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十一次党代会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牡丹江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选8篇)

牡丹江市第十一次党代会 篇1

继往开来铸辉煌,承前启后谱华章。1月6日,凝聚着全市人民寄托与厚望的中国共产党牡丹江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市党政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张晶川同志代表中共牡丹江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在新的起点上求实创新跨越争先,为建设更加和谐幸福的牡丹江而奋斗》。

大会的主题是: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在新的起点上求实创新、跨越争先,为建设更加和谐幸福的牡丹江而奋斗。

当日,从早晨7时30分开始,带着历史重任、肩负人民期望的参会代表们和应邀参加大会的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有关人民团体负责人,宗教界负责人,驻军、铁路、驻牡金融、保险单位的负责同志,为我市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外来投资者代表,陆续步入会场。列席大会的有部分市级领导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部分市直党委、党组的负责同志。代表们充满信心地表示,一定不负全市党员和广大群众的重托,圆满完成大会的各项任务。

市十一次党代会共有代表450名,因事因病请假17名,实到433名。

当日的会议中心格外雄伟、庄严,洋溢着团结和谐、蓄力发展的热烈氛围。主席台上方悬挂着“中国共产党牡丹江市第十一次代表大 会”的巨幅会标,主席台前摆放着盛开的鲜花,主席台对面悬挂的“在新的起点上求实创新跨越争先,为建设更加和谐幸福的牡丹江而奋斗”的大幅标语更向大家传递着本届大会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主题。

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成员张晶川、林宽海、沙广华、梁桥、李玉刚、周景隆、葛民、王育伟、李德喜在主席台前排就座。大会主席团成员在主席台就座。

以省委巡视组副厅级巡视专员肖亦新为组长的省委换届选举指导组出席了会议。

大会由林宽海同志主持。

上午8时30分,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正式开幕。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听取和审议中国共产党牡丹江市第十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中国共产党牡丹江市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中国共产党牡丹江市第十一届委员会;选举中国共产党牡丹江市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出席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张晶川同志在热烈的掌声中向大会作报告。

张晶川在报告中指出,今后五年,要牢牢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消费特征、投资拉动占主导的阶段特征、中俄地方经贸合作更加紧密的开放特征;牢牢把握“五城建设”发展方向,全面燃起创新创业激情,加快发展一方经济、改变一方面貌、造福一方百姓。

报告分为四个部分:

一、过去五年是追赶跨越的五年;

二、迈出 求实创新、跨越争先的更大步伐;

三、确保新一年重点工作强势开局;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张晶川在报告中说,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特征,重新审视、重新定位、重新谋划牡丹江,深入实施工业立市、金融强市、贸旅牵动战略,全力打造经济大市、开放大市、品牌大市,扭转了低速、低迷、低沉的局面,全面超额完成了市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过去五年,是牡丹江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沿边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改革创新不断深化的五年、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和全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的五年。

张晶川在报告中强调,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部署,以“求实创新、跨越争先”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深入实施工业立市、金融强市、贸旅牵动战略,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城市、沿边开放先导城市、一体化发展先行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和谐幸福城市,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让牡丹江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全面实现“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七个翻番”,力争五年目标四年完成,再造一个牡丹江经济。到2016年,地区生产 总值突破20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400亿元,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站在全省前列。

--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体制机制的根本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突破,工作机制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牡绥地区在全国沿边开放中的先行作用更加凸显,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全面提速,“五个中心”形成集聚规模,口岸与腹地、境内与境外优势互补、良性互动,进口落地、出口加工和外贸质量显著提升。

--县区经济打造新优势。产业兴县强区扎实推进,县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绥芬河口岸作用更加突出,海林、穆棱和东宁冲击全国百强,宁安进入全省十强,林口进入全省20强,城区经济加速升级,各县(市)、城区齐力协调发展。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牡海宁同城化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小城市群加速崛起,市区、城关镇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全部完成,住房更加舒适,交通更加便捷,环境更加秀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创建全国文明城。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

--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乡就业更加充分,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保障全域覆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环境和谐安定,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归宿感普遍增强。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努力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城市,以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适应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新趋势,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大力推进产业项目攻坚,构建布局优化、规模集聚、层次提升、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沿边开放先导城市,争创东北亚经济圈开放合作先锋。以意识先导、合作先导、产业先导引领开放先导,以牡绥地区统领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支持绥芬河、东宁口岸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做好进口抓落地、出口抓加工、贸易抓转型、合作抓延伸“四篇文章”,持续打造“五个中心”,打造内外互动、连锁加工的大基地,打造南联北开、辐射内外的大通道,打造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大平台,打造展示形象、推动合作的大窗口,保持我市在东北亚开放合作中的先行地位。

--加快建设一体化发展先行城市,构建全域统筹、城乡融合的新格局。推动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同步发展,推动小城镇和新农村同步建设,推动合作共建延伸拓展,破解城乡统筹瓶颈制约。构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公路、铁路和牡丹江沿岸为轴线的“一核三线”发展布局,借势借力发展城关镇、森工农垦建制镇、产业镇和中心村,带动城乡基础设施同步建设、产业加速融合、要素有序流动,实现同城化、城镇化、一体化。

--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打造环境优美、秀气现代的新家园。要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深化文明创建,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力打造滨水、园林、简约、现 代的生态宜居之城。

--加快建设和谐幸福城市,让群众过上富裕安康、舒心愉悦的美好生活。要把为百姓谋福祉贯穿跨越争先的始终,既做大经济“蛋糕”,又分好利益“蛋糕”,既让百姓安居乐业,又让百姓心平气顺,实施收入倍增计划,让群众生活更加殷实;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生活得到更好保障;打造和谐安定环境,让群众生活更加顺心;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让群众生活更加愉悦,同步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与群众幸福指数。

