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精选8篇)

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篇1

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和《**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3-2016年)》。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群众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

(二)坚持统筹兼顾,重在基层,鼓励各类人群参与健身活动,推进各地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发展。

(三)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

二、目标任务

到2016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着增加,广大群众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各地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着增加。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4%以上,其中16岁以上城市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达到12%以上,城市居民达到2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以上。保证在校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至少1小时。提高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二)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建立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和运行机制,达标的城乡居民(除在校学生)人数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得到全面落实。在校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全民健身设施基本覆盖城乡,人均体育场地使用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60%的社区和50%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逐步增加公园、绿地、广场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推动公共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市区及各地分别建成能承接高水平竞赛和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健身中心。

(四)全民健身体育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各地普遍成立体育总会,逐步建立市、县两级单项运动协会等体育社会团体,使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较大发展。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普遍建有全民健身站(点)。

(五)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发展。按照总人口万分之六的目标,建成一支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社会健身指导员服务队伍。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成立市、县两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规范化和培训工作制度化。

三、具体内容

(一)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扩大全民健身活动影响力,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形成崇尚科学健身的社会氛围。

(二)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逐步增加中小学校体育课时,每年至少举办1次全校运动会,使学生在高中毕业前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做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举办青少年体育竞赛展示,积极组织传统项目学校单项竞赛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推进“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根据实际开设冰雪课程。

(三)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突出重点,坚持以社区体育为基础,大力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社区办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

(四)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挖掘、整理和继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五)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以“中国特奥活动日”(7月20日)为标志,举办大型残疾人健身体验活动。

(六)全面发展妇女、老年人体育。围绕“亿万妇女健身和亿万老年人健身”活动,重视妇女和老年人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身理念,推广适合其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注意做好劳动强度较大、余暇时间较少女职工的体育工作,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

(七)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各地要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使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协调发展。广泛开展农民体育活动,定期组织乡镇农民运动会。普遍开展以健身设施、健身表演、健身咨询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体生活。统筹城乡公共体育资源,实现公共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新农村示范点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八)广泛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充分发挥职工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的作用,建立职工体育单项俱乐部和健身队伍。建立和完善职工工间操制度,广泛开展符合职工身体状况和职业特点的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或单项比赛。创编、推广适合不同行业职工的健身运动项目,调动广大职工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积极性。各级工会应积极组织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其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各地应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民生工程规划,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发挥激励机制,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评选表彰的重要指标。

(二)加大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投入力度。各地应将全民健身事业和基本建设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依法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充分调动全社会举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对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四)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依法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体育基本建设资金的支出比例。加大对农村地区和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城乡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规范标准,设计建设体育健身设施。加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管理与维护,定期公布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名录和开放时间。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配套建设体育健身设施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规划行政部门不予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作用,逐步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经费,用于培训、业务交流、表彰奖励和必要的工作补贴。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严格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继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大体育行政执法力度,全面落实营利性和高危项目体育健身场所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持证上岗工作。

(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体育教师、体育协会等全方位参与的服务队伍。丰富健身内容,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七)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报道,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增强公民健身意识,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参与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八)大力推进法制建设。进一步贯彻《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保障群众参与健身的权益。要建立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等方面的机制,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做好全民健身的长效管理。

五、组织实施

(一)建立全民健身领导协调机制。由市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和组织实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3-2016年)》。各地、各单位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本地、本单位的全民健身计划。

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篇2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刘鹏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他表示, 2012年的群众体育工作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推动政府履行职能、动员社会共同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 在加强部门联动协同、形成互促共进的全民健身发展格局方面取得了进一步成效。

刘鹏表示, 2013年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体育部门将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为主线, 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 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 坚持政府主导,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 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提供科学健身指导, 让更多的群众享有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以推动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为切入点, 完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发展格局。

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篇3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对比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在对锻炼者健康状况、体能水平﹑运动能力进行诊断和测定的基础上,为实现健身锻炼目标而选择的健身锻炼计划,是对健身锻炼整个过程的理论设计,从而提高锻炼者对健身锻炼过程的自我调控能力,有利于锻炼者对健身锻炼过程进行更进一步,更为系统的研究,真正把握健身锻炼的原理、规律、特点和原则,继而提高健身锻炼的整体效果,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身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健身锻炼计划 健康诊断 体能 运动负荷

