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案例分析和反思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案例分析和反思(精选12篇)

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案例分析和反思 篇1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

在无意与有心之间

在无意与有心之间生成游戏主题

——关于一次幼儿游戏主题的生成与开展案例的启示

“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

----陈鹤琴的确在游戏中,孩子可以不受限制模仿各类人物,模拟各种事件,使愿望得以满足,兴趣得以提高,身心舒适而愉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可是有很多老师认为指导游戏很难,玩具扔得乱七八糟;在活动室里你追我赶,多危险!所以为幼儿游戏而制订的规则特别多;而且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该何时介入、如何介入等也常常感到很困惑,因把握不准而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拟就本人在开展角色游戏中所作的一个案例——关于“烧烤店” 游戏主题的生成与开展的观察记录及相应的分析介绍如下,以同行共享。

时间:周四下午(第一次游戏)

地点:中一班活动室自助餐厅旁

内容:烧烤店

人物:哲玮、宇辉、以宁

教师实录:

思滢、希颖、昕瑶开办自助餐厅,思滢与昕瑶外出分派优惠券,希颖看店。因自助餐厅玩太久了,没人来吃,希颖就无聊地坐着。这时哲玮、以宁来了,以顾客身份买了一份自助餐,在找位置时,发现了自助餐旁有个铁架子,哲玮非常兴趣地看着铁架子,对以宁说“我们来烧烤吧。”两人就去自助餐厅搬了一些食品放在铁架上烧烤。这时宇辉来了“你们在干什么?”“我们在烧烤,你要吃吗?”“好,我也来帮忙。”宇辉去拿食品,哲玮吆喝“谁要吃烧烤?不用钱的。”我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呀?”“我们在办烧烤店,要吃吗?不用钱的。”“吃东西不要钱吗?”我装作很惊讶地问。“要的,但是你有优惠券,可以不用钱的。”宇辉解释道。“那来一份吧。”哲玮他们把烧烤好的食品一份一份排在桌上。“你自己选吧,看要火腿的还是要ji块的。”他们这时的烧烤架上杂放着许多的薯条、豆腐、汉堡等,大小不一,堆放得满满的,以宁正用一双筷子在翻炒着。“那么多食品放在一起,有的都烤焦了,有的还没熟呢。”我惊讶地说。他们没人理我,继续烤他们的杂菜炉。

教师分析:

从上述可知,“烧烤店”这一主题的产生十分自然。小朋友们对自助餐厅的游戏已经玩腻了,在无意间他们发现了铁架子,并灵机一动马上玩起了烧烤的游戏。我们认为,这从某一角度反应了该小朋友有较丰富的游戏经验,同时这也平时他们长期处在一种较为宽松的游戏氛围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他们平时的游戏分为不宽松,是老师在“游戏儿童”,而不是“儿童在游戏”,那么,他们敢这样“毫无肆惮”地玩起这游戏吗?但此时他们的游戏显然带有明显的嬉戏性的成分,他们把食品放在铁架上反复翻炒着,游戏的情节更多的是停留在无目的的摆弄上。这也许是他们对烧烤这一“翻炒”动作太感兴趣,或者受其经验的制约而无法作深入的开展。以致于此时的我(“顾客”的身份)所进行的间接介入指导,所起的作用也仅是帮助他们确定了游戏主题——玩“烧烤店”,他们对“顾客”的我所提出的建议不加理会。我也就悄然退出不再介入游戏了,而是观察他们到底对这游戏有多大的兴趣?以及他们会怎样玩?小朋友们看到“老师”的我没有表态,认为我默许他们的行为,就继续很快乐地游戏。而周围的孩子都和我一样对这件事感兴趣,所以这个主题一下子成为热点,在交流中被宣传,我们静等下次游戏的发展。

时间:周一下午(第二次游戏)

地点:中一班活动室

内容:烧烤店

人物:阳阳、昕瑶、希颖、颖瑜、佳璐、宇辉、家琪

教师实录:

游戏前,我组织了幼儿讨论了烧烤店是怎样烧烤的,幼儿说“有人吃时才放在铁架上烤,其他的食物放旁边。”“不能都拿去烧烤的”“要用棍子插着烤的”“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最后幼儿提议:用橡皮泥制作烧烤材料,用细的筷子作烧烤棍。

开始游戏了,烧烤店人数较多,希颖仍是收银员,颖瑜、佳璐、宇辉、家琪制作肉串、香肠、豆腐串等烧烤材料,昕瑶负责烧烤。在我经过时,宇辉举着他的杰作:“你要吃烧烤吗?”“这是什么呀?”“香肠”说真的,一点也不象,橡皮泥都还没搓好就随便串成一串了。“我可以自己做吗?”“可以”“那我也做根香肠吧。”我在旁边也拿了块橡皮泥做了起来,宇辉在旁边边看边说“怎么香肠是扁的呀?”(我搓长后又压扁,把筷子放在上面)“我还没卷起来呢!”我用筷子把橡皮泥卷成圆圈再搓平整。“好了,你帮我烧烤好吗?”其他小朋友看我在做,也好奇地看着,“我再做个豆腐串”“豆腐是正方形的”宇辉说,“我做的是豆腐卷呀。”“对呀,对呀,我有看过这种豆腐卷。”其他小朋友应喝着。

小朋友看我做完了,又开始做他们的肉串、香肠了,我决定去烧烤炉看看。昕瑶很负责地守着烧烤炉,将别人的香肠串等烧烤好了再送去给他们。“我的香肠好了吗?”“好了,给你。”昕瑶递了一根香肠给我。“呀,怎么没味道呢?”我假装吃着。“忘了给你放盐了。”昕瑶假装放了些盐。“怎么黑黑的?”我有些“生气”地问。“呀,要涂油的”阳阳说,并去找了个瓶子及一把刷子,“我给你涂一下”,他又拿去加工了。“好了,给你。”“真香!谢谢。”

阳阳开始与昕瑶一起看烧烤炉,并帮他们涂油、上调料。看游戏井然有序地开展着,我悄然退出了游戏。

教师分析:

在上次观察的基础上,我觉得他们对这游戏很感兴趣,但在经验方面还有待于老师给予整合、提升。因为大多数小朋友是有这方面的经验的,只是还不够明确而已。于是,在这次游戏前我就有意识地先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在“唤醒”他们已有经验的同时,也让他们对游戏情节该如何有效地开展有个大致的安排。在活动中,我以顾客的身份参与游戏,进行指导,既有利于游戏的开展,又不会打击幼儿游戏的兴致。从这次游戏活动的开展来看,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但幼儿的兴趣集中在制作上,合作交往现象较少。

时间:周二下午(第三次游戏)

地点:中一班活动室

内容:烧烤店

人物:勇志、潘龙、礼熙、书鸿、奕铮、陈麟、文钦

教师实录:

一开始,勇志、潘龙、书鸿三人争着要看烧烤炉,礼熙用橡皮泥在制作肉串。三个人争了一会儿,最后商量“我们做自助烧烤,自己烤自己吃。”三个人就各自去制作烧烤串了。这时,奕铮、陈麟、文钦也加入了。