--加快构筑“五城建设”支撑体系。顺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坚持抓改革、兴科技、活金融、优生态、强法治,通过推进改革创新,强化科技驱动,全面活化金融,推进绿色发展,优化法治环境,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确保新一年重点工作强势开局,张晶川强调,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省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之年,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正确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坚持“稳”是大局,保持物价、社会和发展战略的稳定,“进”是关键,全力加快发展。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在保证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运行质量,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26%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3%以上;提高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非公经济投资占产业投资、财政收入占GDP、税收占财政收入、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五个比重”。全市 上下要突出牵动全局的关键领域,强力推进“十项重点工作”:一是打好投资拉动攻坚战;二是加快工业裂变升级;三是多元拓宽融资渠道;四是实现贸易旅游新突破;五是突出抓好科技强农和城乡统筹;六是提升“三优”文明城创建水平;七是促进民生大改善;八是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九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十是开展环境效能专项行动。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张晶川在报告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求实创新、跨越争先,关键在党。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三实两创”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新一轮跨越争先提供坚强保障。要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着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牡丹江市第十一次党代会 篇2

一是抓学习, 促转变, 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省党代会精神上来。广大档案干部要立足全省档案工作实际, 充分认识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意义。局 (馆) 各部门要从现在起到本月底开展“四个一”活动, 迅速把大会精神传达到党员干部群众中, 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的热潮。要理论联系实际, 抓好中心组学习, 领导班子和处级干部要带头学习。与此同时, 要充分利用板报、兰台杂志和网络等宣传途径, 交流学习经验和做法,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二是抓重点, 促工作, 以务实作风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全年前三个季度, 新馆建设、新农村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工作都较好完成, 已公开现行文件中心建设有了实质性进展, 尤其是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活动现场会在普兰店市召开, 这是对辽宁档案工作的充分肯定。现在距年底不足两个月, 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 把收尾工作做好, 确保全年任务圆满完成, 以崭新形象和务实作风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

牡丹江市第十一次党代会 篇3

黑龙江省科协召开会议传达贯彻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吴建国 摄)

闫永华传达了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所作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奋力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工作报告及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结合个人学习体会,认真对大会精神做了解读。

他指出,黑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是在推动黑龙江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在黑龙江发展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炳轩同志所作的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刻分析了黑龙江所面临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认真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对于动员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坚定不移走符合黑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加快建设“八大经济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扎实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他强调,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好黑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上,省科协机关要做表率,努力把全省各级科协组织、学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思想统一到党代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奋力谱写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上来。省科协机关要一定要深入学习宣传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准确领会和把握党代会精神。当前,要深入围绕以下六个专题开展好学习。一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主题;二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更加自觉地坚持走好符合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三是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省十次党代会的五年来伟大实践中获得的八条宝贵经验;四是深刻领会和把握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五是深刻领会和把握今后五年全省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八大任务;六是深刻领会和把握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

他要求,要紧密结合科协工作实际,全面抓好省党代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和科协各项工作的开展。一要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各级科协组织把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学习。二要与省科协正在开展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三型”机关创建活动相结合,省科协机关做好表率和带头作用,机关党委要制定下发《省科协学习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学习方案》,以实际行动推动省科协机关开展的“三型”机关建设。

他提出,要做好2012年省科协的各项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十一方面的工作:一是紧紧围绕全省工作的主题主线,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深入开展好群众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活动;三是做好科普惠农兴村、科普兴边和科普进社区工作;四是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黑龙江省国家级科技思想库试点建设工作;五是不断深化对外民间科技交流和合作;六是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方式,认真履行好科学素质纲要办公室的职责,扎实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七是认真开展全国和全省第二届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工作,大力表彰举荐科技创新人才;八是努力做好全省科技工作者状况大调查工作;九是扎实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十是以实施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为抓手,进一步提高所属省级学会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十一是以科技致富套餐配送工程和高校、企业科协联盟为抓手,进一步提高科协组织服务企业、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省科协要通过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推动工作上层次、上水平,具体要做到“基础工作抓规范,重点工作抓突破,单项工作抓创新,整体工作抓提升”。(谢婷 编辑:吴建国)

北京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全文 篇4

——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刘淇

2012年6月29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首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首善之区的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确立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任务,总结提炼了“北京精神”,编制了“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谱写了首都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圆满完成筹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新中国成立60 周年庆祝活动等历史性重大任务。大力践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成功举办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残奥会,圆了中华民族百年梦想,实现了“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向世界展示了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展示了人民群众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新中国成立60 周年庆祝活动筹办过程中,依靠举国体制优势,明确了首善工作标准,实现了“隆重、喜庆、节俭、祥和”的目标,极大地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极大地增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完成这些重大任务,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了城市文明素质,培育了伟大的城市精神,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物质精神财富,推动首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抓住筹办奥运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机遇,主动调结构、转方式,首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确定“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方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首钢等一批大型企业实施搬迁改造,主动调控汽车、房地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迈上新台阶,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的水平极大提高,巩固了服务业主导的高端产业发展格局,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7%。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消费总量连续四年居全国大城市之首。在节能减排降低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06亿元。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运用科技奥运经验,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制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建立“部市会商”机制和包括中央在京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内的首都资源统筹机制,落实“1 + 6”先行先试政策,实施“十百千工程”和“瞪羚计划”,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立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机制,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建设。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千人计划”、“海聚工程”,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了一批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成果,打造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万人发明专利达到26.78件,居全国领先水平。技术合同成交额1890.3亿元,占全国的40%,其中70%以上输出京外。中关村吸引了全国近四成创业投资,企业总收入达1.9万亿元,占全国高新区总和的1/7。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抓住奥运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开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与区县财政体制改革,引导各区县按照功能定位科学发展。完成原东城区、崇文区,原西城区、宣武区的区划调整,为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科学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加强大兴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海淀和昌平两区资源统筹,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加大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力度,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平台,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增强了市属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村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要任务。积极打造科博会、文博会、京交会等高端会展品牌,组建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着力推动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总部在京落户,完善口岸服务体系,服务贸易保持全国领先,实际利用外资突破70亿美元。发挥京港会、京台会作用,广泛开展区域合作,圆满完成支援四川什邡市等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积极开展以援藏、援疆、援青为重点的对口支援工作,服务了国家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制定《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确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深化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城南行动计划和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意见,加快重点新城、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城市化建设,探索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新路,使更多农民成为有资产、有社保、有岗位、有组织的新市民。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形式。实施新农村建设“5 + 3 ”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首都机场新航站楼等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设施投入使用,一大批水、电、气、热、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特别是下大力气抓交通设施建设,实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912 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72公里,扭转了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城市运行的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积极治理交通拥堵,加强城市环境整治,着力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加大文物建筑腾退力度,创新旧城区整体保护利用机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

