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剖析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剖析(精选7篇)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剖析 篇1

《食品安全法》只规定了“病毒性肝炎”等人员不能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条例》具体规定“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不能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明确排除了乙型肝炎患者从事食品生产行业的限制。这是因为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不通过饮食传播。《条例》从法律上消除了对乙肝患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限制,这是科学的态度,也向公众澄清了“乙肝不可怕”的事实。

食品生产和销售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在《食品安全法》已详细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进货索证、索票义务基础上,《条例》补充规定食品批发企业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数量、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或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销售票据;食品生产企业除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做好进货查验记录和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外,还应该如实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所有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医院有责任上报食物中毒等病人情况

《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食物中毒病人,或者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人、疑似食物中毒病人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疾病信息。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须过“两道关”

设立食品生产企业,应当预先核准企业名称,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后办理工商登记。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依法取得相应的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后办理工商登记。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食品安全事故2小时内必须上报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应当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果违规不上报,给予警告处分;毁灭有关证据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餐饮服务者的安全责任

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定期维护清洗食品加工等设施设备;按照要求对餐具进行清洗消毒。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剖析 篇2

一、组织《食品安全法》学习培训,为依法监管打好基础

武夷山工商局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法》学习宣传月”活动。组织《食品安全法》和《条例》学习培训,详细解读《食品安全法》的立法背景及主要内容,为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做好准备;开食品经营企业座谈会,让食品经营者了解《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和工商机关的监管职责,熟悉掌握《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经营者应具备的条件和经营者应依法遵守的基本制度,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切实增强食品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自律行为;开展食品安全宣传进学校活动;开展《食品安全法》进农村活动,进一步扩大影响,在广大农村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切实增强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举行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在食品经营场所或人群聚集地设立《食品安全法》宣传咨询台,通过现场宣传、散发《食品安全法》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教育和宣传,共发放食品安全法手册1000余本,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单1500余份。

二、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着力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武夷山工商局坚持以规范食品监管行为为核心点,严格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制定下发《关于印发〈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工商食字[2009]64号)及《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强化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体系。

建立领导机制,强力组织保障。武夷山工商局建立了局长亲自挂帅,分管局长靠前指挥,市场合同股牵头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领导机制。实行段片长责任制。确定工商所所长为第一责任人,主管人员为直接责任人,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基层工商所。与4个基层工商所所长,23个段片长签定了目标责任状,实行了“所管片、片管段、段管人”的责任制管理,增强了监管主动性,监管效果更加明显。

建立工作机制,强化制度保障。武夷山工商局针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从严把食品入市关开始,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规章制度。

(1)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在食品市场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工作基础上,我们重点抓了“两个准入”,即: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和商品准入。市场主体准入主要是严把登记审核关,严格食品经营户的前置手续,严厉查处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确保食品经营主体资格的合法性;商品准入就是要求食品经营者在购进商品时,向批发企业、个体户索要“四证一票”,即有效期内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卫生许可证复印件、食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复印件和进货发票,保证食品来路合法,并建起登记台帐和档案。同时,做到“五个不得购进”,即对不能提供相应票证的供货商食品不得购进、不标注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的食品不得购进、超过保质期以及变质失效的食品不得购进、不符合《产品质量法》《食品通用标准》等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外在质量不合格的食品不得购进、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和包装标识的食品不得购进,不准上架出售,并随时接受工商部门的巡回检查。

(2)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为切实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市场安全监管工作,武夷山工商局要求各工商所认真落实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市场巡查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和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等项制度。对因工作不落实,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工商所,取消其评优、评先的资格。

(3)实施社会监督制度。依托现有的12315消费维权联络站、点的网络,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网络。组织站点联络员进行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使其担负起食品安全联络员的责任。同时充分发挥12315投诉服务台的作用,拓宽食品安全监督渠道。

三、多措并举,重拳出击,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执法力度

武夷山工商局针对食品季节性、节日性、区域性消费的特点,全面开展了2009年元旦、春节食品市场、“五一”黄金周、端午节、“六一”儿童节食品市场、添加剂市场以及农村食品市场整治行动。一是认真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治行动。武夷山工商局上下坚持以市场巡查为抓手,以建立农村食品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为保障,以农村食品质量监测为重点,稳步推进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年活动。截止目前,在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中,共出动执法人员169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1台次,集中力量检查食品经营户322户次。二是以元旦、春节等节日为重点,开展节日期间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对节日期间销售量较大的食品进行重点检查,依法查处销售“三无”食品、冒牌食品、仿冒食品、过期变质食品以及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劣质食品等违法行为。节日期间,武夷山工商局共出动执法人员289人次、执法车辆26台次,检查经营户423户次,查处取缔无照经营户5户,下架销毁问题食品约91公斤,受理消费者举报投诉8起,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500元。三是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通过摸底调查、企业自查自纠整改、集中清理整顿,共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60人次,车辆48台次,检查食品单位555户次,确定整治重点地区12个、整治重点单位12个。抽取白酒等13个批次食品送武夷山工商局景区工商所食品安全检查室检测,抽取8批次60个蔬菜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抽检合格率98%。