懋东来了,“我要吃圆圆的肉串。”勇志:“肉串在这儿(他正在制作),等一下。”说完拿了一本书给懋东看。懋东看了一下,又问:“好了没有?”“好了,你自己去烤吧。”懋东拿着肉串自己去烤了,勇志继续做肉串。这时,潘龙拿了许多烧烤物过来,“老师,你看,我烤了这么多!”“你烤这么多要给谁吃呀?”我问。“要送去幼儿园的。”文钦在一旁插话。“哦!那你们快送去吧。”勇志拿了一个德克士的盘子帮潘龙一起将肉串送去幼儿园。

潘龙回来后,把服务员们制作好的肉串放在烧烤炉上排整齐,一根一根地细心上油。游戏继续进行。

教师分析:

因为上次的讲评我表扬了阳阳会寻找替代物用刷子给食品上油,大部分幼儿对刷子很感兴趣,才会发生争着要看烧烤炉事件,这时,我采用直接干预法,只说了一句“大家都要用刷子,商量一下,怎么办呢?”幼儿就自己商量解决了这一问题。今天的游戏有了很大的发展,烧烤店能与其它游戏主题结合进行游戏,幼儿的交往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游戏内容逐步丰富。

时间:2003年1月1日周二下午(第四次游戏)

地点:中一班活动室

内容:烧烤店

人物:哲玮、以宁、潘龙、书鸿、陈麟

教师实录:

一开始,幼儿自己能进行角色分工,哲玮当老板,负责烧烤,以宁负责宣传,陈麟、书鸿看店,烧烤架新增:各种调味品:有辣油、盐、酱油、糖、胡椒粉、ji精、排骨酱等(用不同的颜料瓶表示),油瓶内还有油(装水)。

游戏已经玩过多次了,今天的顾客较少,几位服务员就商量“要不我们重新装修漂亮些吧,这样就会有客人来吃了。”他们又用矿泉水瓶排了围墙、大门,哲玮还用塑料椅子叠一垒做了一个冰箱,说“这是放食品用的。”装修完后,哲玮发现还是没有多少顾客光顾,就对以宁说:“你开车去看看,有没有人要吃烧烤,载他们来。”以宁就答应了,拿了方向盘四处问“你要吃烧烤吗?”“要吃烧烤吗?有优惠的。”如果有人要,他就载他们到烧烤店,“老板,有客人到。”烧烤店的服务员就出来热情的欢迎,“你好,请问你要吃什么?”烧烤游戏又热闹起来了,他们还把铁架下的头饰用来赠送给来用餐的“小朋友”,他们说“我们是麦当劳的烧烘店,有礼物赠送的。”这下,来烧烤店的人更多了,每个人都戴着头饰,显得很热闹,幼儿们也很开心。

教师分析:

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幼儿对烧烤店的了解逐渐加深,游戏内容进一步丰富,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以前的游戏经验进行有一定服务性质的活动,在活动中,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会想办法去解决,游戏达到了高潮阶段。

时间:周一下午(第五次游戏)

地点:中一班活动室

内容:烧烤店

人物:潘龙、以宁、阳阳

教师实录:

最近电视正在热播《》,今天大部分幼儿都在玩“AD师”,拿着枪四处跑,其它主题人数相对较少,烧烤店也没什么顾客,潘龙、以宁、阳阳做服务员,因没顾客显得无所事事的样子,后来,以宁去拿了一些头饰来放在烧烤店的一边说:“这儿是卖东西的。”并大声吆喝“卖东西哟,卖好看的头饰哟。”许多小朋友都来买头饰了,烧烤店变成了玩具店了。

教师分析:

游戏由一开始的兴奋、介入、高潮,转入了结尾,到今天为止,这一主题已经开展了将近一个月了,幼儿的兴趣已经发生了转移,游戏降温,幼儿又开始寻找别的游戏主题了,此时,我们要做的只是静静的观察、了解,并在幼儿需要时帮他一把,也许,又一个好主题要诞生了……

后记:

当一个游戏产生或进行的时候,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轻松的心理环境、尝试着做一个旁观者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并给予孩子们以适当的帮助,也许,你会发现在不经意中,一个很好的游戏主题已经诞生。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案例分析和反思 篇2

目前, 特别是农村幼儿园, 在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 由于受环境和家长的因素影响, 他们见到的事物大多与农村有关,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那么, 就中班幼儿来讲,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就要根据幼儿的实际进行。

首先, 选择中班的角色游戏要能给中班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 能按中班幼儿的意愿玩角色游戏, 中班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让他们在游戏中学着支配自己, 协调与他人的关系, 教师在组织幼儿角色游戏中, 引导幼儿去模仿, 模仿着各种角色的最优品格, 有利于纠正不良行为, 由此他们将学得各种人物彼此相处、交往的正确态度。

其次, 教师在组织中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 要根据地方幼儿及环境影响, 更多地选择用玩具以及富有情感的语言, 启发儿童游戏的愿望, 帮助他们确定主题, 并去实现它。如, 教师在组织幼儿“做饭饭”时, 看到某一个幼儿在起劲地切菜, 便可启发说:“你这么忙着切菜给谁吃呀?”“你会切菜, 还会做饭吗?”目的在于帮助儿童思考切菜这一模仿动作, 应包含在什么主题的游戏之中。孩子回答说:“我给爸爸妈妈切菜。”教师接下去说:“你长大了, 你做的真好!你能关心体贴爸爸妈妈了。如果你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就更好了。”这样就使参加游戏的幼儿明确自己的活动不是独立的游戏, 而是在班级这个集体中了。

再次, 教会幼儿分配和扮演游戏的角色。中班幼儿玩角色游戏时, 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扮演什么角色, 并以扮演角色、模仿角色的活动为满足, 但在刚开始玩角色游戏时, 需要教师给予启发, 帮助儿童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身份, 从而更好地模仿这一角色。教师也可以参加游戏, 以角色的身份、口吻指导游戏。教师担任了游戏的主角, 让其他角色也都明白各自的责任, 游戏内容也就丰富起来了。

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案例分析和反思 篇3

[关键词]语言指导;角色游戏;中班幼儿;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30-06

一、问题提出

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中幼儿的游戏能力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许多研究也表明,成人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关注与指导能够提高幼儿游戏的品质,促进师幼关系的融洽,推动幼儿认知与社会能力的发展。教师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主要方式是语言指导,不同的语言指导方式对于不同的游戏情境和不同的幼儿其指导效果是不同的。伍德研究发现,若教师指导语言运用不当会打断幼儿的游戏,如果教师能有技巧地询问相关问题,与幼儿进行对话,则可使语言指导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语言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指导直接决定了幼儿的游戏主题能否顺利发展,也决定了教师的介入是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还是挫伤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研究者深入幼儿园收集教师游戏指导案例,试图全面把握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行为的基本情况,思考和总结教师运用语言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N市三所省级示范幼儿园,随机抽取其中8个中班的12名教师,对每位教师进行两次完整的角色游戏指导过程的观察,第一次为预观察,第二次为正式观察并记录。之所以选择中班,主要考虑到中班幼儿的游戏自主性、创造性较强,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较高,但受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障碍,因此教师的指导行为容易出现,便于研究者收集案例。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观察时的记录主要采用事件取样法。访谈对象是这12名中班教师。研究者将随机访谈与正式访谈相结合,正式访谈时按结构式提纲进行。观察与访谈的结合有利于研究者更为深入地理解教师的行为及其原因。

