对什么、禁止什么都是旗帜鲜明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把握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树立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时代先锋”栏目,它能够根据时代特点,推出一些典型人物,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模范行为。

2.抓住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是当代的主题,也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如“八荣八耻”“世界杯”等就是热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应抓住这些热点,合理阐释,因势利导,宣传教育。

3.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定要紧扣时代主题,但形式和方法要特别注意,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对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不少地区的做法很好,如把它编成歌曲来唱,编成舞蹈来跳,编成相声来说,编成小品来演,等等,效果很好,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

二、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工作。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然而然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如果这些问题与困难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那么心情就不愉快,生活就不开心,从而影响学习、工作,甚至身体健康。因此,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同解决学生思想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相结合,要深入实际去解决困扰学生的问题,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这也是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大学生会遇到许多问题,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重点解决:

1.就业问题。就业和学生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对此非常关心、非常重视。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质量是竞争的基础,也是就业的保障,所以高校应该重视教学质量,并且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保障。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目前,就业情况已经成为衡量高校质量的指标,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培训,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市场行情,调整就业心态,掌握基本的应聘技巧和礼仪知识;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调查,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设置专业,招收学生,实行定单式、定向式培养;加大对市场行情的调研力度,广泛收集信息,为学生的就业广开渠道。

2.心理问题。由于受自身状况、家庭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一些高校学生也会出现心理障碍问题,如厌学症、自卑焦躁症、人际困惑症、情感迷茫症、就业压力症等。面对这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心理问题的调适和解决。不少高校最近一两年开始重视这一

问题,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加强了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要进一步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治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坚持愉悦性、发展性、主体性的原则。

3.社会问题。贪污腐败等扭曲的社会现象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这些问题,要用唯物辩证法来剖析它,使学生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分清主流和支流、精华和糟粕。

4.贫困生的经济问题。随着高校费用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一定要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奖、贷、助、勤、减、补”为主的助困体系,加大工作力度,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困难,使学生体会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及社会的关爱。

三、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因此,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伦理情操,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1.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近生活,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过去的泛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里走出来。要关注和指导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探究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明确和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走近生活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多接触、多交流、多谈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触摸他们的心灵世界,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2.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还是一个自主自决的能动性创造过程,从生命本体性看待人的可能发展,能动性才是人存在的最根本性的力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知识、有抱负、不轻信、不盲从,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强行灌输说教,而应着眼于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平等交流中获取信息,在坦诚讨论中得到启迪,在独立思考中有所提高,在共同参与中接受教育。要尊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参与的价值,从而自觉地进行完善自我的教育。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改变奖惩办法等,使学生在学校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指引下,自觉地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人格。

四、要与大学生需要相结合需要是人们对某种对象的渴求和欲望,是人们行动的内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这是尊重人、关怀人的充

分体现。大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有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和大学生需要结合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分析学生的需要。我们讲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和学生需要相结合,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但并不意味着学生任何一种需要、一切需要都应满足,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那些正当的合理的需要且当前又有条件的,要尽量满足;对于那些长远的、高级的需要目前还缺乏条件要讲清道理,指出奋斗的方向。

2.把握需要的层次性。由于人的智力不同、道德素养不同、知识面不同等必然导致学生需要的层次性,因此,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面、个性、道德素养等情况的不同,区别对待。

3.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手段,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得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校、家庭和社会能满足学生的部分需求以外,绝大多数需要的满足要靠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而且获得需要的手段要正当、合理、合法。

五、要与学生个性相结合个性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系统中能动地形成的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动机、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等,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结果导致人性的扼杀,个性的丧失。不少学生没有思想,没有创新意识,缺乏坚强的意志,缺乏创新能力。因此,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关注大学生个性的培养。

关注学生个性培养是教育人性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因此,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和学生的个性相结合,它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施教。人既有惰性、保守性、依赖性等不良个性品质,也有独立性、开拓性、进取性等积极个性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抑制消极个性品质的作用,激发积极个性品质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人性化、个性化,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施教。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得以发挥,良好的个性品质得以塑造。