四、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全覆盖

巩固食品安全电子化监管“全覆盖、全运行”工作成果,深入推广食品批发企业电子台账软件的管理运用。在2008年推行食品批发经营电子化监管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电子台账“全覆盖、全运行”工作。截止目前,武夷山工商局共为78户食品批发企业安装了电子台账软件并实行电子打单,倒查辖区内192户食品零售商所进的食品均有相应的电子单据。自开展食品批发经营电子化监管“全覆盖、全运行”工作以来,武夷山工商局共立案查处各类食品安全案件13件,罚没1.5057万元。食品批发经营户电子台账“全覆盖、全运行”的任务,为食品安全的长效监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面推广运用“商管系统”,做好食品批发企业、超市数据直报点数据录入和指导工作。运用“商管系统”单机版开展食杂店巡查,对不落实食品进货台账管理制度的经营户进行查处。目前,武夷山工商局通过“商管系统”共采集上传食品信息数据369条,巡查日志884条,通过“商管系统”发现并查办食品安全案件2起。

启用“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食品流通监督管理系统”,实现食品安全全方位监管。根据省、市局相关文件的精神,对基层工商所人员开展了该系统的培训指导工作。今年7月,武夷山工商局已正式启用“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食品流通监督管理系统1.0版”,督促辖区食品批发经营户、总代理企业及生产企业做好备案申请和电子数据的上传工作,工商所进行预包装食品流通备案数据的抽查和审核,每周对小食杂店、集贸市场等食品经销单位进行巡查。目前,运用“备案子系统”受理预包装食品一级批发经营户备案登记1户,运用“巡查子系统”导入零售商数据752条,对122户零售商巡查132次,抽查商品1245个。

严抓培训指导,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武夷山工商局加强对各工商所及辖区内大型市场、超市负责检测的人员的食品安全检测培训工作,要求各工商所按照市局《关于持续抓好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基础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制订了食品检测计划,按照计划对辖区内市场、超市开展抽检工作,并做好检测台账。

五、下半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思路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剖析 篇3

2009年《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后,上海市人大代表对食品安全地方立法问题高度关注,多次提出立法建议。最终确立了“既落实国家授权地方立法的任务,又重在解决本市食品安全突出问题”的立法总体思路,形成《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草案)》,于2011年7月29日审议通过。

2011年9月1日,《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正式实施,下称《办法》。那么,这部地方法规对上海市的食品安全问题能起到作用吗?具体有哪些措施?

【现象】目前上海市对食品的监管模式为“分段监管”,质监部门负责生产领域,工商部门负责流通领域,餐饮领域由食药监部门负责,还有农业部门、商业部门承担相应的食品源头监管,看似全面,其实总有职责交叉与监管空白处,形成了“大家都在管、大家都有管不到”的局面,容易造成部门之间“踢皮球”或出现监管盲点,需尽快加以解决。

【条款】《办法》第三条规定,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提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政策措施;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组织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调查处理工作;研究、协调、裁决有关部门监管职责问题。

【解读】本次立法制度创设的最大亮点就是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协调食药监、工商、质监等部门的监管职责问题,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编织一张食品安全监管网。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设立,真正解决了“分段监管”中的管理缝隙。

【现象】如此多的监管部门,市民遇到问题该向哪个部门进行举报呢?有这样一个例子,市民李小姐在某超市购买了一盒巧克力,回家拆开后发现巧克力已严重变形且表面出现霉斑。气愤的李小姐去该超市理论退货后,还欲对此进行举报,但她拿起电话时却犯了难:该向哪个部门投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局还是质量技术监督局?

【条款】《办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将设立统一举报电话,并向社会公布。任何组织或个人发现食品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都可拨打举报电话,也可以向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举报属实、为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举报人给予奖励。

【解读】上海市将搭建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受理中心,公布统一举报电话,避免市民在投诉时不知该向何部门投诉、打投诉电话却被告知不归该部门监管、市民感觉投诉无门等尴尬情况。同时,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经过广泛调查并征求市民意见,将公布有奖举报方案,鼓励市民举报,真正实现全民监管。

【现象】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因食品安全问题被相关部门查处后,在“风声不紧”的时候会再次复出,改头换面,继续坑害消费者,赚昧心钱。

【条款】《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并加强整改指导。

【解读】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是一个有效监管并督促食品经营者诚实经营的好方法,避免了那些黑心老板“今天关门大吉,明天粉墨登场”的情况。如果全国都能实行这样一个制度,也将避免那些不法者“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根源上杜绝了那些不法商贩。

【现象】在人们还没正确了解什么叫“食品添加剂”时,三聚氰胺、苏丹红、塑化剂等非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出现在人们面前,且被人们误解为是“食品添加剂”。另一方面食品添加剂也确实存在过量和超范围使用情况,这让市民们总是误认为,只要是添加剂,都是对人体有害的,甚至到了“谈添加剂色变”的地步,从而导致市民对食品安全越来越没有信心。我们吃的东西里到底添加了什么?又有多少美味是勾兑出来的?

