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论文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消费需求论文(精选11篇)

消费需求论文 篇1

近二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总书记与朱?基总理的讲话中都突出地讲了促进消费需求。

一、为什么要突出讲消费需求?

大家知道,国民经济发展主要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来拉动。由于各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这三种需求对GDP拉动力的比重也有所不同。但按一般规律,消费需求是最基本的,一般占70―80%。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短缺经济,是一个卖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率相对较高,消费率相对较低,我国的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在60%左右。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国内需求即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来拉动,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也要求我们扩大出口需求,但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千方百计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需求受阻,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减缓,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为了实现国民经济一定的增长率,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力度,这为1998年实现国民经济7 8%的增长率起到了重大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应当把重点放到扩大消费需求上来,12亿人口的中国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市场,9亿农民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开拓市场,扩大消费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二、如何开拓市场,扩大消费?

就消费来讲,可以分成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就个人消费来讲,可以分为实物消费与精神消费。衡量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看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实际购买力,看消费的结构,特别是恩格尔系数(食品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一是收入水平即消费能力,二是消费体制与24消费政策,三是消费环境,四是消费观念。具体来讲有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工农业生产部门要生产城乡居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讲究售后服务,实施品牌、名牌战略。

第二,流通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要完善城乡商品市场体系,打破条块分割与部门垄断,规范市场秩序,做到货畅其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代理制、物流配送、旧货流通、租赁制等新的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超市、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便民店等,以满足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不断变化的需求。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

第三,各级政府要改革消费体制,调整消费政策,变限制消费为鼓励消费,创造消费,扩大消费领域。

第四,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改善道路、水、电、通讯条件,为扩大消费改善环境。

第五,金融部门要启动消费信贷,特别是住房、小轿车、大家电、大型农机具等消费,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创造必要条件。

第六,要改变城乡居民传统的消费观念。一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靠国家的观念;二要改变先生产后生活,把消费与生产对立起来的观念;三是改变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服务)消费的观念;四要改变明天的钱今天不能花的观念;五要改变重商品所有权轻商品使用权的观念;六要改变把鼓励消费与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立起来的观念。

第七,最根本的是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幅低于GDP的增长率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

消费需求论文 篇2

制约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

1.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对比近年来陕西省和全国平均收入水平, 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与国家平均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城镇自1996年、农村自2004年开始, 均低于同年国家平均值千元以上。2006年城镇人均年收入为9268元, 而全国城镇人均年收入为11759元;农村人均年收入为2260元, 而全国农村人均年收入为3578元, 这种收入状况从源头上限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一般来说, 工资的增长往往需要经历较长周期, 而陕西省城镇居民收入约有六到八成来自工薪收入。因陕西省财力不足, 在增资、调整和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增加岗位津贴、提高现有补贴标准方面只得依赖国家政策, 地方政策很少。与此同时, 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摩擦性失业、企业体制改革中追求效率引起的减员增效, 城镇居民工作和收入的不稳定性也在增加。所以, 收入低和稳定性下降已成为制约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虽然过去的几年, 国家加大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粮油等农产品价格也有所上扬, 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农资价格上涨抵消了部分因粮价上涨和政策性增收带给农民的实惠。陕西是一个传统农业成份较重的省份, 农村居民收入以农业和粮食为主。从2004年至今, 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第一产业的占80%多, 第二、三产业收入占不到20%,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缺乏二、三产业的有效支撑。从农村经济发展看,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农产品竞争力差, 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等, 造成农民增收困难, 农村贫困面大。所以, 农村收入增长缓慢对全省内需的整体扩张是个硬约束。

2.收入分配两极化。目前, 陕西省城乡显性差距已达到5倍多, 且差额较改革开放前扩大了30.8倍。城镇居民可以享受社会福利, 城市基础教育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城市基础设施由政府投资建设, 而这些农民基本都享受不上。陕西省的高收入者多半为企业经理、董事长、经营承包者、专家型人才、三资企业职工和私营企业主, 同时还有一些垄断行业的单位和个人。企业经理与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0~15倍之间, 有的高达20倍。个别经理一年的收入等于职工30年甚至40年的收入, 差距令人震惊。财富向少数人聚集的速度很快, 出现了“富者愈富, 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 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3.消费结构不合理, 预期消费过大。目前, 在陕西省居民消费结构中, 医疗、教育、住房支出占收入份额过高, 成为居民生活支出中最沉重的负担。由于医疗、教育、住房消费价格过高, 使得居民预期消费过大, 人们只能相应压缩当前消费, 表现为居民储蓄存款不断上升。居民之所以愿意把钱存起来而不是消费掉,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保障不到位。据调查, 城市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满意度仅占37.9%, 对医疗保障制度满意度占43.6%, 都未超过半数。

4.消费环境不完善。在陕西省广大农村, 供销社的主渠道地位受到很大冲击, 销货萎缩、网点减少, 而连锁超市这种新型业态在农村还很少, 甚至是空白, 使农村居民购买商品特别是大件商品很不方便, 售后服务更谈不上。在基础设施方面, 农村由于缺电缺水及广播电视传播设施落后等原因, 影响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消费;在城镇, 由于道路拥堵、车位缺乏、收费过高、住房拥挤等原因,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私人汽车、新型家电的消费。

