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教学论文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据库教学论文

数据库教学论文 篇1

滑县职教中心职专一学部 计算机教研组 段艳杰

本学期我担任09级计算机01和13班《Access2003数据库实用教程》的教学,每周课程为10节,这两个班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每班人数为30人左右,现就将本学期的教学安排如下:

一、课程的地位和性质

本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数据库的创建、表的创建及表结构的设计、表间关系的定义及建立方法、查询的使用、窗体的设计和实用、报表和页的设计和使用、VBA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安全与维护、数据库设计等,最后以“企业库存管理系统”为实例,概括总结Access应用开发的过程和方法。

本课程既注重基础理论的介绍又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配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每章都配有大量的实例和相应的实训、课程设计内容,贯彻“先动手后动脑,在干中学习”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在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即通过一门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学习计算机对数据的存储、组织、排序、统计、查找对数据完整、安全的使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

《Access数据库实用教程》是学习数据库知识的入门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数据库创建、维护与管理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数据库中查询、窗体、报表和页的设计与使用等基本数据库技术,建立数据库安全的基本概念并了解Access 2003实现数据库安全的基本途径和手段。课程最后介绍VBA程序设计基础,结合开发实例分析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并重点其中的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应用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课程奠定坚实的数据库基础。

理论课时:约占56学时。实训课时:约28学时。机动课时:约10课时。

3.本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方法的应用

本课程是数据库原理的实用教程,以Access 2003为主要讲授对象,并将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贯穿于讲授过程中,将复杂的数据库原理的基本内容分散到各章节中,充分地将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在内容安排上以够用为度。每章都配有与本章内容相应的实训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操作能力。“图书管理系统”作为操作实例贯穿于课程之中,该实例被分解为多个渐进的课程设计,以此配合各章节的教学,起到巩固各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的作用。

附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

第六章 窗体 6.1 窗体概述

6.1.1 窗体的概念和作用 6.1.2 窗体的组成和结构 6.1.3 窗体的类型 6.1.4 窗体的视图 6.2 创建窗体

6.2.1 自动创建窗体

6.2.2 使用“窗体向导”创建窗体

6.2.3 使用“数据透视表向导”创建窗体 6.2.4 使用“图表向导”创建窗体 第二周

6.3 自定义窗体

6.3.1 工具箱的使用 6.3.2 窗体中的控件 6.3.3 控件的使用

6.3.4 窗体和控件的属性 6.3.5 窗体和控件的事件 6.4 美化窗体

6.4.1 使用“自动套用格式”

6.4.2 设置窗体的“格式”属性  6.4.3 添加当前日期和时间 6.4.4 对齐窗体中的控件 第七章 报表 第三周

7.1 报表的定义与组成 1 报表的概念和作用.2 报表的视图.3 报表的组成 7.2 报表的分类.1 纵栏式报表 2 表格式报表 3 图表报表 4 标签报表 7.3 创建报表

.1 自动创建报表

.2 使用“报表向导”创建报表.3 使用“图表向导”创建报表 4 使用“标签向导”创建报表.5 使用“设计视图”创建报表 第四周

7.4 编辑报表

.1 设置报表格式.2 添加背景图案.3 添加日期和时间.4 添加页码和分页符.5 使用节

.6 添加线条和矩形 7.5 报表中的排序和分组.1 记录排序.2 记录分组 7.6 使用计算控件.1 报表添加计算控件.2 报表统计计算 第五周

7.7 创建子报表

.1 在已有报表中创建子报表

.2 将已有报表添加到其他已有报表来创建子报表 第八章 数据访问页 8.1 数据访问页概述 8.2 数据访问页视图 8.3 创建数据访问页.1 自动创建数据访问页

.2 使用“向导”创建数据访问页

.3 使用“设计视图”创建数据访问页 第六周

8.4 编辑数据访问页 1 添加标签 添加命令按钮 3 添加滚动文字 4 使用主题 5 设置背景 添加Office电子表格 第七周: 期中测试 第八周

第九章 宏 9.1 宏的概述 1 宏的概念 2 宏的设计窗口 3 宏设计工具栏 4 宏的分类

9.2 常用宏操作和参数设置 1 常用的宏操作

宏操作的参数设置189 9.3 创建宏

.1 创建操作序列宏.2 创建宏组.3 创建条件宏 第九周

9.4 宏的运行和调试.1 宏的运行 2 宏的调试

第十章 模块和VBA程序设计 10.1 模块的概念

10.2 VBA程序设计基础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2 VBE编程环境

VBA的基本数据类型

VBA的常量、变量、运算符和表达式 第十周

10.3 常用标准函数 10.4 VBA的程序结构 1 语句

条件语句 3 循环语句

10.5 DoCmd对象及常用的操作方法 十一周

10.6 过程调用和参数传递 1 过程的定义和调用 2 参数传递

10.7 VBA的数据库编程 1 数据库引擎及其接口 2 数据访问对象(DAO) 3 ActiveX数据对象ADO

数据库数据访问和处理的特殊函数 10.8 VBA程序运行错误处理 10.9 VBA程序的调试

第十一章 数据库的安全与管理 十二周

11.1 不同版本Access数据库的转换 11.2 数据的导出、导入及链接 1 数据的导出 2 数据的导入 3 数据的链接

11.3 数据库的备份、压缩和修复 1 数据库的备份

数据库的压缩和修复 十三周

11.4 数据库的安全机制 1 设置数据库密码 2 撤销数据库密码 3 用户级安全机制

数据库教学论文 篇2

《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与应用》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应用课, 旨在提高学生网络数据库开发与应用管理的技术, 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学好这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技能, 不仅是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科学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是今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必要条件。MS SQL SERVER数据库平台是目前社会上应用最广泛的后台开发和管理数据库软件。但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 该门课程涉及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语法灵活、容易出错、调试困难, 技工院校学生普遍对这门课程感到难学、枯燥, 从而导致兴趣不大。针对这种状况,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该门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这门课程顺利施教的保障。