【规定】《办法》第十四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品种、使用范围及用量使用,并建立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记录制度。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指导和监管。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添加剂。对情节严重的违规企业,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或准许生产证。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剖析 篇4

一、修订的必要性

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20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已不适应新时期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需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新食品安全法的各项规定,明晰食品生产经营者法律义务和责任,强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细化自由裁量权,进一步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有必要对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进行修订。

二、修订过程

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修订工作,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列入立法工作计划,由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牵头组织起草。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食品安全工作“四个最严”的要求,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问题导向、制度创新,制定了修订工作方案,成立了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广泛听取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基层监管部门、食品行业协会、生产经营企业、专家学者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网站公开征求意见达6000多条;会同世界卫生组织召开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国际研讨会,广泛借鉴国际食品安全治理经验;针对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多次进行实地调研和研讨论证;结合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对修订草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共10章,208条。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积极构建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一是强化地方政府落实“四有两责”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承担属地管理责任,建立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人员、经费、技术支撑等落实到位,对发生的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依法承担责任(第4条)。二是构建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查员队伍。国家建立食品安全检查员制度。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建立专职食品安全检查员队伍,重点对规模以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良好操作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的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日常监督检查(第135条)。三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标准,明确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人员、设施设备等能力建设要求(第152条)。此外,还细化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职责。

(二)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一是强化较大规模和高风险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和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在较大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和肉制品、乳制品等食品生产企业中推行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第46条)。二是强化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因涉嫌食品安全犯罪被立案侦查或者提起公诉,因食品安全犯罪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因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被公安机关拘留或者予以其他治安管理处罚,被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依法作出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产停业等处罚的,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立即停止向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第66条)。三是强化特殊食品监管。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项目对出厂产品进行逐批检验(第93条)。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按照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对进口婴幼儿配方食品进行全部项目逐批检验(第112条)。此外,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生产经营控制、食品追溯、食品召回等方面的.义务。

(三)强化地方政府责任落实。一是明确乡镇政府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区域的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执法协助、宣传教育等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第5条)。二是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能力建设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生产经营行政许可、风险监测评估、食品安全标准修订、监督检查、抽样检验、宣传教育、能力建设等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就应急处置、案件查办、举报奖励、重大活动保障等设置专项经费。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车辆纳入特种用途车辆管理(第152条)。此外,还明确了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等方面的职责。

(四)强化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严格监管。一是强化了非标准检验方法的使用。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中可以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分析查找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第98条)。二是强化企业非法添加物排除合理怀疑的举证责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采用技术手段检出食品中含有非食用物质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排除合理怀疑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第143条)。三是明确制定临时限量值和临时限量方法的情形。对于食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生物毒素、污染物质以及掺杂使假、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尚未制定残留限量值和检验方法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制定临时限量值和临时检验方法,向社会公布,作为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的依据(第144条)。四是在强化双随机检查的基础上,增加食品安全飞行检查。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或者重大社会影响的;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可能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或者重大社会影响的;投诉举报反映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存在严重违法行为或者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等情形的,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实施飞行检查(第155条)。五是强化案件办理中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公安机关在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过程中,发现需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公安机关公布食品安全刑事案件信息,涉及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前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必要时共同公布,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解释、说明(第164条)。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涉嫌构成食品安全刑事犯罪的,在案件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期间,为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可以依法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第173条)。六是明确行政执法与行政拘留衔接程序。对尚不构成犯罪,依法需要移送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的案件,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移送至公安机关(第169条)。公安机关对发现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经审查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立案侦查后认为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依法应当拘留的,应当依法作出予以行政拘留的处罚(第171条)。

(五)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一是强化食品安全素质教育。国家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教育课程,强化食品安全科学常识和法律知识普及,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新闻媒体应当按照主管部门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规定开展食品安全公益宣传(第6条)。二是强化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技术机构、科研院所、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律师协会、新闻媒体等参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第20条)。三是引入食品安全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食品安全治理。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对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价。食品安全第三方专业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检查评价能力,并对其出具的检查评价结论的真实性负责(第45条)。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剖析 篇5

王选平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滨海新区食品药品监督所

[摘要] 法律责任章节是一部法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义务的贯彻实施必须要有设定完善的措施做后盾,即不履行法律义务而产生的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此构成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的对待关系。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部分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关系进行探讨。认为存在瑕疵。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法律责任 法律义务 立法

法律责任章节是一部法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指违反法律规范而应当承担相应责任或者被追究、处罚的不利后果。是保证法律义务履行的主要手段。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一个设定完善的法律责任不但使法律能够很好的贯彻执行,而且从中体现出法律的严谨和威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属于卫生类的行政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自施行以来,在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发现,该法律法规设定的“法律责任”章节部分内容,存在瑕疵。作者就《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法律责任”章节涉及到的行政责任部分探讨如下。1 问题的提出