研究者利用摄像机和录音笔将整个游戏指导过程和访谈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对观察和访谈记录进行整理,由两名研究者分别对资料进行编码(两者编码一致性系数为0.85),最后用SPSS11.5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教师的主要指导方式

研究者共收集到角色游戏中的教师指导行为522例,分析其具体表现方式,研究者发现可以将教师的指导行为分为语言指导、动作指导和语言一动作指导。经统计,522个案例中语言指导有419例,占总数的80.3%;动作指导有41例,占总数的7.8%;语言一动作指导有62例,占总数的11.9%。由此可知,教师在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中主要以语言指导为主。

(二)教师语言指导的主要类型

通过对481例教师语言指导行为(419例教师语言指导加上62例语言一动作指导)的分析,研究者发现,教师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语言指导可进一步归纳为七种类型(见表1),按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建议式、询问式、指令式、陈述式、鼓励式、示范式和责备式。其中,排在前三位的语言指导方式共出现373例,占总数的77.5%,是教师语言指导的主要方式。

根据语言指导的开放程度,研究者将七类语言指导方式分为三个层次:询问式和建议式是开放程度较高的指导方式;指令式、示范式和责备式是开放程度较低的指导方式;陈述式和鼓励式则介于两个层次之间。由表1可知,询问式和建议式指导共出现了289例,占总数的60.1%,即教师的语言指导以开放式语言为主。

四、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运用语言指导方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每一种语言指导方式的使用都有较强的情境性,为了更为有效地指导幼儿的游戏,教师必须对角色游戏的情境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并能选择灵活多样的语言指导方式。

1、防止建议变指令

建议式语言指导是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指导方式,指的是教师运用询问或者陈述的方式向幼儿表明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以此提示或暗示幼儿怎样解决问题。建议式的语言语气柔和,句末往往出现“吧”“好吗”“啊”等语气词。建议式语言指导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非强迫性,即教师不是直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也不是以不可抗拒的命令方式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是给出几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幼儿既有选择的自由,也有拒绝的自由:二是语言中暗含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建议式语言很容易演变为指令式语言,研究者在归类时也常常为判断某一指导语言是建议式还是指令式而感到困惑,这实际上也反映出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尽快达到目的,容易将建议演变为指令。

案例1:幼儿进行医院游戏时,由于没有“病人”,“医生”一个人坐在医院里摆弄材料,此时教师扮作病人介入。

A老师:医生,这是我挂的号。(幼儿将挂号单子接过放在盒子里,并在筐子里寻找可以看病的仪器。)你还没有问我哪儿不舒服,你就拿这些东西啊?你都不问我哪儿不舒服啊?

“医生”:你哪儿不舒服啊?

A老师:哎呀,我感觉我的喉咙特别疼。(幼儿又站起来到筐子里找仪器,这一次拿了一个听诊器。)

从案例1可以看出,教师试图运用建议的方式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但她忽略了中班幼儿以行动思维占主导的年龄特点,也没能准确把握幼儿的游戏脉络,因而她这种较为主观的指导方式没能对幼儿发挥作用。于是,教师为了达到指导目的,连续运用了看似建议式实为不可选择的指令式语言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虽然教师的目的达到了,可是幼儿的意愿却被湮没了。如果教师能够在了解幼儿游戏特点、尊重幼儿意愿的前提下,根据游戏情节发展的脉络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指导,将能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

2、防止指令变独断

指令式语言指导主要在幼儿违反游戏规则或材料使用不当等情况下出现。指令式语言语气严厉,教师直接告诉幼儿必须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么。指令式语言指导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指令而无解释的指导,一是既有指令也有解释的指导。解释意味着教师运用规则或习俗来约束幼儿的行为,既使幼儿了解游戏规则,又制止了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无解释则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没有任何理由,你只能照我说的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指令式语言的一个重要

特点,即不可选择性,无论教师是否给予足够的理由,是依据规则还是利用个人权威,其目的都是让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如果教师仅仅利用个人权威命令幼儿,那么教师的指导很容易演变为独断行为。

案例2: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发现娃娃家的厨房没有用围栏围起来,于是介入指导。

K老师:你们家厨房在哪儿呢?

“爸爸”:(指了指墙角。)

K老师:来,把这个(搭成围墙的大型积木)拿过去。

“妈妈”:这个是围墙(隔开理发店和娃娃家)。

K老师:来,就拿这个过去。快拿过去吧。(教师离开,“爸爸”将大型积木搬过去围厨房。)

案例2中的指令性语言是教师权威的集中体现,只有指令而无具体的解释,对于幼儿来说具有不可质疑和不可拒绝性。即使幼儿强调了这些大型积木的用途,教师仍然命令他们将围墙拆了去搭建厨房。幼儿虽然不情愿,但迫于教师的权威只能照做。这样的指导谈何尊重幼儿的意愿呢!因此,教师应慎重地选用指令式语言指导。一般来说,指令式语言只有当游戏中出现安全隐患或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时才可适当运用。

3、防止询问变质问

询问式语言指导是指教师运用提问的方式提醒幼儿当前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并激发幼儿思考解决方案。教师运用询问式语言指导通常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教师通过询问暗示幼儿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其目的是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第二步,教师通过各种提示激发幼儿对问题的思考。根据幼儿思维参与程度,我们又可以将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为确认性问题、事实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其中确认性问题最容易回答,解释性问题则最难回答。如果教师对于幼儿游戏中的问题以及幼儿当前的游戏状态把握不准确,或是提问指向性不明确,他们的提问可能使幼儿茫然不知所措。当教师反复地追问时,询问就变成了质问。因此,教师运用询问式语言指导时应该注意问题的明确性以及提问的语气。

案例3:角色游戏刚开始时,教师观察到一个“不安分”的“爸爸”不在自己家里收拾东西却来到“小吃店”看小朋友们系围裙,因而介入指导。

M老师:你是谁?我问家豪。你是谁?你今天是做什么游戏的?

家豪:我是玩娃娃家的。

M老师:你是娃娃家的什么人?(家豪诧异地看着老师,不说话)你是娃娃家的什么人?(教师显然有些生气地说)妈妈还是爸爸?

家豪:爸爸。

M老师:有爸爸这样跑过来的吗?(对于教师的反问,家豪不知是没有明白,还是故意如此,他仍然站着看小朋友们系围裙,几秒钟后才突然跑回自己的游戏区域。)

从案例3可以看出,教师劈头盖脸连续问了七个问题,不免给人以压迫感,而重复式询问也使幼儿产生严重的焦虑感。这种紧张情绪使得幼儿即使面对容易回答的简单事实性问题也不知如何回答或不愿回答了。可见,询问式语言指导虽然是一种教师比较认可的有利于激发幼儿思维的指导方式,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给幼儿带来压力,使幼儿对教师的指导产生反感。因此,研究者认为同样的问题最好不要连续地重复询问,对于幼儿不作回答的问题,如果不是幼儿没有听清楚,就是幼儿对教师的问题不理解或者难以回答。教师此时要做的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全面把握幼儿游戏动机的基础上,给幼儿一个支架,让他心情愉悦地利用支架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如案例3中家豪可能更想玩小吃店游戏,也可能对系围裙的经验很感兴趣,教师此时可以运用询问的方式了解家豪的兴趣所在,鼓励和引导他把感兴趣的游戏内容纳入娃娃家游戏中,并帮助他丰富游戏情节。