2问题分析

2.1 技工院校学生特点

技工院校的高技学生大多来自中高考落榜生, 他们的特点是动手能力优于思考能力, 很大部分学生就是由于对初高中阶段纯理论教学厌烦, 存在一定的自卑感, 加上独生子女有比较强的自尊心, 喜欢通过动手去创造一个闪亮的自我。技工院校肩负着帮助这部分学生重建学习理论信心, 继续发挥动手实践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2 教学计划考虑不周

数据库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非常强, 操作的对象又比较抽象, 学生大部分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这些抽象的操作对象, 因此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设计的安排就显得更加重要。学校某些老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沿用了计算机基础课的理论教学思路, 就显得过于死板、粗略了。

2.3 授课重点、教学方法不适宜

笔者通过3个毕业班的学生做关于数据库教学效果评价的问卷调查, 调查的选项包括:教师技术水平、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资源配置、学习效果、课堂出勤率等。调查结果表明, 近78%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对这门课的学习效果的影响最大。分析原因有:一是急于灌输, 疲于循序渐进。开始接触这门课, 技工院校大部分学生没有一个不望而生畏的, 教师一味灌输书本理论, 不遵从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规律, 学生学习信心很难树立起来, 更不用说兴趣了。二是授课重点不突出。“SELECT”、“INSERT”、“UPDATE”、“DELETE”命令是所有数据库结构化语言的基础, 教学重点只有侧重在灵活运用这几条命令, 才能为今后的深入理论学习或实践奠定基础。三是引用实例过于复杂、抽象。教师在上课时所举例过于复杂、抽象, 从头到尾没有描绘或构建出一个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实际生活应用的例子, 即:“只看到了树叶看不到森林”, 学生无法理解“表”、“视图”、“触发器”、“存储过程”这些对象间的关系, 以及这些对象的使用对数据库性能有那些影响, 更不用说举一反三了。

3对策

3.1 基于大纲制定合理教学计划,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遵从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规律, 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是上好这门课的前提。首先, 要合理分配好理论与实践课时, 尽量融合为一体。笔者认为控制理论和实践课时不超过3:7的比例为宜, 教学条件允许的条件下, 尽量做到理实合一。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 依据现代科技元素、辅于多媒体技术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编串, 补充新的内容, 变抽象对象为具体对象, 形而上学。在教学过程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能力为本位”, 主动转变教师角色, 由传统的主角转变成幕后的技术顾问或导演。同时认真研究这门课程的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 分四阶段进行布局施教, 即“入门一理解一掌握一应用”, 同时重视重建了学生的信心,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各种教学方法结合应用

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但目标都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应用所学到的技术。根据笔者多年的数据库教学经验, 结合案例教学法和项目分组教学法在这门课上施教, 效果比较明显。

(1) 案例教学法。

一是选择大众熟悉的数据库实例。挑选实例必须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内容, 如:考试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饭堂收费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等。笔者这几年选择的实例是笔者自行开发的考试系统, 学生在平时练习、考试都能熟悉应用, 通过这个实例学生可以了解这套系统后台数据库的开发过程。二是数据库实例前后知识连贯性要强, 自始至终用同一个实例进行拓展教学的好处在于, 学生不但看到了树叶, 也看到了森林。如果教学条件允许的话, 尽量考虑服务器企业版数据库, 学生可以分步或并行运行数据库, 也方便实施一些教学小游戏, 进一步培养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教学法, 枯燥的理论知识不再枯燥, 看似复杂的实践技术不再复杂, 也为下一步项目分组教学铺好垫。

(2) 项目分组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 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到最后的评价, 要求小组必须分工明确, 做到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项目过程;教师只充当理论咨询、技术指导与解答疑难问题的技术顾问或导演角色;通过一个个小项目的完成, 学生慢慢重建学习自信心, 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项目的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 把握好项目的关键点, 主动发现实践技能应用过程中理论的不足, 进一步去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项目分组教学法继承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很多优点, 吸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以项目任务作为驱动, 把书本上的理论灵活地应用于实际,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点评、互评, 使学生能够自觉触类旁通、点面结合、温故知新, 同时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4总结

谈谈数据库的教学体验 篇3

关键词:数据库 VFP 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107-01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培养适应社会的技术人员摇篮,学校在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增加新鲜课程,切合学生所从事职业的需要。

数据库在各项工作中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是有效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一大利器,可以合理的组织数据,高效地进行信息处理,成为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学校在本学期适时的开设了这门课程,希望学生掌握这项基本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指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他们身边的数据处理问题,适应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的步伐。