高校开设体育选项课,可以极大的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选项课的开设在教学中也逐渐暴露出该类型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对选项技术的掌握,而忽略了身体素质和心理能力的锻炼。针对现状,提出“健身锻炼计划”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安排以及考核等内容上做探讨,以期为高校“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实践经验。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湖北师范学院2010级4个篮球专选班学生(男生),共计18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教材,并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收集了关于健身锻炼计划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资料。

2.实验法。在学校体育课中实施健身锻炼计划,通过实验法进行对比研究,并通过实验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对本研究相关问题进行验证。

3.逻辑分析法。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归纳、对比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4.实验对象与方法。湖北师范学院4个篮球专选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2个班为实验组,两个班为对照组。实验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二、实验结果分析

(一)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指标的显著分析

为了保证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实验前对本院学生4个篮球专选班进行身体体质健康标准部分项目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全场来回篮球运球。用t检验对所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项指标的p>0.05没有显著差异,可以进行试验。

(二)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显差异分析

经过18周的教学和每周2节课外活动锻炼,对照组采取传统模式教学,实验组采用健身锻炼计划模式教学,学生的测试指标发生了变化。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心肺功能的显著性差异;试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高、体重没有显著的差异,而肺活量有显著的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动作技能有显著性差异;试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全场来回篮球运球有显著差异。

三、分析和讨论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素质心肺功能分析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肺功能几乎没有变化,这与设置健身锻炼的教学内容有关系。人的心肺功能主要是指人体心脏泵及肺部氧气的能力,也是人体摄取氧和转化氧成为能量的能力。经常参加长时间、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而在本研究实施的健身锻炼计划中,学生练习的内容多是运动技能方面,并且大部分时间是短时间、高强度的无氧运动,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肺功能水平区别不大。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技能分析

本研究中,实施健身运动计划模式教学的实验班的运动技能相比较传统模式的对照班,有很明显的提高。另外,由于学生喜欢篮球,能够很积极、自觉的配合教师,实施计划内容规定的强度也比较认真,经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以后,学生的动作技能从量变到质变,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对照组和实验组体质增强的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不管是传统模式教学的对照组,还是健身运动计划模式的实验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体育课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作用明显凸显出来,这充分说明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要培养优秀的、健康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更加重视高校体育的发展。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经过一个学期和32次课外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测试指标明显变化。实验前和实验后的组间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组内比较,均有一定的差异。主要结论有:

1.不可预见因素对教学的影响。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实施健身运动计划模式教学和实施传统体育模式教学的差别很小,学生的耐力、速度素质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健身计划设置的负荷强度以及老师对学生的适时监控有较大关系;另外就是不可预见因素对计划实施教学的影响,比如教师上课的态度、责任心、学校的教学环境、学生的主观配合等。健身运动计划模式设置的练习强度的执行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大难度。

2.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严密控制好练习的密度。要提高身體素质和心肺功能,必须要严格控制练习的强度和密度,要让运动的负荷对身体产生必需的刺激。体育选项课是以该选项的动作技能的掌握为主要目标,所以在体育选项课中,教学内容的安排,侧重安排选项课的技术,教学内容设置的细化、量化,都将会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3.健身运动计划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健身运动计划教学模式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主观因素促进了他们对运动技能的掌握。高校体育选项课实施健身运动计划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较高的实效性,健身运动计划教学模式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建议

1.健身锻炼计划要针对个体差异实施。制定健身锻炼计划一定要根据计划的实施对象,仔细研究他们的特点以后,再去制定和实施。对于高校大学生,计划要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另外,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了解,改变学生对体育的看法,让学生建立终身的体育观,使他们真正成为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2.健身锻炼计划教学的内容必须合理、有序。运动锻炼计划教学,除了运动项目要符合大学生的兴趣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必须保证锻炼的时间和频率,否则运动锻炼计划教学将毫无意义。锻炼计划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的合理安排每个人的练习强度、时间。

3.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需要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场地器材、场馆对体育教学有很大影响,建议学校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4-9.

