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2025-03-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会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共8篇)

会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篇1

文献综述是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能力,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以及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

一、目的和要求

专业文献综述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功。对本科学生进行专业文献综述写作的训练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工作能力。

(一)目的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继承和借鉴前人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

2.使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科技文献的种类,掌握查阅和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大量搜集、阅读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分析对比和归纳,综合论述有关主题并撰写设计(论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要求

1.专业文献综述属教学实践环节,学生须在第七学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前完成。

2.每篇文献综述要求2 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篇,近三年的文献数量占文献总量的2/3以上。

3.专业文献综述应由学生本人用计算机排版打印(A4纸),统一封面和格式(由教务处统一印发)。

文献综述是本科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列入毕业设计(论文)归档资料;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本科生不能获得开题资格。

二、内容与特点

文献综述是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确定后,通过大量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原始文献资料,就与该选题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一种简要评述性论文。其特点包括:

(一)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二)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三)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总之,文献综述应论述选题的全貌,包括历史概况、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等,必须是有论点、有见地的分析对比,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文献综述切忌简单堆砌。

三、基本写作过程与格式要求

(一)基本写作过程

文献综述的一般过程包括搜集资料、阅读文献、分析对比、草拟提纲和撰写设计报告(论文)等。

1.围绕选题搜集资料和阅读文献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必须结合所学专业围绕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进行综合论述。因此,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本科生所撰写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保持高度一致,本科生应根据选题,利用各种检索工具,采用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在阅读文献时要注意做好记录(卡片、笔记等)。

(1)查找文献

查找文献一般可首先搜集有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教科书叙述比较全面,提出的观点为多数人所公认;专著集中讨论某一专题的发展现状、有关问题及展望;学术论文集能反映一定时期的进展和成就,帮助作者把握住当代该领域的研究动向。其次是查找期刊及文献资料,期刊文献浩如烟海,且又分散,但里面常有重要的近期进展性资料,吸收过来,可使综述更有先进性,更具有指导意义。

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自己所选定的题目,查找内容较完善的近期(或由近到远)期刊,再按照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去收集原始资料。这样“滚雪球”式的查找文献法就可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大量文献。这是比较简便易行的查阅文献法。另一种较为省时省力的科学方法,是通过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常用的检索工具书有文摘和索引类期刊,它是查阅国内外文献的金钥匙,掌握这把金钥匙,就能较快地找到需要的文献。此外,在平时工作学习中,随时积累,做好读书文摘或笔记,以备用时查找,可起到拾遗补缺作用。

(2)阅读文献

查找到的文献首先要浏览一下,然后再分类阅读。有时也可边搜集、边阅读,根据阅读中发现的线索再跟踪搜集、阅读。资料应通读、细读、精读,这是撰写综述的重要步骤,也是咀嚼和消化、吸收的过程。阅读中要分析文章的主要依据,领会文章的主要论点,用卡片分类摘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方法、重要数据、主要结果和讨论要点,以便为写作做好准备。

2.分析归纳和草拟提纲

对于查找和搜集到的大量文献资料要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取舍,然后草拟提纲,对文献综述的全文进行整体构思和结构设计。

对阅读过的资料必须进行加工处理,这是写综述的必要准备过程。按照综述的主题要求,把写下的文摘卡片或笔记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力争做到论点鲜明而又有确切依据,阐述层次清晰而合乎逻辑。按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轮廓,再进行科学的分析。最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出自己的观点与体会,这样客观资料中就融进了主观资料。

撰写成文前应先拟提纲,决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应重点阐明,哪些地方融进自己的观点,哪些地方可以省略或几笔带过。重点阐述处应适当分几个小标题。拟写题纲时开始可详细一点,然后边推敲边修改。多一遍思考,就会多一分收获。

3.撰写设计报告(论文)

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选题进行综合论述,并撰写设计报告(论文)。通常,提纲拟好后,就可动笔成文。按初步形成的文章框架,逐个问题展开阐述,写作中要注意说理透彻,既有论点又有论据,下笔一定要掌握重点,并注意反映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性,但对相反观点也应简要列出。对于某些推理或假说,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作为问题提出来讨论,然后阐述存在问题和展望。初稿形成后,再反复修改加工,直至最终定稿。

(二)格式要求

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应参照本科生毕业设计报告(论文)正文撰写格式要求,一般应包括前言、主体、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

1.引言:点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

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2.主体:无固定格式,可以按文献的时空顺序,层次顺序,毕业设计(论文)的论点顺序等展开,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设计(论文)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

(1)基本构成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设计(论文)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③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

(2)写作方法

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①纵式写法

“纵”是“历史发展纵观”。它主要围绕设计(论文)所涉及的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划出论文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要把握脉络分明,即对专题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对这些内容要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紧密衔接。撰写综述不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大事记”或“编年体”。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创”字。有些专题时间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重复性的资料就从简从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详略得当。纵式写法适合于动态性综述。这种综述描述专题的发展动向明显,层次清楚。

②横式写法

“横”是“国际国内横览”。它就是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横式写法应该强调“新”字,即虽然发展时间跨度短,但却引起国际、国内同行关注,能起到借鉴、启示和指导的作用。也就是说应该介绍涉及设计(论文)专题方面的新成就,如新理论、新观点、新发明、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等等。

③纵横结合式写法

在同一篇综述中,同时采用纵式与横式写法。例如,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通过“纵”、“横”描述,才能广泛地综合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认识某一专题及其发展方向,作出比较可靠的趋向预测,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提供参考依据。

无论是纵式、横式或是纵横结合式写法,都要求做到:一要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客观公正地如主反映,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二要分析透彻,综合恰当;三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四要语言简练,详略得当。

3.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设计(论文)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

主要是对主题部分所阐述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重点评议,提出结论,最好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4.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直接相关,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完全一致;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除非第一手资料散失,否则,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

在参考文献中无法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

文献综述原则上不采用注释,如确需注释者,应随文说明,不再另加脚注或尾注。引用文献必须确实,以便读者查阅参考。

四、综述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综述的内容避免资料的堆积

综述内容切忌面面俱到,成为浏览式的综述。如果对所综述的专题不熟悉,体验不深,不能很好地把握主题,而只是资料的堆积。这样虽然洋洋大篇,但内容既无重点又不深入,层次不清,概念模糊,甚至有误,这是大忌。

因此撰写综述要深刻理解参考文献的内涵,做到论必有据,忠于原著,让事实说话,同时要具有自己的见解。避免把综述写成讲座

讲座和综述的共同点是文章的综合性、新颖性和进展性。一般认为,综述是写给同专业和相关专业人员看的,要求系统、深入:讲座是专业人员写给相关专业人员和非相关专业的人员的,一般在深度上不作太高要求。把综述写成讲座最显著的特征是,文章中夹带大量的基础知识性的内容,甚至把教科书上的图表也搬了过来,文章冗长而深度不足。

因此综述的写作应在深度上下功夫,进一步挖掘提炼原始文献中的科研信息,从理论和机制的高度上进行分析归纳。

(二)文献的引用

文献资料是综述的基础,查阅文献是撰写综述的关键一步。文献适用上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参考文献的时间性要求

尽量少用早期文献(5年前,甚至更多年前的),若文献偏旧,无须深入审阅,即给人以资料不新的感觉而留下不好的印象。事实上,科学在不断发展,对一项值得写出综述发表的课题,往往是重要课题或热点课题,其论文每年都以成百上千的数量增长,而新文献又都是旧文献的发展,即新文献能涵盖旧文献;因此,一定要进行文献更新,大胆舍弃旧文献。

因此搜集文献应注意时间性,最好是近一二年的新内容,四五年前的资料一般不应过多列入。

2.文献的列示要求

一般要求综述、设计(论文)的文献应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文,但也并不是所有读过的文献都统统列出,应选择最主要和最新近的文献。例如:属于综述和论文的论点和论据出处的文献;为分析讨论提供有力依据的文献;为理论和机制提供实验依据的文献等。

避免直接使用摘要检索类文献,即二次文献甚至三次文献。阅读此类文献是一种快捷的途径,它能引导读者进一步查阅原始文献,但若单用第二手或第三手材料,文章的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

3.参考文献的引用要求

参考文献必须是直接阅读过的原文,不能根据某些文章摘要而引用,更不能间接引用(指阅读一篇文章中所引用的文献,并未查到原文就照搬照抄),以免对文献理解不透或曲解,造成观点、方法上的失误。

4.关于所引用刊物的知名度问题

在国内外期刊族大家庭中,由于刊物的历史、办刊条件和实力以及地域等不同,不同刊物的知名度是有高下之分的。作为综述、论文的主要观点和论据应该是来自最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一般来说,知名度高的刊物所报道的结果应该更具权威性,综述论文引用文献时应特别关注本专业较权威的刊物的动向。

五、评阅和存档

学生完成专业文献综述后与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一起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文献综述进行评阅并给出成绩。

教师应从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是否高度相关;参考文献数量是否充足;观点是否明确;格式是否规范;能否反映当前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能否独立查阅文献和从事其他调研等方面进行评阅。

专业文献综述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对于以学校名义在正式出版的报纸期刊(有CN号)上发表的文献综述可评定为优秀。

学生应独立完成专业文献综述,不得剽窃或相互抄袭,如有发现,成绩按零分记,并且开题报告不予通过。文献综述应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撰写,由设计(论文)评阅教师根据学校的有关标准评分;文献综述不及格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不得进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环节,必须按规定重做。

会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篇2

(一) 物价变动会计的产生背景

物价持续剧烈变动时期, 以历史成本和币值稳定为计量前提的传统会计提供的信息, 其可靠性和相关性难以保证

为了研究并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物价变动会计逐渐成为一门专门会计学科。物价变动与合并报表、外币报表折算, 三者并称为财务会计三大难题。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 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遇到了通货膨胀的严重影响。周平 (1994) 认为, 按传统会计币值不变假设和历史成本原则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被歪曲, 利润虚增其实质是将企业用于补偿生产耗费的价值转化为利润。从国家宏观角度来看, 表现为利润过高, 导致财政超分配, 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从企业微观角度看, 虚增的赢利使他们无法做出可靠判断, 导致投资决策失误。这一现象也使会计学界开始认识到物价变动问题的重要性, 物价变动会计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焦点。西方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随之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准则, 使物价变动会计前进了一大步, 物价变动会计已经不再是理论阶段, 由于制定了有关物价变动会计的工作规范, 物价变动会计开始进入了实施阶段。2003年起, 国内物价开始有上涨的趋势, 尤其是2007年以来, CPI持续上扬, 通常用于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手段 (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 短期内收敛甚微, 通胀压力明显显现。2008年CPI涨幅高达8.7%, 创下自1996年以来的新高, 这使我国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与实务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于是, 物价变动会计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二) 物价变动会计的定义