我也是第一次执教数据库,在以前接触过的多种数据库软件,但是就难易程度来讲还是有所区别的。最基础的和最方便的、也是平时利用最多的应该是EXCEL,然后提高一点就是Access和VFP,如果说到大型的那就是SQL,如果集成的模块再多一些的话就可以和ERP相互媲美了。因为我所处的是技工院校,学生的基础不是太强,特别是有些学生在以前甚至连基本的计算机基础也没有,对于操作计算机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在开始选择教材的方面就特别注重,这对于今后的教学确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过了一番相互比较之后,决定采用比较中等的VFP教材,同时也选择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编著的,比较适合这样层次的学生,当然如果以后在课程开设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在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比较扎实过后开设,那么效果将更加明显。同时VFP不仅是一种优秀的数据库系统,其本身也是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用它同样能够设计出用PASCAL语言设计的程序,用FoxPro设计出来的程序同样能够符合结构化程序的要求。

教材的选择虽然很重要,但是如何开展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课程内容的安排还是比较丰富的,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编排,但在实际教授的过程中可不能仅仅注重基本知识的灌输,这样不仅会使本来对此就不太熟悉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也可能对后续的教学产生不良影响。鉴于以上的诸多原因,刚开始我以VFP发展史的背景介绍为开场白,学生一般对于叙事性质的讲课比较感兴趣,然后再重点介绍数据库在各行各业的突出地位,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有利条件给予学生实例演示或是视频播放,让学生从自身上产生对学习数据库的兴趣,认为掌握了本课程将会有很大的用处,如此一来对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伏笔。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上本课程的教学工具的重要性。虽然选择的教材内容的深度、难度已经做了很大的调整,但是学生还是很难一次性掌握所有的操作步骤,必须要利用投影等工具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认知环境,同时将变成思想、操作技巧和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的分析和处理过程,这样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材的内容当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这里面的数据与数据运算内容在过后的命令等当中都会多次出现,特别是数据类型的确定是尤其重要,在这上面要花费大量精力,直到绝大多数学生彻底掌握方可,于是就必须多练多做,而且这方面的练习比较枯燥,更加需要学生的耐心。第二部分就是基本的数据库建立和操作,教师以例题为主,课后布置的作业也尽量比较有系统性,让学生在整个学习结束后会建立一个很完善的实例出来,在应用中掌握知识。第三部分是程序设计,这个比较有难度,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在这方面多加钻研,一般的同学只要求了解就可以了,毕竟这方面的内容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讲要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是不太可能的,只有靠课后自己的领悟和练习才可能达到另外一个高度。

第一部分的讲授时间在所有课程安排当中仅仅占到了15%的比例,但若对于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的学生来讲,难度却要大大高于第二部分的内容。于是多采用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方法。例如在讲到表达式,特别是逻辑表达式的时候,对于“T”和“F”的判断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更多兴趣,起先可能因为答案比较单一,学生开始多是会有胡乱猜测的情况,但随着慢慢的深入就会开始思考,而时时出现的正确答案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进而就会开始理解表达式的优先级等多个相关知识点,作为知识的储备,以便将来的学习。

第二部分是本课程的关键,在讲解的过程中如果过分注意知识的传授,而脱离了实例的应用,那往往学生一堂课上下来能够真正学到的东西就不会太多,甚至会失去原有的学习兴趣,于是教师在这个部分的角色扮演就相当重要。贯穿课本前后的是一个补习班管理的例子,讲解的过程也是一步步的拆分任务完成的。于是我就设想,是否也能采用相同的方法给予学生这样的同步练习呢。于是就以第九章项目与程序设计的要求,让学生要开发一个学生信息系统,里面同时包括通讯录、成绩管理两个模块。当然如果一开始就来问学生:“你能设计一个符合上述要求的数据库吗?”回答一定多是否定的,但如果告诉学生,只要他每次上课就按照我老师布置的任务一点点的完成,那保证他到学期末就可以做出一个这样的小系统。这样通过一个个经过教师认真划分的小任务为导向,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以一种轻松兴趣的心态完成一个大的任务,大的教学目标。于是我让学生首先由创建空的数据库开始,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不断地提出这样的问:班级成绩管理需要管理学生的成绩,包括成绩的录入、成绩的修改、成绩的查询、成绩的备份、成绩的删除等功能;另外,通讯录随着班级的人数有变化时也得体现,比如有学生退学了或进了新的同学等,因此还必须有学生人数的增加、查询、修改以及删除等功能;在使用过程中有时需要打印表格的需求,所以还得有打印的功能;如果该系统规定专人负责,还需要规定用户名和登录密码,体现保密性等等。经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出来一个基本功能框架。随着任务分析的深入细致,使整个系统功能不断完善,结构不断清晰。在学期末,综合每人的“任务”成果,制作出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在上机实践中,逐步地理解、模仿、改造,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鼓励大家共享资料,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协作学习;遇到困难时,还可以有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比如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等,以利于任务的实现与完成。

当前面两部分学生能够跟上进度的话,那说明在数据库的应用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这个时候再引入第三部分就似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老师的职责也不再是单纯的教授了,应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前段时间所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实际需求当中,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一个项目,尝试采用与教学实例不同的思路和方式,积极创新。

第一次要学习这样陌生的计算机编程,使得有一部分同学成为了后进生,特别是在我的班上甚至有的同学连基本的打字也尚在摸索阶段,这对于我课堂教学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的话,会使他们对学习数据库丧失信心。计算机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熟练只能靠实践,许多的知识和经验可以通过自己上机实践获取,这样不仅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养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多给予后进生一些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必将有所提升。当点滴的进步出现时,一方面要让她觉得老师是多么的开心,同时慢慢的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方法的知道比起“死读书”可是有用得多。当然,这样的过程肯定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过程,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学生有反复也是很正常的,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放弃,因为这恰恰是最为紧要的时刻,只有适时适地地不断激励,帮助他们逐渐消除对学习的畏惧心理和厌恶感,往往学生的成绩有没有质的飞跃就在此时体现出来。