法创造性履行职责,创新地方立法工作格局,建立立法立项论证、效果评估

和预案研究机制,提高了地方立法质量;聚焦财政预算监督、司法监督,增强了监督工作实效;创新代表工作机制,发挥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优势。支持政协组织创新履职方式,以组织大规模联合调研为切入点,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质量,发挥了政协组织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创新统战工作平台,加强与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联系,融合台港澳侨海外资源,引智引资引项目,助推首都建设发展。组织开展光彩惠农行动。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稳妥开展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圆满完成“五五”普法任务。完成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双拥共建成效显著,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进展。

首都文化繁荣发展呈现新态势。制定了《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认真总结人文奥运经验,总结提炼出“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 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载体。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为主题,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代表首都风范的靓丽名片。开展百姓宣讲活动,创新宣传工作的形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成立六大联盟,加强首都文化资源整合,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已成为推动首都经济的重要引擎。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和文化精品工程,加强文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网络身份管理工作,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社会建设和服务管理开创崭新局面。制定《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健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领导体制、政策体系、工作机制和工作网络。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探索商务楼宇“五站合一”工作模式。基本实现社区规范化建设,推广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和村庄社区化管理模式,普遍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强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提高了社会管理精细化水平。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拓宽社会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和群众自治水平。加强劳动争议仲裁,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强信访工作,构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和多元调解体系,解决了一批信访积案和历史遗留问题,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深化“平安北京”建设,确保了首都和谐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实实在在成效。把筹办奥运、推动发展与群众利益紧密结合,确立了“五无”目标和统筹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制度,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全面推进社保卡工程建设,实现“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就业新格局,积极开发绿色就业岗位,基本完成首钢停产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全市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提出“大民政”理念,推出“九养”政策,实施老旧

小区抗震节能综合改造工程,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使广大群众得到实惠。制定并实施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推动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着力解决群众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需求,大力推进教育公平。采取积极措施提高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7%。

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动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启动平原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4%。连续实施16个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加大垃圾污水治理力度,空气质量、垃圾和污水处理率与资源化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07年的0.64吨标准煤下降到2011年的0.44吨标准煤,水耗由35.34立方米下降到22.5立方米,均居全国前列。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制定《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实施“领航工程”、“聚力工程”、“先锋工程”,在党政机关广泛开展“三进两促”活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推动科学发展、完成重大任务中发挥了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干部培训方式。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力度,推动干部交流,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加强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首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切实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运用廉洁奥运经验,加强对重大活动、重点工程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积极推进权力结构的科学化配置,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提高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科学化水平。

回顾十次党代会以来工作,我们深感过去的五年,是办好大事喜事,建首善、创一流的五年;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五年;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改善民生,人民群众更好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五年;也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全市人民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奋力拼搏、创造光辉业绩的五年。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区市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中央党政军机关、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京部队、各兄弟省区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首都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过去五年,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必须坚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

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坚持首都城市功能定位,进一步提高城市服务管理水平,认真履行“四个服务”职责,以首善的标准努力使首都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把握首都发展规律,抓住重大活动机遇,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资源整合,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增强群众观念,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励基层创新;下大力气解决好民生问题,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把维护首都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下先手棋,打主动仗,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确保首都安全稳定;必须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为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组织保障。

这些经验弥足珍贵,我们要倍加珍惜。

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进一步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任务还很艰巨;推动城乡一体化,解决城市发展中人口、交通、资源、环境等问题,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维护社会公平,解决好民生问题,还需要下大力气;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切实加以解决,努力把首都工作做得更好。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基本要求、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以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为标志,首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已经历史性地摆在了全市人民面前。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的战略部署,是新世纪中央对北京工作的要求,也是首都人民的新期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发展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发展。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践行“北京精神”,努力开创首都各项工作新局面。

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一定要牢牢把握首都的工作职责。面对国家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的大势,北京作为13亿人口大国的首都,必须以更高标准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责。首都各项工作必须更加有利于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首都发展建设必须更加有利于发挥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作用。我们要以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成绩和工作经验,努力使各项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

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一定要牢牢把握推动首都科学发

展的神圣使命。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有了较好的工作基础。在国家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有条件、也必须更好地发挥支撑、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要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文化创新之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发挥支撑作用;要进一步提升城市运行管理的精细化、信息化、便利化水平,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大力弘扬践行“北京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时代精品,努力提升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把首都建设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善之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标志性城市,在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中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世界范围科技革命和产业调整的机遇,抓住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机遇,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实施首都经济圈战略的机遇,抓住成功举办奥运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带来的机遇,奋力开创首都科学发展新局面。

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一定要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必须着力推动创新发展、包容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推动创新发展,就是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首都发展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推动包容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步推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各类发展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推动和谐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管理,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强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倡导绿色就业、绿色生活,率先把北京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推动开放发展,就是要在更高的水平上统筹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区域合作的能力,提高利用国际资源、引进集聚国际高端资本和人才等要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首都经济的科学发展水平。

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一定要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要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首都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认真总结奥运筹办过程中实施“五无”目标管理的成功经验,下力气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经济发展要让群众得到实惠,城市建设管理要让群众更便捷、更舒适、更安全,要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让群众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今后五年是打基础的重要阶