2.着力塑造学生的主体性品质。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它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内涵。人的主体性是人的个性的本质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应从过去那种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教育中走出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在知识建构、能力培养、性格塑造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建学生主体活动的平台,加大引导力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性的渗透 篇6

21世纪的今天, 英语的重要性早已人尽皆知, 但是课改之前的英语课程学习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 关注学生的应试教育;过于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 许多学生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 缺乏关注正确的世界观的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然而, 现代的英语教学过多地强调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而忽视了情感态度的教育, 从而使本该充满乐趣的英语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因此, 英语教育教学应该回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来, 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

二、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人文意识

一节出色的英语课不仅反映的是“教”与“学”的过程, 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情感互动的过程。而一节具备人文意识的英语课堂实际上对师生的人格有潜移默化的改变, 让人更开放、坦诚, 更加善于表露自己, 也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那么,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意识呢?

1.从教师出发, 作一个具有人文素质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具有治疗作用。英语教师作为文化启蒙者, 其人文素质越高, 英语教学的长远效果才有可能越好。

在对孩子们的教学中, 教师本身的魅力、思想、情感、态度最容易融人其中, 并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积极影响。如果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不高, 那么对学生的影响也只会是负面的, 我们常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就从最小的一点谈起吧, 我们每天碰到别人通常都会打招呼。在实习中, 我注意到一般学生都是只跟自己认识或者熟悉的的老师问好, 对于外面来听课的老师或者象我们这样的实习老师就不一定了。但是有一个班的学生都是无论看见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都会主动问好, 那是因为他们的班主任见到学校里的每一个人包括清洁工都会问好, 她也是怎么要求自己的学生的。倒不是说主动跟别人打招呼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但是这样也是在教育孩子让他们学会什么叫做“彬彬有礼”, 对待别人有最基本的尊重。

2.从教材出发, 建立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课堂。语言教学是一片充满人文气息的天地, 英语教学属于融中外文化创造和传播为一体的领域, 因此外语教学并不等同于教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 还应传授有关母语和英语的文化知识, 满足儿童求知欲。教师要处处做有心人,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注意挖掘教材的趣味性, 采用游戏法、表演法、竞赛法、创设情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本来干枯的教材得以激活、升华, 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健全人格的舞台。

比如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材料比较的简单生活化, 而他们的年龄特征也赋予他们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性格, 那么我们可以多让他们进行动手。就好象教授身体各部位的英语单词:head、body、arm、hand、leg……, 就可以说到哪个单词就自己用手指着相应的部位, 等到熟悉这些单词之后, 教师可以编排一些简单的body dance来进行复习巩固.这样死板的单词变成了有生命力的舞蹈, 学生会学得更有兴趣, 也可以发扬他们的表演才能和艺术天分.

3.从媒介出发, 创设一个具备人文气息的情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局限于设备, 很多具备人文气息的情境都无法展示给学生, 所以我们的孩子们在英语学习中有很多受到文化局限产生的学习困难, 譬如, 英语阅读教学在小学阶段起步是比较艰辛的, 小学生们没有英语学习的语境, 缺乏对英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没办法将短文很好的理解, 而利用媒介进行根英语短文阅读教学, 学生可以订阅感兴趣的英语报刊杂志, 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收看英语电影、电视, 为他们的英语短文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4.从作业出发, 开发一个具有人文外延的资源。在教学中可以布置具备人文外延的作业, 如学习生日的一课中, 可以布置学生回去想布置生日晚会需要那些物品, 将物品列出清单来, 不会的词可以去网络上搜集。第二天课堂上大家用英语热热闹闹交流, 将对英语的热情一股脑的全部表现出来。学歌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尝试换歌词去编歌曲, 譬如, 在学《Ten little Indians》, 让学生更换Indians, 可以换成boys, 然后学生回家思考如何改编更多, 可以编唱歌边表演, 学生可唱出动人的歌曲。