数据库教学论文 篇4

(一)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BasedLearning)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解决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完成既定任务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二)特征

该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其核心是任务的设计,任务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该教学法要求教师要改变角色,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师。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三)步骤

任务驱动教学是教师、学生、任务三者的积极互动过程。

1.设计任务

设计任务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该教学法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设计任务,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任务的设计应遵循典型性、实践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原则。

2.实施任务

实施任务的关键在于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思考,大胆探索。

3.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任务的解决过程,通过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以改进实施策略,提高对任务驱动法的应用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计任务

应在对SqlServer数据库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总体任务目标。在任务的选择上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并遵循相应的任务设计原则,以学生较容易理解的“图书借阅管理系统”为教学实例,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实训实例。

对于“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设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将任务分解为以下八个具体任务,使每个学生对所要完成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1.图书借阅管理系统一系统启动一系统登录

应用界面的设计应实现对登录用户的有效管理,体现系统的保密性与安全性,增强学生对系统的安全管理意识。

2.基础信息管理

对基础信息的管理包括图书类别管理、图书存放位置、读者类别管理和读者信息管理等。通过分析数据模型、创建数据库、找出不同数据库管理的差异等方式,促进学生分析数据和存储数据的能力的提高。

3.图书管理

包括入库管理、入库查询、库存查询、库存上下限设置、库存报警和统计报表等。通过创建数据库和数据表、进行简单的查询统计管理以及进行简单的触发器应用等,培养学生的数据库操作能力。

4.学生管理

包括新生管理、老生管理、查询管理和统计报表等。通过创建数据库和数据表、进行较复杂的查询统计管理以及存储过程的使用等,提高学生对数据库的操作能力。

5.借阅管理

包括借书管理、借书查询、还书管理、还书查询和到期提醒等。让学生掌握视图与索引、数据完整性、存储过程与触发器的高级应用等,培养他们对数据库的综合应用能力。

6.系统维护

包括系统初始化、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等。要让学生掌握有关数据库系统管理的内容,强化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对数据库中数据安全性的认识,形成数据保护意识。

7.系统管理

包括操作员设置、密码设置、操作员级别设置和操作员权限设置等。要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的认证模式与访问权限,提高学生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控制能力。

8.帮助

增强应用系统的可读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对每个任务进行讨论分析,使学生对SqlServer数据库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了解任务的主要功能,知道程序中要做些什么,要用到哪些知识,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任务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安排应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服务器l台、教师机1台、投影仪1台、学生用机90台组成局域网、通过服务器控制连接到Internet)中进行。

(1)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2)形象情境

根据教学的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利用动画、图画、幻灯、挂图、模型以及实物等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

(3)实验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鲜明、有趣的演示实验,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使学生在实验情境中,满怀激情地展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深化对概念和基本观点的认识。

2.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把任务呈现给学生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和示范,应让学生讨论并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总结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步骤,并找出还存在哪些困难。教师要做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对于已学知识教师应以提示为主,对于新的知识点教师应及时给予讲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首先,创建数据库。引导学生思考在数据库中应保存哪些数据。其次,是对数据库中数据的调用与分析,以实现各任务。教师可以对各任务在设计中要用到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的回顾,特别是对具体的界面设计要进行相关演示和介绍,对窗体上各个控件的使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对于任务具体功能的实现,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1)自主性学习

学生应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开展自主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所学的知识,利用反馈信息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独立完成任务。

(2)协作性学习

在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协作和沟通,让学生了解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尤其是针对综合性和难度较大的任务,选择协作性学习会更有效。

(3)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从感兴趣的管理信息系统中选择研究任务,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是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示范性教学

利用CAI课件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通过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观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概念、程序和要领。一个任务完成后,选取一些类似的任务,并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模仿并完成任务。

(三)效果评价

主要是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开发设计能力。教师主要应从设计任务、实施任务以及运用教学艺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在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实施策略,提高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能力。

1.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不应仅局限于对任务结果的评价上,还要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等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学生互评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并由教师做出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如何加以改正。

2.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意义重大。SqlServer数据库教学中的任务是开放性的,对任务实施效果的评价没有绝对的标准,但与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审美角度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自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目的是获得探究的方法。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不应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教学法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

(二)不应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即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学习环境只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外因。因此,不应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数据库应用基础2011教学大纲 篇5

课程编号:0411018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 全院各经济类专业

学时数:64学时(讲课:32学时,上机实践:32学时)

学分:4 执笔人:

尤传华

审核人: 唐济波 修订日期:2011年3月8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数据库应用基础》是经济类学生重要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它不仅是数据库入门理论基础,也是后续学习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更是学生今后结合专业知识在学习和工作中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使用Access 2003建立数据库、创建表、查询、制作报表、Web访问页等操作,掌握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过程,提高运用Access 2003对数据的综合管理能力,并通过贯穿于教学过程的课程项目设计,真正提高运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全书共12章。第1章介绍了有关数据库的基础知识,第2章介绍Access 2003数据库特点与功能,第3~9章介绍了Access 2003数据库的7个对象,第10章通过一个综合应用实例将第3~9章所建立的各对象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小型的Access数据库应用系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第11章介绍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实例,第12章简述数据库的安全问题。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讲授2学时)