段,首都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践行“北京精神”,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率先形成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建设“五个之都”,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步伐。

今后五年,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首都经济保持持续平稳增长的势头,着力打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左右,在2020年率先形成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初步建成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文化创新之城。

城市功能持续优化。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加强,完成平原地区100万亩植树造林任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交通拥堵得到有效治理,中心城区公交出行比例力争达到50%;“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城市运行中的精细化、信息化、便利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社会环境更加和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依法治国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逐步扩大,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更加畅通,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人口管理更加科学有序,社会矛盾化解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初步建成学习型社会。

首都文化日益繁荣。全面践行“北京精神”,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文化创新活力充分彰显,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改革开放不断突破。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与制度进一步完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吸引和聚集国际高端要素的能力不断增强,努力建设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

市民福祉明显改善。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率先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完成50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任务和1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基本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养老制度,努力建设和谐宜居之都。

三、全力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首都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任务,努力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首都经济发展方向,加快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中心,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中关村一区多园的创新引擎作用,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推进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商标战略,大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积极承接和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重点领域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健全重大科技成果筛选和重大项目落地服务等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落实并发挥“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的作用,建设好中关村人才特区。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的作用,加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充分发挥教育特别是首都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基础性作用。

着力打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方针,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实体经济。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下力气培育“北京服务”品牌。搞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和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发挥“京交会”品牌效应,加快推动国家服务业中心城市建设,形成与世界城市要求相适应的国际商贸中心。进一步优化首都金融发展环境,着力扶持优质品牌金融企业,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国家文化金融创新中心,积极推动场外市场发展,加快发展要素市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培育研发、设计、工程技术和科技中介等服务业态,加快“设计之都”建设。充分发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的作用,按照资源多样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便利化、市场国际化的要求,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使旅游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要紧紧围绕培育一批“北京创造”品牌,加快推动生物医药和生命科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石化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全面提升首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市级统筹力度,进一步优化首都发展空间布局,着力强化中关村的科技自主创新功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端制造业功能,金融街的国家金融中心功能,中央商务区的现代国际商务功能,临空经济区的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功能,奥林匹克公园的重大国际活动功能。加快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建设,增强对东部发展带的带动作用。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推进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区建设,增强对西部转型发展的辐射作用。加快丽泽金融商务区建设,拓展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新空间,提高城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北京新机场和新航城的规划建设,提前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带动南部地区加快发展。加快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建设,带动北

部生态涵养发展区科学发展。尽快建成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加快建设北京科技商务区,推进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的发展。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房山高端制造业新区打造现代制造业高地,加快建设南部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积极推进首都经济圈建设,建立区域发展对接机制,建立首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按国家要求完成好对口援藏、援疆、援青等工作。

着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健全扩大消费需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逐步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培育特色消费街区,发展文体休闲、保健养老等发展型和服务型消费,扩大电子商务消费,加强市场监管体系、社会诚信体系、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引导投资向郊区、重点新城和高端产业功能区等区域转移,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着力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下放审批权限,推进政务公开,加快市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效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市和区县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和公用事业改革,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发挥国有资本在提供公共产品和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公平准入的环境,支持非公经济、中小微型企业更好发展。加强投资促进,支持企业境外投资,广泛吸引著名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组织、大型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总部及其研发中心、营运中心、结算中心落户北京,促进国际活动聚集,加强国际会展城市建设,加强民间国际交往,提高运用国内外优质资源的能力。

(二)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步伐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提高首都发展的整体实力。完善区县功能定位实现机制。首都功能核心区要强化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进旧城功能优化和人口疏解,提高服务能力,着力打造政治文化中心功能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展示区。城市功能拓展区要强化科技创新、商务服务和国际交往功能,集聚高端要素,着力打造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世界城市建设试验区和创新驱动引领区。城市发展新区要加快重点新城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大产业、人口的承接力度,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示范区。生态涵养发展区要强化生态涵养和保护功能,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就业,着力打造绿色宜居生态发展示范区。要发挥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区县的生态优势,提高生态涵养发展水平。

加快城市化进程。进一步落实聚焦通州战略,分类推进重点新城建设,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尽快发挥新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城南行动计划,落实西部转型发展意见,下大力气抓好南中轴线、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提升南部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城乡

结合部地区城市化,分类推进现代特色小城镇建设,推动集中居住、集约用地、服务完善、管理科学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提高郊区经济发展水平。统筹推动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推动投资重点、建设重点、发展重点向郊区转移,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转移、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更好地发挥郊区的战略腹地作用。做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统筹利用城乡建设用地,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使集体土地要素流动起来。加大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的有效形式,把农民集体资产经营起来,使更多农民成为拥有集体资产的新市民。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和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建设,增强首都农业的应急保障、生态休闲、科技示范等功能,树立“安全农业”品牌,下力量抓好世界种子大会、世界葡萄大会为代表的会展农业,提升郊区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提高郊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和就业培训,加大农民转移就业和农转非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城市运行管理,提高水电气热安全运营和保障能力,确保城市安全运营。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实现区域全覆盖,大力改善市民出行条件,进一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加强道路微循环系统和停车设施的建设管理,缓解城市拥堵。推进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提高对残疾人的服务保障水平。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首都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应急能力。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保障的信息化、智能化。积极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工程,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和世界名园保护,统筹推动西山八大处文化景区、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十三陵明文化景区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三)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新局面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市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力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发挥政协组织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保障公民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推进“四议两公开”,落实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

切实加强和创新党的统战工作。认真落实同心思想,推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加强自身建设,落实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任务,深入开展“凝心聚