最早提出物价变动会计理论探讨的是美国会计学家H.W.Sweeney (1936) , 在其代表作《StabilizedAccounting》 (稳值会计) 中首次提出了在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中要考虑到币值变动的影响。但由于当时物价变动并不严重, 所以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会计学家W.A.Pation和A.C.Litlletion (1940) 提出把记录入账的成本按货币购买力换算为“等值美元”, 并作为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 这一提议很快就被美国会计界所接受。1951年, 美国会计学会发布了第2号补充报告——物价水平变动及财务报表。这份报告建议, 在提供历史成本信息的基础上, 财务报表按一般购买力进行调整并作为补充报表披露。娄而行、张为国 (1991) 认为, 物价变动会计指的是物价变动环境下, 处理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孙峥 (19991) 指出, 凡是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或为了如实反映通货膨胀的影响而采取的会计方法和程序, 特别是对整个会计模式 (包括财务报表) 或对财务报表的改革和改革的设想, 都可以称为“通货膨胀会计”。曾金山、蓝天 (2008) 认为, 物价变动会计是利用一定的物价资料, 对企业传统的会计报表和会计模式作出调整修正, 以反映或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在这个意义上, 传统计量模式下的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存货发出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都涵盖在物价变动会计的范围内, 但由于一些制度、准则以及经济环境的原因, 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物价变动会计准则体系。张鲁巍 (2008) 认为, 物价变动会计是利用一定的物价资料, 修正传统财务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 以反映或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影响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在物价变动会计和通货膨胀会计的概念区分上, 孙峥 (19991) 总结了国内学者的观点, 发现国内不少学者把二者的概念混淆了, 但就会计的理论与实务来看, 即使在非通货膨胀的物价变动时期, 也无法排除采用物价变动会计某些方法的可能。通货膨胀会计的概念只表明物价上涨, 没有表明物价下跌, 而且要到达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才叫做通货膨胀。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多侧重于通货膨胀情况, 物价变动会计的提法占据主流, 多数人接受了物价变动会计提法的合理性。

二、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

(一) 资本保全论

张敏、王洪彦 (2006) 认为, 物价变动会计建立在资本保全理论基础之上。所谓资本保全 (Capital Maintenance) , 是指只有在保全资本完整无损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利润。资本保全观念主要有财务资本保全观念 (Financial Capital Maintenance) 和实物资本保全观念 (Physical Capital Maintenance) 。 (1) 财务资本保全观。贾改仙 (2008) 认为, 财务资本将资本视为企业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货币或投入企业的购买力, 它等同于企业的净资产, 即以货币数量表示的所有者权益。在财务资本保全观下, 只要当期期末净资产的金额超过当期期初净资产的金额, 再扣除当期所有者资本净投入后大于期初净资产金额的部分作为当期收益。在该理论下, 最终资产负债表中所显示和保持的资本, 仍还是业主原来投入的货币额, 最多是业主原来投入的货币所形成的购买力。 (2) 实物资本保全观。钱伟华 (2000) 认为, 资本量是企业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种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因此, 资本与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是相同的, 用表现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的实物量或价值量表示。对于物价变动的影响, 即现行成本与历史成本的差额, 只能处理为实体资本的变动。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部分单独列示作为实收货币的调整准备项目列示, 不能计入损益表作为当期收益。资本保全观与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的关系如表 (1) 所示。资本保全论在物价变动会计理论基础中占主导, 物价变动会计之所以必要, 是为了保持初始为创建企业而投入的资本的完整。在物价上涨时, 货币资金不足以重置已消耗的资本, 此时仅在货币数量上保全本金是不够的, 还必须谋求在物资实体上保全本金, 否则连简单在生产都难以维持。

(二) 其他理论

娄而行、张为国 (1991) 除了资本保全论外, 还总结了成本补偿论和合理配比论。前者是指确保足额地补偿成本, 物价上涨时按原始成本计算的产品成本偏低, 成本补偿不足账面利润被虚夸, 甚至在涨幅很大时, 可能会出现虚盈实亏。后者是指收入和成本的计量应该时间不同的购买力上配比。会计计量应根据不同社会经济环境、不同时期的客观需要, 选择适当的、符合客观需要的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来进行。物价变动会计就是要从现实出发, 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把一定的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组合起来, 构成一定的会计模式。

三、物价变动会计计量模式选择

(一) 会计计量模式的类别

赵德武 (1996) 提出:“在探讨某一空间内的会计计量模式时, 或者说在记账本位币已既定的情况下, 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是决定会计模式的两个关键因素。在这个意义上, 会计计量模式是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的有机结合, 不同的计量单位和不同的计量属性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会计计量模式的基本类别如表 (2) 所示。其中, 除了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被称为传统会计模式外, 其余其中模式都属于物价变动会计模式。传统会计模式是目前世界各国会计实务普遍奉行的计量模式, 在物价变动不明显时, 该模式是有效的, 当物价发生显著变动时, 该模式无论在计量属性还是在计量单位上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其产生的会计信息已经背离了客观的需要。物价变动会计探讨的就是为了克服这种缺点, 重新选择会计计量模式。在其余的七种会计模式中, 除了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成本/名义货币单位和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三种模式, 其余四种会计理论模式由于它们所涉及的计量属性不适合所有被计量对象, 或者基于它们的实际操作性太差, 虽然它们所蕴藏了丰富的会计计量思想, 但仍难成为一种独立的会计计量模式而被运用。

(二)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 (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

由于历史成本具有易获得, 客观可验证的特点, 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了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 因此物价变动会计的构想在初始阶段是以改变会计计量尺度为着眼点的。Livingston Middleditch (1918) 首次在《财务报表应该反映货币价值的变化吗?》一文中提出有关物价变动会计的争论问题。早期的物价变动会计研究都是假设计量属性不变, 改变计量单位的, 如美国会计学家H.W.Sweeney (1936) 以及W.A.Pation和A.C.Litlletion (1940) 都提出按货币购买力换算为“等值美元”, 作为会计报表数据的补充。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也称一般购买力会计, 学者对其定义分歧不大, 曾金山、蓝天 (2008) 认为,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是按本期一般物价指数将历史成本会计报表中各项会计数据加以调整, 从而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 按期末货币的现时购买力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理论基础是财务资本保全观, 即保全所有者原投入企业的名义货币数额。一般物价水平变动会计核算中, 一般物价指数的选择是个关键问题。一般物价指数通常是由政府或权威机构根据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劳务的价格变动情况分析计算得到, 并予以定期公布。贾改仙 (2008) 认为, 选择使用一般物价指数, 不仅要考虑时空范围和适用条件, 还要考虑其类别。国际通行的做法是使用消费者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 , 简称CPI指数, 我国采用的是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 相当于CP指数。张鲁巍 (2008) 认为, 用年末物价指数确定的年末货币作不变币值货币时, 往往用于资产负债表项目;用年均物价指数确定的年末货币作为不变币值货币时, 则较适合于利润表项目, 特殊项目除外。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消除了名义货币不同时期购买力不一致的严缺陷, 其调整结果是用一般购买力来保全资本。它以历史成本计价, 排除了主观臆断的可能性, 计量结果易于理解。但一般物价水平下的调整, 只是数学上的换算, 本质上仍是历史成本会计, 不影响传统会计的各项原则, 它只是对报表数据按物价水平即货币购买力的变化进行换算, 恢复一定量货币所表明购买力的本来面目, 换算的结果仍是实际成本, 并没有使会计脱离实际成本的基础。同时,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改变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名义货币计量单位, 主要反映了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但却没有反映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为了反映个别物价变动会计的影响, 人们尝试着改变会计计量属性, 现时成本会计就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提出的。

(三) 现行成本会计模式 (现行成本/名义货币单位)

由于改变会计计量尺度来反映物价变动的影响只考虑了一般物价对会计信息影响, 但没有考虑个别物价与一般物价变动的差异性, 因此人们试图通过改变会计计量属性来反映物价变动的影响。Edwards和Bel (1961) 在《企业收益的理论与计量》中提出了现时成本会计, 并第一次对其作出了系统阐述。提出了一种变异的重置成本会计计量方法:“我们已经指出, 现实是会计由其所记录的本期事项构成的, 而深为人知的历史成本却不是本期的事项。估计的现时成本当然要比原始成本优越, 因为它是实际现时成本的近似值”。Sprouse和Moonitz (1962) 在《企业普遍适用的会计原则初探》中采用美国会计学会的观点, 认为“资产反映未来的经济利益, 是企业所获得的权利, 是本期或过去经济业务的成果。”建议以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作为计量的基础, 存货应按可变现净值进行计价, 而固定资产可同时使用物价水平指数和以重置成本的变动为基础来重新估价。陈宪萍 (2007) 认为, 在物价发生变动时期, 历史成本已失去计量基础的作用, 因为报表使用者很少关心企业持有资产的历史成本, 而是需要财务报表能表达在持续经营条件想更符合各个时期实际情况的财务信息。所谓现行成本会计模式, 就是以现行成本来代替历史成本, 以消除各个企业所承受的个别物价变动影响。马志彤 (2006) 认为, 现行成本会计也称现时重置成本会计。它是以资产的现时成本计价, 而不是以历史成本或按一般物价指数调整后的历史成本计价, 改变了以历史成本表现的会计计量基础。现行成本会计理论基础仍然是资本保持理论。在回顾文献时, 笔者发现重置成本和现行成本的概念错乱, 但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在实际工作中用重置成本代替现行成本。如汤云为 (2007) 认为, 现时成本和重置成本是有些区别的, 现时成本着重于置换企业现在所拥有资产的服务潜力, 而重置成本则着重于置换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在美国一般都将现时成本理解为重置成本。陈宪萍 (2007) 也同意这一点, 认为虽然在理论上对现行成本的含义仍有不同解释, 即包括重置成本、重置生产成本、现行价值或现时现金等值等, 但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概念是现行的重置成本。现行成本会计要求按重置成本补偿生产经营中的耗费, 可以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现行成本会计反映了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 现行成本/名义货币单位将一般购买力会计和现行成本结合起来, 以求同时反应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和个别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 都是对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改进, 并没有对其进行彻底的改变。首先, 资产计价的主观性较强, 资产的收进、付出和存储等核算都要紧密依靠市场价格确定, 在没有市价可以参考的时候则需要估计, 由此得出的数据不可避免会带有主观性。其次, 该模式不计列一般物价水平变动产生的购买力损益, 未反映一般物价变动因素影响, 实际上是将货币性项目所受的物价变动影响未予计入。