通过讲授数据库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数据模型、关系模型、数据库的体系结构、数据库规范化。并使学生了解课程研究对象、基本内容、重点及难点、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为后面

共6页 第1页

章节的展开做准备。

第二章 Access 2003数据库概况(2学时,第一周机房中上机课时讲授)了解 Access 2003的工作界面、主要特点、新增功能;熟悉Access 2003 的启动、退出和帮助;掌握Access 2003数据库的创建和7种基本对象类:表、查询、窗体、报表、宏、模块、页;了解数据库的压缩与修复及密码设置。

第三章、表与关系(讲授6学时、上机6学时:包括一次关于表的上机考试)表是存放数据的地方,为应用提供数据源。本章包含如下内容:表的设计与创建、字段的类型及设置;使用表向导创建表、利用设计器创建表、通过输入数据创建表;表结构的编辑和修改;导入表和链接表;字段名、类型、长度和说明,字段的标题,字段的格式,掩码设置,字段有效性规则、有效性文本和字段的其他属性设置;主关键字和索引(主关键字的类型、主键的创建和取消,索引的创建和使用);关系的创建及应用(关系的种类、数据结构设计、建立关系、修改、删除表关系、子数据表的使用、关系的联接类型等);创建OLE字段(如何在表中建立图像字段、如何显示观看图像)。

通过多以上内容的讲授,使学生熟练掌握表的创建、维护与数据表的基本操作;并熟练掌握表间关系类型及建立方法;掌握数据的导入与导出等基本操作。

注:第四周要求各项目小组提交项目设计的开题报告

第四章 查询(讲授6学时,上机6学时:包括一次关于查询的上机考试)数据库的应用必须从表中提取数据,而查询则是应用的最基本操作,本章包括以下内容:使用“设计视图”创建查询、使用“简单查询向导”创建查询、查询的几种视图、查询的条件及其他、建立带“计算字段”的查询、建立分组统计的查询、建立交互式“带参数”的查询、建立自动输入数据的“自动查阅”查询、使用“交叉表查询向导”、使用“查找重复项查询向导”、使用向导“查找表之间不匹配的记录”; 操作查询”的创建,追加查询、删除查询、更新查询、生成表查询;SQL查询的创建,SQL简介、SQL使用实例;“联合”查询的创建;查询的种类和属性,查询的种类、查询属性的设置、字段属性的设置等知识点。

共6页 第2页

通过本章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数据库查询的概念、作用与分类;熟练掌握选择查询的创建与使用;熟悉交叉表查询的创建与使用;掌握操作查询的创建与使用;了解SQL查询的概念与建立方法;熟悉查询的种类和属性。

注:第七周对各个项目小组进行项目设计进展的第一次检查

第五章 窗体(讲授4学时,上机4学时)

窗体是人机交互操作的重要界面,用户通过窗体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和操作。本章着重介绍如下内容:窗体的基础知识、窗体的种类、窗体的视图;窗体的创建,使用“自动窗体”新建窗体、使用“窗体向导”新建窗体、使用“设计视图”新建窗体、使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使用“数据透视表向导”创建数据透视表;窗体的布局及格式调整,选择对象、移动对象、调整大小、对齐、间距、外观、特殊效果、控件的选择和使用;改变窗体的背景,更换背景样式、以自选图片做背景、和取消背景图片、在“自动套用格式”中添加或删除自选图片的方法;窗体高级设计技巧,窗体中的图片与图像、控件工具箱的使用、子窗体;使用窗体操纵数据,使用窗体浏览/修改记录、使用窗体添加/删除记录以及使用窗体查找与替换数据的方法;数据的筛选,按选定内容筛选、按窗体筛选、输入筛选目标、高级筛选/排序、筛选用于表、查询、报表。

通过以上内容的讲授使得学生熟悉窗体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窗体创建与窗体设计过程;掌握窗体控件及其使用方法;熟练掌握三类不同类型窗体的应用;了解窗体实现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功能。

注:第九周对各个项目小组进行项目设计进展的第二次检查

第六章 报表(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包括关于窗体和报表的上机考试)报表是ACCESS中的一种输出方式。本章的内容如下:报表的结构;报表的创建,包括:使用自动报表创建报表,使用“报表向导”创建报表,使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使用“标签向导”创建标签,使用“设计视图”创建报表,使用“设计视图”修饰现有报表;报表的高级应用,包括:报表的排序,报表的分组,利用函数对报表进行统计汇总,域合计函数的应用;子报表;多列报表;交叉表报表;报表的打印和预览,包括:页面设置,预览报表,打印报表。

共6页 第3页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报表的创建方法;掌握报表的分组、统计、域合计函数的应用;了解子表、多列报表、交叉报表的应用和掌握报表的打印应用。

第七章 数据访问页(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

本章内容有:数据访问页的创建步骤;数据访问页的发布、访问;实现Access数据库在Internet上的数据信息传递或发布。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访问页基本概念;掌握数据访问页基本创建方法;理解发布数据访问页、访问数据访问页的方法。

第八章 宏(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

在ACCESS中,宏是各个对象之间的纽带,通过宏把其它对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本章主要内容有:宏、宏组以及带条件的宏;宏的创建及编辑;宏的运行与调试;使用宏创建菜单(下拉菜单、热键与分割线、多级下拉菜单)。