[2] 董晓虹.运动健身学[D].浙江大学.2006(1):7-9.

[3] 杨霞.健身锻炼方法与评定[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8.

[4] 张英波.运动健身全攻略[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1-3.

[5] 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4-6.

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全镇人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建立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让体育更加贴近百姓,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全镇人民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二、目标任务

到的总体目标是:全镇人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建成与我镇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事业发展相协调,运动健身与卫生保健紧密结合,比较完善的具有我镇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全镇人民体育健身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运动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建立群众运动健身素养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测评体系,群众的健身素养(健身意识包括在内)合格率达到20%以上。科学运动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除在校学生)达到30%,每周参加3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在校学生每天至少参加一小时以上体育健身活动。

(二)人民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镇每年开展体质测试1——2次,分析体质测试指标,评价身体健康状况,开具运动处方,定期公布体质监测报告,为群众科学健身提供服务。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群众(除在校学生)人数比例达到93%以上,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达到26%以上。

(三)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进一步提档升级与覆盖延伸。全力实施镇、行政村、农民集中居住点三级城乡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建设的提档升级与覆盖延伸,全面推进镇村公共体育设施一体化发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以上。规划建设皇塘镇新的文化、体育中心,3000左右座位以上的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标准室内游泳池及附属设施;在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一片平方米以上的健身公园或健身广场,一个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室内健身房。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体育系统体育场地开放率达到95%以上,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率达到50%以上。

(四)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推动农民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向行政村、村民小组的覆盖延伸。所有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站(点),每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点达到万分之七,每个晨晚练点配备不少于6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三、主要任务

(一)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重点发展农村体育。要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农村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指导、体育活动的整体建设,逐步形成镇村一体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明显提高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农民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站(点)普及和提升。充分发挥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和农民体育协会的组织作用,科学利用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大力培育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队伍。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以及一系列比赛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倡导更多人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全民健身事业一切作用的`发挥,都要通过人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来实现。各村企事业单位要积极为人民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扶助广大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利用全民健身日、传统节假日和农闲季节,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组织开展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和基层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不断提高体育活动的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水平。

(二)建设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广大群众体育健身权益和人民身体素质普遍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全民健身体系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组织、体育健身活动、体育健身指导、体育健身信息等体育公共服务网络。建设覆盖镇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维护群众体育健身权益、增强人民体质的根本措施,是发展公共体育事业的集中表现,是向人民群众提供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党委政府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政策、资金、土地、机构、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障。积极推进体育与教育、文化、卫生、农业、民政等部门的合作,共同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三)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群众开放,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中小学校确保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对向群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政府给予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群众开放。要积极创造条件将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使用效率。

(四)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规模,形成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建立实体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具体日常管理服务和工作分派协调等方面的作用,使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成为有办公地点、有工作人员、有工作经费、常年坚持开展工作的实体化体育组织。文体中心要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服务工作,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指导能力。重视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在岗培训,提供培训经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要建立投入和激励机制,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和便利,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活动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严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在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和高危体育项目从事指导的人员,必须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五)改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大全民健身事业财政投入。重视加大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力度,确保全民健身事业经费增长幅度不低于政府体育事业经费增长幅度,并不断提高全民健身事业经费在全部体育事业经费中的比例。政府体育事业经费对公共体育健身场所的必要器材购置、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公办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公益性群众体育事业单位日常工作和重大群众体育活动经费予以保障。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加大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入。

(六)鼓励、扶持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全民健身产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完善财政、税收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开办全民健身产业。鼓励社会、民营资本进入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兴办群众性体育健身俱乐部。享受国家和省发展服务业和体育产业的各项政策。加快发展体育旅游业。扶持大众化体育健身休闲场所运营和体育健身休闲用品开发,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服务规范。

(七)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做好全民健身社会宣传与科技服务工作。建设以全民健身信息为基本内容,镇、行政村、村民小组、农民集中居住点三级全民健身公共信息网络,提高公众享有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依托省市全民健身公共信息中心,建设全镇全民健身公共信息库,在镇、行政村、村民小组建设信息服务点。

充分发挥媒体、板报、宣传栏、宣传画、科普图片的作用。不断创新全民健身宣传形式和内容,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推动形成崇尚和参加全民健身的社会风气。定期开展“全民健身大讲堂”等科学健身讲座。