(四) 会计模式 (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

从对前两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阐述可以知道,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改变了传统财务会计的计量单位, 而现行成本会计则改变了传统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 但这两种模式都保留了传统会计模式的一个方面。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两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都未能全面的反映和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张鲁巍 (2008) 认为, 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会计模式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该模式完全改变了传统财务会计, 在计量属性上现行成本取代了历史成本, 在计量单位上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取代了名义货币单位, 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会计模式是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和现行成本会计的有机结合。但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会计模式存在一个缺点, 那就是该模式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不少学者都认为, 该模式实际操作性不强。如薛文君 (1996) 提出, 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会计模式由于技术性要求较高, 换算工作十分繁琐, 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会得不偿失。即使在提倡此法的美国和加拿大, 也只是鼓励揭示部分补充资料, 并不要求对报表进行全部调整。周平 (1994) 也同意此观点。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会计模式一方面消除了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传统财务报表的影响, 另一方面它也消除了个别物价变动对传统财务会计报表的影响。只有同时考虑到这两种物价变动的影响才是完整和准确的, 因为它采用了全面的资本保全理论。从理论上说, 这种模式考虑问题全面, 是目前较为科学完整的一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但该模式可操作性较差。

四、物价变动会计在我国应用建议

(一) 物价变动会计选择的必要性

建立物价变动会计准则是客观经济环境的要求。经济的发展决定会计的发展, 会计的反映功能决定了其必须要对经济发展的各种情况做出应对。闫薇 (2005) 指出, 物价变动是市场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各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把物价变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以尽力避免其剧烈的波动, 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物价的较大波动仍不可避免。所以我国物价变动会计准则的建立势在必行。黄莎 (2006) 提出, 我国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选择, 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在宏观经济情况与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 根据我国物价变动的特点以及企业财会工作的状况综合考虑。

(二) 物价变动会计选择的建议

基于我国当时的国情, 大多数专家也同意对于物价变动会计的推行应采用两步走的改革方法。娄尔行、张为国 (1991) 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否认了在我国用一般物价水平来调整名义货币的做法, 因为当时我国只公布一般消费物价指数, 不公布包括生产资料价格变动的一般物价指数和单纯的生产资料价格变动指数, 如果全部依据零售物价指数来调整企业财务报表, 必然降低会计报表的客观性和相关性。另外, 单一的重置成本计量属性主要缺点是缺乏资料, 难以获得客观的现成数据, 确定重置成本难免有主观因素。基于此, 提出以构建特种物价指数调整为基础的重置成本会计模式, 该模式正是英国所采用的物价变动会计计量模式。王化成教授 (1995) 建议应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大型金融企业可实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 于会计年度终了按现行购买力重新编制基本财务报表;资本密集型大企业可以实行现行成本会计, 于会计年度终了按现行成本重编基本财务报表;劳动密集型大企业可以实行简化的重置成本会计, 于会计年度终了按重置成本重新编制基本财务报表;其他企业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原则和维护企业资本不受侵蚀的原则, 选择某种简化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这种观点得到了此后大多数学者的赞成, 如刘国武等 (2001) 、曾莹 (2004) 、张鲁巍 (2008) 、孙慧 (2008) 等。笔者认同王化成教授的观点, 因为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不同, 因此, 在不同的企业运用不同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既可以反映和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也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物价变动情况下的会计信息, 同时也使物价变动会计在我国得到合理应用。但不同行业具体会计模式的选择, 以及会计模式选择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问题, 仍然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鸣:《中国会计学会物价变动会计、外汇业务会计问题研讨会纪要》, 《会计研究》1991年第2期。

[2]娄而行、张为国:《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和模式选择》, 《会计研究》1991年第2期。

[3]孙铮:《近年来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研究综述》, 《会计研究》1991年第2期。

关于会计信息的作用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 作用 投资者保护

会计信息是公司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会计信息的主要作用包括定价和治理。定价功能是指会计信息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关于公司价值的信息,帮助投资者进行资产定价,减少由于错误决策带来的损失;治理功能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制约企业内部经理人和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一、会计信息的定价功能

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研究,有信息观和计价观。信息观是建立在市场是有效的假设前提下,此时,会计信息能真实反映公司价值,对股价不重视。实际中,这种观点的解释有限。而计价观是将公司价值、会计信息与股价联系起来,注重股价对公司价值和会计信息的影响。

在信息观下,由于会计信息能真是反应公司价值,会计信息可以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股价变化。陈晓等(1999)直接考察年度意外盈余在公告日附近对股票超额回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市对盈余公告有显著的反应。孟卫东和陆静(2000)研究发现:有关上市公司盈余状况的信息在年度报告中能有效地传递。林玲、曾勇和唐小我(2001)研究发现我国股市对消息的反应是灵敏的。孙爱军和陈小悦(2002)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市场的会计盈余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十分显著,而且显著水平不断增强。中小投资者根据披露的会计信息对不同企业的价值与风险进行评价,这样会计信息通过价格机制,不仅帮助中小投资者理性决策,而且促进了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益分配(李玉霜、尚庆英,2013)。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的保护体现在会计信息披露与股价的相关性上(孙燕东,2008)。会计信息披露是对股票内在价值信息的传递(蓝文永,2009)。

计价观的典型代表是股价模型。由Ohlson(1995)等一系列分析性研究文献逐步发展起来的O-F剩余收益估价模型是股票计价模型的典型代表。实际上,市场并非有效,是存在噪音的市场。在计价观下,利用O-F模型,将股票内在价值与实际的股价相比价,以判断市场是否有效。对于我国股票市场是否有效,仍存在争议。俞乔(1994)、吴世农(1996)认为我国股票市场还没有达到弱式有效市场;宋颂兴、金伟根(1995)、陈小悦(1997)、张思奇(2000)认为达到弱式有效市场。此外,赵宇龙(1999)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存在“功能锁定”现象。赵宇龙(1998)分别采用幼稚模型和市场模型来衡量股票市场的预期会计盈余和股票正常报酬率。经验研究表明,在上海证券市场未预期会计盈余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存在统计意义的显著相关,这一发现支持会计盈余数据的披露具有信息含量的假设,验证了我国会计准则下的盈余具有价值相关性。陈信元、陈冬华、朱红军(2002)运用O-F模型得出,中国证券市场的种种特殊因素并没有影响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收益、净资产、剩余收益、流通股比例和规模都有价值相关性,并且,它们之间还互相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

▲▲二、会计信息的治理功能

会计信息的治理功能是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产生。张踩峰(2009)指出一方面利用了上市公司本身存在的会计信息自愿披露的动力,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可以对公司管理层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行治理。同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放大了企业组织的声誉机制,使上市公司在多种信息披露媒体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下,能够对信息披露媒体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下,能够对信息披露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和经济后果及时作出反映,部分地起到了类似于西方外部公司治理中控制权接管、经理人市场竞争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会计信息披露管制中政府的权威调节机制,形成对公司管理层道德风险问题的威慑,从而有助于解决因为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而形成的公司内部治理软约束问题。

对会计信息治理功能主要出现的问题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股东任用经理人对公司进行治理的过程中,由于经理人“理性人”的利己动机,必然导致经理人使用一切合法或不合法的方法最大化个人利益而忽略作为所有者的股东利益。第二层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在股权相对集中的企业里,大股东不仅拥有集中的股权还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相对集中的股权及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并未使得大股东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一旦大股东取代了经理人之位,开始行使经理人的职责,也可能如同经理人一般作出利己主义的选择。

就第一层问题,即经理人—股东之间,经理人可能选择净现值小于零的投资项目,引起过度投资行为,损害股东权益。高晨、王斌(1998)认为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存在四种冲突:努力程度、风险偏好、时间、资产滥用等问题。刘怀珍、欧阳令南(2004)将经理人的私人利益内生化于模型之中,发现投资选择与经理的显性报酬参数无关;经理人私人利益动机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张海龙(2010)研究发现,过度投资行为与经理管理防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有防御动机的经理人的过度投资行为对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更为敏感。刘凤委、李琦(2013)研究发现,过度投资行为与经理管理防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有防御动机的经理人的过度投资行为对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更为敏感。

就第二层问题,即大股东—中小股东之间,大股东掌握控制权后利己主义选择的后果就是侵占其他股东的利益,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宋小保、刘星(2007)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对中小股东与债权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无负债情況下,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找出了企业过早及高风险的投资;在负债融资情况下,因收益函数的差别,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过度投资的发生;为了获得控制权私利,控股股东自利行为使得企业投资更早、风险更大,损害了中小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袁建国、蒋瑜峰、蔡艳芳(2009)为了获得控制权私利,控股股东自利行为使得企业投资更早、风险更大,损害了中小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张鸣、郭思永(2009)研究发现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借助于融资手段—定向增发而直接转移上市公司财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罗琦、王寅(2010)指出控股股东通过侵占、转移公司现金资产获得控制权私利,而且,控股股东通过实施项目投资也往往能够获得控制权私利,侵害中小投资者权益。

参考文献:

[1]赵宇龙,王志台.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09

[2]张鸣,郭思永.大股东控制下的定向增发和财富转移[J].会计研究.2009,05

[3]刘凤委,李琦.市场竞争、EVA评价与企业过度投资[J].会计研究.2013,02

[4]罗琦,王寅.投资者保护与控股股东资产偏好[J].会计研究.2010,02

[5]孙爱军,陈晓悦.关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的研究[J].北京大学报,2002,01

[6]陈小悦,陈晓,顾斌.中国股市弱型效率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7(9)

[7]李玉霜,尚庆英.中小投资者保护探讨—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3(4)

[8]蓝文永,韦明升.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实证研究—基于投资者保护的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09,08

[9]孙燕东,苗用菁,证券市场投资者保护欲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经济问题,2007(5)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篇4

别:

信息工程系

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名:

刘子绮

号:

02106102009年12月18日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引言

Internet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无穷的信息,更是商业模式和消费观念的变迁,电子商务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热点,网上购物作为一种崭新的消费模式更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网上书城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有了迅速的发展[2]。书籍作为一种商品,由于其标准简单、价格便宜,而被公认为最适合在网上进行交易的直销商品之一。所以,许多的电子商务公司都涉足图书销售业务;而许多的出版发行商也开始利用网络进行图书的电子交易活动。