5.消费观念保守。陕西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人们崇尚节俭, “轻消费、重储蓄”, “量入为出”和“无债一身轻”等观念在居民中表现较为突出, 消费观念总体上较为保守,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张。另外, 信用消费制度还不健全, 造成贷款手续繁琐、条件苛刻、操作时间长, 加之宣传不够, 阻碍了居民对消费信贷的利用。

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对策

1.提高居民收入,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1) 要提高居民收入, 政府是关键。陕西省各级政府应立足于省情, 想方设法搞活地方经济。一是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 如充分利用省内丰富的人才资源, 发挥科技优势, 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 加快工业化和商业化进程。二是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 如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精简县乡两级政府机构人员;引导农民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养一批种养殖专业户和龙头企业, 延长产业链,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鼓励农民劳务输出,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等。 (2) 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一是应当提高城镇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 如适当提高社会保障线水平, 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待遇,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二是切实解决下岗与失业问题, 下岗与失业人群的存在给消费需求造成的压力是很大的, 应通过多种途径, 为下岗职工提供免费培训, 提供就业信息, 提供多种公共就业岗位, 扩大就业门路, 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三是运用积极的政策调节收入, 如通过调整所得税的起征点, 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 通过累进所得税、遗产税、财产税等的征收, 降低过高收入。

2.培育多层次的消费热点。针对目前市场消费热点不断转移和消费结构多层化的新特点, 企业要认真做好市场调查研究, 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居民消费升级的要求,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由于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倾向存在很大差异, 要想提高居民整体消费水平, 就要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使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都能够有自己相对集中的消费领域, 并且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实现渐次推进, 带动全省社会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降低预期消费。发达国家公民消费欲望十分强, 基本上很少存钱,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保障好, 就医、养老、子女教育和住房等没有后顾之忧, 其收入主要用来消费, 由此扩大了国内需求, 促进了经济增长。陕西省必须建立健全全民社会保障体系, 在提高全民收入的同时, 提高养老金发放的比例与额度, 大幅度提高城镇失业人员的生活费用保障标准, 加大医疗体制改革, 逐步实行全民免费医疗, 大力推行义务教育, 增加高等教育投入, 减少向居民乱收费和高收费, 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减缓为规避不确定性风险而快速增长的储蓄。除了需要政府提供规范而全面的社会保障以外, 还需要高效而有序的商业保险作为有益补充, 共同促进全省消费需求的增长。虽然2006年陕西省保险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总体规模仍然小, 还需提高保险公司素质, 扩大居民的保险投入, 进一步完善保险法规等。发达的商业保险配合完善的社会保险可以较好地解决“就业式保障”和“家庭式保障”范围小、覆盖面窄、功能弱、城镇与农村的保障内容和水平不公平等问题。

消费需求论文 篇3

关键词:消费需求消费结构城镇居民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1)12-69-03

居民消费需求变动趋势,将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基本趋势。研究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剖析制约居民消费需求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对策提供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居民消费水平发展状况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2009年比2005年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2%。总的来看,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增速趋缓,消费结构变动不尽合理。

(一)居民实际消费性支出增速趋缓

2005~2009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增速趋缓。五年中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实际增速为7.34%,其中2006年增速最快为10.9%,2007年、2008年增速逐年下降,2007年增速比2006年低4.7个百分点,2008年增速比2007年低4个百分点。2009年增速回升到10.4%,但仍比2006年的增速低0.5个百分点。

1.消费性支出增速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民消费意愿不强。2005年~2009年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明显慢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二者相差13.6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9年比2005年下降了8.1个百分点。表明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后,居民消费意愿不强。

2.居民消费率偏低且呈下降趋势。2005~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率为29%,比2005年下降0.2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相比,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率明显偏低,如2006年欧盟居民消费为56.4%,日本为56.9%,2009年美国为70.8%。

(二)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不尽合理

根据消费统计学理论,将“生存性消费比重是否下降,发展、享受性消费比重是否上升”,作为判断消费结构是否趋于优化的依据。五年来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有以下特点:

1.生存性消费比重上升。2009年生存性消费(食品、衣着)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3.2%,比2005年上升2.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上升1.4个百分点。2005~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30%~34%之间,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北京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处于富裕阶段。

2.发展性消费比重下降。发展性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9年比2005年降低3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下降2.0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在医疗保健类支出中,除保健器具支出比重上升外,药品费和医疗费等支出比重均下降。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中教育支出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

3.享受性消费比重小幅上升。2005~2009年,享受性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缓慢上升, 2009年为29.5%,比2005年仅上升0.5个百分点。其中,交通通讯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上升0.8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上升0.4个百分点,居住支出比重则下降0.7个百分点。

二、居民消费需求现状

(一)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测定

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依据北京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测算北京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具有如下特点:

1.人均基本消费需求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比重过半,居民发展和享受性消费需求有待提升。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占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57.94%,即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大部分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较高层次的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需求则仅占42.06%。消费层次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处于较低水平。如在2006年,美国、英国、日本居民人均基本消费需求比重分别为27.16%、20.42%、14%。

2.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基本消费需求的支出不足四成。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为10367.4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8元)的比重为38.78%。表明,2009年为满足生活基本需要所需支付的货币量占可支配收入的38.78%,剩余的61.22%可支配收入用于满足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需求和广义储蓄(股票、债券、借出实业投资等)。