五、组织实施

大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篇5

(2011-2015)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构建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我区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努力开创我区全民健身运动新局面,实现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国发﹝2011﹞5号)、《黑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黑政发﹝2011﹞19号)和《大庆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庆政办发﹝2011﹞70号),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大庆市“

十、百、千、万”全民健身行动计划为牵引,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力打造大同区健身品牌活动,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健全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完善群众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强化政府网络和服务体系,完善群众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夯实群众体育基础,营造“全民健身、你我同行”的良好氛围,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为构筑大同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做出贡献。

二、工作目标

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把握“全民参与,人人健康”一个标准;秉承“运动、健康、快乐、幸福、长寿”一个宗旨;坚持“持之以恒,量力而行”一个原则;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一个理念。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我区体育人口增加7个百分点,至全区人口的46%,全民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直接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数量显著增加,健身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习惯;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全民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加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5年逐步具备两场(标准公共体育运动场、带固定看台的灯光球场)、一房(综合训练健身房),解决我区群众健身场地问题,机关、企业、学校的体育场馆要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向社会开放,实行低偿服务;加强冬季健身场地建设,利用同福广场或早市场地进行冰场建立,开阔群众冬季活动空间;社会体育指导体系基本形成,指导员数量由现有的157人增加到500人,不断满足民众科学健身需求。

三、主题定位 主 题:全民健身

定 位:政府引导 全民参与 健康大同 主题口号:全民健身 你我同行 宣传口号:天天健身 天天快乐

好体魄 好生活

全民健身动起来 有你有我更精彩

健康自己 健康大同 健康中国

四、步骤安排 该计划采取整体规划,逐步实施的方式。2011年为第一阶段,进行安排部署和宣传发动,初步掀起全民健身活动热潮。2012-2014年为第二阶段,通过重点实施、逐步推进,全面展开全民健身计划的各项工作。2015年为第三阶段,全民健身计划的各项工作普遍取得成效,形成规模和传统。

五、工作安排

一是打造十项品牌活动。在全区范围内,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十项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有传统的全民健身活动,广泛进行宣传工作,使全民健身运动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兴趣爱好、人人锻炼的自主行为。重点开展的十项品牌活动有:

1、沿“和苑”千人健步走。

2、大同区201X年乒乓球赛。(特色项目)

3、大同区第X届三人制篮球赛。

4、大同区“健愉杯”篮球赛。

5、组建轮滑队,成立协会。(精品项目)

6、大同区全民健身环城赛。

7、大同区职工排球比赛。

8、大同区台球比赛。

9、大同区农民拔河比赛。

10、大同区象棋、围棋大赛。

二是每年建设十项全民健身设施。通过积极争取省市全民健身设施匹配政策,力争每年在我区建设十项(套)全民健身设施(器材),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由所在地相关部门负责日常监管和维护。充分发挥体育协会、体育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体育组织作用,调动乡镇、街道社区两级部门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组织。这样,在有场地器材的基础上,加强管理、指导和宣传,通过政府和体育部门牵头组织比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长此以往,使更多的百姓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之中。

三是每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百项次全民健身活动。继续发挥体育协会、体育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体育组织的主力军作用,积极鼓励各类人群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形成长效机制,普及全民健身活动。

四是创建一千个健身家庭。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家庭的传、帮、带作用,从中吸收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使全民健身运动的意义和理念深入千家万户,成为人民群众的自愿行为,使我区人民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得到切实提高。

六、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此项活动的领导,成立大同区全民健身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

主 任 :王艳茹

副 主 任 :李文赫 佘顺禄 赵金香 执行主任 :李文赫 执行副主任 :李 娜

成员单位:各乡镇(场、街道)人民政府、区政府直属各部门、驻区各企业事业单位。组委会办公室设在文体局 主 任:李 娜

副主任:倪继学 张庆峰

成员由各乡镇、场、街道、区政府直属各部门及驻区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体育工作负责人和文体局体育工作负责人组成。

联 系 人:倪继学、张庆峰 联系电话:6275039 6165917

七、几点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国策,是区委、区政府民生工程的大事实事,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全民努力。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提高百姓健康素质作为为民谋利的实事来抓,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权利,认真履行《体育法》,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指标和幸福指数。