三、结语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篇7

【关键词】人文素养 儿科护理 教学渗透

人文素养也叫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人文素养渗透于儿科护理旨在使护生能够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知其所想,以尊重、理解的方式进行儿科护理。当今社会,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已成为一个家庭的重中之重,一旦孩子生病,家长会分外着急,如果在此期间护理人员的举止行为不够专业,就会造成医患矛盾,可见,相比之下更复杂的小儿护理更需要护理人员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本文针对儿科护理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做出了对比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医学院2013级高级护理专业学生共计100名,其中男生37名,女生63名,每名学生均是国家普招高中起点,平均年龄为21岁。将该100名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名学生。对照组的医学院2013级高级护理专业学生只接受传统的儿科护理教学,观察组的学生医学院2013级高级护理专业学生在接受传统的儿科护理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人文素质教育,两组学生所用教材、学时均相同,且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学生在年龄、基础课成绩、专业课成绩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确定人文素养渗透于儿科护理中的目的,其次了解高级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儿科护理方面的护理现状,接着分析造成现如今儿科护理现状的原因,最后制定培养计划并对目标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医学院高级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1)培养护生人文素养的目的:人文素养又称人文精神、人文关怀,顾名思义就是关注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个性,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权利。儿科护理中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儿科护士对患儿的关心、关怀、理解、尊重等方面,这要求儿科护士具备爱心、宽容、博爱的精神,能够一心为了患儿,了解其心理,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善于与家属沟通,能够把儿科护理工作作为职业生涯的一种归宿。2)护理现状:照顾儿童是一件需要耐心和责任心的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调查显示,很多学生不愿意做儿科护士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小孩子不合作;二是家长不理解,不能很好的沟通;三是没有照顾小孩的经验。医院中儿科护理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经调查显示,很多正在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护士都不情愿做这份工作,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方面,小孩子容易哭闹,家长不够配合,需要同时照顾小孩和家长,容易出现关怀问题,另一方面责任大,收入低。3)原因分析:针对儿科护理的现状可以分析出护生和护工排斥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不善于沟通交流,不能很好的把关心表达出来,把慰抚体现出来;②学习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引导不够;③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职业目标的价值观较为缺乏。凡此种种,均说明了现阶段护生和护工的人文素质需要提高,需要增强人文素质的教育。4)制定培养计划: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知识来提升自身的人文意识,常与患儿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参与儿科护理的整个过程,培养自身关心他人的能力,比如关心身边的同学注意饮食卫生、注意锻炼身体等等,努力尝试传递爱、传递真情,使人文素质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在护理儿童的过程中,善于表达,例如抱新生儿时特别注意保护头部,洗澡时予以安慰,防止新生儿受到惊吓,护理过程中保证动作轻柔,与其轻缓,做到使儿童得到安全舒适的照顾,使家长能够放心;安排社区体验可以使护生们了解孩子的心理,提高沟通能力,理解护理过程中患儿的需求。

1.3观察指标

考核学生在实习阶段的儿科护理情况,在患儿出院时发放调查表,由患儿与家属共同填写调查表,给出主观性意见。调查表分为八个方面进行打分,如表所示,分数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满意、较满意、不满意,通过调查表得出学生的人文素养渗透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的儿科护理案例考核比较显示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人文素质培养较好。

3 讨论

根据调查研究,了解儿科护理的现状,掌握儿科护理人员的心理,有针对性的制定儿科护理的人文素质培养计划并予以实施,让护生从自身做起,学会关心、沟通、理解患儿,从而更好的照顾患儿。实践结果显示,医学院2016级高级儿科护理专业的学生经过人文素质教育之后能够使护生自愿为患儿护理,为家长解难,在患者中得到的满意度更高。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值得实践。

【参考文献】

[1]吴淑君. 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渗透[J]. 考试周刊,2014,84:166.