二、我国网上书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1现状

书籍作为一种商品,由于其标准简单、价格便宜,而被公认为最适合在网上进行交易的直销商品之一。所以,许多的电子商务公司都涉足图书销售业务;而许多的出版发行商也开始利用网络进行图书的电子交易活动。世界第一家网上书店——亚马逊网上书店创立于1995年。与国外网上书店相比,我国网上书店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

从起步时间来看,我国的电子商务并不落后于国外,早在1997年就成立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书店——中国现代书店。网上业务开始到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95年到1997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网上书店还比较新颖,属于萌芽段。1998年至2000年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属于网上的发展阶段。随着亚马逊网上书店的神奇扩张和纳斯达克股市上网络股的莫大魅力,国内的实体书店、出版社、学术团体和其他企业纷纷开设网上书店。2000年开始,网上书店进入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网上书店的竞争较为激烈,优胜劣汰的竞争结果使网上书店进入第一个兴盛时期。2002年,我国的网上书店进入第二个发展高峰,以销售实体图书为主业的网上书店经营的同时,一批从事网络原创作品开发和销售的网上书店也蓬勃发展起来,网上出版也开始兴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到目前为止,卓越网和当当网成为我国运营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网上书店典范。

2.2发展趋向

根据2008年7月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随着中国整体网络购物环境的改善,网络购物市场的增长趋势明显。目前的网络购物用户人数已经达到6,329万人,有25.0%的网民青睐网上购物,跻身十大网络应用之列。比较国外的发展状况,韩国网民的网络购物比例为57.3%,美国为66%,均高于中国网络购物的使用率,中国应着力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电子商务中处于极其重要地位的网上书店,也必然前景广阔。事实表明,越来越多的读者被其超低的折扣吸引,选择网上购书。

目前,我国网上书店的模式主要是B to C模式。这种模式在开创阶段并不是赢利的,但如能把书店的名气和人气提上去,并形成了品牌,其赢利是肯定的。不论是网上书店的B to B模式、B to C或BBC模式,模式本身并不决定有没有前景,网上书店的前景在于协作与服务。一是提供普遍的信用卡网上支付,制定方便的银行间的结算问题;二是成立统一的、最具权威的CA认证机构,从而解决安全问题;三是构建高效率的图书配送系统。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保证网上书店的蓬勃发展。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3.1功能方面:

图书信息管理、图书浏览检索、会员信息管理、购物车管理、订单管理。

3.2安全与保密要求方面:

书店中所有的图书能够供用户随时查阅;用户的个人信息可以由用户自己修改,添加;书店图书的信息只能由书店管理人员添加,修改;所有注册用户信息只能由书店管理人员查询,对用户信息进行保密管理,双方诚信问题的规范,支付安全管理等。

四、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4.1系统运用技术是选择

ASP是动态服务器页面(Active Server Pages)的英文简称[6]。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种用以取代CGI的技术。也是当前Web站点建设中使用的流行技术。使用该技术,可以建立动态的,交互的,高效的Web应用程序。有了ASP您不必担心客户的浏览器是否能运行您写的代码,因为所以程序都将在服务器端执行。再结合功能强大的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就可以为网站建设提供一个极富活力的架构,为站点提供充分的扩展空间。

4.2系统执行环境的选择

ASP是由微软所开发出来的一项技术,它必须在Windows环境下来执行。Windows95/98所使用的Web服务器是PWS,而Windows NT/2000则是IIS。Access的数据库系统的服务器运行在Windows NT/2000系统上,负责创建和维护表和索引等数据库对象,确保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能够在出现各种错误时恢复数据。客户端应用程序可以运行在Windows 9x/NT/2000系统上,完成所有的用户交互操作。将数据从服务器检索出来后,可以生成拷贝,以便在本地保留,也可以进行操作。Access 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的桌面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是Office系列应用软件之一。它提供了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7种用来建立数据库系统的对象;提供了多种向导、生成器、模板,把数据存储、数据查询、界面设计、报表生成等操作规范化;为建立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方便,也使得普通用户不必编写代码,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管理的任务。在进行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时,可以使用数据访问对象(DAO)、远程数据对象(RDO)、ActiveX控件、OLE DB、ODBC、DB-Library和其他第三方提供的开发工具访问Access数据库。Access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可以通过Access提供的应用程序接口来访问服务器端的数据。有四个主要的访问方法:ODBC API、OLE DB、Transact-SQL 和DB-Library。对于客户机,可以将这些API作为动态连接库来使用,并且通过客户端的网络库与Access服务器通信。

五、解决方案

要解决上述问题,使我国的网上书店快速发展,除了努力推进我国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外,从网上书店的角度看,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量大、管理有效、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是网上书店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要提高网上书店的服务质量,首先应抓住这个根本,加大对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力度。

2、加强与出版社的合作。网上书店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而出版社的支持对网上书店来讲尤为重要。一方面,出版社是书店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最终保障;另一方面,书店要克服网上信息量不足的缺陷,也需要出版社的支持,因为网上书店为了使读者对图书有直观印象,需要每一种书的封面、简介等资料。这些文件若全部由书店自己来做,几万册图书对一个书店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对出版社来说,由于桌面出版的实现,一个月出版的书,仅花半天时间就可全部制成电子文件。因此,网上书店加强与出版社的合作势在必行。

3、优化页面设计,及时维护更新。要努力克服中国网站信息量小、缺乏吸引力、更新不及时的弊端,研究顾客浏览、查询心理,优化页面设计,合理设置栏目,使整个页面美观简洁、方便易用。

4、完善图书分类查询系统。按类浏览、查询书目信息是读者选购图书时常用的方式,因此,书店应综合考虑读者的查询习惯与出版社的图书分类的关系,制订出一种科学实用的网上书店图书分类体系。

5、采取灵活的营销策略。网上书店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策略,树立自己的形象。比如,书店主页可以在国内外搜索站点免费注册,与知名站点建立链接;书店为读者提供优惠的折扣,吸引读者网上购书;书店采取创办网上杂志、开展网上活动等方式,吸引读者参与书店的各项活动,密切双方关系等。

6、提供特色服务。网上书店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一个明智的办法,就是对市场进行有效细分,并根据自己的条件选准目标市场,开展特色化经营。这不仅包括服务内容的特色化,还包括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只有既满足了读者的现实需求,又挖掘、引导了读者的潜在需求,才能使网上书店得到长足的发展。

六、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发展和深入,现今网上购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将成为一种趋势,会受到全世界人们的认同与拥护。对于网上电子商务活动,网上购物网站已不再少数。比如当当网,卓越网,淘宝网,阿里巴巴等等大型商务网站已为世人所熟知。再加上网上银行的开通,网上购物会越来越容易,方便为世人所接受。

而且网上书店基于先进性、可扩展性、标准性和开放性、安全性、高效性、实用性、灵活性等基本原则进行设计,将系统分为数据、持久、模型、视图和控制器五层,包含了图书管理、购物车管理、订单管理和会员管理等模块。简洁明了的界面,齐全的功能,方便用户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节约时间,节省体力,让人享受一边上网一边购物带来的乐趣。网上购物的发展前景势不可挡。

参考文献

[1] 石志国 崔林.ASP动态网站编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2].熊继勇.电子商务网站——网上书店的设计.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第1-55页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详解 篇5

1.1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

在强大的社会需求下,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刻不容缓。能源的开发利用必然涉及到能源的储存和运输,以及各种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电池(化学电源)就是一种能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伴随着目前空间技术、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化学电源在通信通讯、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众多的化学电源中,如锌锰、铅酸、镍福、镍氢和锂锂离子二次电池等,从环保性、能量密度、安全性、使用寿命和成本等方面考虑,锂离子二次电池都占有优势而倍受使用者的青睐。随着技术的进步,工艺的完善和电动车的发展,手机、数码相机和游戏机对电池的需求,以及3移动电话服务推出,再加上手提电脑、数码相机及其他个人数码电子设备日渐普及,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其市场潜力将更庞大,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有着光明的前景。

1.2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特征

锂电池由两种不同的锂离子嵌入化合物组成,正极为不同类型的含锂化合物,负极则由石墨一类的物质形成层状结构Li可填充于其中。充电时,加在电池两极的电势迫使正极的化合物释出锂离子,经过电解质后嵌入负极分子的片层结构的碳中。放电时,锂离子则从片层结构的负极材料的晶格中脱出,经过电解液重新和正极的化合物结合,锂离子的移动产生了电流。锂离子的放电示意图如图1-1所示:

+

图1-1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示意图

与传统的二次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有许多突出的优点。锂离子电池的特征:

(1)开路电压高:采用电负性最低的金属锂与正负极发生插入反应而决定其有较高的放电电压。通常单体锂离子电池的电压3.6V,为镍福和镍氢电池的3倍。

(2)能量密度高:与目前较广泛使用的Ni/Cd电池及Ni/MH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计算所储存的能量大。

(3)安全性能好,循环寿命长,可达1000次以上。锂是被插入到正负极材料内部,并不是沉积于表面,避免了在充放电过程中形成枝晶,有效的避免短路的发生,进而安全性得以大大提高,循环寿命也大大提高。

(4)自放电率小:锂离子电池月自放电率仅为6%至8%,远低于镍镉电池(25%至30%)及镍氢电池(30%至40%)。锂离子电池在首次充电过程中会在碳负极表面形成一层固体电解质中间相允许离子通过但不允许电子通过,因此可以较好地防止自放电。

(5)无记忆效应。记忆效应就是电池用电未完时再充电时充电量下降。无记忆效应可以根据要求能够随时充电,而不会影响电池性能。

(6)清洁、无污染。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铅、汞等有毒物质,对环境无污染,锂离子电池中不存在有害物质,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电池”。

1.2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发展简介

锂离子电池的开发与研究主要集中在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 解质体系。电池组成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尤其是正极和负极材料极为重要),所以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焦点是正负极材料的 研究,下面对锂离子电池组成部分的研究状况加以综述。

1.2.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目前锂离子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主要集中在LiCoO2、LiNiO2、LiMn2O4以及LixFePO4等体系。目前己用于锂离子电池规模生产的正极材料为LiCoO2,其他新型材料正在进一步研究中。现将主要应用材料的主要指标及优缺点总结如表1-1。

1.2.2 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材料

电解液在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之间起着输送锂离子的作用,对锂离子电池而言,选择合适的电解液是获得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电池安全的关键问题之一。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电压一般都在3V以上,在这个电压范围内,水溶性电解液易发生分解,因此锂离子电池均采用有机电解液。一般情况下,好的电解液应该满足以下条件:高电导率、电化学窗口大、良好的热稳定性、安全性高、毒性小、成本低等。1.2.3锂电池负极材料