二要加强领导。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全民健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切实加强指导、服务、协调、管理和监督,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加大工作力度,在经费、人员和健身条件等方面给以保证和倾斜。各乡镇、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要配备专(兼)职人员,确保基层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积极发展各类单项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并依法加强管理。三要层层推进。各部门、各单位不仅要参加区里组织的活动和赛事,还要结合自身特点,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要注重科学组织,保证质量,不要走过场,应付了事;要注重活动信息统计和整理,及时上报组委会办公室;要注意活动安全,大型活动必须制定安保、医疗卫生方案和预案,确保万无一失。

黄山市徽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篇6

为构建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和省、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加快构建徽州特色全民健身公共体系,切实保障广大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区人民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为我区加快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的工业基地、物流基地、休闲观光旅游接待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环境优良的城市新区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体育健身设施逐步完善,初步形成覆盖城乡,具有徽州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具体目标任务: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农村居民、老年人、残疾人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提高。

2.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居民(除在校学生)符合《国民体质监测标准》合格以上比例达到90%以上。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在校学生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3.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有较大发展。到2015年,形成区、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三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达到1.5平方米以上。区级力争新建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室外标准游泳池,一个室内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0%的农村乡镇建设一个室内体育活动室、一个灯光球场,街道建设一个健身房、一个多功能运动场,50%的社区建有一个全民健身苑、多个就近方便的全民健身晨晚练点,100%的建制村建设一个标准水泥篮球场、两个乒乓球台。

4.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群众体育社会化,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区全民健身协调机构。全区所有的街道、乡镇建成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的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站(点)。

5.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区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注册管理工作。实施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认证制度。到2015年,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千分之三。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基层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6.全民健身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着力促进体育与旅游结合,打造国际品牌赛事,建设户外运动基地,进一步办好品牌赛事活动,丰富赛事内涵,拓展赛事外延,做强做大赛事规模,形成体育旅游、体育培训、健身休闲等优势产业群。逐步形成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愿明显增强,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较大增加,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体育消费需求。

三、主要措施

(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要求,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作为改善民生、推动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

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在经费、机构和人员等方面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支持。由体育主管部门分配使用的彩票公益金,确保用于体育事业,其中60%以上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区财政要保证重大全民健身活动、体育健身器材购置、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经费的投入;对于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的日常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鼓励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二)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力推进体育生活化。以“全民健身,健康徽州”为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主题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打造群众性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区人民政府和区直机关、社会团体要定期举办群众体育活动,促进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进一步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与提高,激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

(三)加快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各类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十二五”时期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设计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园区等公共场所自然条件,建设室外体育健身设施和户外运动设施。各类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确保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区财政要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适当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按照向公众开放的条件进行体育设施建设。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

(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各级新闻媒体、各大重点网站要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报道,开办专栏和专题节目,刊播公益宣传标语、宣传片,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加大“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活动、品牌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科普知识的宣传,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尚,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化、社会化、生活化。

(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吸引、组织从事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区财政要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经费,用于培训、业务交流、表彰奖励和必要的工作补贴,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和支持。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管理体系,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标准,严格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逐步做到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和指导高危项目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持证上岗。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经常性地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城乡基层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六)支持基层体育组织建设,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加强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区政府及其民政、体育、财政、住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及办公用房、体育设施、工作人员、活动经费、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社区(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履行全民健身工作职责。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支持和组织开展职工体育健身活动。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管。对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区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

人所得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

(七)统筹城乡体育和人群体育协调发展。

1、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以实施《安徽省511城市体育行动计划》为契机,区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规划,加大投入,以全民健身路径、球类场地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建立和完善晨晚练点、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健身组织,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社区(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和人员负责社区体育工作,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经常性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力争整合社区(街道)辖区单位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共同发展。

2、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以实施《安徽省万千百农村体育行动计划》为重点,区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协调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公共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配置,加快建设区级、乡镇级全民健身广场,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促进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作用,利用好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开展“体育下乡活动”。

3、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纳入学校教育考核主要指标,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青少年健身和运动理念。加强各级各类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传统校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