力”工程,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切实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台港澳工作,发挥它们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的建设,发挥这些团体教育引导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健全地方立法工作格局,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加大依法行政工作力度,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审判、检察、司法行政等工作,推进司法规范化、信息化、公开化建设,营造公正高效权威公信的司法环境。加强律师和法律援助工作,提高法律服务水平。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护权益、理性表达诉求。加强国防教育,支持驻京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搞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双拥共建水平,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四)全力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大首都文化改革发展力度,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大力实施思想道德引领战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弘扬践行“北京精神”,筑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为主线,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公共文明引导行动,扎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学雷锋、百姓宣讲等活动常态化,加强科普工作,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深化“走转改”,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大力实施网络文明引导工程,扎实推进网络身份管理,加快主流网站建设,不断提升首都网站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加强学术研究,加强首都智库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团结、鼓励和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加强文艺创作生产,推行精品生产项目制,加大对文艺院团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努力推出更多原创、当代、北京的精品力作。着力打造首都文化品牌,重点办好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品牌文化活动,办好各类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首都城市文化品位。实施文化名家领军工程,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建设首都人才高地。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服务网络,用信息化、数字化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国家国学中心、国家美术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坚持建、管、用并重,提高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青少年宫等的服务效能。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统筹利用中央和市属、国

有和民营文化资源,充分发挥首都各文化联盟的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展示古都文化价值和内涵。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教育、体育等融合发展,培育提升文化消费业态。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着力抓好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首都核心演艺区、国家广告产业园等标志性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航母。加大对中央和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鼓励以资本为纽带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各类资本兴办文化企业、投资文化项目,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

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培育富有活力、实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加强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多种手段,发挥文化产业政策、文化创新专项资金、产业投资基金和金融杠杆的作用,搭建文化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推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深入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不断提高首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五)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和服务管理创新

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加公平的就业。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完善离退休人员工资待遇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基层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深化“大民政”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服务均等、管理精细的全面小康型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稳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提高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水平,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城乡居民人人享有更高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推动素质教育,强化政府学前教育管理职责,统筹优化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优质高中资源的覆盖范围,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成人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积极推动“健康城市”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口质量和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医疗服务和疾病防控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着力解决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健全符合北京实际、可持续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住有所居”。

着力提高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健全支

撑保障体系,把社会服务管理任务落实到网格,提高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完善社区治理模式,打造“六型”社区,全面完成社区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地区社会建设,推进村庄社区化管理,逐步实现城乡社区服务管理一体化。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加强商务楼宇“五站合一”建设,提高对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水平。加大“一刻钟服务圈”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大力发展社会企业,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进一步健全社会动员体制。统筹人口宏观调控与服务管理,健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探索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措施,落实支持产业优化升级、加强业态调整、严格产业准入的相关规定,积极推行居住证制度,深化“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的管理模式。创新外籍人口的服务管理,加强国际化社区建设。

确保首都安全稳定。强化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健全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加强人民内部矛盾排查化解,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稳妥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健全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机制,推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平安北京”建设,发挥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优势,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科技创安工程,健全维稳处突工作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健全安全食品供应保障体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和谐宜居之都。

加强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生态资源规划,建立生态价值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三大生态体系,办好国际园林博览会,抓好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提高城乡绿化美化水平。加快国际山地休闲度假区、中国乐谷、国际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示范区、世界地质公园等重大生态涵养发展项目的建设,加快京西北进京通道建设,积极争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推动绿色北京示范区建设,发挥北部地区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加大垃圾、污水、噪声等污染治理力度,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提高再生资源利用水平。

大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全面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落实大气污染治理各项措施,加大以PM2.5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力度。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推广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推进五环内城区无煤化建设,努力建设“无煤城市”,压缩郊区用煤总量,降低碳排放水平。加大机动车污染治理力度,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大扬尘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区域大气治理联防联控,建立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量水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及再生水利用管网建设,提高水资源再生利用水平。加强对密云水库及其周边等重要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继续深化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抓住南水北调工程的机遇,加快市内配套工程建设,深化区域水资源战略合作。提高海水淡化的产业化水平,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储备和养护。加强河道治理、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进一步改善城乡河湖水环境。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执行最严格的能耗和环保标准,完善节能减排计量体系建设,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减排。完善节能减排激励机制,鼓励低碳技术创新,鼓励节能新技术、新产品运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强对区域土地利用的统筹,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水平。

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创新党委中心组、党校、党课教育方式,着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认真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增强党员干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政德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能力。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统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工作,切实把那些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坚持民主、公开、竟争、择优,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干部工作的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做好培养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工作。实施首都人才战略,加强对人才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深入推进人才政策和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刘淇: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坚持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探索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维护实现群众根本利益的方式和途径。把引领发展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首要任务,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创幸福美好生活的能力和水平。结合落实网格化管理任务,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特别是村改社区和新建小区党建工作,积极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统筹抓好党政

机关、国有企业、高等院校党建工作,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继续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探索建立区县、街乡党(工)委书记向上级党委汇报党建工作制度。加大对基层党组织的支持力度,建立起人向基层走、钱向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的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树立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

刘淇: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和规范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全委会的作用,发挥党代表在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作用。着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健全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听证制度,重大决策评估、反馈和监督制度,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和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深入推进党内民主和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制度,提高党内民主生活的质量。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

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的本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力戒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确保各项工作合民情、得民心、顺民意。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理政的各个环节,力戒空谈浮躁,治理庸懒散软,落实工作责任,心无旁鹜地做好工作。大兴艰苦奋斗之风,牢记“两个务必”,力戒奢侈浪费,坚决制止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行为,奋发有为地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具有首都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廉洁从政教育,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从政道德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健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坚持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对腐败案件要产肃查处,绝不姑息。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抓住权力结构和运行这个关键,全力推动权力结构科学化配置、权力运行规范化监督和廉政风险信息化防控三个体系建设.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

同志们!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传统的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勤劳勇敢智慧的北京人民为国家和首都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建设中

国特色世界城市,让首都人民更加幸福安康。这个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努力在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各项事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一流业绩。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时刻不忘党的宗旨、人民的利益、履职的责任,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以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精神去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每一项任务,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去应对挑战、推动发展,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