4、防止陈述变独白

陈述式语言只是在说明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可能是当前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提供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仅仅是陈述事实,既没有直接的建议,暗示性也不强,对于幼儿来说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才能明白教师在陈述中表达的指导意见,因此,陈述式语言指导容易演变为教师的独自,很难达到教师指导的预期效果。

案例4:娃娃家游戏中,“妈妈”正在收拾房间,教师发现“微波炉”放在地上,于是介入指导。

z老师:你看,你们家的微波炉放在地上的啊,

“妈妈”:(看着教师,没有说话。)

z老师:可以放在哪儿呢?(“妈妈”将“微波炉”从地上拿起来放在桌子上。)

案例4中幼儿对于教师的陈述式语言指导没有作出明显反应,一方面幼儿可能并不认为教师提出的是一个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微波炉不是不可以放在地上,或者因为自己正在收拾屋子,微波炉放在地上只是权宜之计;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幼儿没有理解教师指导的真实意图——希望幼儿将微波炉拿起来放在桌子上。当幼儿确实没能理解教师暗示性的陈述时,教师可以通过建议或询问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意思。本案例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教师应反思游戏材料的摆放问题是不是游戏指导的重点。一般说来,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把握当前游戏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宜轻易打断幼儿的游戏。

5、小心鼓励变味

鼓励式语言指导是指教师运用赞扬、夸奖等语言对游戏中幼儿的行为给予表扬和肯定,目的是强化当前幼儿良好的游戏行为。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能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幼儿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推崇的。值得思考的是,在研究者收集到的481个案例中,鼓励式语言指导仅占4.4%。如果不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确实缺少良好的行为表现,就是教师缺乏发现和鼓励幼儿良好的游戏行为的意识。同时,研究者发现在仅有的几次鼓励式语言指导中,鼓励往往成为说教的附属品,失去本真味道。

案例5:饼干屋游戏中,教师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收银员”忠于职守,一直坚守在收银机前。为了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教师介入指导。

H老师:哎,你一直在这里,你怎么不出去玩呢?

“收银员”:不能出去。

H老师:为什么不能出去啊?你坐在这儿干什么的?

“收银员”:收钱。

H老师:那如果你出去了会怎么样呢?(幼儿看着教师不回答)你出去了这里有没有人了?(幼儿摇头)那别人来买饼干怎么办呢?所以你应该怎么样啊?呆在这儿?(幼儿点头)嗯,你真的不错!那你什么时候可以去玩啊?下班的时候出去玩,好吗?

鼓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发自肺腑的表扬。在表扬中添加过多的说教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如果幼儿在获得表扬前必须回答一系列问题,详细回顾自己做出良好行为的原委,那么鼓励便成了压力,失去了积极的意义。邱学青认为,游戏是幼儿的需要,幼儿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因此,即使运用鼓励式语言指导,也要考虑怎样才是幼儿乐于接受的。

6、注意示范失范

当幼儿在教师的提示下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往往直接为幼儿提供模仿的

语言或行为,这就是示范式语言指导。示范式语言指导的优点在于它是幼儿最容易理解的指导方式,当然也是开放程度较低的一种指导方式。然而,示范式语言指导如果运用不当,也容易让幼儿感到压抑。因为既然是示范,就意味着对于幼儿来说就没有选择余地,也不可以有自己的意愿,只能按照教师示范的去做,而且要做得一模一样。而且有些示范是超越幼儿原有经验甚至是不符合幼儿当前需要的,虽然容易达成教师的指导目的,却使幼儿的游戏失去了自主性。

案例6:教师扮成顾客参与理发店游戏,为了进一步丰富游戏情节,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

Q老师:你问问我“要剪多少”。(幼儿看着教师,不知道要怎么说)你问问我呀。(幼儿还是一脸茫然)你说“请问你想剪多少头发”。(幼儿仍然犹豫不决)你问我,我就会告诉你。

“理发师”:请问你想剪多少头发。

Q老师:哦,我只想剪一点点哦,可别剪多了哦。谢谢你哦,帮我剪吧。(理发师开始给教师“剪发”。)

教师的示范显然与幼儿原有经验有很大落差,因而幼儿一直犹豫不决。在教师连说四遍“你问问我……”的时候,即使是成人也会感到压抑和反感。这种呆板的语言示范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其实,教师如果发现幼儿对理发师角色的原有经验比较缺乏,可以尝试扮演一名理发师介入到角色游戏中,用动作示范代替语言示范,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运用示范式语言指导时应考虑当前游戏情境以及幼儿的经验水平和个性特点,不可要求幼儿机械模仿、生搬硬套。

(二)教师语言指导开放程度的层次性

上述七种语言指导方式从语言本身表现出的开放性和封闭性来看有一定的层次性:询问式和建议式是开放程度较高的语言指导方式,指令式、示范式和责备式是开放程度较低的语言指导方式,陈述式和鼓励式开放性程度适中。开放意味着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和想象空间,封闭则意味着唯一和不可抗拒性,语言指导开放程度的层次性表征了幼儿游戏自由度的范围。一方面,指导语言开放程度的降低意味着教师的指导越来越具体和直接,也越来越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越是开放的指导方式越能够激发幼儿的开放性思维,越能够调动幼儿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从而推动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越是封闭的指导方式则越束缚幼儿的思维和自主性,制约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对语言指导开放程度层次性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教师根据具体游戏情境和幼儿个体差异选择、组合、调整指导方式。当一种语言指导方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教师往往会主动采用另一种幼儿更易理解同时也更为封闭的语言进行指导。因此,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经验水平的提高,教师语言指导的开放性也有所提高。中班幼儿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年龄段,教师已开始逐步使用较为开放的语言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当教师意识到当前的指导无法有效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时,他们会逐步降低指导的开放性,从而在幼儿原有的经验水平上给幼儿以合适的“支架”,让幼儿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指导。

案例7:理发店游戏中,教师以顾客的身份介入游戏,在“理发师”剪完头发后,教师希望“理发师”接下来能够给顾客洗头,于是采用语言指导。

L老师:你剪好了吗?(“理发师”点点头)剪好了,然后干什么呢?(“理发师”帮教师解围裙)啊,这样就拿掉了?剪完了,还要干什么啊?剪完了以后要干什么?(说着,“理发师”已经将教师身上的围裙拿掉了)啊,把这个拿掉吗?我的头发还没有洗啊。

“理发师”:到那边洗。(指着洗头发的地方。)

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案例分析和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各地不同的风味小吃,并能用多种材料进行制作。

2、愿意与同伴协商角色,并运用不同的动作、语言、表情去表现角色,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

3、养成能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的良好习惯。

4、学习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5、乐意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家长一起了解各地风味美食、小吃。

2、了解几种小吃的简单制作方法,并讨论替代物的使用。

3、制作各种小吃所需要的材料、工具等。

4、环境布置:美食一条街。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请幼儿向客人老师介绍“美食一条街”。

2、引导幼儿讨论分工,为美食一条街的开业做准备。

(1)师:今天我们班的美食一条街又要开张了:有新疆小吃,兰州小吃,天津小吃,还有肯德基的各种美食。你们想到哪个小吃店,制作哪种美食呢?