[2]曾丽娟. 儿科护理教学中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J]. 中国卫生产业,2015,01:24-25.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篇8

在大学教育中,校方往往把专业课程放在首位,而素质教育则位居第二,这样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使大学生毕业后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会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某些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中,他们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是学生的首要任务,而对于素质教育,可有可无,学生不能在素质教育上花费太多时间。但是,这种看法往往阻碍了素质教育在大学中的发展,也妨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高职院校一般重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知识,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得不到重视,最终会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中的大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使得这些学生难以形成较高的人文涵养,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

2.2师资队伍水平有限,不利于开展素质教育

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在学校中开设得不多,在所有课程中占有非常低的比例。而真正具备高端人文素质的思政教师很少,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质量。思政是一门具有较浓厚人文精神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思政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自身要培养一种由内到外的人文精神,因为这样的教师能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深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教师具备这种人文精神,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不深入研究与思政教学紧密相关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严格要求自己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年轻教师来说,他们大多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阅历不够丰富,对人文知识的研究不够深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利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因此,一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丰富人文知识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3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为了应对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以上现状,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使学生在大学中得到全面发展,很有必要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为大学思政教学提供良好的教育途径。以下将介绍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3.1充分利用人文资源,营造良好的思政教学氛围

在大学思政课程中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能有效提高教师对利用人文资源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深入学习人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涵养,同时还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大学是知识的聚集地,拥有良好的人文资源,包括校园文化资源、进步的思想资源以及红色教育资源等。在思政课堂中,教师要搜集、充分利用以上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熏陶,从而能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对于我国历史上的优秀人文资源,只要教师愿意花费时间备课,积极寻找资料,就会找到很多有趣且值得学生学习的人文资源。在大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冷静思考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气质,避免学生在这个经济主导型的社会中感到心烦气躁。因此,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人文资源,帮助学生培养优雅的气质,营造一种良好的思政教学氛围。

3.2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传播人文精神的桥梁,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审美等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形成一定的认知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涉及的`学科内容比较广,但是内容比较浅显,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有很大的压力,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写小论文、团队合作完成有关学习任务。前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由发表个人观点,有利于学生培养独立的判断力;后者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使学生培养一种积极乐观、善于沟通交流、自信的心理习惯。因此,在大学思政教学中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3.3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靠对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积淀。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他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有着很大的联系。在网络时代尚未发达的时候,大学生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教师、同学、书籍、报纸等,而在如今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网络风靡全国,所以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但是网络囊括各种各样的信息,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防止大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金钱观,就要营造人文氛围,在思政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其中,红色教育能使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使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革命的艰苦,让学生更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生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4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4.1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从广义上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是教师传播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气质的一种教学途径。要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首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历史、道德、审美等多方面的学科内容,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其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存在共同之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爱国、守法、文明的人,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文素质教育则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奉献社会、独立自强的人。这两者有交叉重叠之处,都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一批有责任感的优秀的当代青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既要落实好思想政治教学的工作,又要把学生培养成一批有思想、有理想、文明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4.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起着传播知识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作用,就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和人格素质。为人师表,教师要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在教学上,教师要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决不怠慢,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宽广的知识视野、深刻的逻辑思维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研究课本的内容,并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灵活地取舍课本内容制作精美而简洁的PPT课件。另外,校方要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人文素质培训,尤其要针对部分年轻、缺乏教学经验、人文知识不够丰富的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者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考核,并鼓励教师深入研究有关人文素质的论题,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

4.3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要从根本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就必须从实践中感知,从而得到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制作一个与历史遗迹有关的视频,学生可在网上寻找有关视频,也可以实地考察制作视频,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这样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当地的文化风俗,使学生觉得更加真实,一来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二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另外,还使课本里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践,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5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思政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导致了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得不到全面发展,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思政教学的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思政教学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很有必要在大学思政教学中重点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孙力.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9).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篇9

2.1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不重视:就当前技术院校语文教学来看,教学重点依然停留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上,对人文素质教育还不够重视,片面的强调学生的一技之长,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造成技术院校语文的课时被大量的挤占,技术院校语文已经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2.2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技术院校语文教学内容比较广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能力,然而就目前来看,技术院校语文教师能力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此阿勇的方法比较落后,固守原来的教学理念,没有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挂钩,不重视人文教育,应付式教学现象较严重。

2.3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就当前技术院校的学生来看,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影响到了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许多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简单的认为语文就是认字、说话,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思想上已经产生了对语文学习的抵触情绪。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篇10