1.1 食品生产经营条件不符合要求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食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与人体健康直接相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易受到外界有毒有害因素的污染。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条件下生产经营的食品,可以有效的控制食品污染。《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就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提出11项要求。涉及到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卫生、卫生设施、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个人卫生、餐饮具消毒、生产用水等,内容全面广泛。其中的款项专业

[1]

性、技术性强。是制定各类食品安全规范(GMP)、标准、办法的依据。如卫生部颁发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涉及到的关键内容,均是在《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的框架下制定的。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许可审查、日常监督行政行为的法定依据。也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在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职责,强化企业自律行为,改善、保持和提高企业形象,保证产品质量必须要做到的硬性规定。在餐饮服务单位中实施的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设计的关键项目也与《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中的内容密切相关。

可以说,《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是该部法律的灵魂,是立法宗旨的具体体现。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要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具有不可处分性质。法律义务的贯彻实施必须要有设定完善的措施做后盾,即不履行法律义务而产生的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此构成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的对待关系。否则,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而无强有力的惩罚措施,这样的法律将显得软弱无力。成为一纸空文。《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必须要履行的义务。但是若违反了该条款,“法律责任”中却未能作出明确规定[2]。表现在: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违反《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一)、(二)、(三)、(四)、(五)、(七)、(八)、(九)、(十)和

(十一)条,“法律责任”章节中却未设定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这些条款不仅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也是食品生产经营者易违反的行为。例如食品生产经营场所环境卫生不洁;不具备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无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等十四项卫生设备或者设施;餐具、饮具不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就使用;销售直接入口食品无小包装或者不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食品生产经营人员不讲究个人卫生等。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以上条款的行为,在当前的食品流通环节、餐饮服务环节并非少见。如果执法人员在现场查处这些违法行为时,依照《食品安全法》,却找不到相对应的条款来实施行政处罚。其结果是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当事人却不能受到应有惩罚而“逍遥法外”。其尴尬、被动的

局面是明显的。

1.2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未能取得健康证明上岗不承担法律责任 《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健康管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制定该条款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患有痢疾、伤寒和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有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进入到食品生产经营场所,污染到食品,以致导致传染病传播和流行,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威胁。这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也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要履行的法律义务。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履行该条款,《食品安全法》“法律责任”中却未设定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意味着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发现违反《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行为,尽管也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也不能对其实施行政处罚。1.3 《实施条例》“法律责任”中的某项设定,有悖《行政处罚法》规定

也许立法者意识到《食品安全法》中仅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义务,却没有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为了弥补这一瑕疵,在《实施条例》“法律责任”章节设定了相应的行政处罚。然而,《行政处罚法》第十条明确规定,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表现在:

1.3.1 增设行政处罚种类。《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的,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违反此项规定,《实施条例》在五十五条中设定两项行政处罚。其中一项为给予警告。该行政处罚类在《食品安全法》中未作设定。显然该类行政处罚属于增设。不符合《行政处罚法》规定。

1.3.2 扩大行政处罚范围。《实施条例》就餐饮服务提供者规定以下义务:制定并实施原料采购控制要求,确保所购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第三十一条)。定期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等设施、设备,定期清洗、校验、保温设施及冷藏、冷冻设施。按照要求对餐具、饮具进行清洗、消毒。不得使用未经清洗和消毒的餐具、饮具(第三十二条)。

[3]

《实施条例》“法律责任”中对违反以上条款,设定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八十七条进行行政处罚。但是,将以上义务与之逐一对照,没有一项符合或者近似符合要实施行政处罚的内容。扩大了《食品安全法》中设定的行政处罚范围。

如果依照《实施条例》“法律责任”对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法》第三条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显然,以上设定明显违反《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而且还违反立法原则:下位法不能超越上位法。有悖于法律。应视为无效设定。而且,《实施条例》中设定的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处罚。这里的第八十五条设定的处罚,仅是针对食品本身。即违反《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则是针对食品生产经营的环境条件提出要求,其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两个性质截然不同。依照处罚,实在是牵强附会。2 思考与建议

一部法律中设定法律责任章节不仅是立法技术上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保证该法能够更好的贯彻实施。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食品生产经营者对法律义务的履行,必须要依靠法律责任来作为保障性手段。在这方面,行政法规尤其突出。一部法律中设计详尽的法律义务,再由设定科学合理的法律责任来作保证,这样的法律制度无疑是完善而可行的。真正发挥法律效力,有效实现立法宗旨。

《食品安全法》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也深刻体现出“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古语。自2009年6月1日实施以来,这部法律成为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有力武器。近年来,政府及其部门加大打击力度,查处并处理一批大案要案。从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11月24日公布的4起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足可以看出惩罚力度。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违反《食品安全法》并触犯《刑法》的行为,在整个食品安全问题中,毕竟仅占很小比例。而且,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由《刑法》来调整。大量存在的还是一般违法行为。仍然由《食品安全法》来调整。如餐饮服务单位厨房表面不洁;从业人员不讲究个人卫生;餐饮具不实行消毒制度、烹调加工食品未做到生熟分开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违反《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的行为。然而,《食品安全

[4]