(2)幼儿自由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吃进行制作。

(3)教师巡视、指导幼儿的分组及制作情况。

3、角色游戏;美食一条街。

(1)整理制作材料,摆放各种小吃。

(2)幼儿协商分配游戏角色。

(3)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美食一条街。(鼓励幼儿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

4、结束游戏。

(1)组织幼儿评价游戏情况,讨论下次游戏内容。

(2)带领幼儿整理游戏场地,收拾材料和工具。

教学反思:

课堂环节紧凑,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享受,由于在游戏过程中,我讲游戏规则不到位,导致幼儿在游戏过程有的捣乱,气氛太过度的活跃,导致我控制不住场面。今后我要加强本班的游戏规则的培养,是幼儿愉快、友好的分享游戏乐趣。

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案例分析和反思 篇5

一、活动目标:

1.在玩、数中比较5以内的数。

2.通过剥一剥、玩一玩提高动手能力感受成功的快乐。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花生(大小不一);每人一张白纸;

2、幼儿有剥花生的经验,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3、PPT

三、活动过程:

1.出示花生,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花生问,小朋友看,这是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吗?(花生宝宝)你猜里面有几个花生宝宝?

师小结: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花生,每个花生里面都有可爱的花生宝宝。

(评析:让幼儿带着疑问和好奇心进行第一次操作,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通过让幼儿剥花生,数一数花生宝宝,感知5以内的数量教师提出要求:请每个幼儿剥剥,看看里面有什么?再数一数里面有几个花生宝宝?

幼儿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将花生宝宝剥出来,一边剥一边数有几个花生宝宝。提问幼儿:你剥到了几个花生宝宝?好,请你们把盒子放在椅子底下。

(3)通过故事“大比拼”对比5以内的数字师:在“花生王国”里面也有许多的花生,他们是花生先生和花生小姐,今天在国王的宫殿里面要举行一场“大比拼”的活动,他们要比一比谁生的花生宝宝多,参加比赛的有:胖胖、美美、帅帅还有多多,准备就绪,裁判员说:谁先来生花生宝宝,胖胖说:我先来,只听到“啪啪啪”的一声(播放PPT,提问幼儿:胖胖生出了几个花生宝宝?),紧接着谁来了,帅帅也来了,听“啪、啪、啪、啪”的声音。(提问:这是谁生的花生宝宝?生了几个花生宝宝?)“你们好了那就瞧我的,“啪、啪、啪、啪、啪”(是谁?生了几个花生宝宝?)接下来该谁上场了“啪、啪、啪、啪”(提问:是谁在生花生宝宝,生了几个?)下面我们来当小裁判帮他们比一比。

提问:

(1)用你们的小眼睛仔细的看一看谁和谁生的宝宝是一样多的?

(2)谁生的比美美和帅帅少?有几个?

(3)谁生的比美美和多多多?有几个?

多多在这次比赛中得了第一名,后来又有许多的花生先生和花生小姐去找他比式谁也赢不过他,他成了“花生王国”里的花生王。

2.串花生串,通过串串进一步感知比5小的数量。

师:你们想不想当花生王,请你们把花生一个个贴在这张白纸上,然后数一数,再和你们一组的小朋友比一比,谁的花生多谁的花生少,看看你们一组谁是花生王。(4人一组)

3.送花生串教师:看看你的花生串和谁生的花生是一样多,老师和多多是一样多的,有5个,我就把花生串送到多多身边,现在也请你们来送花生串,作为比赛的奖品。(提出要求:送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数清楚,你是和谁一样多的)3.结束活动师:多多为了庆祝自己得了冠军,请我们一起去参加舞会呢,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出发吧。

教学反思:

纸板对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是一件简单,又好玩的游戏器械。在日常的小器械活动中,取用方便,有非常安全。本节活动中,主要结合操作物体从而进行身体的位移,孩子们在初级阶段常常会发生手忙脚乱的现象,两块纸板拿错顺序,导致速度减慢。特别是多人合作时,更充分体现了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

中班数学游戏教案《我和花生做游戏》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903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排序》》:中班教案《排序》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情境中感受多种有趣的排序现象,在游戏中体验排序在生活中的运用,尝试用两种物体按一定规律排序,初步掌握两种物品的不同排序规律和方法,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排序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排序》教案吧。

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案例分析和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幼儿能用绘画手段来表示自己和篮球做游戏的情景。

2、体验与小篮球一起做游戏的乐趣。

3、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准备:

绘画纸、蜡笔、水彩笔、幼儿和篮球做游戏的图片若干

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出话题

1、师:你们看了这些图片后,发现图片上由谁?在干什么?你们先互相讨论一下,再告诉大家。

2、幼儿讨论后回答。

幼:图片上由许多小朋友,他们在拍皮球,滚皮球,抛皮球等

3、教师小结:你们说的真好,图片上的小朋友们正在和小篮球做游戏,有的在拍皮球,有的在滚皮球,有的在抛皮球…………他们玩得真开心。

二、幼儿操作

1、师:那你们想不想把你和小篮球做游戏时的图片用笔画下来?(想)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作品交流分享

1、展示幼儿的作品。

2、幼儿之间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案例分析和反思 篇7

导读:在本节课中我通过玩我想变成一只蝴蝶和蝴蝶与小花两个游戏让幼儿进一步感知蝴蝶的生长过程,充分体现寓知识于游戏这一理念,在该活动中我还通过观看碟片来让幼儿获取蝴蝶的成长知识,整合了语言、科学、音乐表演方面的知识领域。

一、说教材:

该活动选自于大主题《有趣的昆虫》,昆虫世界充满了生机,充满了趣味,无论是绚丽多彩的春天,还是骄阳似炎的夏天,大自然中随处可见昆虫忙碌的身影,面对这一切,成人可能会不屑一顾,而孩子却会欢呼雀跃,用充满好奇的眼睛去观望,用充满灵性的耳朵去聆听,还会迈开那双活泼好动的小脚去追逐,有趣的昆虫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因此我将选择其中的《美美和丑丑》这一活动来满足幼儿对昆虫的好奇心。

二、说教法:

在这一活动中,我为了让幼儿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蝴蝶的生长历程,我将在活动中采用图片讲解法、碟片演示法、表演法、游戏法。

三、说游戏性与整合性: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玩我想变成一只蝴蝶和蝴蝶与小花两个游戏让幼儿进一步感知蝴蝶的生长过程,“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充分体现寓知识于游戏这一理念,在该活动中我还通过观看碟片来让幼儿获取蝴蝶的成长知识,整合了语言、科学、音乐表演方面的知识领域。

四、说教学目的:

让幼儿知道蝴蝶的生长过程,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五、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采用语及图片相结合导入主题--讲述故事--观看碟片--游戏活动--结束

六、说教学准备:

蝴蝶及毛毛虫图片、碟片、事先学会《我想变成一只蝴蝶》儿歌。

七、说教学过程:

1、幼儿猜迷语及看图片导入课题。

2、故事《美美和丑丑》

3、幼儿观看碟片。

4、表演游戏:我想变成一只蝴蝶。

5、游戏:蝴蝶和小花。

教学反思:

因为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发现幼儿非常喜欢蝴蝶,但对于蝴蝶是怎么来的,却不知道,所以从幼儿的兴趣入手,针对幼儿的好奇心理设计了这个教育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动感的画面,很受孩子们地喜欢,孩子们观看时都很专注,对小蝴蝶的生长过程有了初步的感知,我有利用清晰的图片和孩子们一起看一起说,就这样,孩子们轻松愉快的获取了蝴蝶的成长的知识,最后设计了对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演示,幼儿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很积极,在接下来的肢体表演中兴趣很高,唯一不足的是,活动场地不够宽敞,使幼儿不能尽兴的表演。在活动中,还应重点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达。