一、教师观

从教师的层面上来说,“人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中,教师要尊重人、关爱人、服务人、保护人,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处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必须搞清楚自己工作的价值取向。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如教师只是按照考试的要求,照着“标准答案”去教,教学中失去自主意识,那么这样的教学既不是为了学生,也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启迪智慧,而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这样的教师成了分数的奴隶,绝不能“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

二、学生观

从学生层面来说,“人文态度”就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主、自信、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以及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善于合作、乐于共处等品质。这是未来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素养。

要使学生具备这些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视学生为“主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的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主动性与培养具有主动发展的需求、意识和能力的新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影响着人的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主动性与人所特有的发展、创造和需要联系在一起,与生命活力的激发和潜在可能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周围的世界、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的生命过程就会积极,呈现出自主的色彩,个体会具有独特、会出现创造,不仅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新的作品、新的外部世界,而且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存精神世界,创造新的生命历程。其次是要把课堂的主要空间让给学生,把学生推向实践,让他们经历直接探索知识的过程。因为“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以上这些,只有当“学生是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转化成一种教育理念时,它才会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细节中体现出来。

三、教材观

作为“文选集”的课文,篇篇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云雀的心愿》中所警示的森林的重要是人文;《第一朵杏花》中竺可桢爷爷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是人文;《公仪休拒收礼物》公仪休清正廉洁的品格是人文;《一路花香》中所阐述的物各有用,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是人文……于漪老师说得好:“如果打开用汉字写的一本书,那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述它的喜怒哀乐。”这种喜怒哀乐不是人文是什么?不同的教育思想就会产生不同的教材使用观。人文教育,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理念、人文情操、人文情趣等,合理地加以阐发,有效地加以渗透,适时“呐喊”,适度“灌注”,使人生得以感悟,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无疑是新世纪和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神圣职责。

综上所述,我认为具有良好人文态度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使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上达到“人文互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呢,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调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兴趣的诱因,它使人的注意、感知、思维倾向于某一对象,促进智力的更好发挥。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抓住课文的空白处和耐人寻味处大胆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怀疑“正确”答案,敢于打破“权威”是学生对学科兴趣的表现,也是富有创造性的表现,这种精神怎能扼杀?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勇于创新。

(二)提倡合作学习,体现团队精神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倡导合作学习,能激活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善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自我,在合作中体验到团队成功感,而不仅仅是个人。

如学完《人与自然》一文后,我以主持人的身份,在班中开展了一个关于蓝鲸的知识竞赛。题目分为小组合作必答题和写作题,在小组合作必答题中有“发言人答不完整,其他人可以补充;整个小组合作愉快加十分”的要求,在写作题中有“合作完成,一人表述”的规则,突出了团队合作精神。同学们在读课文、看资料时分工明确,纪录翔实。竞赛时,学生们兴趣盎然,未能参加答题的同学对推选的代表给予了支持,有的说:“你一定能读好,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有的说:“我们组必胜!”竞赛过程中,我始终不对他们进行个体评价,只评价团体成绩,告诉他们只有集体的胜利者,没有个体的失败者,用团体之间的竞争,促进个体之间的合作。这不仅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对自然有了全方位多信息的认识,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珍视独特体验,享受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大多文质兼美,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学习古诗《望洞庭》之后,我另辟蹊径,利用绘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学生用彩笔将各自体会到的月夜中的洞庭湖美景画下来。孩子们群情振奋,开始紧张而投入地作画。20多分钟后,学生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并推选了组内最出色的几幅。作品虽然简单稚嫩,但月夜洞庭湖的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画中。接着,教师又请几位小画家走上讲台,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们俨然人人是小老师,有的从古诗中找到自己作画的依据,有的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从读文理解,到作画悟情,再到析画赏美,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从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四)注重人文熏陶,完善自我人生

我们培养的是在生命过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人,是若干年后在社会上立足的人。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细节中体现我们关爱生命,塑造完美人生这一教育理念。要善于利用特定的时间营造特定氛围,构建教育的“情绪场”,设置让形式产生内化动机、内化需要的氛围和情景,从而让认识的主体迅速进入状态,自我感受,自我感悟,自我实现。