3.食品消费性支出中基本消费需求的比重超七成,居民食品消费以健康为主。八大项消费中,基本消费需求占消费性支出比重最高的两项目是食品和医疗保健,分别为73.59%和67.06%,表明,这两项的消费内部结构中满足基本生存的支出高于其发展、享受支出。

4.交通通讯消费性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需求占主导。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中基本消费需求比重为38.19%,表明该项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需求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了61.8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北京城镇居民对汽车、手机等交通通讯工具消费需求快速增加。如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9.6辆,比2008年增加30.4%;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12.7部,比2008年增加11.1%。

(二)居民消费需求投向分析

消费需求投向系数是一组反映居民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剩余可支配收入消费投向的指标,它表明消费者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剩余可支配收入投放于各种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项目的比例。

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依据北京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测算北京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投向系数,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投向系数具有如下特征:

1.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占剩余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47.6%,居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意愿低于广义储蓄意愿。北京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投向系数为0.476,远低于上海(0.542)和广州(0.685)的居民消费需求投向系数。北京城镇居民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的剩余收入中,用于发展和享受型消费的比重为47.6%,北京城镇居民把绝大部分剩余的可支配收入(52.4%)转为广义储蓄(包含非消费性支出、储蓄、投资等)。说明,北京城镇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后,更倾向将剩余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而不是增加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

2.可支配收入结余投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意愿较强的是食品、交通通讯、衣着。投向系数分别为:0.194、0.076和0.059。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医疗保健等的消费需求投向系数较低。

(三)居民消费需求弹性分析

1.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动所引起的消费需求变动的百分比,通常用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居民收入变动对商品消费性支出变动的影响程度。根据北京城镇居民住户调查资料,可计算八大类消费品居民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

计算得到,“杂项”支出的收入弹性最高为1.01,表明当收入增加1%时,杂项商品的消费性支出将增加1.01%,即北京城镇居民杂项商品消费性支出的增速高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衣着”、“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交通通讯”消费性支出的收入弹性较高,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在这些项目上的消费性支出增长速度较快。即居民收入增加1%,这四类商品的消费性支出增速均在0.77%以上。而“居住”、“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性支出的收入弹性较低在0.5以下,表明这些类别的消费性支出受收入的影响较小,其消费性支出的增速远低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速。

下面从各类消费性支出绝对额的变化方面来分析。依据居民各类消费需求总量,结合收入弹性系数计算当收入增加1%时消费增长绝对值。

计算后发现,当收入增长1%时,食品消费增长绝对值为51.64元;而收入弹性最高的杂项类商品消费增长绝对值为12.57元。从八大类消费性支出变动情况来看,收入增长后消费增长绝对值由大到小依次为:食品、交通通讯、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杂项、居住。

2.消费需求价格弹性分析。价格变动影响居民的消费决策,不同商品的价格变动方向和程度,对各类商品消费性支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可以利用消费需求价格弹性来判断和比较价格变化对商品消费性支出变动的影响程度。消费需求价格弹性包括自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根据北京城镇居民住户调查资料,测算居民消费需求的自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

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价格弹性特征:

食品、交通通讯和衣着的自价格弹性较大。八大类商品自价格弹性的数字均为负,说明各类商品的消费性支出都会随其自身价格的上升而下降。除食品类外,其它七类商品的自价格弹性系数大于交叉价格弹性系数。食品的自价格弹性最大,其次为交通通讯和衣着,表明这些类商品的的消费性支出受其自身价格变动影响较大。自价格弹性系数后三位的是杂项、医疗保健、居住,说明这些类商品的消费性支出受自身价格变动影响较小。

食品对其它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最大。所有交叉价格弹性系数符号均为负,说明某类商品价格的上涨(下降),均会引起其它类商品消费性支出的减少(增加)。食品对其它类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最大,表明食品价格的变动对其它类商品消费性支出影响最大。食品对衣着的交叉价格弹性为-0.12,表明,如果食品价格上涨1%,衣着消费性支出将会减少0.12%。对其它商品交叉价格弹性位列第二、第三位的是教育文化娱乐和交通通讯。

三、制约消费需求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结构变动趋势不尽理想,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一)消费心理预期增强, 致使储蓄倾向上升

近年来,高企的教育、医疗、养老开支加大了居民的预期支出,成为挤压居民当期消费的重要因素。以教育为例,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费动辄上万元,大学阶段的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等每年也高达万元,约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在医疗、养老、教育等保障类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居民控制当期消费成为不得已的一种理性选择,大多数居民不得不增加储蓄。

北京城乡居民投资消费意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未来两年内城乡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投向呈重储蓄、轻消费、慎投资的格局。在居民预期支出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扩大居民消费面临的压力也在逐渐加大。

(二)房价过高,挤压即期消费

高企的房价大大增加了居民购房的预期支出,对居民即期消费具有很大的“挤压效应”。目前北京市“房价过高,房价与居民收入不匹配”的现状,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在房价高企的情况下,大部分居民为提高住房购买力,不得不为购房积聚资金,削减其他消费。