法》仅规定法律义务,未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无形中削弱了法律的威严,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起不到震慑作用。再则,看似一般的食品安全问题,却可能酿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例如,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其设施布局、工艺流程未能做到生熟分开、合理布局,导致食品交叉污染。造成食物中毒事故。如果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督工作中发现存在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用强制有力的惩罚手段,及时有效的纠正违法行为,将这些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无疑这样的执法效果是明显的、有效的。

作者认为,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缺乏严谨,并存在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不对等关系的瑕疵。因此建议: 2.1 立法者在修改《食品安全法》时,充分考虑到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的对等关系,使之更加严谨、规范。

2.2 制定配套完善的法规规范和标准,使这部法律更加趋于完善和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王学政 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解义及热点案例分析[M]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111 [2] 李震海 浅析《食品安全法》的亮点与不足[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5,12(2):135 [3] 李援 宋森 汪建荣 刘沛 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解与应用[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111 [4] 刘金国,舒国滢主编.法理学教科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43 注:1 2011年12月20日报市所(电子、纸质),拟报卫生部监督中心征文。

湖北省食品安全条例 篇6

(2016年7月28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

过)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二百零一号)

《湖北省食品安全条例》已由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16年7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6年7月28日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食品生产经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

第三节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第四节 小餐饮

第五节 食品摊贩

第三章 食品安全保障

第一节 风险监测和食品安全标准

第二节 食品检验

第三节 监督管理

第四章 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恪守职业道德,诚信自律,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实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完善食品安全评议、考核、奖惩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保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承担下列职责:

(一)研究部署、统筹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工作;

(二)制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重大政策措施;

(三)研究、协调、决定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

(四)督促落实、考核评价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

(五)组织协调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工作;

(六)建立健全协调联动、综合监督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

(七)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承担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农业、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安、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在乡镇或者特定区域设立派出机构。

第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明确专门人员,具体承担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和宣传引导等职责。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聘用食品安全协管员或者信息员,协助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及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宣传普及,倡导和培育健康、科学的食品安全文化,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第九条 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制定并组织实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规范行业行为,推进行业诚信建设。

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应当提高公众食品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和维权意识,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食品生产经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条 从事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许可。食用农产品的销售除外。

第十一条 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进货查验记录、出厂检验记录、销售记录等制度,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

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农业部门等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

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追溯体系,对食品生产、贮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的质量控制和追踪,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保障食品安全。

第十二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时应当按照规定向供货者索取可追溯的销售凭证和查验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并查验其营业执照、生产经营许可证,每年复核不少于一次。

采购婴幼儿配方乳粉应当按照批次查验质量合格证明文件。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其分支机构应当建立配送食品台账;采用电子化管理的,应当保证各分支机构可以在其经营场所查询食品台账。

第十三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食品安全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超范围、超限量使用。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制度,如实记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名称、使用范围、使用量、使用日期等事项,并在其生产经营场所进行公示。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食品生产经营者贮存食品添加剂,应当使用专用贮存设施,并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

第十四条 食品生产者在食品生产许可证或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有效期限内连续停产六个月以上的,应当在恢复生产后七日内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从事保健食品经营的,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许可,并在许可的范围、地点从事保健食品经营活动。

以会议或者讲座等形式宣传推介保健食品的,其宣传内容应当真实、全面,与广告审批部门批准的内容一致,不得作夸大功能、虚假或者误导消费者的宣传,不得在许可的经营场所以外进行现场销售。

第十六条 利用自动售货设备从事食品销售的,应当在自动售货设备的显著位置公示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信息。自动售货设备、商品及其放置地点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条件,对到期食品应当及时更换。

利用电视购物从事食品销售的,应当以便于消费者识别的方式公示经营者名称、联系方式、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信息。

第十七条 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许可,法律、法规规定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的除外。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其经营活动主页面显著位置公示其许可证;通过自建网站交易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其网站首页显著位置公示营业执照、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等信息。

第十八条 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建立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审查登记、销售食品信息审核、食品安全检查、违法行为处理、投诉举报处理等管理制度,并在网络平台上予以公开。

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审查其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等材料,并建立档案;设置专门的网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或者指定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对平台上的食品经营行为及信息进行检查。

第十九条 学校实行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加强食品安全的日常管理,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学校食堂应当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岗位责任制度,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操作规程;推行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视频监控,保障学校用餐安全。

第二十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对外配送食品,应当使用专用封闭工具;分装、贮存、运输食品的容器、用具、温度和时间应当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从事集体用餐配送的,应当在食品容器或者包装显著位置注明配送单位、制作时间、保质期、贮存条件和食用方法等,并按照规定留存配送食品的样品。

利用互联网经营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取得包含网络经营的食品经营许可;从事集体用餐配送的,应当取得包含集体用餐配送经营的食品经营许可。

第二十一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保障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鼓励餐饮服务提供者通过设立透明式、开放式、视频监控式厨房等形式,展示食品加工制作过程,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二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仓储、物流配送企业贮存、运输食品的,应当对受托的仓储、物流配送企业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进行审查。

从事食品贮存、运输的,应当保证食品贮存、运输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安全清洁、无毒无害,并符合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要求。