黄石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诞生记 篇5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07-1-18 9:13:00 标签: 蓝图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通讯员 郑言实

2007年1月8日上午,市移动通信剧院装饰一新,华灯璀璨主席台上党徽高悬,红旗夺目。

全市上下热切关注、期盼已久的中国共产党黄石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

在热烈的掌声中,王振有同志代表十届市委向大会作报告。他激昂洪亮的声音在会场内回荡,激起了与会代表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掌声折射褒扬,认同引发共鸣。代表们高度评价这份题为《坚持科学发展,致力加快崛起,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新黄石而努力奋斗》的报告,认为报告主题鲜明、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是指导我市今后五年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工作,始终都是在市委常委会的直接领导下有序进行的

早在去年年初,市委书记王振有同志在安排部署2006年市委常委会工作时明确要求,下半年要集中精力抓好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筹备工作,确保党代会选出一个好班子、形成一个好报告。他强调,党代会报告是指导我市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要起到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统一思想、激发干劲的作用。市委副书记郭远东同志要求写成一个目标明确、思路创新,重点突出、亮点频闪,鼓舞人心、激情豪迈的报告。3月份,王振有同志又专门在市委政研室2005年工作总结上批示:“党代会报告,要及时谋划,及早调研,争取写得好一点。”

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工作从去年8月份正式启动,在全省同类城市中起步最早。8月4日市委成立了由市委政研室、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建管委、市统计局7家单位同志组成的党代会报告起草小组,市委书记王振有为总责任领导 市委副书记郭远东为责任领导市委常委、秘书长黄浩军为组长负责主持起草日常工作。14日,报告起草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确定了《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方案》,并对起草工作进行动员部署。16日至18日 起草工作专班花两天半时间集中讨论报告写作提纲,从四套写作提纲里择优确定一套提纲,分别在市委政研室内部和其他6个部门之间进行了充分讨论。随后市委办公室向全市各级各部门下发了关于围绕党代会筹备工作报送相关材料的通知。各地、各部门为报告起草提供了许多翔实可靠的数字和文字资料。

科学理论的指导,是确保报告正确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性前提。起草组全体成员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了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要精神和省委关于打造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决策部署,学习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历次全会精神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等,力求在理论上领悟得更透、全局上把握得更准。在对国情、市情、民情有了充分把握的基础上,8月21日至26日,全体起草人员集中进行了一个周封闭写作,拿出了初稿。

报告初稿的形成,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用王振有同志的话说,之所以较早地拿出一个初稿,是为了树一个“靶子”,便于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起草专班正是按照这个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的。

9月15日,王振有、郭远东和黄浩军同志专题听取汇报,对报告的修改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指导意见,特别是王振有同志对报告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主要观点和具体内容提出了重要意见,为报告的起草和修改确定了基调。

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确保报告客观总结过去、科学谋划未来的思想路线和重要工作方法。为正确判断黄石在全省和中部六省所处的位置,起草组在市委副书记郭远东和市委常委、秘书长黄浩军同志的带领下,分别赴湖南岳阳、安徽铜陵和芜湖、江西九江三省四市,学习借鉴外地同类城市的发展经验。市委政研室也分批到省内的宜昌、荆州、十堰、襄樊四市进行了学习取经。通过市内调研和市外考察,采取对比、综合、借鉴等多种方法,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中部地区81个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使报告起草同志跳出黄石看黄石、联系实际想未来,进一步掌握了市情,看到了差距,借鉴了经验,为起草好党代会报告汲取了有益的营养。外地的经验给起草组深刻的启示谋求黄石更大的发展,必须明确城市定位,进一步找准发展方向必须大力推进园区建设,进一步培育和壮大新的支柱产业必须坚持不懈地优化环境,进一步增创环境新优势必须切实健全和完善干部考核体系,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发展氛围。

在理论梳理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明确报告的主题、框架,如何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重要举措等重大问题,摆在了市委常委会和报告起草组的面前。

问题的答案,归根到底来自于全体党员的智慧。问计于民、求教于士、集思于内,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关键。

10月中旬和下旬市委书记王振有同志先后带领起草小组召开3个座谈会,就报告主题怎么定、过去五年怎么看、今后五年怎么干,广泛听取县市 区党政负责同志、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意见。特别在与市直8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座谈时,提出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的主题,即“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新黄石”,并对“富裕”、“文明”、“ 秀美”、“ 和谐”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

主题是报告的灵魂。报告主题的确立,为报告的起草和修改指明了方向,加快了工作的进程。11月21日下午至23日,起草专班又用三天时间集中封闭修改,形成了送审稿,分送王振有、郭远东、黄浩军等领导同志审阅。

王振有、郭远东同志对报告起草倾注了大量心血。每一稿他们都认真审阅,提出重要修改意见,数次亲自动笔修改报告,并就报告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具体内容,找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交换意见。黄浩军同志也多次与起草组负责同志进行沟通,就许多重要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其他市委常委也都结合自己分管的工作,对报告的起草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再讨论、再推敲、再修改„„报告稿在反复研讨中不断完善。

11月30日,报告(讨论稿)正式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讨论,常委们对报告的主题、框架和主要内容表示赞同,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同意修改后下发全市征求意见;12月20日,市委常委会再次对报告征求意见情况进行研究,并委托郭远东同志对报告稿作最后审定。直至市委十届十四次全会前,王振有同志对报告进行了最后一次修改。报告是民主集中制的产物,是全市广大党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报告形成的过程,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过程

“报告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深入调研、理清思路、统一思想的过程,基本上反映了全市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意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王振有同志在市委十届十四次全会上就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作说明时这样说道。

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的诞生历程。

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这一优良传统贯穿于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全过程。市委常委带着年初确定的市级领导重点调研课题带头深入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同志也都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调研,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他们集中了丰富的材料陆续形成了一批有针对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专题调研报告,为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和修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月4日,根据市委常委会的决定,报告(征求意见稿)印发县、市、区委,黄石军分区党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党组(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各企事业单位党委等134家单位和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市纪委委员,进行了书面征求意见。