通过本章的讲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宏的定义、宏的概念与格式;掌握宏的运行;熟练地使用宏将应用系统集成;掌握利用宏创建菜单。

注:本章内容根据需要可与第六章内容交换讲授次序,可使学生及早实现课程设计项目应用系统的集成。

第九章 模块

由于课时有限本章不讲,但不会影响对本课程的学习和知识结构的构成,也不会影响对项目设计的开发和本门课程体系的理解。

第十章 利用宏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讲授2课时,上机2课时)本章讨论案例设计的全过程,主要内容是:根据“教务管理系统”案例,分析教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创建相关数据表,组织相关数据源;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总体功能设计、系统数据库设计、系统界面设计、系统菜单设计;系统安全与自启动窗体的设置,数据库密码的设置。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如何使用ACCESS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共6页 第4页

掌握系统设计过程,系统数据库设计,系统界面设计,系统菜单设计,系统安全设置等。

第十一章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实例(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本章以“教务管理系统”为例,着重介绍如何按照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开发软件。主要内容如下:介绍软件开发的一般方法;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及运行;需求分析。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概念模型,并将概念模型转换为数据库(数据表);系统设计。系统总体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界面设计(控制面板和菜单设计),特殊模块的详细设计;系统实现。功能模块的实现(采用宏或宏组命令),自定义菜单,设置自动启动窗体等。

通过本章的讲授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开发步骤。掌握各个模块的调试和系统整体联调,设置数据库密码。

注:第十四周要求各个项目小组提交设计结果

第十二章 数据库的安全(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

本章内容包括:数据库信息资料的安全管理、设置;对数据库访问用户进行权限、口令等设置的编辑操作;对数据库访问工作组的创建及权限编辑操作;对数据库进行加密编辑操作等操作。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用户密码的设置;了解工作组的创建及权限;了解编码数据库等操作。

注:第十五、十六周队各个项目小组的设计进行成绩评定

三、课程教学环节的安排和基本要求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但具有大量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概念,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数据库应用基础是计算机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应用性非常突出,实践性强是该课程的鲜明特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非常明确清晰,知识体系完整,知识框架符合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配合多种形式的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教学辅助活动,达到比较理想的知识传授目标。通过各个环节让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把计算机科学发展

共6页 第5页

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新技术发展作为案例穿插到教学过程中,使得计算机科学人文教育得以充分体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入了“基础知识+项目驱动+过程控制+鼓励创新”教学模式,采用重点知识点与案例以及课本知识与项目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与互动讨论结合、讲授知识点与案例分析结合、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过程与项目设计过程控制等措施。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和3次随堂小考占总评成绩20%,项目设计占总评成绩的30%)占50%,项目设计成绩采用学生答辩,组间评定,组内成员评定与老师评定相结合,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50%。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经济类各专业计算机科学的主要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先行学习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在Windows环境中的基本操作。本课程为经济类各专业使用数据库知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以后继续学习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网页设计打下基础。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选用教材:数据库系统及应用,李梓,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

2、参考书目: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ACCESS第2版),沈祥玖,高等教育出版社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六、必要的说明

本课程属于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用课件演示结合讲授,在讲授中随时融入数据库的最新发展,并且自始至终强调实践,要求学生必须上机动手操作,本课程上机操作课时的安排占整个课时的二分之一,结合课程案例理解相关知识点,用项目设计驱动教学全过程,最终完成自己的项目设计。

本课程的重点是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第三章表与关系、第四章查询、第五章窗体、第八章宏,这几章是本课程的主线,必须掌握好。

在上机时在Access2003环境中实现。

2.4网络数据库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的:

1、加深对文件类型的认识和下载工具的使用

2、体验网络数据库信息的检索

3、加深对合法利用网络信息的认识

4、记住几个常用的网络数据库的网址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体验网络数据库信息的检索

2、记住几个常用的网络数据库的网址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课堂讲学和机房实践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利用网络是获取信息的一个主要途径,网络信息的获取分常规信息获取和网络数据库信息的获取。我们先复习常规网络文件信息的获取,再学习和体验网络数据库信息的获取。

二、复习

集体复习一下怎样利用google搜索引擎和flashget下载工具来通过网络完成我们需要的文件。

三、新课堂知识点讲解 什么是网络数据库

网络数据库:数据和资源共享这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即成为在今天广泛应用的网络数据库(也叫WEB数据库)。它以后台数据库为基础,加上一定的前台程序,通过浏览器完成数据存储、查询等操作的系统。

2、网络数据库信息检索的一般过程

以检索义务教育法为例http://

重点突出:明确目标——提炼关键字——输入执行——评价调整 这个过程

3、体验多样的网络数据库(演示)a、教育资源库: 中国基础教育网

c、在线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e、数字城市

数字北京:http://

4、网络数据库的评价

从我们目前的实际出发,一般我们建议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内容准确无误

2、范围广深适度

3、来源权威可信

4、更新及时规律

5、检索方便高效

6、系统稳定可靠

四、课堂小结

从知识点、课堂秩序、学生反应进行小结 实践:

1.参考书P34页的网站,查找学习资料,如:三角函数的内容;

2.利用在线图书馆,查找某本书的情况,将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开本,页数,定价,内容简介等保存。

3.利用数字城市网站,查找从南宁火车站到南宁动物园的公交路线。

教学反思:一些网路数据库如数字城市网站打开后,查找地名或公交换乘,行车线路速度比较慢。导致部分同学未完成实践任务,下次要注意网速问题,尽量在容易打开的网站上查找信息,节约时间。