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教案 篇8

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形式风貌,氛围欢快热烈,广泛流传于民间。红绸舞是秧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一

种舞蹈,它欢快奔放、淳朴热情,能够很好地诠释人们在欢乐、丰收等重大场合中的喜悦心情。舞蹈选

用的音乐是一首传统民间音乐,节奏活泼欢快,变化丰富,能带给人们欢快喜庆的情绪。本活动带领幼

儿走进‘‘红绸秧歌舞“,欣赏、感受它的淳朴热情;参与、体会它的喜悦欢快;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丰

富民族认知,激发幼儿对秧歌的喜爱之情。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活动感受舞起红绸扭秧歌的热闹气氛,在已有直观经验的基础上满足幼

儿跃跃欲试的愿望,享受参与舞蹈的快乐。

2.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感知红绸秧歌舞的表演形式与特点,丰富认知经验。 。

3.技能目标:在乐曲的伴奏下自由欢快地舞起红绸,发展对乐曲的感知和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艺术表现

的能力。

4.创造力培养目标:初步尝试模仿和创编舞蹈动作,发展创造力。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活动前欣赏几个“红绸秧歌”舞蹈作品,了解秧歌欢快奔放、淳朴热情的特点,丰

富动作语汇。

2.物质准备:丰收情景背景。

3.环境准备:多媒体设备、成品舞《红绸秧歌》,录音机,幼儿用《红绸舞》音乐磁带两盘,教师用

《红绸秧歌》音乐磁带一盘,大红绸子每人两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一)师生谈话,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二)欣赏秧歌舞蹈作品《红绸舞》,初步了解红绸秧歌舞的表演形式与特点,丰富幼儿动作语汇。

师小结:“红绸舞”是我们中国民间流传的一种秧歌舞蹈,音乐热闹、欢快、喜庆。每年秋天庄稼

丰收的时候,还有过大年、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时候,人们开心极了,就会聚集在一起手拿红绸子跳起红

绸舞庆祝节日,表达自己快乐、激动的心情。

二、展开

(一)初步探索学习在身体下方、两侧、头上方舞动红绸的动作。

1.鼓励幼儿模仿、探索上肢舞红绸的方法。

2.邀请3名幼儿逐一展示动作,引导其他幼儿观察、学习。

(引导幼儿重点学习红绸在身体下方、两侧、头上方舞动等动作)

3.探索学习下肢基本步和上下肢配合练习。

(1)师:“在挥舞红绸时,我们脚上还走什么样的步子?这个套掌毳来参一爹攀澄幼儿园教育活动亲

倒及评析动作叫踏步,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好吗?” (教师哼唱乐曲,引导幼儿

练习)

(2)教师哼唱乐曲,引导幼儿由下肢动作自然过渡到上下肢配合练习动作。(如:做踏步挥舞红绸)

师:“我们一起来做踏步,一二三四……红绸子前边甩,红绸子两边甩。“

4.带领幼儿完整表演作品,发展幼儿动作的随乐性和协调性。

(1)教师哼唱乐曲,带领幼儿完整做动作。(一遍)

(2)带领幼儿随音乐完整做动作。(一遍)

(二)继续尝试创编舞动红绸的其他动作。

1.邀请3个具有代表性动作的幼儿展示舞动红绸的动作,带领大家模仿学习。(引导幼儿重点学习

在体前舞∞字、在体侧自下而上划圆圈、在体前由外向里划圆圈等动作)

2.探索学习下肢基本步和上下肢配合练习。

(1)师:“在挥舞红绸时,我们脚上还可以走踏步,但是踏步的动作可以放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好吗?放慢走,一、二、三、四……”

(2)教师哼唱乐曲,引导幼儿由下肢动作自然过渡到上下肢配合练习动作。(如:做踏步在体前舞∞

字等)

3.带领幼儿完整表演作品,发展幼儿动作的随乐性和协调性。

(1)教师播放乐曲,带领幼儿完整做动作。(一遍)

(2)带领幼儿随音乐完整做动作。(一遍) ‘

(三)鼓励幼儿随乐曲随机、自由表演红绸舞,体验自由创编舞蹈的乐趣。

三、结束

(一)小结活动过程。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秧歌――红绸舞,每位小朋友都自己编出了漂亮的舞红绸的动作,.

真棒呀!”

(二)教师表演自编红绸舞。

师:“今天呀,老师也编了一个漂亮的红绸舞;小朋友想看吗?’,

(三)延伸活动

师:“老师表演的红绸舞,小朋友喜欢吗?让我们回教室继续跳舞好吗?”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课前和导入部分的舞蹈欣赏使幼儿充分感知红绸秧歌舞的表演形式与特点,丰富动作语汇。随后运用启发谈话、鼓励表演、同伴模仿、整理提高等方法帮助幼儿调出以往欣赏积累的感知经验, 自由地进行创编表演。活动中幼儿充分体验到自我表现、自由创编舞蹈的愉悦和成就感,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目标。

专家点评“红绸舞“欢快奔放、淳朴热情。本次活动作为中班教材,重点立足于引导幼儿“简单模仿和创编舞蹈动作”。因此,在经验准备中必然要通过提前欣赏几个相关舞蹈作品,感知它的音乐和动作特点,丰富动作语汇。教师在活动中创设出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幼儿感受舞起红绸扭秧歌的热闹气氛

,在已有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跃跃欲试,享受参与秧歌舞蹈的快乐,体验创编过程的成功喜悦。活动的结

构分三个版块:第一版块是通过谈话和幼儿表演,激发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引导幼儿欣赏一段红绸秧

歌舞,再次让幼儿调出以往欣赏积累的感知经验,初步了解红绸秧歌舞的表演形式与特点,丰富幼儿动

作语汇,为解决活动重点做准备。第二版块是引导幼儿尝试创编舞绸动作,解决活动重、难大红绸子舞

起来蕊影悬琴鬻雾黪藿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点。在创编动作过程中,教师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引

导幼儿探索尝试创编舞动红绸的动作。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舞蹈和乐曲的理解自由表演红绸舞,体

验自我表现、自由创编舞蹈的乐趣。在第三版块.中,教师表演自编的红绸舞,将红绸秧歌舞欢快、奔

放和淳朴、热情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将舞蹈活动的气氛推向高潮。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了红绸秧歌舞的风格特点,丰富了动作语汇,,-达到对秧歌舞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幼儿园中班设会教案

2.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教案

3.使声音变大幼儿园中班教案

4.中班:爱眼日的教案

5.中班教案音乐

6.奇妙的影子中班教案

7.六一儿童节教案幼儿园中班

8.幼儿园问候歌音乐游戏教案

9.幼儿园托班小班游戏教案汇总

浅论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 篇9

那么,什么是角色游戏呢? 角色游戏就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人的角色,模仿他人的行动和语言,并且利用一些材料及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情感和社交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因为年龄特征的关系,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比起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情节要复杂。如在”娃娃家”,小班幼儿只能利用现有的玩具材料来摆弄:看到奶瓶就会给娃娃喂奶,看见条梗就会给娃娃喂饭。但中班幼儿就不同,进入角色的孩子们会想很多相似于成人在家庭中所做的事来模仿,从而进行游戏:如做妈妈的会很周到地整理好家里的事,再去买菜、烧饭,招待客人等;当娃娃病了还会打急救电话呢!做爸爸的还真在家像模像样的修电视机、煤气灶等。他们游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是熟悉过的周围生活的人和事,他(她)们积累的经验印象越深刻,游戏反映也越自然逼真,角色行为也越形象具体。