(三)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制约消费性支出的增长

在八大类消费的交叉价格弹性中,食品对其它类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最大,系数累计为-0.63,表明,当食品价格上涨1%时,其它类消费的消费性支出累计减少0.63%。2005~2009年八大类消费中食品的价格涨速最快,2009年食品价格比2005年上涨33.5%,五年中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均高于其它商品。在不考虑其它因素变动对各类消费的消费性支出影响的情况下,2005~2009年,因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其它类消费的消费性支出累计减少21.11%。

(四)规模较大的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偏弱

在八大类消费性支出中,除“居住”外中低收入户人均消费性支出均低于全市人均消费性支出。在八大类消费性支出中,低收入户人均消费性支出均低于全市人均消费性支出。通过低收入户人均八大类消费的消费性支出和全市人均八大类消费的基本消费需求可知,低收入户食品、居住、衣着、家庭设备用品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均低于全市人均基本消费需求,其它消费的消费性支出也只是略高于全市人均基本消费需求。中低收入户医疗保健人均消费性支出也低于全市人均基本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程兰芳,《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2]尹世杰,《消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构建 篇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伴随着社会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三十多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年均增长超过了7%,居民可支配消费额也大幅度增加。,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严重受阻,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党和政府将扩大内需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1]。扩大内需,是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长期性的战略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把着力点放在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上,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拉动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消费

一、消费需求的内涵与类型

1.消费需求的内涵

一国的支出法GDP等于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之和。最终消费是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总和,因此,最终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这三部分是拉动国民经济的三个最重要因素。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居民的消费需求,居民的消费需求指的是城乡居民在一个时期的市场上,在特定价格下根据自我意愿能够购买的商品量数目。居民的消费需求是指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需求,必须是消费者有主观愿意购买,并且是有能力进行支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才能产生消费。

2.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

首先,是消费者的收入。在商品价格固定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需求成正比,消费者支付能力越强,消费需求就会越大。其次,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在一定收入下,商品的价格与消费需求成反比,商品价格越高,消费需求就会越小。再次,相关商品的价格。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作为替换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再次,是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喜欢的商品消费,对其消费的需求就自然会多,对不喜欢的商品,消费需求就少。再次,是政府的消费政策。在不同时期,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商品的消费需求可以起到影响作用,宏观经济政策对消费需求具有一定影响。当人们预感物价会下降时,会等待观望,一般不会去消费。除此之外,消费需求还会受到政治、文化、气候、历史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3.消费需求的类型

首先,收入性消费需求。这种类型指的是建立在消费者收入的基础上,决定因素是收入,收入提高,消费需求就会增长。反之消费需求则降低。因此,要增强收入性消费需求,首要任务就是不断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其次,信贷性消费需求。这种类型指的是建立在信贷基础上的消费需求,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借款消费。一种是信用性信贷,就是银行根据消费者信用来决定给消费者贷款。消费者的信用度越高,贷的款就越多,自然而然消费就多。一种形式是抵押性信贷,消费者通过把有价值的东西抵押在银行,获得贷款进行消费。还有一种形式是担保性信贷,就是由别人担保,银行借钱给消费者,然后消费者进行消费。再次,预期性消费需求消费者预期越好,就越敢消费。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医疗、教育、住房仍是居民最大消费领域,这些都极大地抵销了居民的消费热情。要扩大消费,就要扩大预期性消费,提高人们的预期[2]。

二、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1.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消费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有着精辟的论述。马克思认为,生产和消费辩证统一,它们相互依存。生产为消费提供物质对象,消费提出生产的对象。生产与消费具有同一性,相互创造对方。生产与消费的相互作用,在总量上要相互平衡,这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消费是生产的基本归宿,是最终的需求;投资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的。增加投资,必须要依靠消费来实现,仅仅投资增长,而消费持续低迷,必将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有所下降,要想增强经济较快发展的可持续性,就需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一种长期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同时,全面扩大内需,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立足扩大内需,增强居民消费需求,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国内消费需求有巨大的提升潜力

我国拥有13亿人口,经济持续增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商品消费市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在未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还将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居民储蓄余额突破39万亿元,每降低1%的储蓄率将直接增加消费3210亿元,也会带动GDP增长9441亿元[3],这是非常巨大的消费规模。

三、影响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障碍

1.影响支付能力的主要障碍

首先,收入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增长的速度却在不断下降。以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滞后于GDP增长率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滞后于GDP增长率1.8个百分点。新世纪新阶段,这种情况进一步拉大。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购买力严重不足,造成消费倾向走低。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降至69.5%,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在74%左右。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都在0.47以上,竟然达到了0.49,这表明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低收入群体严重抑制了消费增长[4]。其次,消费信贷发展滞后。居民消费信贷提升了居民的支付能力,帮助其实现了实际的购买力,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但是,我国居民保守的生产生活观念,对“借钱消费”难以完全接受。信贷市场的不发达,影响了消费信贷的营销积极性,制约了消费信贷服务的推进,导致我国消费信贷制度发展滞后。

2.影响消费预期的主要障碍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1 篇5

2010年,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仅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市场消费,让广大消费者得到了实惠,而且也大大促进了消费的升级,对我国经济实现增长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

在今年两会上,如何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大家全面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认为,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扩大消费仍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工作重点要转变为常态化地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