受托从事食品贮存、运输的,应当按照规定查验委托方身份证明、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以及合格证明文件、检验检疫证明等材料,并承担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食品安全责任。

第二十三条 为食品生产经营、冷藏冷冻、贮存等提供场所的出租者,应当查验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等,并留存复印件;发现有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报告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四条 食品交易会、展销会的举办者应当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录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许可证、经营范围和商品信息,并在举办前三个工作日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告知举办地点、举办时间、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管理措施等信息。

第二十五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实行许可管理制度,食品摊贩实行登记管理制度;实施许可和登记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经营者应当按照许可的范围生产经营食品。未经许可或者登记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六条 申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许可的,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在十个工作日内颁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小餐饮经营许可证;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许可并书面告知理由。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小餐饮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届满继续生产经营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经营者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延续。原发证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当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办理换证手续。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许可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对符合要求的,原发证机关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七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来源合法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国家相关规定;

(二)用水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三)食品添加剂使用符合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国家相关规定;

(四)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等对人体安全、无害;

(五)接触食品的餐具、饮具、设备和包装材料无毒、无害、清洁,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容器和材料不得回收循环使用;

(六)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七)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生产经营人员应当持有效的健康证明,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时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保持个人卫生;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二节 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机制,保障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二十九条 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含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开办者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组织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开展日常检查工作;

(二)按照食用农产品类别实行分区销售,保证销售和贮存食用农产品的环境、设施、设备等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三)建立食用农产品入场销售者档案,记录入场销售者基本信息,留存入场销售者的身份证明资料,档案或者证明资料保存期限不少于销售者停止销售后的六个月;

(四)查验入场销售食用农产品的产地证明、购货凭证或者采购协议等来源证明和质量合格证明文件;

(五)印制并督促入场销售者使用格式统一的销售凭证;

(六)在市场醒目位置设置信息公示栏,公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用农产品检验结果、不合格食用农产品处理情况、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

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办者,除履行前款规定的职责外,还应当与入场销售者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明确双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权利义务;未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的,不得进入批发市场进行销售。

第三十条 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配备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或者委托具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对进入该批发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进行快速检测或者抽样检验,并及时公布结果。

食用农产品零售市场应当配备快速检测设备,每天抽查场内食用农产品,及时公布快检结果。

第三十一条 建立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食用农产品进入集中交易市场销售,销售者应当提供身份证明、产地证明或者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无法提供身份证明的,不得进入市场销售;无法提供产地证明、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之一的,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进行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检验检测合格的,方可进入市场销售,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自销的少量食用农产品除外。

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市场销售的,应当提供社会信用代码和合格证明文件。

销售畜禽产品的,应当按照规定提供检疫证明;销售猪肉产品的,除提供检疫证明外,还应当提供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明。

销售进口食用农产品的,应当提供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

第三十二条 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用农产品名称、数量、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保存相关凭证。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食用农产品销售者采用电子数据追溯,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第三节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第三十三条 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小作坊,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取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

(一)具有与生产加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经营等场所,生产经营区和生活区有效分隔,保持生产经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二)具有与生产加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设备、设施以及卫生防护设施;

(三)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四)具有保证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三十四条 申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的,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开办者的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系方式;

(四)生产加工场所平面图及其使用证明;

(五)主要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说明;

(六)拟生产的食品品种和生产工艺说明;

(七)生产加工场所的卫生与安全情况说明。

第三十五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应当载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名称、经营者姓名、许可证编号、生产加工地址、生产加工范围等信息。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在其生产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公示营业执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以及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六条 禁止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食品添加剂和下列食品:

(一)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等特殊食品;

(二)乳制品、罐头食品、瓶(桶)装饮用水、采用非固态法发酵工艺生产的白酒、配制酒;

(三)采用非物理压榨方法生产加工的食用植物油和其他食用油脂及其制品;

(四)国家和省规定禁止生产加工的其他食品。

市(州)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录,向社会公布,并根据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适时进行调整。

第三十七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建立进货台账,如实记录供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采购数量和时间等内容。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建立生产销售台账,如实记录生产销售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销售日期、销售去向等内容。

进货和生产销售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食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一年。

第三十八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包装和标签,标明食品名称、成分表或者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小作坊的名称、生产地址、联系方式、许可证编号等信息。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的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或者外置标签牌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小作坊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

第三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制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作业规范,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指导。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并采取整改措施。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对新投产、停产后重新恢复生产以及改变生产工艺后生产的首批食品,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并报许可部门备案后,方可生产销售。

第四节 小餐饮

第四十条 从事小餐饮服务活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取得小餐饮经营许可证:

(一)具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保持经营场所环境卫生整洁,与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二)食品经营场所设在室内,食品处理区与就餐场所、卫生间有效隔离,制作冷荤凉菜应当设置专用操作间;

(三)食品处理区各功能区布局合理,粗加工、烹饪、餐用具清洗消毒、食品原辅材料贮存等场所分区明确,防止食品在存放、操作中产生交叉污染;