其次,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目的性增强,主题趋于稳定。孩子们能依靠已有的思维,在进行主题活动前,就讨论、协商好各自的角色和任务|:如谁当妈妈?谁当爸爸?还会安排好妈妈、爸爸的任务,然后才开始游戏。但小班孩子就不能。他们只会想到什么玩什么,玩到哪里算哪里:如当“爸爸”的看到别人在做“驾驶员”时会毅然前去加入等。

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所以他们绝大多数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浓厚兴趣,能主动地投入,并能按事先商讨好的角色的任务去游戏,有时还会创造性地发展一些。如有一次,几个孩子在“汽车站”游戏:有几位“乘客”上了车,先后买了票子,然后当中的一人当起“小偷”,他偷一位“女乘客”的包,于是大家一起来抓“他”,并把他制服,还让“驾驶员”“把他送到“派出所”,其间的几个角色还真扮演的逼真,看得出游戏时他们的投入程度,和对“汽车站”游戏规则的掌握程度。但小班的孩子在进行同样的游戏是肯定达不到这个程度的。

最后,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后的谈话积极主动。正因为中班幼儿在进行游戏时能积极地投入到角色中去,所以,等到游戏结束后,他们对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及各自担任角色的情况会积极地进行评议和争议。如当“汽车站”的游戏一结束,几个孩子就议论开了:“我这个小偷本领很大吧,你们几个人才把我给抓住”“下次我们再玩时弄个假手拷,这样更好玩”等等。

角色游戏给幼儿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但我们也不否定:在幼儿游戏时还会经常地出现一些问题,使得游戏不能顺利地进行,因为角色游戏的需要和幼儿有限的能力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来适宜地指导。

那么,如何来指导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学习分工合作,互相协商。

不难发现,在中班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孩子们最多的还是通过角色扮演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于是,自然地产生了角色分配的矛盾: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为了扮演某个角色而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就非常需要教师地指导和引导,使他们明白各个角色所担当的重任及分工合作才能进行游戏的道理。因此,教师可在游戏前通过谈话、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幼儿来分工,让孩子们懂得互相协商、互相合作的重要。记得在《小兔乖乖》教学活动结束后,我把动物头饰放到了“表演区”。当时,我就想到孩子们在游戏时可能都会争当“兔妈妈”,因为在教学活动时,他们都要来表演“兔妈妈”,没人愿意当“大灰狼”。于是,我就在孩子们进行游戏前和他们进行了一次谈话。

教师:你们喜欢《小兔乖乖》中的谁? 幼儿:兔妈妈。

教师:还有吗? 幼儿:长耳朵

短尾巴, 红眼睛。

教师:为什么不喜欢大灰狼? 幼儿:因为它要吃小兔,太坏了, 因为它长得太难看了,还要吃小兔。

教师:是呀,大灰狼专门干坏事,的确太坏了,怪不得我们小朋友都不喜欢它。但是,如果我们来表演这个故事,没人当大会狼,我们能表演吗? 幼儿:不能。

教师“那怎么办? 幼儿:„„(都摇头,)教师:其实,我们只是表演,就像电视、电影里的演员们一样,不是表演坏人就变坏人了,只要演的成功都是好演员。同样,谁要是把大灰狼的凶狠样子表演出来了,还真算是好演员呢!通过这次谈话,我发现孩子们在进行故事表演时,角色分配的问题自然解决了,孩子们不在为没人当“大灰狼”而争论不已。相反,他们的游戏顺利进行了。

二:善于观察,个别引导。

幼儿在游戏时,教师不能无所事事,而要随时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善于观察每位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便通过游戏来改变其弱点、不良行为习惯等。我班的天瑜就是个很内向的男孩。每次游戏,都是别人拖着充当一些次要的角色。有一次,我发现他在“医院”里当病人,“高医生”在给他看病。于是,我进去,蹲下和他说:“我看你这位病人一直请“高医生”看病,肯定学到了“高医生”的一些本领,现在就当一回医生给我看看病吧”!在我半拖半拉之下,他终于当了一回“医生”。游戏结束后,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以后,我还多次创造机会让他担任重要角色慢慢地,他活跃了,每次游戏都能主动地参与,连他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真的变了。还有几次,在游戏时,总有孩子来“告状”:说辉辉总是去捣乱。原来,辉辉是个爱动的孩子,很调皮,在游戏时喜欢蹿来蹿去,因此,许多孩子见他来了,就不欢迎,甚至讨厌。于是,我就请他当起了“值勤警卫”,让他戴个军帽,并趁机告诉他:警卫要保证各个活动区的安全,发现有人闹事什么的,要制止。结果,他认真地干了起来,还真受到大家的欢迎。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在幼儿进行游戏时的观察和及时引导是何等的重要!三;适宜指导,发展情节。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生活经验的有限,在游戏时对角色的理解还很肤浅,有时还会出现问题。如钓鱼的小猫见自己钓不到鱼便直接拿住鱼钩去钓;娃娃家来了几位男客人竟搓起麻将等。这时候需要我们教师及时以合作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游戏,在了解的基础上适时指导,以提高幼儿扮演的水平,从而丰富游戏的内容,促进游戏的健康发展和深入。记得有次游戏,“医院”里传来了吵闹声。原来,有位“病人”竟装做“精神病人”,在大吵大闹,还去抢“医生”的听筒。结果,其他区域的孩子都过来看。这时,我赶紧走进“医院”,对“医生”说:“他是我的孩子,又发神经了,我们给他打针“镇定剂”让他安静吧!”“医生”赶紧行动起来了。游戏又可以继续进行了。

教师能深入游戏,通过建议、参与,启迪了幼儿的思维,使他们动脑筋解决了游戏中碰到的问题,克服了游戏的障碍,也促进了游戏主题的深化,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总之,角色游戏是以孩子为主体的自愿游戏,教师要随时把目标记在心里,并掌握好幼儿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加以引导,这样,游戏会更生动、更受欢迎、更有价值。

中班角色游戏案例记录 篇10

区角活动观察记录班级:中3班 区角名称:娃娃家 观察对象:西西、佳佳 游戏主题:饮品屋 背景:

在之前的游戏中,我观察到随着孩子们的游戏主题的展开,他们的游戏情节开始复杂起来,游戏经验也得到了不断积累。孩子们的交往也摆脱了对现有游戏玩具的依赖,开始与同伴进行言语的交流。他们游戏角色越来越逼真,游戏行为也形象具体起来。

其次在每次游戏前孩子们也从原先争抢角色到开始互相讨论、协商各自的角色,如孩子们会表示以换班的办法轮流担任角色,或是角色谦让给没做过的一方来做。他们绝大多数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浓厚兴趣,能主动地投入,并能按事先商讨好的角色的任务去游戏,有时还会创造性地发展一些。随着角色间交往的增多,孩子们产生了对于货币的需要,于是投入了货币及消费卡等游戏材料。游戏实录:

西西今天是娃娃家的爸爸,爸爸发现“饮品屋”推出了新品种的饮料,于是兴致勃勃地从ATM机里取了钱打算去购买。

佳佳(饮品屋服务员)在听到服务铃后非常有礼貌地说:“你好!请问你需要买什么呀?”