知识梳理及达标练习

信息鉴别的基本方法

一、具体知识内容

1.在信息获取过程中,能理解并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识别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1)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案例:李明在网上登记了自己的基本个人资料后,收到一封来自国外的航空信件,说他中了23万元现金大奖,只要他立即电汇150元的手续费,两天内就可以将现金送到他手上。)

(2)从信息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每个人都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价值的相对性)案例:同上(李明认为:这可能是自己太幸运了,这样都可以“中奖”;也可能是骗局。银行职员:怀疑是国际诈骗。(最近办理这种汇款的人特别多)公安机关:通过跟踪调查,发现汇出的钱有去无回。(骗局))

(3)从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案例:天气预报)

2.能恰当地选择获取信息的方法、合法地取得信息。能辩证地认识信息的有效获取对于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际问题的影响。

二、达标训练习题

1.某同学想知道“地球自转方向”,通过网上搜索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一是顺时针旋转,二是逆时针旋转,其中比较可信的判断方法是(A)A.看查找的是否专业的.权威的.可信度高的网络科学数据库。B.由查询的结果多少而定,得出相同结论多的就是正确的。

C.根据网站界面设计是否美观而定,界面设计好的数据比较谁确。D.看查找的速度如何,速度快的网站比较谁确。信息的评价

一、具体知识内容

1.信息是否真实可靠;2.信息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3.信息是否可用;4.信息是否具有时效限制;

数据库教学论文 篇7

现代软件技术中,数据库的应用已经成为支持软件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都开设了《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但各院校开设该课程所使用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它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很难学好。在数据库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学知识”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相机诱导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发现精神,激励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在讲课中,对每一部分内容强调为什么要讲,概念内容是怎样引进的,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它与前后章节关系是什么,以及整个章节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整个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学生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和充满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因势利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分析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质量要提高,课外要重视实践,向课堂要效率。

2 备课准备

教学大纲规定了需达到的目标要求。它是教师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和计划的依据。离开大纲要求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因此,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是熟悉大纲,了解你的教学对象层次。一堂课要有其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不能谈天说地,要有实际事例佐证讲述内容。做到内容生动,易于理解而不枯燥乏味。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和场所,目的在于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理清教材内容特点、编排次序和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整理出一条条内容线索,讲课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学生顺藤摸瓜,一个一个解决问题。如在准备关系模型这节时;先让同学考虑前面学习数据库概念,作用、特点,然后再介绍关系概念的作用,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它的来源是什么,它与数据库的关系是什么,这样同学们就会自然想到它能对要学习的数据库应用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关系得学习,有着强烈的想弄清楚的欲望,这样很快就能接受关系的概念以及他的作用。学完后又能很快知道它能用在什么地方,它可以指导我们怎样设计使用数据库。讲完作用后再举一些实例,这样同学往往很快能接受,并积极学习与其相关的其它内容。告诉大家,将来在实际应用中怎样做到举一反三,这样既提高同学以后学习的欲望,又讲清有关关系的概念和内容[1]。

实际上,对数据库原理来讲,整个教材内容都有一个主线,那就是数据模型,也即关系模型,因为现在数据库使用最多的就是关系数据库。围绕关系模型,整个教材要说明其数学理论,模型计算机实现,数据库设计以及数据库安全,完整,恢复,并发技术,他们都是围绕关系模型而展开的,都是为关系模型服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作为信息管理的数据库技术是产生的原理,怎样设计和应用的。数据库课程无非让学生知道两件事,一是学习设计数据库(系统软件开发),二是学习使用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

关于示例数据库的选择也很重要,因为一个数据库往往贯穿整个教材,这就要实例库要全面,记录要适当,这样便于讲解操作命令,顺着这条线几乎所有同学都能回答问题。条理清楚,思维过程一目了然[2]。

另外,学生是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智能水平和知识水平,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估计所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理解“障碍”,从而为难点的突破设置一定的知识“阶梯”,让学生觉得难点不难。其次,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发展到实际阶段。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思考题、上机题、练习题的准备上都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一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让学生有成就感。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和情感的陶冶。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特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只有教师全面地思考,科学地分析,才能选择出最佳的方法,以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3]。

3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及其反馈的过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启发、激励,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明确的主线,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运用启发、对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思维能力是教会学生“会学”的关键。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适当点拨思路,使学生跟着老师的“主线”一环扣一环地去想去说去做。学生要把自己正确的思维过程、结果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也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诱导。通过教师的组织,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它是授课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主要途径。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是巩固思维成果的必要环节。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不能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对学生对考试分数的统计、排队等例子来加深学生对数据库中的建库、对记录的各种操作以及统计、编程等各方面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勾出重点,理清思路,分析问题,进行编程等。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来打动学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这门课的信心。课堂上师生情感的培养,是愉快成功的保障,如果教师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支持鼓励的手势等。素质教育也包括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它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自由地、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也会继续学习[4]。

4 重视实践教学

数据库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操作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本身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通过上机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这一点对数据库的学习尤为重要。首先要合理安排上机实验课时,讲完课要及时上机并保证上机效果,要求教学实验与理论教学协调同步,特别是时间、内容上要衔接好;第二,学生上机目的和步骤要明确,要求教师课前写好含有实例和习题的实验指导书,指导书的内容要尽量紧扣教材;第三,学生实验结束要上交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的体会、感受和遇到的问题等都写在实验报告中,教师要认真批阅,并及时给予点评指导,对于实验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还要做公开讲解[5]。