负极材料作为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已成为该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目前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碳基材料;(2)合金类材料;(3)金属氧化物系列;(4)复合材料等。1.2.4 锂离子电池的其他组成部分

隔膜:为防止正负极短路,使用聚乙烯系多微孔的薄膜。其耐电解液、不吸水、电绝缘性好、离子传导性好、机械强度高,特别是热可融性,如130℃左右,膜的微孔闭合,电池放电自动停止,能确保电池安全。

粘合剂:将正负极材料粘附在集流体上,要求其粘结性好、耐电解液、不易被氧化还原等,常用的高分子粘合剂有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等。

2.1 锂离子负极材料的发展现状

作为理想的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与正极材料的化学电位相差大,便于获得高的输出电压;(2)能够嵌入和脱出尽可能多的锂;

(3)在锂离子嵌入脱出的过程中结构变化小,利于电极的长期循环;(4)与电解质不发生反应,或者能够生成阻断反应进一步发生的钝化膜,或固态电解质薄膜;

(5)材料本身以及电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插入化合物具有高的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便于电池在大电流下进行充放电;

(6)氧化还原电位随着锂插入量的变化尽可能小,能够减小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电压的变化。

目前使用和研究较多的大致有以下几个类别:碳材料、合金、金属氧化物、磷化物和硫化物以及尖晶石结构的钛酸锂。2.1.1 碳材料

碳材料大致分为了石墨类炭、软碳和硬碳三大类。

石墨具有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作用维持结构的稳定性。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在充电时锂离子可以插入到石墨层间,从而实现储锂。石墨因为价格低廉,结构稳定,比容量高,具有接近金属锂的还原电位且放电电位平稳,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负极材料。然而,石墨虽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也有它自身的缺点和局限。其比容量己经无法满足当前电池高能量密度,小体积的发展的要求,耐过充放电性能差,当放电(对负极)电位达0V甚至更低时,会有金属锂在负极沉积,存在安全隐患。石墨中插入的化合物化学活性高,在电池胀气时容易发生爆炸,与某些电解液体系不能兼容。此外,石墨的表面通常存在大量的缺陷,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难以一次形成致密均一的固态电解质膜(SEI),造成首次充电效率低,循环性能差。为解决这些问题,通常情况下会对石墨表面进行改性,改善其首次充放电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在电解液中加入成膜添加剂,加速SEI膜的形成,同时还可以抑制电池自放电。此外,向石墨中掺杂少量的其他元素可以提高放电电位,从而避免锂的沉积。

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是石墨以及普通无定形碳相比较为特殊两种碳材料。碳纳米管自1991年被发现以来,因其特殊的纳米结构,高机械强度与韧度和导电性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单一的碳纳米管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其电化学性能并没有非常大的改善,具体表现为虽然碳纳米管首次放电容量高,但可逆容量低,而且成本高,不利于大规模推广,因而现在大多被用作活性物载体。与其他具有更加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的锡合金等结合,制备具有特殊纳米结构的复合电极。

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且机械韧度高,比表面积大,在储氢、催化和锂离子电池中也具有相当的优势,其储锂机制己不同于层状结构的石墨,充放电特性更接近于无定形碳材料。充放电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即充放电电压相差很大,使得电池能量转换效率降低。另一方面,石墨烯的首次充放电效率低80%,远远低于商业石墨超过90%的水平,会造成正极材料的浪费,使电池成本升高。因此,石墨烯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研究,逐渐转向与金属氧化物以及钛

化合物相结合,用以得到具有二维平面纳米结构,高比表面的电极材料。2.1.2 纳米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

纳米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比容量和放电平台都普遍高于石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理枝晶的产生,有利于改善电池安全性能。对于金属氧化物来说,氧化物被还原至金属单质的过程决定了材料容量,而凝胶状电解质膜则为电池提供了氧化还原反应之外的容量,造成在某些情况下电池容量高于通过转化反应计算得到的理论容量。另一方面,凝胶状电解质薄膜的生成又可以保持颗粒的分散性,防止在循环过程中发生团聚,防止容量衰减。

然而,不同粒径和形貌的金属氧化物,其电化学性能差异很大,对生产工艺要求苛刻;其次,首次充放电容量损失通常高于20%,部分纳米粒子高达40%,充放电电压相差过大,造成充放电过程中能量浪费。微米量级的金属氧化物可逆容量低,循环性能差,需要将粒径减小至纳米尺寸,不利于提高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最后,根据转化反应机理可以看到放电时会产生大量的低密度的氧化锂,造成在放电过程中电极体积急剧膨胀,应力的累计最终导致活性物质从集流体上脱落,造成容量衰减。为克服这些缺点,通常情况下制备具有特殊纳米结构(如介孔材料、纳米纤维、空心结构),或者对金属氧化物进行包覆和复合,缓解循环过程中电极的体积膨胀。2.1.3 合金负极材料

图1-2 部分合金负极材料的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

在图1-2给出了这些当前研究较多的合金化电极材料的质量和体积能量密度

与石墨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相比于石墨电极,合金化材料,特别是单质硅,体积和质量能量密度都达到石墨的十倍以上,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理论容量最高的负极材料(金属锂除外)。研究发现在硅在锂的插入过程中会经历一个相当长的非晶区,当电极电位降至对锂(Li+/Li)电位为60mv时,会出现一个新的结晶相Li5Si4(对应比容量3600mAhg-1).尽管硅具有惊人的比容量和较低的锂脱嵌电位,无论从能量密度还是功率密度上都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然而在整个充放电过程中中其体积要经历将近300%的变化,应力的迅速积累会导致活性物质从集流体的脱落,致使容量迅速衰减。因此,当前对硅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硅的长期循环性上和改善体积变化上。

3.1 静电纺丝原理

静电纺丝法是一种能够制备连续长径比大的微纳米有机/无机纤维的最简单方法。高压静电纺丝简称电纺,它分为熔融纺丝和溶液纺丝,是通过在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纤维的过程,其核心是使带电荷的高分子溶液或熔体在静电场中流动与变形,然后经溶剂蒸发。电纺丝制备的聚合物纳米纤维膜并碳化所得的碳纳米纤维布不仅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且不需要用粘合剂粘结成块便可直接作为电极材料使用。

下图1-3是静电纺丝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静电纺丝装置主要有三部分构成:计量和注射装置(注射泵和注射器)、高压静电发生装置(高压电源)、以及负极接收装置(金属平板、金属滚筒、金属轮框等)。在静电纺丝工艺过程中,将纺丝液装在注射器中,并使其带上几千至几万伏的高压静电,从而在喷丝针头和接收屏之间产生一个强大的电场力。当电场力施加于纺丝液的表面时,将在表面产生电流,并且由于相同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导致电场力与纺丝液的表面张力成相反的方向。如果电场力的大小等于纺丝液的表面张力时,带电液滴就会悬挂在针头的末端并处于平衡状态。当电场力超过一个临界值后,带电液滴将在针头喷丝

图1-3 静电纺丝装置示意图

孔的锥顶点处被加速,并克服表面张力形成喷射细流。喷射过程中,细流将经过

不稳定拉伸过程,直径变得更细;同时溶剂挥发,得到带电的纤维,并最终落在接收装置上,形成无纺布状的纳米纤维毡或平行取向的纳米纤维膜。

影响电纺过程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聚合物溶液或熔体本身的性质,包括粘度、导电率、表面张力;另一类是控制参数和环境因素,包括流速、电压、喷丝头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环境温度、周围空气湿度和流动速度。其中聚合物溶液或熔体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起决定作用。

3.2 静电纺丝法制备纳米纤维的进展及制取流程

制造纳米纤维的方法有很多,如拉伸法、模板合成、自组装、微相分离、海岛型双组分复合纺丝法、分子喷丝板纺丝法以及采用直接纺丝或后整理方法将纳米粉体材料与纤维复合得到纳米纤维的方法、静电纺丝等。其中静电纺丝法以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静电纺丝技术的成熟以及研究者对复合碳纳米纤维负极材料突出特性的深入认识,已逐渐掀起相应新型功能材料研制和作用机理的研究热潮。近年来,随着静电纺丝技术的成熟以及研究者对复合碳纳米纤维负极材料突出特性的深入认识,已逐渐掀起相应新型功能材料研制和作用机理的研究热潮。将PAN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成纳米纤维,然后经过后续的热处理过程制成碳纤维并用做电极材料,开创了将碳化后的PAN膜制成负极材料的先河,并研究了温度对碳纳米纤维的影响,结果得出,在1000℃锻烧得到的高度结晶的纳米纤维容量最高,可逆容量也较高,但该法也有缺陷,如首次不可以容量损失较高,可能是由于首次循环过程中电极表面SEI膜的形成。自此以后,随着静电纺丝技术的成熟以及研究者对复合碳纳米纤维负极材料突出特性的深入认识,开始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各种金属/碳纳米纤维的负极材料。为了避免黏结剂等助剂在电极组装过程中的使用,研究者已经研究可直接用于电池组装的电极材料。除了Sn/C复合形式外,还有Si/C等纳米复合材料被学者们广泛研究。

静电纺丝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1)聚合物带电射流形成和该射流的初次直线拉伸;(2)射流高速不稳定鞭动并再次细化;(3)射流固化成纳米纤维。目前所研究的静电纺技术一般都集中于单针头静电纺丝,该工艺获得纤维的效率较低、产量小无法达到工业化要求。而多头喷射静电纺技术不,仅可以解决产量小的问题,还有望达到连续化生产和获得大面积纤维网。通过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束构成的连续纱线,则可以解决纳米纤维毡力学性能差、纤维集合体结构无序等问题。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制得的纤维直径可在数十到数百纳米至间,这些纤维的特点是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用静电纺丝法制得的纤维比传统纺丝法制得的纤维细得多,直径一般在几十纳米至几微米之间。第一,由于其直径小,这

种纤维形成的非织造布在力学性能、导电性、吸附性等方面表现出优良的性质,适合纳米级非织造材料的独特性能。第二,具有高比表面积: 纤维直径减小1~2个数量级,比表面积增大几个数量级,高比表面积使静电纺纤维的应用得到更大的拓展。第三,具有高吸附性:静电纺非织造材料纤维具有高比表面积决定了其高吸附性,有很多无毒、吸附性好的高聚物制成纳米级纤维非织造布,用作生物医用材料,作为细胞培养基体。静电纺丝法是一种能够制备连续长径比大的微纳米有机/无机纤维的最简单法。电纺丝制备的聚合物纳米纤维膜并碳化所得的碳纳米纤维布不仅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且不需要用粘合剂粘结成块便可直接作为电极材料使用。因此,用静电纺丝在制作纳米纤维电极材料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便利。