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培养 篇11

一、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追求科学的动力

长期以来, 我们的物理教学注重学科为本, 形成了“旨在培养科学精英”, “用一大堆远离儿童生活经验和本能需要的抽象概念和原理堵塞在儿童前进的道路上” (杜威) , 一开口便是“斜面、小球、直杆、光滑水平面、力臂”等高度抽象化、模型化的东西, 注重纯粹技能和技巧的演练, 使得物理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气和活力。在学生心目中, 物理就是形形色色的定力、定律和公式, 就是茫茫题海和眩目的技巧。玄妙的大自然、神秘的物理世界留给他们的必然是冷漠和厌倦。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育中, 教师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科学强大的魅力, 描绘真理光辉的迷人色彩, 讲述科学家杰出的贡献和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执着, 从而激起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通过介绍我国历史上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操。在讲授万有引力时, 我们通过多媒体放映的短片, 有人类第一次登月、宇航员在太空站活动和行走、流星雨、中国“神州号”等, 创设了一种“震撼的”、“怦然心动”的情景, 课后我们还观看了《宇宙与人》的科教片, 使学生心理亢奋,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稳定的学习动力。

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

苏格拉底说:“美德就是知识。”科学道德主要表现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成果的价值的正确认识。实事求是, 就是要尊重客观事实, 尊重他人, 不弄虚作假, 不剽窃抄袭, 也就是追求科学的“真”。这种品质不会自然产生, 需要精心培育, 可以用科学家的事例来教育学生, 在教学中穿插科学发现的历史, 如牛顿运动定律的发现, 向学生展示物理奥秘的解释过程, 鼓励其学习热情, 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现在学生的作业尤其在物理实验中, 不乏弄虚作假的事件。有些人发现实验数据与规律不符时, 不去查找误差产生的原因, 而是编造起“理想的”数据来;有些人为了应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 没有调查、实验, 东抄抄西凑凑, 乃至于从网上一拷而就。当发现学生有不正确行为时, 一方面要进行正面的说理教育, 另一方面要严肃地加以处理。在对科学的社会价值的正确认识上, 主要是引导学生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 使学生学会对科技成果的正确选择、舍取和利用, 也就是追求科学的“善”。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的“两面性”, 使他们懂得一个人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 社会影响越大, 所负的责任也越大。不仅如此, 我们还会在合适的教学实践环境中实施教学大纲中列举的如“研究性学习”就有“温室效应”、“电冰箱与臭氧层”等课题, 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社会调查, 通过分析它给社会带来的有益的方面以及对人类不利的甚至有害的方面, 坚定地捍卫人类感性的尊严, 反对理性扩张和科学对人的压抑。如果抛弃人性而一味追求纯粹的科学规律, 势必会造成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畸形, 导致人的异化、物化和兽化, 结局相当可悲。

三、要进行正确的思维训练, 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

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就, 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 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及直觉与灵感等, 这些思维方法都浸润着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价值观的积淀。所以, 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 要把科学家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向学生做介绍, 以营造创造性的人文环境。如爱因斯坦强调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心理因素特别是信念、直觉、形象思维和想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他指出, 科学的发展除了一般性的创造活动的自由发展外, 还需要另一种自由———内心的自由, 这种精神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偏见的束缚, 也不受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科学分析的案例证明在科学研究中突破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恰恰是最难的关口。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 就是从想象开始的:人类如果以与光速相等的速度飞行, 那将是怎样的情景?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 破除迷信, 提倡凡事问个“为什么”, 把科学研究的一些思维方法教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探寻、研究、发展和创造, 在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 在没有答案的地方寻找答案。

四、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而师生交往在本质上就是在教育情景中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在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中, 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 把学生推到主动学习的位置上, 让学生由生疑、质疑, 再到思疑、解疑, 通过自我发展主动建构起知识的体系。一方面, 教师要创设和谐情景, 增进学生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 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尊重, 在批判中学会批判, 在民主中学会民主;另一方面, 面对争议, 特别是一些需要引导的话题, 他不是以真理的垄断者或是非的仲裁者自居而发表一锤定音的“最高指示”, 而是充分行使自己也同样拥有的发言权, 真诚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选择。

上一篇:2024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计划下一篇:卓资中学2011年闭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