西西:“我想要这种新口味的柠檬果汁。” 佳佳:“你要买几杯呢?” 西西:“我要买2杯”

佳佳忙活了一阵之后将“新鲜”的柠檬果汁递给西西,西西马上问道“多少钱呢?”

佳佳犹豫了下回答:“20块!”

西西一听急了:“怎么那么贵的啦!不行!”一张小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行的,我说20块就是20块,我今天是餐厅的服务员。”佳佳一本正经地回答说。

“不行不行,太贵了!”“行的,就是20块。”„„

“你个臭佳佳„„”„„孩子间开始出现了相互抱怨的非角色的语言。措施:

教师以顾客身份介入游戏,“我也想买这种饮料,可以吗?” “可以,请问你要几杯呢?”服务员佳佳不再理会之前的顾客,来招待新顾客。

“我也要2杯,和刚才那位顾客一样。请问需要多少钱呢?” “嗯„„6块钱。”服务员思考了下回答。

“6元就可以了吗?可是我刚才好像听到那位顾客和我买了一样的东西,要20元呢!为什么呀?是不是他的东西比我的好呀?”教师问。

服务员佳佳马上解释说:“不是的不是的,是因为刚才涨价了。” 教师很意外服务员给出的答案:“怎么会突然涨价的呢?” 服务员有点语塞地说:“嗯„„就是因为„„那个„„东西都贵了。”看来服务员是理由充分,教师便开始与西西爸爸沟通,“爸爸,你这个饮料是买给谁喝的呀?”

爸爸急忙说:“我是买给我娃娃家的宝宝喝得,还有妈妈一杯。” “真是位关心家人的好爸爸。”老师努力调整西西的心情,“那么你有没有把你买饮料的理由告诉服务员呢?说不定他会愿意给你便宜一点。”

西西显然认同了老师的说法,马上迎到服务员面前说:“我是买给我娃娃家的宝宝喝的,快过新年了,我想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他们的,你可以便宜一点吗?”

服务员看看爸爸,再看看老师,略有不情愿地说:“好吧,就给你便宜一点吧,8块!”这时西西爸爸脸上露出了笑容,马上付钱买了东西走了。分析:

中班孩子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钱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物品的价值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所以就会产生案例中这样的情况,有时幼儿往往会把一样东西的价钱定得很高。而两个孩子的分歧也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于同一件物品价值的判断是不同的,这正是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这两个男孩子都是班级里认知语言方面发展的比较好的孩子,平时两个人会为了证明谁比谁更强而有些针锋相对,佳佳开出高价格也有这其中的因素。顾客与服务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出现问题之后,孩子们开始脱离自己的角色,出现非角色的语言和行为。这正是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之一,角色意识还不是最稳固,遇到困难情境时可能就会脱离角色。所以教师选择在这个时机介入游戏,并引导孩子重新回到角色中,并以自己的角色身份解决问题。反思:

游戏当下的矛盾是解决了,但是其中的服务员最终还是感到有些不满的,可能他并没有完全认同这样的解决方法。

教师在游戏的交流分享中可以再来解决,利用集体的经验先来判断“20元是否贵了?”如果孩子们都觉得是合理的那么就没有去解决的必要,应该反过来做爸爸的工作。而如果集体的经验都认为“20元贵了”那么用大家的经验来说服服务员来的更有效。

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案例分析和反思 篇1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滚、踢、抛等多种玩球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游戏能力。

2、通过不同的体育游戏方式,发展幼儿跳跃、挥臂(向上或向前)、上肢抛接等的运动机能和动作速度及身体协调性的发展。

3、培养幼儿想像力及创造力。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活动准备:

报纸做的彩球若干、大篮子若干等。音乐一段。

活动过程:

一、活动前准备:

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场地,幼儿手持彩球,随音乐沿场地四周进行走跑交替练习。

二、一物多玩游戏

1、讨论:想想手里的彩球可以怎么玩?

2、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自主游戏。

3、集体交流:你是怎么玩彩球的?

4、幼儿再次进行游戏,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游戏。

三、小组接力竞争游戏:运果子。

教师提出运果子的要求,不能用手可以自由结组。看哪组运的果子最多。

四、结束,集合进行做放松、整理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舒缓活动稳定幼儿激动情绪。!出自:快思老.师!

五、活动延伸:

继续探索彩球的多种玩法。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是对于小班来说,既要让他们记住活动内容又要保证安全还要活动的井井有条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始终都以语言来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案例分析和反思 篇12

目标:

1.练习持物在障碍物上走的时候,保持身体平衡。

2.能选用合适的工具,把水运到目的地。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准备:盛满水的大桶三只,空桶三只,运水的工具。

过程:

1.热身运动

师:天气可真好,快把我们的饿屋子打扫一下吧。

扫地---上肢运动拖地-----腹背运动檫窗户

2.练习走障碍物

(1)请幼儿试走每一种路,感觉有什么不同。

(2)小结: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反复2到3次。

3.游戏:运水

(1)介绍游戏玩法:

先把空碗在有水的桶里盛点水,然后走小桥,(.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把碗里的水送到终点的空桶里,然后回来把碗给下一位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组运的水多。

(2)提出游戏要求:

自己选择一条路注意要走稳,盛满一碗水。

(3)第一次游戏结束后小结

(4)再玩一次,提出要求:

走的时候要注意平衡。

4.游戏结束,放松活动

反思

工作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正式上体育课,虽然课前已经把要想的问题都想了,要注意的事都在心里给自己提醒了,但整个活动下来,好象还是不尽人意,心里也有几点感悟:

首先我觉得我在活动中的重点还是偏离了,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平衡”,但活动进行到后来,好象又回到“科学”上去了,我问:为什么人一样多,而运过去的水有多有少呢?小朋友立即说是因为有的盛的水多,有的少,其实这是对的,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这个球抛过来了,我是该接住还是让他落地无声呢?后来想想,我或许应该说:“你说的很对,但最主要是因为有的小朋友走的稳,而有的小朋友走的不稳”直接引出重点,而不要再绕弯子。

其次要注意体育活动的常规,几次活动下来,有个很大的收获就是体育课有一定的常规。这和别的学科是不同的,体育课是以发展幼儿的身体技能为主的,所以在个环节上好象不用太多的“花架子”,本次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才是硬道理。

虽然我在课前对材料的投放、环节的改进做了很多思考,但在活动过程中的生成的活动还未做太多思考,以后我会在这个方面好好努力。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教研形式非常好,这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能不断发现问题,然后再去改进,相信,下次会比这次更好!

中班体育游戏教案反思《运水》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588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果农忙》》:中班教案《果农忙》适用于中班的体育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练习变相追逐跑,发展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学习10米往返跑,发展快速跑的能力,让孩子们认识到,跟同伴合作是一种精神。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跟同伴合作会得到更多的帮助,更多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果农忙》教案吧。

上一篇:学车 新手上路 必读下一篇:固定资产清查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