从12月6日到25日,市委书记王振有、市委副书记郭远东和市委常委、秘书长黄浩军等领导主持召开了5个座谈会,分市直有关部门,重点骨干企业,市人大副主任、部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副主席、部分政协委员,市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五个层次,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12月25日,各方面的意见全部反馈到起草组。根据反馈的意见,大家一致赞同市第十一次报告的主题、框架、思路和主要措施,认为报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报告,是一个求真务实、振奋人心的报告。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经统计,书面和座谈共征求到修改意见352条,其中原则性意见112条,具体修改意见240条。

对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了全面整理,确保不遗漏一条意见。此后,起草组抓紧时间挑灯苦战,对报告进行了修改和充实,共修改98处。市委副书记郭远东还亲自动笔作了五次重大修改。

报告在总结工作上,有些同志提出,建议在文字上适当作调整和完善,适当增加“三农”工作的笔墨。报告采纳了这个建议,涉及到“三农”问题的农村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具体化。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是报告的点睛之笔,大家格外关注。由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报告采纳了部分同志的意见,将“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改为“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对今后五年的主要指标体系,报告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正,将2011年主要预期目标中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0美元”调整为“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今后五年的工作措施是报告的重点,报告征求意见稿原来是七条措施,不少同志建议把“突破性发展服务业”作为单独一条,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根据这个建议,起草组在工作措施中增加了“大力实施三产活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这一条。

一条条意见、一个个建议如股股清泉,为报告的内容注入鲜活的生机。这些意见和建议背后,体现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负责,体现了全市干群对我市今后五年的宏伟发展蓝图的深切期盼。

一稿、二稿、三稿„„报告在一次次修改中完善、成熟,报告的内容更加充实,文字更加精练,篇幅更加紧凑。

12月29日,十届市委的最后一次全会──市委十届十四次全会召开。在对报告进行了又一轮深入讨论和修改后,全会原则通过了十届市委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所作的报告,并决定将这个报告提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审议。

2007年1月8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开幕。历时五个多月、十易其稿、1.6万字的报告呈现在523名党代表面前。大会期间,代表们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对报告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审议,对报告的修改和完善提出了47条意见和建议。根据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报告起草组连续奋战,字斟句酌,又对报告进行了最后的修改,形成了党代会通过的正式报告,正如党代会关于市委工作报告的《决议》指出的那样,报告将成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指导全市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千锤百炼成真金。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的起草过程,生动而具体地告诉我们:这份报告是市委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的产物,是全市12万党员的共同意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王振有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是指导我市今后五年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改革开放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历史时期之一。五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富民强市”的奋斗目标,深入抓好“三件大事”,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使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经济社会发展开始驶入“快车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未来五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黄石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是时代对十一届市委提出的重大课题。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对此作出了让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全市人民满意的回答。

“坚持科学发展,致力加快崛起,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新黄石而努力奋斗”——这一主题,体现了中央和省委的精神,符合全市人民的愿望。加快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新黄石,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全市上下的中心任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结构升级优先、环保节约优先的发展方针,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三产活市、人才兴市、创新立市、依法治市‘五大战略’。”—— 这是黄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充分体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切合黄石实际,顺应民心民意。

“努力把黄石建成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游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城市、鄂东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这是黄石全新的城市发展定位。这个定位,既有上级的要求,又有黄石的基础;既有部门的专业定位,又有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强烈呼声。

“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实施三产活市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大力实施富民优先的发展方针,加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优化黄石发展环境”——报告提出的八大战略举措,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方面,指出了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新黄石的“路径”。

“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切实加强党员和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扎实建设群众满意工程”、“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报告强调的五大党建方略,旨在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新黄石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如同高耸的灯塔,为航船指明正确的航道;如同飘扬的旗帜,为事业引领前进的方向。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科学地描绘了我市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将成为我市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并将深深地镌刻在黄石发展史册。

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摘要 篇6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6日 10:10 │ 作者: │ 来源:贵州日报 | 阅读:29713次 报告解读:未来五年 开启科学发展新征程 奋斗目标篇

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摘要未来五年开启科学发展新征程 ●努力冲出“经济洼地”,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力总攻“绝对贫困”,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着力构筑“精神高地”,人们的道德文化水准和精神面貌跃上新台阶。●广泛凝聚发展合力,民主法制建设跃上新台阶。

●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跃上新台阶。党代会同期声

我们要开创的后发赶超之路,是一条追赶全国“三化”步伐,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广泛汇聚发展要素,充分运用一切先进发展成果,促进经济加速跨越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道路;是一条面对更加强化的市场约束和更加刚性的环境约束,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循环利用,做到既提速又转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道路;是一条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幸福指数的道路。一句话,是一条从贵州实际出发,全面、协调、可持续、惠民生、促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栗战书 报告摘要

——奋战五年,努力冲出“经济洼地”,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实现“三高于、一达到、五翻番”,即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高于西部地区平均、高于我省以往水平;到2016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提高到80%以上,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基本缓解,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提高,城镇化率接近4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奋战五年,全力总攻“绝对贫困”,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20个县(市、区)实现全面小康,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0个贫困乡实现“减贫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00万人以内。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学前三年、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10个百分点,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以上。每千人医院床位数、卫生人员数和养老、医疗、失业保障水平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完善团结和谐、管理规范、安定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格局,社会建设基础更加牢固,社会管理机制更加健全。

——奋战五年,着力构筑“精神高地”,人们的道德文化水准和精神面貌跃上新台阶。大力挖掘、深入提炼贵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高地”。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奋战五年,广泛凝聚发展合力,民主法制建设跃上新台阶。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法治省深入推进,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人大、政协和群团等工作切实加强,民族团结局面更加巩固。深入践行“同心”思想,统一战线更加广泛,形成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推进贵州改革发展事业的强大合力。