4、广泛开展职工体育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广泛建立职工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适时举办区直机关运动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工间操制度,积极推广第九套广播体操,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和职工体质测试活动。积极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体育活动。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成、活动方式。完善职工体育与社区体育、学校体育互补机制。

5、积极发展民间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体育。积极开展以民族、民间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培养民间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创建民间传统体育协会。开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市内、省内、国内、国际交流。

6、全面发展老年人体育。逐步建立健全区老年人体育协会和体育健身团队。组织开展老年人体育运动会和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身体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科学健身方法。老年人教育机构开设老年人体育课程,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

7、推广残疾人体育活动。逐步建立健全区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开放并设置便利条件,方便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推广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手段。学校要做好残疾学生体育工作,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

(八)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力度,做好法制、科研建设工作。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加强体育法制宣传,完善体育行政执法和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组织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和各体育项目《业余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采取多种办法广泛开展达标活动,逐步建立奖励制度,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

(九)开拓创新体育产业的发展。坚持“以体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加速体育产业量和质的全面提升,形成多业并举、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紧抓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靠市场培育资源,逐步建立开放透明、良性运行、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形成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技能人才、体育中介、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彩票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现代服务业,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体育健身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服务规范,提高体育健身科学性、安全性和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四、组织实施

本计划在区人民政府领导下,在市体育局指导下,由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区直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区政府成立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领导协调机构,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共同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区政府加强对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组织和协调,并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实施情况负责。

五、考核评估

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篇7

1.1 进城务工人员的产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的加入到进城找活做的大军来, 很多农民离开土地, 离开农村到城镇“上班”拿工资, 主要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 社会上也把这部分人称为“农民工”。据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的调查, 我国从农村进入城市务工人员的数量, 目前已经超过2亿, 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重要部分, 这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社会现象, 也是中国工业化的必经之路。

1.2 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的发展状况

1.2.1 经济收入增长, 支持农业, 农村建设, 改善生活质量

让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很重要一点, 这就是要在农村以外做文章。农民工进城务工, 经商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民工进城务工收入的工资是农民收入中增加最快的一项, 所以引导他们进城务工, 对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很重要的一环。农民工进城务工可以获得现金收入, 直接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改善农村生活质量。

1.2.2 学习城市新的生活方式, 吸收城市生活理念, 包括加入健康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

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特别是中青年务工人员, 在进城务工以后, 逐步适应了城市现代化生活, 并且融入其中, 生活观念和方式发生了极大地改变。首先, 务工收入为现金方式, 这为其做了经济铺垫。其次, 大部分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都有具体的规范作息时间, 不会像在农村种地一样, 终日忙不完的农活, 这就把他们从无休止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脱, 他们有了业余时间去学习, 去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和进行体育消费。最后, 部分企业和提供工作岗位的单位, 把职工体育作为一项与其他工作一样来抓, 提供体育锻炼的场所、器材, 组织开展职工体育活动, 为进城务工人员参与体育锻炼提出了要求和提供了保障。

2《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农村体育

2.1《全民健身计划》对农村体育的界定

为了增强全民体质, 提高民族素质, 国务院在1994年颁布施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一直到2011年“十二五”规划, 全民健身仍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 以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为目的。其中农村体育为国家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农民又是社会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健身活动的开展状况, 直接影响这计划的实施的进程和质量。《计划》指出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 做好农村体育工作, 推动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

2.2《计划》在农村的实施现状

2.2.1 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全民健身计划在我国农村的实施, 在过去相当长得一段时间里, 发展缓慢, 地区差异很大, 有的地方甚至是空白, 这有很多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存在。

2.2.2《计划》在农村发展缓慢的原因

首先,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一直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这是阻碍农村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其次, 我国存在东中西部的地域特征差异, 这让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地域性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 体育相应也发达。再次, 我国农村人口多, 但大部分农村体育人口数量少, 这与他们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 没有时间没精力去参加不能直接带来眼前效益的体育锻炼活动。最后, 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就是伸胳膊动腿, 流点汗, 这些在动作在劳动中一直存在, 他们认为劳动就代替了体育锻炼的作用, 达到了体育锻炼的效果。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所以就带来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思不强甚至没有。