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的工艺流程:

溶胶纺丝:将制备的具有一定粘度的胶状二氧化硅溶液使用静电纺丝设备纺制出二氧化硅纳米纤维;

碳化还原:将制得二氧化硅纳米与碳粉混合在高温条件反应一段时间制备硅纳米纤维。

4.1 锂电池组装方法

电池组装:正极壳开口面向上,平放于玻璃板上;用将正极片置入正极壳,正极片位于正中;采用胶头滴管吸取电解液,浸润正极片表面,夹取隔膜覆盖正极片,再次使用胶头滴管吸取电解液,润湿隔膜表面。夹取锂片放置于隔膜正中,夹取集电器置于锂片上,严格对齐,然后夹取弹簧片置于集电器上,严格对齐,最后镊子夹取负极壳覆盖。用镊子夹起完成的电池(注意:镊子应夹紧,保证此时不发生漏液、内部滑移等现象)。置入压片机前,采用纸巾擦净电池表面。讲电池以镊子夹紧,正极朝上置入压片槽。采用 1500N/cm-2 的压强压制电池。压制五秒钟即可松开压片机油阀,取出成品电池。将电池在室温下贮存12h,以备电池测试。

4.2 锂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

(1)电池容量性能测试:电池容量性能的测试一般是在0.1C的倍率下进行充放电循环,合格的磷酸铁锂材料在此倍率下的放电容量应该在160mAh/g以上。

(2)电池倍率性能测试:电池倍率性能测试一般可在1C、2C、5C、10C、20C的放电倍率下进行,其中2C倍率放电最具参考意义。过高倍率放电(高于20C)的测试无实际意义,一般不进行。合格的磷酸铁锂材料,2C倍率下的放电容量应该在 140mAh/g以上。

(3)电池循环性能测试:电池循环性能测试一般看循环100次后的保留容量与首次放电容量的比值。这个并无具体要求,一般不应低于95%。北京工业大学薄膜材料实验室的标准为不低于98%。

(4)电池其他性能测试:其他测试在实验室中不常用,一般用于工业。包括电池的低温放电性能、高温放电性能、长时间过充测试、针刺测试、挤压测试、高压充电测试等很多种。

4.3 测试与表征

(1)电池容量:电池容量的单位是毫安时每克(英文简称mAh/g),工业上叫做克容量。物理意义是:每克电池活性材料中所含电量的mAh数。mAh具体物理意义为:以1mA的电流持续稳定一小时,电路中流过的电量。毫安时是电量的单位之一,相当于3.6库伦。电池在放电电流越小,电池放电过程中的极化现象越微弱,越容易达到理论容量值。因此,测试电池的容量性能时,应该将电流适当的调小。

(2)电池的循环性能主要由三个指标衡量:循环次数、首次放电容量、保留容量。

电池连续重复进行多次的充电放电的行为称为循环充放电,电池循环充放电的次数称为循环次数;电池的放电容量是指电池在完全充满电之后,可以放出的电量。电池进行第一次充电放电测试时,电池获得的放电容量称为首次放电容量;保留容量是指电池完成一定次数的循环充放电之后,电池依旧保持的的放电容量。一般至少循环一百次之后,得到的循环性能的数据才有说服力。循环次数相同的情况下,保留容量与首次放电容量的比值越大,电池的循环性能就越好。

(3)倍率性能的单位与参数

电池倍率性能的单位是充电/放电倍率(也有论文称作充电/放电比率),英文简称为C。无论充电还是放电,倍率性能的衡量指标都是C。测电池倍率性能时,常常会提到n C倍率充电/放电。n是指在一小时内完成充电/放电的次数,其倒数便是完成一次充电/放电的小时数。通常情况下,锂离子电池都无法达到理论容量。所以,无论进行多大倍率的充电和放电,所耗的实际时间,都比理论时间要短。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锂离子电池具有电压高(一般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电压在3.6V左右)、体积小、质量轻、比能量高、无记忆效应、无污染、自放电小(自放电率小于10%)、寿命长等优点。负极材料是提高锂离子电池可逆容量与循环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实

用化研究工作基本上围绕着如何提高质量比容量与体积比容量、首次充放电效率、循环性能。最常用的碳类负极材料虽然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很小,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而且其本身是离子与电子的混合导体,但因其容量较低而不能满足需求。对于容量较高的合金材料,限制其应用的最主要问题是在插锂时合金会产生巨大的体积膨胀,造成电极粉化甚至脱落,电接触变差而失效,循环性能不好。将金属制备成纳米颗粒,由于小颗粒材料在嵌脱锂过程中的绝对体积变化较小,可以部分地解决循环过程中容量下降的问题;但是由于其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表面能较大,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特别容易发生团聚,尤其在插锂时,体积膨胀会加剧纳米材料的团聚长大,同时造成材料的容量下降,采用复合结构 的材料是目前克服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而静电纺丝法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纺丝法的方法,其具有以下的优点:可以制得直径在纳米到微米级之间的超细纤维,比普通的纺丝方法纺出的丝小1至2个数量级;Si/C基合金负极材料是目前最受重视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具有以下优势:硅作为负极理论比容量约994mAh g-1同时由于堆积密度大,体积比容量高,可以解决金属锂的沉积问题;并且有较大的长径比和比表面积;只需要很少的原料,并可进行连续化生产。所以本实验选择由静电纺丝工艺以及后续的预氧化、碳化等工艺制成碳纳米纤维材料与纳米锡颗粒组成复合材料。

在本研究中,将利用采用静电纺丝法这一新颖独特的工艺合成出一种硅/碳纳米纤维复合电极材料,有效地协同两者的电化学性能,提高电池的比容量,首次充放电效率和循环性能,并初步探讨了碳化温度对于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由于结合了硅材料高比容量和碳材料循环稳定性的优势,有可能成为规模化生产的新一代负极材料。主要参考文献

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分解 篇6

颚式破碎机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学 生:HEH 学 号:11113030120 专 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班 级:A1112 指导教师:王英惠 胡云堂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二0一四年十一月

文献综述

前言

本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是《颚式破碎机的建模与仿真分析》。在基本建设工程中,需要大量的,各种不同粒径的砂、石作为生产之用。而一般砂石都需要破碎从而达到生产要求。自第一台颚式破碎机问世以来,至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其结构得到不断的完善,而颚式破碎机的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石料可供破碎机械来进行加工,来满足工程的需要。所以在生产中广泛的应用。而工程上应用最广泛的是复摆颚式破碎机,国产的颚式破碎机数量最多的也是复摆颚式破碎机。

颚破机性能特点:颚破机破碎比大,产品粒度均匀,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维修简便,运营费用低。颚破机工作原理:工作时,电动机通过皮带轮带动偏心轴旋转,使动颚周期地靠近、离开定颚,从而对物料有挤压、搓、碾等多重破碎,使物料由大变小,逐渐下落,直至从排料口排出。

破碎机是将开采所得的天然的石料按一定尺寸进行破碎加工的机械。鄂式破碎机是有由美国人E.W.Blake发明的。自第一台破碎机的出现,生产效率快,又满足安全条件,又能适应生产,大大加快了生产。颚式破碎机主要由机座、偏心轴、颚板、连杆、调节机构与闭锁弹簧等部分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两块腭板,而且它的破碎作业是在两块腭板之间进行的,其中一块腭板固定在机架上称为定腭板,另一块装在运动的动腭体上,称为动鄂板,其表面一般为齿形。当动鄂板周期性的靠近与远离定腭板是,完成破碎与排矿作业。复摆鄂式破碎机适合破碎中硬度石料。在工程中,多用他做中、细碎设备,起破碎比较大,可达i10随着机械工业的进步,近年来,复摆鄂式破碎机正朝着大型化发展。所以,一个合理的传动装置可以使复摆鄂式破碎机运行的更加顺利,合理有效。动鄂的优化可使磨损大大的降低,冲击、噪声、振动都相应的减少,也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的质量,降低制造成本和缩短生产周期。

正文

1.颚式破碎机的特点

复摆颚式破碎机的机构属于四杆机构中曲柄摇杆机构的应用,曲柄为主动件。颚式破碎机以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维修方便在物料粉碎行业广泛应用。复摆鄂式破碎机的动鄂,是直接悬挂在偏心轴上的,是曲柄连杆机构,没有单独的连杆。由于动鄂是由偏心轴的偏心直接带动,所以活动鄂板可同时做垂直和水平的复杂摆动,鄂板上各点的摆动轨迹是由顶部的接近圆形连续变化到下部的椭圆形,越到下部的椭圆形越扁,动鄂的水平行程则由下往上越来越大的变化着,因此对石块不但能起压碎、劈碎,还能起辗碎作用。由于偏心轴的转向是逆时针方向,动鄂上各点的运动方向都有利于促进排料,因此破碎效果好,破碎率较高、产品粒度均匀且多呈立方体。

复摆鄂式破碎机和简摆鄂式破碎机相比较,复摆鄂式破碎机的机器重量较轻,结构简单(少了一件连杆、一块肘板、一根心轴和一对轴承),生产效率较高(比同规格的简摆鄂式破碎机生产效率高20%—30%)等优点。但复摆鄂式破碎机的鄂板垂直行程大,石料对鄂板的磨削作用严重,磨削较快,且能量消耗也大,工作时易产生较多的粉尘。

在工程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复摆鄂式破碎机。国产的鄂式破碎机数量最多的也是复摆鄂式破碎机。复摆鄂式破碎机主要由机架、鄂板、侧护板、主轴、飞轮、肘板和调整机构等组成。机架即机座,实际上是个上下开口的四方斗,主要用作支承偏心轴和承受破碎物料的反作用力,因此要求具有足够强度,一般采用铸钢整体铸造,规格小的可用优质铸铁代替。大型破碎机的机架由分段铸成后再用螺栓装配在一起,铸造工艺较为复杂。自制的小型鄂式破碎机可用40~50毫米厚的钢板焊成,但其钢度不如铸钢好。

鄂板包括活动鄂板和固定鄂板,各与鄂床组成活动鄂和固定鄂。鄂板用楔形铁块和螺栓固定在鄂床表面,保护鄂床不受磨损。固定鄂的鄂床就是机架,活动鄂的鄂床悬挂在偏心轴上,由于它直接承受对石料的挤压作用力,所以必需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活动鄂床一般用铸铁或铸钢制造。鄂板直接和石块接触,除承受挤压和冲击力外,尚与石块强烈摩擦,因此要求用高强度且耐磨的材料制造。常用的是铸锰钢鄂板,其铸钢含锰量为12~14%左右。若条件受限制时,可用白口铸铁代替,但容易磨损和折断,使用寿命不长。为了有效地破碎石料,鄂板表面常铸成波浪形和牙形,其齿峰角度一般为90°~110°,齿高和齿距视出料粒度和产