代表委员们认为,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十二五”时期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应把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着力拓展内需增长的新空间。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近80%,也低于一些人均收入与我国接近的周边国家的60%。因此,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很大潜力。而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在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随着农村转移人口的融入城市也将带动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其次,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这既是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和挖掘消费潜力的决定性因素,又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时期,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再次,要改善居民消费环境,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未来我国居民消费将加速转型,这为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提供了良好契机。因此,“十二五”时期要抓住机遇,着力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以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健全现代消费品营销体系;要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树立新型消费理念;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积极培育信息、旅游、文化、养老等消费热点。

与此同时,还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努力实现投资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

消费需求论文 篇6

作为餐饮加盟企业的管理者,对餐厅食品的销售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战略规划,当中,就必须要适应消费市场的存在。而理解消费者对食品的消费需求,是其中的重点之一。那么,餐饮加盟店消费者对食品的消费需求的理解,要从哪几个方面了解呢?

1、餐饮加盟菜品营养存在:餐饮加盟管理者有责任使餐食的营养成分合理搭配,供客人任意挑选,并保证食物质量(包括丰富的营养成分)优良上乘。作为一名精明的餐饮加盟经营者,应该从营养的角度,表现出对用餐客人的关心。

背篓人家餐厅内食客如潮

2、餐饮加盟企业菜品的特色风味:消费者对风味的期望和要求各不相同。有的喜爱清淡爽口,有的愿意色浓味重,有的倾向于原汁原味等等。一般说,消费层次的变化,对食物选择极有眼力,对烹调的质量和技艺也极为敏感、挑剔。餐厅应尽量针对他们的不同需求,提供各种风味极佳的高档菜肴。餐饮加盟店可以专门经营一些特别风味的食品,如湘西腊味等等。

3、餐饮加盟店卫生:客人非常注意食品餐具及饮食环境的卫生。每当客人进入餐厅,他们就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观察和判断各方面的卫生状况。他们深知,无论身分地位如何,都逃脱不了“病从口入”的厄运。一旦客人发现餐饮加盟店存在不清洁地方或污染的环境,即便是不太注目的地方,亦会反感不已。更有甚者,如发生食物中毒,会给客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和痛苦,也会严重影响餐厅声誉。所以,卫生是顾客的基本生理需求。餐厅要重视卫生,确保顾客不受到病害的威胁和感染。

4、店内的就餐安全:餐饮加盟店对于客人安全问题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客人在安全方面对餐厅是信任的,认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极小。然而,“安全”确实是客人的最基本生理需求。偶尔,在餐饮加盟店会发生汤汁洒滴在客人的衣物上,破损的餐具划伤手、口,路面打滑引起摔跤,甚至出现用餐时吊灯脱落击伤客人的事故。凡此种种,造成的后果是难以挽回的。

背篓人家餐厅“真花真草”装饰品

餐饮加盟店内桌子装饰物或其他家具和设备,没有锋利的或突出的边角和钉刺;送餐服务员要有熟练的端盘技巧,汤汁不可溅出;餐桌之间有足够宽距离的走道,以免发生服务员与客人的碰撞和拥挤;装置在天花板和墙壁上附属物的位置要合适,要防止碰伤客人头部;家具完好无损,经常检查桌椅有无损坏。及时更换破损和不安全的桌椅及其他设备;挂衣架钉牢在墙上或其他支撑物上。要牢固,防止脱落;电灯、电扇等固定物,或其他墙壁装饰物,钉挂要牢靠;大型玻璃上标有安全图案,挂有布帘或其他标记,以防碰撞。

我国农民消费需求分析 篇7

一、收入增长是决定消费能力的根本

1.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长

农民消费及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和保证是可支配收入长期稳定的快速增长。2001 年以来我国农民人均收入、 消费的变化呈现以下特点:2001 年以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均有大幅度增长, 绝对水平有很大提高。2009 年人均收支绝对数比2001年分别增长228.68%和239.11%, 农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率与其收入增长率呈典型的正相关关系.

2.制约农民经济增长的是收入的水平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越低, 反映居民平常的生活性消费占收入的比例越低, 则可以在当下的收入水平上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

对于不同收入人群, 他们的消费能力都会受收入的限制.尤其是收入最低的20%, 近六年的平均消费倾向都大于1, 说明低收入人群入不敷出, 在没有新的增收点的情况, 很难再去提高消费, 国家应该想办法提高这部分人的收入.而中间20%和最高20%收入群体的平均消费倾向在逐渐递减, 代表国家可以重点开发这两部分人群的消费能力, 以提高我国的内需.

二、 增强农民的消费意愿是提高农民消费的重要方法

边际消费倾向是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 通过它居民的消费倾向和消费愿望被反映。利用消费函数C=A+BY (其中, C为总消费, A为常数项, 代表居民家庭生活必需品消费, B为边际消费倾向, Y为总收入) 去衡量居民的消费意愿.例如2006 年全国农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82, 表明2006年全国范围内农民的纯收入每增加1元就有0.82元用于消费。

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容易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干扰, 具有较强的起伏性, 但整个趋势上呈现下滑性。2006年农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82, 2007 年跌倒0.71.2008年又下降至0.70, 它反映了农民收入受到了由美国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及我国在这次危机的冲击下经济不振的影响, 导致消费和消费意愿不强烈.进一步分析发现:

1.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意愿高, 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意愿在不断下降

按农民纯收入多少分类后, 对其边际消费倾向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收入最低20%的消费意愿比较高, 具有收入跟不上消费的增长的特点.中间收入20%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在2006-2009年间有较大的上下浮动, 表明全球短期经济动向变化对中等收入人群对于收入增长的判断有很大的影响.近几年整个经济形势不是很好, 导致中等收入的农民对以后收入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怀疑性, 从而他们的消费意愿有了较大的起伏.而收入最高20%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则表现出剧烈的下降趋势, 从 2006 年的0.74 下降至2008年的0.57, 2009 年边际消费倾向略微有点提高.