(四)具有与加工经营食品相适应的冷冻冷藏、排烟、防尘、防鼠、防虫害以及收集废水和废弃物的设备设施;

(五)加工操作场所设置专用清洗设施,其数量或者容量应与加工食品的品种、数量相适应;

(六)具有保证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四十一条 申请小餐饮经营许可的,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经营者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系方式;

(四)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和设备布局、加工流程、卫生与安全设施等示意图。

第四十二条 小餐饮经营许可证应当载明小餐饮服务单位名称、经营者姓名、许可证编号、经营地址、经营范围等信息。

小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在就餐场所显著位置公示小餐饮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和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

第四十三条 禁止小餐饮服务提供者经营裱花类糕点、生食类水产品、自制生鲜乳饮品以及国家和省规定禁止经营的其他食品。

第五节 食品摊贩

第四十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城乡规划要求,按照方便群众、合理布局、保障安全的原则,统筹考虑交通、市容、环境等因素,划定食品摊贩经营区域或者指定路段,确定经营时段供食品摊贩经营,并向社会公布。幼儿园、中小学校门口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禁止食品摊贩经营,具体范围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规定。

食品摊贩应当在指定的经营地点、确定的经营时段从事食品经营活动,保持周边环境卫生整洁,不得影响道路通畅、交通安全。

第四十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区域食品摊贩的登记工作,并将食品摊贩登记信息告知所在地的城市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对食品摊贩在确定的区域和时段经营进行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城市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协调、配合,做好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十六条 食品摊贩经营者应当持有效健康证明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登记,取得食品摊贩登记卡。

食品摊贩登记卡有效期为一年,有效期届满继续经营的,食品摊贩经营者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一个月前办理延续手续。

食品摊贩经营者应当在其摊位显著位置公示食品摊贩登记卡。

第四十七条 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经营场所与垃圾堆放点等污染源保持25米以上的距离,保证食品不受污染;

(二)具有符合食品卫生条件的食品制作和销售的亭(棚、车、台)等设施;

(三)提供即食食品的,应当根据食品的种类配备相应的加热、保温或者冷藏、冷冻设备;

(四)具有防尘、防虫、防蝇等设施以及密闭的废弃物收集设施;

(五)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应当清洁、无毒、无害,符合食品卫生和包装材料要求;

(六)餐具使用前按照规定清洗、消毒,不具备清洗、消毒条件的,应当使用符合规定的一次性餐饮具或者采用集中式消毒餐饮具;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四十八条 禁止食品摊贩经营下列食品:

(一)不经复热处理的熟食,自制生鲜乳饮品;

(二)发酵酒以外的散装酒;

(三)国家和省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其他食品。

第三章 食品安全保障

第一节 风险监测和食品安全标准

第四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卫生部门会同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等部门,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制定、调整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实施。市(州)人民政府卫生部门根据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报省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备案。

第五十条 省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应当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省风险监测能力建设规划,建立覆盖县市区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网络,并逐步向社区、农村延伸。

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部门会同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通报、会商机制,汇总、分析风险监测数据,形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并报同级人民政府。

第五十二条 对地方特色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省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应当会同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公布,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应当包括地方特色食品及其原料、地方特色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质量要求以及检验方法与规程等内容。标准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地方食品特点和传统饮食习惯,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并经省人民政府卫生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相关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可以向省人民政府卫生部门提出制定或者修订地方标准的建议。省人民政府卫生部门认为需要制定或者修订地方标准的,应当及时组织制定或者修订。

第五十三条 食品生产企业制定的本企业适用的食品安全标准应当报省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备案。发现备案的食品安全标准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者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省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应当予以纠正。

第二节 食品检验

第五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全省食品检验体系建设,明确省、市、县食品检验机构建设标准和检验职能,建立全省统一的食品检验平台,实行检验信息、资源共享。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食品安全检验能力建设,整合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检验资源,建立统一的食品检验机构,将食品检验设施设备、抽检经费等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第五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本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等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抽检计划,明确抽样检验的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品种,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并依照相关规定向社会公布检验结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委托具有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抽样工作。

第五十六条 食品生产企业可以设立食品检验机构,配备相应的食品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对所生产的食品进行检验。不具备设立检验机构条件的,应当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第五十七条 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研究、开发、应用食品安全科学检测方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参与食品检验和风险监测。

第三节 监督管理

第五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等部门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安全状况和信用信息等,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方式和频次,实施风险分级管理。

消费量较大、安全风险较高的食品,专供婴幼儿、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和保健食品等,应当作为监督管理的重点。

第五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推进全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制定食品生产经营者信用分级分类管理评定标准,建立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制度和奖惩机制。

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应当作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审批和日常监管的重要参考。对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依法向社会进行披露,并按照规定由有关部门对其进行联合惩戒。

第六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履行餐具、饮具集中消毒的监督管理职责,加强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的日常卫生监督检查,对集中消毒餐具、饮具进行定期抽检;抽检不合格的,应当依法处理。