量要求而定。齿形高齿距小,则出料粒度小,产量低,动力消耗大。一般齿高和齿距之比为1/2~1/3之间。由于复摆式的特点造成鄂板底部比上部磨损快,所以鄂板往往做成上下对称形状,以便磨损后能倒置安装,延长使用寿命。鄂式破碎机的优点是生产率高,结构简单可靠,破碎比较大(一般为6~8),外形尺寸较小,零件检查和更换较容易,操作维护简便,不用较高技术水平的工人就能够操作,应用范围广,与其他类型破碎机比较,不容易堵塞。因此工程中普遍采用它来破碎各种硬度92500公斤/厘米以下)的石料,常作粗碎和中碎设备。一般用于破碎极限抗压强度不才200 要很大的摆动体,增加非生产能量的消耗,破碎可塑性和潮湿的物料时,容易堵塞出料口。由于工作时产生很大的惯性力,机体摆动大,工作不平稳,冲击,振动及噪音较大。因此须安装在比机器自重大五倍以上的混凝图基础上,并须采取隔振措施。大型破碎机还应安装在埋设于基础上的刚梁上。

鄂式破碎机的最大装料块度应比装料口宽度小15~20%,即给料的最大石块不应超过装料口的0.85倍。当用鄂式破碎机破碎坚硬而光滑的大砾石时,砾石容易从装料口反跳出来,故破碎天然砾石的生产率不及破碎来才块石的生产率高。使用鄂式破碎机时,必须注意由于机器是在工作条件恶劣情况下运转的,除了必须严守操作规程和维修保养制度外,还必须及时发现并修复被磨损的零部件,这是提高机器作业的重要措施。

2.颚式破碎机的分类

颚式破碎机经100多年的实践和不断改进,其结构已日臻完善。我国自50年代仿制颚式破碎机以来,结构近50年的摸索和研究,设计资料更加完善,设计方法更加先进,结构更加合理,产品性内更加优良。由于它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制造容易、维修方便等其他破碎机无法替代的优点,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工业各部门,而且我国生产的破碎机还远销世界各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每年生产各型号颚式破碎机约万台。颚式破碎机的破碎工作是在两块颚板 间进行的,其中一块颚板固定在机架上称为定颚板,另一块装在运动的动颚体上称为动颚板,其表面一般为齿形。当动颚板周期性地靠近与远离动颚板时,完成破碎与排矿专业作业。由动颚、定颚以及机架侧壁的护板构成破碎空间,因此鄂式破碎机的进料口与排料口均为长方形。哦时间的规格用进料口的宽度B和长度L表示。例如进料口宽度为900mm,长度为1200mm的破碎机表示为9001200鄂式

破碎机。我国制定的复摆动颚式破碎机标准审批稿中,用汉语拼音字头P(破)、E(颚)及BL(单位为mm)来表示其规格,即PE-BL。前苏联国标中的B、L单位为dm。如进口料为900mm1200mm的复摆颚式破碎机,我国规格记为PE-9001200,而前苏联规格则与我国不同。颚式破碎机按运动形式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简摆颚式破碎机和复摆颚式破碎机。简摆颚式破碎机是英文动颚绕机架上的固定支座作简单的圆弧摆动而得名。复摆颚式 破碎机是因为其动颚在其他机件带动下作复杂的一般平面运动而得名,因此动颚上点的轨迹一般为封闭曲线。简摆大都制成大型和中型的,其破碎比i=3~6。复摆一般制成中型和小型的,其破碎比可达i=4~10。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要求,复摆颚式破碎机已向大型化发展,并有逐步代替简摆颚式破碎机的趋势。按规格大小可把颚式破碎机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类。进料口宽度大于600mm者称为大型;进料口宽度为300~600mm者称为中型;小于300mm者为小型。3复摆颚式破碎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3.1复摆颚式破碎机的工作原理

带轮与偏心轴联成一整体,它是运动和动力输入构件,即原动件,其余构件都是从动件。当带轮和偏心轴2绕轴线A转动时,驱使输出构件动颚3做平面复杂运动,从而将矿石压碎。如图3-1,图3-1 复摆颚式破碎机结构图

图3-2 复摆颚式破碎机机构运动简图

3-2。

由图3-2可计算出复摆颚式破碎机的自由度为:

F3n(2PLPH)33(240)1 3.2 复摆颚式破碎机的结构

如图3-3所示为复摆颚式破碎机。电动机10通过小带论及V 带,将运动给大带轮14,从而带动偏心轴13转动。动颚5上部内孔两端的双列球面滚子轴承支承在偏心轴上。偏心轴外侧轴颈装有支座主轴承,主轴承外圈与机架12上的镗孔配合,并用螺栓固定在机架上。在偏心轴两外端部分别装有大带轮14与飞轮9,以调整破碎机工作时主轴运转速度的波动。动颚的下部由推力板1支撑,推力板(即肘板)的另一端支承在与机架12的后壁相连的楔铁调整机构3上。可在由机架1侧壁上两凸台机构成的滑道中滑动。当需要调整排料口尺寸时,只要调整楔铁上的螺栓,使楔铁上下移动,带动调整座在滑道中前后移动即可完成。推力板4的两端头为同心圆弧的圆柱面,且中部较两端薄些。其两端头圆弧与动颚5和调整座3上的“II”型衬垫接触,在破碎机工作时,两者间为纯滚动,以提高机械运转的机械效率并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由于推力板与肘板衬垫间为非几何锁合,而是靠动颚的重量实现重力锁合,因此在机器运转时,由于动颚产生的惯性载荷,会使推力板与其衬垫周期分离而产生冲击响声,严重时甚至会使推力板从其两端衬垫中脱落。因此在动颚下端有一跟拉杆通过机架上的弹簧拉杆2拉住动颚,使推力板与衬垫始终保持贴合状态。

4.仿真分析

颚式破碎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建模与仿真运动分析,观察颚式破碎机的运动情况

并颚式破碎机的结果分析,对颚式破碎机的位移,速度,角加速度进行测量、分析。5.结束语

用pro/E的参数化模块实现颚式破碎机的参数化设计,通过更改系统里的参数,即可生成自己想要的齿轮三维模型,从而使设计人员减少复杂繁琐的工作,仿真设计又为用户提供了直观的形象,是用户不必面对实物就能清晰的了解齿轮的啮合运动状况。诺发现齿轮的啮合运动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有利于提高直齿圆柱齿轮的设计效率,缩短开发周期,降低设计成本。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颚式破碎机是一种在矿山工程和建设工程中广泛使用的破碎机构,这是因为其结构简单紧凑、偏心轴传动件受力较小、动颚垂直位移较小、加工时物料较少有过度破碎的现象、动颚颚板的磨损较小,而我的毕业设计课题是根据生产能力、进料口尺寸、硬度、堆积密度等设计出合理的机构,因而对我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鸣皋,破碎机综述.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3 [2]kanda Y, sano Y,Yashima Y.A consideration of grinding limit based on.frachure mechanics.Power technology ,1986(3): 5-7 [3] sikong L,Hashimoto H,Ashima S,Breakage behavior of fine particles of brittle

minerals and coal.power technology,1990(1):11-15 [4] 许荣杰 锤式破碎机配锤图表的编制和应用,杭州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2-13 [5]机械设计手册编辑组 非标准机械设备设计手册,航空工业出版社,1990:2-10 [6]Kaliszer H.et al ,Effect of dressing upon the grinding performance An nals of the CIRP Vol.25/2/1976,p.27-35 [7]王玉荣,公差与技术测量,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会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篇7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宏观层面上来说, 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坏影响到教育和就业的连接, 关系到全社会就业状况, 乃至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表现就是首份工作的质量。因为首份工作是决定未来职业地位和收入的关键因素。如果首份工作不佳, 不仅挫伤毕业生就业心理, 影响毕业生的自我效能感, 而且可能导致毕业生失业。研究表明, 年轻人在工作生涯开始时就陷入失业状态会导致严重后果 (Linch, 1989) , 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探讨其从学校向工作转变中的规律, 对于促进教育体系适应社会需求, 建立并完善教育与市场间有效的链接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毕业生就业的传统影响因素

2.1 个体层面

2.1.1 人口统计学变量

(1) 性别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一直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性别歧视问题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性别导致毕业生就业质量产生差异似乎已经成为了被广泛认可的事实, 然而, 也有学者指出, 性别对工作搜寻没有显著影响 (Davern和Hachen, 2006) , 在总体概率上没有差异。而过去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大部分研究, 都是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 因而掩盖了许多问题。因此,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就业中的性别问题是否在一般意义上存在, 值得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2) 学历

由于学历代表了一定的能力和学识水平, 很多研究表明高学历的毕业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高地位的工作 (Bian和Ang, 1997) 。但是, 学历并不能唯一决定就业状况, 还会受到例如性别、社会网络等其他变量的影响。总体来看, 学历与就业质量间的关系已得到较大公认, 因而在就业问题研究中, 学历一般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

(3) 毕业专业

毕业时所学专业也决定了就业的质量 (Huang, 2008) 。公众观点认为, 专业的热门与否决定了就业的优劣。但对于研究而言, 公众的观点反映的是专业与产业的关系, 实际是由产业所决定的 (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将于下文产业背景中一并详述) 。但需要注意的是, 专业与就业的匹配程度也是决定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目前为止, 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结论。

(4) 成绩

在校成绩表明了毕业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公认的是, 在校成绩可以预测毕业生的工作质量。Saks (2006) 发现, 与较低成绩的找工作者相比, 那些有着较高成绩的找工作者, 工作面试的数量更可能导致更多的工作机会。类似的结果也被许多其他学者所证实。

(5) 政治面貌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党员在中国是政治地位的象征 (Zang, 2003) , 许多国外学者针对中国这一特色变量进行过深入研究 (Bian, 1994) , 希图从中发现这一变量的显著之处。虽然部分研究发现党员作为第三方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有研究指出, 对于自身是党员的毕业生, 政治面貌对工作信息和工作获取并无影响。