2.不同地域的农民的消费意愿也不同

消费意愿的强弱不单单由收入决定, 同时受消费环境和相应消费模式的制约。我国由于地域间的差别, 经济上不同的地域经济实力差别也比较大, 因此人们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模式也有很大的差别, 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农民的消费愿望呈梯形分布.为了改善农民的收入收到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 在统一收入水平的条件下, 调查我国各地区之间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差别, 从而建立多变量回归方程:C=A+BY+d1X1+d2X2+d3X3 (其中, C为总支出, A是常数, 代表居民家庭生活必需品消费, B为边际消费倾向, Y为纯收入, X1, X2, X3为虚设变量, 表示的是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 d1, d2, d3分别为虚设变量X1, X2, X3的系数) .通过对2006 年我国农村住户调查得到的数据, 以东部地区为标准的消费函数方程为:C=773.87+0.849Y-131.39X1-217.X2-238.65X3.

通过多元回归模型的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在东部农村家庭生活必需品消费为773.87元, 边际消费倾向为0.849, 消费愿望比其他区域的农民高.在收入水平同样的条件下, 中部、 西部地区的农民将比东部地区少消费131.39元和217.11元;而东北地区农民的消费意愿最低, , 东北地区农民的实际生活花费比东部地区少238.65 元.因此由结果可知, 不同地区的农民由于受当地经济强弱和消费模式的制约, 而变现出不同的消费意愿.东部地区农民消费愿望比其他地区的农民都强烈.

三、 政策性建议

1.确保农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

收入增长是拉动消费的基础, 是决定消费能力的根本因素.从长期来看, 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农民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是很差的, 这要靠政府的帮助, 以减少农民的损失.政府也要帮助农民扩大增收的渠道, 只有农民的收入提高了, 才会提高中国的内需能力.

2.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增强农民消费能力

农民应该是中国拉动内需, 提升经济发展速度的决定性力量, 然而农村的医疗、养老、教育问题等始终困扰农民进行消费。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保障体系的建设, 不断扩大农民的征收渠道, 两手抓农村问题。政府还要深化农村机制改革, 加快城镇化进度, 使农民也能享受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硕果。如果农民的收入上去了, 还无后顾之忧, 那么他们的消费热情就会上去, 自然消费能力也会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余永定刺激消费需求 篇8

从短期和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2010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是外需的变化。中国出口强劲回升是国内对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乐观估计的主要根据。但是,我们不能排除由于某种小概率事件发生导致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美国之外的某些重要经济体,如欧元区出现严重问题拖累世界经济的可能性。

同时,中国投资需求增长速度也存在不确定性。2009年财政刺激计划出手快、力度大,迅速遏制了经济增速的下滑。但也可能存在出手过快、力度过大的问题。2010年新增项目肯定会减少,如果由此而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下降,则中国经济增长就可能会出现失速。一旦出口增长速度不如预期,继续保持较高投资增长速度可能仍难以避免。但今年增加投资的政策空间将大大小于2009年。

从货币金融角度来看,2010年的不确定性更大。一般估计2010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将最多不超过4%。但是,国际原油价格、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价格走势很难判断。由于国内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和国际资本流动变化的不确定性,中国股市、房地产价格的走势也存在巨大变数。

从长期来看,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得到改善的前景并不明朗。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继续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将进一步恶化。在产能过剩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出口冲动必将进一步增加。这又意味着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外需的状况得不到改善,而中国同其他国家的贸易冲突将会进一步激化。

余永定认为,如果外部环境再次恶化,中国仍然可以像在2009年那样运用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内需以维持经济增长,但经济结构必将进一步恶化。因此,在尽可能刺激消费需求的同时,容忍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或许可以把外部压力变成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

2010年政府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是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服务业领域,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中国的财政收、支结构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例如,中国在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医疗、社保方面支出的还应该进一步提高;应该在降低中小企业税负的同时,开征财产税、减少出口退税等等。如何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增长速度,实现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上升,也应该成为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

货币政策无疑会向偏紧的方向演进。我认为中央银行可以设定一个中期通货膨胀目标,从而稳定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对资产泡沫的控制不应完全服从于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房地产发展是一个中、长期问题,应该稳定居民和房地产开发商对房地产价格变化的预期,减少房地产投机和房地产开放的波动。

此外,中央银行应该逐渐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更多的让市场供求决定汇率。为了减少金融不稳,中央银行应该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以便防止国际上的金融不稳定通过资本流动渠道冲击中国的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

如果说,对于现有的外汇储备我们没有更多的办法好想,但中国至少应该大大减少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实现这一目标只有两条途径:减少双顺差和把双顺差转化为资本输出。但是,对于增加海外投资也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我们就会从一个陷阱落入另一个陷阱。