——奋战五年,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跃上新台阶。全面加强党的思想、政治、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创造力、执行力、公信力显著增强。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进一步发扬,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保持清正廉洁,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新闻链接 贵州:决战“绝对贫困”今后5年完成5000个村脱贫

我省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提出确保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省委书记栗战书说,贵州将牢固树立扶贫开发脱贫致富是贵州“第一大民生工程”的意识,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在今后10年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我省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按这个新标准测算,贵州的贫困人口达1521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50%以上。

未来10年,我省将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差别化扶贫和社会化扶贫,积极实施产业化扶贫、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对鳏寡孤独、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给予长期社会救助的同时,重点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扶持,集中攻克占全省贫困人口95%的老、少、穷地区的贫困问题,鼓励重点县和贫困乡“减贫摘帽”;把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娄山脉等集中连片特殊类型贫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实施大规模、区域性、产业化连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扎实做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大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今后五年,我省要构建完善的农村道路交通网络,全面改造农村电网,新建30万口沼气池,建成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每年培训转移10万名农村劳动力,全面完成现有50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脱贫任务,基本实现1户农户转移1人、掌握1门实用技术的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逐步把生活在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地质灾害高发区35万户150万农村贫困人口搬出大山;切实搞好扶贫开发政策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妥善解决丧失劳动能力和常年生活困难的群众的温饱问题。

要点导读 瞄准跨越,努力追赶,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可能

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战略,专门制定了进一步支持我省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为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我省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良好,市场潜力很大,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越来越突出;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努力,我省发展思路清晰,找到了适合我省实际的发展路子;全省上下干事创业、增比进位、创先争优的氛围空前浓厚,展示出无穷的发展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今年下半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必将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注入动力,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政治保证。

善走别人走过的成功之路,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新路

今后五年,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定信心、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用好条件、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善走别人走过的成功之路,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新路,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

全面、协调、可持续、惠民生、促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

我们要开创的后发赶超之路,是一条追赶全国“三化”步伐,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广泛汇聚发展要素,充分运用一切先进发展成果,促进经济加速跨越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道路;是一条面对更加强化的市场约束和更加刚性的环境约束,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循环利用,做到既提速又转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道路;是一条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幸福指数的道路。一句话,是一条从贵州实际出发,全面、协调、可持续、惠民生、促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

为建设一个充满活力、日新月异、幸福祥和的贵州而不懈奋斗

要探索和走出这样一条新路,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经济提速转型,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障科学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一个经济持续增长、政治文明进步、文化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良好,充满活力、日新月异、幸福祥和的贵州而不懈奋斗。

一天也不耽误、一步一个脚印

牡丹江市第十一次党代会 篇7

一、学术年会主题

坚持科学发展与科技传播能力建设

二、论文参考范围

1、科技传播能力与科技传播效能

2、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媒体传播体系

3、创新科技传播的机制和方向

4、在新格局中纸媒体的困境和出路

5、科技新闻回归主流版面的挑战与思考

6、学会建设与科技传播从业者的培训

7、适应传媒市场和公众需要, 改进传媒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8、强化科技传播的有效性及时性

9、金融危机环境下的科技传播

1 0、日本大地震对科技传播的启示

1 1、如何遏制传统传媒弱化科技新闻的对策与成因分析

1 2、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如何拓展科技传播

1 3、网络环境下如何保证科学新闻的真、快、深、准

1 4、如何提升科学记者的科学信息真伪的辨别力

1 5、新兴媒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17、新传播环境下的新闻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

18、虚假新闻与科技传播的伦理观

19、科技信息传播源的开拓和创新

20、如何建立科技界与新闻界的无障碍沟通机制

21、科技期刊信息资源的大众传播模式创新

22、三网合一对媒体传播的挑战和机遇

三、征文征集要求

1、论文有新观点、新视角、新主张、新见解, 论点明确、文字精炼、数据真实、图表清晰。

2、围绕主题, 紧密联系科技新闻和科技传播的学习和实践, 言之有物。

3、论文写作时间和内容限于2010年4月以后撰写并未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

四、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1) 文件标识:请使用word文档格式, 右上角以页眉的方式标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征文”字样, 宋体五号; (2) 论文标题:黑体三号, 居中; (3) 作者姓名:楷体小四号, 居中; (4) 内容提要:200字左右, 楷体五号; (5) 关键词:不超过5个, 黑体五号; (6) 正文:一般不超过6000字, 宋体五号; (7) 引文注释:统一使用脚注, 引文出处需注明页码, 宋体小五号; (8) 参考文献:楷体五号;作者简介:含单位、职称、职务、联系方式等, 黑体小五号; (9) 页码:居中; (10) 纸幅:A4纸; (11) 请作者在论文后注明是否同意将本文编入学术年会论文集和授权本学会在网站上无偿转载, 如不作说明则视为同意; (12) 请作者提交论文打印件一式三份, 用于评审; (13) 学术年会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14) 学术年会的有关事项可登录本学会网站www.csstj.org.cn查询。

五、联系方式

学术年会筹备办公室设在本学会办公室。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路1号1005室

邮政编码:100045

联系电话:010-63314180 (兼传真) , 63438411, 63314061 (兼传真)

电子邮箱:kjxw@sina.com, kjxw@csstj.org.cn

牡丹江市第十一次党代会 篇8

西南人才联盟是区域性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合作型组织,成立于2004年,由西南六市重庆、成都、昆明、南宁、贵阳、拉萨组成。联盟的建立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区域间人才工作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西南地区人才工作共同发展,为西南地区构建具有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的人才服务大平台。

會上,各联盟城市就如何加强“优质服务窗口”建设及“区域性人才合作”开展讨论,并进行人才服务工作的经验交流,进一步推动了人才服务工作,促进人才区域合作全面发展。

上一篇:失落的心情经典语录下一篇:江苏省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的通知