3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对促进《全民健身计划》在农村体育实施中的作用

在全国工业化进程的建设大军中, 有一股很重要且很特殊的人群, 那即是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具有农业户口的农民, 在全国范围内, 他们遍及各行各业, 人数众多。据有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 数量还在上升, 其个人及整体素质也在提高。他们在生活习惯, 观念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向城市化过渡, 少部分人已经完全融入了城市生活。特别是一部分人已经完全在武功地定居完全成为城市人。

城市的生活是美好的,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存在, 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只有“钱”途, 而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首先, 城市的“屋”和“物”价较高, 让绝大部分的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定居生活。其次, 最重要一条, 没有城市的户口, 没法安家落户。所以绝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 无论创业还是继续进行农业生产, 在一定时候还是得回到生养他的农村, 但是这些返乡的农民工已不再是当年离开家乡时候的乡巴佬, 而是在外长了见识, 具有现代生活情趣的经过城市化的新型农民, 其群体特征为:他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消费能力, 绝大多数农民朋友通过外出务工的方式让家庭经济和家庭状况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并且有了一定的积蓄;通过务工过程和在城市生活的感染, 很多人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发生了改变, 丢掉和改正了很多的陋习恶俗, 在回到农村后, 沿袭了在城市养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和方式。同时, 在经过国家新农村建设以后, 很多的自然建制村有了小型篮球场和其他一些活动场地、器材。这让在城市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回乡务工人员有了活动的场所和器材。

基于多方面的原因, 约占全国人口1/6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回到家乡的同时, 把城市生活的的模式也带回来农村。回到农村以后, 继续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和进行体育消费, “众人拾柴火焰高, 齐心合力划大船”, 他们的身体力行, 影响了周围的其他人群, 并带来积极地作用, 让更多的农村人加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4 结语

因此, 本文认为进城务工人员的体育参与会加快全民健身计划在农村的实施, 会加速农村体育发展和全面平衡开展。在我国城镇建设中, 大众体育正在成为新的重要体育群体, 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休闲生活。大众体育的意义和作用日益突出。是搞好全民健身的重要一环, 而且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建设健康、积极的闲暇生活方式,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都具有极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国华.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模式及价值取向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2013.

[2]裴立新, 肖剑.从社会学视角看我国农民工体育问题[J].体育文化, 导刊, 2007 (2) .

[3]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S].2006.

[4]刘巍.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问题研究[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9.

[5]姜健.我国农村群众体育相关问题研究现状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4) .

[6]李留东, 张文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下发展农村体育的几点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6) :15-17.

[7]裴立新.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N].中国体育报, 2004, 24 (7) .

[8]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0.

来自各省市健身气功活动的报道 篇8

2012年11月22至24日,内蒙古自治区健身气功一级社会指导员培训班在呼和浩特市开班。培训班历时两天,学习气氛紧张而活跃,老师教学严谨,学员积极勤奋,师生交流频繁。培训班在实践活动的同时穿插健身气功理论的学习,通过对功法动作的解读,加深了学员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科学推广、普及健身气功起到积极作用。(刘贵生)

2012年12月2日,四川省健身气功志愿巡回教学服务活动在江安县圆满结束。据悉,四川省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12个县、区健身气功活动站点,与站点练功群众面对面,宣传健身气功政策,倡导科学习练健身气功,传授健身气功理论知识和功法技术。活动涉及42个健身气功站点,总学时超过180个,参加习练人数超过3000人次。(曹科润)

2012年12月10日,重庆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召开会议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会议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就进一步加快健身气功推广普及,主动送温暖、送技术到区县,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等事项进行了探讨和部署。会上还修订和完善了2013年重庆市健身气功志愿巡回教学服务活动工作方案。(赵兰)

2013年1月6日至12日,河南省荥阳市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培训班在市委老干部活动中心开班。市委老干部局、市教体局、市体育中心、市老年体协等部门领导在结业典礼上为学员们颁发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一位与会领导还送给大家四句话:“全民健身习练十二法,节节连贯缓慢柔有刚,肢体有序舞动增体质,众如松柏山顶微微笑。”(王金箱梅金平李东泉)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下一篇:外语教研组期末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