上机辅导应该是一个集中解决理论教学时所不易发觉的问题的好时机,同时也是一个介绍典型编程方法、集中提高同学编程能力的好场所。实践环节是加强数据库原理学习的重要手段。让学生从开始接触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的时候,就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而且后一个实验是建立在前一个实验完成的基础上,这样整个实验完成,学生就构造出一个基本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这样的实验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敢于创新。综合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分组,组内同学分工完成一个较大的系统设计及开发,写出设计报告并提交设计结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另外在学习数据库设计时,要注意设计方法和设计能力的综合训练,并注意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中的各个环节的训练。数据库课程最直接的着眼点就是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能力,做好课程实验和上机实践,是促进理解所学内容和数据库系统概念的有效途径。教师布置一项小型软件开发课题,或者由学生自己选课题,该课题力求既结合生产实际又能涵盖课程教学的要求,由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完整的分析、设计和开发实践过程。让学生在课题开发的过程中利用各种学习方法,如查资料、在线学习、同学交流等协作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通过课题的开发过程,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到实际的开发中去,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巩固提高。同时,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还可以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动手能力,增强独立钻研、吸收新技术的能力。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6]。

5 结束语

数据库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对师资、设备、课程设置和实验实践环节要求都很高。改革数据库系统系列课程部分教学手段、考核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数据库应用水平和综合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数据库的教学方法也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的一个缩影。应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是数据库教学方法改进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说明整个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它是软件系统开发的基础,未来的软件系统,几乎都离不开数据库的应用。其次,按照章节总结每一章节的主线,说明它在本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与前后章节的联系,讲解个章节内容,并且分出重点、难点。每一个概念,理论的来源,为什么要讲它,它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一思路要贯穿每一章节,每门课程,甚至整个专业。最后,在章节结束和整个课程结束时,加以提炼,总结,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知识点和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自上而下是软件工程的重要思想,他能使学生学习完成某一课程后掌握重要知识点,而不至于忘记他在专业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在一门课程学习之后,又有思考空间,看看自己在专业上还欠缺那些知识,能够主动去寻找和了解还需要哪些课程知识,并能激发其自学能力培养。

摘要:《数据库》是一门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面向实际应用课程,论述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及设计开发方法。数据库课程教学应不断探索新的手段与模式,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大幅度地提高数据库理论知识、数据管理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经典理论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分组实验教学和软件工程能力培养等方面对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应用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是数据库教学方法改进的一个重要手段。

关键词:数据库,教学方法,创新能力,分组教学,软件工程

参考文献

[1]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秀英.《关系数据库SQLSERVER》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与网络:学术版,2006(4).

[3]李玲娟,郑彦,王绍棣.计算机课程新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2(1).

[4]郭继展.新世纪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与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4).

[5]孟宪虎.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内容定位和教学方法的探讨[J].运城学院学报,2008(5).

网络数据库项目教学实践探索 篇8

关键词:网络数据库;教学改革;项目教学

当今信息时代,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应用的一项重要技术,其应用几乎无处不在,社会需要大量熟悉数据库系统建立、管理与开发的人才。由此可见,网络数据库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骨干课程,在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开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1]。它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或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任务完成后的评价等都由学生参与完成;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技能[2]。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具备一定的应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使用现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软件开发工具提供的实用工具操作、使用和维护数据库,掌握数据库结构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原理,了解有关数据库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等。

二、改革措施方法

1.改革教学内容。将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线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内容包括数据库基本理论与SQLServer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系统开发设计、课程设计三大部分。数据库系统开发设计主要是利用本课程之前已经学过的Web程序来完成一个典型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以期使学生在数据库应用方面上一个台阶。课程设计主要是在学习了典型的数据库系统之后,进行数据库及前台应用软件综合应用的一个总结。

2.改革教学手法。采用机教一体式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加强实习实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树立创新观念。具体而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法、任务驱动法、比喻法等多种教学法综合在一起完成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

项目教学是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案例,为学生提供可供分析的素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各级学校许多类别的课程都采用了这种高效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中项目选择是成败的关键因素,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准备让学生掌握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来精选案例,才能完整地展示所学理论。

以上两种方法在当今的各类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的做法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数据库常见知识全部设计在案例中,把整个课程分解成相关项目,每个项目配相应案例,这样由案例引出理论知识,轻松达到教学效果。

三、实施效果

在項目化教学方式下,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了好奇心和创造力,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对《数据库原理(Access)》《SQLServer》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实效显著。首先,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普遍加强,普遍反映内容基本能掌握。其次,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或者留于形式,而是从项目实施和实际应用环节加以体会。再次,学生对于数据库的整体理解和学习兴趣显著提升。

四、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项目化虽然存在许多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进度安排问题。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部分学生不能及时跟上教学进度,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又感觉进度太慢。解决以上问题,可要求教师在每个子项目实验的时候设定实验基本内容和高级内容两个部分。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部分,而较强的学生则两部分都要实现。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数据库课程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实施课程项目化的方案。论文详细介绍了课程项目化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三个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模式和实施手段。同时分析了课程项目化实施需要改进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希球,魏绍峰.引入项目教学法改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10-11.

上一篇:小学英语演讲比赛教师主持台词(中英文)下一篇:中心工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