现阶段,刺激消费需求应该是政策的着力点,但刺激消费也有潜在的危险:不利于中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的维持和提高。因而,如何把刺激消费的政策与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结合起来应该是一石二鸟的最佳政策。

消费需求论文 篇9

KTV市场现状:

经济的发展在使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社会竞争,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无不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上班一族似乎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工作,周一到周五的工作任务排的满满当当,工作日之余,他们非常渴望通过一定形式的休闲活动释放压力,“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休闲过节成为一种新时尚。

除了春节、清明、端午这样的传统节假日外,光棍节、女生节、情人节这些娱乐性的节日也成了年轻人借以休闲放松的好时机。同时,他们聚会的项目也不仅仅局限在吃饭聊天,结伴去KTV放声高歌成了聚会的“压轴大戏”。随着市民休闲文化需求的上涨和大众娱乐产业的进一步规范化,光顾KTV的顾客群体迅猛上涨,到量贩式KTV唱歌甚至成了亲朋好友聚会时必不可少的休闲项目。需求就是市场,公开资料显示,全国规模领先的宝乐迪连锁量贩式KTV加盟门店已经达到181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分店数量就增加了近20家,加盟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KTV市场发展:

量贩式KTV的高人气对 “休闲过节”新风尚的形成起了明显的催化作用,而整个行业也在各种节假日期间迎来了自己特有的“黄金期”。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家里来了亲戚,开始选择就近在外面吃饭,之后再在KTV唱歌打牌,使得连锁量贩式KTV这种大众化的娱乐场所在节假日期间天天爆满,一座难求。在位于上海虹口区的一家宝乐迪量贩式KTV加盟店,这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不仅是节假日,周六周末这里的顾客也特别多,许多包厢早早就被预定一空,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我店将迎来又一轮预定高峰。假日休闲的味道浓了,K歌休闲成了过节的一大乐事,这种休闲过节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市民认可。量贩式KTV需求的上涨必将带动产业的快速发展,显然,与量贩式KTV单体店相比,连锁

消费需求论文 篇10

“客户集成销售”顾名思义,是指将客户集成起来进行销售,采取的方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客户群在某一时间段集中在某一场所,而不是呈自然分散的形态,从而产生“销售群”。

“客户集成销售”存在着几大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1)对一定数量的消费者进行集中销售与推介以后,个体客户的单位销售分摊成本比自然社会形态的销售运作有所降低。这种销售行为的主体成本分摊项目为场位费用、人工费用、物力投入和物流费用等。“客户集成销售”的客户群具有集中与规模化的特点,资源利用的针对面也由通常意义的随机单指向性销售转向多指向性销售,成本也实现向更多的客户身上分配。因此,每一客户的销售成本分摊将大幅度降低。

(2)对客户的集成使即时的针对性销售具备了相应的规模优势,从而使销售资源的强势配置成为可能,

当我们面向一个客户进行销售的时候,在理想层面上,我们期望能够把最大的资源与力量应用其中,以便能达成销售。但是考虑到我们从单一客户身上可能获得的收益限制,致使我们根本无法进行强势的资源整合,否则就显得得不偿失。而当面向一个规模化的群体的时候,我们的销售行为就可能带来规模化的效益,就有条件整合强势资源对产品进行销售推介。

全能女性时代的消费需求 篇11

社会角色的嬗变

在20世纪前半叶,女性的社会角色基本上定位在家庭方面,而且社会上也很少有全职的女性工作。二战以后,这种现象有了很大的转变,战争使得绝大部分男性跋山涉水参战,而女性则开始展现她们在工厂或办公室的性别优势和特点。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在美国社会中的女性角色,已经由原来的家庭主妇型定位转向了职业女性,有将近3/4的美国女性拥有了全职工作。

然而事实上,对于女性角色的家务方面需求依然存在,这是天然存在的需求。在社会分工还没有细化到专业的家政人士来从事家务劳动,同时人们还以这种偷懒模式为耻的年代里,大部分女性在工作和照顾家庭之间,以一种透支的状态在走钢丝般地做着平衡。在女性拥有越来越多的钱财支配权的情况下,她们对于个人护理、帮助家庭成员用于节约时间和精力的一些服务和产品越来越感兴趣,而这一产品、服务市场也开始逐渐扩大。

在今天,很多企业主意识到市场营销的落脚点一定是消费者需求,那么全新拓展和日益扩大的女性产品和服务市场也应该成为市场营销策略的重点。结果是很多企业主都将敏锐的眼光投向这一领域,尤其是在帮助女性减轻生活、工作压力的各个方面,针对满足此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设计也开始层出不穷。

摩托罗拉的手机系列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无线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男人们还沉浸于无线通话的简单运用时,很多女性或者年轻时尚人士已经开始热衷于网络游戏和短信聊天了。

女性是网络技术应用的热爱者,她们是天生的需要借助网络来工作和交际的人群,最新的网络移动技术能够帮助她们获取更多的信息。

“我是一个女人中的女人,我喜欢一切独具女性气质的产品。”与摩托罗拉合作发展移动电话技术的西门公司的克默拉说,“对于电话这样的产品,聚焦于女性市场是具有革命意义的举动。但是实际上,我们的顾客群很早就有了这方面的需求,她们喜欢通过自己使用的产品来显示自己的女性韵味和风格。”