(6) 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一般包括婚姻状况、抚养孩子情况、家庭情况 (包括父母背景和经济条件)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 家庭背景更多指的是父母背景和家庭的社会经济条件。一般认为, 较好的家庭背景, 例如, 父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家庭的经济基础等均会对毕业生就业产生显著影响。Zang (2003) 指出, 那些父亲是干部或者专业人士的找工作者比其他找工作者更可能在就业中获得工作信息。然而, 在工作获得上两者间没有显著区别。

2.1.2 心理学变量

Saks和Ashforth (1999) 指出, 个体差异在就业研究中被看做是工作搜寻行为和结果的显著预测变量, 然而仅有很少的研究检验个性变量和工作搜寻行为的关系。

(1) “大五”因素

个性特质的研究发展了五个核心维度, 即大五因素, 包括神经质、外向性、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Digman, 1990) 。Boswell等 (2006) 指出, 大五因素可以被用来描述个体个性的最显著特征。具体来看, 神经质指一个个体表现焦虑、愤怒、敌意、自觉、冲动、脆弱和沮丧的程度。因此神经质和工作搜寻行为间可能存在正相关。这个关系已经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Barrick和Mount (1991) 的元分析就发现情绪的稳定性负向影响了跳槽。外向性 (也称为奔放性) 指个体外向、活泼和精力充沛的程度。有较高外向性的人愿意与人交往。经验的开放性指个体表现出创造性、好奇心和想象力, 是思想开放性的表现, 它们都和搜寻行为间存在积极关系。具有宜人性的毕业生会比较谦恭、灵活、可信任、温厚、合作、仁慈、心肠好且宽容, 更可能搜寻到好的工作机会。尽责性包括两个方面:成就和可靠。尽责性与许多退出行为存在负相关, 包括跳槽。

(2) 工作搜寻自我效能感

工作搜寻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在完成工作搜寻过程中的重要活动时的自信心 (Saks, 1999) 。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区别, 工作搜寻自我效能感是针对找工作过程而言的特定的自我效能感, 因而对工作搜寻行为和结果有着显著的预测。Kanfer和Hulin (1985) 的研究表明, 工作搜寻自我效能感预测了毕业生毕业时的工作搜寻行为和职业地位。

(3) 自尊

自尊在工作搜寻研究中受到了大量的关注。Schmit等 (1993) 指出, 自尊与自信的工作搜寻行为存在正相关。Schwab等 (1987) 认为, 工作搜寻密度依赖于高度的自尊, 全局的自尊与工作搜寻行为 (例如, 工作来源的使用和面试评估) 相关, 比依赖于找工作者社会技能的工作搜寻变量具有更佳的预测效度, 并与搜寻结果有关。虽然很多研究得出了自尊与工作搜寻的关系, 但自尊在回归分析中并没有被发现是一个显著变量。研究者建议采用自尊的特定方法测量对工作搜寻行为和结果的预测比一般的或是全局测量要更好。

(4) 感知控制 (Perceived Control)

找工作者对工作搜寻结果有一种感知控制。Feather (1992) 认为, 感知控制会预测工作搜寻行为, 较高水平的感知控制是与不断增强的工作搜寻行为紧密联系的。低感知控制的找工作者更可能从事于活跃的工作搜寻, 而具有高感知控制的找工作者会将他们的工作搜寻局限于他们认为成功机会更高的工作上。

2.2 组织层面

2.2.1 毕业学校

(1) 学校资源

毕业学校代表了毕业生就业的来源,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的水平。一般认为, 毕业学校可以提供给毕业生学习背景上的有利条件, 如学校的名气和地位都是反映毕业生水平的一种信号。但是, 这些观点没有考虑学校提供的另外一种重要资源——校友关系。国外研究表明, 能够提供更多校友网络机会的学校会得到学生们的青睐, 从而使得学校可以进一步获取更大的价格优势, 而这一观点解释了为何美国的私立学校比公立大学更受人青睐但学费昂贵 (Marmaros和Sacerdote, 2002) 。Dale和Krueger (1998) 的研究表明, 毕业生就业后的收入与他们在校的学费紧密相关, 也就是说, 那些收费高昂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后的收入也高。

(2) 就业指导机构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学逐步发现其面对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财务压力的逐步提高和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使得毕业生的失业率成为决定大学教育质量的最重要指标。高等教育机构逐步对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过程变得越来越敏感。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不得不开始提供培训项目, 以帮助毕业生发展工作搜寻技能从而达到更高的就业率 (Villar等, 2000) 。

研究指出,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对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具有重要意义。除了毕业生自身的人口统计学特征难以改变外, 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如自我效能感、自尊和感觉控制) 以及毕业生的个性, 均可以在培训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Wanberg等, 2002) 。另外, 毕业生工作搜寻的方法也需要得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辅导。

2.2.2 就业单位

(1) 企业所有制

毕业生就业过程的终点是就业单位, 单位的所有制性质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Huang (2008) 对获取国有部门工作的48个被试进行了访谈, 其中37个人表明其使用了“关系”网络来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相反, 17个被试中仅有3个使用了“关系”网络从私有企业或者外国企业获取工作。这表明,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会影响毕业生工作搜寻的方法, 从而进一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2) 所在产业

就业单位所在的行业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变量。产业变量包括产业增长率、技术变革、收益率和稳定性等。很多研究已经发现产业细分对就业的影响。一般认为, 处于高增长率和高收益率产业的企业, 其提供的就业机会要比其他产业相对要好;技术变革较高的产业, 对毕业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也要高;产业的稳定性决定了产业中员工的流动率较低, 因而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Brown和Konrad (2001) 指出, 在一个产业中, 员工流动水平可能对工作机会信息的数量和流动有着直接和积极的影响。低流动水平可能降低信息流动, 从而减少本产业员工跳槽的可能性, 进一步对毕业生的就业起到限制作用。

3 结 论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看出, 国外对毕业生就业关注最多的仍然是个体层面, 即毕业生自身的特征, 并得出了一定的研究结论。对毕业学校和就业单位的研究不多, 主要集中在学校能为毕业生提供的资源和培训以及就业单位的选拔招聘程序。目前, 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了足够的兴趣。心理学着重关注高校毕业生的个体差异, 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如个性等有深入探讨, 因而心理学主要针对本文中的个体水平;教育学关心教育对就业的影响, 以及毕业生就业对教育的意义, 其主要针对本文的毕业学校;经济学着重探讨就业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主要焦点在就业对GDP的贡献上, 主要针对宏观环境中的经济环境;社会学关注毕业生就业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内容涉及除个体层面以外的其他层次;管理学则主要研究就业和再就业中的职业发展以及对组织的影响等, 主要涉及组织层面和宏观环境。

会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篇8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后果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财务报告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至2010年9月,全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国会会计准则,其他主要国家或地区也制定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和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时间表(IASB,2010)。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会导致各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或多或少的发生改变,而会计准则又具有一系列经济后果,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必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后果。

二、国外学者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经济后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具体可以分为理论方面的研究和经验证据方面的研究。

理论研究方面,Ball(2006)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分成正面经济后果和负面经济后果,正面经济后果包括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减少投资者处理财务信息的成本、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股权资本成本、减少代理成本、改善公司治理和减少债务资本成本等,负面的经济后果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不利后果、减少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竞争、减少创新以及会产生“搭便车行为”。

从衡量经济后果的代理变量和分析视角来看,国外研究者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会计信息质量视角的研究、信息不对称视角的研究以及资本成本视角的研究(刘晓华,2011)。如A twood等(2010)从会计信息质量视角分析了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发现国际会计准则下正盈余的持续性与美国会计准则、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下正盈余的持续性不存在显著差异;国际会计准则下亏损的持续性小于美国会计准则下亏损的持续性,但与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下亏损的持续性不存在显著差异; Daske等(2008)通过对样本公司的分组分析发现只有公司有激励提高透明度和法律执行程度较强的国家和地区,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才能够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股权资本成本;Christen sen等(2007)从资本成本视角实证了公司越具有资源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特征,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后资本成本的下降幅度越大。

三、国内学者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研究理论研究方面成果比较多,但是经验研究还有所欠缺。

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有王青莲、杨子婧、丁岳维(2012)基于2010年财政部发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说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分国内利益集团和国外利益集团二个影响对象,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国内利益集团的国家、企业、会计人员、独立审计机构和国外投资者正负二方面的经济后果。林秀琴(2011)指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二个方面,还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视角对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经济后果进行了探讨。

经验证据方面,主要有崔慕华(2010)运用实证就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对各个利益主体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指出会计准则国际化并没有对政府、债权人、股东和国外投资企业等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利益主体产生预期的经济后果,但是却带来会计信息可靠性下降的负面经济后果。2010年崔慕华在《现行会计准则之经济后果检验》中采用时间研究法验证了现行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确实存在,且债务契约、公司规模、监管政策和股权结构是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王亮亮(2012)等从契约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实证检验了研究开发支出准则变化降低了企业盈余报告的压力,有助于促进企业的R&D投入,与原R&D支出会计处理方法相比,新准则更符合研发投入的经济实质,提高了报表的价值相关性。

四、结论和展望

笔者发现对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否能够带来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信息不对称减少、资本成本降低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经济后果,各位研究者并未取得一致结论。当前我国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整体经济后果,对经济后果在不同特征公司之间的横截面差异关注不够。仅仅从会计信息质量、信息不对称或资本成本等某一个或两个视角考察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缺乏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的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与国外相关研究存在较大差距。针对以上问题,有待后续研究者进行更为深入和科学的研究。(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刘晓华.2011.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财会通讯. 5: 3-10

[3]Ball R .2006.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 S. Pros and Cons for Investors

[4]Daske. 2006. Economic Benefits of Adopting IFRS or US-GAAP-Have the Expected Costs of Equity Capital Really Decreased.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33: 329-378

[5]A twood T.J.,M .S.D rake,J.N .M yers,L.A .M yers.D. 2010. Earnings Reported under IFRS Tell Us More about Future Earnings and Cash Flows

[6]Christensen H .B.,E. Lee,M . Walker. 2007. Cross-sectional Variation in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Harm ionization: The Case of Mandatory IFRS A doption in the UK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7]王青莲,杨子婧,丁岳维. 201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研究.财会研究.17: 25-28

[8]林秀琴.2011.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经济后果探讨.Commercial Accounting.2.5: 66-67

[9]崔慕华.2010.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会计之友.1:101-104

[10]崔慕华.2010.现行会计准则之经济后果检验.财会月刊.7:33-35

[11]王亮亮,王岳堂,杨志进.2012.会计准则国际趋同_研究开发支出及其经济后果.财会研究.2:49-61

上一篇:小学综治安全工作阶段总结下一篇:“五四”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