第六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进行综合治理,统筹规划、建设、改造适宜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的集中场所和街区,配套建设相应的供水、供电、排污等设施,改善生产经营环境。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食品摊贩集中经营场所和街区建设。

第六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农村自办集体聚餐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加强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健全完善申报备案制度、流动厨师培训制度、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置等制度。

第六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餐厨废弃物的管理,建立健全餐厨废弃物管理体系以及工作协调机制,防止以餐厨废弃物作为原料生产加工的食品进入食品生产经营环节;支持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餐厨废弃物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六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者或者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存在严重违法行为,可以将违法生产经营者、违法事项、行政处理决定等内容在其生产经营场所进行公布。

第六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现场发现食品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掺杂异物以及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可以通过视听图像和现场检查笔录等方式记录现场情况,经当事人签字。当事人拒绝签字或者其他特殊原因不能签字,且无第三方人员证明的,应当注明原因,并由两名以上在场执法人员签字确认。

第六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相关部门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的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线索通报、案件移送、案情会商、信息共享等制度,协调、督促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查处工作。

第四章 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

第六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和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数据库,确定各类信息公开共享范围,及时向社会公开与发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工商行政、农业等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发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并相互通报各自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调查信息由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统一发布。

第六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食品安全管理决策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除依法需要保密外,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风险监测方案、地方标准制定、规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其他事项应当公开,并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第六十九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信息保密,对举报属实的予以奖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设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专项资金,用于食品安全举报的奖励。

第七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咨询、建议意见、投诉举报受理平台,公布投诉举报方式,完善投诉举报受理处置机制。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投诉、举报,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受理并在规定期限内及时进行处理、答复;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并告知投诉人、举报人。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及时处理,不得推诿。

第七十一条 新闻媒体应当公正、客观报道食品安全信息,正确发挥公众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弘扬诚实守信的食品安全生产经营行为,依法对食品安全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曝光,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社会舆论环境。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在许可的经营场所以外进行保健食品销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的食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5000元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5000元以上的,处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罚款。

第七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按照要求建立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登记、销售食品信息审核、食品安全检查、违法行为处理、投诉举报处理等管理制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小餐饮经营许可证,或者超出许可范围、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按照规定办理延续手续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拒不改正的,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的食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并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六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拒不改正的,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第七十七条 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第七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可以没收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2000元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2000元以上的,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拒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第七十九条 食品摊贩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擅自在指定的经营地点、确定的经营时段以外摆摊设点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管理部门或者承担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职能的其他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查处。

食品摊贩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四十六条第三款、第四十七条和第四十八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拒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一)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在其分支机构经营场所不能查询食品台账的;

(二)食品生产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建立并保存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未按照规定使用专用贮存设施或者未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的;

(三)利用自动售货设备、电视购物、互联网从事食品经营,未按照规定公示相关信息的;

(四)餐饮服务提供者未按照规定对外配送食品,从事集体用餐配送未按照规定留存配送食品样品的;

(五)提供食品生产经营、冷藏冷冻、贮存等场所的出租者,未查验食品生产经营者许可证、营业执照并留存复印件,或者发现有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未及时报告的;

(六)食品交易会、展销会的举办者未按照规定建立档案、报告的;

(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未按照规定建立并保存进货、生产销售台账记录,查验相关证明的;

(八)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未按照规定在其生产经营场所公示相关信息的;

(九)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未按照规定包装、标示相关信息的。

第八十一条 已取得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不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许可条件,继续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第八十二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服务提供者在一年内累计三次因违反本条例规定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以外处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被吊销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小餐饮经营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和小餐饮经营许可。

第八十三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八十四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是指通过第三方平台或者自建的网站进行交易的食品生产经营者。

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是指通过集中交易市场、商场、超市、便利店等销售食用农产品的活动。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指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从业人员较少、生产加工规模小、生产条件和工艺技术简单,从事传统、低风险食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活动的个体经营者。

小餐饮,是指有固定经营场所,从业人员少、设施简单,从事餐饮服务活动的小餐馆、小吃店、小饮品店等个体经营者。

食品摊贩,是指在有形市场或者固定店铺以外的划定经营区域或者指定经营场所,从事预包装食品或者散装食品销售以及现场制售食品的个体经营者。

第八十五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的规模标准,由市(州)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剖析 篇7

一是加强食品流通许可人员、食品监管执法人员对《食品安全法》的理解和运用,做好食品流通许可事项的思想发动和筹备工作。北京西城工商分局举行了《食品安全法》实施动员暨培训工作会,邀请市局食品处就《食品安全法》的特点、立法思想、立法原则、新设立制度及赋予工商部门的职责等内容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贯彻执行好我国第一部食品安全专门性的法律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加强对辖区食品经营单位的教育培训,增强企业的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依法文明经营。特别是在《实施条例》实施以后, 分局除了利用食品安全宣传栏、电子信息显示屏等方式宣传法律法规之外,还深入到辖区食品经营企业中,现场办起了食品安全知识讲座,面对面向企业员工宣传法律法规、讲解经营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增强其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思想意识。

上一篇:追梦(中国梦征文)下一篇:水冶镇一中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