韩国三星公司每年花费100万美元的广告费推广它们的钻石手机,这是它们第一款专门针对女性市场推出的产品。摩托罗拉作为商务机的主力生产厂商,意识到这一市场的潜力后,侧重于针对女性的游戏需求和短信沟通需求,率先在美国市场上研发相关的手机产品,手机一上市就大获女性消费者的好评。

市场细分

根据市场营销学的研究,根据工作状态女性市场被分为四个类别:全职主妇,倾向于完成一些工作和自由职业的女性,为谋生而工作的女性,职业女性中工作导向和事业心重的女性族群。

这样的划分是基于女性心理和关键时刻的导向性选择作出的,而非简单地按照某一女性是全职在家,还是一周工作140个小时的职业女性。因为有些人即使全职在家,依然是工作进取心很强的作家或者设计师;而有些人虽然看上去不停地在工作,但其实只是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而已,她们根本没有职业归属感和长远发展的事业导向。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每个分类人群中的女性族群工作都异常繁忙。然而显而易见的是,职业女性中工作导向和事业心重的那群人对于事业的成就感要求很高,也倾向于要赚更多的钱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现实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举例来说,家用产品系列,例如肥皂、杂货店的各种初级原料都更为吸引那些在家的全职主妇,她们事事都喜欢亲历亲为,比如她们每天都要烹饪可口的饭菜,她们不能接受任何从速食店买来的食品摆上餐桌。而职业导向的女性,对于一些能够节约更多时间的产品,例如洗碗机、洗衣机、速食产品、配料、净菜等都十分热衷。这一类产品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于这类人。同样,职业导向的女性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购物并对不同的购物过程进行比较,因而,她们会更具有品牌忠诚度,甚至是对终端卖场的忠诚度,因为她们不愿意在货比三家或者寻找和发现新的品牌方面浪费过多的时间。她们愿意以更快速、更便捷的方式购物,比如运用购物清单来邮购产品或者通过互联网购物。她们会选择在周末或者晚上等相对空闲的时间购物,所以产品的促销和品牌推广活动要根据这一特点来吸引她们更多的关注。杂志的出版商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她们为这样的族群设计出版各种消费时尚类杂志,帮助自己的广告商更加有效地接触到这一类人群。

社会文化压力

很多调查研究也都针对职业导向型女性展开。在社会上流行的文化产品中,如电影、流行音乐,甚至是儿童故事中的妇女形象,社会对于女性的传统看法在这些形象上的投射是显而易见的,使得她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得不屈从或者下意识地依从那些标准,无论是传统美德还是陋习痼疾。

在很多时候,这些过于完美的形象和期望会隐喻这样一个女性:照顾好孩子身心健康的好母亲,在职业上步步高升的职场女强人,使婚姻和家庭沟通畅通的好妻子,帮助维系家庭亲友联络的中间人,平衡好日常家务与工作的两面手,同时还是一个保养好皮肤和身材的漂亮宝贝。这基本上是一个超人神话,只不过这一次的超人是一个女性,一个在传统意义上要靠绅士们去保护和照顾的女性。因此,如果企业不能充分意识到这些社会压力对于女性形象的要求,企业就会更加着重于帮助女性提高生存和职业方面的技能,而忽视了女性全能平衡发展方面的需求。实际上,很多女性“家务好帮手”之类的工具之所以应运而生,都是根据女性的家庭需求而非工作需求产生的。

所以实际上,真正有效率和效益的产品研发,会侧重于帮助女性消费者完成她们热望中的各方面平衡,而非简单地突出某一方面的需求。她们的目标是梦想成为影视剧中的完美女性。

在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领域有很多性别差异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特别关注市场营销是如何有效开展的,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女性是全面型的购物步骤完成者,她们会多方比较各种购物信息,最终作出决策。而男性消费者虽然貌似理性,可是有很多时候却会大而化之,对很多消费信息视而不见,只侧重于他们认为很重要的几个因素,并由此做出决策。

◆女性倾向于运用一种我们称之为“相关度决策”的过程,她们在最新的消费决策中更注重是否有以前的相关经验做参考,是否跟她们的基本认知有相关性。而男性则更加侧重于以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因素作参考。

◆女性容易对语言信息作出反应,而男性则容易被非语言信息吸引,例如图片的刺激、音乐的感受,等等。

◆在消费、购物行为和生活方式上,女性更倾向于公平性,她们不愿意让别人没有面子,甚至对那些终端导购员,她们都会善解人意地帮助人家保全面子。而男性则更多地体现出粗鲁的一面,他们喜欢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且在购物中予以坚持,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以维护自己的观点。

这些不同的特点其实对于今天的市场营销人员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要求,因为市场细分和产品同质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上,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因为越来越多的女性发现她们可能随时面临被工作和社会淘汰的可能,竞争的压力迫使她们对自己的全面平衡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市场营销研究可以帮助商业企业做些什么呢?可以帮助它们针对女性消费者制定营销方案,采取相应的营销措施。所以,有关性别差异的研究只会给我们的商业营销带来更多的全新认识和帮助!差异化,肯定会对企业的营销有所助益。

上一篇: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下一篇:督促问题的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